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范例6篇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范文1

关键词:备课;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旨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师生互动变为多边互动。下面是笔者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探索运用开放式教学法的教学反思的简单总结,希望大家指正。

一、开放式备课

传统备课仅是教师的工作,上课后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教学路线听就可以了,课堂教学没有活力,更有甚者不喜欢语文课的学生睡觉或者看别的学科的书。因此,开放式备课应运而生。开放式备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激发互动,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具体做法:(1)师生公开课堂备课;(2)小组合作讨论备课。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安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就是备课。按2∶4∶3的比例分配课堂45分钟。前10分钟:教师先把教案模板公布于黑板上,让学生自主预习,自己整理;中间2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发挥团队精神,优化小组的教学设计稿;最后15分钟,小组代表简单介绍自己小组的研讨结果,教师对小组成果简单点拨。整堂课的时间都交到学生手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总结《纪念刘和珍君》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积极自主学习本节课,查找相关资料,自主体会本节课的中心思想,亲身体验鲁迅先生悲哀、气愤的复杂心情。教师要做的就是组织好课堂纪律,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活动中有组织、有纪律地讨论,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开放式教学过程

开放式教学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与老师互动,学生之间互动,使学生被动地听课转变为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基于《纪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的备课,学生对本文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认知。第二、第三课时――开放式授课:根据上一课时的准备,选出最优秀的教案,按照此教案来授课。授课方式为开放式授课,具体做法:

1.“我想知”――教学导入

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导入方法(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讲故事),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导入。“我想知道刘和珍被射杀的历史背景。”“我想了解刘和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想知道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等等,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充分发挥主体地位。

2.“我想说”――自主学习,互动解决问题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列举到黑板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寻求答案,然后积极回答,各抒己见。这样的授课不仅会带动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且讨论过程中加深对本文的理解,更加体会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对大家不同意见做简单点拨。

3.“我想读”――读自己喜欢的

给学生留有阅读时间,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阅读并讲解喜欢的原因。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出发,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放式教学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但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很多局限性。我们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评价。

1.学生自评

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份自我评价,包括自己在课上的表现,是否充分利用好时间,学习效率等方面。这样学生认识自我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教师更要对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这方面给予肯定。

2.学生互评

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在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一问题,有学生只回答道:为了纪念刘和珍。此时,教师最好不要立即点评回答得如何,可以让其他学生作出评价补充。这样既可以让第一次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失面子”,又激发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3.学生对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即时评价

教师测评学生仅是一方面的评价,仅能了解学生的情况;但学生对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即时评价,可以了解教师需要做哪些改进,课堂教学需要如何更加优化。这样师生双方共同提高,共同创建高效课堂。

总之,追求高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师生双方都积极参与进来,使“教”与“学”都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凯.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G].现代教育教学,2010.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范文2

同样的句式也出现在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中:“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事实上,王昭君的确是一个人物,昭君墓也的确是一个坟墓。但作者在这里否定了她(它)们,结合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看,不难发现作者否定王昭君和昭君墓这两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的另一方面却突出强调了王昭君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是民族友好历史纪念塔这个内容,翦老的话突出了王昭君对于民族友好相处的贡献和她在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地位。如果摈弃了“不是……而是”这种语言形式,表意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文学作品所主张的“弦外之音”“象外之象”“意外之意”也就没有了。

类似这种语言现象也常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如兼作老师的父亲在气头上会说:“我不是你父亲,而是你老师!”借此来强调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和身份。对于这种有着自身特点和规律而又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笔者于此把它称作假言强调。在进行类比研究时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借助着对举并列复句“不是……而是”的形式,来对众所周知或前后语言环境作了明确交代的事实作出否定的、逻辑真假值为假的断定,其目的是通过否定一部分事实来达到对另一部分内容的强调。如上述三例,都达到了对“而是”所导引部分的强调和突出。给这种语言现象冠之以“假言”,是因为它们的前半部分“不是”所导引的分句的内容断定与客观实际不符,从逻辑学上看,其判断的真假值为假。冠之以“强调”,是因为这种语言现象的表意目的是通过否定事实来强调“而是”所导引的内容。笔者以为假言强调能够较准确地概括它们的特点。

假言强调与逻辑学上的假言判断不同。假言判断在逻辑学上断定的是一种事物或情况是另一种事物或情况的某种条件。它是一种关系判断,对应到现代汉语的语法体系中,属于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其假言的含义是针对条件有非现实性特征而提出的。它的前后也可能因为语法地位的不对等而有强调作用,但这种强调是因语法作用而产生的。如:“只有春天到了,才能见到这种鲜花。”“如果不和冠军较量,就永远拿不到冠军。”这两个句子都是假言判断,它们的第二个分句都在表意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但它们的这种地位却是由于“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均属于偏正复句,它们表示结果的分句属于正句”这个原因所导致的。而假言强调的强调作用却是说话人主观表意上故意否定事实所产生的。

产生假言强调的因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语言环境。在汉语表意中,影响句子意思的因素不仅仅是句子的构成词语和构成短语,有时语言环境也常常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言环境影响表意的因素很多,其中的临时性主观因素――处境和心情对假言强调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说话人的心情和处境对语言表意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如同样是“拭目以待”,在下面两个句子中含义就迥然不同:“这场比赛,究竟谁会取得最后胜利呢?人们拭目以待。”“台湾地区的领导人将何去何从,三百万将士拭目以待。”第一个“拭目以待”表关切,因为大家都期待着比赛的结果;第二个因为人物主体特定的身份,则表示威慑,两者区别较大。

语境中的心情和处境是较为容易变动的因素,同时也比较复杂:它们同人的其他方面的情况又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呈现出的状况是各种各样、微妙曲折。在一般情况下,处境、心情处于非极端状态,对语言的使用影响不太明显;在特殊情况下,影响就很大,这时,也就产生了假言强调。如鲁迅正是在内心的无比悲愤和深深的自责与愧疚中才否认了刘和珍是他的学生,而强调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范文3

2.缅怀中华诗词 纪念

3.信息动态

4.感事抒怀

5.吟坛百家

6.诗林逸兴

7.澳门诗赛"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中华莲花杯全球华人诗词大奖赛"获奖作品

8.心有灵犀

9.新声新韵

10.第二届"华夏杯"获奖作品选登

11.公安诗页

12.函授园地

13.新诗之页

14.略说诗词的"物化"属性

15.汉语诗韵变革溯源

16.面对辞书泛滥

17.炼字要给汉字"称"重量

18.《陪妻重返向阳村》本事

19.也谈词语的异常组合

20.虚拟写意,真实反映

21.乡愁一唱和再三

22.板滞与拘泥

23.壮丽崇高和谐美的政治抒情诗典范——试谈描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诗词

24.中华诗词 "性灵说"扫描

25.激情奔放的田园之歌——试析臧克家《忆向阳》组诗

26.缜密思考精雕细琢——《中华诗词》读后感

27.人物风采

1.给诗词插上翅膀刘征

2.感事抒怀霍松林,方祖岐,孔祥庚,赵忠亮,樊泽民,刘养峰,贺刚,章宗义,傅占魁,陈孝宗,平晓,黄念三,王庆农,危惠如,康润清,张孟欣,王睦武,刘柏青,王家淦,吴安然

3.情系山河熊东遨,陈仁德,张作斌,封敏,胡宁荪,萧宜美,胡成彪,刘治庆

4.吟坛百家李栋恒

5.青春诗会伦丹,关燕苹,白凌云,金中,张伟,李骥,陈斐,徐国民,李令计,祝君达,胡子华,高满凤

6.西部吟草洪君默,唐世政,滕伟明,袁第锐,王文英,傅承烈,刘静松,赵佳聪,胡喜成,曹沈西

7.新声新韵田恒炼,王玉民,徐淙泉,鲁纯堂,门焕新,王宝贵,谷中维,韩宇,刘剑秋,高克明,冯树良

8.北京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9.诗林逸兴王亚平,盛树森,葛勇,黄玉才,廖国华,李谟高,左绍琰,金佩珩,张本应,康福,蔡志平,李野,孙忠凯,乔樹宗

10.新诗之页周卓敏,李春阳,张斌

11."大边塞诗"畅想王亚平

12.论中国诗歌的出路——并与丁国成先生商榷余零

13.关于"出格"的补议李树喜

14.宁夏大地沧桑巨变的诗史——序秦中吟《攀登兰山》杨金亭

15.戎马生涯诗意人生——读《李栋恒将军诗词书法作品集》随感李一信

16.全国第22届(河南南阳)中华诗词研讨会召开

17.桃林结满硕圆果樟树映青赣水天——江西省诗词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暨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胜利召开胡迎建

18.广东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会庆及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简况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办公室

19.翠华来日正清秋——《中华诗词》2008"青春诗会"侧记刘宝安

20.书画集珍陈望,李栋恒,师鸿,夏国泉

1.梅花瑞雪涌诗潮周笃文

2.诗教,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苏淮安诗教现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柳斌

3.诗教,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在全国诗教经验交流淮安现场会上的主题报告梁东

4.全国诗教经验交流现场会侧中华诗词 记志勇

5.现场会诗词作品选

6.淮安农民诗词选

7.感事抒怀

8.情系河山

9.小中见大寸铁致功周笃文

10.吟坛百家

11.西部吟草

12.诗社撷英

13.获奖作品

14.诗林逸兴

15.新诗之页

16.诗词形象艺术初探袁第锐

17.善用"不即不离"打造诗词精品——"虚实相生"与审美"心理距离"说张其俊

18.谈"合掌"刘友竹

19.星汉当代西域诗中七绝的审美特征郑升

20.把卷长吟味愈浓——读《济夫诗词钞》林星煌

21."新国风":"旧体诗"描绘时代新画卷竺大文

22.爱护群众诗词创作积极性廖平波

23.叶帅北疆赋诗冯国仁

24.一首好诗《伟人》刘章

25.读元帅的一首爱情诗康乐

26.暗香须细品(5则)丁梦

27.中华诗词 书画集珍

1.欢庆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张结

2.庆祝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

3.青春韵语

4.七彩人生

5.吟坛百家

6.台港澳之窗

7.新声新韵

8.耆旧遗音HttP://

9.诗刊撷英

10.新诗之页

11.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及其影响胡迎建

12.参与筹建中华诗词学会的往事钩沉王澍

13.诗词事业的理论纲领——读孙老轶青的《开创诗词新纪元》丁国成

14.揭示诗词文化的发展规律——喜读孙会长《开创诗词新纪元》有感王改正

15.诗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表达——浅谈诗的个性与表现手法的创新寓真

16.要加强灵魂的建设李瑛

17.妙笔传神翥性灵——《风花怒影集》的多元诗美初探李木

18.新声新韵绽芬芳——简评《新韵诗词曲选评》(增订本)赵京战

19.我的一首七步诗(外一则)刘章

20.诗题宜短不宜长秦中吟

21."劫中情"《更漏子》本事吕尚

22.新时代战士的赞歌中华诗词 张结

23.书画集珍

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的重要指导思想

2.感事抒怀

3.读者荐诗

4.小荷初露

5.吟坛百家

6.新声新韵

7.田园新曲

8.七彩人生

9.诗刊撷英

10.刺玫瑰

11.新诗之页

12."收他腐朽,还我神奇"--浅议诗词精品战略与精品意识袁第锐

13.科技人文融一体--我的"诗人院士"之梦王玉明

14.诗人更要重修身丁国成

15.《环球吟坛》编刊感言周荣

16.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的人--沈鹏先生诗词读后马凯

17.心事平常无尽意--读沈鹏《三馀诗词选》杨金亭

18.诗家本色绝清奇周笃文

19.玉兰花烂漫诗韵更芬芳--沈鹏诗词研讨会侧记金城

20.诗词的青春美刘梦芙

21.字诗二首杨光治

22.中华诗词 罗浮觅对王澍

23.诗之兴会铁舞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范文4

记得当天由他们请了梅子涵出席新书会,似乎他事先没看过这套书,在会上粗粗地翻了一下就即兴发言。他讲的话也不记得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并不怎么热情肯定这套书。也就在这次与阳光姐姐会面,我答应她尽自己所能协助推广这套书。时隔不久,由我组织在上海的几所小学、太仓青少年活动中心、太仓朱棣文小学以及苏州市图书馆举办多场讲座,并进行了签售活动。

之后,我与伍美珍经常联系,她待人极其热忱,得知我主编的《100名作家教你写作文》由同心出版社出版,主动答应在安徽的媒体为它宣传、推广。合肥《江淮晨报》以报道她的巡回讲座及签售活动为名,对《作文大世界》和这套丛书作了详尽的介绍,并荣幸地将她列为《作文大世界》作家讲师团的成员之一。

几年前,伍美珍及其好友辫子姐姐郁雨君曾来编辑部走访,我与她俩在附近的鱼味堂小酌,郁雨君却喧宾夺主,出其不意地去结了账。而后我因事去了合肥,伍美珍特地准备晚宴请我,饭后又赠送我高档白酒、茶叶等礼品。这次,伍美珍来上海参加书展,要来编辑部看我。她是书展的大红人,又怎能占用她太多的时间,遂相约由我在饭店宴请。

饭后,我写了一条微博:“正值上海书展期间,阳光姐姐伍美珍率她的刊物小编们前来参加活动,经辫子姐姐郁雨君约定在好友汇聚会。这两位红遍全国的童书作家,待人诚挚豪爽,我将她俩视为忘年交。席间,雨君赠《当时实在年纪小》给我,此乃明天出版社‘我们小时候’丛书之一。”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范文5

学习《沁园春·长沙》,教师就生平伟业娓娓道来,课中以静态单幅图片肢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秋天风物;学习《赤壁赋》,教师用大半节课介绍苏轼怎样才高八斗、样样精通,剩下半节课说书一样解读苏轼的婚姻生活、政治生涯、牢狱之灾、东坡之典;学习《纪念刘和珍君》,学生一节课上所读补充材料动辄数种,“三一八惨案”背景,“石评梅《痛哭和珍》”,“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等相关文章悉数印发。

总而言之,这样的镜头在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语文阅读课上比比皆是,泛滥成灾。“大语文”变成了“泛语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扭曲成了“只有生活,没有语文”。

原因反思

现象反映本质,冰山一角底部是深藏着的本源。那么,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名人传记课或景点介绍课的问题背后到底是什么?语文味儿该怎样呈现和回归?下文从课程、课本、课堂三个层面做一点个人的思考:

[课程方面]:

为什么教师教学认识不到自己的偏差?不以为偏,反以为新,或反以为趣。其根本原因是对新课程改革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解释与基本要求理解不透,从而产生了意识上的偏差。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给语文学科定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许有些教师认为人文性是更高级的境界,更能体现语文的精神追求之高远与文化涵养之博大,讲起来更易发挥,更显大气,殊不知,学生面对这样的天马行空,只会觉得浩渺迷茫,无从抓起,因为学生的价值体系、情感体验、人文积累、读书阅历基本上不及教师深刻、全面,让他们面对滔滔不绝的占据绝对优势的教师演说,除了空嗟叹教师的博闻强记之外,恐怕会让听众心生自卑,因为这俨然成了教师展示自己的表演,久而久之,“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这种离开学生实际而空谈人文性的做法,最终只能让语文不像语文。

当然,不能只讲人文性,也不能漠视不讲人文性,离开了人文性,最后只剩下机械、僵硬的工具性;反之,离开工具性,语文就变得虚无缥缈。

总之,工具性落地,人文性飞升;工具性充实,人文性空灵,两者结合成为完整的艺术美。正如前人所说,太实则死,太虚则玄,惟不实不虚,又实又虚,方为美学的妙境。 语文课堂就是二者达到生成之美的平台。

[课本方面]:

现行课本教材多以专题组合形式划分单元,或以文体为核心进行组合,比如现代诗单元,游记散文单元;或以主题为核心将主题相关的不同文章编辑为一类,比如亲情可贵,山水文化等。这样编排教材比较系统,侧重点突出,可是有些教师对教材的科学编排产生了曲解,把单元聚焦点变成了教学侧重点,有的老师往往从单元特点出发,让学生横向比较这个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之共同点,一概省略了对文本、文字的理解、赏析与共鸣,有以点代面、浅尝辄止之嫌。这样泛泛而学,忽视文本本身,忽视淡化语文最核心的情感承载因素——语言的作法令人担忧。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在他们的脑海里,文本没有了鲜活的感觉,情感的温度,文字背后的力量。文本对他们来说只剩下冰冷的表格,机械的术语。

[课堂方面]:

课堂教学理念已由过去的“一言堂”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崭新理念。于是有些教师又误读了“以生为本”。拼命地体现服务功能,给学生提供无休无止的拓展延伸,认为用一些高层次和高境界的信息来包装学生,包装语文课堂就是在打造学生的“本”;又或者引导学生毫不钻研文本,只把触角伸到文本之外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和文本话题无关的无尽知识,以为这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其实,这还是换汤不换药,还是教师单方面的先入为主,以自己的理解和侧重来钳制学生。真正的“以生为本”首先是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心理特征、接受水平来引导和设置可以让学生易于接受又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如果不这样,那和“对牛弹琴”又有什么区别呢?

课例反馈

我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时候,以最贴近文本、文字的方式来讲授,没有从背景介绍开始,也没有从第一节沿顺序讲解。我上课之前,先给学生读了毕淑敏《风不能把阳光打败》一文中关于“但是”一词的阅读效应和心理体验,以此为前奏,让学生尝试体验文字本身的魅力和力量。

师:“‘但是’这个连词,好似把皮坎肩缀在一起的丝线,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比方说: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比方说:这女孩身材不错,但是----皮肤黑了些。无论在它之前,堆积了多少褒词,’但是’一出,便像洒了盐酸的污垢,优点就冒着泡沫没了踪影。记住的总是贬意,好似爬上高坡,没来得及喘口匀气,“但是”就不由分说把你推下了谷底。’但是’成了把人心捆成炸药包的细麻绳,成了马上有冷水泼面的前奏曲。让你把前面的温暖和光明淡忘,只有振起精神,迎击扑面而来的顿挫。”

请大家只看课本,关上参考资料,用心去体会文字本身,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只有在饥饿困顿的时候,吃进去的营养才能被身体全面吸收,让我们以最质朴的方式来全面吸收精神食粮的营养,感悟文字的力量。

师:依题,刘和珍是谁?

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师:“学生”、“青年”,先生何以要如此强调和区分?试多读几遍,加以语气上的调整和揣摩。

生:“学生”是身份的泛指,而“青年”相比“学生”更有社会担当与热情,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形象。更何况“青年”前面有一个限定修饰成分“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表明“青年”是鲁迅对刘和珍的敬称。

师:顺势提问“两个‘中国’含义一样吗?哪个要重读?”

生:前者是客观地指国家,而后者有一层特殊含义,指真正意义上的秉承了中国优秀传统与品质的民族魂,有一种崇高而骄傲的感觉。为表示侧重和特殊含义,后者要重读。

……

师:赏析第四章鲁迅听闻噩耗之后的字里行间的感情。先品读第二自然段。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这句话若用正常语序来表达则为“她与杨德群君的尸骸证明是事实了。”二者有什么区别?

生:事实在前,作证在后,给人以无可辩驳的真实感,血淋淋、硬生生地摆在眼前,给人震惊之感,“还有一具”几个字表达了鲁迅压抑的愤怒,表现了执政府的残忍。

师:“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简直…”一句,“而且”表达什么关系?感情着重体现在什么字眼上?

生:“而且”联系着前后文,表达递进关系,不仅是杀害,而且是虐杀。“不但”“简直”愤怒之情步步加深,可以感受到鲁迅内心升腾出的悲哀与愤怒。

师:第一段“噩耗传来”,我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怎么读出感情?

生:第一感受是“怀疑”。“不惮”“不料”“不信”“况且”“更何至于”“无端”“居然”“数百人”这些词一个比一个意想不到,所以与其说是怀疑,不如说是震惊与意外,震惊于执政府的残酷。

……

师:“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的伟绩,…的武功,不幸…了。”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对刘和珍们的高度赞美。如若抽离出主干,则表达为“当她们牺牲的时候,多么伟大呵!伟绩和武功被抹杀了。”仔细揣摩原句的表现力。

生:“从容地转辗”让三个女子大义凛然、毫不畏惧的精神得以体现;“攒射”表现了执政府的凶残与疯狂;“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包含一种可悲与可鄙的讽刺,本该用于现代文明的科技却被反向利用于杀戮;“伟绩、武功”与“几缕血痕”形成鲜明对比,邪恶在正义面前,哪怕再强大,也不堪一击,不攻自破。

师:看来,文字是可以承载和表现感情的,请大家用这个句式仿写小悦悦事件。

生:当18个路人最终冷漠麻木地从被连续碾压两次的小悦悦身边无情地走过的时候,中国人自来引以为豪的湟湟道义不幸全在大家冷漠走远的那一刻轰然坍塌。

……

师:第六章鲁迅对牺牲持什么态度?请从原文中找依托与理由。

生:持否定态度。“总觉得”给人一种反复思索、苦苦追寻、痛心疾首的感觉,可见要挖掘出意义非常艰难痛苦;“实在”“不过是”“更何况是”表达了一种痛惜,她们太单纯,对现实估计不足,仅凭一腔热血就作了无谓的牺牲,非常惋惜。

师生共同从文字本身出发,真切体会到了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范文6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红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泪珠与珍珠》,作者琦君

刘杨二女士之死,同她们一生一样,是死于与亡国官僚瘟国大夫奋斗之下,为全国女革命之先烈。所以她们的死,于我们虽然不甘心,总是死的光荣,因此觉得她们虽然死的可惜,却也死的可爱。我们于伤心泪下之余,应以此,并继续她们的工作。总不应在这亡国时期过一种糊涂生活。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作者林语堂

提炼升华

流泪,对自己来讲,就是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的过程。就是探询亲情与人生的真谛的过程,就是不断奋斗的过程。对他人来讲,流泪就是怜悯,流泪就是感动,流泪就是伤痛,流泪就是纪念,有良心的人总会以慈悲为怀,也唯有心怀天下的人,才会为民众的苦难而流泪,才会被高尚所感动,也才会感动后人。人生充满优患和苦难,只有从奋斗中我们才能得到最珍贵的收获。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生命的历程是多么悲苦,却又是多么壮丽!牡蛎如不努力排除障碍,就不会产生光泽的珍珠;眼睛如不为排除沙子,就不会有那么多泪水来洗涤。

多维解读

一、亲情感人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面对浓浓亲情却欲诉不能,眼泪是痛,是爱,是良心聚集成的美丽珍珠。幼年时的小淘气,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本素材适用“爱”、“母亲”、“淡淡的深情”等命题。

二、思乡情深

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是探亲接通了中断的血脉,使飘泊、流浪的灵魂找到了归宿,使蕴积已久的乡愁终于获得了尽’隋宣泄。所以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在回乡途中所流的眼泪是一种相拥而泣的思乡泪。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本素材适用“乡情”、“团聚”、“探亲”、“回家”等命题。

三、奋斗之美

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一帆风顺取得的成功永远不是真正的成功。作为青年一代,苦难、挫折、错误、失败都是我们青春路上的财富,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苦难,而是勇敢地去经历风雨,因为历经风雨的花朵才是最美丽的,历经风雨的人生才能望见绚丽的彩虹。

本素材适用“成功的秘密”、“奋斗”、“风雨彩虹”、“财富”等命题。

四、悲悯感恩

观音的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被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由于眼泪并非为一己而流,而是为仁爱而流,为大众而流,为真诚而流,所以它有如珍珠一样的宝贵,彰显了人生的崇高境界。

本素材适用“感恩”、“仁爱”、“真诚”、“崇高”等命题。

五、悲哀伤痛

面对惨剧,除了痛哭流涕,除了无边的愤怒,除了文采飞扬的悼词、挽联,正直真率、慷慨悲歌的林语堂写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哀恸的一种经验”,“暗中已感觉亡国之隐痛”,并且歌颂为国捐躯的进步青年。让我们珍惜生命,谴责杀人者,在理性的层面上去谴责、缅怀和悲伤。

本素材适用“纪念”、“长歌当哭”、“祭奠”、“历史的反思”等命题。

技法点拨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要以祥和宁静之心去观察生命,描绘人生。在极细小的生命波动上,去寻觅温暖,记述温情,散播温馨,把饱经忧患得来的生命体验,化为笔下的仁爱与智慧。在朴实厚重中透出淡淡的情味,平易近人里流露着洞识和哲思,形成自己特有的动静适度的生命境界。

拓展阅读

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至死不渝的爱情泪)

2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发自内心的同情泪)

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4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已。柔弱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海外赤子的思乡泪)

5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励志的爱国泪)

6 王义夫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因为心理素质,发挥失常,获得铜牌;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因身体和心理素质,1996年和2000年分别在亚特兰大和悉尼都取得了奥运银牌;2004王义夫又一次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这一次热泪盈眶,那动人的泪水里包含有多少情感!

(坚忍不拔的成功泪)

上一篇商调函

下一篇纸折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