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范文1

[关键词] 初中 科学课 分析

初中教学中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合并为一门新课程――科学课,科学课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的界限,使之成为一个综合的整体。科学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是不断创新、不断求索的结果,是我国教育积极求变、求新的成果,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和实施是摸索的过程,必将遇到许多困难和阻扰,科学课的开展过程中也必将暴露出课程本身的若干问题,科学的认识科学课本身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的措施,对科学课教学的开展非常重要。

一、初中科学课设置的意义

1.教育改革创新的具体体现

我国初中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进步,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计划、内容考核等方面都具有科学的标准。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初中教育的社会支持、生源状况、教学条件、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为全面地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初中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初中科学课的出现正是教育积极改革的体现,是初中教育在回顾办学历程、借鉴他人经验、结合自我实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初中科学课的出现必将掀起教育界新一轮的讨论和辩解,必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激发学生兴趣,防止“偏科”现象发生

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分科教学是我国长期的教学现状,四门学科分别学习的思维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学生已习惯了分科的学习和记忆,但由于学习的枯燥和辛苦,部分学生厌倦了某些科目的学习,从而出现了“偏科”现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科学课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组合为有机的整体,去除了学科间的明显界限,强调学科的互补和融合,以整体的观念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避免“偏科”的出现。同时科学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学生是一种新鲜的刺激,能够激起学生好奇心,将学生的注意力最大程度的吸引到课堂中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教学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

3.充分整合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有强大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经济投入、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等都是初中教学开展的重要教育资源,随着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教育也要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因此合理的整合教育资源,开展“绿色”教育是初中教学工作的责任。科学课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将教学设施科学地整合在一起,最大程度地利用教学设施,节约学校在教学设施上的开支。科学课的出现能够发挥教师的“一专多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才能,单名教师教授科学课更能够科学地搭配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知识的比例。同时科学课还能够做到时间和空间的综合。由此可见,科学课是初中教育充分整合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二、初中科学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问题

科学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掌握多门学科知识,并具备良好的综合、整合能力。因此初中教学中实施科学课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地钻研教材教法,科学地安排教学时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然而科学课毕竟是新兴学科,尽管教师不懈努力,但是对该门课程的认识程度相对有限,对该门课程教学的把握程度相对较小,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对陌生,科学课的教授需要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课程长期的磨合过程,真正适合教授科学课的教师数量很少。即使是原来教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的教师进行科学课有关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相关部分的教学,由于科学课结构的合理和比例的多少问题,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师资问题是科学课实施中存在的较大问题。

2.课程结构问题

科学课是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学科的有机综合,是多学科的复合体。然而作为多学科知识的载体,多学科知识在科学课内部的存在状态备受关注,如何合理地搭配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学科知识在科学课程内部的比例,如何规划科学课教学计划,如何安排科学课的课时,如何掌握科学课的进程,如何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的比例,如何进行科学课的评价都是科学课亟待解决的结构问题。科学课发展成具有完善体系的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学生适应问题

学生是初中教学的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课成功开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得到学生的接受。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传统的分科教学,对各学科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认识,也形成了各学科学习的自我方法,科学课的出现,打破了学生的惯性思维,否定了学生即成的学习方法,迫使学生养成新的学习习惯,需找新的学习方法,由于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成长特点,让学生适应科学课的教学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学生的适应问题也是科学课开展中的重要问题。

三、初中科学课开展的对策

1.提高科学认识

科学课的出现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是初中教育需求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加强对科学课的认识,以保证其顺利的开展。由于科学课的新兴性,家长、学生对科学课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不能够客观地认识到科学课的作用和价值,部分教师也没有给予科学课应有的重视,将科学课作为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学科简单的组合。科学课的存在和发展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必须加强对科学课价值和作用的教育,提高人们对科学课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为科学课的开展提供认识保障。

2.加强政策扶持

科学课的实施和发展必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关部门必须为科学课制定实施的有关文件,形成科学课实施的规章制度,明确科学课实施过程中有关人员的责任与义务,为科学课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促进科学课的有效开展。

3.形成完善体系

我国教育已经具备了非常完善的体系,但科学课诞生时间较短,普及范围较小,教学效果需进一步提高,种种因素影响了科学课体系的完善,必须加强对科学课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指导思想、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考核评价等诸多因素上严格把关,促进完善课程体系的形成,使科学课尽快地融入到我国课程体系的大家庭中。

四、结束语

初中科学课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产物,科学课的实施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科学课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科学课的实施过程也必将经过荆棘满布的道路。加大对科学课的科学审视和理性思考,辩证地理解科学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科学课的开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程瑶,崔鸿.初中生科学课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2):54-57.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范文2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程改革 教学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不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

1 整体性原则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里体现了一个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指新的课程标准具有整体性。课程是学习目标落实到学生身上的中介。通过课程的实施,我们应当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所以,我们实施这一标准应当是完整的、全面的。②新课程标准改革本身具有整体性。中学课程是一个有诸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新课程标准顺利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协调了课程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互相配合,有机协调,使教育具有整体作用。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努力探索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极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合理的组织教育内容,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使教育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并取得整体作用。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原则对我们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①使学生的发展是个整体。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受到身体、认知、行为、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制约的,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应该具有培育学生整体发展的观念。②使学生的认知也是一个整体过程。知识的互相联系使它变成了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只有用整体的构思才能实现整体性的教育效果。③要求我们发挥课程的综合作用。课程是有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及评价等要素构成的,我们不能只注重课程各部分的教育作用而忽视了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等的发挥课程的综合作用。

2 发展性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各方面更科学、更全面、更持久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因此以发展性为原则,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通过各方面的改革,实现课程本身的发展。新标准的发展性原则体现在:首先课程注意了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质是使学生更科学、更全面、更持久的发展。因此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普遍适应的、有无限张力和发展可能性的、可以持续地创造新知识的技能。其次,新课程本身具有发展性。课程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要求的必然反映,而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课程只有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实际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成为有价值的课程。也就是说,课程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再次,学生本身具有发展性。不管是从生理方面还是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本身是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新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对课程内容计划的调整,通过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的发展性还包括学生学习方法的发展性。另外,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显著特点,其目的是让学生“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求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的发展。

3 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教学中应注重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正确无误的描述与表达,还有试验或习题的内容、数据等等都应做到准确无误。教学的科学性,最重要的是把概念、规律讲清楚、讲正确,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的科学性还要求教师使用正确的术语,对于重要的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阐述,一定要注意用语要正确,表达要确切;教学就一定具有教育性,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的高尚品德;教学还要有艺术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讲究教学方法,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教育性恰当而巧妙地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

只有在物理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学到物理,而观察和实验是根据教学要求而创设的用以探索物理问题最适宜的物理环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学习物理的环境,使客观的事物、现象形象化,便于学生观察。学生也能通过观察、实验,对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有了清晰而明确的印象,积累了大量的生动、具体的感性知识和数据,发掘出有待探索的问题,进一步的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牢固的掌握要学习的知识。

5 启发思考、教给方法的原则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开始学习物理,容易把过去学习数学或语文的方法用在学习物理上,这就给物理课的教与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自觉地运用物理学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方法来提出问题、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过程。这样既教知识、又教研究问题的方法的教学,会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有逐步找到学习物理的窍门,就会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

6 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原则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范文3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美版第16册八年级《美术》课本第6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属于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的一个内容,该领域要求学生运用形、色、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与材料,用绘画的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自己独具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情感。这节课要求学生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及物体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知道利用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能够运用不同的明暗色调表现方法,尝试创作出具有一定创意的、具有立体感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光源照射物体的明暗变化,并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导入本课的学习。再通过讲解光、明暗与立体的关系,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及作画步骤,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定了解,通过实践,使学生尝试运用不同工具和表现方法,以独特的观察和思路,完成一张具有明暗立体的作品。教师要求学生的作品要有创意,具有个性,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努力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环境,鼓励他们搜集画册,上网查找学习内容,努力提高艺术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课知识,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创新意识。由于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要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一定不能上成专业素描课,绝对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作业应努力做到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本课内容在课本第16页和第17页,分别用文字与图片说明明暗与立体的表现的相关知识。课本第16页通过一组石膏几何体照片说明当物体在空间受到光的照射,它的表面会形成明暗色调,明暗色调会加强物体的空间感与立体感;通过静物素描习作、木刻作品、黑白画作品以及立体柱的不同方法图示,说明明暗素描的表现内容、形式、技法和工具的多样性;通过树叶的明暗表现说明现代设计构成在明暗素描中的运用。课本第17页是学生的作品展示,学生用不同材料、形式与方法完成了一件件作品,体现中学生的艺术观念与创新精神。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对素描的知识了解甚少,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创新意识。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既“黑板+粉笔”的模式,不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不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加上素描学习较为枯燥,不容易掌握,多数学生一定是不感兴趣,从而不学习。本节课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给学生展现了风格多样的素描作品,加上实物教学,直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动机,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创新精神。在这些学生当中,有少部分学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以自我为中心,针对此情况,我设计了学生展示作品这一环节,他们自评、互评作品,这样做有利于这些学生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及物体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知道利用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2)通过运用不同的明暗色调表现方法,尝试创作出具有一定创意的、具有立体感的作品;

2.隐性内容与目标

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三大面、五调子的知识及物体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观察、设计及创新能力。

五、学习材料

教具:课件(包括丰富、典型、多种风格的素描图片)、石膏体、素描画册

学具:习作、图片、画笔、画纸、小物品(树叶、花草、生活用品等)

六、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回答法、练习法。

七、教学结构流程设计

(略)

八、教学步骤

1. 准备:准备范画、课件、石膏体等教具,调试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2. 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播放音乐,利用光源照射石膏体,以及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光源照射石膏体的明暗变化,提出相关问题。

教师总结:当一个物体在空间中受到光的照射,它的表面就会形成一种明暗的色调,明暗色调会加强这个物体的空间感与立体感,光线与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色调不同。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由于学生对素描知识认识较少,加上素描学习本身枯燥,不容易掌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意识到学习本课的重要性,我带来石膏体,让学生观察石膏受光产生的明暗变化,结合教学课件的展示,这样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讲授新课(15分钟):(1)教师利用板书与课件具体说明光、明暗与立体的关系;(2)教师利用课本、课件、不同技法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鼓励学生从传统的圈子跳出来,可用其它技法来表现;(3)教师通过课件及板书讲授表现步骤,强调作画时的注意事项。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步骤如下:首先,用线条描绘出物象的轮廓;然后,表现出物象的明暗关系;最后,调整完成。

教学目标:学习素描必须了解三大面、五调子以及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师生要下功夫仔细探讨,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4. 思考与讨论(3-4分钟):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并且提问学生这些图片是用何种表现技法来体现其明暗与立体感的,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总结。

教学目标:(1)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课堂实践(15分钟):教师布置实践内容。

教师进行题意分析,不做太多限定,鼓励学生不受现实对象的影响,大胆想象,可以表现不同内容、形式、技法的明暗立体作品。

教师展示一些作品并讲解,以拓宽学生的作画思路。教师进行巡视,在创意、构图、表现技法、材料使用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学目标:理论知识要用实践来检验,在实践中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获得进步。这样的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展示与评价(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7. 总结(1-2分钟):教师答疑、总结,鼓励学生的创作活动,提出具体希望,布置课后作业。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范文4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日,早期的儿童科学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自然课改为科学课并能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科学课程的设置,科学素养的培养自然成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而教学改革的总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谈素质教育,科学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那是因为我们科学教师要引领儿童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走科学家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而在科学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器材严重不足

目前,与我们小学科学教学相配套的教学仪器还不完善,购置齐备需要较大的投入,并且这些所谓的标准仪器在使用上也有它的局限性,又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偏离,也不利于学生创造兴趣的激发与创造灵感的启迪。教学器材的短缺,是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实施教学所面临的最大障碍。而一些城市学校也不会达到“所需尽有”,导致科学课堂常常出现:“讲实验”、“读实验”、“画实验”的尴尬场面,使本来生动、有趣、富有生命力的探究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

三、器材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设置中,探究活动内容占有较大的比重,探究就意味着实验,实验就要操作,操作就必须有“物”,有“物”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可见,我们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准备是多么重要。一节好的科学课,往往都是因我们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而精彩,而“新”、“奇”、“特”教具、学具的设计也常常成了精彩课堂的亮点。可以说:实验材料、实验设计、教具、学具的准备就是我们科学课堂的生命基础。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也会深深地感到,小学科学的备课往往就是在进行教学准备,教学中用到什么实验材料、使用什么样的仪器、设计怎样的实验,一切就绪后,在课堂上按“导学案”实施就基本“OK”了,并且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当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是光荣的

小学科学课,是小学生最最喜爱的一门学科,老师是学生最敬佩、最喜爱的老师。科学教师不是谁都能胜任的,重要的是科学教师要有渊博的科学知识,较强的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我们拥有了科学教师这一称号,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科学教师必备的素质,学生对你的喜爱来自你渊博的科学知识,你对他们求知欲、探究欲的满足。“科学”两字在当今是多么时尚的词语,我们能成为一名科学教师理应感到自豪!当你走在大街上,遇到你的学生,学生会亲切地向您问候一声:“科学老师好!”周围的行人将目光投向你时,你心里会不是美滋滋的感觉?你不感到自豪?你任教这一学科,领导是认可你的,科学学科由你来把握,领导放心,轻易不会调整你的工作,你还会长期担任这一学科的教学工作。

五、积极行动,投入到自制教具中来

我们都感到科学学科教学工作量大,很辛苦;那么我们实验材料的准备与自制教具工作,是今日的辛苦而成就明天教学的轻松。其实我们大家应有过这样的感受,曾经精心准备过的许多课的实验材料与教具,再次上这节课时,就不忙碌了,拿来就用,很是方便。我们姑且不谈为了事业,就为了我们明天教学的轻松;为了孩子们亲切而又敬佩的那声问候:“科学老师好!”为让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得以满足与增强;不误人子弟,我们真的应当投入到科学课的教学准备与教具制作活动中来。当你真正做成一件完美的教具时,你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中因这件教具的使用而使你的教学更精彩,你会再次收获成功的快乐,相信你会一发而不可收、痴迷于教具的研制中来。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因我们的精心准备而精彩吧!

六、课堂教学准备与自制教具的制作

(一)实验教学准备内容与分类

1. 实验材料。就是我们进行实验探究中所需的实验物体或物品。像木块、石块、铁条、导线、电池、蜡烛等。

2. 实验药品。像酒精、白醋、小苏打、白糖、淀粉、碘酒、高锰酸钾、食盐等。

3. 实验仪器。像烧杯、水槽、天平、风向标、弹簧秤、温度计一类有专有名称、固定形状、特定的使用功能产品。

4. 实验装置。像氧气的制取、水的净化、二氧化碳比空气轻的一些为了达到实验目的的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的有机组合。

5. 实验工具。像小筛子、搅拌棒、小药勺、砂纸、小刀等实验操作过程中所需的一些简单的工具。

6. 标本类。即加工制成无生命的或有生命的教学中所需的实物。如:煤、石油、棉花、木纤维、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完整的植物、蜻蜓、蚂蚁、蝴蝶等小动物的实体。

7. 图片类。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动植物图片等。

8.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形成的视频、声音、动画、文字来表述构成的课堂要件。

我们的教学准备,就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

(二)器材的准备途径

器材的准备并不是都需要我们动手自制的,绝大部分是收集的。

1. 收集。主要是材料类或仪器的替代物。如:木块、石块、金属物、注射器、磁铁、餐筷、眼药水瓶等等。

2. 简单加工。有些材料收集后,在教学上并不能直接使用,要考虑使用的安全性、直观性、易操作性,进行简单加工后再使用。如:镜片,加工、打磨使用;导线,加工50厘米适合;木块,加工3×3×3规格为宜。

3. 自制。是简单的仪器。原理简单,加工方便的。如:沙豆分离器(在直径8~10公分的塑料瓶盖上打上小孔)、风向标(书中图)、潜望镜等。

4. 购置。购置的是我们自身所不能自制的,花钱少的一些器材。像:气球、温度计、放大镜、电池、小灯泡等,实验教学中需要只能购置。

(三)自制教具的基本类型

1. 仿制。仿制即依照原型进行制作,也就是照葫芦画瓢。

2. 改制。原教具在使用中,有不如意的方面,加以改进,进一步完善。

3. 研发。研究、开发新创教具。

(四)新研发教具创作思路

1. 原型启发。受已知事物的思想启迪。

2. 灵感。即偶发妙想。

(五)自制教具的要求

1. 选材经济。所选材料常见、易寻,少花钱甚至不花钱。

2. 设计新颖。这主要指新研发的教具,要有创新思想。

3. 制作简便。是指自制教具结构简单,制作方法简单。

4. 直观性强。主要是形体应大一些,重点观察部位要能看得清楚,演示和实验的现象直观、明显。

5. 操作方便。演示中容易操作。

6. 原理科学。主要体现科学的原理、法则。

7. 经久耐用。可长期保存,可多次重复使用。

8. 实效性强。主要是有针对性,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

(六)自制教具对科学教师的要求

1. 要做一个善于“寻宝”的有心人。要善于观察,从生活中的废弃物品中去发现有价值的自制材料,及时收集,储备物资。

2. 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喜欢钻研的人。经常思考需要制作一个怎样的教具,来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范文5

1.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使之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高中教育作为将学生培养成人才雏形的重要阶段,我们为学生做了什么?事实上,我们的重点学科(如语、数、外、物、化、生)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教育,而这个能力可能还大多局限在解题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要实现完善的高中教育,首先要发挥各个学科的综合作用,从某个程度上可以说是学生表现出的气质。

高中物理作为整个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应该是通过物理知识为载体,在学习基础物理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高中生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具备了高中生所应具有综合素质。

2. 物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新课程不仅仅改变了教材内容,更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程度。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物理教师素质是: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素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素质、课堂教学设计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教学评价素质。

为了适应这些特殊素质要求,教师应从学科专业性知识与教育专业性知识两方面加强自身修改。使自身在学科专业性知识方面 具有广博的物理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基础知识、物理学史以及广义的科学技术发展史知识、跨学科及边缘学科的知识。在教育专业性知识方面具有相关的教育的政策法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论与学习论知识、教学评价知识、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

3. 高中物理新的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教学的“2+1”模式指的是在高中三年教学中,用2年的时间教完高考所要求考查的内容,用1年的时间总复习。这给新课程的推进带来了很大阻力。有人说,这种模式可以提高高考物理成绩,而事实上,2003、2004及2005年三年理科综合中物理部分的得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不是考试题目难了,而是应付考试需要的是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题海”中“泡大”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已淡然无存。认真分析一下近年学生的答题情况后发现,每年计算题的得分率都很低,很多学生只能完成物理考试的选择题部分。难怪有人说:我们高中三年教学就是为了高考的几道选择题。为了最后能用一年的时间总复习,很多教师在高一、二就赶进度,本该做的实验没做,本该探究的没探究,将物理教学等同于物理知识,又等同于物理题目,从而失去了物理课程原本所就具有的功能,失去了借助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培养学生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4. 以鼓励质疑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认为: 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造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勇于质疑与相互讨论的良好学习氛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巧妙设计疑点,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在质疑的思维活动中产生各种猜想。例如:做“动滑轮省一半力”实验时,把此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测出拉力大小后,发现测出的数值与课本结论有出入,从而产生质疑,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又如:教师在讲授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哪些辅助器材?怎样测量?请说出你设计的方案并画出电路图。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就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的思维。

5. 教案设计要有创新性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而真正上好一节课必须要有一个设计科学、思路创新的好教案。素质教育下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变革带动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使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创新。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过去的一言堂变为现在的师生互动大课堂,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要转换成今天的能力立意。要求教师做到在教案中要渗透先进的教育思想,充分展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整个教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优化45分钟全程,充分体现教学进程的导入、推进、高潮、结束几个阶段,重在教学思路的启发教学思路的创新。要重视技能技巧的传授,由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到能力,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水平,突出研究性、开发性课题的设计。

6. 物理实验的探讨

(1)进行多项实验活动,建立立体交叉体系的实验教学体系才能取得。

物理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分为由课内到课外,由演示实验到学生自制教具和学具等六 个方面。在实验中,我们把这六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作、小发明和小创造、实验竞赛、专题讲座六个要素组成的实验教学系统的总功能不是各个部门各自直接地、单独地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特殊联系间接地、综合地表现出来。

(2)抓好课堂内的实验教学,寓实验课改革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系统各部分能否协调运转,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那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综合进行。

(3)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

我成了生物课的教具范文6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门类,主要研究大自然中生物的结构、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生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我国科技发展的要求,具有高素质的生物人才逐渐成为了我国非常需要的人才类型,而这一重要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了教育部门的肩上。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生物学科就被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设置了。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是学生系统接受生物知识的开始,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时刻明确自己肩上的重担,为搞好生物教学工作而多加努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生物教学工作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生物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生物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工作。

一、生物教师素质现状

目前,大部分的生物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然而,新课改虽然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了,但是成效却不甚理想。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素质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生物教师依然是沿袭着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中考作为教学工作的指挥棒,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原本生动有趣的生物课上得死气沉沉,很多学生一提到生物课就觉得痛苦不堪。

二、新课改下生物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生物学科本身的学科性质就决定了生物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很多优势,那么作为生物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生物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够满足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对于生物教学工作的要求并发挥出生物学科的优势呢?

1.素质教育理念

新课改的实质就是实现素质教育,因此,要想成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合格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教育理念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明确地知道在素质教育之下,应该瞄准的方向,应当采取的方法,只有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够为接下来的素质教育活动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2.知识结构能够适应科技的发展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教学背景和教学模式下,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都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更多地是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因此,当教师在进行知识充电的时候,还要注意让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适应新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大到航天技术、卫星发射,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无一不涉及生物技术,不仅如此,迅猛发展的当下,各种生物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生物教师千万不能在教材不换的情况下,所教授的内容也不作任何更新,否则很容易就会使得教学内容被淘汰。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把教学内容同一些前沿科技结合起来,以增强知识的时代性和实际应用性。

3.重视教学能力素养的提升

除了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以外,卓越的教学能力素养也是成为优秀教师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究竟教学能力指的是什么呢?所谓教学能力就是指教师利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并达到教学目标的能力。教学能力包含很多的内容,像是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提问能力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具有扎实的功底,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朝着理想的方向行进。

4.重视实验能力素养的提升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实验教学占了生物教学工作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也是生物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顺利实现实验教学目标,自己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很多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认为生物实验不是教学的重点,甚至用“记实验、背实验”的方式来代替实验教学,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实验能力也会被荒废,而一旦教师的实验能力都有限,那么教师就会更加排斥实验教学,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生物学科变成了死记硬背的学科,失去了它本身应当具备的诸多功能。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实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勤学多练,需要动手的时候一定要动手,具备实验条件的一定不要用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来代替实验教学。总之,只有自己的实验能力提上去了,才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