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养殖范例6篇

黄牛养殖

黄牛养殖范文1

关健词黄牛;养殖效益;技术措施

1普及科学知识

1.1改早配为适龄配

前些年早配现象严重,母牛不足岁,甚至10月龄就配种,1 岁多产犊,既影响母牛正常生长发育,又不利于犊牛成长。经过传授母牛生长发育规律知识,在母牛1.5周岁配种,母牛产后个体大,犊牛生长快[1]。

1.2改母牛一般喂给为妊后期补料

母牛怀孕5个月后,胎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营养多,应及时增喂玉米等,以使母牛产后膘情好,乳汁多,产后提早配种,犊牛生长好。

1.3改早出栏为适期出栏

犊牛由出生到1.5岁,此阶段生长快,以后生长减慢,6月龄过早出栏不经济,岁半出栏效益最佳。

1.4改犊牛随便采食料草为早期补料

改以往带犊养育方式为早期断奶,以利于犊牛早期生长发育,当犊牛产后2周开始训练采食干草,生后3周训练料,以后逐渐吃青料到拌草喂,至断奶犊牛完全适应以拌草料为主的饲喂方式,以促使犊牛均衡生长[2,3]。

2开展黄牛改良

蒙山县把牛品改列入“三文明”目标责任制,作为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挤资金支持牛品改工作。各乡镇都有2~3个配种点和配种员,利用夏洛来、西门塔尔冻精粒改良黄牛,2007年以来改良黄牛1 350头,取得明显效果。为提高配种率,有如下做法:一是解决良种不足的问题。目前用于本交的优良公牛严重不足,用于生产冻精的种公牛品质不高,要加强选种选育。二是解决人工配种受胎率低的问题。把现有的配种站点建成“托牛配种站点”,让拟配种母牛留下,便于配种员观察适时配种时间进行配种。重点免费培训农民掌握人工授精方法。三是实行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规模养殖场(户)配送给种公牛或免费培训授精员。四是注意做好产科疾病防治工作。产后或配种前阴道和子宫要进行冲洗消炎以防治疾病。

3广开饲草资源

养牛每天需要大量饲草,尤其在冬季,饲草短缺较为突出。为此,养牛场要广开饲草资源,以解决饲草短制问题,一是自己种牧草。各牛场都种栽桂牧一号,由于牧草灌溉沼液、沼渣,肥水足,每天产牧草量大[4]。全县种植桂牧一号逾133万hm2。二是充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全县各木薯加工厂、酒精厂、糖厂等每天提供大量廉价的下脚料,还有周围农户大量的玉米秆、甘蔗叶、甘蔗尾。为了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养牛,采取经国家、地方、农户三配的办法,用于建青贮、氨化两用水泥池300个,新购切草机10台,广泛组织发动,部门密切配合、送技术上门、严把质量关,2009年全县青贮饲料6万t,秸秆氨化在一部分乡镇推广,不但节省了大量精料,解决了饲草不足问题,而且提高了饲料营养价值,改善了牛的膘情。

4拓展黄牛养殖思路

一是培育“养殖+加工+流通”产业体系,适度规模养殖和杂交改良双推进,实现量和质的飞跃。根据牛源分布、饮料资源、群众养牛习惯、生产加工基础等条件,扶持牛产业区域发展。二是产业布局。蒙山县交通较发达,饲草料充足的地方,都可发展黄牛养殖。三是肉牛发展模式。倡导“整村推进分户适度规模养殖”发展模式。每户根据年可收集的饲草、秸秆量和农副产品量测算,一般养殖基础母牛以5~10头为宜。资金和饲草充足可适当增加养殖量。受饲草料供应制约,不提倡规模化养殖模式。

5加强疫病防治

2007年以来各乡镇都有零散突发病,蒙山县畜牧兽医站及时派专员会同乡镇技干进行调查、写专题报告,并采集病料送有关部门进行化验,同时对现有牛提出隔离、控制买卖流动,对病牛进行对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基本控制了疫病蔓延。平时加强常发、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免疫,减少疫病发生。

尽管蒙山县牛栏率逐年有所提高,但还没有达到应有高度。特别是全县养牛呈滑坡趋势,表现在牛数量减少,产肉率不高,其原因:一是养牛利润不高,农民养牛积极性不高;二是养牛横向比价低,尤其是部分农民有商品意识,善算经济帐,养牛不如经营其他。针对上述问题,彻底扭转牛只下降局面,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户养牛收入,调动农户养牛的主动性,全方位地推广科学养牛技术,不断提高母牛“三率”和育肥牛的生长速度,鼓励和扶持发展规模经营;增加对养牛生产的投入,以效益推动养牛的发展。

6参考文献

[1] 磨考诗,李秀良,吴亮,等.抓好牛品改 促奶业发展[j].广西畜牧兽医,2009,26(2):78.

[2] 龙家桨.推广种植牧草发展草食动物的可行性调研[j].广西畜牧兽医,2008,24(6):333-335.

黄牛养殖范文2

关键词:恩施市;肉牛产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1-0059-02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腹地,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全市国土面积3 972 km2,总人口80万。恩施市境内牧草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草食畜牧业,特别是发展肉牛产业的理想之地。

1 恩施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畜牧业给予重点倾斜政策,恩施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贯彻兴牧富民战略,把发展壮大畜牧业作为发展乡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调整畜牧产业内部结构,努力提高养殖效益,使得全市肉牛养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4年,恩施市肉牛出栏45 408头,年末存栏105 088头,牛肉产量6 984 t,实现肉牛产值54 489.6万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0.42%。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发展年出栏肉牛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99户,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的52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1户;发展肉牛“165”模式养殖户162户。全市肉牛品种改良体系逐步形成,黄牛在牛群结构中比重最大,目前肉牛主要品种是以恩施黄牛母本与西门塔尔、安格斯等外来优良品种父本进行杂交改良的杂交牛。

2 恩施市肉牛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2.1 牧草资源丰富

全市现有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16万hm2,其中万亩以上的成片草场40片约7.8万hm2。已累计改良天然草场0.7万hm2,人工种草0.41万hm2,其牧草资源总量337万t,加上全市可利用农作物秸秆约25万t,理论载畜量可达35.56万个黄牛单位。现草食家畜饲养量仅10万个黄牛单位,其载畜潜力和发展空间很大。

2.2 品种优良

恩施黄牛是恩施市地方良种和宝贵的畜产资源,是山区人民经过长期培养驯化和生物体演变,形成的独特的优良地方品种。其主要特性体现在适应性强、耐粗饲、易管理、繁殖力强、肉品质好等。全市肉牛生产打造恩施黄牛特色品牌,以本地黄牛建立繁殖体系,有计划地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夏洛来等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肉牛加工体系完善

恩施市有较完善的草食畜牧业加工流通体系。湖北思乐集团主要从事畜禽定点屠宰和肉食品加工经营。公司占地面积约7.3 hm2,现有员工424人,辖三个屠宰加工分厂。公司现已具备年屠宰生猪60万头、肉牛2万头、山羊10万只,年加工肉制品5 000 t的生产能力。集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且拥有大中型专用冷藏配送车辆20多台,已在恩施州及周边县市开设专卖店26家,乡镇销售点50余个。集团公司生产的产品畅销武汉、长沙、南昌、成都等全国十余个大中城市。恩施山寨皮革有限公司年加工皮革100万张,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恩施山地黄牛板皮质地柔韧,光滑耐磨,是皮革生产加工的优质材料,为恩施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4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恩施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恩施黄牛的产业发展,盛家坝乡、板桥镇等肉牛产业发展重点乡镇每年也从乡级财政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出台优惠政策等激励措施。一是大户奖励政策。对养殖达一定规模及栏圈改造符合标准的农户实行现金奖励。二是贷款贴息。对农户贷款用于人工种草、标准化栏圈、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购买种公牛、能繁母牛等进行财政贴息。三是配种补贴。对肉牛品种改良每成功输配一胎补贴60元。四是用地用材优先。对肉牛养殖场用地指标和用材指标优先审批,满足养殖户的需要。

3 恩施市肉牛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龙头企业牵头

恩施市缺少草食畜牧业龙头企业,现有肉牛养殖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广大农村养牛多为初级产品,增值率不高,养牛处于微利或者无利状态,肉牛养殖为农户增收不明显。

3.2 没有标准化、规模化肉牛生产示范

恩施市草食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养殖步子迈得不大,没有很好的肉牛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典范和带动作用,肉牛饲养规模小而散,产业化程度低,养殖水平较低,同时为草食畜牧产业科技系列化服务跟不上需要。目前,肉牛饲养以小规模、分散型的农户饲养为主,由于饲养分散,产业化组织程度低,肉牛销售仅仅依靠集贸市场简单周转,使肉牛养殖的效益没能得到很好体现。

3.3 没有国家项目支掌,地方无力对草食畜牧产业化建设增加投入

恩施市对草食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广大农村养畜户发展草食畜牧业资金欠缺,养殖规模无法扩大,整体效益很难提高,要想通过发展草食畜牧业摆脱困境还需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扶持,加大对草食畜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

4 发展思路、措施与建议

主要是依托市场,依靠科技,全力打造“恩施黄牛”优势资源特色品牌,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坚持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循环”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为实现畜牧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作出积极贡献。

4.1 改良恩施黄牛品种,打造本地优势资源特色产品,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

恩施黄牛具有耐粗饲、性情温驯、繁殖力强、肉质优良、适应山区放牧饲养的优良特性。但是个体偏小,产肉量偏低,近几年来数量有所减少,质量也有所下降。因此,今后恩施市应抓好饲养管理,及时淘汰劣质公牛,杜绝野交乱配,逐步提高本品种优良特征和特性。要着力研究提高恩施黄牛产肉性能的措施,有目的地引入西门塔尔、安格斯等兼用牛种进行杂交改良,打造出本地优势资源特色产品,提高养牛业的经济效益。

4.2 以肉牛生产开发公司为龙头,发展规模养殖大户,建立肉牛养殖基地村

恩施市要以恩施山地牛业公司、恩施市翔盛牧业有限公司和宏恩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肉牛养殖企业为典范,在板桥镇、盛家坝乡和三岔乡建立现代化集中育肥场和肉牛养殖基地村,发展肉牛标准规模养殖大户。全市发挥政策主导作用,解决恩施黄牛养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坚持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积极争取和落实恩施黄牛养殖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改善涉及乡镇养殖业必须的基础条件,利用国家西部开发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政策、新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积极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确保肉牛养殖育肥场和养殖基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改善。

4.3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肉牛产业从良种繁育、标准化育肥到屠宰加工、餐饮连锁的一条龙产业链经营模式

一是肉牛养殖开发公司要认真实施恩施黄牛品种选优方案,适时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对基地、农户进行技术辅导,确保肉牛养殖业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二是整合资源、多方投资,把恩施黄牛养殖及屠宰加工项目做大做强。采取国家、地方、部门、个人一起上的方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农民开展肉牛养殖,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确保恩施黄牛养殖业步入产业化发展的健康轨道。三是强化安全管理。公司要建立健全恩施黄牛养殖及深加工全过程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安全责任追究制。强化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制度,切实做好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恩施黄牛饲养与深加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禁因养殖破坏生态环境,以及深加工污染生态环境的事故发生。

黄牛养殖范文3

愁煞人,养殖场每天产生60吨牛粪

黄炳权,广西合浦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名的养殖大户,他在养牛上总是别出心裁,好办法一套接一套。奶水牛喜欢水,他就在养殖区特意安装了淋浴设备,堪称“奶牛宾馆”。奶水牛洗澡之后,还能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以及享受按摩等待遇。所以他养的奶水牛个个毛色油光发亮。

人性化的服务让奶水牛不仅产奶多,而且牛肉品质也上了档次,连法国专家参观后都频频点头称赞,黄炳权为此名利双收。可是,谁都想不到,就是这么一位“牛人”,却因为一件事情好长时间愁得吃不好睡不安。

“牛场4000头牛每天排出60吨粪便,一天就是一火车皮!” 这么多牛粪放哪都是个大麻烦。对于规模化养牛场来说,牛粪处理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黄炳权起初想的很简单,牛粪可以肥田,可农民嫌远不愿意费时费力的来拉走,结果牛粪越积越多,臭气冲天却没地处理,对周边住户影响很大。这一下他发愁了。

“牛粪处理不好会影响环境,也影响牛场的形象,时间长了还势必影响自己的整个生意,该怎么办呢?”2004年的一天,黄炳权去外地参观的时候,看到人家的牛场建有沼气池,粪便处理效果不错。于是他也动起了心思:一口气建了60多个沼气池,每个110立方米。

几千立方米的沼气池连成一片,这规模在当地极少见。奶水牛的粪便进了沼气池,经过发酵变成了沼渣、沼液。这些沼渣、沼液没有了臭味,施到田里比牛粪肥田的效果还好。不仅如此,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在黄炳权这里还有了大用途。“员工煮饭用沼气,我们发电用沼气,烧锅炉也用沼气。”

这样一来,黄炳权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一年就能节省100多万元。自从牛粪进了沼气池,牛场的环境得到改善,臭味没了,还给他节省了一大笔支出。按理来说牛粪问题算是解决了,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一段时间以后,牛粪的麻烦又来了。由于沼气池的空间毕竟有限,沼液发酵需要周转时间,可这牛一天都不闲着,天天都要排放,到头来牛粪还是用不完。看着一天天多起来的“祸害”,黄炳权又犯难了。

初尝甜头,牛粪养蚯蚓喂鸡收入可观

直到有一天,黄炳权在林子里散步,偶然间发现散养的土鸡在树下不停地找虫子吃,他马上有了灵感。“我看鸡非常喜欢找虫吃,就想到了牛粪。”原来他发现鸡吃的虫子里面,有一样是自己最感兴趣的――那就是蚯蚓。

蚯蚓富含高蛋白,如果能让鸡天天吃上,不仅节约饲料,鸡的品质还更好,关键是多余的牛粪有了新出路。黄炳权决定用牛粪养蚯蚓,用蚯蚓来喂鸡让牛粪再来一次“变身”。

黄炳权一开始以为,蚯蚓地里就有,而且个头很大,想必不会太难养。然而实践中他的蚯蚓养殖并不理想,它们虽然个头大,但繁殖很慢。后来他打听到,有专门用来人工养殖的蚯蚓品种,比如“太平一号”,这种蚯蚓比本地蚯蚓的个头小,但是它特别适合人工养殖,而且它们的繁殖能力很强,差不多一个月就可以出一茬,一吨蚯蚓能够消耗几十吨的牛粪。

于是,黄炳权为解决牛粪问题又开始了新的尝试。自然条件下,蚯蚓生长在疏松的土壤里边,喜欢相对黑暗的环境,对光比较敏感。为此,黄炳权特意把蚯蚓放在果树下面,上面还盖上了遮阳网。一来遮光,二来还可以调节温度,能给蚯蚓创造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发酵好的牛粪非常疏松,不仅适合蚯蚓居住,还可以给它们提供丰富的营养。

“蚯蚓吃了牛粪,转化成了蛋白,它们成了名副其实的蛋白转化器。“太平一号”很小,和虫子一样,鸡很喜欢吃。林下散养的土鸡,吃上了高蛋白的蚯蚓,对它们来说可算的上是美食了。”黄炳权说。土鸡吃蚯蚓,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鸡肉的品质也提高了,由于味道非常香,很有嚼头,吃虫的土鸡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上每公斤卖80元,仍供不应求,每年卖出近10万只土鸡,给他带来了又一笔可观的财富。

然而,这个时候,黄炳权的牛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他不仅养奶水牛,还养起了当地的涠洲黄牛,先后建起了几个牛场,牛粪比以前更多了,靠沼气池和养鸡根本消耗不了这么多牛粪。他不得不继续为牛粪寻找出路。

再探索,投下巨资找寻牛粪新出路

2010年,黄炳权看上了一个因溃坝而废弃的盐场,溃坝深度有十几米,长上百米,大水在这里冲了一个湖,很深。他便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要修补溃坝,为牛粪寻找根本性的出路!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谁也搞不懂他到底是下的哪步棋?

黄炳权用了很长时间,带着工人用大沙包修好了溃坝,前后花了上千万元。许多人对此很不理解,认为他在做“肉包子打狗”的亏本生意。但黄炳权心里有底,他之所以不惜血本修坝,就是要在这里养海水鱼,这同样和牛粪有关。能想到这一步,不是他心血来潮,毕竟上千万的投资不是小数目。

其实早在几年前,黄炳权就开始试着用牛粪养过鱼。他的厂区周围有个300亩大的池塘,他曾经在那用牛粪肥水养淡水鱼,但总觉得这样对环境不太好。后来,蚯蚓的产量上去了,黄炳权便有了新想法,蚯蚓不但可以养鸡,也可以养鱼呀!因为小时候他钓鱼时,就经常用它做诱饵,鱼特别爱吃。

蚯蚓作为动物性饵料来喂鱼,其粪便可以肥水,而且效果比牛粪都好。黄炳权知道,渔业养殖中饲料成本要占70%左右,但他却可以把这笔成本变成非常可观的利润,这笔帐他算得很清楚。更重要的是,用牛粪养蚯蚓,再来养淡水鱼,既赚钱又环保。后来他在几个大水塘里做实验,没想到一年半的时间,很多鱼都长到了9斤多重,而且与喂商品饲料的鱼相比,味道更鲜美!

打造海上生态养殖模式

有了蚯蚓养淡水鱼的成功经验,他就想,既然牛粪源源不断,总是个麻烦,那不如接着扩大养鱼规模,来消耗更多的牛粪。所以,黄炳权才有了修坝养鱼的大胆想法。“喂淡水鱼,淡水鱼也喂不完,后来我就想到海上养海鱼!”

而且通过试验,他发现牛粪养出的蚯蚓,有些海水鱼也特别喜欢吃。蚯蚓不仅可以喂海水鱼,其粪便同样也可以起到培肥海水的作用。这样,海水中既有植物性饵料,也有动物性饵料,不同的养殖品种都有了吃的,而且饲料成本极低。可是在这广阔的水面上,到底怎么养更合适呢?

黄炳权没有像别人那样单纯地去养鱼,而是搞混养,虾、螺、蟹、鱼每样都有,且密度不大。他要寻求一种自然的效果,想利用广阔的水面养出高品质海产品。为此黄炳权请来了当地的水产专家,充分利用池塘里面的水体空间,搞生态立体养殖。

他说,“不同养殖品种,在水体里生活的空间不同。鱼、虾一般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青蟹、贝类在水体的底层,不同品种的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另外,这宽阔的水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水体面积大,空气新鲜,溶解氧就比较充足。在这里根本用不着人工增氧,因水体生态环境比较好,鱼、虾、蟹、贝很少得病,而且不同品种之间还可以形成一定的食物链。平时,除了补充养殖的蚯蚓和蚯蚓粪,一般不用饲喂其它饲料,基本是一种仿自然的状态。

更有趣的是,在这里,海滩和池塘是相通的,平时有不少天然饵料和鱼种也会随着潮水入池塘。随着海水的进入,天然鱼苗、虾苗等的进入,使得池塘的养殖品种和饵料也更加多样化。当然,仅有野生品种是远远不够的,有时还需要人工投放黄鳍鲷鱼、鱼之类的苗种。

与一般的养殖不同,黄炳权投放鱼苗不仅品种多,而且方法很有讲究,同一个品种分批投放。这看似很麻烦,其实是尽量让养殖更接近一种自然的状态。这样,保证高品质海产品的长期供应,也就避开了一次捕捞集中上市的风险。

黄炳权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由于整个养殖过程中不用投放其它饲料,这便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正是手里有大量的牛粪,才让黄炳权更有信心搞海水生态养殖。通过几年的经营,这里的水体环境一直保持得很好,不仅海产的品质上好,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价格更是稳步提高。

黄炳权养殖的螃蟹大多在一斤二两以上,这在市场上是比较罕见。也因此,仅2012一年,他就有超过50万公斤的海产品上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黄牛养殖范文4

【关键词】 延边黄牛 产业化 政策建议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质量安全。在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其对牛肉质量要求的标准远远高于中国。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黄牛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走外向型发展道路。黄牛产业的发展,其质量是否达到发达国家合理的食品质量标准,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战略问题。因此,黄牛产业要发展,其产品质量不得不加以慎重考虑。另外,生产成本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低成本高收益能够使产品拥有更多的利润空间。降低生产成本将会相应提高企业的效益,使其在极其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的生存空间。

2008年,中国黄牛存栏9000多万头,牛存栏数居世界第三位,牛肉产量750万吨。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之一,延边黄牛品种特征和肉品特性优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声誉的高档肉牛品种。延边黄牛属役肉兼用型牛,除使役性能外,其产肉性能良好,肉质独特。成年公牛平均身高1.3米以上,体重470~500公斤以上,日增重850克,屠宰率55%,净肉率45%。其肉质细嫩、鲜美可口,风味可与韩国的韩牛、日本的和牛相媲美,在牛肉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延边黄牛主要分布在图们江流域长白山区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等朝鲜族聚居地。延边朝鲜自治州所辖的8个县(市)、74个乡镇,是延边黄牛的集中产区,而且品种纯正,质量较好。2006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成养牛小区和大规模农场46个,规模养牛户达11180户,饲养500头牛以上的大户100多个。近几年,全州黄牛饲养量保持在85万头左右。

学术界对于我国肉牛产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研究集中于消费、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组织形式等方面。李志强、王济民(2000)认为我国猪肉消费比重逐年下降,牛、羊、禽肉的消费比重不断上升。同时,有研究表明,我国牛肉的消费与收入水平有关,其消费量随家庭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当家庭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对牛肉消费量增加的速度会逐渐下降(胡定寰,2000)。乔娟(2001)认为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与世界所有牛肉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相比,1985~1995年,除个别年份外,中国牛肉价格优势呈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明显。李建平、罗其友(2002)认为肉牛业是我国养殖业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周永昌(1997)认为,龙头企业上连国内外市场,下连农户,形成松散型或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是我国肉牛产业应采取的发展模式。因此,研究延边地区黄牛产业发展问题,不仅丰富了肉牛产业研究方面的文献,而且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 延边黄牛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1.1 疫病是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阻力

近几年,养殖、畜牧业遭受严重疫病。一方面增加了养殖户风险,削弱了养殖户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影响国内畜牧产品的出口。据调查,2004年延吉市三道乡由猝死症而死亡的牛为37头,死亡率为13.34%;珲春市敬信乡因爆发气肿疽病共死亡103头,死亡率为13.73%,因焦虫病死亡200余头,其中外地引进牛死亡率高达70%以上。疫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1.2 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是制约黄牛产业发展愈加重要的因素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质量安全。在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其对牛肉质量要求的标准远远高于中国。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黄牛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走外向型发展道路。黄牛产业的发展,其质量是否达到发达国家合理的食品质量标准,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战略问题。因此,黄牛产业要发展,其产品质量不得不加以慎重考虑。另外,生产成本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低成本高收益能够使产品拥有更多的利润空间。降低生产成本将会相应提高企业的效益,使其在极其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的生存空间。

1.3 黄牛饲养管理水平落后

当前肉牛饲养大多是传统的一家一户散养,科学技术在饲养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较小。多数以家庭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还属于无标准生产、无规范操作;群众养殖观念陈旧,经验主义思想严重;接受新事物的渠道不畅,由于种种原因,新知识、新技术传授、宣传、落实不到位;缺乏典型带动受知识层次限制,农民对技术局限于照搬照抄,没有真正形成典型示范带动,许多先进技术很难使养殖户应用。

1.4 产业化水平低

当前肉牛生产多处于散养状态,户均养殖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建设的一些养殖区,很多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改进。牛舍建设缺乏经济实用型;缺乏配套的精粗饲料配合模式、日常管理模式;真正按市场经济运行的黄牛产业化组织体系还没有形成,养殖农户自我服务能力弱,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畜产品加工环节落后,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

1.5 发展投入不足

畜牧业是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种植业一样,同属弱质产业,自身积累能力很差。对发展畜牧业投入能力弱,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致使良种、疫病、信息、监测、流通等支撑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监管服务难以到位,支持补贴、风险应对政策不尽完善,极大地限制了畜牧业竞争力的提高。虽然近年来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对畜牧业投入有所增加,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与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也制约着黄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 发展延边黄牛产业的政策建议

2.1 充分发挥企业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来支撑,按照效益优先原则,进行资源禀赋优化配置。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在利润目标的驱动下,企业有效利用资源,企业的发展本身就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介入是有效利用市场力量的重要途径。对于黄牛相关企业,应优先扶持延边黄牛产业的龙头企业,借助“龙头企业+ 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来促进延边黄牛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是一个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既能有效防治疫病,降低风险,又能提高产品质量;既能发挥企业规模经营的优势,又能避免农户小规模养殖的弊端。黄牛企业能够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有利于黄牛产业发展。

2.2 重视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撑作用

科研单位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黄牛产业、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科学养殖等方面需要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支持。科研单位在黄牛养殖技术推广方面,应立足延边地区的现实情况,选择实用技术,如草料加工、精饲料的配给等方面,从而缩短饲养周期,提高经营效益。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按照试验、示范、宣传和培训等方法向农户转移和扩散,使科学技术这个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2.3 加大政府对黄牛产业的扶持

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公共产品供给、政策支持。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防疫方面。养殖规模较小而企业未能完全介入的地区,政府可以组织畜牧防疫机构统一提供防疫、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并考虑防疫技术人员的收益与风险责任挂钩;金融支持方面。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政府可以在金融政策方面给予支持,给农户提供黄牛养殖小额信贷;黄牛专业协会的筹办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专业协会的潜力未能很好得到发挥,作为一个新型经营模式――“农户+黄牛协会”,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政府可以适度引导农户组建黄牛专业协会,使统一经营与分散养殖完美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从而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经营服务水平。

2.4 重视黄牛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现代产业发展不仅注重规模的发展,而且注重产业与环境的可持续性。黄牛饲养给环境带来较大压力,尤其是大规模黄牛散养,应该加以限制。当黄牛产业走向规模经营时,其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也是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益将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一种发展模式,黄牛排泄物可以生产沼气、化肥等,当得到再次利用时,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并减轻环境压力。因此,从黄牛产业长期发展规划上,应加以考虑。

黄牛养殖范文5

2013年农业部推介的16个畜牧品种包括:

(一)杜、长、大种猪:适宜在全国推广养殖,冬季需加以适当的保温措施,夏天需加以适当的降温通风措施。

(二)湘村黑猪:适应我国各地区饲养。

(三)荷斯坦奶牛:适宜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奶牛养殖区域。

(四)乳用水牛:A.槟榔江水牛:适宜在云南、广西、广东、贵州、湖北等南方地区养殖。B.摩拉水牛:适宜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江苏等南方地区养殖。

(五)西门塔尔牛:适宜在新疆、内蒙古、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吉林、辽宁、四川、安徽、甘肃等黄牛主产区域养殖。

(六)大通牦牛:适宜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地区养殖。

(七)肉用牛:A.夏南牛:适宜在河南、山东等中原区域养殖。B.安格斯:适宜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饲草饲料充足的地方均可养殖。C.延黄牛:适宜在东北三省及北方区域养殖。

(八)肉用羊:A.杜泊羊:适宜在全国推广养殖。B.波尔山羊:适宜在全国推广养殖。C.德国肉用美利奴:适宜在北方气候干燥地区舍饲半舍饲和围栏放牧等各种饲养方式。

(九)萨能奶山羊:适宜在全国推广养殖。

(十)绒毛用羊:A.辽宁绒山羊B.内蒙古白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阿尔巴斯型)主要集中在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等地;内蒙古白绒山羊(二狼山型)主要集中在乌拉特前、中、后旗及磴口县等地;内蒙古白绒山羊(阿拉善型)主要集中在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全国养绒山羊的地区都适宜。C.新吉细毛羊:适于在我国西北、东北等牧区、半农半牧区采用放牧饲养或放牧加舍饲饲养。

(十一)北京鸭:A.Z型北京鸭:适宜在全国推广养殖。B.南口1号北京鸭:适宜全国各个区域。

(十二)黄羽肉鸡:A.京星:适宜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养殖。B.岭南黄鸡:适宜全国(除外)饲养。C.粤禽皇鸡:适宜全国(除外)饲养,尤其适合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消费市场。D.新兴矮脚黄鸡配套系:华南、华东、华中等地区。

(十三)蛋鸡:A.京红1号蛋鸡配套系:适宜中国粗放饲养环境。B.京粉1号蛋鸡配套系:适宜中国粗放饲养环境。C.农大3号小型蛋鸡配套系:适宜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饲养,山地、林下散养适宜于冬季气温较高的区域。

(十四)肉鹅:A.天府肉鹅配套系:适宜具备肉鹅养殖基础条件的地区。B.小型豁眼鹅快长系:适宜在全国各地推广饲养。

(十五)绍兴鸭。

(十六)选配种蜂:A.“浙农大1号”意蜂:该蜂种已推广到全国各地(除外),已经推广种蜂王18000多只,特别适合长江中下游蜂王浆生产主产区。B.晋蜂3号配套系:多年来通过全国各地蜂农购买使用,反应“晋蜂3号”适应能力强,生产表现好。

黄牛养殖范文6

随着临近县兴起养牛业之后,拜泉县有很多人靠到临近县倒牛赚到了钱。到了2000年,当地有2000多人加入到了倒牛的队伍中。当时,拜泉县共有2.6万黄牛养殖户,黄牛存栏60万头,大小交易市场有17个,光是屠宰场就有13家。可是以前这里并没人养牛,之所以现在搞得这么红火,完全是由一帮子经纪人倒牛倒出来的。

这些经纪人把牛卖到了齐齐哈尔市和吉林省的榆树市等地方的屠宰场。由于市场销路火爆,当地养殖规模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经纪人一车车往外倒牛的速度。从2001年开始,僧多粥少,经常出现几个经纪人抢一头牛的事。

经纪人多了,不但倒牛的成功率大大降低,而且一头牛往往要倒好几手,赚钱的差价少了。一手贩卖能赚个300元、200元,可经过好几道程序后,100元也很难赚到,有时候甚至照本也得卖。这样下来经纪人也不容易赚钱了。

冯铁库是拜泉县丰产乡永兴村的经纪人,他也是众多倒牛受益者之一,倒牛市场的不景气,不得不让他重新调整倒牛思路。冯铁库琢磨着:与其倒别人的牛还不如倒自己的牛,省掉中间环节就可以多赚点钱。2001年年底他从交易市场买了50头牛,其中15头是育肥牛,他直接倒手卖给了屠宰场,每头牛赚了150元钱,其他35头还没育成肥牛,他就直接拉回家养了起来。冯铁库把“边买边卖”的倒牛思路,调整为现在的“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能养的先养,不能养的就卖,能育肥的就育肥。

冯铁库有多年贩牛的经验,比一般的养殖户更掌握市场行情,知道牛养到什么时候最赚钱。他凭着自己的经验,第一批牛育肥了三个月之后卖出去,每头牛至少多赚了200元。现在冯铁库养牛的利润和以前不能同日而语了。以前一年也就赚个3万、5万元,现在他边养边倒,一年能赚到10万元。冯铁库的成功经验引导了一大批经纪人也按照他的“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方式开始养牛。从2 002年开始,拜泉县的养牛总量增加到了40万头以上,当地的交易市场增加了5个,也吸引了临近各县的一些养殖户到这里交易。

虽然有成熟的市场、丰沛的货源,但冯铁库这些倒牛经纪人还是觉得有些钱没赚到。由于当地没有屠宰场,经纪人每次都要雇车至少跑上四五个小时的路卖到外地屠宰场,而且每年的运输费用也是一大笔开支。

就在倒牛经纪人冯铁库为上屠宰场发愁的时候,倒肉经纪人石寿太也在为倒肉利薄而发愁。由于中间环节多,到石寿太倒肉的时候,利已经很薄了。于是2004年3月,他利用当地肉牛资源和自己的客户优势,成立了全县第一家屠宰兼销售的企业。正如他所料,当地的养殖户和经纪人纷纷主动把牛送来了。石寿太从十七八岁就开始倒牛了,后来认识行内的人多了,他一边倒牛一边从冷库买牛肉再倒手卖给外地的肉类配送公司。

其他经纪人看到石寿太赚了钱也跟着开起了屠宰场,仅2005年一年就出现了12家企业。企业的竞争也让牛价涨了起来。当时屠宰牛的行业利润很好,所以大伙儿都往这方面发展。到2005年末2006年初,很多家屠宰场都起来了,带动了养殖这一环节,从而形成了养殖、贩卖、屠宰等一条龙发展。

水涨船高的价格让养殖户得到了实惠也刺激了养殖积极性。2007年,全县肉牛存栏量就增加了10万头,肉牛产值超过了1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