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教学设计范例6篇

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范文1

一、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闻乐见,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犹记万松老师上的《伯牙绝弦》这一课,现场听完,惊喜之情难以言表。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把功夫扎扎实实地花在读原文上,实乃学好语文之金玉良言。

上课伊始,读题目,为“弦”字正音,无奇。继而读全文,学生跟着老师一句一句读,无奇。再继之,请学生练读难读的句子,亦无奇。就这样,读一读,议一议;读一读,悟一悟;读一读,品一品;读一读,写一写。一个“读”字,若蛟龙,上天入地;若江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课在“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琅琅读书声中在戛然而止。霎时,听者心潮澎湃――本分的“读”、本色的“读”、本真的“读”,在《伯牙绝弦》一课中声振林木、响遏飞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无疑,“读”在此课成了某种绝招、绝艺、绝学甚至绝唱!

二、创设开放的阅读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领悟。本学期我校的陈老师在上《画杨桃》一课时,特意从超市挑选了一个杨桃在课堂上展示,请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让学生说说分别看到了什么形状的杨桃,使学生对同学们的“笑”有了深入的理解:同学们笑,是因为“我”画的杨桃并不是他们所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同学们不笑了,是因为他们从“我”的角度所看到的杨桃和“我”画的杨桃是一样的。另外,影像情境、表演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也能使阅读教学增色不少。

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话”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我认为有效的“对话”从有效的“提问”开始。英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启发性、科学性、鼓励性、广泛性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曾经在教学三年级《一面五星红旗》一课中,在读到“背包和筏子都无影无踪了”时,我这样提问:“‘我’的背包里都装了些什么东西?”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各抒己见,思维的碰撞更能激起学习的高潮。

“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有效教学”。“提问”是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有老师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与意义的建构,“我们知道,悲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而课文题目却是‘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呢?课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又‘伟大’在何处呢?”这位老师从题目的关键词出发,紧紧抓住全文的文眼,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四、借助电教化平台,优化阅读课堂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种全新的中介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步步入课堂。它以其直观形象、易操作的特点,凭借其音响、图像、图画、文字、色彩和动态模拟等丰富灵活的手法参与传播知识、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学生主体学习作用,达到教与学的效果。

至今还记得有一位老师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她把学生们搜集的有关地震的资料有代表性地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展示,教师时而用或高昂或低沉、或缓和或急切的语调做描述,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的刺激,恍如身临其境,在体会人物的情感时也就水到渠成了。

画杨桃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整合;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40-02

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为培养信息时代的人才服务。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语文与信息技术这两门课程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是密切结合的。教师不能再将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以单纯的技术手段看待,而应着力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起来。在整合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感受信息技术魅力的同时,学到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

周有光先生认为,人类的语言生活发生了三次飞跃。第一次是文字的产生,突破了口头语言的局限;第二次是共同语的出现,突破方言交流的局限;第三次就是语言留传和转换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语言的功能。特别是当前信息技术和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语言符号的产生、传输、存贮、加工等媒介系统的巨大变化,人类的语言生活自然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作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适应语言生活发展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一次语言生活的飞跃产生了文字教育,第二次产生了共同语的教育,这两次语言生活的飞跃对语文教育产生的影响都不仅仅局限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层面上,而是深入到语文教育的目标、课程等各个领域。同样,第三次语言生活的飞跃对语文教育产生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根据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引进信息技术,以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将进一步意识到其作为一种基础平台的教育价值,根据信息时代语言生活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调整乃至重新设计语文教育的目标、课程、学习、教学和评价等各个方面。以下就谈谈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发展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影响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的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它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便于构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也能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能及时的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二、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影响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像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视听感觉新,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例如执教小学语文《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时,使用信息技术设计课件,在学生面前播放江南鱼米之乡的画面,聆听鸟叫声,有感情的朗诵,图文并茂,这样能给学生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可以给理解能力参差不齐的低年级学生教育提高学习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难以理解的进行画面声音的解剖,对瞬息万变的事物作定格分析,化繁琐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削除教学难点的“学习障碍”,使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顺利。例如在教学《画杨桃》时,因为有些学生根本没见过杨桃,如何谈画它呢?又怎么理解为什么文中的作者会画成五角星的形状呢?运用PPT技术将杨桃不同面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配以解说,学生很快了解了杨桃的特点,运用多媒体介绍杨桃,让学生感悟画面,极好的突破了本课教学重点。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网上交流、学习。语文教学的延伸环节中引导学生走进网络世界是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一文后,学生对曹冲的聪明赞不绝口,对文中的这些人物更是津津乐道。此时,通过指引学生上网搜索《三国演义》一书,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些人物。

五、信息技术使枯燥的语文教学中的文字学习变得生动

画杨桃教学设计范文3

摘 要: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造型语言丰富多样,主要概括为“人性”化的造型语言、程序化与自由性相结合的造型语言及寓意生灵的造型语言,重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寓意生灵的造型语言,从而总结出了杨家埠木版年画造型的规律。

关键词:木版年画 造型 语言

木版年画是适用于年节时俗而在民间流传的艺术形式,因此它的造型风格必然会受到制作工艺、地域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虽然中国的年画产地较多、分布较广,但总的来讲其造型风格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潍坊杨家埠、河南朱仙镇等地为代表的造型朴拙、夸张的粗犷风格;另一类则是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为代表的细腻写实风格,两者或刚或柔,各尽其美。天津的杨柳青距北京较近,深受城市人文因素以及院体文人画的影响,因此杨柳青木板年画的造型写实逼真,风格细腻严谨,流露着一种柔媚之美。相比之下以潍坊杨家埠为代表的年画则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山东潍坊、聊城,河南朱仙镇,陕西凤翔,这些地区大都远离城市,经济落后,民风纯朴,自我封闭意识较强,年画在造型上追求一种夸张和粗犷,线条简括刚劲,粗壮有力,设色简单,显现着古老淳厚的造型魅力。从总体上看,杨家埠木版年画虽为粗犷豪放的类型,但是年画的发展中受地域和当地审美情调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在造型语言上更加突出和明显。杨家埠的木版年画的造型是寓言、现实和想象的一个综合体,因而不可能用单方面的造型语言来看待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性”化的造型语言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题材很多,除各类人物外有神像、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非常丰富,令人赏心悦目,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造型上富有人性化。常言道人性本善,描写的是人类的天性善良。而现实中,许多动物对于人来说更多的则是凶猛与丑恶,杨家埠木版年画对动物形象的塑造,便很好的剔除了恶的一面,更形象的赋予了其人性化的因素。在造型方法上,表现出杨家埠年画艺人非凡的想象力,让人驰骋于人、神这个可望不可及、渴求而不可得、可想而不可见的广阔天地之中。麒麟、龙凤在现实生活中本无此物,但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中他们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具有可睹的体貌与颜色;而凶猛的老虎、狮子等动物也皆称为祥瑞的化身。他们眼中的一切客观存在的动物皆是至善、至美、至高无上的神物,为神所驱使,给人类带来吉祥,成为尘世中人的保护神。

杨家埠年画艺人在造型上并未完全采用写实的手法,或照抄照搬自然中的形态,而是对其进行一番改造,注入了想象的因素,使民间年画中凶猛的老虎、狮子稚态可鞠、温文和顺。从而凶猛化为避邪的神威,使人从对老虎的惧怕转化为信任与喜爱。在常见的四季花鸟、鲤鱼、蝴蝶和蝙蝠的描绘中,造型上同样坚持不受自然局限的作风,从形象、色彩等各个方面赋予了人的情感,人性化的造型手法,表现出它们的华美、可爱与可亲,如作品《狮童进门来》,狮子成为人的坐骑,与人类是形影不离的朋友。同时面部那友善微笑的表情,一改现实生活中的威猛、残暴,在造型上极富有人情味。杨家埠年画艺人们总是善于从和顺、天真、爱慕等构想中去发掘具有生趣和神采的意象,去追“善”与“美”的“人性化”的造型情致,透出浓浓的民俗情结,并寄托着扬善抑恶的深邃文化内涵。这种从“善”中写意,人性化的艺术造型形成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一大特色。

二、程序化与自由性相结合的造型语言

杨家埠木版年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自己固定的程序,常采用程序化的造型方法,即利用特定的形象来象征特定的概念。这些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形象,人或物,不是自然的写照,也不是唯心主义的臆造,而是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从自然界中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朴实、古拙、富有山东地方色彩的人物形象。有了这种程序化的形象,杨家埠木版年画才能确切明快的表现出相应事物的本质特征。久而久之,这种人物造型的比例成了杨家埠年画创作的规范,艺人们把这些规范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并写成画诀世代相传,这些规范的确立也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程序化奠定了基础。如年画口诀:“年画得要好,头大身子小”, 是描绘人物身高与头长的比例关系的一种规范,主要是将人物头部进行夸张,突出面部特征,而不是按照正常的人体比例进行造型,常见的娃娃类题材就较多地采用了夸张面部的程序化的造型手法,如《五子夺魁》,人物面部一般较大,整个头长与身高比例为一比三,这种造型手法能较好地表现出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美人类中的佳人则另有规矩,它依照传统的审美观点,把“樱桃小嘴,鼻如胆,笑不张口,瓜子脸”,作为美女标准。因而身躯与头长的比例接近常人,如《连生贵子》。另外,为了使人物头脸俊俏,对于人的脸型,杨家埠年画也有成法:“男子汉,四方脸;姑娘媳妇瓜子脸;儿童娃娃大圆脸;戏曲人物化妆脸”。为使人的眉眼清楚,对于人的眼睛,杨家埠的画法是:“青年壮年蚂蚱眼,儿童娃娃杏核眼,姑娘媳妇眼含情,老人要画丹凤眼。”抓住各类人物的特征和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来确定造型,富贵人一定要脸宽体胖,神像要伟壮,美人要苗条修长等都有着标准的定式。这些代代相传的程序化造型技法,艺人们容易掌握,有利于造型语言的纯化,并形成独特的地域性风貌,也是杨家埠木版年画赖以发展成熟,并有其鲜明特点的具体表现。

当然,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程序化造型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自由性与程序化互为结合也是其造型上的一大特点。这些成法为杨家埠年画艺人提供了顺手可取的艺术语言,它对促进年画不断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虽然各类造型都有大致的程序规范,但为避免产生风格过于僵化,创作不思进取,艺人们也在不断的突破不合时宜的旧程序,创造新的表现语言,并不断使其向前发展。如:明代的工艺缜密造型风格就被清代的简率朴实所打破,清末随俗而进的造型又进一步突破了以往的程序而变得丰富多样,直至现在新年画的出现,都时有自由的造型因素不断地丰富着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因而,民间艺人有一句口头禅“画面无正经,好看就行”,也恰如其分的道出了杨家埠木版年画造型程序化与自由性完美结合乃至随机而变的原则。这也自然地阐释了它几百年来为什么具有如此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其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艺术体系和特色,其次是它总能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向前发展,这是杨家埠木版年画具有长时间的延续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寓意生灵的造型语言

杨家埠木版年画在造型上除了上述两种造型方法外,还惯用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继承了中国民间艺术对事物“活”与“灵”的表现,具有画外有意,形外有动,动中有“灵”的表现效果,极具艺术内涵。杨家埠年画的这种寓意生灵的造型方式在祥瑞吉利这一类题材的年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通过寓意、借代、象征、谐音等手段借用具象的形体,把神秘、虚幻、朦胧的观念赋诸于具体形象,逐一表现出来,如用蝙蝠象征“福”,桃子象征“寿”等都具有极强的寓意性。年画艺人把福、禄、寿、喜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其感性形象的事物,常采用以上寓意、象征等手法,通过灵捷、活泼、有趣的物象,经过巧妙构想,营造出姿态含蓄,喻意深邃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艺术形象。从而揭示出吉祥幸福,富贵如意,喜庆长寿,和谐美满的山东民俗风情,达到寓情灵动的艺术境界。寓意生灵的造型方式多采用形象的相似、数目的巧合、读音的相谐等有选择的塑造形象,如《鹿鹤同春》。首先,艺人们要带着丰富的形象思维和创意去寻觅自然界中的谐音物象,经过反复观察、审度,确定鹤、鹿的寓意内涵。接下来,再将其组合成造型美妙,寓意深刻,趣味无穷,比自然美更高的“灵美”的画面,让你能够从造型中体会出更多的艺术精神。鹤与和谐音,表示和和美美,鹿与禄相谐,表示加官进禄,艺人们用简单的图形符号,表达出老百姓美好的祝愿,使意味更加深远巧妙。这无不表明杨家埠民间艺人运用这种造型的审美意义。另外,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还创作出了各种各样象征寓意的艺术语言,主要有:

1.以谐音构成的象征对象:鸡――吉 狮――师 灯――登 莲花――连 芙蓉花――荣华;鱼――余 猴――侯 梅――眉 蝙蝠――福 头盔、盔――魁 笙――升(生)。

2.以植物和器物构成的象征对象:松柏――常青牡丹――富贵 玉兰――长春;双鱼――信扎 桃子――长寿 元宝――财源;菖蒲――贤俊 萱草――忘忧 茱萸――辟邪;冠带――爵位 喜鹊――喜 四季花――四季如春。

3.数字巧合与谐音象征:三只羊(三羊)――三阳 五只蝙蝠(五蝠)――五福;二只喜鹊(喜、喜)――双喜 一百个寿字――百寿(长命百岁);红色的福字――洪福(鸿福)。

4.将各种图形形象组合到一起的象征画面:芙蓉、牡丹组合――荣华富贵;喜鹊、梅花组合――喜上眉梢; 莲花、鲤鱼组合――连年有余;莲花、牡丹组合――连年富贵;牡丹、海棠组合――富贵满堂;牡丹、玉兰组合――富贵长春;蝙蝠、寿桃、双古钱组合――福寿双全;桃子、佛手柑、石榴组合――福寿三多;童子抱花瓶、瓶中插三戟――平生三级;童子一手举竹、怀抱花瓶――竹报平安。

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中,上述例子还有很多,尤其在吉祥福瑞的作品中非常普遍。艺人们总能在生产劳动中,艺术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身边的事和物寓意生灵地创造出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尽管象征作品寓意的形象有些浅显,但它真诚的寄托了人们虔诚美好的祝愿,满足了他们纯真朴素的美好愿望。这种寓意于形,借音达意,寓意生灵的造型方式成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重要特征,也是民间艺术造型语言的宝贵财富。

四、结束语

艺术的造型是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任何艺术都需要用造型的手段来揭示其艺术形象、精神、意境和美感等。而不同地域和民族对各自的艺术形态也有着不同的造型手段和方法,杨家埠木版年画同样有着自己的造型体系和独特的造型语言特征。这种造型体系及其所表现的语言特征,往往把作者的观念甚至劳动人民的意愿暗寓其中,而不是完全取法自然的真实形象。另外在创作时也往往不受特定时间、空间观念的限制,艺人们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事物组织在一个画面上,平面展开,互不遮挡,完整的展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这种独特的造型观和语言特征把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谢登喜:《平面构成设计》,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辛敬林:《装饰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画杨桃教学设计范文4

回放一:及时纠错得益于学生“插嘴”

“妈妈,今天老师也出错了,还是我第一个发现的!”正上二年级的儿子下午放学后兴冲冲地也是自豪地对我说。

“真的吗?说说看!”出于好奇,我放下正在备课的笔,倾听着……

原来在今天的数学课上,儿子的数学老师杨老师用课件展示了一幅“竹筐装蛋”的图,画面的意思是: 5筐鸡蛋,每筐7个,用乘法计算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当大部分孩子异口同声说“5×7=35”时,儿子却在老师已经进入下一题展示时大声说“错了”,这极不“和谐”的声音引起了杨老师的注意,于时杨老师耐着性子又将课件回放到前一题。原来儿子的理由是:筐下面应该还有蛋,我们看到的7个只是筐里露出来的能数到的。杨老师即刻表扬了儿子善于观察、爱动脑筋,并将“筐”改为了“盘”……

如果不是在“亲亲课堂”上,我想儿子的疑惑是很难被老师关注的。而在亲亲课堂里,孩子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对于学生的插嘴,教师没有武断下结论,而是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源,把话语权交给了孩子。

回放二:灵动课堂的生成源于学生“插嘴”

今天,我的课堂研究内容是“商的变化规律”。课前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我精心创设了“猴王分桃”的情境:猴王将4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小猴子嫌少不愿意;猴王又改为将40个桃平均分给20只猴子,小猴还是不太高兴;于是猴王又改为将400个桃平均分给200只猴子,小猴子们终于笑了,猴王也笑了!

故事完毕,孩子们也笑了。我知道孩子们拥有与猴王一样的聪明智慧,对此并没有多加讲述,于是便进入了今天的课堂研究。按我的预设,我先出示三组算式:①8÷2、80÷2、800÷2 ②80÷2、80÷20、80÷40③ 14÷2、140÷20、1400÷200、2800÷400,让孩子们一一探索找寻规律,孩子们非常轻松地探寻到了这三组算式中所蕴藏的不同规律。然后再回放猴王分桃的故事,与规律③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刚好进行了印证。按我的预设全课非常顺利地进行到练习环节,安静的教室却传来小声窃语:小猴子应该用规律①让猴王分桃就对了!

说实话,备课时我还真没想过规律①、②与分桃故事的联系,迫于对学生的尊重,我将课件回放到分桃故事,让生A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小猴子要求猴子只数(即除数)不变,猴王分的桃(相当于被除数)越多,每只猴子分的桃不是越多吗?”我带头鼓起了掌!多么深动形象的“规律解析”呀!生A的这一发现又激活了我的思维,于是我又引导孩子试着用“分桃故事”去解说“规律②”,我正在寻思怎样结合时,一个声音传入我的耳朵:“除非猴王动怒了,想惩罚小猴子,才会这样分吧!”我立即寻声,找到了生B,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一天,猴王被小猴子的贪玩调皮激怒了,喝道:“如果你们不听话,我就把“80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变成““80个桃平均分给20只猴子”,猴群一阵躁动。猴王历声斥到:“再闹,我就把“80个桃平均分给40只猴子”了!猴群静极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多么深动有趣的故事呀!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故事来重现商的变化规律,应该胜于任何的练习巩固吧!假如教师对学生的插嘴不屑一顾,充耳不闻,只顾完成自己的既定教案,这将错失多好的课堂生成资源呀!教师一人的智慧是非常有限的,但在拥有足够话语权的亲亲课堂里,孩子们的思维是灵动的,创新的火花随时可能绽放。我庆幸自己“高灵敏”的听力,让我和孩子们在课堂里共舞。因为关注了学生的插嘴,才拥有了“生命亲在,创如朝阳”的亲亲课堂。

关注孩子不经意的插嘴,往往会收获意外的精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学生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两种现象常常令老师尴尬,难免会遭“白眼”、“训斥”。亲历了诸多教学实践,笔者对此另有一番看法。

1 学生“插嘴”是亲亲课堂的教学景观

在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条件下亲亲课堂的教学景观。

2 学生“插嘴”是张扬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

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迸发,从而激发出来的创新思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

3 学生“插嘴“是教师展示才华的真实平台

画杨桃教学设计范文5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要充满新鲜、活泼的以人为本的气息。这种“新”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课堂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智慧展示的舞台,心灵互动的空间,探求知识的海洋,在多元的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情感体验。

一、融情入境,以情促悟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融入自身的感情,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伴随积极而强烈的兴趣,才能为其感情体验打好基础。基于此,创设情景可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来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辅助手段,根据“兴趣激发动机”的原理,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自然的把学生提升到作者或教者的地位,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展开联想和质疑,从而达到激趣入境的目的。

如教学《画杨桃》一课,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新鲜的杨桃,学生的眼中的杨桃像齿轮,像五角星,像子弹头……想像力极其丰富,并使学生产生了画杨桃冲动,通过绘画他们眼中的杨桃跃然纸上,并且也有画成“五角星的”。学生融情入境、轻松、自如的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围绕教学目标挖掘教学中的情境,以特殊的思维形式,动化教材,趣化教程,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和语言实践机会,使其随时随地的充当角色,参与实践,以良好的心态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设身处地的感受语境,感悟语意,领悟语情,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完善了学生的个性情感。

二、倡导个性化阅读,独立感悟

感悟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智慧的启蒙,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情感和精神需要,便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其中的感情,就是把学习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学,情要自己在读中悟,理要在读中悟,法也要在读中悟。”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讲解学生不懂的知识。

“课标”反复强调“诵读”,实际上,多读就能自悟。首先,多读数多,反复读。可以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示范读、听音乐朗读、尝试读、小组读、表演读。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对音值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确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以及课文的弦外之音都会不断感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方法,使学生读得自由,读得愉快,才能产生阅读化的体验。其次,激情朗读,促思善感。在知觉的感受语言表面意义之时,要努力感受语言的内涵,想想它在特定语境中的弦外之音。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就使学生展开了绵长的畅想。在诵读时往往激情蹦跃,古韵悠然,体会了古诗的字面意思之后,我相机引导“此时李白可能是什么心情?”生答:“忧伤,孤独……”“我猜他那么爱喝酒,一定是借酒消愁。”我追问:“他那么有才华,人人都羡慕,他怎么会不高兴?”学生沉思了片刻,答:“我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到他此时此刻在政治上很不如意,心情不好,就独自来到敬亭山。”了解了诗的背影,学生们朗读的更激昂了,语气中还带着点忧愁。

三、合作探索,进行情感实践

《课标》积极倡导“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因为合作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达到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式和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全面。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中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合作意味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彼此欣赏,意味着风雨中的同舟共济,困境中的鼎立支持,伤痛之中的关心、抚慰,成功时的相拥而庆。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最无功利心,完全是出自本身自然的,教师适当的引导,可使他们懂得在交往中彼此尊重,展开竞争,分享成功的快乐。这样既可以在合作中探讨知识,又可以增进情感交流,使班集体更有凝聚力。

四、情感打造活动最靓点

画杨桃教学设计范文6

一、初读课文,感受美。

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从名家名著中选出来的,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吸引着读者。《春》文 中的佳词美句不胜枚举。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把春写活了,写得有形、有声、有色、有情充满诗情画意,活中见美。如文中写花,用“火”、“霞”、“雪”来比喻桃花、杏花、梨花的色彩,使人联想到火的炽热、霞的绚烂、雪的高洁,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写“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拟人化,让读者仿佛看到她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为全文定了活泼、轻巧的抒情基调,烘托出诗的氛围。遣词造句优雅和谐给人以美的情感。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应从这方面给以必要的点拨和提示,使学生读课文时心中有数,然后提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也把自己以为优美的语句画出来。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既动嘴、又动脑、动手,做到手脑并用。课文读完后,教师可让学生把画出来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这样不但促进了同学们互相交流知识,而且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在教学《春》时,首先让学生自学思考: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篇课文描绘的哪些景物是来表现春的活力和春带给人的希望的?3、读了这篇文章你总体感觉是怎样的?其次老师展示一幅幅春回大地、万物舒醒、生气勃发的动人景象。让学生了解春的特征感受到春的活力,春的美丽。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写景散文的基本方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让学生概括出这篇文章主要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发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然后,指导学生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课文描绘了春花、春草、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来表现春的活力和春带给人们的希望。进而得出总的感觉――《春》是写景的,它着力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春》又是抒情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爱恋和赞美;《春》是一幅精美的画;《春》是一首动听的歌。、

二、熟读课文,理解美。

这是由情到理的过渡。以《春》为例,作者犹如一位高明的画家,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怎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出大自然所赋予他们的色彩美呢?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1、作者是怎样描写春草的?草的特点是什么?2、作者描写春花时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花的颜色有几种?3、你觉得这两个自然段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教师提供设计问题,带着学生细读课文,很快地走进文中展示的画卷之中,学生从阅读中也领略到了自然景物的色彩美。

在教授《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白杨树的景美、行美、神美三个不同的侧面赞美白杨树。学生在熟读课文后,教师可这样设计问题: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哪些特点来写白杨树的美的?作者又是通过白杨树自身的哪些特点来写白杨树的行美?白杨树的神美又是体现在哪里?学生细读课文后,概括出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际、坦荡如砥,文章通过白杨树的杆的笔直、枝的靠拢、叶的向上、皮的光滑四方面体现了白杨树的形态美,作者从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说到白杨树自身的“行美”,又进而揭示了白杨树正值、倔强、不屈不饶的精神美。这样,景、形、神三美合一,一个高大丰满的白杨树现象矗立在读者面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也借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在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蕴含着美的因素,这就要我们读者细细的体会。如《一厘米》这篇小说的作者犹如一位高明的医生,她有一种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和行为方式,整篇小说由硬装小事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学生在细读课文后,教师可以思汁出这样的问题:“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小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课文哪些情节表现了“她”为此所做的努力?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个普通的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细读课文后,对整个故事的来笼去脉的大致的了解。同样也受到了作者不是居高临下的对陶影这个普通人的道德进行评价,而是把自己融入到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以悲悯的情怀去感受他们的心灵,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美德。的确,陶影是个普通的母亲,并且家庭生活拮据,但同时也是一位闪耀着真、善、美人格光辉的母亲。她是普通的,她有实在是可敬可佩的。

三、精读课文,体会意境美。

上一篇市场调研方法

下一篇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