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商业模式范例6篇

现有商业模式

现有商业模式范文1

商业模式是近年来管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许多创业者尽管能够识别很好的创业机会,拥有丰富的资源,但仍然无法成功创业创业,究其原因可能是没有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商业模式。彼得德鲁克曾说过,未来企业的竞争不再是只限制在产品或服务,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可见商业模式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学者们对商业模式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本文从商业模式内涵、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商业模式评估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理清现有研究发展的脉络和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创新;评估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商业模式作为专业术语出现以来,围绕商业模式的理论探讨逐渐兴起。目前,众多学者探讨了商业模式的方方面面,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很大的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商业模式的内涵、构成要素、创新以及评估这四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发现现有文献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

二、商业模式内涵的研究

商业模式的内涵具有复杂性体现在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研究者很难全面的去把握,因此也就出现对商业模式多种多样的解释,无法形成较为权威的定义。在整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大部分是从盈利模式、运营结构、战略方向以及系统视角来定义商业模式的。

(一)盈利模式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来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盈利的角度去理解商业模式也体现了商业模式的最终目的。Rappa(2000)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指导企业如何赚取利润,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模式,并详细地描述企业在价值链中如何获取利润。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是包含产品、服务和信息的框架,并在其中对参与者的利益以及利润的来源给予了很好的描绘。Afuah和Tucci(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依据,他们认为,企业通过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价值来赢得顾客赚取利润。Itami和Nishino(2010)认为,商业模式应该是一箭双雕,既要满足企业当前利益与利润诉求,还要服务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运营结构

Amit和Zott(2001)认为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为企业自身、供应商、伙伴以及顾客创造价值,并且将商业模式看成是联结各商业活动参与者交易的平台。Mahadeven(2000)认为商业模式的框架式由企业与商业伙伴以及买方之间价值流、收入流和物流构成的。Magretta(2002)将商业模式与价值链结合,认为商业模式是描述企业如何运作的,并且以客户为中心为企业创造价值。Mayo和Brown(1999)提出商业模式是为了创建竞争力强劲的企业并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相互依存的关键系统进行的总体设计。

(三)战略方向

许多学者认为战略是与商业模式渐趋融合的。王伟毅和李乾文(2005)认为商业模式与战略有融合的部分,但是也存在着差别。他们认为,商业模式描述的是一个相互协调的有序系统而战略是将战胜竞争对手,获取良好的绩效为主要目的。但在很多时候,商业模式是与战略融合的。因此,从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商业模式也是值得尝试的渠道。DussonTorbay(2002)等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及其伙伴网络为获得可持续收益流,创造目标顾客群体架构、营销、传递价值和关系资本的描述。李振勇(2009)认为商业模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核心,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高效的,并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系统,企业通过提品和服务为企业获取可持续发展的资本的整体解决方案。

(四)系统视角

Morris等(2005)将商业模式的主要定义进行归纳分为三类:经济类、运营类、和战略类,并认为应用一种整合的视角来对商业模式进行定义。Osterwalder(2005)提出商业模式是一个商业模式是一个概念性工具,它借助一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系,用以说明一个企业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企业向一个或多个顾客群提供的价值,企业为产生持续的赢利性收入所建立的架构以及移交价值所运用的合作网络与关系资本。

虽然学者们从多个侧面给予商业模式解释,但是本文可以发现在解释商业模式时逐渐倾向于“盈利模式+运营结构+战略方向”这三种视角整合来认识商业模式这一概念。因此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用来描述企业的盈利模式、运营结构以及战略方向的逻辑结构体系。

三、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研究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早期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大多是将商业模式简单的罗列,没有突出关键要素。例如,Howitz(1996)提出了价格、产品、分销、组织特征以及技术五个要素。Donath(1999)认为,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是理解顾客、营销战术、公司治理、内部网络能力、外部网络能力五个要素。

近年来,学术界对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逐渐倾向于将各要素之间形成一个逻辑结构体系。比如:Gordijin等(2001)提出了e3value用于指导商业伙伴合作的价值网络建模,以及判断价值网络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盈利能力研究。e3value的根本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以价值为主线的研究方法,用于分析商业模式构成体系,并对体系中的价值交易活动建模,说明参与主体为谁提供何种经济价值。Osterwalder(2011)提出九要素模型,具体包括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关系、成本结构以及收入模型九个要素。

本文认为对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要么简单化,要么太过于丰富,还无法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准确、简洁、全面的概括起来。虽然学术界对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参差不齐,但是也有许多交叉的地方,比如顾客,价值主张以及经济模式等,这些关键要素的重复出现,体现了企业在运营过程对哪些环节的关注度较高。根据王伟毅与李乾文对商业模式组成要素整合的进行分析,学者们对构成要素的研究大多来源于案例的归纳总结特别是电子商务领域的案例,这样对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理解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四、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

商业模式创新作为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企业要想持续赢利并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就需要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上持续创新。本文从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两个维度来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

(一)商业模式创新概念的研究

现有对商业模式创新概念的界定呈现多元化的现象。本文根据文献[12]、[13]以及[14]整理了主要商业模式创新概念(见表1)。

表1商业模式创新概念概览

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卢小平.广州汽车:后来居上[J].大经贸,2007(3)

作者简介:

金晶(1990.02-),浙江宁波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在职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行东门支行,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践。

由表1可以看到,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解释大部分围绕价值链、战略以及系统的视角来界定。虽然学术界对于商业模式创新概念在研究视角上存在许多分歧,但这也为深入研究商业模式创新这一领域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二)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1.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角度

商业模式是可以分解为若干的关键要素的,从这些要素入手来设计商业模式,也是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渠道。例如,Weill(2000)等提出的“原子商业模式”的概念,他们认为改变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并提出每个原子商业模式具有战略目标、营收来源、关键成功要素和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这四个特征,企业可以改变原子商业模式的组合方式来构成新的商业模式组合时,往往会忽略商业模式的整体性,这给商业模式创新带来了难度。Osterwalder(2002)指出,在商业模式这一体系中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顾客关系、核心能力、价值结构、伙伴承诺、收入流和成本结构等因素来激发商业模式的创新。

2.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

迈克尔・波特认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活动构成的。按照其提出“价值链分析法”,企业的价值活动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价值链将企业所有的利益参与者都纳入其中,再进行优化排列。企业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于价值链上某几个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上寻找利润增长点。企业也可以对价值链的某些环节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列。在价值链中,企业要处理好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在衡量企业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下,对价值链优化整合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高闯、关鑫(2006)认为,在明确的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企业被界定在某一产业内)前提下,企业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链的一个函数,并可以将其看做是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企业价值活动及对这些价值活动所涉及的全体利益方进行优化整合以实现企业超额利润的有效地制度安排的集合。

本文通过对商业模式文献的梳理,发现对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不足。学者在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汲取了对商业模式定义和构成要素等的相关研究成果,但还很不成熟,并且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操作较少,缺乏实践的支持。从价值链和构成要素的角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观点固然很新颖,但是价值链和构成要素是由许多变量组成,这给管理者在实践中带来很大的困难。

五、商业模式的评估研究

目前大部分的学者都致力于对商业模式定义、构成要素和创新等的研究,而对商业模式评估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很不成熟。Hayes和Fenngegan(2005)从创新(内部技术创新和外部创新)、经济控制、功能整合、供应链或价值链整合以及投入来源五个方面来对商业模式进行评估。本文根据Morris等(2003)提出的内部匹配性和外部匹配性以及DubossonTorbay等(2002)使用平衡积分卡来评估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利用主观测量法和客观测量法尝试建立了商业模式匹配度测量指标体系(见表2和表3)。

表2商业模式匹配度客观测量指标

总体来说,客观测量法所使用的指标虽然难以获得,但是其测量准确性相对较高;而主观测量法的测量结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导致测量结果模糊不清。

六、未来的展望

商业模式的理解一直都没有明确,学术界无法给予正式的地位,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其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国内外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日趋增多,并且越来越深入,可见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不是只有修辞学而已。

本文通过对商业模式定义、构成要素、创新以及评估的综述和

概括,也为日后商业模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是要想确立商业模式在理论界的地位,还需要学者们多多努力,来进一步解决在研究商业模式时出现的质疑和争论。本文认为未来至少可以从几个方面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准确界定商业模式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有许多不同角度的解释,拓展了商业模式的研究视角,但不利于商业模式的深入发展,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厘清商业模式的定义,这会给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创新以及评估等的研究带来直接的影响。

第二,现有研究对于商业模式评估的关注度不高。目前,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定义、构成要素和创新的研究,为了形成对商业模式更加系统性的研究也应对其评估问题进行探讨。

第三,本土化研究。对于商业模式的探讨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但是,目前国内的研究较少且不够充分。中国的文化有其独特性,我国的学者应借鉴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加以本土化,使商业模式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田志龙,盘远华,高海涛.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6(1)

[2]Timmers P.Business model for electronic markets [J].Electronic Markets,1998(2)

[3]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4]张敬伟,王迎军.基于价值三角形逻辑的商业模式概念模型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6)

[5]Mahadan,B.Bus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 ecommerce:an anatom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J].2000(4)

[6]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vard Business Review,2002(5)

[7]王雪冬,董大海.商业模式的学科属性和定位问题探讨和未来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

[8]王伟毅,李乾文.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1)

[9]方志远.我国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2012(3)

[10]王水莲,常联伟.商业模式概念演进及创新途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

[11]王迎军,韩炜.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商业模式的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9)

[12]郭毅夫,赵晓康.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及发展展望[J].企业活力,2012(3)

[13]欧阳峰,赵红丹.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演化路径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14]王雪冬,董大海.商业模式创新概念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1)

[15]王鑫鑫,王宗军.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2)

[16]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作者简介:

现有商业模式范文2

人人都在讨论商业模式,企业成功了,那是商业模式的功劳;企业失败了,那是商业模式的过错。在很多人眼中,商业模式成了一把万能的钥匙,可以开启企业运作的所有困难之锁,让企业化险为夷、步步高升,难道真的如此吗?

商业模式真的是万能的吗?

不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一下商业模式的重要性。

商业模式案例分析

PPG:生于模式,死于模式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互联网行业,PPG都曾经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榜样。

作为一家销售衬衫的企业,PPG当年的模式是:不用投资建制造厂,将生产、物流环节都外包出去,仅保留设计、质量监控和直销的功能;不开设任何一家门店,只通过邮购目录和网络直销衬衫。

这种典型的轻资产运作,产生的是强大的价格竞争力。当一件原价300元的衬衫只卖150元时,在最辉煌的年代里,PPG的衬衫的出货量每天超过1万件,其业绩足以抗衡销售门店达两千多家的龙头老大雅戈尔。

然而仅仅五年时间,PPG便在业内销声匿迹。压倒这个带着光环企业的,正是其当初赖以成功的商业模式。

生产外包的形式与低价的策划,使PPG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案,终端市场上一直对PPG衬衫的质量怨声载道。为了平息市场的非议,PPG不得不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重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这又直接削弱了低价所带来的有限利润。当消费者的注意力从“买模式”转到“买产品”时,PPG就注定被自己依赖的商业模式所打败。

点评:商业模式的各种构成要素中,创造价值才是真正的基础与核心。PPG在模式上过度注重价格优势,而忽略了产品质量,失去了核心价值的商业模式必然为市场所抛弃。

比亚迪:成本至上的代价

在最近一年时间里,比亚迪深陷一连串的危机:经销商退网、销售高管离职、大规模裁员、利润销量和股价齐降、央视曝光“气囊门”……

比亚迪的商业模式在于:通过逆向开发,低成本推出新产品,然后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获得产品在制造环节的成本优势,最后通过市场销量的高速扩张实现规模化收益。正因如此,在比亚迪的经营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不惜一切代价实现销量上的快速扩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疯狂向经销商压货,比亚迪为改善自身的现金流,还推行中国汽车界最特立独行的向经销商返点方式——以同价值的现车返点给经销商而不是现金。这种做法不仅加剧了本已告急的库存指数,绷紧了经销商的现金流,更让区域经销商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

而一直坚持“逆向开发”新产品的策略,本质却是模仿与抄袭。由于推出的每款产品都有较重的山寨痕迹,使比亚迪的品牌美誉度和溢价能力低于大多数自主品牌。为获得成本优势而自造零件,失去的却是对品质的控制。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曾将比亚迪的模式总结为,蔑视既有规则并打破一切规则。正是这种着眼于利润的对规则的无视,最终使得比亚迪商业模式中的种种弊端集中爆发。

点评:渠道体系与资金链,是商业模式的报复最常作用的两个方面。而其可怕的反噬力在于,企业危机爆发的源头,往往正是其赖以成功的最重要的竞争力。过于依赖模式,已经让中国企业如此脆弱。一旦模式上的任何环节出了问题,危机马上呈崩盘之态。

商业模式病症

病征一:拿什么保护你的商业模式

优秀的商业模式应当具有高度的自我保护性,然而这种自我保护能力恰是中国的诸多商业模式所缺乏的。而通过抄袭和模仿而来的商业模式,本身便缺少足够的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2010年3月4日,王兴将Groupon的成功模式移植到中国,创办了国内第一家团购网站美团网。时刻紧盯着美国互联网创新最前沿的中国创业者们,迅速发现这一模式,并以极快的速度在国内进行同质化拷贝。到2011年4月,同一商业模式之下,中国已经复制出4000余家团购网站,团购模式在中国从诞生之初便陷入了血腥而混乱的竞争。

苹果是最大的模式成功者。苹果的模式至今仍无人能复制,原因在于其商业模式建立在种种强大的技术等相关资源的保障之上,形成一种天然的资源屏障。

病征二: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

优秀的商业模式应该也必须是可执行的,但现在的模式是说给利益相关者听的,所以有很重的设计性因素,其标准是怎样获得尽可能高的“财务数字”,打动投资者,而没有考虑企业的相关资源与能力。

曾因第三方差旅管理模式而广受关注的畅翔网,运营模式为:为企业提供24小时的机票与酒店服务,并提供差旅管理与免息的差旅信贷。其中,垫付差旅费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然而实践证明,这一看似优越的垫付模式,在实际执行中却举步维艰:因银行风险过大而陷入收益困局;因企业付款诚信而遭受考验;酒店要求付现,而出差人员则希望得到灰色收入……最终导致了畅翔网商业模式的崩塌。

商业模式拒绝理想化。一种商业模式是否能有效执行,取决于企业的内在实力,也取决于市场的外在条件与机遇。

病征三:抄袭大于创造

优秀的商业模式往往是个性化、不可复制的。但现在很多谈模式者,却只是立足抄袭,妄图将国外的或是别人的优秀商业模式为我所用。尤其是在IT与互联网领域,当借鉴成为抄袭的借口,当中国化成为模仿的代名词,模式抄袭更像一种传染病,呈爆发之势。

而天使投资的热潮,更加重了模式抄袭之风。知名天使投资人娄云立曾对记者说,由于天使投资是在项目执行之前进入,没有实际的经营情况可以考察,因此该项目的商业模式在国外是否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是他们天使投资人决定是否投资一个项目的重要参照标准。

病征四:丢失的调整力

商业模式在操作的过程中,必须随着各种资源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之相对应,商业模式自身的健康发展轨迹,应当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趋向成熟与完善。然而调整能力的不足,却使得商业模式在经营中不断退化或异化。中国化的商业模式对于外在环境因素,尤其是偶然性因素的倚重,使得模式调整能力不足成为一种巨大的风险。

好的商业模式应该是难以模仿而脚踏实地的,这两点现在恰是很多企业所缺少的。然而,与这些技术性因素相比,更加危险的或许还是那些来自于商业动机的深层次矛盾。

病征五:模式是唯一竞争力

曾经以免费美甲、免费上网、免费擦鞋等种类繁多的增值服务红极一时的海底捞,2011年夏天终于被拉下了神坛。

就在微博上“海底捞体”盛行的风光无限中,带着被放大了的期望的消费者终于开始质疑:网上关于“海底捞为等位顾客去买冷饮”、“海底捞每位员工都有权为顾客打折”的宣传,一次也没体验到。

由此为开端,随之而来的“冲兑门”,塑料袋门等一系列事件,使得“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挡海底捞”的光环迅速褪去。

海底捞或许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其背后反映的问题是:是不是有了模式的竞争力,便足够立于不败之地?

模式与产品谁更重要,或许是一个很难有结论的命题。然而关于商业模式的一个基本命题是:什么是其创造的核心价值?企业所有的竞争力全在于模式本身,而忽视了产品的生命力,商业模式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脱节,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病征六:用盈利模式代替商业模式

优秀的商业模式,应该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然而重逻辑而轻价值,却已成为中国式商业模式的痼疾。这一切表现在商业实践中,便是片面地将“盈利模式”等同于商业模式,更为极端的是,一些所谓的商业模式,已从本质上近乎“融资模式”。

以盈利模式代替商业模式的必然结果,便是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上,重盈利,轻风险。

而更值得深思的是,中国的商业模式设计者并非不知道这种风险。恰恰相反,正是对于短期利益的注重,使得他们热衷于去进行这场模式的豪赌。而取得利润的时间与数量,成为决定商业模式的最重要标准。模式设计上的投机性,绝不是个别或偶然。

病症七:模式与圈钱的界限在哪里

在“不禁止便是允许”的潜规则作用下,有些看似诱人的商业模式,其实却是在打规则的球。

曾经声势浩大的异联,看似天衣无缝的整合市场的诱人蓝图背后,却是收取高额加盟费获利的现实。而异联也并非异业联盟模式的独行者,智能商圈、多购网、财归天下网、通亿商城、E消费等企业的商业模式也非常类似;异联也不是这种争议模式的创造者,早在几年前,一种“消费储值”的商业模式便已被证明不过是传销的变种。

商业模式与圈钱游戏的界线究竟在哪里?无论模式的逻辑设计多么高深而巧妙,当模式内各方的收益只能来源于付出的资金,而没有创造新的增值价值时,商业模式便彻底沦为伪商业模式,成为圈钱的包装与借口。

病征八:商业模式潜规则

与前面这些相比,更隐蔽而危险的,也许还在于商业模式对于商业道德与商业规则的背离。当商业模式不断挑战商业道德的底线,模式与道德的错位使得企业如同在钢丝绳上跳舞。

中国式的商业模式的设计中,上下游之间、厂商之间的利益分配,经常成为矛盾的集中爆发点。国美的“地产+供应商资金占用”模式,仅从技术角度来说,可圈可点,也成就了国美的成功,然而却一直被人诟病,也埋下了厂商关系的隐患;红星美凯龙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在于不断提高场地租金,以保障其在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的环境下依然高速扩张;比亚迪眼下的危机与困境,也同样在为自己曾经向经销商疯狂压库,拉动产销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埋单。

另一种模式与道德、规则的错位,来自于模式内核心价值与盈利方式的背离。

模式不是商业的全部

创业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影响比赛结果的因素有很多,而模式不过是一双最适合自己的跑鞋罢了。

中国企业对商业模式的依赖有多重?

没有技术的优势,靠商业模式来弥补;没有资金的保障,靠商业模式来解决;没有销售渠道,靠商业模式来建立;没有优质的产品,靠商业模式来实现利润……商业模式就像一块大号的创可贴,被中国企业贴在自己每一个弱点上。

正是这种对商业模式的过度迷恋与依赖,让中国的企业变得如此脆弱。一场厂商关系的矛盾,一次质量问题,一轮市场竞争,一个政策的变化,一项成本变动,甚至是一条微博的转发,都足以由于对商业模式的影响,使企业陷入崩盘之境。剥下了模式的外衣,原来光鲜明艳的企业,变得如此单薄与贫穷。

商业模式本应是最灵活而强大的竞争力。然而,正是因为企业将太多的责任加诸于模式之上,使得模式如同一辆不堪重负的列车,狂奔于固定的轨道,却随时有脱轨的风险。

商业步入模式竞争的时代固然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模式决定成败的前提是:必须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内在价值。商业模式只是一种实现商业价值的方法论,如同体育训练,如果没有艰辛而扎实的投入,再科学的训练方法都只是空谈。

除了商业模式,企业还应拥有什么?一个毫无疑问的简单事实是:若企业的生命力都在于商业模式,产品或服务离开原有的模式便无法生存,这无疑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形态。

商业模式,绝不是商业的全部。

沉重的是,与20世纪末商业模式之风的第一轮盛行相比,当前中国商业对模式的迷恋,颇带着几分无奈的挣扎。成本与资金的压力,使得企业经营者不得不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商业模式。

东莞一家机械配件公司,给华为等企业做通讯设备的代工。这家年销售400万元的企业,却为20万元的周转资金发愁:找银行,因为没有固定资产不给贷,找民间渠道,利息高达2分。

摆在中国中小企业面前的现实是,那些四处涌动的资本完全“用脚投票”,一个互联网行业新兴的商业模式,能够引来无数资本的疯狂竞逐,却很少有人会去关注传统行业;众多天使投资争抢着为一个甚至只在纸上的商业模式一砸几千万元,却没有人愿意借给埋头苦干的小企业20万元度过危机……

当企业必须迅速获取资金以保障生存与发展时,模式被当作救命稻草。对于模式的过分强调,或许也已经成为企业一种被动选择。大企业面对强烈的市场竞争压力,需要打造与众不同的竞争力;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劣发展艰难,需要迅速突围,解决生存之道。安全感的极度缺失之下,急功近利成为浮躁却现实的选择。

技术、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创新力等各种资源的短板,也是模式之风盛行的重要原因。在这个靠创新求生存的年代中,受实力限制,无法通过技术与管理取得突破的企业,自然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上。他们也许明白模式不是万能的,但更加笃信没有模式是万万不能的。

而在这场模式的狂热中,还有一种力量加速了模式的升温,那便是诸多的营销专家与咨询机构。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大多借助或完全出自于这些“专业机构”之手,商业模式成为咨询业最重要的产品,而企业的直接管理者,很多不是行业专家,而是“模式专家”。当一个彩妆企业的CEO不知道MAC、Bobbi Brown等知名彩妆品牌,当一个电商总裁甚至不了解物流市场的现状,对于模式的偏执,便注定凌驾于产品与市场之上。

从一路凯歌的三株集团到踌躇满志的顺驰地产,一个颇有深意的现象是:越是看似精密独特的商业模式,往往越会产生最终打倒企业的反噬力。

现有商业模式范文3

【关键词】商业模式;模式创新;价值创造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然而,仅凭科技创新来取得进步还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新需要。因此,企业要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寻找符合新技术、新产品的组织、流通和管理的新路径,也就是要寻求商业模式的创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一、商业模式的提出及界定

商业模式一词最早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杂志上,是被用来描写资料与流程之间关联与结构的。但商业模式正式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却是1999年以后的事情。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互联网开始在商业领域中普及应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基本的商业竞争环境和规则,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企业应运而生。雅虎、ebay、亚马逊等纯粹的电子商务企业的兴起,对大量的传统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开始流行,常被用于描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型企业是如何获取收益的。

美国学者Timmers于1998年第一次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他指出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基本要素包括产品、服务、信息、商业参与者、价值以及收入来源等。瑞士学者Dubosson等(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而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合作伙伴网络,从而产生有利可图并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之后,Osterwalder等(2005)又对商业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即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实现价值的基本原则。类似地,美国经济学家Teece(201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传递和获取机制的架构,它通过价值链传递给顾客,把顾客的支付转化为利润。

我国众多学者也对商业模式的概念作出了界定。罗珉教授(2009)认为,商业模式应当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组织的商业模式都隐含有一个假设成立的前提条件,如经营环境的延续性,市场和需求属性在某个时期的相对稳定性以及竞争态势等等,这些条件构成了商业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其二,商业模式是一个结构或体系,包括了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与外界要素的关系结构,这些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存在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种运动。其三,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创新或变革,是使组织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制度结构的连续体。魏炜和朱武祥教授(2009)认为,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体系应当包括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赢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彼此间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商业模式体系,其本质是指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即魏朱商业模式模型。

虽然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内涵的界定各有不同,但其定义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即企业在一定价值链或者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就是指企业是如何赚钱的。这一核心逻辑以顾客价值主张作为起点,以价值创造作为过程,以财务数据作为运行结果。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及动力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即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的创新变化。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新的并且有效的赚钱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商业模式创新实际上是对企业模式的重新设计。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要对行业中的已有模式进行分析,找寻新模式的存在可能性,这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无论是新创模式还是在既有模式下的创新,其核心都在于发现并寻求新的模式创新的机会能否成立。实际上,企业的商业模式既不神秘,也不新鲜。无论企业置身于何种行业,都在使用这样抑或那样的商业模式,只不过企业本身对其商业模式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此,能够在多变而复杂的环境中,抓住并突出至关紧要的经济特征及竞争的关键因素,并由此构建出新的商业模式,就成为当今企业实施经营活动的一种重要而便捷的手段。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

商业模式创新是在一定的动力驱动下进行的一种创新活动,主要有以下三个动力。

1.新技术的市场化。要将新技术转化为适应市场的产品与服务,企业就必须应用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因此,新技术的市场化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之一。相比于持久性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突破性技术较为激进,难以在原有的商业模式中将其市场化。因此,企业为了使应用突破性技术的产品实现市场化,就必须采用一种与新技术相适应的全新的商业模式。此时,新技术的市场化就成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尽管新技术的市场化要依托新的商业模式,但反之,技术创新也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之一。

现有商业模式范文4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 商务模式 散客旅游 个性化

1 西部地区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开发的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以通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代表性成果之一,电子商务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对传统的经济模式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升高,产值比重也逐渐增大。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存在着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相比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真正的旅游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后期,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差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尽管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较快,在酒店、景区、旅行社等行业的发展上获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相比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而言,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缘于旅游业所具有的独特的行业特性,旅游业是最适于电子商务发展的行业之一,即旅游业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存在着天然的融合性。我国的旅游企业如果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功能,运用后发优势,充分改造旅游企业的传统运营模式,完全可以在短时期实现跳跃性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使我国的旅游市场和旅游规模得到有效的扩张。

据Research艾瑞咨询报告,2007年,我国的网上旅游预订市场规模达22.7亿元,相比2006年增长了47.5%,而由于2008年奥运会以及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预计到2011年,我国网上旅行预定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目前,我国有30余万家旅游公司开展了在线旅游服务,而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在今后的5年里,25%的旅游产品在主要目的地将通过在线销售。以上看到,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从规模发展的视角来分析,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差距。2006年,我国旅游电子商务营业收入占旅游业年产值的0.33%,2007年与2008年这一比例分别为0.41%和0.56%。而2008年,美国旅游产业在线预定份额占总额的比例为49%,英国旅游电子商务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的53%,居欧洲第一位,德国紧随其后,这一相应的比例达到46%。可见,由于没有充分利用旅游电子商务这一前沿性的商务工具的功能,我国旅游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竞争方式可能陷入低水平的徘徊,最终导致步人后尘,使我国优势的旅游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用的旅游价值。因此,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滞后性已严重地限制了我国旅游企业的整体发展。

在阻碍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中,电子商务模式的滞后性已成为影响我国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战略实施的首要因素。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旅游电子商务的实施经验,电子商务模式的设计与选择与旅游企业的运作绩效存在着较大的正向相关性,也就是说,落后与僵化的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即使被置于先进的企业环境与信息化环境中,也很难使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对旅游企业的整体发展产生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电子商务模式也就是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是一种基于电子商务运作的商业模式,也可以说,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是企业运作电子商务创造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而言,完整的电子商务模式包括价值体现、盈利模式、市场机会、竞争环境、竞争优势、营销战略、组织发展和团队管理八个要素。欧洲学者Paul Timmers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关于企业产品(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及其价值创造过程的运作机制,是企业为获得利润而规划的一系列商业活动。

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就是旅游企业基于现有的商业运作环境和信息化平台,为实现企业的电子商务运作功能而实施的一种商业运作机制。由于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环境的广泛性,旅游电子商务模式也存在多样性。旅游企业应根据自己的企业特征、信息化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战略方向等各种内外部条件合理地设计和选择电子商务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本企业的电子商务运作效率。

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名。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较迟,各种前沿性的旅游管理理念、方法与模式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与扩展,其中,旅游电子商务的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西部地区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的构建是西部旅游企业提高电子商务的运作效率、从而提高旅游企业整体运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2 西部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应用的现状评析

目前,我国西部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存在某种具有主导性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模式的多样性一方面缘于旅游企业的多样性以及旅游企业运作模式的多样性,是旅游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但从另一方面来分析,电子商务模式的多重性反应了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定位的虚脱性,即大多数旅游企业没有寻找到一种切合自身电子商务运作的商务模式,而仅仅局限于在对国外旅游企业、其他行业以及其他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模式的模仿,从而使本企业的电子商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

我国西部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如下三种:BtoB模式、BtoC模式、BtoBtoC模式,另外还存在一些政府参与的BtoG模式、GtoC模式等,但在旅游电子商务的运作中没有发生较大的商业价值。

BtoB模式:旅游企业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商业运作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子模式:①旅游企业之间的产品,如旅行社预订票务、酒店等服务,商旅游线路产品;②组团社之间相互拼团,实现客源与旅游资源的共享;③开展客源地组团和目的地地接之间的委托、支付等商业活动;④地接社批量订购当地酒店客房、景区门票等旅游产品和服务。

BtoC模式:旅游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商业运作模式。具体形式是:旅游散客通过网络查询信息、设计旅游活动日程表、预订饭店客房、票务等。BtoC网站一般都有自己的旅游产品资源,实际上是通过网站在销售自己的产品,如云南丽都饭店、上海锦江饭店、信天游网站。BtoC旅游电子商务模式是目前国内旅游电子商务的主流,以中国旅游资讯网、携程旅游网、e龙旅行网、华夏旅游网为代表,在散客旅游服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携程网是BtoC模式的典型代表,其盈利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①酒店预订费,这是携程网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基本上是从目的地酒店的盈利折扣返还中获利的;②机票预定费,是从顾客订票费中获取的,等于顾客订票费与航空公司出票价格的差价;③自助游与商务游中的酒店、机票预定费,来源于酒店的盈利返还和顾客订票费;④线路预定费,即携程网通过与其它一些旅行社的合作,经营一些组团的业务,获取组团收入;⑤广告收入,由于携程网还承做21CN、上海热线、央视国际等知名门户的旅游频道,因而可以获取一定的广告收入;⑥会员收入,携程网会员可直接购买VIP会员卡,获取消费的特别积分,同时,会员也拥有较多的价格优惠。

BtoBtoC模式:这种模式是将传统的BtoB模式与BtoC模式进行整合,在合作共赢理念的指导下,以BtoC模式为基础,以BtoB模式为重点,将两个商务流程衔接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旅游企业、消费者之间实现了前台和后台的密切结合,为解决企业内部E化与外部E化的脱节问题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游客定制旅游服务、游客自行组团,旅游企业结合在线游客的旅行时间、目的地、地接日程安排等旅游需求,设计相应的符合旅游企业的旅游信息、商务运营模式的系统。

这几种主要的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在我国西部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产生一定的作用,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第一,从旅游电子商务的产值比例来看,这些模式并没有得到主流游客的认可,主体性的旅游行为仍然游离在电子商务体系之外;第二,这些模式基本上是国外旅游企业早期电子商务模式的翻版,没有体现现阶段西部地区个性化旅游需求的特征;第三,这些模式显著呈现出对我国其他行业电子商务模式的仿效,没有体现出我国西部旅游企业本身的特征;第四,从近年来的运行情况来看,现有的模式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严格意义上讲,政府机构参与的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务模式,是政府为了弥补该地区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滞后性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对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种引导策略,从长远发展来看,缺乏持久性的商业价值,最终必须由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来取代和更替。

3 西部地区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的开发策略

西部地区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的开发不仅要基于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还要基于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企业的运作特征,并且,在开发过程中还要充分借鉴国外旅游企业和东部地区旅游企业的成功电子商务模式,具体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的开发要适应西部旅游市场散客旅游突出的特征。

散客旅游者在国外称为FIT(Foreign Independent Tourist),意为去异地的独立旅游者,不存在专门的陪同,人数多在10人以下。在有些场合下,FIT也被称为异地个人旅游(Foreign Individual Tourist),即个人或家庭按照特别拟定的旅游计划单独进行或由一家旅行社承办、根据和旅游批发商共同制定的旅游计划进行的旅游。散客旅游由散客自行安排和计划,自由度大,形式灵活,选择性强,付费方式一般是零星现付,因此,散客旅游在旅游线路、旅游项目、吃、住、行、娱、购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随机性。据统计,在我国旅游业的4000多亿元的旅游产值中,90%的盈利来自于散客游客和家庭自助游。因此,我国网上旅游业务的开展应主要针对散客的需求推出旅游个性化定制服务。

第二,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的开发要体现西部旅游市场的个性化发展特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可大致分为五个层次。同样,西部地区旅游市场上游客的需求也不可能千人一面,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一般而言,个性化服务要做到服务设计合理化、服务目标明确化、服务设施实用化、服务模式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也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服务,要求旅游企业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即在传统的旅游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改进和创造。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在旅游宣传、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开发上都要将个性化的需求特征融入到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的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李继红,王成,杨路明.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1(04).

[2]邓琼芬.旅游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旅行社发展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2(02).

现有商业模式范文5

【关键词】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 文献综述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

商业模式一词虽然早在1957年就出现了,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90年代以后的事了,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商业模式备受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在理论研究中,各个研究者从自己的视角对商业模式提出定义,虽然这一词的出现频率极高,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它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权威版本。

(一)国外学者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界定

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是由产品、服务与信息流构成的一个系统流程,能对企业商业活动参与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利润来源进行描述。Stewart(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描述企业获得并且保持其持续收益流的逻辑陈述。Mahadeven(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相关利益方之间价值流、收入流和物流的唯一混合体。Hamel(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存在于经营者头脑中关于如何经营、如何满足顾客需求的并且已经付诸实践的概念。Amit和Zott(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是企业为自己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Afuah等(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取并利用资源,为顾客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法。Dubosson-Torbay(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对价值进行创造、营销和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是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的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的描述。Applegate(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对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通过这种简化,商业模式可用来分析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活动响应现实世界的方式。Petrovic(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其目的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它存在于真实商业活动的背后,是企业战略在抽象层面的一个概念化描述,在企业商业执行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Weill等(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的顾客、合作伙伴与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关系与角色的描述,目的在于辨认主要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向以及参与主体能获得的主要利益。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关于企业如何运作的解释。Morris等(2003)将商业模式的定义为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Osterwalder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Doz&Kosonen(2010) 从两种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定义,商业模式客观上体现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互补者、合作者及其他股东之间结构性的且相互依存的业务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内部单元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主观上体现企业如何理解所处环境并展示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机制。

(二)国内学者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界定

王波和彭亚利(2002) 提出了对商业模式的两种理解: 一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的运营机制;二是战略性商业模式,指一个企业在动态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翁君奕(2004)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即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的各环节要素的可能组合,而每一种有意义的形态组合称为商业模式原型。罗珉等( 2005) 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指一个企业建立以及运作的那些基础假设条件和经营行为手段和措施。马君(2007)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的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李振勇(2009)认为,商业模式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化的,或者利益相关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盈利目的的整体解决方案。魏炜和朱武祥(2010)认为,商业模式是本质上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借以实现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人的条件。

二、商业模式的要素

由于商业模式概念的多样性及研究者对商业模式认识的侧重点不同,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划分也呈现出高度的差异性。

各个研究者由于采用不同的归纳方法,以及考察深度和广度不同,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数量差别较大,但有些要素是被重复提到的,如价值主张、经济模式、顾客界面/关系、伙伴网络/角色、内部结构/关联行为和目标市场等。本文从价值流向完整过程的角度出发,将商业模式划分为四个板块: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维护,每个版块包括一些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商业模式的四大板块

表1 商业模式构成板块和要素

构成模块 构成要素

价值 目标客户定位

主张 客户需求定位

价值 确定业务范围

创造 设计盈利模式

价 品牌模式

值 渠道模式

传 服务模式

递 客户关系管理

价值 整合产业链

维护 建立利润壁垒

现有商业模式范文6

关键词: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商贸企业;运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运用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技术作为平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处理,并将商贸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相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财务管理的工作模式。随着商贸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贸易量逐渐增加,实现商贸企业的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运用现状

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于改善当前商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商贸企业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并不十分完善,导致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在商贸企业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

(一)集团化财务管理理念不健全

在商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往往是注重对企业资金收入的核算工作,但是实施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需要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和预先的分析和规划,保障其能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目前商贸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还难以适应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落实。商贸企业现有的工作人员对于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商贸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组织不健全

商贸企业实现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不仅仅需要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理念,同时还需要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组织。随着商贸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对于财务管理组织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但是目前商贸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组织的协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下需要商贸企业的财务管理组织既能够涵盖企业的整个财务组织部门,同时还需要能够具有相对独立的财务组织结构,这样才能确保商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商贸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不完善

商贸企业实行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需要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传统的商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仅仅是涉及企业的财务收支工作,但是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要求企业需要改变原有的财务管理流程,加强整个财务工作的管理。目前商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还难以实现企业其他部门与财务管理的连接,也未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条理化的管理,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缺少相对良好的环境。

二、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在商贸企业中的运用建议

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逐渐成为当前商贸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选择,随着商贸企业的发展,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也逐渐得到应用。但是由于受到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在商贸企业中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完善商贸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商贸企业实现集团财务管理模式需要对原有的财务管理机构进行调整,改善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一方面企业需要对分公司的财务进行详细地了解和调整。随着商贸企业规模的逐渐增加,实行商贸企业的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需要掌握比较全面和详细的财务信息,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进行全面的监督,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避免财务管理中出现严重的问题。商贸企业通过网络管理对子公司进行一系列的财务信息监督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财务工作中的风险,保障子公司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需要对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由于商贸企业财务工作逐渐复杂,通过实施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地规范子公司的投资。商贸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核以及投资过程的监督工作,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商贸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商贸企业集团化投资管理模式的提高,对于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所提高。一方面在今后的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中需要对现有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需要对子公司委派一些财务工作人员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这些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对总公司进行负责,加强对子公司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需要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随着商贸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财务工作逐渐复杂,这给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商贸企业实现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与原因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逐渐增加对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认同,及时适应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商贸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对于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意识,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另外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增加财务管理风险意识,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风险机制,对商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核,避免财务信息不真实的现象。在财务监督中需要定期对子公司的账目进行审查,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工作,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合理控制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时发现子公司财务管理漏洞,避免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结语

随着商贸企业的发展,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逐渐成为商贸企业关注的对象,一些商贸企业已经逐渐运用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商贸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地分配,加强对子公司财务的监督和管理,通过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网络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商贸企业的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发展时间比较短,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进一步完善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促进商贸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雪.论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在商贸企业中的运用[J].时代金融,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