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墨梅范例6篇

王冕墨梅范文1

【关键词】王冕;墨梅诗画;道家文化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绍兴诸暨人。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梅叟、煮石道者、老村、梅翁等。著有《竹斋集》。元代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据宋濂《王冕传》所载,幼时放牛,常潜入村塾听人诵书,听后默记。曾参加进士考试,不中,遂决意科举,放浪江湖。读古兵书,戴高檐帽,被绿蓑衣,着长齿木屐,或骑黄牛,手持《汉书》以读,人皆以为狂生。同时四处游历, “游历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 长期的游历生活,使他广泛的接触到社会各阶层的状况,预感元代社会即将出现大动荡,次年秋回归故乡,携妻隐居会暨山。

王冕晚年隐逸山林,与花卉中矜赏竹梅。早年屋舍周围茂竹密敝,环境优美,遂以竹名斋。自称“平生爱梅颇成癖”,晚年嗜爱尤笃。宋濂《王冕传》,其“隐于九里山,种豆顷亩,粟倍之。种梅花千树,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早在浪游四方时,王冕便有了:“便欲筑山之幽。断桥流水无人处,添种梅花三百树。直待雪晴冰满路,骑驴相逐寻诗去。”这里可看出王冕是何等潇洒自如。

当时元朝正处在一个道家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在这样社会大背景下,也影响了元代画家的绘画,而王冕也深受这样思想的影响。一般而言,在一些诗画中如果以青山白云、野鹤孤道、渔独舟等这类的内容,可以说这有道家风骨的再现。而王冕对素有“梅妻鹤子”之称的宋初林和靖十分敬佩,在他的咏梅诗句中有这样写到:“和靖门前雪作堆,多年积得满身苔。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又如“昔醉西湖处士家,酒痕吹上水边花。东风狭碟迷香梦,一树珊瑚月影斜。”林和靖在孤山植梅放鹤的生活以及他放狂自然、高逸超尘的野逸追求都深深让王冕着迷,孤山的梅花,西湖的风景这些都让他迷恋,因而他对孤山梅、西湖水有着难以忘却的情怀,在其诗画作品中反复的描绘吟唱。在诗歌《下直沽》:“拍河健橹比长驱,百尺飞帆下直沽。浩浩碧天秋气萧,堂堂明月夜窗虚。旗两岸芦花影,鼓三声海浪趋。淡烟荒草是幽都。”《江山渔隐图》:隔山青欲流,江云洗尽江风秋。幽人小艇江上游,碧波万顷无白鸥。我知幽人爱潇洒,岂是机危鸥不下?⑦《云麓渔舟图》“大山小山无寸青,长江万里如明月。楚天不尽鸟飞绝,老树欲动风无声。何人方舟顺流下?草衣箬笠俱潇洒。蓬舟有儿能读书,不是寻常钓鱼者。玄真子,陶朱翁。避世逃名俱已矣,后来空自谈高风。我视功名等尘垢,何以忘言付杯酒?武陵岂必皆神仙?桃花流水人间有。”从这些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出王冕向往的生活态度,不为权贵挣扎,一心希望自己过着幽静、雅意的隐士生活,而这些生活态度又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他的诗画之中,从中能看出他对道家思想的应用。

在王冕留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有着道家的静意。道家讲究清静无为,比如说,以清体静、以远体静、以野体静、以幽体静、以孤体静、以寂体静、以空体静、以古体静、以寒体静、以凉体静、以枯体静、以疏体静、以隐体静等等。角度虽然不同,但用意一致。比如王冕的《墨梅图》现存于日本宫内廷。提款为:王元章为敬安作,并提七言绝句一首:“霜花浮影月娟娟,恰作西湖雪后天;清气逼人禁不得,玉箫吹上大楼船”。从这副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以枯、凉、幽、寒来表现静意。而他的《南枝春早》作品是王冕密梅风格的代表。题诗一首,后题[会暨王元章自南作]。题诗:侯仙人学道成,欲乘黄鹤见三清;明月独立天坛上,雪域衣裳玉佩聋。其中“黄鹤”在道家看来是仙友的意思。而《南枝春早》图则是以枯、寒、阔表达静意。

另外王冕的《幽谷先春》图也有静意的表达。《幽谷先春》全名[集古名绘],印一,竹斋书画。提款:[元章],字山农。此副也是王冕存世墨梅画中的精品。其图的名字就体现了静意,幽、空、野淋漓尽致的表达了静意。此外,另有王冕的《照水古梅》,左中央部位则题提款:[乙末秋八月望前一日会暨山农王冕],钤印三:王元章、竹斋书画会暨佳山水。从题目中可看出古、幽、清的静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人常常把梅花和太极联在一块,这就为梅花题材加了一层神秘感,因而也就促使了元代一大批咏梅爱梅之士,而王冕就在这样的时代熏陶下咏梅画梅,而梅花又被道教视为太极符号,有“ 一花一太极”之说。元代田园诗人黄镇成(1288-11362)有《题梅花太极图》诗云:“太极在物物中,不独梅也。而梅开冬熟夏,得六阳之纯气,华得受采之全色,实得曲直之正味,是梅为植物之尤异着,中明绘为十图,以见太极之初终。万里江天欲雪时,石梁斜路枕寒漪。山翁拟觅春消息,踏遍青苔未有诗。”诗人视梅花为带来“春消息”的使者,因其花得“六阳之纯气”,“受才之全色”为“太极之初衷”。⑩这些都明显涉及道家的一些理念,而王冕也被这些隐士的道学思想影响着。

参考文献:

[1]宋濂.《王冕传》王冕《竹斋集》附录

[2]徐勉之.(未署)《保越录》

[3]宋濂.《王冕传》

[4] 王冕《竹斋集・续集》

[5] 王冕《王冕集》

[6] 《程氏遗书》卷一一

王冕墨梅范文2

意思:反通“返”,即有返回之意。

此句译文:傍晚才返回。

出自《王冕求学》,文章主要讲述作者小时候对知识的渴望。

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王冕墨梅范文3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它傲冰斗雪,既有冰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梅花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傅梅影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墨梅”,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更显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墨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北宋时期林和靖、坡等诗人热情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之情,梅花因而成了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宋、元以来,历代画梅大师迭出,大诗人、大画家王冕被画梅和颂梅者称之为“梅圣”。他创作的“墨梅”风格,可用“神韵秀逸”来概括。王冕在自绘墨梅上题写了一首千古绝唱:“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被选入当今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诗中的一个“淡”字表现出墨梅的风格,一个“满”字将墨梅清淡的芬香充盈天地之间。王冕不愿意为达官贵人服务,曾画一幅梅花悬挂在墙壁,题诗云:“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他隐姓埋名在家乡浙江诸暨的九里山蛰居,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和纯洁操守,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梅影先生自幼受父亲熏陶开始学画,老师见其画梅有灵性,为他取名为“梅影”。从此他恋梅、画梅、诗梅,对梅花情有独钟,与梅花结为知己。梅影先生的画在继承传统功力的基础上,注重“意”对“神”和“形”的主导能动作用,努力从造化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因而使自己的作品从精神性和形式构成上都具有实质的根基,显得丰富多彩,新鲜生动,这是这部精品集的特色之一。《一身傲骨,满怀清气》是梅影先生70岁的墨梅精品,气势磅礴,枝干虬劲,表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傲骨精神。在许多大构图墨梅作品中,他敢于塑曲干如蛟龙,有腾空于九霄之气势,苍遒之干,墨韵四射,八面出锋,勾墨花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功底来自认真观察生活。

将绘画艺术与精、气、神融为一体,是《傅梅影墨梅精品集》的特色之二。梅影先生认为,他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梅花是我友,梅花是我师”,梅影先生以梅花铸就自身性格,胸怀坦荡,不媚权势,不屈不挠。他在遭受挫折之时,也以梅言志,以梅花的傲骨精神激励自己,坚信严冬过后必有明媚春光。“忽如一夜清香发,又见梅花二度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使他重登画坛。梅影先生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充满精神魅力的诗句,激励他栉风沐雨,经历磨难,顽强拼搏,他“精、气、神”全都凝聚在笔底的梅花上。时间飞越了三十年,他很自信他的梅花画出了风格,画出了品位,凭自力奋进的人终于在艺术事业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将“诗格”、“画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是《傅梅影墨梅精品集》的特色之三。梅影先生是一位具有诗才的画家和书法家。《墨梅精品集》中收集了梅影先生125幅墨梅精品、48首诗词和20多幅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是作者诗格、画格、人格的真实写照。由梅影先生创作、迄今在江西九江广为传唱的《甘棠湖之夜》,20世纪80年代曾荣获全国歌曲创作一等奖。歌词传导出一种秀美宁谧、心旷神怡的境界,把九江甘棠湖之夜写得美轮美奂、动人心扉。梅影先生以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作画时又将心中蕴藏着的诗境以笔墨勾写点染出来,成为赏心悦目、荡气回肠的艺术精品。梅影先生作于72岁时的一幅“明月有情常照我,春风着意送寒香”的墨梅,用了半幅纸面描画出从云层中拱出的一轮皎月,一幅梅花从画幅下半部伸向夜空,似与月对语,画面明净简洁,浓郁的诗意和情趣扑面而来,耐人寻味;梅影先生所作《雪梅》题咏:“夜半和风到窗纸,不知是雪是梅花”,把人们直接带进一个冰雪晶莹、纯净美丽的银色世界。这些诗情画意勾画出艺术家的心灵意境。

王冕墨梅范文4

2、《白梅》元代·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3、《病牛》宋代·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4、《临江仙·梅》宋代·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5、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6、《山中雪后》清代·郑燮。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7、《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王冕墨梅范文5

翻译: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赏析: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来源:文章屋网 )

王冕墨梅范文6

关键词:《牡丹亭》 故事情节 狂欢化

一.巴赫金的狂欢诗学

狂欢诗学起源于欧洲中古时代的狂欢节。全体民众均以平等的身份参加,等级、地位、政治身份、财富差别等均被搁置在一边,大家亲昵地、平等地、自由地交流,从而产生一种理想的、乌托邦式的人际关系――距离消除,秩序打乱,等级消失。在狂欢节上,笑是主角,在讥讽、嘲弄甚至是赌咒、骂人等引发的各种笑声中,人们抛掉了现实中沉重的心理负荷,获得了身心的解放和自由。狂欢节还有一定的仪式性,其中最主要的是笑谑地给狂欢节国王加冕和随后脱冕。加冕使得普通的人或物被赋予神圣的意味,而脱冕则脱掉了人或物神圣的外衣,使其回归普通。

巴赫金把这种狂欢节精神转移到文学领域,文学中的狂欢化体现为对狂欢节活动的描绘,描写脱离常规的狂欢节式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以及混杂使用各类语言形式、重视笑谑语言等。重视以狂欢节为代表的民间狂欢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把握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因素中所蕴涵的狂欢精神,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是狂欢诗学对于我们的启发,也是要求。

本文从狂欢的视角分别对科举、战争两个情节加以探讨,以挖掘出它们内在的一致性。

二.狂欢化的故事情节

黄天骥在《闹热的》一文中认为《牡丹亭》是极为闹热的,并从活跃舞台效果、吸引观众的角度对此做了肯定,“让闹哄哄的气氛化作舞台上吸引观众的磁力”。笔者赞同他的观点,并进一步认为,舞台效果只是一个方面,“闹热”的深层是一种真正的狂欢精神――对官方话语和等级制的颠覆,对自由、平等、生命的礼赞。只有把握住这种狂欢精神,才能对剧中的闹热场景和种种喜剧性因素做出合理、深刻的读解。

1.“哭来”的状元――柳梦梅的“加冕”和科举的“脱冕”

与其他的才子佳人系列的戏曲或小说不同,柳梦梅高中状元不是杜、柳二人结合的必要条件,因为在赴考之前二人已经结合,中状元只是他们的结合获得世俗认可的一个砝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加之作者对科举前后的精心铺陈,使得这一情节拥有了独立于爱情故事之外的思想意义。

柳梦梅的起家是从干谒开始的,干谒并非什么光彩事,柳梦梅也没有在干谒中显示出什么过人的见识和才华,不过是一番自吹自擂。临安应试更是荒唐,柳梦梅踌躇满志地赶到考场,不料误了考期,这本是无可挽回的,但他居然起死回生了。“天呵,苗老先生赍发俺来献宝。止不住卞和羞。对重瞳双泪流。”(《耽试》)――就是这哭声惊动了恰好是主考官的苗舜宾,故人来访,于是破例补试,并高中状元。暂且不论试题与答卷情况,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苗舜宾认出“告遗才”的是柳梦梅时便认定“真乃南海遗珠也”,未考便对其青眼有加,而柳梦梅在之前的干谒中并未真正显示出任何足以令人侧目的才华,无疑这将影响判卷的公正;另一个细节是柳梦梅主动告知“小生岭南之士”时,苗舜宾低声相认,并告知其已被点为头名,而柳梦梅也意识到这一点,心中窃喜:“且当青镜明开眼,惟愿朱衣暗点头”。人情掩盖了公正,柳梦梅的状元资格实在是让人怀疑。

不正常的不止是柳梦梅的状元,整个考试都很不正常。首先是主考官苗舜宾,“俺的眼睛,原是猫儿睛,和碧绿琉璃水晶无二。因此一见真宝,眼睛火出。说起文字俺眼里从来没有。”这样一个人担任主考官,何其荒唐。他判卷更加荒谬,因为眼里从来没有文字,便不加细审,以自己揣摩到的圣意作为判卷标准,“主战者第一,主守者第二,主和者第三。”柳梦梅的试卷他看也没看,只因柳极为稳妥的“可战可守而后能和”的说法合乎他的心意,加之有一面之缘,便直接将其点为状元,柳梦梅的状元来得可谓轻而易举。其次,作为进身之阶的科举考试,本应群贤毕至,但这次考试的试卷不仅少,而且选出来的天字号三卷所发之议论荒谬乖僻,让人忍俊不禁,实在不象是京城考试所应出现的局面。于是,整个科举考试成了一场闹剧。

在西方的狂欢节上,人们通过仪式性地给狂欢节国王加冕和随后脱冕,以表达对不合理的等级制度的不满,表明神圣和普通可以相互转化,二者之间的界限是变动不拘的。在《牡丹亭》中,柳梦梅被“加冕”,成了状元;而科举却被褪去了神圣、公正的外衣,成功“脱冕”;同时“状元”这一本荣耀无比的头衔也隐去了光华,因为它只是一场闹剧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科举这一情节是狂欢化的情节,柳梦梅、状元、科举,都在一片狂欢的氛围中成为被嘲弄的对象。

2.“买来”的和平――陈最良的“加冕”和战争的“脱冕”

在《牡丹亭》中,有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共同推进剧情的发展:杜丽娘出入生死之间寻找爱情是主线,战争则是一条副线。对于战争,作者不惜笔墨,而战争与柳杜的爱情故事没有必然的联系,作者何以用笔如此奢华?难道仅仅是为了给杜、柳二人的姻缘际遇制造一系列的波折或巧合?显然不是,那样的话,作者完全可以用简单的交代来代替铺陈而丝毫不会影响剧情的发展。作者的浓墨重彩肯定是别有匠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了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很明显,这是一场荒诞的战争。首先,交战的双方是不对等的,一方是堂堂的朝廷,另一方居然是盗贼李全夫妇。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伙盗贼居然搞得朝廷风声鹤唳,束手无策。杜宝一年过五旬的老人,却成为朝廷的救命稻草,先是维扬,后是淮城,疲于奔命。而李全夫妇却得以从容地调度兵马,“堑断长淮塞五湖”,将局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一边是盗贼们的粗豪骁勇、气势汹汹,一边是官军的虚弱无助、悲泣暗祷,当杜宝用极不光彩的手段幸运地换来了兵戈的暂时平息时,他并没有给朝廷带来任何尊严,有的只是屈辱。更可悲的是,好像没人意识到这一点。围释后,军中马上召开隆重的庆功宴,“水陆务须华盛,歌舞都要整齐”(《闹宴》)。筵席上,是文武官员们对杜宝的肉麻吹捧和繁文缛节,而杜宝的沾沾自喜之情也溢于言表。最意味深长的是女乐们的一句唱词:“壮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能歌舞。”虽然高适诗句中的“犹”字被改成了“能”,但那种悲愤与讽刺仍然存在。总之,作者有关战争的浓墨重彩表明:腐朽的封建朝廷气数已尽,而这场战争始于统治阶级私欲(争夺西湖)的膨胀,开始得荒诞,结束得更荒诞,实实在在是一场闹剧。

战争就这样被“脱冕”了,没有正义和尊严,只有私欲和屈辱。伴随着战争的“脱冕”,陈最良却成功“加冕”了。这个迂腐至极、百无一用的儒生,机缘巧合,不情愿地充当了一颗举足轻重的棋子。他先被叛军利用,见到杜宝劝说其献城投降;后又被杜宝委托充当说客劝李全夫妇投降,“送书一事,其实怕人。” “恐游说非书生之事”(《折寇》)心怀恐惧而又难以推脱。就是这样一个人,战乱平息后当上了黄门奏事官――一个可以时常面见皇上、最方便进言劝圣的重要职位,真是可笑又可气。

综合对科举和战争这两个主要情节的探讨可以看出:在《牡丹亭》中,汤显祖消解和批判的不仅是“理”,而是包括“理”在内的整个没落的封建社会。在看似荒诞的情节和无情的讽刺嘲弄中,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等级制度、封建统治等纷纷“脱冕”,褪去它们神圣高贵、不可侵犯的光环,暴露出腐朽、专制、欺骗的反动本质。本文将《牡丹亭》的情节称为狂欢化的情节,正是着眼于这种彻底的批判和颠覆精神。那种仅着眼于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认为整部作品应紧紧围绕爱情展开,从而视战争等情节为多余,认为整部作品结构松散拖沓的看法实在是一种偏见,未能看到这些情节内在的一致性。黄文锡认为,《红楼梦》是一曲没落封建社会的挽歌,这首挽歌的“序曲”是由早在明代的汤显祖完成的,在他的《牡丹亭》中就已经潜伏了这种悲剧色彩。这一观点是非常深刻的。

参考文献:

[1]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A].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 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 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5]黄天骥、徐燕琳.闹热的牡丹亭――论明代传奇的“俗”与“杂”[J].北京:文学遗产,2004,(2).

[6]黄文锡.论汤显祖创作思想的发展[A].汤显祖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7]徐朔方.汤显祖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