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范例6篇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范文1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降脂药主要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及胆酸鳌合剂等,各类药物降低血脂中各成分[TC,LDL-C,甘油三酯(TG)]或升HDL-C的幅度不同。其中,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是降低LDL-C最有效的药物,同时降低TC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规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ATP Ⅲ)对降脂治疗有如下建议:

(1)LDL-C极度升高(LDL-C≥190毫克/分升)的患者:

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20~40 毫克/天、或氟伐他汀40~80 毫克/天、或阿托伐他汀10~80 毫克/天)治疗或联合用药(可考虑一种贝特类或烟酸与一种降LDL-C药物合用)。

(2)TG临界和中度升高(150≤TG≤499毫克/分升)的患者:

首要目标是使LDL-C达标(如辛伐他汀10~20毫克/天),再使非HDL-C达标。升高HDL-C或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LDL-C均可使非HDL-C达标。

(3)TG极度升高(TG≥500毫克/分升)的患者:

首要目标是降TG(如贝特类或烟酸),以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其次,除使LDL-C达标外,对TG≥200毫克/分升的人推荐降脂,使非HDL-C达标。

TG<150 毫克/分升为合适水平。

(4)低HDL-C(HDL-C <40 毫克/分升)的患者:

首要目标是使LDL-C达标(如用辛伐他汀10~20 毫克/天)。

伴高TG(200~499 毫克/分升)时,要使非HDL-C达标。

TG<200毫克/分升,再考虑用升高HDL-C的药物。

(5)糖尿病血脂异常:首要目标是使LDL-C<100 毫克/分升。

LDL-C≥130毫克/分升时,绝大多数病人需要降LDL-C(如辛伐他汀10~20毫克/天)。

LDL-C为100~129 毫克/分升时,可考虑药物治疗(如辛伐他汀5~10毫克/天)。

TG≥200 毫克/分升时,次要目标是使非HDL-C达标。

(6)建议初次化验时,TC、LDL-C、HDL-C和TG等指标都测,而非仅测TC和HDL-C。

他汀类药物范文2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肝毒性 肌肉损害

中图分类号:R9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5-0006-04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safety of statins*

ZHANG Xiaochun**, GUAN Lihua, PAN Wenzhi, LI Mingfei, CHANG Xiaoxin, ZHOU Dax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Statins are a sort of widely used oral lipid-lowering drugs in clinic, which are mainly used for reducing the level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 plasma. The role of statins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cerebrovascular and metabolic diseases has been verified by a lot of research work, especially its important rol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th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Statins can also be used for the inhibition of renal cell proliferation, anti-tumor,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and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of dementia and immunosuppression.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statins, and long-term continuous medication recommended by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it is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short-term and long-term in our daily clinical practice. Data on the safety research of statins are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KEY WORDS statins; adverse drug reaction; liver toxicity; muscle injury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降脂药物,主要通过竞争性地抑制肝脏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过程中的限速酶的活性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同时上调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受体的表达、加速血液中LDL胆固醇(LDL cholesterin, LDL-C)向肝脏的转移与代谢清除,最终达到降低血脂水平的目的。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因此,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总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B水平,也能降低甘油三酯和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非降脂作用[1]。

他汀类药物主要包括洛伐他汀(l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和匹伐他汀(pitavastatin)等。多项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国内、外多个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和血脂管理指南均推荐他汀类药物为一线用药且推荐长期用药,故探讨此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他汀类药物的较严重不良反应以肝毒性最为常见,其次为肌肉损害(以横纹肌溶解最为严重)、肾毒性以及神经系统损害等。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癌症发生率间的关系目前也存在着争议。

他汀类药物治疗对肝脏的影响

对肝脏的损害

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在肝脏,多数他汀类药物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对肝脏的损害最常表现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不同他汀类药物的脂溶性和组织分配系数不同,但在引起肝转氨酶水平升高的发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毒性的发生率为0.5% ~ 2.0%。在使用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时,约1%患者的肝转氨酶水平会超出正常范围上限的3倍;若使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则有2% ~ 3%患者的肝转氨酶水平将超出正常范围上限的3倍。但一项对13项临床试验、合计包括49 275例使用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都很低且相近(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为1.14%、对照组为1.05%;OR=1.26,95% CI为0.99 ~ 1.62;P=0.07),只有氟伐他汀治疗组的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氟伐他汀治疗组为1.13%、对照组为0.29%;OR=3.54,95% CI为1.1 ~ 11.6;P=0.04)[2]。这项荟萃分析认为,使用中、低剂量的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或辛伐他汀治疗不会提高肝功能异常的风险,但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与肝损害间有较明确的关联。Silva等[3]在一项包括27 548例患者的荟萃分析中指出,使用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汀80 mg治疗会提高肝功能异常风险(OR=4.48,95% CI为3.27 ~ 6.16;P

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肝损害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3个月之内,呈剂量依赖性,且其影响在降低用药剂量或停药后即可消失[5-6]。再次提高剂量或改用另一种他汀类药物时,患者的肝转氨酶水平不会再次升高。

因他汀类药物治疗导致的不可逆肝损害并进展至肝衰竭的情况极其罕见,发生率仅为(0.1 ~ 0.5)人/10万例[7]。

对基础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益处和安全性

由于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确可损害肝脏,故临床上对基础肝功能异常患者是否应该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及风险-益处比到底如何一直存在争议。Athyros等[8]进行的“GREACE”研究回答了这些问题。这项为期3年的研究共入组了1 600例2.6 mmol/L、血清甘油三酯水平

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骨骼肌的损害

他汀类药物引起的骨骼肌损害有一个程度从轻到重的范围,参照200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的规定,分为肌痛(肌肉疼痛或无力,伴随或不伴随肌酶水平升高)、肌病(肌酶水平升高>10倍正常范围上限,伴随肌痛症状)和横纹肌溶解(肌酶水平升高且往往>10倍正常范围上限,伴随肌酐水平升高)。一项对20项临床试验的系统分析表明,中、低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引起上述3种程度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90、5和1.6人/(10万例・年)[9]。“PRIMO”研究表明,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引起10% ~ 15%的患者发生骨骼肌损害[10]。不过,有关他汀类药物治疗与骨骼肌损害间的关联也有不同的观点。一项对合计包括74 102例患者的35项临床试验数据的荟萃分析表明,在合并症较少的中、青年患者中,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并未显著提高肌痛、肌酶水平升高和横纹肌溶解的风险[11]。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都揭示,阿托伐他汀治疗的肌肉不良事件没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40和80 mg/d相比)[12]。一项对合计包括1.4万多例使用阿托伐他汀(10或80 mg/d)或安慰剂治疗患者的49项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使用阿托伐他汀10、80 mg/d和安慰剂治疗患者的肌痛发生率分别为1.4%、1.5%和0.7%,但未见有横纹肌溶解患者[13]。但一项法国观察性研究显示,7 924例高脂血症患者使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40 ~ 80 mg/d)治疗,结果有14.9%的患者出现了肌病(不包括无症状的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症状,而辛伐他汀(40 ~ 80 mg/d)、普伐他汀(40 ~ 80 mg/d)和氟伐他汀(80 mg/d)治疗组的肌病发生率分别为18.2%、10.9%和5.2%[10]。多项研究表明,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瑞舒伐他汀40 mg/d治疗的肌肉毒性没有提高[14]。

在临床实践中,他汀类药物治疗确可导致骨骼肌损害,但综合各研究结果看,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老年、合并症和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其风险提高的3个因素。

他汀类药物治疗与癌症发生间的关联

有观点认为,降低LDL-C会提高癌症发生的风险。Dale等[15]分析了26项临床试验的数据,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癌症发生率没有显著影响(OR=1.02,95% CI为0.97 ~ 1.07),对癌症死亡率也无显著影响(OR=1.01,95% CI为0.93 ~ 1.09),认为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癌症的影响是中性的。

他汀类药物治疗与新发糖尿病间的关联

一项对1994-2009年间发表的合计包括91 140例患者的13项他汀类药物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的新发糖尿病风险提高了9%[16]。这种风险在老年患者中最高,但在水溶性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和脂溶性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间没有明显差异,似为他汀类药物的类效应。另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5项他汀类药物随机、对照研究,这些研究合计包括平均随访期为4.9年的32 752例基线无糖尿病的患者。结果表明,与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组相比,使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组患者的糖尿病风险提高了12%,而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6%[17]。目前认为,他汀类药物治疗所致的糖尿病风险呈剂量依赖性。此外,基线空腹血糖水平、体质指数、空腹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和高血压都是新发糖尿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同时存在上述4个危险因素的患者的糖尿病风险为25%,而无危险因素者的糖尿病风险仅为2%。与未发生糖尿病的患者相比,新发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没有明显增加。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见,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大于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但对无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且糖耐量异常患者需密切监测其血糖水平。

结语

目前认为,使用中、低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风险很低,但临床上仍需予于监测。当存在大剂量用药、老年、合并症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危险因素时,应对患者密切监测。对基础肝功能异常的患者,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应评估其肝脏病变的性质和心血管风险,如觉利大于弊,可在进行保肝治疗和密切监测的基础上慎用他汀类药物。但对有活动性肝病的患者,不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对绝大多数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临床实践中不需为预防不良事件而减少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过,对高风险患者,应考虑到他汀类药物的一级预防作用尚未得到确认,故须评估风险-益处比并在用药期间加强监测。

参考文献

Gotto AM Jr. Statin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rug safety [J]. Am J Cardiol, 2006, 97(8A): 3C-5C.

de Denus S, Spinler SA, Miller K, et al. Statins and liver toxicity: a meta-analysis [J]. Pharmacotherapy, 2004, 24(5): 584-591.

Silva M, Matthews ML, Jarvis C, et al. Meta-analysis of drug-induced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intensive-dose statin therapy [J]. Clin Ther, 2007, 29(2): 253-260.

Schwartz GG, Olsson AG, Ezekowitz MD, et al.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on early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the MIRACL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JAMA, 2001, 285(13): 1711-1718.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EC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final report [J]. Circulation, 2002, 106(25): 3143-3421.

陈明卫, 杨明功. 他汀类药物肌毒性及其他毒副反应的发现与警惕[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5, 1(4): 13-15.

Guyton JR. Benefit versus risk in statin treatment [J]. Am J Cardiol, 2006, 97(8A): 95C-97C.

Athyros VG, Tziomalos K, Gossios TD,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ng-term statin treatment f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bnormal liver tests in the Greek Atorvastati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valuation (GREACE) Study: a post-hoc analysis [J]. Lancet, 2010, 376(9756): 1916-1922.

Law M, Rudnicka AR. Statin safety: a systematic review [J]. Am J Cardiol, 2006, 97(8A): 52C-60C.

Bruckert E, Hayem G, Dejager S, et al. Mild to moderate muscular symptoms with high-dosage statin therapy in hyperlipidemic patients ― the PRIMO Study [J]. Cardiovasc Drugs Ther, 2005, 19(6): 403-414.

Kashani A, Phillips CO, Foody JM, et 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statin therapy: a systematic over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J]. Circulation, 2006, 114(25): 2788-2797.

Athyros VG, Tziomalos K, Karagiannis A, et al. Atorvastatin: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J].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0, 9(4): 667-674.

Newman C, Tsai J, Szarek M, et al. Comparative safety of atorvastatin 80 mg versus 10 mg derived from analysis of 49 completed trials in 14,236 patients [J]. Am J Cardiol, 2006, 97(1): 61-67.

Toth PP, Dayspring TD. Drug safety evaluation of rosuvastatin [J].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1, 10(6): 969-986.

Dale KM, Coleman CI, Henyan NN, et al. Statins and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J]. JAMA, 2006, 295(1): 74-80.

Sattar N, Preiss D, Murray HM, et al. Statins and risk of incident diabetes: a collabtorative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statin trials [J]. Lancet, 2010, 375(9): 735-742.

他汀类药物范文3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他汀的名称来源于Statin的音译, 其化学名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临床上习惯称为他汀类药物, 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1]。这类药物结构与HMG-CoA相似, 与HMG-CoA还原酶的亲和力比HMG-CoA高数千倍, 对该酶发生竞争性抑制, 使Ch合成受阻。除使血浆Ch浓度降低外, 还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代偿性增加和活性增强, 致使血浆LDL降低, 继而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代谢加快, 并因肝脏合成及释放VLDL减少, 导致血浆VLDL及总胆固醇(TC)下降。他汀类药物有显著地降胆固醇作用, 耐受性良好, 适合于杂合子家族性和非家族性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 Ⅱb和Ⅲ型高脂蛋白血症也可应用;还可用于2型糖尿病和肾病综合征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除有效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外, 他汀类药物还能够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提高血管内皮对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 通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或使斑块缩小而减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2]。临床上常见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有辛伐他汀(舒降之), 阿托伐他汀(立普妥、阿乐), 瑞舒伐他汀(可定), 普伐他汀, 氟伐他汀等。为了解本院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通过药库计算机管理系统, 收集2011~2013年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计算机管理系统, 调用药库2011~2013年他汀类药物的出库记录, 统计药品通用名称、商品名、规格、剂型、用法用量、年消耗量、销售金额等信息, 由此进行分类排序、合并、统计等处理。

1. 2 方法 采用DDDs排序法和金额排序法进行统计分析。①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法和药品说明书中规定的剂量为药品利用的动态指标, 用药消耗总量除以相应药物的DDD值, 计算出各药的DDDs, 此值越大, 说明药物使用频率越大, 可反映用药结构的合理性。②对总的购药金额进行分析排序。

2 结果

本院2011~2013年使用的他汀类药物共有不同规格的5个品种。

2011~2013年药品消耗量、销售金额、年增长率及金额排序, 见表1。

2011~2013年他汀类药物的DDDs排序, 见表2。

3 讨论

3. 1 由表1可见, 本院他汀类药物的年销售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2年的增长率为73.79%, 2013年已达到了104.90%, 增长速度惊人, 反映了当地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 脂代谢紊乱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 造成脂代谢紊乱的原因主要有: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缺乏足够的运动量、工作压力大等不良生活习惯, 高脂血症已成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统计结果显示2011~2013年辛伐他汀的年消耗数量和销售金额均处于领先位置, 而且销量不断增加, 但增长率有所减缓, 辛伐他汀作为霉菌代谢物中提取物洛伐他汀的结构改造产物, 比其他他汀类药物的价格便宜, 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已成为医生与患者的首要选择。从表1还可发现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销售金额增长幅度非常大, 瑞舒伐他汀与同类药物相比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浆中的LDL, 同时有效降低TG, 并且显著增加HDL, 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 不仅如此, 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级和一级预防中, 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瑞舒伐他汀还能够逆转动脉粥样斑块负荷, 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 减低动脉粥样硬化炎性指标,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同类药物相似甚至更少, 是目前最具潜力的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是一种新合成的他汀类降脂药物, 副作用小, 在与其他类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时,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他汀类药物中最低, 是一种经典而有效的降脂药物[3, 4]。

3. 2 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 2011~2013年辛伐他丁片(舒降之)、阿托伐他汀(阿乐)和瑞舒伐他汀(可定)的DDDs增长幅度明显, DDDs具有量的相加性, 其值越大, 反映临床对药品的选择性越大, 由此可见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已成为治疗高脂血症的一线药物, 这主要源于他汀类药物疗效确切, 能有效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稳定并逆转动脉硬化, 降低冠心病,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事件发生率和总死亡率[5]。

综上所述, 当地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 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其引起的心血管事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调脂治疗对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他汀类药物在调节血脂方面占据着主要地位, 积极防治高脂血症是降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有利于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减少死亡、延长生命。在当今日趋老龄化的社会里, 人们应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合理安排饮食,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积极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 将血脂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张石革.调节血脂治疗的药学监护. 临床合理用药, 2013(10): 5-10.

[2] 李爱玲.浅谈降血脂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24): 136-137.

[3] 孙志强, 靳胜燕.我院调脂药物应用情况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2):123-125.

[4] 黎明, 胡桃. 2010~2012年某医院口服调血脂药物应用分析. 内科, 2013, 8(6): 630-631.

他汀类药物范文4

1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

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结果显示[2],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心血管风险和减弱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度的双重作用。辛伐他汀治疗临床肺动脉高压病人的疗效显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绝大多数病人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增加,右心室压下降,心排血量增加,疾病进展减缓,预后改善。辛伐他汀治疗肺动脉高压已被初步证实有效,可能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尿蛋白,延缓肾动脉硬化的进展,对肾脏有保护作用,他汀类药物常规治疗组患者肌酐清除率增加了4.9%,而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患者肌酐清除率则上升了12%。他汀类药物的肾脏保护作用在那些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症状的人群中最为显著。他汀类药物降脂以外的作用还包括预防痴呆,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危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等[1]。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于1型辅T细胞(Th1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MS)、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2]。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包括抑制炎性细胞向病变处的迁移以及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水平及减轻关节肿胀指数等作用。特别是他汀类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值得临床关注和重视。

2他汀类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最新临床研究发现,普伐他汀、辛伐他汀和阿伐他汀均有显著降低CRP水平的作用,这就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理论提供了证据[3]。辛伐他汀可用于治疗顽固性RA,具有抗炎效应,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向病变处的迁移以及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患者急性CRP和ESR的水平。炎症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临床抗炎治疗日益受到重视,这种抗炎作用可能对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有着较为乐观的应用前景。有学者认为,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以外新的药理作用。他汀类药物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用于炎性疾病的治疗。一项最新的对Ⅱ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动物实验显示,低于降脂剂量的辛伐他汀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关节炎作用。在关节炎发病前应用辛伐他汀,关节炎发病率和关节炎指数均下降;而在发病后应用辛伐他汀,关节肿胀数和关节炎指数亦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研究结果显示,受累关节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和骨侵蚀程度均较对照组减轻,能显著降低RA的活动度。他汀类药物是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是一种有效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临床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对RA疗效较好,尤其是对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差、难治性顽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有良好的疗效。他汀类药物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成为抗风湿病治疗领域新的药物,将为临床治疗风湿性疾病提供一种崭新的治疗方法[3]。

他汀类药物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包括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血小板的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系膜细胞增生、抗炎和免疫调节反应等。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干扰素对所谓的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例如巨噬细胞或内皮细胞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的表达,尤其能降低返式作用子Ⅱ的表达。通过下调MHCⅡ类抗原表达,能在体内抑制Th1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少致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相应抑制T细胞产生和白介素(IL)-2释放。他汀类药物对于Th1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对RA患者外周血和滑液中的单个核细胞刺激实验结果显示,辛伐他汀对干扰素-γ分泌的抑制呈剂量依赖性,提示他汀类药物在炎性关节病中影响了Th1型免疫反应,因此可能对炎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研究表明,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的功能,可调节T细胞的活性。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抑制炎症细胞聚集;抑制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抑制炎症细胞生长、活性与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保护内皮功能。他汀类药物还能通过上调内皮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减少致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他汀类药物不仅能有效降低血管局部炎症反应,还能抑制全身炎症反应。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而言,临床研究显现良好的治疗效果[1]。

3他汀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OP)的作用

近年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具有多效性:调节血脂和免疫功能,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同时可修复骨的显微结构,有增加骨密度(BMD)的作用、刺激骨质形成及抑制骨质吸收的骨保护作用[4]。他汀类药物抗OP的作用机理可能为:①抑制HMG-CoA还原酶及其下游代谢产物的活性;补充 HMG-CoA还原酶的直接产物及下游产物牛儿焦磷酸,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基因表达。②直接刺激成骨细胞合成BMP-2,增加BMP-2基因启动子数量和活性。③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并促进其向成骨细胞分化。④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作用、降低血清IL-6分泌水平,抑制骨吸收。⑤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MAPK途径激活能诱导成骨细胞热休克蛋白27(具有调节细胞增生的功能)表达,从而促进成骨细胞形成。⑥抑制蛋白质异戊二烯化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上调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诱导成骨细胞分化。⑦上调钙周期蛋白表达,调节成骨细胞增生和骨钙素活性。⑧可能通过抑制真核细胞内主要的调节蛋白酶蛋白酶体而产生促骨形成作用。碱性磷酸酶的升高,意味着骨密度呈现降低趋势。碱性磷酸酶对于骨密度的影响已有广泛研究,碱性磷酸酶来源于肝、小肠、骨等,与成骨细胞的活性及成骨作用密切相关。辛伐他汀的作用可能在骨合成代谢中发挥有益作用。除此直接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形成、抑制炎症作用和诱导病情缓解,控制RA患者骨密度降低与关节破坏形成的恶性循环,通过治疗原发病间接发挥抑制骨破坏、增强骨形成作用。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具有更明显的促进成骨细胞合成和抗骨吸收作用[5]。

多年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关节受损、骨侵蚀以及关节周围和全身的骨质疏松、关节破坏、致残和椎体或非椎体骨折的危险增加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而他汀类药物作为老药新用,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成骨细胞合成和抗骨吸收作用,若在治疗原发病RA的同时对继发性OP有治疗作用,尽早防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质疏松情况,这对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力提倡循证医学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来进一步明确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促进成骨细胞合成和抗骨吸收作用机制和规律。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他汀类药物作为老药新用,不仅价格适宜,而且具有较好的疗效,将为临床治疗风湿性疾病提供一种崭新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绍君,靳洪涛,徐育冬.他汀类药物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7,11(12):754-756.

[2]Schlienger RG,Meier CR.HMG2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inosteo porosis:do they reduce the risk of fracture[J].DrugsAging,2003,20(10):321-336.

[3]刘晓敏,魏淑敏.辛伐他汀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8,2(11):1230-1235.

[4]吴志明,栗树伟,王东.他汀类药物与骨质疏松症[J]. 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8(2):87-88.

他汀类药物范文5

败血症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致死性疾病。过去数十年中,随着ICU病房的建立与多种新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败血症所致的死亡曾一度呈现下降趋势,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甚至滥用现象日益严重,各种致病菌耐药株显著增多,加之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日趋增高,致使败血症的患病率与致死率有所回升。迄今为止,虽然抗生素治疗仍然是防治败血症的主要手段,但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讨其他可能有效的措施以改善败血症的防治现状。

如前所述,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调脂、抗炎、抗氧化以及改善内皮功能等多种机制对人体发挥有益作用。从理论上讲,他汀类药物强有力的抗炎作用可能有助于包括败血症在内的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此外,血管内皮完整性的破坏是败血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大量研究表明,他汀有助于改善内皮功能并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这同样有助于控制败血症的病情。

2000年,Ando率先证实他汀可以改善败血症大鼠的生存率。该作者应用脂多糖制作两组败血症大鼠模型,其中1组于造模前应用西立伐他汀。结果表明,对照组大鼠7天存活率为26.7%,而他汀预处理组为73.3%(P=O.016)。此研究同时发现,西立伐他汀预处理可以显著降低败血症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他汀类药物防治败血症的可能机制

如前所述,他汀降低败血症患病率与死亡率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初步研究提示,败血症的发病涉及多个环节的体液调节过程。而他汀类药物可能从多种层面阻止抑制败血症的发生与发展。

维护血管内皮功能败血症可对全身不同脏器与组织造成危害,而完整的血管内皮系统是阻止血液循环中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不利作用的重要屏障。患败血症时,在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与多种炎症反应因子的持续作用下,血管内皮系统常常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加速细胞凋亡,致使内皮系统功能及其完整性被破坏。大量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内皮系统的修复并维护其完整性。

抑制病原相关性分子模式识别人体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识别是败血症发病的分子学基础,也是其级联反应启动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受体参与,这些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病原体上的保守序列,后者被称为病原相关性分子模式。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单核表面粘附分子表达、抑制。

他汀类药物可防治败血症所引发的思考

虽然他汀类药物在防治败血症中的确切作用尚有待于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但这一新发现仍然给予我们很多启示。首先,他汀是作为一类调脂药物问世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毋庸置疑,有效降低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仍然是此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他汀的调脂作用并非患者获益的惟一途径,其改善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作用对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新近发现他汀类药物可能有助于降低败血症发病与致死的危险性,将该类药物的应用范围拓展到了心血管疾病范畴以外。这些新的发现提示我们,他汀类药物可能具有更为广泛的临床作用,可能通过更多的作用机制对人体产生有益影响。

我们目前对此类药物的了解可能还只是其全部作用的一小部分,其更全面的作用(包括有益的抑或有害的)尚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其次,对任何一种治疗疾病的药物或措施,我们应该采用辨证的、发展的思维方式去对待,而不应仅仅满足或止步于现有的认识水平。

他汀类药物范文6

柚子是目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水果之一。它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左右成熟,其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所以也是中秋节的应景水果。柚子皮厚耐藏,一般可存放三个月而不失香味,故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称。柚子产于我国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以广东沙田柚为上品。它味道酸甜,略带苦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类胰岛素等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美肤养容等功效,被现代医学界誉为最具食疗效益的水果。经常食用柚子,对糖尿病、血管硬化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对肥胖者有健体养颜的功能。

这不,老张最近也在老伴的带动下吃起了柚子,然而连续吃了几天之后,老张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四肢肌肉酸痛,无力,开始没注意,可是症状越来越重。老张想到电视上经常宣传的脑卒中,不禁害怕起来,心里暗暗嘀咕:自己莫不是得了脑血栓。这天下午,老张来到武警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过仔细查体及颅脑MRI检查,排除了脑血栓。但发现在他的血生化检查中,肌酸激酶高出正常值五倍以上,而心脏是正常的,考虑可能为肌肉损害所致。那么哪来的肌肉损害呢?通过追问病史才恍然大悟,原来一个月前老张被诊断为“高脂血症”,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氟伐他汀进行降脂治疗,这几天又连续食用柚子,而他汀类药物与柚子不宜同时食用。停用降脂药物及柚子后,老张的肌肉酸痛逐渐好转,肌酸激酶也恢复了正常。

其实早在2005年2月,英国有关部门就曾就此类事宜发出过警告,告诫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的患者在服药期间不宜食用柚子或柚子汁。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降脂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以及辛伐他汀等。柚子中的活性成分可大大提高他汀类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血药浓度过高将增大药物毒、副作用的威胁。他汀类药物最明显的毒副作用就是引起横纹肌溶解,严重时,可能导致肝脏和肾脏功能衰竭,甚至造成死亡。2004年曾报道一患者在服用辛伐他汀进行降脂治疗时,因每天饮用柚子汁而最终导致横纹肌溶解,该患者虽没有症状,但其血清CK值升至12640IU/L(正常值为25~170IU/L)。加拿大研究人员还发现,高脂血症患者用一杯柚子汁吞服一片洛伐他汀,与平时用一杯白水送服相比,血药浓度将高出10~15倍。

综上所述,即使按正常剂量服药,如果同时食用柚子或饮用柚子汁,结果也等于过量服药,因此患者极易发生中毒,出现肌肉痛,甚至肾脏疾病。国外有临床实验显示,即使患者饮用柚子汁后隔一段时间再服药,血药浓度的升高作用仍然能够持续24小时。只有到3~7天后,柚子汁的作用才会渐渐消失。因此,为安全起见,药理学家建议,服药前三天和服药后都应避免进食柚子。为此,专家郑重提醒:正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的患者,柚子虽好,但不能贪吃啊!

上一篇爱情散文欣赏

下一篇宽心的话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