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例6篇

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

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1

关键词:企业需求;高职新生;班会;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57-02

高职院校新生班会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是对新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构成特点、思想行为特点、校企合作的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高职院校班会入学教育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如何开展好新生班会入学教育,指引他们三年顺利学习、走上工作岗位,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新生思想行为的特殊性

(一)高职新生生源构成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新生入学生源呈现多元化特征,其生源构成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应届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等群体,大部分高职院校新生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原有学校的烙印和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印记,他们在学习方法、态度和目标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因此,在认识到高职院校生源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新生班会入学教育变得极为重要。

(二)高职新生思想行为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新生基本上都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学生在思想上普遍存在一种自我否定的态度,认为自己学历低、能力水平差,就是高职院校里混个文凭、拿几个证书,毕业后到企业和车间当工人等心态广泛存在。许多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缺乏计划和安排,对学习及就业等缺乏预期目标,甚至还有部分高职新生抱着“混文凭”的想法来到大学,学习的动机和出发点发生分离,理想目标模糊甚至缺失,对未来理想的工作缺乏信心,甚至有些学生眼高手低心浮气躁,娇生惯养吃不了苦,攀比心理较为严重,对高职新生班会入学教育开展提出了现实要求。

(三)高职新生主体心理的特殊性

首先表现在职业认知方面。在高职校企合作的环境氛围中,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较为迷惘,随着年级的增加、毕业的临近,这一问题的压力随之显现,由于部分高职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使得他们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本科生相比更加突出。其次,在心理素质方面,由于部分高职新生对职业生涯缺乏科学规划,加之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与管理方面工作的欠缺,极易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违规违纪现象的频发。第三,职业认知的特殊性。高职学生一入学就面临处理专业选择及未来职业的道路选择问题,使得他们的职业意识、独立意识及自我意识成为高职学生职业心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高职新生入学环境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生产、管理、建设等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围绕“职业”这一逻辑起点来建设和构建具有高职特色、异质于普通高校、更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的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当前高职院校经过整合高职院校和企业资源逐渐形成校企合作的校园环境氛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不断地对接与融合,企业逐渐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来,快速地推动了校企合作的教育发展模式和环境氛围。但高职新生入学时因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尚不成熟,表现为抗压能力差,吃不了苦,做事眼高手低,心浮气躁。如何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合作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合格人才,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成为高职新生班会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高职新生班会入学教育的“六项认知”

(一)强化高职新生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认知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十分明确,专业设置也基本上以电气、机械、计算机、财会等技能性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为主,这种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学好专业知识,拥有一技之长,是每一个高职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据笔者观察,大部分高职大学生在入校之初,就普遍面临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学习是为了什么?对所学专业和就业前景不了解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在开学伊始帮助同学加以解决就会让他们陷入进一步的迷茫和困顿。所以,在高职新生班会入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进行专业介绍,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辅助进行就业前景和形势以及学校相关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介绍,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在开学伊始,就有一个合理、明确的大学生涯规划,为几年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高职新生团队意识的认知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内部肩负各种职能的团队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企业招聘时员工是否具有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意识也变得日益重要。在企业发展中,除了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外,是否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方面。但是部分高职生在求职应聘时,不仅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甚至有人认为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不服从团队管理,甚至不愿意融入团队。这不仅是一种对个性曲解的认识,更会影响高职生毕业以后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新生的入学班会上,要加强新生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的教育,可以特别要求各班结合自己本班实际情况,策划相应的活动,例如素质拓展训练、主题班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策划和思想认知的教育,使新生把团队意识和融入团队、集体的理念内化到心中。

(三)强化高职新生服从管理意识的认知

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以及能否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但是根据部分和高职院校合作企业的反馈尤其是校企合作模式下订单班的反馈来看,部分“90后”乃至“95后”高职大学生不服从管理的现象日益突出。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竞争激烈,生源背景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另一方面,现在许多学生普遍优越感强和自我意识强烈导致不服从管理的现象增多。加之部分同学身上的“自立、自律、自理能力差,自卑心强”的“三差一强”特点更导致“依赖心理和叛逆心理强,抗挫折能力和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弱”的极端化特征,从而增加管理难度。因此在新生班会入学教育上,要强化学校严格管理的思想,同时辅以学生手册关于奖学金、评优评先、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管理制度的解读,使学生一方面了解学校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强调以后学习生活中将会坚决禁止考试作弊、打架、旷课、夜不归宿等违纪行为。

(四)强化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现在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招聘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在用人之初,通过笔试、面试、心理普查等多种手段强化对入职新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考查。尤其是2009年深圳富士康集团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用工人员心理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与富士康的员工相比较,当代高职大学生不仅与他们年龄相仿,也同样远离父母在外求学,接受长达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其心理成熟程度不够,部分高校学生也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1]同时一些年轻的高职大学生在背井离乡一个人至远方求学后,面对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也不知道如何发展新的社会支持系统,最终,有学生选择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酿成悲剧。所以,在新生班会入学教育上要强调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配合好院系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教会他们疏导负面情绪的方法。

(五)强化高职新生新媒体工具化的认知

在新生班会入学上要强调手机和电脑仅仅只是方便我们生活、促进我们学习的工具。据部分和笔者接触的用人单位反映,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私人时间碎片化,网络信息的发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工作以外的时间,成片的工人聚集在一起玩手机的情况越来越明显。甚至可以看到,在厂里短暂的中午吃饭和休息时间,有太多工人没有交流,甚至边吃饭边玩手机,让人不得不感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而大学生被手机等电子产品“绑架”的情况也是随处可见,走路看手机,吃饭看手机,坐车看手机、就连开车、骑车也在看手机。还有一些学生沉浸于电脑游戏中无法自拔,因过度使用电脑或者被电脑“奴役”,导致退学、处分的现象并不罕见。同时针对现在大学生课堂上被手机“绑架”的现象,可以在新生班会入学教育上强调组织纪律,可以采用部分高校上课时在墙壁上挂放手机袋的做法,对手机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内部作用和外部力量加强对新生此方面的教育和管理。

(六)强化高职新生素质发展的认知

高职新生班会入学教育要强调大学生素质发展的认知。技术理性的驱动使高职模式过度专注于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大学生精神世界、意义世界的建构,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大学生审美素质及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的全面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单向度的人”[2]。因此,作为未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后备军的高职新生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审美素质、创新素质、经济素质和法律素质等。大学生素质发展可以概括为:一是基础性素质发展,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二是核心素质发展,包括高职生所应具备的业务技能、专业素养、创新素质等发展;三是开拓性发展,包括政治素质、经济素质、法律素质、审美素质、创新素质的发展。要强化高职新生对素质发展的认知,首先强调实现基础性发展,培养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做一个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其次,强调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强化创新素质培养。通过未来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包括见习实验、工厂实习、毕业实践等,走出校门,走进工厂、农村、社区,为社会服务,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素质,扮演好成长为应用型人才的角色期待,实现核心素质的发展。第三,强调高职生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追求自我的开拓性发展,努力实现自己在政治、经济、法律、审美以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努力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思政课 职业素质 策略

[作者简介]刘蕴莲(1959- ),女,辽宁大连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300)谭娟环(1984- ),女,广东开平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广东 广州 51044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46-03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和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本文特指高职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其职业素质是摆在高职院校各学科教师包括思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其作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自我修养和劳动实践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基本品质。即指人在社会分工中因从事某种职业而应具备的精神、素养、知识、能力的总和,是衡量员工能否适应岗位需要的一个重要标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主要有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等。①其中也包括团队合作、表达沟通、创新意识能力、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②这是国家对大学生提出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其力度前所未有。工作是人们参与社会、体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但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就不可能顺利就业,工作中也不可能取得突出的业绩。职业素质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人,一定能把握住更多机会,并在工作中敬业和乐业,轻松避免各种干扰,从而促使事业走向成功。同样,一个企业,如果具有一批职业素质优秀的人,他们会齐心协力,并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以高度的责任感团结协作、诚实劳动,共同帮助企业提高效率,节省成本,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并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是自己就业竞争的核心力量。③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各工作岗位的栋梁之才,因此,他们能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不但关系到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素质、高就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宗旨,但只有高素质才能促进高就业。目前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与市场经济要求不吻合,导致存在供需矛盾,一方面是就业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大学生。究其原因,一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第一,自我评价和定位不准确,期望薪金大大高于实际,对工作条件过于挑剔。大都不肯从基层做起,缺乏务实良好的从业心态、好高骛远。对企业忠诚度较低,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频繁跳槽。第二,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缺乏主人翁精神、工作热情以及诚信、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第三,拈轻怕重,抱怨技术工作辛苦、工作环境差,缺少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第四,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健全,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第五,缺乏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第六,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等。一份调查显示,多数企业认为现在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技能人才中,能够踏踏实实、认真负责地从基层做起的人不多,具备务实、肯吃苦、肯动脑筋的人才难以觅得。④

导致大学生职业素质欠缺的原因,一是学生对企业用人标准不明确。大学生毕竟没有踏入社会,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虽有认识,但大都是一知半解,缺少深刻的体会。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掌握一项技能或技术就够了,不注重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二是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薄弱。新一代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肯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同时他们从小到大面对的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缺失。三是由于市场经济不良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部分学生缺乏公德意识,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四是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学方法陈旧,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实习实训,注重的是专业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忽视职业素质如沟通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应变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等的培养。五是学生实习实训的所在企业,重学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也应引起思政教师的深刻思考,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当务之急。

三、利用思政课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策略

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3

关键词:离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计;课程结构

一般来说,人文素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依据三种课程理论。一是精义论。主张以经典著作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因为人类的文明在变迁中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存在,这种核心价值尤其保存在经典文献之中,因而经典著作便自然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二是均衡论。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种知识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才能避免20世纪以来学术过于分化所导致的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因此,必须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视野、平衡的心智。三是进步论。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目前。我国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受这三种理念的影响,但主要受进步论影响较大,强调实用性,强调为职业做准备。在具体的人文素质课程内容组织与选择上,则偏重于应用型和专业化,按照学科专业式的思路进行,即基本上就是把某专业的课程降低要求、稀释内容后拿来作为人文素质课程。这种课程所能起到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极为有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三种基本课程设计理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结合职业的特色,在强调各个学科之间有机结合的同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并以此为原则设计在现阶段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有明确指向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WWW.133229.cOM

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本质上讲,这一课程又是面向所有高职生的、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文化知识课程,具有人文素质性、广博性和基础性的基本的标准规定性。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一是使高职生获得认知世界和理解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二是为高职生提供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性文化知识。再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上讲,这一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具有适应社会主导性文化的功能价值,还具有导领社会健康发展的功能价值;不仅具有使高职生知识结构达至和谐的功能价值,而且还具有营造高职生可能生活的功能价值。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唤醒高职生主体意识、促进高职生自主性、社会性、伦理性和提升高职生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围绕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基本历史概况,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实质,获得思考和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历史,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传统思想及时代精神,获得对我国科技发展史的基本认识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方法论;三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基本内容,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性格形成的历史性;四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历史与西方哲学发展阶段的关系,认识和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获得中西比较的差异性和趋同性;五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面临的问题及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了解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发展的策略、科技生产力的构成及发展现状,以及公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况等等,获得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认识;六是让高职生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格局,分析造成民族矛盾、种族歧视和宗教冲突、地域性战争、饥饿、贫穷的多方面原因,使高职生认识和理解和平、团结、宽容和理解之于处理国际争端和意识形态及价值论领域的冲突与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七是让高职生了解科技发展与人文世界的关系处理问题,认识偏重于科技发展而忽视人文教育所导致的、我们已经有所经历的现状。获得一定的科技伦理性意识和思维;八是让高职生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观,领悟美的真谛,培养和培育高职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升华高职生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领域的选择

(1)应确定中国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整全性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教育思想、儒家“仁”学理论、天人合一、理学思想、道家、墨家等思想学说,这些方面的传统思想,对现代高职生来说。可能存在着疏离和陌生感,所以,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高职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够为高职生的知识获得历史性的时间深度,使高职生的知识结构的构成具有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基础。

(2)应确定西方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策略的实施,西方多元的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主张的自由化思想观念等对我国高职院校高职生有着很大的冲击力,极大地影响着高职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态度和立场。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加强了“两课”教育,但从根源上讲,还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没有能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向高职生做出根源性的分析,以至于高职生只是关注目前我国与西方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性,而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历史性发展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做出精要性的选择,以使高职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有一个历史的、全面性的认识。另外,也是有意扩展高职生在文化及思想方面的认识及思考的空间跨度,以增加高职生比较研究的意识和提升高职生思维判断的能力。

(3)应确立“人、社会、自然之间伦理关系处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主要是出于如下的思考:其一,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在其知识结构的构成上,更多的是专业性和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其思考或认识的视野较为狭窄,所以,从扩展高职生的知识广度和思维视野的角度,也是应该开设专业教育课程与“人、社会、自然找之间相关的课程;其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造了空前的社会物质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和对立:大气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土地沙漠化、森林及生物植被的锐减等,这些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己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致使

人们不得不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人类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应该让高职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感悟“人、社会、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之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其三,目前,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让高职生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环境问题,以加强高职生环境意识。

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方法 职业道德 整体素质

社会在进步,但也刮来了不良风气。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已经是检验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素质,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志在培养出高质量人才。本篇文章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原则,找到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方法。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高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因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学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的发展人才,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因材施教,真正的挖掘出每个同学的潜力,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尊重同学的要求和意见,科学的进行教育。

(二)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

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把素质教育提到日程上来,在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信心,让其在学习和就业中都有明显的优势和能力。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在教育中融入新元素、新思想,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对落后的教育方式加以取缔,利用新资源创造新活力,把素质教育正在的落实到实处,提出创新中的新的教学方法及方式,把学生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去,为学生们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坚持系统化管理的原则

提高学生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不是学科老师自己的责任,它是全体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高职院校一定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出提高学生们道德素质的方法或措施,需要全体教师共同的合作与努力,不仅传授学生们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们德、智、体全面的发展,形成系统性的管理机制,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们能力的整体提高,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利用专业课的学科作用

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因此,学生们和专业课的教师沟通是最多的,感情也是最密切的,合理利用专业课结合职业道德教育是个很好的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们认可和接受,起到好的辅助作用。

利用专业技术教学的辅助作用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课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融入职业道德知识,让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职业道德有了了解和认识,可以自己分析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们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规则,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

(二)利用实践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一定要认识到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实践能提高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学生们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对自身能力有个明确的认识,从而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和完善。

尤其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更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也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实践,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意义,在以后的工作中,有热爱本职业的热情,有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心,在生产过程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为人民服务,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们整体的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岗敬业精神。

(三)善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们树立信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见很多实际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们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多了解和分析学生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给与学生们帮助是提高学生们对职业道德认识的重要内容,这样可以影响学生们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在工作中主动帮助别人,学会了换位思考,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老师也是学生们效仿的对象,所以,老师的举止和职业素质也是学生们学习的典范。如果老师的职业道德不够规范,那学生们首先就对职业道德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还有就是一些学生干部也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在工作中不够专心,对同学的困难和问题不够关心,办事效率低下也会影响同学们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再有就是学校部门,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校相关部门推卸责任或者工作量,也影响了学生们对其认识,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们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的信心,让学生们对学校部门产生反感,不利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四)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校园文化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有利因素。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合理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文化。校园是学生们的生活地点,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引导学生们的思想,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感受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对学生们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们职业道德方面的方式有两种:第一,开展爱岗敬业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认识岗位责任和岗位要求;第二,宣传职业道德规范,让学生们有抵制不良职业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对不良的职业行为敢于指正和批评。

三、结语

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本学科教师做好每一个环节和过程的工作,也需要广大教师的艰辛付出,我们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以我们自身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给学生们起个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们都有个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我们主要通过发放问卷,结合走访学生寝室,走访毕业生工作单位,参加毕业生聚会等方式开展。调查对象中,68人为文秘专业在校学生,150人为2010届文科专业毕业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18份,回收218份,有效问卷100%。

本次调查针对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分别设计了两套问卷,主要从以下方面设问:(1)在校生人文素质现状;(2)在校生对人文知识的关注和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3)毕业生人文素质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情况;(4)被调查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建议及希望等。力求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及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了解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在人文素质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上有一定认识

被调查的文秘专业在校生都认为人文素质对职业生涯会(占被调查者的80.9%)或者可能会(占被调查者的19.1%)有重要影响。大部分毕业生认为人文素养培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占被调查者的36%)或比较重要的(占被调查者的48%)影响,且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占被调查者的63.3%)认为工作绩效和人文素质的关系成正比例关系。

(二)在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人文职业素质方面有待提高

面对挫折,44.2%的文秘专业在校生会出现不知所措、绝望或大发脾气的状况;在沟通中,73.5%的在校生认为只有部分同学能理解自己;面对困难,57.3%的在校生选择寻求帮助,13.5%的选择依赖别人解决。同时,对于除专业能力外应具备的其他能力选择中,67.6%的文秘专业在校生认为应具备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39.7%的在校生认为应具备心理承受能力,这说明文秘专业学生对于自己的薄弱点有较清晰的认识。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困扰因素中,23.3%的被调查者选择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文秘专业在校生仅有17.6%的被调查者真正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另一份问卷显示,42%的毕业生认为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素质是职业生涯规划。

(三)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有待加强

调查表明,48%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学到的对工作最有利的知识是专业知识,36.6%的毕业生认为是人文社科知识。30.6%的毕业生觉得在校学习的课程中获益最多的是专业基础课,在此项调查中,人文素质课所占比例仅为20%,排在最后。57.4%的文秘专业在校生认为专业课与人文素质课同等重要,仅63.2%的在校生认为学院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基本满足需求。有51.5%的在校生认为专业课老师偶尔在教学中涉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四)学生对于人文知识关注不够,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不多

在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上,63.2%的文秘专业在校生是通过书本获得,58.8%的在校生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说明学生在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上还很狭窄。69.1%的在校生认为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不大,67.6%的在校生认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不大。在业余时间使用上,无所事事的在校生达25%,说明学生对于业余时间的利用不是很明确。文秘专业在校生之间相互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日常生活问题,讨论学习问题的仅占17.6%,讨论毕业问题的仅占14.7%,说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主动性不强,对于职业活动没有长远的打算。调查表明,文秘专业在校生十分愿意读人文书籍的仅占26.4%,阅读中外名著的量一般在3~7部,所熟悉并阅读过作品的中外作家的人数为15~20个。

(五)被调查者对学院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及希望

调查表明,毕业生普遍认为学院对人文素质培养重视,但传授的内容单调,脱离实践,仅有23.3%的被调查者觉得现有的人文素质非常能适应现有的工作;38.6%的毕业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最需要满足的是职业发展需要,并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文秘专业在校生选修人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修养。70.5%的文秘专业在校生对于学院人文氛围和校园生活的评价一般;73.5%的在校生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社科等实践活动获得自己的人文素质,57.4%的在校生希望通过人文讲座获得。在被调查的文秘专业在校生中,57.3%的认为学校图书馆不能满足自己对人文知识的需求。

三、提高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通过课堂教学,推进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构筑文秘类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在高职文秘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构筑人文素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加强人文学科建设,调整和增加人文素质类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技能,优化学生的职业资质。具体来讲:

1.秘书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使人文素质教育推向深入,须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发挥两者的协调、互助作用。根据文秘职业的核心要求开设的核心能力课程,如秘书实务、应用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秘书综合技能实训等,在教学中研究其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人文素质因素,使学生陶冶于人文精神的氛围之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践式、表演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环境。

2.秘书专业基础性课程。人文素质教育与文秘专业学生的基础性专业技能训练是紧密联系的。根据文秘专业的特点开设的普通话、文学作品欣赏、秘书心理学、书法、演讲与口才、办公自动化、秘书礼仪、顶岗实习等课程能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提升人文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职业活动 为导向,强调对学生口头表达、人际沟通、秘书心理、现代化办公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学生中普遍认为的对职业活动重要但又欠缺的能力,应采取增加课程学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手段,如演讲与口才和普通话课程中增设与职业活动有关的实战训练,让学生学会通过言语、文字和手势等方式表达情感、沟通信息,特别在口头表达方面,锻炼学生做到口齿清晰、态度从容、言辞得体、中心突出、简明扼要。秘书心理学课程在开设时应多关注学生在面临挫折与困难时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顶岗实习可以增加时间,确保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能得到充分、全面的锻炼。 转贴于

3.基本素质类课程。基本素质课程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树立学生的人文情怀,养成学生的职业性格,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开设的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它主要旨在培养秘书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信息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为健全的职业人的发展奠定基础。调查中,学生在人文素质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心理与人格方面的内容最为关注,学生学习人文素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修养。另外,文秘专业在校生仅有17.6%的被调查者真正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有明确奋斗目标,另一份问卷显示,42%的2010届文科毕业生认为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素质是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学中应适当加强对于学生职业性格及职业品质方面的培养,并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完美的职业性格。情绪是人的情感较强烈的、带冲动性的、明显的外部表现,会直接影响人的意志、思维和言行,能决定人的工作效率甚至成败。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努力使学生的情绪成熟,培养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平静的职业性格。加强学生的思想作风修养,提高职业道德品质,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做人处世方法、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应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及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辨别正与误、美与丑,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有修养、高素质的职业人,能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

4.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文秘专业实践中。作为秘书人员怎样才能将人文素质凝聚于一身且充分表现出来?除了必须在学习中加强人文知识修养外,还要注意在专业实践中锻炼自己,自觉养成职业素质。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实践课程,但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文秘专业实践中的还不多。在专业实践中,教学人员努力模拟和创设工作环境,但真实的职业环境不仅指工作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文秘工作的职业特点之一就是与不同的人打交道。通过实践,学生要明白今后在工作中应努力做到的行为规范,要明白在职场中除了技能问题需要解决,还会有许多问题是与人际关系处理相关的。及早将技能与素质要求传授给学生,对他们在职场中顺利发展非常有利。这种做法也有助于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衔接起来,解决学生对社会不适应的问题。

5.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人文素质辅助教学。在调查学生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时,近半数文秘专业学生选择了网络,但在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调查中,仅有17.6%的被调查者利用网上资源学习。学院应建立并充分利用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世界为学生提供了浩瀚的知识,网络极好地弥补了学生知识面普遍狭窄的缺憾,有效地解决了知识本身生动鲜活而教材单调枯燥之间的矛盾,为丰富课外知识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二)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内学习人文知识,课堂外浸润人文氛围,同时将两者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拥有充满人文特色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0.5%的文秘专业在校生对于学院的人文氛围和校园生活的评价为一般,73.5%的文秘专业学生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社科等实践活动获得自己的人文素质,57.4%的文秘专业学生希望通过人文讲座获得。这说明学生们希望从校园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获得人文素质知识。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雅、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各类社团活动。调查表明,学生希望学校大力发展各类社团,尤其是人文类社团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文学社、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舞蹈协会、心理健康协会、读书协会等,以这些社团活动为载体,将不同专业、不同经历但又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学术专长和优势,增强人文素质,提高综合素质。

2.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大赛、书画展览、文化艺术节,以及邀请名家、名师给学生开设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和报告等。依托这些活动,可以让高职院校的校园始终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活跃大学校园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始终浸润着人文思想,时时接受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洗礼,有利于高职学生开阔眼界、了解最新信息、提高人文素养。

3.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创建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增设人文景观,如历史文化名人的塑像,既能美化环境,又能给学生以人文美的熏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

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认识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认知;综合素质;职业规划;求职心态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1402

1引言

1.1调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自1998年高校批准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高校大规模的扩招相对应的,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调查旨在全面了解目前大学生就业认知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认知的优势及不足,能够及时为毕业生择业、企业用人、学校培育人才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在校大学生大学期间自身学习生活与工作提出相关针对性的建议与意见,从而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打下基础,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1.2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大学大学生就业认知调查问卷》,对该大学2005级、2006级本科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当场发卷填写,当场收回。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361份,回收率90.25%,其中有效问卷349份。样本覆盖全校14个学院,48个专业,分布均匀,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

2调查信息分析

2.1大学生就业认知的总体分析

2.1.1对综合素质的认知

(1)个性素质。

本调查显示,约有72.78% 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交往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个性素质。再次是“主动性”(62.32%)和“处理应激事件的能力”(56.45%),这些都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作为一种心理方面的素质,也占到了53.30%的比例。“学习的意愿”(45.27%)和“正直、诚实”(44.13%)的品质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然而,“理解、宽容他人”(17.48%)的个性素质却受到忽视,只有不到20%的人选择,位居最后一位。

这说明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自己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却又忽视他人的感受,不愿意理解和宽容他人,缺乏人际沟通的主动性。

(2)学术素质。

多数大学生认为“沟通能力”,也就是听与说的能力,会被用人单位认为是最重要的学术素质,高居第一位,达77.36%的比例。“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49.86%)、“数学与逻辑”(44.99%)和“科学与技术”(40.97%)也被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学术素质。而“写作”(24.07%)、“阅读”(21.20%)和“基本的计算机技能”(21.20%)等素质被选择的比率却不高。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偏重于内在素质,而轻看实际操作的技能。实际上,越是不可直接观察到的素质越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而逐步内化,越是看似简单是实际操作越是能在短时间内培训以达到效果:内在素质是要靠外在素质长期训练堆积而成的。

(3)业务素质。

“解决实际问题和决策能力”(64.18%)、“适应性和灵活性”(57.59%)、“团队意识”(53.30%)三项成为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前三项业务素质。“创新、科研能力”(46.31%)、“组织能力”(41.26%)、“商务活动能力”(35.24%)、“计划的安排和调整能力”(29.80%)“工具和技术的应用”(24.07%)、“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意识”(15.19%)紧随其后。

不难发现,大学生更看重能够马上实现就业的业务素质,相比之下,长期工作中所应具备的素质却备受冷落。在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当中呈现出一种“有为而学”的功利倾向,注重成绩而不注重知识,注重证书而不注重能力,认为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忽略了学习的本质是获取知识。

2.1.2对职业规划的认知

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打有准备的仗已经成为多数学生的首选。有16.62%的学生表示“有明确的规划,并认真执行”。更多的大学生表示“有职业目标以及大概的职业规划,不够具体”,占总人数的69.05%。仍有9.74%的大学生选择了到毕业时再做规划,他们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快,现在做了职业规划也没有用。另外有4.58%的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更谈不上规划”。

2.1.3对求职心态的认知

在问及求职过程中的心态如何时,有68.48%的大学生认为“虽然压力较大,但只是把工作当成必经的过程,总会找到工作的”,也有19.48%的大学生表示“自信,找到工作不成问题”;仍然有10.60%的同学感到就业压力大,担心找不到工作。其中,“缺乏工作和实践经验”(65.33%)成为大学生就业压力最主要的来源,与整个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一致;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竞争激烈”(63.61%)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另一主要因素。另外,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缺乏求职技巧”(29.80%)、“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28.94%)、“自我认识不清”(24.93%)、“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23.50%)和“家庭需要”(18.34)的影响,感觉就业压力大。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心态呈现出如下特点:受外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感觉到就业压力大,特别是来自于缺乏工作经验、社会竞争强烈的压力。然而在多方面的压力下,多数人却显得乐观自信,坚信能找到工作。

2.2大学生就业认知的对比分析

2.2.1大学生与企业对综合素质的不同侧重

大学生最看重的个性素质、学术素质、业务素质分别为“社会交往能力”(72.78%)、“沟通――听与说”(77.36%)、“ 解决实际问题和决策能力”(64.18%),而企业最看重的个性素质、学术素质、业务素质分别是“正直、诚实”(74.29%)、“沟通――听与说”(71.43%)、“解决实际问题和决策能力”(65.71%)。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大学生和企业在对学术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看法上达成一致,均看重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存在差别的主要在个性素质方面,企业更看重“德”,而大学生更看重“才”。

不言而喻,大学生所看重的人际关系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它这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利益。然而当德与才相遇,更会体现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道理。

2.2.2不同年级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不同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很重要,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在问及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时,2005级和2006级有了不同的倾向:2006级的大学生有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对于2005级毕业生较少,但是有明确规划并认真执行的较2005级毕业生多。这说明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当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却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注意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并且严格执行,且随着年级的降低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2.2.3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不同求职心态

在对比分析2005级和2006级的求职心态之后可以发现,虽然大部分人表示“虽然压力较大,只是把找工作当成必经的过程,总会找到工作的”,但由2006级到2005级的变化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曲线变化”:2006级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大,心中充满焦虑,而已步入求职大军的2005级学生却自信可以找到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求职经历,更多的大学生趋于理性,恢复平和,慢慢沉着地应对求职的过程,比起与的2006级学生更加成熟稳健。

3结论与建议

3.1加强综合素质

(1)提高道德修养。大学生应自身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懂得理解和宽容他人,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自强自律,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培养坚强的性格;诚实守信,公正明理,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自信,乐于奉献。

(2)加强理论学习。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球的发展和生存,大学生首先要由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将来从事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大学生除了要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好外,还要了解相近领域的知识,能够触类旁通;最后才是将这些知识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提高应用能力。

3.2提早职业规划

首先,要进行自我评估,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借助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能力等进行全方位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弄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其次,要了解和分析外部环境。大到宏观的经济状况、国家政策,小到微观的行业发展、企业信息,都需要有一定比较深入的了解。

最后,确定职业目标。结合自我的分析和对外部环境的分析,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定位。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清晰的目标可以成为成功的动力。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可以在确定职业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调整,进而适应形势的变化。

3.3平衡求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