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例6篇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1

【关键词】海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国际旅游岛建设

党的十八报告为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确立了任务与目标,当前涠洲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从资源的永续利用出发探索海岛生态资源的科学发展之路,不仅符合党的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及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而且对于提升涠洲岛国际旅游度假区魅力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合理开发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对提升涠洲国际滨海休闲旅游岛综合竞争力的作用

1、确保海岛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规律决定了一个地方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失衡和破坏势必导致生产过程的中断,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为当代人的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也需要为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态空间。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优良的生态旅游环境资源是区域实现永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对建设涠洲国际滨海休闲旅游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提升海岛的特色竞争力

决定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地区各有其独特之处。如广西桂林的阳朔有山水及传说为依托,云南的丽江有古老民族的文化底蕴及保存完好的生活空间为依托,杭州有西湖及传说为依托;因而拥有丰富的火山地质地貌及丰富海洋动植物资源的涠洲岛,则可以通过实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来将这种独特的环境资源优势转化成为地区竞争优势,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体现地区个性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3、培育原著岛民的凝聚力

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产生积极的扩张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使岛民产生了对自己生活和居住地区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和建设工作的深入,岛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也将随之得到提高。随着海岛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把自己的生活地区建设得更美、更好的思想将成为一种共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将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并成为提升国际休闲旅游度假海岛品位的助推器。

二、北海涠洲岛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

1、基本概况

涠洲岛(包括斜阳岛)位于广西北部湾畔北海市区南部海面,距市区21海里,是中国最大、地质年龄最年轻的死火山岛。涠洲岛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约26.88平方公里,常驻人口约为1.6万,是西南地区最大、最近大陆的海岛,素有“南国蓬莱”之美誉。据考证涠洲岛是一万多年前由火山岩浆喷发堆积而成的,集“典型性、自然性、优美性”于一身的火山岛,其资源禀赋在国内外十分罕见,是难得的“火山地质地貌天然博物馆”,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其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度及匹配的完美度在中国海岛中也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

2、主要特征

(1)奇特多样的地质、地貌景观资源

涠洲岛是比较罕见的集地质地貌的科普、教学、科研基地为一体的海岛及天然博物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

一是火山景观。涠洲岛由火山岩组成,岛上有南湾、鳄鱼山、横路山、猪仔岭以及斜阳等多处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遗迹,沿岛屿海岸线呈现出因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港湾、火山蛋、火山石、火山岩壁、火山溶岩、火山冲击坑、火山洞以及放射状断裂层等古地震遗迹的神奇景观。

二是海蚀景观。涠洲岛北部沿岸和斜阳岛是悬崖峭壁,坡陡水深,在海浪和潮水侵蚀下,形成了海蚀洞、海蚀沟、海蚀龛、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窗、海蚀平台、海蚀蘑菇、海蚀石滩和海蚀沙、海蚀岸积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和古海洋风暴遗迹等景观。

三是珊瑚礁景观。岛屿北部、东部沿岸珊瑚岸礁相当发育,礁坪宽400~1025m,珊瑚生长带宽200~660m;西南部发育较差,礁坪宽20~475m,珊瑚生长带宽50~215m。

(2)匹配度完美的人文资源

一是明代历史人物遗迹。早在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游览涠洲岛,曾经留下“日射涠洲廓,风斜别岛洋”等诗句。因为汤显祖是为“避热至涠洲,夜看珠池”而来,不是探险而来的,可见当时涠洲已具备了一定的开发水平,由此涠洲岛的开发历史可以上溯至明代以前。

二是近代外国宗教传入地遗迹。19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法国传教士到涠洲岛传教,并于清同治年间(1853年-1869年)在涠洲岛的盛塘村建成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的“涠洲盛塘天主教堂”,是晚清时期全国四大教堂之一,这是一座由法国传教士花了十年时间,用岛上特有的珊瑚石,由当地工匠建造而成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教堂。1882年传教士还在城仔村建成“法国天主圣母教堂”,目前在岛上仍有着近3千教民。

三是南部海域妈祖文化遗迹。海岛尚存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海岛南岸建成汇聚沿海妈祖文化、充满神奇传说的“三婆庙(妈祖)”。

(3)丰富多样的亚热带滨海资源

涠洲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虽然其面积狭小、地域结构简单,然而它的热带生物植物资源却十分丰富。

一是海洋生物景观资源。这里的珊瑚属于浅水珊瑚类,不仅品质优良,数量庞大,而且不少世界罕见的品种,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涠洲岛附近海域还是广西著名的渔场。

二是陆地生物景观资源。涠洲岛是我国候鸟春末秋至迁徙途中一个重要加油站和栖息地,经专家考证约有180多种鸟类在涠洲岛驻足,隶属16目52科,其中,旅鸟117种,冬候鸟48种,留鸟14种,夏候鸟7种,13种鸟类被IUCN列为受威胁物种,包括黑脸琵鹭(Plataleaminor)。其中有部级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9种,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是沿太平洋西海岸迁飞候鸟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①。涠洲岛还盛产香蕉、甘蔗、菠萝蜜等水果和植物,所产的香蕉味道香甜是广西著名的香蕉产地之一。此外还可观赏到鲎、藤壶、仙人掌等动植物。

三是气象景观资源。涠洲岛具有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天然优势,海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3℃,年降雨量1863毫米,是广西最少雨的地区之一;活动积温8,265℃,是广西热量最丰富的地方。涠洲岛碧海蓝天、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适宜全年旅游度假,是观赏日出日落、潮涨潮退的旅游胜地。拥有发展滨海旅游必备的 “5S+5V”(5S--海水Sea 、阳光Sun、沙滩Sand、船Ship、海鲜Seafood。5V---火山Volcanic crater、植被丰富Vegetation is rich、村庄Village、碧蓝色Vivid blue、翠绿Verdancy verdure)资源。

三、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助力涠洲岛休闲国际旅游度假岛建设的设想

1、提高认识,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涠洲岛具有类型丰富的生态旅游人文景观资源是建设国际高端休闲度假旅游海岛的优势所在,在保护、开发中应该有机结合各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组合效应,向旅游者提供一个自然与人文高度和谐的理想胜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贯彻生态环保第一、严格项目建设审批的原则,力促早日建成“一湾(南湾风情度假湾)、一岛(斜阳岛顶级休闲度假岛)、两翼(石螺口休闲度假区、东岸国际社区)、三区(热带农业休闲区、西港物流控制区、北岸高端生态旅游度假区)、一海(海洋休闲运动区)”的格局。

2、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确保国际高端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的建成

涠洲岛的生态旅游资源从属海洋、国土、环保、旅游、旅游区管委会等多个部门。由于海岛生态资源开发管理从属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不顺,开发利用资源遇到的问题就不能及时解决,因此必须建设完善的协调机制来保障资源的开发利用。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国际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的档次

由于涠洲岛原为乡镇一级,财力有限,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基础设施落后,旅游配套设施比较单一。一是住宿条件较差,住宿承载力不足是制约涠洲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海岛目前有四星级酒店一家,三星级酒店7家,农家乐宾馆档次低,海岛尚未建成五星级酒店;二是交通的制约,目前岛内交通主干线到景点的路况有所改善,但是发展高端的滨海度假产业还缺乏游轮码头及机场等高端交通的配套;三是公共事业设施,如供水、供电、通信和医疗等设施不到位,海岛淡水资源及发电能力有限,旅游人数增多会造成供水紧张的局面;海岛目前只有原来乡镇的一家医院,遇到重大疾病不能岛内就医。为此,必须为“一湾、一岛、两翼、三区、一海”的新格局②目标建设游轮码头、游艇码头、飞机场等高端旅游产品需要的吃住行医等各种配套设施。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国际高端休闲度假旅游海岛的品位

涠洲岛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生态环境地域系统,有岛屿、岛滩、岛基和环岛滩涂小生态环境里独具特色的生物群落构成独立的生态系统。由于远离大陆,淡水资源相对缺乏,更由于海岛生态环境等的脆弱性等影响和制约,涠洲岛生态旅游资源的劣势不容乐观,管理不善将造成毁灭性破坏。这种生态系统食物链层次少、复杂程度低、生物多样性指数较小,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任何物种的灭失、增加或者环境因素的改变都将对海岛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和破坏。③为此,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树立“富民强岛”的理念保护利用好十分脆弱海岛资源,要加强对海岛原住民、旅游从业者及旅游者,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的教育力度,确保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发建设涠洲岛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打造旅游胜地,还要做到“富民强岛”。要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改善民生,带动就业致富,不断提高岛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应该加大民俗文化的开发力度,增强北海的文化底蕴和品位,把北海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滨生态度假旅游胜地。

5、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努力创造与国际旅游度假海岛匹配的知名品牌

目前涠洲岛旅游产品开发仍然滞后,一些景点存在有史无迹,有点无景的状况,上岛游客主要以西南地区的为主,鲜有国外游客,离建设国际旅游岛还有很大的差距。旅游业的发自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认识资源上,必须树立创新理念,以打造世界一流中国最美滨海休闲生态旅游岛作为开发主线,加大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力度,形成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以吸引旅游者体验、观赏、感悟和消费,促使生态旅游资源转换成经济资源。

6、大力培养生态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人才,重点扶持领军企业

滨海人文生态资源能否有效开发利用,关键是人才的支撑,必须加大培养、引入、激励机制,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开发旅游项目是旅游地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注释:

①舒晓莲,等.广西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J].动物学杂志,2009(06).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2

关键词:堪察加;科里亚克;旅游业;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F9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7)05-0017-04

20世纪30年代堪察加州和萨哈林州均隶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当时科里亚克自治区(1977年以前为民族专区)归属堪察加州,直至50年代中期堪察加州才脱离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主体。1992年科里亚克自治区从堪察加州分离而独立。但是,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居民就业和生活水平等诸方面的因素,2005年经两地居民的全民公决,堪察加州与科里亚克自治区于2007年7月1日又合并为一个新的联邦主体――堪察加边疆区。

一、奇特的旅游地理与资源

(一)独特的地质结构

堪察加半岛和与之相邻的千岛群岛是一个地质结构非常奇特的地区。这一地区的特点是火山活跃(俄99%的火山都集中在这里),多温泉和间歇泉。在数百座火山中(19座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活火山就有29座,活火山链长约700公里,最古老、最独特的地质结构当数乌宗火山巨形山口。这里的矿泉疗养资源非常丰富,温泉、喷泉、冷热矿泉和间歇泉有数千处,仅热泉就有85处。其矿泉的成分各异,有酸性泉、硫磺泉和氨碱泉等。间歇泉中以“巨人泉”最为壮观,喷射高度可达10~15米,使整个河谷都笼罩在云雾之中。这里的温泉水不仅能煮熟鸡蛋,向城市供热(穆特诺夫斯克、科舍列夫斯克和谢米亚钦斯克等温泉),还能治疗各种疾病。因此这里被称为火神领地。

(二)神奇的自然景观

堪察加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有着许多既神秘又独特的自然景观。如山间植物长在海边,活火山上有冰川,温泉旁有雪堆等等。尤其是鄂霍次克海吉日加湾的巨浪,涨潮时浪高达13―14米,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除此之外,与印尼爪哇谷洞、巴西库巴唐、美国死人谷、意大利死亡谷、中国的藏北和罗布泊并称为世界七大最恐怖风景区的堪察加半岛上的死亡谷也以其奇异的自然现象闻名。据悉,此谷位于基赫皮内奇火山脚下、热喷泉河上游,山涧穿谷而过,流水清澈见底,峰巅白雪皑皑,峡谷里常弥漫着轻纱似的薄雾。但是,每当飞禽走兽(粗壮的黑熊、机灵的田鼠)来这里时,往往都会很快暴亡。据科学家考察发现,此谷底部有含硫岩层,有纯硫,常溢出有毒的硫化氢地下气体。峡谷中有一块长100米、宽50米的凹地,三面峭壁,只在河床一面有出口,此处溢出的地下气体尤为强烈。此地下气体比重比空气大。当刮西风时,西风封住凹地的惟一出口,气体无法升腾散去,致使动物中毒而亡。只有风力强大的东风和北风刮来时,地下气体才能被吹散。

(三)顶级的旅游资源

堪察加边疆区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旅游资源分类的视角看,属自然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的特色旅游区。据悉,目前全球自然保护区只占陆地总面积的5%,而在堪察加则有27%的面积属于保护区。在1996年12月举行的国际教科文组织第20次会议上边疆区的克罗诺基国家自然保护区、南堪察加联邦禁猎区以及1995年成立的“纳雷切沃”、“南堪察加”和“贝斯特林斯基”三个自然公园被评为世界级旅游资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目录)。目前,边疆区有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联邦级禁猎区、16个地区级禁猎区、28个森林禁伐区、169个独有的自然景观、125处受特别保护景点、58个自然遗址、5个天然公园、4个湿地(在克里亚克自治区)和2个疗养地(帕拉通卡和马尔基),还有以“堪察加火山”名字载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目录”的6个天然景区。

克罗诺茨基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生物层保护区。保护区中的动植物几乎全部被载入《珍稀动植物手册》,仅鸟类就有215种。还有罕见的白肩海鹫、棕熊、雪绵羊和很早就被认定已经灭绝的海獭(从20年前的15只已经繁殖有近200只)。保护区中的喷泉谷是堪察加自然景观中的一颗明珠。喷泉谷以冉冉而升的蒸汽团、四溅飞落的五彩水珠和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硫磺气息吸引着游客。据悉,谷中共有40多个喷泉,都是按其不同的特点命名的,如巨人泉、大喷泉、小喷泉、白糖泉和圆锥泉等等。最有威力的是大喷泉。而列希泉、丰坦泉、双体泉和“地狱之门”泉则以其奇形怪状闻名。韦利坎喷泉是谷中最大的喷泉,其水柱高达30米。从巨岩壁上的泉洞间喷涌而出的玛拉希塔泉、矿泥池和小温泉湖等均为喷泉谷中颇具特色的喷泉。

(四)罕见的动植物种群

目前,边疆区的动植物种类并不多,但是,这里确有一些只有在堪察加才能见到的物种。如石桦林、高大的草本植物和北极鹿、雪羊、白尾海鹫以及体形庞大的庸牒鱼和堪察加海蟹。边疆区最具特色的动物是欧亚大陆最大的棕熊种群(7000~10000只)。据悉,棕熊出没于边疆区各地。甚至出现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郊。除棕熊外,居住在山间林区的动物主要有紫貂、白鼬、狼獾、雪兔、北极鹿、雪羊、北冰洋黄鼠、土拨鼠。边疆区动物世界的另一胜景是生活在这里的数不胜数的海鸟,如大群的花魁鸟、太平洋海鸥、白令海鸬鹚、雷鸟、白沙鸡、星鸦、红颈云雀、红腹灰雀等。世界上50%的白肩海鹫在这里筑巢,而堪察加北部的沼泽地带则是鸟类迁移途中在欧亚大陆上的最大栖息地。

堪察加河谷和半岛西部沿海是水禽的主要栖息地。最常见是河鸭(绿翅鸭)、长尾凫、赤颈鸭。由于温泉的作用堪察加的许多河流不封冻,很多鸟类都在这里越冬。乌宗火山区的温暖湖泊也是许多野鸭和鸟类的越冬之地。

堪察加半岛最东北部的注入卡拉金海湾的河流中生活有狗鱼、江鳕、桂白鲑和茴鱼。堪察加高山河流是大马哈鱼最大的产卵地。目前堪察加周围海域已知的海洋生物达4 000多种,其中有许多为地方性品种,如海獭、海狗、日本鲸等。

边疆区一年中适合旅游的时间仅有三个月,其余的时间可进行极限游。

二、边疆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由于堪察加没有铁路,航空、海运和公路是半岛上的三大交通运输行业。因此,行路难就成了地方发展旅游业的一大难题。遥远的旅途只有靠飞机来满足人们来这里游览的愿望。为此,出游的成本相对要高于其他地区,仅以俄罗斯人为例,如果在堪察加10日游的费用为10万卢布的话,大约要有3万卢布用于空中航行开支。

(一)旅游业的起步与发展

苏联时期堪察加州的旅游只面向国内游客,堪察加图里斯特旅游观光生产联合体是该州惟一的旅游机构。上世纪90年代初堪察加州才组建

了旅游管理局,州政府将旅游作为州内经济发展的一个行业,制定了《旅游业发展基本方针》,并设立了为旅游路线办理许可证的制度。1990年全州共接待游客3.95万人次。1992年在私有化大潮的冲击下,机票价格飞涨,来堪察加旅游的人数骤减到1993年的728人次。

俄罗斯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后,堪察加州的经济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旅游业开始稳步增长, 旅游公司为州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堪察加州从事旅游业的机构共40余家,其中包括旅游公司、获得组织旅游活动许可的股份公司和私营企业。目前还没有专门面向外国游客的大型旅行社,但是堪察加北部地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已向外籍游客开放,每年都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50多个国家的游客来堪察加旅游。2003年,堪察加州共接待外国游客7000多人次。据统计,2003年堪察加州出入境游客的比例分别为15%和85%。2004年,堪察加州旅游公司及旅游相关产业(宾馆、饭店、交通运输、纪念品生产和民族手工业生产)的税收,在堪察加州预算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约为10%。2005年该州旅游公司接待外国游客8600人次,接待本国游客2.3万人次。国内游客大多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最近几年堪察加州旅游业占付费服务总收入的2%,而带动相关领域(交通、食品)的收入可占10%~15%。

(二)边疆区开发的旅游项目

边疆区旅游公司目前已开发的旅游项目有泡温泉、狩猎(熊、雪羊、驼鹿、狼和猞猁)、钓鱼、高山滑雪、水上观光(阿瓦恰河畅游以及沿山和平原间的小河漂流)、徒步旅行(游览大自然、动植物带和历史名胜古迹)、火山攀登、运动性和探险性旅行等。还有在科曼多尔群岛和千岛群岛上空飞行、乘坐直升飞机观火山等近年新兴的旅游项目。

堪察加半岛大部分为山地,这里的气候条件可提供全年山地滑雪服务。目前山地滑雪运动篷勃发展。这里建有岑特拉利娜娅(位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中心)、埃杰里韦斯(位于彼得罗夫斯基市中心)、克拉斯娜娅索普卡(亦称红山基地,位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区)和戈拉玛罗兹娜娅(亦称寒山基地,位于距埃利佐沃市7公里和距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37公里的玛罗兹娜娅山)等五座高山滑雪基地。最长线路达到2 100米(寒山),最高达800米(埃杰里韦斯),这里每年都举办滑雪赛。据俄新网莫斯科2007年4月23日消息,目前,一种将滑雪和登山运动结合在一起的新兴运动项目正在堪察加地区兴起。在这里不论是初学者还是运动健将都能找到理想的场地。

边疆区的狩猎旅游项目中,打驼鹿和候鸟较受欢迎,但最具吸引力的还是猎熊。堪察加是狗熊保有量最大的地区(2万多只),猎熊可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季为4月20日至5月20日;秋季为9月1日到10月15日)。狩猎时由职业猎人驾车(雪橇)引导旅游者寻找并猎取猎物。垂钓爱好者可在奥帕拉河、堪察加河、阿瓦恰河、基尔加尼克河和普洛托尼克河等河流漂流的同时一显身手,因为这些地方有鲑鳟鱼、宽突鳕和鲱鱼等鱼类。

(三)边疆区闻名的旅游线路

堪察加的主要旅游路线都是通往火山或地热泉的。目前,边疆区有几条经过半岛最美景点的“经典”游览路线。

1.游览纳雷切沃自然公园,攀登阿瓦恰、穆特诺夫(五彩缤纷的山岩悬挂于沸腾翻滚的湖水之上,巨大的冰川旁却升腾出缕缕灼热的蒸汽)和戈列雷等火山旅游路线:游此线路可乘船沿贝斯特拉娅河顺流而下,可去季莫诺夫温泉一观,还可游览克柳切夫火山群的不同路线并观赏喷泉谷;

2.到克罗诺茨基自然保护区喷泉谷看喷泉:这是全俄性旅游线路,每年接待3000名左右游客。到喷泉谷最好的方式是乘直升飞机。在1小时15分钟的飞行途中可从空中尽情欣赏壮观的火山、冰雪覆盖的山川和晶莹的高山湖泊;

3.克柳切夫火山区游览线路:这是由克柳切夫、卡缅、托尔巴奇克、别济米扬内、济米纳、乌季纳,还有大大小小数十座火山锥体组成的、耸立在熔岩与山地冻土之间的高山群。这是条比较艰险的旅游路线,一定要有经验丰富的职业导游相伴;

4.堪察加的盖泽尔纳亚河谷、白海边的索洛韦茨修道院等景点:这里有著名的间歇泉大峡谷,良好的野生动植物种群,这些为发展野外垂钓、森林狩猎、高山滑雪和登山等旅游项目奠定了基础。还有闻名全国的沿白海―波罗的海运河、西伯利亚河流和北冰洋航线等求知性旅游路线。

三、边疆区旅游业发展趋势

为了发展堪察加半岛的旅游业,堪察加政府曾根据国家援助地区倡议计划,提出了一揽子吸引国内外投资的提案,并计划建立必要的法律基础,便于旅游公司及旅游企业在自然特别保护区和国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业务工作。边疆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应该是:

(一)积极发展入境旅游业

2006年,堪察加州州长米哈伊尔・马什科夫采夫曾在主题为“堪察加实施旅游战略,走出经济单一模式”的新闻会上指出:堪察加州旅游业即使不能成为地区主导产业,也将成为紧随渔业之后的第二产业。根据堪察加为实施旅游战略制定的《2010年前旅游发展规划》,目前,边疆区旅游业的重点是发展入境旅游业。堪察加半岛是个难以到达的地方。没有铁路,也没有定期海上客运航线,所以乘坐飞机成了惟一的选择。按照堪察加州与日本航空公司达成的协议,从2006年开始,日本游客可直飞堪察加半岛(此前要经符拉迪沃斯托克或哈巴罗夫斯克中转)。2006年夏季日本就有10架包机飞抵堪察加半岛。如今,边疆区各商业和旅游公司已开通飞往美国、韩国及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的直达定期航班,并积极开发乘游船游览日、中、韩三国城市的海上航线,以促进边疆区国际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据俄地区新闻通讯社网站报道,2006年夏季就有约5 000名韩国和日本游客乘包机前来堪察加半岛,另外还有数千名其他亚洲国家游客乘海洋游轮前来堪察加半岛旅游观光。

(二)开发生态与民俗旅游项目

生态资源和民俗旅游资源是边疆区旅游业不断发展的潜力所在,游览纳雷切沃、贝斯特林斯基、克留切夫斯科伊和南堪察加等原始自然公园,观赏喷泉谷自然景色,参观伊捷尔缅人和埃文人的居住地(保存有土著民族各部落的原始文化)都是边疆区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堪察加州与科里亚克自治区合并后,科里亚克自治区良好的生态和民俗文化资源为边疆区进一步开发民俗游、医疗游、鸟类观赏游、狩猎(凭许可证)和探险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如在季吉尔地区修建旅游村的设想就是基于面向外国游客展示其文化、风俗与历史的一大特色旅游项目(目前总投入为2 860万美元)。此项目包括修建宾馆(100间客房)、旅游村(100间客房)、宿营地(210个床位)和可搭建露营帐篷的休息地(230个客位)。建成后,预计每年能接待3 700名旅游者和6000~7000名商务人员,将为边疆区带来8932万卢布的年利润。

(三)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3

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究其原因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无关系,旅游在出行中对交通工具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有的喜欢体验在旅途中的愉悦自然会选择自驾游、火车或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有的则喜欢快捷方便的出游方式,因此就会选择飞机这一交通工具交通的畅快性决定着景区的可进入性,是连接客源地和目的地的主要通道。根据调查显示,游客选择前往旅游地的交通工具中乘坐汽车占30%、火车占40%、自驾车占2%、飞机占28%。

二、资金、时间、住宿消费意向

中国国内目前的旅游黄金时段一般集中在国庆节期间、五一劳动节期间以及春节期间,由于这几个节日时间长,为有出游动机的游客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因此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长白山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积极有效的开发思路

1.长白山民俗文化开发

中国各民族自古就有祭祀山神的习俗,长白山也不例外自古就是北方各民族的圣山。天池、瀑布、高山花园、地下森林等等,以其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如果在长白山旅游度假区开展各种祭祀活动和举办各类民俗活动必定会吸引更多游客来长白山观光游玩,同时也可以吸引各类宗教人士前来朝圣,凸显长白山的独特旅游文化。长白山民俗文化的开发不仅能为当地带来更为丰富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它能将独有的民俗文化不断地传承延续下来,增加长白山的文化底蕴。

2.生态旅游

所谓生态旅游应该是一种集欣赏、探索、认识为一体的更高层次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是旅游者享受高品质、精华和精神的高层次旅游产品的过程。因此生态旅游可以理解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旅游开发模式。长白山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生态条件、有模仿森林里种植长白山人参的生态条件、更是东北三宝的故乡,长白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多样性丰富性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可以开展观赏植物景观旅游、观赏动物、鸟类旅游、观赏山水旅游,再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做到对自然景观的最大利用和开发。

3.具有科研性质的考察活动

长白山是具有火山地貌、温泉、山峰、瀑布为一体的自然历史遗迹。因其独特的地势地貌环境因素,它的动物、植物、水文、地质地貌等等都是理想的科研环境和重要素材。因此可以组织各类学者专家进行考察活动,出尽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反过来为保护长白山森林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长白山生态旅游的开发。

(二)长白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对自然资源、民族风俗文化的保护。优质的自然环境是吸引众多游客的重要因素,悠久的历史文明是长白山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内在属性。因此在景区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守保护环境,保护文化的准则,尽一切可能保证在开发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文化的保护。其次要加快在景区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众所周知,要想保护景区的自然环境,增强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是必由之路,只有挺升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才能使不断增加游客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三)加大长白山旅游宣传力度

以上措施,增强了长白山旅游度假区的环境承载力,提升了景区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丰富了景区的旅游产品,从自身条件来讲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但是无论有多么好的自身优势,如果没有吸引更多的游客就不能体现景区真正的自身价值。酒香也怕巷子深,自身的优势同样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来扩大知名度以此来吸引更多游客。

四、总结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4

关键词:特色体育与旅游;结合;现状及对策

基金项目:西昌学院教学研究课题“构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与地方互动平台的研究 ”资助

自凉山州政府“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把特色体育与旅游相结合为主要目标以来,利用当地17个县市丰富的人文和地域资源,培育了一些独具民族独特色得体育休闲旅游及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和当地的群众,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全民健身的意识和热情。如何更好地融合当地的资源,培育出具有特色体育产业与旅游相结的项目,是当地政府长期探索的课题。

1.凉山特色体育产业开发的现状

自凉山州“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特色体育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经过“十二五”的发展,利用当地的体育资源与自然资源开发出一系列的休闲体育及特色体育赛事。如在安宁成功举办亚洲越野跑锦标赛、2014年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在南江大峡谷举办的中国・凉山避暑季国际自然水域漂流大赛、西昌邛海每年一度的龙舟邀请赛、在凉山金阳新区举办的山地自行车比赛等多项户外体育赛事。民俗民间的节庆类体育旅游产品颇具特色,如凉山州的彝族国际火把节中的摔跤、斗牛、赛马、磨秋、射弩等民间体育活动、四月初八、初九苗族举行的跳芦笙活动;每天早晚凉山州各大广场上的广场舞、打陀螺、放风筝等。但由于特色旅游还在处于模仿、探索阶段,宣传力度、组织和引导大众的参与性等问题上还有欠缺,未能将民族体育文化的无形作用很好地融入提升特色体育品牌中。如:国际火把节的达体舞缺乏大量的示范领舞人员,导致游客的参与性不高不高;部分特色项目缺讲解宣传民族文化的人员,导致游客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不足。

2.凉山州体育旅游的现状

根据2013-2014年度凉山旅游业数据分析显示:2013年中外游客为105万人,其中参与体育特色休闲、特色赛事的游客为38万,占36%。到2014年游客人数达到175万,参与体育旅游人数达到76.5万,占43.7%。结果还显示观赏性强、参与性高、民族文化浓、休闲度高的特色体育深受游客的喜爱,如凉山州各县的火把节中的民族体育活动关注度参与度最高,高山探险、冲浪、漂流、雪山登顶等体育旅游产品深受年轻人和驴友等酷爱户外旅游人群的喜爱。而风景区的自行车骑行、划船等项目深受老年以下人群的欢迎。由于体育旅游项目的日益丰富、颇具民族特色、具有较好的民族文化内涵,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增长,2014体育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2.67亿元,比上年增加34.29%,而旅游产业带动的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1.88亿元。虽然,在州内的效果较显著,但同比国内的发展较好城市来说,还有较大的差距。

3.凉山州特色体育旅游的对策

3.1重点打造民族文化特色体育项目

由于凉山州是多民族的自治州,主要具有风格浓郁的彝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摩梭族、藏族、傈僳族文化。结合民族节庆对具有较高观赏性、参与性、民族文化内涵的特色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展示。如:射箭、射弩、摔跤、赛马、达体舞、锅装、爬杆等项目。并对游客多渠道宣传它们在各民族中的文化内涵,提高特色项目的吸引力。通过以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为载体,发挥其德聚集效应,推广和宣传民族体育和民族文化,树立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旅游项目。

3.2 着力发展体育赛会旅游品牌

利用凉山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宜于四季旅游的气候条件,探索和完善大型赛事的开发和运作模式。以赛事为龙头,建立以“赛”育“市”,以“市”育“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实现赛事聚集游客,带动相关的特色体育旅游。如: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西昌龙舟邀请赛、环邛海国际自行车赛、环邛海亚高原国际轮滑赛等赛事。

3.3 打造休闲体育品牌

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开拓旅游健身、探险等休闲体育品牌。如:构建“环邛海体育圈”,在邛海沿岸建立一个体育健身、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体育文化品牌;将木里藏族自治县的雪山登峰、九百里洛克路线户外徒步探险整合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体育旅游精品;打造德昌县傈僳族安宁河道的漂流项目、将邛海水上项目开发为面向大众健身娱乐的体育休闲活动,并提高它的观赏性和参与性;打造在螺髻山和泸山风景区的航空滑翔项目;利用休闲体育的参与性和娱乐性吸引游客,带动消费培育特色休闲体育市场。

3.4 多元化构建体育旅游发展道路

只有更具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挖掘当的地各种资源 ,着力构建体育旅游产业,才能探寻出适合凉山州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凉山州各地在体育与旅游相结合道路上积极探索,并形成了政府主办、协会承办、企业赞助、市场运作的模式和特点,较好地把体育赛事资源转化为与旅游相结合的市场。2014年的西昌国际马赛,当地的高校的体育资源融入赛事,为赛事提供200多名专业裁判、1000多名大会志愿者,使赛事顺利完成,将多元化构建体育赛事体育旅游进一步丰富了内涵。

结束语

利用凉山州的人文、自然资源打造赛事体育品牌、民族节庆活动中的体育项目、休闲娱乐体育项目,探寻多元化构建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道路。努力实现“特色、精品、创新”的体育旅游,进而达到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情,整合旅游资源,发展地域经济,打造体育旅游品牌,提升城市品位的目的,走一条适宜凉山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姜素华.赤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大学,2007.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5

引言

海口火山口地区位于海口市近郊,是典型的乡村地区。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和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该地区乡村旅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游客面前,占据了海口市乡村旅游和周末(假日)旅游的大市场。该区域根据乡村的情况和特点,采取了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一、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传统型农家乐模式

传统型农家乐模式是一种提供给现代“都市人”的回归自然、愉悦精神、体验乡村生活的休闲旅游模式。一般情况下,该模式的旅游点(区)位于风景优美、自然生态环境较好、舒缓现代“都市人”精神,游客可以采摘并加工当地的农产品、参与至乡村生活实践中,交通条件良好的地方。海口火山口聚贤庄农家乐与文明生态村合作经营,提供绿色有机蔬菜、手工作坊等体验为一体的超级精品农家乐。

(二)休闲农业园区模式

休闲农业园区模式依托农业生产园区开展农业生产的乡村旅游模式。该模式农业园区占地面积较大、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合理利用田园景观资源,为游客提供体验休闲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活动、餐饮和民宿住宿等服务。海口火山口地区代表性的休闲农庄是誉城9号、开心农场和火山泉休闲农庄。

(三)依托景区模式

依托景区模式指依靠当地著名旅游景点(区)的客源市场、旅游吸引功能、旅游服务功能等开展补充性乡村旅游活动,目的是充分利用景点(区)的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标准,将乡村旅游资源作为重要的乡情旅游活动,周边农民全面参与到旅游活动的接待与服务中,增加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增加农民收入。代表性景区依托乡村旅游模式是海口人民骑兵营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及周边自行车骑行绿道和素质拓展项目。

(四)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历史悠久,沿革时间长,一般指建村时间在民国以前。古村聚落建筑物环境、建筑物特点、建筑物详细地址在悠长的历史中基本没有变动。古村聚落的当地居民仍然使用或者居住,并具有独特的民俗习惯和民俗风情。古村聚落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是建筑特色和建筑文化,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是保护及修葺古村聚落的建筑物和独特的民俗习惯及民俗风情。海口火山口地区主要以石山镇荣阳村火山石房屋建筑古村落最具特色。该村的房屋建设材料完全是火山岩材料,房屋功能齐备,类型多样,建筑历史至少上百年。

二、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一些成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初见端倪,并发展至一定的规模,但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旅游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旅游l展没有科学规划

目前,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景(点)区没有科学的规划及开发,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企业老板的个人的想法基础上,更谈不上旅游景点(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安全设施的规划和布局。多数乡村旅游景点(区)没有道路的指示牌、旅游线路的指示牌,甚至旅游景点(区)的标识都不明显。到海口火山口地区体验乡村旅游的游客都有以下抱怨:停车位紧张,停车难;缺乏安保措施,没有服务人员指挥交通;旅游线路标识不明确;旅游服务特色不明显;景点(区)游览点重叠;车行道与人行道未区分等。以上问题均是开发者没有对旅游景点(区)进行科学规划引起的。

(二)重复建设,盲目开发

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景点(区)的开发主体是村集体或企业老板,开发前及过程中只考虑个人利益及短期效益,没有长远规划和科学发展,没有协调与竞合周边旅游资源及其他旅游景点(区),重复建设现象非常突出;没有对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设施、周边竞合因素等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和规划,没有对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旅游开发盲目性特征明显。

(三)管理、旅游服务不到位

本地农民是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主体,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经营管理理念落后,未经统一规范培训,对旅游活动无法统筹安排,旅游服务质量意识淡薄,对旅游活动的管理无法到位。随着外部旅游环境的变化:旅游活动形式的丰富多样化、乡村旅游转变为休闲旅游形式、游客对旅游服务要求提升,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扩大,以往旅游服务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严重短缺。

(四)旅游商品意识淡薄,旅游产品单一

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处于旅游接待服务的初级阶段―“吃农家、住农家”,本地真正乡村文化没有挖掘出来,也未真正开发出来并融入到乡村旅游活动中。由于没有把旅游活动作为商品开发,也不知旅游商品的开发和提升途径,无法提供整套旅游产品,更没有旅游商品意识。同时,乡村旅游服务形式单一,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条,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无法实现旅游活动的直接体验及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五)旅游餐饮问题突出

参加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的游客热衷于亲自体验现场抓杀、烹饪生猛鲜活的羊、鸡、鸭、鱼等。这种旅游餐饮食材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游客和旅游餐饮经营者无法辨识其中的病菌甚至是病毒。乡村旅游的餐饮设施设备如厨房、碗筷缺乏消毒设备及措施,处于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真空,无法达到旅游餐饮的卫生要求或标准。一些国家野生保护动物也出现在某些乡村旅游景点(区)的餐桌上。

三、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一)乡村旅游格局的变化

乡村旅游消费市场的变化,乡村旅游消费意识的变化,促使乡村旅游的格局发生了如下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必须结合海口市城市的特点,实时转变观念,认真分析该区域乡村旅游分布及新格局的化,调整发展战略。

(二)乡村旅游发展依托主体的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必须借助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的客源,不断增加并提升乡村旅游活动、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以火山岩旅游资源作为吸引物,加强火山岩农产品的宣传和造势,联合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共同打造琼北火山岩地区乡村旅游品牌。

(三)乡村旅游经营发展模式的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必须由观光采摘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式乡村旅游转型,适应大旅游休闲时代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迎合消费者成熟的旅游消费心理,真正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安静。

(四)乡村旅游发展途径的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以规范化的旅游发展途径,以市场为主导,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出击,找到与乡村旅游市场的契合点。

(五)乡村旅游发展产业融合的变化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必须结合新农村建设,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逐步实现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发展,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切实改变农村建设问题和农业发展低效益问题做出贡献。

四、结语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多,适应火山口地区乡村情况的旅游发展模式并不多,其目标是促进火山口地区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到解决旅游发展的有效办法,实现火山口地区乡村旅游和谐发展、快速发展、规范发展,提升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火山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范文6

一、 旅游发展宏观背景

(一)“一省一市一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区政策

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海南,云南,广西经济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在中国旅游综合改革方面已经初步构建了“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一省”是指云南省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一岛”是指海南国际旅游岛,“一市”则是指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由此可以想见,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桂林市的旅游发展便可进入新阶段。阳朔的旅游发展更应借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政策的东风,将阳朔旅游发展向更高的阶段迈进。

(二)桂林旅游立市政策

桂林市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旅游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商贸富市和外向带动发展战略。”首次从战略高度摆正了旅游在众行业中的经济地位,这将为各县发展旅游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阳朔旅游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阳朔旅游资源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东南面,以石山、丘陵为主,山地为辅,其独特的喀斯卡地貌造就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风光特点。县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可分为一环、二带、六景区。一环,即沿桂林——雁山——阳朔公路(西线)和桂林——草坪——兴坪——阳朔公路(东线)所构成的环形风景带;二带,即漓江风景带和遇龙河风景带;六景区,即县城风景区、十里画廊风景区、兴坪风景区、福利风景区、遇龙河风景区、杨堤-葡萄风景区。

(二) 阳朔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1、 特色旅游项目

阳朔旅游行业的发展在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当地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形成了许多特色旅游项目,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目前已有休闲游、农家游、自助游、修学游、徒步游、文化游、访古游等不同的特色旅游项目。其中以下几项最为出名:

(1)漓江风景游

漓江和遇龙河风景带为阳朔旅游最为精华的部分,以此为主线形成形式多样的的自然风景游。以漓江游览、遇龙河漂流和“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为代表。

(2)文化游

阳朔西街是享誉世界的“地球村”, 各国外国游客游连于此,众多英语学习者慕名前来,使得中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都在此交融,使得西街为龙头的民俗旅游及文化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形成阳朔旅游的又一特色。

(3)阳朔渔火节

渔火捕鱼是阳朔民间传统的夜间捕鱼方式。阳朔县政府将这一传统而负有特色的日常活动打造为特色旅游品牌。通常以漓江“渔火”“烟火”“篝火”三把火为主线,加上文艺联欢,广场民间文艺表演,以及美术、书法、摄影展出,球赛、棋赛、自行车赛等文体赛事活动。

2、阳朔旅游大景区规划

2009年末,阳朔县政府出台了阳朔旅游大景区规划,标志着阳朔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资源整合新发展的时期。大景区规划结合景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生态保护等要求,以原321国道为轴线,以遇龙河——田家河为主要景观廊道、以遇龙河(工农桥以上)河段和峰林峰丛地貌和田家河田园景观为两翼,构成一轴两翼的空间布局。景区根据规划划分为遇龙河休闲游览区、大榕树——月亮山观光体验区、田家河休闲度假区和十里画廊综合服务区四个旅游区。通过规划实施,在规划期内将“十里画廊”景区建成为立足大桂林旅游区和漓江风景名胜区,面向国内外游客,充分展现阳朔山水田园文化内涵,以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发展的“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中国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成为中国山水田园景区的典范。

(三)阳朔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阳朔属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风景特点为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游客来阳朔旅游多为享受与自然贴近的感觉,放松身心的目的。因此在旅游同类市场中,主要还有云南丽江与湖南凤凰等古镇与阳朔进行激烈竞争。同时,在广西内部以及桂林市内,因同属喀斯特地形地貌相同因此同样受到周边景区的强大压力,阳朔旅游品牌的独有性效应受到了限制。

2、大景区规划发展实施困难重重

首先,旅游大景区规划涉及到征收附近农村农民的田地问题。如何在农业与旅游,农民与政府之间达到平衡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征收农民田地不仅需要给予农民合理的经济补贴,更为重要的是找寻策略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引导农民向农副产业及第三行业发展过度,确保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其次,大景区实行通票制度,使得原来开放式的旅游方式受到了冲击,对于一些经济收入低的潜在游人来说,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到阳朔旅游的决策。

其次,旅游大景区规划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需要慎重的考虑有效的解决。针对施工、运营不同时期内的可能造成的污染都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3、旅游资源不足,配套设备尚需完善

阳朔旅游发展过程中一大突出的问题则表现为旅游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方面:

首先,旅游用地受到高度的限制。由于喀斯特地容地貌的原因,阳朔县城被群山围绕,导致城市用地极度紧张,交通发展受限。在旅游高峰期时经常出现住房供不应求、交通堵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