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个人鉴定范例6篇

简历个人鉴定

简历个人鉴定范文1

四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矗一直都认为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都得到肯定,每学年都获得三等奖学金。

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应用软件和硬件的研究。因此在第四学期开始就被老师信任为计算机房的负责人。

有广泛爱好的我特别擅长于排版及网页美工和多媒体的制作,就任本班组织委员的同时也加入了校学生会宣传部。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和部内成员团结一致,一年间我由部委升为部长。

在任部长期间注重配合学校、学生会其它部门,出色的完成各项宣传工作,促使学校的各种运作更顺利的同时行。学校的各种活动都热情的参加,在xxxx年至xxxx年间获校文娱比赛及知识问答比赛等一等奖。

大胆创新对校报版面进行改革,使得校报的受视率提高到一个层次。学校的各种活动都热情的参加,在xxxx年xx月获校演讲比赛一等奖。

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对社会的实践。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发挥,xxxx年暑假我以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应聘揭阳市凌先电脑公司技术部任技术员兼培训部教师。xxxx年暑假我在惠东县亿鹏印刷公司学习名片和小型广告、商标设计,

自身对这方面有坚实基础和浓厚兴趣的我用一周时间就熟练了各样设计软件,之后做出了大量出色的设计方案,得到同学及老师的一致好评。

简历个人鉴定范文2

本人性格开朗,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真诚,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公司同步发展。

自学能力很强,在校自学了很多计算机知识,能熟练组装计算机,懂得计算机的维护,熟练操作windows、office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资源。会auto cad photoshop 等软件;会用c语言编写一般程序。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我本人适应性强,责任心强,勤勉不懈,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从事多年服务行业、助理工作后,积累了丰富的服务行业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及优秀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熟练操作word办公软件及设备,以胜任现dai化办公的需求请给我一次机会,我必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简历个人鉴定范文3

史志编审启动大会现在开始。

公司于2008年出版了《某公司志》,详细记载了公司1949~2005年发展历程。2006年至今已12年,期间再未组织编写出版志书,也未单独编写出版《公司年鉴》。为了全面、客观、真实的反映公司2006至2015年十年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展示广大员工共同为企业无私奉献,创造历史的精神风貌,以史为鉴,为建设一流国际化产业公司提供历史经验与规律借鉴,积淀企业文化,公司党委决定编纂《某公司志》(2006~2015)(以下简称《公司志》(2006~2015))、同时编纂《公司年鉴》(2017)(以下简称《公司年鉴》(2017)),以详细记载企业发展各方面情况。

今天会议的主题,就是具体安排部署史志、年鉴编纂工作,在公司上下形成共识,无论生产经营任务如何繁重,都要统筹协调,按照编审工作总体安排,积极配合和完成史志、年鉴编审工作,确保扎实有序推进。

今天会议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某书记宣读有关文件、要求,并对史志编审作安排部署;二是编审人员对史志、年鉴框架进行说明;三是某董事长作重要讲话;最后,我代表公司史志编审委员会做会议小结。

下面,会议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公司党委副书记、史志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XX宣读《关于调整某公司史志编审委员会》文件、《关于规范公司史、志、年鉴工作的有关要求》,对史志编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大家欢迎!

下面,会议进行第二项议程,请某同志介绍《某公司志》(2006~2015)框架设计及编纂分工、《某公司年鉴》2017年卷框架设计及编纂分工简要介绍、资料收集相关说明,大家欢迎!

下面,会议进行第三项议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党委书记、董事长、史志编审委员会主任XX讲话。

同志们,今天召开公司史志编纂启动大会,虽然会议时间不长,但内容很多,需要落实的事情很多,而且时间很紧。希望机关各部门、各个单位按照会议对史志编纂工作的布置和要求,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做好安排,抓紧实施和积极配合。

下面,我对这次会议做一个小结。

这次会议是在公司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了为建设一流国际化产业公司的奋斗目标,召开“五会”、项目管理推进会、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述职会等会议后,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是十年来第一次召开的史志编审专题会。十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是沧海一粟,但对于我们公司来说,却是一段公司全体员工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基的历史传承过程,这个发展历程是鲜活、丰富的、不平凡的,集结了每一个历史创造者的责任与担当,作为继任者,以志书的形式系统记述这段历史,体现的是不忘历史,继往开来的胸襟、视野与历史担当,体现的是尊重事实,从历史中找寻企业发展的经验、规律,智慧启迪,踏风前行的历史态度。因此,公司党委决定编写这段历史的志书,是一个重要的管理举措,反映出公司党委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资政的现实意义。

根据会议要求,我重点强调三点:

一是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某书记代表公司史志编审委对公司史志、简史、年鉴编纂工作的整体安排和要求,按照公司既定的目标,迅速展开和推进这项工作;

二是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某董事长对公司史志、年鉴编审工作的全面要求和重要指示,加强对史志、年鉴编审工作的组织领导、协作配合以及编纂出版工作,确保每一项事情落到实处;

三是切实加强配合工作。由于公司十年来发展迅速,产生了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各个层面组织机构变化多,职能调整多,提供的资料内容多且比较分散,史志编纂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如补充、求证、订正、勘误等一系列工作。加之,史志编写人员也需要熟悉、学习、吸收资料,才能系统编写。所以,一方面,各部门、各单位要主动担当,对职责职能交叉、延续、转移、分解、增加等形式产生的历史资料要主动配合,主动沟通协商,主动延伸,主动搜集提供。资料的搜集、梳理、提供、配合过程,客观上对管理也是一种回顾、梳理、思考、提升的过程,也具有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编写人员在编纂过程中善于捕捉信息,积极不间断的向各部门查询沟通、向历史见证者求证,对要求配合补充等工作协助,大家要理解支持与配合,做到全公司一盘棋的思想,真正达到真行动,真配合,真推进的工作格局。

同志们,目前,正处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繁忙季节,公司充分利用会议资源,召开这次重要的会议,体现的是一种务实作为,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到今天会议的多重重要意义,把它看作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且是必不可少的常规工作,看作履职实践的重要职责。让我们认真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全力做好公司史志、年鉴编纂工作,坚决完成公司党委交给的任务,努力开创公司史志编纂工作新局面!

简历个人鉴定范文4

如何让自己的简历在成百上千份简历中脱颖而出,成了很多学生的追求。企业对什么样的简历感兴趣?下面的文章也许对第一次做简历的学生有点启迪。

解读简历:日前,对数十个企业的人事主管员发出了对大学毕业生的简历的调查,结果发现,一般企业平均在每份简历上花费1.4分钟。

简历的长度和厚度:调查发现招聘者平均在每份简历上花费1.4分钟。一般会阅读1页半材料。换言之,过长的简历毫无作用,而且不容易突出重点。在简历后附上一大堆证明材料的做法并没有增加录取机会,但也没有发现负面的影响。

投递的方式:通过email和网站递交的电子版简历,得到的关注比通过邮件要少。平均会减少23秒左右。此外,我们发现会有约5%的电子简历会由于网络或其他问题没有被招聘者看到。因此,我们建议仍然通过传统的邮件方式,除非雇主明确表示出偏向性。

选择方法:约有20%的雇主承认他们会使用一些级别较低的助理人员来处理简历,这些人员会有一些硬性的选择标准。另有45%的雇主认为他们进行初选时,也基本只看一些硬性指标。如6级英语证书、户口、专业背景、学校名声、在校成绩等。这意味着:第一轮简历的筛选基本上是比较固定的。如果你不符合一些明确的标准,只有1/3左右的公司会给予机会。但将自己的简历石沉大海完全归罪于户口、专业或学校也是不正确的。

简历内容:在短短1。4分钟内,人事经理看什么?除了前面提及的几项,他们还会看一些学生的校园活动和兼职工作。所以是学生会副主席还是部长并不重要,关键是你不要给人留下一个书呆子的印象。所有人事经理都会重视和自己公司相同行业的工作经历。这会是个优势,但如果说谎,也容易出局。

现身说法:避免几个误区简历并非多多益善。珠海南湾人才市场的朱经理认为:简历并非多多益善。大学生制作简历时往往抱着尽善尽美的心态,总觉得为了突出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就要把简历制作得面面俱到,生怕疏漏一些用人单位比较关注的细节,从而使自己在最初步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位置。因此,制作精美,内容详实往往是大学生制作简历时普遍的心理标准。而从用人单位考虑,他们在招聘过程中往往会收到许多应聘者的简历,长篇累牍式的简历也让招聘者看得头昏眼花。

自我多一点,借鉴少一点。珠海艾科电子公司负责招聘的李小姐说:自我多一点,借鉴少一点。大学生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撰写自己的简历,而且又相当重视,在格式、内容和技巧上概念模糊,因此他们往往会去借鉴别人的简历,将自己好好包装一番,以达到尽力“推销”自己的目的。一份简历里包含了应聘者的个人信息,同时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在过度借鉴别人简历的风格、形式、内容的同时,大力宣扬自己的优点,包装出一个“完美”的自我,也就意味着真实性的多多少少的掩盖,这是用人单位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用人单位需要招聘到有真才实学、对企业能作出贡献的人,对那些弄虚作假的人惟恐避之不及。

最好不要手写。珠海联思电子的吴先生认为: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大学生对电脑操作的重视,大学生们更喜欢用电脑制作自己的简历,这样制作出来的简历不仅格式工整,在表现形式上也能融入不同的艺术风格,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给招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手写的简历往往是格式上五花八门,龙飞凤舞的字迹也不易辨认。面对堆积如山的简历,用人单位的招聘者遇到手写简历,往往在看之前就戴上“有色眼镜”。

专家支招让简历有亮点:

(1) 清楚陈述成就:别平铺直叙你过去的工作内容,一定要提一提你过去对雇主的贡献;短短一份“成就纪录”,远胜于长长的“工作经验”。

(2) 展现你“追求获利”的工作态度:大多数公司不乏懂得花钱的人,而他们却需要能为公司省钱或赚钱的员工。用具体的例子,清楚说明自己曾经如何替雇主增加营收或节省开销。

(3)通常,你也可以花点心思在履历表上安排过去的工作经验,让对方觉得你过去的经验很符合目前这份空缺职位的需要。也就是说,过去你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策划自己的事业生涯,因此可以在这家公司得到“最佳”发挥。

简历个人鉴定范文5

 【关键词】:年鉴派  《法国史学革命》 内在理路  学术政治

一、“入局”与“旁观”,作者的冷静叙述。

    记得刘少奇有句论“批评”的名言—优点讲够,缺点讲透。所论确当,不过,若不能“深味”批评对象,恐怕难以做到“讲够”、“讲透”。作者彼得·伯克自言“我有时将自己说成年鉴派的‘同路人’,也就是说,一个(像许多其他外国历史学家一样)受这一运动启发的局外人。近三十年来,我相当紧密地追随着它的命运。”[①](文内若无特殊说明,所引内容皆出自《法国史学革命》)彼得·伯克虽将其界定为“局外人”,但又说“我相当紧密地追随着它的命运”。而且作者亦曾访问年鉴学派的重要人物,并与之保持联系。所以称其为“入局”,亦未尝不可。彼得·伯克接着说:“尽管如此,剑桥与巴黎之间的距离,还是远到了足以(由我来)撰写一本评价年鉴派成就的史书。”此外,在本书“鸣谢”部分,他还写道:“跟我一样,他们力求在与年鉴派打交道的同时,与它保持一定距离。”所以由此看,作者写此书,也可称之为“旁观”。因恐著史为现实裹胁,且“尘埃落定”,历史方可“水落石出”。故向有所谓“当代人不写当代史”的说法。不过,因是历史进程的参与者,所以比之后辈,历史的亲历者,往往更易对往昔之其人、其事,抱有“了解之同情”,这也是“入局”撰史的优长。凭藉“入局”,作者自如运笔,简明扼要地将年鉴派的一轮花甲历程,分析的丝丝入扣。复因“旁观”,作者亦能保持客观,正如书中所说“人们可以说,布洛赫对英国史的兴趣及其对克制性陈述的酷爱,让他多少被视为荣誉英国人。”作者在书中总是小心翼翼地抛出某个前提,以使其叙述免于偏执与武断。如作者用一句“尽管费弗尔和布罗代尔两人都是令人生畏的学术政客,但是接下来的部分基本上不会谈到运动的这一侧面—比方说,索邦与高等研究院之间的竞争,或是为控制职位和课程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便巧妙地限定了写作内容。考虑到另一本由弗朗索瓦·多斯撰写的研究年鉴派的重要作品--《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②]中对学术政治的大量描写。我们似可认为彼得·伯克的“这一巧妙限定”甚至影响了全书风格—显然这比多斯的作品要多些“书卷气”。“旁观”的彼得·伯克,在文中,特别是在第五章“全球视野下的年鉴派”中,亦道出了学派的不足与局限。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反映法国特性的不足与局限,也是全球视野下,学派“独特价值”之所在。毕竟年鉴派以法语思考、用法语写作,它应对的是法国历史文化。是故,它的课题、方法与史观,皆是对法国性的史学展现。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植根于法国命运的年鉴派,其优劣是非,皆需以法国实际为第一标准。年鉴派的胜利,正在于它切合了法国的历史逻辑,它不必也不能去顺应其它国家的历史逻辑。作为承受方,我们应以“接受启发”而非“照抄照搬”的态度,去观察年鉴派的海外影响。所以年鉴派首先是“法国史学革命”,这场运动实质上是在法国情境、逻辑下,对法国旧史学的反动,运动的一切皆规定于法国性。

    在所有介绍年鉴学派的著作中,《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恐怕是最精炼的一本。作者说:“本书的目的是描述、分析和评价年鉴派的成就。”还说:“本书只能勉强算是思想史研究。它并不奢望成为研究年鉴运动的权威的学术论著,我希望21世纪会有人来做这份工作。”显然,身为“新文化史”的旗手,彼得·伯克在此无意自谦,只是作为其非代表作,作者确也不愿穷竭心血。不过,诚如冯友兰所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③]所以此书“至今仍是国际史学界介绍、评价年鉴派学术成就的最佳入门书。”

二、过分的“内在理路”依赖,使全书缺乏时代与社会感

    全书虽以短精致胜,但有限的篇幅,也制约了内容的扩展。客观地说,在作者英式克制叙述中,年鉴派的不少内容只好无奈缺席。加之,作者欲主以叙事,故于概括着墨无几,且不喜分析,言及学派起承转合处,一味从“学术”里寻,给人就事论事之感,殊不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篇读来,只见一“脱离”社会与时代的年鉴派。论起写作思路,本书倒极合余英时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内在理路”说。余英时认为思想史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我们可从思想自身的变迁中寻出其前后阶段演化的内在线索。[④]这多少使人想起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外因原理。不过,余英时自言“内在理路”“是要展示学术思想的变迁也有它的自主性”[⑤]。但他也补充道:“我在本书中虽然采取了‘内在理路’的观点,但是我并未将它与‘外缘影响’对立起来。”“它不但不排斥任何持之有故的外缘解释,而且也可以与一切有效的外缘解释互相支援、互相配合。”[⑥]据此看,学术创新不必意味着对旧有认识和范式的全盘否定,事实上,就创新与“旧有”的关系,创新可分为积极的创新、消极的创新两类,应鼓励积极的创新,即那些融通“旧有”而非建立在“传统的废墟”之上的创新。有理由相信,彼得·伯克有能力将本书内容组织的更为丰富。不过,因篇幅所限和其它一些未言明的所在,作者拒绝了这一可能的诱惑。作者将其首章题为“历史编撰学旧体制及其批评者”,正体现了本书写作的“内在理路”取向。不错,索邦旧史学的“束缚”和社会科学提供的路径,确实构成了年鉴运动兴起的学术要因。不过,从“长镜头”和“大景深”的角度看,本书确实忽略了分析年鉴派与时代和社会大势间的关系。

    一战摧毁了近代以来西方人乐观的进步主义观念和对人类理性及光辉人性的坚信,使欧洲人产生了幻灭感。于是,历史学家们开始注意研究战争根源,并逐步将关注范围扩大至政府政策或外交协商过程之外的各种力量。如此,史学的研究范围在一战后逐步开始扩大。接着,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给整个西方社会造成了一种严重的恐慌和怀疑心理。这进一步推动人文学者、社会科学家们去反思旧有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这时,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学科细化、专业化、制度化后,开始重新出现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意识。时人声称“经济历史,我们时代的统一的人文科学,产生于1929年和1930年初,即世界范围痛苦的危机之中。”[⑦]

    应该来讲,这些社会与思潮的变迁,作为所谓的“外缘因素”,都刺激着史学家对史学传统、研究对象和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而且也推动了年鉴派所借重的各类社会科学的发展。但在书中,这些联系都被省略了,作者笔下是一“年鉴派之年鉴派”,而非“历史、法国之年鉴派”,这不能不说是一遗憾。

简历个人鉴定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档案鉴定标准在我国的确立和执行过程,先从国内外形成的鉴定标准着手,分析其在我国档案理论界与鉴定工作实践中的贯彻情况,明确我国档案鉴定理论、档案鉴定的技术性标准(档案保管期限表)以及鉴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同时,指出档案价值判断过程中体现出的时代局限性;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期提高鉴定工作质量,进一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档案鉴定 标准 确立 执行 档案鉴定作为一种价值评价活动,主要表现为主体以一定的评价尺度或标准来衡量被鉴定的档案价值这一客体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参与评价的主体存在着学识水平、分析问题能力等的差异,加上档案的自身价值存在多样性、相对性和潜在性等特点,因此在对档案进行价值鉴定时,易出现不同的鉴定意见或结果。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鉴定工作的科学性及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必须首先确立明确的档案鉴定标准,以此为依据,方能保证档案鉴定工作的有序进行。本文拟对中外档案界长期形成的一些档案鉴定标准进行简要列举,并在此基础上简析我国的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明确其所存在的不足及应采取的一些改进措施。 一、档案鉴定标准简介 总的说来,档案鉴定标准可分为两大类,即理论性标准和技术性标准。 (一)理论性标准 理论性标准是档案价值鉴定的基本标准和理论依据,综观中外档案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档案鉴定的理论性标准主要包括: 1、德国档案学家迈斯奈尔提出的年龄鉴定标准和来源鉴定标准。 (1)年龄鉴定标准:即“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迈斯奈尔主张:每一个国家应设置一个禁销档案的“界限年份”,应对在此年份前形成的档案加以高度重视、妥善保管,而不应擅自毁弃。 (2)来源鉴定标准:强调不能把案卷当作零碎的材料孤立地、分别地单独评判,而应当以它们固有的行政关系为具体背景进行鉴定,即在鉴定时,应该考虑各行政单位在政府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其活动性质,以及这种活动与上下级行政单位活动的关系。 2、波兰档案学家卡林斯基提出的“职能鉴定论”。这是在研究继承迈斯奈尔来源鉴定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按照形成档案的机关在政府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文件的价值及保管期限。 3、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提出的文件双重价值鉴定标准。指出文件价值中存在着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的区别,这是按利用文件的主体为参照进行划分的。指出公共文件的价值首先体现为对原机关的原始价值,即第一价值,具体体现为行政管理、财务、法律和科研价值;而后再体现为对其它机关及非政府方面使用者的从属价值,即第二价值,分为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两种形式。对这两种不同价值,在鉴定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4、宏观职能鉴定标准。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文件大量涌现后的产物。“此时鉴定的注意力首先不是形成者来源,而是能够反映社会需要的各种社会职能活动过程或其主题”①;“宏观鉴定法所面对的不再是单份文件,而是某种职能的文件”②。 5、效益标准。这是欧美国家近些年来在鉴定中奉行的一条原则,主张在鉴定档案保存价值时应考虑到档案的保管费用。从其发展历程看,效益标准已从出现伊始的饱受批判转变为被各种鉴定体系广泛采用,显示出了其实用科学的一面。 6、相对价值标准。这是我国档案学界提出的一种档案价值鉴定标准,即在承认文件的价值取决于档案客体属性及其满足利用者需要的程度之前提下,适当分析全宗和全宗群内档案的完整程度,从全宗和全宗群范围内来观察档案被保存的状况。通常情况下,全宗和全宗群档案的完整程度越高、绝对数量越多,每一份文件的价值就相对越低,反之则越高。即:在一定情况下某些文件的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可以相对地提升或降低。相对价值标准的提出,旨在使档案鉴定工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 (二)技术性标准 技术性标准是档案鉴定实践中用以参照的具体标准,主要有文件材料的归档和不归档范围、档案保管期限表、档案鉴定工作制度等。 我国目前的档案保管期限表可分通用档案保管期限表、专门档案保管期限表、同系统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同类型档案保管期限表和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五种类型。它们是各机关、档案馆鉴定档案价值、确定档案保管期限的依据和标准,以此作为参考, 文书立卷人员能较容易地区分文件的不同保存价值,初步确定其保管期限,为以后档案馆鉴定档案的价值打下基础。至于档案鉴定工作制度,则包括制发鉴定档案的标准文件、档案鉴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销毁档案的标准与监销制度等几方面内容。一种健全的档案鉴定工作制度,可以有效保证档案鉴定工作的质量和防止有意破坏档案,使档案的鉴定和销毁工作有组织、有监督地进行。事实证明,这些技术性标准在文书档案人员的具体鉴定工作中起到了有力作用。 二、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及档案鉴定标准的确立过程 (一)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的特征 我国的档案鉴定理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是在学习原苏联档案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档案工作实践,并且吸收了民国时期档案学有关档案鉴定理论而逐步形成的。民国时期的档案界提出的鉴定标准均重视档案的历史价值和行政价值,但它存在缺陷,即仅仅停留在机关范围内的一般的行政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认识上,且当时没有得到有效实行。而原苏联的档案鉴定理论对我国的影响可说是最为深刻和久远的。例如,原苏联档案界提出:档案的鉴定原则是历史主义原则、党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在鉴定档案的价值时,应考虑文件内容、文件来源、文件的形式特征、情报的重复性、档案全宗文件的完整程度、文件的物理状况及文字、语言、艺术及其它特点,等等。这些原则和标准被我国档案工作者加以吸收和借鉴,再与我国的档案鉴定工作实践相结合,明确提出了鉴定档案价值时应考虑的相对价值标准、社会需要标准等新的标准,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概念、原理体系。无可否认,这些鉴定理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确实对我国的档案工作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档案的安全,防止了任意销毁档案文件的事件发生,有效地保证了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性。 但是,建国以来长期形成并得以贯彻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档案鉴定理论,虽在实践中证明了其价值,但同时也正是实践——这一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宣告了这些理论自身存在着的不足。因为我国的鉴定理论一直以来都侧重于对鉴定的原则、一般分析方法、保管期限和保管期限表以及鉴定工作组织的研究,而对档案鉴定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得不够,这在实际工作中就显得空泛,缺乏足够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对基本理论研究的不足,造成‘档案价值’概念模糊,鉴定的理论框架构建不起来;对应用技术研究的不足,造成具体的操作技术、标准、鉴定质量的检查与控制的方法空白或残缺”③。事实上,在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是两种常用的分析方法。我国长期形成的鉴定理论往往侧重于对档案鉴定的原则及其工作性质等等进行描述、概括,而忽略了档案价值中实际存在着的数量关系,缺乏足够的定量分析的成分。这一现象与其它许多国家明确规定文件进馆比例的做法相比,显然存在着具体操作上的困难,鉴定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在此时期内确立的鉴定标准:档案保管期限表 档案保管期限表是档案鉴定的技术性标准,是以表册形式列举档案的来源、内容和形式,并指明其保管期限的指导性文件,是鉴定档案集中保存和确定档案保存期限的依据,是开展档案鉴定工作和保证其质量的有效工具,是国家管理和控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对防止错误销毁档案,为子孙后代保存历史文化财富提供了一定保证。但是,在充分认识档案保管期限表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它自身存在的不足: 一是条款太少。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经过几次修订,条款日趋简化,概括程度越来越高,难以涵盖复杂的档案类型、范围,这与国际上文件处置标准日益细化的趋势相悖。 二是档案保管期限表“就具体的鉴定标准而言,基本上属于‘职能鉴定论’的范畴”④,这与国外许多国家鉴定标准呈多元化的现象是相脱节的。我国档案学界近几年来虽也在理论上提出了类似的标准,但在具体操作时却忽略了这些。因此,我们的档案保管期限表中的鉴定标准表现单一化,在具体操作时“很难逐项鉴定档案的证据价值、情报价值,进而也就无法保证永久保存的档案是否具有永久性价值”⑤。 三是重宏观档案轻微观档案,侧重于方针政策性、总结性、综合性档案,对微观的、依据性、原始性的基本情况和数据方面的档案,保管期限偏短,造成进馆档案“只有骨架没有血肉”,难以满足历史研究与定量研究的需要。 四是可操作性差,条款理解随意性较大。如“重要的”、“一般的”等类似的模糊语言大量存在,档次则只给出“永久”、“长期”、“短期”三档, 缺少具体的保管年限,导致各单位长期、永久档案划分比例偏高,大大加重了各级档案馆的负担。 正是我国现有档案鉴定理论的不足,促使不少头脑清醒的档案学者有了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理论为“我”所用的迫切念头。于是,合理借鉴西方档案界长期以来形成的、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与发展的鉴定理论,实现档案鉴定标准的多元化并使之有效指导鉴定实践活动,成为我国档案学界努力的目标。近几年来,我国档案学者对档案价值鉴定效益标准、宏观职能鉴定标准等都已有所涉及,如何嘉荪主编的《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就提到了鉴定档案价值必须考虑效益因素;冯惠玲《电子文件的双重鉴定》则提出要重视“宏观职能鉴定标准”,等等。但是,虽然学术界提倡实行多种档案鉴定标准,但在实践操作中要真正实现,尚需时日。 三、我国档案鉴定工作实践:档案鉴定标准的执行过程 (一)我国档案鉴定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鉴定理论的不完善,相应导致了实践操作中的偏差。综观我国档案鉴定工作实践,大致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 1、鉴定过程中,对鉴定标准的理解与贯彻各有不同,缺乏一致。如前所述,我国的档案保管期限表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如条款内容过于简练、可操作性差等等,导致具体实践中出现对保管期限表较严重的曲解现象。笔者曾在某单位实习,期间发现:此单位档案室保存的档案中,永久、长期档案所占的比例偏高,其中有不少是单位工会组织联欢活动的记录,还有一些文件记述了本单位召开的会议上人员报到的情况。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单位在对本单位形成的文件划分保管期限时,都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把有保存价值(不管其价值大小)的文件都置于“重要的”一栏名下,这将浪费多少的保管空间和人力! 2、我国现阶段的档案价值鉴定体系由三个层次的鉴定程序构成。第一个层次是在文件立卷归档之时,由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进行的。此时既要为一部分已无继续保存价值的文件“判处死刑”,又要为准备留存归档的文件鉴定区分价值并据此分别立卷。可以说,这是整个文件生命历程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一次鉴定关。第二个层次是档案在档案室保存期满之时,尤其是行将移交档案馆之前,在机关(企业)档案室内进行的。主要是对立卷归档时确定的保管期限进行检查,适当调整部分档案的保管期限并决定哪些应移交档案馆、哪些可以造册登记并销毁。第三个层次是在档案馆中进行的,一般属定期审查性质,对保存期不当的档案进行调整以至销毁。市、县级档案馆还需对长期档案、一些接收了撤销机关档案的档案馆还需对这些档案进行价值再鉴定。后两个层次的鉴定实际上只是对第一个层次鉴定的修正和补充。 上述鉴定体系的优点是通过层层把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馆藏的档案的质量。但是,在每一个鉴定层次,都同时赋予鉴定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的两种责任,并给予其决定文件取舍的生杀大权,这对文书、档案人员鉴定档案价值的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由此给档案工作带来的隐患也是无可避免的。就第一层次来说,机关单位的文书、业务人员在判定档案价值时,往往是以本机关的职能活动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在确定文件有无保存价值时,是以文件是否能满足本机关单位日后查考利用需要为前提的,对那些反映了本机关单位基本职能活动抑或是辅助职能的文件,只要其日后对本机关有使用价值,即确定其具有保管价值,送交本机关档案室保存;对剩下的文件,则冠之以“无价值”而予以销毁。在这里,文件的第一价值固然是被充分认识到了,但是,由于这些人员往往未受过历史研究训练,甚至可能毫无历史眼光或者对历史研究和文件是否有历史价值毫无兴趣,因此其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未来整个社会对这些档案文件的需要,甚至可能连文件还有第二价值也没有听说过。这一层次的文件鉴定,明显地突出了“为我”性质,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档案的历史研究和社会利用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件,极有可能被稀里糊涂地送进废纸堆,其损失将是无可挽回的。 3、档案馆负荷过重而目前尚无有效措施可减轻其负担。造成档案馆超负荷的原因之一,是建国后颁布的一些档案价值鉴定政策。例如,建国初期国家有关部门曾经规定,对待历史档案的处理原则是“片纸只字,不得损毁”,这使得大量建国前的档案未加辨别地积存在档案馆中。有的档案馆明知一些历史档案已失去保存价值,但碍于上述规定而始终不敢对其加以销毁,既加重了档案馆的负担,又降低了库藏档案的信息含量。又比如,1983年颁布的《档案馆工作通则 》规定地(市)、县级档案馆应同时接收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永久、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从而造成了全国上下进馆范围的不统一,为长期档案大量涌入档案馆开了先例,加大了地(市)、县级档案馆的鉴定难度。 四、改善档案鉴定工作局面,推动我国档案事业发展 如前所述,鉴定的时代局限性是必然存在的,对其不可能加以根本解决。因此只能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强鉴定过程的科学性,尽量避免因个人主观性的局限而对档案鉴定事业造成损害,尽量弱化因鉴定的时代局限性给后世档案利用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首先要对鉴定的意义与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将其作为档案工作的核心加以对待。长期以来,我国对鉴定的意义与地位的认识相对不足,仅仅将鉴定工作作为档案工作的一个业务环节,没有在档案工作中突出其特殊的作用。这种情况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所改变,但在实践中一直没有特别得力的措施,因此并没有根本改变鉴定工作相对薄弱的现象。因此,鉴定工作的切实推行,尚有待于档案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 (二)修订与完善档案保管期限表。原有的档案保管期限表存在着条款简练、操作性不强等特点,需要对其加以修订。西方国家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条款至少不下百八十条,保管期限的档次有十多个,其详细的条款规定使档案人员在具体操作时更易把握,操作性强。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的修订,也应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采取划限与标时法相结合,标明档案保管的具体期限,以使鉴定人员在操作时有明确的标准可以参照,从而提高档案鉴定的效率与质量。 (三)进一步完善档案鉴定理论,使其更具有实践操作性,逐步实现鉴定标准的多元化,更有效地指导实践。对西方相对成熟的鉴定理论体系,要加以正确的吸收与借鉴,同时要结合我国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加以发展、完善,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档案鉴定理论,以引导鉴定实践前行。 (四)逐步实现档案鉴定工作的程序化、科学化、系统化,建立文件价值双重鉴定机制,形成完整的档案鉴定工作制度。在建立双重鉴定机制方面,西班牙实行的设立文件中心暂时保管文件、对文件的第一和第二价值分别由文件中心和档案馆加以鉴定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国也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改进和完善鉴定机制,努力实现档案鉴定工作的程序化、科学化、系统化,以促进档案事业的繁荣发展。 (五)针对档案鉴定标准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相应地采取措施以提高档案人员素质,而这有赖于档案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开展。只有教育搞好了,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才能更上一个层次,综合素质才能增强,也才能带着更自信的态度和更科学的精神投身到档案鉴定工作中去,推动档案事业前行。 注释: ①参见T·库克:《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第154-155页 ②冯惠玲:《电子文件的双重鉴定》,《档案学通讯》,1998年第3期 ③陈忠海:《档案鉴定若干关系刍议》,《档案管理》,1999年第4期 ④傅荣校:《从世界档案鉴定的发展趋势看我国档案鉴定现状》,《档案学通讯》,2000年第2期 ⑤于力:《中外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比较》,《档案学通讯》,1997年第4期 1.何嘉荪、傅荣校著:《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 2.陈忠海:《欧美现代档案鉴定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启示》,《档案学通讯》,2000年第2期 3.陈忠海:《从鉴定体系看档案价值和档案鉴定概念》,《中国档案》,2000年第10期 4.邓绍兴:《改革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思考》,《中国档案》,2000年第11期 5.邓绍兴:《改革档案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档案与建设》,2000年第4期 6.刘国华:《我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档案管理》,1997年第4期 7.张斌:《论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体系》,《中国档案》,2000年第4期 8.张斌:《关于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与实践(七)》,《档案学通讯》,20 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