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古诗范例6篇

冬至古诗

冬至古诗范文1

关键词 古代文学;二十四节气;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崔玉霞,(1966-),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46)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在二十四个节气背后,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无不鲜明地带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成为我国农耕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从天文上讲,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无论是文人还是民间百姓,多有通过诗词歌赋来反映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和习俗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人们还把二十四个节气编成一首歌谣在民间传唱: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这首诗前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缩略的集成,依次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眷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后四句为各节气的时间。通过“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这两句对仗巧妙,指出了如果以阳历来推算节气的日期,那么7月份以前,每月两个节气的日期,多在阳历6日或21日,下半年每月的两个节气多在阳历的8日或23日。有时也相差一两天。所以口诀中又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一句。

此诗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二十四个节气取其中的一个字贯穿起来,组成一首七言律诗,同时指出了节气之间的间隔规律,简单易记,朗朗上口。

二、二十四节气与谚谣

谚语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里就有不少“引谚”的实例,在《易经》、《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中,都提到并且记载了谚语,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关于俗谚的专著,如《古今谚》等。

由于我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农业社会的人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制定出来。为了便于记忆,智慧的劳动人民还把有关节气的内容加工总结、凝练压韵,形成民谚民谣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这些民谚民谣形式多样,活泼生动,意象鲜明,流传甚广。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下种,谷雨栽秧”“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三朝遍地锄”“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等等。这些农家谚语短小精练、实用具体,至今还在农村流传和使用。

比民谚形式更高级的形式是民谣,关于节气的谣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如有一首五言节气歌,将每个节气中的典型物候与景色以及农业生产、民风民俗编在一起,通过阳气转、乌鸦叫、滴水干、封河等外在景物描绘出鲜明的季节变化,通过种粟、种大田、动刀镰提醒农民到季节该进行的农事活动。大家乐、不着棉、忙买办、要过年写出不同季节的民风民俗。全诗如下: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幕,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署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失雪芟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流传于四川地区的《节气百子歌》,则每句以“子”结尾,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民风民俗: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这首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月,每个月份中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节气民俗,其中吃麻饼、吃捞糟烘笼子等习俗带有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

三、二十四节气与诗词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很多,多愁善感、触物兴情的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驰骋想象,施展才华,表达不同阶层,不同时节的情感,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写出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

二十四节气诗词主要表现的内容有:

一是反映炎黄子孙在不同季节从事劳动生产的场景和农家生活的场景。

这些诗词宛如一幅幅优秀画卷,不同朝代的不同农耕图和农家乐组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作为《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七月》描写了先民们随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所从事不同的农事活动。诗歌从一年最寒冷的十一月、十二月“无衣无褐”的冬日生活起笔,写了“春日载阳。鸟鸣仓庚庾”的春天万物复苏景象;接着写夏季芒种的繁忙;然后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停歇的劳作。其中写道“六月食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这一段写先民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的果实,丰收喜悦的情景。

农事诗在此后各朝都有杰作出现,田园诗人陶渊明、孟浩然、范成大都有与节气相关的农事诗佳作。宋代陆游的《时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节气诗佳品,“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文字短小精焊,清新自然,不仅写出了节气时令、物候现象,而且突出地渲染了田家插秧、采菱时的繁忙与欢畅。

第二类是通过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反映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辛苦劳作的精神及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事活动是国人生存根本。很多文人出身就是农家,也有的是躬耕垄亩的田园诗人,对农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而中国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也让他们特别关注农民的悲苦,关注百姓的生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开头就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段非常逼真地写出了芒种时节田家麦收的劳累和辛苦。为了抢时收获,全家老少一起出动,脚踩滚烫的热土,头顶炎炎的烈日,不顾劳累,不怕流汗的精神。

范成大是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如其三十五“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写农夫被租税所迫无力买田耕种,只好在七月采菱为生的困苦和愤怒。

这类反映农家被剥削和压迫的诗歌在历朝历代都有新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三类是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

战国公孙尼子《乐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感物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最基本的艺术创作触发论。“感物说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气本原之说上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代文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中感受到季节更迭、时间的流走、人世的变迁、年华的逝去,由此触感,他们通过节气诗或抒发感慨、寄托心志,或吊古伤今、怀乡念友、或人生悲愁、忧国忧民等等,情感均随诗词表达出来,为诗词领域增加了丰富的内容。

春有梅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都会引起诗人无限感怀,伤春、苦夏、悲秋、枯冬均成为文人创作的由头和契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借春分日来写离愁,其在《清平乐》中这样写道:“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该词撷取春分天最易让人伤感的落花来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春风吹又生的春草在作者看来却成了离恨的象征,将无形之离恨化为有形之春草,生动而贴切,富有创意。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我国文学中的传统主题。而在四时感怀的节气诗词之中,悲秋的诗词所占份量最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诗人触物兴词,以白露季节水边的秋景营造出凄清哀婉之氛围,烘托出为追求爱人历尽艰辛而不得的怅惘和凄苦的心境,全诗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在以悲秋为主题的诗作中,杜甫的《秋兴八首》被誉为律诗中的精髓,是“裘领之作”,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其第一首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该诗通过悲自然之秋来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全诗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含义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四类写节气变迁时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节气里民风民俗。

在二十四节气中,民间特别重视立春、清明和冬至等几个节气。这也许是这几个节气物候变化较明显,其中关于这几个节气的传说更多、习俗更多、其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比其他节日更深。在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也尤以这三个节气的诗词为多。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据资料记载,历代王朝对立春这一节气都相当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农业立国,对立春的到来寄予了厚望。在《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返赏公卿大夫于朝。”后世历朝历代都有不同形式的迎春活动,有的朝代还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到唐宋时期,立春日还有盛大的春祭活动,从京师到县城都特修专供祭春用的宽阔的“春场”。立春这天,人们穿着同一颜色的春服。打着旗、幡、伞盖,牵着纸糊的春牛春象,用彩杖鞭打,意为打春”,送小春牛,载歌载舞;明清以来,又发展了民间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习俗。立春这一天,民间还有吃春卷的习俗。据说这是为了祭奉春神句芒,请他督促耕牛努力干活,催促庄稼快快成长的意思。

苏轼在62岁时被贬到海南儋州,对于一个年近古稀老人来讲,海南这样一个荒蛮之地已近乎是葬身之所了。但我们从达观的坡《减字木兰花・立春》词中,看到的却是欢欣鼓舞,清新活泼的春的气息:“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胜雪花。”全词写春风吹暖,桃花盛开的春日景象。词中还写了农人在立春日举行鞭春牛插春幡等民俗内容。

清明在阳历每年4月5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的。据《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据统计,《全唐诗》《全宋词》中,内容中包贪“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有些诗词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名篇,如杜牧的《清明》诗,几乎家家尽知,无人不晓。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祭祖扫墓,清明前后,他乡游子不论多远都要返回故里,到祖先亲人墓前祭祀洒扫,寄一腔哀思,以慰地下亡灵。唐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就是写清明及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的习俗的。“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花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在外为官的戴叔伦为仕途羁绊不能回乡,清明之日送儿还乡祭扫,离别时说到家乡触动思乡之情,忍不住泪湿衣襟。诗中“晓厨新变火”一句指的是我国寒食节习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禁火,家家冷食。至次日清明方举火做饭。此习俗传说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

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间有植

树、插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宋代吴惟信的诗《苏堤清明即事》写苏州清明美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冬至古称“至日”、“日短至”。冬至在阳历的12月21或22日。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昼最短的一天。 在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冬至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冬至诗以唐宋时期为最多,宋黄公度《至日戏题天福寺》“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儿具酒对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岂止无花亦无酒。薄宦驱人无已时,客怀牢落强裁诗。君不见杜陵老诗伯,年年至日长为客。”全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去年冬至过节的欢乐及今年过节的冷清,抒发宦游生活的无奈。通过由已及人,想到杜甫遭遇的对比,突出诗人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宋范成大的《满江红・冬至》借写冬至日节序的变化,抒发一种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清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四、二十四节气与曲赋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影响,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还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作为弹词的开篇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其词云: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节气名:立春、雨水;戏目名:《西园记》、《霄光剑》。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闲。节气名:惊蛰、春分;戏目名:《跃鲤记》、《蝴蝶梦》

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节气名:清明、谷雨;戏目名:《风筝误》、《西厢记》。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节气名:立夏、小满;戏目名:《牡丹亭》、《玉簪记》。

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间。节气名:芒种、夏至;戏目名:《渔家乐》、《义侠记》。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湖亭大暑对风眠。节气名:小暑、大暑;戏目名:《白罗衫》、《望湖亭》。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酉楼听晚蝉。节气名:立秋、处暑;戏目名:《葵花记》、《西楼记》。

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节气名:白露、秋分;戏目名:《翡翠园》、《折桂记》。

烂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节气名:寒露、霜降;戏目名:《烂柯山》、《惊鸿记》。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节气名:立冬、小雪;戏目名:《麒麟阁》、《绣襦记》。

幽闺大雪红炉暧,冬至琵琶懒去弹。节气名:大雪、冬至;戏目名:《幽闺记》、《琵琶记》。

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节气名:小寒、大寒;戏目名:《邯郸梦》、《一捧雪》。

冬去春来天渐暖,白兔鸟飞又一年。戏目名:《白兔记》。

作者马如飞原籍苏州,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苏州弹词艺人。原名时霏,字吉卿。一署沧海钓徒。江苏苏州人。’马如飞一生致力于弹词《珍珠塔》的加工和曲调的研究,此外还创作了不少弹词开篇。此节气弹词即为开篇演唱之作。此曲的妙处在于,词人不但把二十四节气名和二十六个戏目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嵌入句中,语意双关,联缀成篇。而且从中既可见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人事,也可知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戏曲的流行情况。全篇文词典雅,天衣无缝,含蓄有致,别有风味。

冬至古诗范文2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二)诗中的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三)诗中的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四)诗中的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冬至古诗范文3

初读子月先生的诗词小辑《轮回》,是在南阳大文化研究院主编的《躬耕.文化南阳》2014年特刊号上。老师们说,有一组《轮回》40首,你读读吧,写的很不错的。我一口气读完,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也许是我对古体诗词天生的喜爱,也许是对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的美好印象和向往,也许是诗中洋溢的赤字之心勾起我对少年时代艰辛而难忘岁月的回忆,再也许是对这本期刊的爱不释手或者敝帚自珍吧,两年了,我不止一次地反复品读《轮回》,而这组诗词作品竟然也如一壶老酒、半盏红茶,一回一回地让我这个阅读挑剔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品出风格迥异的味道来。古人说,奇文共赏析。笑尘九子也不辟浅陋,不敢独享,特归辑成这篇《轮回四品》,以就教于诗人与方家。

一品田园风光

子月先生的《轮回》,以自然界的春、夏、秋、冬时令为序,每季10首,凡40首。这本身就是一幅岁月轮回的风景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总是千头万绪,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而描摹四季轮回,春天当然是首当其冲了。但诗人并没有把“春十首”放在开卷,而是“冬十首”。这就体现出来一种艺术独具的匠心。因为明媚的春天,都是银装素裹的冬孕育和催生的啊!且品这首《冬思》:

漫天风雪铺经纬,纱织山河冬始成。

不尽梅花几重梦,无穷童趣一生情。

千家疏影鑫寒月,万里银屏蓄后生。

夜半已闻新柳聚,劝君慎在早春荣。

这首诗从艺术上看,不仅对仗工稳,如“不尽梅花几重梦,无穷童趣一生情”;而且用字讲究,推敲到位,比如“几重梦”、“疏影”、“慎”字等。而全诗的诗眼在末句:夜半已闻新柳聚,劝君慎在早春荣。就把原本描写漫天风雪、腊梅盛开、素月寒宫、柳蟒初聚的冬天景物的意境,升华到一个人生哲理的高度了。那就是感悟出来的“冬思”:不可少年得志而得意,谨记大器晚成之祖训。

而一首小令《春雪》,似乎就是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的一幅素描画:

飞雪悄栖梦,开怀沐冷晴。

久凌虚小蕾,忽放纵倾城。

残叶随风去,浅红任峥嵘。

小园玄月上,归燕两三声。

从某种角度上讲,五言比七言更难写。为什么?用最少的笔墨,画最好的画;用最简练的文字,抒发最丰富的情感,不论对画家还是诗人,都是最真实的考试。这是一首描写早春小雪的状景抒怀诗。时令当然是在孟春的正、二月,小雪初晴,天气仍冷。有什么花吐蕊欲放,就露出峥嵘美艳,一时间竟快要有倾国倾城的魅力了。我在故乡的小园里赏春徜徉,不觉间夜色降临,上弦月已经挂在残叶随风的枝头了;神情恍惚间,听到再度归来的燕子轻轻的呢喃声。此情此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似曾相识的;还是因了那句古诗:似曾相识燕归来,小院香径独徘徊。想来这春雪,也一定是有味道的香雪了。

我们再来读一首描写初夏田园风光的词:《如梦令.初夏》:

桃李惜时偷长,布谷应声回荡。小院正葱茏,大地蜡黄初上。心旷,心旷,满目尽收希望。

桃树梨树怕春天悄悄过去,拼命偷偷地生长;布谷声声在空中回荡,院子里草木葱茏满目,田野里麦子已结开始呈现出一片金黄了。这样丰收在望的初夏景色真让人禁不住心旷神怡啊!

喜悦之情,扑面而来;田园风光,跃然纸上。此为一品。

二品赤字之情

古言云: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尤其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对大地母亲、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对故乡家园的深深眷恋,更是伴随终生,]齿难忘。体现在诗中,则是无处不在的浓浓的游子之情,赤子之心。一首《拾麦穗》,即饱蘸了诗人对童年随母亲辛苦劳动、艰难度日的深情追忆:

风吹盐碱白茅飞,霜落沙窝麦垄稀。

朝酱暮咸三顿薯,秋穿冬着四时衣。

披星戴月寻遗穗,爬岗翻沟觅漏机。

母子躬身千百度,虚汗瘦粒踏歌归。

母子俩在稀疏的麦垄间奔波,捡拾人家遗漏的麦穗,爬坡翻沟,千辛万苦,又累又饿,虚汗淋淋,可捡拾到的还是些秕瘦的麦头。但心里还是那么的高兴,挎着篮子唱着童谣回家。一个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更多的是劳动,尤其是跟母亲在一起劳动,虽苦尤乐。

如果说对母亲的爱是小爱的话,对家乡父老、一草一木的惦念,则展现出诗人对故乡的另一种眷恋。这首《蝶恋花。秋月》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游子的眷恋之情:

弦挂碧空霜掠影,万里银屏,夜半余清冷。月隐星繁风物静,儿时小院多安宁。 苍叶飘零惊燕醒,犬吠鸡鸣,三唱霞将映。父老披星耕露径,后生晨读问新鼎。

这是一个月朗星稀的深秋之夜,我回到了儿时住过的小院子里,清冷的月光洒下来,院子里显得更加静谧安宁。时辰早已过了三更,树叶飘零的声音似乎惊着了孤栖的雁鸟。这时候狗也叫了鸡也叫了,东方既白天欲晓,父老乡亲们开始踏着露水下田耕种了。而我也一直读书到天亮,立志用更大更新的成就,来报效故土家乡的恩情吧!

自古以来,写赤字之情、游子之心的诗文很多很多,而真正朗朗上口,又牵人魂魄者少之又少,也就孟郊的《游子吟》、李白的《望月》了。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宋之问的那一首:“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成语“近乡情怯”的出处诗,最能折射出悠悠赤子的思乡之情。子月的这首秋月是词不是诗,在此不能做艺术方面的类比;但意境中那种宁静、恬淡、自强不息,无疑是一个游子归来最真实的心境写照。

三品书卷之气

岁寒三友者,梅兰菊也;花中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不管三友抑或四君子,梅兰菊者,既是文人的志趣,更蕴含者中华文化厚重的书卷气。

子月的《轮回》四十首作品中,就有6首吟咏这魂牵梦绕的岁寒三友。先看《冬梅》:

严冬着蜜蜡,深雪始开花。

孤傲凌三九,幽香慕夕霞。

斜枝牵玉链,素面待春华。

疏影邀新燕,冰心拌子芽。

猛然一看,诗意很平淡,起句用字也一般,甚至有“花”、“华”的重音字叠用之忌。但收尾的“疏影邀新燕,冰心拌子芽”,忽然间就提升了全诗的意境格调,弥补了一些平淡不足。

再看这首七言《秋菊》:

重阳时节秋尤暖,昼短光催择日鲜。

僻壤野菊多寂寥,喧城陶客少悠然。

饱经寒暑终无悔,历尽风霜始有缘。

弱骨幽香送秋尽,素颜冷艳抱枝眠。

反复读之,我感觉这是一首反讽诗。你看,原本以生长在偏僻隐逸之地为荣的的野,也忽然感到寂寥了;在喧哗热闹的城市里,哪里还有像陶渊明那样悠然恬淡的隐人雅士?这些饱经风霜之后,虽然也说着无怨无悔,但萧杀的风霜摧残,也只能以柔弱的花骨、幽弱的花香,眼睁睁看着秋天过尽,严冬到来,而残花素颜败凝枝头。

世人写,大多溢美赞赏之词,或称傲霜盛开,或羡隐逸之情;激情澎湃如黄巢者,更是豪情万丈,“我花开后百花杀”了。而子月此诗,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除了对植物生物学规律的实情描摹外,不能说不是对社会上曾经的喧嚣浮躁、假命清高现象的讽刺。当然了,诗有千面,这也只是笑尘九子的一种品读而已。

还有诗人专门写的《岁寒三友》、《冬至》等,都在字里行间,散发者诗人阅读广泛、学养深厚的书卷之气。

四品家国情怀

圣人曰:诗言志,歌咏怀。实为诗之至理名言,千百年来也被无数诗人志士所印证着、探索着。大凡诗人,都是真性情之人。父母情深,思乡情浓,游子情长,家国情怀,无不在真正诗人的笔下荡气回肠,一览无余。

《轮回》四十首中,没有慷慨悲歌的高调之作,没有牵强附会的“老干部体”,也似乎看不到刻意为之的“政治情怀”诗;但另一种家国情怀的自然流露,是可以被细心的读者所品读捕捉得到的。

先看“冬十首”的_卷篇《沁园春.雪》,下阙:

星辰信步随缘,斗拨汉,风光弄世弦。看大江南北,英才济济;北雄南秀,各领光鲜。穿越时空,浪花淘尽,诗易人生三百年。观华夏,正四时西子,处处春天。

一种昂扬向上的品味风貌跃然纸上,诗人对华夏祖国如画江山的赞美,对民族振兴充满自信的精神气息,无形中已结感染和鼓舞了读者。

还有一首《端阳》:

芙蓉绽放醉仙宫,杜宇飞鸣荡寂空。

几户朱门斜野艾,数枝黄杏曳东风。

离骚一曲千秋颂,铁骨终生万代崇。

华夏英豪多壮志,神龙竟探问苍穹。

诗取名《端阳》,一定是要有楚国大夫屈原的元素的。屈原是中国诗歌史和政治史都绕不开的重要人物。文学史绕不开,是屈原杰出的诗歌天才与艺术成就;政治上绕不开,是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东方文明史绕不开,是屈原兼具了诗人与政治家旷世少有的、弥足珍贵的家国天下意识与悲悯的人文情怀。中国的文人,古时候都是精英士大夫阶层,自幼就受着儒家文化的教诲与熏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普遍的、也是可贵的政治抱负与情怀;正是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推动着华夏民族至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断迎来新的伟大复兴。

笑尘九子不懂政治,也远离高高庙堂;是自幼所耳濡目染的圣贤之书,让我多少也懂得一些世间的道理,稍具些许所谓的文人情怀吧。大诗人陶渊明曾吟咏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忧什么呢?就是天下苍生。《轮回》的《识春》里有一句:“淡对尘缘观盛世,当歌岁月乐为民“;“出淤不染清涟濯,入墨无暇气节牵”(秋荷)。也都在诗情画意之间,透出诗人对荷花高洁气节的由衷赞美,对为民服务奉献境界的真诚向往。

冬至古诗范文4

关键词:诗经;物候;分类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19-01

物候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和自然界一些非生物现象对季节和气候的反应,包括植物的发芽、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换毛、迁徙,以及非生物现象始霜、始雪、结冰、解冻等等。古人对季节的变化,最早并不是根据天象的观察,而是根据物候现象捕捉的。《诗经》中描绘了大量的物候现象,根据其表现的季节来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春夏和秋冬物候。

一、春夏物候

(一)春季物候

春天花香鸟语,草木滋生,雷惊蛰伏,应时而出。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这说明先秦时期,人们就知道用物候来判断季节。而《诗经》作为反应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自然而然地记录下了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种种。

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开始苏醒。水是生命之源,水的苏醒召唤万物的再生。沉睡凝固的河水融化,正是春天来临的征兆。《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朱熹注曰:“‘涣涣’,春水盛貌,盖冰解而水散之时也。”阳春三月,河水解冻,溱洧水涨得,清清澈澈。这里即是以溱洧河冰的融化预示春天的到来。

花木抽青也是春天的重要标志,《小雅・限桑》:“限桑有阿,其叶有难。…瞩桑有阿,其叶有沃。…隐桑有阿,其叶有幽。”桑密茂茁壮而有光泽。《豳风・七月》“爱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朱熹注曰:“柔桑,稚桑叶。迟迟,日长而喧也。蘩,白蒿也,所以生蚕,今人犹用之。盖蚕之未生齐,未可食桑,故以此啖之也。”“春日迟迟”,这已是昼长夜短的春季,是养蚕的时候,所以采摘喂蚕的嫩桑叶和白蒿。《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杨叶,三月中旬之兆。三月当春之季,杨树新长出的叶子已茂密,呈“”、“肺肺”之貌。《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月令》:“仲春之月,桃始华。”桃花盛开也是春季的显著特征。《召南・何彼矣》:“何彼矣?唐棣之华”、“何彼矣,华如桃李”。春天树木茂盛,唐棣也好,桃李树也好,都不忘伴着春天的脚步绽放一番。《小雅・m杜》: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朱熹注曰“登山采杞,则春已暮而杞可食矣。”枸杞成熟是春末之象,采摘枸杞则是暮春之事。

在人们看来,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其不仅有美妙的歌喉,而且是传达季节信息的使者。据《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仓庚鸣。”仓庚是报春之鸟。《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天日子暖洋洋,仓庚飞来飞去鸣唱。《豳风・东山》:“仓庚,熠耀其羽。”《小雅・出车》:“仓庚喈喈,采蘩祁祁。”除了黄莺,其他的鸟类也是春天的标志。如其鸣“关关”的雎鸠,在春暖时期才发出吸引异性的鸣声。《毛传》谓:“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郑笺》:“挚之言至也,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可见雎鸠鸟重情意,且对感情专一,故说其“挚”。因为雎鸠鸟平常雌雄不同居,故《毛传》称其“有别”。为了不惊动猎物,雎鸠平常不鸣叫。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雎鸠鸟开始产卵育雏,这时它们才发出“关关”之音来招引异性。

(二)夏季物候

韩愈《送孟东野序》:“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雷鸣夏”,那么打雷就是夏天的标志性现象。“殷其雷兮,在南山之阳。”(《召南・殷其雷》)这描绘的是夏天打雷的情形。

夏天是春天的延续,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讲述初夏之时,葛叶正盛,有鸟集于其上。《m杜》“陟彼北山,言采其杞”,采杞即采摘枸杞的叶子,采杞叶是暮春初夏之交之事,这里写上山采杞叶有暗示时间的作用。荷花是夏天的产物,《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陈风・哨椤罚骸氨嗽笾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描绘了一幅盛夏开满荷花的荷塘风景画。

二、秋冬物候

(一)秋季物候

秋季,是个收获的季节,但也是万物开始收缩的时候。草木的凋零,犹如《小雅・四月》所写“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的那样,秋风咋起,草枯叶落,而在秋季活动的秋蝉、蟋蟀,其鸣声呼应着草木凋零的肃杀气氛,构成一幅秋风萧瑟、叶黄草枯、残虫哀鸣的秋景图。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是结果实的高潮期。“有m之杜,有其实。”(《小雅・m杜》)“室家感于时物之变而思之曰:‘特生之杜,有其实,则秋冬之交矣。’”但一叶知秋,秋天也是落叶归根的季节。“[兮[兮,风吹其女”、“[兮[兮,风其漂女。”(《郑风・[兮》)“[,木槁而将落者也。”“八月其获,十月陨[。”(《豳风・七月》)八月获禾,接着便是十月叶黄而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随着天气的渐寒,各种虫兽也应时而动。韩愈云:“以虫鸣秋”。《豳风・七月》:“七月鸣V,八月载绩。”清代冈元凤的《毛诗品物图考》:“《传》V,伯劳也。《易・通卦》验云博劳夏至应阴而鸣,冬至而止。故帝少以为司至之官。严粲云,五月伯劳始鸣,应以阴之气至,七月犹鸣,则三阴之侯,寒将至,故七月闻V之鸣,先时感事也。”《召南・草虫》“翰莩妫阜螽。”草虫、阜螽感时之变而动。“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豳风・七月》)蟋蟀随天气的渐寒由室外渐迁入室内。又如“蟋蟀在堂,岁隶其莫”(《唐风・蟋蟀》),孔颖达《毛诗正义》:“言九月之时,蟋蟀之虫在于室堂之上矣。是岁晚之候,岁遂其将欲晚矣。”这样看来,我国自古就把蟋蟀视作标志秋天的物候,是因它在秋季活动的多且变。

除了这些动植物的报秋信息,还有大自然呈现的白露为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秦风・蒹葭》)“露始为霜,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之时也。”

(二)冬季物候

冬季是秋天的延续,植物在秋季叶落后,便归于沉睡,目的是吸收足够的养分,蕴育更大的精力,为来年的再次繁华做准备。动物在往来生育之后,也要开始他们特有的冬眠,和植物一样,为来年的或活力、或凶猛积蓄能量。而大自然也以他们特殊的方式来成全动植物要蕴蓄力量的目的。

北风凛冽,雨雪载涂,是冬天的自然现象。《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北风其喈,雨雪其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出车》:“今我来思,雨雪载涂。”《豳风・七月》:“一之日v发,二之日栗烈”、“二之日凿冰冲冲”。

综上所述,根据《诗经》中的物候现象所表现的季节,可以将其分为春夏和秋冬物候。

参考文献:

[1]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三秦出版社,2006.

[2]朱熹.诗集传[M].凤凰出版社,2007.

[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马瑞辰撰、陈金生点校.毛诗传笺通释[M].中华书局,1989.

[5]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冬至古诗范文5

一 边寿民:题画雁

老夫家住水云乡,画雁撑芦是所长。粤客持将南海去,从今边雁过衡阳。

按:边寿民原名维祺,以字行,为“扬州八怪”之一,尤善面芦雁,人称“边芦雁”。其诗文罗振玉先生等人陆续辑有《苇间老人题画集》,今人胡蔚先生曾予以校点整理,收入《扬州八怪诗文集》第1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下同)。近人徐世昌辑《晚晴yí@①诗汇》卷51录其《题画雁》七绝三首,其一、其二分别见本集《芦雁》三十三首之十二、十一,而其三未见,今据闻石先生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10月第1版标点排印本(下同)辑录于上。此外边寿民集外诗文为数尚多,例如丁志安等先生所撰《边寿民年谱》(见《扬州八怪年谱》下册,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下同),其中即屡有征引。以其文字过长,未便移录,有心者可自己留意。

二 金农:题苇间书屋图

三分水,一分屋。菰芦声,秋雨足。中有人,媚幽独。时高吟,沧浪曲。门常扃,客不速。头上巾,酒可漉。破毛禽,晚争浴。画出来,黛五斛。

余交苇间先生逾二纪矣。每至淮阴,必访其波上之宅,心知其乐而不能去也。近始为之赋诗,仿魏人三字体,有奉督教。可见余之倾倒,不必轻率执管,应其征索耳。嵇康之懒,岂借口之言哉?乾隆十六年三月,杭郡旧友金农拜手记。按:边寿民曾先后嘱多人为其作《苇间书屋图》,并广泛征集题咏。金农字寿门,号冬心,原籍浙江钱塘(今杭州),长期寓居扬州,与边寿民友善,亦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文今人张郁明等四位先生共同校点整理有《金农诗文集》,收入《扬州八怪诗文集》第3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下同),相对较为完备。但上引此诗及跋语,该集未见,兹据丁志安等先生所撰《边寿民年谱》“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条辑录。此起两题,标点略有改易。

三 金农:题泼墨图

墨是佛幌烟,纸是鄱阳白。一朝入君手,洒洒满瑶席。吾书理吾画,二者肯浪掉?翠红靥人,当筵笑哑哑。

按:此《泼墨图》系画家李笨为边寿民而作,当时题咏之多,较《苇间书屋图》尤盛。金农此诗,辑录情况与上引《题苇间书屋图》相同。

四 金农:题墨兰(残句)

苦被春风勾引出,和葱和蒜卖街头。

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新1版《郑板桥集补遗》,曾据《文物》杂志1960年第7期辑录郑燮(板桥其号)题画文字一则:“杭州金寿门题墨兰诗云:‘苦被春风勾引出,和葱和蒜卖街头。’盖伤时不遇,又不能决然自引去也。芸亭年兄索余画,并索题寿门句。使当事尽如公等爱才,寿门何得出此恨句?”此处所引金农诗句,今《金农诗文集》内未见,故此特为辑出。倒是该集所收《冬心先生自度曲》以及《冬心先生杂画题记补遗》中载有一首《秋兰词》(9句44字),其文字与此诗颇为接近,今附录于此,以相发明:“梦山迭翠,楚水争流,有幽兰生长芳洲。纤枝骈穗,占住十分秋。无人问,国香零零抱香愁。岂肯和葱和蒜,去卖街头?”

五 金农:赠高翔(残句)

瘦肩削玉状貌古。

按:汪士慎《巢林集》卷5《西唐先生画山水歌》“瘦肩削玉孤踪迹”句原注云:“冬心赠诗有‘瘦肩削玉状貌古’之句。”汪士慎及高翔(西唐其号)亦在“扬州八怪”之列。此处所引金农赠高翔诗句,《金农诗文集》内未见。今据《扬州八怪诗文集》第1集所收陈传席先生点校本《巢林集》辑录,标题系笔者所加。

六 金农:赠汪士慎(残句)

诗人今日称茶仙。

按:汪士慎嗜茶。其《巢林集》卷5《蕉阴试茗》“嗜茶赢得茶仙名”句原注云:“冬心赠句云:‘诗人今日称茶仙。’”此处所引金农赠句,辑录情况与上引《赠高翔》残句相同。

七 金农:代元人咏平山堂诗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按:清人牛应之《雨窗消意录》卷3记载:“钱塘金寿门农客扬州,诸鹾商慕其名,竞相延致。一日,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金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金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众请其全篇,金诵之曰……[详上]。众皆服金博洽,其实乃金口占此诗,为某商解围耳。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3月第1版《笔记小说大观》,第12本第25册)此处所云金农“口占”绝句,《金农诗文集》内未载。但以其前后文字接近小说家语,又假托元人所做,因而可靠性似有不足,兹聊以附焉(标题及标点均系笔者所加)。今人张郁明先生所撰《金农年谱》(见《扬州八怪年谱》上册,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曾将此则录置“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条下,文字略有出入。

另除上引诸作之外,金农集外诗文仍不在少数,甚至其中一部分很可能已经遗佚。诗如《冬心先生续集》自序所云《林逋墓上作》、“赋木莲花”之作,《冬心先生自写真题记》所云“赋诗报谢”郑燮之作,以及《郑板桥集补遗与金农书》第一通所谓“赐示《七夕》诗”等等,今《金农诗文集》内均不见下落。文则如张郁明先生所撰《金农年谱》,其中引录金农佚札即有近20通之多;同样因其文字过长,未便移录,读者请自己留意。

八 厉鹗:江西诗社宗派图录跋

南州张扶长吏部作《江西宗派图录》,荟粹诸书出处甚详,但二十五人内,李chún@②、江端本、杨符三人小传未备。江子我在南渡初最知名,其母夫人为刘原父之女,见晁以道《寿昌县君墓志》:兄端礼、弟端本云云。惟李chún@②仅以官传,杨符仅以字著耳。因为补缀于后,庶好事者有考焉。南湖花隐识。

按:此文厉鹗《樊榭山房集》(陈九思先生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下同)未载,辑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第1版《清诗话》(下同)上册所收张泰来(扶长其字,曾官吏部主事)《江西诗社宗派图录》末尾(标题系笔者所加)。其后尚有《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原钞校者识语:“此书从樊榭山民厉君借钞校过,并录其跋语。南湖花隐,其新号也。雍正癸丑九月九日勿药记。”此“勿药”似为赵一清,浙江仁和(与厉鹗籍贯钱塘均属今杭州)人,曾号勿药子;“癸丑”为雍正十一年(1733),考厉鹗于此前一年“移居南湖,遂自号南湖花隐”(《樊榭山房集》附录五《厉樊榭先生年谱》“雍正十年壬子”条),与此记载正合。此外,该本《江西诗社宗派图录》于跋文所涉李chún@②、江端本、杨符三人名下,尚有厉鹗考订文字若干(其中或有考订未确者,则又有《知不足斋丛书》本鲍廷博按语),此不赘录。

九 汪师韩:樊榭集跋

先生之诗,搜讨精博,蹊径幽微。取材新,则有独得之奇;使事切,则无寡情之采。自成情理之高,不关身世之感。至若典僻而意或晦;藻密而气为伤。一邱一壑之胜,登临少助于江山;一觞一咏之情,怀抱勿观于今古。以云追汉、魏而近《风》《骚》,岂其薄而不为?夫亦所谓幽人之贞,独行其愿者耶!然先生全集,要无一字一句不自读书创获,所以雄视一时。后人效之者,不效其读书,而惟是割掇诗词内新异之字,以供临文之攒凑,望之眩目,按之枵腹。昔人云:所作不可尽难,难便不知所出。是又不得以学者之不根,而咎作者之非法也。

按:《清诗话》下册所收吴骞《拜经楼诗话》卷4第34则云:“数十年来,吾浙称诗,皆推樊榭。然樊榭之作,虽长于用书,慎于选句,终不若渔洋之风华典丽而波澜洪阔,使人读之,皆能称快。尝见钱塘汪韩门跋《樊榭集》云……[详上]。韩门此跋,颇得樊榭之概。然所云:‘后人效者,不效其读书,而惟是割缀[掇]诗词内新异之字,以供临文之攒凑,望之眩目,按之枵腹。’尤痛切学者之病。噫!又岂特学历诗者为然哉。”此处所引汪师韩(韩门其号)跋文,钱钟书先生曾指出:“那是[汪师韩文集]《上湖分类文编》及《补钞》里没有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宋诗选注序》第22页注(四))考汪师韩以及吴骞均与厉鹗(樊榭其号)约略同时而稍后,此跋以及整则诗话很能反映厉鹗诗风及其影响与评价;今本《樊榭山房集》及其附录四“轶事”类亦未补录,故此特为辑出,标题系笔者所加。

十 罗聘:登岱顶

石骨攒仙岩,纡回盘磴窄。巍巍气象尊,仰止高莫极。肩舆慰夙期,惭愧役人力。初登云未生,移时间幂@③。忽焉出山腰,俄讶没山脊。@④然天风吹,云开见绝壁。一线天门通,巨灵何时辟。我欲披霓裳,排挞整巾帻。行行造其颠,将访安期宅。孰知付八@⑤,布密了无隙。不见九点烟,只爱山云白。

按:王昶《湖海诗传》卷39录有罗聘诗,并附所撰《蒲褐山房诗话》称,罗聘“仅存‘登岱诗’二卷”。考罗聘与王昶系同时代人并有交往,其现存诗集有《香叶草堂诗存》《白下集》两种,今人已收入《罗聘诗文集》(刘永明先生点校,见《扬州八怪诗文集》第3集),而“登岱诗”二卷偏不见下落。《罗聘诗文集》内,与登岱有关之作仅《香叶草堂诗存》第61题《登泰山至南天门》五古一首。《湖海诗传》自《登岱顶》以下,所录凡5题5首,均为《罗聘诗文集》所无。今姑据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12月初版《国学基本丛书》本,辑录其中4首于此,原断句改为标点。

十一 罗聘:投书涧

性拙寂为乐,真意遂欣赏。入门花气深,隔涧人语响。茶烟出树间,山云恋石上。前贤授经地,我来亲向往。想见投书时,理惬道益广。

按:此诗题下原有自注:“胡安定公读书处,三年家书不开,尽投于此。”今移录于此。

十二 罗聘:御幛坪

桥平便游屐,赤栏无巧斫。窥涧俯乱流,面壁仰飞瀑。或如雪作花,或如几铺玉。或如大小珠,倒倾千万斛。山灵慰劳人,娱耳复娱目。淹留坐阴磴,不独洗烦溽。因叹祥符初,繁华逝水速。玉辂载天书,万乘来空谷。辛苦献芝人,于焉开御幄。遗迹问清流,高松声谡谡。

按:此诗题下原有自注:“为宋真宗驻跸处。”今移录于此。又,此诗亦见徐世昌《晚晴yí@①诗汇》卷97,题注无“为”字。

十三 罗聘:镇云岩

线路依岩根,行行一延伫。题字侵壁苔,剔抉偕吟侣。穷搜遂幽怀,阴窦晴犹雨。不见崖下人,但闻崖下语。

十四 罗聘:题蒋士铨第二碑杂剧二首(集句)

寒涛呜咽向东流,词客相逢卖酒楼。一片新碑如玉滑,如椽笔健抵松揪。

前度诗人有二毛,肩头事让与人挑。神弦再谱鱼山唱,不死贞魂命我曹。

按:蒋士铨与罗聘为同时代人,交往密切。其《第二碑》杂剧又名《后一片石》,凡6出,作于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敷演江西地方官为明宁王朱宸濠妃娄氏迁墓事。罗聘此题凡七绝二首,见于该剧卷首“题词”,诗歌最末原有自注:“集本词句。”署名为“扬州罗聘两峰”。此题《罗聘诗文集》未载,今据《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先生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2月第1版,下同)辑录,标题系笔者改拟。又今人陈金陵先生所撰《罗聘年谱》(见《扬州八怪年谱》下册),于“乾隆四十年丙申”条亦曾著录此题,但诗歌正文颇多误植。(该年谱所涉罗聘诗文,多为《罗聘诗文集》所未收。日后如有条件,当续为考核辑录)

十五 罗聘:题蒋士铨香祖楼传奇八首

孰拥情关孰转轮,人间离别到新婚。明珠卅二看成串,都是情肠热泪痕。

梦兰悲异若兰悲,仲子痴如顾令痴。唱到人间离合外,就中多不合时宜。

百堵关楼六种情,人天消息太分明。个中多少无情物,一例和他蚁虱生。

小妇聪明大妇贤,柔情生爱爱生怜。兰花不卸香楼暖,织就流黄是枉然。

丹砂玉札杂牛溲,暮鼓神钟响未休。不论文章论文字,定知磊块积胸头。

裴君扈老笑登场,小战沙虫列阵行。莫为摧残怨芳烈,论功还合让雌王。

从来一饭抵千金,赢得南柯奏捷音。若论饥鸿饱梁稻,合将鸳侣报淮阴。

天神眷属最情多,同倚关楼蹙翠蛾。不但幽兰是芳草,一花一叶奈愁何。

按:蒋士铨《香祖楼》传奇又名《转情关》,凡32出,作于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该剧叙述一女子若兰不幸遭遇,与其另一传奇《空谷香》既多相似又有区别,参见下文所录《论香祖楼》可知。罗聘此题凡七绝八首,见于该剧卷首“题词”,末署“天都罗聘两峰”。此题《罗聘诗文集》未载,今据《蒋士铨戏曲集》辑录,标题系笔者改拟。

十六 罗聘:论香祖楼

甚矣《香祖楼》之难于下笔也。前有《空谷香》之梦兰,而若兰何以异焉?梦兰、若兰同一淑女也,孙虎、李蚓同一继父也,吴公子、扈将军同一樊笼也,红丝、高驾同一介绍也,成君美、裴畹同一故人也,小妇同一短命也,大妇同一贤媛也,使各为小传,且难免雷同、瓜李之嫌。况又别撰三十二篇洋洋洒洒之文,必将袭马为班,本xù@⑥成祁。安能别贲于邕,判优于敖也乎?作者曰:不然。梦兰之吴公子、成君美,实有其人。若兰之外,皆不可深考。吾以兰为狮之球、龙之珠、馗之鬼晴、布之戟支焉。按《兰谱》,兰之紫者、黄者、白者,皆有姓名也。害兰者蚓与蚁也,架高则免焉,而又护之以风幡,培之于九畹,自能展其媚而扬其芬也。于是布子分@⑦,立经陈纬,制局谋篇,穿插掩映,将复转离,欲粘反脱。试合两剧而参观之,微特不相侵犯,且各极其变化推移之妙。呜呼!神矣哉!予谓不善为文者,如拙公之写生,秦人、越人,无不相似者;善为文者不然,伯喈必非仲喈,家臣断非至圣也。玉茗先生写杜女离魂若彼矣,作者偏不畏其难,而一再撄其锋、犯其垒,弗以为苦。写梦兰之死,则达也;写俞娃之死,则恋也;写若兰之死,则恨也。皆非若丽娘之死于情欲之感。而立言之旨,动关风化,较彼导欲宣淫之作,又何其婉而多风,严而有体也耶。至首尾二篇,以情关为转捩,发出彻地通天之论。造语神奇,说理平实;括三乘于半偈,韬万派于一源,又何其解悟神通若是欤!昔人以填词为俳优之文,不复经意,作者独以古文法律行之。“搏兔用全力”,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不信然乎。前身花之寺僧两峰山人罗聘书。按:此文亦见蒋士铨《香祖楼》传奇卷首,原题“论文一则”;《罗聘诗文集》未载,今亦据《蒋士铨戏曲集》辑录,标题系笔者改拟。

十七 罗聘:冬心先生续集跋

冬心先生既编其诗为《冬心先生集》,后复编续集一卷,因次其生平游历交游,怆然干知已[己]之感。其序久行于世,诗卷留枕箧中,摩挲永日,意有出入,即为刊落,秘惜过情,聘所及见。癸未秋,先生没于扬州佛舍,书@⑧琴瑟,几杖器服,百年之聚,浩然云散,此卷亦已泯焉。精光灵气,猝归槁壤,可为陨涕。聘浮生漂泊,旧学渐忘,将恐日月奄多,遗泽无复可识。于是经年求访,倚席之讲授,好事长者之藏弃[@⑨],酒亭佛寺之壁,蜡车覆瓿之余,于尘藓垢蚀、缣素凋裂间,寻循点画,指定拟似,至于忘食废事;厘为一卷,仍其原序,以终先生之志。先生既编续集,十年而殁,今又十年矣。遗文故物,与人俱尽,徒使白头弟子,掇拾于百一,哲人之悲,将何穷已!先生诗清音促节,况诸幽涧之水,此则出峡以后,萦草赴石,才[有]迤演自得之概。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门人罗聘谨题于津门客舍。

按:罗聘系金农弟子,又与金农同为“扬州八怪”之一。近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扬州八怪诗文集》第3集,所收即《金农诗文集》与《罗聘诗文集》。罗聘诗文散佚颇多,尤其单篇散文,此《罗聘诗文集》一概未收。此文见于《金农诗文集》内《冬心先生续集》卷尾(辑录时标点曾稍作调整,明显误字以方括号改正,标题系笔者所加),虽同在一册,但《罗聘诗文集》内既未收入亦未说明,因此仍应作为集外佚文看待。至于此文价值,如关涉金农逝世时地、《冬心先生续集》成书过程,以及师生二人交情信义等等,则自不待言。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竹字头下加移

@②原字钅加享

@③原字罪去非加(历的繁体)

@④原字倏去犬加羽

@⑤原字土加廷

@⑥原字日加句

@⑦原字罪去非加卦

冬至古诗范文6

比兴是《诗经》以来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对于比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根据这一解释,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诗人写诗时浮想联翩,触景生情,在诗的开头先用别的事物起兴,以引出下面所说的正文。比兴能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托物言志,寓情于景,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因此是历代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古诗十九首》很好地吸收继承了这一方法,并且将比兴运用得恰当、自然,如风行水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十九首诗的兴通常和比融合,形成兴而比的特征,共同承担对于诗的作用。诗中或感时而兴比,如“琳琳岁暮云,蝼蛄夕鸣悲”,“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上诗都以“冬”入诗,表现的不仅是季节的冬,而且是情感的冬,冬天的萧索,寒冷也像秋那样使人感到寂寞,凄凉;或感物而兴比,如“青青陌上柏,磊磊涧中石”“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都是很好的例子。第一首诗人以柏、石起兴,是把它们作为长存者的象征,反喻人不如物,以致有下文“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感慨。第二首,孤竹虽是细弱的植物,但能结根泰山,也就有了坚实的靠山,可以很好的成长。而“兔丝” “女萝”则均为依附植物生长而不能为他物所依附的,这里以兔丝自比,以女萝比丈夫,意思是自己虽已结婚,但新婚远别,仍然是孤独而无依靠。这两句以孤竹附泰山起头,反衬了女子新婚与丈夫分别后的孤独与无助。

单纯的比喻在《古诗十九首》中较为普遍,从形式上看,有以词为比,或明喻“若飚尘”“如玉”“如朝露”,或暗喻“策高足”;有的以全篇为比,即以神话传说入诗的《迢迢牵牛星》,诗人在想象中以织女表现了人间思妇的情怀;但比较突出的还是以句为喻,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思为双飞雁,衔泥巢君屋”。这些比喻使诗人内心的深厚感情具体化,便于读者把握和体会。

我们知道,比兴是《诗经》以来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诗经》中大量运用了比兴,但《诗经》中用来起兴的景物与下文很少有意义上的联系,兴句仅仅作为发端。朱熹曾说“《诗》之兴全无巴鼻”,而十九首则不同,它不仅兼有暗比,象征的作用。如《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诗一开始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河畔草青青,园中柳郁郁,显然是一种春光洋溢的景象,而春天又是欢娱的季节,这对空阁寂寞的来说自然会触景生情的。这里春的茂盛更反衬了的寂寞和孤独,可见这里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是紧密相关,完全融合的。再如《明月皎夜光》一诗前八句以“秋夜之景”起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这与下文诗人悲凉忧郁的情感混为有机的整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十九首的用兴就是这样的传神自然,与下文的连接更是过接无痕,天衣无缝。

同其他艺术手法、技巧一样,比兴两法也来源于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中比、兴要用得多,用得好,需要对生活有广泛而深刻的体验,比如古代民歌中的比兴两法就运用得非常新颖巧妙,丰富多彩,这是因为民歌作者是劳动者,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有从生活本身激发出来的真挚情感。而许多文人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好,但古诗十九首的诗人就不同了,由于特定的社会原因,他们也处于社会下层,对民间的日常生活是非常熟悉的,同时与下层人民的接触也比较多,学习了民间许多优秀的东西,所以在写作时能把自己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信手拈来,作为比兴。惟其如此,他们诗作中的比和兴才运用得浑然天成,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上一篇世界的梦想

下一篇生日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