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字成语范例6篇

羊字成语

羊字成语范文1

虎荡羊群 臧谷亡羊 羊续悬鱼 羊落虎口 羊触藩篱

羊肠九曲 羊羔美酒 亡羊之叹 素丝羔羊 顺手牵羊

鼠穴寻羊 瘦羊博士 舍策追羊 驱羊战狼 牛羊勿践

买王得羊 卖狗悬羊 狼羊同饲 饿虎擒羊 昌歜羊枣

争鸡失羊 羊质虎皮 以羊易牛 羊肠小道 羊入虎群

羊肠鸟道 羊狠狼贪 问羊知马 屠所牛羊 亡羊得牛

使羊将狼 如狼牧羊 十羊九牧 牵羊担酒 肉袒牵羊

羊字成语范文2

亡羊补牢、歧路亡羊、牵羊担酒、羚羊挂角、顺手牵羊、问羊知马、羊肠小道、多歧亡羊、羝羊触藩、羊续悬鱼、十羊九牧、臧谷亡羊、羊羔美酒、以羊易牛、羊质虎皮、爱礼存羊、虎入羊群、瘦羊博士、告朔饩羊、肉袒牵羊、羊狠狼贪、鼠穴寻羊、饿虎扑羊、羊肠小道。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羊字成语范文3

关键词:“挂羊头,卖狗肉”;审美观;中和为美;以善为美;以群为美;以尊为美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99-02

“挂羊头,卖狗肉”是汉语中常用的成语,挂着羊头,卖的却是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名不副实。

也许是因为其意通俗明了并且使用频繁,很多词典并未详细解释这一成语的出处。但最早使用“挂羊头,卖狗肉”的,应是宋代的《五灯会元》:“有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你等诸人,闻恁么(这种)事,岂不寒心?!”

一般认为,用狗肉替代羊肉,自然是前者的价格、滋味、营养不如后者,但是,在中国古人眼中,狗肉的滋味、营养,都丝毫不输于羊肉,价格也并不低于羊肉。狗肉被列入 “六膳”,是最常食用的肉类之一:

“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宜麦、鱼宜。”(《周礼・天宫・食医》)

“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周礼・天官・膳夫》) 郑玄注:“六牲,马、牛、羊、豕、犬、鸡也。”

因此,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两者都能填饱肚子,维持个体生命的实际需要,即便是对于有了超实用的对“美味”的追求而言,两者也不分伯仲,古人所以会对两者有高下之评,是因为两者承担了不同历史和文化内涵,使人们有了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

学者臧克和在《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中指出:我国古代人审美价值判断活动与饮食、与自身的繁衍、与物产丰盛的追求以及与初民的祭祀活动有关。其实,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形成,与羊的关系紧密。

“美”是会意字,对“美”字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传统认为,“美”字“从羊,从大”(《说文解字》),本义为味道鲜美,段玉裁进一步解释为“羊大则肥美”,肥壮的羊吃起来味道很鲜美,古人对美感的最初体验,是从羊肉所引起的味觉感受开始的。也有学者认为 “羊人为美”,“美”字就是一个人戴着羊角头饰的美丽形象,羊角引起了美的视觉感官。无论持哪一种观点,有一点是确定的,中国传统审美取向的形成与羊有着密切关系。但是,羊给人带来的美感并不止于此,《说文解字》说 “美与善同意”,美的价值取向不仅源于对羊的味觉和视觉感受,还来自对其内在特质的认识。

本文就由中国古代中和为美、以善为美、以群为美、以尊为美四种重要的审美观出发,分析 “羊”与“狗”给中国古人带来不同传统审美感受的原因,从美学角度分析“挂羊头,卖狗肉”这一成语的成因。

一、中和为美的审美观

游牧文明养育出粗犷、极具掠夺性的文化性格;而农业文明养育出中国古人温和、保守、细腻、内敛的文化性格。儒家的中庸思想便是这一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反映在文学、音乐等各个审美领域,形成了“中和为美”的审美价值标准。

羊性情温顺、宜于豢养、肉质鲜美,这些特征使它很容易成为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并促成对羊的外在品行和内在性格的进一步认识和认同,所以有“羊大为美”的认识,而羊的上述特性在这种认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人性化,而其温顺是古代“治人者”最欢迎的品质。

但是,中国古人普遍认为狗是由狼驯化而来,因此它的身上保留着狼的凶残狠毒,狗只知道讨主人欢喜,不惜惹得其他人厌恶,并不符合儒家崇尚的中庸之道。

在中国古代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之下,温顺的羊,自然比凶狠、偏激的狗更能给中国古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二、以善为美的审美观

儒家的审美人生观,与其道德观相一致。孔子认为,理想的美必须与善一致。

《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是舜乐名,舜帝是接受尧帝禅让为政的,光明正大,所以其音乐亦中正,既尽善,又尽美。“武”,指武王的音乐。周武王发动战争,殷纣王,以征伐取得天下,其乐声难免含有杀戮之意。所以武乐美则美矣,但未尽善。因此,孔子认为,真正的理想的美,就应该是善的,而事物只要是不仁、不义、不善的,就不能称之为美。道德感才是衡量事物美感的标准。

《春秋繁露・执贽》中说:“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羊虽有角却不伤人,被宰杀时从不啼哭,喝母乳时会跪下,知仁、知义、知礼,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因而由它做部首的字,自然有特殊的道德含义。“善”与“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而这两个字在《说文解字》中都属羊部,与羊的联系极为紧密。

狗同样是人类较早驯服的动物,在夏商时期便已成为家畜。狗可以协助人们打猎(“猎,放猎逐禽也。”)。另外,驯养的狗见到陌生人便吠、咬,因而人们把它作为首选的看家动物。作为看家动物的狗,对主人温柔驯服,但对陌生人(尤其是上门讨要的乞丐一类的穷人)面目狰狞,因而有“狗仗人势”、“狗眼不识金镶玉”、“狗眼看人低”等成语和俗语,这不符合汉族崇尚侠义、同情弱者的民族传统,更难以达到儒家“善”的美学标准。

因此,在以善为美的传统审美观之下,狗的美学地位也远远不及羊。

三、以群为美的审美观

“家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之一。一方面,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另一方面,家庭的伦理与制度不断作用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方面。张东荪先生在《理性与民主》中提出:“中国的传统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并且家庭不可以再分割为个人。因为家庭是最天然、最稳定、也是最可靠的群体,个体脱离这一群体就无法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即而一方面表现出更依附于家庭、从属于家庭,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其家庭荣誉感、集体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由此,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以群为美的审美观,崇尚群体,而不主张个性张扬,这渗透在很多方面。比如,《周易》即有“君子以类族辨物”之说;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注重整体特征的把握,而对类中个体的特征则不予以过多关注;中国人的姓名构成是宗姓在前,辈分次之,自名署尾(这与西方人自名领先,父名次之,族名置尾争锋相对)。

以群为美的审美观,自然引出了对和群的赞扬,而羊的合群性,是其它动物难以企及的。“群”(同“”)为形声字,以“君”表音,以“羊”表意。“羊”能够成为“群”字的唯一表意符号,正说明了古代造字者对羊的合群性的高度认同。我们的祖先在远古的游牧生活中就发现,羊不仅群居,而且从众性极强,比方说,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现代人把这称为“羊群效应”,也就是“从众心理”的代名词。

《说文・犬部》中写道:“羊为,犬为独也。”,与“羊”的合群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狗的独来独往。“独”字繁体作“”,是个形声字,以“蜀”表音,以“犬”表意,《说文・犬部》:“独,犬相得而斗也。”段玉裁注:“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因为狗和狗一碰到就要相互打斗,只能独处,所以“独”字以“犬”来表意。中国民间也有“狗咬狗”这一俗语。这一带有贬义色彩的俗语也显示,狗的独处好斗为中国人主张合群、以群为美的审美观所不容。

羊比狗更符合中国古代以群为美的审美观。

四、以尊为美的审美观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分明,造成了中国文人对尊位的崇敬和向往,对卑位则厌弃和排斥,这种崇尊贱卑的文化心理进而形成了以尊为美的审美观。

《说文》:“羊,祥也”。羊就是祥,羊本就象征吉祥。

因而,最早用于祭祀的动物是羊。《周礼》曰:“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祭祀割羊登其首。”据《周礼・夏官》,周朝专设“羊人”一职,职掌羊牲及祭祀割牲等事。《礼记》曰:“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久而久之,羊被认为是沟通人和神的神物,甚至能主宰国家的命运,羊被古人赋予了美好的寄托与幻想。

此外,“羔羊”一词,在古代还有象征高尚德操的意义。

《诗经・羔羊》用“羔羊”比喻卿大夫的品德高洁,其序说在位者“节俭正直,德如羔羊”, “羔羊”成了“高洁”“正直”的代名词,羔羊也由此成为朝廷官府征聘贤士的聘礼。《后汉书・陈纪传》记载:陈纪与他的父亲陈窟及弟弟陈湛都有高洁之名,常常同时被官府征召,于是用作聘礼的羔羊便在园子里成了群,这被当时人们视为无上光荣。

而另一方面,古时的文人鄙视其奴性,有关摇尾乞食的狗,就有了“猪狗不如”、“狗崽子”、“狗奴才”等词,反映出狗的地位低贱;且狗的食性繁杂,吃人的排泄物(所以有“是狗改不了吃屎”的俗语),还吃人吐出的食物,人在桌上吃,狗在桌下舔舐,不择食的恶习为人鄙夷,联想起来更令人恶心。

中国古人以尊为美,羊乃祭祀的神物,狗只能摇尾乞食,相比较而言,羊在古人心中的印象自然更美好。

五、结语

总之,羊与狗的美学内涵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反映了人们对羊和狗之动物性的人格化概括和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中国古人以中和为美、以善为美、以群为美、以尊为美,在这四种审美观的支配下,狗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及羊。

因此,尽管中国古人对两者都有极强的美食嗜欲,中国古代美学中贬狗的思维定式与对羊的美学价值的认同仍不断碰撞,形成了“挂羊头,卖狗肉”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

参考文献:

[1](宋)释普济.五灯会元[M].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1日.

[2]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解说[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3]王保国.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J].中州学刊,2006年03期.

[4]郭东.儒家审美观及其对国人服饰审美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5](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M].中华书局,2011年1月.

[6]张东荪.理性与民主[M].商务出版社,2006年12月18日.

[7]白振有.羊・羊部字・羊文化[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8]刘志基.“羊”如何表“义”[J].咬文嚼字,1997年10期.

羊字成语范文4

【全拼】: 【 ài lǐ cún yáng 】

【释义】: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出处】: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例子】: 本朝监学之法,虽参以天下之士,而于国子加厚矣。盖~,以有待也。(宋·陈亮《国子》)

【成语】 昌歜羊枣

【全拼】: 【 chāng chù yáng zǎo 】

【释义】: 据传周文王嗜昌歜,春秋鲁曾点嗜羊枣。后用以指人所偏好之物。

【出处】: 宋·苏轼《答李端叔书》:“不肖为人所僧,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

【成语】 多歧亡羊

【全拼】: 【 duō qí wáng yáng 】

【释义】: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出处】: 《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例子】: 然尝闻之,大道以~。(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成语】 羝羊触藩

【全拼】: 【 dī yáng chù fān 】

【释义】: 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 《周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

【例子】: 纣王沉吟不语,心下煎熬,似~,进退两难。(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

【成语】 告朔饩羊

【全拼】: 【 gù shuò xì yáng 】

【释义】: 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出处】: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忾羊。”

【例子】: 不过外蒙古一部分,已不啻~,名存实亡了。(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八回)

【成语】 羚羊挂角

【全拼】: 【 líng yáng guà jiǎo 】

【释义】: 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

【出处】: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成语】 狼羊同饲

【全拼】: 【 láng yáng tóng sì 】

【释义】: 比喻把坏人同好人一样对待。

【成语】 卖狗悬羊

【全拼】: 【 mài gǒu xuán yáng 】

【释义】: 犹言挂羊头卖狗肉。意指名不副实。

【成语】 买王得羊

【全拼】: 【 mǎi wáng dé yáng 】

【释义】: ①指想买王献之字,却得到了羊欣的字。意为差强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画虽然逼真而终差一等。

【成语】 鸟道羊肠

【全拼】: 【 niǎo dào yáng cháng 】

【释义】: 狭险典折的山路。

【成语】 牵羊担酒

【全拼】: 【 qiān yáng dàn jiǔ 】

【释义】: 牵着羊,挑着酒。表示向人慰劳或庆贺。

【出处】: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老夫如今牵羊担酒,与孩儿庆喜。”

【例子】: 愚有一计:并不劳~,纳士献印。(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成语】 驱羊战狼

羊字成语范文5

1.看懂图意,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是不一样的。

2.认识2个新偏旁。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是不一样的。

2.识字、写字。

3.学习朗读人物的语言。,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教具准备图片,田字格黑板,词语卡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看懂图意,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词语意思。知道不同动物食物不同。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习人物语言的朗读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朗读人物语言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读题,导入新课,题目是“小山羊”,我们看看小山羊有哪些好朋友,小山羊和好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这课书中一共有几幅图画?从图画中可以看出小山羊有几个好朋友?每幅图画中画的小山羊和哪个好朋友在一起,他们在干什么?

2.练习看拼音读课文。①要求读准字音,读成句子。②全课共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③哪个自然段和哪幅图对应。

(三)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本课在题号后面带个星花,是让同学通过看图和自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老师只做重点提示。

1.看第一幅图,自读第1自然段,思考问题:小山羊和谁是朋友?他的朋友请他吃什么?小山羊吃了吗?为什么?

(1)让学生理解小鸡是小山羊的朋友,小鸡爱吃小虫,所以请小山羊吃小虫;可是小山羊不吃小虫,所以没有接受小鸡请他吃的食物。

(2)理解词语:“请”是礼貌用语,本课是让的意思。“谢谢”也是礼貌用语,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

2.看第二幅图,自读第2自然段,按第1自然段的思考题,回答问题。

3.看第三幅图,自读第3自然段,自己独立学习,说说一共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

4.读1~3自然段课文,回答问题。

(1)小山羊有几个朋友,他们请小山羊吃什么?为什么给小山羊吃这种食物?

(知道小鸡、小猫、小狗分别爱吃虫子、鱼、骨头,所以请好朋友吃这种食物)

(2)小山羊吃了没有?为什么?

(小山羊不吃虫子、鱼、骨头)

5.看第四幅图,读4、5自然段,思考问题,谁请小山羊吃什么?小山羊吃了没有?为什么?

教师重点讲明“一同”是一起,同时做一件事的意思。这两段让学生理解小山羊和小牛都是食草的动物。

(四)总结全文。

1.通过这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不同。小鸡爱吃小虫,小猫爱吃鱼,小狗爱吃骨头,小山羊和小牛爱吃青草)

2.朗读课文。(自读,指名读)

谁会读读小山羊回答朋友的话?教师加以指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2个新偏旁,口字旁、同字框。

(二)学会5个生字:和、吃、你、不、同。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认识新偏旁。

1.口,口字旁。

2.冂,同字框。

(三)学会生字。

1.和,h6,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让学生自学,指名说清楚①用什么方法记;②怎样记的。(用部件组合法记,左右结构,左边禾木旁,右边“口”字,一共8笔)

(2)同桌互相背说一遍。(h6和,……,我和你的“和”)

2.吃,ch9,读准字音,不要读成c9。读词语:吃鱼。

(1)识记字形,自学:自己边看书上生字边口述。指名说。(用部件或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口字旁,右边第一笔斜撇,二笔横,三笔横折大弯钩。一共6笔,吃东西的“吃”)或说“气”去掉一横是“吃”的右边。

(2)同桌互相背说一遍。

3.你,n!,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自学后回答问题。(用部件加笔画的方法,左右结构,左边单人旁,右边上面第一笔是斜撇“”,二笔横钩“”,下面是“小”字,“尔”一共7笔)

(2)自己练习背说一遍,同桌互相检查。

4.不,b),拼读音节,读词语:不吃。

(1)识记字形。(用数笔画的方法记,一笔横“一”,二笔斜撇“”,三笔竖“”,四笔长点“不”,一共4笔)

(2)自己记字形,互相检查。

5.同,t$ng,拼读音节,读词语:一同。

(1)识记字形。(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外面门字框,里面上面是“一”字,下面是“口”字。一共6笔。

(2)自己记字形,互相检查。

(四)指导书写。

1.和。

(1)整置:左宽右窄,左长右短。

(2)部件、笔画位置,禾木旁压竖中线,(禾本旁写法前面讲过,略)第二笔横压横中线。右边“口”字,横中线上三分之一下三分之二。

(3)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字头。

2.吃。,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整置:左窄右宽,左短右长。

(2)左边“口”字,第一笔竖,斜压横中线,上下各一半。第二笔横折压横中线。右边第一笔斜撇过竖中线,第三笔横折大弯钩,从中心点起笔斜压横中线顿笔折向左下方压竖中线写大弯,到离下边线三分之一处写横,到离右边线四分之一地方挑钩。特别注意,右边只有三笔,和“气”字不同。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尤其右边的写法要每一笔找准位置,否则就写歪了。

3.你。

(1)整置:左窄右宽。

(2)部件和笔画位置。左边单人旁在左半格的右半边,第一笔斜撇较长。右边第一笔斜撇过竖中线,压横中线。第二笔横钩,在横中线上边。下面的“小”字,竖钩过横中线,侧点压竖中线。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4.不。

(1)整置:占田字格正中间。

(2)笔画位置:第一笔大横,在上半格正中间。第二笔斜撇,从竖中线右边起笔过中心点,撇向左下格中心点斜左上方。第三笔竖,压竖中线出撇一点儿头,直写。第四笔长点,对中心点起笔,与斜撇对称,点向右下方。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5.同。

(1)整置:全字长方形占田字格中间。

(2)部件位置:同字框,左和右、上和下离边线距离相等。第二笔横折钩比第一笔竖略长。同字框上面的横、里面的一和口的第二笔横折的横,第三笔横,四个“横”距离相等,口字压横中线。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6.学生独立看田字格字帖练习写字。

(五)巩固练习。

羊字成语范文6

关键词:夯实基础;理解字词;结合语言环境

语文教学要夯实基础,这是教者的共识。什么是基础?毫无疑问是字、词、句、段、篇。其中,字、词又是基础的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把字词教学局限在会认、会写、会理解三个方面,这样把字词教学游离于句、段、篇之外,没有很多的思考余地,更谈不上理解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的过程于是便没有理解的过程。教学效果不佳,这应该在情理之中。

在字词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深入理解?也不见有专家学者给出明确答案。所以这是跟非常值得探讨和急于解决的最大课题。

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我似乎找出了些门道,破解这道难题,谈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那就是把字词结合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认真思考、深刻理解,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现以初中语文课文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把字词结合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思考、理解的。

一、把统领全文的字词结合到全文的语言环境中去思考、理解

“飞渡”,就是一个涉及全文内容的词。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知识什么是飞渡,而是让学生认真读书思考、深刻理解:什么人物飞渡?七八十只斑羚。什么地方?戛洛山的伤心崖上。什么原因?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怎样飞渡?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结果呢?牺牲一半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这样不仅理解了飞渡的含义,也基本理解了全文的结果。

二、把各段的重点字词结合到段落的语言环境中去思考、理解

“绝境”,是第一段的重点词,不能只局限于词典上的理解,而应该思考理解:为什么说是绝境?一是后有追兵――狩猎队;一是前有绝壁;三是自身能力不足。还应该加深理解逼到绝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狩猎队,是持枪携狗毒杀斑羚的人。这样不仅理解了“绝境”的深刻含义。也对斑羚同情,对猎人愤恨的感情油然而生。

“对接”是第二段的重点词,因为它最能表现这段的主要意思。首先用比喻句“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通过了解宇宙飞船的对接来了解斑羚的对接。这当然是不够的,还应该深刻理解到:山崖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起来的侨,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这惊天地动鬼神的一幕,就会深深地映入学生的脑海中。

三、把最难理解的字词结合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才能深刻理解

本课是动物小说,用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惯用手法,这里面的人物实际上是动物――斑羚。斑羚的语言可能没人知晓吧?但我们把异类的语言放在具体环境中,还是可以深刻理解的。

文中动物的语言只有一个字――“咩”。如果只把它理解为羊叫声,那就太肤浅了。

本文三次描写镰刀头羊的叫声,实际上应该理解为语言描写。

第一次,“镰刀头羊神志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我让学生把“咩”字放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让学生翻译成人类语言,头羊悲哀地说“唉,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唉!无能为力啊!”就可以理解“咩”字了。

第二次,“当灰黑色母斑羚的身体已经笼罩在彩虹炫目的斑斓光谱里,眼看就要一脚踩进深渊去,突然,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我们不难翻译出:“母斑羚回来――危险!那不是桥――回来。我有办法了,列队!老的一拨,年轻的一拨。老少分别列队!”斑羚群也听懂了它的命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通过这样的描写,学生很快就会感受到镰刀头羊大智大勇的领先形象。

第三次,“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在这特定的环境里,学生可以把“咩”翻译成:“为了下一代的生存,咱们牺牲自己吧!”通过这样的理解,镰刀头羊为了保存种族、拯救种族,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英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学生。

课文最后面有声音描写,对镰刀头羊只有行为描写:只看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这是为什么?这必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更深刻:一方面,对人类的蔑视,另一方面,一个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的英雄头羊已经跃然纸上。此地无声胜有声。

再难理解的字词,只要结合在课文的语言环境里去揣摩,就可化难为易。

上一篇监控中心

下一篇李宫俊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