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课件范例6篇

二力平衡课件

二力平衡课件范文1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9-3-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二、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教师提供实验工具,实验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并思考其应用。

【备注】

二力平衡课件范文2

关键词:小组合作;氛围;主动性;自主学习;研究;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物理学习方式还是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课堂氛围,更好地构建知识,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孩子们如何才能让小组合作在自己的学习旅途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我们做为教师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薄见。

1.建造“新奇快乐”的小组氛围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小组氛围,有一次学习“二力平衡”,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只有一个,我将它变成了五个实验:模仿《爸爸去哪了》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小实验的切入点。设计了五个房间分别对应“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五种实验内容,之后由每组同学抽取各组的实验方案(其中有豪华版也有简朴版)。同学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实验方案,他们非常感兴趣,非常期待自己组里的实验内容会是什么呢。实验方案如下:

房间一:

切入点:①研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绳子的拉力---观察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平衡力---此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怎样的?

②试着两端加减钩码(改变力的大小),试着再改变拉力的方向,试着扭转木块一定的角度,松手后(改变两个力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观察木块的状态是否改变了,是否受到的力是平衡力了?再讨论二力平衡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③思考:你们的实验存在什么疑问吗?

房间二:

切入点:①研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绳子的拉力---观察小车处于静止状态---平衡力---此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怎样的?

②试着两端加减钩码(改变力的大小),试着再改变拉力的方向,试着扭转小车一定的角度,松手后(改变两个力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观察小车的状态是否改变了,是否受到的力是平衡力了?再讨论二力平衡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③思考:你们的实验比放木块的那组实验好在哪里?

房间三:

切入点:①研究易拉罐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观察易拉罐处于静止状态---平衡力---此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怎样的?

②试着两端加减钩码(改变力的大小),试着再改变拉力的方向,试着扭转易拉罐一定的角度,松手后(改变两个力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观察易拉罐的状态是否改变了,是否受到的力是平衡力了?再讨论二力平衡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③思考:你们的实验存在什么疑问吗?

房间四:

切入点:①研究纸板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观察纸板处于静止状态---平衡力---此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怎样的?

②试着两端加减钩码(改变力的大小),试着再改变拉力的方向,试着扭转纸板一定的角度,松手后(改变两个力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观察易拉罐的状态是否改变了,是否受到的力是平衡力了?再讨论二力平衡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③试着剪开纸板,讨论二力平衡还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思考:你们的实验比放易拉罐的那组实验好在哪里?

房间五:(豪宅)

切入点:①研究纸片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观察纸片处于静止状态---平衡力---此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怎样的?

②试着两端加减钩码(改变力的大小),试着再改变拉力的方向,试着扭转纸板一定的角度,松手后(改变两个力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观察纸片的状态是否改变了,是否受到的力是平衡力了?再讨论二力平衡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③试着剪开纸片,讨论二力平衡还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思考:你们的实验为什么都优于其他组的实验?

之后每组同学将自己的实验方案展示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2.“流动的课堂”唤起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动能和势能”这一节课,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激发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探究,已经基本掌握功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并且明确了观察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对观察探究的兴趣比较高,本节探究关于机械能的知识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是学生相对容易理解的。教学中要尽量联系实际,应用实例,在探究实验中,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以达到学生充分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我打破以往的固定式实验模式,采用流动式实验方式(好比上超市购物一样),将实验设计为三组动能实验、两组重力势能实验、两组弹性势能实验布局在教室前面和两侧,学生由组长带领流动式探究实验操作,学生做到有序实验,服从组长命令,一起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不能忽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自主学习,那么我们要善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自主思考是无法由别人和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空间。例如,在教学“温度”时,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本知识完成所设的问题;当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惑时,再设置合作学习,相互质疑问难能,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共同解决。

二力平衡课件范文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都能在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素质、教育质量等等方面大致平衡和相当;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享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教育的需求和教育的供给大致相对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地接受义务教育全力提供充足的保证。它要求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具体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均衡发展作为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向。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系列保障措施:一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学费的减免和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和经费、财力的保障。二是国家和地方制定了若干政策,缩小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的差异。如,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工程、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等一系列的工程,通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大力改造,对促进办学条件的均衡起了很大的作用。三是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均衡。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计划,建立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对均衡教育质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地方在硬件设施、教育投入、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方面,短期内无法均衡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育教学结果――质量的相对均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我市?(县级市)县域内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教学设施: 城区的学校,教学设施齐备,有的学校甚至每个教室都有投影,每个教师都有手提电脑;有单独的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器材完善、充足。教师可以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区乡学校教学设施差异较大,有的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有的连一个都没有,有设备的也因维护缺经费,大多不能满足正常使用。一般没有正规的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器材缺乏,尤其是5.12地震后,学校大都没有抢救出实验设备。教师上课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张嘴的“三一”阶段。生物课特有的分组实验、观察、演示、模型展示等探究活动都只能在黑板上进行。灾后重建后,校际间差异缩小.

师资:从业人员复杂,我们课题组于2004年和2009年做了两次任课教师情况调研。04年从事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人员共有99人,生物专业毕业(包括中等师范毕业以及其他专业毕业后函授等途径取得生物专业的)从事生物教学的人数为35人,仅占35.3%。09年从事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人员约有88人,专业教师为36人,约占40%。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本学科进行了两次学科培训,第一次有45人参加,第二次有21人,合计66人,参培率66.7%,但两次培训中都发现有大量的非生物专业人员。绝大多数岗位是非生物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有学校领导、后勤人员、幼教和小学转岗人员、以及其它学科课时不够的人员(包括政、史、地、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专业)。

教学管理:由于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生物学科占分值少,在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缺乏从事生物教学的热情,存在较严重的惰性。备课、作业批改、辅导、教学研讨等,都停留在完成学校的要求。而有的学校对“小分”学科的要求也不高,如一个月改一次作业,做一次综合练习相当于两次作业。对学生上课是否记笔记、是否做练习、是否主动参与学习等情况基本不问、不查。

教学水平:由于教学岗位的不确定性,教学管理者在要求上的差异性以及教师收入的差异性,导致部分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成普遍现象。

教学结果:几年来,江油市初中生物学业考试成绩呈上升趋势,但速度缓慢,与绵阳市平均成绩及其它县市都存在着差距。在全绵阳市十一个评价单位中,名次徘徊在8-6名左右,平均成绩与绵阳市平均相差5分左右。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较差。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不同任课教师任课班级间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差异巨大,严重失衡。我市生物学科教学设施、师资配备不均衡现象是突出的(专业教师仅为36%),很难保障该学科教学质量的均衡。本课题探讨的是:在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难以均衡调配的背景下,通过创新教研工作方式,主动重组教学资源、发挥集体智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差距,推动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1.课题的界定

县域内:是指我市(县级市)辖区内28所城乡初中。均衡发展:是一种科学发展观、一种教育理念,主要指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教研策略:“策略”一词原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在一般的意义上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教研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教研干预措施,使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物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不管他们生在农村还是城市,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均衡发展作为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向。要使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均衡,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

二力平衡课件范文4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核体系

义务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早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所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处于基本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与公正的基本要求。西安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提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今年为止,“十二五”期限将近,但综观西安市九区四县的义务教育格局,距离均衡发展上尚有较大距离。

根据《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督导评估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08〕77号)的规定,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普及程度、素质教育等六项,分别从宏观制度、教育经费的均衡投入、改善落后地区办学条件、提高薄弱地区师资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完成率、落实素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措施。而截至2012年春节,西安市区县间义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不同区域之间义务教育不均衡现象的主要体现

1.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异

这种不均衡在城乡之间表现得极为明显。无论从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各方面来看,同样的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城市中小学和西安市九区四县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距离均衡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各种重点中小学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仍然存在,这些学校从政府获得的财政经费支持仍然比普通学校要高,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开设的计算机、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在一些重点中小学里师资配备齐全,但在城郊或农村地区,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成问题,缺乏专业教师、缺少基本的教材或教学设施和场地,使这些课程完全成了课表上的课程,实际上到这些课程的上课时间,就成了孩子们最快乐的自习课。至于城里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的各种兴趣班技能班,那更是农村地区学生想都没想过的事情。但偏偏就是这些兴趣技能,却是考高中、甚至推荐上大学时参考的重要因素。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输在起跑线上的现实,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说,真是任重而道远,决不是文件里规定几年考核目标那么简单的事情。

2.地区内部的差异

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在同一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差异也很明显。就算是同一地区,因为各区县经济水平不一,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和经费投入程度不一,同一地区的学校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同为城区学校,高新区、各大学附小附中、一些民办学校和城中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有着很大差异,白领阶层不愿将其子女送入就近的城中村学校,而宁可选择距离更远的所谓好学校。近年来,西安市区一些名校兴办的民校甚至长期游离于招生制度之外,这也是城市学生择校热的根本原因之一。而同为农村学校,一些山区学校和平原地区学校条件也相差甚远。而近几年农村地区实施所谓的撤村并校,也使得农村原来以村为单位所设的教学点合并为一个乡镇只有一两所中心学校,其他被裁撤了教学点的村庄的学生只能到其他有教学点的村庄学校上课。这样一来,虽然减少了师资力量的浪费,但农村不比城里,家里据学校少则几里地,多则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学生上学无人接送,很多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尚不具备食宿条件,更没有校车接送,都是学生自己成群结队一天几趟来回奔波在不同村庄之间。撤村并校的后果就是学生上学路上的风险增加了,加之很多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缺少了家长的关爱和约束,这些青少年误入歧途的机率也大大增加了。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效力有待完善

为了尽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和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原有文件的基础上,西安市教育局又于2011年12月20日印发了《西安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的指导意见》,接着又于12月30日推出了《西安市教育局关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试图解决中小学生择校热、消除各种培训班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在这两份文件下发后一个月的实践来看,其效力很值得怀疑。

1.各种培训机构的合理性问题

通观《西安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的指导意见》,可见它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是要整治小学升初中的招生秩序,解决各种培训机构和众所周知的五大名校联手举办奥数班等培训课给学生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给就近入学制度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正如之前对奥数班查处时的遭遇一样,虽然学生和家长对这种课程都深恶痛绝,但在各校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真正平衡之前,只有参加奥数班等培训课程,才能有可能参加五大名校的招生资格,也才能增加被五大名校录取的可能性。取消了奥数班等培训机构,这些普通市民家庭出身的学生就失去了通过公平竞争进入优质学校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虽然加大了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但对普通学生和家长来说,它同时也是教育公平的一个无奈选择。因此,在《指导意见》下发后,虽然明令禁止以奥数成绩作为入学资格,而要求各小学在2012年5月26日前给出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报告单,各初中以此报告单作为招生的考核因素,但是元旦至春节期间包括五大名校在内的所谓好学校依然明目张胆的在各小学举办招生考试,考试内容公然以奥数、奥语为主,而各个培训点依然与行政部门进行躲猫猫游戏,见缝插针的安排考试。家长明知这是被禁止的,但在政策没有真正明朗落实之前,没有人拿自己孩子的前途作赌注,所以小学毕业班的家长带着孩子仍然冒着风险参加各培训机构举办的所谓奥数考试,给自己孩子争取进入五大名校的机会。而低年级的学生春节前后依旧奔波在各培训机构之间忙于上奥数等培训课。可见,不同时出台招生细则,仅凭一纸原则性的文件,根本无法杜绝培训机构存在的合理性,也无法真正落实就近入学的规定。

2.大学区的建设问题

在《西安市教育局关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中,市教育局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推出的另一项制度是提出建立“大学区”制度,即在一个学区中,选择一所好的学校牵头,联系其他一些薄弱学校形成大学区,学区内的学生就近入学,为避免择校倾向,要求同一学区内各学校 “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但是在旧有的利益体制没有打破之前,如何让优质师资在学区内均衡分配,如何做到不同学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如何平衡各学区之间、同一学区内各学校之间的利益分配,包括教师的待遇收入如何均衡,这都是需要认真考虑并拿出切实可操作的细则来,才能真正落实大学区制度,并通过落实大学区制度进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没有解决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师待遇等方面的平衡发展之前,仅仅通过草率的设立大学区,短期内根本解决不了学区之间和学区内各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无法让家长和学生真正放弃选择优质学校的想法和做法,而大学区的建设也只能流于形式。

3.幼教和高中阶段的制度建设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督导评估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到了发展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从今年开始也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阶段,并打算在近几年逐步将幼儿教育阶段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至于高中教育,个别有能力的区县已将其纳入义务教育,随着经济力量的提升,高中阶段教育以后也将全面纳入义务教育。但是如同现有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一样,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重点学校、重点班,政府对不同的学校也存在经费支持不平衡,各校之间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也不平衡。如果在近几年中不能真正改变这种政府支持和财政投入的不均衡状况,不能改变各学校和教师的利益分配制度,要想在幼教阶段和高中阶段实施均衡发展,同样面临着极大的阻力。在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衡量教师和学校的待遇的状况没有改变之前,素质教育也只能沦为一句口号。

西安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可以预见最近几年内城市规模、新增人口规模都将继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也必将延长,从九年制很快将延伸到十二年甚至十五年,现有的不均衡发展问题已经根深蒂固。随着更多地拆迁建设、外来移民的增加,必然带来城市规模和居住区域的改变,加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延长,如何解决城市新增人口、居住区与学区的配套建设问题,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瞻远瞩,在解决现有不均衡问题的同时,一并考虑并给出成熟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同勤学,李灿荣.西安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5期,58-59.

[2]李宜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走向“现实”的法律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4期,17-20.

[3]陆安.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47-51.

二力平衡课件范文5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探究;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6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21

一、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中学化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本章中更是承上启下。一方面学生已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状态等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学生正确理解并应用平衡移动原理,为后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以及沉淀的溶解平衡等知识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课程标准[1]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能讨论化学反应条件的选择和优化。由此决定本节课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即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以此优化工业生产条件,这也是学生素养发展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特征、平衡常数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和平衡思想,从微观的角度建构概念;

2. 通过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的方式研究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过程,发展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正确理解平衡移动原理;

3.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实验现象及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4. 从定性讨论到定量分析和概念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和模型认知的能力;

5. 能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指导工业生产实践,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与技术、生产实践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尤其是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由于宏观现象不够明显,所以辅之以数字化实验进行探究。

2. 难点:平衡常数的理解应用及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应用。运用平衡常数和浓度商的大小对比,理解平衡为什么移动,怎么移动的原理;在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应用中,以规律总结法及验证预测法强化学生对该原理的理解,以合成氨工业生产实际条件的讨论,让学生真正学会应用原理。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设计了 “三次问题探究和三次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在探究过程中突出对学生思维品质、学法指导和科学精神的渗透,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五、思维导图

六、教W过程

七、板书设计

1. 化学平衡的移动

v 正>v 逆 Qc< K

v 正=v 逆 Qc= K

v 正 K

2. 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1. 浓度

2. 压强

3. 温度

3.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课堂容量较大,但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生活场景动画模拟、DIS实验探究、平衡常数的推理论证、实验预测及检验、及时归纳总结等丰富了探究的手段,使学生能顺利自主建构概念,自觉理解平衡移动规律。通过组织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合成氨生产条件的选择讨论等进一步强化对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上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探究方法,也帮助学生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以及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构建了高效课堂,又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在平凡中展现了真功夫。

作为授课教师,笔者仍然觉得现场留下诸多遗憾,例如,小组讨论组织得还不够充分,便迫不及待让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有些急躁;动画展示如果能用视频拍摄上课学生的镜头,那一定会显得更加形象生动并接地气;总是担心学生会出错,所以老师明显还是说得多,有越俎代庖之嫌。本次大赛虽然告一段落,但是整个磨课过程中的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己任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心中,这些收获一定会促进我未来的教学不断提升。

(注:该课获2016年江苏省高中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衷心感谢刘江田、马春生、张发新、许城玉等老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二力平衡课件范文6

关键词: 共点力作用 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

在一堂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上,有这样一道例题:

该课题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的第一课时,课题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复习静态平衡问题,第二课时复习动态平衡问题。

关于这道例题,我们不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何选择这道例题?

通过这一道例题让学生回顾一系列知识,并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体会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掌握处理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一举多得。

二、如何讲解这道例题?

教师是这么讲解的:金属棒要静止在斜面上,受力平衡,所以肯定需要对导体棒进行受力分析,所求的R为电学量,需要找到它和力之间的关系,这个力是安培力,R要有范围,那么安培力有范围,其他力已经确定,引起安培力变化范围的就是静摩擦力,而安培力要最大或者最小,这里所涉及的静摩擦力就应该是最大静摩擦力,所以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下。

在听课时,笔者思考过后,给出了自己的分析过程:金属棒要静止在斜面上,受力平衡,所以肯定要对导体棒进行受力分析,所求的R为电学量,需要找到它和力之间的关系,这个力是安培力,R要有范围,那么安培力有范围。当安培力很大,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下;当安培力很小,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举例说明:当安培力很大时,BIL=mgsin+f,I要有最大值,那么f就是最大值,所以是最大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安培力有个范围,很大怎么样?很小怎么样?这样容易为学生接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探究,得出结论:静摩擦力有两种情况——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下。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加以肯定和鼓励,学生能收获被肯定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会逐渐喜欢思考此类问题,也就能在成功中慢慢喜欢上物理。紧接着,利用平衡条件,列出关系式,从数学角度,可以分明f为最大静摩擦力。如此讲解,水到渠成,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为了比较两种讲解方法的优劣,笔者特意以一道习题做了一个测试实验。

过山车是游乐场中常见的设施。下图是一种过山车的简易模型,它由水平轨道和在竖直平面内的三个圆形轨道组成,B、C、D分别是三个圆形轨道的最低点,B、C间距与C、D间距相

(1)小球在经过第一个圆形轨道的最高点时,轨道对小球作用力的大小?

(2)如果小球恰能通过第二圆形轨道,B、C间距应是多少?

(3)在满足(2)的条件下,如果要使小球不能脱离轨道,在第三个圆形轨道的设计中,半径R3应满足的条件;小球最终停留点与起点的距离。

测试结果:针对(3)问,采用第一种讲解方法的班级考虑到两种情况的同学并不多,采用第二种讲解方法的班级考虑到两种情况的同学比较多,这里为了剔除一些学生自身差异的影响,选择的是学生情况差不多的两个班级。可见,教师的讲解会影响到学生的思考,因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潜移默化地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造成影响,在典例教学中不断暴露教师的物理思维,久而久之,学生会从中汲取养分,形成自己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解决办法。

上一篇台湾游记

下一篇订婚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