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记梦范例6篇

江城子记梦范文1

关键词:悼亡诗 意象 审美

原 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赏 析

苏轼十九岁与王弗结婚,夫妻恩爱,琴瑟调和,甘苦与共,正值青春洋溢,情韵熟稔的王弗不幸去世,苏轼含悲忍痛将其葬于家乡。时光荏苒,十年后苏轼仕途坎坷,被贬密州。凄凉的冬夜,凄惨的心境,急需心灵的慰藉和心力的平衡,王弗的恩爱、体贴,温柔象思念长河中一叶扁舟挥之不去,强涌脑海,音容笑貌映在眼前。梦中的王弗犹如结缡未久的,形象优美,夫妻恩爱一幕幕的画面随时间浮现脑海,爱妻就在眼前。苏轼感到阴阳两隔,心似刀绞,“惟有泪千行”。梦中的王弗见苏轼虽“尘满面,鬓如霜”仕途多舛,但意志坚强,心态积极,才华横溢,只有用红袖添香激励夫君奋发努力去实现自己报效国家,造福人民的抱负。

梦境的慰藉。“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通过吟诵诗歌的形式来抒发对亲人的缅怀之情,用亲人的重托激励自己努力向上。著名诗人李商隐、潘岳、苏轼都有此类诗歌传世,大多与悼念爱妻有关,对于爱情这一主题表达得比较隐晦和曲折。诗人一般并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追忆故人音容笑貌,生平事迹来寄托情感和哀思。《江城子》承继了悼亡诗一贯传统,通过描写故人生前的情景和生活场景,借物是人非的感慨而抒发生死离别的伤感。如词中“小轩窗,正梳妆”,通过回忆亡妻当年倚窗梳妆的情景勾起心中无限的感伤之情,曾经熟悉的一幕,如今却早以物是人非,“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既说明了梦里相见百感交集,也点出了两人已是阴阳相隔,故最终“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词的字里行间都沉浸在融景生情,感极而悲的情绪之中,倾诉生死离别后无限哀痛和思念,词句中无论是所描绘的场景,还是所流泄的情感,都是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凸现梦中相遇的快乐和幸福的感受,用梦的理解方式告慰激励自己的人生。

时空的追忆。《江城子》以梦境的形式展开对妻子的追忆,但梦境不是主角而是以梦境反衬出醒后的悲凉,所以侧重于描写现实的孤寂和无奈。现实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里“十年和千里”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都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感伤。漫长的时间和遥远的距离都无法隔阻心中的苦思,同时“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更是折射出苏轼当时际遇的坎坷与波折。被贬密州,凄凉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想念已逝去的妻子,感慨心未变,身已老。由此诗歌的抒情基调备显沧桑,而真正的苏轼梦境则非常短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内中也是包含感伤,醒来愈发令人唏嘘。诗人侧重于梦境前后的感受,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词句营造深深悲凉的气氛。

心灵的惆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苏轼长于通过表达个人的悲欢离合来折射现实世界的炎凉。他深受儒释道的影响,一方面常以魏尚,廉颇等自比,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同时在逆境中他又贯以道家的顺应自然随遇而安来自我安慰。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诗感怀月圆人难圆,以望月为主线,同时隐含对自身处境不顺时的矛盾与理想的背离。由此该词在哀悼逝者的同时体现出一种命运多蹇,知音难觅的惆怅之情,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文化的纠结。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对于灵魂的概念表现得比较模糊,儒家传统认为“未知生,焉知死”以及“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主导思想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努力充实自身的修养,不必过于在意死亡及灵魂的归宿。磨砺修养,积极入世,在短暂的人生活到老,学到老。毕生效力于为人类的幸福发展有所作为,不在意死亡及灵魂的所在,只感伤于睹物思人之中。

江城子记梦范文2

《江城子》是苏轼纪念其亡妻王弗的悼亡词,写作时间是公元1075乙卯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他梦见已去世整整十年的远葬在眉州的亡妻,便写下了这一首传诵千古的深情之作。学生们已经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领略到了苏轼的豪气冲天,从“惟清风明月吾与汝之所共藏”中感受到了他的超然旷达,那么,如何从这首词中体会他的脉脉温情呢?我经过不断思考,最终确定了以词题中的“梦”作为教学切入点。

在交代词的创作背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梦可以在现实和虚幻中自由切换,苏轼梦到了什么?”问题刚抛出,有同学就抢着回答说:“作者梦到了‘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其中的‘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的速度极快,平时想和亡妻相见是多么地不容易,如今。忽’地就变成了事实,所以看出这是一个虚幻不实的梦境。”

接着有同学补充说:“我推测王弗过去一定有很多次也在小轩中临窗梳妆吧,说不定她还‘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呢!正是因为苏轼对过去的幸福生活记忆犹新,这个生活的细节才会进入梦境吧!”陈可的推测入情入理,同学们都仿佛看到了那温馨的生活画面。

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他的疑惑:“既然苏轼和王弗的感情这样好,那么在梦中夫妻相见,应该有说不完的话要倾诉啊。他俩为何‘相顾无言’呢?

这位同学话音刚落,大家就讨论开了。很快,同学们达成了共识:正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相顾无言”却流下的“泪千行”,饱含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惊、喜、忧、痛等太多复杂的情感!除了苏轼这位开悼亡词先河的大文豪,还有谁能用最简单的句子起到让人感同身受、唏嘘不已的效果呢!

在同学们对“梦”有了认识和感受之后.我又抛出了“是什么触动了词人的情思,让他做了这个思念亡妻的梦”和“梦醒后的诗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两个问题。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交流探究后发现,“生死两茫茫”的十年,是苏轼被卷进王安石变法事件中的十年,他的生活极其动荡。所以.苏轼觉得即使能够与亡妻相见,亡妻也一定认不出“风满面、鬓如霜”的自己了。在梦醒后,苏轼的思绪又回到了“千里孤坟”处,营造了悲凉凄清的环境氛围,读来让人肝肠欲断。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思索,一系列的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在学生们深情诵读后,我仍从教学切入点“梦”入手,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我向同学们展示了纳兰性德的一首悼亡词《寻芳草・萧寺记梦》,请同学们比较两首词在“记梦”上异同。经过赏析和讨论,有同学进行了精彩的总结:“苏轼的梦凄凉,衬托出情也凄凉纳兰性德的梦温馨,反衬出情更凄凉。总之,两首词都是借‘梦’写哀,亡妻只能在‘梦’中相见,岂不痛哉r这位同学的总结赢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江城子记梦范文3

“邗”字冷僻,但是性质重要,邗城是最早的扬州城,可能也是江淮南部地区最早的城邑。邗沟是最早连接扬州与淮安的运河,是大运河极早的一段。“邗”字的解释比较复杂,东汉许慎就提出两种答案,《说文解字》曰:“邗,国也,今属临淮,从邑干声。一曰邗本属吴。”[1]135第一种答案,许慎说这个古国在临淮郡。按汉武帝时设临淮郡,治所在盱眙,后来的泗洪、淮阴、射阳等地在临淮郡范围。从这个特定地域分析,这可能是一个淮夷方国,也许是徐夷。此说是否合理,随后还要结合“干”国特征分析。许慎给出的第二种答案,说邗国本来属于吴国,等于说邗国原来就在后来吴国领域内,邗国是很早就被吴国灭掉的古国。那么邗国原来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吴国发展历史来看,很可能在江南。吴国人在江北建设这座城邑即今日扬州,为什么叫“邗城”呢?很多人认为“邗”表示江边之城,左面的“干”字表示江岸,这有《诗经?伐檀》为证:“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这个“干”就是河岸。“邗”字篆文写法右边就是“邑”字,表示城邑而已。这座城邑在长江之滨,“邗”字此解好像简单通顺,但是这里也有疑问:主要位于江南的吴国,在江北营建一座城邑,因为此城位于江岸,就称它为邗城。但是多位吴王自称邗王,等于称吴国为邗国,这就叫人难以理解了。而且河边江边的城邑太多了,为什么其它城邑不用“邗”字名称?“邗”字应该另有深意。上世纪20年代在河南卫辉出土两件青铜器。一件为“邗王是野戈”,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支戈制作精美,戈上有铭文“邗王是野,作为元用”。另一件为赵孟壶,现藏大英博物馆,上有铭文:“禺邗王于黄池之会……”。卫辉正是古黄池,吴王夫差争当诸侯盟主的盟会之地。这两件铜器引起研究者很大兴趣。重要意见和相关文献主要有陈梦家《禺邗王壶考释》、于省吾《商周金文录遗》、郭沫若《吴王寿梦之戈》、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等。主要意见如下:邗王即吴王,这是一致性看法。“邗王是野”,即吴王寿梦,这主要是郭沫若和罗常培的观点。“乍为元用”,表示寿梦制作此戈供自己专用,这没有什么争议。赵孟即晋国权臣赵鞅,在黄池之会上是重要人物。吴王夫差谋求作诸侯盟主,希望晋国不要为难自己。夫差赠金给赵孟,很有用心,赵孟壶铭文记载此事也别有意味,铭文称夫差为“邗王”。对赵孟壶的看法,陈梦家以来意见一致。

关于邗国在何处,许慎实际提出两种答案,后一种可以进一步补充。邗国可能与干国有关。干国在赣东浙西皖南,赣东北今有余干县为古干国故地。赣东德兴、铅山等地盛产铜和多种金属,古代多设铜场和场监之类。皖南由铜陵至繁昌,古代铜冶遗址多达60多处。这些地方有条件如《段庠酱呵》所说:“即山而冶”、“铸金于山”。而临淮所在洪泽湖地区缺少这种条件。吴国很多铜武器并不是青铜绿色,而是浅黄青灰或青白颜色,硬度颇高,合金成分复杂。扬州博物馆藏一把吴国剑,仪征沿山河出土,浅淡青黄色,无锈斑而有光泽。《吴越春秋》载,吴王阖庐聘请干将铸剑,铸剑过程和技术环节写得很细,看来铸剑的材料属于合金性质,几次提到铁。冶炼时“鼓橐装炭”,用炭作燃料还用皮囊鼓风,由这些材料设备和冶炼手段精心锻制出来的武器,或许具有钢铁成分和很高硬度,在青铜时代足以傲视四方。铸剑场面和气氛异常特殊,对神妙剑器乃至剑神的崇拜,大概仅有祭祀礼仪还不足,于是以童男童女300人表示圣洁虔诚。铸剑时间的选择和现场气氛,都已经超越凡俗———“採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2]42夫人莫邪剪掉头发指甲投入火中,这些东西是人身一部分,可以代替人,这样金铁才能融化。在庄严神圣的气息中,对神秘剑器和剑神的崇拜,给人留下很深印象。吴越地区崇拜宝剑,剑神嗜血,《吴越春秋》《越绝书》等野史及《吕氏春秋》《淮南子》直到南朝的《古今刀剑录》,对此都有反映。在神剑崇拜中,存在着一种神秘而恐怖的力量。想铸成利剑,需要“以血衅金”,甚至采用亲人之血,或者自己的血肉祭祀剑神,须极端虔诚并付出巨大代价才能得到成效。干将的师父在铸剑时,因为金铁长期不融化,夫妇二人竟双双投入洪炉中,于是金铁融化铸成宝剑。吴王阖庐以巨额赏金求宝刀,有人为铸成宝刀,竟然杀掉自己两个儿子,以血衅金才铸成宝刀。吴王检验宝刀,把大批吴钩混在一起。此人呼唤儿子名字,两把宝刀竟自行飞起撞击父亲胸口。吴王重赏此人,此后携带这双宝刀不离身。从欧冶子到干将、莫邪,吴国铸剑名师颇多,有人踏遍山岭寻找“铁精”;有人为寻求“千年寒铁”,千方百计把山涧河流湖泊排水淘干;也有人拥有“金英良铁”,又到处寻找“千年寒泉”,以便铸成宝剑。宝剑被吴人视为神物,宝剑通神,可以自行来去,还善于长途水行。《吴越春秋》记载,阖庐残暴无道,埋葬女儿时竟然把无辜的观葬者骗入墓中,活埋殉葬。他的宝剑“湛卢之剑,恶阖闾之无道也,乃去而出,水行如楚”[2]60。这把宝剑竟然了解主人无道,自己水行到楚王那里去。风胡子告诉楚王,此剑是“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寄气托灵,出之有神”[2]61,是应当崇拜的神物。宝剑静卧则气冲斗牛,入水则化为蛟龙等等说法,盛行吴越,影响楚地。从出土器物看,多位吴王和吴太子喜欢兵器,铸铭文的剑、戈、矛不少。出土器物中,兵器最多,其次是编钟。实际上所有吴王中,墓葬最具排场的是阖庐。阖庐墓讫未发掘,但是在关于虎丘、剑池这些地名传说中,宝剑最引人注目。《越绝书》说墓中藏扁诸之剑3000把。扁诸之剑是干将、莫邪铸宝剑之余,用剩余原料铸成的利剑。即便3000之数有夸张,阖庐墓中宝剑之多,仍然给人很深印象。这与中原王公墓葬中生活器物居多,铜器铭文多见于鼎尊盘簋等礼器,毛公鼎散氏盘与邗王戈吴王剑,存在明显差别。吴人对神兵利刃的崇拜是否达到图腾程度,还不好断言,至少存在很多这类倾向。佛家崇敬其万字符,一符号便仿佛太阳光芒庄严圣洁。吴人对“干”可能也独有一种崇拜敬慕,邗王邗城的称呼可能与此相关。吴王寿梦自称邗王,还制成铭文,足见寿梦对“邗”的欣赏态度。赵鞅称夫差为邗王,大概是当时常见称呼。有一种意见认为古吴族本号“工”,寿梦自称邗王与此有关。但是“工”和“干”是否一致呢?而且文献明确记载吴国与干国战争,吴国灭掉干国。《管子?内业篇》说到吴国与干国之战,专门写干国少年踊跃参战。吴国灭掉干国后,自称吴干,甚至以干自称。《管子》之后的古籍经常以干代吴。《荀子?劝学》篇说“干越夷貉之子”,《庄子?刻意》篇说“夫有干越之剑者”,《淮南子?原道》篇说“干越生葛”等等,“干”都是“吴”。笔者以为吴国人喜欢“干”的原因在于干国武器优异精良,持有干国兵器,足以震慑别人。“干”作为武器其实并不是盾牌。古文字的复杂常在于多义解释,干戈的常见解释是矛和盾并泛指武器。“干”于是被解释为“盾”,是从防御作用生发的,但是“干”其实没有盾形。“干”最早可能是象形字,代表利用鹿角、树杈制成的狩猎工具,其形状类似两股叉,篆文仍然可见此形。这类武器可以卡住野兽,让野兽不好逃跑、不好伤害自己,同时配合其它武器杀死野兽。按照这种分工,“干”重在防御,但是鹿角树杈也可以击刺,也有攻击作用。《说文解字》释干曰:“干,犯也。”[1]50干犯的说法至今仍然运用,强调攻击作用。“干”经常不是一面盾牌,却被解释成盾牌。文字不论象形指事会意,总不如实际生活丰富灵动。吴人在江北建城,称为邗城,以邗城为大本营,向北向西发展、争霸中原。现在所知,从吴王寿梦到吴王夫差,至少六位吴王大规模向北向西用兵,灭掉很多方国。吴王阖庐时伍子胥和孙武攻入汉水流域的楚国都城,开棺鞭打平王之尸;再次出兵则迫使楚国迁都。吴王夫差在山东泰安地区大败齐国军队。寿梦之前小规模军事行动应该已经存在。这些军事行动须要有可靠的辎重武器保证。古代长江江面宽阔,水势浩大,两岸运输难度很大。吴人经营江北必须依托坚固的桥头堡城郭。把“干”理解成武器还是理解成手持武器的吴国人,其实没有根本矛盾。武器库辎重库必须足够牢固高大,必须选好地势,建好房屋,筑好围墙沟堑,加强保卫,这其实就是城郭。邗城正是吴国在江北最重要城郭,不但要坚固,甚至要剑戈之神保佑。这座城郭命名为邗城,可能源于特殊期望甚至神秘信仰。坚实的“邗城”,加上精神层面的景仰寄托,“邗城”对吴国可谓一座重镇。

二、吴国中心区域之考古发现

人们长期有一种看法,认为吴国中心区域一直在无锡苏州地区,这里当然也是吴文化中心区域。但是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打破了这种看法,需要重新认识吴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吴文化中心地区在哪里。镇江丹徒谏壁至大港沿江丘陵有很多古墓葬。1954年大港烟墩山宜侯簋的发现,引起学术界很大震动。当时郭沫若和唐兰等众多学者努力研究,宜侯的性质为整个考证的核心问题。唐兰认为宜侯就是文献中吴太伯四世孙周章。《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寻找太伯的后人,找到周章。周章已经是吴国君主,于是周朝隆重封赏周章。对宜侯就是周章的说法,当然也有不同看法。除了宜侯具体身份,还有不少问题难以确切判断。但是吴文化发展历史以及吴文化中心区域问题,显然需要重新认识,其真实面貌与传统说法大不相同,这是考古发掘一再证明的。上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至今对丹徒大港母子墩、磨盘墩、青龙山、北山顶、烟墩山二号墓的发掘,对谏壁粮山、王家山众多古墓葬的发掘,得出的重要结论是,镇江沿江这一带丘陵是吴国的王陵区。这些王陵的时间跨度从西周早期直至春秋晚期。青龙山磨子顶大墓是这个王陵区第一大墓,因为盗墓破坏严重,不能确定墓主是谁,但是从这座墓异常宏大的规格及种种迹象来讲,很可能就是吴王寿梦之墓。

1984年发掘的北山顶大墓是吴王余昧墓。余昧是寿梦第三个儿子,是吴王僚的父亲,也即吴王阖庐的叔父,这有墓中青铜器物铭文证实。墓中的编钟、石磬、悬鼓等礼器,则反映了当时的礼乐水平。这方面的研究可见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所编《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古代青铜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等重要资料。可见肖梦龙主编《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等著作。吴王阖庐墓在苏州,夫差给阖庐隆重营葬,葬后形成著名的虎丘。夫差自己作为亡国之君,勾践想把他放逐到舟山,他不肯去,逃离苏州三天之后,在一座叫做秦余杭山的小山自杀,后世不但找不到墓地,连这座小山也找不到了。从太伯到夫差,20几位君主,现在可以确定埋在苏州的,只有阖庐一人。2005年至2007年,镇江丹阳葛城遗址包括珥城、神墩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这些遗址考古发掘的参加者包括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镇江博物馆众多单位,研究队伍越来越专业化,结论的主要意见是:葛城遗址是吴国王城,规模很大,规格很高,历史上延续时间很久。城墙为夯筑,有些地方厚度达到35米,城墙残留高度7米多。内城外城分明,水环城、城环水,有三层水三层城墙,非常坚固。这种形制特点与常州的春秋淹城接近。城外的神墩作为祭神专用场所,规模相当大。期间在丹阳司徒镇发现的凤纹尊等26件青铜器,高雅华贵气势也反映了王室气象。综合来看,这里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王城。与吴国王陵和吴国王城建筑两类出土文物同等重要的,是青铜器的出土情况,其中制作青铜器的场地遗址,包括青铜炼渣出土情况,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青铜器出土情况与墓葬和城池反映的情况一致,西周初期到春秋时代吴国的青铜器文化,主要集中在宁镇地区,称为“湖熟文化”,出土青铜器数量和类型都比较多,而且发现冶炼铸造遗址。很多青铜器的形制与中原地区青铜器相当接近,或者在中原形制的基础上,表现出一些地方文化特色,这往往表现为附加的装饰性内容,湖熟文化反映中原文化与吴地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很明显。西周到春秋时期吴国第二种文化类型是太湖地区的马桥文化,出土主要是陶器,只有很少青铜器,也没有发现青铜冶炼铸造遗址。马桥文化与良渚文化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具有比较浓厚的土著文化色彩。总体说来,吴文化是中原商周先进文明与荆蛮土著文明相结合的产物。结合的形式是商周文明地区一个部族或一股力量进入土著文明地区,经过长期融合发展逐渐壮大起来。结合的中心地域首先在两个文明区的结合部位,距离中原文明区相对比较近,以后逐渐向土著文明的纵深地区发展。两种文明结合形成的吴文化的中心区域长期在宁镇一带,并随着吴文化的发展逐渐向东方转移,这是一种具有规律性的文化现象。

三、江北吴文化的发展

吴文化的中心地区,包括其王城、祭坛、王陵等等,居然就在扬州的长江对岸,真正是一水之隔。这与后来出现的说法有很大差别。按照后来的说法,吴文化的中心地区一直在苏州无锡一带。影响极大的《吴地记》等书籍,说吴太伯从北方来到吴地,首先定居在无锡东面60里的梅里,他在此传播先进文明,教化礼仪,受到百姓拥戴,推举为国君。其后吴国以苏州为中心,苏州有很多著名地点如阖庐城、虎丘、响屧廊等,联系着夫差、西施、伍子胥等人的故事,人们一说到吴国必定马上想到苏州,而长期作为吴国中心的镇江地区反而被忘却,至于扬州,只有《吴越春秋》《越绝书》这类书籍描述吴国水道时,才作为吴国水道系统中遥远的地方提到,谁能想到扬州竟然与吴国中心地区一水之隔呢?《吴地记》一书,旧题唐末陆广微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若干南宋内容。凭借《吴地记》了解春秋时期吴国政治地理,显然不能准确。考古发掘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吴国历史,重新打量扬州在吴国的地位。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当初周人是在哪里渡江到江南?他们是全体渡到江南,还是分为主次两部分,夹长江发展?文献中描述太伯、仲雍两位贤人因为避让王位离开西周,借口给父亲采药,竟远走到遥远的东方定居。吴人敬佩他们的高风亮节,请他们做君主。这种记载因为理想化而令人怀疑。上古时期如果真有两个人从陕西走到吴地,到了吴地还做上领袖,那确实有太多困难。在漫长旅途中甚至到达吴地之后,遭遇人类或者动物攻击,被杀掉吃掉、被掠夺为奴隶的可能性都很大。另一方面,商周之际民族迁移风气仍然存在,如果一支文明程度较高的部族南迁到吴地,与土著居民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则有可能。同类情况世界历史上不少,迁移距离很长的也有。吴文化有很多中原文明与土著文明相结合的特色。至于其领袖是不是真正的周文王的伯父,其实没有多大关系。如果这个部族是在宁镇地区渡过长江,他们的渡江地点或者江北立足点是什么地方?他们渡江之后是否依旧控制江北的立足点,是否在江北继续经营呢?要回答这些问题,现有证据当然不够,但是在扬州地区、在南京地区的长江北岸都发掘出土一批商周墓葬和青铜器。其中仪征破山口1930年出土一批商周青铜器,这批青铜器原有40多件,辗转失落一部分,其余的收归南京博物院。这批青铜器基本形制是中原类型的,但也有吴文化风格,能反映中原文明和东南地区文明融合发展的特点,很受人们喜爱。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插图照片中,就有仪征破山口出土的西周青铜尊。南京博物院举办馆藏商周青铜器展览,其中破山口出土的四凤盘,堪称有代表性的展品。这个大铜盘重达500斤,直径1米,四端各立一只凤鸟展翅欲飞,大气恢弘中别有一股生气。1959年,南京博物院在仪征破山口原来发现青铜器的同一墓区发掘,又出土戈矛斧钺箭镞等青铜兵器。这个墓葬区主人身份应当很高。关于六合仪征等地商周墓葬和其它文物,破山口之外,1930年以后又发现几处遗址和文物。主要有六合程桥、仪征新城马坝村“磨盘山”和“永庵”、林果村“老虎山”、仪征神墩聚落遗址等等。南京博物院、南京文管会在上世纪60~90年代,曾在《考古》和《东南文化》等刊物发表多篇发掘报告,为理论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在扬州仪征沿山河疏浚挖掘中,曾零星发现一批青铜武器和生产工具。按常理这支周人部落过江时,江北可能留人守卫桥头堡,保持南北交通能力。当吴人从江南北返、向北向西谋求发展时,选择距离吴国王城最近的扬州筑邗城,以后在扬州开邗沟,是军事因素和地理条件共同促成。扬州蜀岗地势高敞,便于屯积兵员物资。吴王夫差开邗沟,从扬州向北抵达淮河末口,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从寿梦到夫差,几代吴王自称邗王,可以反映邗城在吴国的重要地位。

四、关于邗城建城年限的思考

据说2014年,扬州要进行建城2500年城庆活动。这个时间的依据是《左传?哀公九年》所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哀公九年是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至2014年确为2500年。依据2500年这种理解,兴建邗城这个持续性工程的首创之功归于夫差。笔者觉得这个时间不准确。吴国以扬州为桥头堡,在江北发展已经很久了,在此修筑城郭绝非从夫差才开始。从吴太伯到吴王寿梦,其间19个君主,时间则由西周之前期直到春秋中叶。寿梦即位时吴国已经相当强盛,《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从寿梦开始,吴国大规模向北发展。寿梦之后,经过诸樊、余祭、余昧、王僚、阖庐5位君主才传到夫差。寿梦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85年至前561年,这时吴国全面发展。他即位的第一年即公元前585年,就亲自到洛邑去朝见周天子,这是吴国立国以来国君首次朝见天子。寿梦在此认祖归宗,与周天子大谈周吴血统一脉,这提高了吴国地位。寿梦访问了很多国家,向鲁公了解礼乐,与晋国结盟。晋国是老牌诸侯盟主,长期与楚国斗争。而楚国作为吴国西方邻国,与吴国颇有矛盾,是吴国发展的障碍。吴晋结盟之后,晋景公派巫臣出使吴国。巫臣本是楚国大臣,与楚国权臣有生死仇怨,才逃到晋国。他在寿梦二年带着庞大使团来到吴国,他们帮助吴人学习车战,传授其它技术和战争知识。巫臣的儿子狐庸直接为吴国服务,长期为吴国效力,到寿梦十七年担任丞相。后来吴国重用楚国逃臣伍子胥,伍子胥引进齐国军事家孙武。接纳重用外来人才成为吴国一个传统。

江城子记梦范文4

路,是天路的路。

曾以为背上背包,生活就在别处,却不曾意料随处都是生活。行途中的琐碎俨然如生活中的尘埃,粒粒细小可以视而不见,而时间的沉积却将其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于是整颗心都有了负荷。

在几天几夜的颠簸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是有关“意义”,这个已被探讨过无数遍的话题却使我空虚的车程着实少了几分乏味,我一直在想从祖国的一个边界辗转到另一个边界,不停的换车、苦等,只为了一个简单的梦想是否有意义。一日三餐方便面的持久延续,以至于胃里早已翻江倒海的艰辛付出是否值得。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右脚抢先触碰到这片早已令我心驰神往的土地的瞬间得以释然。

所有的梦想都应该坚持,不是吗?那些散落在年华罅隙间明亮的梦想,都如一朵朵温暖的蔷薇花,清浅的花香一直萦绕在身边,而绽放着的小花朵却始终开在日光所及指尖却无法触碰的地方。此时我们只要踮起脚尖,高昂起头,再多一分的执着坚持,便可以拥有蔷薇般的微笑。

呼吸到丽江的第一口空气时想到的一句话,便是“我心中有一只猛虎在细嗅蔷薇”,这片柔软的土地,让我一梦便是四年,而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早已策划好的华丽开场已随细雨渗入地底无处可寻。这时我才发现,在挚爱的事物面前,一切的文字和言语果然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天很蓝,很清澈。

丽江的街道似乎很空旷,这个“似乎”很有意思,其实丽江街道上的汽车来来往往很多,但它们就是幻化了自己尖锐的轮廓,以一种半透明的柔和掩藏在丽江浅紫色的空气里,于是便使人觉得丽江很静,静得似乎听不到半点嘈杂,那种静谧的神圣感就蔓延在丽江浅紫色的空气里,让人觉得安静。

对,丽江的空气是浅紫色的,没有一丝尘埃的浅紫色。

丽江因古城而闻名于世,石板路,斑驳的墙。城内外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而古城对我来说,无疑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双脚似乎受了风间某种中莫名的召唤,不由加快了行走的步伐,心中那只细嗅蔷薇的猛虎刹那间变得不安分起来,吞噬了我心中的最后一丝矜持,那只猛虎奋力地将蔷薇花扯成碎片,而漫天飞舞的凌乱花瓣却更富一番风致,香气也更加浓郁了。有一种情感,叫作情不自禁。

巨大的暗市水轮作为古城的开场,注定为这座在尘世轮回中屹立不倒的古城刻上“沉淀”的烙印。水轮独自转着,缓慢无声,似乎和着岁月的影子,年华岁月在人们不经意间飞快逝落,而大群的游人却在它面前咧着嘴拍照,我站在一边,静静看着他们,然后不露一丝痕迹地笑了,感情复杂。水轮下的水很干净,不似青岛的海。

不知何因在这片寂地会生发如此多的感触,只觉得脑海中不断涌现色彩斑斓的凌乱片断,瞬间闪烁,然后消失在灿烂里。随之再有相异的画面不断起伏。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书中说丽江有太多的流离中的人,他们市不属于这里,而这里却是他们心灵的依托,同样寂寞的灵魂让他们在异地他乡成了孤单的同类。或许是这样吧,为了安置无处存放的青春,为了在丽江进行一场华丽的故逐,即使迷失也是值得的。

喜欢古城的建筑,踏实,不张扬,干净而不落俗,古典的中式风情,房屋不高,很素色,就如见到的纳西族老太太那样淳朴,岁月增添了其渊实的韵味,却仍无法削减它那少女般的矜持和端庄。知性而亲切。曾幻想有一所如此外表的住所,房屋很小很暗,潮湿古旧,死一般的寂,窗子很小,有厚重的深色窗帘,在房间中要拉上窗帘就是夜,而拉开窗帘的瞬间,丽江温暖的阳光就会瞬间漾满房屋的每一个角落,如春天般明媚。因为实在是过于厌恶城市的钢筋水泥,高楼大度,华丽而不真实的现代化设施,丧失本性的怪异建筑,以及虚伪的空气。而令人感到落寞的是,之前查阅资料,发现丽江古城再无一间可以作为私宅的住所,这儿停驻的灵魂已经太多了。

古城最适合我的活动,便是行走,在干净的青石板路上走走停停,似乎都没有感到一点累意,路边是潺潺流水,活水,流向未知的远方,间或有泠泠的水声飘忽入耳,十分惬意,印象中很久很久没有这样的生活了。抛开一切的枷锁与束缚,没有碍眼,没有嘈杂,没有没完没了的麻烦和询问,没有讨厌的事物晃荡在眼前。那是一种全身心的彻底放松,等待神明的救赎。没有任何地图和导游,没有人可以支配你的心和想法。耳机里循环着两首歌——《旅行的意义》和《After17》。享受着丽江紫色的空气陈绮贞淡雅的歌,漫步于干净的石板路,这是上天对我怎样大的恩泽啊。记得某人曾说过,每天工作学习,挣钱,在人际间周旋,很想立即死去。但偶尔停下来,晒晒太阳,还是会觉得活着真好。所以我觉得,人,还是要偶尔停下来,认真倾听一下心底最真挚的声音,就算是说逃避现实也好。

我想我是迷路了,因为走了很久很久也不见出口,原路返回却不见来时的路。想起初进古城时听路人说过,古城随处是路,也随处是出口,或许在你还未尽兴时,你就要向它挥手告别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就不算迷路吧,如果换一种解释呢?

迷,是沉迷的迷;路,是天路的路。

至于“天路”这个词,不知道在此时此景下该如何解释,从进入古城的瞬间便被一种浓浓的宿命感重重笼罩。脚下的路似乎也不是普通的石板路,那是浸润了某种悬妙液体的天路,在我眼里这不像是一座简单的古城,而更像是一个人,隐匿于尘世轮回之中,深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这座古城的脚下,又深埋着怎样的故事呢?不得而知,但觉得找似乎是有所感应的。感应到古城轻声的叹息,它需要一个人,可以看穿它的心事。

然而,遇见这样一个人,并非易事,这样执着地等下去,又将耗尽多少个千年?

我想,我是否又在幻想了,我自认不讳自己就是有极度幻想症的人,而这种真实的虚空,的确可以使人更好地活下去。每个人都在囚笼里做自己的天使,即使没有人守护,也要好好地爱自己。如果很难过,就可以蹲下来,抱抱自己。

遇见那个艾子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金黄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有海水的质地,她身穿白色长裙,半旗袍的样式,似乎是丝绸质料,侧腰间有一朵硕大的鲜红色花朵,美得有些妖娆。辨不明那个女子是哪国闺秀,但丽江毕竟不乏异国男女的倾慕,他们集聚在桥那边的小部落,灯光闪烁,似乎是酒吧。他们操着不伦不类的中文边喝边乐,为丽江抹上了一笔亮丽时尚感,却平添了一分恼人的噪音。

这是一个容易令人迷失的天国,不知道在哪儿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在古城十点钟之后还睁着眼睛的人,一定定都是外地人。可这样一座城,叫我们这些可怜的外地人,怎么舍得闭眼。

道路迂回,转过一个弯,便再也听不到嘈杂的声音了,是丽江讨巧的空气太贴近人心了吧。夜里的古城,有些地方是没有一丝光亮的,便令人不由地浮想联翩,于是我飞快地向有光亮的地方跑去,并自命为“丽江狂奔”的女主角和唯一的演员。即便这样,也是颇具一番浪漫气息的。

那些极具特色的小店丝毫没有要关门的意思,每一个小店都有它各自独有的特点,无法被其他所取代,很多东西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在某个店里,我看见一个校具艺术气息的年轻男子正在白色的T恤上作画,三面墙上已挂满了他自己的作品,那些自己的创作,应如他自己的小孩子一般被他宝贝着吧,还有一个店中坐着一个纳西族老太太,在古老的纺车边摞着厚厚一叠美丽的帕子,我问“这是您亲自织的吗?”她微笑点点头,我说:“我可以拿这一条吗?”她再次点点头,自我进店至我付完钱致意离开,她没有说一个字,一直浅笑着。这种笑容,足以温暖人心底的每一个角落,有时候,再多的语言,实际上都是无济于事的,有一种亲切是不需要任何言语和解释的。嗯,有一个卖链子的小店,所有的链子都很漂亮;有一个卖装饰画的小店,所有的画表现的都是生活中温暖而朴实的小幸福:有一个面带愠色的中年妇女的店,她的门面冷清……

我希望这样的日子不要有尽头,仿佛我拥有着整个世界,这种感觉如同王维《竹里馆》中所记述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时心中的猛虎已经消失不见了,只有一朵细嫩的蔷薇花,轻轻悄悄地生长着,微风拂过,它便随风轻舞身姿,小家碧玉般。

我还是希望一直行走,走在丽江的青石板路上,听风声听水声,听阳光中混杂的小尘埃轻微摩擦后缓缓坠落至地碎裂的声音,听《旅行的意义》,听《After17》,甚至是听孙燕姿的《同类》,我想我是彻底在丽江迷路了,迷失在这通向天国的淡雅之路上,路边没有邪恶的彼岸花,只有温暖的蔷薇花瓣从天而落,我沉溺于如此慢节奏的生活,闭上眼睛就是最美好的梦境,随时都可以倾听自己心底最真挚的声音。就连浅紫色的空气都是甜丝丝的。

如果我知道睁开眼睛就会位于出口处,那么我情愿永世都做一个不见光明的人,呼吸丽江清澈的空气,就连心情都会变得爽朗起来。也不会觉得整颗心有什么负荷。而此时只觉得,原来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出口处有一个很大的留言棚,棚中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留言牌,我不停地翻看着,疑惑刚才怎么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小小的留言牌背后,记录着一个个唯美的愿望,有一个牌子上替我记下了我想说的话:“我会再回来。”还有一个牌子至今印象很深,背后写着:“男子,我在丽江等你。”“等”字被描得很浓重,让我不由得猜测起他们的故事,有关于等待和誓言的,有丽江作为背景,一定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我情愿相信海誓山盟。此时有一个浓妆的女人走了过来,一脸灿烂地说:“小姐要写吗?大的40元,小的20元。”我鄙夷地看了她一眼,说:“你的意思是把愿望写到这里还要交钱是么?”然后轮到她看我一眼鄙夷地走了。

到这里,应算是终结。

安妮曾说,完美的生命旅途,不是老去,是无疾而终,是不告而别。我是从不害怕离别的,很小的时候,我想,只要允许我到丽江看一眼就足够了,而发展到现在,我却不知足到想要在这里停驻。其实一切都已经足够了,人不应该是不知足的动物。

有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今天却很清晰地明了自己只是需要安宁,需要嘴角上翘的弧度,需要灵魂在某一寂地得以停驻,需要一个乌托邦似的心灵花园在我难过的时候可以躲在里面抱抱自己,不被任何人知晓。

以无声而开始,亦以无声而结束,如同安妮说的那样不告而别或许才是完美的丽江旅程,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离开古城的时候,我高昂着头,宛若敬仰的姿态,甚至没有回头再多看一眼。这就是我梦中的乌托邦啊!它从今天起,要从我的梦中,迁到我记忆深处去了。那里绽放着素雅的白色马蹄莲,以及一双双海水质地的深蓝色眼睛。那是我,最真挚、最柔软的地方。

踏上归途,数个车程的夜晚,我都无法安然入睡,南方充沛的雨水以及那浅紫色的空气就静止在眼前,挥之不去。这亦是一种细小的幸福,不露痕迹地让我一直温暖着,让我相信天使和奇迹的存在。

如果这一切是一场华丽的梦境,那么我一定会在梦醒时分也清晰地记得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画面,我甚至记得头顶的星辰和脚边的流水是怎样的微笑着。

因为这毕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惶惶不安的迷路。

江城子记梦范文5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唐朝,白居易《长恨歌》。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宋朝,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江城子记梦范文6

“五人团”窃取都昌大权

1926年11月10日,北伐军攻进都昌县城,国共合作的都昌县党部由秘密转为公开,抓紧发展组织。一些在地方上有一定势力的人物,都先后加入了。随着革命的深入,他们中大部分人走向革命的对立面,其中最突出的是县党部执委、县城高小教员周新亚。他出身豪门,父辈兄弟六人多系土豪劣绅,受到革命的威胁,所以他公开反对农工运动,抵制县党部的正确决定。此时,的亲信、“AB”团头目段锡朋已经把黑手伸到了都昌,网罗反革命势力,周新亚成了“AB”团在都昌的骨干。他有恃无恐,进行着反革命活动。

周新亚因与其六叔、左里大劣绅周创初来往密切,在1927年2月的一次县党部执监委联席会议上遭到指控。共产党员、县党部执委、县农协常委刘肩三,江西省党部特派员、省民政厅长姜济寰的学生谢宝树,先后在会上严厉批评周新亚“破坏农工运动,助恶为虐,忘记总理扶助农工之遗训,做出背叛党国之事”。会上决定,撤销周新亚的县党部商人部部长职务,由县党部执委降为监委。周极为不满,便“秘密组织纯粹忠实同志多人以图将祸县罪魁谢(宝树)、刘(肩三)诸逆扑灭(1927年10月中国中央商人部公函《第59号》语)”。

周新亚被撤职不久,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第二师师长刘士毅在都昌汪家墩的家被列为土豪劣绅,其三伯父刘修吾被游斗。刘士毅的亲信、都昌县人民自卫军副队长刘天成怀恨在心,当即告之在赣州的刘士毅。刘士毅即电告都昌县党部,指责刘肩三等是“过激主义”,要“誓灭此僚”。到1927年4月,以周新亚、刘天成、吴秋阳、邵继先、江晓初为首的“五人团”基本形成。他们竭力拉拢都昌县长汤之聘。汤之聘两不得罪,以赴赣州治病为由,一走了之。县党部召开革命团体负责人会议,推荐谢宝树为都昌县长,经省民政厅批准,谢于5月21日上任。

1927年6月5日,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发出“礼送”共产党员出境的指令。刘士毅即派儿子刘国华回都昌,策动刘天成公开叛变。朱培德的指令也于9日上午到达都昌县政府总务股长杨业涛手里,杨将指令交给刘天成,由刘逼着谢宝树执行。此时,兼任人民自卫军队长的刘肩三等在南昌开会未归,军队完全被副队长刘天成所控制。当天中午,城门紧闭,满城,刘天成带领自卫军冲进县党部、总工会、农协、妇协等,将共产党员、县党部执委王叔平,县农协常委陆方奇,执委严启元、刘乙照、谭和、刘述尧、刘书炳等捆绑起来,严刑拷打,投入监狱。县长谢宝树也于11日被逼走南昌。

6月14日,周新亚主持召开全县员大会,宣布改组县党部,成立都昌县清查委员会,周为主任委员,“五人团”其他人为委员。将自卫军改成保安队,刘天成任队长,邵继先任公安局长兼副队长,吴秋阳任商会会长,江晓初任财政局长,周新亚兼小学校长,并拥杨业涛为县长,全县一切大权被“五人团”所掌控。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力,四处搜捕共产党员和农协负责人,通缉33名共产党员和左派。

与“五人团”的曲折斗争

6月13日,中共都昌县委领导人刘越(书记)、向先鹏(宣传部长)、刘聘三(工委书记)赶到南昌,与在南昌的县委组织部长兼农委书记刘肩三、县长谢宝树会合,分头向中共江西省委和代省主席、省民政厅长姜济寰汇报都昌事变经过。并根据省委指示,书面上报武汉国民政府和省政府、省党部。

6月22日,《汉口民国日报》以《都昌事变详情――县长谢宝树被迫来省,都昌在反动恐怖中》为题,对“五人团”叛变经过作了详细披露。同一天,省政府、省党部电令都昌县政府,责其立即放人和解散“都昌县委员会”。“五人团”只好将被捕人员释放,将“委员会”改成“党务维持委员会”,以避其锋。又被省党部察觉,严令解散。县长杨业涛一看情况不妙,于7月11日晚弃职潜走。“五人团”又把刚上任的司法委员金教诞扶上了县长宝座。姜济寰很气愤,在谢宝树、向先鹏的要求下,决定派驻湖口的江西水上公安局长兼游击队第三支队长谢式楠率兵惩办“五人团”。

7月22日,谢式楠、谢宝树和向先鹏率领两个水警中队200余人,分乘十余条帆船从湖口出发,乘风前进。午后分两路登陆,攻打都昌县城。刘天成、邵继先率领保安队以商店楼房作屏障,拼命抵抗,结果引起火灾,数十间店铺被焚,“五人团”弃城而逃。谢式楠等率部进城,安定市面,因江西形势还不明朗,当晚退驻吴城,以静观动。

8月1日,姜济寰参加了南昌起义,并担任起义后的江西省政府主席。二谢受到鼓舞,2日率部进入都昌县城,3日,谢宝树继续履行县长职责。

此前的7月下旬,周新亚、吴秋阳写信到南京中央商人部告状,指控刘肩三、谢宝树为“祸县罪魁”,致使都昌“械斗不绝,逮捕不息,无绅不劣,有土皆豪”,谢式楠“带匪军数百人,冲锋进城,纵火以乱我军,从东街永昌布号延烧至白凤楼计七十余家,共损失数十万元”,要求“国民政府迅令援赣义师剿孽,并将该逆谢刘等通电缉拿”。

8月中旬,南京中央商人部将“五人团”的报告批转江西省政府,要求迅速派员查清。省主席朱培德已因派兵攻打都昌县城一事,涉嫌支持共产党,接到报告后即派第三军二十团七营副营长王汝荃率部进驻都昌,并委任肖蕴刚为都昌县长,责其“切实查明都昌焚杀惨案始末”,限期报告。此时,姜济寰因参加南昌起义遭到通缉,谢式楠已率部返回吴城,谢宝树也悄悄离开都昌,行前留一纸函,指定县政府总务股长戴崇让县长。

9月中旬,肖蕴刚赴都昌上任,经过调查,于10日上旬向省政府写出万言报告,把都昌所谓“焚杀惨案”的主要责任推到姜济寰和二谢身上。谢宝树离开都昌后,曾向省政府报告都昌焚烧事件的经过,说是刘天成“知不敌,遂劫掠放火,各自溃走”,但肖蕴刚硬说谢是推卸责任。上个世纪60年代初,笔者曾经调查过此事,都说是刘天成等为了逃命,拖住扑城队伍,不惜浇煤油点燃东街永昌布号,连烧四十余家店铺,烈焰腾空,哭声震地,扑城队伍放弃追歼,组织救火。孰真孰假,实难断定。

11月9日,省政府将肖蕴刚的报告正式上报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17日,中央政府批转江西省政府的报告,全国通缉谢宝树、谢式楠,责令务获拿办。

肖蕴刚上任后,经过多方了解,对“五人团”的劣迹有所察觉,但自己要在都昌站住脚,只能分而治之。周新亚、江晓初还是继续分别担任党务维持委员会主任和财政局长,邵继先改任田粮处长。刘天成已赴宁,肖蕴刚不准他再行回县,以免再滋事端。肖对吴秋阳印象最坏,认为他心术不正,为人阴险,限他以后不得干预地方公事,以防患于未然。

“五人团”对肖蕴刚调查“都昌焚杀惨案”,开始很高兴,左右迎合,百般讨好,认为这次有功,今后都昌定是他们的天下。想不到结果是刘天成不准再行回县,吴秋阳不得干预地方公事。“五人团”岂肯罢休。周新亚利用原“AB”团的老关系,到省政府、省党部告肖的状。吴秋阳则伪造历史,刁难威逼。“五人团”又得到南京方面的支持,不到半年时间,就把肖蕴刚逼走,又用同样的办法,逼走继任县长孙泽民。吴秋阳还是任商会会长,刘天成被从南京召回任警察中队长。

这段时间,“五人团”窃弄政柄,横行都邑,蹂躏乡里,为所欲为。尤其是吴秋阳,以粮枢为私库,横行无忌,全县粮库五处,他一家就占了三处。“五人团”劣迹昭著,不仅久为全县人民所不齿,也遭到旅省同乡和朝野人士的唾骂。

整治“五人团”

1928年2月,二届四中全会通过“整理各地党务案”,规定各地党部一律停止活动,由上面派人组织党务指导委员会,对党员重新登记。省政府、省党部认为,这是整治“五人团”的好机会。4月,省党部党务指导委员会成立后,即派周梦昌赴都昌组织党务指导委员会,以代替“五人团”的党务维持委员会。周梦昌原是共产党员,与“五人团”有旧隙,大革命失败后脱党,任黎川县政府科长。周梦昌赴都昌上任后,成立都昌党务指导委员会,周任主任委员,沈懋楠、彭逸陶等为委员,把“五人团”排除在指委会之外,并由周梦昌代替了周新亚的县立小学校长职务。这下惹怒了“五人团”,乃收买流氓打手,围攻县党部,搜捕抢夺,威逼周梦昌离县。周梦昌险遭不测,深感势单力薄,向省党部请求调离都昌。

1929年初,省民政厅长杨赓笙将余干县长杨祖厘调任都昌县长,县政府与县党部通力合作,对付“五人团”。杨祖厘带来了省民政厅关于撤销刘天成职务的密令。为防止刘天成发动兵变的故伎重演,杨以检阅为名,趁其不备,撤了刘天成中队长的职务,刘天成从此离开了都昌。杨祖厘开始调查“五人团”的劣迹,发现周新亚侵吞县立中心小学校款数百元,江晓初侵吞田亩捐六七百元,吴秋阳伪造资格威逼前县长肖蕴刚、孙泽民等。于是召集行政会议,宣布“五人团”犯罪确切证据,上报省政府,并奉省民政厅、财政厅函令,撤销江晓初财政局长、邵继先田粮处长职务。

“五人团”还不甘心失败,周新亚及其党羽四处活动。周新亚通过刘士毅的亲信刘少樵等11人,给国民政府和江西省政府鲁涤平写信,指控“周梦昌勾结沈懋楠、彭逸陶蒙蔽登记,获选指委,到县继续共党工作,至上层指挥者杨祖厘。都昌县指委会成立之日,即中国共产党都昌县青年团活动之时”。但这次告状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周梦昌被杀之谜

1929年11月4日深夜,周梦昌在后垅村家中被杀。第二天舆论哗然,都说周梦昌被“五人团”杀死。县公安局、保安队四处搜捕凶手,看见牛皮匠牛桃林等满身是血,即提来审讯,苦打成招,供认是吴秋阳等人收买杀死周的。公安局又将吴家人提来审讯,也都供认不讳。县政府、县党部本来就怀疑周是“五人团”杀的,现又有人证物证,即认定“五人团”杀死周梦昌,将铅印的“周梦昌惨死真相”小册子发到全省各地,登报通缉“五人团”。吴秋阳逃往上海,周新亚逃到余干,邵继先、江晓初也逃离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