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美剧范例6篇

囚徒美剧范文1

下面紧接着还有一条,“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深深的感慨:‘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都是扛着棺材上路的!”,自称“从地狱回来”的胡志标,对企业家群体命运的感悟刻骨铭心。

对于这一点,胡志标是有发言权的。15年前,26岁的胡志标80万元起步涉足VCD制造,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创下27亿产值,缔造了“爱多神话”,不料鼎盛时期危机乍现:股东分歧、资金困难、供应商债务、管理层震荡,民营企业遭遇到的一系列普遍问题将爱多卷入漩涡,这位商界奇才也“抗着棺材”步入“地狱”。

胡志标的经历是一群人的缩影,从牟其中到史玉柱、从唐万新到宋如华、从周正毅到黄光裕,无不在登顶时刻变身成为市场经济初期一个“历史的囚徒”。尽管遇到的具体问题各有不同,但其中共性是:在追求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囚徒困境”。

这是一个不断被重讲的经典故事:两个嫌疑犯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审讯。这时,如果这两个“囚徒”一起“合作”都不招供的话,可以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释放);但由于信息不明,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选择,首先出卖对方反而为自己带来最佳利益(缩短刑期);然而,如果都选择背叛出卖对方的话,反而谁也得不到利益(均被判刑);这就是数学家阿尔伯特?塔克1950年讲的“囚徒困境”。

其中原理是:选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损害全体利益,结果反而谁也得不到利益,这就是“困境”所在。虽只是个理论模型,“囚徒困境”却在市场经济、环境保护、社会生活中被频频印证。

当年胡志标为扩展市场规模,1997年6月启动“阳光行动A计划”,降价45%大打价格战,不仅令步步高、金正、万利达等巨头叫苦不迭,成千上百中小VCD厂商纷纷倒闭,最终爱多也自食苦果,造成产品积压、利润受损、资金链断裂,引爆爱多危机,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

然而,这并非胡志标一个人的命运。

在胡志标的“爱多神话”和唐万新的“德隆帝国”轰然崩塌之后,从三鹿奶粉霍然倒掉到紫金矿业污染汀江、从吴英非法集资被捕到王德军巨额行贿落马,中国企业家们“扛着棺材踩雷”的悲剧故事并未停止上演。这些表面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背后隐含着一个共同的逻辑,正如秦晓指出的那样: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受到主流英美模式的影响,企业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中国商业机构的信条。为此不惜牺牲环境,损害相关者利益,甚至挑战法律、铤而走险、“以身殉雷”。

秦晓指出了一个大多数中国企业家没有注意的问题:欧洲和美国在经济运行机制及企业经营理念上有着巨大差别。这正是法国经济学家阿尔贝尔和澳大利亚管理学家阿芙利在各自著作中探讨的共同问题。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及其公司管理模式,被称作“英美模式”;莱茵流域的西欧国家(主要是德国、还有瑞士、挪威、瑞典等国)所奉行的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模式,被成为“莱茵模式”。

“英美模式”的基本商业原则就是维护资本的利益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并在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压力下,把追求股东(短期)价值最大化,把实现企业短期盈利目标的重要性推向极致,不惜牺牲环境、社区和员工利益,将之转化为外部性成本;莱茵模式的商业原则以社会公平的理念为基础,强调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依赖性,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致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商业原则及其企业治理模式也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对立。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行为取决于观念”,正是在对不同商业观念的选择之间,企业家及企业经营行为,产生了方向差别和重大分野。对于企业家而言,天堂和地狱的差别仅在一念之间。

任何企业家只要基于“英美模式”商业原则,都要被迫做出同样的选择:选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损害“他者”的利益,导致普遍的“囚徒困境”,最终自食其果。这是中国企业家“扛着棺材踩雷”悲剧命运的密码所在。

就在胡志标登上巅峰发动价格战的那个时段,张跃开始思考做企业的意义。他研究哪一种企业可以持久下去的规律,莱茵地区企业经营理念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最终发现了比产业规模、成长速度、经济效益更本质的东西:就是服务社会,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奠定了他做企业的框架:用理念来办企业,使企业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机构,除了产生商业影响之外,也能够对人们的生活、行为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当“企业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大多数企业家的信条,他们带领公司走上一条抢速度、拼规模、追利润、信奉“适者生存”的道路时,张跃及其远大却与此拉开距离,选择了一条“反者生存”的道路,多年来不合资、不贷款、不上市。一系列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与中国商业主流做法不仅仅大相径庭、反而格格不入,这使得他及其“远大空调”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一个另类。

1997到1998年对于胡志标和张跃而言,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1997年胡志标成为“标王”爱多产值27亿;远大产值达到20亿,张跃买了中国第一家私人飞机;1998年,胡志标推出“阳光B计划”继续抢滩市场,他到飞利浦总部参观时受到元首级别的待遇――红地毯加私人飞机;张跃开始战略转型,销售减速,管理加强,推出了《远大宣言》,塑造企业文化。

从此,两个人,两个企业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分野。两个方向的选择,10年之后才清晰地看到差别:爱多在追求规模扩张的中,轰然倒塌;远大牺牲掉的是速度、规模、利润,避免掉的是中国公司“囚徒困境”下“踩雷”的普遍命运。

凡是接触过胡志标的人,无不为其人格魅力所叹服,为人很正、看事物很准、对身边人都很好。然而悲剧恰恰在于,性格的完美无法弥补理念的缺陷。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下,曾经梦想成为“松下幸之助”的胡志标也是一只注定要被伤害的“出头鸟”。

希腊神话中佛律癸亚国王米达斯对财富渴望至极,向酒神祈祷。酒神狄俄尼索斯满足了他的愿望,赐予他“点石成金”的法术。他非常高兴,不停地把看到的所有东西都点成黄金。最后,身边的一切:房屋、桌椅、食物甚至自己心爱的女儿都被“点”成了黄金。他根本无法生活,这是一个黄金地狱。最后他向神祈祷,一切才恢复原状。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想告诉人们有比追求财富和快乐更重要的东西。张跃告诉我们这个更重要的东西是幸福。支持他信念的是与主流“丛林法则”相反的“农场法则”。

囚徒美剧范文2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皮亚卢大叔的心情很不错。他咂着美味的红酒,心满意足地踱着方步。“皮亚卢大叔,求求你了,我有20年没闻过皮斯克的味道了……”一个叫海利斯的囚徒直勾勾地盯着皮亚卢大叔手中漂亮的高脚杯,流着口水搭讪道。

皮亚卢大叔笑着骂了声“馋鬼”,还是把酒杯递了过去。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只听见“啪”的一声脆响,海利斯摔碎了酒杯,并以最快的速度用锋利的玻璃碎片抵住了同牢房另一名囚徒的脖颈……

“海利斯,不要胡来……”皮亚卢大叔的惊呼声还未落,大家便听到遥远的山谷突然传来雷鸣般的轰响声。随即,大地开始剧烈摇晃,厚重的牢门紧跟着扭曲变形,几欲断裂,囚徒们也被晃得东倒西歪。

雪崩来得毫无征兆,瞬间逼近了容加依监狱高高的围墙。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皮尔长官比谁都清楚,容加依监狱总共关押着158名各类囚徒,眼下,已经没有时间转移他们了,撤离前必须作出选择!皮尔长官的眉头紧紧皱起,危难中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前程!

突然,皮尔长官举起了囚室的钥匙,对两个看守说:“愿上帝保佑我们。你们两个打开所有轻罪囚犯的牢门,让他们逃生去吧,我和皮亚卢去收拾档案。”

两名看守接到命令,快速奔向囚室,“哗啦”一声打开了牢门,囚徒们蜂拥而出。皮尔抓起皮亚卢老人的手说:“你是不是吓傻了?快跟我走!”尽管皮尔长官的力量很大,可皮亚卢老人愣是站着一动没动。他突然说:“不,长官,还有12个人没被放出来……”皮尔长官大声地打断了他:“少唆,他们12个人被判处终身监禁,早晚都要死在这儿的!”

“可是,在死神降临前,他们有权利活着!皮尔长官,请你打开最后一扇牢门!”他的语气是那样的坚定。

当皮亚卢老人正在等待皮尔长官再次下命令的时候,海利斯所在囚室的囚徒们就像发疯的野兽般愈加狂乱。皮尔长官不顾皮亚卢老人的阻拦,往档案室跑去,皮亚卢老人也跟着迈动了脚步。

“他们被判处的是终身监禁,不是死刑!请开牢门!”皮亚卢老人大声请求。

“好吧,好吧,你这个疯子!这是钥匙,如果你想和他们一起在牢房里度过余生的话,你就把他们放出去,让他们继续用肮脏的双手去杀人放火吧!”皮尔长官歇斯底里地喊着,并将钥匙重重地摔在皮亚卢老人的脚下,夺路奔去。皮亚卢老人捡起钥匙,又稳又快地打开了最后一扇牢门。囚徒们拥挤着逃出,不仅没有一个人对皮亚卢说声“谢谢”,甚至还有个家伙,就是海利斯,他疯狂地掐住老人的脖子将他推倒在地,并从他的身上迈了过去!

这是秘鲁历史上最惨的一场雪崩灾祸。短短半个小时内,安第斯山脉瓦斯卡兰山峰下的容加依城就被全部摧毁了,两万多尚在睡梦中的居民就此长眠在冰雪之下。一周后,灾难终于退去,容加依监狱也开始恢复使用。

在政府的强大宣传攻势和市民的规劝下,146名被判轻罪的囚徒陆续回来自首。皮尔在灾难中立了大功,因为他将囚徒们的档案保存得完好无缺。而那12名被判终身监禁的囚徒只回来了2个。上级司法部门下来调查,皮尔长官如实汇报了当时的情形。“皮亚卢违抗命令,私放重刑囚犯,理应受到审判!”可当上级作出这个决定时,派去寻找皮亚卢老人的警官回来报告,皮亚卢老人早已从容加依城消失了!

很快,一张张通缉令发了出去。通缉令上说,如果皮亚卢能在规定期限内主动回来自首,接受临时法庭的审判,将会得到从轻处理,如果执迷不悟,肆意潜逃,将罪加一等!

皮亚卢老人被通缉的消息一夜之间传遍了容加依城。就在众说纷纭之时,通缉令限定的最后日期到了。附近的居民们纷纷拥到监狱门外,想看看皮亚卢老人到底会不会回来。大家都很清楚,皮亚卢老人今年已经59岁了,这个冬天过去,他就该退休,安安稳稳地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优厚保障。可谁能料到,一个简单的举动,就将毁掉他的一切!

中午12点,是通缉令上限定的最后时间。眼看监狱外教堂顶的老式座钟的时针就要指向12点了,临时法庭的审判员们商量了一番,正要起身离去时,人群突然一阵哗然,七八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在皮亚卢老人的带领下,狼狈不堪地挤了进来:“法官大人,请不要为难善良的皮亚卢大叔!我们回来自首了……”

“长官,我把他们带回来了。我以上帝的名义发誓,他们在出去的这段时间绝对没有再犯任何错误。”皮亚卢老人大声地说。此刻的皮亚卢大叔满脸雪屑,疲惫至极。很显然,为了能让这些重刑囚徒回来,他一直在奔忙寻找。周围的观众们顿时为皮亚卢大叔鼓掌喝彩。就在大家都长舒了一口气的时候,皮尔长官将这些囚徒收监后回来禀告:“报告长官,还差3个没回来,其中就有海利斯,他可是个心狠手辣的抢劫犯!在雪崩灾难发生前,他还企图挟持人质,越狱潜逃。”

于是,审判员们又坐回原位,仔细地讨论了十几分钟后,最后认为既然凶神恶煞的海利斯至今还在潜逃,那么皮亚卢的罪名依然难以撤销。

审判长大声宣判:“皮亚卢,你私放重罪刑犯罪名成立,经过合议,决定判你入狱5年。你有异议吗?”

皮亚卢老人神情有些凄然,他幽幽地说:“在冰谷中,我找到了被困在冰窟里的海利斯他们。海利斯被雪山上滚落的冰块砸中了后背,我没能把他救上来,这是我的罪过。我接受你们的审判,没有异议!”

“可我们有异议……”蓦地,又有两个人从人群中趔趔趄趄地闯了进来!他们两个拖着一个大布袋,已经累得筋疲力尽。“长官,善良的人应该得到好报,而不是惩罚!你们看,海利斯回来了!”两人边说边打开了布袋……露出来的人,竟然是被冻僵的海利斯!

囚徒美剧范文3

[关键词]全球环境 囚徒困境 经济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清楚:在我们这个时代、在资源配置的问题上,市场相对于计划更为有效;但是,市场也决非万能,“市场失灵”、“市场无效”等现象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而日增。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人类的活动(尤其是社会伦理活动)与公共产品(特别是环境)时往往无能为力,而当前的世界环境问题发人深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对于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笔者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难逃其咎,它们具有密切的连带责任,应当可以在彼此合作的基础上谋求集体的、理性的解决之道,恰如我们一直致力于的任何一个全球问题,譬如发展中的贫富差距,还有禽流感等等。

一、从“囚徒困境”与“公地悲剧”看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

我们知道,市场固然可以把一个个无规则的“经济人”导向集体有序,然而也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失灵与无效竟至于使得人类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顿之中。全球环境的恶化就是其中之一。每一个“经济人”皆从一己私利出发,为个体的最大利益而努力,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满盘皆输。只是在这里,他们犯了个“和成谬误”,个体之和未必就是整体,而事实就是在某些事件上个体之和竟至于等于“零”。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对策的纳什均衡,它并不一定导致帕累托有效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A.W.Tucker)。考虑这么一种情况:参与同一桩犯罪活动的A、B两个嫌疑犯被隔离审讯。每个嫌疑犯既都有交代犯罪这样的选择从而把另一个囚犯也牵扯在内,又都有否定参与犯罪这样的一个选择。如果只有一个嫌疑犯坦白,则他被开释而另一个嫌疑犯将承担全部的惩罚,比如说判处10年监禁;如果两个嫌疑犯都坦白了,则按其犯罪事实酎情量刑,比如说各判5年监禁;如果两个嫌疑犯都否定参与犯罪,则按已掌握的情况惩处,比如说只能判1年监禁。让我们来看一看,局中人A与B分别代表了这两个嫌疑犯,矩阵中的数据代表了每个行为人指派给不同监禁期的不同效用。

两个嫌疑犯会怎么做?如果你A,你会怎么办呢?坦白,怕严惩,10年、5年都有可能;不坦白,又担心同伙背叛,如(-10,0)……他们苦思冥想的结果只能是坦白,得到(-1,-1)。而帕累托有效的策略却是,不坦白。问题的关键是两个嫌疑犯没有办法协调他们的行动,如果能够相互信任,彼此的情况都会好一些。

囚徒的难题在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比如说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的问题、卡特尔中的欺骗问题,以及我国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等等都是极其典型的案例。谁都想占便宜,结果却是谁都丢失了便宜。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无知”,它表明“利己之心是如何导致不合作的、污染的和扩军备战的世界――一种恶劣的、野蛮的和使生命短促的生活方式”。

也许我们的当事人A、B选择了坦白,虽然于自身多受一些劳役之苦,但是于社会却是有利的。如果把我们的“地球村”看作是一个“大监狱”,每个地球人都充当一回“囚徒”,情况又会怎么样呢?“囚徒”实际上可以是每一个“经济人”,“坦白”可以理解为“破坏”、“污染”等等,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许多环境问题就是这么产生的。在无以计数的猜疑的“坦白”声中,终于:海陆空不再洁净,空气变得难以呼吸,大江大河几乎成了臭水浊流,土地贫瘠不堪,森林在大规模地消失,草场在大面积地退化……甚至连传说中的天空漏了一个大洞也早已不只是传说而已。“潘朵拉魔盒”再次被打开――酸雨、飘尘、噪音、辐射、沙漠化、盐碱化、暴雨洪水、热浪干旱、狂风沙暴、厄尔尼诺、拉妮娜、瘟疫疟疾、缺吃少穿――人类陷入巨大的灾难;而天灾多半是人祸。皮尔思和沃福德在《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说:“第一,许多可再生资源都不归私人拥有,所以存在着许多个实际上或者潜在的使用者;第二,每个人都有利用更多资源的积极性,因为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个人利润。这就是支配策略问题;第三,如果所有用户都以这种方式行为,资源就会面临过度开发的风险;第四,由于这种对背叛行为的刺激作用,任何协议的风险都是不稳定的。”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发达国家曾在历史上大肆破坏环境以求发展,而今为了维持其自身的强势地位更是不肯改弦易辙放弃高消费、高消耗的生活、生产方式,甚至还以转移其高污染产业、出口垃圾等等方式转嫁危机。与此同时,还口口声声指责发展中国家,并制造事端横加干涉;发展中国家呢?既要解决温饱又要在资金、技术匮乏的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即使杀鸡取卵也已在所不惜,于是就不可避免地牺牲了一些环境。这种局面如果再继续下去,人类将不得不为之付出更为惨痛的环境代价;但是若要维持现状或者限制发展,又无异于将目前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强弱、贫富等不公平现象合理化、持久化。这又是一个进退维谷的困境。

另一个与环境问题更为密切的集体非理性的典范就是“公地悲剧”(theTradegyoftheCommons,G.Hardin)(“公地悲剧”,笔者以为也可以用“囚徒两难”来解释,但在这里保持其独立性和本色会更能够说明我们的环境问题)。考虑一下有这么一个乡村,有一处对所有牧民开放的公共牧地。如果买一头母牛花a元,该母牛能产出多少牛奶取决于该公地上有多少其它的母牛与它分享牧草。如果c头母牛在公地上放牧,f(c)代表所产出牛奶的价值。为使本村的财富最大,有一个最大化问题。

Maxf(c)-ac

我们知道,最优产量发生在母牛的边际产量等于它的成本。

Mp(c*)=a

如果一头母牛的边际产量大于a,增加放牧是有利的;相反,母牛的边际产量小于a,减少放牧才是有利的。

如果是一块私人地产,很简单,由所有权人定夺;但是,这是一块公地,每个村民都有放牧与否的选择权,也有放牧多少的决策权。只要他认为一头母牛的产出大于其成本就会放牧这头牛,因为这样有利可图。而只有到了利润全部消失时他才会停止过多放牧的行为。是的,他的确关注到了他个人的超额部分,但是他却忽略了社会成本的激增。我们可以预见在缺乏限制使用牧地之机制的情况下,公共牧地一定是过度放牧的。

G・哈丁曾说过,“这是每个分享公地的、具有理性的牧人能做出的。但这个结论隐藏着重大的灾难,人们看不到全局,只一味地想在有限的世界上无限地增加他的畜群。每个人都追求他自己的最大利益,相信自己在公地上的自由,最终必然是所有人的毁灭,公地自由只能带来全体牧人的毁灭。”哈丁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预见了,可是人类的“公地”、“公海”、“公天”等的悲剧也并没有消失。为什么公地总上演着悲剧呢?

我们知道,私人产权提供了一个解决“公地悲剧”的机制,或者我们可以更直观地再开辟一个新的牧场。地球私有当然不可能,再找一个“新牧场”吗?地球“公地”已是伤痕累累、满目苍夷,贫穷和环境的污染、破坏仿佛是难兄难弟,令地球战栗不已。逃往太空吗?这个“新牧场”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可欲而不可求,地球“公地”实际上已经没有退路。怎么办?环境保护!但遗憾的是极富传染性、又难以规避的“搭便车”行为会给我们送来又一个“囚徒困境”……地球,何去何从?

二、从重复囚徒困境看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

环境的公共性是环境问题的要害。市场没有办法解决,政府恐怕也不能避免失灵。皮尔思和沃福德说过,政府政策或干预的效率可能比允许市场自由配置资源的效率更低,而其低效率的干预可以是补贴、价格控制、产量指标、交换控制、所有权控制等等。这些干预我们在现实中均可见起一斑,事实上的确有几处略有见效,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一些手法竟会酿成“雪上加霜”的后果。看来,谋求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同样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行为。环境是极其具有外部性色彩的,将外部效应内部化也许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所有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综合协调。

在前面提到的“囚徒困境”中,我们的局中人只对抗了一次,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最有可能的却是多次对抗、重复博弈。这样,每个局中人都会面临新的策略可能性。如果某个局中人在某一局中作了背叛的选择,那么他将在下一局中受到惩罚――他的同伴的“背叛”。在一个重复的对策中,每个局中人都有机会树立起合作的信誉,并以此鼓励对方也树立起合作的信誉。这就是“重复囚徒困境”。这种策略是否可行取决于这种策略重复的次数是固定的还是无限的这一事实。如果是固定的并且是已知的,局中人就会在每一局中都选择背叛同伴,合作的解只能从最后一局来阐明;但,如果是无限的,局中人就确有办法影响他的对手。只要对方都充分关心自己的利益(特别是将来的支付),那么将来不合作的威胁就足以说服他们采取帕累托有效的策略。对于地球,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只能重复有限次,但是人类并不确知到底是1千年、1万年还是1亿年,或者说地球的生命对于人类有限的时光来说是无穷的,因此无论如何它对于理人来说总是无限的,从而它可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曾在其实验中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点――取胜的策略,具有最高总支付的策略,称之为“针锋相对”的策略,实行起来就像它的名称一样(你的对手在上一局对你采取什么策略,你就在下一局对他采取什么策略),最终被证明是最简单有效的策略。该策略的确非常令人满意,因为它能立即对背叛者施以惩罚,而且惩罚所失往往大于背叛所得;同时该策略也是宽恕的,对于对手的每一次背叛都只是惩罚一次。如果有一个局中人开始采取合作策略,另一局中人会马上效法,“针锋相对”就会变成相互间的合作和报答。也就是说,它鼓励合作,中国人有云“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也,因为由回报所得的很可能会大于因合作所失去的。由此可知,针锋相对策略构成的是一种“纳什均衡”。当然,极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主张合作,但必须要有惩罚,也就是说要利用惩罚的威慑力来使事情更好办一些。

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有一段话,“只有为了共同的利益,对公共资源的调查、开发和管理进行国际合作和达成协议,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但生命攸关的不仅仅是共同的生态系统和公共领域的持续发展,而且还有世界各国的持续发展,它们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其合理管理的程度。出于同样的原因,如果没有各国对于全球公共领域的权利和义务的协商一致的、公正的和可行的国际准则,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有限资源需求造成的压力将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人类的后代将陷入贫困。”是的,我们主张“和为贵”,同是“地球村”的一员,有什么不能协商解决的呢?

可惜问题似乎很微妙,“地球村”的村民们同乘一条船,想的竟不是同心协力、乘风破浪而是如何排挤他人、做大自己、享有最多的资源,甚至于为了打击对方不惜玩“釜底抽薪”的游戏竟至于忘了自己也在同一条船上,搞得好好的一条船虽不会马上下沉坠海但也早已经是残败不堪的了。仔细想想,许多人类行为实在就是这样的一种悖论。

由“重复囚徒困境”,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些什么以避免出现不可收拾的环境困境?

我认为重要的是意识或者说是意识教育,也就是说要告诉每一个人,我们所面临着的是严酷现实。首先,未来是什么?其次,我们的未来要求我们怎么作为?然后,回报与惩罚相结合。当然,我们更强调言行一致。我们总是要在一定背景下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我们的书籍往往从正面宣讲着人类的进步而几乎只字不提由于进步所带来的各式破坏和不平衡,这实在是一种错误。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知道人类在其进程中所作的事,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这有利于人类较清醒地面对一切。我们要让每个人清楚事态的严峻性、认识到全球环境治理的紧迫性、意识到个体责任的重大性,尤其是要树立起相互合作的精神。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环境极具外部性的,我们既然生活在地球上就难逃环境的挑战,更不可能独善其身。《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写到,“孤立的政策和机构不可能有效地对付这种相互联系的问题。任何国家采取单方面的行动也不可能解决问题。”离开了国际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的精诚合作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只能是一个噩梦。全球问题全球办,处理类似环境这样极具外部性和公共性的问题就必须要打破国界。不要忘了我们是“人类”,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类存在物,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类存在物,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尤其是自己酿成的麻烦时应当诉诸于共同的类行为。自然界是没有国界的,全球经济也已经没有国界了,为什么还要在生死攸关的环境问题上耿耿于怀呢?这实在是说不通,难道人类真的应该“反璞归真”去效仿一只忙碌的候鸟吗?如果全球是个大环境、是集体,那么各个国家就有一个自己的小环境、是个体。只要有一点丁儿污染,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有洁净之处。因为小环境并不是封闭的,你可以看见那山川河流的自然延伸,更别忘了大气循环、水体循环......小环境和大环境是相通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环境的问题就是在于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集体利益所包含的个体利益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排他性的,产生“零和博弈”的结局,即一方为赢家、另一方为输家,总和为零。这是一种相对抗的不合作博弈,它致力于如何把对方的利益转移过来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这里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不可以兼得的鱼和熊掌,1+1<2,甚至是<1、<0;另一则是相容的,产生“正和博弈”的结果,也就是说双方都是赢家,赢利之和为正。这时候,个体利益相互包含,个体利益并不相互抵消,那么此时的鱼和熊掌完全可以兼而得之,1+1>2。而我们理想中的就是后一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先把蛋糕做大再细分,就是这个意思。每个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利益,也有属于自己的道德标准,如何协调彼此的利益、如何调节相互的道德就显得极其重要,这也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为了我们各自的利益,我们也完全应该携手并进,更何况在今时今日还有那可怕的生态紊乱和自然报复作为筹码呢。

接着,我们要鼓励相互合作。“囚徒困境”及其重复解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要想“囚徒”的选择达到帕累托有效的境界,我们必须要增大关于未来的影响力。未来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未来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代表着生命的延续、经济的发展、生活的美好、自我的挑战、宇宙的揭密……如果你认为未来很重要,合作就是稳定的,因为任何对抗无疑都是不及合作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如果你认为未来是飘忽不定的、是子虚乌有的,对抗就成为首选,因为这样更有利于你当前的“即时行乐”。怎么办?当前的问题是必须帮助某些国家和地区找回未来,尤其是那些陷入贫困带来的恶性循环之中的国度,帮他们生存、助他们发展、增加他们关于未来的印象,合作不成问题,环境不再“不堪回首”。环境变重变大了,我们的眼光也会随之放远放长,也会明白有所不为方可有所为的道理,合作的长期利益自然优于对抗的短期效果。当然合作不是无条件的放弃所有,它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条件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回报的基础之上,合作和回报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惩罚也是必须的,世界之大、时间之长,难免有人开小差、搭便车什么的,不“小惩大戒”恐怕不行。因此,回报的机制必须与惩罚(至少是惩罚的威慑力)相结合,否则合作有机可趁、有缝可钻而不利于环境的最终改善。同时,合作也不是口惠而实不至的口号。也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言行一致、口实合一、落到实处、兢兢业业。当然,也要求有强有力的国际公约和协议的约束和监控,并且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进环境保护和环境合作的机制。毕竟“地球村”不是靠亲情维系的初级社群,它是一个高度组织化了的次级社群。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对抗走向合作。虽然局部小冲突层出不穷,但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剑拔弩张的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尚且如此,我们更没有理由拒绝环境领域的合作。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各国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应该承认,当前阻碍可持续发展的贫困现象和全球环境问题是长期以来国际上特别是南北之间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贸易不平衡等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将摆脱贫困、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经贸合作一起考虑。”环境合作的一大障碍恐怕就是日益加剧的贫富悬殊问题。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最富人群和最穷人群的收入比扩大了29倍之多,更有资料说明集世界十大首富之财产不只是富可敌国的问题而是足以敌数国了。一方面,贫富与环境有一个恶性循环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各国各打小算盘,“囚徒困境”将一直困扰人类。为此,各方面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写到,“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以及生态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各个国家必须制定它自己的具体政策。然而,尽管有这些差异,但可持续发展应当被认为是一个全球目标。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同其它国家隔离的状态下求得发展。因而,执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需要在国际关系中有一个新的方针。长期持续增长将需要意义深远的变化,以产生更加平等以及同环境要求更一致的贸易、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为确保可持续发展,需要增加国际合作,但其方式,各部门间和各机构间是不相同的。但是,基本的一点是,向可持续发展转化要有所有国家联合的行动。人类需求的一致性,要求有一个有效的多边系统。”

说过,让环球同此凉热。也许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终极状态。总而言之,环境博弈没有局外人,我们都是参与者,我们对全球环境有着共同责任,为此我们必须针对现实、照顾特殊、关注全局,以公正、公平、公开、有效的程序和机制进行国际合作,做大蛋糕,兼得鱼和熊掌,走出困境,挑战未来。

主要参考书目:

1、宣兆凯:《道德社会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李春秋、陈春花编著《生态伦理学》,科学出版社,1993年。

3、马翼:《人类生存环境蓝皮书》,蓝天出版社,1999年。

4、[美]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5、[英]戴维・皮尔思、杰瑞米・沃福德:《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

6、[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

7、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8、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囚徒美剧范文4

关键词: 李煜; 心路历程; 真情实感; 独特风格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12-02

南唐后主李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命运风云变幻,由权利至高无上的君主沦为任人宰割的囚徒,由奢侈豪华的帝王生活到以泪洗面的凄苦现状,因此,他的一生,经历了大喜大悲,心里藏着无数的悲欢离愁,正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他生于公元937年,卒于公元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蓬莱居士等。南唐国主第六子,公元961年继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公元975年,宋军进攻金陵,城破沦为阶下囚,次年,被封为“违命侯”,后改封陇西郡公,过了三年的囚犯屈辱生活。相传在太平兴国三年七月,被宋太宗赵光义赐毒药而亡。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经史诗文俱通,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尤其对于诗词,有着独到的造诣。其词以国为界,前期多描写宫廷享乐和男欢女爱,后期多抒发亡国之痛和追念往昔帝王生活。李煜的词开始突破了晚唐、五代的传统,语言朴素,形象鲜明,意境深沉,对后代颇有影响。 在李煜的这一生中,他的感情经历过了太多的悲欢离愁,曾欢喜过、浪漫过,也曾伤心过、悔恨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在他的身上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了。他的“喜”、他的愁”、他的“悲”、他的“恨”,都是那样真实而又热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一、享乐的精神追求,内心的真实——喜

在李煜的身体里,流淌着与世无争的血液,他一生都在追求精神安慰和享乐。

首先,从李煜号“钟隐”、“蓬莱居士”等,可以洞察出,在现实的世界里,他多想摆脱尘世的纷繁复杂,或归隐山林,或信佛念经,不问世事,不理尘扰,寄情于山水,多么真实的内心反映!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懂得生活享受的人,这就是李煜心灵深处的最真实的“喜”。他的这些想法,在早期的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渴求隐逸的词《渔父》二首:“浪花有意千层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和“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前首中,全词没有希求,忘我入化,勾勒了一幅旷野寂静的山水画:千里有雪,桃李花开,只身一人,一边饮酒,一边垂钓,他意在鱼又不在鱼,心中没有一丝杂念,他已经忘情、忘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自得自乐。后首词中的“万顷波”象征着世事的险恶变化,而词人正是要从这中间摆脱出来,表明他虽处尘世,但追求解脱,追求淡泊的生活情趣,将自身隐藏在山山水水之中,无欲无求,在这种生活中,李煜是真正的寻找到乐趣和自由,并在自我的安慰中得到解脱。

其次,在现实中“寻欢作乐”,是他的又一“喜”。憧憬和追求世外桃源的生活似乎与之无缘,上天安排给了他自古以来让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帝王生活,却又戏剧性的让他沦为阶下之囚。其实,从李煜登上宝座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的命运,将永远与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彻底绝缘。

李煜一直追求自由而舒适的生活,当手握大权的时候,他必定会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将心情释放到极至。白日里莺歌燕舞,夜晚寻欢作乐。他在词里这样写道:“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好一个热闹而又浪漫的夜晚,李煜在这宫廷奢靡绮丽的气氛里,纵情享乐、醉生梦死。再如李煜的《玉楼春》里写道:“晓庄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啼清秋月。”好一个春夜宫中歌舞宴乐的生活。在南唐全兴时,词人以飞扬的意兴把声势宏大的歌舞盛会尽情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你看那佳人鱼贯而立,凤箫吹奏,旧曲唱得曲曲相连,李煜经不住“诱惑”,陶醉于歌舞中,任情释放在迷人的狂欢之夜,竟然在回归时,不点红烛花灯,乘马踏月而归。想必那夜,词人所有的烦恼忧愁都已抛在九霄云外,正是“大喜”、“大乐”。一个本就懂得享受的人,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的时候,他必定会展示出他的内心本质和内心的真实面目。这何尝不是李煜的“欢”呢?

二、李煜的“离愁别绪”

李煜在纵情声色中,让心灵找到了归宿,这也导致并加速了他自取灭亡。因此在李煜的心里,特别是降宋后沦为阶下囚时,内心的“愁”便迅速地涌上了心头。

(一)愁过去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李煜一直过着奢华的生活,一旦不能拥有,他的心里该是多么渴望和留恋啊!这也是李煜愿意在降宋后还能苟延残喘地、低声下去地生活的原因。他多么怀恋那段美好而又浪漫的生活,他在《虞美人》里写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这是词人在汴京忆旧思家,见那东风吹回庭院,春来冬又去,而自己去独自久久倚栏而立,惆怅无言,陡听见竹声萧萧好似当年,还有那新月细如刀,这一切恰如过去,可在这时候,都只能活在记忆中了。手中的酒杯还在,那笙歌悠悠也不肯停歇,眼前的冰消烛亮,香烟袅袅,想自己却两鬓斑白,发如残雪,心里顿时愁思难忍。正是触景而生情,生情而发愁,想必那夜又是彻夜难眠了,哎,好一个多愁的夜啊!

(二)睹物思人的相思之“愁”

李煜是多情的,帝王豪华的生活养成了他多情的性格,在平日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中纵情声色,无疑让他对美人无比眷恋。在囚徒的生活中,对自己珍爱的小周后更是相思肠断。过去的长相厮守,而今却永不相见。在李煜的心中又怎能不想呢?而现实却如此戏剧性的捉弄,他又如何不愁呢?多少个孤独的、冷清的夜晚,他回想起自身的处境,竟然是“罗衾不耐五更寒”,每次“无言登上西楼”,很自然地、毫无保留地想起曾经与相爱的人依偎缠绵的镜头,便提笔写道:“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清平乐),哎!在这仲春之季,,我和她就这样匆匆分别了,如今满目所及都是令人愁肠欲短,那归来的大雁竟然也没带来一点音信。想想自己吧,回家的路还如此遥远,心中的好梦呀,何时才能实现啊?从这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李煜在背井离乡之时,对爱侣的无限追忆和怀念,他心中用情如此之深,那思念之愁涌上心头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因此,在他的心中,感情的愁是无法排除的。

(三)眷念故国的思乡之“愁”

李煜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加之平日充足而奢华的生活养成了追求享乐的性格,使他在沦为囚徒时,尤其是现在的处境好比是别人盘中的鱼肉任人宰割的时候,他对故国的思念是多么的深啊!在他身不由己的岁月里,压在他心中最大的“石头”就是对故国的思念,他多么想摆脱这种现状啊!虽然在入宋之后,仍被封为侯爵,可他对这种屈辱的生活极为怨恨。在那伤痛的岁月里,李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表达了对故国深深的思念。在这痛苦纠缠的思念之中,李煜是终日以泪洗面,《历代试余词话》引《乐府纪闻》写道:“后主归宋后,与故宫人书云:‘此中日夕以眼泪洗面’,每怀故国,词调愈工……”从中不难看出,李煜在归宋后,他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安全感,这就不得不引起他对故国的追思,而在这种千回百转的思念中,现实却毫不留情地、彻底地击碎了残留在心头的希望,他痛哭流涕的生活着。在《虞美人》里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李煜著名的绝命词,毫不掩饰的流露出了对故国的思念。词中以问起,以问答,刻绘出词人的内心活动。由问天、问地到自问,问的如此悲凉凄惨。从他的处境设身处地的去想,他对人生已经彻底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曾经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感叹,人生的短暂无常。最后,悲壮之情犹如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词人满腔幽恨,对人生的彻底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以答问之,加倍的突出了一个“愁”字,词人以水喻愁,感觉愁思如春水的恣肆,读来亦觉得连绵不断,声情并茂。在入宋后,李煜竟如如此大胆而又直接的直抒心中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致使他由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见,这种盘踞在心头的感情之“愁"该有多么的深啊!

三、李煜的亡国之“恨”

所有的离愁别绪,在李煜的心中,虽然留下了多少伤痛的记忆!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作为囚徒时的亡国之思——无尽的悔恨。想过去豪华生活,看如今囚徒现状,想过去山河壮丽,如今却支离破碎,这一切的一切,既熟悉,而又陌生;似曾相识,又如此遥远。它犹如千金巨石,压得李煜几乎喘不过气。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他以一首首泣尽以血、凄凉悲壮、意境深远的生命绝唱,向世人诉说着他的无尽的悔恨。尤其在他人生最低落的时候,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反复咀嚼,追思,从而深化到对亡国的恨,正是“亡国之音哀以思”。如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在这首词中,李煜借伤春、伤别,实是自悲身世,那朝雨、晚风的无情摧残,则是恶势力的更施暴虐,而自己却抗争不得。再如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人在上片中写道,听雨、伤春、寒重,接着又写梦中的印象,梦见自己不是栖身人下的俘虏,而是贪欢于梦境,暂可以忘却现实。但这可贵的一瞬间就逝去了,又多么可叹!由此可见,故国的灭亡,在他的心中该是多么痛彻肺腑啊!词中语意凄惨,正是花落而不能重开,人亡而不能复生,天上人间而不能相连,李煜的心中如何不恨呢?

在李煜的一生中,充满了太多的心酸。虽然曾经享受过荣华富贵,在享乐中得到了精神的安慰和满足,可在登上皇帝宝座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会是不平凡的一生,也注定了他悲剧性的人生。所以,在李煜入宋的那些日子里,是他感情最复杂的时期。他在这一时刻所承受的,是他生命之中最重的、最不堪忍受的,我们可以想象他内心的复杂。所幸,李煜用他的词,饱含深情的倾诉着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他这一时刻的词,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扩展了词在表现生活和抒情言志的功能,为后世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总之,李煜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他始终活在悲喜交织的情感世界里,正是“剪不断,理还乱”啊!他的伤痛多于欢喜,眼泪多于欢笑,就让世人在他的词中永远为他感叹、祝福吧!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2-1.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囚徒美剧范文5

该书的“公道”之处在于呈现方式。《酷玩》在美国,据称让孩子们都爱不释手。即使十岁的小孩,理解不理解的,看漫画还是没啥问题的。

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范里安评价说:《酷玩》的要点不在于制造一套全新的经济学,而在于你所看到真正“酷”的东西,“也就是你的老师都没弄懂的东西”。

与生冷厚重的课堂笔记和连篇累牍的图表公式相比,《酷玩》要轻松得多。

“对经济学《酷玩》无法面面俱到。但它把90%的原理用很简单的方法表现出来,我觉得这就足够了。”鲍曼对笔者说。

一个人的“决策理论”,两个人的“囚徒困境”,多个人的“市场竞争”。不论是光鲜亮丽的商业巨子,还是贫困潦倒的邋遢懒汉,都是经济学中追求个体最优化的典型代表,他们坐拥不同的“自身偏好”,为满足最优追求目标而努力。当然,将公司作为整体,公司也是只有单一目标追求最优化的个体,即追求利润最大化。

进而,问题出现:追求最优化的个体如何行动和互动?在什么情况下,个体最优化能为整体带来好的结果?

显而易见,在各式各样的个体决策中,个体会依据可用选项选出最好的那个,使用“决策树”是个好方法!这样,能够分类查看选项的诞生过程。在面临权衡的“决策树”下,鲍曼引出了“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

“沉没成本”是出现在每一个结果框里的选项,根据沉没成本做出的决定毫无意义。譬如,我们常常听到某间制药公司的推销员说:“我们的XXX价格卖这么高,那是因为我们必须收回高昂的研发资金!”

鲍曼指出这是瞎说。

那么,每粒药收5美元、6美元还是7美元呢?来,让我们用一个决策树来选择。

从每个价格对应的结论框中,我们分别看到了销售量、收入、研发成本和利润,5美元的销量是1800万粒,6美元1600粒,7美元1200粒,研发成本在每个结果框中出现并且一样,故被沉没。所以,一个很简单的计算之后,我们发现,倘若每粒药丸6美元就是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即便是再提高1美元也不能带来更高的利润。

在追求最优化的个体部分,鲍曼还提到了时间(通货膨胀、利率、现值、复利、年金和永久性年金)、风险(风险态度、期望值、方差、大数法则、逆向选择),及由一个到多个时,交易成了自然力量。

交易少不了“一价定律”,在有了比较优势之后,如果没有交易阻碍,交易动力会形成社会秩序,进而阐述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

鲍曼删去了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有关经济利益的“机会成本”的内容,没有进行解读。

对此,他说,虽然自己和曼昆是朋友,共识多,但并非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如此。机会成本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但是鲍曼认为这并不能起到效果。本科数学并研读经济学至博士的他认为,经济学家在经济利益的衡量上和会计不一样,且没有会计做得好。而在大众的意识中,对于收益有自己的认识,在日常选择中不会像机会成本一样思考,即顾及未选选项中哪一个是最大的损失,实用性不强。

《酷玩》的第二部分,鲍曼从追求最优化的个体延伸到策略性互动问题。

多名玩家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出现“博弈”,博弈要求分析玩家策略,“切蛋糕”被要求公平分配,是做切蛋糕的人还是做选蛋糕的人,取决于你对对手的了解,而博弈的关键在于:“信息”。在博弈过程中,经济学家还会关注以下两点:预测博弈结果的实证性问题和博弈结果是否好的规范性问题。

下一步,博弈论的“帕累托效率”被广泛应用,他给了经济学家一个看待世界公平分配问题的独特视角,并达成共识:允许人们交易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时间帕累托效率。只是,同时行动博弈(即玩家同一时间采取行动)会引发不同的结果,作者提到了“收益矩阵”是个不错的方法。

在著名的“囚徒困境”中,两名囚徒都想尽快出狱,会采用只对自己有利的“占优策略”,但是,各自的占优带来了共同糟糕的结果,又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整体性囚徒困境,即公地悲剧。

就拿交通堵塞来讲,站在“占优策略”的视角,在一般可能的情况下,人们更多的倾向于自己开车。搭公车既拥挤又费时,不论是交通拥挤还是通畅,个体更多选择开车毫无疑问,只是这样的结果令交通状况愈发可怕。在此类情形里,符合个体利益的行为和我们整体的目标背道而驰。

再者,为什么整个经济有时候会崩溃?经济不好时,大多数雇员担心被解雇没了经济来源,生活里开始节约开支少花钱,却陷入了“节俭悖论”的怪圈――因为,要是人人都不再花钱,更多的人会遭到解雇!

But,也不全是坏消息。当很多个同时行动博弈在进行时,跟囚徒困境又不一样了!商讨协议让参与者们找出办法,让个体利益跟整体目标达成一致。

囚徒美剧范文6

一个具有“上帝之手”精湛手艺的外科医生,出于自己对已故妻子近乎变态的疯狂热恋、对女儿炙热如对恋人般的深情,把一个曾经和他女儿调情未遂却无意触动其脆弱神经导致她崩溃并最终自杀的小伙子活捉回家,把他禁闭折磨无数天,在他身上施以变性和换肤整容手术若干,这个毛毛躁躁、本来来二手服装店里打工、内心温柔的小伙子术后摇身一变,成了和已故妻子相貌一模一样的大美女。

真正有意思的故事这时才开始。这个大美女被他囚禁着,除了佣人外不能见外人,不能踏出他的房间,按照医生的旨意做康复训练,温顺地等待他每天的来访。生理和外貌翻天覆地的改变逐渐深入肌肤。她像一个女人一样走路,说话,思考。医生每天从自己搭建的探视器里面窥视她,他看见她,正如看见自己死去的妻子。他内心未死的激情被唤醒,他有时更愿意相信这就是他的爱妻,他给了她新的身份,新的名字:Vela。

医生的感情和欲望慢慢失控,变性的美女却在理智和痛苦中等待和寻找自由的契机。她在表面上温顺地服从医生的任何诉求,她扮演他的囚徒、情人、、妻子,她不对自己的处境提出任何质疑。当医生的作为被发现,遭到同业质疑和揭发时,她甚至挺身而出为他辩护,表示自己是自愿要求被施以变性手术,自愿留下。这一切都是她想要的,现在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过去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她说,她只有一个名字,Vela。

看到这里,你会开始怀疑她是否已经是“斯德哥尔摩”症状的患者。所谓斯德哥尔摩症状,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斯德哥尔摩症”的说法源于70年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桩银行抢劫案。四名遭受挟持绑架的银行职员,在和绑架他们的歹徒相处过程中和他们产生感情,他们最终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为他们筹款请律师,公开表达他们对歹徒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其中一名女职员还爱上了其中一个劫匪,并在他服刑期间与其订婚。

对于这一症状深层的心理学原因我就不深探了。但戏中的Vela是否如真实生活中的银行职员一般,会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的绑架者度过此生?

你不禁想,毕竟,之前他只是个一无所有、一无所成的街头小混混,在他妈开的二手服装店里打工。他的生活貌似除了关爱他的亲友外,唯一的亮点就是和医生女儿那一次不成功的、灾难性的约会。而如今,升级版豪华版的他是不折不扣的大美女,住豪宅,衣食无忧,身边是一个看起来可以满足她一切愿望的医生。如果她愿意服从他,顺从他,忘记自己真的是谁,忘记还在苦苦寻找自己的母亲,忘记那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时光,或许他们还可以成为一对不错的伴侣。

当然,还有一样东西是医生无法给Vela的。这就是自由之身。

Vela其实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真的是谁,没有忘记还在苦苦寻找自己的母亲,没有忘记他的朋友,没有忘记那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时光,没有忘记自由的滋味,哪怕那时他一无所有,一无所成,哪怕他骑上摩托车也并不知道要去哪里,哪怕他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

人的自由无外乎身体和精神。身体自由意味着你可以自由迁徙走动,在不危害其他人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去到任何地方。精神自由是指你可以自由地思考, 做自己大脑的主人,不用按照别人给你定的框框去想问题,不用被洗脑,不用被利用。当身体自由被严重限制和损害,Vela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强大的精神自由体。

身体一直被囚禁,甚至在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被变形的Vela,只有思想还是自己的。他没有一分钟停止过对自由的渴望和念想,以及他理性的策划和思考。他知道自己的对手无比强大,他知道在常规的状态下和他对抗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他知道自己只有一次机会,而这一次机会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这一次反抗,他可能在脑海中预演了一万遍。

最终,Vela 干掉了医生和佣人(也就是医生他妈),他艰难无比但最终成功地讨回了自己的自由和尊严。这个过程辛酸但总体说来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