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中药范例6篇

有毒中药

有毒中药范文1

性味功效:苦,寒,有毒,红花毒性大于黄花。功能强心利水,祛痰定喘。主治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癫痫、跌打损伤等证。常用量0.3~0.9克。

中毒原因:剂量过大、耐受性及敏感性差异。

中毒原理:刺激胃肠道,抑制心脏,引起心律失常。

中毒证候: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及心律改变,初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而心悸胸闷、心律不齐、神志模糊,甚则昏迷抽搐、体温不升、血压下降、呼吸困难。

简单救治:早期中毒者宜用吐法,吐后用鸡蛋清5~6只内服,甘草12克、绿豆60克、防风12克、生姜10片,水煎服。心脏病不宜吐法者,五倍子12克、鸡蛋清6只、黄糖适量调服。心律不齐者,绿茶10克、蜂蜜30克,调服。

苦楝根皮

性味功效:苦,寒,有毒。功能杀虫。主治肠虫症。常用量10~15克,鲜品15~30克。

中毒原因:剂量过大、药不对证、体质差异。

中毒原理:含苦楝根皮毒素,可刺激胃黏膜,麻痹中枢神经,引起内脏出血,并可造成肾脏损害。

中毒证候:呕吐腹泻、头晕嗜睡、呼吸紧迫、神志恍惚,或沉默、萎靡、心律紊乱、瞳孔缩小,或颜面潮红,少数有黄疸、尿少。严重者不省人事、抽搐、便血,最终致中枢麻痹而死亡。

简单救治:严格掌握适应证,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掌握剂量。因苦楝根皮有蓄积作用,不能长期使用。中毒轻者,绿豆120克、龙眼肉60克、甘草15克,水煎服。

腊梅根

性味功效:苦,凉,有毒。功能祛风理气,活血解毒。主治风湿痹痛、疔疮肿毒、跌打损伤等证。常用10~15克,干品6~9克。

中毒原因:用量过大。

中毒原理:可引起抽搐,对肾脏也有损害。

中毒证候:初见全身抖动、胸闷。继而全身肌肉频发性剧烈抽搐、角弓反张、、语言不清、烦躁、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膝反射亢进、尿少等。

简单救治:绿豆30克、白芍60克、生甘草30克,水煎配蜂蜜服。

雷公藤

性味功效:苦,寒,有毒。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疔疮、瘰疬、乳痈、红斑性狼疮、白塞病、脉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常用量3克。

中毒原因:剂量过大。

中毒原理:含雷公藤碱等5种生物碱,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并引起肝、肾、心等脏器的出血与坏死。破坏红细胞,引起进行性贫血,甚至损伤肾脏,更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致严重营养不良改变。

中毒证候:初为头痛眩晕、心悸乏力、剧烈呕吐、恶寒发热、持续性腹痛或阵发性绞痛、泄泻、浑身疼痛、心律紊乱、尿频尿痛、溶血性黄疸等。严重者血压下降、昏迷抽搐、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由于进行性加重,终致循环和呼吸衰竭。

简单救治:严格控制剂量。有心、肝、肾病者及孕妇禁用。中毒早期宜催吐。

藜芦

性味功效:苦、辛,寒,有毒。功能涌吐风痰。主治中风痰涌、癫痫、喉痹等证,近治血吸虫病。常用量1~1.5克。

中毒原因:药不对证、误作野菜服、同服肉类。

中毒原理:所含藜芦碱类可强烈刺激胃肠道黏膜,并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藜芦色素吸收入血,可致黄疸指数升高和视物黄色。

中毒证候:初见咽喉及上腹有烧灼针刺感,流涎出汗、剧烈呕吐、泄泻、头晕、视物黄色、思睡、心率减慢、呼吸深而慢。严重者腹胀便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震颤、痉挛、谵语、嗜睡、昏迷。终以呼吸衰竭而亡。

简单救治:鸡蛋清5~6只送服,或用绿豆250克水煎服。

有毒中药范文2

贵州科技学校贵州省贵阳市550001

【摘 要】主要从药物数量、针对药物毒性认识以及防毒控毒方法几方面针对不同时期有毒中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从上古至春秋时期,有毒药物于疾病的治疗中获得了应用。从秦汉两晋时期,有效完成毒性分级,针对中毒解毒方法以及应用有毒中药的原则进行明确记载,有效确定了具体的减毒防毒方法。于唐宋金元时期,“十八反”以及“十九畏”受到了广泛关注。于明清民国时期,在有毒药物数量方面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加,出现诸多的毒药医家。本文主要针对有毒中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有毒中药;应用沿革;防毒控毒

当今,有毒中药的使用情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将年代作为序列,针对不同时期有毒中药应用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有毒中药的用药经验加以明确总结,最终能够有效确保临床安全用药,先针对有毒中药应用沿革予以综述。

1上古—春秋战国

在此阶段,有毒药物主要被发现用于疾病的治疗,但是针对药物毒性甚少了解,针对中毒反应表现出惧怕心理,针对控毒减毒方法未有效掌握。人类在生产劳作过程中,发现有毒药物同食物有所不同,并且针对疾病的治疗可以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于《周礼?天官》中主要表现出人们针对毒性了解较少,认为药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毒性,对此针对中毒反应严重惧怕,主要选择试药预防毒性的方法[1]。

2秦汉两晋时期

此阶段有效达到毒性认识,初次完成毒性分级,针对中毒解救的方法进行详细记载,最终提出具体的有毒中药应用原则,有效明确具体的减毒防毒方法。于《皇帝内经》中有效总结了前人针对有毒中药的认识以及具体的用药经验,最终总结出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于《神农本草经》中有效确保在进行临床用药过程中,毒性理论成为了主要的用药原则。此书中有效阐明药物毒副作用的主要体现为毒性。此外,张仲景有效确立了具体有毒药物应用基本原则、具体的减毒防毒方法以及创制具体的有效方剂等。有毒药物的基本应用原则主要包括辨别患者疾病性质、疾病病机以及体质等;研究具体的方法进行药物配伍、药物炮制、药物煎煮以及相关的减毒防毒方法等[2]。

3唐宋金元时期

此阶段记载药物的数量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多,并且诸多专章针对相关有毒药物有一详细介绍,有效提高人们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度,针对减毒控毒方法有一更加明确的研究,“十八反”以及“十九畏”受到了广泛关注。于《诸病源候论》中,针对毒性指毒的副作用明确提出,同现代人们的认知度较为接近。例如着乌头毒的患者,在病发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咽喉痛以及眼睛痛,患者表现出鼻中艾臭以及手脚沉重的特点,经常表现出呕吐症状,患者表现出腹中热闷症状[3]。

于宋金元时期,在《日华子本草》中,将有毒药物的毒性主要分为四级。在《证类本草》中,主要根据四级分类法,将有毒中药分为多种。针对药物的毒性有一更加明确的认识,分析毒性不仅单指偏性,与此同时被分为良毒两种。针对不同人其表现出的毒副作用有所不同。同对患者选择药物治疗的时间表现出一定的关系。

在五代《蜀本草》中,针对本草中包括的七情畏恶药物有一明确记载,首先对七情数目加以明确统计,共包括六十种相恶种以及十八种相反者。虽未特指具体的药物,但是研究出具体的配伍防毒控毒方法。

4明确民国时期

在此阶段,药物数量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加,人们针对毒性认识表现为更加深入,仍然采用前人研究出的配伍减毒方法以及炮制方法,诸多善于使用毒药的医学人物不断涌现。对于明朝的李时珍,针对有毒药物以及无毒药物加以明确区分。此外人们针对毒性的认识也表现为进一步发展,分析药物峻猛的治疗作用被称为药物的毒性。对于张景岳其针对毒性具有丰富的论述,不但分析毒药指所有的药物,毒性主要指偏性,而且分析毒性能够表现出药物峻缓的特点,并且所含毒性较为复杂,为了避免患者出现中毒现象,需要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所以表现出热者热毒以及寒者寒毒的情况,如果未正确使用,均会表现出严重的后果。对于药物自身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有所约制,不可出现过之使用的情况。

5现代

在现代,针对中药毒性有一明确认识,针对减毒控毒有一更加明确的认识,并且针对物质基础以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及透彻。在药物使用数量以及方剂使用方面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加。

此阶段分析毒性系主要指的是药物针对患者自身机体表现出的不良反应以及表现出的损害作用。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将毒性主要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以及亚慢性毒性等多种。针对有毒中药的管理有一更加明确认识。针对有毒中药中毒后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具体的解毒方法有一详细掌握。针对中毒反应的临床报道逐渐获得重视,诸多量毒以及时毒的实验研究获得进一步开展,注射液逐渐出现。在有毒中药的配伍方面,逐渐体现出科学性,通过配伍针对毒性成分能够进行有效抑制,或者因为表现出化学反应,将毒性成分进行有效中和,最终获得显著的减毒增效效果。

6总结

总而言之,药物的数量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多,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有毒药物的认识逐渐加深,使其能够发挥确切的治疗效果,有效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性,有效体现出临床用药价值。

参考文献

[1]乔璐.某些有毒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2):423.

有毒中药范文3

94岁的丁光生先生清晰流畅地记得有关二巯丁二酸研发的所有重要年份、人物、数据、重大事件等。有一个年份值得记录:1991年。

1991年,二巯丁二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还是1991年,二巯丁二酸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作为小儿铅中毒的治疗药物,由美国强生制药公司生产,这是我国发明的新药首次被外国仿制。

抗击“瘟神”中诞生

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血吸虫病”“送瘟神”可能都是些比较陌生的词语,即使是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也多是从主席的诗作《送瘟神》和电影《枯木逢春》中有所耳闻。

血吸虫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肠血吸虫病,主要由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引起;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由埃及血吸虫引起。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由日本学者首先详细描述并因此命名)。

血吸虫病是个古老的疾病。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出土的西汉古尸中都发现了血吸虫卵,证明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至少有2 100年之久。

日本血吸虫病曾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云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和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个县(市),钉螺孳生面积达148亿平方米,感染者1 200万人,受威胁人口达1亿多。血吸虫病多因急性期未被发现,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成慢性。晚期患者极度消瘦,出现腹水、巨脾、腹壁静脉怒张等严重症状,患者因此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对血吸虫病的防治非常重视。1955年党中央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制定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方针、政策与措施,着重指出消灭血吸虫病是一项政治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53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临危受命,由梁猷毅、丁光生、谢毓元、池志强、施觉民、秦淑萍、仇为民、蔡聿彪等人组成科研攻关团队,丁光生为题目负责人,为克服防治血吸虫病中锑剂治疗所致锑中毒寻找“解药”,最终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可与“锑”牢固结合的邻二巯基化合物,二巯丁二酸自此诞生。1957年正式对外公布。

“以身试药”赤子心

当时,治疗血吸虫病普遍用酒石酸锑钾(吐酒石),这种静脉注射用药有一定的肝脏、心脏毒性,特别是心脏毒性所表现出的严重心律紊乱、锑中毒阿-斯综合征可导致患者死亡。寻找锑剂中毒的解毒剂,成了燃眉之急!

科研人员尝试了数百种中药、西药,包括民间验方偏方,最后把重点聚焦在二巯丙醇(BAL)身上。二巯丙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发明的抗路易士毒气的解毒药。经过重新设计合成,反复试验研究,证明二巯丁二酸对酒石酸锑钾的解毒效力较二巯丙醇强10倍,也比当时前苏联发明的二巯丙磺酸钠(Unithiol)解毒剂效力强。

二巯丁二酸不溶于水,它的钠盐则可溶于水,便于制成静脉用药,用于急救时静脉推注(不宜静滴)。当时,医护人员下乡防治血吸虫病,每个人的药箱里都备有酒石酸锑钾和解救药二巯丁二酸钠两种药。

二巯丁二酸钠粉剂溶解后应立即使用,水溶液不稳定,不可久置,也不可加热。正常为无色或微红色,如呈土黄色或混浊,则不可使用。

二巯丁二酸钠为什么会产生神奇的解毒功效?因为二巯丁二酸分子中有两个活泼的巯基,与金属离子有较强的亲和力,使之形成无毒性的小分子络合物从尿中排出体外,它还能使结合在体内的某些酶或蛋白质分子上的金属离子脱开,使酶或蛋白质恢复其原有功能,从而发挥解毒作用。

科研人员也做过一巯丁二酸与二巯丁二酸的比较试验,前者只有一个巯基,解毒效果明显不如具有两个活泼巯基的二巯丁二酸。这就好比,用两只手捉贼比一只手捉贼更牢靠。

二巯丁二酸钠毒性较小,从血液中消失快,4小时排出约80%。虽然这些先后在鼠、兔、猫、狗等小动物试验中得到证实,但最后的临床毒性试验是在丁光生、梁猷毅两位科研人员自己身上完成的。那是1958年。

为了完成国家的科研任务,以身试药的勇气,即使今天听来仍然令人敬佩。

寻觅“广谱解毒药”

二巯丁二酸钠能够解“锑”中毒,那么对其他的重金属中毒有作用吗?20世纪60年代初和80年代,科研人员又相继做了进一步研究证实,二巯丁二酸钠是一种对多种重金属中毒有解毒作用的广谱解毒药,在工业、农业和生活中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小白鼠急性中毒实验证明:

二巯丁二酸钠对铅、银、砷、镉、钴、汞、镍、铂、锌等化合物中毒能明显减少死亡数。

对铝、钡、铍、铋、铬、镁、锰、硒、锡、铊、钨等化合物中毒死亡未见减少。

对铁则反增加毒性。

对原子核分裂产物锶90、钷147有促进排泄的作用。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铜代谢障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过去,国内外一直采用青霉胺治疗,研究证实二巯丁二酸钠对肝豆状核变性有驱铜及减轻症状的效果。上海仁济医院和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在临床应用2 000余例都取得了良好疗效。

路易士剂(氯化双氯乙烯基胂,常用作催泪毒气)中毒,二巯丙醇主要用于局部皮肤、眼睛染毒后的消毒与治疗,可配成3%~5%的油膏局部使用;二巯丁二酸钠口服胶囊,给药方便、稳定性好,治疗路易士毒气全身吸收中毒效果好;二巯丙磺酸钠注射液可用于全身中毒、重度昏迷患者的急救。

除多种重金属中毒外,二巯丁二酸钠对毒蕈(毒蘑菇)中毒、农药“毒鼠强”中毒等,都有较好的解毒作用。

――1992年6月18日,河南省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发生了一起砒霜中毒案,788名学生中毒。求救电话转到上海,经过紧急协调,解毒药二巯丁二酸钠快速发往郑州,使全部中毒者获得解救。

――2001年2月7日,海南省有80余人因误服“毒鼠强”发生中毒,又是二巯丁二酸钠发挥了解救作用。

……

有毒中药范文4

有机氯农药是一类广谱、高效的低毒类农药,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脂肪、脂类或有机溶剂。可经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人体。急性中毒多发生于误服者。主要积蓄在含脂肪较多的组织内,如神经系统、肝、肾和骨髓等。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应激性显著增加,作用的主要部位在大脑运动区和小脑,且能通过大脑皮层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

我国常用的有机氯杀虫剂有艾氏剂、毒杀芬、狄氏剂、七氯化茚、林丹、氯丹、二二三、六六六、杀螨特和三氯杀螨砜等(以毒性大小为序)。前几种毒性很大。现已停用。

临床特征 潜伏期的长短依毒物的种类、剂型、量及侵入途径而各异,多在半小时或数小时内发病。①轻度中毒:头痛、眩晕、全身乏力、易激动、睡眠障碍、咽部不适、鼻衄、视力模糊。有时有不自主的轻度抽搐、出汗、流涎、食欲不振及恶心。②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重,神经系统兴奋性明显增高,四肢疼痛,脸部及四肢抽搐,惊厥,眼球震颤,视力障碍,多汗,共济失调,剧咳,叶痰和咯血,呼吸困难,呕吐和腹泻等。③重度中毒:体温升高(中枢性发热)、癫痫样抽搐(223、666、狄氏剂和艾氏剂等中毒时,多呈肌强直性阵孪性抽搐,而毒杀芬则以全身癫痫样抽搐为特点)。抽搐时间很短,呼吸先快后慢,血压下降,脉搏频数,心律失常,甚至可发生心室颤动,口吐白沫,反射减弱。抽搐剧烈和反复发作时,亦可陷入木僵、意识丧失,甚至昏迷、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并可有少尿或尿闭,肝脏、心肌损害。呼吸道侵入时有肺水肿。

局部损害 接触后有黏膜刺激症状及皮疹等改变。

急救处理

清除毒物及阻止毒物继续吸收,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脱去受污染衣服。用大量清水、肥皂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彻底冲洗受污皮肤或眼睛。经口中毒者可催吐及2%碳酸氢钠溶液彻底洗胃,导泻可用30 g硫酸镁口服。

禁食 以免加速毒物吸收。

有毒中药范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200例,常规电动洗胃法洗胃后应用解毒剂。全部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6例,其中男30例,女76例,年龄18~47岁,平均34.5岁;对照组94例,男24例,女70例,年龄17~48岁,平均34.5岁。200例均为口服中毒,其中敌敌畏92例,乐果19例,氧化乐果15例,对硫磷29例,内吸磷27例,甲胺磷16例。两组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参苓白术散,其药物组成:人参20 g,白术20 g,茯苓20 g,炙甘草20 g,扁豆15 g,山药30 g,莲子20 g,桔梗20 g,苡仁20 g,砂仁20 g,水煎服,滤去杂质后装瓶备用,洗胃后2 h加温服用,3剂为1个疗程。对照组:西米替丁(山东省方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00鲁药准字第0507号)0.4 mg,1次/8 h静脉推注,3 d为1个疗程。

1.2.2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或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主为化或加重者。

2.2 两组疗效比较 按以上标准治疗组106例,治愈96例占90.5%,有效7例占6.6%,无效3例占2.9%,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94例,治愈76例占80.8%,有效6例占6.4%,无效12例占12.8%,总有效率为87.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

2.3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表1所示,两组6种主要症状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总消失率为95.9%,对照组为87.9%。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有机磷中毒洗胃后纳差是常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认为有机磷吸收对胃肠道有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毒物攻击因子破坏了胃黏膜保护因子的平衡,致使胃循环受障碍以及过多的自由基对胃、肠黏膜损伤等。

祖国医学七情刺激,中毒引起肝胃不合,气滞血瘀和湿热内蕴使气血失调,胃膜不生而成。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虚瘀并存之证,即脾胃虚弱兼夹气滞、血瘀、湿热是标。基于此有机磷中毒洗胃后的胸脘痞塞、饮食不振、营养自乏是脾胃气虚、运化力弱的表现。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必从健运脾胃着手。方中人参补中益气,山药、莲子肉健脾益胃为主,辅以茯苓、苡仁、扁豆、白术健脾燥湿,佐以炙甘草补气和中解毒,砂仁和胃醒脾理气宽胸,更以桔梗为使,用以载药上行,宣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诸药合用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两和脾胃则诸症自除。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 中毒患者病情危重紧急,患者常有复杂的心理问题,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身体状况,尤其对自杀者,要了解自杀的原因及相关的家庭、社会矛盾,以便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家属的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患者问题。密切观察病情和心理变化,避免患者独处,防范患者再次自杀。多与患者接触交流,使他们获得安全感,正确树立人生观,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有毒中药范文6

中药到底有没有毒?“是药三分毒,无毒不入药”。然而,这些“有毒中药”常能治沉疴大疾。清代名医叶天士擅用毒虫药治病,被传为佳话。现代名医以“有毒中药”治疗癌症、痹症、瘀症等疑难病的比比皆是。道理类似我们常说的“以毒攻毒”。

但是,中药毒性眼下颇有被夸大之势。从龙胆泻肝丸致尿毒症事件,到前段时间同仁堂等企业产品被检出有毒成分……中药毒性被片面夸大,一些专家甚至抛出中药不科学、已过时、应当禁止中药产业发展这样的言论。为缓解老百姓用药安全焦虑,有关部门最近也出台政策,要求28种含毒中成药在药品包装和说明书上加以标注。

然而,像这样用管西药的方法来管中药,无疑不利于中药产业发展。大部分西药结构简单,有效成分一目了然,而中药成分非常复杂,很难全面准确标注有效成分。例如人参,用现代方法已研究了100多年,仍有许多成分没搞明白。反过来,即使知道了中药的化学结构,也不知道它在临床上有什么作用。比如麻黄,按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来认识,它有发汗、平喘、利尿3个功效,而其有效成分麻黄碱却只有平喘作用,没有发汗利尿的作用。也就是说,有效成分不能全面地反映中药的功效。

此外,中药和西药的原理不同,用法也不一样,用管西药的思路管中药,反而会增加中药的安全隐患。一方面,即使无毒的中药,也并不一定安全。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说,“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而要求中药标注有毒成分,会令百姓误以为服用所谓“无毒中药”就不需要请教医生,有可能造成滥用药物,甚至吃出事来!另一方面,“有毒中药”如果用得好,可减毒增效,治愈疾病。而毒性标签会吓走患者,使其错失治愈良机;临床上,医生使用“有毒中药”也会缩手缩脚,遇到不理解的患者还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由此可见,中药有毒,不在药之过,往往在用之过。确保百姓用药安全,不应把中药当成西药管,而应管好“用药”这一环,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公众对中药的“信任危机”,让古老的中医药产业健康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