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例6篇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1

第一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概述

一、行政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影响人们职业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

行政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公务员职业所应具备的与拟任职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知识是指对事实、理论、系统、规则、惯例和其他一些与工作有关的信息的知晓和理解。技能是指个体运用既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行政职业中所指的技能主要是智力动作方式,主要表现为将知识经验转化为工作能力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经验的熟练程度和准确度。

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dministrativeAptitudeTest,简称AAT)是专门用于测查与行政职业成功有关的一系列心理潜能的标准化考试。我国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由人事部考试录用司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主要用于国家行政机关招考非行政领导职务工作人员。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测验,也不同于行政职业通用基础知识或具体专业知识技能的测验。其功能主要是通过测量一系列心理潜能,进而预测考生在行政职业领域内的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所要测验的是从事行政职业应具备的一般能力,如数量关系、数字推理、言语理解和表达、资料分析、判断推理、事件排序等都是从事行政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因为无论从事公务员工作中的哪一种,以上所提及的几种能力,在公务员日常工作中,如文书书写、资料阅读、数字资料分析等都是必需的。通过了这些能力测验也并不等于说具备了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全部资格,因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查的只是能力倾向,即考查的是公务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特点

1、题目数量多。一般说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包含有130—140道试题。

2、测验时间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要求在120分钟内,答完130—140道试题,因此,没有时间答完所有的试题是十分正常的。由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涉及内容比较简单,如果在时间充分的情况下,一般考生都会取得高分;但在时间紧、题量大的条件下,这种测验可以有效的反映出考生反应快慢,区分出考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快速解决问题的水平差异。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这种特点要求考生必须了解这一测验的性质和方式,熟知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以避免因不了解这一考试形式而影响成绩。

四、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在我国的运用实施

1988年,我国人事部考试录用司开始组织一批心理学家研究开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1989年在公务员制度试点的国家统计局等六部门的录用考试中尝试使用。1990年两次共14个部门的联合招考中,行政职业能力考试占公共科目权重的1/5;1991年22个部门联合招考中,行政职业能力考试占公共科目权重的1/4;而1992年13个部门联合招考和1994年9月进行的首届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中,则占到公共科目2/5的权重。2014年11月,中组部和人事部研究决定,将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笔试确定为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

根据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要求,公共科目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申论》两科。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地(市)以下所有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一科。

2014年公务员考试分为甲乙两类,实际上相当于2014年公务员考试分为AB两类。2014年甲类考生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和《申论》两科,相当于2014年A类考生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和《申论》。2014年乙类考生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相当于2014年B类考生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

在此特别提醒考生,2014年与2014年的大纲要求基本一致,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变化也不大。所以,已经购买复习教材和即将购买复习教材的考生,只须参考2014年考试大纲的要求,购买内容符合的教材就可以,不必过多考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或《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或《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的问题。

第一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概述

一、行政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影响人们职业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

行政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公务员职业所应具备的与拟任职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知识是指对事实、理论、系统、规则、惯例和其他一些与工作有关的信息的知晓和理解。技能是指个体运用既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行政职业中所指的技能主要是智力动作方式,主要表现为将知识经验转化为工作能力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经验的熟练程度和准确度。

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dministrativeAptitudeTest,简称AAT)是专门用于测查与行政职业成功有关的一系列心理潜能的标准化考试。我国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由人事部考试录用司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主要用于国家行政机关招考非行政领导职务工作人员。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测验,也不同于行政职业通用基础知识或具体专业知识技能的测验。其功能主要是通过测量一系列心理潜能,进而预测考生在行政职业领域内的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所要测验的是从事行政职业应具备的一般能力,如数量关系、数字推理、言语理解和表达、资料分析、判断推理、事件排序等都是从事行政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因为无论从事公务员工作中的哪一种,以上所提及的几种能力,在公务员日常工作中,如文书书写、资料阅读、数字资料分析等都是必需的。通过了这些能力测验也并不等于说具备了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全部资格,因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查的只是能力倾向,即考查的是公务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特点

1、题目数量多。一般说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包含有130—140道试题。

2、测验时间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要求在120分钟内,答完130—140道试题,因此,没有时间答完所有的试题是十分正常的。由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涉及内容比较简单,如果在时间充分的情况下,一般考生都会取得高分;但在时间紧、题量大的条件下,这种测验可以有效的反映出考生反应快慢,区分出考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快速解决问题的水平差异。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这种特点要求考生必须了解这一测验的性质和方式,熟知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以避免因不了解这一考试形式而影响成绩。

四、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在我国的运用实施

1988年,我国人事部考试录用司开始组织一批心理学家研究开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1989年在公务员制度试点的国家统计局等六部门的录用考试中尝试使用。1990年两次共14个部门的联合招考中,行政职业能力考试占公共科目权重的1/5;1991年22个部门联合招考中,行政职业能力考试占公共科目权重的1/4;而1992年13个部门联合招考和1994年9月进行的首届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中,则占到公共科目2/5的权重。2014年11月,中组部和人事部研究决定,将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笔试确定为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

根据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要求,公共科目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申论》两科。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地(市)以下所有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一科。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2

>> 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分析 中国公务员录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广东省不同生活方式公务员的生存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广东省公务员拟纳入工伤保险制度统筹 我省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五个特点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分析 分析计量检定的规范性 中外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对比 完善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的思考 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具体职位条件 公平视角下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分析 中国公务员职业化与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创新 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 浅析中日公务员录用制度 论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 汉语音节结构分析的规范性 消防检测行业的规范性分析 英语规范性法律文本的汉译策略分析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科学化研究分析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问题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周庆国.论公共行政理论演进视野下的行政公平[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45

[6]陆远权,邹成诚.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行政论坛, 2011年第6期

[7]Ernest J.Mccormick.Job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M].AMACOM,1979. pp175~195

[8]陈永东, O·NET问卷在国家公务员职位素质分析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行政管理. 2009年第10期:89~93

[9]2009年至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计划,来源:广东省人事考试局公务员考试网(http://.cn/)

作者简介:

张凤凉,男,江西人,副教授,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领导干部公选;公选考试制度;科学性探析

中图分类号:E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论语·为政》中记载着孔子的这样一段话:“为政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与企业一样,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同样属于社会的优秀人才,不同的是,企业的领导者仅能影响某一家公司的命运,而政府的领导干部则肩负着让一方人民安居乐业的历史重任。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公选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做法成为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该制度对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科学选人、用人机制,对于消除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各种弊端,对于深化我国人事制度改革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领导干部公选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现行的领导干部公选制度并非始于建国初期,而是在经过不断的探索、分析、总结、发展和完善后才得到了最终确立。从大致上看,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一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探索阶段

1984~1992年是我国领导干部公选制度的探索阶段,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明确提出了“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还要制定各个行业提升领导干部和实用人才的新要求,新方法。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予以录用或者授予”的要求。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各地纷纷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工作,标志着领导干部公选制度在我国的正式兴起。

(二)推广阶段

1992~1998年是我国领导干部公选制度的推广阶段,在1992年6月份,中组部转发了吉林省委组织部《关于采取“一推双考”的方式选拔副地级厅级领导干部情况的报告》,并开始在四川、广东、湖南等省市进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的推广与实施。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顺利通过,明确提出了要认真研究和总结公开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领导干部选拔方式,并对其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要求。1998年12月,同志在全国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进一步扩大公开选拔范围、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在党政职能部门人员调整或出现新增、空缺职位的时候,要尽可能通过这种方法选人”的要求,使领导干部公选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

(三)深化阶段

1999年至今是我国领导干部公选制度的深化阶段,1999年3月,中组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通知》,开始着力提高公开选拔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2000年6月,中央批准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要求各地逐渐提高新提拔干部中公开选拔的领导干部所占比例,由此开始,我国的领导干部公选制度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的功能与特征

从我国领导干部公选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公选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产物,在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公选制度逐渐形成了“面向社会、广揽人才、严格考核、竞争择优”的工作思路。作为领导干部公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公选考试制度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功能和特征。

(一)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的基本功能

首先是筛选与淘汰功能。公选考试制度的功能之一就是依据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对应选者的知识与能力素养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的方式从中筛选出最为优秀的人才,从而为领导干部岗位职责的有效履行提供根本性的保障。其次是甄别与区分功能。公选考试通过综合测评的方式对同一应试群体中不同应选者的相对位置进行有效区分,并从中甄别出最符合职位要求的人选,从而为后续的评测与选任提供关键性的指导和参考作用。最后是价值导向功能。公选考试的内容和测评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对于领导干部所提出新要求的真实反映,能够有效促进应试者对自我进行重新观察和认识,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从而适应时展所提出的的新要求。

(二)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面向未来。公选考试是从众多的优秀人才中选拔出最具发展潜力、最为出色的领导人才,主要考察应选者对于某一选拔职位的适应能力,具有面向未来的特征。其次是高起点。领导干部公选考试是为地方党政机关的领导岗位选拔优秀人才,岗位职责是对各类方针政策进行贯彻落实,并对基层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宏观性特征较强,所以对于应选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远远高于其它考试。最后是互补性。如招聘考试、招工考试、高考等选拔性考试,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的唯一依据,但领导干部公选考试仅仅为公选工作的一个环节,是通过与其它考核方式的互补共同完成领导干部岗位的人才选拔任务。

三、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科学性的核心内涵

所谓公选考试制度的科学性,就是指人们对于其内在规律所形成的正确认识。具体来说,现行的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主要涉及个别差异理论、刺激反应理论、人职匹配理论三大理论依据,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领导干部的社会存在规律、个体应试规律、组织选拔规律进行揭示和反映。

(一)个别差异理论

受各种先天、后天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个体在技能、智力、品质、情感等方面往往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而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人们发现个体间的这种差异是可以得到评估和测量的。中国古代对于这种差异的判定大多通过经验、直觉、相互比较等方法进行,例如《淮南子》中“智过万人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的说法就是在对不同个体的能力、素质水平进行差异性的区分。在社会分工方面,古代人民被按照各自身份依次划分为仕、农、工、商四个等级,不同等级间的差异反映为外在的身份和内在的素质。其中,仕(即政府官员)居于首位,表明了古代社会对于政治人才的高度关注,持续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就是为选拔政治人才而设立的。

领导干部是从社会众多优秀人才中选的政治精英,他们不仅与其它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群体内部的个体之间,也存在着个别差异。而公选考试制度的作用就是对领导干部群体中的这种个别差异进行测量和评价,并根据考试结果为拥有不同禀赋的个体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个别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对这种差异的科学测量,共同构成了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科学性的前提依据。

(二)刺激反应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认为,可以通过不同个体对于相同刺激源的不同反应与行为对其内隐性的个别差异进行测量和评价。该理论是对领导干部公选考试规律的揭示和反映,也是其科学性的手段依据。实际上,早在战国时期,先民们就已经探索出借助刺激源对个别差异加以反映的方式,例如《庄子·列御寇》中的“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的说法就是这种鉴别方式的生动写照。在现论研究中,这种方式被称为“行为样本法”。

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在对刺激反应理论进行借鉴和应用的基础上,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刺激源、刺激对象的反应与行为两个方面。公选考试的试卷、试题就是刺激反应理论中的刺激源,同一道试题,用于面试还是笔试、用于试卷中的哪个位置,其所要测评和关注的内容往往存在着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公选考试对于人才选拔的积极作用,国内的专家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与情绪、能力与智力、思维与记忆、知觉与感觉、心理与生理、意识与潜意识、行为与动机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测评量表,为公选考试更加科学、准确、全面的反映受试者的各方面情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人职匹配理论

人职匹配理论认为,受试者的个性特征、知识能力与选拔职位的具体要求匹配度越高,那么其在任职后所能够获得的工作绩效就越好,所以只有在对受试者能力素质进行科学评估、对选拔职位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公选考试“人尽其才,职得其人”的最终目标。该理论是对领导干部组织选拔规律的揭示和反映,同时也是领导干部公选开始制度科学性的目的依据。

想要实现人职匹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选拔职位进行科学分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政府所采取的职级、职务二元框架基本上还是属于等级制的范畴,但职位要素的重要性在其中得到了确认和提升,为之后我国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过渡性的作用。而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则分别借鉴了职务制、品位制模式的优点,即在列等归级方面应用品位制的分类方式与原则、在职位设置、调查和评价方面应用职务制的方法与原则。

在实现选拔职位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还要对与职位相对应的能力素质需求进行分析和确认,以此决定对应选者能力测试的具体内容。为此,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在《关于〈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修订工作情况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应在领导干部公选考试与测评工作中全面引入职位分析方法”,而《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则在明确人职匹配、职位分析等该年度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测评要素。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国现行的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为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领导干部人才资源的需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处在公选考试制度的深化阶段的我们,应当进一步做好相关理论的研究与深化工作,为公选考试制度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萧鸣政.关于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公选制问题的探讨[J].中共党史研究,2012,(1):127-128.

[2]赖荣.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实践思考[J].现代领导,2012,(10):26-26.

[3]潘荣喜.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广西,2012,(4):33-33.

[4]沈梅.试论领导干部公选考试的产生及现实意义[J].网络财富,2010,(9):174-175.

[5]陈凤鸣、羊淑蓉.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3):18-21.

[6]刘丁蓉、黄巍.我国领导干部公选制度:历史发展、现状扫描与路径选择[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2):17-22.

[7]汪继红.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8]李木洲.我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创新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9]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政策分析 教学改革

一、前言

多年来,围绕大学英语考试的争论一直不断。教师、学校管理者、学生、社会人士看法不一。在报纸、杂志、互

联网上,各界人士讨论热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极不统一。有的意见则完全相反,如加强论和取消论。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政策分析,关于什么是政策分析,国内国外的学者还没有形成定论,国外的学者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戴伊(Thomas R.Dye)和那格尔(Stuart S.Nagel)为代表,认为政策分析为宏观的理论研究,试图建立超越于哲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之上的综合性的政策科学。第二类以夸德(Edwards S.Qusde)和邓(Williamn N.Dunn)为代表,认为政策分析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使用科学研究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第三类以小麦克雷(Ducan Macrae,Jr.)和巴顿(Carl V.Patton)为代表,认为政策分析主要是研究被选政策方案的评估和选择。国内有学者严格区分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认为政策研究是对一项政策怎样制定出来的研究,重在理论探讨,政策分析是对因素、策略方法等的研究,侧重于应用研究。本研究在这里不作严格区分。本研究认为政策分析涉及整个政策过程,既研究政策怎样制定出来又研究策略方法,二者是一个统一的过

程。

三、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政策主体分析

四、六级考试政策的价值主体主要是三个,即政府、高校和高校学生。从理论上说,教育政策的价值主体是指教育政策活动中的“行动者”――政府、教育组织和个人。教育政策的价值主体与一般广义意义上的教育政策主体是一致的,也就是指教育政策活动中具有能动性的人和人群。在广义上,“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和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团体、公民等。在教育政策领域,广泛意义上的政策主体具体表现为三类教育政策价值主体:(1)教育政策决策主体(狭义的政策制定者),主要是政府及其机构和官员,在民主体制下,教育咨询机构、教育组织和个人也有机会参与教育政策的决策活动;(2)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主要是政府机构和教育组织;(3)教育政策利益主体,包括政府――追求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教育组织――追求群体利益;个人――追求个人利益。

所以,在教育政策活动中,不同的价值主体具有不同的角色、活动特征和需要。

1.政府。主要角色是代表国家进行政策决策,制定教育政策。政府的活动特征是进行社会选择或集体选择。政府的活动就是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一群在观点或利益方面本来很不一致的人们作出集体决策的过程,这些决策一般被认为对这个群体具有约束力,并作为公共政策加以实施”。政府的活动就是通过教育政策追求教育领域的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政府通过教育政策活动实现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必须依靠权利运作和强制性,因为政治是指参与公共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得和运用公共权利而作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和利益的过程。在社会系统中,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往往存在冲突、分歧和矛盾,政府活动恰恰是在这种背景中制定对所有人具有约束力的一致性的政策,一方面对教育资源进行社会分配,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人们实现自身利益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活动的成本。政府对教育资源进行控制的基础就是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的教育权力与政府的强制性,没有权力和强制性作基础,政府就无法作出一致性的集体选择。

2.教育组织。主要角色是执行或遵守政府的教育政策,领导、管理、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教育组织的活动特征是进行集体选择或群体选择,实现教育领域的公共利益,同时追求教育组织所代表的人权或团体自身的群体利益。教育组织实现教育领域的公共利益需要借助国家委托的或法律赋予的教育权力,以在组织内部控制和分配教育资源,管理和规范组织中人们的教育活动。教育组织追求自身群体利益需要获得组织自身的权利,以在组织外部、内部控制教育资源实现自身的群体利益。

3.个人。主要角色是利益主体。个人活动的特征是进行个人选择,个人选择的目的是最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实现。由于种种原因,个人和家庭在受教育过程中往往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作为利益主体,个人在教育活动中所追求的直接利益是个人尽可能地完善的发展。个人实现自身的完善发展,获得直接的教育利益需要四个基本条件,一是说教育的权力与机会,使个人有权力和资格进入教育系统接受教育。二是教育资源条件,使个人在教育系统中获得自身完善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的保障。三是个人发展水平和资格的认定,使个人的发展水平获得具有合法性的权威性的评价和认定。四是个人积极能动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活动。在这个基础上,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利用自身发展的水平和所获得的资格认定进一步获得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满足。

四、结语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政策规定了学生在四级阶段和六级阶段应达到的水平,对师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与教的重视与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高校以至于整个教育界对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视,以及改善外语教学条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吸取教训,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多元化的原则,决策要增加透明度,要在政府、学校、学生主体充分参与的条件下制定教育决策。只有当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个人被赋予了这样一种权利时,他的高等教育要求才能最终通过国家政策得以实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学生的高等教育利益表达的机制还很不完善,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利益。因此,在实践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与学生的教育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冲突。

因此,需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决策体制,完善学生的高等教育利益表达机制,建构不同学生群体的利益平衡机制,在程序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决策制度,加强教育政策执行的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语言测试和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2]高兰生,陈辉岳.英语测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3.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5

一、试卷差异

黑龙江省公共科目笔试按A类和B类职位分别编制试卷,所考科目相同,即《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两科,但各科的A、B类考生是否考同一张卷子历年情况不尽相同。从2014年到2014年这三年的情况来看,《行测》2014年A、B分卷,2014、2014年同卷,同卷成为基本趋势,今年仍可能同卷;《申论》2014、2014年分卷,2014年同卷,分卷是基本趋势,今年仍可能分卷。由此,可以判断2014年黑龙江的A、B类《行测》考试,将仍为同一张试卷,试题相同;A、B类《申论》则为不同试卷,试题不同。

二、试题结构差异

2014、2014年黑龙江省A、B类职位同卷的《行测》考试,题量、试题结构均已稳定,试题共分五个部分,数量140道,作答时限2小时。五部分试题的具体情况是:第一部分,数量关系,20题,占总题量14.3%;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40题,占总题量28.6%;第三部分,判断推理,40题,占28.6%;第四部分,常识判断,20题,占14.3%;第五部分,资料分析,20题,占14.3%。由此来看,各种题型分布较为均衡,但言语理解和判断推理相对突出,备考应以这两种题型为重点。

2014年黑龙江省A、B类《申论》考试,分别提供不同的的试卷,主体结构均由给定材料——试卷中称为“阅读资料”和问题——“申论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的数量A卷略多于B卷,如A卷材料是6条,字数是6300余字;B卷材料是一则大材料,6000字挂零。问题数量A、B卷相同,均为3道,但以前曾出现过A卷3道、B卷2道的情况;作答字数要求,A卷为2014字,B卷1700字,这些情况说明,2014年黑龙江《申论》A卷的题量、材料阅读量将大于B卷,间接导致难度高于B卷。

三、难度差异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范文6

(一)富有学院特色的培养方案设计

信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分三个部分,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其中通识课、完满教育课程是信息学院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识课包括生命科学中的伦理、幸福课、正义论、论美国的民主等内容;完满教育部分包括必修的职场关键能力、名家讲坛等内容。专业课程设置是在囊括了国家规定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必修课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及师资队伍专业背景而形成的。课程内容同通识课、完满教育相得益彰,为培养应用型、综合型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专业背景配置合理的教学团队

该校2010年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本科学习期间,有个别课程是外聘兼职教师完成代课任务的。外聘兼职教师代课在管理制度规范的前提下有一定好处,如聘请到资历较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团队的稳定对取得好的教学成绩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工商与公共管理系成立了公共管理教研室,共六名教师,共同完成行政管理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六名教师分别具有公共安全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工作、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原理、社会保障、应用心理学等专业背景,基本满足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为完成基本教学工作构建了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三)行政管理本科生考取国家研究生的人数有增加趋势

在2017年度国家研究生录取考试中,我校行政管理专业报考硕士研究生数量及达线人数较往年均有所增加,这一成绩一方面取决于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另一方面与专业教学工作质量不断提升有着密切联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几位专业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考研信心,解答一些关于考研方面的问题,是学生考取研究生的强大后援团队。

二、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对专业知识把握的系统性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单独课程的把握程度较好,但经过三个学年的学习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前导课程对后续课程的铺垫引导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学生的把握不足,如同一个学者的理论在不同课程中出现,部分学生并不能理解该理论在该处出现的原因及意义,这就导致了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不足,这有悖于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二)本科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缺乏应有的竞争优势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主要考查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等方面的常识能力、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及数据图表分析能力等;而申论则考查对于给定文字资料的分析、提炼、概括等能力,进而检测应试者的阅读、综合分析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公务员考试所考查的是一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尤其在申论部分,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在分析一些反映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优势。(三)实践教学水平及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型、应用型高校中,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目前情况看来,我校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都不高,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也不足,实习报告多流于形式,这导致学生接受的实践培训不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延伸能力、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不高,这都成为了就业及适应社会需要的短板。

三、对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调整课程设置及师资匹配,加大专业课程的系统性

针对学生专业知识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第一,要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精细化的修改。在教学型的定位前提下,专业课程设置上仍然有必要参考一些科研型教学的方案。比较发现,我校专业课程中,行政伦理与中西方政治、行政学说史类型的课程设置不足,其中学说史类的课程对于培养系统的专业理论体系是非常有帮助的,建议在新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增加此类课程。第二,要在理清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加大教师与课程的匹配度。由于课程之间存在内容交叉,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除自成体系外,要同其他相关性较强的课做对比,突出不同课程之间的区别度,并且相关性强的课由同一位教师讲授,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性的掌握。

(二)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公务员考试的针对性

我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从事行政管理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据调查,2014和2015级在校生中30%以上有报考公务员的意向,但是该专业学生在公考中缺乏应有的专业优势。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在相关专业课的课程教学计划中针对性地增加公考的内容。如在公务员制度课中可以介绍一些关于公务员考试的形式、题型、复习方法等;领导科学艺术、公共政策学等可以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案例以公务员面试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以课堂分析案例的方法,锻炼学生应对结构化面试的能力。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第一,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最大程度上利用课堂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团队协作能力。目前我校行政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内容包括ERP实训、电子政务模拟实训两大板块。从电子政务模拟实训的实际教学过程看,学生对于电子实验室的模拟软件系统,处于一个体验较多、钻研较少的学习状态。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考虑不再将电子政务实验课安排到第七学期,而是提前开设,同时进一步加强实验软件建设,让学生通过设计良好的软件系统,在课堂内部增强分析、判断、决策等方面的能力。第二,加大对分散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管力度。分散实践环节主要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完成。就毕业实习来看,这一阶段学生大都离校,最终实习成果是通过一份实习报告来体现,很难真正检测学生实习效果并提高其实践能力。为此可以建立更加频繁的毕业实习汇报制度,要求学生定期向实习教师汇报实习状态和阶段总结,教师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查访、询问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好实习及实习报告,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对毕业实习的重视程度,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及适应能力。

总之,探索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之路是一项非常艰巨而迫切的任务。院方应该在紧抓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之上,切合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计划,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优秀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为社会服务。

作者:焦晶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诚.从公务员考试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4-25.

[2]基于就业能力培育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0):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