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堂馆所建设范例6篇

楼堂馆所建设

楼堂馆所建设范文1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楼堂馆所(包括全民所有制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合建的楼堂馆所)的建设,凡列为《条例》第二条、第四条的建设项目,均应执行“先审计,后建设”的原则,按照本规定,由审计机关对建设单位报批《项目开工报告》前的各项工作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条  中央所属单位的项目, 中外合资、合作建设的旅游旅馆(含宾馆、饭店)项目,本市的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含本数)的项目,报国家审计署审计;本市的建设总投资不足3000万元的项目(包括经市计划委员会批准,由本市与中央所属单位合建的项目),由市、区、县审计局按下列分工进行审计:

一、市级机关、团体和市属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项目,由市审计局审计。

二、中共区县委,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区县政府、区县政协的项目,由市审计局审计。

三、除上述第二项以外的区县机关、团体,区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项目,由区县审计局审计。

本市的全民所有制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合建的项目,按照全民所有制单位的隶属关系,分别由市、区、县审计局审计。

第四条  楼堂馆所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的主要内容是:

一、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以及有关资料。

二、按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办理的审批文件。

三、项目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凭证。

四、项目的资金来源。

五、资金落实情况及专户存入建设银行的凭证。

六、《项目开工报告》。

第五条  建设单位在向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以下简称市建委)申报《项目开工报告》前,必须先向审计机关申请审计。

申请审计时,必须提供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银行的批准文件和项目的有关帐目、财务计划、物资采购计划。

未经审计的,市建委不审批其《项目开工报告》。不许其开工。

第六条  审计机关应在接到建设单位的审计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并将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发送建设单位和市建委。

第七条  楼堂馆所项目开工前审计的工作程序,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第五章规定办理。

第八条  违反本规定, 由审计机关给以下列处罚:

一、未经审计擅自开工的,对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责令停工,并按其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的1%予以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负责人处以相当于本人3个月基本工资总额以下的罚款,并提请其上级部门予以行政处分。二、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象的,对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负责人处以相当于本人2个月基本工资总额以下的罚款。

三、对未经审计擅自批准《项目开工报告》的直接责任人提请其所在单位予以行政处分。

第九条  被处罚单位和个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 可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级机关提出申诉。

第十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 由市审计局负责解释。

楼堂馆所建设范文2

据新华社报道,黑龙江省日前梳理出包括停建、停用的“楼堂馆所”在内的200多处政府闲置资产和公共接待资源,用于开展养老服务项目。

将“楼堂馆所”改造成养老机构,舆论近两年呼吁不少。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通过相关调研提出类似建议。但地方政府真能从善如流,按照这个方向去做的,仍是少之又少。就此而言,黑龙江的破冰之举值得充分肯定,更值得其他地方效仿。

在“八项规定”和反腐等压力之下,“楼堂馆所”确实已是人人喊打。网上一搜,会发现去年以来叫停“楼堂馆所”的成果颇丰,诸如“山西叫停290多个滥建楼堂馆所”、“陕西37个新建楼堂馆所全部叫停”、“广西南宁叫停21个楼堂馆所项目”等新闻,各地都有不少。但这些叫停的项目,最终变身成了什么,公众却不得而知。

增量的“楼堂馆所”面临夭折命运,而存量的“楼堂馆所”,日子想必也不会太好过。北京市政协委员闫文辉曾有调研,很多地方政府下属的度假村、培训中心、疗养院所等,处于亏损、闲置或半闲置状态。可以设想,在持续加码的监督压力下,“楼堂馆所”的生存境遇只会更窘迫。那么,这些“闲置资产”该如何处置,也到了该拿出明确办法的时候。

而将这些停建或停用的“楼堂馆所”改造为养老机构,无疑将是极具共识的一种选择。很多城市养老资源匮乏,新建养老院找地难的现象尤其普遍,改造“楼堂馆所”,既可以避免浪费,也能断了一些部门想躲过风头再“死灰复燃”的念头。黑龙江的尝试,则以实际行动验证了这种路径的可行性。既然黑龙江可以做到,其他地方没理由做不了。

所以,就当下来说,一方面地方政府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借鉴这样的做法。毕竟无论叫停“楼堂馆所”,还是提供更多养老机构,都是职责所在。“楼堂馆所”是败坏地方政府形象的“坏事”,而多建养老服务机构,则是民生为先的“好事”。明智的地方政府,应抓住这机会为转型“牵线搭桥”,把“坏事”变成“好事”,赢得民众的更多认同。

楼堂馆所建设范文3

【关键词】京师大学堂 历史遗迹 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97-02

京师大学堂是我国历史上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先河。随着岁月的流逝,京师大学堂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逐渐被世人所遗忘。本文拟追寻京师大学堂的历史遗迹,提出对京师大学堂遗存的保护意见,以此来唤醒世人对京师大学堂的回忆。

一 京师大学堂的历史回顾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停办。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京师大学堂重开,设“预备科”与“速成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京师大学堂增设“进士馆”、“医学馆”、“译学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增设“博物实习科”。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二 京师大学堂的历史遗迹

京师大学堂在创建之初仅有一处校址,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京师大学堂的办学地点也在逐渐地增加。京师大学堂先后有以下几处校址:

1.马神庙(今沙滩后街59号)——“预备科”、“速成科”、“博物实习科”所在地

马神庙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校址。京师大学堂“预备科”、“速成科”(分“师范馆”与“仕学馆”)、“博物实习科”先后在马神庙设立。清代中期,马神庙是清乾隆皇帝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的赐地。和硕和嘉公主的母亲是纯惠皇贵妃苏佳氏,公主出生时,其手指之间有蹼相连,人称“佛手公主”。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月,和硕和嘉公主下嫁给福隆安,选府址于马神庙。京师大学堂成立时,马神庙成为校址。公主的寝宫摆放至圣先师的神位,寝宫后面有两层平房,用做“仕学馆”的学生宿舍。再往后是梳妆楼,用做图书馆。东院有南北两座宿舍,俗称“南楼北楼”,用做“师范馆”学生的宿舍楼和“博物实习科”的教学楼。

“预备科”设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旨在为京师大学堂分科培养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学制三年。生源来自各省选送和大学堂自行招考。清宣统元年(1909年),“预备科”改为“高等学堂”。

“师范馆”设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旨在为各行省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培养教员,学制四年。学员由各行省选送或自愿投考,资格是附生、廪生、荫生、监生、八旗官学学员,无举人,更无白丁,不限年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优级师范科”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迁至今南新华街18号,脱离了京师大学堂,成为一所独立的院校,即“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亦即今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仕学馆”设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旨在为新科进士普及西方科学知识,其实是政府官员速成培训班,课程轻工艺而重政法。学员为在京五品以下、八品以上官员,以及因事留京的道员以下、教职以上候选的外官。

“博物实习科”设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制作各种标本、模型和画图的技艺,为中学培养博物、生理等科的教习。学生来自高等小学堂,分为本科楼和“博物实习科”的教学楼。

2.李阁老胡同(今力学胡同)——“进士馆”所在地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一月,京师大学堂增设“进士馆”,校址设在李阁老胡同。设立“进士馆”的目的是向新进士传授科学知识和政法知识,培养新进士成为“果、达、艺”的优秀从政人才,学制三年。凡年龄在35岁以下的新进士必须入馆学习,由所在省籍发放补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仕学馆”并入“进士馆”,由马神庙迁至李阁老胡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进士馆”改为“京师政法学堂”,完全脱离了京师大学堂。“京师政法学堂”是北平大学法学院的前身。

3.地安门内太平街、前门外后孙公园——“医学馆”所在地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京师大学堂向清政府申办“医学馆”。次年,“医学馆”在地安门内太平街成立,学制三年。“医学馆”分医学和诊治两部分,习医之所称为“习业所”,诊治之所称为“卫生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医学馆”与“施医总局”合并,迁至前门外后孙公园“施医总局”东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医学馆”脱离了京师大学堂,成立独立的学堂,更名为“京师专门医学堂”,中、西医分科学习。“京师专门医学堂”即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

4.北河沿大街54号——“译学馆”所在地

“译学馆”的前身是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位于东堂子胡同49号,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教授多种外语的学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改为“翻译科”,校址设在北河沿。次年,“翻译科”改为“译学馆”。“译学馆”设“外语科”、“普通学科”、“专门学科”等三科,学制五年,设“甲、乙、丙、丁、戊”五个年级。清宣统三年(1911年),“译学馆”停办。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译学馆”成为北京大学法科所在地。

5.虎坊桥——“译书局”所在地

“译书局”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隶属于京师大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办,负责编辑京师大学堂所需各类教科书。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译书局”停办。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止了科举,各省开始建立学堂。为统一管理全国学堂事务,清政府以“译书局”班底为基础,成立了“学部”,统管全国学政。辛亥革命后,“学部”改为“教育部”。

6.安德里北街21号西院——“分科学院”所在地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京师大学堂在黄寺以南(今安德里北街)筹建“分科学院”。清宣统二年(1910年),“分科学院”建成,计有五栋楼房,由设计日本使馆的日本近代建筑师真水英夫设计而成。一年后,清朝覆亡,“分科学院”改作北洋政府的炮兵营。

三 京师大学堂遗迹的现状及其保护

1.京师大学堂遗迹的现状

京师大学堂的六处校址分属北京的东城、西城、宣武三个区。当年六处校址各司其职,百年之后其命运也大不相同。马神庙现被酒店、餐厅、办公单位占用,原有格局破坏严重。进士馆、译学馆、译书局沦为大杂院,无法寻觅当年的踪迹。译学馆现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占用,外人不得随便出入。分科学院的五幢老建筑被拆除一幢,改建为住宅楼房,现存的四幢建筑全被占用,其中三幢分别是当年的文科楼、经科楼和理科楼。

2.京师大学堂遗迹的保护

由于文物价值、重要程度、使用情况不同,对京师大学堂的遗存要分级保护,区别对待。

马神庙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校址,早年又是公主府,文物价值高,尚有一定的遗存,应当作为主校区重点保护。建议腾空马神庙内的单位和住户,恢复马神庙当年的原貌,寻回当年的文物,创办“京师大学堂纪念馆”。

进士馆、译学馆、译书局所在地现已沦为大杂院,原始面貌毁之殆尽,无从恢复,建议悬挂“京师大学堂进士馆旧址”、“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旧址”、“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旧址”等文物牌,并附带介绍,告知世人这里曾经是京师大学堂的一部分。

译学馆是京师大学堂一处重要的校址,到了北京大学时期,这里又是法学院所在地。“”时期,译学馆是关押进步学生的临时拘留所。译学馆现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占用,建议在最高人民检查院内竖立“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旧址”纪念碑。

分科学院的办学历史最短,仅一年。但是,分科学院内现存四幢老建筑,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体现着当年的设计水平和建筑风格,理应作为古建筑保护下来,不得随意拆除。

四 小结

京师大学堂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高等学府,本不应为世人所遗忘。保护京师大学堂的历史遗迹是当代不可推卸的历史职责。

参考文献

楼堂馆所建设范文4

北京大学――贝公楼

贝公楼,现名北京大学办公楼,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楼,1931年被燕京大学校楼命名委员会定名为贝公楼。楼前的麒麟、丹墀均系圆明园遗物,由光绪皇帝胞弟爱新觉罗・载涛购得,存放于润园多年后移此。办公楼坐东朝西,位于原燕京大学东西中轴线上,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宫殿式建筑,现为学校党政机关的办公处,金碧辉煌的二楼礼堂可容纳600人,学校举行重要会议以及外国政要访问北大发表演讲都在此进行。

复旦大学――光华楼

作为复旦跨入新世纪标志的复旦百年第一楼――光华楼,被列为上海市重大工程,是堪称国际一流的教学综合楼。整幢楼高达142米,造价约5.5亿人民币,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地上30层(除设备层),地下2层,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楼”。其名称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校名典出:“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光华楼华贵典雅,突出了其作为复旦招牌的建筑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馆

上世纪30年代,交大因教育发展所需,申请建造工程馆。得到铁道部批准后,由张元济、王清穆、唐文治、蔡元培和陆梦雄等老校长以及校友会多方募集建设资金,1930年12月20日动工建设,由上海滩实力雄厚的营造厂馥记公司承办。工程馆以二层为主、局部三层,平面呈“口”字形状,中有内庭院,原称博物院。1932年1月工程馆竣工。交大工程馆的总体建筑艺术形象充满力度,富有阳刚气质。今天,工程馆早已是象征上海交通大学历史传统的标志性建筑,周围有容闳堂、哲生馆、话务馆和新上院等老建筑。

南京大学――北大楼

北大楼是南京大学标志性建筑,也是南大的象征。它建于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地上2层,地下1层,中部建有一座5层高的正方形塔楼,将整座建筑分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塔楼顶部是十字形脊顶,实际上为西洋式钟楼的变体;楼体由明代城墙砖砌筑而成。在风雨飘摇的百年历史中,它始终坚毅地伫立在南大的校园里,仿佛要向每一位来此求学的年轻学子诉说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今爬满青藤的北大楼俨然已经成为南大的一种象征、脊骨和精神高地。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

明德楼是前国内高校规模最大的单体教学建筑,他具有体量大、功能全、现代化程度高三大特点。作为集教学、实验、图书阅览、办公、剧场、演播厅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建筑,其占地面积约3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总人数约10000人,最多可满足6300名学生上课需要,此外明德广场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可组织万人的大型活动。整个建筑共有多媒体教学、卫星实时接收、安全监控等各类设备设施及强弱电系统25个,并设有800个终端的计算机广场。

吉林大学――地质宫

吉林大学地质宫始建于1952年,总建筑面积29528平方米。目前作为吉林大学朝阳校区的重要行政办公楼使用,吉林大学博物馆设于其二层,馆藏丰富、精品荟萃,奇石、宝石、陨石、化石等藏品享誉中外,是我国乃至亚洲著名的地质博物馆之一,“地质宫”已申报吉林省重点历史保护文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楼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新主楼用地面积64308平方米,历时两年半时间完成,总投资有九个亿人民币,是目前国内高校最大的单体教学楼。整座大楼秉承大方典雅建筑风格的同时,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高标准、智能化教学楼。新主楼整体呈长方形结构,采用周边院落式布局方案,雄伟壮观。新主楼的1到6层为教学科研区,7层至11层为办公科研区,内部会议中心为会议区,可同时容纳1.5~2万余名教职工、学生及科研人员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楼堂馆所建设范文5

[关键词]建国初期;重庆;公共建筑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8-0048-03

一、建造背景和特点

1950~1954年西南大区时期,地处西南东部的重庆,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在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首长的中共中央委员会西南局的直接领导下,实现旧貌换新颜的历史巨变,着重恢复发展了重工业,并开始按计划的有重点的进行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当时重庆市第一区(1995年改名渝中区)虽然是全市的商贸中心,也是文化比较繁荣的城区,但上百万人口集居在方圆不足10平方公里的半岛上,市区坡坡坎坎,街道狭窄拥挤,甚至连一座能同时容纳千人以上的大型集会场所也没有。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真正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作用,1953年,我国制定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对当时的建设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建设势在必行,一些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出现。公共建筑意为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按公共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公共建筑有行政经济管理类、邮电通讯类、科研教育类、文化娱乐类、医疗卫生类、体育休息类、商业服务类、其他类等。它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多方面紧密联系,是城市生活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

(一)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

中共重庆市委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坐落于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正街72号。1950年6月,由公营重庆建筑公司设计并施工,1951年9月竣工,西南大区撤销后改成中共重庆市委办公楼,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办公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建筑,共四层,大楼第一、二层均有大会议室,室内为楠木嵌花地板,办公室和走道为磨石地面。大楼四边墙顶嵌有一圈斗拱(现场预制后安装),正立面中间墙体顶部有一幅工农兵浮雕像,入口两边为高勒脚花台,环形车道相衬托。大楼全部采用钢窗,木制品如硬木门、硬木墙裙、窗帘盒、挂景线经过铁锅熬煮及烘干处理,迄今不裂不蛀。防水屋面二毡三油,上铺一层砖,效果良好。

该建筑建于1951年,为一砖混结构建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势,采取传统柱网式基础布局,主体三层。平面以一个横向长方形为横轴,左右两侧各延伸出一个矩形;正立面以4层塔楼门厅和偏右布置的门廊、台阶等组成建筑立面的构图中心。整体外观融入西式建筑风格,歇山顶,苏式扣隼板瓦铺作屋顶,米黄色墙面,无花饰矩形窗户。建筑以边长0.66米的正方砖柱支撑木梁构架,荷载由木楼板向木梁传递而来。一楼至各楼层为木楼螅楼板为企口缝拼花木板作面层。占地总面积约4851平方米;大楼总建筑面积5389.3平方米(除梯步),其中主楼建筑面积3760.8平方米,前楼建筑面积668.5平方米,后楼建筑面积960平方米。主楼坐北朝南,呈东西走向,充分考虑了通风与采光。前楼在主楼正门西侧向南延伸,后楼位于主楼东侧向北延伸。另在大楼前后设有四个花园及一个消防池,占地面积约2964平方米。主楼、前后楼均为三层,楼层之间间错相接,其中主楼高17.55米,前、后楼高16.3米。1954年,市委撤离办公,西南大区撤销后,按邓小平要求的给群众“打文化牙祭”,作为重庆市博物馆文物展览大楼使用,改造时曾将内部的隔墙部分拆除,以便陈展,但未在结构上造成损坏。2001年,该房被列为危房停用。现存建筑经全面整修,保存完整。2000年以后,作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办公用房使用。

(二)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173号。设计师张家德,始建于1951年,落成于1954年4月,定名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4年7月,西南大区撤销后改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并延用至今。

该建筑由礼堂大厅、步云楼、南北配楼、后建的东楼以及人民广场前的牌楼组成。建筑设计采取中国传统的民族形式,礼堂大厅的屋面造型仿北京天坛祈年殿,在角钢网壳附加木屋架成琉璃瓦屋面。大礼堂主厅采用半球形钢架穹顶,附加有三个层次琉璃瓦屋面的木结构屋檐;结构设计采用大跨度直径46.33米钢结构穹顶,置于现浇钢筋砼楼柱上;南北两翼配楼两对塔式四方亭和六角亭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及琉璃瓦屋面装饰,仿天坛的36根红柱及配楼走廊一部分红柱用板条包成,大礼堂和配楼招待所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建筑物的组成以圆形的礼堂大厅为中心,两旁侧翼的四层楼房作为配楼,外部建造有一座牌楼大门,进入宽大的庭园后,走上128步石级阶梯就可到达大厅内剧场。在大礼堂正立面的中央入口处建造的门楼,其造型仿北京天安门,南北配楼两端建有琉璃瓦屋面对称的塔式亭阁。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二路174号。始建于1951年7月,1952年落成,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的邓小平亲自题写了宫名。

大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独立柱廊,部分欧式线脚,是形象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主体建筑是公用会堂兼影剧场,1951年徐尚志主持设计,龚达麟协作,采用30米大跨度的以小型角钢拼作矩形上弦的屋架,楼座台口的大梁现浇钢筋混凝土门式框架30余米跨度,造型简洁,平面呈扇形,正立面呈弧形,厅堂内大梁不用柱子,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观众席1450座。

文化宫电影院和文化广场目前占地120亩,使用面积3万多平方米,2009年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造,改造后的文化宫总建筑面积增加到5万多平方米。2009,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重庆市体育馆

重庆市体育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体育路,于1953年西南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施工单位为西南第一建筑公司,1954年3月开工,1955年2月竣工交付使用。

体育馆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加上附房共8704平方米,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看台钢筋混凝土结构,观众座位4425个。拱形屋面,钢屋架跨度36.5米,比赛场地长37米,宽21米,采用楠木嵌花地板,外墙的墙面装饰用人造大理石,配置有牌楼彩画。该馆设计功能合理,交通系统明确,疏散路线通畅,外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砖石结构风格,显得坚实有力,比例良好。2008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优秀近现代建筑。2009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重庆大田湾体育场

重庆大田湾体育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市建工局设计处设计。1951年在的主持下修建,1956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施工单位为重庆市第一建筑公司。是重庆标志性的体育建筑,是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是建国初期重庆十大建筑之一。

体育场傍山而建,主体建筑面积9665平方米,其中设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椭圆形梯级看台下面有7000平方米,用于体育器材室、运动员活动室、休息室。整个看台能容纳观众4.5万人,场内有草皮足球场和田径场,包括400米环形木屑跑道。后改造。

(六)重庆市体育局办公楼

重庆市体育局办公楼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体育路雕塑右侧。该建筑建于1955年,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此办公楼与体育馆同时修建,主要作为体委办公、会议用。

该建筑坐南向北偏东10度,为二楼一底仿中国传统北方官式建筑风格,建筑沿中轴对称,中部突出。中部为歇山墙面,仿中国传统北方官式建筑做法,用混凝土现浇斗拱装饰。两翼为重檐歇山顶,有仿木斜撑装饰。外墙瓷砖贴面,内部为混凝土结构,局部建筑为混凝土现浇装饰,外观较新。办公楼与体育馆临街相对,遥遥相望,和周边建筑形成组合环境,楼前两旁有花坛绿地相配,树木成荫,与体育馆建筑相协调、匹配。2008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优秀近现代建筑。2009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价值评估

(一)建筑生态价值

古代的重庆因为其地理环境有别于平原城市,建筑本身的设计往往因地就势,建筑大多朴实无华。重庆开埠后,又受到逐渐成熟的建城模式影响,融合了其他地域因素,先后形成了外国洋行、“陪都”迁建机构聚集区。而作为新中国初期礼堂建筑的鲜明代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重庆现存最大的带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建筑,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被评为“亚洲20世纪十大经典建筑”,当时重庆还没有一座可以同时容纳千人以上集会的礼堂,这类大型礼堂建筑之设计俨然突破了设计工作的本身,成为民族文化表达和展现的结合点和关键点,在礼堂内部净高55米的大厅中间没有一根柱子,时至今日仍然气势恢宏、宏伟壮观。

(二)人文价值

渝中区作为重庆直辖市的母城和发祥地,近年来在都市建设的大潮中,几乎和国内各大城市一样都是高楼林立,寸土寸金,城市的同质化现象和问题趋向突出。与之相伴随,这些新中国形成的公共建筑落成至今大多已走过了一个甲子,是新重庆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也正是城市的建设、发展促成了公共标志性建筑与设施的迅速现代化。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庆最早兴建的机关办公楼,是建国初期重庆市的政治活动中心,见证了重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生产的关键时期系列重要事件,随后又是、邓小平让重庆老百姓“打文化牙祭”的指示最重要落实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运动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重庆市的体育建筑也在当时得到了极大地发展。重庆大田湾体育设施群是新中国早期建造的全国甲级标准体育馆(场),从这里培养了一大批体育骨干,为国家输送了很多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并为全市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专业队及业余训练,进行国内、国际性比赛,满足更多人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城市发展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社会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公共建筑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文化地标,是文化彰显和历史传承的重要基础。上世纪50年代,以两路口、上青寺两个街道为中心建造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市少年宫、市体育馆(场)、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工业展览馆、市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时代记忆,已经融入广大重庆市民的城市情感中,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劳动人民生活境遇的改变和精神面貌的提高。当代的文化建筑正在朝向集文化、艺术、娱乐、休闲、商业、服务和产业创新于一体的方向发展,正在成为大众化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结合的场所和催生新的城市文化的发生器。

楼堂馆所建设范文6

游览线路:学校简介——图书馆——行政楼——创业街——食堂——学生公寓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这所学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我是你们这次的导游,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沈xx,大家可以叫我小沈,那接下来就由我来介绍下这所学校的概况,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浙江宁波,是经浙江省xx政府批准,在原宁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基础上组建的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学院由宁波大学、宁波市教育局共同投资建设,由宁波市领导和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383人,其中专任教师264人,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目前全日制在校生7133人,其中本科生1063人。学院下设商贸学院、信息学院、财金学院、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国交学院、艺术学院、景观生态学院、成人教育学院9个二级学院。它的前身是宁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于2005年9月正式成立。是由原大学职教学院图书资料部改制而成。图书馆由主馆和溪口分馆组成。个拥有独立的图书馆大楼。主馆面积5043平方米,分馆面积1650平方米。图书馆现拥有藏书27。9万册,年订报刊450余种,并可共享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的全部文献资源。图书馆以学校职业教育为特色,建立了以旅游、环境、园林园艺、艺术等学科为特色的藏书体系。现图书馆正在重新建造,并于2013年将会竣工。

各位同学,大家顺着我的手指看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座教师办公楼与休闲吧组成的一幢楼,一般各学院有什么大型的晚会都会在楼下的演艺大厅举行,校园社团活动十分丰富。这里可以说是整个学院的核心。那大家再往前看,就可以看到有一片小树林,这里到了夏天就会非常的热闹。那大家随着我的脚部向前看,就可以看到两幢教学楼,平常学生们就在这里上课。

现在我们沿着前面这条小街就能看到学生们开的所谓创业一条街,这里有一家非常有名的一家诚信小店,无人看管,自觉买东西。大家是不是也想去看下呢,在这条街的右边就是操场和一个篮球场,大家看,有人在那打篮球呢!这条创业街还开了复印店和专门的旧物回收店等,大家不妨有空可以去看下。

各位同学,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食堂,食堂共有两层,楼下是学校里开的平常的食堂,而二楼就是设有一些小吃,快餐等,样式齐全、 品种多样,大家可以不用担心饭菜的单一性,而且这些饭菜都非常美味。

上一篇母亲劫

下一篇数学故事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