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的制作范例6篇

景泰蓝的制作范文1

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专供皇家享用,他是权利的象征、地位的代表,在昔日的皇家圣地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行宫里,游人还可以看到那时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现今民间也流传着一些元,明、清朝代时的景泰蓝珍品。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中国的掐丝珐琅制作工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明景泰年间以前景泰蓝大多称为鬼国嵌和珐琅,由于明代景泰年间宫廷的重视使其扬名,又因釉料釉色多为兰色而得名为景泰蓝。至此,“景泰蓝”一词诞生并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元代的景泰蓝的实物是在近些年来学者们对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珐琅器进行学术研究时的新发现,其中仅仅有三件已经被确认的元代景泰蓝分别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晚期的制品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学者们一般认为许多古代器皿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一般都是通用在多种工艺中的。这一研究的发现使一些与其他同时代的相近的珐琅器从原有认为的学术观点当中剥离开来,从而使景泰蓝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国内的学者们所研究的学术观点与国外的学者们就成果而言尚有一定的差距。

蒙古人重视工匠,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搜虏被统治地区的工匠并广设工场来发展元代的手工业,元蒙统一全国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许多身怀绝技的工匠纷纷来到中国,阿拉伯工匠带来了烧造掐丝珐琅的技术和主要原料。珐琅工艺在13世纪后期是属“较难之艺术”,同时由高居可汗之尊的合赞也研习珐琅制作技艺的事实,凸显此项技艺已获元人的重视。

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主要为皇家服务,由于烧造技术的不成熟,故生产规模并不大,产品并不多。从现存的几件元代掐丝珐琅器来看,中国工匠在学习、掌握烧造珐琅技术后,为符合中国统治者的审美趣味,生产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制品,但装饰品方式仍保留着一些阿拉伯的艺术韵味。

元代的景泰蓝特点是器型相对比较规矩、基本都拥有大气的文饰、凝重的色调,而且在文饰线条上较为豪放粗犷,这与后世的掐丝细腻严谨有着明显不同。

明朝景泰蓝是景泰蓝的一个巅峰时期,明朝景泰蓝的特点:色泽暗而凝重,器物表面布满了砂眼。原因就是因为釉料中的调和剂黏度不够,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经过高热处理时产生了爆釉而形成的,而破解这个技术难题的方法是到了清末时期才被研制出来的。

而现在这一特点反而成为了鉴定明清景泰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佐证。明代景泰蓝一般都是鎏金厚而发红,器物很显庄重,文饰也多为宝象花图案。明代的景泰蓝的制作作坊分为官作与民间作坊共同经营的情况,当时的云南地区和南京地区都有相当规模的景泰蓝作坊。

虽然明初掐丝珐琅工艺已逐渐被朝廷重视,但是真正引起文人注意与仕宦商贾珍藏,已经是明代晚期的事了。因此,真正早期的器物传世不多,工艺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掐丝粗细不匀,掐丝常高出胎面较多;胎体、釉层较为厚重。其品种也不多,器型尚不出《格古要论》中所载的“香炉、盒儿、盏子、花瓶之类”。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一般没有锦地,常以番莲纹、莲瓣纹装饰,色彩也较单调,没有混合色,在一叶片内往往施两三种颜色。

到了15世纪以后,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著增多,而且工艺技巧也明显进步。现存的明代掐丝珐琅器物大多为明代晚期的产品,其品种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礼仪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薰炉、灯台、盒、盘、碗、碟等。造型一般端庄古雅,纹饰繁缛丰富,有番莲、饕餮、蕉叶、龙凤、云鹤、、山水、楼阁、人物等。借鉴锦、玉、瓷、漆等工艺传统手法,突出了勾边填色的图案程式。珐琅颜色丰富,而且混和色种类多,有蓝、红、黄、绿、白、天蓝、宝蓝、鸡血红、葡萄紫、紫红、翠蓝等等,釉色变化多而艳丽。

明代官府在南京和后来的北京设立官办作坊,而由于宫廷的使用对工艺和器型的高水准要求,使得景泰蓝工艺制品出现了非常多的精品。而民间工艺的水平和工艺反而又非常的有限,使得当时的景泰蓝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目前就出现了一个令收藏者非常困惑的问题当中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造型、做工极为粗糟的明代特征的明代景泰蓝制品在市场上无人问津、而明朝官制的景泰蓝却又是天价难寻的骄子。

到了清朝前期(清朝开始到嘉庆以前),景泰蓝制品几乎是皇室的象征,只有很少量的景泰蓝制品用于封赏二品或是以上大员和对于宗教高僧及其庙宇供奉之用。这时期的景泰蓝,色泽与明代相比,清朝前期景泰蓝颜色追求艳丽,纹饰复杂,图案喜庆吉祥,题材丰富,广泛用于宫殿的摆放与实用器皿的制作,这时期也同时出现了画珐琅这个品种。

清朝前期景泰蓝铜器厚重,鎏金色泽黄而温和,不易脱落。纹饰虽繁杂,却无一点凌乱,掐丝工艺十分严谨,决无一丝偏差。砂眼数量与明代相比要少很多,而且砂眼中有半透明的物质,相比明代则就是一个眼,没有其它杂物。

目前国内外的拍卖机构景泰蓝的价格可谓已经到了天价,而且所能征集到的景泰蓝精品也越来越少,而精品基本上集中在清朝嘉庆以前的景泰蓝。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景泰蓝工艺的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工艺完美成熟的最高峰,这个时期的品种最为繁多反而是景泰蓝珍品相对的流传下来较少,这是因为当时景泰蓝的制作的成本极高,制作的数量也是极少的,所以拍卖出天价也属于正常情况了。与之相比的一些诸如瓷器的批量制作而言,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复杂,而且用的釉料贵重稀少,因此在当时的数量是相当稀少而珍贵的。

到了清朝嘉庆时期景泰蓝除了满足宫廷使用陈设外,相对开明的嘉庆皇帝也同样把景泰蓝变成了流通的商品,富丽堂皇的景泰蓝成为清政府的出口创汇的经济手段之一。

当时景泰蓝制作不象早期那样只有宫廷造办处一家制作,在天津、广州、扬州等地也同时开设了作坊,为王公大臣、富商、外国人制作高级礼品。但是作坊还是仍然属于官办,当时仿制明代器物是有一定数量的,在国外目前常会见到一些非常精制明代特征的景泰蓝制品,这类器皿大多落有明代的款识,但工艺上却比明代器物精细的多,并且釉子表面砂眼较少,光洁,文饰规矩,与明代的飘逸相比略显拘谨。

嘉庆时期制作的景泰蓝有许多在器物上刻制乾隆款的做法非常的盛行,在当时景泰蓝的制作,在作坊里它的性质有了本质的变化,它不再是只属于皇家的专属御用品了,而成为了批量制作并且出售的商品。无论从制作技法,还是釉料的用料,或是整体景泰蓝的制作工序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在数量上与前三朝相比堪称大量,这类器物多是用于出口。

清朝中期景泰蓝器物的特点是器型大,多方型,扁型,盘子类,圆器少,器物上的瑞兽装饰成小巧耳饰,与早期相比显得小气,流传下来的器物有大面积的脱金现象。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当中,工匠的工时是价值成因的主要部分之一。

采用宫廷标准所制作的时间需要一个月的景泰蓝制品,需要的工本费用在当时换算的话大约要数十两纹银。清宫档案记载清乾隆御用工匠一等月俸纹银三十两。而减少工时肯定就会相应的降低了成本,那就要尽量减少工序,或是减少过多的景泰蓝装饰也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

因此清嘉庆时期的景泰蓝在制作上与乾隆时期相比,在器物上的装饰明显减少了很多,而且整体设计上尽可能的将图案样式简单化,景泰蓝胎体制作也明显变薄,但釉面的光洁度较比前朝有所提高。目前的中小型拍卖公司经常把嘉庆时期寄托款识为乾隆年制的外销品进行拍卖。国外回流的此类品种居多,当掌握了此时的工艺与前三朝的特点之后也还是很好分辨出来的。

差不多在鸦片战争前后,景泰蓝的制作费用成了清政府的一个主要难题。内忧外患使清政府无力承担庞大的制作成本开销,于是清政府决议遣散宫中大部分御用景泰蓝制作工匠,允许民间制作和使用景泰蓝制品,这使民间的作坊得以发展、繁荣。

在清末民营公司作坊开始了大批量制作景泰蓝制品,由于制作器物针对层面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根据不同层面的人的需要景泰蓝制品也分成三种档次,一是高级出口仿古品种,二是高级陈设品种,三使普通生活用品的品种。这三类品种的质量的差别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许多景泰蓝收藏家经常把一些最普通生活用品类景泰蓝制品当成精品来收藏,要知道此时工艺与清早期相比是有很大区别的,器物多为轻薄。镏金工艺薄,经过短时间就基本脱落干净,器物的底部多有旋纹。

这时期的景泰蓝作为高级陈设品,价格也是十分昂贵的,其中一些精品也成为王公贵族们追捧的对象。一些民营性质的公司的景泰蓝也被皇宫选中成为宫廷的用品,在当时光绪大婚就曾向老天利公司定制陈设的景泰蓝。在宣统时期老天利的景泰蓝还代表中国参加万国博览会并获得金奖,这也说明当时的工艺水平较好。

当时国外贵族们对中国景泰蓝的喜爱程度很高,当时的法国贵族比较喜欢陈设景泰蓝工艺品,从而促进景泰蓝的大量出口。另一类则成为高档生活用品,如用于供奉的五供、镜屏等。当时景泰蓝的制作已经不只是艺术品和高级陈设品,已经出现低端生活实用品种,诸如烟具、首饰盒等生活用品的装饰。这类景泰蓝数量较多,制作比较粗糟,而流传至今的清代景泰蓝以此为最多。而这些景泰蓝反而也极大的影响了收藏者的情绪,有许多收藏者都非常的迷惑,为什么诸多书籍都说景泰蓝如何的制作工艺精湛,而自己看到的景泰蓝制品却是如此摸样,这就是国粹,让初入行者大为茫然的原因。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国家极其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时日本用于调和景泰蓝原料的稳定剂也随着日本的入侵传入中国,这一技术使成窑率获得了大大的提升,成本也相应的大大下降了。目前我们可以见到一些景泰蓝的底部有兰色的有如油漆的釉面,它是清末才出现的技术,民国时期景泰蓝的制作已经全部是民间作坊制作了,当时比较出名的就是老天利,然后还有德兴成、静远堂、志远堂等民间景泰蓝制作工厂。

民国时期的景泰蓝的成本已经很接近普通铜制品的两倍左右了,在工艺上也由原本的四十多道工序降到二十多道工序左右。一些有蓝釉子的廉价景泰蓝也逐渐的开始成为生活用品,包装盒等常用品。一些景泰蓝收藏者经常将此类景泰蓝和画珐琅制品,在网上说自己的藏品有多高档,其实此类景泰蓝在当时应用之广泛也说明了它的廉价。它的工艺价值与早期的景泰蓝制品的价值相比有如象牙与日本料般的差距。

但民国时期有些廉价的景泰蓝也有底部不施蓝釉的,有的还打印英文,这些是中档的外销景泰蓝工艺品,基本上也不镏金,或是简单的电镀金。民国的景泰蓝大多数是普通生活用品,广泛的实用品使景泰蓝从贵族沦为平民阶级。除了少量的特制品种以外,景泰蓝在民国时期基本脱离艺术品的行列,成为了装饰的配角。整体来说民国时期景泰蓝到了景泰蓝的发展中的一个真正的低谷状态。

建国后景泰蓝的发展有2个时期,一个就是建国后的初期,一个就是80年代后的这个阶段。

建国后,景泰蓝成为国家长期出口的工艺品品种,仿古品种一直延续生产到现在。当时的欧洲方面的生意是通过香港转出口,这段时期的景泰蓝质量比较好。因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急需大量的外汇,在到时期之前生产的景泰蓝品种远销九十多个国家,但质量与清后期相比又逊一个层次,镏金基本都是电镀金。虽然不易脱落,但给人一种现代工艺品的那种艳俗的光泽,抛光工艺超过以前各时期。

釉面上基本上无砂眼,器物轻、薄,纹饰简单掐丝明显的不规整。仿古与创新工艺两者相结合,艺术价值已经与清代无法相比,也演变成了单一的工艺品。除了少量工艺大师的作品以外,基本上收藏价值要相对的低的多(这里指的是针对清代的景泰蓝艺术品而言)。

建国后的高级景泰蓝产品曾经是作为国礼与其他国家交往赠送的品种,但又开发中档礼品。如花瓶、台灯、怀表,钢笔等产品的大量使用。到了八十年代北京工艺美术厂的库房里积压了大批中低档类景泰蓝制品,这些曾经出口供不应求的景泰蓝,由于不注意质量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而且目前偶尔在北京地区能见到经营在地摊上的带包装盒的七八十年代的景泰蓝制品,这里的一些仿古器皿常被景泰蓝收藏家误以为是古董。目前在国外有一百多个国家有大量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景泰蓝工艺品,随着古玩市场景泰蓝的价格的不断攀升,于是也加入回流大军,进入国内市场。这些质量不均,艺术品与普通工艺品可谓良莠不齐,收藏者多数看不明白此类景泰蓝。建国后的工艺大师级别所制作的景泰蓝精品目前价值有待开发,一些特殊复杂工艺的景泰蓝精品在市场时有发现,但是暂时还没有太多人注意此类品种,因此也有一个投资的好前景。

从八十年代开始,北京相继成立了以生产景泰蓝为主的公司。有些是工艺美术厂解散后重组的中小型公司,他们通过香港和中国进出口总公司等渠道,为国外定制景泰蓝镶嵌玉、宝石的特殊工艺景泰蓝制品。这时期的景泰蓝制品,目前在国外有许多,由于工艺复杂加之使用的景泰蓝原料十分名贵,所以也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古代景泰蓝作品皇家御用的特殊性使它不可能像瓷器、玉器、青铜器那样广泛、势众,这也是古董景泰蓝收藏受众面窄的重要原因。明清前期景泰蓝,其成品本身就极其有限,都是国宝级的收藏品,很少有私人收藏品。相对的,现在的几位著名的景泰蓝工艺大师的作品反而更受欢迎,其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都十分强,也是国内外收藏家们很喜好的品种。近年来,随着人们收藏范围的扩大,景泰蓝珍品的艺术价值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

景泰蓝的制作范文2

景泰蓝至今仍为手工制作,包括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复杂工艺过程。作为中国工艺美术中最为繁复的门类,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融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进入新中国时期,景泰蓝与玉器、牙雕、漆器被合称为中国工艺美术“四大名旦”。如果要回顾新中国60年来工艺美术品走过的历程,以景泰蓝为标本是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而提到景泰蓝,不能不提的一个人就是张同禄。从1958年入行算起,张同禄从事景泰蓝工艺已逾50个年头。他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全面掌握景泰蓝全部技艺的专家,被誉为“中国景泰蓝第一人”。可以说,他是新中国60年里景泰蓝等传统手工艺的兴衰史的亲历者。国庆六十周年前夕,本刊记者采访了张同禄,请他讲述他和景泰蓝共同走过的一甲子。

见证景泰蓝的辉煌

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初期,许多民间景泰蓝作坊在战乱中相继倒闭,景泰蓝工艺陷入低迷。到解放前夕,仅有60多人从事景泰蓝生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整个传统手工艺采取了抢救、保护和扶持的政策。这一方面是出于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当时除了粮食和初级矿业品外,没有其他可供出口的产品,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就“勇挑重担”,成为当时出口换汇的大户。

1950年6月,北京市政府成立了北京市特种工艺品公司。1951年,为了尽快恢复并规范景泰蓝的生产,成立了研究制作景泰蓝的国营特艺试验厂。同时,清华大学营建系在梁思成、林徽因的主持下成立了一个美术小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设计了一些样式。

在随后几年的合作化高潮中,景泰蓝小作坊变成了几大景泰蓝生产合作社。1956年,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潮中,由42个珐琅作坊合并组成了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和第三珐琅生产合作社。时期,这些生产单位又合并成了两个厂:北京景泰蓝厂和北京珐琅厂。

张同禄就是在1958年误打误撞进了北京市景泰蓝厂。他从小喜欢画画。在一幅表现景泰蓝老艺人掐丝的纪录片剧照上,因为照片说明说的是“景泰蓝老艺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让他误以为景泰蓝是画出来的。中学毕业时,他就在老师的动员下考入了北京市景泰蓝厂。

到厂后,张同禄被分配做铜胎造型,每天用铁锤敲打出各种形状的铜胎。工厂的师傅告诉他, “一年铜胎、两年掐丝、三年学绘画”是学做景泰蓝的必经之路。虽然单调,张同禄回忆自己在1958年的行列中“干劲很大,一天能打40多个铜胎”。

做了一年的铜胎后,张同禄觉得自己的工作和铁匠没有什么区别,和画画更是两码事。景泰蓝的每道大工序下面又分很多小工序,每个人干一道工序,流水线作业,一个寻常的景泰蓝花瓶要几十人经手才能完成。按常规,每个工人只可能负责景泰蓝的一个工序。张同禄不想做一辈子铜胎。他辞去工作,考上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这个学校1958年刚成立,所设的金属工艺专业是专门培养景泰蓝设计人员的。张同禄很幸运,在特种工艺美术中,景泰蓝是最早配备专业创作设计人员的行业。

3年后,张同禄毕业分配到原单位。此时,北京景泰蓝厂已经变成北京工艺美术厂,集中了景泰蓝、玉器、牙雕、雕漆、花丝镶嵌、手工织毯、京绣、金漆镶嵌等14种传统手工艺。成为全国最大的传统工艺生产基地。在进入厂里的设计室工作之前,张同禄到上釉车间锻炼了一年,掌握了点蓝的实际操作。1968年“”期间,张同禄又被下放到掐丝车间一年。就这样,景泰蓝工艺的几道关键工序,张同禄全面地掌握了。

虽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包括景泰蓝在内的各种传统手工艺都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整个五六十年代仍然是传统手工艺难得的复兴期。北京工艺美术厂一度成为北京市的创汇大户和外宾重点参观单位。景泰蓝大部分出口国外,销路非常好,60年代初大多是销往罗马尼亚、苏联、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后来又销往西欧的一些国家,最后甚至到了只要有丝、有蓝(没有最后完成的景泰蓝)就能卖的地步,在国内也是供不应求。张同禄回忆,那时候景泰蓝分厂是工艺美术厂从业人员最多、产值最高的行业,产值利润最高的时候能达到全厂的一半。当时出口1元人民币的景泰蓝就能换回1美元的外汇,而牙雕和玉雕则分别是4元和6元人民币换1美元。当时他们的想法也很单纯,就是要加班加点地多干活,多为国家创汇。另外,北京工艺美术厂还承担着政治任务,那就是接待来访的外国元首和外国友人的参观和学习,张同禄记得泰国公主就曾专门来厂学习过刺绣。

这样的辉煌一直持续到“”之前。“”开始后,景泰蓝也和其他手工艺一样受到猛烈冲击。红卫兵不让生产景泰蓝,最后是总理亲自做红卫兵的思想工作,说“凡是思想上不反动的工艺都可以恢复生产”,景泰蓝才得以解禁,并逐步恢复到以前的生产水平。但山水、花鸟、帝王等传统图案作为封、资、修被禁,只能做工农兵、“农林牧副渔”“大海航行靠舵手”甚至革命样板戏的题材图案。可是景泰蓝工艺本身并不适合塑造人物。为了最大限度地恢复传统题材的图案,张同禄开始斗智斗勇。“诗词里的‘芙蓉国里尽朝晖’‘梅花欢喜漫天雪’‘蝶恋花’等等都是花,景泰蓝工艺为什么就不能有花,就是封、资、修呢?”他大胆地设计了以诗词为内容的“蝶花”图案,并在造型上一改传统的“一个大肚、一个嘴”的形象,使器皿造型挺拔、线条流畅,图案则是曲线与直线相结合、空白与纹饰相结合。“蝶花”图案从此成为景泰蓝名牌产品,长盛不衰。

泄密传言

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景泰蓝技术遭泄密的传言,起因是日本稻叶七宝烧株式会社来华交流。七宝烧是日语中对金属珐琅器的称谓。因其烧制工艺源于中国的景泰蓝,故又有“日本的景泰 蓝”之称。但七宝烧并不完全是景泰蓝。景泰蓝用的是不透明的珐琅质釉,七宝烧却是透明釉。1976年,日本稻叶七宝烧株式会社致信中国外交部,大意是七宝烧来源于中国,在日本得到了独特的发展,变成了日本自己的工艺。但现在日本的年轻人不愿意学,已经到了人亡艺绝的地步,希望把这门技术传回中国,由中国生产,他们公司销售。一来可以促进中日友好,二来也可以加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文件从外交部打到外贸部,又打到了北京工艺美术厂。当时国内思想仍然比较左,景泰蓝工艺是保密的。张同禄的想法是艺术无国界,日本的技术肯定也有优点。同意日本来华交流后,上面批示“以冷对冷,以热对热”,日本方面如果愿意传授技术,咱们就有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说起曾经流传一时的日本人利用参观之机偷走景泰蓝工艺的所谓“第一失密案”,当时负责接待日本代表团的张同禄最有发言权。当年日本人在厂里既没有录像也没有摄影。要说泄密,60年代东欧国家游客来景泰蓝厂摄影摄像的就很多,这算什么大事?而且景泰蓝工艺根本没有什么秘密,是被过高地估计了。最初把景泰蓝定为机密是因为要求必须申报,无奈之下,考虑到掐丝工艺的一些模具具有独创性,就把掐丝车间申报成了机密,到上世纪90年代初就被取消了。但那时因为是机密,反而失去了和外资合作的机会。张同禄说,如果当时能招商引资,可能景泰蓝厂早就发展起来了。当时有报纸声称日本学会中国的技术后占领了国际市场,可是30年来日本没有生产出一件景泰蓝,根本没有对中国造成过冲击。

相反,日本代表团那次访华带来的很多产品让张同禄大开眼界。接触过七宝烧后,张同禄感到双方各有优点。七宝烧的釉料干净、亮丽、油润,而且铜胎质量极好,含铜量高达99%,而景泰蓝的铜胎含铜量才到85%,杂质很多。张同禄笑言,那时候咱们国家的纯铜都拿去做军火了。但他由此得到启发,如果没有高纯度的铜,何不独辟蹊径试试改用银胎?实践证明,银胎掐丝的效果相当好,在国际展览上极受欢迎。这也是景泰蓝工艺发展上的一大创新。

上世纪80年代初,张同禄当上了北京工艺美术厂的副厂长兼总工艺师。在领导各种工艺行业创新的同时,他也尝试将牙雕、玉雕、花丝镶嵌等多种工艺、材质运用到景泰蓝的制作中,使景泰蓝的造型、题材更加丰富,最终完成了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他的作品造型新颖、多样,小不盈尺,大可丈余,以“奇、巧、俏、美”自成一派。从80年代开始,张同禄就成了业界公认的中国景泰蓝第一人。

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胸襟使张同禄的景泰蓝不断有新的发明创造。1987年,他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结合,研制出一种新型景泰蓝工艺――珐琅珀晶,并荣获在美国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发明展发明大奖。珐琅珀晶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木头、石头等任何材质上构图,釉干后用人造琥珀罩面封闭,不必掐丝和烧制,既节省工序,又比传统的景泰蓝色泽丰艳,而且可以做出国画、油画等多种美术效果,并制成屏风、壁画等平面景泰蓝。有专家评论,珐琅珀晶是景泰蓝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新艺术品。

困境和传承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以北京工艺美术厂和北京珐琅厂为代表的正宗的景泰蓝生产厂家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产品基本上都出口,国内市场很少见到。但此后,市场放开,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前都是国家包销产品,由专门的公司出口,再加上产品供不应求,从来不需要考虑销路的问题。90年代以后,情形就不一样了。张同禄形容就像一个孩子,本来一直有大人在前面牵着手带路,突然有一天大人说不管你了,自己走吧。另外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没有适应时代的转变。改革开放后,有段时期提倡“船小好调头”,于是北京工艺美术厂被一分为六;后来又说“船大顶风浪”,又把六个厂合为一个,几经折腾,无形中给企业造成了大量的内耗。

而来自外部的直接威胁是北京周边及其他地方涌现的生产景泰蓝的小工厂。在利润的刺激下,这些原本大多只能从事粗工活或某一生产环节的工厂生产了大量粗制滥造的景泰蓝产品,导致市面上的产品质量和艺术水平急速下降,对正宗厂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景泰蓝突然从旺销变成了滞销。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曾经在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景泰蓝工厂越来越举步维艰。2004年底,北京工艺美术厂因为连年亏损而宣布破产。在决定破产的职工代表大会上,张同禄是技术干部中唯一一个没有投赞成票的。但这无济于事,他还是成了下岗工人。

作为工艺美术大师,虽然下岗了,还有国家按月发补助,不愁吃穿,但张同禄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做了一辈子的景泰蓝走向衰亡。2005年,63岁的张同禄下海了――他动用毕生积蓄,召集10多个北京工艺美术厂破产后失业的景泰蓝技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公司。搞设计,抓生产,跑销售,张同禄拼命忙碌,只希望这门手艺别断了香火。

这一期间,张同禄耗时两年,经过上万次的试验摸索,制作出作品“天龙八部”,抢救性地恢复了已失传200多年的铸胎技术。这套取材自佛教典籍的作品共50多个人物,每一件都经过塑形、铸造、雕錾、掐丝、点釉、烧结、磨光、镀金、宝石镶嵌等38道复杂的全手工制作工序,造型风格独特,色彩柔和典雅,釉料细腻温润。金庸看到后,忍不住赞叹“这是真正的天龙八部”,还特意为之题字“佛宝天龙八部”。他为哈尔滨火车站广场制作的一座6米高的景泰蓝“金鸡报春”雕塑,研制的特殊保护层克服了景泰蓝镀金易锈的问题,使景泰蓝第一次走出室外。

所有这些努力的成果让张同禄感到自己付出的心血得到了回报。但说起未来景泰蓝的发展前景,他仍然忧心忡忡。

后继乏人是首要的问题。张同禄说,北京工艺美术厂破产后,像他这样的特级大师还好,还能继续干这个行业。可是原先厂里从事景泰蓝生产的四五百名熟练工人,破产后能继续从事这个行业的只有十几个,剩下的只有另谋出路,甚至去扫马路或者卖白菜。经验丰富的景泰蓝技工的流失,对于这一传统工艺是致命一击。张同禄的公司能吸纳的也只有20人左右。而且,现在和他一起做景泰蓝的技师,年龄都在四五十岁以上了,再过十几年,这些人做不动了,真正的景泰蓝也就没了。上世纪80年代时还有专门的学校培养景泰蓝技师,现在这样的学校也没有了,只能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而收入微薄、工作辛苦,也使年轻人不愿学习这门手艺。现在开设景泰蓝工作室的大师,算上他自己,也就是区区三个而已。目前他正式收徒有10人,其中最年轻的30多岁。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同样令张同禄十分无奈。当年他开发了珐琅铂晶后,申请了国家专利,但没多久,山东的一家地方小厂就推出了仿制的珀晶制品。更令张同禄气愤不已的是,某杂志刊登 文章,说是北京密云的一个农民发明了这项工艺。张同禄抱着“男秋菊”打官司的态度把对方告上了法庭。经过张同禄当场鉴定,假铂晶用的釉料是大理石粉,工艺是嵌丝而非掐丝。但对方是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农民,张同禄提出的25万元的侵权费最终减到了6000元,仅够诉讼费。这样的结果让张同禄几乎不敢再推出新发明。景泰蓝属于纯手工产品,每一步都不能有差错。尤其是点蓝环节,不同的艺术水准会产生很大的差别。好的景泰蓝作品整体创意格调高雅,造型端庄,色彩搭配养眼。如今生产景泰蓝的厂家多如牛毛,其中很多是农村简易的手工作坊。由于参与人多并使用机器制造,大量的假冒伪劣景泰蓝制品流入市场,直接后果就是把昔日高贵典雅的宫廷艺术景泰蓝变成了无人问津的“景泰滥”。

景泰蓝的制作范文3

一、景泰蓝工艺的制作过程

制胎,景泰蓝的造型美观首先取决于制胎,制胎是使用延展性好的紫铜片按预先设计好的图纸下料,经锤打、裁剪出不同的面料或切割成不同的圆形等,并用铁锤敲打成所需要的各式各样的铜胎。明、清时还有铸胎、剔胎、钻胎等工艺。

掐丝,景泰蓝制作好胎形后,掐丝是主要制作的工序。制作的方法是用镊子将事先做好的柔软、薄而细的并具有韧性的紫铜丝,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用手掐(掰、弯)折叠翻卷成花纹的工艺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制成各种纹样,蘸上白芨或浆糊粘在铜胎上,后经烧焊、点蓝和镀金等工序完成。Www.133229.COm掐丝工艺,技艺巧妙,全凭操作者的一双巧手和纯熟的技艺,掐饰出妙趣横生、神韵生动的画面,但这绝非易事。

点蓝,经过掐丝工序后的胎体,再经烧焊、酸洗、平活、正丝等工序后,方可进入点蓝工序。点蓝是艺师把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依照图案所标示的颜色,用由铜丝制成的小铲形工具(行话称蓝枪),一铲一铲地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空隙中。

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磨光,用粗砂石将釉面磨平,如釉面有凹下的坑洼之处再补点一次釉(行话叫“亮白”),经烧熔后用细石磨去火亮,然后用黄石磨,如有不平之处,仍要用釉料补上烧好,最后用炭磨,整体打磨细腻。最后,所有的铜部及细丝采用传统的鎏金工艺镀金。

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物,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纹样,这取决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取决于釉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因此,可以说景泰蓝是具备了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特殊工艺品。

二、景泰蓝在不同时期的色彩风格特征

明代景泰蓝以“宣德”、“景泰”时期为代表,风格浑厚有力,自然豪放,简朴典雅。作品大部分为宫廷所有,也有作寺庙的祭器。所见到的景泰蓝,以宣德年间的制品为最早。这个时期的景泰蓝风格特征已形成。釉料多呈蓝色,如天蓝、宝蓝等色,另外还有浅绿、深绿、红色或白色等。一般大件的器物,铜活浑厚,镀金灿烂。

故宫内藏品多有款识,如在器型的底足内,书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的楷书体或篆字款识,与当时的漆器填金刻款、青花瓷器款以及“宣德炉”款相近似。掐丝珐琅缠枝莲象耳炉,就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景泰年间,掐丝珐琅的工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还创造出许多新的色釉,仅蓝釉就有铬蓝、天蓝、宝蓝、透明状的普蓝、粉青、金色等,还有桃红、墨绿、粉绿、淡绿,以及黄、白、紫等多种颜色。釉质优美沉着,尤其是蓝釉,更有一种宝石般的美感,当时的器物多以这种蓝釉为底,创造了景泰年间以蓝为主的风格。品种上,偏重向实用方面转化,除了瓶、炉、盒、盘、薰等品种外,还有花盆、炭盆和蜡台等器。说明当时的制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并且又有了楼台、山水、人物、花鸟等描绘现实物象的题材,二龙戏珠、夔、凤等寓意性的题材。在装饰的手法上,非常重视金工的处理,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用錾活技法装点。这时期的制品,掐丝均匀规整,打磨光滑细腻,在工艺的质量方面比起宣德有了很大的提高。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动物造型的新品种。

乾隆时期,景泰蓝制品的胎型采用的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为金胎金丝,中等为银胎银丝,下等为铜胎铜丝。铜胎胎型的重量与明代相似,器表釉料的砂眼明显减少,掐丝、磨光、镀金都很精美。在底色调配上,除天蓝、宝蓝外,还有绿色调。粉红与黑,是釉料中两个新的品种。在装饰手法上,流行题诗、题名,并增添加上了制作印章的图形,这是借鉴于传统的书法绘画的手法。

三、景泰蓝色彩特征的形成原因

明代的景泰蓝,多是模仿青铜器和瓷器,釉料颜色少,风格比较粗犷、质朴;到了清代,制作技艺进一步提高,颜色、花纹、造型都更加丰富。

景泰蓝多姿的色彩是用颜料一小块一小块堆填出来的,行话里叫做“点蓝”。景泰蓝的颜料本身的颜色并不多,工匠们用几种颜料混合后加水调制成需要的颜色。要将色彩配得均匀并不容易,加上烧制中,颜色还会因为火候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配色因此成了点蓝中的大学问。

在铜丝弯成的格子里填色是考验技巧的手艺。颜料是加水调制而成的,进炉一烧,颜料的体积就会缩小,因此颜料要反复填平和烧制,直到颜料基本与铜丝相平甚至略略突起。一次次的填色,一次次的烧制,景泰蓝艺术品才能呈现出如此富丽堂皇的姿色。

花瓣的深浅不一需要两种甚至更多的颜色来表现。色彩之间的过渡是考验技术的难关。很多作品的小局部需要数种色彩的过渡,艺人们先由深到浅,点上不同的颜色,然后逐步增加水的比例,一点一点将颜色“晕”开,自然和谐的渐变色彩全凭工匠们高超的技术功力和艺术素养。

决定景泰蓝颜色的还有“烧蓝”。烧制时,火候掌握非常重要,丝毫的偏差都会导致色彩改变、釉质脱落或者铜胎受损。烧制时间的长短因物不同,艺人们的经验就是掌握分寸的标尺。

打磨是给景泰蓝上光的工序。砂石用来抹平釉料,让器物的表面露出铜丝的纹路。然后用黄石、木炭细磨,直到发出均匀柔和的亮光。最后再用布轮抛光。

不论掐丝、点蓝、烧蓝、打磨……景泰蓝制作的每道工序都异常精细,通常一个工匠只能掌握其中的一种工艺,能够精通景泰蓝制作全过程的大师凤毛麟角。正是这样复杂的技术,成就了景泰蓝珍奇华丽、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相。

四、景泰蓝工艺的发展现状

一件明朝的景泰蓝物件和现今生产的景泰蓝产品相比,用我们现在的质量标准来看,她的差别较为明显,当今的景泰蓝在丝工、蓝工、磨工、外表、润色、铜活、沙眼、工的粗细程度都比前者有明显的改善。因为现在的生产条件远比五百年前的古代要好上许多倍。明亮宽敞的车间里清洁的卫生环境使室内的灰尘大大减少,点蓝工序不被灰尘所困扰。使沙眼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从而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现今的景泰蓝仍是手工制作,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以及镀金等复杂工艺过程。

景泰蓝的制作范文4

景泰蓝主要的制作过程主要有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等制作工艺。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北京景泰蓝工艺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从成熟走向了辉煌。

包括造型设计、纹样设计、彩图设计等。由于景泰蓝纹样的线条受到胎型、丝工工艺和釉料的限制,过稀过密都不行,所以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还要熟悉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了解各种原材料的性能,以便在创作构思时,充分考虑到制作工艺的特点,使产品具有整体与和谐的美感。

景泰蓝产品的造型美观与否,首先决定于“制胎”的工艺。制胎是将合格的紫铜片按图下料,裁剪成不同的扇面形或切成不同的圆形,并用铁锤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以瓶子为例,它由瓶嘴、瓶肚、瓶座三段锤接烧焊而成型。

景泰蓝的掐丝的方法是用镊子将柔软、扁细具有韧性的紫铜丝,按图案设计稿,掐(掰)成各种纹样,蘸以白芨戎浆糊,粘在铜胎上即成。然后,再经过烧焊、点蓝和镀金等工序完成成品。掐丝工艺技艺巧妙,作者凭纯熟的技艺,掐出神韵生动的画面,绝非易事。解放后,掐丝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掐好丝的胎体,经过烧焊、酸洗、平活、正丝后,便进入点蓝工序。方法是,用金属小铲子把碾细了的釉色填入丝工空隙处,再将点好蓝的制品,放在高温炉中,经过摄氏八百度的高温烧熔,釉料便可以熔化。一般景泰蓝需要烧制三次,多的可以达到十几次。磨光的工序也最少要烧二至三次。解放前,景泰蓝的点色呆板单调,解放后,运用渲染、罩染、烘染、剔染等技法,扩大了景泰蓝点蓝艺术的表现力。为了表现形态多变的云、水、雾,以及水中倒影等,点蓝艺人和掐丝艺人共同创造了无丝点晕法。即掐出高矮不同的丝工,点晕以不同的釉色,使这些釉色自然连接。经过烧结后,高丝露出而矮丝含在釉下,增强了铜胎和釉色的密着力,使作品的图案纹样更为丰富多彩。

景泰蓝的制作范文5

今天忆起林徽因这个名字,首先不是因为,她与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是夫妇,为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功勋卓著;其次也不是因为,她是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第三更不是因为,她是江南才女、绝代佳人,而是她与中国景泰蓝有着生死之缘。

林徽因主持成立了抢救景泰蓝工艺美术小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萎缩的景泰蓝行业得到不少文化名人的关注,其命运得以转变。这其中,不乏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梁思成、林徽因、沈从文等。中国第一位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便是师从林徽因。

1950年6月,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特种工艺品公司,抢救扶持北京传统手工艺业,1951年特艺公司成立研制景泰蓝的特艺实验厂,同时,清华大学营建系(今建筑学院)在梁思成、林徽因的主持下成立抢救景泰蓝工艺的美术小组。

这个美术小组的成立,还有一个故事。一天,梁、林二人在北京海王村旧古玩摊,被一只景泰蓝花瓶吸引。摊主见他们很喜欢,便说:“二位先生还是有眼力的,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是快绝根了。”

摊主的话说得有点过,可引起了梁、林对景泰蓝的关注,当时的景泰蓝作坊,大的不过二三十人,小的只有两三人,工人多在低矮、昏暗的作坊从事手工操作。经过多次走访调研,梁思成和林徽因决定成立美术小组抢救景泰蓝。当时,刚从浙江美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钱美华,进入清华大学深造,师从林徽因主研工艺美术,也加入了保护景泰蓝的美术小组。现已82岁的钱美华回忆说,那时,从她住的宿舍崇文门到清华大学很远,林徽因就推荐她平时多到当时在故宫任研究员的沈从文处学习。“沈从文对景泰蓝很有研究,他鼓励说中国是金属工艺最成熟的国家,历史上留下的宝贝很多,要创作就要多临摹。”

老师每吐出一个字,鼻子上的氧气管就跟着颤动

1955年春,林徽因因病入住同仁医院,钱美华赶去看望。钱美华还记得,当时林徽因已极为消瘦,在听完近来手工艺品设计的介绍后,她脸上泛出愉快的神情,“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这是师徒最后一次见面。钱美华说,老师每吐出一个字,鼻子上的氧气管就跟着颤动,可字字都真切。这一句话,决定了钱美华一生的追求。

1956年到1958年,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大大小小的珐琅生产合作社合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北京市珐琅厂。1958年,钱美华主动要求到工厂工作,成为景泰蓝专业设计第一人,如今她带出的不少学生也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用他们的话来说,现在的景泰蓝工艺,不仅不落后于明清鼎盛时期,反而由于制作工艺的改进,其用色和设计得到极大的发展,能够创作出许多明请时期不可能完成的作品。2006年,景泰蓝工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泰蓝的诞生与发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明清两朝进人繁盛时期。然而,到乾隆尾叶出现垂危,同治、光绪时期更加衰败,而北京的掐丝珐琅业所呈现出的那种短暂的繁荣也只“不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掐丝珐琅业的回光返照罢了。”(杨伯达文:《景泰蓝》)到了“抗战时期,外销断绝,作坊不断倒闭。解放前夕,从事景泰蓝生产的工人只剩几十人,优秀传统工艺处于奄奄一息境地。”(唐克美文:《瑰丽的景泰蓝历史悠久》),这就是上述两位老一辈专家、艺术家对新中国成立之后景泰蓝行业的真实写照。是党和国家的积极扶持、关怀,才又重放异彩,焕发了勃勃生机。在这里,我们不能忘记,虽已尘封数十载而少有人知的林徽因这个名字,尤其是她那“慑入的美貌”、“完整的美感”所捧伴的那种常人少有的以命相搏,为挽救景泰蓝传统手工艺而献出最后心血的这颗“心”。

她的肺已布满了空洞,肾也切除了一侧

林洙女士(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有一段关于介绍林徽因与景泰蓝“缘分”的文字:“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两个精美的景泰蓝小罐,它们造型优美,图案简洁典雅,带着浓厚的民族风格。这是林徽因亲自设计的产品。有一段时间我把它视为纪念林徽因的珍贵物品,包好收藏起来。不想‘’中被红卫兵抄出来,要作为文物没收,我再三解释说这是解放后的新工艺品,才被扔了回来。

“我久久地凝视着它,眼前呈现出林徽因为恢复濒于停产的景泰蓝手工艺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如果编写《中外历史之谜》的作者知道林徽因晚年的健康情况,一定会写一条‘林徽因健康之谜’编入书中。医生们一次又一次地对她发出病危的‘黄牌’警告,她都闯了过来。她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是怎样的活啊!她的肺已布满了空洞,肾也切除了一侧,结核菌已从肺转移到肾、肠。她一天吃不了二两饭,睡眠不到四五个小时,但却在梁思成陪同下,带着她的助手奠宗江、常沙娜等人,多次跑到景泰蓝工厂去调查,了解它的工艺程序及材料特点。

“她很快就得出结论:工人师傅的手艺是高超的,但是由于传统产品的造型庸俗、色彩单一、图案繁琐,致使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濒于停业。于是她以惊人的毅力和她的助手们一起研究设计适合景泰蓝生产工艺的造型、图案及配色。为了探索和发展民族传统的优良图案,她对我国历代图案进行了研究。她已不能像设计国徽时那样亲自画图了,她的意图常常是由她最亲密的助手莫宗江来完成。我不止一次在林徽因处看到莫宗江画的工笔图案,那真是一张张极美的艺术品。

“她如愿以偿了。当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接过林徽因设计的景泰蓝礼品时,高兴地说:这是代表新中国的新礼品,真是美极了!景泰蓝现在已被认为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立于世界手工艺品之林。有朝一日人们也许会专为北京景泰蓝写一本书,但是人们会不会记得有一位被结核病苦苦折磨的弱女子,为它献出了自己最后的心血。”

林洙女士上述这段简短的文字,不仅是对上一代知识分子生命历程的忆述,更为中国景泰蓝文化发展史增添了耀眼的光辉,更为中国景泰蓝文化发展史这幅长卷增补了足以令人凝眸的一景,为中国景泰蓝文化发展史这首长歌增谱了一段最美最强音。林徽因虽早已离我们而去,但我们好像从庄严而美丽的共和国国徽上看到映出的林徽因的微笑,从那巍峨壮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看到林徽因在向人们招手并诉说者:这是我向人民英雄做的最好的纪念!

景泰蓝的制作范文6

传统的景泰蓝制作工艺神秘而复杂,非常人所能学就,然而,近年来,随着十字绣市场的火爆,有人尝试着从体验经济着手,对复杂的传统工艺进行技术简化和创新,开发出景泰蓝工艺画套装产品,收获大把的财富。

怀揣国宝手艺 摸底武汉市场整一年

放眼武汉的工艺装饰品市场,油画、版画、木雕画等品种并不少见,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高标价,使得这类产品的定位纷纷瞄准在酒店、写字楼、家装等高端装饰市场。

如何结合景泰蓝美观华贵的艺术表现力,把从前的高端产品开发成普通市民都能体验消费的文化产品,从而赢得无限商机?

两年前,从深圳回到武汉的胡德祥开始琢磨这个问题。十年前,胡德祥开始接触景泰蓝行业,那时候,从事景泰蓝制作的公司遍布深圳沿海一带,产品出口美国、东南亚等海外市场。那时,一套标准的景泰蓝工艺品售价从三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制作工艺需经历数十道工序。

然而,近年来火遍大江南北的十字绣给了胡德祥灵感,“一片小小的绣布能引发巨大的消费市场,为什么不能借鉴十字绣的成功,创新工艺,生产景泰蓝工艺画套装产品,试试销路?”

胡德祥开始了市场调研之路。一年下来,收集到的市场信息令他信心倍增:在汉正街的十字绣批发市场,专营湖北市场的商就多达100多家,短短数年间不少人挣下过千万资产。而武汉市经营十字绣的店铺不低于上万家,从高峰时十字绣套件(画布、图样加针线)售价两三百元一套,到如今数十元一套,利润依然存在!

复制盈利模式 借道十字绣市场博商机

类似的盈利模式,类似的DIY体验经济,何不借道现有的十字绣市场渠道,铺路景泰蓝工艺画市场?

上一篇机械键盘

下一篇党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