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词概括范例6篇

近义词概括

近义词概括范文1

摘 要 法律修改技术分为补充修改法、变更修改法、删除修改法三种。其中,补充修改法可分为指明 单一条款补充修改法与概括性补充修改法,变更修改法可分为指明单一条款变更修改法与概括性变更修改 法,删除修改法只有指明条款删除修改法。1979年刑法的历次修改以概括性补充修改法为主。1997年刑法 的历次修改,除第一次、第三次修改外,其余的修改采用指明单一条款修改法、删除修改法,这体现了我国刑 法修改的立法技术进步。但1997年刑法的立法修改技术仍存在对新增款表述不清,对项没有分段表述,层 次不明以及表述不够简练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刑法 刑法修改 刑法修改分类 法律修改技术

在我国的法律中,《刑法》是应用最为频繁的法律之一。1979年7月1日《刑法》颁布以后,由于社会急 剧转型,出现大量新的犯罪类型,危害社会的稳定,有鉴于此,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力,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进行了频繁的修改。至2011年2月25日为止,全国 人大常委会对《刑法》进行了34次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刑法》进行一次修订。现就《刑法》修改的立 法技术进步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一、法律修改的相关含义 (一)修改、修正、修订的含义。根据百度百科、新华词典的解释,修改是指改动、删节、增添。修正是指 修改使正确。修订是指修改、订正。①从词语的含义可知,修改一词用以解释修正、修订的含义,是解释修 正、修订的基础。因此,如何理解、界定修改一词的含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修改的含义包括改动、删节、增 添三个方面。变更是改动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补充是增添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删除、废止是删节同义词或近 义词。同义词与近义词,其词义仅有细微差别,可以互换使用。一般人对修改一词的理解,容易望文生义, 认为修改的含义仅仅指改动、删节。从《宪法》第6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看,立法者可能认为修改的含义只包括改动、删节,而不包括补 充。但立法者在本来有“补充”含义的修改一词之前加上“补充”,有可能是为了强调“具有部分补充法律”的 权限,以强化修改的含义。但是,从《宪法》第67条第(二)项规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制定和修改除应 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的表述看,该条款“修改”的含义应是包括变更、删除、 补充。《立法法》第7条规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权限与《宪法》第67条规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权限的表述完 全相同。对法律废止一词的理解,一般人认为废止的对象是整部法律。但是,《立法法》第53条规定:“法律 的修改和废止程序,适用本章的有关规定。法律部分条文被修改或者废止的,必须公布新的法律文本。”可 见,删除部分法律条文,也可以说废止部分法律条文,即废止的对象可以是整部法律,也可以是一部法律的部分条文。修正强调修改后的是正确的,具有指向、评价意义。修改是过程,修正是结果。修订一词则包括 了修改与修正的含义。 (二)法律的修改、修正、修订与修正案。法律修改是指国家有权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现行法律的某些 部分加以变更、删除、补充的活动。①另有学者认为,法律修改是有权机关依据法定的程序,通过对法律文本 的增加、插入、删除、替换(置换)、删除并替换等方法,达到完善法律规定的目的的一种立法行为(活动)和制 度。④学者概括的法律修改概念略有差异,但主要意思没有重大差别。从概念可知,法律修改包括程序与技 术两个方面。法律修改的技术方面,包括法律的变更、删除、补充三种。这三种方式既可同时使用,也可只 使用一种方式或两种方式。法律修正就是有权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使法律正确、准确。 法律修订就是有权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现行法律修改、订正,形成新的法律文本。法律修正案是指立法机 关依照立法程序对已生效的法律进行修改(变更、删除、补充)的提案。 二、法律修改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在法律修改的技术层面上,以法律修改的广泛程度为标准,可分为全文修改、部分修改和个别修改;以 法律修改的时机为标准,可分为优先修改与滞后修改;以法律修改的方式为标准,可分为直接修改、间接修 改和无形修改。⑨这几种分类法是宏观分类,不涉及法律修改的具体的微观的方法、技巧,在此不作表述。 本文所称的法律修改技术,是指具体的微观的技术,即立法机关以什么样的方法、技巧对具体法律的内 容及形式进行有效的、科学的补充、变更、删除,以赋予法律符合现实生活的活力。从修改所涉及的内容来 看,对于一部法律进行修改的修改技术,可分为补充修改法、变更修改法、删除修改法三种。这三种修改方 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当然,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12月28日颁布的《关于维护互联网 安全的决定》是对刑法的宣告性修改,没有具体的刑罚,不涉及修改技术方法。 (一)补充修改法。法律的补充是用以弥补现行法律的内容不足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修改法律时普遍 采用这种修改技术。从修改所涉及的范围来看,补充修改法分为指明单一条款补充修改法与概括性补充修 改法。 1.指明单一条款补充修改法。所谓指明单一条款补充修改法,是指明确指明对某一部法律的某一条款 进行补充的修改方法。如1983年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修改,就明确指明第34条增加了一款,作为该条 的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必须具有法律专业知识”。1999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 《刑法修正案》第1条就明确指明1997年刑法第162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162条之一,规定“隐匿或者故 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 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1997年刑法的补充修改,除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 会通过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外,其余的都是使用指明单一条款补充修 改法。指明单一条款补充修改法的优点是法律条款清楚明了,使用方便。适用条件为:被修改的法律结构 体系完整,法律逻辑体系稳定,法律条款较为齐全。 2.概括性补充修改法。所谓概括性补充修改法,是指概括性地对某一部法律进行补充的修改方法。如 从1981年到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 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 《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关于惩治泄露国家机密犯罪的补充规定》、《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 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等共23个“条例、补充规定、决定”,全部都是采用概括性补充修 改法对1979年刑法进行修改或再修改。概括性补充修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法律使用不方便。 概括性补充修改法的适用条件为:被修改的法律结构形式简单、不完整,逻辑关系的构建存在明显的缺陷,

近义词概括范文2

截至2005年6月,国际系统医学术语临床术语(The 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Human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Clinical Terms, 以下简称SNOMED CT)核心术语包括了366170条卫生保健的概念,而用于描述这些概念则使用超过99.3万条记录,近146万条语义关联令数据的获取充分可靠。

SNOMED发展历程

1974年,SNOMED第一版问世,由44587个词条、6个模块构成。SNOMED的范畴包括解剖学、形态学、正常与非正常的功能、症状及疾病体症、化学制品、药品、酶及其他体蛋白、活有机体、物理因素、空间关系、职业、社会环境、疾病/诊断和操作。SNOMED的每一个术语(词条)均有一个编码与之对应,在疾病/诊断轴内,很多疾病概念还提供了与其他术语的交叉参照关系。1998年,SNOMED演进到3.5版,包括156965个词条和压缩过的12个模块。

近年来,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与美国病理学会(CAP)签署了关于使用SNOMED CT的协议书,允许在美国推广使用SNOMED CT,并且允许一些组织在国内免费使用SNOMED CT。

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NHS)也与美国病理学会共同成立了SNOMED CT标准发展组织 (SNOMED CT SDO)用于推动并规范SNOMED CT的使用。

1997年发行的3.4版是中文译本的原版。中文SNOMED电子版是中文SNOMED 3.4版的电子化产品,含145856个词条,并且建立起3.2万个词条与ICD-9-CM的对照关系。之所以与英文版的词条数目(146217)不同,是因为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差异(例如同义词)。它分为11个模块,其层次结构通过该词条代码的树型构造表达。每个词条的内容包括: 编码、中文名、英文名、类别符、层次、与该词条相关的外部编码、ICD-9-CM码、药品编码、药厂编码、酶编码及SNOMED相关词条的交叉参照列表。

SNOMED CT 的概念与构成

SNOMED RT (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Human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reference Terminology) 是为了满足医学信息处理的广泛要求,在SNOMED 3.6版基础上加入了新的设计理念,于2000年面世的。SNOMED RT定义了概念(Concepts)和关系(Relationships)的集合,提供了通用的参考标准,用于全面的医疗保健信息的比较与聚合处理。

SNOMED CT是SNOMED RT的衍生物,于2002年面世。它在SNOMED RT定义的概念中加入了编码、关系、描述、层面等内容,使之更加清晰完备。SNOMED CT所包含的概念并没有大幅度增长,大量增长的是描述与关系。其中,描述由2002年1月时的40万条发展到如今的90余万条,关系则由近80万条发展到近146万条。

因此,SNOMED CT由概念(Concepts)、概念ID、描述(Descriptions)、属性(Attributes)、层面(Hierarchies)、关系(Relationships)(关系又分为IS-A关系与属性关系)构成。其中,概念、描述、关系是SNOMED CT的核心构件。

1. 概念、描述与层面

SMOMED CT不再使用词条表的方式对术语进行表示,而是采用概念的形式。概念以理解为医学中标准的临床术语,每个概念都有惟一的概念码,但每一个概念都可能有多个描述,并且由993420条描述形成了庞大的描述表――我们可以理解成同义词表。如“Pain in throat”(咽喉痛),在SMOMED CT中是概念,而在实际应用中,它将会有多种不同的术语表达,如“Sore throat”、“Throat pain”、“Pain in pharynx”、“Throat discomfort”、“Pharyngeal pain”、“Throat soreness”,但它们并不是概念,而只作为描述被收集在描述表中。每一条概念有若干描述与之对应,描述表中的每一条描述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存在。

SMOMED CT不再使用“轴”或“模块”来划分术语,而是定义了18个层面(Hiera-rchies),用18个层面区分366170条概念。

实际应用中,上述18个层面中还有细分,如“人体结构”这一层面中又有细分为“形态学上的反常结构”,下面的列表所示为以一组解剖病理学中所使用的概念与概念所在层次举例。

2. 关系

SMOMED CT中的概念与概念间是有一定“关系”存在的。概念有36万条,但关系有近146万条。这种基于概念间的语义关系令数据的获取充分可靠。在SNOMED CT中,关系分为两种: IS-A关系与属性关系。

IS-A在同一个层面中,表示某些概念间的关系。如关节炎属于关节系统疾病,而关节系统疾病属于骨科疾病,这样关节炎关节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就形成了一种IS-A关系;

属性关系表示跨层面的概念间的关系,如“阑尾炎”是一种疾病,但从形态学上看,“阑尾炎”属于炎症的一种,在属性关联中,可由“阑尾炎”引导出“炎症”。

3. 属性

在SNOMED CT中,每一条概念都有若干种属性用于准确具体表示概念。同一层面中的概念的属性类型是相同的。以临床表现为例,在临床表现中的概念的属性为: 发现部位、联合词(如: 之后、导致、因为)、形态学、严重程度、发作情况、过程、情景、解释、病理学、事件等。

SNOMED与本体论

本体(Ontology)是关于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形式化描述系统,在此指形式化的(即可以被机器所处理的)、对共享概念的精确详细的说明和描述,一般包括概念的使用类型及约束条件。本体提供了信息交互各方在特定领域的共同知识背景,常用于作为特定领域中可被计算机理解、应用的知识模型,包括领域中的概念、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SNOMED 是从术语表演进而来,仍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当前SNOMED的发展方向和方法学正在走向医学本体研究与表达,RIM的框架和复杂关系的表达,加上SNOMED多年来在临床应用受控词表的经验,预示着医学知识本体研究将会有重大进展,而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将是重要工具。

SNOMED CT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医学受控词表,36万条的概念与146万条关系形成了医学领域本体,反映的是医学领域理论与本质上的事实。

应用现状与前景

1.在临床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受控词表(CMV)在医学信息交换中位于数据处理的核心地位,它紧紧包裹在临床数据库外,临床信息系统将通过一系列引擎与受控词表相连接,从而形成可交互的、能够保障病人安全协作医疗服务与监控的突发公卫事件系统、电子病历(EMR)系统、ICU监测系统、临床诊断支持系统、用药观察研究、临床试验系统、医嘱处理系统、疾病监测系统、影像学及社区人群健康服务等系统,方便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

2.SMOMED CT与UMLS

SNOMED为UMLS(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统一医学语言系统)提供医学术语词条开始于2004年1月。UMLS是医学术语研究的重要课题。SNOMED为UMLS提供了最为广泛和最为重要的医学术语,是UMLS所包含的多个术语集之一。UMLS的主要角色是提供多用途的电子化医学词典,它使得许多不同源术语集中的相同语义拥有标准格式成为可能。

3.SMOMED CT在医药学中的作用

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编制的临床药学标准术语RxNorm 中,SNOMED CT在公众领域可以提供一些特殊的药品概念与编码信息。SMOMED CT与RxNorm都可以应用于药品信息系统。

4.SMOMED CT与英国国民健康信息基础架构(NHII)

英国制订的国民健康信息基础架构(NHII)的目标之一是: 无论何时何地,让需要且有权使用电子病历的人能够使用,并且以保障其隐私权为前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NHII参考并采用了一系列现有卫生信息标准。在消息标准方面,采用了如HL7、DICOM、IEEE、X12N、NCPDP等; 在术语标准中,有LOINC、ICD-9CM、UMLS、SNOMED等。

近义词概括范文3

一、与“叠加”相关的共时研究

刘丹青(2001)认为“叠加”是一种与语法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句法现象,并提出了语法化视域下的“同词异类叠加”,即同一词汇成分以不同的词性在一个句法结构体中同现,如宁夏中宁方言“我给给了他一本书”当中作为动词的“给”和作为介词的“给”的叠加;南京方言“走小门走”当中作为前置介词的“走”和作为动词的“走”的叠加。刘丹青认为“叠加”不同于同一词语以相同的词性在句法中出现(比如“狗咬狗”),而是语法化等级差别所造成的同形词语以不同的语法身份同现。

薄文泽(2002)认为海南文昌话亲属称谓系统体现出来的语义关系恰好是汉语和临高语有关语义特征——“叠加”——相互影响的结果。

马清华(2003)认为“附加成分叠加”是子句内部多次使用功能相同、相关或相反的附加范畴(情态、指称)标记,以作用于同一意义焦点的现象。在此定义之下,马清华集中探讨了强程度标记叠加的基本类型和叠加规则,并在此分析之上发现叠加是一种弱势的有限扩展规则。至于是否采用叠加方式,一直是在经济性、准确性、有效性和句法可行性之间权衡作出的。

聂功斌(2003)认为“叠加”是一种被忽略的修辞格,该修辞格就是说话者为加强语言表达的程度,在一个意义上加强与之方向相同的意义以浮现更大的意义强度。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我们的语言更加多彩丰富。比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盲人、瞎马、夜半、深池”四层意义叠加在一起使所要表达的意义更加突出,极言情境之危险。

刘志生(2005)从近代汉语词汇学角度研究了“叠加式词语模”,该词语模是这样一种固定模式:从结构上看,整个模式由前后两部分相叠构成,前件和后件也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不变的固定词部分A,一是可变的变项部分X或Y;从音节上看,它们都呈四音节形式,由前后两个双音模块叠加而成,构成“2+2”模式,比如“XA+YA”形式和“AX+AY”形式。

于峻嵘(2006)从训诂学角度探讨了表示“遍指”的“名词叠加”,比如“人人”及相关的“日日”的意义结构问题,提出名词只在数量的有限程度上具有可叠加性,而名词叠加构式也承载了“全指表达”的意义。

王淼(2007)分析了汉语中两种常见的动词“叠加”格式“一边VP1一边VP2”和“又VP1又VP2”两者在语义关系、语义特征、格式义三方面的明显区别。

石锓(2007)从汉语史角度梳理了汉语形容词“AABB”形式从叠加式到重叠式的历时演变。石锓认为“叠加”是一种形成句法结构的句法操作手段,其前后两部分是句法上的并列关系。唐宋时,重叠式“AABB”在叠加式“AABB”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其机制是重新分析与类推。

朱其智(2007)从二语习得的偏误类型——杂糅(又叫结构纠缠、结构混乱)分析入手,指出“叠加”是两种结构简单相加所造成的偏误类型,其中包括词语叠加(比如“一个栋旧公寓大楼”)和句法结构叠加(比如“这个也是为什么我要来到中国留学的原因”)。

江蓝生(2008)在对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进行解释时提出了“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即在两个意义基本相同的概念之间发生的,意义相同的两个概念叠加后,通过删减其中某些成分(主要是相同成分),整合为一个新的结构式。这既包括构词层面同义词的叠加和词形的整合,比如“早先+以先——早以先”;也包括构词层面相邻的两个同义或近义概念的叠加与词形的整合,比如“果然+不出所料——果不然”;还包括句法层面两个语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式叠加后整合成新的构式,比如表示“不希望、不如意”的否定式“差点儿没VP”与肯定式“差点儿VP”之所以语义不对称,是因为“差点”与“没”是在同一层次上叠加在一起来修饰共同的对象VP的,即“(差点儿+没)+ VP”。

王新宇(2009)提出了“共形叠加语”的概念。这种共形叠加语词的重叠部分在概念上不完全一致,只是两个语词具有共同词形才叠加在一起使用,比如“迅雷不及掩耳+掩耳盗铃——迅雷不及掩耳盗铃”“感人肺腑+肺腑之言——感人肺腑之言”。该文对共形语词叠加使用现象进行了尝试性描写和系统性分析并对其加以分类解释(分为积极修辞叠加语、中性叠加语和消极修辞叠加语三类)。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共形叠加语的语用价值,并对其规范问题进行了辨证的讨论。

雷冬平、胡丽珍(2011)描写了近代汉语同义双音虚词通过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形成同义三音节虚词的现象,将该类演变分为三类:一类是AB+ACABC,如“便则道”“一壁厢”“依然原”;第二类是AC+BCABC,如“久已(以)后”“起为头”;第三类是AB+BCABC,如“多敢怕”“只除非”“只除了”“只除是”等。以上同义词叠加整合再词汇化的过程为江蓝生提及的词汇层面的同义词概念叠加和词形整合现象提供了文献用例。

李立林(2011)在对娄底湘语小称后缀的研究中发现“子”“唧”“崽”“崽唧”等表示小称的后缀可以相互叠加,其叠加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中心语素+子/唧+崽/崽唧”和“中心语素+子+唧”,小称后缀叠加的深层理据为语用和认知的需要——当用一个后缀来表达还不够的话,就会选择多用一个;当然,不同层次的后缀叠加是汉语方言词汇发展轨迹的一种保存。

张谊生(2011)讨论了“预设否定叠加”的方式与类别、动因与作用。张谊生将预设否定双重叠加式分为“蕴含、复置、交互”三类,而由再加复置构成的多重叠加式又分为“复置+蕴含、复置+连用、复置+交互”三类。预设否定叠加的动因有主观突显、词义磨损、兼顾特色、整合结构等。这种否定叠加的基本效用就是强化,但叠加式的强化必然会导致否定义的羡余。这种不同词语的叠加形式满足了预设否定多样化的语用要求,还形成了一系列词义与句法后果,包含预设否定词的词汇化与习语化。

张谊生(2012)在共时平面上将“叠加”与“强化”(reinforcement)放在一起共同考虑。他认为二者相通但侧重点不同,“叠加”着眼于表达形式,而“强化”着眼于表达效果。张谊生提出叠加强化的方式主要有四类:并存式、累积式、框架式、糅合式;基本类型包括增强型、兼顾型、补充型、分述型四种;其后果分别表现为:配合义融合的词汇化、格式义定型的构式化、浮现义形成的整合化、功能义弱化的附缀化等四个方面。

张谊生(2013)关注了具体词类——介词的“叠加”问题,他认为在语言的具体使用中,由于一部分介词的功能有所弱化甚至转化,为了增强表义效果、满足特定的表达需要,再加上双音化的韵律驱动,就会出现同义介词的叠加现象。张谊生将现代汉语介词叠加的方式与类别分为六种:并列式与归并式、附加式与嵌套式、融合式与累积式,并认为介词叠加可以满足协调结构、区别语义和强调语用等不同平面上的多样化需求,而介词叠加的后果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并列叠加的词汇化趋势,二是结构错配的附缀化性质。介词“叠加”的提出不仅关乎介词的形成与发展、功能与用途,还涉及到了介词的使用频率、接受程度以及规范化问题。

张云峰(2013)对类型复杂、功能多样的近代汉语比况框式介词进行了观察。他发现概念叠加是其形式上最为显著的构成特点,该形式呈现出省略性、地域性、修辞性、扩展性等若干运用特点,也具有标识虚化等级、语流分界、意义补足等作用。

二、前人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综上所述,前人对语言“叠加”现象的认识和研究以及对“叠加”概念的探讨和应用,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如下:

(一)学者们在汉语研究中涉及到了诸多语言学平面中有关“叠加”的问题

词汇平面:刘志生所提出的近代汉语叠加式词语模,比如:“X三Y四”“X天Y地”“不X不Y”“三X两Y”等用一种简洁而固定的“叠加”形式表达了某一种甚至几种特定的意义类型,它们仅用有限的四音节语音材料使词语的信息含量得到了扩充。叠加式词语模构词符合遣词造句尽可能经济简练的语用原则与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大势。江蓝生、雷冬平、胡丽珍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词汇层面的同义词概念叠加和词形整合成三音节词的现象给予了说明和描述。

句法平面:江蓝生指出所谓句法层面的叠加,是指两个语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式叠加后整合成新的构式,并据此分析了“差点儿VP”与“差点儿没VP”,“难免VP”与“难免不VP”,“VP之前”与“没VP之前”,“除了X”与“除了X之外”等句式的形成机制。

语义平面:无论是构词层面还是句法层面,江蓝生始终将“叠加”框定在语义平面中“同义概念”的叠加上,至于后来的紧缩现象和构式整合,则是另外一回事。

语用平面:王新宇所提出的“共形叠加语”是使用者出于语用目的,即在表达中推崇语汇刺激性,追求一种新鲜表达效果的表现。

修辞平面:聂功斌在叠加是意义之间的相加的认识上将其视为一种修辞格。

方言平面:薄文泽在对闽语海南话——文昌话亲属称谓的研究中,用“叠加”命名了不同语言系统在语言接触中相互影响所造成的结果。李立林发现了娄底湘语表示小称的后缀可以相互叠加,而不同层次的后缀叠加是汉语方言词汇发展轨迹的一种保存。

(二)学者们在语法研究中涉及到了汉语具体词类的“叠加”问题

名词叠加:于峻嵘对表示“遍指”的“名词叠加”作了可能性和限制性的分析。动词叠加:王淼将表示动作同时进行的两种格式“一边VP1一边VP2”和“又VP1又VP2”看成了动词叠加。形容词叠加:石锓认为形容词性的AABB在唐以前都是叠加式的,比如重言式叠加“穆穆皇皇”,重叠式叠加“青青黄黄”。唐宋时期叠加式与重叠式并存,比如重言式叠加“皎皎苍苍”,重叠式叠加“小小细细”。此后,重叠式“AABB”在叠加式“AABB”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副词叠加:马清华提出了专职强程度副词的叠加——专职程度副词1+专职程度副词2。比如“他还听不太十分清楚以后究竟会有什么结果”,这种叠加可得到强调或婉曲两种不同的结果;专职程度副词1+确证类语气副词:比如“今天真太危险了”,这种叠加表示口气强度的增加。介词叠加:张云峰从概念叠加角度关注了近代汉语比况框式介词叠加现象,张谊生则对现代汉语介词叠加现象的方式与类别、作用与后果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并提出了个人见解。不同词性之间的相互叠加:刘丹青在语法化进程之下考虑同一词语分别充当不同句法成分在一个句法结构体中同现的现象,虽然同一词语在不同句法位置的词性不同,但由于外在形式相同,刘丹青将其也看成叠加问题。在强程度标记的叠加中,马清华还提出了专职程度副词与程度代词的叠加、唯补程度词与状语性程度词的叠加、强级状语性程度词与结构助词“de”的叠加。

(三)学者们在研究中对“叠加”的基本含义达成一定共识

1.叠加是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成分而言的。

2.叠加是语言应用主观强调目的的外在表现形式。

3.叠加的二者或多者在语言某视域上具有共同性。

顾名思义,叠加是指使一物与另一物占有相同位置并与之共同存在。“相同位置”与“共同存在”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相互叠加的二者或多者在位置上的相同性,在功能上的一致性,在对象上的同一性。因此,尽管前人对汉语语言学中“叠加”的研究有很多贡献,但在语法学范畴之下,其中有些观点仍存在一定分歧并暴露出如下问题:语法叠加与同词异类相混同、语法叠加与框架结构相混同、语法叠加与糅合结构相混同、语法叠加与紧邻共现相混同、语法叠加与概念叠加相混同。

词性不同的成分即便是同形词汇,也不具备相互叠加的资格,充其量只是各守其位在各自句法位置承担各自相应的句法功能。而框架结构就是框架式,糅合结构就是糅合式,绝不可因为语义重复就与叠加式相混同,各种格式的本质差别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另外,紧邻共现只是语言线性排列特点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紧邻共现的主体则是在不同结构层面针对不同对象发挥各自语法作用的,比如“自从打太原回来以后”这个小句里的介词“自从”和“打”。还有一点需要指出:语法叠加是指相互叠加的主体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都具有一致性,而概念叠加只是针对语义平面的一个称谓而言的。简言之:概念叠加是语法叠加的一个下位概念,语法叠加包括概念叠加。

三、总结和展望

从目前汉语学界来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和诸多学者的努力,有关叠加现象的研究成果颇丰、思路开阔,但仍有许多内容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要在现有体系的框架内揭示“叠加”概念在语言学各个层面的不同指向,力求避免混同滥用,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在未来的研究道路上,应该采取一分为二、双管齐下的原则。一方面加强对语言学广义“叠加”的应用和探讨,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对“叠加”作为语法层面狭义本体概念的研究和分析,在“同位置、同对象、同功能”的“三同”限定原则之下框定“叠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期待后来者在今后的研究上能有更多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丹青.语法化的更新、强化和叠加[J].语言研究,2001,(2).

[2]薄文泽.语义成分的叠加——从文昌话亲属称谓看语言接触的一种方式[J].民族语文,2002,(3).

[3]马清华.强程度标记的叠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聂功斌.一种被忽略的修辞格——“叠加”[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增刊).

[5]刘志生.试论近代汉语中的叠加式词语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7]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4).

[8]于峻嵘.“名词叠加”与“全指表达”[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9]王淼.两种常见的动词叠加格式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

[10]石锓.从叠加到重叠:汉语形容词AABB重叠形式的历时演变[J].语言研究,2007,(2).

[11]朱其智.留学生汉语杂糅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7,(3).

[12]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中国语文,2008,(6).

[13]王新宇.共形语词叠加现象初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1).

[14]雷冬平,胡丽珍.再论近代汉语双音虚词的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J].保定学院学报,2011,(2).

[15]李立林.娄底湘语小称后缀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10).

[16]张谊生.预设否定叠加的方式与类别、动因与作用[J].语言科学,2011,(5).

[17]张谊生.试论叠加、强化的方式、类型与后果[J].中国语文,2012,(2).

[18]张谊生.介词叠加的方式与类别、作用与后果[J].语文研究,2013,(1).

[19]张云峰.近代汉语比况框式介词及其概念叠加[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近义词概括范文4

小学生进入中年级,第二信号系统活动逐渐占主要地位。他们的学习不再像初入学时那样依赖直接的刺激 物,他们的抽象思维已有所发展,具备了从简单的比较、分类向简单的推理、概括等逻辑方法发展的基础。因 此,中年级概念教学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开始要求用较严谨的语言表述概念的内涵。相对于低年级,在表述概念的内涵时,教材逐渐加强了 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要求。教材中,日常性的语言大大减少,如“东西”之类的词语越来越少,取而代之 的是科学上常用的“物体”等词语。

其二,教材所揭示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仍然是较低层次的。教材所揭示的概念的内涵或外延都是比较简单 的、基本的。例如:“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这里只揭示了“浮力” 的方向,并没有涉及浮力是如何产生的,浮力的本质(水的压力差)等。值得一提的是,有许多概念,教材并 没有要求揭示其内涵和外延。这类概念,或者是直接引用儿童日常生活中已形成的概念,如“螺丝钉”、“喷 壶”等;或者在引入日常概念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特征,如“果实”、“鸟”等;或者是直接引入科学概念, 让儿童通过多次接触、使用这些概念,去体验这些概念的大致含义,如“脊柱”、“关节”等;还有些概念是 在让儿童观察自然事物范例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抽象出来的,如“哺乳动物”、“溶解”等。

根据以上两点特征以及概念本身的基本逻辑特征,教师在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应注意只使用简单的 和基础的逻辑方法,并且只要求学生用这些逻辑方法去获得概念,不要求他们知道这些方法本身的内涵。在中 年级,这些简单的和基础的逻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概念的限制法和概括法

概念的限制法是由外延宽的概念过渡到外延窄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时,要增加原概念的内涵 ,使它的外延相应地减少而过渡到新的外延较窄的概念。例如“砂质土”的概念可由“土壤”的概念通过限制 而来:

土壤——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

砂质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含砂多的土。

原概念的内涵增加了“含砂多”,就可使其外延缩小,变为外延窄的“砂质土”这个新概念。

概念的限制法只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中进行,而且有一定的限度。例如,

限制 限制 限制 果实─肉果─苹果─红玉苹果。限制到具体的种“红玉苹果”,就不能继续限制下去了。

概念的概括法是由外延窄的概念过渡到外延宽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时,就要通过减少原概念 的内涵,使它的外延相应地扩大,转化为外延宽的新概念。例如,“土壤”的概念可以由“砂质土”的概念通 过概括而来:在“砂质土”的内涵中减去“含砂多的”几个字,便可得到“土壤”的概念。

由于中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自然教材并没有严格按这种逻辑方法获得概念,往往通过观察直观形象 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然后运用语言归纳(概括)来得出概念。例如,“哺乳动物”,是在让学生观察猫、牛、 猴、狮子的外形、繁殖、喂养后代的情况,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之后,再进行归纳:“猫、牛、猴、狮子在外 形和繁殖、喂养后代方面有很多共同特征,它们是同一类动物,叫做哺乳动物。”教材中还有“金属”、“水 的净化”等概念,也是采用类似方法获得的。诚然,这还是属于由外延窄的概念过渡到外延宽的概念,也是概 括的一种形式。

二、概念的定义法。

它是通过揭示邻近属概念和种差来说明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是: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

定义法在中年级自然教材中有三种形式:

1.性质定义 指用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性质作为种差下定义的方法。例如:

(附图 {图})

~~表示种差;==表示邻近属概念;

——表示被定义概念。(下同)

教材中还有“螺丝钉的共同特征”、“水的浮力”、“骨胳”、“污染物”、“温度”、“导体”、“绝 缘体”、“热胀冷缩”等概念,是运用性质定义来揭示概念内涵的。

2.发生定义 指用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产生或形成过程中的特征、来源作为种差下定义的方法。例 如:

(附图 {图})

教材中还有“大气”、“脱臼”、“污染源”、“摆”、“摄氏温度”等概念是运用发生定义来揭示概念 内涵的。

3.功用定义 用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功用作为种差下定义的方法。例如:

(附图 {图})

“土壤”的概念也属功用定义。

三、概念的划分法。

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物质、生物的分类,一般都属于划分法。

划分由划分的母项、子项和划分的依据三个部分组成。例如,对“土壤”概念可作如下划分:

根据含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粘质土;砂和粘土含量 差不多的叫壤土。

在这里,含砂和粘土的多少是划分依据,土壤是母项,砂质土、粘质土、壤土是子项。

教材中还有“肉果”和“干果”的概念是通过划分得出来的。

四、语词解释法。

是对语词的意义进行规定或说明的方法。它告诉我们一个语词表达什么概念,并不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不是概念的定义,只是明确概念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方法。例如:

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做南极。

其他还有“北极”、“上”、“下”等概念,都属于用语词解释法说明其含义的。

近义词概括范文5

关键词:边疆;边疆概念说;利益边疆

一、词典中关于边疆的定义

《辞源》解释边疆是一个边境之地;《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边疆是一个国家接邻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汉语大词典》解释边疆是靠近国界的领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边疆是靠近国界的疆土,附近大片的土地。归纳起来边疆就是指靠近国界,与邻国相邻的地区或者疆域。

二、边疆概念说

在中文的语境里,“边疆”一词司空见惯,“贫穷、落后”已是边疆的标签之一,这只是我们用想象代替事实。关于边疆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

(一)国家边地说

即边疆为国家边缘之地或者边远地带。《现代汉语词典中》边疆:“边疆,靠近国界的领土”在古代中国,“蛮、夷、戎、狄”被视为边疆,按照“文化范式”来划分边疆,治理边疆。把远离中原地区专门划分出来边缘性地区视为最初的边疆,也形成了“守中治边、守在四夷、一点四方”的治边方略。

(二)边疆六个概念说

马大正教授在《中国边疆经略史》中指出,“边疆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概括起来主要有:(1)边疆是一个地理概念,处于国家的边缘地区。(2)边疆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边疆是在历史中形成、演变、和发展。(3)边疆是一个政治概念,反应了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统治的有效程度。(4)边疆是一个军事概念,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前沿、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可靠保证。(5)边疆是一个经济概念,代表着边疆地区经济落后于中心地区。(6)边疆是一个文化概念,边疆地区具有文化多元的特征。

(三)边疆十个范畴说

吴楚克教授在《中国边疆政治学》一书中,探究了边疆研究的范畴。(1)边境,一般是根据地形、地貌非等距划分为边境管理区域,是国家控制边境,维护、开展贸易、人员交流的一个前沿“窗口”,是一个政治,军事概念。(2)边界,指国与国之间的分界线,有水界与陆界之分。(3)边防,是指边境防护,代表国家行使,对边境地区实施管理、防卫。(4)边关,靠近边境地区所设立的隘口、通关路卡。(5)边事,边疆事务的缩写,指相对于内地而言发生在边疆地区并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事件。(6)边务,国民政府以前中央政府管理边疆民族地区事务和边疆防务的简称。(7)边疆政治,边疆地区的政治生活、政治制度、行政体制等政治范畴研究的领域。(8)边疆区域,指一个国家与相邻国家边界线内侧的行政管理区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9)边疆民族,边疆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10)周边国家,指与我国相邻的国家。

(四)边疆三种含义说

张植荣教授在《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一书中认为,边疆的含义包括地理、政治、文化三个方面。首先作为地理意义上边疆概念,指我国广义边疆,即包括陆地边疆与海洋边疆,这属于一种是一种自然界限。其次,作为政治意义上边疆,指国家之间领土分野即国界部分。再次,作为文化意义上的边疆,指某种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边疆族群意识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五)边疆即民族地区说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居住众多少数民族。在东北部,居住着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在西北部,主要居住着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在西南部,主要指壮族、苗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纳西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换言之,我国的边疆与少数民族具有高度重合,少数民族地区与边疆地区可以划等号,少数民族地区就是边疆地区,边疆地区就是少数民族地区。

(六)边疆三层次说

周评教授在《我国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将边疆概念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传统的边疆概念、近代的边疆概念、当代边疆概念。传统边疆是王朝国家时期中央政权所能达到和延伸的地区,“蛮、夷、戎、狄”就是王朝国家的边疆。近代边疆概念是清代中俄两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和《不连斯奇条约》,这是最早中原王朝国家与外国签订的关于两国边界的条约,以条约的方式确立了中国东北和北部边界,有了近代边疆概念。当代边疆概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又赋予了新的内涵,边疆不仅仅是边缘性区域,而且强调国家领土内的边缘性部分。

(七)边疆九种含义说

陈霖教授在《中国边疆治理研究》一书中对边疆概念论述比较全面:(1)地理意义的边疆边疆,需要运用地理理念来来研究中国边疆;(2)历史意义上的边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运用历史的理念来研究中国边疆;(3)民族意义上的边疆,我国边疆地区居住着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需要用民族理念来研究中国边疆;(4)宗教意义上的边疆,即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有不同的信仰,需要用宗教的理念来研究中国边疆。(5)认同意义上的边疆,我国边疆地区民族众多,国家认同是重点研究工作,需要用认同理念来研究中国边疆;(6)路权意义上的边疆,陆地边疆利益宝贵,需要用路权战略来研究中国边疆;(7)海权意义上的边疆,中国海上边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能否抓住海洋边疆战略,这就需要海权战略来研究中国边疆;(8)发展意义上的边疆,边疆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战略至关重要,需要运用发展的理念来研究中国边疆;(9)国防意义上的边疆,中国边疆是对外维护国家,对内保卫国民安全的重要屏障,需要运用国防理念来研究中国边疆。

三、“边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扩展

全球化时代,边疆的形态与边疆的概念等都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何明在《边疆观念的转变与多元边疆的构建》中认为,“边疆”一词是个异常复杂的空间,其中涉及族群关系、国家认同、民族文化、国家形态、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治理技术、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并随着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发展,不断赋予边疆新的内涵和重构新的边界。边疆从模糊到清晰,从只重视陆疆向海疆和空疆三位一体并重的转变。何明在《边疆特征论》一文中,认为边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多重力量建构的产物,现代边疆具有建构性、矛盾性、交错性等特征,以建构论的路径来解析边疆建构的过程和结果。徐黎丽在《国家利益的延伸与软性边疆概念的发展》中认为,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多元边疆出现以及以往的陆疆、海疆、空疆等硬边疆受到挑战,文化边疆、信息边疆、战略边疆等新型边疆凸显出来。

利益边疆是领土边疆的放大和转化。杨成在《利益边疆:国家的发展性内涵》一文中认为,维护领土边疆是生存意义上的利益,而维护其国家利益边疆则是发展意义上的国家利益。于沛在《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一文中认为,利益边疆的出现是由于全球化时代引发诸多不安全因素,造成国家重视安全边疆,首先涉及的就是经济边疆和政治边疆,当然安全边疆远远大于经济边疆和政治边疆。(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5页。

[2] 杨成:《利益边疆:国家的发展性内涵》[J].现代国际关系,2011,(11).

近义词概括范文6

同义词是什么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的一组词语,可以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而等义词的意思完全相同。

同义词辨析方法

1、从感情色彩上进行辨析,也就是从词的褒贬义去辨析。如“顽强”与“顽固”,前者表示赞许,后者则表示憎恨。

2、从语意轻重上进行辨析。如“破坏”与“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3、从范围大小上进行辨析。如“战争”与“战斗”,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

4、从具体与概括的不同进行辨析。如“衣服”与“衬衫”,“衣服”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衬衫”是具体的,可以指长袖衬衫或短袖衬衫,男式衬衫或女式衬衫等。

5、从对象的不同去辨别。如“沉重”与“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6、还可以从普通话和方言来辨别。如“讨饭”与“乞丐”,分别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爸爸”与“父亲”,分别是旧词与新词;如“薪水”与“工资”,分别是外来语与本民族词;如“盐”和“氯化钠”,分别是常用语和专业术语

7、可以从词语搭配进行辨别。如“发挥”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