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海报范例6篇

冬至海报

冬至海报范文1

关键词:张家口;地域文化;冬奥海报

参与举办第24届冬奥会项目,对张家口来说是一个向全世界展示本市地域文化的窗口,是扩大全球知名度的绝佳平台。张家口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历史特征,为冬奥海报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

1张家口地域文化的构成元素

张家口市是河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中国河北省西北部,位于京、冀、晋、蒙四省(市)区交界处。在冬季,以崇礼、赤城为代表的坝上与坝下过渡地带,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滑雪场,被誉为东方“达沃斯”,具备举办大型雪上赛事的能力。张家口地域文化内容极为丰富,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泥河湾文化

泥河湾是张家口市阳原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在此发现了距今200万年前、可以复原的远古人类的进食场景,从而在东非澳杜威峡谷之外找到了地球上第二个200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迹,从而首次向“非洲唯一人类起源论”提出了挑战――人类不仅从东非奥杜威峡谷走来,也从中国河北的泥河湾走来。这一遗址群直接改写了世界关于人类起源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成为人类寻根问祖的圣地。

1.2三祖文化

黄帝、炎帝、蚩尤是中华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五千年前他们汇聚桑干河南岸的张家口市涿鹿县,发生了“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合符釜山,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得以实现,实现了不同文化的撞击与交汇,使中国社会从游牧进入农耕,从荒蛮走入文明,开启了中华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

1.3商旅文化

张库商道是纵贯大漠的“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古道。张库大道是从张家口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乌兰巴托(当时叫库伦),并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贸易运销线,全长1400多公里,是有着“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古商道。张库大道历史悠久,被誉为“草原丝绸之路”和“草原茶叶之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以及历史地位。张库商道走出了一段载入史册的传奇,也演绎出多民族交流融合、团结和谐的和平主题。

1.4剪纸文化

蔚县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蔚县剪纸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用小巧锐利的雕刀手工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构图造型生动、朴实饱满、优真,色彩对比强烈,刀韵玲珑剔透,其题材涉及极为广泛,并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蔚县剪纸已成为具有欣赏、收藏价值的民间艺术精品、部级馈赠礼品。

1.5节庆文化

张家口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多民族聚集交融,通婚繁衍,各地的节庆方式在此汇聚,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地域气息的节庆体系。辖内蔚县是中国北方年节文化之都,被称为“中国十大最具年味的地方”之一。春节期间,民间社火表演,打树花,拜登山,民俗灯会等活动轮流上演。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冬奥会举办期间正值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可以让国内外游客感受独特的节日气氛。

1.6低碳奥运文化

张家口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具备建设世界级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发电场的良好条件。2015年,国家发改委宣布同意设立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提出了在张家口建设国际领先的“低碳奥运专区”:到2020年,张家口示范区55%的电力消费来自可再生能源,全部城市公共交通、40%的城镇居民生活用能、50%的商业及公共建筑用能来自可再生能源,40%的工业企业实现零碳排放。该规划注入了低碳奥运理念,必将形成一股低碳热。

2海报在冬奥宣传中的作用

海报是极为常见的一种招贴形式,是一种信息传递艺术,是一种大众化的宣传工具。它由文字、图形、色彩构成,通过印刷制作,主要被投放在户外的公共场所,其功能为传播商业、文化或其他信息,并具有装饰美化作用。

奥运会海报设计就是艺术设计渗透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物,是奥林匹克文化和艺术的组成部分。奥运会海报设计是奥运会历史上最早、最便捷和普及的奥林匹克视觉形式,担负着传达赛事信息、烘托比赛气氛、构建奥林匹克视觉形象、宣扬奥运理念的重任,同时也是展示各主办国家民族文化、历史、风俗以及科技发展成果、艺术设计水平的国际大舞台。因此,融入本土文化的奥运会海报设计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

3冬奥海报必备的价值体系

3.1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即对美学价值的审视。美学价值所体现的是对真、善、美的综合,是对所有美好事物的总称。审美追求是一切艺术的追求和终极目标,所以视觉传达设计的目的也是传播和发现美的事物。以海报为代表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审美价值的体现尤为强烈。与其他价值形态相比,它具有超功利的精神性、强烈的情感性等特征。

3.2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及社会组织通过自身的自我实践活动发现、创造社会或他人物质或精神的发展规律及内在矛盾的贡献。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视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与传播,各个领域相互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日益频繁,但是在精神层面赋予强烈情感性的美学追求是恒久不变的。

3.3文化价值

由于视觉传达设计这种以媒介作为载体的传播方式,造成了社会广泛的、巨大的传播效果并对受众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所以人们对视觉传达上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视觉文化技术层面上,而应进一步研究视觉文化的深层内涵,甚至是在哲学的层面上审视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审美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问题。

4冬奥海报的总体设计方案原则

海报设计必须有相当的号召力与艺术感染力,要调动形象、色彩、构图、形式感等因素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设计一张具有感染力的海报,使观看的人能够直接接触最重要的信息,这是海报设计的基本目的。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对整个流程有一个清晰的顺序并逐一落实。所有的设计元素必须以适当的方式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此,海报的设计应当遵从以下原则:

4.1关联原则

海报设计师可以有多种途径实现这个关联原则。首先,对人物、物品及文字分组能够提高信息的传达效果。第二,各个部分放在一起比单独松散的结构能够产生更强的冲击力。如果在海报中各个物品都非常相似,将它们组成一组的构图会令海报更能吸引别人的注意,而其他的元素则会被观众当作是次要的。

4.2重复原则

另一个使作品具有一致性的方法就是对形状、颜色或某些数值进行重复。当一个设计元素在一个平面里,其不同部分被反复应用,但我们的视觉仍会将它们视作是一个整体。人的视觉对重复具有非常强烈的感觉,甚至有时在图中的对象没有重复时我们也会将它们看作是重复的。

4.3延续性原则

应用延续的方式设计,可以使作品中的对象组成一起,引导观众去到另一个位置上。这个方法一般采用线性效果来达到,即当人的眼睛看到一条线时,眼睛就会本能地就会跟随着它,想看看这条线会去到哪里。这个方法可以使海报中的图片引导观众的眼睛去到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或品牌上。

4.4协调原则

无论是协调的构图或不协调的构图都能够使海报的版面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因为打破均衡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氛围。要摒弃简单机械的图像拼凑,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体育主题平面设计作品的灵魂的融入。那种符号化和表面化的文化元素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未必能带给产品真正的“灵魂”。

5冬奥海报的基本构成元素

海报设计应当是一种富有意义的行为,即使是纯粹观念形态的表达,也应当做到能够与观众进行信息和情感的顺利沟通。忽略信息传达的设计必然无法吸引大众的关注。一张成功的海报设计无疑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性,这也是设计师进行艺术创作的本能追求,然而过度追求视觉上的新鲜和个性表现,忽略了海报的思想、信息交流本质,就成为矫饰、空洞、不知所云的设计。因此,必须注意海报基本元素的整体把握。

图形、色彩、版式是构成冬奥海报的三大基本元素。合理布局和融会贯通地运用图形、色彩、版式能增加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优化海报的构成形式。图形的具象或抽象,色彩的冷暖和搭配,版式的集中或对称,在这些搭配与协调中,我们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法则就是均衡统一。统一是避免杂乱无序,是整体感官上的统一,而不是一成不变。这样的构图是受众范围最广,受众面积最大的审美价值观。而均衡整个画面,有重点地突出主题,保持整个画面的完整性和平衡性,使每个元素都能合理合适地出现在画面中。注重比例的分配和元素的分配,从全局的观念出发,重视律动和和谐,成为构成冬奥海报的关键。

6张家口地域文化在冬奥海报中的应用

冬奥海报设计应该担负起本土文化再生的历史责任。张家口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为冬奥海报的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取材资源,蔚县剪纸和泥河湾文化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6.1蔚县剪纸元素在冬奥海报中的应用

剪纸元素在海报中的现实意义体现传统绘画艺术、民间美术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民族文化的情结,成为我们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在众多奥运题材的海报设计中,运用剪纸元素进行设计的不在少数,而如何将剪纸元素加人设计中,将东方的剪纸艺术和文化积淀与世界范围的体育盛事结合,对设计进行再创作并力图达到审美和思想高度的统一,这是我们在再创作过程中需要思考的。

在将剪纸元素融入冬奥海报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主体形象,如某项运动的视觉形象,进行剪纸风格的转化,设计为剪纸纹样的构图。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形象的视觉化、择优化和典型化,使同构的基本特征明显,恰到好处,并富有代表性,对人们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予受众丰富的心理感受。

6.2泥河湾文化元素在冬奥海报中的应用

与剪纸艺术的产生源于劳动人民对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通过实物承担表现某种寓意不同,泥河湾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可见的实物,似乎只能选取动植物化石、石器等实物来作为代表,表面上看而很难将其与海报进行结合,因此很难通过颜色、线条等视觉符号对其进行描述。因此,如果要把泥河湾文化元素融入冬奥海报设计中的话,必须要超脱简单的实物形象,通过抽象来表现抽象,抓住“人类起源”与“冬季运动”两个关键特征进行联想,再结合冬奥海报总体设计方案原则进行总体设计。

冬至海报范文2

【关键词】 冬凌草利咽合剂; 薄层色谱法

冬凌草利咽合剂是我院研制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消肿,滋阴润燥作用。用于慢性扁桃体炎、咽炎、喉炎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冬凌草具有抑菌[1]及抗肿瘤的作用[2]。临床应用多年治疗效果理想。现将主要成分的TLC鉴别方法报告如下。

1 处方及制法

1.1 处方 冬凌草640 g,地黄80 g,射干40 g。

1.2 制法 以上三味药材,检、筛后称取,加水浸泡1 h后按煎煮法提取,第一次1.5 h,第二次1 h,合并煎液,滤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3~1.05,加20%的蔗糖,搅拌均匀,加水至1000 ml,分装,消毒,即得。

2 质量控制

2.1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液体;气香,味微苦。

2.2 鉴别

2.2.1 试验用试剂及仪器样品:冬凌草利咽合剂(本院制剂室提供,每瓶250 ml,批号:090218、090303、090609)仪器:ZF-C型紫外分析仪(上海康禾)、硅胶G(青岛海洋),试剂:冬凌草、地黄、射干对照药材(中国药品生物检定所),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2.2 冬凌草的鉴别[3] ①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样品20 ml,加浓盐酸调PH1-2,用乙酸乙酯萃取2次(每次15 ml),合并氯仿萃取液,蒸干,残渣用甲醇定容至2 ml为供试品溶液;②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冬凌草对照药材3 g,加10倍量水煎煮20 min,过滤,浓缩过滤液至10 ml,过滤,除去药渣,过滤液浓缩至10 ml,用乙酸乙酯萃取2次(每次15 ml),合并氯仿萃取液,蒸干,残渣用甲醇定容至2 ml为对照药材溶液;③阴性对照品的制备:取地黄1.6 g,射干1.8 g加10倍量水煎煮1 h,过滤,加无水乙醇至含醇量达70%,过滤,滤液浓缩蒸干75%乙醇定容至2 ml为阴性对照溶液。

以薄层色谱法[4]试验,取上述三种溶液各8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甲苯-醋酸乙酯-甲酸(5:4:0.5)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浓硫酸溶液显色,加热至显色清晰。在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色谱相同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液无干扰。

1、2、3.样品 4.对照品 5.阴性对照品

2.2.3 射干的鉴别[5] ①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样品2 ml,加75%乙醇5 ml醇沉,过滤,滤液作为供试液;②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射干对照药材2 g,甲醇超声振荡提取,过滤,浓缩,甲醇定容至2 ml溶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③阴性对照品的制备:取冬凌草16 g,地黄2 g,加10倍量水煎煮1 h,过滤,加无水乙醇至含醇量达70%,过滤,滤液浓缩蒸干75%乙醇定容至2 ml为阴性对照溶液。

以薄层色谱法[4]试验,取上述两种溶液各8 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氯仿-丁酮-甲醇(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溶液,紫外灯(365 nm)观察荧光斑点,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液无干扰。

3 讨论

本制剂为纯中药制剂应用多年未有不良反应报道。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选择简单易行的质量控制方法,运用薄层色谱法对冬凌草、射干两味中药进行定性鉴别,操作简单,而阴性对照品不显相应斑点,检出成分不受处方中其他药物的干扰。该鉴别专属性强,快速,稳定可靠,能够有效控制制剂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大海,姬志勤,等.冬凌草中的抑菌成分研究.农药杂志,2010,06:28.

[2] 戴华,刘四海,等.冬凌草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8,30(1):20.

[3] 吕芳,徐筱杰.冬凌草成分研究.中药材杂志,2008,31(9):1340.

冬至海报范文3

关键词 黑皮冬瓜;栽培技术;四川丹巴

中图分类号 S6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096-01

黑皮冬瓜在低海拔地区种植历史已有10多年,其种植技术简单,产量高,深受菜农喜欢,可是在四川省高海拔地区却鲜有种植。为了把先进的理念、种植技术、优良品种带到高海拔地区,2010年,笔者响应省委号召,作为一名农业技术干部到甘孜州丹巴县农牧科技局任职,并带去了黑皮冬瓜、西红柿等品种。丹巴县地处东经101°17′~102°12′、北纬30°24′~31°23′,海拔1 700~5 521 m,谷底至山顶达2 000~3 000 m,全县幅员面积5 649 km2,东西宽86.9 km,南北长105.7 km,有耕地2 480.07 hm2,全县有5条河,131条支流。气候特点:干热河谷北亚热带—中山暖温带—中山温带—亚高山寒温带—高山亚寒带—高山寒带—高山永冻带,降水集中在6—10月,年均降水量500~700 mm,年均气温14 ℃,极端最低温为-4 ℃,最高温为32 ℃,年日照时数2 078 h,有效积温4 450 ℃,总辐射量518.8~5 656.8MJ/m2,无霜期267 d。2011年在丹巴县太平桥乡、聂呷乡、半扇门乡试种黑皮冬瓜20 hm2,平均产量66.42 t/hm2,实现产值86 340元/hm2,人均增收202元;2012年又在岳扎乡、巴旺乡试种30 hm2,平均产量75 285 kg/hm2,实现产值97 860元/hm2,人均增收327元,得到了种植户的充分肯定。现总结丹巴县黑皮冬瓜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 品种选择

在丹巴县种植黑皮冬瓜,应选择生育中短期、果大不超过20 kg、肉厚质硬、有一定抗紫外线能力的品种,如黑魁、黑将军等。

2 育苗

2.1 育苗时间

丹巴县昼夜温差大,海拔在1 800~2 000 m的河谷地带温室大棚育苗可在3月初下种,露地育苗应在3月底至4月初下种。海拔2 200~2 400 m的山间区可用地热线育苗,最好在河谷带代育[1]。

2.2 育苗方式

丹巴县风大,气候干燥,应釆用14 cm×10 cm营养钵育苗,具体操作:在大棚内按1 m开厢,做深度8~10 cm的苗床,将培好的营养土装钵放入床内,每行7个,装好后喷百菌清800倍液,覆地膜压实。

2.3 催芽播种

3月上旬,用催芽厢或电热毯催芽,60%现芽时即可播种,在备好的营养钵上用小棍扎深3 cm小孔,每孔放芽种1粒,细土覆盖,待整厢播完后再覆一层地膜,现苗时将此膜起拱。

2.4 苗床管理

丹巴县海拔高,昼夜温差超过10 ℃。因此,应注意苗床管理。现苗后,用绿享一号,或百菌清防治2~3次,苗2叶1心时,拱膜白天揭晩上盖,3叶1心时,可喷施叶面肥1~2次。晚上气温稳定在12 ℃时,应全天揭去拱膜,白天打开棚门。如营养钵湿度低于70%,选晴天10:00后浇水。

3 整地培肥

按3.5 m开厢,于厢中间开沟,施圈肥45 t/hm2、过磷酸钙1.5 t/hm2,覆土平地,盖膜备用。

4 移栽

移栽前应用绿享一号或百菌清喷苗,河谷海拔1 800 m地区4月中下旬移栽,山间海拔2 200~2 400 m地区,5月中旬移栽,注意破膜,开口能放入钵苗为准,窝距1 m,窝植2株,栽后用土压实地膜。

5 田间管理

5.1 压蔓打枝

蔓1.5 m时于1 m处用土压蔓,以不被风吹走为准。无死苗的,每株留1个分枝;有死苗或空窝的,可以多留1~2个分枝。

5.2 浇水

土壤湿度低于70%时,引水浇地。因为甘孜州土壤富钾缺磷,对土层浅、苗势弱的地块,应结合浇水施氮肥450~750 kg/hm2、磷肥750~1 200 kg/hm2 [2-3]。

5.3 留瓜保瓜

一般情况在蔓22~24节留笫一瓜,以后长势正常的瓜可保留2~3个,长势畸型的瓜应及时去除,去除后集中处理或带回家饲喂牲畜。

5.4 遮阳保瓜

丹巴县海拔高,紫外线强,应特别注意防止瓜被灼伤。现瓜后,用废旧报纸盖瓜,并用水将报纸淋湿,让报纸与瓜和蔓充分接触,防止被风刮跑,也可用草或其他不透明物体盖瓜,使瓜不被太阳直射。

6 病虫害防治

黑皮冬瓜主要病害是枯萎病、疫病和炭疽病,可用绿亨一号3 000倍液、百菌清800倍液、托布津500~800倍液等防治。主要虫害是蓟马,在温度为25~30 ℃的7月下旬至9月发生最为严重。防治要及时喷施巴丹1 000倍液、5%高效大功臣2 500~3 000倍液、杀虫双400~800倍液、20%康福多乳油6 000~10 000倍液,每隔5~7 d喷药1次,药剂要交替使用[4]。

7 采果

坐果后60 d左右,待表皮发亮、呈墨绿色时即可采果,原则是顺蔓采瓜,先着地的先采,由于丹巴县海拔较高,特别是海拔2 400 m的地区,应及时采摘,以防止果实被冻伤。

8 参考文献

[1] 袁文先.黑皮冬瓜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12(6):28.

[2] 朱娇,云美.海南冬春季黑皮冬瓜无公害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1,28(10):1414-1415.

冬至海报范文4

关键词 日照时数;变异系数;突变检验;变化特征;青海海东;1961―2015年

中图分类号 P42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07-03

日照是太阳活动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不仅是气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1]。鉴于日照时数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就不同区域日照时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2-3],而对青藏高原日照时数变化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高原主体上[4-8],对于高原东部地区尤其是海东市日照时数演变规律及原因的研究还较少,无法了解海东市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青海省主要的工农业区和人口积聚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近年来气候变化明显,使得干旱日益显著,气候环境日益严峻,对生态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对海东市近55年来(1961―2015年)年、季、月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不仅对认识该地区气候背景状况和气候资源变化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海东市利用清洁能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旅游资源开发乃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所用资料由青海省气候中心提供,为青海省海东市5个气象站(民和、乐都、化隆、循化和互助)1961―2015年日照时数月资料。用算术平均值代表海东市。季节划分:以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其中5―9月为生长季。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9]和变异系数[9]来分别描述日照时数的总体趋势和变化稳定性,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9]分析检测日照时数的气候突变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照时数的月际和季节变化

图1给出了海东市日照时数的月际和季节变化。可以看出,海东市月平均日照时数在182.5~239.0 h之间,分布规律表现为三峰型分布,一年中5月、8月和12月为日照时数的相对高值期,2月、6月和9月是相对低值期。2―4月逐月逐渐增加,5月达全年最大,以后逐月波动下降,3―8月是全年日照时数最大的6个月,占全年的比例约52.0%。一年中变异系数在0.08~0.15之间,6―10月变异系数均在0.10以上,9月和10月为最大,4月最小。

春、夏、秋、冬季平均日照时数分别为692.0、692.7、595.8、619.9 h,占全年的比例分别为26.6%、26.6%、22.9%和23.8%,变异系数分别为0.05、0.07、0.09和0.07。可以看出,海东市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季最大,冬季次之,秋季最小;而变异系数在秋季最大,冬夏季次之,春季最小。

2.2 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

由图2可以看出,近55年来,海东市年日照时数以36.6 h/10年速率极显著下降,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征。海东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600.4 h,变异系数为0.04,最大为2 846.1 h,出现在1963年,最小为2 399.4 h,出现在1989年,最大和最小值两者相差446.7 h,占历年平均值的17.2%,表明其年日照时数年际变化振幅较大。1990年以前日照时数多在均值以上,为偏多期,1990年以后年日照时数多在均值以下,为偏少期。生长季日照时数以14.7 h/10年速率显著下降,多年平均为1 114.2 h,最大值出现在1990年(1 276.1 h),最小值为978.5 h,出现在2009年。

海东市春、夏、秋、冬季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1、-11.6、-8.6、-16.4 h/10年,各季最大值分别为769.7、781.3、714.6、727.1 h,分别出现在2008年、1990年、1972年和1963年;最小值分别为620.2、596.4、480.2、508.2 h,分别出现在1992年、1989年、2014年和2012年,最大和最小值相差分别149.5、184.9、234.4、218.9 h,分别占多年平均值的21.6%、26.7%、39.3%和35.3%,冬季通过0.001的显著性检验,夏季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春秋季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冬夏季日照时数下降造成海东市年日照时数显著减小。

从表1可以看出青海省海东市月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特点。从气候倾向率来看,海东市各月日照时数除4月外其他月份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各异,11月至翌年2月和6月通过0.05以上的显著性检验,其他月份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减幅最大的是12月,为6.7 h/10年。

2.3 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

从海东市年和四季日照时数年代际距平变化(表2)来看,年、秋季和冬季20世纪60―90年代均为正距平,21世纪00年代为负距平。春季20世纪60―7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为正距平,20世纪80―90年代为负距平,而夏季20世纪60―70年代和90年代为正距平,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为负距平,20世纪70年代以后呈现逐步下降趋势,而冬夏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处于减少趋势。

2.4 日照时数突变特征分析

为了了解海东市日照时数的突变情况,对近55年年时间序列进行了M-K法突变检验(图3)。从年日照时数M-K检验曲线图可以看出:海东市年日照时数1961年开始波动下降,1975进入短期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照时数开始逐渐下降,90年代中到21世纪初为上升趋势,以后进入快速减少阶段。根据UF和UB曲线交点的位置,确定突变开始的具体时间是1995年。春季日照时数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为上升趋势,进入80年代转入下降阶段,UF和UB曲线交点的位置在2002年之间,2006年后下降趋势通过0.05的显著性。突变前、后日照时数平均分别为2 632.4、2 497.1 h,相差为135.3 h,对突变前后进行均值统计t检验,t=4.21>t0.05,表明突变前后日照时数均值有显著性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1961―2015年青海省海东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青海省海东市日照时数月际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月际变化表现为三峰型分布;四季中,春、夏季最大,秋季最小。

(2)近55年来,青海省海东市日照时数在年、生长季和冬夏季均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1990年前后日照r数由明显偏多变为明显偏少。

(3)海东市年日照时数在2002年发生突变,2006年后下降趋势显著。

4 参考文献

[1] 赵东,罗勇,高歌,等.1961年至2007年中国日照的演变及其关键气候特征[J].资源科学,2010,32(4):701-711.

[2] ,张康林,邢晓宾,等.中国西北地区近47a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142-1152.

[3] 李雪,郑新江,咸迪,等.中国黑戈壁地区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J].干旱气象,2013,31(3):471-475.

[4] 华维,范广洲,周定文,等.青藏高原四季日照时数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0):1810-1817.

[5] 李跃清.近40年青藏高原东侧地区云、日照、温度及日较差的分析[J].高原气象,2002,21(3):327-331.

[6] 刘义花,汪青春,王振宇,等.1971―2007年青海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J].资源科学,2011,33(5):1010-1016.

[7] 杜军,边多,胡军,等.近35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07,62(5):492-500.

冬至海报范文5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潜热通量;感热通量;海温

中图分类号 P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186-04

亚洲地区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对东亚的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多年以来也一直是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东亚冬季风是最为典型的。已有研究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后期的环流变化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甚至可以跨季影响到夏季风。本文是研究东亚冬季风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一个基础,因夏季风受低纬海洋影响大,所以本文研究异常东亚冬季风南下到较低纬度时,对我国近海海气通量的影响。又因2月与夏季最近,因此着重考虑后冬的海气通量。

对东亚冬季风的研究比较多,很多学者对东亚冬季风的指数,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东亚冬季风与某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像梁巧倩等研究了异常强的东亚冬季风和异常弱的东亚冬季风对西北太平洋的海温的影响。东亚冬季风指数定义方面,经历了一个对指数定义随时间逐渐递进的过程,从上世纪的60年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最早用海洋和大陆之间的气压差来对东亚冬季的指数进行定义,见徐淑英和季劲钧。1987年,郭其蕴也用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气压差来定义东亚冬季风指数。自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定义进行关注,自此开始,对东亚冬季风指数定义趋于多样化。最早是以郭其蕴的通过海洋和陆地的差异表征东亚冬季风指数,赵汉光和张先恭也是用郭其蕴的方法来定义东亚冬季风指数、施能也是用类似的方法来定义。后来,另一项研究,着重通过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气压差的耦合模式来表征东亚冬季风指数。与此同时,郭其蕴进行进一步开拓,用高压的特点定义东亚冬季风指数。后来,随着对冬季风指数定义的进一步开展,一部分研究者通过西伯利亚高压特征来刻画东亚冬季风指数。到了1996年,对东亚冬季风指数定义更多的用到了500hPa东亚大槽的强度,孙柏民、孙淑清最先通过东亚大槽周围的区域的500hPa位势高度值来对东亚冬季风指数进行定义,随后,更多研究者围绕着东亚大槽周围区域的500hPa位势高度值来描述东亚冬季风的活动。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一种新的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定义产生了,侧重点是研究风场的特征,详见纪立人等,后来,以此为基础,又有学者对原来的方法加以改进,来表征东亚冬季风指数。随着科研手段、研究思维等的发展,从1999年起,陈隽和孙淑清综合考虑风场、气温常和高度场的共同影响,来对东亚冬季风指数进行定义。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所用的资料有:1)1948年1月到2011年1月的Reynolds&Smith重构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分辨率为2°×2°;2)1948年1月到2011年1月的NCEP/NCAR全球大气月平均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其中包括分辨率为2.5°×2.5°的500hPa P坐标垂直速度场和近地面10 m高度的水平风场,高斯网格的表面热通量场(包括蒸发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净长波辐射通量和净短波辐射通量),其纬向分辨率为1.875°,经向分布不均匀。其中表面热通量的资料长度为1948-2011年共63年。

主要方法有标准差标准化、合成分析、统计相关等。

标准差标准化的公式为:

其中:xik为变量的观察值,x为变量的平均值,sk为变量的标准差。

2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定义

对于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定义有多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大体可以分成五类,分别是海陆差异类、高压特征类、风场特征类、环流特征类以及综合类。每一类定义也都有研究者对其稍微的改进,力求取得更好的结果。本文在对东亚冬季风指数定义过程中部分参照文献的方法,该方法是目前为止对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定义最新的一个方法,考虑到实际观测现象,受到南下冷空气的影响,东亚地区冬季一般都表现为地面的降温、北风、升压和500hPa高空槽的活动,因此综合地面要素变化和高空形势变化定义了东亚冬季风的强度指数,对标准化的区域(110°-130°E,10°-30°Ν)平均地面10 m高度经向风和温度,以及标准化的(110°-130°E,20°-40°Ν)区域平均的500hPa高度场求和后再标准化,得到1949-2010年冬季(12月到次年2月)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序列。在此基础上,为体现冬季风在不同月份的实际情况和冬季风南下过程中影响到的纬度的实际情况,本文对冬季风强度指数定义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改进。在时间上,分别画出了冬季(12月到次年2月)平均的冬季风序列以及冬季逐月平均的冬季风序列(图略)。其中指数的值越小,则表示该年的冬季风越强。以1955年为例,1955年的东亚冬季风指数是指1954年的12月到1955年的2月的冬季风;黑线表示冬季平均的东亚冬季风序列,红线表示12月的东亚冬季风序列,为了对比方便,图中将前一年的12月份归在后一年里,即标记在1955的红线实际上是1954年的12月;绿线和蓝线分别表示1月和2月的东亚冬季风序列,对应年份为图中标记的年份,其余年份的曲线分别以此类推。在空间上,考虑到冬季风成因的复杂性,及不同因子对区域气候影响的贡献程度不同,分区域研究也是指数研究的一个方向。因此本文在求冬季风强度指数时,在对时间细分的基础上,又将所选区域经向上(10°-30°Ν)以20°Ν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分别求各自的冬季风指数;为方便区分,在下文中,分别画出冬季风三个月的平均序列以及12月、1月、2月的记为方案1(图略)。划分南北两个区域以后,用北部区域(20°-30°Ν)计算的冬季风指数序列记为方案2(图略),用南部区域(10°-20°Ν)计算的冬季风指数序列记为方案3

(图1)。

因为对冬季风异常年份的取样要有一定的统计意义,对指数序列以±0.75为标准分别划分出13个强冬季风年样本(如1955、1956、1961、1962、1963、1968、1971、1974、1976、1977、1984、1986、1996年)和19个弱冬季风样本年(如1949、1950、1954、1966、1969、1973、1979、1987、1988、1999、2001、2002、2003、2006、2007、2009、2010年)。

三种方案对比表见表1。

表1中,所指的强度相近或者强度相反是指前后冬的强度相近、相反,也就是说12月跟来年2月的冬季风强度指数进行对比,二者同时都大于零或者同时都小于零,则记为强度相近一次;如果两者一个大于零,另一个小于零,则记为强度相反一次;如果两者至少一个接近0,则不作考虑。案1所得结果,在62个样本年中,前冬和后冬冬季风强度指数强度相反的有32个,超过了样本总量的一半,强度相近的有19个,前冬后冬冬季风强度相反的年数(32)明显要多于强度相近的年数(19),多出13年,足可见在计算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时候,如果按照整个冬季平均来算,三个月的平均使得前后冬强度相反的这32年资料强度被削弱了,超过了样本年数的一半,不如按照单独月份计算的效果好,分开月份单独计算更直观地反映了强弱冬季风的波动情况,更有利于下文的分析。与方案1的结果相比,方案2和3求出的强冬季风年个数几乎一致,但是弱冬季风年个数都减少了,前后冬强度相反年份也减少了。弱冬季风年的减少,是因为没有划分区域的时候,南下减弱的冬季风会影响到整个计算结果,分开南北区域以后来进行计算,则这样的影响就被削弱。对比强度相近年份,方案1和2是相同的,都是19年,方案3是29年,之所以会多,是因为纬度偏低,不管是在前冬还是在后冬,风在南下过程中渐弱,使得前后冬强度相近的年份增多。

表2中,按照方案1确定的2月份的强东亚冬季风年与按照方案2确定的强东亚冬季风年分别是16年和17年,方案2的结果多出一个2000年,其余16年与方案1的结果全部吻合。方案2与方案3的结果比较,方案2(对北边区域求指数)求得的强东亚冬季风年包含了方案3(以南边区域求指数)求得的大部分年份,并且多出来(1956、1964、1972、1980、1984、2000年),也就是说,在多余出来的这些年份中,东亚的冬季风在(110°-130°E,20°-30°Ν)的范围内还是强的,但是到了南边区域(110°-130°E,10°-20°Ν)的时候已经不在强东亚冬季风的范围内,在后面的讨论中这部分年份称为20°Ν以北为强冬季风年份,方便区分对比。因这6年的强冬季风是比较偏北的,如果按照整个大区域算,就发现不了这样的特点,分区域使选择出来的强冬季风年年份更能表现现实,更具有代表性。因为冬季强的冷空气气流在南下过程中,干燥寒冷的空气会使得热容量大的海洋向空气中释放蒸发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等,并且南北的热力性质也不同,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是要慢慢减弱的,因此划分开南北两个区域,分别求各个区域内冬季风的强度,能更直观更具体地看出该年冬季风的强度。

我们也可以这么考虑,简单地说,同一时间内,冬季风在所选区域内,以20°Ν为界,北部强,到了南部不一定强;但是如果南边冬季风强,北边的冬季风往往一定强,事实得出来的结果也是这样的因此本文用方案3的结果代表强东亚冬季风年份,又因本文是冬季风对夏季风影响的前一部分,而2月份是冬季中离夏季最近的一个月份,也是海温季节性最低月份,因此着重对2月份的强、弱冬季风年的气象要素合成分析。定义方案2比方案3多的6个强年为北边区域强冬季风年,方案3的的强年为南边区域强冬季

风年。

3 异常冬季风年的环流、潜热通量、感热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海-气相互作用最终是通过它们之间的潜热通量、感热通量、水汽通量和动量通量等来实现,东亚冬季风在吹过洋面时,寒冷的北风会使得海面失热,因此冬季风的强弱,从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的释放量也可以很直观得表现出来。

图2a是2月北边区域强冬季风年份(1956、1964、1972、1980、1984、2000年)近地面10 m高度水平风的距平分布。由图可见,在我国近海的冬季风,风在20°Ν以北偏北风距平很强烈,但是过了20°Ν以后转为很弱,跟图2b形成很鲜明的对比。这些年份的冬季风,并不是持续强的,随着南下慢慢变弱,已经达不到强冬季风的标准。

图2b是2月南边区域的强冬季风年合成的近地面10 m高度水平风的距平分布。从图中可见,在孟加拉湾海区东部是一个反气旋式的距平环流,菲律宾以东海区是一个气旋式的距平环流,北太平洋中纬度海区也是一个气旋式的距平环流,在孟加拉湾东部的反气旋和菲律宾海区的气旋之间,也就是我国南海地区,有强烈的偏北风距平,不仅如此,北太平洋中纬度的气旋和菲律宾海区的气旋距平环流西边的偏北风都经过日本南部以南海域—台湾附近海域—南海海域的偏北风距平十分显著。

图2c、2e、2g分别是2月北边区域强冬季风年份合成的下垫面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净热通量距平分布。图2d、2f、2h分别是2月南边区域强冬季风年合成的下垫面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净热通量距平分布。在对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影响上面,相对于单独用冬季平均来看,用各月的更加准确。

图2c、2d是潜热通量的距平分布。北边区域的强冬季风年份,东亚临海为显著的正距平,从南海的北部到东海一直延伸到北太平洋中部都是正距平,在北印度洋也有显著的正距平(图2c)。南边区域的强年份(图2d),东亚临海为显著的正距平,北太平洋中部也为正距平,与图2c不同的是,潜热释放的量值更大,大值区位置偏南,在南海北部相同区域内,潜热释放的更多。弱冬季风年的情况与强年相反,在东亚临海附近为负距平(图2b)。

图2e、2f是感热通量的距平分布。北边区域的强冬季风年份,从中国近海一直延伸到北太平洋中部都是正距平,在北印度洋也为正距平(图2e)。南边区域的强年份,图中大部分海洋区域都为正距平,说明在强东亚冬季风年,一方面寒冷的北风会使海洋向大气释放感热通量增多,另一方面海气温差的加强也使得海洋向大气放出更多的感热通量,其中仍以黑潮暖水区域的感热通量值最大。弱年感热通量的情况与强年相反,在弱东亚冬季风年份,东亚临海则以负距平为主,只在高纬度地区海洋表现为较强的正距平,说明在弱年,风速跟海-气温差都比平均情况要小,大气向海洋输送的感热通量更多。

对比北边区域强冬季风年和南边区域强冬季风年合成的气息要素图可见,东亚冬季风异常与海气通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当冬季风强度偏北时,相应的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的大值区都偏北;当冬季风南下范围较深时,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的大值区普遍偏南。

对比方案3南部区域强冬季风与方案1整个区域强冬季风年合成的气象要素图,有不同,表现在方案1的北风活动经向范围更广,高纬地区的北风也很强,热通量方面也是集中在高纬地区释放多,海温方面,我国近海异常偏冷的区域相对方案3的海温区域偏北,范围也相对小。

弱东亚冬季风年的情形与强年相反,因此不多做介绍。

4 结果与讨论

本文从东亚冬季风异常的角度出发,在对东亚冬季风指数定义时,从时间、空间两方面分别进行了细分,求得更精确的异常东亚冬季风年,对比三种方法求得的异常东亚冬季风的异同,以及对中国近海的海气通量,海温的影响,结果如下。

东亚冬季风指数计算采用季节时间尺度和采用月时间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分开冬季三个月分别计算比整个冬季平均效果要好。在此基础上,空间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比比划分更精确。时空结合求出的异常东亚冬季风年更具有其特点和代表性。

用南部区域(10°-20°Ν)求得的强东亚冬季风年,与只在北部区域为强冬季风的年份相比,合成的海气通量与风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冬季风活动范围偏北(南),海气通量的大值区也偏北(南)。冬季风对海气通量的影响表现在当月。

进一步探讨冬季风-海气通量-海温-夏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气候预测的角度,将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孙淑清,孙柏民.东亚冬季风环流异常与中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天气的关系[J].气象学报,1995,53(4):440-450.

[2]孙淑清,陈隽.冬季风异常与环流的隔季相关—东亚冬季风研究之-EJ3[J].新疆气象,1998,21(1):4-8.

[3]梁巧倩,简茂球等.东亚冬季风异常对西北太平洋海温的影响[J].热带海洋学报,2006,25(6):1-7.

[4]徐淑英,季劲钧.我国冬季风来临的天气气候学研究[C].地理集刊第9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85-101.

[5]Guo Qiyun.The East Asia monsoon and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during 1871-1980[C].Ye duzheng. The Climate of China and Global Climate.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1987:249-255.

[6]郭其蕴.东亚冬季风的变化与中国气温异常的关系[J].应用气象学报,1994,5(2):218-224.

[7]赵汉光,张先恭.东亚季风和我国夏季雨带的关系[J].气象,1996,22(4):8-12.

[8]施能.近4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应用气象学报,1996,7(2):175-182.

[9]龚道溢,朱锦红,王绍武.西伯利亚高压对亚洲大陆的气候影响分析[J].高原气象,2002,21(1):8-14.

[10]晏红明,段玮,肖子牛.东亚冬季风与中国夏季气候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03,19:33-42.

[11]曾琮,胡斯团等.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广东前汛期旱涝关系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5,16(5):87-96.

[12]赵平,张人禾.东亚-北太平洋偶极型气压场及其与东亚季风年际变化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6M(2) .125~134.

[13]武炳义,黄荣辉.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极端异常变化与东亚冬季风[J].大气科学,1999,23(6):641-651.

[14]孙柏民,孙淑清.东亚冬季风异常及其影响的统计研究[C].何金海,亚洲季风研究的新进展,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108-113.

[15]崔晓鹏,孙照勃.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22(3):322-325.

[16]Ji Lire n,SunShuging. Model Study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sianWinter Monsoon and Its Infl uence[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7,14(1):1-22.

[17]布和朝鲁,纪立人.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J].科学通报,1999,44(3):252-259.

[18]乔云亭,陈烈庭,张庆云.东亚季风系数的定义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2,26(1):69-82.

[19]王会军,姜大膀.一个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强弱变化之大气环流场差异[J].第四纪研究,2004,24(1):19-27.

[20]梁红丽,肖子牛,妥红明.孟加拉湾冬季风及其与亚洲夏季气候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5):537-547.

冬至海报范文6

如何防止家暴?如何面对家暴?出现家暴时应如何处理?下面的一些真实案例相信可以给读者不少启发。

把主妇看作职业,防家暴于未然

钱小芳,25岁,来自安徽农村一个有名的保姆乡。因为贫困,她高中毕业后,带着遗憾步入了打工行列。在南京一家保姆市场,伶俐的她很快被一户人家选上。雇主是一名40岁的离婚男人陈海波,因车祸骨折卧床在家。钱小芳不顾一个女孩的害羞,悉心照顾他。

等陈海波身体完全恢复,两人吃告别酒时,忽然有了依依不舍的感觉。借着酒劲,陈海波干脆求了婚。

婚后,钱小芳依然在家做家务,不同的是不再领取保姆工资,反而把积蓄贴补家用。她想得很简单,都不分你我了,用谁的钱都一样。

不久,钱母得了急病,急需3000元治疗费。钱小芳的钱不够,就向陈海波开口要。不料他很反感,“我负责养你,还负责帮你老娘看病啊!”经钱小芳哀求,他虽然给了钱,但从此再没好脸色。

有宽裕时间的钱小芳又想起了大学梦。这个梦可以通过在职学习的形式去实现,然而费用不菲。她又一次向陈海波开口了。可他坚决拒绝,还笑话她做白日梦。精神歧视深深地伤害了钱小芳,她想不通,做保姆时,拿着工资,还能得到感激和尊重,做了妻子,家务不比以前少,反而没钱又没地位了。

为争取学习机会,钱小芳多次和陈海波商量,每次都大吵一场,激动中的陈海波甚至挥起了蒲扇般的大手。

钱小芳终于明白,如果一直过着伸手的生活,她在这个家永远没地位。她提出外出工作。陈海波说自己收入较高,足够养活两个人;同时自己每天工作比较辛苦,需要人做好后勤。钱小芳义正词严地说:“既然如此,你得给我发工资,专职主妇也是项职业。”经过多次沟通,陈海波终于认可了她的说法。

有了名正言顺的收入,钱小芳挺直了腰杆。攒足钱时,她立即去报了在职学习,圆了大学梦。陈海波也不由对她刮目相看。

提醒:女性权益的享有与保护,要靠自己争取。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高水平,掌握生存技能。另一方面,要培养自尊、自信,认识到自身优势,正确地自我评价,不轻易为社会和他人的态度摆布。最后,努力掌握家庭经济的主动权,是预防家暴的关键。

受虐女性综合症,以暴治暴

马惠是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祁连山水泥厂职工,自1987年和许风平结婚以来,许风平就暴露出偏激、暴虐的本性。许风平每天喝酒,每喝必醉,酒后不是与人打架,就是回家虐待殴打马惠、孩子和老人,甚至将邻居及马惠的同事也当成施虐对象。家中的锤子、擀面杖、炉钩、板凳、菜刀等都成了施暴工具。

马惠曾无数次跑回娘家避难,多次找单位,也去派出所报过案,都没能最终解决问题。

一天晚上,许风平又暴打了马惠。马惠逃跑后在许风平无数次电话骚扰下,无奈答应第二天与其见面。结果见面时又被许风平在大街上搂住脖子殴打。马惠感受到巨大的屈辱和痛苦,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拿出刀向许风平刺去。

许风平倒下后,马惠突然意识到了严重性,立即拨打120请求救治,然而已无济于事。马惠同时拨打了报警电话,投案自首。

事发后,马惠工作单位、社区居民及亲属一百八十多人,先后多次联名向包头市政法机关、市妇联等部门反映马惠长期受虐情况,强烈要求量刑从轻。在市妇联的协调努力下,包头市昆都仑区法院做出了人性化的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惠有期徒刑3年,缓期5年执行。

马惠的这一犯罪举动被称为“受虐女性综合症”,即受虐女性长期受暴后,强化了内心的无助感,变得逆来顺受,直到家暴严重程度超过了个体承受能力,她们在极度恐惧中,有可能把施暴者杀死。

提醒:家暴已成为诱发女性犯罪的两大主因之一。这些女性长期受丈夫虐待、殴打,一部分人求助无门,另一部分人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独自忍受。不被制止的家暴,终使女性在积愤难消的情况下,走向疯狂报复。社会应设立更多的援助机构,帮助受害女性寻求合法手段保护权益。受害女性要克服爱面子的思想,敢于向社会寻求帮助或进行心理咨询,避免陷入极端的个人情绪。

受暴留证据,打赢官司获赔偿

扬州市的卞丽、严冬1999年结婚后,因生活琐事时有争吵,不仅争吵,严冬还常于酒后殴打卞丽。2004年2月,严冬出具书面保证书,主要内容有:保证在家一人不喝酒,不在外面玩,家务共同做,不提以前任何不愉快的事,不再打卞丽,不再胡闹。

但保证书写过后,他依然我行我素、恶习不改。2006年2月6日凌晨,严冬殴打卞丽致其轻伤,卞丽报警处理。次日,卞丽愤而回娘家居住,再也没有回自己的小家。这年5月,严冬又两次冲到卞家殴打卞丽,致卞丽多处受伤,后经报警平息。

卞丽向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认为严冬多次实施家暴,符合离婚条件,请求判令离婚,婚生女归原告抚养,依法分割共同财产,被告支付精神抚慰金1万元。

她还提供了下列证据:2004年2月严冬书写的保证书; 2006年2月、5月由扬州市公安局出具的法医学损伤检验报告书;2006年2月、5月接处警登记;2006年2月和5月两次门诊病历记录。

法院审理后认为:严冬的保证书具有证明力,能证明他曾有过打卞丽一事;一连串的证据也足以证明严冬加害了卞丽,且卞丽损伤面积广。综合上述两点可见,严冬的暴力行为给卞丽身心造成了一定伤害。离婚请求应予支持。同时,卞丽作为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