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电子技术范例6篇

舰船电子技术

舰船电子技术范文1

舰艇总体制造能力方面

由于日本发展资本主义较早,在一战前就拥有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到1919年,其造船工业总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当时的英国和美国;到二战爆发时,日本已拥有大中型船厂60多家,船台140余座,从业员工高达40多万人,具有建造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和大型远洋潜艇在内的各类军用舰艇的能力,年产舰艇可达300余艘。日本在二战中遭受重创,其造船工业规模极度萎缩,军用舰艇的建造也一度停滞;但由于战前日本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加之美国的扶植,日本造船业又迅速发展起来,仅1971年日本的商船的下水量竟达1199.2万总吨位,约占世界总下水量的50%之多。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造船工业产量长期稳居世界首位,直至近年来才被韩国超越。五十年代初,日本还仅能建造一些轻型舰艇和军辅舰,但五十年代末就可以自行设计建造2500吨级的驱逐舰。时至今日,日本已能设计建造除航空母舰和核潜艇以外的所有种类的作战舰艇,而且其性能之先进为世界所公认。其中典型代表是“亲潮”级常规潜艇和“金刚”级驱逐舰,而“金刚”级驱逐舰是世界上最大的驱逐舰,其排水量可达9485吨。日本的造舰速度相当快,据统计,1982年至1991年的短短9年间,日本建成服役的舰艇中仅驱逐舰就有4级23艘之多。而且,这些驱逐舰的建造周期平均不足3年,其中最短的仅27个月。这样的造舰速度令人咋舌,即便美国也不过如此。能具有如此之高的造舰效率,除得益于雄厚的造船工业基础外,与采用成熟的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管理体制也是密不可分的。另外,在建造现代水面舰艇必备的先进机械加工设备方面,日本的技术力量也相当雄厚,有些大型精密机床设备甚至比美国的还好。

韩国的工业结构比较合理,但重工业基础不如日本,造船工业的历史也短得多。韩国的钢铁产量居世界第六位,机械工业发达,使造船工业具有高度的自给能力,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再凭借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其造船工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1999年,韩国造船企业共收到订单1271万吨,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韩国造船工业利用政府补贴以倾销的价格接受造船订单,并以一些类型的高技术附加值船舶推出韩国造船的优势项目。韩国的军事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虽然自七十年代以来,在美国的军事援助和自身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下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整体水平仍不是很高,对外依赖性强,基本上处在许可证生产、合作生产向自行研制生产过渡的阶段。为韩国海军建造军用舰艇的主要有大宇重工、现代重工、韩国造船工程公司和韩国塔科马造船厂等造船企业,其中现代重工的蔚山造船厂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曾建造了世界上约15%的集装箱船)。该厂主要生产护卫舰等轻型水面舰艇,近年来也开始建造驱逐舰。在此之前,驱逐舰的建造工作一直被大宇重工的玉浦造船厂包揽,同时大宇重工还是惟一建造过潜艇的韩国造船企业。目前,韩国可以自行设计建造驱逐舰、护卫舰、常规潜艇和一些种类的大型军输船及轻型舰艇,但国产化率很低,其中潜艇多为技术转让建造,两型驱逐舰的舰载装备和传感器几乎全为舶来品。韩国海军还制订了KDX-3级大型驱逐舰和两栖攻击航母的建造计划。

舰载装备配套能力方面

在舰艇制造业中,各类舰载装备配套能力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最能反映一个国家舰艇工业的整体水平。首先,舰载装备配套立足国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进而可降低舰艇的采购价格,节省国防经费,方便海军大批量装备;其次,国产装备的后勤保障比较可靠,一旦在使用中出现问题,可以更快更好地得到解决,保证了舰艇的战斗力;再次,在战争条件下,舰载装备立足国内可以使舰艇具备规模生产的能力,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海军需要。反之,若舰载装备对外依赖性强,不仅舰艇建造成本高昂、后勤保障不便,而且当一些条件受到限制时,舰艇生产能力会受到制约,使海军在出现战损时难以得到及时补充。

舰艇动力配套能力 日本在二战前就拥有了完善的舰艇动力配套体系,拥有了雄厚的舰艇动力研发基础。目前,日本舰艇的主机大多为本土制造,其中,能独立研制开发的品种包括舰用锅炉、汽轮机,舰用柴油机和潜用柴油机等,主要由三菱重工、石川岛播磨重工、川崎重工和日立造船等几家大公司生产。虽然日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研制燃气轮机能力的国家之一,但在大功率舰用燃气轮机方面的能力尚有欠缺,目前此类燃气轮机主要依靠技术转让,由川崎重工和石川岛播磨重工两家公司进行生产。产品包括“奥林普斯”、“斯贝”、LM2500等一些西方国家开发的系列成熟产品,国产化率较高,产量也有保证。实际实际上八十年代以后日本建造的驱逐舰已经全部采用了全燃动力的推进形式。日本还具有生产舰用核动力装置的能力,若不是一些政治因素的限制,日本可能早已建造出核潜艇,因为在八十年代,由川崎重工研制的核反应堆成功装备了核动力商船“陆奥”号。除此之外,日本还在研制开发一些新型动力技术,如磁流体推进技术,并成功建造了“大和”号磁流体推进试验船。

由于起步较晚,韩国的舰艇动力工业尚在发展阶段。在舰用主机方面,目前基本不具备自研能力。韩国海军的驱护舰艇大多采用柴燃交替动力形式,主机通常选用LM2500燃气轮机和MTU956TB82系列柴油机,这两种主机,前者依赖美国进口,后者可以由双龙公司与德国公司以合作经营的方式在国内生产。与燃气轮机动力配套的舰用调距螺旋桨,韩国也是与英国的维克斯公司和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合作,采用技术转让的方式进行生产。

舰载武器配套能力 长期以来,日本的舰载武器主要依赖进口,自身研发能力有限。日本主力作战舰艇的舰载武器虽然先进,但绝大部分均来自国外,如“鱼叉”、“标准”等导弹武器主要来自美国;舰炮主要来自美国和意大利,部分为合作生产。而国产武器,如SSM-1B反舰导弹和68式反潜鱼雷等仅占在役舰载装备的很小部分。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为谋求军事大国地位不惜在军备采购上投入重金;其次,美国所奉行的战略又往往使日本能比美国的其他盟国优先获得更加先进的武器,如“宙斯盾”舰载防空系统和“标准”SM-3反导导弹。

韩国的舰载武器也主要依赖进口,其海军装备的舰载导弹武器主要来自美国和法国,鱼雷主要来自美国和德国,舰炮则分别来自意大利、美国、荷兰、瑞士等国。之所以如此,排除韩国自身军事工业基础薄弱、自研能力低下等硬性因素外,装备量小而导致自研武器成本高昂应该也是个中原因之一。但无论如何,过度依赖国外则未免被动,实际上,韩国也正努力试图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前不久,韩国海军成功试射了首枚自行研制的反舰导弹,该型导弹射程达150千米,将用于装备韩国新一代驱护舰艇。

舰载电子设备配套能力

舰船电子技术范文2

德国海军423型“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长约83.5米,宽约14.6米,吃水4.2米,排水量3200吨,属于中型电子侦察船;其动力系统包括2台Deutz-MWM SBV 16M628柴油机,2台电动机(用于低速行驶);航速20节,续航力500海里/15节;舰员编制42,其中情报人员38A。该型舰现役3艘,包括1988年7月30日开始服役的A50;1988年11月10日服役的A52;以及1989年10月5日服役的A53。

“欧斯特”级的主要电子任务设备

“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装备的主要电子设备包括被动声呐、传感系统,电子干扰系统、光学观察设备、升级型激光通信终端设备等。另外,它还装备有各种频段无线电接收机、雷达接收机、终端解调和记录设备、信号分析仪器、接收天线等,能接收并记录无线电通信、雷达和武器控制系统等电子设备所发射的电磁波信号,查明电子设备的技术参数和战术性能,获取对方无线电通信、雷达配系、导弹发射甚至飞机起飞、舰艇出港等军事情报。

STN Atlas Elektronik AISYS被动声呐。该系统主要用于侦听水下声学信号,负责为德海军司令部提供反潜战支持。在侦察驻泊点海域的敌潜艇时,“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的主要行动是发现潜艇驶离(进入)基地及其展开的航线;查明潜艇战斗训练海域,其组织保障情况、通信设备和无线电技术设备的组织使用情况;测量并记录潜艇的物理场。为此,要使用电子侦察船的雷达和光学观察设备;用于发现潜艇及其保障舰船无线电技术设备工作的无线电技术侦察设备。发现敌潜艇后,随船的电子系统就能对其进行分析判断:与数据库中的声波进行比对,符合哪个国家的哪型潜艇的声波特征,并将分析判断的结果传递给岸基情报部门和其他作战相关单位。对其进行可靠的识别,直至识别出其名称。为此,要使用包括光学设备在内的所有电子侦察设备。

ELINT/COMINT传感系统。该系统可按收、分析并定位雷达信号,覆盖范围360度;具备高截获概率,方位角测定精度高。同时还可接收超高频、甚高频和高频信号,快速搜索和锁定机载、舰载或地面目标信号。“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装备的ELINT/COMINT传感系统等先进传感器,电子侦察的信息源可能是超长波、长波、中波、短波和超短波无线电通信设备,无线电中继和对流层通信设备,雷达设备,无线电导航、无线电遥控和遥测设备,正在工作的声呐和水声通信设备,激光测距仪和通信设备,侦察目标的物理场;可采集敌电子设备各参数的标准值及辐射特征;侦察敌战斗舰艇直射波的卫星通信设备;侦察敌特高频和超高频工作的电子设备;侦察其武器控制设备和系统,包括测定武器自导系统的性能;查明敌电子设备使用的原则和规则以及在不同行动中的工作方式;查明并测定敌舰艇物理场特征;获取敌海军舰艇和潜艇的技术样本等等。

电子干扰系统。该系统采用电波扰乱敌方电子设备和系统,使其丧失或降低效能。削弱或破坏敌方使用各种电子设备和系统遂行战场侦察、作战指挥、通信联络和兵器控制与制导的能力,为隐蔽己方企图和提高己方飞机、舰艇的生存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德国海军可通过绵密的情报搜集,探测出特定区域内信号情报发射源,掌握区域内各个发射源的位置、动向、信号特征、数据链等,这对深入了解对手军事部署情况极其关键,一旦电子信号位移或通信量突然改变,德军能预知将有重要事情发生。

“欧斯特”级的战术应用

“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既可用于战术侦察,又可用于战略侦察。其中战术电子侦察是指在战役、战斗前夕及战斗过程中,在战区附近或深入战区,搜索、截获敌方电磁辐射信号,实时确定辐射源的特征参数、方向或位置,判明辐射源的平台、威胁程度和性能。而战略电子侦察是指在对敌战略层次的目标进行侦察,这一过程一般是长期性的,以备战时需要。

无论战术侦察,还是战略侦察,“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的侦察过程大致相似。抵达指定海域后,即开始搜索目标,主要行动包括:一是与侦察目标建立侦察接触;二是在指定海域范围内发现侦察目标并查明其编成和位置;三是确定侦察目标通过指定侦察海域的可能性。在指定地带实施侦察前,通常要对侦察目标进行搜索。搜索地带可以是敌可能的运动扇面、狭窄航道,也可以是驻泊点和演习海域的通道。在指定海域发现目标,要确定其可能的航行地带或扇面;使用舰上各种电子侦察设备查明情况,弄清其兵力编成和运动参数。电子侦察船艇可以在其垂直或平行航向上作蛇形机动,直至与侦察对象建立可靠的侦察接触。随后,电子侦察船可对目标进行观察(跟踪)并伴随航行一段时间,跟踪时间长短根据目标的航速及其使用电子设备的性质而定。在目标驶出电子侦察船艇侦察范围后,即与其脱离接触。

“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在侦察相对固定的目标时,通常采用阵位侦察法。如对敌通信线路、电视广播频道实施电子侦察;在前沿驻泊点对敌兵力实施侦察;实施水声侦察等。在与舰队其他兵力共同执行侦察任务时,德国海军都要给电子侦察船艇明确其在整个侦察系统中的具体作用和地位、担负的主要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侦察船艇通常用作舰队电子侦察定位系统中的机动无线电定向站及浮动无线电队,在统一的信息集中收集和处理系统中,负责对敌舰艇编队内部通信实施无线电侦察。

德国海军的电子侦察中心负责计划和组织电子侦察船艇的海上侦察活动,还负责检查侦察船艇是否保持规定的战备等级;侦察船艇的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现行规则、公约和协议;对电子侦察船艇进入外国水域和港口的组织、舰员在岸上的行为、与港口管理方进行联络的方式是否合理等。电子侦察船的搜索海域的范围及其地理位置也由电子侦察中心划定。电子侦察船根据侦察目标的性质、侦察海域的范围,确定完成任务的能力及其搜索类型(随机搜索或规律性搜索)和机动方式。

“欧斯特”级的实战案例

德国海军在组织实施对抗演习中,都动用“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根据演习规模和特点,演习双方各自派一艘至几艘电子侦察船,获取演习对方信息。有时,“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也会用于试验。2009年11月,德国海军通过“欧卡尔”号电子侦察船模拟在作战条件下使用激光通信终端验证设备,与舰船和海军武器、海军技术和研究中心一起实施了一系列试验和测量活动,包括侦察到在海岸外20多千米内航行的舰船和潜艇,并向岸上总部实时传送光电传感器数据,或者传送在较长时间内搜集到的数据编成的情报文件。据德媒体报道,2013年8月德国海军的“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欧卡尔”号还停靠在叙利亚沿海,一直通过无线电截听叙利亚交战双方通讯情况,并得到重要情报,获知叙利亚军队指挥部一直请求总统府批准,使用化学武器对反对派实施攻击,但都遭到拒绝。

“欧斯特”级的舰载武器

“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所带武器系统不多,只有2套便携式“毒刺”防空导弹发射装置。一套“毒刺”导弹系统由发射装置组件和一枚导弹、一个控制手柄、一部敌我识别询问机和一个“氩气体电池冷却器单元”组成。“毒刺”导弹的弹径为70毫米,弹长1.52米,弹重为10.1千克,整个系统重15.7千克。其最大作战半径为5.6千米,最大射高为4.8千米,最大飞行速度2.2马赫。其战斗部为爆炸破片式,重1千克,单发毁伤概率为75%。采用全向红外导引头,工作波长为4.1~4.4微米。这种导引头具有较高灵敏度,能感受到金属表面红外辐射信号,因此不但能跟踪飞机排出的热气流,尾追敌机,也能根据飞机表面辐射的红外信号,对敌机进行迎头攻击。然而,“毒刺”导弹系统终归是防空轻武器,所能提供的自卫能力十分有限。

“欧斯特”级如何保证安全

“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航行速度慢、武器装备少,在海上执行任务时,其生存能力会受到严重威胁。对于“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来说,平时可以单独自由侦察;而一到战时,就必须随同作战舰艇一起来完成海军作战任务,由他舰提供安全防护。除了由他舰提供安全防护外,对“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而言,其在战场环境下保证自身安全也有其他一些做法,即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机动和伪装隐蔽减少被发现的可能性,而且可以运用适当的对抗措施和防护加固来降低敌方电子侦察船之杀伤效果。比如,为了防止敌空间侦察卫星、空中预警和侦察飞机的侦察或水下声探测器材的侦测,电子侦察船应采取各种伪装、隐身技术,可以伪装成拖网渔船、海洋调查船、科学考察船或商船来执行任务,使敌方难以发现或察觉。当被敌发现后,电子侦察船受到敌雷达照射和电子干扰以及导弹或火炮攻击时,可采取各种电子对抗措施、火力抗击和规避手段以提高电子侦察船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过高的生存能力要求也是不适宜的,那样不但会使装备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还会降低其作战效能。“欧斯特”级电子侦察船在这方面配置比较适宜,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又控制了造价和维护费用。

舰船电子技术范文3

印度海军虽然装备有航母和多艘现代化的驱护舰船,却一直缺少先进扫雷舰艇。前不久,印度国防部终于决定将一份价值12亿美元的合同授予韩国江南造船厂,计划购买8艘最新的扫雷舰,以补足印度海军的这一块短板。

曲折采购路

前段时间,印度购买自俄罗斯的“超日王”号航空母舰(原“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交付使用,再辅以“德里”级导弹驱逐舰以及“什瓦利克”级和“塔尔瓦尔”级导弹护卫舰,印度海军的水面作战实力眼看就要再上一个台阶。与之相对应的是,印度海军在反水雷作战方面的建设则严重滞后。

目前,印度海军的主力反水雷舰是“蓬迪切里”级扫雷舰。该级舰由当时的苏联为印度海军建造,印度海军分两批采购了12艘,第一批于1978至1980年引进,第二批于1986至1988年引进。由于服役时间过长,该级舰从2007年起已经陆续退役5艘,目前仅在役7艘,1艘部署在孟买,6艘部署在维沙卡帕特南,不过这几艘舰上的猎、扫雷技术和设备都早已落伍,能否担当重任印度海军也是心里没底。所以,早在“蓬迪切里”级退役之前,就提出了采购替代扫雷舰的计划,希望能在2008年接受首舰,这样刚好可以顺序接替退役的舰艇,在经过长达数年的争论和验证之后,印度国防部最终同意了该计划。

计划通过后,印度海军又面临找谁采购的问题,最初是希望购买美国的“鹗”级扫雷舰,美国一度也同意出口给印度2艘,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行。2011年,印度又向全球各大军工船厂招标,当时有英国、美国、意大利、韩国和日本等十多个国家的船厂竞标,印度海军最终选择了韩国江南造船厂,建造合同于2013年10月签订。

为何选韩国

在反水雷舰研究技术领域,英、美、意拥有世界第一流水平,作战应用领域也有日本这个后起之秀,但为什么印度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韩国?我们可以从战略、成本和技术三个方面找到答案。

从战略上分析,印度近年来有加深印韩关系分化中国影响的企图,正向日本和韩国等东北亚友好国家示好,这是其“向东看”政策的一部分,意在遏制中国不断增强的影响力。

从成本上分析,韩国企业所提供的水雷对抗装备性价比最高。在同样满足设计性能要求的情况下,韩国企业的价格最低。同时,韩国企业还提供了较为优厚的条件,比如除首批两艘舰在韩国釜山建造外,余下6艘将以技术转让的方式在印度果阿造船厂建造,而且韩国船厂还将帮助印度进行扫雷舰建造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

从技术上分析,韩国虽然基本上没有从事过实战布雷,也不像日本担负着美国海军在亚洲的扫雷作战任务,但它长期面临朝鲜方面的水雷威胁,十分重视反水雷作战能力的培养和技术储备,其扫雷技术和装备均引进自美国和意大利,例如AN/UQS-1高频舰壳声呐、“奥罗帕萨”接触扫雷具、电极式电磁扫雷具和AMK-4(V)声扫雷具等先进扫雷装备,还在消化了这些先进技术之后,自行建造了“江景”级和“襄阳”级反水雷舰,这两级舰的作战能力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印度此次从韩国购买的8艘扫雷舰,就是以韩国自行研制并已经服役的“襄阳”级猎雷舰为基础发展的,技术上比较成熟。

发展原型

“襄阳”级猎雷舰是韩国目前装备的最先进的反水雷作战舰艇,首舰于1999年服役,共3艘,分别是“襄阳”号、“瓶津”号和“海南”号。该级舰是韩国在总结“江景”级扫雷舰服役中的问题后,又吸收了美国的先进扫雷舰技术,全新研制的新一代猎雷舰。

“襄阳”级猎雷舰在设计建造中,在抗冲击、抗磁性、最低水下声响及电磁干扰等方面均采用了最新的海军标准。船体采用单层GRP(玻璃增强热固性塑料或玻璃钢)材料制造,以降低磁性水雷的威胁。舰体总长约60米,宽11米,吃水3米,排水量880吨,航速15节,动力装置为2台柴油发动机,双轴推进,最大速度15节,以12节的速度航行时,航程3000海里,定员61人。自卫武器系统为一门“海上火神”20毫米加特林式防空火炮和两挺7.62毫米机枪。

该舰的猎扫雷装备均采用国际上的一流产品,比如马可尼公司的TSM 2061型可变深度猎雷声呐,雷神公司的I波段导航雷达,BAE公司的Mk9型深水拖缆扫雷系统和CIS联合感应扫雷系统等。此外,舰上还安装有集成导航和动态定位系统,以便在猎雷和航路勘查作业过程中实施精确机动。机械系统由两部MTU柴油机组成,单台推力2000马力,通过一个齿轮箱和万向节轴驱动两个可实现矢量推进的摆线螺旋桨,舰艏横向位置还安装了一部侧向推进器,用于提高舰体的精确机动。而且舰上的各项系统均使用加拿大CAE公司研制的集成平台管理系统进行集中控制,以监控全舰的机械电子系统以及推进、配电、操纵、损伤控制与导航系统,提高全舰的自动化水平。

技术性能猜想

虽然目前印度从韩国采购的扫雷舰还未公布详细技术参数,首舰也要到2016年才能交付,但我们可以从韩国目前装备的扫雷舰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分析。

由于印度新型扫雷舰是在韩国“襄阳”级的技术上发展,因此该舰的基本结构和船体布局将继承“襄阳”级的设计,即采用长艏楼布局,前部为武器平台和舰桥,后部为作业甲板,舰桥和烟囱体积相对较大,舰桥和船体后部均设甲板室。技术改进工作将主要围绕船体改造及声呐系统和作业系统的技术更新来进行。船体将使用新型的强化复合材料来替换玻璃钢进行建造,以进一步降低其音响特征和磁场特征,并能更好地承受水下爆炸的冲击。声呐系统将升级为马可尼2093型高精度可变深声呐,雷达系统则换用印度巴特拉电子公司最新的研制型号,作业系统也要将“襄阳”级上的音响扫雷具和磁性扫雷具升级到最新技术状态,还将加装GIGAS遥控作业艇和美制AN/SLQ-48灭雷系统,以加强改装后的扫雷能力。此外,舰上的自卫火力会得到加强,将加装印度生产的30毫米机关炮、12.7毫米机枪和干扰弹发射器等。

舰船电子技术范文4

关键词:武器装备的维修;系统设计;故障诊断

中图分类号:U674.707

装备的维修保障属于装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维修保障能更好的提高装备利用率。由于国家科学技术快速提高,增强了武器装备中高新科技的运用程度,武器装备的升级也给传统的维修保障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科技模式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武器装备维修保障技术已经落后,持续使用则会造成武器战斗力的降低。因此,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与互联网技术,在智能领域方面进行开发,设计出符合舰船装备要求的远程维修保障系统,这不仅可以充分的发挥部队的战斗力,更可以使舰船装备处于最佳技术状态,提高装备的保障能力。

1 系统体系主要结构概述

应用比较广泛的是舰船装备维修保障系统,系统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舰船装备维修保障系统体系结构图

舰船装备维修保障系统的核心在于其实基于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装备维修信息管理系统与故障诊断系统为主的系统,其不仅可以综合管理数据库,还可以及时的实现舰船装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利用数据库内部的相关模式对装备数据进行诊断。

与传统的Client/Server(C/S)两层结构进行比较,B/S模式具备更加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客户端仅需要连接网络,安装WEB浏览器既可以直接访问支援中心服务器。当需要对其进行升级时,也仅需要对服务器进行升级,不需要额外花费巨额的资金对系统进行维护与开发。

舰船装备维修保障系统主要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连接,连接支援中心,当舰船装备中出现任何故障隐情,现场人员可以及时的通过相关设备向支援中心进行求助。利用文字、音频、视频与电子版等模式将资料数据传输到支援中心,支援中心会根据相应数据对现场维修人员进行指导。

2 系统组成及功能

2.1 装备维修信息管理子系统

(1)装备的基础信息管理。其主要职能是针对舰船装备中的各类信息进行管理。在舰船装备中所需要进行装备信息的基本信息为:装备的型号、名称、类型、出厂日期、生产厂家、装备批次、大中修的标准与周期、使用寿命、计量周期等;使用信息包括装备的使用单位与日期、工作的时间与状态、故障次数、使用环境、装备状态、计量检定等;(2)装备故障信息管理。其主要职能是维修信息与装备故障的管理。在这里故障信息包含了故障的部位、时间、模式、现象、类型、原因、纠正措施、责任单位等;维修信息包含了维修的类型、级别、资源、时间、计划、次数、措施与评价等;(3)技术资料管理。其主要职能是对各种维护规程、维修手册、操作手册、使用说明书、技术说明书、技术通报、技术规范、各种教程、产品履历书、有关软件文档与有关的维修行政与技术的文件、法规等的管理;(4)库存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针对库房内存在的装备备件、储存信息、基础信息以及出库、入库信息的管理;(5)装备维修人员的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维修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

2.2 舰船装备故障诊断子系统

(1)舰船装备检测。主要针对舰船装备中的虚拟仪器技术进行装备检测,从而实现舰船远程装备的检测;(2)智能故障诊断。基于规则推理诊断模式,对舰船装备进行准确的故障检查与定位,使舰船上的故障类型与故障原因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3)专家交互诊断。主要通过文字、视频、音频与电子白板等之间的相互交互方式,从而实现舰船装备远程故障的诊断、检测与排除。

3 主要技术分析

3.1 装备故障的诊断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主要是在“故障诊断知识”系统中采用故障诊断的方式进行维护,而人工智能方式只能够对传统的应用故障进行分析与推理,面对故障的类型、故障产生的原因,还是需要对其进行彻底分析,计算机面对其故障的诊断可以更加准确,具备专家的思维模式。

就目前而言,聚类被广泛的运用在各类数据处理、数据识别、图像处理的领域,因此具备较多类型的聚类方式。而面对舰船装备维修保障系统中,由于各类数据的维护不能对其数据进行聚类中心的识别与更改,在聚类过程中数据不能发生调整与变动,因此舰船装备维修保障系统主要采取减聚类算法。

3.2 远程实时信号的检测

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ation)就是指能够使硬件模块功能化模块和计算机通过应用程序相结和的软件,这样用户就可以在友好的图形界面下来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就好像是在操作用户自己设计、定义的仪器一样,从面来完成分析、采集、显示、判断、数据存储的工作。

为了专家在实时故障诊断时方便,对故障诊断时准确性与时效性能得到提高,我们采用了Labview这个虚拟软件,实现了发生故障时的八信号检测,而且保证了维修保障中心与维修现场的实时“信息”与交流。

3.3 IETM数据模块的存储

IETM(Interactive Electronic Technical Manual)即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它是综合了数据库、网络、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将维修与操作手册的繁杂内容,按相关的标准管理起来,并用最简单的方法将表格、文字、工程图形、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等信息显示在屏幕上,以方便查阅,使操作、维修人员可以精确的查阅,以加快保障活动与使用的实施[1]。

IETM中的数据模块主要采用XML格式为主,而对于其格式的存储方式也多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首先,存储在原声数据库中;其次,存储在面向对象数据库或者传统关系型数据库中;第三,存储在文件系统内,以文本字节流式。

通过以上的数据表现来看,一个数据模块中包含有内容段与标识状态段,其中关系数据库更加适用的是标识状态段,因为其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可以使检索的速度更快;而原生的XML数据库更加适用的是内容段,因为其是以文档为中心,与关系数据库相比较,XML文档存储方式不需要模式的转换,因此存取速度更快。所以数据库平台我们应用关系与XML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样可以将结构复杂的直接存在原生XML中,将结构较简单的存在关系数据库中。为了能充分的利用不同的数据库优点,我们可以根据其特性将不同形式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库中,这样既可以利用传统技术的成熟,又可以发挥新技术的优点,以便获得最好的效率。

4 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研究、网络通信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研究的联系就可以产生相应的成果,并且建立其具备专程装备维修与保障系统,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及时的掌握维修过程中的信息数据,实现了装备维修与保障任务的分配与对资源的合理化调度与分配,还可以提高基层单位在维修与保障方面的能力,及时、有效的排除装备中可能存在故障,使舰船装备可以保持良好的性能。因为只有具备较高的装备维修与保障才可以在高科技蔓延的技术中增强管理模式,使技术水平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不断满足装备在维修与保障中的高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宗亮,顾宗磊,姜莉莉.IETM技术在设备维修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8(02):151.

舰船电子技术范文5

现代军用舰艇导航的总体要求是可靠、连续和准确。顾名思义,可靠是指导航仪器设备要质量好、不出毛病。连续是指导航仪器要能实时、不间断地提供导航信息。准确是指导航设备提供的信息精度要高、时间要准。当然这也要根据导航信息平台所执行的任务和所面对的客观条件而定。对军用舰艇来讲,实施火炮、鱼雷攻击任务的舰艇导航信息的质量可差一点。对于发射舰载(艇载)导弹的舰艇来讲,导航信息的质量就要求得高。如果有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要发射洲际导弹,那它所需要的导航信息则是最高的,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对海上航行的舰船,一般导航精度2~3海里就能满足航行安全了。近海测量船的导航精度要求在10米以内,对于障碍物较多的复杂海区或进出港口,导航精度一般为几米或几十米,当然对于遇难船只的定位应是一米不差才最好。

现代导航技术,大致可分为地文、天文、仪表、电子(无线电)、惯性、卫星和综合导航这几大类。

地文导航历史最悠久,它是通过对山头岛屿之类的地上目标进行观察测量,从而确定舰船所处方位。而天文导航则是古代人类对天文(主要是天上的星座)知识的基础认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发展起来的。现代航海技能的基础是利用六分仪观测星体高度来定位,这也是古代天文导航技术的延续。

在船舶导航的技术方面,我国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郑和下西洋、指南针的应用都在导航技术上发挥过很大作用。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导航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手段,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近些年无线电技术、新材料和现代精密加工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舰艇导航技术的跨越。如大家都熟悉的美国GPS、我国的“北斗”等技术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对于潜艇而言,诸如无线电、卫星导航技术都有一个很大的不足,那就是接收导航信息时容易暴露目标。如潜艇要从水下伸出接收装置来获取导航信息,这样就失去了潜艇的隐蔽性。而潜艇的隐蔽性是其最大的作战优势,一旦失去了隐蔽优势后果不堪设想。因而,惯性导航和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导航技术日益在潜艇导航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实惯性导航的原理也不是什么高新理论。1687年牛顿力学定律奠定了惯性导航基础,1851年傅科理论确定了陀螺理论基础。

现代陀螺导航仪有液浮、静电、动调、光学、激光等许多种,利用干涉仪原子陀螺仪实现的线惯性导航仪的定位精度可达5米/海里小时,现代纳米技术的发展又成为惯性导航向微型化发展的新突破。

惯性导航是现代舰艇应用最广、发展最快的技术。它的优点是不受外界干扰、隐蔽性好,不受天候、时间、区域限制,能在地球各海域长时间提供多种导航信息。一句话,惯导技术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导航手段,不依赖任何外界信息,所以不受任何干扰,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一点对于潜艇尤其是可在水下长时间活动的核潜艇尤其有重大作用。

舰船电子技术范文6

俄专家认为中国航母会配俄国战机

日前,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接受了中国政府网的专访。他在回答我国有没有打算制造航空母舰的问题时表示,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从总体造船工业的发展来看,随着发展将逐渐具备建造航母能力,有关部门将综合各方面因素,认真研究和考虑有关问题。同时,孙来燕还强调,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无独有偶,俄罗斯《生意人报》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报道了有关中国航母的消息。该报称:在2016年之前,中国计划建成三艘航母,而第一艘航母则预计在2010年前建成。由于在此之前,中方很难研制出国产的舰载机,所以,中国将会为第一艘航母配备从国外引进的舰载机。

该报说,俄罗斯国防武器出口公司正在和中国就50架苏―33型舰载战斗机的销售合同进行谈判,合同总金额达25亿美元。俄方年底前将会交付两架苏―33战机,用于前期测试。据悉,苏―33战机现在仅应用于俄罗斯惟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上将”号上。

不过,该报同时也透露,中国也在计划依靠从俄方获得的技术,设计自己的苏―33型战机。而且,为了研究苏―33舰载机的结构,中方不久前还向乌克兰购买了一架T―10K型歼击机。该机实际上是苏―33战机的一种试验型号,苏联解体之后,该机留在了乌克兰。虽然现在已经不适行,但该机却拥有保障飞机在航母甲板上降落的全部系统。

对于中国舰载机的应用,加拿大军事评论专家平可夫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并不一定要从俄罗斯购买战机。中国获得舰载机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在歼―10的基础上建造舰载机,该型战机上的发动机与苏―33战机一样;二是在歼―11(苏―27)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中国式的苏―33战机。

建造航母需要何种能力?

航空母舰是目前海军吨位最大和最具威力的作战舰只。现代航母的建造已经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成为体现国家科技水平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建造一艘航空母舰需要数十个、乃至上百个行业的密切合作,是对整个工业体系的考验。总体而言,航母的建造至少需要三种宏观的能力。

一是大型舰船的设计和建造能力。从现在世界服役的航母来看,航母的吨位普遍超过万吨。1至4万吨的航母被称为轻型航母,4至6万吨的航母被称为中型航母,6万吨以上的航母被称为重型航母。因而,航母的建造能力与一个国家的大型舰船建造能力息息相关。建造大型舰船需要专业钢材,同时需要先进设备,尤其需要超重型、高精度、特种加工、锻压等高技术的数控机床,以方便设计和制造大型船用燃气轮机以及船用螺旋桨。

二是舰载飞行器的起降能力。现代航母为方便飞机起降,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滑跃式甲板起飞,这需要飞机发动机具有很强的推动力,在短时间、短距离内推动飞机达到起飞速度;另一种是蒸汽弹射器,为战机起飞时提供强大的外界助力,推动战机在飞出甲板时达到起飞速度。所有起飞方式都需要拦阻索技术的协助,来方便战机的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