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例6篇

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

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文1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调查报告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主要包括吃饭、穿戴、如厕、卫生、购物等等。由于智障儿童的大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他们感觉统合能力差,知觉速度慢,注意力分散,动作不协调,从而造成他们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但是,这种现象通过教育与训练是可以得到改善的,为了使训练更有针对性,在2016年4月份,笔者对本校七个培智班共78名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本问卷围绕学生的生活需要进行了饮食、穿戴、卫生等能方面的设计。在各位班主任和家长的协同帮助下,学生全部完成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发现,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特别是对那些技巧性较高的生活能力存在严重问题,家长也不够引起重视,需要进行系统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一、我校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现状

1.智障儿童饮食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2.智障儿童穿戴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3.智障儿童卫生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智障孩子在饮食、穿戴、卫生等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正常孩子偏弱很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训练才能达到比较正常的水平,因为他们的自理能力不够的原因比较复杂。

二、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基本原因分析

1.生理疾病是造成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首要原因。部分智障儿童伴随着肢体缺陷,肌肉耐力不足,他们感觉统合异常。如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缓,长期生病以致体弱易疲劳;由于发育迟缓,引起他们手眼协调差,精细动作不能完成。另有一部分是精神障碍:如自闭症,多动症,情感障碍,癫痫症等,他们情绪异常,不愿听从指令,自理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2.心理缺陷也是引起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智障孩子依赖性强,惰性强,做事动机不足,自信心不够,易受挫折,碰到一点点困难就退却,导致他们失去了很多炼的机会,所以各方面能力较差。

3.环境影响更是造成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智障儿童的家长往往持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对孩子过分怜惜和爱护,孩子的一切事物都由家长包办,如穿衣、吃饭;另一种是对孩子不注意,不耐烦。例如:孩子自己端碗吃饭,饭粒撒落,或者碗打碎了,家长就表现出不耐烦,“还是喂你吃吧!”其次是学校的教育训练不够专业到位。学校老师虽然都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学习,但智障儿童的个别差异大,问题多,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训练方法还研究得不够,致使很多孩子的教育训练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动作的反复训练上,不科学,不系统,不深入,这势必要影响到最终的训练效果。

三、对策与建议

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恰当地改善他们的环境和进行专业的教育训练,那他们的状况是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的,甚至有的孩子能正常地生活。

1.加强康复训练,提高智障儿童肢体的协调性。《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康复训练是一个综合性强,与智障儿童生活紧密相连,并且以感知觉、手眼、手脑以及肢体协调性为主的基础性训练,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借助一定的康复训练平台,帮助他们锻炼肢体的协调能力,如感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运动能力训练等,也可通过蒙台梭利训练,提高学生的精细动作。我们学校要把康复训练系统地纳入课程当中,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记载,有评估,有总结。

2.注重示范辅导,使智障儿童掌握生活自理的技巧。要让智障学生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他们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因此,对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训练要循序渐进,多示范、多辅导、多练习。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中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可以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①一手拿起鞋子②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③双手握住鞋帮,让脚趾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④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⑤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从而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

3.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信心。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他们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本领。当智障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要多用表扬性的语言,使智障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另外,可以定期进行生活技能比赛,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生活技能的兴趣。

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文2

一、教师保教法

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特教学校采取教师保教的方法,即一名教师包教2~4名学生。要教会智障儿童一个动作、一个字、一句话需要用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则采取“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小步子,多循环”、“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教师们在课余时间还要对自己保教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强化训练,不停地教、反复地教,久而久之就会取得“百炼成钢”的效果。在期末的保教教师工作评比中,教师们都会如数家珍般地述说自己保教孩子的进步历程。如,教蒋同学,先天智障,在教师保教的方法下,由一个“傻”孩子成长为有爱心并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大安市建设银行员工。他说:父母给了我生命,我要尽到孝心;老师教会我生活,我要自食其力活好。正是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康复训练,使学校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普特融合法

由于大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与慧阳小学同处一个校园,学校利用这个优势,充分发挥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并存的优势,积极开设融合教育的训练科目,引导普通学生自愿与智障儿童结对子、做朋友,他们同欢、同乐、同游戏,让智障的孩子能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也能抬起头来做人。如今,特教学校的60名特殊儿童都有了自己的好朋友,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和影响,使智障儿童克服心理障碍,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学习康复的信心,提高交往能力。

三、家校共育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紧紧抓住智障儿童的家长这支队伍,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一年召开四次家长会。学校和班主任向家长详细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布置下一步的重点培养工作,激活家长的教育意识,使家长坚定教育信心,懂得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校还制定家长联系制度等措施,实施家校共育,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丁同学,中度智障。如今他已从学校毕业,成为了一名石油机械厂的工人,在家里他也被左邻右舍公认为大孝子。

四、动态管理法

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份个人档案,包括学籍、成长记录、家访记录、阶段测试、体检记录等,跟踪记录学生智力、身体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以便综合分析学生的成长状况。制定分类或个别教学和训练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康复转化。同时每学年组织一次对学生的综合测试,依据每个学生的成长情况,调整学生就读班级。即重度班学生可转化为中度班学生,中度班学生可转化为轻度班学生,轻度班学生可插入相应的普通班随班学习,随班就读学生可转化为普通学生。

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文3

关键词:言语障碍;言语康教课;ATM;评估;训练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82-02

一、言语康教课实践研究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康复训练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学生在动作、感觉、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方面的功能障碍,提升其注意力、记忆力、言语表达、思维和情绪等发展水平,促进其潜能开发,为学生适应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在针对如何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出: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

言语是人们在社会中的重要交流工具,人类借助言语表达思想、传达信息,通过言语相互交流、沟通,增进学习、提升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障学生由于先天智力发展迟缓,脑部发育不全,器质性损伤等原因以及后天补偿教育的缺乏,大多数孩子都存在言语方面的障碍,对言语障碍儿童越早进行康复教育的干预,越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智障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早期干预、早期康复训练对智障儿童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教结合、智慧康复”背景下对教师角色的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黄昭明博士、教育康复学系杜晓新教授、孙喜斌教授等人提出并创建“多重障碍,多重干预”综合康复体系。其中,“言语能力的评估与训练”作为C合康复体系中的第一版块,在综合康复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孩子的言语能力,行之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言语能力方面的培养,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提高其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特教教师积极探索如何在“医教结合”模式下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如何从特殊教育教学当中创新“医教结合”理念、提升“医教结合”素质、创新“医教结合”模式,使孩子们得到“智慧康复”。我校是“山东省医教结合康复项目实验校”,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知名专业教授来我校传授康复理论知识,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朝着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方向努力。经常派老师参加言语康复方面培训,分派老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中心举办的康教结合初级-中级-高级班的学习,每一次培训都会对全体老师进行二次培训,保证新理念、新方法的共享,保证集体教学中对孩子进行言语康复的协调统一。

三、构建完善的“言语”康教课实践体系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言语康复小组,定期进行教研,并定期把教研结果以汇报课的形式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展示。我们依据“RPRAP(呼吸、发声、共鸣、构音、语音五大板块)”理论,以“1+X+Y(集体训练、个别训练、家庭康复)”为载体,把握“ATM(评估、治疗、监控三个过程)”的操作策略。结合烟台市残疾儿童“春苗阳光”项目的实施,我们学校12周岁以下的学生都有三份课程表:集体课程表、个训课程表、小组康复课程表。课程表的制定是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个训课老师通过对孩子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后制定的。每周各科除了提前备课,还会有一个总的详细记录,比如这周语言康复师对孩子进行提高言语呼吸支持能力的训练,其他科老师也会有所跟进,音乐课、感统课的放松训练,老师就会对孩子进行相关方面的训练,对言语嗓音的训练提供支持。

(一)一对一言语个训课操作流程

1.了解个训学生基本信息。接到一个个训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要了解并掌握患儿从出生到学校做康复之前孩子的成长经历,包括出生时是顺产还是剖腹产,孩子是否经历了三翻六坐八爬周会走,什么时候会叫爸爸、妈妈,做过哪些方面的康复训练,医院的诊疗书,孩子的喂养情况,尽可能地挖掘关于学生成长历程的详细资料,以便于个训老师对患儿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2.言语嗓音功能的评估与训练。言语矫治分为三大块:言语嗓音、口部运动、构音语音。言语嗓音包括三部分:呼吸、发声、共鸣。通过主观评估:如自然状态下感知孩子的腹部、胸部判断呼吸方式,通过“a、i、u、鸭、娃娃、爷爷”这几个音和词,主观听感上看一下孩子的起音方式是否正常。通过客观实施言语测量仪的测量,对个训学生的最长声时、最大数数能力、基频和强度、共振峰等方面进行评估。主客观综合评估测量之后进行评估分析,为孩子出示言语嗓音评估报告单,根据客观测量结合主观分析,为孩子量身定做一份比较完整的训练计划,包括月计划―周目标―日方案。孩子的日方案,老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课件的制作、教具学具的选择等。在对孩子进行言语康复时,我们会在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基础上来设计康复方案,例如在对孩子进行发声练习当中采用“肥皂泡吹气层次式训练、吹气笛治疗、回音麦克风、发声玩具笛”;对孩子口部肌肉练习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颚骨练习;唇部的口部肌肉练习当中采用吸管层次练习、纽扣拉力练习、压舌棒唇部按压练习等,让孩子在玩中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口部运动功能的评估与训练。口部运动治疗是言语矫治当中三大治疗技术之一,是构音障碍治疗中的核心技术。当解决了孩子的言语嗓音问题后,接下来我们就对孩子进行口部运动功能的评估和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口部和构音运动能力。通过对患者下颌九项功能、唇部八项功能、舌部十六项功能进行主观评估,分项记录,综合分析,为患者出示评估报告单,进行有效训练。

4.构音语音能力的评估与训练。构音障碍是指由于构音器官的运动异常或协调运动障碍而导致在形成语音的过程中出现构音不清和声韵调异常等的现象,从而影响言语的清晰度,影响言语表述的可理解度。我们的评估工具是:测试50个目标词,包含除了零声母以外的所有声母(21个)、13个韵母以及4个声调。通过18项音位对比和36项最小音位对比和音位习得情况的分析,来测评患者声母音位习得能力、声母音位对比能力以及构音清晰度。通过评估我们能得到如下结果:声、韵、调习得情况;声、韵、调音位对比情况;构音清晰度得分等,可以知道目前患者构音语音能力的水平以及障碍的程度。配套的构音语音能力评估报告单、月计划、周目标、日方案。

无论言语嗓音、口部运动还是构音语音,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ATM操作策略,每一个循环的开始、结束都要进行精准评估,发现问题,从而开展有效训练,再进行下一个环节。

(二)言语康复融入集体课堂教学

我们发现大部分孩子在言语嗓音方面、口部运动能力以及构音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沐浴在康教结合的阳光下,我们在集体课上也渗透了言语康复的理念。体育课、音乐课上老师们都会把正确的呼吸方法渗透到教学当中。在课前准备中,老师会依据孩子的特点自编口部操进行口部运动训练。

(三)家校结合为孩子言语康复打下坚实后盾

任何一种训练如果没有量的积累,进步的幅度是很小的。孩子在学校训练时间有限,怎样让家长参与到言语康复教学当中,我们的做法是:每周开一次家长座谈,普及言语康复知识。每天把个训课的内容向家长交流,布置家庭作业。家长配合学校的进度在家里教孩子,定期让家长上传训练视频督促家长尽快掌握正确的康复方法,家校结合,让孩子的康复训练时间得到保障。

“医教结合、智慧康复”正引领着特教教师朝专业化方向发展,正惠及特殊儿童家庭。未来我们将脚踏实地,让特殊儿童得到更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昭鸣,等.言语治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莎拉萝森菲德・庄臣.口部肌肉练习家居训练册[M].香港印刷.

[3]卢红云,黄昭鸣,等.口部运动治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文4

关键词:游戏 儿童 作业治疗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95-02

作业治疗是应用有目的的作业活动促进患者身心功能康复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儿童作业治疗是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游戏或娱乐、集体活动促进儿童感觉和运动技能的发育,提高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让儿童在完成作业活动的过程中,达到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及劳动能力的目的,为儿童的学习和走入社会生活搭建桥梁[1]。在儿童作业治疗中非常重视游戏这种治疗手段。

1 儿童作业治疗的特点

儿童残疾多表现出运动和协调障碍,部分孩子还有智力、语言障碍。残疾儿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困难和负担,但并不会危及生命,尽管有残疾,但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有快乐的人生。由于儿童在解剖、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方面都未发育成熟,其身体和心理的可塑性很大,他所需要的是获得能力和技巧而不是恢复能力[2]。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日常活动,是儿童生长发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儿童康复强调治疗-游戏-教育相结合,游戏是儿童作业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

2 游戏的作用

2.1 游戏与治疗。通过游戏可以激发儿童治疗的积极性,由于游戏的趣味性,儿童能主动地参与到治疗活动中。

2.2 游戏与教育。游戏活动是纯粹的教育与真实生活的融合,有利于患儿将所学的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游戏使儿童经历了丰富的生活内容,体验了快乐,学会了灵活的思维。集体游戏活动还发展了儿童的社交能力,获得了对集体的依附感和对自身的认同感[3]。

2.3 游戏与发育。游戏促进情绪和脑的发育。由于缺少社会集体生活残疾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易出现抑郁、烦躁,易激动和情绪波动的心理特点。游戏中儿童自然、放松、自主的活动有利于儿童不良情绪的释放,有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游戏的趣味性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大脑选择性的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有利于情绪的稳定和专注力的形成[4]。

3 游戏的选择

年龄较小的幼儿游戏始于母子间的亲子活动亲子游戏,通过母亲的声音、微笑、手势动作让孩子回应。大一点的幼儿可以进行一些寻找发掘游戏,如捉迷藏,躲猫猫,观察孩子的注意力。假装游戏如过家家,给布娃娃妹妹穿衣等对于3岁左右孩子的思考能力、语言和创造力非常重要[5]。4岁左右的儿童可以帮助他进行一些社交集体游戏,如捉迷藏、下棋,跳格子,让儿童开始学会怎样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与其他孩子交流和分享玩具。学龄前的儿童进行的手工游戏,剪纸,折纸,绘画,对于改善儿童手的协调性灵活性是很好的选择。中国传统的益智游戏如九连环、鲁班锁、七巧板不仅有利于精细动作的训练更是开发逻辑思维的很好形式[6]。

4 游戏中作业治疗师的职责

4.1 提供安全的环境。残疾儿童存在运动智力等障碍,没有正常孩子应有的安全意识,为了保证游戏中的安,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业治疗师就应为他们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如训练行走,先把椅子、球等该项目训练不需要的、存在安全隐患的物品易碎、锋利的物品撤离现场。

4.2 角色的扮演。要让游戏活动顺利进行,作业治疗师需要承担多种角色。残疾儿童由于动作笨拙,开始游戏时会很害怕,治疗师要利用和孩子良好的关系鼓励孩子加入到游戏中。在竞技类游戏如下棋,作为对手的治疗师要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输或者赢。当孩子在游戏活动出现困难时不要马上告诉孩子该怎么办,而要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4.3 动作指导。游戏要达到治疗效果,动作必须正确,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反过来加重症状。不论采用哪一种游戏活动,都必须遵循儿童发育规律如头尾发育规律。游戏活动过程中还应尽可能地避免和矫正异常运动与姿势,否则长期下去,这种异常运动与姿势就会固定下来,症状逐渐加重[5]。作业治疗师在儿童游戏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儿童动作姿势是否正确,及时纠正;结合儿童的实际能力将游戏中的动作分析,指导患儿完成。

在儿童作业治疗中运用游戏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患儿的情绪、有利于运动功能的康复,更有利于儿童智能的发育,可以提高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为儿童后期接受学校教育和获得社会职能,提高生命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刚,王彤.临床作业疗法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窦祖林.作业疗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Richard SJ.Human Brain Function [M].2nd Edition.. Florida:Academic Press,2006.178

[4]魏国荣.关于游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5):449-451

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文5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 注意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70-01

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注意力在学校都是老师们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它和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密切相关。

1 智力障碍儿童的定义

重庆师范大学在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谈到,智力障碍儿童是指在生长发育期(18岁以前),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发育水平(低于平均值的两个标准差),也就是说智力商数为70分以下的人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适应能力障碍的儿童。

2 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的检测

2.1 医学检测

有研究证明连续执行任务软件检测能够反映儿童的注意力,为诊断多动症提供一个客观的指标[1]。连续执行任务检测是医学常用的注意力检测,他主要用于诊断注意力缺陷儿童,因为智力障碍儿童也有注意力的缺陷,所以该仪器也可以用于检测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

2.2 量表检测

目前,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检测主要是用d2注意力检测和DSM-IV。有研究证明d2注意力检测对于ADHD儿童注意力受损的临床特点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作用[2]。 由此可以推断d2注意力检测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受损的临床特点也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作用。

3 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培养策略

对于注意力的培养的探索,人们从来没有间断过,从早教到特殊教育都是一个从不间断,永不停息探索的内容。注意力好了,学习效率也提升了。

3.1 医学干预

医学是最权威的,医生对孩子的注意力的病变部位做修复,可以通过药物抑制,也可以通过医学仪器,抑制脑电波来提高注意力。也有实验证明,经EEG反馈治疗20次后,对改善患儿的持续注意能力及冲动性有较好的效果[3]。

3.2 教育策略

(1)好奇心的培养。

兴趣本身就能使学生关注到物体本身,锻炼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培养的一大瓶颈就是不能泛化,也许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教师通过很多努力最后把学生训练成了对某一件特定的事物具有注意力,这是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最害怕看到的结果,所以在运用这个策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泛化。

(2)游戏策略。

小孩是以游戏为天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通过游戏和单纯完成任务的实验,实验证明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其注意力集中程度和稳定性较强[4]。游戏可以有效地控制心理疲劳,可以使孩子心情愉快,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所以作为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康复训练的时间和内容,解放大脑,放松心情。

(3)鼓励与强化。

在培智教育中,鼓励强化是教师贯用策略,本身智力障碍儿童的自信心就不足,如果孩子的每一个进步与努力都得到老师的肯定与关注,他的学习兴趣就会变得浓厚。奖励也是一门艺术,但是不能每一件事情都建立在奖励的基础上。

(4)意志的训练。

意志力是坚持,使获得成功的保证。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意志品质就显得格外重要。意志力和注意力息息相关,我们也可以认为意志是注意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智力水平中等的人,只要他的意志品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他就有可能获得成功[5]。

4 物理训练策略

4.1 感觉统合

之前人们将感觉统合应用于学习障碍儿童并且成果显著。通过训练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在运动协调,情绪稳定,注意力完成作业方面效果显著,学习成绩也有显著改善[6]。通过对感知觉敏感者或者迟钝者进行训练,使其恢复正常感知觉接收通道,从而对外界信息产生兴趣。

4.2 运动康复训练

运动康复训练是台湾的叶仓甫老师的最新提出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也叫神经平衡疗法。此方法在脑瘫儿童的临床康复中有特别显著的效果,在不断的实验中,人们渐渐发现神经平衡疗法不仅仅对脑瘫儿童有显著的效果,对于智力障碍,情绪障碍的孩子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研究发现,神经平衡疗法对智力障碍,情绪障碍儿童,具有稳定情绪,提高注意力,增强智力的作用。也有结果表明,对智障儿童进行基本运动能力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智力障碍儿童智力的积极发展[7]。

5 展望

近几年才人们慢慢发现。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的重要的指标。在智力障碍领域人们多研究其心理发展,对注意力的研究很少。关于注意力的研究,对于ADHD儿童的研究较多,所以在临床上研究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问题常常借鉴ADHD的处理策略。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的研究,目前有做音乐治疗的,有游戏策略的,还有书法练习的,还有体育训练的。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大多数的研究又采用单一被试,所以不能证明每一个特殊孩子用同样的方法得到改善。并且很多注意力培养策略代表性不强,即使他在一个策略中注意力得到改善,也很难再在另一个活动中获得相同的注意力水平。因此,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研究这条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 邵俊彦,沈雪莲,郭爱玲,等.连续执行任务检测儿童注意力[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6(8):619-620.

[2] 朱昭红,白学军,郝立峰,等.d2注意力测验和DSM-IV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指标之间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5):335-337.

[3] 姜荣环,王玉凤,顾伯美.ADHD儿童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6): 407-410.

[4] 张丽萍.论幼儿注意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1):25-29.

[5] 周雪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10 (11):3-4.

[6] 杨晋蜀,何春玲.感觉统合训练在学习障碍儿童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1,16(8):615.

[7] 潘春燕.基本运动能力训练对智障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54-57.

[8] 曲田.面向轻度智障学生的多媒体字源识字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文6

关键词: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145-05

一、问题的提出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目前0~6岁残疾儿童有141万人,占残疾人口总比例的1.7%。根据2001年全国12个市县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国每年新增0~6岁残疾儿童约19.9万。我们知道,学龄前阶段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运用科学的康复措施进行干预,可以最大程度地弥补残疾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和早教育是残疾儿童康复的关键,残疾儿童越早得到甄别和越及时地进行治疗和康复,其康复的效果就越好,不但可以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残疾,而且能够有效减轻残疾程度。

实践研究发现,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可以减轻残疾程度,减缓残疾的进程。绝大多数经过早期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都能得到较好的改善和补偿,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果错过这个最佳康复时期,其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导致终生残疾。因此,考察学前期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援助,能够帮助残疾儿童父母摆脱困境,使其尽早投入到残疾儿童早期康复的训练中。

国外研究发现,关于儿童致残原因的信息能够帮助家长了解儿童的残疾情况,降低自身的负罪感,而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地减轻残疾儿童家庭的压力,伙伴关系对于残疾儿童父母维持正常生活满意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关于残疾儿童父母的需求研究始于台湾学者。他们认为,心智发展迟缓儿童家庭需要有信息支持、专业支持、经济支持、服务支持和精神支持。智障儿童家庭服务需求有:补助智障儿医疗费用,协助智障儿家庭找到合适的训练机构,协助社会大众了解智障儿是可以在帮助下过正常生活的,协助社会大众了解智障儿能和一般人一起生活,提供智障儿免费的健康检查,等等。自闭症者父母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三大类。脑性麻痹家庭的现有问题包括经济问题、医疗照顾问题、主要照顾者生理负荷问题、社交受限问题、心理调适问题及交通问题。国小听障学生家庭需求为社会福利需求、教育服务需求、专业信息需求、精神支持需求。内地学者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家庭在资讯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帮助、经济补助和精神支持五个方面都有强烈或较强烈的需要,其中对资讯的需求最甚,其他依次为专业、服务、经济和精神的支援。对225名残疾儿童家庭调查显示,特殊儿童家庭面临的困难依次为经济困难、康复和特殊教育知识缺乏以及时间和精力不足等,急需得到支持。

已有研究对象多为小学或中学残疾儿童家庭,这些研究可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借鉴。笔者缘于对早期干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以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的特点,为进一步给予其有效支持提供依据。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被试选取国家、北京市、区康复机构和特教中心、民办特教机构接受教育或康复的学前残疾儿童的父母,有效样本数为376份(见表1)。

2 研究工具

采用《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问卷》为研究工具。该问卷包括专业知识、情感抚慰、服务支持和经济援助四个维度,共30个条目。问卷采用自我评定,5点计分法,即“完全不需要”计“-1”,“不需要”计“0”,“无所谓”计“1”,“需要”计“2”,“非常需要”计“3”。

总问卷α系数为0.943,分量表内在信度在0.736-0.939之间,说明本问卷内在信度较好。再测信度系数在0.634~0.848,总问卷相关系数为0.751,说明问卷稳定系数较高。

由表2可知,除“服务支持”与“专业知识”两因素之间相关较高(Pearson相关系数为0.593**)外,问卷的各维度之间存在适度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149~0.379之间,说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都在中度相关以下,没有重叠性高的因素。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相关较高,介于0.614~0.734之间,说明相关显著,且远远高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这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而本问卷的建构效度也由此获得验证(见表2)。

采用编制的《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问卷》对被试施测。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水平

学前残疾儿童父母在专业知识、情感抚慰、服务支持和经济援助的平均分分别为27.40,18.07,17.11,7.20;对需求总问卷的项目平均分进行统计,项目平均分处于1~2分的比例是10.0%,2~3分的比例是90.0%;总问卷的项目平均分是2.407;故可以认为,学前残疾儿童父母对各种支持的需求处于很高程度(见表3)。

2 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特点

(1)不同家庭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存在差异

表4显示,学前残疾儿童非完整家庭的父母“亲职需求”在需求总分和需求各个维度上均高于完整家庭组,且呈显著性差异。

(2)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依儿童残疾确诊时段而不同

表5显示,“0≥1岁确诊组”在需求问卷总分及“专业知识”“情感抚慰”“服务信息”维度显著高于“1≥6岁确诊组”。

(3)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依残疾程度而有差异

图1显示,需求问卷总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四级残疾组>一级残疾组>二级残疾组>三级残疾组。

(4)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依儿童残疾类型而有所差异

表6显示,在需求问卷总分及“专业知识”“情感抚慰”和“服务支持”维度上,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自闭症组>智力残疾组>肢体残疾组>视力残疾组>听力残疾组。

(5)脑损伤与器官残疾的学前儿童父母“亲职需求”不同

由表7可知,“脑损伤组”在需求问卷总分及“专业知识”“情感抚慰”和“服务支持”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器官残疾组”。

四、讨论

1 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的主要内容

学前残疾儿童父母因儿童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及家长特质等因素表现出多方面的“亲职需求”。本研究以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为研究对象,对这个群体需求的考察以父母执行亲职功能所产生的需求为探讨重心,研究确定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问卷由专业知识需求、情感抚慰、服务支持和经济援助四个维度构成。其中,专业知识主要指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与康复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康复干预技能和学前残疾儿童生理与心理特点等;情感抚慰需求由于学前残疾儿童父母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因而需要亲人、朋友、专业人员等给予同情、抚慰、理解、接纳和支持;服务支持包括专业教育和康复机构为学前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和康复机会,为学前残疾儿童家庭提供指导,社区和社会组织等为学前残疾儿童家庭提供志愿援助;经济援助主要指家庭因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与康复需要而面临较重的经济负担,因而普遍表现出较强的经济需求。

2 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的水平

从总体上说,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就需求迫切程度而言,依次为服务支持需求、经济援助需求、专业知识需求和情感抚慰需求。需求得分最高的前三位是:“希望有专业人士指导我如何给孩子做康复训练”“国家有关残疾儿童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等”“针对孩子平日里出现的问题的有效应对方法”;需求得分最后三位是:“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希望得到亲友的接纳和帮助”“必要时有人能帮我照顾一下孩子”。这与以北京市某特殊学校的学生家长为研究对象所得结论不完全一致。该研究认为,当前特殊儿童家庭面临三大困难依次为经济困难(1/3),缺乏康复和特殊教育知识(1/4),时间和精力不足(1/5)。笔者认为,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亟须得到服务支持以找到适合孩子的康复方法,尽早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希望孩子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展。学前残疾儿童父母表现得更加理性,不是逃避和依赖,而是把精力集中于对事实的有效应对上,主动寻找孩子的康复对策。随着儿童年龄增大,对教育资源、康复设施及服务等要求不断增多,因而家庭面临经济上的负担加重。这提示我们,如果残疾儿童得到有效的早期康复,其潜能得到发展,将会在成长中减轻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但必须认识到,学前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援助需求仍处于较高水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3 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的特点

研究发现,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在家庭类型、儿童残疾确诊时段、残疾程度和残疾类型等因素上呈现显著差异。

在非完整婚姻状态中,父母“亲职需求”显著高于完整婚姻状态的父母。身处完整婚姻状态中的父母共同承担亲职之责,彼此鼓励,使个体更容易实现亲职功能,其拥有的家庭资源(情感慰藉、经济支撑等)是处于非完整婚姻状态中的父母所缺失的,因而对“亲职需求”的程度不如后者迫切。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残疾确诊时段、残疾程度和残疾类型上。儿童残疾确诊时段越迟,其父母产生的“亲职需求”越多,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服务支持和情感抚慰三个维度上,而在经济支持上未呈现显著差异。相关研究也发现,不同年龄阶段残疾儿童家庭在经济寻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尤以学前残疾儿童家庭表现最强,这验证了本研究学前残疾儿童家庭存在高经济支持需求的结论。残疾儿童家庭对经济支持的持续高期待主要由残疾儿童的治疗、辅具配置、康复训练的高支出所致。据学前残疾儿童残疾程度差异检验发现,在需求问卷总分及“专业知识”“服务支持”和“经济援助”的维度上,“一级残疾组”得分显著高于“三级残疾组”;在“专业知识”维度上,“一级残疾组”得分显著高于“二级残疾组”;在需求总问卷和“专业知识”维度上,“四级残疾组”显著高于“三级残疾组”;在“情感支持”维度上,“四级残疾组”高于“二级残疾组”。由此我们发现,极重度残疾和轻度残疾表现出高亲职需求,极重度残疾儿童父母对服务信息支持、经济支持需求较高;而轻度残疾儿童父母对专业知识支持、服务信息支持需求更迫切。分析认为,前者追求的目标在于使孩子安全地生存下去,而后者是希望运用专业手段使孩子及早康复,能够顺利进入普通小学。脑损伤儿童父母“亲职需求”显著高于器官残疾儿童父母,该特点在自闭症儿童父母身上体现尤为显著。分析认为,对于器官残疾儿童能够通过对其进行器官代偿训练弥补部分缺失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可操作性较强,家庭能够实施此种康复;而自闭症等脑损伤儿童父母在孩子的康复中面临更大挑战,由于大脑神经中枢问题,导致康复显效较慢,要求父母付出更多;加之,脑损伤儿童个体间差异较大,可借鉴的经验和可效仿的成功案例有限,只能在探索中调整康复策略,而且脑损伤儿童预后效果往往难以达到父母期望水平,这些都给父母造成更大的压力,因而产生更急迫的需求,这也进一步验证了萧美珠的研究。该研究还显示,子女的残疾类型对家庭需要有明显影响,家长对支持的需要也有十分显著的差异。该研究对象为小学残疾儿童家庭,这就提示我们,对于不同残疾类型儿童家庭的“亲职需求”的差异存在持续性,对其应一直实施个别化的支持与援助。

从总体上说,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处于高水平,亟须支持和援助,我们需要根据学前残疾儿童父母的“亲职需求”特点给予支持。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主要体现在对专业知识、情感抚慰、服务支持和经济援助四个方面。2)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处于偏高水平。3)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需求”在家庭类型、儿童残疾确诊时段、儿童残疾程度和残疾类型等因素上呈现显著差异。

五、启示

1 教育和康复机构应将提供学前残疾儿童家庭支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0~3岁学前残疾儿童主要在家中由父母教养,而3~6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仅为43.92%,农村低至26.41%。可以说,家庭承担着学前残疾儿童的教养和康复等重任。家庭构成要素之间互动的性质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家庭主导者父母的身心状态决定残疾儿童的生存质量。从残疾儿童出生,其父母先后经历拒绝、否认、困惑自责、沮丧绝望和理智接纳等几个阶段,及时给予家庭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支持,能够有效地帮助家长度过情感消耗期,早日接受现实,积极寻找应对办法,充分发挥正向家庭功能,尽快对残疾儿童实施早期干预。

专业康复机构应在专业知识方面为家长提供指导,帮助父母获得所需的科学认识,掌握残疾儿童教养策略和干预技能,发挥自身在儿童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实施家庭康复,能够巩固机构康复效果,弥补机构康复不足和缺陷,突破机构康复的局限。

因此,机构康复项目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把学前残疾儿童家庭支持作为康复内容之一,把学前残疾儿童康复与家庭支持结合起来,调动家庭物质和精神资源、情感资源,充分发挥家庭作用,以完成残疾儿童的康复,最大限度地挖掘儿童发展潜能,预防继发障碍。

2 政府应组织有关人员为学前残疾儿童父母提供心理辅导

实践研究表明,学前残疾儿童父母可能会很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中,有些父母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出现过激行为。我们认为,不仅特殊儿童有权获得关爱,而且处于困境中的父母也应该获得支持和帮助。应该重视其个人价值,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在家庭中要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使家庭成员的互动积极有效,从而改善其生命质量。

各级政府应积极关注学前残疾儿童父母的需求,及时为其提供心理辅导,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获得自我修复的能力,为残疾子女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