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的谚语范例6篇

助人为乐的谚语

助人为乐的谚语范文1

关键词: 谚语 英语教学 作用

英语作为历史悠久的语言之一,与其他语言一样包含着大量的谚语。谚语内涵丰富、富于哲理、涉及面广泛。在内容上,谚语涵盖社会、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在风格上,有的严肃深沉,有的轻松幽默。结构形式上,谚语或三言两语,或均衡对称,采用押韵、对偶、反衬等多种修辞方法,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在谚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谚语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增添教学乐趣,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英语谚语引入课堂,这不仅有助于语言学习,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修养,促进身心健康。

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已有数年,在教学中从个别谚语的引用中逐渐体会到谚语的重要价值。近年来开始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介绍英语谚语,坚持从第一次课开始,尽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积极向上,利于成长的谚语。这种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总的来说,笔者体会到,谚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谚语结构紧凑,韵律和谐,借助于头韵、押韵、对仗等多种方式表达思想,这些谚语的补充能使学生体会到语言之美,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诵读和记忆它们,变苦学为乐学,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例如: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A fall into a pit,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

More haste,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

教师如果利用这些材料精心组织活动,不仅可以用于语音、语调练习,还可以进行听说写多项能力训练,以提高语言能力,而且可利用谚语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进行以谚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

二、巩固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核心是词汇和句子结构。拥有一定量的单词和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是学好语言的前提。除了英语教材外,谚语是扩大词汇、学习句子结构的较好的辅助材料。熟读熟记一些谚语,既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又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英语的句子结构,吸收语法规则,学会地道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学习practice,pride,pour等单词时,我引入以下谚语。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兵必败。)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通过谚语的使用,学生在句子中更容易掌握单词的运用。

适当的谚语为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在语法教学中适当地引入谚语,能使学生觉得语法学习不再那么枯燥单调。例如,在讲到定语从句时,有些句子不好理解,就可以给学生以下句子。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The one that suffers much knows much.(磨难多,见识广。)

在复习比较级时,下面的谚语就能发挥它们的作用。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

The higher up,the greater the fall.(爬得高,摔得惨。)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首先能从心理上解除对学习语法规则的恐惧和排斥情绪,从而能比较好地掌握语法知识,并进行灵活运用。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坚持引入精彩的英语谚语指导学生学习,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英语写作就会大有裨益。

三、了解西方文化

英语谚语集西方各民族文化于一体,是我们了解英语民族社会历史、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钥匙。通过英语谚语,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宗教历史、风土人情、文化典故,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例如:Too much curiosity lost Paradise.(过于好奇就会失去乐园)和Forbidden fruit is the sweetest.(禁果格外香)都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两人由于好奇心太重,偷吃禁果,结果被逐出伊甸园。再如:在英语谚语中有不少与罗马(Rome)有关的谚语: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了解历史的话,我们就知道,公元43年,英格兰被罗马征服,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于是社会生活随之出现罗马化的倾向。罗马人的占领长达400年之久,因此我们可以从今天的谚语中,发现深深的古罗马文化的印记。

英语谚语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熟悉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学生如果只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对文字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不了解的话,就必然会影响对句子的正确理解。谚语的丰富的背景知识,又能加深对英语语言的学习、理解和领悟。

四、促进品德修养

英语谚语不仅有着较高的艺术性,而且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容有选择地补充相应的谚语,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意思,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起到勉励学生,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例如在讲解话题为“时间”的文章时,可补充谚语: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不我待);Time cannot be won again.(时光一去不复返)。有了这些谚语的补充,学生们就更加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增强时间观念。再如当课文的主题是围绕“友谊”时,就可引入下面的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知音难觅),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还能珍惜友谊,建立正确的友谊观。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穿插谚语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又能让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丰富英语背景文化知识,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助人为乐的谚语范文2

关键词:英语谚语 文化背景 探究学习 文化交际

笔者曾经帮助学生直接翻译过一些英语谚语,在过后不久的一次英语考试中,有一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的谚语又与同学们重逢了,本以为他们会得心应手,但结果却是正确率勉强过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曾了解谚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囫囵吞枣”地接受知识,只能肤浅地记忆“理解”。同时,笔者也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往往过度重视读写教学及训练,而忽略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的探究学习。英语谚语涉及丰富的文化,不但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而且音韵铿锵, 言简意骇,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不应对其“一带而过”。

一、英语谚语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英语谚语言简意丰,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概而言之, 英语谚语大致有以下特征:

1.丰厚的文化内涵,一语中的

英语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能反映出英语民族发展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价值。透过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伟业非一日之功。)可见昔日历史上辉煌的罗马文化与风俗渗入大不列颠。西方国家古时的酒店常在店门前悬挂一束长青藤作为招徕顾客的标志。那些酒醇肴佳、遐迩闻名的酒店毋需悬挂藤条, 仍是终日顾客盈门。由此人们创造了“Good wine needs no bush.”(酒好无需挂幌。)这则谚语,反映出人们从业经商的习俗。英国不仅经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产生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英语谚语是我们英语学习者研究英语文化的重要材料,只有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才能提高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2.丰富的修辞句法,生动优美

英语谚语具有音美、形美、意美的特征。从语言形式上看,往往措辞简练、对仗工整、充分使用各种修辞方式。从音韵角度来看,英语谚语又富有乐感、音韵和谐、便于记诵,请看以下数例谚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美妙的韵味。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热打铁。)它借用比喻手法暗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时光获得成功。

Hedges have eyes and walls have ears.(篱有眼,墙有耳。)运用拟人手法。

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时间的浪费者。)虽是反语,却无讽刺意味,只是善意的幽默。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对照鲜明、音、形、义俱佳。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押韵使音调和谐有美感。

英语谚语中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使之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3.深邃的哲理思想,催人奋发

英语谚语富于韵律之美而不失含义的深刻。英语谚语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以含fish的一些谚语为例,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哲理。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原意为:决不要教鱼游泳。)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意为:捉鱼不要怕鞋湿。)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之用。)中英文表达方式及内涵都非常接近。

简言之,作为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谚语内容覆盖面极为广阔,可谓包罗万象。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过英语谚语这一特殊语言文化层面,我们可以看到英语民族在其社会、文化

、心理以及哲学思辩等方面所独具的风采与魅力,堪称一部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因此,英语谚语的学习探究不容忽视。

二、探究学习英语谚语的策略

.追根溯源,准确理解

通过查找资料,究其根源,领悟相关的文化背景,避免仅靠词语组合来望文生义。英语谚语中的典故大都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西方经典著作等。如果对其出处和内涵不甚了解,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其寓意。例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字面意思是“珍珠投在猪猡前面”。这个谚语语源自《新约·马太福音》第章:“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swine是个旧词,书面词,即今为pigs,不过swine单复同行,本句为复数。由于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比喻确切,在后世不断引用中而成为一个国际性谚语,含有轻蔑嘲笑的色彩。按其字面意义,这个成语与汉语成语“明珠暗投”相似,但是寓意不同,基本上不对应;按其比喻意义,它相当于“对牛弹琴”,“向驴说经”等。

.中西对比,提升能力

以狗为例,中英两国人民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道等。狗在汉文化里只是一个卑微的动物, 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却是忠实的朋友,英语中许多关于狗的谚语有褒义色彩。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只狗都有它的好时光。比喻“人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等等。

.寓学于乐,突破语法

英语谚语中包含了一定的语法知识。记谚语,学语法,多运用,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面举数例加以说明。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发亮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定语从句后置。

No pains, no gains.(不劳无获。)运用省略句,我们不妨这样补充理解:If one takes no pains, he will make no gains.

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take.(给予胜于索取。)无论是It句型,还是非谓语的对称,都值得我们模仿表达。

江苏省历年高考单项选择题中均有设置语境选谚语概括运用的考题,例如:(年江苏卷)

“I have tried very hard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but in vain.” “Why not consult with Frank? You see, ____.”

A.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B.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C.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D. it’s better to think twice before doing something

(选B表示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A表示英雄所见略同;C表示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D表示三思而后行。)

这种命题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于文化意识的课程目标与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现行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出现了一些谚语、成语等习语,如果我们英语教师淡化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无疑会忽视编者的良苦用心,浪费“稀有”的课程资源。

助人为乐的谚语范文3

一、运用英语谚语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英国学者埃克斯利(Eckersley)认为,呆板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即便他拥有装满一间房子的证书也是白搭,好教师以他的热情活泼使其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教师在授课时,适当地传授一些英语谚语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我给高一学生上过一堂课,引用一些谚语、名言,几年后学生回校看我,谈到时还是记忆犹新。譬如,就如何学英语我用到了爱因斯坦的一个公式:Sueeess=X+Y+Z。在这个公式中X=Goodmethod,Y=Hard work,Z=Stop talking and getdown to work.要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爱因斯坦的另一句名言:Success is1%inspiration and 99%perspiration.引导学生从现在开始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告诉他们这些格言:Rome is notbuilt in a day.Good beginning is halt done.鼓励学生尽管目前英语成绩不太理想,但相信三年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赠送一句: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这样的课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积累的重要性,而且让英语课堂生动有趣,带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其求知欲。同时为进一步运用谚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英语谚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1. 借助英语谚语渗透词汇教学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高中生应掌握3500词左右,比旧大纲几乎增加了一倍。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词汇比以往教材大大增加,对高中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为此,我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有时课堂上我会自然地教给学生一两条谚语,其实有时是我精心设计的结果。我尝试让学生在谚语中学习词汇,特别是学习构词法。三年下来,学生通过谚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构词法知识,词汇量得到很大的扩充,阅读理解自然也就能够轻松面对。在高考中,学生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得分较高,这与我平时重视词汇教学是分不开的。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

(1)在英语谚语中学习词的用法

在词汇教学中,所用例句多是词典上的原句、格言或谚语,这样的句子地道且方便记忆。例如讲lose一词时,借用谚语:Graspall,lose all.(贪多必失)让学生猜出lose的词义是“失去”的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lose的其他用法。

(2)在英语谚语中复习短语和固定搭配

高中英语教学中,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生对已学过的短语或固定搭配遗忘率会增高。教师可借助英语谚语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譬如:复习短语lead to“通向”,教师可以借用“All roads lead t0 Rome.”这句谚语,效果很好。

(3)在英语谚语中学习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

学生学习一些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时,教师可以借用谚语帮助他们学习记忆。例如:教师借用“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这个谚语帮助学生记忆failure和success这两个互为反义的单词,效果要比死记单词好。

(4)在英语谚语中学习构词法知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应具备较高的综合阅读能力,如:“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通过构词法领会猜测生词。构词法是词汇知识的一部分,掌握构词法知识对英语学习很有必要。譬如:教师借用谚语“A knife will rust if not sharpenedregularly.”(刀不磨会生锈)帮助学生学习sharpen为sharp的动词,en为动词前缀或后缀,再拓展学习encourage,enrich,enable,widen,broaden等词汇。

2. 借助英语谚语渗透语法教学

在高中阶段的语法教学中,借助英语谚语语法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英语谚语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可使学生在兴趣中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法知识。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在语法教学中将谚语与语法教学融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对于语法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使用He who doesn’t come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Lrue man.(不到长城非好汉)学习在定语从句中指人时,用“who”或“that”指代先行词。教授让步状语从句时用Small as it is,the sparrow has allthe vital organs.(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谚语。非谓语动词也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语法知识。我用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来教授-ing形式在句中的用法。

3. 借助英语谚语提高写作能力

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谚语或俗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而且可以为文章增加很多亮点。如写人物时,常用:Bettyis the only daughter of the Smiths.She is theapple of her parents’eyes.又如写到正反两面的议论文。表示转折时常用:But as the oldsaying goes,“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三、通过英语谚语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渗透英语文化

目前,很多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外语而不学其文化是徒劳之举,脱离文化的外语教学会堕落成单纯的形式和词汇学习。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适当的文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英语谚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有些谚语从内容到形式与中文都相同,就按字面译: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和A snow year,a rich year.(瑞雪兆丰年)。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时学生在阅读时,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在理解上就存在着困难。这时需要我们理解文化差异再正确翻译。比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3 word power中出现:as strong asa horse(体壮如牛);to sleep like a log(睡得很沉);模块一Unit2 word power中It’smining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英语谚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了解中英文化的差异,提高文化修养,提高说英语的兴趣和造句能力。英语谚语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魅力无穷,它在教学中的运用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教师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出版社,2008年6月

2.梁丽容,英语谚语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9期

3.中报教育网,如何将谚语巧妙地贯穿到高中英语教学中2008-07-13

4.周卉,教学月刊(中学版),浅析谚语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英语,2006年第5期,

助人为乐的谚语范文4

有两则关于同一条英语谚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译例。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似有不知所云之感。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出这条谚语的喻义来。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p.28)上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 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中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汉译这些英语时,可惜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谚语及俗语直接对译。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读者或听者接受。如: 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骄兵必败。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Two is company, but three is none。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知足常乐。 有些英语谚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汉译这些英语谚语时,常常需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用形象近似的汉语成语意译。这样可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如: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说曹操,曹操到。 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这山望着那山高。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未倒置。 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因此,在翻译时,应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表达,则会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试比较下列各译例。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如译成“愚者敢闯天使不敢去的地方”,不如译成“初生牛犊不怕虎” 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如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不如译成工“有得必有失”。或甚至可以引申为“不破不立”。 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按其字面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来,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请看下面的译例。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或,自助者天助之。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An empty sack cannot stand upright.空袋立不直。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以你所期望的别人待你的方式待人。 这与另一谚语: Don'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do unto you。“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相似。 Money talks。钱能通神。 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使用这一修辞手段的目的在于加强语势,宜于说理,读后有心悦诚眼之感。汉译这些谚语时,应适当注意保持其修辞色彩,以便体现原文的表达方式。如: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如果按字面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至少是没有充分体现这句谚语本身所具有的强烈对比色彩。从语法分析的观点看,在这个句子里,情态动词may和can虽然都表示“可能”的,但在含义上有所不同。这里may表示“事实上的可能性”,而can则表示“逻辑上的可能性”。并列连词but使前后两个分句意义相反,对比色彩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也必须力求对偶整齐,前后呼应,形成对照。如将此句译作“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或“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会更好些。 总之,即使像谚语这样孤立的语句,翻译时也需尽一番揣摩切磋之功,否则译文就可能与原文“貌合神离”,文不达意。译事艰辛也许正在于此。

助人为乐的谚语范文5

1. 用as the saying goes来引出谚语,其意为“常言道”“正如有句谚语所说”;它可以放在句首,也可以放在句末,有时也可放在句子中间。如:

“More haste[急速], less speed,” as the saying goes.

常言道:“欲速则不达。”

“Accidents will happen,” as the saying goes.

正如有句谚语所说:“天有不测风云。”

As the saying goes,“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

正如有句谚语所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However, as an old saying goes,“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Having a private[私人的] teacher also has its disadvantages.

但是,正如有句谚语所说:“每个硬币都有两个面。”请家庭教师也有其不利之处。

2. 用There is a saying going like this 来引出谚语,其意为“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如:

There is a saying going like this,“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What is a true friend?

A true friend is a person who can share your happiness and sorrow[忧伤].

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患难见真情。”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呢?

真正的朋友就是能与你分享快乐和分担忧愁的人。

There is a Chinese saying going like this,“Traveling ten thousand miles is better than reading ten thousand books.” Indeed, travel benefits[有助于] us a lot.

中国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游对我们的确很有益处。

3. 用which is a saying we are all familiar with来引出谚语。此时的 which 引出的是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注意其前用逗号,不可用句号。其实,这类表达若运用得当,对于提高书面表达得分非常有帮助,因为引用谚语不仅是一种高级表达,还能恰当地用上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可以说是“高级中的高级”了。如: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which is a saying we are all familiar with. Everyone is likely to make mistakes,so are the children.

“诚为上策。”这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谚语。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小孩子也一样。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which is a saying we are all familiar with. In fact, apples contain plenty of nourishments[营养] which are good for our health.

“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谚语。事实上,苹果含有大量对我们身体有益的营养成份。

二、套用谚语的技巧

套用谚语就是直接将谚语套用在自己的句子中,使之成为自己句子的组成部分。下面略举几例,同学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在自己的句子中套用谚语。

1. Beggars cannot be choosers. 叫花子不能挑肥拣瘦。如:

Like it or not, remember, beggars can’t be choosers.

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记住,叫花子不能挑肥拣瘦。

I don’t care much for the Christmas present, for beggars can’t be choosers.

什么样的圣诞礼物我都不介意,因为叫花子不能挑肥拣瘦。

I would have preferred a bed, but beggars can’t be choosers, so I slept on the sofa.

我本想要张床,但是叫花子不能挑肥拣瘦,所以我就睡在沙发上了。

Usually I hate pancakes[薄煎饼] but beggars can’t be choosers. So I walked in hoping to find some unfinished pancakes since I had no money.

通常我不喜欢吃烙饼,但是叫花子不能挑肥拣瘦,所以我还是走了进去,希望能找到一些别人吃剩的烙饼,因为我身无分文。

2. Once bitten, twice shy.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

She certainly won’t swim again―once bitten, twice shy.

她肯定不会再游泳了――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I try to avoid meeting her. Probably because once bitten, twice shy, I always feel nervous whenever I see her.

我尽量避免与她见面。也许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我每次见到她都感到很紧张。

3.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不雨则已,一雨倾盆;祸不单行。如:

助人为乐的谚语范文6

[论文摘要】文章拟从汉英谚语入手来探讨他们的深层文化特征,并且主要从宗教思想、人文思想和道德观念三个方面采比较汉英谚语反映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

    胡文仲教授在《外语教学与文化》一书中说深层文化是指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汉英语言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差别的内隐特征反映了不同价值观的深层文化特征。语言是各种文化内容的载体。借助语言,可以触探文化的内涵;从表达形式的比较中,可以窥视文化的异同。语言中一种丰富多彩,又广为流传的形式,便是谚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将谚语定义为: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词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同样,英语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从许多民族语言中吸取了精华.英语谚语也表现出它的丰富多姿。英国作家培根说过:ucen1175  wtt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场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人们广义上习惯使用的谚语包括引语(,咖呼)、成语和典故(idiomsand allusions)。这些被广泛引用的精炼语句,往往积淀概括了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高度概括,又琅琅上口,又因为它往往触及人类生存的根本课题,且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因此从谚语入手来探讨深层文化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拟从宗教思想、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三个方面来探讨汉英谚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思想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研究汉、英谚语中反映的宗教思想和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化。

    (一)西方的“神人相分”

    由罗马人对犹太人血醒镇压而催生的基督教,必然要鼓吹“神人相分”,强调上帝对人的绝对支配与拯救。西方国家通过对上帝创世、原罪、三位一体等教义的阐发,将灵魂与肉体,现世与来世截然分离与对立起来,形成了一种浓厚的神人相分的宗教哲学思想。在这一思想中,上帝被视为一个法力无边、至尊无上的宇宙唯一的人格神。他不仅创造了世界与人类,而且绝对支配着世界与人类的命运,上帝的权威和荣耀往往反映在谚语中:

    heaven is above all.

    god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

    the tree that god plants no wind hurts it.(上帝种的树,风吹不倒)

    自从亚当,夏娃因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就永远都带有其始祖所遗传下来的原罪,在世界末日来临时还必须接受上帝的审判。在整个宇宙中,人类处于绝对渺小与被动的地位,没有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的拯救。世人只要忏悔、赎罪,就能得到上帝的宽恕与恩赐。因而有谚语:

    there,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go i.(要不是上帝的恩典,我非走不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上帝的恩赐,我就要倒霉,不幸的事一定会降临我的头上;而有了上帝的庇护,一切都可避免。

    (二)中国的“天(或神)人合一”

    古华夏文明是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早熟农业文明。在广阔而又单调的大平原上从事年复一年的农耕,天、地、人三者浑然一体,人们对天地之间的斗转星移与沧桑变换,对自己参天地而化育万物的地位,有着十分直观的认识。同时,早熟的农业文明与父权制的根基,也使人们习惯于经验的回忆、总结,重视现世的家庭—社会伦理,不至于陷人出世主义的宗教迷狂。儒家主要关心的是现世的秩序和人际关系。佛教承认佛,人人心中皆有佛性,人人都有机会成佛。道教承认神仙,神仙是人修炼成的,神仙也可以下凡成人。

    因此在汉语中常有关于抽象而玄妙的天和天命的谚语: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关于人和神的谚语有: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狗肉烧酒穿肠过,佛在心里留。

    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罪都是由于逆境引起恶念而犯下的。人只要修身养性,就可摈弃恶念,言行向善。而佛教讲的是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修行能成正果、而犯罪则下地狱。因此有谚语:

    心地善良,强似烧香。

    善必寿长,恶必早亡。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二人文思想的不同

    人文主义注意发挥人的光辉,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关心人的问题,注重人本身发扬光大的学说都是属于人文主义。中西方人对人本身的看法不同,人文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和在西方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谚语中有所了解。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许多哲学家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也非常关心人本身。古希腊罗马中的神也非常人性化,反映在谚语中有明显的人文特点。如:

    without cerea and bacchus, venus gmws cold.(没有克瑞斯和巴库斯,维纳斯就会感到冷)。

    活在人们心中的爱神维纳斯是多么具有生活气息,她要酒神(c.eres)和谷神(bacchus)相伴,拥有美酒佳肴才能谈情说爱。西方到了中世纪,神学占了主导地位。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人是上帝的奴仆。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重新兴起,西方这一时期的谚语强调人的价值。如:

    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人是宇宙的灵魂)。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人文主义者尊重人,反对禁欲主义,认为享乐并不是人的罪恶。因此英语中有很多劝人及时行乐的谚语:

    wealth is not his who has it, but his who enjoys it.(财富不属于占有者,而属于享用者。)

    eat, drink and be merry, for~we die.(吃,喝,尽情享乐,因为明天我们会死去。)

   与西方不同,中国统治思想界较长时间的儒学,从根本上来讲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因而有诸多重视人的谚语。比如先哲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人也。

    但是儒学虽然研究人,却不注重自我。在儒家思想看来,个人不能享受自由意志,一切以社会和集体利益为重。中国有很多谚语反映了这种思想。如: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解放后,中国所提倡的共产主义思想也包括人文主义成分。如: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

    西方以自我为核心的思想与中国个人服从集体的思想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有集中体现。在西方,人们较多地从个人角度来考虑,常常显示出对战争的不满。如:

    wars bring scats.(战争带来创伤);

    而在中国,人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勇于为国作战,甚至为国捐躯。因此有这样的谚语:勇将不怯死,壮士不毁节。

三道德观念的不同

    从总体上说,中国和西方在传统道德观念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赞颂勤劳、节俭、重视诚实、谦虚等等。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是同中有异,有些则是迥然不同。下面我们将通过反映这些道德观念不同的谚语来加以分析,来看看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西方传统道德观念在对“面子”和“人言”上的不同态度。中国人非常看重面子。有关的谚语有:

    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

    死要面子活受罪。

    由于在乎面子,中国人最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

    谣言可以杀人。

    人言可畏。

    棍棒伤皮肉,恶语伤人心。

    而西方的道德观念认为,只要自己不危害到社会和他人,不触犯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重要。试比较:

    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stones, but words will neverhurt me.(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决不会伤害我。)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西方,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人都是有罪的。一个人要想抨击别人的罪,首先要想到自己也有罪。《圣经》中说道:“不要评断人,上帝就不审断你们”。因此西方人自身也不去议论别人,把搬弄是非视作可耻的事,并且他们认为个人隐私是不可侵犯的。谚语中说到:

    a tattler is worse than a thief.搬弄是非的人比贼还坏。)

    who chatters to you, will chatter of you.(对你说是非的人也会说你的是非。)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有道德的人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有一些谚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明人不做暗事。

    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中国文化认为,如果你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那是无法隐瞒的,当然也无需隐瞒。所以有谚语: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人正不怕影子歪。

    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中国人在这样一种心态之下,说说别人的隐私,也就无所顾忌了。

上一篇黑帮高中

下一篇食品营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