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论文范例6篇

配置管理论文

配置管理论文范文1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水资源分配是一种指令配置模式,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配置水资源,国家养水,福利供水,这种模式导致水资源价格严重扭曲,造成“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和“政府失效”(governmentfailure)。所谓“市场失灵”是指水价大大低于生产成本,价格不能起到调节供求的杠杆作用,致使用水粗放增长,浪费严重。所谓“政府失效”是指即使水价提高到弥补供水成本的水平,水价还低于水资源的社会成本,包括外部成本和机会成本,造成潜在的用水效率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配置模式不可能导致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既缺乏效率,又不公平,不但代际之间不公平而且同一代内不同人群之间也不公平。在水资源日益稀缺、市场转型的新形势下,也不再能够有效协调地方利益矛盾,所以必须加以改革,这已是共识。目前微观上的水价改革已经付诸实施,宏观上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也被日益重视,但水资源配置仍然主要是政府行为,并且在思想上和实践中更加倚重于行政手段,侧重于强化“分水协议”的实施保障机制,而不重视对利益主体的经济激励,更没有积极引入更有效的市场手段。可以认为,我国目前的流域水管理体制仍是指令配置模式的延续。目前水价改革由于多种原因进展缓慢,价格政策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流域管理还存在着严重的“体制失效”。

以黄河为例,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实施以前,黄河水资源是一种典型的“开放的、可获取资源”(open-accessresource),流域上下游自由取水,各行其是,区域用水“以需定供”,水供给的约束条件主要是受取水能力限制。资源的开放状态包含着资源退化的高度风险,往往导致“公地悲剧”。沿黄各省区进行“取水竞赛”,这类似于“军备竞赛”,各个地区以“取水最大化”为目标,竞相在两岸兴建各种引水取水设施,以满足日益膨胀的水需求,引黄水量迅速增加,从50年代到90年代,引黄耗水量增长了1.5倍。作为“公共资源”,由于免费获取,被过度耗用,黄河不堪负重,黄河下游从1972年开始断流,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平均每5年有4年断流,进入90年代则是年年断流。鉴于黄河流域上下游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国务院1987年颁布了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将349.6亿立方米的水量分配给沿黄八省,但实际用水量和分水方案相差甚远。根据黄委会公布的数据计算,从1992-1995年期间,内蒙古和山东平均年超标分别为13%和11.3%,而陕西和山西则没有用到分水标准,四年间平均每年的不足量为52%和75.8%(见表1)。中科院地学部报告(1998)指出,因缺乏权威性的流域统一管理机构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无法对实际引水量实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和对个别超额用水地区和部门进行制裁,分水方案并未有效落实,一遇枯水年份或用水高峰季节,沿黄引水工程都争先引水,造成分水失控。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得不到有效实施,反映了指令配水模式的体制失效,体制失效又称为财产权失效。指令配置是利用计划指令按地域分配资源,其决策机制特征是黑箱作业、中央(部门)拍板和高度集权,其管理模式是通过流域管理机构进行集权决策与管理,其约束机制主要是行政手段和长官意志,在这种体制下,用户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既无参与权亦无表达权(见表2)。指令配置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其资源配置效率很低,对利益主体的约束性也极差,直接后果就是流域水供求矛盾更加突出,水质水环境趋于恶化,断流状况愈演愈烈。

流域水资源象任何一种稀缺经济资淅一样,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各地方利益分配。如何解决各地方利益冲突,推进流域水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思路:

第一种,强有力的流域统一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流域立法,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威,利用法律约束机制调节地方利益冲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统一优化管理调度(王建中,1999)。在理论上,通过流域统一管理配置水资源,其全流域效益是最优的,但在实际中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使得强制性的法律同样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种,建立水市场的思路。主要着眼于建立合理的水分配利益调节机制,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合理的水权分配和市场交易经济管理模式,政府通过对交易市场的干预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来保证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建立由价格制度、保障市场运作的法律制度为基础的水管理机制。这种思路把水资源当作一种商品,通过界定清晰的产权,利用市场加以配置,从利益机制出发建立流域“激励相容”的水管理机制(刘文强,1999)。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思路,但是在转型期现实条件下,跨区域水资源完全市场化的配置方式在经济上可行,在政治上不可行,所以在实际中难以施行。

水资源的分配是一种利益分配,既可以通过市场也可以通过非市场来解决,但单独哪一种方式都不能有效解决,水资源的配置方案不仅仅需要技术上、经济上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可行性。通过对流域水资源配置的经济机制和利益机制分析,我们提出水资源配置的第三种思路,即引入准市场的思路。我们建议积极引入既不同于传统“指令配置”也不同于“完全市场”的“准市场”,准市场的实施由“政治民主协商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等辅助机制来保障,以协调地方利益分配,达到同时兼顾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和缩小地区差距、保障农民利益的公平目标。流域统一管理应和“准市场”、“地方政治民主协商”有机结合,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形成比较成熟有效的新的流域水分配、水管理模式,并逐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化。

二、积极引入流域“水市场”,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

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必须开源和节流,由于开源成本越来越高,跨流域调水工程耗资巨大,因此一般而言,在实施大规模的调水工程之前,应首先充分挖掘本流域用水潜力。市场的力量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经济资源,同样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优化配置。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既包括微观上的提高水价以促进节水,也包括在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市场交易,引进流域水市场能够促进微观上的水价改革,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增进流域的用水福利。

水资源的需求可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即为了维持正常生命、保障基本生活的日常生活用水,这部分用水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另一部分是非基本需求的多样化用水,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基本用水的比例很小,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按《21世纪议程》要求的每人每天40升淡水的用水标准,塔河全流域人口基本用水总量仅占水资源利用总量的0.5%。绝大多数用水是多样化用水,又可分为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其中农业用水是总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1996年我国农业用水在总用水中的比重高达87%(见表3)。某些流域农业用水比重更高,塔河流域农业用水越占全流域用水的95.5%,黄河农业用水占全河用水量的92%,而且上游比例更高。从流域整体来看,流域上下游不同地区之间有潜在的“水市场”。以黄河为例,黄河多数灌区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方式简单落后,不少地方还是大水漫灌,管理粗放,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30-50%),农业如果采取有力的节水措施,就能转移出一部分农业用水满足非农业需求。研究表明,水资源越是易于获取的地区,大水漫灌越成为习惯,节水激励越弱,用水效率就越低下,黄河上游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四省的人均用水量和万元GDP用水量大大高于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四省,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最不易获取黄河径流水的山西省,人均用水量和万元GDP用水量却最低(见表4)。农业用水效率的计算表明,下游河南、山东两省的灌溉面积产出效率大大高于上游,约是青海、宁夏和内蒙三省的2倍(见表5)。一方面上游由于水资源的易得性而超量采水,浪费严重,如果节约用水就可以提供潜在的水供给,而节水是一种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下游水严重短缺,对水资源又迫切需求,而工农业经济损失可以提供潜在的资金供给。市场之所以是有效率的就是因为如果同时存在需求和供给,那么通过交换,供需双方都可以受益。下游地区拿出一部分经济损失和上游潜在的水供给相交换,水短缺和支付上游水价都会促使其提高节水水平,从而总受益增加;而上游收取下游的水价,以此对节水灌溉进行投资,虽然水量减少而产出却可以继续增加,其总收益也增加。这说明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其配置可以不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指令性分配,也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加以配置,而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效率的。

利用水市场进行流域水资源配置优于“指令配置”。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⑴通过市场交换,双方的利益同时增加,交换必然优于没有市场交换,这是市场效率的体现;⑵市场交换具有动态性,能够反映总水量的变化和用水需求的变化,部分消除了指令分配各地区水量的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体制失效”;⑶上下游的用水成本增加,上游多用水就意味着丧失潜在收益,即用水要付出机会成本,而下游多用水要付出直接成本,这就为上下游都创造了节水激励;⑷地区总用水量通过市场得到强有力的约束,必然会带动其内部各区域的水资源配置的优化,区域又会拉动基层各部门用水优化,这样通过一级一级的“制度效仿”,可以大大加快微观层次上的水价改革。微观上的水价改革和流域水市场相结合,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配置流域水资源,这正是政府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方式难以实现的目标,通过在全流域引入水市场却可以得到较好实现。

三、我国转型期条件下的水市场要采取“准市场”形式

水资源是一种具有多重特性的自然资源,包括自然特性、生产特性、消费特性和经济特性。从自然特性角度看,它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储量有限,它空间和时程分配不均,多则成涝、少则为旱,而且自然界需要大量的生态环境用水;从生产特征角度看,它的长期供给有自然极限,短期供给依赖于水利设施,水利设施往往投资很大,投资周期长,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使得水供给具有区域自然垄断性,通常由地方政府部门提供,而且地表水上游地区取水处于自然优先地位;从消费特征来看,水需求同时包含水量需求和水质需求,人类用水有一个弹性很小的基本用水,而大部分用水为弹性相对较大的多样化用水,占用水很大比重的农业用水和降水呈逆向波动,农业节水依赖于用水管理和节水技术设施,需要较大的节水投资;从经济特性来看,水资源具有混合经济特性,既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又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具体分解如图1分解。

注:所谓竞争性是指减少一部分用户消费的供应可使另一些用户获得这种供应,外部性是指行为主体没有承担其行为的全部成本(消极的外部性)或没有享有其全部利益(积极外部性)时所出现的一种现象。可独占的指容易排除用户使用,不可独占的是指排除用户使用的成本很高。例如水旅游、航运和码头,因为经营部门容易排除用户使用,所以是可独占的,且在空间并不拥挤的情况下,增加用户并不使其它用户受损失,即非竞争性的,这样的物品称之为俱乐部物品。

水资源私人物品属性的一面,比如水能和供水,竞争性很强,而且具有独占性,这种属性决定供水通过水市场配置最有效率;但是水资源又具有很多公共物品属性,比如防洪、河道治理、水质监测、水情预报等等都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非竞争性和非独占性,具有非竞争性和非独占性,需要由政府来提供这些公共服务。因此水市场只能在供水、水能、灌溉等这些具有私人物品属性的有限领域内发挥作用,水市场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市场。

水资源还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以流域或水文地质单元构成一个统一体,每个流域的水资源是一个完整的水系,各种类型的水不断运动、相互转化,例如水可以从上游向下游流动,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相互转化。水资源的以流域为整体的特征,客观上要求流域统一管理、统一水量调度,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强调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我国这方面也已引起高度重视。以黄河为例,黄河的水量调度要综合协调解决防洪防凌和发电、发电与灌溉及上下游用水、汛期下游引水与防凌、汛期水库蓄水与河道泥沙冲淤、工农业供水和生态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各方面的矛盾,这是一项非常宏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综合协调这些矛盾是难以想象的。基于此,供水、灌溉和水能等水需求必然受制于防洪、防凌、冲沙、生态保护等其它水需求,这使得水市场即使在水资源私人物品属性的领域内也要受制于水资源利用的多目标性。

在地区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公平的市场交易难以发生。王绍光和胡鞍钢(1999)的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地区差距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见表6)。以黄河流域为例,沿黄八省在进入90年代以来地区差距迅速扩大,1990年山东人均GDP相当于甘肃人均GDP的1.65倍,到1998年已上升为2.34倍,1998年山东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6.9%,而甘肃的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2%(见表7)。在地区差距如此显著的情况下,水市场难以自发产生,必须和政治手段相结合,建立协商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来保障水市场的实施。

综上所述,在现实转型期条件下,我国的水市场只能是一个准市场,所谓准市场是指流域水资源在兼顾上下游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等其它方面需要的基础之上,兼顾各地区的基本用水需求,部分多样化用水市场化,在上下游省份之间、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按市场化加以配置,这是一个完整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供水水资源市场。

四、水市场的辅助机制:“政治民主协商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

对于流域地表径流水这样一种具有复杂混合经济特性的自然资源来说,其空间跨度很大,供水又具有自然垄断性,往往由地方公共部门提供。在转型期条件下,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公共供水部门还不能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上下游用水户之间由于信息等因素造成的高昂交易成本,使得供求力量不足于跨越空间障碍实现市场交割,必须由一定的组织来代表用户的利益,在流域上下游之间建立协商机制。而流域地方政府是最有效的水权代表者,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代表地区和用户的利益,最可能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和其他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起一种组织成本较低的协商机制。政治协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谈判和投票机制,地方利益主体通过广泛参与反映地方利益,实行地方投票、中央拍板、民主集中,在一定游戏规则下达成合约,其结果不一定是谈判各方的最优解,但却是较优解或妥协解,这将带来流域整体用水效益的提高(见表2)。

通过政治协商实现部分多样化用水市场化配置,其约束机制主要是合约约束,由于合约是建立在其它利益主体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反映了自身利益,合约规定了违约受惩罚的规则,违约的成本必然很高,这就大大减少了违约的风险。但仅此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一整套合约保障机制,包括广泛的信息披露,用户的广泛参与,初始产权的公平划分等等。如果具有取水优先权的上游地区是贫困地区,显著的地区差距以及农业节水投资巨大的特点,上游地方将会缺乏谈判积极性,即使达成合约违约的风险也很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利益补偿机制”,对欠发达地区和利益受损人口实行利益补偿。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将是保障政治协商制度实施的关键。利益补偿的核心是保障农民利益、给农户造成节水激励,用户节水除了完全弥补少用水损失和水价提高付出的成本,与原来的多用水相比,还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这样才能同时达到农业节水和农户受益的双重目的。利益补偿的实现要通过多种渠道,包括财政转移支付、水市场收入和国家对水利设施的投资和补贴(这是较大的一笔利益补偿)。利益补偿的受益对象既包括上游地区政府,也包括当地人民,但是主体应当是贫困地区农民和流域贫困人口,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有助于缩小上下游地区差距和调节收入再分配。水市场的有效运作能够保证水资源在流域的优化配置,实现市场的经济效率目标,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保障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特别是农民的利益,实现政府的社会公平目标。

五、政策建议

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诺斯,把制度和制度变迁纳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式之中,认为制度创新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奥秘就在于,它是在紧密结合国情的基础之上,发展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其内涵就在于通过内部信息外部化、隐蔽信息公开化、增加信息透明度、引入广泛的参与,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有效解决产权问题,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因此,解决跨区域水资源问题不只是搞几个大工程,投资上百亿或上千亿元,更应该着眼于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推动流域水管理体制的制度变迁和制度进步,实现从流域水资源指令配置向准市场配置的转变。以黄河为背景,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尽快建立基于平等参与的全流域地方政治民主协商制度。

目前黄河已有部分省份之间的协商制度,例如上游有黄河上中游水量调度委员会,负责上游龙养峡、刘家峡等水库的水量调度,其组成包括黄委、西北电管局、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四省,委员会负责研究、协商、安排上游水库非汛期调度,协调发电和农灌水关系、协商地区之间或部门之间用水的重大问题;下游有晋、陕、豫、鲁和黄委组成的黄河防汛总指挥部,统一指挥黄河下游的防洪防凌。我们建议在黄委会设立沿黄各省区平等参与的全流域“地方行政首长会议”,由中央代表(水利部)和各省区代表(地方行政首长)组成,下设办事机构,实行“一省一票、多数决定”的投票原则,当各方争持不下,由中央决定。由此形成全流域范围的地方政治民主协商机制,在保障防洪防凌和生态用水、兼顾发电用水的基础上协商黄河部分水量的再分配,就水权转让和水库调度、利益交换与利益补偿等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和谈判,在一定规则下达成用水合约以及违约惩罚办法,由黄委会定期公布供水、用水、分水信息,并监督检查与组织实施。为保障水市场的形成,可设立“水银行”,通过价格听证、市场干预等经济手段对水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第二,流域人口基本用水均等化,对流域贫困人口实行用水补贴

水资源实行低价供给,主要是为了保障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能够获得基本用水,但结果却是补贴了富人,造成大量用水浪费。供水按市场加以配置,政府必须保障流域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基本用水需求。按照一定标准确定流域人口基本用水量(占全部用水的比例非常小),由国家低费供给,保证“人人有水喝”,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基本用水之外的供水为多样化用水,部分用水进入市场公开拍卖,按照市场机制在流域配置,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体现效率原则。多样化用进入水市场,将伴随着水价的较大幅度提高,上游的利益特别是农民利益一方面通过节水向水市场按市场价格卖水获得新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和对节水投资得到补偿。下游部分地区农民的利益同样应得到补偿,国家对水利设施的财政补贴转向对流域贫困人口实行用水补贴,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由于部分供水市场化,水价的提高能够加快水利设施的市场化运作,使供水收入逐步达到弥补运行费用和水利设施投资的水平。减少甚至取消国家财政对水利设施的补贴,可以促使水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促使公共设施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快水利产业化和市场化。

第三,加大对中上游省份财政支付转移的力度,改变中央财政援助方式。

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为欠发达地区,1998年,除山东省,其余沿黄七省的人均GDP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50~80%(见表7),财政自给率在30~65%之间,其中上游四省对中央财政依赖度在35~70%(见表8),青海、宁夏和内蒙古人均财政支出高于全国人均水平,但是其余省份均不同程度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见表9)。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源头应作为全国性公共物品,这如同国防及国家安全一样,为了提供全国生态安全,由国家投资植树造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今后应对人均财政支出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省份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之接近或达到全国人均水平;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必须有条件地使用,专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对农民的节水投资进行补偿,补偿的方式可以用多种方式实现,比如粮价补贴、实物补贴、申报补贴等方式,逐步形成有效的节水激励保障农民广泛受益。

第四,加大信息采集力度,广泛披露信息,无偿公布水文资料。

1990年开始黄委就开始了黄河用水统计工作,并编发了1988-1992年的黄河用水公报,逐年公告流域内各省区、各部门耗用黄河地表水、地下水量。在此基础上,应加大用水信息采集力度,拓宽用水公报的涵盖面,包括沿岸各引水口的取水量、各灌区的用水量、用水效率、沿岸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水价等等指标,并广泛向全社会披露。广泛的信息披露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广泛参与,有利于政策实施,提高管理效率。

水文资料是治理黄河、合理使用水资源的基础性资料,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积极的外部性,它应由国家财政投资、公共机构提供,社会无偿使用,而不是少数机构的“私人物品”或“专利品”。因此水文资料包括径流流量、水位、含沙量、水温、冰情等资料不仅应当向社会公布,而且应当无偿提供,以吸引社会研究机构广泛参与,不断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详细资料和研究背景。

第五,引入广泛参与,积极鼓励基层用户建立各种形式的用水组织

广泛的用户参与同广泛的信息披露一样,也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这是打破供水方垄断性和促进降低供水成本的制度安排。国外的实践表明,基层用水组织在灌溉用水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灌溉用户普遍没有终端计量设备,成立诸如农民协会、用水者协会这样的基层组织对于用水的有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层民间组织能够促使广大用户的民主参与,减少基层供水方腐败、保障用户权益。由基层组织来管理集体水事务,包括管理公共水利设施、维护集体水权、水费征收、节水技术推广、与个体用户联系等功能,基层用水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反映用户愿望和观点,促使供水单位改善服务,促进政府与用户特别是农民的沟通,有利于政策的制订、管理的改进、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维护,各项改革措施也更宜于为用户和公众接受。基层组织的建立还能够大大降低对个体补偿成本,使对用户的补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鼓励更多的用户、团体(公共、私人部门)以及整个社会参与到水管理中来,成立各种形式的基层用水组织。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建立各级流域用户委员会,参与到更大范围甚至整个流域的水管理当中来。

第六,加快水利设施投资体制改革,推进水利设施运营公司化或商业化运作。

水利设施属于基础设施,一般由国家投资共建,由政府部门直接经营。长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作,以及对国家补贴的依赖,造成了水利设施业绩不佳、维修不足、损坏严重,服务常常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支付的愿望,水利设施在减轻贫困和改善环境的潜力也被忽视。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即使是国家投资共建水利设施也需要做重大改革,例如工程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安装进行公开招标,强化预算约束,由第三方实行监理等等;水利设施建成后政府水利主管部门不再直接参与运营管理,对其经营运作的激励机制作出重大改革,包括运用商业化原则经营公用事业、引入竞争和广泛的用户参与、改革收费办法等等。实现政府转变职能,使政府更经常的作为促进者、协调者和公共利益保卫者行事,而不是作为直接经营者。

主要参考文献

水利部水政水资源司,黄河断流及其对策(文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中科院地学部,1998,黄河断流咨询考察报告

王建中,1999,黄河断流情况及对策,中国水利,1999年第4期

刘文强,1999,塔里木河流域基于产权交易的水管理机制研究,申请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

潘家华,水资源市场配置论,持续发展的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配置管理论文范文2

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取向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民日益成为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农村已不可逆转地融入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然而,由于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长期是“重城市,轻农村”,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政策,致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农村公共服务长期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合理配置公共产品资源,真正赋予农民国民待遇,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公共产品:边界范围与基本特征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求,市场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1](P89—94)。很显然,这些社会产品或服务会使农村受益,农民受惠,但外部性的存在又使得其中有些社会产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地区。

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功能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变化,我们将农村公共产品分为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种类型。经济发展型指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支撑和促进作用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气象、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型指保障农村社区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公共产品,如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经济发展规则等;社会保障型指为提高农民社会福利水平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救济、农村文化与体育设施等;生态保护型指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共存,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如农村生态保护、环境建设、村庄绿化、农业灾害防治等。

农村公共产品既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属性,还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运行成本高与利用效率低并存。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村庄布局的松散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农村人口密度不高且分布不均衡,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较低,公众受益范围较小。二是高依赖性与低供给率并存。由于制度变迁,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裂变为为数众多的农户,农户的分散经营决定了其生产和生活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高度依赖;农业生产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交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一直是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三是高外在经济性与低内在经济性并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高低影响到农业外的其他产业,但是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户的脆弱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具有较低的内在经济性。农村公共产品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它有较强的外在经济性。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格局与问题透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形成,特别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的到来,农村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公共产品的供给有了长足进步。然而,必须看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单一、区域布局不合理、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并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近几年来,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我国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总量达到2626.2亿元。国债资金在总规模减少的情况下,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550亿元。但总体上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仍然严重不足。表现为:(1)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转。据调查,目前全国病险水库约有3万座,占水库总数的36%,其中大中型水库的病险占有率接近30%,小型水库的病险占有率更高,结果是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大部分地区还是靠天吃饭。(2)农村生活居住环境不容乐观。统计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没有用上卫生厕所,“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3)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目前城乡社保覆盖率之比高达22∶1,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限于城市,基本上没有延伸到农村;占全国总人口60%左右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是城市的4倍,但教育经费只占全部教育经费总额的38%。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既有制度内的原因,也有制度外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城乡分割、工业优先、城市倾斜的发展战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为国家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工业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和资金保证。但由于国家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长期是重城市,轻农村,实行的是城乡差别政策,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筹解决,国家提供少量补助,造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巨大差距。二是受分税制影响,基层政府承担了大量事权,但却没有稳定的财源,由于财权和事权分离,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等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理应由中央财政承担,而事实上这些事权却下放到了乡镇。由于基层财力有限,长期入不敷出,无力承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的数量构成和比例。我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指标的行政化体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大多由各级政府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提供,农民缺少实质性的参与。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供需结构失衡。据调查,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增幅较快的是交通、通讯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基础教育支出,说明农民对交通道路、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的公共产品需求增长很快,但在实际供给中,乡村道路和医疗卫生服务等严重不足。统计表明,国家教育经费投向农村的不到1/3,农民人均医疗卫生经费仅为城市居民的1/4。相反,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升级达标,倾心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样板工程”,不仅造成公共资源浪费,而且直接导致地方债务的增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有:(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一直是“自上而下”,决策机制沿袭的是以行政手段强制性供给机制,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不是农民需求的表达,没有体现农民意愿,而是由上级的指令决定。在这种决策机制下,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和支出结构容易出现错位。(2)由于县乡财政困难,基层政权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运转,无力进行公共产品供给,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60%~70%用于人员供养和行政开支,而用于基础建设的支出比重不高。(3)基层政权的目标函数和农民的目标函数并不总是一致。基层政权追求的主要是政绩,农民追求的是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和消费的效用最大化。比如,政府为了政绩工程,可能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大水利,而农民直接受益的是小水利。但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公共产品供给比例不协调。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配置不存在帕累托改进。总体上看,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居住的分散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水利投资看,“十五”期间,计划的农村饮水解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全国5700多万群众告别饮水困难;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亿亩,可以说是成绩斐然[2]。但是国家对农村小水利建设、人畜饮水、灌区节水、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财政支农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区不顾农村的客观条件,热衷于投资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公共项目,而不愿提供一些见效慢、期限长且具有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大力修建农贸市场、休闲广场、歌舞剧院、高档宾馆等,还冠之为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美名,而实际上这些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公共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供给效率低下。一方面,农民由于受信息渠道和手段的限制,获取和拥有的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另一方面,政府在没有充分的市场调查情况下,又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因而,常常出现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的进入和退出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供给效率低下。(2)逆向选择导致了供给效率低下。在政府有限问责制度下,项目申请人的收益不可能小于零,并可以通过项目寻租,却不需要承担项目风险。假定项目的收益一定,只有那些成功时收益较高的项目才会申请;但是,给定期望收益相同,较高的成功收益意味着较低的成功概率(较大的风险)。这样,高风险项目驱走了低风险项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逆向选择,财政支农资金得不到高效率利用。(3)长期博弈下的低水平均衡。政府的公共投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户居住的分散性和低水平的组织化程度,使得农村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平均水平,这势必会在下期降低公共投资在公共财政中所占比例,进一步降低公共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公共投资将收敛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带来供给效率的低下.

三、增加和改善公共产品供给,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路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真正赋予农民国民待遇,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表现。单一的政策选择、制度变革或资本注入并不能完全改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现实,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完善政策。

1.建立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共同承担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外溢性特征和供给的现状迫切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有效供给力度。各级政府作为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应着眼于全体公民、全部社区,尽快改变公共产品供给上的“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真正承担起农村社会最起码的公共产品供给[3]。二是重新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县、乡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农村公共产品构成上的层次性决定了各级政府间责任划分的原则:属于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承担,属于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承担,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主,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协调。三是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政府间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转变为制度内供给,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理顺公共分配关系,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应有中央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必须提供必要的转移支付。

2.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公共财政不可能覆盖到农村所有领域,也不可在短期内大规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研究者依据公共产品供给的回报率,了解农民最需要的公共产品。从研究结果看,对全国而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依次是科研、教育、道路、通讯、电力和灌溉。国家财政部农业司在实际调研中设计了相关问卷[4],结合对浙江、四川、陕西、河南四省的调查,财政部农业司认为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优先序,对东部地区而言,第一,建立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第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必要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四,农村文化建设。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主要是:(1)保障基层机构的正常运转,主要是编制内的人员工资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2)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重点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必要教学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3)支持乡村道路建设和清洁饮水主要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防疫体系建设,重点是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农村大病医疗救助;(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弱势群体发展,主要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扶贫开发;(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放在中部粮食主产区。

在符合WTO规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财政的实力,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以及农民的关注度,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优先序是,经济发展型: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乡村道路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型:乡村债务化解、乡村规划、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型: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社会救助;生态保护型:农业灾害防治、生态建设、村庄绿化、环境保护。

配置管理论文范文3

纵观各国反垄断执法实践,一个独立而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是反垄断法得到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与前提。反垄断法本身不能创造一个公平和自由的竞争环境,而是得借助一个有效的反垄断执法机关。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率的执法机构,如果反垄断机构不能独立地审理案件,不能独立地选任自己的工作人员,就是有了反垄断法,这个法律也不过是一纸空文。然而我国目前设定的反垄断执法权配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则将无法保证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和高效性的实现,进而直接影响《反垄断法》实施的预期效果。这也是我国反垄断执法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难以逾越的瓶颈。

比如,在独立来源:()性方面,其致命之处就是级别设置比较低,易受行政权力的制约或控制。三家具体执法机关是作为工商总局、商务部和发改委的下属机构而存在。这样的设置,级别低,在执法中极容易受到部领导和其他平行机构部门的干扰,很难做到独立自主地立案、调查、处理。更重要的是,《反垄断法》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至市场经济进程中为保证市场竞争有序进行而制定的,其与传统反垄断法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具中国时代使命——须调整规制由计划经济遗留下的“行政垄断”。但由于现三家执法机构都隶属政府职能主管部门,其位低权弱、受制于人,缺乏与其执法权限相应的独立性,且其他行政部门或利益集团容易控制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具体执法工作。由此看来,独立性,作为世界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显著特点,在我国却难以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和实践落实。又如,在高效性方面,多家执法机构为了寻求各自部门利益不可避免地争取得到、扩展自身的执法权或管辖权,从而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有利大家争、无利相互推”的低效、无序之执法恶果。即便有反垄断委员会出面进行组织、协调、指导,也因为其缺乏实质性权力而终将在具体执行上难除恶瘤,从而降低了执法力度、极大地减损了执法效率。

尽管现行的反垄断执法模式确实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弊端,但这些弊端是源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正如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盛杰民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表示,建立一个独立、权威的执法机构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在我国政府行政体制上,目前还无法实现。目前我国保持三个部门来源:()共同执法,从行政执法体制来讲,是一种最佳的,也是最可行的模式。笔者认为该权力配置模式至少在以下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首先,多元执法保持了现行反垄断执法体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可以发挥长期以来各个执法机构执法相关领域的专业性特长,有利于反垄断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迅速运用和实施。其次,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设立,既维持了分散执法的现有格局,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留有余地,是一种务实和稳健的立法策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部门利益之间的平衡,对创造反垄断执法的大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这种模式的建立有利于缓和作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巨大冲击力。因为在中国现有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力资源制度下,完全借鉴西方国家反垄断执法权配置模式设立即意味“这既有的行政权力结构要被彻底的打破,整个国家的政策框架要重新建立,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执法模式不应当成为一种长期的解决方案。除了美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需求所产生的“双头执法”体制之外,世界上将反垄断法的三大制度分割开来由三个执法机构管辖的并不多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一大特色,而这种特色却与当今世界反垄断单一专门主管机构的发展趋势不符。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仅仅是反垄断法”中国化”的一小“跬步”。我国现行模式只是为了反垄断法的早日颁布和在权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设计的权宜之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反垄断执法机构会应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权威并且高效的执法机构,这也是大势所趋。

2顺应政治经济改革,适时重构执法权配置模式

“法律应该是稳定的,但不能是停滞不前的,一部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其精神和价值取向会不断的发展变化”,并且“一般性准则的确立会随着社会的变迁、时空的转换而有所不同”,我们应当在“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由此对不确定加以确定,使之符合立法宗旨。”垄断的特征决定了反垄断法是一部变化性很强的法律。因此,反垄断法必须在其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价值目标作出不同的反应。具体反映到反垄断执法权力,就是要根据不同的经济要求和政治形势来合理配置不同的执法权。因此,我们只有理性地面对现实,客观地立足我国国情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尊重市场规律和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来合理地改善我国目前反垄断执法体制、科学配置反垄断执法权,惟有此方能建立起一个高效而权威的执法机构,进而确保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

如前文所述,我国目前的反垄断执法权配置模式不可能成为长期的解决方案,必须根据具体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要求作出灵活性的变化,来源:()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反垄断任务;同时,建立独立、权威、统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是世界各国反垄断法历来的立法趋势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不妨朝着这一个思路去努力,即将反垄断委员会适时地发展成为我国独立、权威、统一的并且拥有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其他条件成熟时取消工商总局、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反垄断执法权。

此设想,首先是源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依据中共十七大报告的要求,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步骤的行政机关“大部制”改革方案已经付诸实施,以重点解决政出多门,政府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虽然大部制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可以预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趋势。这一趋势为将来把工商总局、商务部和发改委的反垄断法执法权统一到反垄断委员会提供了可能,进而解决多头执法的现状。

配置管理论文范文4

1、此次实习我首先采用的平台是windows XX server,这也是主要的平台,相应的web架构是apache+php+mysql+server-u。其次是red hat linux 9,相应的web架构也是apache+php+mysql+server-u。

2、帐户管理主要是对用户、组、组策略的理解与应用。会添加用户和组,会设置用户的属性,会利用组策略设置修改注册表中的配置。

3、文件系统管理,包括理解、应用文件系统安全性、文件备份/还原的操作以及意义。

4、理解windows XX server的服务,相关服务安装及配置:web、数据库、ftp,管理相关的服务。

5、开发一个简单的基于web的信息管理系统《新闻与评论系统》,并维护,测试所构建系统的构架、安全性等问题,综合理解系统管理的意义。

二、 实习过程记录:

1、安装windowsXX advanced server系统过程

利用虚拟机通过windows XX advanced server镜像文件安装windows系统,安装过程比较简单,关键在安装过程中配置网络以实现网络的正常连接。

2、安装apache的过程

根据apache安装向导,选择安装的项目以及安装目录,之后默认安装完成,桌面右下角出现apache启动图标,输入127.0.0.1测试,弹出it works,安装完成。

3、配置php过程

解压php文档于与相应目录,设置相应的环境变量,重命名“php.ini-dist”文件为“php.ini”,将其与php5ts.dll一并复制于system32下。修改apache配置文件httpd.conf,添加相应语句:loadmodule php5_module c:/php/php5apache2_2.dll

addtype application/x-httpd-php .php php3,使apache可以正常解析php文件。

用php代码测试,成功!

4、安装及配置mysql的过程

运行安装程序,选择自定义安装,选择安装路径,选择详细配置,选择开发者服务器,选择多功能数据库,选择gb2312字符集,输入口令123456,安装成功,并测试成功!

配置php5支持mysql,修改php.ini,extension=php_mysql.dll等,复制动态链接库文件于system32下,使php支持mysql。

5、安装及配置phpmyadmin的过程

从官网下载最新phpmyadmin解压于相应文件,修改配置文件config.default.php,在其中修改相应的语句使phpmyadmin能正常连接mysql。

问题与解决方法:

6、新闻与评论系统开发

做好web架构之后,利用php、数据库与网页知识开发系统,内容包括注册、登录、管理、新闻、评论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所以过程比较繁琐。不过经过努力最终实现了新闻的与评论。

7、帐户管理

添加用户:“我的电脑”右键—管理—计算机管理—本地用户和组—用户,然后在这里进行相关操作包括新建用户、设置用户属性等。

组管理:组是用户的集合,可以将相同类型用户归于同一组,与用户管理一样进行操作。

组策略:组策略是管理员为用户和计算机定义并控制程序、网络资源及操作系统行为的主要工具。组策略对本地计算机可以进行两个方面的设置:本地计算机配置和本地用户配置。所有策略的设置都将保存到注册表的相关项目中。对计算机策略的设置保存到注册表的hkey_local_machine的相关项中,对用户的策略设置将保存到hkey_current_user相关项中。策略编辑器操作“开始”“运行”命令,在“运行”对话框的“打开”栏中输入“gpedit.msc”。

8、文件系统管理:

文件系统的备份与还原:“开始”à“程序”à “附件”à “系统工具”à “备份”,在这里进行相关操作即可。

问题及解决方法:

遇到的问题较多,但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

(1)、重新安装mysql时,mysql服务项已在windows中存在,无法覆盖,因此重新换了一个mysql版本进行安装。期间未设置字符集,后来又重新设置字符集为gb2312。

(2)、修改apache配置文件,导致无法启动apache服务器,添加了个别语句之后,去掉了注释符号#,且个别语句单词有误导致服务器启动失败。解决办法正确地修改配置语句并适当添加注释。

(3)、apache无法解析php文件。解决办法正确地修改httpd配置文件,添加解析语句。

(4)、phpmyadmin无法加载mysql扩展。将php.ini文件置于php目录下,重启服务器即可。

三、 实习总结:

通过本次实习学习到了一些知识,同时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在总结如下:

配置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税收征管资源 均衡配置 征管效率

一、税收征管资源非均衡配置的内涵和表象

(1)税收征管资源非均衡配置的内涵

1.税收征管资源。税收征管资源是指税收征管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投入,既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如税收征管机构等,也包括一系列“社会经济资源”和“智力资源”如税收征管权等。税收征管资源的形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各级政府的投入。二是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建立或授予的,如税收制度。三是税务部门在税收征管过程中获得的,主要包括各类征管信息和数据。

2.均衡与非均衡配置。税收征管资源均衡配置,是指各项征管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资源配置与征管活动需求完全匹配并且相对稳定,在资源总量固定的条件下,税收征管的产出和相关效益达到最大,或是税收征管的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投入的资源成本最小。

(2)税收征管资源非均衡配置表象的总体检讨

1.空间配置的非均衡性。一是纵向配置非均衡。我国税务机构庞大,截止2009年末税务人员达85.6万人,税务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复制”,从总局到基层税务分局(所)共5个层次。二是横向配置非均衡。在现行征管模式下,征收、管理、稽查三分离,政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协调配合,存在机构(部门)增多、协调成本较大等问题。三是“内外”配置非均衡。国、地税两套税务机构的设置大幅度增加了征管资源。

2.时间配置的非均衡性。

3.非均衡配置的后果。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4E”取向来评判,一是不够经济。国家为实现税收征管目标,投入的人、财、物一直居高不下。二是效率较低。无论从征管投入产出还是税务人员人均征税额等指标看,我国税收征管效率都远低于先进国家。三是效能不显著。从税收征收率、纳税人遵从度等指标看,征管资源配置并未能显著改变征管现状。四是公平性较差。税务机关内部,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间的征管资源分配不公平,甚至差距逐步增大。

二、税收征管资源非均衡配置的形成机理分析

(1)宏观因素

1.税制因素。现行税制对税收征管资源配置的影响体现在:①税制复杂多变。②部分税收政策不尽合理。③税收自由裁量权、执法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征管效率。

2.政治因素。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分设国、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分税种开展税收征管,虽然对确保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有较好的效果,但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征管资源增加了一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税务工作的行政干预也会影响征管资源的配置。

(2)微观因素

1.内部管理因素。一是信息不对称。税务系统内部之间存在着种种信息不对称矛盾。二是资源配置与职能要求不相适应。部分岗位职能不明晰,调整频繁,人权、事权、财权不同程度地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

2.人员因素。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税务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偏少。二是积极性不高。由于领导职数有限,干部发现晋升无望,过了一定年纪就不太愿意干事。三是人员流动不合理。

三、优化配置税收征管资源的路径选择

(1)制度创新——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

1.建立健全税收征管法律体系。税收征管法体系是由不同层次的税收征管规范性文件组成的。应当研究制定税收基本法,完善税收征管法,注意法律的可操作性,提高立法质量。

2.优化税制安排。遵循“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思路,积极深化税制改革。包括: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逐步实现分类与综合所得税制,适度降低边际税率和减少累进税率级次等。

(2)管理创新——努力提升资源管理效能

1.构建科学的税收征管体制。—是精简税务机构。在兼顾区域经济发展和征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征管机构,有效均衡地分配征管力量。二是实施税源差别管理。引进风险管理理念,把资源优先配置到风险高、税款流失可能性较大的地方,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的征管资源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三是推进省、市局一体化建设。构建省局、市(州)局一体化运行新格局,打破层级,缩短流程,一体化运行。

2.着力优化税务人力资源。一是完善人才进出机制。推行竞聘上岗,畅通出口,对不适应工作需要的坚决予以辞退,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二是健全税务人员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健全岗责体系,切实改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工作量苦乐不均的现象。三是积极探索税务系统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办法,推行公务员分类管理,加大干部交流力度。

参考文献:

[1]何胜,论我国税收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配置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智能终端

一、移动设备管理平台简介

1.1解决方案概述

本文提出的移动管理平台是管理企业移动智能终端的跨平台解决方案,提供了iOS、Android平台下的移动设备管理(MDM)、移动应用管理(MAM)和移动内容管理(MCM)功能,解决企业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问题、应用管理问题、统一配置问题、文档共享问题。整个平台分为四大组成部分⑴MDM客户端:提供移动设备管理和移动应用管理功能;⑵MCM客户端:提供移动内容管理功能;⑶自服务平台:供移动终端用户管理自己的设备;⑷管理平台:供系统管理员使用。

1.2整体架构

1.2.1应用架构图

设备客户端通过TCP长连接服务端,获取数据、信息,发送客户端状态。服务器端由MDM连接服务接受客户端的TCP请求,通过指令引擎解析指令,发送到MDM管理模块。具体结构图如下图1。平台入口为负载均衡服务器,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可伸缩性。当服务器配置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时,可通过扩展MDM连接服务、MDM管理服务等节点,可以实现无缝扩展服务器配置,来迅速增加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且不需要修改代码。

1.2.2硬件架构图

整套硬件按用户设备10万台为基准:

由2台高配置的IBM System x3850 X6 4U机架式服务器和共享存储组成:

硬件系统包括服务器、共享存储、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并应具备基于vmware实时迁移技术,防止单点故障。

实时处理要求高,需要7X24小时不间断服务支持和计算密集型应用可使用本方案。参考图如下:

二、移由璞腹芾砥教üδ

2.1设备管理

本文提出的移动管理平台提供完整的移动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具体分为用户及设备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资产管理等。

2.2用户管理

2.2.1用户及设备批量注册

管理平台提供批量用户及设备导入功能,包括如下两种方式:

⑴从模板文件导入。系统提供标准模板文件下载,管理员按照模板填写用户、用户组及设备信息,一次性完成大量用户和设备的注册。

⑵从LDAP/AD导入。管理员可将企业LDAP/AD服务器中的用户导入管理平台某个用户组中,然后按照用户组、用户名关键字进行选择性导入。

2.2.2用户及设备详情查询

通过管理平台能对所有用户及设备进行查询。

用户详情展现用户基本信息、帐号信息、权限信息、配置/策略信息、注册/激活/淘汰设备的记录,设备信息等。可支持Dashboard仪表盘显示。

设备详情展现已激活设备的详细信息,包括设备基本信息、硬件信息、运营商信息、流量信息、应用程序信息、配置/策略信息、用户信息等。可了解设备型号、OS及版本、是否受控在线、上次在线时间、是否越狱、SIM卡变更信息、设备漫游信息、下发的配置文件和策略列表及其状态等。可支持Dashboard仪表盘显示。

2.2.3用户禁用及删除

如员工离职,管理员可将用户从管理平台中禁用并删除。支持单个删除和基于组织结构、搜索结果的批量禁用删除。用户删除后,淘汰的设备能形成资产变更历史。

2.2.4通讯录同步

用户可通过客户端或自服务平台设置通讯录自动同步功能,并能够显示上次同步时间。通讯录发生变化时,同一用户的多个设备能保持通讯录联系人一致。

2.3配置管理

在企业内部存在不同的组织,需要对他们进行差异化配置管理。通过预定义好的配置文件,在设备激活后自动向设备下发配置信息,并可通过修改配置文件在线对已激活的设备进行配置信息修改。

2.3.1WIFI热点批量配置

WLAN作为移动网络的有效补充,企业内部通常部署了多个WiFi热点,手工配置繁琐。通过将WiFi热点的参数加到配置文件中,管理平台统一下发到移动终端,达到迅速开通WLAN的目的。支持个人级Wi-Fi设置,采用WEP或WPA安全鉴定方式。

2.3.2电子邮件自动设置

移动管理平台可以帮助企业用户自动设置电子邮件,每个配置文件中可以包含多个电子邮件配置信息,配置内容包括SMTP、POP、IMAP邮件帐户信息等。对于采用Microsoft Exchange服务器的企业,每个配置文件中可包含多个Microsoft Exchange服务器配置信息。

2.3.3VPN网络配置

企业用户可以配置多个VPN网络,每个配置文件中可以包含多个VPN配置信息。支持L2TP、PPTP、自定义SSLVPN多种方式。

2.3.4APN网络配置

可配置运营商移动网络APN接入信息,包括接入点名称、接入点用户名/密码、服务器地址及其端口等。

三、安全管理

3.1管理设备

如果需要找回含有企业数据的丢失设备,可采用自服务平台提供的设备定位功能。定位结果通过地图进行展现并形成文字形式地理位置摘要,地图支持多个设备的同时展现。

设备丢失或暂时找不到时,为防止企业数据被他人获取,通过自服务平台向设备发送消息锁定设备,从而保护企业数据的安全。

用户可在自服务平台进行设备删除,淘汰设备必须提供设备擦除选项(全部擦除、选择性擦除)并填写备注信息,淘汰后的设备脱离与企业MDM平台的关系。

3.2数据擦除

设备确认丢失后,可通过自服务平台进行设备所有信息清除,使设备恢复出厂设置并格式化存储卡,防止企业数据泄漏。

当员工离职需要带走含有私人信息的设备时,可通过自服务平台发送指令,在设备上仅擦除与企业相关数据。企业数据包括:MDM配置及策略文件信息;企业邮件;已安装企业内部应用及其运行数据。

为防止不法分子试探密码,可设置最多允许失败次数:确定尝试输入密码失败超过指定次数之后设备会被擦除。

3.3密码强制设定

移动设备的密码设定是安全保护最简单有效的方式。管理平台可设置一种策略,移动设备会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设置密码,如果超时没有设置密码,设备将会被锁定,只有设置密码后,才能继续使用。

当用户忘记设备锁定密码时,可通过自服务平台进行密码重置。

3.4数据加密策略

设置设备数据加密功能的开启状态及加密内容。(1)内置存储器加密(2)SD卡加密

3.5限制相机,截屏等功能

对于禁止拍照摄像的工作场所,或是为防止人员对设备上的企业办公系统进行屏幕捕捉而泄密,可应用相应策略关闭终端相机,截屏等功能。

3.8数据备份及恢复

管理平台硬件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可通过将备份文件导入新设备后快速恢复服务。支持手动和定期自动备份方式。

3.9应用安全管理

恶意软件是公共移动应用商店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企业移动应用商店同样可能受到这些恶意软件的攻击,例如来自心怀不满的员工的内部攻击,或者来自内部企业应用程序捆绑的第三方软件和服务包。

为防止企业移动移动应用商店含有恶意软件,提供对上架前的应用软件进行安全扫描服务功能。有安全隐患的应用由管理T决定是否上架。

四、设备管理

资产管理人员需要对企业下发的移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可通过资产列表了解设备相关信息,对某个设备维护备注信息,能够导出设备资产报表。

设备管理提供如下功能:设备列表:显示设备基本信息,设备组别,设备在线状态,绑定SIM卡UIM号,所连接集群服务器地址。设备分组:对不同用户使用设备进行分组,从后台可调整设备组别。设备筛选、排序、查找:根据设备不同状态,在线状态,设备组别,设备MEID号,集群服务器地址等条件进行筛选、排序与查找。设备添加:需要输入设备MEID,设备分组,设备绑定SIM卡UIM号,可批量导入。

五、应用管理

本文提出的移动管理平台方案提供创新的企业移动应用商店,同时支持iOS和Andriod移动平台,能有效地、安全地为企业提供进行移动应用管理。主要功能包括应用安全检测、分类管理、内外部应用管理、策略管理、统计及日志管理等。

1、应用安全。恶意软件(例如木马应用程序)是公共移动应用商店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企业移动应用商店同样可能受到这些恶意软件的攻击,例如来自心怀不满的员工的内部攻击,或者来自内部企业应用程序捆绑的第三方软件和服务包。为防止企业移动移动应用商店含有恶意软件,提供对上架前的应用软件进行安全扫描服务功能。对于返回有安全隐患的应用由管理员决定是否上架。

2、应用分类。本文提出的移动管理平台方案为便于应用搜索和管理,企业可自定义应用分类,供添加应用时选择,一个应用可于多个分类。支持一级分类管理,管理员可以新建、删除、修改分类信息。

六、黑白名单

本文提出的移动管理平台方案提供企业内部应用的添加、更新、删除、修改、列表、详情查看、搜索功能。可针对用户/用户组进行分发,分发方式可使用推送安装包、推送消息、不推送等。可将应用进行黑、白名单的归类。

七、公共应用

企业管理员可以在此放置推荐员工安装的第三方应用。提供苹果应用软件商店、第三方应用软件商店应用、拿到安装包的第三方应用的添加、更新、删除、修改、列表、详情查看、搜索、分发功能。可针对用户/用户组进行分发,分发方式可使用推送安装包、推送消息、不推送等。

八、MDM迁移方案

新平台上线后,为保证新旧系统平滑切换,将实施如下步骤完成新旧平台切换:(1)将旧系统数据全量迁移到新平台。(2)部署新平台,旧平台不下线,新旧平台双轨并行。(3)旧平台给所有设备分批推送新版本客户端。考虑到推送后客户端升级带来的网络带宽压力,每批次推送建议不多于2000台设备。具体情况以实际情况为准。(4)设备安装新版客户端后,访问新平台。(5)所有设备的客户端均已升级到新版本客户端后,旧平台才可下线。(6)旧平台下线后,将旧系统数据增量迁移到新平台,迁移完成。

九、定制化支持

为便于未来针对MDM系统进行定制化功能扩展,系统从设计及实现上考虑,提供灵活的扩展API。

9.1扩展定制接口

接口说明:该接口主要定义MDM系统管理端的扩展规范。

接口定义:业务扩展接口(JSGap)业务集成接口(webPortal)

(1)业务扩展接口(JSGap)是基于JavaScript构建的一套完整的业务服务扩展引擎,它提供一系列的接口适配、组装能力,可用于为移动端、后端业务提供数据服务。

它提供的部分通用接口规范如下所示:

(2)业务集成接口(webPortal)是一个完整的门户解决方案,基于J2EE的架构,前台界面部分使用Spring MVC框架,作为企业业务系统的统一入口和接入平台,提供了登录管理,鉴权验证,资源、菜单管理,应用集成及内容管理等功能,主要是实现对现有业务系统的整合。它提供的主要接口如下:

9.2统一认证接口

接口说明:该接口主要定义MDM系统中认证接口的统一规范。

接口定义:authToken

9.3消息推送接口

接口说明:该接口主要定义MDM系统中的消息推送服务的统一调用接口规范。

接口定义:pushMsg

9.4应用接口

接口说明:该接口定义MDM客户端的应用商店API接口规范。

接口定义:ApplicationStore Open API

十、MD 系统升级规则

MDM系统针对升级兼容问题,从技术架构设计、接口设计、数据模型设计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主要及关键的机制如下:

(1)接口版本号:。所有接口设计,添加严格的版本号兼容控制机制,根据版本号的不同做针对性响应。如果是非强制性的升级导致的版本号差异,则原则上尽可能保证低版本的系统可以正常运行。如MDM客户端与MDM管理端间的接口规范定义。

(2)API兼容。API的兼容设计,主要是考虑MDM客户端的版本升级的自身功能、数据、设置等的兼容问题,如果是正常的应用升级覆盖的前提,则原则上尽可能保证升级后的应用可用性、原始数据状态正常。比如客户端上的嵌入式数据库的升级API设计,数据存储的API设计,新版本增加使用的新功能的API兼容等。

(3)协议兼容。协议的兼容设计,主要是考虑MDM客户端与MDM连接服务端间的兼容问题,主要包括的是基于TCP链路上的消息协议的兼容问题,比如新增加扩展的协议,一定不影响原有的协议正常使用。

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的移动管理平台解决方案:一方面提供智能K端设备、应用、内容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提供全面的安全防护。通过部署本移动管理平台,可在不影响现有企业信息系统的前提下解决上述难题,实现如下三方面的价值:(一)大幅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实现员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无线办公,采用Push通知第一时间精准分发企业应用和文档,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信息时代赢得市场先机。(二)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多操作系统移动设备、应用、内容统一管理,降低IT管理费用;利用员工的设备实现移动办公,降低公司在设备资产方面的开支;监控智能手机消费行为,引导合理套餐设定以节约话费。(三)充分保证企业数据及应用商店的安全。设备定位、锁定及数据擦除保护企业信息不外漏,采用全球最大移动安全知识库让企业应用商店远离病毒干扰。如通过统一下发策略配置保证设备强制密码设定,防止设备非法越狱,限制部分应用、文档的使用权限等。

参 考 文 献

[1]汤玛士.戴文坡.ERP进阶实务[M].商周出版,2011,12.

[2]吉尔伯特.托平,菲奥娜.切尔尼亚夫斯卡.企业咨询[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4.

[3]大岛祥誉.麦肯锡工作法[M].中信出版社,2014,5.

[4]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5]Oracle Method CDM Quick Tour, Release 2.0.0, February, 2000.

[6] Oracle Method Application Implementation Method Handbook Release 3.0.0, August, 1999.

[7] Oracle Method Project Managemnt Method Handbook Release 2.6.0, March, 1999.

[8]曾跃.Oracle ERP实施方法论及其在通讯企业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4.

[9]徐宁.基于BPR的SR物流公司ERP系统构建与实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12.

[10]赵志芳.基于xSimple的业务流程优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11]李士强.xSimple系统规划与实施[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13.

[12]罗永胜.CZ公司xSimples实施方法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工业大学,2013.

[13]刘华.PCB行业Oracle ERP实施方案的改进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12.

[14]白燕梅.中小企业实施ERP过程及方法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

[15]周玲.咨询公司ERP咨询项目实施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理工大学,2007.

[16]温和.用友公司xSimple实施方法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

[17]徐学军.邹明信.xSimple实施方法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7.

[18]丁正新.对我国中小企业xSimpless实施的研究[J].经管空间,2014.

[19]崔锦杰.企业成功实施xSimple的实践总结[J].信息与电脑.2014.

[20]盛如龙.ASAP实施方法论及其在奇华顿项目中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9

[21]张玉权.xSimple实施过程控制方法及其在T集团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10

[22]汪晓华.Oracle ERP实施和估算方法的改进研究与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9

[23]史英杰.中国本土咨询业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