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的诗句范例6篇

惆怅的诗句

惆怅的诗句范文1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释: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本题的参考答案为:诗人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笔者依据现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多年来对学生在古诗词做题方面情况的了解,认为这个题目学生想答得很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道题能力层级较高,考生能答出“衬托”手法的应该是凤毛麟角。就着这个问题,笔者想从几个方面用宏观的角度对答案中的“衬托”法做一下厘清。

衬托作为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属于描法的一种,因而诗词鉴赏上对它的概念界定为“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这个概念中,要注意“描写”这个中心词,也就是说,衬托就是一种描写。而且广义而言,衬托也就是烘托,本身包含着正衬和反衬两种方式,属于描法的一部分。

这里面又产生了一个二级概念,就是什么是描写,怎么判断一段话是描写,描写和叙述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因为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不作展开叙述,只提纲挈领地就描写和叙述提三点判断方法。

1.叙述的语言朴实简练,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只做简单准确的说明交代,而描写则语言鲜明形象生动,对人和事摹写刻画。

2.叙述不用修辞,而描写则广泛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

3.叙述的目的是推动情节发展,而描写的目的是增强形象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此,在使用衬托这种艺术手法时,必须首先弄清楚诗词的语言是叙述的还是描写的。只有作者在诗词文学中首先使用了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才可能会有衬托这种表现手法。

我们再回到这道题:前两句“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中,“等闲”是“轻易、随便、寻常、平常”的意思,其中“挥袂”二字不但有形,而且有意,试想诗人随便挥一挥衣袖的样子,多么洒脱、多么风流、多么轻松、多么疏散,而紧呈“挥袂”二字后的“客天涯”又把这种洒脱疏散发展成为“天涯闲适”的风流浪子形象,此句描写不但展示了一个风流洒脱的天涯浪子形象,而且也勾勒出这个天涯浪子无拘无束,了无牵挂,四海为家的浪子心态,可谓是形神兼备,水到渠成的描写。

从感情的角度看,诗歌前两句已经深深含有一种对目前处境的闲适洒脱,作者如果顺着这样一种思路写完后两句,这首诗歌也就不奇了,可是后两句,作者在“灯前一觉江南梦”的叙述之后,笔端一曲,用了“惆怅”二字,将笔下描摹的“山月斜”景物渐染了自己“惆怅”的情怀,使斜月在空寂和皎洁中飘洒着冷寂孤独的惆怅。这样一来,最后一句的惆怅,就和前两句中的“惯别”和“等闲挥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诗歌前后描写的情感迥异不同。

做这道题时,我们再结合诗歌鉴赏题的“五必看”(看题目、看作者、看主旨句、看注释、看题干)中的注释信息,“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追寻诗中作者“惆怅”的原因,就不难得出:灯前一觉江南梦中,不可以理解为梦见江南,而是一定要解读成在江南做梦。梦见什么了才“惆怅”呢?很明显,第一句作者说“惯别家”,那在江南的“灯前一觉”一定是想家了,思乡了,思路到此为止,围绕着这首诗歌的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高考答案所给的“衬托”手法是合情合理、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因为这首诗首先是描写而不是叙述,因为在诗歌语言上对抒情主人公的刻画描写是细致的描摹而不是粗线条的勾勒,既有外在的神态又有细致的心理,同时对梦醒之后所见的山月也有“斜”的刻画。那么既然是一种描写,前三句和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感情又不同,因而就表现手法而言,只有是衬托,也就是说,前三句的描写越是表现自己内心的洒脱,后一句的“惆怅”之情就越重。

由于个人原因,笔者没能参与黑龙江考区高考试卷的评阅工作。但对这首诗歌要考查的手法问题,笔者除尊重高考答案的评分标准之外,还有如下答案供探讨交流:

1.可答对比手法。因为对比本身就是衬托,二者可共用,也可剥离单用,就本题而言,都可以。

2.可答虚实类。因为就诗歌本身而言,只有最后一句是眼前实景,余者皆为虚写。

3.可答情境。仍然是最后一句写景,包含着作者绵绵的思乡之情,因而可答情景交融,也可答融情于景。

如果从最佳的答案来看,命题组给的答案最符合诗歌要求,其他答案都是就诗歌的一句或几句来理解的,未免有失偏颇,但也能差强人意,最起码,不至于一分不得。

为了对衬托的手法有更熟练的体会,笔者再举一例以强化印象。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惆怅的诗句范文2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二、重难点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蒹葭》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诗歌双声叠韵,四言句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更是让诗歌宛如一曲天籁,有余音绕梁之感。

2.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主人公对于伊人执着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感情。(2)体会景物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渲染的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氛围,烘托失望惆怅情感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3)当堂成诵。

3.教学难点。通过解读“追求者”、“伊人”的形象的多重性,体会诗歌的含蓄美。

三、学情分析

要根据学生已经知道和想要知道的内容,判断出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的内容和预测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1.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对事物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丰富且奇特的想象。

2.《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自己领会,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设计时,选择《诗经・硕人》与《蒹葭》进行对比,学生领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诗经》六义。

2.利用工具书,认记文中字词(蒹葭、溯洄、萋萋、未、湄、跻、坻、濉b),掌握它们的音形义,熟练朗读诗歌并做到当堂成诵。

3.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范读、齐读等朗读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主人公对于伊人执着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感情。

4.通过解读“追求者”、“伊人”的形象的多重性,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构建动场。

唐朝以前的诗歌是长出来的,

唐朝的诗歌是嚷出来的,

宋朝的诗歌是想出来的,

宋朝以后的诗歌是仿出来的。

――启功《启功丛卷・诗词卷》

唐代以前的诗歌是什么?是诗经 (介绍《诗经》,出示幻灯片)。

学生齐读题目――蒹葭。

2.自主学习。学生活动一:一唱三叹,读《蒹葭》。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2“利用工具书,认记文中字词(蒹葭、溯洄、萋萋、未、湄、跻、坻、濉b),掌握它们的音形义”和目标3“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范读、齐读等朗读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学生活动二:联想想象,绘《蒹葭》。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4“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和教学目标2“熟读成诵”。

3.交流探究。学生活动三:迁移拓展,悟《蒹葭》。

教师导学:(1)思念向往、追求。(2)执著、坚贞不渝。(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3“体会主人公对于伊人执着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感情。

4.综合建模。教师导学: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4“通过解读‘追求者’、‘伊人’的形象的多重性,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根据提示,当堂成诵,教师小结。

七、板书设计

蒹葭

音韵美 含蓄美 画面美

执着追求 失望惆怅

八、当堂测试

1.给下列词语注音:

蒹( )葭( ) 溯( )洄( ) 萋萋( )

未( ) 湄( ) 跻( ) 坻( )

澹 )b( )

2.根据提示,默写诗歌的第一节:

蒹葭______,白露______。所谓______,在水______。______从之,道阻______。______从之,宛在______。

惆怅的诗句范文3

年少时的爱情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憧憬,一种情愫暗生,一种心底的悸动。当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的倩影,映入眼眸,便在心底泛起漪涟,产生一种心动。年少轻狂便开始肆无忌惮的追求,不顾一切的狂热。然而这种心动来的快去的也快,但心动平复之后便消失,只是偶尔忆起的惆怅。也许当爱情的期限完结,剩下的就只是惆怅了吧,人生无限惆怅之。

疯狂之后是平静,心动之后是淡然。从那种心动到最后的淡然这就是爱情的期限吗?相知,相恋,相分一遍的演绎着就是爱情的期限吧。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念念不忘,放不下当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是对当初的执念吧。一念之间,一生执念,很多时候,很多事,我们都需要用一生时间来诠释,这是一种期限的延期吧,到期之后的念念不忘。

李商隐诗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一种何等的惆怅,曾经最美好,沧海也好,巫山也罢,毕竟是曾经,现在剩下的只是追忆,只是不知道这追忆是否是爱情的延期。我不知道什么事爱情,相对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我更愿相信分隔两地寄相思,供需此情不相忘这一种爱情。

见过沈园之中的《钗头凤》,错,莫,难,瞒四字该是词人怎样的血泪。风华不再,故地重游,昔时恋人已识物是人非。她人妇,他人夫,却在曾经你侬我侬的地点重逢,这该是一种多大的讽刺,命运的玩笑,捉弄着二人。念念不忘往昔,最终却要二人要用一生时间来释怀。不知道他们的爱情是一生还是一时,用一生来释怀的念念不忘可曾是一种爱情的延期。

惆怅的诗句范文4

一、逐句分析,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丰富性

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信息,往往不是单一的。诗人往往将复杂的感情通过种种形式将其或叠加、或组合、或交织在同一首诗里,使诗中的情感信息表现出丰富性。这源自诗人复杂的内心。诗人总是围绕某一人、某一事展开多样化的思绪,随之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情感,既有主导的,也有次要的;既有并行的,也有包容的。它们或明或暗地潜伏在诗中,在外表现为意象的丰富性,叙事的多变性;在内营造了奇妙的思想之美、情感之美,耐人细细寻味。但大多数学生在解诗歌鉴赏题时,思维是单一平面的,或者只扣最明显的一点,而忽略其他,或者抓住几点,却不够全面,从而导致了不必要的失分。而大多数情况下,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是分布在整首诗歌中,甚至遍布于每一个句子里,因为要把握诗歌情感信息的丰富性,必须逐句分析以免遗漏。

【例】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10年北京卷)

【诗歌鉴赏】 诗歌一开始四句写景,苍凉萧索,既是深秋实景,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五、六句说明诗人的遭遇。李白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他秉性耿直,对权贵不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被迫辞官离京。第七、第八句,说明他的不顺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第九、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竟栖身于“枳棘”, “燕雀”却栖于“梧桐”,对比鲜明,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最后两句,说明诗人无奈的心情。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方法运用】 通过逐句的分析鉴赏,我们发现在五、六句中,作者是对荣华万事的感慨,言其像东流水一样,从而可以总结为“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而九、十句既反映了上下错位、小人得志、君子失位的现象,又暗寓自己有才而得不到施展的情况,因而可以总结为“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二、辨证分析,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矛盾性

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具有丰富性,在前面已经具体讲到。但是所有的情感信息并不完全同为正面情感,也不完全是负面情感,许多时候是正面情感与负面情感交织在一起,从而呈现出矛盾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诗人在表达喜悦的时候,又可能在诗句中隐含着悲哀;诗句中表现出激昂的格调,又可能流露悲慨的情绪;字里行间可以是对时局的担忧,又可以表露出对个人进退的忧虑。诗歌思想感情的矛盾性是最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因为学生不会对诗歌的情感信息做辩证思考,总是片面、局部、静止地看待诗歌。

【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参考答案】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方法运用】 这一首诗的标题为“喜外弟卢纶见宿”,一个“喜”字,道出作者情感的一个层面,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情感复杂而矛盾的特点,因为具体到诗歌中去,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一种悲凉的气息:遭遇悲凉,生活困窘,独老无邻(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处境不佳,心怀愧疚,深感辛酸(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可见,除“喜”之外,“悲”也是切实存在的,所以绝不能忽略这一要点。

三、深入挖掘,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隐寓性

诗歌忌直白,直白的句子读之一般无诗味可言。诗人借诗言志抒情,却又习惯性地把情意心志掩藏起来,含而不露,隐而不显,使诗歌呈现出含蓄蕴藉的特点,也就是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具有隐寓性。这种隐寓性一方面借助意象的深层内涵而存在,另一方面又借助诗人个性化的心理体验与人们普遍性的心理意识之间的共鸣来营造。所以在鉴赏诗歌、品味其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利用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感悟理解来揣摩诗人的写作目的,又要披文入情,揭开种种意象之下的情感密码。但是许多学生浅尝辄止,流于字词表象,而不深入挖掘,对诗歌的理解过于肤浅而无法答中要点。那么,如何挖掘诗歌思想感情信息呢?我们可以以诗句中关键语句、重要意象为切入点,通过“为什么”和“是什么”的追问,刨根究底,直捣诗人的内心。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小重山・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 诗歌开篇写“过端午”,人们准备“碧艾香蒲”,着一“忙”字,足以见家家户户“庆端阳”的热闹。“细缠五色臂丝长”,写出楚地端午风俗。家家热闹,人人喜庆,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喜庆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紧承一句“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原因:人们忙着过端午,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爱国诗人屈原呢?下片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直抒自己的感情。词人在端午读罢《离骚》而生伤感之情。而那些忙着“庆端阳”的人们,却无人解“其中味”,诗人借此希望人们能记住这位富有“忠义气”、美好的品格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屈大夫。

惆怅的诗句范文5

我刚听到的分明是四声杜鹃。“快快播谷,快快播谷。”乡间的百姓说叫的是“光棍好苦,光棍好苦”。也有的说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接着又一个布谷鸟的叫声传来:“布谷,布谷。”这分明是大杜鹃,也有人把它称作二声杜鹃。

时至5月,还有一种叫鹰鹃的鹃鸟飞至北京的山林中,它们的鸣唱更有特点,有人把这种叫声翻译成“顶水盆”,其音一声高似一声,直到顶破为止。

深夜万籁俱寂,布谷鸟的叫声真真切切,没有一丝杂音,声声入耳。每当听到杜鹃的叫声,一种莫名的滋味——“人生况味”就会涌上心头。

古诗中有许多关于杜鹃的句子,美妙至极,况味无穷:“杜鹃声里斜阳暮。”

“子规(杜鹃的别名)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

“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

温庭筠的词更有味道:“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是诗词影响了我,使我听到杜鹃的啼鸣就有一种惆怅的感觉,还是杜鹃的声音本身就有这样力量?难道是人有惆怅之情,鸟有惆怅之声,二者彼此呼应起来?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总是有“人生易老,青春短暂”的无名之愁。找到契合之物,这种愁才能附着其上,被诗人吟咏,遂成一种象征符号。

杜鹃是怎样成为“愁”之象征符号的?杜鹃是候鸟,在北方,杜鹃的鸣叫随春天而来,如同象征时间的刻痕。这鸣唱婉转悠扬,清脆嘹亮,尤其是在夜半更深之际,更有惊心动魄之感。杜鹃不是以形体成为象征的,而是以叫声。声音有时而无形,因此杜鹃的叫声更有了“感时伤逝”的意境。

古人之思念,必深于今人。道路维艰,音信何在。古人对别离之苦体会至深。戍边的将士、赶考的学子、逆旅的游人、闺房的怨妇夜半披衣,辗转反侧,静夜无边,思念似海。忽然,“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布谷鸟的啼声划破寂静,传入耳鼓,撞入心里。杜鹃的鸣叫就这样与愁思联系在一起了。

还有志士之愁,如孔子的“逝者如斯”之慨;坡的“人生如梦”之叹;桓温抚树叹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些都是对“时间无限、人生有限”之愁。

佳人之愁更具深意。《牡丹亭》杜丽娘之思,《西厢记》崔莺莺之惑,《红楼梦》林黛玉之忧。这种愁,既是青春难在、花之易衰之愁;也有“知音难寻,佳偶不遇”的孤寂;还有“从何来,哪里去”的茫然。不知为什么,听到杜鹃的啼鸣,我心中总是萦绕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还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样的句子。在杜鹃的啼声中,体会这样的句子,似有无限深意,令人低回不已。

近代生物学的一些发现,使大家知道了原来杜鹃很卑鄙。杜鹃并不筑巢育雏,它把自己的卵下到其他鸟的巢里,比如苇茑的巢。苇茑把杜鹃的蛋当作自己的孵化,杜鹃幼鸟的形体大,当它孵化出来后,就把苇茑的幼鸟挤出巢外,摔死,剩下它自己。而可怜的苇茑不知,仍然辛勤地孵育不是自己后代的杜鹃。

从杜鹃的所作所为来看,杜鹃完全没有资格作为“惆怅”和“思恋”的象征,它应该是“卑鄙”和“残忍”的象征。

鸟类学对杜鹃欺骗残忍的生殖行为的发现是很晚的事,大约是18世纪左右,而中国关于杜鹃的故事和诗歌大多数是发生在这之前。但是用现代鸟类学知识去颠覆过去的文化,也很难。譬如,我听到杜鹃的鸣声,唤起的还是“惆怅”,而不是其他。

我曾经看过一本地图集,很特别,是关于物候的。比如:某月某天在哪些地方第一次听到杜鹃的叫声,把这些地方点出来连成线,就成了杜鹃第一声啼叫等时线分布图。这说明这条线上的地方气候相似。蜜蜂始现、青蛙始鸣、槐树开花等也可以做出物候线图。一个地方的气候,与燕子、蜜蜂的出现及青蛙、杜鹃的第一声叫声相对应的曲线时,确实让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看到这张图,我就想春天时,杜鹃的啼叫虽然总体而言,是由南向北推进的,越北的地方越晚些听到杜鹃的第一声鸣叫,但是在南方的高山上,比如武夷山,或者云贵高原上,由于高度造成温度的降低,听到杜鹃的第一声啼叫可能与北方某个地方同时。我甚至想象古时,这条线上两个地方的两个人,一个是逆旅中的游子,一个是游子的妻子,夜半,两人同时听到杜鹃的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样的相思,两地的鹃声,鹃声似乎是无形的媒介,把两人联系起来了。真是奇妙。

惆怅的诗句范文6

[北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①。去年春恨②却③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释

①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意思是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这两句是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

②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或者说春天离别时的惆怅。

③却:有“再、又”的意思。

④心字罗衣:绣有 “心”字花纹的罗衫。“心字”有双关意,含有心心相印之意。

简析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所作。上片写“春恨”,写人去楼空的寂寞景象,表现年年伤春伤别的凄凉之感。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小温馨动人的一幕,表现明月依旧、人事全非的怅惘之情。全词在怀人的同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风格深婉沉着,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全词意境浑然,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名句赏析

这首词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被赞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这两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两句也流传甚广,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与上片中哪句相呼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上一篇物业公司

下一篇车工安全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