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简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贾平凹简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简介范文1

烟雾缭绕中,贾平凹在谈论文风为何板结的问题,几人手中的香烟和桌上敬奉石佛的焚香缠绕,共同将屋子剩余的空隙塞满。

屋子里剩余的空隙本已不多。汉罐、石蛙、各色佛像仿佛才是这里的主人。进门是一口两人才能合抱的汉罐,左侧是一柜子的陈列,折身入内室,奇石巨佛,书画古玩,书籍照片,看上去琳琅满目,实际上只有一种风格:雄浑摒绝精巧,简单然而丰富,像是战胜归来的奇兵铁甲,横躺斜卧,酣然而眠,这是一个杂乱却让人感觉舒适的空间。在里面说话,让人不自觉地将声音放小,甚至光线照进时也将自己调暗了。

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贾平凹像是列阵点兵,介绍自己的精兵良将。楼下看完了,他说,走,去楼上再看看。与大多数收藏家喜欢各种好东西不同,贾平凹收藏得很偏执。他说,“我爱把屋子塞满”,而塞满这屋子的,不过是书籍、石头、陶器,这其中最多的,恐怕就是汉代的陶罐、石头的青蛙和佛像,以及自己的盗版书。

心系汉罐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挖个工地后面都要跟个考古队,汉家陵阙像夕阳残照一样遍布西安周郊、咸阳四围,秦砖汉瓦时有出土,其中流落民间的汉罐,就跟别地的瓦片一样普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二十出头的贾平凹就开始收藏汉罐。贾平凹属相为龙,据说他收藏最早的一件汉罐,也和龙有关,但这个“龙罐”可能是一个农民家里的尿盆。那时他一位大学女同学去关中下乡回来,说那里修田挖掘,挖出了许多汉墓,墓里完整的罐被农民带回作了尿盆。贾平凹就对她说:“你再去,拣一个完整的给我抱回来。”她果然就抱了个汉罐送给了平凹。这个汉罐高27厘米,长颈胖肚,肚的上部有一圈图案,似麒麟又非麒麟,据说是龙的子孙的一种。贾平凹得之欣喜,他相信物以类聚。

到现在,贾平凹收藏的大小汉罐怎么也得有上百个了。而百罐之首、罐阵之帅,就是我们一进门看到的巨罐。据说此罐是贾平凹从剧作家芦苇处“巧取豪夺”过来的。一天,贾平凹到芦苇家串门,屋内的一个巨罐一下击中他的眼球,这罐子需两人搂抱,简洁敦实、拙朴浑厚,让他看得两眼发直,生出了“夺取”之心。直接问芦苇要,他不好意思开口;就此作罢,他难掩此心。后来,贾平凹用了个文人的办法:写信。且看这信:“古语说,神归其位,物以类聚,我想能得到您存的那只特大土罐,您不要急。此土罐虽是您存,却是我爱,因为收集土罐上百,已成气候,却无统帅,您那里则有将无兵,纵然一木巨大,但并不是森林,还不如放在我处,让外人观之叹我收藏之盛,让我抚之念友情之重。当然,君子不夺人之美,我不是夺,也不是骗,而是以金购买或以物易物。土罐并不值钱,我愿出原价十倍数,或您看上我家藏物,随手拿去,古时友人相交,有赠丫鬟之举,如今世风日下,不知兄肯否让出瓦釜?”将土罐和“丫鬟”作比,也亏贾平凹想得出来。

为什么喜欢收藏汉罐,而不是元青花、明清瓷器这些似乎更加容易“增值”的东西?文如其人,收藏也如其人。贾平凹醉心秦汉雄风,推崇平朴拙实,在《卧虎说》中,他对霍去病墓前的汉代石雕赞美有加,感叹“卧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抽象而丰富,正是我求之而苦不能的啊”!这次和我们谈起文风和收藏,他再次说出对汉风的推崇:“文章华丽、腐化、走形式的时候,就没有内容了。汉代社会强劲,一个匠人随便捏一个罐子留给后人,会觉得很粗、很土,但会感觉气势很大,到明清的鼻烟壶、景泰蓝,非常繁琐,家具雕刻很细致,但看了之后却觉着气势小。就跟女人化妆一样,年轻的姑娘从来不化妆会觉着漂亮、有朝气,一旦到了需要浓妆艳抹的时候,证明你衰老了。”不可避免的,贾平凹又将罐子和女人作比了。

玩石绝不丧志

如果说罐子是贾平凹心向往之的古人奇境,那么石头青蛙,他认为是自己与天地造物在时空交错中的奇缘。他曾经说:“人与石头确实是有缘分的。这些石头能成为我的藏品,却有一些很奇怪的经历,今日我有缘得了,不知几时缘尽,又归落谁手?好的石头就是这么与人产生着缘分,而被人辗转珍藏在世间的。”他在河滩上拣到的一对石头,纹路恰是“平”“凹”二字,像是命运也认可贾平凹的这种联想。而在所有石头中,他又最爱石蛙,因为蛙与凹同音;他收藏的一块红壁石,样子像蛙,通体暗红,似动非动,贾平凹将此石名为红蛙,置于案上石佛的左侧,让其成神。

在著名藏石家李饶的藏石配文著《小石头记》一书中,贾平凹为其作序,序中写到,“玩石人却绝不丧志。玩的石都是奇石,归于发现的艺术,不是谁都有心性玩的,谁却能玩得出的,它需要雪澡的情操,澹泊的态度,天真、美好,这就是缘分。”贾平凹收藏的石头来源很多,自游山玩水中,批沙拣石,时常有所收获。

或者朋友相赠。放眼过去书房处处有石头。其中一件石琴得来如有奇遇。有次在酒席上,有位朋友喝多,话多失言,对他夸口,说他有个宝贝,你如果说准琴棋书画中的一个就送你。贾平凹不假思索地说是琴。这位朋友仰天长叹:这是天意!贾平凹怕他酒醒后反悔,立即去他家,到家时朋友酒醒了,抱着石琴一边做弹奏状一边狂歌,样子让人感动,贾平凹就不忍心索要了。但这位朋友豪爽,一定要践诺送给他,再一次慨叹:这是天意,这是缘分呀!

收藏“自己”

石头、陶罐像是天地和古人将贾平凹包围,比起这些肃穆之物,贾平凹装裱的一些照片让整个房间多了些生灵之气。这些照片是贾平凹敬仰的作家。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乔伊斯、沈从文、张爱玲贾平凹说起他们的语气,完全不像在谈论一个作家,而像在谈论一尊菩萨:“他们是我心中的神,如莎士比亚,曹雪芹,托尔斯泰,乔伊斯、坡、福克纳、海明威、沈从文、张爱玲等。 ”

他打开收藏的一大柜子自己的盗版书时,脸上狡黠的笑又回来了,像是小时候为一个小秘密得意的神情。盗版书以《废都》最多,到最新的《古炉》打止。他告诉我们,大部分是从求签名的人手里扣押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自己买来的。大家都见过推着三轮车卖盗版书的小贩,贾平凹家楼下曾经就有这么一个,每次贾平凹都将自己的盗版书买下来,后来,这书贩就不见了。

贾平凹简介范文2

――贾平凹

到了西安才真正有体会,贾平凹在这片地界多有名。商铺的挂匾若出现那种质朴可爱的圆形字体,那后面的落款必是“平凹”二字。书院门的店铺里平凹的字永远被挂在最显眼的地方,他的照片下的第一行简介,总是――西安人。随便拉住一个路人,没有人不知道“贾平凹”三字,就连达官显贵也要让他三分。他像是这城里的一块金字招牌。

当年,13岁的平凹第一次来到西安。他背了粗麻绳捆着的铺盖卷儿,戴着草帽,一看见钟楼就惊骇了,当即草帽掉下来,险些被呼啸而来的汽车碾着。他不曾想到,40年后,在这座曾令他惊骇的古城里,所有人提到他的名字都露出自豪的神情,他也不曾想到,自己会跟这座城站得那么紧、连得这么深。

他是西安人的宝贝,他是,西安人。

贾平凹的家在西安城中最热闹的地方。沿马路边的几栋不起眼的公寓群走进去,噌噌上到顶楼,现出很平常一扇防盗门。

同行的《美文》副主编穆涛先生是平凹先生多年的好朋友,一路上八卦了一箩筐的贾氏趣闻,开篇都有巧机,但收场大多是拙拙的:“你们见了他,随便开玩笑。他那人话少,随你们说,他只是点头。”

良久,平凹方来应门。开了门竟没有话,只是闪到一边呵呵地笑,跟在后面的穆老师将我们推进门去,平凹跟在后面一路无话,倒像个客人,生、冷、硬、蹶的西安人少有应付和周旋的能力。进了门,平凹先生成了导游,领我们楼上楼下参观,指给我们看墙上自己的字画。书房门口的墙壁上画了一个门神,平凹的字盎然有趣“主人在办公,请勿打扰”。他的主意全藏在肚子里。

进了厅堂,知道自己一下子跌进了历史的漩涡里去了。两层的房间从中间打通,绕房间一周的书柜上摆满各种陶罐、佛像、石头,楼梯两边堆满小石狮,客厅正中的石头间悬一块巨大的匾额,上书“上书房”三字,落款“平凹”。又摆张小凳子在角落里,上面放一张老贾自己的照片,加一个陶瓶、一只手缝的青蛙,暗合主人的名字。

平凹先生从何时开始收集这些古董,我们不得而知。但凡西安人家中,总是有那么一两块秦砖汉瓦。上世纪80年代初,平凹住在北郊一户农家,村里许多人家的厕所墙角总有一大堆打碎了的汉陶罐片,农民是用揩屁股的,揩过了又丢在那里,经过雨淋干净了,如此再用。秦的汉的瓦当,老太太们则是要用来拓印锅盔馍上的花纹的。西安城里城外都是不能随便搞建设的,哪里一挖,说不定就掘到个巨大的历史发现。有历史的石头,在西安并不稀奇。平凹不喜欢瓷器,说太精致了,不合他的脾气,反而是这些粗糙的石刻、陶罐,跟他相投。淘来了就随便堆在家里,落了灰也不难看,反而蒙着一层沧桑。

写了字的稿纸厚厚一沓堆在书桌上,努力体会他一个人坐在这些石头中间写字的心情。窗子是开在二楼的一扇小窗,顶上的采光很好,从上面亮罩下来,他写东西的时候要吸烟,一支接一支地吸,光和烟就厚厚罩住他,还有那些瓦罐上的灰。倘若暗下来,这些石头在夜色里黑黢黢地立着,这尚书房中的主人又会是怎样的心境?会不会就坠入到那个年代去了?在那汉唐的街上,到处是脖子上系着驼铃的高头大马;穿着兵卒字样军服的士兵立于城门两侧,数十米高的绞索咯吱吱降下护城河上的板桥……

20岁入西安城,贾平凹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几乎都在这座城里度过。哪怕后来到了上海、到了北京,他心心念念的仍是这座在他的印象中颇有些“灰头土脸”的城市。“西安是我遇见的第一个姑娘,别处的再漂亮,总是别处的,也就一眼、两眼的喜欢。”

贾平凹这样感知西安:从城外走进来,脚上的泥还未擦干就走到了城市的最中心,倘若换了北京,城市太大,没走几步,泥就都掉了。贾平凹曾在他的《四十岁说》中写道:“我是一个山地人……那一种时时露出的村相,逼我无限悲凉。”他到现在还说一口浓重的秦腔,一开口就是“恶这个普通话,恶实在是么办法。”与其说“么办法”,不如说,他享受这种独特的乡音。

人跟城的关系,至好的状态自然是相契――城符合人的气质,人从城中得到滋养。平凹和西安城就是这样的例子。

不写作的时候,平凹就登上城墙去听埙声。那沉重悲凉的调子,和着日薄西山景色,能勾起作家心中无限的情思。

有时候在某个休息日,骑了自行车去渭河岸独行,那里有许多的帝王陵墓,还有大大小小的文臣武将、皇后妃子的小墓堆。平凹曾在《老西安》一文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时近黄昏,夕阳在大平原的西边滚动,渭河上黄水汤汤,所有的陵墓被日光蚀得一片金色,我发狂似地蹬着自行车,最后倒在野草丛中哈哈大笑。 ”

平凹是怀旧的,他屡屡在文中表达他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西安也是怀旧的,饱经沧桑的老西安有着千年的自豪,却在现代化的氛围中不得不调整节奏放下姿态。然而,正是这种独特的千年以来的贵族气质彰显了西安的文化实质,它是不可迈过的一座大山。

真正能写字的人一般都不擅言辞,平凹确实不爱说话,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不好说,说不好”。而他一旦开始写作,就关门关窗,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怎样都不出门。13年前,他的《废都》出版,从评论家到乡野农夫,几乎人手一册,俨然文学界多年难得的繁华盛事,平凹却一个人闷在书房里不出声,哪怕外面洪水滔天。多年前,久不提笔的平凹又一口答应《老西安》一书的创作,几乎是马不停蹄,一蹴而就。

而当我们问及西安的好,平凹点燃一支烟,良久,简单吐出一句:“哪儿都可以,随便转转,随处看看。”

遇见的第一个姑娘,又怎说得出确切的好来?

贾平凹简介范文3

关键词:《商州三录》;朴素自然;方言土语;白描手法;风土人情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09-01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的、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语言大师。他的《商州三录》系列散文呈现给我们一场视觉的盛宴,这些散文以商州为背景,挖掘秦汉文化源流,向我们介绍商州的山光水色和风土人情。朴素自然是《商州三录》最显著的语言特点,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作者总是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他的情绪感悟,达到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艺术效果。

贾平凹语言的朴素自然首先得益于方言土语的大量运用。他在选择语言时,着重于还原本真的生活,运用商州的方言土语,从而使作品的语言质朴自然,富于表现力和生活气息。他重视从生活中从大众语词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语词运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例如“母子俩拿了镢头上山,挖了一畦地,暖活活的太阳就照的身上出汗。娘俩开始种小豆,一仄头,t见合欢树下站了两个人,一个头发灰白,是个男人,一个是秀发女子。”(《周武寨》)“仄”、“t”两个字正是当地的方言土语,传神地描绘出母子俩的神情动作。又如“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房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鸡蛋,眯了一只眼对着太阳耀。”“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同时一声怪叫,嘎喇喇地,在远处什么地方,如厉鬼狞笑。”(《商州又录》)在这里“耀”、“团结”和“嘎喇喇”等都是陕西方言有的用法,这些词使作品的表达更贴切,更生动形象。这些口语化的语言在经过独具匠心地加工提纯后,显得朴素又鲜活有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方色彩。

方言土语的大量运用,彷佛将我们带到了商州的山村之中,使人感受到《莽岭一条沟》的坡坡涧涧、塄塄坎坎,触摸到镇柞的山民干农活特制的板锄,接触到《白浪街》里受固有传统影响永远处于中不溜地位的陕西人。大量使用方言土语使文章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作者正是通过这些通而不俗的艺术语言使作品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在朴素自然中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此外,白描手法的运用也是贾平凹语言朴素自然的一大技巧。“所谓白描,就是不加修饰地把人物和景物的面貌勾勒出来。”这种描写不粉饰,不雕琢,是自然真切精确洗练的。鲁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贾平凹在语言叙述中就经常熟练地运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白描手法。《白浪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湖北人在这里人数最多……所开的饭店餐具干净,桌椅整洁,即使家境贫穷,那男人的卫生帽一定是雪白雪白,那女人的头上一定是纹丝不乱。若是有客稍稍在门口向里一张望,就热情出迎,介绍饭菜,帮拿行李,你不得不进去吃喝,似乎你不是来给他‘送’钱的,倒是来享他福的。在一张八仙桌前坐下,先喝茶,再吸烟,问起这白浪街的历史,他一边叮叮咣咣刀随案响,一边说了三朝,道了五代……一顿饭毕,客饱肚满载而去,桌面上就留下个七元八元的,主人一边端残茶出来顺门泼了,一边低头还在说:‘照看不好,包涵包涵’”。这里看似平淡的白描式的语言,却把湖北人在白浪街做生意的精明,形神毕肖地勾勒出来,从饭店老板注重卫生的细节描写到招揽客人,以及殷勤款待,活脱脱地向我们展示了湖北人做生意的精明。贾平凹对人物的描写如此,对环境的描写也是大量地使用白描手法。《黑龙口》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黑龙口的人不多,几乎家家都是做生意的。这生意极有规律:九点前,荒旷无人,九点一到,生意摊骤然摆齐。因为从西安到商州来的车,都是九点到这里歇着,从商州各县到西安,也是十点到这里停车。于是乎,旅人饥者,有吃,渴者,有茶,想买东西者,小幺零食山货俱全。集市热闹两个小时,过往车一走,就又荡然无存,只有几只狗在那里抢骨头了。”

贾平凹的散文大多以清新的白描手法为主,偶尔加以轻轻地点染,从而呈现出一派大巧若拙的朴素自然美来。

贾平凹语言的朴素自然,还源于他所描写的内容是商州的风土人情。商州,大体指陕西南部商洛山川一带,是中国乡土社会最被古老文明渗透的地方。这里民情古朴,充满原始的纯真和旺盛的生命力,人们爱憎分明,强悍坚韧,重情豁达。对于商州的一切,贾平凹保持着一种深深的情感,这里是他的生命之根之所在,又是他精神的故乡。他对商州的感情是深厚的:“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象、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独特的神秘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因此,当贾平凹怀着对故乡的拳拳之心,对都市生活的厌倦情绪初回商州时,他在创作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努力发现、挖掘山乡生活和古朴习俗中所蕴藏的人性人情之美,作者着意抒写恬淡、闲适、灵动、神秘的风土人情,犹如静美的田园诗、田园梦,融化在商州山川独特神奇的民情民俗中,充满山野质朴气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桃花源”似的民俗风情画,让我们享受了一餐原汁原味的商州美味,虽然是农家的“粗茶淡饭”,却鲜美异常。《商州初录》里的《莽岭一条沟》描述了一个全然安宁、自足的世界:十六户人家依山而居,自给自足。人们相隔遥远,却声息相通,相互关怀、友爱。他们大多数人从未走到沟外的世界,也没有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这里没有争斗,没有倾轧,也没有生存的艰难,山沟提供着人们足以享用的一切,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他们拥有着自己的一套人道秩序,对过往的行人在门前置茶、置水、让吃、让喝。作者所寻求的那种人的本真生存状态,在这种理想之境里得到了实现。这里的乡风民情被描写得如牧歌般令人流连忘返,让人品尝到古老文明本身的生活魅力。《黑龙口》有这样一段描述:“紧接着的是两家私人面铺,一家专削面,大油糅合,油光光的闪亮,卖主站在锅前,挽了袖子,在光光的头上顶起白布,啪的将面团盘上去,便操起把锃亮的柳叶刀,在头上哗哗的削起来:寒光闪闪,面片纷纷,一起落在滚烫的锅里。然后,碗筷叮当,调料齐备,面片捞上来,喊一声:‘不吃的不香!’另一家,却扯面,抓起面团,双手扯住,啪啪啪在案板上猛甩,那面着魔似的拉开,忽的又用手一挽,又啪啪直甩,如此几下,哗的一撒手,面条就丝一般,网状地分开在案上。旅人在城里吃惯了挂面,哪里见过这等面食。”读这样的语言我们体悟到的是朴素自然,平易晓畅,而又简洁明快。又如《龙驹寨》中的一段描述:“县城各地,都是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逢集,龙驹寨不分日月,不论早晚,总是人多。在这个几百里方圆,这里就是北京城,就是大上海,山民们以进城为终生荣耀”。简单几笔就把龙驹寨在当地人心里的重要地位勾勒出来,平实朴素而又传神。

总之,贾平凹的语言是朴实平淡的,但是这种朴实平淡不同于缺乏艺术性的俗,而是在朴实化、口语化的同时又艺术化。诗人元好问《论诗绝句》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正好可以用来评价贾平凹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赵树理.随《下乡集》寄给小读者[N].文汇报.1963-06-02.

贾平凹简介范文4

作者: [美] 费慰梅

译者: 成寒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2

页数: 256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1813763

简介:林徽因与梁思成皆出身名门,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洗礼。两人学成归国后,本该大展宏图,然而,接连而来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颠沛流离之中。尽管身处恶劣环境,他们仍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看点:林徽因在其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诗文,梁思成则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建筑事业。这本传记,以细致客观的笔触,展示了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伉俪的传奇人生。

《古炉》

作者: 贾平凹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1

装帧:平装

简介:讲述了一个烧制瓷器的名叫古炉的村子里发生的故事:这个村子非常偏僻,村人擅长技工然而极度贫穷。在“”中,他们使强用狠,争吵不休。作家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名叫狗尿苔的少年主人公,他从小被抱养,生活在古炉村,因人境逼仄,只得与动物、植物交流……?

看点:“贾平凹的《古炉》是一部最广阔、最深刻、最能表达他对中国社会的认识的作品。看完这部小说让我又一次体会到多年前读完《白鹿原》后的那种亢奋

《1Q84》BOOK 3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1-1

页数: 424

装帧: 精装

ISBN: 9787679832736

简介:写一对十岁时相遇后便各奔东西的三十岁男女,相互寻觅对方的故事,并将这个简单故事变成复杂的长篇。我想将这个时代所有世态立体地写出。超越纯文学这一类型,采取多种尝试。在当今时代的空气中嵌入人类的生命。

看点:“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目前我已经置身于这‘1Q84年’。我熟悉的那个1984年已经无影无踪,今年是1Q84年。空气变了,风景变了。我必须尽快适应这个带着问号的世界。像被 放进陌生森林中的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下去,得尽快了解并顺应这里的规则。”

《巴黎,巴黎》

作者: 乔治・摩尔

译者: 孙宜学

出 版 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12-01

页数:444

装帧:平装

ISBN:9787562457626

贾平凹简介范文5

摘 要:贾平凹创作的《废都》经历了出版――被禁――再版的曲折历程,其中呈现了读者在接受作品过程中的评论及对其的争议,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争论中《废都》完成了两大阶段的经典化历程,最终成为了经典作品。

关键词:贾平凹;《废都》;经典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最具叛逆性和世界意义的作家,而90年代创作的《废都》更是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争议,本文以《废都》曲折的经典化过程为研究重点,综述三个阶段学者对其的评论及争议,并以此反思在当代如何才能理性地评判文学作品。

一、《废都》的经典化历程

经典是对文本的价值评价,其地位是动态的。《废都》属于不能在当时被认可,却被后代“追认”为经典这一类,它在中国的境遇是曲折的,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评论是充满争议的,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正是评论家对此的不断争议、评论才使《废都》最终确立了经典的地位。

1.1993年,贾平凹在陕西完成了《废都》,随后的出版,使其不仅成为热销书,还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写成了《废都大评》。分析这个阶段的评论基本是理性的,毁誉参半。

但好景不长,下半年《废都》就被禁,贾平凹因此还受到了强烈的批判,评论界集成批判大军,许多评论基本是一窝蜂地批判,并没有多少学理分析。

分析学术界对其的评价,主要从知识分子精神迷失和性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批判,比如王晓明教授就和学生一起从两个方面讨论了《废都》现象,一是认为此现象的出现是一种促销策略。二是从文化层面对小说中采用的删节方式进行批判。昌切认为小说“是大众文化和感官文化排挤精英文化的畸形产物”,还说贾平凹“醉入感官文化,赚取大众喝采。[1]”李建军和孟繁华都批评了《废都》,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废都》持肯定的态度,他们主要从文本深层含义入手,丁东认为小说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世纪末的精神大幻灭。更为重要的是,季羡林和马原都对小说表示赞同,季羡林说“《废都》20年后将大放光芒。[2]”马原认为“《废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空前地把当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无聊状态描写到极致[3]”。

总之,从出版到被禁《废都》经历了戏剧化的历程,引起了评论家的集中评判和争议,形成了《废都》现象,反而赢得了更多的读者的关注、评论,这是在这样的争论中《废都》步入了经典化历程的第一个阶段。

2.2009年,《废都》重版。期间人们的价值观和认知都逐步走向开放,《废都》逐渐被批评家和普通读者所接受,很多专家开始重评《废都》。如今,对于它的评论是多样的,研究角度也比前一个时代丰富了不少,正是多角度的研究才使《废都》的意义不断被赋予。

从时代语境对《废都》进行分析的,比如陈晓明反思了之前对小说的不当评价。李敬泽也认为小说在时代和出人意料的地方建立了秘密的联系。这两位学者都写出了小说所独具的时代特点。

对作品自身进行探讨的,主要是运用西方理论对文本研究,比如从存在主义视角来解读,认为“废都”意识传达了颓废的精神状态和世纪末的焦虑。还有从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解读的,小说是对处于“失语”情境下的女性命运进行了反思,挖掘隐藏在背后的社会根源。

从主题角度研究的,一般探讨的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的迷失,还有郑安纲探讨了小说和创作背景的“废都意识”。

从审美角度研究的,韩鲁华,樊瑛认为小说是对一个时代及其精神的概括。储兆文挖掘了废都的一个个建筑意象。朱佳宁则提出小说用了叙事技巧,达成了现实与作品的搭建。刘再复认为庄之蝶是个颓废的知识分子形象。

此外还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与《秦腔》、《浮躁》、《白鹿原》、《红楼梦》、《金瓶梅》等的比较,从比较中展示小说的多重方面。

从这一阶段对《废都》的重新评论中可以看出肯定的态度是占主流的,不同角度的评论对小说意义的解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从《废都》曲折的历程中可以看出,一部文学作品要想成为经典,就必须得到出版,并引起批评家的注意,最后成为经典的重要标志就是进入大学的教科书和载入文学史。这三方面的因素是缺一不可的,显然《废都》这三个因素都满足了,正是读者的喜爱、评论家的肯定、教科书的收纳才使《废都》完成了经典化的第二个阶段。

二、反思当今文学的经典化

由《废都》曲折的认同历程看,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影响一部作品的评价,而对于曾经的评判应该理性地予以看待。同时对于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评判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重建文学价值体系。

在当今时代,对于《废都》出现这种曲折的经典化过程应该予以理性的看待。毕竟文学经典的价值理念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就像“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经典就打破了原有经典的评判标准,打破文以载道的观念。同样,九十年代文学界对《废都》的评判很大程度上是和当时的文化语境相关的,如今看当时的批判是极不成熟,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当时的文学评论,只是因为当时的文化语境是不允许“非正统”作品出现的。虽然这种批判使得作品的经典化道路更加艰难,但从另一方面说却构成了《废都》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审视,反而有助于经典地位的确立。

此外,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文学的经典化过程就是确立作品价值的过程。这种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因此需要从不同方面不断发掘作品中的经典性元素,从而使其的经典地位得以巩固。另外不可否认的是,经典地位并不是一直稳固的,如果作品中的经典性元素不足,就会影响其经典地位。就像“红色经典”一样,时期的评价主要强调其意识形态,因此被定为成为经典,但现在看来,虽然也不乏优秀之作,但其经典性地位还是受到了影响。另外,文学经典化的确立标准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但对于文学经典评价标准中的人文性、文学性尺度应该予以留存,这样才能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评价。

总之,对于作品的评定不能依据惯性思维,而要从内在挖掘作品的价值,使真正优秀的作品得以传承、延续。

参考文献:

[1] 昌切.世纪桥头的凝思――文化走势与文学趋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贾平凹简介范文6

【关键词】《废都》;贾平凹作品;赏析

0.引言

《废都》是一部当代世情小说,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收眼底,一个个人、一幅幅场景都像原汁原味的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不加掩饰地表现了20世纪末中国人在时代变革、文化价值转向的时代浪潮中面对原有的目标和价值体系正在加速瓦解且维系社会和人心的新的价值标准尚未确立、人们无所选择又找不到新的位置时,产生的苦闷、迷惘、困惑、无聊、无奈、伤感、浮躁、不安、焦灼、惶惑、压抑、沉沦、挣扎、尴尬、失落、不甘、无所适从等复杂的情绪,个中况味是在主人公成功达到辉煌的顶点时体验到的,从中可以读出名利背后的虚无,清雅里头的凡俗,理想、道德、信念缺失造成的无序和混乱,弥漫着传统文化断裂的阵痛和失去人文精神倚持的荒凉。

1.废都之“废”

在贾平凹作品中《废都》影响十分深远,贾平凹在对古都的描写中,通过描写现代都市生活,将“废”的主旨贯穿其中。《废都》40万言,皆被一“废”字冠着、串着,它是全书的“文眼”、枢纽。一个“废”字,就直接表明了作品的主旨,作品中充斥着的是颓废、阴暗、没落的情绪。《废都》中写了不少人物,“堕落”与“颓废”是他们身上的醒目标记。

《废都》中的整个故事是以西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为原型。“废都”二字既有地理意义,又有时代意义。废都—西京(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许多中华文化的原产地。它昔日的辉煌,己时过境迁,这个荒败了的皇城,当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改革的到来之际,不管是在政治,还是在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己失去了优势,是已被取代的权力中心。古都已经废了,是相对于十三朝古都曾经辉煌的“废”,变成历史被永远定格。

而住在这座城中的人,却仍沉醉于这座城过去的辉煌中,因此他们傲慢无比,但一旦被拉回到现实,意识到辉煌不再,他们就会有所怨恨、有所悲愤,他们傲慢至极但又自卑至极。其实这种自傲又自卑的矛盾心态,正是“都”废造成的。这座城总给人一种墓气沉沉的感觉,它很难给人呈现一种生气勃勃的美,反而到处都是一片颓败、残破、荒凉的景象,这并不是说这座城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交通工具,而是这些所谓的现代都市的象征物一旦被组织进这座城的整体画面后也带上了荒凉、残破的意味。

《废都》里写到了世族名门、城河街道、寺院庵堂、民风民俗等所呈现出的“废”相“废”势。如:昔日用秦砖汉瓦铸造的繁华街道、显赫的府衙与庄园,己是破败不堪,又脏又乱。曾经牵动着千家万户的水局所在地“双仁府”,而今它的主人变成了庄之蝶的岳母—牛老太太,这个整日人话鬼语,疯疯癫癫的怪异老太婆,大热天也闭门关窗,整个房子充斥着闷气、鬼气:而做为贵族后裔的赵京五,他家昔日显赫的豪华庄院,如今也门庭破败,落得个脏乱杂挤。

2.小说《废都》中的人物描写

小说的主人公庄之蝶作为蜚声文坛的一代名作家,有其辉煌的创业历史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他成名后再没有作为,他为声名所累,为废都的环境所左右,浮躁不安的心灵无处安置。他已经不再为自己活着,做为一个作家,难得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更多的是忙于应酬,直到最后丧失写作能力。哪里都有他,哪里都没他,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在情爱和中才能体验到自我。庄之蝶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重负和现代文化的冲撞在废都中游荡挣扎,面对着转型期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希望重振雄威,走出废都;另一方面困在废都里疲于周旋和应付,无所适存。自尊善良软弱敏感的庄之蝶被废都潮流淹没,生命残破不堪,精神极为孤独和痛苦,在与情人的与狂欢中寻求短暂的解脱,这是无奈而悲哀的沉沦,显现了庄之蝶丑与猥琐的一面。

另一人物周敏,则是一个不甘卑微,勇敢地带着自己的情人走出潼关,并且为在城市站稳脚跟而不懈努力奋斗的人,他是整个官司故事的始作俑者。他不世故,不懦弱委琐,也不狡猾,他努力的争取着属于自己的一切,像周敏一样的人现实中有很多。但是周敏没有学会依靠自己的勤劳肯干,却妄想投机取巧,把自己的命运托付于他人,所以只能导致他最终的失败。

唐宛儿是《废都》小说中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女性,书中最具争议人物。她长得漂亮,皮肤白皙,身材迷人。她出自乡土,但却追求“现代”。唐宛儿为追求情感生活所进行的挑战,表现出她是属于聪明但不易对生活满足的那类女人。在唐宛儿的爱情戏中,她始终处于自我牺牲与自私自利矛盾与冲突中,所以只有堕落。

柳月是一个漂亮聪明非常清醒又非常务实的小女子,中国90年代民间女性物质化的化身,在她的生活哲学中,她认为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机会,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去承担它,并为之付出代价。在柳月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运用叙述视角的转换角度来分析《废都》文本,不失为一种可操作的且是简单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人一目了然。叙述视角的分析,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深化后的主题,还看到了作品深刻的艺术容量,更看到了纷繁复杂的社会背后的无法评判好坏优劣。

3.小说《废都》中语言的特色描写

贾平凹语言的独特性在于他的语言不是规范的,正是这种不规范的语言原始状态却饱含着深刻的历史深度关怀。

《废都》的受众群体具有广泛性,因为作品更多的是写人的日常生活,也反映出大众的基本情感与欲望,更符合大众的口味。在语言方面,贾平凹擅长使用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西北方言,其语言特点是能够准确表达环境和情绪。陕西话的“浑”便体现在“整体上凝重,线条展灵性”,而商州语言又有着驳杂和古朴的特点。贾平凹先生合理地吸收和运用了这两种语言的精髓,他的语言读起来木木的,嚼起来筋筋的,憨憨朴朴,真情实意在不经意间蔓延,于平实中不失幽默。他把描写放在了叙述的行进中,让语言超越文体,达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完美结合。能够经得起反复阅读的小说才是好的小说,能够让人反复品味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贾平凹的语言文字一出手就不俗,那是一种浑厚的、质感的、有重量感的、会直逼读者的心口和心灵而令人难以抗拒的语言文字。这种语言魅力,不仅来自作者掌握到语言文字的野性和趣味性,实质上,还来自于作者真挚细腻的灵感和热忱饱满的情感投入。这就是贾平凹小说语言独特的魅力。作家对语言艺术多样化的追求和极其鲜活的人物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语言风格的幽默化也突显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鲜明的现代特色,因而铸就了他的小说的耐读性和经久的魅力。也只有真正掌握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小说思想主题和创作技巧。

4.结语

《废都》作为城市题材小说,通过对庄之蝶等文人、商人、官员、烟民及等城市众生相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当代城市生活的画卷。作者在作品中所宣泄与映照出的自我意识,反映出整个现代社会在新旧交替之时的颓废与焦虑的时代病。

【参考文献】

[1]赵文.感伤忧愤情怀的扭曲书写—读〈废都〉[J].文学界(理论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