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范例6篇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范文1

一、秦汉巴蜀分治及巴蜀文化的发展

(一)秦汉巴蜀分治概况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为其“六王毕、四海一”的百年霸业的建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秦并巴蜀之后的百余年间,秦对巴、蜀两地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措施,并先后在此设立皆直属于朝廷的蜀郡和巴郡。在巴地秦以分封旧贵族借助他们原有的影响和势力实现间接统治,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为秦二十四等爵中的第四级),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其民产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铤。”[3]同时也在巴地于“赧王元年,置巴郡,治江州”[1]有限的推行郡县制。在蜀地,《史记·张仪列传》载:秦惠王“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壮)相蜀。”[4]这其后秦三封蜀侯,蜀侯三反而见诛,终罢蜀侯而置郡县,设郡守。在蜀地推行全面的郡县制,而后秦又因蜀地“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1]以此削弱蜀国旧贵族的影响,从而使蜀地全面的接受了秦制。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在巴蜀地区,最初仍设巴蜀二郡,对巴蜀进行分治。到高祖六年时割巴、蜀二郡各一部分,新置广汉郡。西汉建立初期,曾先后将所属领土的一大半分封给异姓王和同姓王,但鉴于巴蜀两郡的重要地位始终未将巴蜀之地分封给诸侯,该地区被划为“天子自有”[5]之地。到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大力开发西南夷,割巴蜀二郡的西南置犍为郡(今宜宾市境内)。其后又置沈黎郡(今汉源县北)、越西郡(今西昌市东南),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今汶川县西南)。于是巴蜀地区便成为“巴、蜀、广汉、南[南郡:大部辖境在湖北,四川地区仅领巫县。]、沈黎、犍为、越西、汶”[6]八郡之地,一直到王莽新朝,巴蜀两地的行政隶属关系都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动。东汉早中期仍承西汉旧制,朝廷直接辖郡,两郡之间互不隶属。直到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焉据巴蜀自立为止。

(二)秦汉巴蜀文化的发展

从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在巴蜀地区的政策上应该看到,在秦并巴蜀后先后设置巴、蜀两郡,实际上是对先秦时期蜀文化和巴文化在行政区划上的认可,同时郡的建立,使同一郡内的居民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加强,同时也促使两地文化特色的进一步鲜明。这也是之所以秦在统一巴蜀后,巴蜀文化没有因此而消逝,反而更具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秦时,秦于成都“修整里阓,市张列肆”[1]使秦风大化于蜀。到两汉时,蜀地学子塞道,汉赋中的大家诸如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等都是蜀郡人。这一时期可谓是蜀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高峰时期,蜀郡的私人著作也多见称于世,汉武帝之后有15部之多,仅次于京兆尹,居全国第二位。而今重庆直辖市境内却没有一位五经博士,更无著作问世。[7]《汉书·地理志》所载的“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泆,柔弱褊阸”[5]应是蜀文化的写照,这也与《华阳国志·蜀志》所言蜀为“西秀彦盛”之地是一致的。与“蜀有相”士人比肩接踵相较,“巴有将”的巴人仍然保持其勇敢善战的本色“初为汉先锋,陷阵,锐气喜舞”[1]这种军乐舞后来由汉高祖命名为“巴渝舞”并加以推广;[5]“(巴)人多悍勇,县邑阿党,斗诉必死,无蚕桑,少文学”;[1]即使征募到汉中或成都作连弩士或助郡军的巴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乡,风俗不变”这些巴人的性格特性明显的表现巴文化特征。

在秦汉时期,对巴蜀地区各种政策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在这一时期有计划的向巴蜀地区移民。秦本意是向巴、蜀两地移民以削弱两地土著的势力,可这些移民却因“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4]所以在这一时期迁入蜀地的秦人和六国贵族、豪强,带来的不仅有中原先进地区的生产方式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蜀地因此也先于巴地接受中原文化。同时巴蜀两地的分治造成了巴地的经济在这一时期缓慢发展,如李冰任蜀守时期,其在蜀地大兴水利,修建了造福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在蜀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蜀地农业大为受益。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蜀地文化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秦时蜀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蜀文化在汉代结出丰硕的成果是有着巨大的贡献。

在秦汉时期两地在行政关系上的互不隶属,这对巴蜀两地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是比较突出的。在汉景帝时担任蜀郡太守的安徽庐江人文翁,其在蜀郡大力推行文化教育,彻底改变了蜀地的蛮夷之风。他一方面选拔蜀郡的张叔等18人外出游学于中原,既学儒家经典又学习中原律令,在取得“博士”资格后回蜀担任教授和地方官。另一方面他在蜀地首创官办学堂传播儒家经典。《汉书·循吏传》卷89载:文翁“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以孝弟力田。”[5]《华阳国志·蜀志》称“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做石室,在城南”。[1]自此蜀中学风大振“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1]这成为了蜀文化赶上中原先进地区的关键一步,也是从汉代以来蜀地文人辈出的起因。但由于巴、蜀两地互不隶属的行政关系,蜀守兴学之举也就很难对巴地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也是巴文化在两汉时期相较蜀文化的飞速发展显得停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纵观整个秦汉时期巴蜀二地都是各自为政、互不隶属。从而造成了两地文化在并入中原文明后仍在其各自不同的轨道上发展着,成为了历史上巴蜀文化差异产生的重要渊源。

二、魏晋南北朝巴蜀分治及巴蜀文化的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巴蜀分治概况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氏派军攻灭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结束巴蜀地区的割据,两年后司马氏建立西晋。晋王朝更是鉴于巴蜀地区自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割据,便在巴蜀采取了一系列以“分”为中心的措施。首先,在兼并了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后于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将益州分出七郡新置梁州。梁州辖汉中及包括江州在内的绝大部分巴地,统治机关设在汉中的南郑。以达到梁、益二州的互相牵制。接着,西晋又进一步缩小益州的权限,从益州分出南中四郡设置宁州,又贬益、梁二州为“轻州”,刺史不再兼作将军。另又置西夷校尉府统兵,来牵制地方政府。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东晋攻灭“成汉”政权收复巴蜀,仍在巴蜀地区设梁益二州,梁州辖汉中及巴地,益州辖蜀地。

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我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在取代西晋后仍在巴蜀地区设益梁二州。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至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南齐在统治巴蜀时,仍置梁、益二州。到梁、陈时期巴蜀地区先后被分割为10余州,最多时达20余州,[6]行政区划十分混乱,各州政府皆直属于朝廷。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都是作为两个独立且互不隶属的行政区存在着。

(二)魏晋南北朝巴蜀文化的发展

晋代蜀地“搢绅邵右之畴,比肩而进,世载其美”、“其忠臣孝子,烈士贞女,不胜詠述”[1],在巴地依然是“风淳俗厚,世挺名将。”[1]在魏晋之际,原来流行于巴地的“巴渝舞”由于脱离民众而成为上层舞曲,失去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古老的“巴渝舞”到晋代时已演变为了“宣武舞”[8],并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形成了“晋及江左皆制其辞”,直到南朝宋时“止革其辞与名,不变其舞,舞相传习”。[9]并且此时巴地还存在着独特的建筑方式,汉晋以来巴地的居民“遂狭山傍谷,依树积木,从居其上,名曰干阑”。[10]这种干栏式建筑是巴地所特有的民居风格,从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巴地独特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特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巴蜀文化在总体上相对于中原文化来说发展的相对缓慢。但由于两地相近的地理位置,使巴蜀两地文化的交流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加强,促进了巴蜀地区内的文化发展。如在魏晋时期巴蜀两地的史志文学的成就在全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如:巴人陈寿[陈寿:(公元233—297年)巴西郡安汉人(今南充市北)。]的《三国志》,蜀人常璩[常璩:生卒不详,蜀郡江原县人(今崇州市)。]的《华阳国志》都成书于这一时期。同样是巴蜀分治,两地文化发展的差异在这一时期不是很明显原因有二:一方面自东汉末以来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对文化的破坏比之对经济的破坏更为严重,也更为持久。在巴蜀地区蜀地文化设施的破坏尤为严重,从而造成了巴蜀两地文化的相对平衡。另一方面,东汉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割据状态,巴蜀地区也是这样的。在这样的封闭状态下,文化的发展缺少了必不可少的交流因素。而这时期巴、蜀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就比巴蜀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更为广泛和深入了。所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州(治今重庆)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重”[1],受荆楚文化的影响较大。靠近蜀地的巴西地区更多的受蜀文化所影响,因此其人“精敏轻疾”与巴东地区“上下殊俗,情形不同”[1],并且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巴蜀两地虽然在这一时期交流加强,但在整体的文化特征上是仍有一定差异的。

三、唐宋巴蜀分治及巴蜀文化的发展

(一)唐宋巴蜀分治概况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后,撤消郡县制的地方行政建制,代之以州统县的地方行政制度。隋文帝为防范巴蜀的割据在巴蜀地区对其行政区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在巴蜀共设有四十余州,各州直属于朝廷,下辖一百多县。在唐王朝建立后,将整个巴蜀地区划入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和嘉陵江以东的山南道境内。到公元733年,唐玄宗将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其中山南西道的大部分地区在今重庆市和川东地区境内。唐人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称为“剑南三川”。[11]“剑南三川”便成为了巴蜀地区的主要行政区划。唐代巴蜀地区“人富粟多”,经济繁荣,是唐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所以在唐代,统治者对巴蜀地区的开发尤为看重,唐政府在岷江流域修建了11处水利工程,其中8处是为增加原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效益,扩大其灌溉面积而修建的,如“(高)士濂附故渠厮引旁出,以广溉道,人以富饶”[12],这使得川西平原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同时修建了从都城长安到成都的驿道,加强蜀地与外界的联系。水陆交通也在晚唐时期得到开发,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之间的航运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以上这些措施都促使了整个巴蜀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当然这其中蜀地经济的发展更为显著。岷江流域和出川驿道都贯穿蜀地。同时这也说明在巴、蜀两地中,中央统治者更看重蜀地的发展。巴地到唐代后期才在开发长江航道的过程中受益。因此在唐代巴蜀两地就经济上而言,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后人顾炎武在其《北直隶上引谷山笔尘》曾言“唐都长安,每有寇盗,辄为出奔之举,持有蜀也,所以在奔再北,而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自秦以来,巴蜀为外府,而唐卒赖以不亡,斯其效也。”[13]由此可以看出,蜀地对唐中央政府的重要性,也就不难理解唐王朝为何在政治上如此的重视蜀地的发展。

到北宋时,中央统治者最初也在巴蜀地区共设立了四个同级的行政区:“成都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6]其后基本未再改动,历史上简称川陕四路。[“川陕四路”也就是今“四川”名称的来源之一。]依然对巴蜀两地进行分治措施。但到南宋时由于北方外族势力的南下威胁,南宋统治者于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在成都设立四川制置司衙门。其长官由成都府知府兼任,使其成为整个巴蜀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将巴蜀两地合并起来以共同抵御入侵。但到南宋后期时,由于蒙古从北面攻入四川盆地。巴地上连西蜀下辖长江中下游之咽喉的战略地位突显,所以到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时,将其统治机构迁到重庆府。[14]领导整个巴蜀地区的抗蒙斗争。在南宋后期时巴蜀地区的政治中心就从蜀地的成都转移到了巴地的重庆府了。

(二)唐宋巴蜀文化的发展

隋唐时代,蜀文化仍然保持其繁荣的状态。“管弦歌舞之多”,“人物繁盛”[15]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入传的蜀人达18位之多,而巴地竟无一人入传。[16]仅从两地士人的分布上的差距来看,巴蜀两地的文化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但两地文化在经历数百年的交流、融合,到唐代时巴蜀文化中的差异正在逐渐的缩小。在唐代蜀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再加之唐朝时科举制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使沉寂了数百年的蜀文化得以复兴,蜀文化在继汉代之后又迎来了一个高峰。涌现出了开盛唐一代诗风的陈子昂、天才绝伦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等一大批文人志士。安史之乱后“天下诗人皆入蜀”又为蜀文化注入了更多不同的因素,使蜀文化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巴地由于经济的相对落后,文化的发展也就不如蜀地了。

在经历了唐末战乱后,巴蜀地区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五代十国时期巴蜀地区统治者割地自立、保境息民。先后建立了前蜀、后蜀两个政权,使巴蜀地区远离了中原的纷繁战乱,政局相对稳定,因前后蜀时其行政结构也是“悉仍唐旧”,[4]这为巴蜀地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新五代史·王建传》记载:“蜀持险而富,当唐之末,士人多欲依建以避战乱。”[17]所以大批的各地士人纷纷入蜀避乱,使蜀中聚集了一大批教育文化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到来促进了蜀地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前后蜀时统治者一直都将西蜀作为其统治的重心,这里经过唐代的开发其经济发展程度相较于巴地要高出许多,而且在后蜀时,其宰相母昭裔捐私财在成都修建学馆发展文化教育。史料载:“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母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板印《九经》,蜀主从之。”[18]由是蜀中文学复盛。这一事件宋人吕陶在其《经史阁记》一书将其与“文翁之石室、高公之礼殿[高公之礼殿: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蜀郡太守高公建周公殿于石室之东,画远古君臣圣贤像以祭。]”并称为蜀学之盛冠天下的原因[19]。称其为“石壁九经”所以在这一时期蜀文化呈现了强劲的复兴趋势,而巴文化因统治者对巴地文化教育恢复的不重视。巴地也就很难从这一时期的复兴文教的政策中受益。

两宋时,巴蜀地区书院林立,人才辈出。北宋时蜀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其鼎盛时期。因前后蜀时统治者对蜀地文化教育的复兴,所以到北宋时蜀文化依旧保持着其不断发展的趋势。而且作为北宋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地,统治者也对蜀地进行积极的开发促进其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时期的蜀地商品经济发展尤为明显,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出现于蜀地的中心成都。经济的发展加之文化教育的复兴,在北宋时蜀地“百花竟艳”,人才辈出,大批蜀人驰骋中原,蜀学堪与齐鲁并肩。“蜀党”和“洛党”[“蜀党”和“洛党”:北宋时,崇政殿说书程颐以师道自居,主张一切用古礼,其门人贾易、朱光庭等被称为“洛党”;中书舍人苏轼和吕陶认为“洛党”不尽人情,每加讥讽,从此程、苏二人尖锐对立,苏轼等人则被称为“蜀党”。]争雄于朝廷,亦展示了蜀文化雄厚的实力,在两宋时期《宋史》为巴蜀人立传者多达158人。蜀地“痒塾聚学者众”、“文学之士,彬彬辈出焉”[14]。中江苏舜卿、眉州“三苏”、华阳范祖禹、井研李心传、丹陵李焘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故单就人才的分布而言仍以蜀地人为多,但在风俗上两地有了许多相同的地方。成都府“尚侈好文,民重蚕桑,俗好娱乐,民和俗阜,有古淳质风”[20],这就与重庆府的风俗是比较接近的,虽然在三峡地区仍有楚之旧俗:“剽悍巧猾,不好文学”,但“其信巫鬼,重淫祀,与蜀同风”。[21]由这我们可以看到在两宋时期,巴蜀两地除人才多少略有差别外,两地的文化习俗的差别已不是很大了。而且在巴地,其文化也在宋时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南宋后期将整个巴蜀地区的统治重心迁到重庆府后巴地的开发就更为明显了。巴地文化也借此更全面的、更深入的汲取到了外界的先进文化,这也成为巴文化飞跃的一个时期。

如果说在两宋时期巴蜀文化发展仍有差异的话,但经过南宋后期的开发后,到元朝建立时巴蜀文化的差异也已经不明显了,只是在偏远地区的风俗上还存在着些许差别。如在抗蒙斗争中巴地的顽强抵抗,使其果敢忠义的文化底蕴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巴蜀两地文化渐趋一同的发展潮流已是不可抗拒的了。当到元、明、清三朝时,统治者所推行的行省制就更顺应了这个趋势。在巴蜀两地实施的合治更进一步的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一同。

四、结论

在明清两代由于四川地区经过元末和明末的战乱,土著人口损失严重。所以明清两朝都对巴蜀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到清嘉庆时,时人陶澍在《蜀游日记》中记载“献贼(张献忠)屠蜀后,土著几尽,今则楚人半,而吴粤之人亦居其半也。”可见当时经过大规模的移民后在巴蜀两地外来移民在两地人口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样在四川地区便造成了“五方杂处,俗尚各从其乡”[清·嘉庆《江安县志》卷1]的新人口结构。这两次大规模移民,对四川地区区域文化的影响也就远远超过了政区划分的影响,原来以巴、蜀土著为基础而产生的巴蜀文化差异也就很难找到了。在明代巴蜀各州府的文献记述中基本上都是“民俗淳朴、好义多儒、好文尚礼”[20]等概括行语言,可见巴蜀两地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已无从谈起了,自此两地在文化上保持着大体一致的特征向前发展着。今天我们或许只有从成都、重庆两地居民的性格差异上看出今日两地文化的大同小异了。成都人传承了历史上蜀人“性情柔弱、典雅含蓄、头脑机敏、多礼尚文、喜游乐、重饮食”的特征。重庆人也继承了巴人“性情刚烈、热情豪爽、果敢忠义、重然诺、轻生死”的性格特征。这些差别的产生很大程度源于两地不同的文化底蕴。造成这样的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历代中央统治者为防范巴蜀地区的割据,人为的将同处一个地理范围的巴蜀两地进行分开治理,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应当说是影响较为持久和深入的一个因素。

参考文献

[1]常璩.华阳国志:卷1,3[M],成都:巴蜀书社,1984.

[2]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21,148.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841.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2284.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45,2569.

[6]龚煦春.四川郡县志[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3:3,83.

[7]卢云.汉晋文化地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30,81.

[8]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694.

[9]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161.

[10]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154.

[11]陈世松.四川简史[M],成都: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6:87.

[12]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836.

[13]顾炎武.亭林文集.天下郡国利病书[M],四部丛刊本.上海:上海书店,1985:第26册:64.

[1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829,2230.

[15]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739.

[16]史念海.河山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第5集:453-498

[17]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787.

[18]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1015.

[19]常明.四川通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第2册:2559.

巴蜀文化范文2

主要著作有《三国演义辞典》、《校理本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评点本、《罗贯中和〈三国演义〉》、《三国漫话》、《三国演义新探》、《图说三国》、《沈伯俊说三国》等。

《三国演义》成书以来,已成为仅次于《论语》、《老子》等原典的“亚经典”,也成为中华文化中最具雅俗共赏特色的“亚文化”之一。这支文明的血液注入之后的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上处处显现出它基因的特征。作为蜀汉辖区中心的四川,其特有的巴蜀文化与三国文化又交融出别样的风貌。

11月的一个下午,记者专程采访了沈教授,请他讲述了《三国演义》与巴蜀文化间的渊源。

多层次的三国文化

我们谈三国文化,论三国文化,但对于三国文化的确切概念却很模糊,大多数人将其理解为三国时期的文化,其实这是狭义的理解。深谙三国文化的沈伯俊教授从学术层面上将三国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历史学的“三国文化”观,认为“三国文化”是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在史料中的反映。第二个层次是历史文化学的“三国文化”观,认为“三国文化”是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第三个层次是大文化的“三国文化”观,认为“三国文化”并不仅仅指、也不等同于“三国时期的文化”,而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源,以三国故事和三国精神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这是一种层层递进的文化,我们平常说的“三国文化”只是大文化概念下的一小部分。

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巴蜀文化最早是分为巴文化与蜀文化,周朝开始,在现今的成渝地区出现两个重要国家――巴国与蜀国,巴国以重庆为中心,蜀国以成都为中心,围绕两个中心地带相应形成了“巴”文化与“蜀”文化。早期蜀文化和巴文化虽然各有自身特征,但和同时期其他考古学文化相比,共同性很突出。后经秦朝统一,巴文化与蜀文化这两个小文化圈渐趋一体,成为一个大的文化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巴蜀文化。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四川成为大后方,一大批大师级人物来到四川,带来了造就了四川文化的繁盛。当时三星堆遗址已经发掘,出土了不少战国前后的巴蜀铜器,有着很强的自身特色,这引起了当时入川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据此提出了“巴蜀文化”的命题。可以说“巴蜀文化”最早是一个考古学意义上的概念。

因当时可靠文献记载很少,对巴蜀文化的认识主要是从流散文物中所见到的某些铜器(尤其是铜兵器)上得到的,研究进展缓慢。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巴蜀文化”的概念也主要在考古学界和史学界流行,应用也主要局限于考古学和历史学科范围内。但随着学术研究的拓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形成以及观念的不断革新,这一界定逐渐被打破而在更广泛的方面得到应用。

90年代,四川省社科院成立了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沈伯俊教授在会上发言,提出:“巴蜀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大文化的概念。巴蜀文化就是从古至今发生在巴蜀大地上各种文化的总和,是一种大文化意义上的巴蜀文化。”现如今我们所说的有关四川的历史、民俗、旅游、饮食、文学、艺术、宗教等都属于巴蜀文化,大文化意义上的巴蜀文化包含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

三国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系

三国文化与巴蜀文化总的说来是一种交叉的关系。三国文化中有巴蜀文化的元素,巴蜀文化中也有三国文化的元素。现在我们讲的很多大文化观上的三国文化,如三国遗迹、三国旅游开发等也是巴蜀文化的一部分。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主要讲述的是刘蜀集团的创业兴亡史,是站在整个历史变迁的角度进行的宏大性叙事,涉及到巴蜀的主要是蜀中人物,及发生在巴蜀大地上的故事。正面关于巴蜀的铺陈很少,虽没有直观描写三国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接,但却从客观上促进三国文化在蜀地的传播与兴盛。

正如沈教授所言:“应该感谢罗贯中,尽管他似乎不曾到过巴蜀,也无意专写巴蜀,却使巴蜀的千百万读者为自己历史上的先贤英杰们油然而生绵绵情思,为今天的巴蜀广大人民留下了一幅幅各具风采的先贤画像。”

三国文化是一大宝藏,一部《三国演义》为巴蜀地区留下了太多。沈伯俊教授将此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三国遗迹巴蜀多。在广袤的巴蜀大地,三国遗迹数不胜数,以成都为心广泛分布,成都有闻名全国的武侯祠和刘备称帝即位处的武担山。由成都往北,有广汉的雒城遗址、罗江的庞统祠墓,绵阳的富乐山(刘备入蜀时与刘璋聚会宴饮处)等。由成都往东,有南充的陈寿万卷楼、谯公祠(纪念谯周)、王平墓等;再顺江而下,到重庆,有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八阵图遗址等。由成都往南,有夹江的诸葛点将台,金沙江畔的五月渡沪处,西昌的孟获城等等。

二是三国传说缀满巴山蜀水。巴蜀地区作为蜀汉的主要疆域,有关蜀汉人物,尤其是诸葛亮的传说故事,自然就特别丰富。今天能够听到的三国传说,绝大多数产生于《三国演义》成书之后,或多或少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而又超出《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之外,纵横腾挪,大胆发挥。

三是三国文化对巴蜀地区的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民众心理也产生了巨大而深广的影响。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三国演义》对川剧和曲艺的影响。川剧中的大量剧目,数量最多的便是三国戏,仅现存的就有160出左右。

充分利用巴蜀三国文化:人文和经济的双赢

影响如此之大,如果不加以引导利用,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特别是上文所述的三国遗迹,这些遗迹如果形成系统的旅游文化景点,不光是对普及三国知识,而且对提升整个四川旅游产业的文化底蕴都有不小的益处。

对此,沈教授早在其《努力打造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一文中就作了定论:“四川是全国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知名度最高、开发价值最大的地区。”并依据景点的分布,设计出了一条“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的路线,这条路线包括一个中心区(成都)、一条黄金线(以成都、西安为起始点,沿川陕公路展开)、一条旅游线(以四川的成南、成绵广两条高速公路为依托,串连成都、南充、广元、绵阳、德阳五大中心城市,网罗众多景点)、多个闪光点(成都武侯祠等)。

巴蜀文化范文3

【关键词】巴蜀文化;数字动漫;动漫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71-02

数字动漫产业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而来,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在欧美等动漫产业快速发展地区,数字动漫产业已成为经济的关键增长点。相较于国外,国内的动漫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化发展,但所幸在一系列扶持动漫产业的政策影响下,我国动漫产业已逐渐驶入快速发展行列。若要抓住时代契机使动漫与四川本土文化相结合,实现一体化的商业运作,助力本土动漫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必须了解巴蜀民俗文化的特征和本土动漫产业的发展状况,以便服务于巴蜀数字动漫产业。

一、数字动漫产业发展状况

动漫产业是一种以动画、漫画为主要生产内容,以其他衍生产品为辅助生产内容的产业形态,与游戏一起被称为CAG产业。它一般包括产品生产、播放平台、图书音像、衍生品开发四大模块,这四大模块构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产业形式,四点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同时每个点也会自我完善自成一个体系。对于成本压力巨大、不断追求创新的动漫产业来说,要突破成本回收慢的缺陷及投资高风险的压力,这四点的完美配合而组成的产业结构,能够达到竞争力最优、风险最小、辐射力和增值程度最强的成熟的动漫产业。近年来,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技术与艺术以超常的速度完美结合,动漫产业更是与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

国家广电总局等相关部委自2004年逐步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开始从动漫的创作与制作、播出与交易、资金与税收、产业链建设等方面给予动漫产业大力支持,从而培育和扩大了动漫市场。目前国内数字动漫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从以下方面了解:一是发展迅速,产业巨大。毫无疑问,中国的动漫市场非常强大,据统计中国拥有3.67亿未成年人口,每年儿童食品的销售额为350亿元左右,玩具每年的销售额为200亿元左右,儿童服装每年的销售额达900亿元以上,儿童音像制品和各类儿童出版物每年销售额达100亿元。以此类推,中国动漫产业或将拥有超千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二是政策支持提升动漫产业经济地位。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商务部、财政部等都出台政策支持国产动漫发展,强调创造优秀原创动漫作品及打造成熟产业链。国家从政策和财政上加大对动画产业的扶持力度,广电总局出台了对国外动画的“限播令”,动画制作机构不断增加,创作环境不断优化,产业链也在逐步改善。

总体来说,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并有了良好的起步,政策的倾斜明显提升了动漫产业的经济地位,在整个文化产业振兴发展过程中,为数字动漫产业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民俗文化在动漫中的应用

民俗又称风俗或习俗,是民间风俗习惯的简称。这种存在于人类社会群体中的风俗习惯,具有典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特定生活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从的原始时期到随着社会生产不断发展而到来的现代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情况、社会生活等诸多综合因素下,民俗文化逐步形成。动画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艺术形式,在其发展历程中与民俗文化产生了深厚渊源,童话故事、神话题材、传说、成语与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等都是动画创作的源泉。回顾“中国学派”的形成,便是以民俗文化为根基而得到广泛认可的,老一辈的动画创作者通过取材、改编和借鉴的方式对民俗文化加以应用,创作出了诸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代表中国动画艺术成就的优秀作品。

从民俗文化在动漫中的应用谈起,可归纳为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剧本创作。在尊重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对原有故事进行改编再创作,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用途,使之符合广大观众的心理期待。被称为中国民族动画里程碑的《大闹天宫》即取材自经典小说《西游记》。通过不断地修改,剧本最终确定小说中的人物设定、矛盾冲突依然保留,但在内涵表达上,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基调,“坚决反抗到底”的主题设置在经历过的中国更具有时代烙印;二是造型语言。我国动画类型多样化,剪纸片、木偶片、折纸片、水墨动画等各具特色,源于积极吸收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使之成槎画的画面语言。如由《封神演义》的部分故事改编而来的《哪吒闹海》在角色设计上汲取了中国门神画、敦煌壁画等的绘画元素,呈现出了浓郁的装饰性风格。运用民间画常用的红、青、黑、白、黄等和简练的线条相搭配,营造了独特的色彩风格。场景的处理和人物相得益彰,色彩鲜艳,气势恢宏;三是音乐伴奏。作为声画结合的艺术,动漫离不开音乐和音响的配合。我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为动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动画作品题材的不同,决定了其中音乐的各异,《三个和尚》中采用了佛教音乐,《雪孩子》中采用了流行音调,《哪吒闹海》中则采用了古典旋律音调,而在对打时采用京剧打击乐,抒情时采用弦乐器,有些地方更是大胆尝试具有历史感的编钟,厚重的音色为影片增添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当代动漫创作中,民俗文化仍然独具魅力。《兔侠传奇》的主角设计来自京津区域富有神秘感的兔儿爷,并在兔儿爷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造型语言,赋予动画形象感。《秦时明月》融武侠、奇幻、历史于一体,在浓郁的“中国风”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感,深受大众喜爱。这部作品恰恰是首先做到了挖掘本民族优秀文化,才能在全球37个国家及地区播映。它已不仅是一个市场概念,而且还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时代内涵,也只有这种蕴含优秀文化底蕴的动漫作品才能独具魅力而经久不衰。

三、数字动漫产业与巴蜀民俗文化结合

巴蜀地区作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和主经地,从都江堰、青城山道教文化展示区,到九寨沟、黄龙寺风景区、大熊猫栖息地等,再到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区的文化遗产,都是巴蜀文化的典范。在“振兴丝绸之路,兴建战略走廊”的时代背景下,应积极思考如何在基于数字动漫产业,挖掘巴蜀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赢,使巴蜀文化和数字动漫产业更好地结合。

(一)挖掘巴蜀文化资源

根据数字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特色,着力对四川区域内的巴蜀民俗民间文化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形态进行分析汇总,形成其文化形态特有的核心资料库。尝试在资料库的基础上分类处理形成新的系统库,系统库的数据资料为以动漫产业为代表的创意产业提供创作元素,并能促进不同价值体系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巴蜀地区这片黄天厚土中,历史的传承一直绵延不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宝藏。从远古农耕文化的研究到最具巴蜀文化代表的三国文化、金沙文化的发掘和整理,都可以作为数字动漫的创意元素,从而催生出动漫产业的新状态。巴蜀文化既包括以巴文化为代表的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又包括以蜀文化为特色的内地农业文化,这种多元的文化形态悄悄是动漫产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

(二)加强巴蜀动漫作品创作

在动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些主打巴蜀文化的动漫作品开始出现,其中《梦回金沙城》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该作品以四川金沙遗址为蓝本,再现了神秘消失的金沙古文化,以儿童的视角,用爱与勇气讲述了梦想与成长的故事。片中演绎的是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生的中国文化价值理念,在宣扬大爱、牺牲自我完成成长的主题中,为观众呈现了气势恢宏的场景、精致细腻的人物设计、天马行空般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在感动与震撼中领略到巴蜀文化所带来的别样美感。正是由于抓住了自身特色,《梦回金沙城》才得到了众多海外电影发行机构的青睐。

从日韩、欧美动漫产业的发展历程来总结,好的动画作品是实现产业效益的基础,因此在加强巴蜀动漫作品的创作中,必须从作品风格、叙述结构、角色设计、动作设定、音乐音效等方面入手,先打造出经典作品,再结合地区现实情况和市场结构,探索适合本地区动漫产业现状的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可借鉴已有模式进行探讨,以创建动漫的文化品牌为例,可以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中寻找出具有文化内涵承载力的文化品牌。如成都的三国系列动漫衍生品,就是根据三国故事挖掘出的文化创意品牌,主题之中暗含的是一个时期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三)一体化的商业模式运作,实现整体产业收益

调查@示,成熟的动漫产业商业模式,其主要盈利应该是版权的授权和衍生产品的开发。因此前期的市场调研、内容探索和后期的市场变化、衍生产品的开发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但是目前国内的形势却是对中期制作更加偏重,前期和后期反而不够重视,导致影片宣传不到位,很难实现商业利益,这个结构显然是需要优化的。一体化的模式运作应该是依靠动漫作品盈利,但并不是仅靠动漫作品本身。遗憾的是,《梦回金沙城》并没有乘胜追击,适时把品牌的优势延续下来,而这也正是国内动漫产业所欠缺的地方。正因如此,巴蜀文化形态元素应该为众多的创意产业提供思维和素材,如出版业、影视动漫业、建筑设计业、玩具制造业、网络游戏业、旅游业,服装业和餐饮业等,由此来带动相关创意产业的共同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数字动漫产业高速发展的当下,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抓住动漫产业的发展机遇,创建动漫产业整体价值链,是实现本地区文化发展和动漫产业双赢的手段。故此,动漫产业的发展必须理清方向、认清问题与不足,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动漫产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赵春.巴蜀文化元素融入动漫产业之现状[J].艺术学探索,2016(3).

[2]辜小苏.对中国动画文化性和思想性的思考[J].包装工程,2011(8).

[3]曹文防.地方动漫产业发展之路[J].艺术评论,2012(5).

作者简介:

巴蜀文化范文4

关键词:五四前后,巴蜀文化;变迁;原因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77-01

布莱克给现代化下的定义是“反映着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文化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所谓文化现代化,是指人类特质全面而自由地体现和表达的状态。这样的一种状态,是伴随着人类知识的总量成爆炸性增长,人类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以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障碍被广泛克服的社会状态而出现的。”

巴蜀文化的现代化,既面临传统与现代的融会问题,同时也面临中西文化融合的问题,巴蜀地域特色文化的确立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巴蜀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文化传统受到挑战。

文化传统都是相对的,既承接传统而来,又在和其它文化的交流互动中获得丰富、发展。不断突破传统,这是由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的。文化传统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知识背景下形成的,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和知识的不断丰富,文化传统会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和知识并得以重新解释,从而使文化传统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会导致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的变革。巴蜀文化的发展就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容纳新的时代精神和知识,不断丰富传统、改造传统的过程。

近现代的巴蜀,处于开放的世界体系中,巴蜀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文化相互激荡冲撞。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已进入先进的工业社会,而巴蜀地区仍处于落后的农业社会。在从古及今的巴蜀文化诸发展阶段中,以农业文明时间最长。巴蜀农业文明的特征,就是传统巴蜀文化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特征。面对国家存亡,民族兴衰,必须要实现巴蜀文化的社会转型和实现现代化。社会转型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转型成为必然。在社会发展本身的需要和外部工业文明的刺激下,自近代以来巴蜀文化开始了转型的历程。

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刺激着巴蜀文化的发展,形成巴蜀文化转型的动力因素。面对严峻的文化危机,人们不断探索巴蜀文化的出路。

1894年冬,刘光第上条陈“论战守与愿皇上权以图变法”的“甲午条陈”,比“公车上书”还早,就提出变法自强。他在政治上主张参用民权,设立议院,改革官制,希望“能如外国参用民权议院便好”。1898年3月,杨锐与刘光第等开蜀学会于北京四川会馆,杨锐与同乡京官商议,创办蜀学堂,招收四川籍在京人员,学习中西学业。他认为:“非讲习正经正史,择精语详,力求实际,则人心无由而正;非兼习西国文字,期能语西人之书,通西人之政,则风气无由而开。”而作为做过英法意比四国参赞的川人宋育仁,从救亡图存、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出发,在批判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古改制”的变法理论,主张用西学来解释中国古代的学说、典章和制度,力图说明西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是合于中国古代圣人之道、先王之制的。他说,中国古代圣人治国之道,“其始务在富强,其术在六经,而《周官》尤备。外国未习其书而能得其意,故专勤其始务,而遂收其初效”, “先王创制之精,外国得其近似,而遂以致制”。所以,“外国富强之故”,乃是“隐合于圣人经术之用”的缘故。宋育仁谈复古以对抗顽固守旧势力,以便向西方学习,减少阻力。宋育仁特别推崇和赞赏西方议会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整体和君主立宪制度,他说“外国凡有举废,两院议成而后谋定,国主报可而施行。”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实行“新政”,推动教育改革。四川先后几任总督积极推动,新政文化教育改革对近代四川的文化转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地处东亚,自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富强的道路,留学日本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时期,虽然有官派留学生,但更多的还是自费留洋的川中学子,他们告别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旧俗约束,毅然抛妻别子,远赴海外,筹集学费到日本各类学校留学。

巴蜀知识分子长期被禁锢在封建文化的传统里,他们与西方文化一旦直接碰撞,就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吴虞在1905年秋留学日本,学习西方法律和政治学说,思想逐渐转化,形成了反孔非儒思想。吴虞对孔制的观念的改变,即起于“丙午游东京”。他在寄陈仲甫的信中说:“读贵报《孔子评议》,谓自王充、李卓吾数君外,多抱孔子万能思想。不佞丙午游东京,曾有数诗(题为《中夜不寝偶成》,载《饮冰室词话》)。注中多非儒之说,不佞常谓孔子自是当时之伟人,然欲坚执其学以笼罩天下后世,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则不得不攻之者,势也。梁任公曰:‘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区区之意,岂好辩哉?”

巴蜀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互动中,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这正是巴蜀文化开拓性与开放性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巴蜀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中,不是固步自封,被动应对,而是积极交流,给巴蜀文化带来了新的现代性的文化因素。

巴蜀文化范文5

从前途无量的美少女,到人人唾弃的撒谎精,29岁的月舞,用7年时间走完了这段历程。

从网友到密友

清秋是成都小有名气的漫画作者,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网络游戏。偶然的机缘,她结识了一位名叫月舞的女孩。在网游的打打杀杀中,月舞总会拔刀相助,帮清秋出气。清秋十分感激,于是就和月舞有了现实世界里的联系,泡吧逛街,一来二去,清秋就将月舞接纳到自己的朋友圈子里。

刚认识时,22岁的月舞有一个已经谈了3年的男友,只是经常分分合合,工作也换得频繁。清秋同情她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一直劝她要好好振作,珍惜生活。时间久了,月舞一和男友吵架,就往清秋家跑。失业了,也是到清秋家借酒浇愁。最初是一两天,到后来一住一两个月,再后来,月舞就成了清秋家客房的常住客人。

清秋妈妈看不过眼,好心提醒她说:“你经常出差,留老公和一个女人在家,你怎么就那么放心啊?”

对于这一点,清秋根本不担心。老公本身就非常厌恶外人侵入自己的家,成天合计要撵走月舞,加上月舞整天烟不离手、蓬头垢面的,哪个男人能看得上呢?这样的女孩子,自己之所以还会容留她在家,是因为怜惜她年轻、遭遇坎坷又有几分才气。再说,自己要是不对她好一点儿,还有谁肯帮她呢?

月舞曾经跟清秋聊起过自己悲惨的童年:自幼父母离异,被放到舅舅家寄养。有一次舅舅家的孩子一人一根麻花拿在手里吃,又脆又香,是舅舅出差带回来的。她眼巴巴地站在一边吮着手指看,表姐的麻花碎了,掉下来一块,落在地上,看看是水泥地也不脏,她想捡,表弟却跳过来一脚把麻花碾碎在脚下……

清秋听得心尖一颤,这女孩从小过的是什么日子啊!

一个身世这么可怜的女孩,正是因为受了创伤,从未得到人间温暖,才会这样自暴自弃。作为朋友,清秋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帮她走上正轨。

于是,纵使月舞失业、失恋、抽烟、喝酒,她还是一次一次地接纳她、容留她,给她在都市中营造一个温暖的庇护所。

骗局识破玩忏悔

为了让月舞尽快走出失恋的阴影,清秋发动朋友,为她介绍了一个家世清白、工作稳定的男友小何。

小何是北京一家上市公司的职员,也非常喜欢活泼的文艺女青年,虽然不在一个城市,很快就通过网络和月舞聊得热火朝天。

清秋本以为这下子月舞算是安定了,不成想一个深夜,小何却气急败坏地敲开了清秋家的门:“月舞失踪了!”

月舞不光是自己失踪了,还带着小何的数千元钱财。而这些钱,是小何拿给她做路费的,因为月舞言之凿凿地说,要到北京去应聘。

一听说月舞跟小何要了钱,清秋脸白了。因为就在前一天,月舞也以去应聘为由,跟她借了2000元。朋友堆儿里一问,原来她跟很多人都借了钱,甚至还跟并不很熟悉的编辑以预支稿费的名义借了几百元。

小何疯狂寻找了一天一夜,正要报警,却收到月舞发来的一条短信:“我心情不好,想一个人回老家静一静。”清秋连续给她发了数条信息,月舞只说自己在老家,家人担心小何是骗子,从火车站把她追了回去,看在家里。

清秋觉得啼笑皆非―她和小何都是现实里认识的朋友,怎么可能是骗子呢?清秋正上火的时候,月舞的QQ上线了。

“妈妈从来没管过我,但这次她非要管我,我不能不听她的。我不能为了男友不要妈妈,不听妈妈的话……”

本来十分愤怒的清秋,觉得自己都快要被说服了。这个时候,清秋的老公给她安装了一个软件,软件可以显示对方的IP地址。清秋一看,声称自己被妈妈关在四川乡下的她,竟然是在福建!清秋气不过,把地址复制了发给月舞,月舞沉默了,接着,马上下线人间蒸发。

一个多月后,月舞从外省回来,一身落魄地直奔清秋家。

清秋打定主意,这次立即让她卷起铺盖走人,永远绝交。

结果,当她看着眼前的月舞神情凄恻、面容苍白蜡黄,眼泪一颗一颗往下掉时,她竟然又心软了。

“是的,我是去见网友了。那个男人说,他爱我。”她颤抖着嘴唇凄惨地说,“我是很贱,只要有个男人说爱我,我就情不自禁。”

接着,月舞哭泣着透露了当初在舅父家寄居时,一直被两个亲戚犯。童年的经历让她对任何身体接触都有污秽和黑暗之感,只有相对遥远的爱情才能让她心动。所以,她一边和小何恋爱,一边狂热地爱上了网友。等真实见到网友之后,她又觉得十分恶心,努力相处了一阵,还是没法持续恋情,于是,人财两空地回到了成都。

道歉不能让清秋原谅她,但她曾遭受的童年创伤让清秋不知所措了。对于这样一个可怜女子,她还能忍心赶她走吗?清秋再也说不出要赶她出门的话。

月舞“咕咚”一声跪在了清秋的面前,泪水浸湿了苍白的脸颊:“姐姐,我虽然有妈妈,但我妈妈从不管我,我虽然有爸爸,但我爸爸只顾我后妈,从此以后你就是我唯一的亲人。为了你,我也要做个好孩子。”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在清秋的眼皮底下,月舞一直规规矩矩,努力向上。在清秋的帮助下,她找到了一份月薪三千的文案工作。她还从工资中省出钱来,一百两百地交给清秋,还当初借别人的那些钱。

浪子回头金不换,还有什么比看着一个堕落的人重生更值得欣慰的呢?但清秋的老公却对她的仁慈嗤之以鼻,一句话做了总结:“妇人之仁的文艺腔!”

弥天大谎露端倪

清秋渐渐消除了戒备之心,这期间,她的画开始得到主流文化圈的注意。而和以往一样,她也想和月舞分享这一切。老公提醒她不要重蹈小何的覆辙,但清秋却觉得,月舞跳槽到了一个很不错的公司上班,月薪涨到了4000元,还陆续在一些小报小网站发表了一些文字,也有一些稿费收入,她已然走入了正常的生活,不会自毁前程。于是,毫不犹豫地把同行介绍给月舞。

在新的圈子里,年轻、可爱、有文采的月舞格外受欢迎。很快她就加入了本市的一个诗人协会和小说家创作协会。手头宽裕的她早已不再寄居清秋家,而是自己租了公寓,生活也讲究起来,周身名牌,说起奢侈品头头是道,还养了一条金毛犬作伴。

对于月舞登门越来越少,清秋虽然失落,又倍感宽慰,至少,以后不用再分担她的不幸了。

没隔多久,一次作家座谈会后,一位朋友在走廊里拦住了清秋。

朋友打量了清秋一会儿,吞吞吐吐地问:“最近还好吗?”清秋察觉到了他语气里的异样,皱起了眉头:“你到底想说什么?”好友犹豫了一下,才说了实话:“你家是不是住着一个叫月舞的小姑娘?”清秋的心揪了起来:“怎么了?”朋友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才说:“最近你和你先生关系还好吗?”

清秋再次晕头转向了。接下来好友说的“真相”,远比她所能想象的还要离奇:清秋的老公对月舞图谋不轨,被坚贞的月舞拒之门外。但清秋的老公竟然贼性不改,在外面勾搭上一个酒吧女,酒吧女怀孕了,找了黑社会的人打上门来。为了不让清秋心碎,义气的月舞挺身而出,把这件事揽下来,四处筹集5万元摆平此事。当然听了这个故事的人也有义务挺身而出,帮着凑齐这5万元的堕胎费与安置费。

“咱不看别的,只是不能让清秋姐知道真相,不能让清秋姐心碎。”月舞在过去的两个月里,以这件事为借口,几乎向清秋的每一个好友借钱。数额小的三五百,大的四五千。

清秋心没碎,肺倒气炸了。

怎么有人能撒得出这样的弥天大谎?恶毒又精准,匪夷所思却又由不得你不信,而且,知情人永远不会去找当事人求证。如果不是这个老友八卦,她将永远被蒙在鼓里。清秋知道,月舞的老毛病又犯了。抑或,从来就没有悔改过。

从这个谎言开始,清秋像拆一张破旧的渔网,一个扣一个扣地解过去,所到之处,谎言像迷雾之海般无穷无尽。她开始意识到,其实自己从来没有认清过这个女孩。

失恋是她最经常挂在嘴上的一个博同情的幌子。谈了7年的男友,因为一个“小三儿”的介入,将她抛弃,伤心的她流产了―这个故事让所有的女作家一致同仇敌忾地同情她,恨不得能帮她去声讨负心男和变态女。可事实上,月舞完全颠倒了黑白,因为她的劈腿,才导致两人分手,什么“小三儿”、流产,都是这个谎言的附属品。

父母离婚也是月舞经常亮出来的伤痛之一,她津津有味地讲给周遭的每一个人听,这个,清秋听了倒不稀罕。只是,月舞在加入了文化圈子后,故事演绎出了新篇章。她告诉别人,自己寄人篱下,过得凄惨。后来,爹搭救,从此脱离苦海。这个干爹一直庇护她,照料她,还花钱供她念书,又在成都给她买了价值百万的房子。

房子在哪儿?“低价转给清秋了,清秋到现在钱都没付清。我也不追。清秋也挺自觉,给我始终保留着卧室,我随时都可以去住。”起初还有人不信,但当看到月舞漫不经心地对清秋说:“把房间收拾一下哈,我晚上过去住。”而清秋毫无异议时,大家也就相信了。

清秋终于爆发了,在圈子里发起了一场对质运动,每一个人都把月舞对自己曾经说过的和做过的事,拿出来对质。

谎言层层剥尽,像剥洋葱一样,见底的那个瞬间,几乎所有的当事人都流泪了。比如,她曾经指责某个文友的丈夫试图非礼自己,而事实上,是她自己死皮赖脸地要住在别人家;又比如,她和上司老孟说山西某出版社想在成都文化圈里邀约一批,写一系列的科幻魔幻小说,系列图书的总出版码洋可能要达到几百万元,想在成都找一个总。如果他愿意,她愿意撮合此事,并伪造了合同,骗得上司8万定金。

她就像童话里的那个撒谎小孩,起初只是打翻了一个瓶子,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就撒谎说是一条鱼把瓶子撞碎了,可鱼怎么会到岸上呢?撒谎小孩就继续编,一直编到鱼长出了翅膀会飞。

很奇怪的是,她似乎并不纯粹是为了钱去骗人。更多的时候,她只是非常喜欢撒谎。她总是不停地以语言和文字编造出一个虚拟的自我,让别人去相信这个“月舞”的存在。这个“月舞”身世不凡、经历特殊;这个“月舞”小资优雅,富裕多金。很多时候,当谎言维持不下去了,她才去骗钱来维持这些谎言。而为了支持那个虚拟出来的假“月舞”的场面,她又需要更多的钱。如此恶性循环之后,她天才地编造出难以想象的谎言,连自己的上司都骗,连饭碗都可以不要。

怎么处理说谎者

月舞的谎言被揭穿后,受害人意见纷纭。有人强烈建议报警,有人则还存有几分怜悯。清秋几乎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她觉得自己简直是弱智到家!7年了,她竟然一再被骗!除了说明自己弱智,还能说明什么呢?再加上清秋老公听说月舞在背后这么编排自己,勃然大怒,和清秋大吵一架,夫妻俩陷入冷战,闹起了离婚。最后,清秋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在看医生的过程中,清秋叙述了月舞的种种行为,意外地从医生那里得知,月舞原来是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准确意义上来说,就是有撒谎癖。人群深处隐藏着为数不少的“撒谎者”,但这种病并不为很多人知晓,所以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蹩脚而恶毒的谎言,为什么还能骗倒自己。

医生说:“撒谎癖患者更在意的不是通过欺骗获得经济利益,而是获得认同。为了能被认同,他们不惜耗尽一切资源,编造谎言,满足短暂的认同感。因为动机非常隐蔽,所以往往无法被人识破。”

谎言刚被揭穿时,月舞的上司老孟还不相信合同是假的,朋友叫他把合同拿出来看,结果,别人一眼就看到,合同抬头上的出版社和落款的出版社,竟然不是一个名称!这么重大的谬误,他竟然没看出来!

骗局被揭穿的当天,老孟连夜赶到月舞的公寓,将合同摆在她的跟前。月舞倒也爽快,马上就承认了。而且眼泪涟涟地保证,会筹钱还给他,并且恳求他不要再追究。为了表示诚意,月舞还立即给他打了一张10万元的欠条。他气不过,要求她检讨并写保证书,她也痛快地写了保证书,并且保证今后再也不撒谎、不骗人。

作为被骗数额最大的当事人,每一个人都劝他报警。但老孟却陷入了类似清秋的纠结怪圈中:她已经走投无路了,如果被抓去坐牢,那人生真的是全毁了。报警抓她,钱也拿不回来多少,现在她已经写下欠条,承认错误,并且保证尽快还钱―何必再把她逼上绝路呢?

没过多久,此事在业界传开,颜面尽失的老孟不得不黯然辞职。但让他更大跌眼镜的事还在后面,月舞留言给他说要挣钱努力还债后,就再次人间蒸发,手机关机,谁也联系不上她了。她或者还在成都,或者已然去了另一个城市。而老孟手里只剩下一张可能永远不会兑现的欠条。

巴蜀文化范文6

一、巴蜀园林建筑

巴蜀园林一向以真实的自然山水为主,所以巴蜀园林中的建筑也以朴实著称,亦不喧宾夺主。正如传统的巴蜀民居建筑一般,园林中的建筑多以传统木架构为主,轻巧灵动,配以灰砖青瓦,绝少雕梁画栋,正暗合了巴蜀文化逍遥无为的特征。厅堂之内亦无天花藻井,清雅幽静、朴素平和。无论是大气庄重的武侯祠堂还是隐逸田园的杜甫草堂,所有的巴蜀园林建筑均是就景取材,山石树木皆为建筑材料,使得巴蜀园林与周遭的自然环境能有更好地契合,如点易洞之景更是看似粗陋实则逍遥。

巴蜀园林讲求小中见大,这也使得巴蜀园林的行路及回廊的建造有着更为独特的方法。蜿蜒的行道,曲折的回廊,每一处狭窄的地段却总能有一片开阔的视野。面山望水却也不失园内风光,或见白练腾空或似烟波浩渺,山水清幽如画,园景淡雅如玉。这不仅是巴蜀园林艺术的小中见大,更是巴蜀建筑与园林、山川小中见大的结合,也是对中国古典园林“借景”手法最非凡的升华。

二、巴蜀园林山石

巴蜀园林多为开放式空间,抱山环水。经过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主体和代表的园林群落。山石流水在巴蜀园林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不分地域、大小,巴蜀园林都有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巴蜀园林的山石不仅师法于自然,还有着对自然山川的至高崇拜。《园冶》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在巴蜀园林中尤为重要。巴蜀之地自古便是四塞之国,对山川的敬畏更是贯彻到了巴蜀园林的造园艺术之中,园中山石传情,园外山石传神。巴蜀之地的名山大川,正如“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牧,冬山惨淡而如睡”,巴蜀园林之山石出于自然,源于自然更胜于其他。

巴之地园林依山而建,蜀之地山石因理水而造。巴蜀园林追求自然曲折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之一,几乎贯穿于所有巴蜀园林的造园手法之中。身在巴蜀园林之中,不仅能观假山叠石,曲折蜿蜒更能赏名山大川,峰峦叠嶂。视觉效果上大小相间,疏密有致,也暗合了小中见大的造园思想。亦正如点点浓墨挥洒在这水墨丹青之中,尖锐而苍茫。

三、巴蜀园林流水

流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与山石并为基本要素之一。而在巴蜀之地,园林流水却是胜过山石的。有如望江楼观锦江,点易洞临长江,或是青羊宫沿南河之景,或是开湖引水入园,如文君井、武侯祠,巴蜀园林正可谓是无水不园,无水不欢。如同山一样,巴蜀园林的水也是自然之水。正是“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情,欲,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巴蜀园林之水,如同有了灵魂的活物一般,妖娆而多情,极具灵气。如若园林引水造湖,便是与园中山石交汇成面,且巴蜀园林少有园中造山之举,以水造景多池沼湖泊正是巴蜀园林的又一特点。将园中之水分散而用,更能有助于获得朴素而自然的情趣。

中国山水水墨画以“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为基础。绘画如此,造园也如此。巴蜀园林的先天自然优势,更是其他中国古典园林类型所不能比拟的。无论是带状水系还是园中所开凿的些许小池,都是那一笔笔画龙点睛的湿墨,让巴蜀唯美的山水画卷多了一份娇媚。

四、巴蜀园林花木

巴蜀园林之中的花木配置最有特色的莫过于竹林与花卉。巴蜀之地随处可见竹的身影。竹之劲节,如巴蜀气节之劲;竹之虚空,如巴蜀谦逊之风。望江楼的竹林园闻名全国,武侯祠“梅兰竹菊”四友相得益彰,竹林“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给巴蜀园林平添几分淡雅之气。唐宋时期,巴蜀园林以繁花似锦著称,每一个园林,都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花木之地。杜甫有诗赞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巴蜀园林中的花卉品种繁多却多带地方特色。蜀中的芙蓉,海棠;巴地的山茶花都是造园之中不可或缺的良品。园中花卉种植不同于其他园林的是多用丛植的手法,少用点种之法,为的是能让园中之物更亲近于自然,园林亦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说到花木不得不提贵为中国古典盆景五大流派的川派盆景。这也是巴蜀园林花木最为突出的成就。无论是规则还是自然的造型都是经过大家蟠扎而成,花卉盆景多是规则性蟠扎,树桩盆景则以表现地方树种的自然形态为主。川派盆景幽秀险雄,多以瘦、澜、奇、皱之石为之,正是对巴蜀文化的一种宣扬。花木隐于建筑之间,现于山水之上,或似淡墨挥洒于画纸之上,美轮美奂。

五、巴蜀园林的书画墨迹

巴蜀园林的书画墨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园林之内,文风浓郁,以题景、楹联、匾额、碑记、字画融史、诗、书、画、景于一园。中国古典园林之中以巴蜀园林的楹联匾额保留最多。武侯祠的醒世深思,草堂的遗古绝句,文君井千秋佳话,点易洞周易理学,都在巴蜀园林之中留下了一笔笔旷世的书画墨迹。笔墨文字可观巴山千奇,蜀水万里,亦可得醒世之思,千古佳构;园林之外,青山绿水,园林遁于自然,归于天地,宛如大家几笔挥毫。自古以来便有诗画同源之句,巴蜀园林的构筑更是显得境中有画,画中有诗。建筑、山水、花木相辅相成,调和互补,犹如水墨画中的浓墨、淡墨、湿墨、干墨,是画卷更是一幅山水诗篇。巴蜀园林的美正如一首无言的诗词,亦如一幅绝美的丹青,造就成了一个伟大的综合艺术作品。

结语

巴蜀园林的写意手法也是对巴蜀文化及美学思想的传承,以巴山蜀水为画布,花草虫鱼为墨笔,每一个巴蜀园林都像是一幅出自大家之手的绝美丹青。巴蜀之地,风景优美,可以说巴蜀园林对于自然美的追求达到了无可比拟的境界,这是中国其他古典园林类型所不具备的。如何将巴蜀园林之中领悟到的自然美和水墨意味带入到现代设计之中,也正是我们应该反思和尝试的。

参考文献:

[1]朱春艳.巴蜀园林与江南园林之比较[D].南京林业大学,2006.

[2]曾宇,王乃香.巴蜀园林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章波.巴蜀古典园林发展史[D].四川大学,2009.

[4]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