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长廊范例6篇

滨江长廊

滨江长廊范文1

我爱奔腾不息的长江,爱云海翻滚的黄山,爱风景怡人的南岳,更爱家乡的滨江长廊。

十年前,滨江长廊野草丛生,垃圾成堆,老鼠乱蹿,蚊蝇乱飞,就如同一个蓬头垢面的懒虫,不修边幅,难看至极,可经过了多年的修建,它已经脱胎换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周末闲暇,我又一如既往地来到熟悉的滨江长廊。走进长廊只见那两排柱子紫红透亮,就像士兵一般,守卫着美丽的滨江长廊,迎接着川流不息的游客,栏板上还精雕细刻着鸟兽虫鱼和千古名句,真是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顶上飞檐翘角用金色的琉璃瓦铺成,在阳光下栩栩如生、熠熠生辉。里面设有桌椅,可以供人们休息,娱乐。

滨江长廊范文2

美丽的滨江长廊

家乡的滨江长廊真是一个是四季大公园。

星期天,我乘坐着公共汽车,来到了滨江长廊,汽车在广济楼下停车,我迈着信步,跨进了城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富有南国风光的景象,只见几棵高大的木棉树屹立在花坛上,犹如一位位守护和平的使者,守护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树枝上生长出一朵一朵犹如灯笼般的木棉花,一阵风吹拂过,木棉花散发出阵阵清香,覆盖着整条道路,使人神清气爽。

左侧,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眼花缭乱,大地好像披上了一块“绿地毯”,暖融融,我迫不及待的躺了下去,一阵阵春意便会在你的脑海里浮现。

正前面,白玉似的栏杆上站着一只只肥壮的和平鸽,它们似乎在祝愿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能走向繁华的道路,迈向成功的彼岸。

滨江长廊范文3

物流现状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是国家开发建设最早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生产体系较为完善,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工业、石化工业、医药工业、绿色食品加工工业等几大支柱产业。区域内产业协作配套能力较强,具有完备的重化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在全国工业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形成和发展的先行条件,是工业走廊内产业活动和布局的前提。现代经济活动对交通运输及其他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很强。铁路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全省,连接省内外大中城市和对外主要口岸的网络,黑龙江省铁路营业里程达5499公里,规划到2020年将达到8500公里。有东、西、北三个方向(绥芬河、满洲里、黑河)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欧亚干线(大陆桥)相通。公路形成了连接省内区域中心城市的“OK”型及“一环五射”高等级公路主骨架,黑龙江省乡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67077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4.8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成网,与周围地市联系畅通无阻。水运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黑龙江和松花江为骨干,发挥松花江、黑龙江、嫩江、乌苏里江横贯全省、沟通内外、通江达海的水上运输国际贸易大通道作用,实现水运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其中嫩江、松花江是我国北方最发达的内河航运水系。并可通往远东直接出海。充分利用15个对外开放港口,以哈尔滨、佳木斯、黑河和同江等开放港口为重点的黑龙江流域水运网。航空运输主要依托哈尔滨国际航空港。黑龙江省目前拥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漠河、伊春、大庆、鸡西9个机场。飞行区等级全部为4C以上。国际航线直通俄罗斯远东和日本,国内航线通达全国各大重要城市。连接东北亚及省内外大中城市和主要经济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新建加格达奇、抚远、五大连池、建三江、绥芬河机场5个支线机场。届时,黑龙江省内支线机场将达到13个,形成以哈尔滨为核心的机场网络群,基本实现“县县通、及时达”。中俄原油管道已完成建设。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止于大庆末站。仓储基础设施资源丰富,但设备技术落后,面临技术更新和重新整合。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因交通道路及运输业的建设发展,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肇东、安达沿线的主要战场布置了大量的仓库和堆场。以齐齐哈尔为例,由南苑物流基地、北苑物流园区、北大仓物流中心3部分组成。南苑物流基地作为南苑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配套服务系统;北苑物流中心是以齐齐哈尔公路货运一级枢纽站为基础规划的物流系统;北大仓物流中心是北大仓集团盘活闲置的资产建设的物流系统。北大仓、北苑、南苑仓储区齐齐哈尔市到2010年,规划投资13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0亿元,项目(108个)投资103亿元,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利税29亿元。近年来,黑龙江省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素质不断提升,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吸引力,也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发展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截止到2010年末,哈大齐工业走廊的GDP为7944.1亿元,同比增长25.5%。哈大齐工业走廊2006~2010年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区生产总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各种商品、服务和信息的流量急剧增长,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7944.1亿元,按黑龙江物流成本占GDP的20%计算,哈大齐2010年的总体物流需求为1589亿元;如果按全国物流需求的外包比例为20%计算,哈大齐的物流产业2010年达到318亿元的规模。根据中国物流统计年鉴统计的每单位的GDP需求系数中工业的需求系数一直在上升,到现在已经达到了2.5,占了总需求系数的90%,而其它如农产品、进口货物、再生资源及居民物品的物流需求系数也呈增长趋势,但都没有工业品增长快。而在哈大齐上业走廊内最具优势的就是工业,在近三年的GDP中工业也是增长最快的,这能说明未来的物流需求会很大。

建设思路

滨江长廊范文4

关键词:生态优先,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河源

Abstract: based on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for a lot of relevant material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o heyuan dongjiang, xinfeng river "two rivers and four shore" the region as a whole city design cases, and to find the "ecological priority" oriented waterfront region urban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Keywords: ecological priority, waterfront region urban design, heyua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序言

近年来,随着河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入了加速推进的新时期,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河源市明确了建设“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休闲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的战略构想,同时还确立了把河源市打造成为“公园城市”、“万绿水城”和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地区是河源市建设“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城市设计项目旨在提升“两江四岸”的生态价值、城市特质意义,为河源市建设“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的城市大格局打下良好基础,努力营造“山―水―城――园”和谐发展的滨水环境,是河源城市环境品牌化,示范化的重要举措。

2 发展瓶颈

两江四岸地区西接万绿湖,东依连绵群山,南北串连数十个文化节点,是河源市“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重要空间载体。

本规划确定的“两江四岸”地区包括从东源县城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北长约30公里,沿线纵深400-500米的东江两岸;以及从新丰江大坝至东江长约7公里,沿线纵深400-500米的新丰江两岸。总规划面积约52平方公里。

目前,从整体功能结构和空间形象看,“两岸四岸”地区存在以下发展瓶颈。

整体“山、水”自然空间本底优越,但河源市在从集聚发展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人工的城市空间建设与自然的“山、水”本底缺乏有效的联系,城市整体空间结构较松散。

“两江四岸”地区功能还比较单一,沿江大部分地区为居住区,滨水岸线的公共性和开放性还不足够。

市场化的开发建设行为,导致沿江地区分散式建设的现象突出,未能形成展示河源城市滨江空间形象,较为集中且品质较好的区域。

沿江地区的建设缺乏整体性的规划控制手段,难以从整体空间形态、天际轮廓线控制等层面来有效指导该地区的开发建设行为。

3 明确“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

应确立“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将城市融入自然山水空间格局中,形成“山-水-城”交融的整体空间架构,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体现河源市“两江曲行万绿城、四岸漫透客邑情”的独特城市韵味。

增强城市与东江、新丰江之间的联系;通过增加视线通廊,实现“显山露水”的设计理念。通过滨水带状结构的有机扩张,形成城市肌理中的生态叶脉;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结构,营造复合多元、富于变化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以滨水地区景观塑造为契机,为城市形象的建设提供统一的指导。并通过混合的城市功能、公共的开敞空间、人性化的步行系统等组织方式,使两江四岸地区真正成为市民共享、生机盎然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4 确立四大发展目标

城市特色――从隔山隐景走向显山露水,即规划建立生态景观网络,打造城市景观廊道,显山露水,以绿化廊道等串联起生态文化景观节点,充分展示“万绿水城”的河源特色。

城市功能――从粗放简单走向精彩复合,即通过对地区整体城市功能和沿岸土地开发建设的控制,使其由较为无序、各自为政、单一开发建设的岸线利用模式,向复合多元,统一有序的城市功能区发展。

整体形象――从凌乱混杂走向韵律优美,即通过整体改善现有的滨水空间,规范城市界面,梳理城市沿江的建成环境,整合现有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重点打造若干城市景观核心区域和城市地标,形成富有节奏的城市空间形象。

文化氛围――从隐蓄平淡走向彰显纷呈,树立“客家文化”的旗帜,必须挖掘客家文化的内涵,把客家文化特质赋予到城市空间之中,以多彩纷呈的城市面貌向世人呈现“客家之都”的魅力。

5 构筑分层式的土地利用模式

两江四岸地区采用横向分层式、纵向混合型的土地开发模式,以生活、服务、休憩为主导功能。

横向分层:即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在宏观层面上解决临江一层皮布局的困境。在尊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尽量后退河堤岸线50~300m,留作滨水生态绿地,城市公共设施主要布局在沿江一线,居住及其他城市功能则分布在沿江二线地区。

纵向混合:即规划采用两岸功能整合的方式,将两岸用地功能、形态布局纳为一体,沿江土地实现混合开发,建立景观、功能的统一协调关系。

与此同时,两江四岸地区用地性质以公共绿地、居住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为主,分别约占建设用地的36%、27.8%及12%,从土地利用角度很好地落实了“两江四岸”是河源最具价值的“生活休闲线”。

图一:土地利用规划图

6 绿色开敞空间营造

(1)构建网络滨水化的开敞空间体系

以间距为500m的主干道作为主要景观走廊;间距为250m的次干道作为次要景观走廊,打通桂山及梧桐山之间的视线通廊。

以沿江连续绿化每250m规划一处滨江绿地为原则,根据城市开敞空间的规划要求,建立起多层次的绿地体系。针对沿江区段的实际要求,以多样性、服务全覆盖等为原则,形成绿带、公园、广场、沿江步道等多样混合,尺度宜人的城市开敞空间。

(2) 构建有序的开放空间结构

将沿东江和新丰江沿岸地区,作为贯穿全区最具标志性的城市蓝色走廊,该地区为人们提供聚集、休憩、交流与庆典的主要活动空间。规划将策略性地把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布局在沿江地区。

利用河涌保护形成隔江对应的开放空间,以本土绿色植物为架构的生态通廊,成为河道两岸互相呼应的开放空间联系。

以小区性邻里地区作为带状连结空间,提供小区亲水与人性尺度的小区开放空间,亦为连结各邻里的城市通廊。

(3)控制有节奏的滨水城市天际线

规划控制两江点地区沿线建筑高度面与水平面夹角不大于30度,从而形成较舒缓的城市开敞空间。沿江地区划分三类建筑高度控制区,分别是:

・中/低层建筑区:主要指滨水一线建筑,建议建筑高度控制在18m以下。

・中/高层建筑区:主要指滨水二线,建议建筑高度控制在18m-36m。

・高层建筑区:功能核心地段及标志景观区,建议建筑高度控制在36m-60m,局部标识性建筑可考虑建筑高度≥60 m 。

7营造丰富多姿的滨水景观构架

通过改造、整理新丰江、东江两江,以及洪洞河、白田河、柏埔河、高埔河、埔前河等河涌的两岸景观,形成了城市连续整体的自然景观构架。

(1)打造垂直于东江的景观通廊

规划结合“东江文化公园、东江教育园区、龟峰塔、迎客大道、揽坝湿地公园、客家风情岛”等城市景观节点构建垂直于东江的五条景观通廊。形成“显山露水”的“山-水”自然轴线与城市功能区的交汇点。在主要节点附近,原则保持山体可见。

沿江地区新开发地区控制至少50m宽的滨江带状绿地,结合实际情况,局部地区的滨江绿带可适当控制在20米左右;旧城区控制10~20m宽的滨江带状绿地。

图二:景观廊道规划图

(2)建立完整的景观序列

通过纬十四路、迎客大道、科技大道三条重要的城市进出道路打造景观轴线,联系东西两侧的山体,形成“桂山-城市-东江-城市-梧桐山”的“山、水、城”景观序列。

(3)划定多个景观风貌控制区

根据河段的用地功能以及建筑形态、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特征,划定五个城市景观风貌控制区,分别为高教园区段的科教文化景观风貌区、两江交汇的城市客厅景观风貌区、新丰江上游的生态人文景观风貌区、迎客大道的商务展贸景观风貌区、高新区的科技产业景观风貌区。

图三:景观结构规划图

8 小结

滨江长廊范文5

污水干管过河方式研究

污水干管沿滨河道路或河道岸边敷设时,与其他河流交叉或需要横跨河流继续往下游敷设时,污水管线过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管桥方式、倒虹吸方式、泵站提升方式以及结合河道地形过河。

1管桥方式

污水干管需要跨过河流时一般考虑利用现状桥梁管廊或设置管桥过河。利用现状桥梁管廊过河方式简单、造价省,不影响河道景观。但现状桥梁一般考虑在人行道板下预留管线走廊,管廊底标高与车行道标高基本一致,一般压力管线(给水)或非重力流管线(电力、通信等)能从管廊通过,而重力流管线由于在道路下敷设,具备一定覆土埋深,无直接利用管廊过桥条件,而且现行桥梁规范明确指出不允许重力流污水管线利用桥梁管廊过河。设置管桥过河方式在污水干管过河案例中非常普遍,应用非常广泛。但对于山地城市河流而言,一般污水干管特别是污水主干管过河位置,河道一般两岸陡峭,河道深度20~30m,有的甚至达到上百米。对于这种河道,设置管桥造价高,而且需考虑与周边景观的协调性。所以,对于跨越山地城市河流污水干管而言,设置管桥过河并不是首选方案。

2倒虹吸方式

当渠道与道路或河沟高程接近,处于平面交叉时,需要修一构筑物,使水从路面或河沟下穿过,此构筑物通常叫做倒虹吸[2]。污水干管与河流交叉需跨越河流时是否采用倒虹吸结构方式,主要应考虑两方面因素。

进出水井高差因素。倒虹吸管是利用上下游管道的高差来克服污水在倒虹吸管道及进出水井的阻力损失[3]。倒虹吸管设置首先应考虑污水干管在河道两侧须有高差,倒虹吸管阻力损失计算公式[4]:h=iL+∑ξv22g+h1h-倒虹吸管阻力损失,m;i-倒虹吸管每米长度阻力损失,即水力坡度;L-倒虹吸管总长度,m;ξ-局部阻力系数;v-倒虹吸管流速,m/s;g-重力加速度,m/s2;h1-进出水井水头安全系数,一般取0.05~0.1m。一般倒虹吸管阻力损失中沿程损失占总阻力损失的90%,所以,合理选用管道断面,减少倒虹吸管水力坡度是减少沿程损失关键,但必须考虑管道流速满足最小流速条件。在进行污水管线定线方案设计时,可按局部损失约占沿程损失值的5%~10%考虑。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道两侧污水干管水位高差为倒虹吸管能否设置的关键因素。

河流横断面形态因素。河流横断面形态因素主要考虑三个方面:河流宽度、河流岸坡高度及坡度、河流水深。河流横断面形态主要决定倒虹吸管道设施条件。(1)河流宽度影响分析河流越宽,倒虹吸管道越长,河道两侧污水干管需要水位高差越大,并且管道水下施工部分增长,相应施工难度增大。所以,倒虹吸应选在河流宽度较窄位置,尽量正交通过。(2)河流岸坡影响分析河流岸坡应有利于倒虹吸管道及进出水井竖井实施。山地城市河流在与主流河道汇合位置,岸坡一般为陡峭岩坡且高差大。由于倒虹吸上下行管与水平线夹角应不大于30°,如加大倒虹吸竖井深,不利于竖井实施及后期维护。所以,倒虹吸管可考虑设置在河流岸坡较缓位置,便于倒虹吸管上行管与下行管实施安装。(3)河流水深影响分析河流水深主要对倒虹吸管道水下施工产生影响。倒虹吸管道一般设置于河底,管道水下施工工艺主要有:围堰施工、沉管施工工艺、暗挖施工工艺等。①围堰施工工艺:主要用于河流水深较浅,允许断流或分段围堰施工河段。一般土袋围堰施工适用于水深小于3m,水流速度小于1.5m/s河段;对于水深超过3m河段,则需要根据河床基础条件设置钢板桩围堰或双壁钢围堰[5],成本显然会增加。②沉管施工工艺:适用于水深较深,河道不允许断流河段,国内沉管施工工艺已有水深10m以上沉管成功施工案例。沉管施工工艺主要包括钢管或PE制作、基槽开挖、吊管下水、横管及沉管、抛石回填等五个主要工序。管道制作、焊接可在岸边操作或采用浮船施工,基槽开挖可利用挖泥船进行水下开挖,下管前注意先铺砂石作为垫层,沉管时考虑两岸固定管位坐标。③暗挖施工工艺:主要用于河床基础较好水深较深河段。目前国内一般顶管法施工适用管径900~4000mm;对于150~900mm管径范围管段,可采用微型隧道法施工工艺[6]。

运行维护因素。由于污水管道内沉积物及悬浮物较多,在倒虹吸管容易沉积堵塞管道。所以,在进水井应考虑设置沉泥井,同时考虑在进水井前设置格栅拦截悬浮物。倒虹吸管道应控制设计流速大于0.9m/s,设计时可考虑设置两根管道,按近期流量时交替运行其中一条管道,流量逐步增加后考虑两条管道同时运行。在进出水位置考虑设置高压水冲洗口,冲洗水可利用河水或自来水进行冲洗。

3泵站提升方式

当河流两岸污水干管无水位高差时,污水干管需设置泵站提升,泵站提升方案重点考虑泵站压力管线过河方式。泵站压力管线过河方式主要有三种:①利用道路桥梁管廊过河;②单设管桥过河;③河底敷设(顶管工艺,沉管工艺等)。

利用道路桥梁管廊过河方式分析:对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桥梁,桥面为混合车道时,人行道或检修道路缘石宜高出车行道路面0.25~0.4m[7]。所以,道路桥梁管廊一般可布设管道断面约DN150~DN300,若超过DN300,则需加高人行道或检修道路缘石高度。从荷载平衡考虑,污水压力管线可双侧对称布置。污水压力管线利用道路桥梁管廊过河方式简单,实用,造价低,属于较为常用过河方式。根据《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第3.0.19条,“不得在桥上敷设污水管、压力大于0.4MPa燃气管和其他可燃、有毒或腐蚀性的液、气体管线”。笔者认为此条主要针对于在桥梁上敷设重力流污水管线,重力流污水管线存在泄露及沼气外溢问题,影响桥梁结构安全。而污水压力管线泄露的可能性小,在做好事故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可将污水压力管线设置于桥梁管廊,主要措施有:①考虑在管廊内预留污水压力管事故溢出地漏,防止污水浸泡桥梁结构构件;②在桥梁管廊内每隔一定距离增设自来水冲洗龙头,发生事故时及时冲洗。在设计阶段可对其进行专项论证,征求桥梁主管部门及环保部门意见。

单设管桥过河方式分析:污水泵站压力管线单设管桥过河方式考虑因素主要有:①河流洪水位影响;②河流景观影响;③经济性因素。(1)河流洪水位影响因素山地城市河流由于纵坡大,水流急,洪水位一般较低,管桥基本不受洪水位影响。但在支流与主流交叉位置,由于受主流河道洪水倒灌顶托影响,支流洪水位与主流河道洪水一致,则管桥设置时应按主流河道洪水位进行考虑。(2)河流景观影响因素管桥修建时应考虑管桥对河流景观的影响。管桥修建将影响河道景观通透性,尽量避免污水干管位于桥梁与河道底部标高的中间位置,既影响美观,又影响河道行洪。(3)经济性因素相对于其他几种管线过河方式,管桥的造价最高。由于管桥属于市政设施附属构筑物,以简单、经济、实用为主,在河流较宽河段,如果桥梁跨度较大,则造价将大幅度增加,而采用小跨径桥梁将形成较多的桥墩,影响河道整体景观。

4利用河道地形过河

由于山地城市河流纵坡大,纵向上多跌水段。所以,利用河道纵坡高差,可在上游河道适当位置过河,可减少污水干管与河道底标高高差。利用山地城市河道纵坡大特点,在上游过河需考虑三方面因素:(1)河道两岸用地因素:河道两岸用地需为绿化保护用地或允许设置污水干管用地。(2)岸坡地形因素:岸坡地形相对较缓,有设置污水干管条件。(3)河道纵坡因素:河道纵坡大,在短距离内有跌水等高落差,有条件在短距离内减少污水干管底标高与河底标高差。

工程案例分析

项目位于重庆市北部新区,为污水干管工程设计。污水干管断面:d600~d1000,i=0.0012,污水干管结合路基挖填及自然地形,考虑采用道路左侧人行道下敷设与临江侧绿化用地内布置相结合的平面布置形式,其中大部分管道结合自然地形可布置于临江侧绿化用地内。污水干管跨越河道位置断面为d800;井底标高:195.40,井面标高:197.90,河底标高172.55,河道河口洪水位20年一遇约192.70m;50年一遇约196.00m,属于嘉陵江顶托影响水位。河道在滨江路范围深大约25m,污水干管基本沿滨江路路基敷设,污水干管在河道过桥位置标高不受河流自身洪水冲击影响。

(1)管桥方式过河思路

在河流河口位置,设置管桥,管桥长度约135m,管桥距河底高度约25m,管桥造价约85万。管桥需结合道路桥梁设置,由于管道埋深约2.4m,管桥对滨江路景观影响大,且管道底标高位于洪水位下,管桥标高直接受主流河道洪水位影响。由于支流洪水位为主流河道顶托洪水位,往河流上游方向设置管桥,管桥受支流自身洪水位影响小。往河流上游约300m位置,河流底标高约181.50m,污水管道底标高约195.05m,河流两侧为绿化用地。方案考虑污水干管沿河道东侧绿化用地内敷设,距滨江路300m位置过河,可考虑结合绿地步道系统设置管桥,管桥长度约125m,管桥距河底高度约9.5m,管桥造价约75万,管桥可结合人行景观桥功能。

(2)倒虹吸方式过河思路

如果在滨江路位置设置倒虹吸管,则25m深河道显然不利于倒虹吸管上下行管道敷设。考虑到河流纵坡大,往上游约400m位置河底标高约185.50m,水面宽度约8m。方案考虑污水干管通过上游支路道路(规划标高200.05m)处过河,由于河道深度约为14.5m,可考虑在上游支路设置倒虹吸管,虹吸管管长约55m,进出水井深约6m,倒虹吸设施造价约58万。相对于在滨江路位置(河流河口位置)设置倒虹吸管的上下行管道短,实施条件更为有利。

(3)泵站提升方式过河思路

在滨江路外侧绿化用地内设置污水提升泵站,泵站压力出水管通过桥梁管廊过河。泵站占地约1500m2,Q=248L/S,泵站压力出水管断面DN500,长约155m,泵站造价约580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滨江路往河流上游300m位置设置管桥方案造价最小,且为重力流排水,但是管桥底标高位于顶托洪水位以下。在河流上游位置设置倒虹吸过河造价也相对较少,但后期存在检修维护工作量及费用。泵站过河方案由于建安费及后期营运成本高,设计不考虑采用此过河方案。经过比选,方案设计考虑在支流河道上游设置管桥受支流自身洪水位影响小,污水干管过河措施选用在河流上游300m位置设置管桥过河作为推荐方案。

滨江长廊范文6

关键词:滨水区;开发利用;特色

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52-02

城市滨水区即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城市滨水区既是陆地的边缘 ,有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好热人工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场空间。城市滨水区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区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因此,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利用,要在尊重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平衡为核心,把滨水区的特质因子有机融入城市整体之中,合理制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目标,以及与之配套的立法体系,使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和谐的统一,实现滨水区的综合价值功能。它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价值。休闲区集中了诸如休闲、娱乐、餐饮等满足人们休憩需求的各项功能,如果跟城市的步行街等商业区结合,势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市民的需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家要求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现在更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滨水休闲区作为城市设计的象征,提供了人们需要的蓝天白云、碧水烟波,且她创造了亲水的、共享的、多样的和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

3.美化城市风貌。滨水休闲空间是对城市特定的环境因素加以提炼、升华和再创造,以建立休闲景观的独特性及蕴涵丰富意境的“环境意”来反映所在城市的内涵、民族性格以及岁月的积淀、地域的分野,并成为城市环境美的核心。成功的滨水休闲建设不仅有助于强化市民心中的地域感,而且可以塑造美丽的城市形象。

4.建立武汉滨水空间的特色。根据武汉山镇的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建立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武汉新型的滨水空间,将武汉滨江真正打造成一个湖北“名牌”。

5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滨水休闲空间通过创造优美的步行、游憩环境,形成环状的生态绿地和开放空间,使得城市天际轮廓线得以保护,追求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

一、武汉滨水区域空间景观的建设历史及现状

两江隔三镇的武汉,被称作“骑在江上的城市”。一个“骑”字,将这座城市与江的亲密关系,刻画得入木三分。

武汉因水、因江而兴――据史书记载,早在4200年前,大禹带领治水队伍,导引汉江入长江,从而奠定武汉三镇的地理格局。到了明清及近代,坐拥“黄金水道”长江和汉江的武汉,依靠发达的水运,富甲一方。

江滩总体格局为“三区三带”。

三区:观光游览区、中心广场区和休闲活动区。

三带:滨江特色带、游憩林阴带、堤防观景带。

沿江大道与江滩车道之间为堤防观景带,车道与滨江步道之间为游憩林阴带,滨江步道以南为滨江特色带。

另外,横向的滨江步道、林阴步道、堤上观景廊贯穿整个江滩。

滨江特色带:高台观景、平台观江和梯台戏水为一体的大型滨江亲水空间。滨江步道贯穿其中,沿途设置梅花灯和荷叶坐椅。

游憩林阴带:总长1200米,宽3-8米,采用蓝色系列的地砖进行铺饰,间隔局部地段有地灯装饰,形成蓝色彩带。各类绿化用地10万平方米,共占28.8平方米总用地的70%,绿化覆盖率达90%,使汉口江滩成为汉口滨江地区最大规模的集中绿地。

堤防景观带:重点进行堤上观景廊道设计,形成集垂直绿化、观景廊道、休闲服务、缓坡绿化景观为一体的景观带。

二、滨水区开发利用保护的主要问题

滨水区开发利用保护是一项长期渐进式更新过程,我们对国内外滨水城市开发利用特色保护经验教训与政策法规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以下五类共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

(一)用地结构不合理状况亟待优化

据实查汉口沿江堤内用地区域住宅用地占总用地面积37.1%,商业用地占17.6%,办公用地占12.7%,用地功能相当分散,堤外滩涂用地由多家使用权单位企业划地为营,虽然城市规划和房管部门长期努力调整用地结构,但成效甚微,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土地使用权和建筑产权分属众多部门,在涉及具体项目如物业置换时,仅凭本单位自身经济利益一票就可否决,故用地总体规划优化方案难以实施,此种部门私利弊端必须通过权威性法规和综合执法机构统筹解决。

(二)历史建筑及特色风貌破坏严重

一方面历史街区建筑使用保护法规未得到严格执行,另一方面乱搭乱建及随意变更装修情况较为普遍,更有借维修改造之名,行破坏景观之实,如某单位新建的综合楼双塔楼顶超过紧邻的重点保护建筑武汉关法定控制高度,经市人大决议后建设单位方表略为降低,如此重大“疏忽”源于对项目建设单位和决策审批职能部门缺乏执法社会监督机制。

(三)规划决策及实施社会参与度低

武汉市对沿江地段保护于开发利用问题已经过多轮项目研究和专家论证,但多因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缺陷难以实施,例如汉口沿江地段绿化用地极少,仅占总用地3%,堤外滩地均为利用,堤内绿地仅为7.1公顷,远低于一般滨水区中心开敞空间正常绿地率,而绿地投资与经营并非十分困难;又如沿江地段交通 设施落后,垂直交通不畅,仅靠政府一家出钱拆迁修路是不可能的,而鼓励开发企业与建筑业主投资建设的关键在于制定合理的鼓励优惠或补偿政策及法规,立法决策过程公众参与和开发建设投资社会保障即指也急需建立。

(四)缺乏项目效用决策评价原则方法

开发资金缺乏是影响滨水地区开发利用项目实施的“瓶颈”。滨水区具有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社会功能,

必然涉及社会效用影响、公共环境长期收益、提高地区吸引力等折算评价方法,否则开发项目会多因短期经济测算无利或亏损而无法实施。但若合理经济规划和招商立法,必可吸引众多投资参与者,关键在于对此类社会效用极强且成本费用较大的滨水区开发保护利用项目制定切合实际的投资法律保障与决策评价方法。

(五)三个江滩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没有形成特色

根据调查表显示将近有90%的人认为汉口、武昌、汉阳江滩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首先是交通不便,没能将三个江滩连为一体;其次是在滨水景观设计上没有联系,不是一个统一体,功能分散。

目前武汉市尚没有充分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江汉地区虽然有良好的水面,但临水地域往往被建筑物拥塞或被防洪大堤隔断视野。由于交通干道紧逼,33.76%的居民认为缺少林荫步行道和滨水游憩设施,使得许多水景被阻隔,开阔的景观视野遭到破坏。另外,滨水区权属复杂,无序开发严重,导致许多现代建筑夹杂在历史建筑中,严重影响了该区历史街区的原有风貌。

三、对于武汉滨水区的问题提出的改造措施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和中南重镇,以前旅游形象不够鲜明,没有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而更多的作为旅游中转城市。旅游者在武汉往往停留时间较短,人均花费水平也较低。这种角色与武汉市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极不协调,是对武汉市优越区位条件和丰富旅游资源的浪费。

针对汉口滨水区存在的这些问题,考虑可采取的改造措施:1)通过建设“临江高架街”的方式,部分或分段提升步行街区,扩大游客的观光视野,其下可以作为停车空间;2)重组交通线路,每隔一定距离,通过建设滨水公园、广场和开辟公共绿地,打开通往水面的视觉走廊,提高城市亲水性;3)通过加强法规建设和总体规划来保护历史街区的原有风貌。

对于武昌来说,首先是对武昌江滩的定位,首先正名,不要叫“武昌江滩”,因为武昌无滩,同时名称上要有别于汉口。给武昌沿江景观定一个独具特色的名称,使其成为中国、世界唯一品牌。

从城市滨水区的发展史来看,城市滨水区功能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1)运输功能,水路自古就是滨水城市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的重要运输渠道,在工业革命后,由于水上航运业的发达,大多数城市的滨水区成为码头和港口。(2)生态廊道功能,古代城市的历史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历史,城市水道成为城市天人合一的具体形式,城、乡联系的重要廊道,现代的城市滨水区同样也是城市社会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渠道;3)商务功能,由于水运港埠的繁荣,许多城市中心区、港口和仓储业都选择滨水而居,使得城市滨水区出现店铺,成为城市的商务中心;4)旅游?游憩功能,具有开阔水面的区域往往会成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休闲地域,人类与水有天然的感情,滨水区满足了久居钢筋水泥中的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需要。

从城市整体功能转变的高度认识、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高质量的滨水、亲水景观,通过各项措施加以综合开发,这样在满足人们物质条件的同时逐渐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以独特的视角打造全新的的武汉江滩,魅力江滩,把新江滩、新武汉展示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参考文献: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