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范例6篇

红薯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

红薯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 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对策;湖北宜昌

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00-03

红薯又名甘薯、白薯、山芋和地瓜[1],在宜昌俗称红苕,起源于以墨西哥为中心的南美洲热带地区,在16世纪末叶经海、陆两路引入我国,陆路由印度和缅甸引入云南,海路由越南引入广东、菲律宾引入福建[2],后逐步扩种到长江、黄河流域。我国是世界红薯生产第一大国[3]。宜昌常年红薯种植面积3.67万hm2左右。在我国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矛盾不可逆转的背景下,薯类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何发展这一产业,已成为业内人士日益关注的焦点[4],红薯已逐步由粮食、饲料作物发展成为粮食、饲料、蔬菜、工业原料等多用途作物。因此,大力发展红薯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红薯的特性与用途

1.1 红薯的特性

1.1.1 抗逆性强。红薯在生长过程中,除对温度要求严格外,耐旱、耐瘠、耐碱,并对风、冰雹、虫、畜的摧残具有较强抗逆性。遇干旱时,其茎叶停止生长,叶片卷缩以减少叶面蒸腾,块根也停止生长,一旦降雨,茎叶随即恢复生长,块根恢复膨大,对恶劣条件抗性较强。

1.1.2 适应性强。由于红薯属无性繁殖作物,其块根无明显的成熟期,只要条件适宜,即可继续膨大,且对栽培要求不严格,生产上常用作其他作物受灾后的补救作物,还可与其他作物进行间、套、轮作。能适应大部分地块土壤条件,且生长良好,受益无忧。对一些新开垦的荒地或林地、茶园、果园等地块,可以选择红薯当作先锋作物和覆盖作物。

1.2 红薯的用途

1.2.1 红薯是传统粮食品种。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问题一直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红薯淀粉含量高,一直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传统粮食品种,为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做出了贡献。烹饪方法除了传统的蒸烤、鲜食外,各种休闲风味食品也层出不穷,如薯脯、薯条、薯片、粉丝、粉条、粉皮等已成为红薯食品的主导产品。部分国家还利用红薯制成罐头、糕点等,营养丰富,很受消费者欢迎。日本学者还发现食用红薯可以帮助提高免疫力,并且有一定的抗癌功效。1995年美国生物学家发现,红薯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脱氢表雄酮(DHEA)[5],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肠癌和乳腺癌,对关节炎也有很好的疗效。

1.2.2 红薯可作为特种蔬菜。红薯茎叶是一种营养丰富、均衡,保健作用强,口感风味好的绿色保健蔬菜,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我国南方地区人民喜爱食用[6]。红薯茎尖与菠菜、芹菜、白菜、黄瓜等14种蔬菜相比,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热量、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VC、V■、V■、烟酸、灰分等指标中,除灰分稍低于菠菜居第2位外,其余指标红薯茎叶均居首位。

1.2.3 红薯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红薯可加工成10余个门类2 000余种工业原料,红薯经精深加工可制成酒精、味精、酶制剂、淀粉衍生物、维生素、氨基酸及各种有机酸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塑料、染料等行业,开发潜力巨大。

1.2.4 红薯可加工成优质饲料。红薯的块根、茎叶可加工制成优质饲料,饲喂家畜家禽。茎叶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薯块,与块根通过青贮或加工制成混合饲料及发酵饲料,能显著提高营养价值。

1.2.5 红薯是理想的替补能源。红薯是我国传统酿酒和生产乙醇的原料,拥有成熟高效的生产技术工艺。生物燃料作为环保的备选燃料资源,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科技研发成果也日益增多,为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红薯光合能力强,产量高,可产淀粉6~12 t/hm2。根据试验,2.8~2.9 kg红薯干可生产1 kg乙醇,而生产等量的乙醇却需要玉米3.2 kg、小麦3.3 kg,由此可知高淀粉含量的红薯是理想的能源作物。

2 宜昌市红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1 红薯种植情况

2.1.1 2013年种植情况分析。具体见表1。2013年宜昌市红薯种植面积2.46万hm2,占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48%,总产(按照5∶1折算)9.81万t,占全市粮食作物总产量5.97%,和水稻、玉米、小麦一样是全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从表1中可见,红薯种植面积占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中,有6个县(市、区)高于平均水平7.48%,其中市辖区、夷陵区、宜都市、秭归县、长阳县红薯种植面积所占比例达到10%以上。红薯总产量占全年粮食作物总产量比例中,有5个县(市、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97%,其中市辖区、夷陵区、宜都市、远安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红薯总产量所占比例达到5%以上。

2.1.2 历年种植情况分析。1949―1978年宜昌市红薯种植面积1.73万~2.60万hm2,鲜薯量产6 150~14 250 kg/hm2,1978年首次突破15 t/hm2。1979―1987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33万hm2左右,鲜薯产量13 875~19 725 kg/hm2。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红薯面积逐年增加,从1988年开始,种植面积首次突破2.67万hm2,并逐年增加到2000年的3.33万hm2、产量23 302.5 kg/hm2。2000年红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年粮食面积和产量的9.9%和9.3%。到2007年种植面积一直在3.06万hm2以上,平均产鲜薯22.5 t/hm2左右。

宜昌市红薯种植以间作套种为主,有在山坡岗地、小果树、幼林下间作套种,还有在沟边、田埂、梯田堰边种植。2013年统计面积只有2.46万hm2,主要是因为土地政策、粮食政策等原因所致,如枝江、当阳等地大面积幼林、果园幼树、田边地角、坡岗地虽然种植红薯但均未计入。分析认为全市红薯常年种植面积3.67万hm2左右,占湖北省1/4,比恩施(6万hm2)[7]少,十堰(2.67万hm2)[8]多,居第2位。2013年统计口径(表1)中红薯单产亦证明其只是报表中的一个校正数据,如枝江市平均产量131 910 kg/hm2、当阳市平均产量143 505 kg/hm2,折成鲜薯平均产量600 t/hm2以上;夷陵、远安、秭归平均产量折鲜薯150 t/hm2以上,均大大高于全国、湖北省平均水平,大大高于其理论产量,本地生产实际中鲜薯平均产量75 t/hm2已属高产。

据当阳市王店镇农业服务中心2013年红薯消费结构调查,全镇红薯种植面积达833.33 hm2、产量达2.8万t,总产值达到2 635万元。其中淀粉加工薯313.27 hm2,占总面积的37%,产量达1.13万t,产值683万元;鲜食红薯种植面积525.8 hm2,占总面积的63%,产量达1.67万t,产值达1 520万元。

2.1.3 主要品种种植沿革。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种植地方品种。据1979―1980年普查,全市红薯品种有40余个。60年代开始引进胜利百号、南瑞苕,70年代引进5254、徐薯18号。胜利百号种植面积1979年为7 520 hm2,1988年为14 660 hm2,2000年为9 520 hm2。徐薯18号1985年种植面积为1 380 hm2,到2000年达到8 320 hm2。1993年种植鄂薯1号2 500 hm2,2000年发展到5 500 hm2。1990年开始种植恩薯1号,2000年发展到1 900 hm2。90年代末期引进示范推广了鄂薯2号、鄂薯407、鄂薯603等新品种(系)[9]。

目前,各地主要种植的品种有胜利百号、三峡红心王、豫薯王等,这些品种退化严重,抗性差,产量低,品种单一。近几年,先后引进示范推广了淀粉加工型品种鄂薯6号、鄂薯10号、徐薯22号、商薯19号,鲜食型品种浙薯132号、广薯87号,紫色薯鄂薯8号、南紫薯008号,食用茎叶型专用品种鄂菜薯1号。

2.2 红薯产业化发展情况

2.2.1 红薯深加工。宜昌红薯加工历史悠久,过去主要是小作坊,近10年来相继发展了一批深加工企业。位于长阳县经济开发区清江健康食品产业园的湖北任森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年设计加工能力为鲜薯18万t、淀粉3.5万t。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位于当阳市的湖北龙之泉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2007年,年生产能力2.5万t,其中淀粉2万t,粉条0.5万t。该公司先后获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农业部授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甘薯示范基地”、科技厅授予“高新技术企业”,注册了“当阳桥”商标,被评为宜昌市知名商标、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单位、宜昌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并于2013年11月15日在武汉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上市,股权代码100097,股权名称“龙之泉”,总股本2 000万股,开盘价3.09元。宜昌雅源薯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区,2005年1月兴建,年加工鲜红薯8万t,生产加工精制红薯淀粉1万t,红薯粉丝0.3万t。湖北仕外田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秭归县经济开发区,是华中首家薯条专业生产厂商,快销食品和航空小食品畅销华中、华南等地大型超市,“莫米”牌薯条成功进驻湖北良品铺子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平台,并与多家航空公司与休闲食品连锁公司达成合作,实现了高端市场的立体开发。

2.2.2 红薯贮藏延后销售。红薯经过简单的短期贮藏,即可获得比较理想的经济收入,长期贮藏经济效益更为可观,红薯贮藏已成为规避风险、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宜昌市部分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已从传统的自由购销,转向适度储存,进行错时销售,出现了部分贮藏专业村。当阳市金山坳红薯专业合作社投资280万元修建20个专用山洞,库容达到0.25万t,合作社员的100 hm2红薯可以全部入洞贮藏后销售,并且将与当阳市愚公薯业、康寿薯业、聚鑫薯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或个人一起收贮鲜薯逾1万t。

2.2.3 红薯产业社会化组织。宜昌市红薯专业合作社起点高、发展较快,主要源于发起人拥有几百亩生产基地,再组织附近农民参加而成立。这些红薯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协会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据宜昌市经管局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市注册登记的4 3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36个薯业专业合作社,涵盖了7个县市区。其中夷陵区有1个,为鸿叶丰合作社;枝江市有1个,为紫香园合作社;当阳市有聚鑫合作社等7个薯业专业合作社;远安县有1个,为江范合作社;秭归县有1个,为高潮合作社;长阳县有北竹合作社等16个薯业专业合作社;五峰县有五东等9个薯业专业合作社。其数量以当阳市、长阳县、五峰县为最多。

另外,红薯加工企业均自建一部分生产基地,如湖北龙之泉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宜昌雅源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基地为当地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宜昌市已初步形成公司带动型(公司+农户)、基地带动型(基地+农户)或专业大户带动型(产销大户+农户)等不同产业化经营方式。

3 宜昌市红薯产业发展对策

3.1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对于马铃薯产业发展,湖北省、宜昌市及部分县市区均制定有发展规划。红薯产业的发展优势并不低于马铃薯产业,而各级却均未制定发展规划。因此,应加快红薯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引导红薯产业健康发展。

3.2 加大新品种引种力度,支撑产业发展

积极引进外地新品种,在适宜区域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支持宜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应用红薯育苗“两段法”(冬季育苗、早春快繁)[10],尽快完成全市红薯品种更新换代,实现品种区域化种植。

3.3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产业发展

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把土地向种田能手、种植大户、经济合作组织合理转移,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支持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实现红薯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3.4 加强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推进产业发展

一是支持宜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应用红薯育苗技术标准化、鲜食薯“三早栽培技术”(早育苗、早扦插、早上市)[11],大力培训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种植水平;二是加大高产高效技术和抗灾技术研究力度,确保稳定增产。

3.5 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2013年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关于《湖北省甘薯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的批示中指出:“湖北省甘薯产业的发展应以培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知名品牌倒逼推动品种改良、规模种植、深化加工的机制和路子促进发展。”同时,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在批示中也提到“湖北薯业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带动农民致富能力强,除薯业本身外,对养殖业发展也大有好处。”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开展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质量和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降低环境污染。实现产品多样化、标准化、优质化、营养保健化、方便快餐化、安全卫生化、系列化。

3.6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推动产业发展

红薯是宜昌市的一项传统产业,其加工业的发展又是一项新型产业,要加快发展必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对发展红薯产业的思想认识,调动广大农户种植红薯的积极性。

3.7 建立完善技术、市场、信息体系,稳定产业发展

依托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充实市级、县区两级专业技术力量,完善乡镇队伍建设。完善购销市场体系,培养农民销售队伍,发展专业合作社或农民协会、质检组织及批发市场。严格执行国家卫生和质量标准。建立完善以销售网点为骨架、农民销售队伍为纽带,外地销售网络为窗口的市场体系。同时,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通过互联网,增加信息量和接收量,抓住市场机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红薯产品的品牌效应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不断加速红薯产业化进程[12]。

3.8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障产业发展

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强力扶持。发展红薯产业一是高度重视,建议成立宜昌红薯产业发展办公室,相关部门作为成员,负责该产业的规划、布局、区域调整、政策、信息、市场管理、质量标准等组织协调工作。二是出台扶持政策,在红薯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加工领域和流通领域。三是加强沟通协作,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到红薯生产区投资发展,确保产业始终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维金,朱旭彤,余德谦.作物栽培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87-197.

[2] 金善宝,庄巧生,李竞雄,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166.

[3] 刘明惠.加强甘薯产业开发促进西部农村经济发展[C]//全国特色杂粮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5-109.

[4] 刘丹,杨锦秀,吕火明.四川省薯类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7):3667-3670.

[5] 徐敏.人体自由基与衰老的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3):289-290.

[6] 王庆南,戎新祥,赵荷娟,等.菜用甘薯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前景[J].南京农专学报,2003(3):20-23.

[7] 谢瑞礼.恩施州甘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C]//长江流域甘薯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8-14.

[8] 彭敏,叶青松,蔡高磊,等.十堰市甘薯产业加工现状及发展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7):3667-3670.

[9] 郑守贵,刘克荣,郑世千,等.叶菜型甘薯鄂菜薯1号大棚越冬早春育苗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78-79,82.

[10] 邹坤,陈勇.4个紫色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50,57.

红薯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库山乡;红心地瓜;栽培技术;优质高产

中图分类号:S5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67

苏薯8号红心地瓜由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苏薯4号为母本、苏薯1号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适应性很强,在瘠薄或肥沃地均适宜种植。莒县库山乡地处N35.24°,E118.4°,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壤多为沙壤土和粽壤土,属中性土壤,适宜种植苏薯8号红心地瓜。由于该品种具有结薯早、产量高、商品性好、品质优、抗性强的特点,深受当地农民欢迎。通过多年来种植,库山乡在苏薯8号红心地瓜的优质高产栽培方面,也研究出了全新的方式方法。

1 良种的选择

在对苏薯8号红心地瓜进行选种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苏薯8号红心地瓜的品种特性,仔细观察其外观特点。苏薯8号地瓜具有薯皮光滑,呈紫红色,薯肉桔红色,薯块呈纺锤形或短纺锤形,薯块大而整齐等特点。因此,一定要选择具有品种特征、薯皮鲜亮光滑、 未受冻害、 无病无伤、 种薯大小在 150~250g 之间的薯块作为种薯。

2 土壤的选择

红心地瓜是块根作物,它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透气、爽水的土壤条件。因此,要选择比较疏松、肥沃的土壤,才能保证红心地瓜生长。为了能创造一个优质高产的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以适当进行深耕和深翻,但不要过度进行深翻,以免打乱了整个土体结构。

3 合理施肥

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土壤实际情况,本着“轻施氮肥、多施磷钾肥、重施有机肥”的施肥原则,对土壤进行施肥。施足基肥,一般情况下,基肥可以选用家禽牲畜的粪便等有机肥。在起垄阶段,每667m2地基肥施用量保持在3000kg左右。因红薯的根系多集中在25~30cm土层内,所以基肥要施在25~30cm深的土层中,才能有利于根的吸收;要巧施追肥,补足营养,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对施肥不足的地块,一般在薯块膨大前期进行追肥,可每667m2追施氮磷钾(15,15,15)三元复合肥7.5~10kg。施肥方式为穴施或用水溶解后浇根,每株浇肥液0.25~0.5kg;在薯块膨大中期,根系吸肥功能开端下降,可进行叶面喷肥,常用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667m2喷液75kg,每隔15d喷1次,连喷2次。

4 补苗和中耕

在地瓜插秧的时候,要利用斜插或者水平插的方式,插秧完成之后还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提升红心地瓜秧苗的成活率。苏薯8号红心地瓜秧苗一般要在6月10日以前栽完,然后逐行查苗补缺,及时中耕培土消灭杂草,返苗后及时中耕,以利薯苗快发,同时注意提土培埂。

5 茎蔓管理

苏薯8号红心地瓜具有泥生根的特点,雨后土壤湿度较大时,苏薯8号容易产生不定根。而库山乡地瓜种植上都有翻蔓的传统习惯。理由是拉断不定根,避免长成小薯。事实证明,翻蔓扰乱了茎叶自然生长状态,造成人为机械损伤和重叠,降低光合效能,同时拉断了不定根,减少了水分和B分的吸收,同样制约生长,造成减产。因此,在茎蔓管理上要积极改变传统习惯,做到不翻蔓、不提蔓。

6 科学浇水

苏薯8号红心地瓜属于耐旱作物,一般年份是不用浇水的。但是,如遇到特别干旱的年份也需要进行灌溉,注意浇水时切忌大水漫灌。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来进行灌溉,一般对红心地瓜秧苗的灌溉需要在早晚进行,既要保证地瓜在生长过程中保持充足的水分,又不能造成田间积水。在雨水过于充足的情况下,要防止红心地瓜的腐烂现象,在雨水过后需要进行松土。

7 病虫防治

在红心地瓜的生长过程当中,需要对各种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8 适时收获

苏薯8号红心地瓜无明显的成熟期,一般都是采用现收现卖的方式,在当地平均气温降至12~15℃时进行收获,莒县库山乡最迟在10月底收完,以免受冻。收获的时候要轻刨、轻装、轻运、轻放,以免损伤薯块,影响收入。

9 结语

库山乡在苏薯8号红心地瓜种植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探索,从选种、育苗、田间管理到收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农民运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种植苏薯8号红心地瓜,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收入,带动了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红薯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范文3

红薯,又名甘薯、番薯等,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营养价值高,有“长寿食品”之誉。近年来,红薯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越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鲜薯及其加工产品畅销,刺激了农民种植红薯的积极性,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品种逐渐增多。

开封市祥符区探索出双季红薯核心栽培模式:早春保护地育苗,剪苗移栽大田,采取地膜覆盖、起垄栽植技术,90天左右成熟,6月下旬开始陆续上市;红薯临近刨收前剪藤备用;将剪掉的藤秧移栽大田,第2茬红薯开始定植,采取露地起垄栽培技术,从10月下旬陆续上市(有的储藏,留作种薯)。早、晚2茬红薯,每667 m2产量一般3 000~3 500 kg,每667 m2产值一般4 000~5 000元,高者超过7 000元。

1 早茬红薯栽培技术

1.1 红薯育苗

早茬红薯上市越早,价格越高,因此在适宜红薯生长的时间内,大田定植时间也是越早越好,换言之,育苗时间也是在适宜范围之内越早越好。生产上采用大拱棚+小拱棚+地膜+草苫多重保护育苗法。

①育苗前期时腹ぷ a.苗床地选择。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地势平坦、疏松肥沃、无病菌的土地。

b.苗床整地与施肥。在气温回升、冻土消融后(一般2月下旬)对苗床进行深耕细耙,结合深翻每667 m2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2 m3、复合肥20 kg,并使床土与肥料充分混合。

c.苗床作畦。苗床南北向,苗床长、宽按地形及播种量而定,以方便管理为宜。搭大拱棚,大拱棚内一般作2畦,2畦之间及畦与棚边缘各有30 cm左右的空带,以便农事操作。

d.苗床处理。为了避免土壤带菌,在平整好苗床地后,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对苗床消毒。

②播种 a.播种期。红薯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6℃,当土壤10 cm地温稳定通过16℃时即可播种。采用保护地育苗,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

b.种薯选择。选择适宜的品种,如龙薯九号等。播种前精选种薯,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无病虫、无破损、大小适中(单薯质量200~300 g)、薯块形状端正、薯皮光滑、未受冻害的薯块作种。精选好的薯块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溶液浸2~5 min,取出晾干后备用。

c.排薯。为培育壮苗,一般采用平排法,大小种薯分开排,大薯稍密、小薯稍稀,并在苗床四周温度较低处排小薯。排种时确保薯块上齐下不齐,使薯块上面覆土厚度一致。

排完种薯后,用土填满种薯的间隙,随即浇水湿透床土,等水下渗后,在种薯上盖3~5 cm厚的细砂,然后喷洒除草剂(如50%乙草胺乳油1 000倍液),防除田间杂草。

③加盖保护层 早春气温低,为使红薯早发芽、早生长,可采用多层保温法,苗床上覆盖地膜,地膜上加盖草苫,搭小拱棚,同时大拱棚外覆盖保暖物。

④苗床管理 a.温度管理。种薯发芽要求较高的温度,上床后温度要求上升到31℃左右并逐渐升到35℃左右,保持4天,之后把床温降到31℃左右,8~9天幼苗出土。在出苗后,把苗床温度降到28℃左右;当苗高约10 cm时,将床温降至25℃左右,结合揭开草苫晒苗和逐渐揭膜炼苗,促使种苗生长粗壮。出苗以后,在中午前后发现膜内气温超过35℃时,要通风降温,防止烈日烤苗。由于这个时期夜间的气温仍然较低,应继续加盖草苫保温。在采苗前3天把床温逐渐降至20℃左右,但遇大风、下雨或冷天时,应停止揭膜炼苗。如有霜冻,夜间应加盖草苫防霜。

b.水肥管理。一般在幼苗拱土前不再浇水。但在幼苗拱土时,要保持床土与盖砂湿润,若干旱,可浇1次水,防止芽尖萎蔫枯干,影响幼苗生长。

在齐苗后结合灌水,667 m2冲施复合肥20 kg。一般在采苗前5~6天浇1次大水。

c.及时破膜出苗。红薯幼苗顶膜能力弱,为了避免幼苗在薄膜内被烧伤,出苗后要及时破膜放苗。

d.预防烂床。在整个苗床生长期要及时注意剔除病苗、烂薯,防止病害蔓延;覆土较浅、薯块外露的要及时盖严,以利出苗。

⑤采苗 当苗高20~30 cm时,及时采苗。采苗时采用高剪法,留1~2个节,以利再生。可用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秧苗基部6.6~9.9 cm,浸10 min,预防病害;如果有甘薯茎线虫病,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200倍液蘸根,阴干后待栽。

每次采苗后结合灌水进行追肥,采苗的当天不要浇水,第2天浇水结合追肥催苗。追肥以速效氮肥尿素为主,667 m2施10 kg,对水浇施即可,但应防烧苗。

1.2 大田定植与管理

适时早栽、促苗早发是早茬红薯增产的关键。在4月初即可开始定植,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①精细整地、施足基肥 先浇地,待机械能进地耕作时,犁地。深耕25 cm左右,耙细、耙匀、耙透,拾尽田间秸秆、杂草、塑料薄膜等异物,结合耕地667 m2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3 m3,三元复合肥(N∶P∶K=15∶15∶15)50 kg及适量中微量元素,不施氯化钾。

②起垄 一般采用单垄单行。一般垄连沟宽50~60 cm,垄面宽30~40 cm,垄沟底宽20 cm,垄高10~15 cm。

③定植 在垄面中间栽植1行红薯,株距33~35 cm,行距50~60 cm,667 m2栽3 400~4 400株。定植结束后,顺垄沟浇透水,确保苗成活。

④喷洒除草剂 待人能进地后,喷洒除草剂防除杂草。根据杂草群落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如二甲戊乐灵等。

⑤覆盖地膜 覆盖地膜增温、保墒。

⑥助苗出膜、封土压膜 早春温度低,移栽后,如果遇到阴天或阴雨天,可在2~3天之后再将苗从膜内放出,起到缓苗作用;如果遇到晴天,可在定植后1天,先用细铁丝在近苗处扎一小孔放风,避免闷苗,再停1~2天将苗从膜内放出。放苗之后,在苗周围封土盖膜,确保地膜的保温保湿性。

⑦查苗补苗 密切关注红薯苗成活情况,发现死苗、缺苗现象,立即补栽。

⑧肥水管理 遇干旱,及时浇水,可采用沟灌,也可以采用自喷管喷淋;在移栽后20天左右,667 m2结合浇水冲施5 kg尿素或叶面喷施1%尿素溶液,促进薯苗扎根和茎叶生长;在移栽后50天左右,结合浇水667 m2追施三元复合肥(N∶P∶K=

15∶15∶15)15 kg、硫酸5 kg,促进薯块膨大。

⑨防治病虫害 注意防治病毒病、蔓割病、根腐病、甘薯茎线虫病及蓟马、飞虱、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等病虫害。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同时根据红薯生长情况添加其他叶面肥,如氨基酸液肥、黄腐酸钾及其他中微量元素叶面肥等。

⑩收获 一般6月下旬,红薯即可收获上市。收获前,剪嫩薯藤,留叶5~6片,以备下茬移栽。

2 晚茬红薯栽培技术

2.1 精心整地

早茬红薯收获后,立即拾尽根茬、地膜等杂物,浇水,水下渗、机械能进地耕作时,667 m2撒施三元复合肥30~40 kg(上茬肥料有一定的后效作用,另外沙地漏水漏肥现象严重,基肥适当少施,分次施用追肥补充),旋耕、起垄。垄带50~60 cm,垄面30~40 cm,垄沟宽20~30 cm。

2.2 定植

将剪掉的嫩薯藤斜插在垄中央,株距30~33 cm,行距50 cm左右,每667 m2定植4 000~4 500株。

2.3 田间管理

①科学排灌 定植后,立即浇透水,确保薯苗成活。之后,旱浇涝排。

②除草 芽前化学除草。生长期间,人工拔除田间杂草。

③施肥 沙地漏水漏肥现象严重,肥料施用以少量多次为宜。在秧苗移栽成活后(大概移栽后15天左右)追施提苗肥,每667 m2追尿素5 kg左右;在移栽40天左右(红薯封垄前),667 m2追施三元复合肥15~20 kg、硫酸钾5 kg,促进茎叶生长和块根膨大;红薯回秧时,若叶色落黄较快,可结合浇水追施少量速效氮肥,也可以叶面喷施肥料,养根护叶,促进薯块膨大。

④防治病虫害 此季红薯主要病虫害有黑斑病、根腐病、软腐病、甘薯茎线虫病及叶甲、甘薯夜蛾等。红薯缓苗后,喷施1遍农药预防病虫害,杀虫剂可选用氯氰菊酯,杀菌剂可选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叶面肥可选用磷酸二氢钾等;之后,根据田间病虫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

⑤适当控制旺长 如果红薯秧出现旺长现象,可以用多效唑等进行控制;如果旺长现象不明显,也可以采取提蔓技术,一是控旺,二是减轻病害。

红薯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范文4

地瓜又称甘薯、红薯,既含丰富的维生素,又是抗癌能手。随着地瓜制品保健作用逐步为消费者所认识,其市场前景广阔。地处福建西部的连城县山川秀丽,有着得天独厚的水、空气、土壤等良好的自然环境,盛产红心地瓜,当地加工红心地瓜干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历史上,连城红心地瓜干曾被作为贡品,驰名中外,享有“闽西干之首”的美称。

农交会上的相聚

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福建省召开了连城地瓜干推介会。在福建省展区,来自连城县的“大部队”都齐聚在这里,其中包括连城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吴顺意,连城县农业局局长李元龙,还有地瓜干龙头企业的负责人罗远雪等人。

吴顺意是连城县的副县长,1973年出生的他看上去还很年轻,像个大小伙子,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农交会。他认为,连城县的地瓜干非常需要像农交会这样的大平台来推销和完善自己。这个平台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的农产品纷纷在展会上亮相,不仅展品品种繁多,而且企业可以在展会上寻找商机。这个平台对于福建连城地瓜干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坐在旁边的连城县农业局局长李元龙告诉记者,福建连城地瓜干属于工厂化生产,拥有2000亩加工园区,目前正在开展地瓜全粉、地瓜饼干、饮料等项目建设。连城县生产地瓜和地瓜干的企业很多,而且规模都比较大,例如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连城县金土地食品有限公司、连城县红心地瓜干股份有限公司、连城县健尔聪食品有限公司等。

站在记者旁边的是连城县金土地食品厂、金土地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罗远雪。他告诉记者,连城县金土地食品厂地处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莲峰镇江坊红心食品加工园内,主营连城地瓜干系列产品、果蔬制品、龙岩花生等,是一家集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现已推出红心地瓜干、紫心薯脯、水晶红薯仔、水晶紫薯仔、真空薯仔、小甘薯、小薯饼、紫薯巧克力等系列产品,通过参加农交会,扩大市场。

记者采访时,他们正聚在一起讨论参加将在当天下午举办的福建连城地瓜干推介会。吴顺意副县长告诉记者,这一次的推介,他们希望能够将连城县的地瓜干宣传推介出去,让大家都知道连城县有个地瓜干产业,而且做得很不错。

将品质放在第一位

农交会之后,记者再次采访了连城县农业局局长李元龙。他告诉记者,连城县在发展地瓜干产业的过程中,将品质放在第一位。连城县历来高度重视质量管理,成立质量管理技术中心,专门负责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牵头制定了一系列地瓜标准化生产规程。

连城县农业局加强种植环节监管,对甘薯种植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并定期对进入连城县的甘薯种苗和鲜甘薯进行检疫检查,把甘薯种植基地列入例行农药残留监测,指导和督促甘薯种植户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操作,禁止使用国家禁限用农药,确保甘薯种植生产安全。

连城县加强加工环节监管,推进加工企业标准化生产,支持企业开展甘薯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健全从原料到最终消费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健全甘薯产品加工生产监管机制,建立了定期抽检制度,督促甘薯加工企业全面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甘薯产品中添加剂使用的整治力度,依法严厉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生产行为,确保了甘薯加工产品质量安全。

在流通环节监管上,连城县工商局加强甘薯产品商标标识和包装的监督检查,依法严厉查处伪造或冒用他人商标、企业名称、认证标志、荣誉称号等违法行为,不断规范甘薯产品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督促甘薯加工企业建立健全产品召回制度,对不符合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立即停止生产,通知相关经营者和消费者,召回已上市销售的产品,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报告,切实保护了消费者权益。

李元龙说,目前,在地瓜干产业的发展中也存在产品研发能力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现有园区规模太小不适应连城红心地瓜产业发展需求等问题,为此,连城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连城县拟投资6000万元,建设3万吨地瓜贮藏保鲜库,以满足发展地瓜生产对产后处理的新要求,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调节供求平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开展地瓜干产品专项整治,从源头上不断优化产业格局,重点培育原态农业、福农、广大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稳定的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按照《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管理办法》和《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基本条件》的要求,正在建设地瓜干(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心建设面积1000平方米,计划投资220万元。形成检测能力后,适时申请部级质检中心认证,达到对全县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地瓜干产品实行检测,确保地瓜干产品质量的监控,切实保证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地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不断开发新产品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到连城调研时,提出了要把传统产品地瓜干做成休闲食品的要求,要让连城地瓜干走出连城,走向全国。30多年来,连城县紧紧抓着“连城红心地瓜干”这一特色产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坚持不懈地推进地瓜产业化发展。通过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体制创新、园区建设以及品牌战略的实施,实现了原料种植规模化、地瓜加工工厂化、产品开发多元化、企业生产标准化、行业服务社会化、园区建设集约化。

面对市场对绿色生态、营养健康的需求,连城县开拓创新,推进地瓜干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引领产业发展潮流。以福建省连城农民创业园为平台,实施“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地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建立甘薯引种圃、脱毒种苗培育中心、甘薯种苗扩繁场,引种鲜食型地瓜新品种,推广岩薯7-3、金山630、福薯2号等地瓜新品种,优化品种种植结构,将地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积极鼓励大中型加工企业发展,加大亿元以上产值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建成年产20万吨地瓜干的工厂化加工能力、全国性高标准的红心地瓜制品加工中心。

连城县有关部门和地瓜加工企业积极与省内外有关科研院校合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资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地瓜干新产品,在原有条、片、丝、丁等传统蜜饯系列品种的基础上,相继开发出油炸脆片系列、重组系列等30多个新产品,其中油炸地瓜脆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备受客户欢迎,提升了地瓜制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竞争力。针对地瓜皮渣的综合利用,连城县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通过发展精深加工,积极开发新产品,如地瓜全粉加工、地瓜饮料和地瓜酒、藤叶及薯皮等副产品综合利用。

地瓜全粉是采用现代先进加工技术,在保持地瓜原有风味和营养成分的前提下,加工成的一种全营养粉,与地瓜淀粉不同的是,它具有粒度细腻、复水性好、保持地瓜原有品质等特点,可作为食品工业基础原料或配料。用地瓜全粉作为原料可生产地瓜(片)、地瓜酱、地瓜脯、面包等食品,也可供各大小餐馆、快餐店现场制作薯糕、薯泥等菜品、糕点,其适用范围非常广阔。项目已完成技术转让和建设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地瓜酒及饮料带有地瓜原料所特有的滋味和香气,符合中国饮料大市场的时代流行趋势。现在已有地瓜加工企业在进行地瓜酒生产,不久将批量上市。藤叶及薯皮等副产品综合利用主要是从地瓜藤蔓中提取活性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保健品,以及加工成饲料等。

如今,连城红心地瓜干产品也已形成红薯、紫薯两个系列,蜜饯、香酥,重组三大类别60多个品种,产品内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外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地瓜干销售量占全国地瓜干消费量的70%以上,年创产值超20亿元,形成“三万农户种地瓜,百家企业搞加工,五千农民抓销售,十亿产值富半县”的产业新格局。

小地瓜做成大产业

连城县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称号,“连城红心地瓜干”品牌被农业部评定为中国著名农产品品牌百强,2012年品牌价值达29.87亿元。在近年来地瓜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连城县逐步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响“连城红心地瓜干”集体商标。

连城县委、县政府全力打造地瓜干品牌,通过召开新闻会、电视广告、户外广告、车体广告、互联网广告、报纸宣传、印制日历、张贴标语、印发资料、举办培训班、参加“6.18”福建省项目成果交易会、“9.8”贸洽会及中国农业国际博览会展销会等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抓好“连城红心地瓜干”系列品牌的包装推介,提高产品知名度。

连城县成立了连城红心地瓜产业管理委员会,承担对地瓜干产业信息收集、整理、和提供,以及地瓜产业品牌、商标、地理标志等管理职能。连城县定期举办“海峡客家连城地瓜文化节”,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大型地瓜贸易洽谈会和地瓜制品展销会,定期举办地瓜大王擂台赛、地瓜干等级评比、地瓜宴大赛等文化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2011-2013年县财政及全县红心地瓜干生产和销售企业累计投入品牌、商标宣传费用7400万元。同时,连城县加强会员的品牌意识教育,鼓励会员积极注册产品商标,规范使用“连城红心地瓜干”集体商标。目前,会员中拥有“冠豸”、“连冠”、“旺果佳”、“田园”、“健尔聪”、“珊珍满园春”等37件地瓜干行业商品注册商标,其中“冠豸牌”产品荣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名牌产品”称号,并取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红薯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范文5

[关键词] 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实践;案例;评析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14-2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是我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类型之一。本文以永辉薯业为例,从现代农业的角度进行评价分析,以期提高我们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经营模式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一、永辉薯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社旗县永辉薯业注册资本2400万元, 位于社旗县城南工业园区内, 是一个集科研、基地、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于2009年8月开始建设,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现已建成集生产车间、办公楼、科研室、宿舍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厂区,形成了年产3万吨薯类食品深加工生产能力, 现有职工300多人,年产值2.6亿元,利税1800万元。

永辉薯业根据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政策。实施“一业为主,综合开发,重点突出,跨越发展”的战略,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积极探索并开拓走现代农业经营之路,推进企业管理上水平,效益上台阶,规模大发展,致力打造社旗县农产品深加工知名企业,公司用全新的经营理念、充足的资本、先进的设备、科学的生产工艺、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营销网络、优质的售后服务,打造产品质量和服务一流品牌,被南阳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省、市领导多次到永辉薯业观摩指导,赢得省“重质守信示范单位”和“全国质量放心品牌”等荣誉,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依托永辉薯业成立三个专业合作社,即“亚东农机合作社”、“新农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金叶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社员1500户,入股土地0.7万亩。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3台,玉米收割机、联合收割机24台,农机具配套设备107套(台),红薯收获机、花生收获机21套(台),大型铲车、挖掘机各1台,流动加油车1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二)主要做法

1.流转土地,形成规模

土地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在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农民积极性不高、连片经营难推进等问题,永辉薯业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广泛宣传,其中针对外出务工人员每人发一封信,介绍土地流转的优势,建议他们把土地集中起来参与土地流转。二是对比算帐引导。耐心帮助农民算清两个帐。对于转出方来讲,集中流转土地每亩收入比自己经营一年粮食的纯收入高出近100元,而且是零风险。另外还有不低的劳动务工收入。对转入方来讲,流转土地发展烟薯生产,效益是种植粮食的五、六倍,怎么算都不吃亏。通过两头算帐,在利益上达成了一致,能够实现“双赢”,得到了农户的初步认可。

永辉薯业土地流转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租赁。对于项目区农户外出务工没有精力组织生产和管理的土地,经双方协商按照现行土地流转价格进行承租,与农户签订长期租赁合同。二是自愿入股。组织项目区拥有土地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农户以土地折价入股并参与分红,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管理, 社员除每亩地每年收益不低于租赁价值外,年终净收益60%分配给社员股东,剩余40%作为风险基金。三是反租倒包。对有富裕劳动力的农户,采取先以入股或出租方式流转土地,再由合作社返租倒包给农户。反租倒包户负责看地、看水、追肥、施药等管理,由合作社支付相应的管理劳务工资。

2.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永辉薯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实行了标准化生产。

(一)开展农业标准化服务。公司制定了不同农作物产品质量标准和作物栽培技术规程,申报农产品产地认证,向农户提供技术资料,农产品品质和质量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标准化进程。并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制定了生产方案和标准化技术规程,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

(二)生产经营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提供种苗、肥料等生产资料,统一种植技术,统一按标准化流程组织生产,统一按保护价收购产品,统一加工,统一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永辉薯业设有专门的红薯、烟叶育苗基地,引进豫薯王、梅营1号等高淀粉脱毒红薯原种,引进云烟87等优良烟叶品种,由公司统一育苗,保证了烟、薯种苗的及时、足量供应。

二、永辉薯业评析

(一)确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社旗县是全国闻名的“三粉之乡”,已经有三百多年的生产历史。近年来,社旗县立足历史优势,把三粉加工作为全县的重点支柱产业,提出了“膨胀规模,拉长链条,加大技术改新,重点培育,强力推进”的发展思路,获得了省红薯三粉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和“赊店”牌三粉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

永辉薯业正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传统优势,积极响应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设计脉络,抓住机遇、顺应形势,确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取得了瞩目的业绩。

(二)建立了富有活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永辉薯业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合作社”这个枢纽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依靠“公司”这个坚强后盾,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衔接的问题,疏通了农产品从土地到市场的渠道,有效地整合了“资金、土地、劳动者、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在这个联合体系中生产关系非常明晰,合作社的社员分别以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并参与分配,取得的收益对于参与的农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公司通过深加工农业初级产品提高附加值,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公司+合作社+农户”这个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富有活力。

(三)实现了规模经营

通过永辉薯业“公司+合作社+农户”这个组织形式,把小规模的土地生产模式变成一定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使得现代农业手段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永辉薯业按照不同类型及农户的意愿,采取不同的利益协调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流转后的土地便于采取机械作业,使现代化的装备与技术手段有了用武之地,解决了由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户承包的耕地分散、经营规模太小的问题,从而能够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永辉薯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由公司把利用率差的土地集中经营,使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长期安心工作,起到了一举多得理想效果。

(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永辉薯业这个“公司+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使得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运用了“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十分显著。

从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永辉薯业从烟薯品种选定、种苗繁殖调运、商品烟薯大田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分工很明确,在生产实践中减少了许多重复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用工业化的手段加工农产品,不但降低了劳动成本,而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红薯、烟叶生产过程中能用机械的就少用人力,鲜薯加工“三粉”、鲜烟叶烘烤均采用自动化、流水线工厂生产,成效显著。

(五)实现了订单农业

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 永辉薯业取得了大面积土地的使用权,从而能够根据市场需要组织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2012年,在烟叶种植方面, 永辉薯业与国家烟草专卖机构签订了产销合同,减轻了烟草专卖机构零散收购的压力,也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在红薯和淀粉生产方面,先后与河南天宇集团、韩国李氏株式会社签订供销合同,避免了市场波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六)促进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最大化

永辉薯业运作成功的重要一条原因是商品率最大化,永辉薯业基本上可以把从土地上生产的产品全部转化为商品,生产的鲜薯不分品种、无论大小、也不管表皮光滑与裂缝统统进行加工,减少了鲜薯储藏的损失,使鲜薯的商品率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的鲜烟叶直接到烘烤厂烘烤,然后全部销售,实现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最大化。

(七) 明显增加了经济效益

由于当前农村劳动力持续不断的流失,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经济价值高,但耗工量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持续缩小。目前社旗县主要以小麦、玉米耗工量相对较小的农作物为主,亩均产值约为1800元/年,除去农药化肥用工净利润每年700元左右。

(八) 发展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方式

永辉薯业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变“外在的推动、被动的接受”为“内在的需求、主动的吸收”。对于永辉薯业来讲,学习、引进、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的迫切性、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十分深刻,他们对于学习、引进、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表现出的热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在某些方面,他们对于省内外技术发展及现状的了解相当深刻,对于某些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娴熟。这种由内部自身的需求而导致的农业技术普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变“单项技术的需求”为“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的需求”。由于公司经营涵盖了烟叶、红薯生产的“前、中、后”与“左、中、右”许多环节,所以他们对于技术的需求已不是单单的某一项所能够满足,就他们来说既需要育苗技术、又需要高产栽培技术、也需要加工技术,既需要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又需要市场营销技术、还需要机械使用技术,这些技术的任何环节都直接与参与者的经济效益相联系,因此,全面驾驭这个技术体系对于公司的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3.变“着眼于产量的生物目标技术的需求”为“着眼于品质及效益的经济目标技术的需求”。对于永辉薯业来说,可以把他们看成一个“经济人”,他们生产的是商品,生产的目的是要到市场去交换,所以公司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本身及其所有参与者的经济效益,因此他们需要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的实用技术,在“高产、优质、高效”三大目标中“高效”放在首位,这一点也是现代农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农业现代化[EB/OL].360百科,2013-5-25.

[2]胡胜平.“农业现代化”的一点调研和思考[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2-1-18.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03-08.

[4]社旗县政府办公室.河南省社旗县概况[EB/OL].社旗县人民政府,2012-10-17.

红薯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范文6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杏园乡马铃薯产业发展概况

杏园乡地处安定、陇西、通渭一区两县交界处,位于安定区东南部。最高海拔2505米,最低海拔20__米,距安定区城区41km,310国道、红马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总流域面积10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300亩,人均耕地5.77亩。辖9个行政村,76个生产合作社,1990户8454人。20__年人均产粮486公斤,人均纯收入1747元。

马铃薯在杏园乡种植历史悠久,生产量大质优,是重要的高产粮菜兼用型农作物,在全乡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杏园乡党委、乡政府立足乡情,遵循自然规律,紧扣农民增收,坚持“市场拉动、龙头牵动、协会带动、政府推动”的原则,按照“四提四扩”即“提升规模,扩大面积,提升品质,扩充良种,提升品牌,扩大市场,提升加工,扩大贮藏”的总体思路,扩规模、建基地、引良种、扶龙头、活流通,扩贮藏,生产与销售齐抓,品质与规模并举,全乡马铃薯产业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__年种植面积2.6万亩,平均亩产800公斤,总产量达到2万吨,总产值1248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今年,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万亩,人均3亩以上。建成规模示范点2个,示范面积2万亩,其中万亩点1个。预计平均亩产将达到1000公斤,预计产业总产量将达到3万吨,预计总产值将达到1950万元,预计马铃薯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500元。

一、健全机构,突出领导,以组织抓产业。近年来,面对马铃薯种植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工作强度高,处理事务多等实际,乡上成立了由政府乡长为组长的行政领导小组和由科技副乡长为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处理涉及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各项事务;专门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协会,配备懂农业技术、有农业经验、责任性强、有吃苦精神的农科干部专抓马铃薯种植,运用政策和行政的手段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马铃薯,花大气力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把农户及地块焊死靠牢在每个干部身上,并实施与干部的工资挂钩、与年终考核挂钩的工作责任制。全乡各级干部坚持早出晚归,创造性、超常规地开展工作,确保了马铃薯种植及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项目的全面完成。同时,乡上党政一把手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地块落实、工作进度以及干部到位情况进行督查,强化了组织领导,确保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二、强化宣传,力求到位,以效应促产业。近年来,国家面向“三农”制定出台了诸如粮食直补、帖息贷款等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措施和政策,特别对农村特色产业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和支持。我乡抢抓政策良机,采取多种宣传措施和方法,力求引导农民产生“听、感、看、想、算、干”六种宣传效应。一是以自然村为单位,采取“以会代传”的方式,将中央1号文件以及区、市、区、乡有关惠农政策贯彻落实、传达解读到村组农户乃至到人,让农民去“听”、去“感”,听到国家关于发展农业特别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大决策,从中感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农业发展特别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二是以交易市场为载体,利用马铃薯收购高峰季节和反季节销售时期,让农民去“看”、去“想”,看到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辆和忙忙碌碌的销售场面,想到以前五斤换一斤的土洋芋现在成了随挖随卖随时就能变成钱的“金豆豆”;想到原来没人要的土洼洼如今成了你争我抢的“银罐罐”;三是乡村干部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采用与农民拉家常、谈收入的方法,有意识渗透农作物“经济对比帐”,让农民去“算”、去“干”,算在同样年景,同等条件下,马铃薯的亩产收入远远高过了种植其它农作物收入,从中激发农民“干”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以上宣传措施和方法,产生的整体效应是:第一 农民会有意无意地成为马铃薯产业的“宣传品”,能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宣传效应,强化了宣传队伍,扩大了宣传面,节约了宣传费用,提高了宣传效率;第二 农民会自愿地种植或大面积种植马铃薯,自主或自发地组织经营马铃薯,有利于形成“户户有产业、人人干产业”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产业规模,夯实了产业基础,提升了产业速度,推进了产业进程。

三、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争取项目,以补贴助产业。今年,乡上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种植作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提升马铃薯品质和推广旱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财政补贴、项目整合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并将农资补贴重点向示范片带倾斜,确保物资配套到位。在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种植重点片带,在省、区亩均补助项目资金20元的基础上,乡上每亩再增加补助25元,使补贴资金达到所需地膜资金的一半,切实解决了群众自筹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根据全膜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为了加大种植密度,提高种薯产量,在去年调运200吨陇薯3号一级种的基础上,今年又调进陇薯3号一级种30吨,农户相互兑换、自筹良种100吨。

四、强化服务,以技术助产业。马铃薯种植期间,包点干部、技术人员起早贪黑、长期深入田间地头,从整地、施肥、覆膜、种植等各个环节跟踪指导,特别是在覆膜期间,通过现场演示、示范操作,提高了技术规范程度,使覆膜质量达到“平、紧、严、实”的要求,确保了工程质量。邀请区农技中心技术人员骨干,从抢墒覆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配方施肥、覆膜技术方法、良种选择、种子 处理、田间管理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讲解,使每个种植户基本掌握了种植技术要领,做到了种植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目前全乡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长势喜人,成了大旱之年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特色。同时,在中心示范点设立了“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对比试验”、“马铃薯全膜双垄沟不同揭膜时间对比试验”、“马铃薯全膜覆盖种植密度试验”、“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马铃薯配方肥校正试验”等五项试验,为今后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提供理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