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天地范例6篇

影音天地范文1

[关键词]《通天塔》;视听语言;电影

电影艺术是“视”和“听”两个元素的相互交融,通过“视”来展现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运用“听”来烘托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让人们体验到视听双重的感受。电影需要运用电影语言来传递信息给观者,电影的视听语言就是运用画面和声音来表达故事内容,视听语言由影像、声音、镜头、色彩等元素构成,这些元素相互影响而形成了视觉和听觉信息,提升影片的感染力和张力。视听语言极具象征暗示的作用,以画面思维为基础,运用一种极其复杂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灵活而准确地展现影片情感。电影《通天塔》主题思想源自于《圣经》,耶和华惧怕人们团结建立天塔,而将人们的口音变乱,使人们无法沟通、交流。《通天塔》运用了错综复杂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摩洛哥一家人为了保护羊群,父亲买来一支步枪,牧羊兄弟拿来试枪却无意间打中了美国旅行来的理查德夫妇,因语言不通无法交流而引发了一系列事情,导致了多人丧命,揭示了人性的野蛮。

一、电影《通天塔》视听语言的概述

电影《通天塔》中,导演阿加多运用大量的分切镜头、阴郁的色彩将每个故事拼接起来,并将这些复杂多变的镜头巧妙剪辑到一起,将观者引向情感的悬崖,营造了一种紧张、焦虑、压抑不安的氛围,进而搭建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电影《通天塔》视觉上,呈现了一种质朴的画面,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刻画了生活的原色画面,并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短镜头。导演阿加多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元素以及改变影像层次的手段,将视觉上差异明显的不同国家在屏幕上呈现出一种连贯性。《通天塔》色彩的运用上,导演利用红色来穿插于整部影片中,展现摩洛哥地区画面时,在服装和制景上运用了大量棕红,墨西哥则是采用了朱红色,日本画面则大量在场景设计和照明光色中运用了粉红色调。《通天塔》听觉上,不仅有着丰富的语言对白,而音响和配乐运用得更精妙绝伦,音响主要体现了纪实性特征,音乐则以五德琴为主线,并夹杂了各种地域风格的音乐画面,更加烘托了电影的主题。同时,导演还运用了各种视听手段来调动了观者的情感,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来引导观者逐渐走入故事。

二、电影《通天塔》的影片结构分析

电影的叙事结构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主要包括以依据影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为叙事结构;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运用影片主题将几个相对独立板块来串联起来的叙事结构,电影叙事结构的多样化能引导观者更深入地感受影片的情节。电影《通天塔》的故事情节包括了美国、墨西哥、摩洛哥和日本四个时空,影片运用了时空交错式的结构,使得《通天塔》的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曲折、内涵更为丰富多变、主题更为宽泛多样,然而这部影片中涉及了多个人物,比如美国白人夫妇、摩洛哥导游、日本企业家等,而叙事空间也囊括了北美、非洲、亚洲,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线索错综繁杂,这些多线索的叙事结构并没有使得影片杂乱无序,反而在这种时空交错的复杂空间中将影片内容娓娓道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使得影片既有表现力,又带有美感。

随着人们对电影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日益提高,仅仅运用单一的时间叙事结构无法完全表达出影片的主题和情感。因此,在电影《通天塔》中,导演在这130多分钟的时间里,将影片的四个主线交叉叙述,但每个叙事线索又成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将这四个故事同时展开,之后依据故事的顺序进行交叉叙事,进而能够深深吸引住观者随着影片内容逐步探究下去。导演采用这种多线索交叉叙事的方法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寻求不同的视角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得影片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具有立体感,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电影《通天塔》中四个故事每个都是按照起、承、转、合的脉络发展,导演则采用了将每个故事分别拆分为6个小片段,进行穿插叙述。同时,影片中导演更多采用了音乐方式来连接镜头,比如,影片结尾时,导演运用了一种音乐将不同的时空串联起来,不仅给了观者整体化的观感,还使得观者情绪能够在音乐中逐渐释放。

三、电影《通天塔》的镜头处理运用

电影镜头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画面信息最主要的语言承载途径。镜头包括特写镜头、近景镜头、长镜头和短镜头等。电影《通天塔》中,导演采用了大量特写镜头来展现画面,同时用摇镜头来凸显影片的场景,并在许多场景中出现了多组的短镜头组合。导演通过这些不同的镜头来展现故事情节、烘托故事情感。

特写镜头是电影视听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可以使得观者能够更直接、更深入地对影片有所认识,抓住了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展示了丰富的人物内心。电影《通天塔》这部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试图触摸人类的心灵,其中令人最印象深刻的是千惠子的特写镜头。《通天塔》中影片画面展示了千惠子遭遇牙医调戏不成,被牙医训斥之后,千惠子出门之时画面出现了她的特写:斜眼瞥了一眼,撇了撇自己的嘴巴,之后回家路上,画面又出现了长达13秒的脸部特写,画面表现出了千惠子试图装作无所谓的面部表情,让观者感受到了她内心的伤感。导演没有运用任何语言,而是采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衬托出千惠子逐渐升级的痛苦,使得观者脑海中闪出一张张她的面孔,正是这些特写镜头成功塑造了这一个角色的性格。

四、电影《通天塔》声音的选择与搭配

声音是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主要组成部分,声音与画面一起搭建起银幕空间,推进影片情节发展,展现艺术的内涵。电影艺术的声音主要包括人声、声响和音乐。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通天塔》声音的选择以及与画面的搭配。

(一)寓意深刻的人物对白

电影《通天塔》人声主要是运用了对白,整部影片中没有运用大量的人物对白,但影片中的对白运用巧妙,它不仅具有“当场”的意义,又能够超越影片中意义,使得观者能够理解片中具有哲理性的意蕴。比如,电影《通天塔》中墨西哥保姆因硬闯边境被警察追捕,经过一夜逃亡,保姆和迈克对话,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点题之语。迈克质问保姆没有做错事,为什么要躲藏,保姆回答他是警察认为他们做了错事,而迈克却反驳说是保姆自己做了错事。观者可能会有些厌恶美国警察的不近人情,如果他们能和保姆及其侄子圣地亚哥好好沟通,也不使圣地亚哥硬闯越境,保姆也不会因此被遣送回国。但保姆也不是没有错,而这些错却因理查德夫妇引起,理查德夫妇又引牧羊兄弟……这些原因归结起来就成为最后保姆回答迈克的那句话:“不,宝贝,我没有,只是做了些蠢事。”这些事件发生犹如多米诺骨牌接连倾倒,当发生冲突时,偏见、愤怒、无理等负面因素以及语言、文化的差异给人们带来沟通障碍,最后酿成了一场悲剧。这些正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带给了观者深入的思考。

(二)凸显纪实的音响效果

音响是除了人声、音乐之外的电影中一切的声音,音响在影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影片情感的展现。音响不仅能够叙述影片故事情节,也能够调整影片节奏。电影《通天塔》中,导演运用音响效果增加了屏幕的真实感,凸显了影片的纪实风格。比如,电影开始以摩洛哥牧羊人背着步枪走在山路上,这时没有音乐,而是加入了牧羊人走在沙石路上的脚步声和耳边吹过“呼唤”风声。随后而来的,由这支步枪展开了影片情节。影片中牧羊人的笑声,试枪时回荡山谷的枪声,羊群发出的叫声等,这种没有任何修饰的、真实的声音伴随于观者耳边,使得观者的耳目身心已经融入于山谷之中的摩洛哥村庄,这种纪实的音响效果将观者引入场景之中并与影片角色产生共鸣。又如牧羊兄弟试枪时,击中了旅游大巴中的苏珊,子弹穿透车窗玻璃的声音,这种声音虽然不大,但却让观者心中一惊,这种真实的声音更加凸显了故事情节的真实效果,也使得观者在感受画面同时,能够从声音中获得影片的内涵,更让观者真切地感受到影片角色内心的惶恐。而导演对千惠子的音响表现中,大胆运用了无声和有声交叉出现的手法,影片中千惠子是一个聋哑人,对声音是毫无感知能力的,但她去舞厅时候,却表现出了非常兴奋的状态,犹如她可以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刺激,但导演运用了三次无声片段,让观者产生一种错觉,将其引入千惠子的真实世界,将现实世界与她的内心世界形成对比,凸显影片中人物的性格。

(三)直入人心的音乐效果

电影音乐是一种能够最准确和最细腻表达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的手段,音乐对于电影来说,不仅能够对电影起到补充作用,更加会锦上添花。这就要求电影中的音乐要运用得恰到好处,能够在适合的时机和场合运用。电影《通天塔》的音乐效果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带给观者一种沁入骨髓的声音,影片乐器是以吉他为主,配合着沙漠中的风沙声,凸显出沉闷中的一种穿刺,带给人一种刺痛的感觉,更好地烘托、渲染了影片的灵魂主题。《通天塔》中电影音乐与三条故事主线完美搭配,时而舒缓,时而杂乱;时而悲伤,时而欢悦;时而北非民谣,时而日本流行;时而摩洛哥五德琴,时而墨西哥吉他。运用不同的场景搭配不同的音乐,来衬托不同的角色内心和文化背景,使得观者在视觉和听觉上享受交叉感动。同时,电影《通天塔》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误解,然而导致这一系列的误解都是由语言、文化、地域差异等因素所引起,音乐却能够跨越这一鸿沟,直入人的内心世界,让带有不同背景文化的人们能够在音符的跳跃中心心相映。电影《通天塔》中采用了大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除了带有中东音乐、非洲音乐的五德琴外,许多带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也被糅合进来,如墨西哥大师EI Chapo的Para Oues Regreses,日本音乐人的一些劲歌酷作。比如,在墨西哥保姆哄两个孩子入睡时,音乐声悄然响起,吉他的单音独奏舒缓而宁静,恰恰呼应了保姆对孩子们说的“和天使一起入眠”这句话,使得观者内心深受感染。又如,在苏珊中枪之后,焦急地等待救援,傍晚之时她最终被送往医院,这时以五德琴为主的电子音乐响起,急促而响亮,直入人心,主旋律之间又穿插着一些小回环,之后突然出现一个高音,然后逐渐回到主旋律,这使得各种复杂的情感随着音乐不断地交织、升华。

[参考文献]

[1] 李琰.浅论电影《通天塔》的艺术魅力[J].电影文学,2008(11).

影音天地范文2

[摘要] 动画电影通过童话的讲述方法带给人们深刻的人生启示,贯穿动画电影始终的音乐对整部电影的情节起到渲染和推动作用。《天空之城》中的音乐主题旋律宁静致远,在平静中带着一丝悲伤,一如感情,一如生活,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用有限诠释无限、用有形表现无形、用笨拙演绎美妙、用小斗度量海洋……动画电影音乐为看似唯美的童话故事表面加诸了震撼心灵的深层启示,真正做到了“蚍蜉撼大树”的极致。

 

[关键词] 动画电影 音乐美学 《天空之城》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20

动画电影多是童话般美好的故事讲述,它并非单纯以娱乐为目的,而是用夸张、神似及变形的手法塑造角色和场景,借助幻想、想象和象征,在影片中赋予作品厚重的思想主题和浓郁的人文色彩。动画电影的音乐更强调对画面的解释和深化,配合角色和情节使画面获得最佳表现力,有效地烘托气氛、营造氛围和激发情感。

 

被誉为“动画界的黑泽明”的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以孩童般的纯真、中年人的广阔视角和老者的智慧为观众展现出一个个充满魔幻色彩且具有深厚内涵的作品。其作品或清新淡雅、自然脱俗或奇思妙想、神怪当家或悲天悯人、哀婉动人。宫崎骏的御用配乐大师久石让简约、唯美、有着沁人心脾的力量的音乐恰到好处的与宫崎骏动画特点融合并深化。他巧妙的将音乐融合到了动画的每一个细节处,那一曲曲高雅脱俗、纯真大气的旋律,以独特的隽永之气,画龙点睛地使影片更具人性魅力。让观众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在宏大的动画世界中,那些风笛般呼啸的风声、雨滴声清脆的钢琴声、天籁般动听的童声都成了承载整个动画的生命力的基石。

 

《天空之城》是宫崎骏和久石让在1986年完成的作品,以19世纪工业革命的欧洲为背景,讲述了可爱纯洁的小女孩希塔在善良勇敢的小男孩帕索的陪伴下,寻找自己失落的故乡,在旅途的尽头天空之城,终于明白了无论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如何,人都是不能离开土地的。影片意图体现人与自然的主题,漂浮在空中的伟大都市拉普塔最终的毁灭,仿佛在告诫世人:在机械和钢铁的世纪里,面对着的其实是无法预知的未来。《天空之城》的故事背景宏大,情节曲折,让音乐有很广阔的发挥空间。久石让将婉转悠长的旋律与画面场景配合几乎完美无缺,干净,缠绵,悠长,耐人寻味的音乐深入到影片精神内部,并深刻地反映着这精神的实质,同时也紧紧地扣着观者的心弦,让观者的心和音乐一起,为影片故事发展而跳动。甚至可以说,没有久石让的配以,影片本身的魅力会大大减少。下面笔者就以《天空之城》的音乐为例,简析动画电影中音乐美学的特点。  

 

一、音乐的不确定性实现想象

特定的音乐可以唤起观众对时间、空间和环境的联想和想象。宫崎骏多数动画电影描写的故事都发生在神秘的自然、遥远的古代或是奇幻的未知世界中,因此,久石让为电影创作的音乐多用传统乐器演奏出宁静、轻柔的感觉,旋律简朴而优美、无需固定曲式、音色飘渺而朦胧,观众仿佛置身于梦幻当中。其美学特征是强调音乐的不确定性,一切以自然的流露为目的,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天空之城》中,当希塔和帕索第一次登上天空之城拉普达时奏出一首美妙的音乐,电子合成器的奇幻音色,配合管弦乐队的恢宏,描述了天空之城令人赞叹的美,观众们随着两位小主人公在拉普达激动万分又屏息凝视的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场景。《天空之城》的配乐融入了许多爱尔兰民谣的元素,广阔的绿色原野上,悬浮的天空之城拉普达渐行渐远,少女用手撩开被风吹起的头发,看着拉普达消失在天空的尽头,悠扬的弦乐娓娓道来,仿佛就在讲述这个颇具传奇意味的曲折故事,简洁的旋律带给人的开阔感,不禁引人遐想,与片中宏大的场景配合得天衣无缝。

 

二、音乐实现情感的表达

音乐是一种抽象艺术,它最能触动人的心灵,表现人的情感世界。电影音乐可以深刻而又细腻地表现那些难以言传、难以用画面表达的人物的内心活动,更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电影凭借音乐就能更加感人”,曾十次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音乐奖候选人的杰利·戈德史密斯曾在采访中说:“我曾在指挥演奏的过程中潸然泪下,只觉得一股凉气顺着脊骨上升,这就是音乐在刹那间发生了作用。”

 

动画电影角色多经过夸张和变形,而且在创作中并不能像真人演出时有自然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要想引起观众共鸣,就更需要以声音赋予角色生命。节奏感强烈的欢快音乐能在短时间内让观众的心像火一样燃烧,充满激情;充满忧郁的缓慢旋律能表现人物的伤感悲情,引人垂泪;安静舒缓的音乐能让观众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心绪获得宁静,达到心灵的放松与超脱。通过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在动画电影中比用画面表现更加有效。

 

《天空之城》开篇就引入主题旋律,与画面中那种安宁、祥和的环境紧密结合,运用风笛优雅的声音,让观众在影片开始就沉醉其中。由远及近的钢琴清音空灵,仿佛打开一扇通往天空的神秘之门,描述了希塔失足从飞行船上掉下,在飞行石的作用下从天空缓缓而降的情景。那一刻,心里静极了,静默里有种莫名的感动充斥于心,之后管乐带来欢快幽默的影子,仿佛是帕索慌慌张张、笨手笨脚地去接住了正要掉到矿井里的希塔。悠扬的小提琴和吉他的旋律配着画面上祥和的景致像是儿时梦中的片段,却远比梦更真实、美丽。结尾处的三角铁银铃般的轻盈收尾,也预示着奇幻的开始和美好结局。音乐本身就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故事,浪漫,温馨,而又充满淡淡的忧伤。

 

三、静默让音乐更珍贵

在影片中,音乐是无法言明的潜在力量,它必须以某种方式强调并且抒发银幕上并不明显的视觉与感情因素,因此它常在重要的感情与戏剧性场面中出现,而非机械的填充所有画面。杰利·戈德史密斯在采访中表示:“用音乐一定要吝啬,只在必要的时候派用场。我坚信一部影片中最多只能有三十分钟音乐,否则你会腻味的。” 静也是一种声音效果,无声的处理是一种将影片推向高潮前的蓄势。

影片中,同样是在两个小主人公刚登上天空之城时,两人苏醒后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拉普达,到处观望的时候有长达12秒的静默,画面上两人一副不可思议的神情让观众对他们看到的事物产生极强烈的好奇心,会同影片中的人物一同屏住呼吸期待接下来即将看到的场景,暂时的无声更衬托了后面影片所表现的拉普达的恢弘气势和神秘美好,静默制造的悬念感让观众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

 

影音天地范文3

[关键词] 剧情;作用;电影音乐

罗杰诺斯曾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就《放牛班的春天》中这些处于池塘之底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歌声不仅纯净得使我们愉悦,每一个音符的吟唱也深深地触及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为之感动。有时,电影音乐就是电影的诠释,电影音乐通过“音乐”这一特殊的媒介,可以让电影的情感主题更完整地被观众感知,并突出电影的情节变化和叙事氛围。有很多电影都是以音乐为主题的,比如乔纳森·莱斯·梅耶斯的《八月迷情》,杰拉德·巴特勒的《歌剧魅影》,中国导演陈士铮的《歌舞青春》,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海上钢琴师》,等等。通常它们都有一个主题音乐,且贯穿于电影的始终。这首音乐可能表达了整个电影的感情基调,抑或是对这部电影所陈述的故事的总结。总之,电影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以音乐为主题,充分体现出了电影音乐的独特魅力,给观众带来了集视、听于一体的立体震撼感受,也给人们带来了除影片故事性主题中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之外的人生思考。影片的音乐是由法国著名的音乐制作人Bruno Coulais担任主创的,电影中的音乐极为巧妙地融入了教堂唱诗班的合唱特点,选择的小演员也正是圣马克教堂儿童唱诗班的成员,带有宗教音乐特质的空灵、纯净加上孩子们天籁般的嗓音,使得整部影片犹如初春的田野,清新怡人,充满着生机,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在1949年二战结束后的法国乡村,音乐教师克雷蒙·马修正经历事业的低谷期,来到了一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学校。这是一个被人们忽视、被社会遗忘的角落,这里的学生大多是问题儿童和无人认领的孤儿,而学校的校长是个只为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仕途着想的人,他在教学中严苛、刻板,以罚代管,生活中向学生们残暴施压,甚至逼得学生绝望跳楼。克雷蒙老师来到学校时看到的只是严肃的校长、古怪的管理员、劣行处处的孩子们和古堡般破旧不堪的教学楼。最初跟孩子们的接触让善良的马修老师很烦恼,甚至有些抓狂,直到他不经意间发现,这些顽劣的学生十分喜欢唱歌时,克雷蒙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孩子们,他决心用音乐去改变他们,不仅为了他“60多个孩子”,也为自己多年来成为作曲家的梦想。于是,他继续自己的音乐创作,写出了许多专门为孩子们而创作的歌曲。随着孩子们的演唱技巧日益进步,我们也越来越沉醉在其天籁般的童声里,电影中共出现了7首经典的音乐Caresse sur locéan (《海面上的清风》)、Hymne a la nuit(《哦,黑夜》)、vois sur ton chemin(《眺望你的旅途》)、Cerf-volant(《风筝》)、Lueur dété (《夏日的微曦》)、In Memoriam(《追思》)、Compère Guilleri(《伙伴格耶里》)。优美动人的旋律,总是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出现,流淌进我们的血脉,浸润着我们的心灵,涤荡着我们的灵魂。

这些顽劣的孩子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学校里到处充斥着悲凉、丑陋、阴郁、病态、无望的气息,这使初来乍到的马修感到无奈、烦躁甚至令人窒息。但是发自心底的善良、正直和仁爱让这位略微发福、有点秃头、笑起来像小熊维尼的老师决心去救赎孩子们孤独、偏执的灵魂。开始似乎并不顺利,孩子们对这位新学监的态度是一味的排斥和抗拒,甚至想尽了方法、用尽了手段跟马修对抗。面对孩子们的无礼和挑衅,克雷蒙没有像校长一样用严酷的惩罚去管束孩子们,相反,他选择了爱的坚持,用音乐这只无形的、温暖的手去触碰孩子们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地方,去抚摸每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克雷蒙用音乐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孩子们的世界,让他们学会了善良,学会了感恩。其中由Jean-Baptiste Maunier饰演的小男主角皮埃尔的转变尤为出色,在电影中他是一个出生于单身家庭的淘气孩子,正如电影里老师们形容的那样,他拥有“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灵”。因为逃学多次和偷盗行为被公立学校多次开除,妈妈不得已将他送到这所“池塘之底”学校。因为上课画诋毁校长的画像,被校长罚去禁闭并且做公共服务一个月。当跪在地上用抹布擦地时,他听见克雷蒙带着其他同学一起排练合唱。在好多老师眼中“离经叛道”的他与别的孩子一样,深深喜欢着唱歌。但他也与别的孩子不同,他天赋异禀,拥有被老师称为从未遇见过的好嗓音,可惜年少的倔强使他没有承认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只有在晒床单时或者深夜大家睡觉时,偷偷来到教室对着黑板上的音符轻轻哼唱。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克雷蒙终究发现了这个如金子般闪耀的男孩儿。由于老师的“逼迫”,他被任命为合唱团中的领唱,渐渐地,皮埃尔发现了自己的才能和价值。

电影的感情基调到此似乎一切都变得明朗起来,克雷蒙将合唱团操办得有声有色,孩子们的歌声征服了所有人,获得了除了校长外所有老师的支持。甚至有老师偷偷写信给伯爵夫人表扬孩子们的进步,伯爵夫人也对合唱团深感兴趣,预定一日将来到访。就在大家奋力准备时,小男主角发现老师克雷蒙和他妈妈关系很是亲密,因为之前的流言蜚语,他生气地将钢笔水砸在克雷蒙的头上,并对克雷蒙及合唱产生抵触心理。当再次漫不经心的独唱时,却发现自己的独唱部分消失了。“合唱团不是缺了你不行,我们自己也可以这么唱。”于是,当伯爵夫人真正到访的那天,小男主角站在一边,当被问及是怎么回事时,克雷蒙回答:“他是特殊的。”一边,大家正如往常般表演,一边,那个特殊的孩子在垂头丧气站着。副歌唱完,克雷蒙却将手指向小男主角,先是不解,随即是感激。好听的独奏再次响起,正如电影里此刻出现的堂白:“这一刻,从皮埃尔的眼中,我看到了感激。”经过音乐老师克雷蒙的劝说与帮忙,小男主角的妈妈答应送皮埃尔去里昂音乐学院继续学习,最终,他成为几十年后赫赫有名的音乐指挥家。或许就如Vois sur ton chemin中最后一段所写,克雷蒙为孩子们在黑暗中指引了方向,点燃了他们的希望之光,重新拥有了对生命的热情,不再厌恶一切,走上自己的荣耀之路。

这部电影虽然被诸多奖项提名,如2005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提名”,2005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2004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等等,但最后真正获得的奖项却并非如我想象那般枝繁叶茂。但2004年欧洲电影奖的“最佳作曲奖”却也证明了这部电影的成功性。可见,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在电影中,音乐与画面相结合时,通常画面起主要作用。但有时,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升起的地方,电影音乐也能表达出画面表达不出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下面的片段中深刻体会到这一点。电影其中有这样一段场景,被视为“不可救药”的坏孩子雷蒙被冤枉偷了校长的十万法郎,为报复校长雷蒙偷偷来到学校放火,六十多个孩子不翼而飞。画面里满是大火产生的烟雾,音乐也在此时紧凑而低沉起来。受到音乐的影响,观众也在此时心里骤然紧张了起来。在不到一分钟的火灾镜头里,时刻都演奏着这令人紧张的音乐,但就在迷雾渐渐消散,克雷蒙领着孩子们从林中走出时,音乐戛然而止,观众忐忑的心也在此释然了。

电影接近尾声时,由于违反校规私自带孩子们出去玩,校长开除了克雷蒙,并且命令他当天离开。他不允许孩子们与克雷蒙见面。当克雷蒙孤独的离开时,内心为孩子们的谨慎感觉到难过,觉得这更近似于一种无情和冷漠。可就在他经过教室的楼下时,看见满地和漫天的纸飞机。伴随着Cerf-volant(《风筝》)孩子们的歌声也在这里响起:

Cerf-volant

Volant au vent 空中飞舞的风筝

Ne tarrête pas 请你别停下

Vers la mer 飞往大海

Haut dans les airs 飘向高空

Un enfant te voit 一个孩子在望着你呐

Voyage insolent 率性的旅行

Troubles enivrants 醉人的回旋

Amours innocentes 纯真的爱啊

Suivent ta voie 循着你的轨迹

En volant 飞翔

……

克雷蒙捡起地上的纸飞机,发现里面写的都是对他满满的祝福。孩子们在窗台上挥手,对老师做最后一次的道别。此时的音乐一方面表达了孩子们对自由得像风筝一样飞翔的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将孩子们对老师的那份深深的依恋与不舍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在老师推开大门内心独白的时候,音乐也渐渐消失。此刻,又把孤独留给克雷蒙,又把寂静留给克雷蒙。

语言可以有地域和国界之分,但是音乐这种诞生于语言尽头的优美声音却可以穿越地域、穿越国界把所有的观众联系在一起,让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们心灵相通,引发人们思想的共鸣。的确,音乐可以弥补电影中画面所表达的不足,它在表达力量上,是当之无愧的优胜者。电影音乐不只是在音乐片中才具有重要意义,脱离《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所有经典创作中电影音乐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不同类型的电影,对于电影音乐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美术片,其人物多性格表达鲜明,动作夸张,借助美化过的环境,衬托人物或拟人化动物,借来表达音乐和情节。其音乐多为前期录制,所以较多保持了音乐的主动性和艺术结构的完整性。而纪录片因为其纪实性的特点,创作多基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音乐。再比如战争题材的系列电影中的国歌、检阅进行曲等,将交响性的音乐与自然音响效果相交织,以强调激昂的战斗气氛。但在介绍自然风光或文化古迹类的纪录片中,也可能为表达自然景色,多用较为舒缓的音乐。

影音天地范文4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http://成分,在体现电影风格、表达电影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电影音乐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也走过了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一百年中有过坦途,也有过曲折;有过单一,也有过丰富。但是有一点是充分肯定的,那就是电影和电影音乐一百年的发展中,给我们留下了经典的银幕记忆之外,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和优美动听的电影歌曲和电影配乐。到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已经呈现出一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电影音乐也不例外,在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啊,中国电影音乐也用敞开的胸怀,不断进行了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探索与变革,体现出了中国电影人和音乐人的时代意识。本文就今天的中国电影音乐所表现出的多元化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一、流行音乐的充分融入

流行音乐是当前音乐文化中最具影响力且最大的品种之一,引起通俗浅显的风格,最能够为广大观众所接受。特别是流行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情感指向简洁明了,不但有利的配合了电影的主题和情感,也成了电影宣传和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是流行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其实中国电影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了流行风格的运用,只是当时没有流行音乐这个词汇,但从音乐的实际风格和传播的效果来看,在本质上与当今的流行音乐是一致的。比如《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艳阳天》,《少林寺》中的《牧羊曲》,《红高粱》中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都曾经流传一时,万人传唱,甚至流传到了今天。wwW.133229.coM今天的电影中流行音乐的运用,多是表现都市题材的或者普通人生活的影片,能够很好地紧扣住时代的脉搏,同时充满了个性化的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拉近了影片和观众的距离。冯小刚导演的《没完没了》《不见不散》《大腕》三部曲,全部采用了流行风格的配乐,担任配乐的也都是年轻的音乐家三宝、叶小纲等人。《不见不散》中的歌曲《不见不散》由流行歌手孙楠演唱,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叶小纲配乐的《大腕》,演唱者是王菲这位个性歌手,她独特的嗓音和“念白”与“哼唱”之间的通俗演唱风格,将影片对现实生活的讽刺和现代喜剧效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张扬到导演的《爱情麻辣烫》,其中汇集了多首流行歌曲,既有十几年前的歌曲,也有正在流行的,还有专门为影片新创作的。电影讲述了六段不同的爱情故事。第一段中,表现的是青春时期对于爱情的懵懂,选用了香港歌手苏慧伦演唱的《鸭子》,表现出了青年人的坦率和直白;第二段中年轻人对于生命、生活的自由自在的感受和认识,选用了刘若英演唱的《到处乱走》,配合着他们在货车上的欢呼和畅快;第三段表现了老年人的夕阳恋,插入了陈升演唱的《不再让你孤单》,体现出了老年人爱情中特有的温情和淡然;第四段表现的是两个身在爱情困境中的人忽然发现了玩具的魔力,玩得不亦乐乎,选用了《星星堆满天》,展现出了爱情的魔力和情趣;第五段是一对夫妻领取了离婚证,响起了陈升的《把悲伤留给自己》,虽然分开了,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牵挂没有改变。最后一段表现了追求爱情的人终于在最后找到了真爱,选用了张楚演唱的《结婚》,为影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为此滚石唱片还专门发行了《爱情麻辣烫电影情歌精选》。可见流行音乐在电影中的魅力之巨大。

其次是流行电影音乐对电影推广和宣传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的前期宣传中,华谊兄弟就适时地推出了原声大碟,让旗下的诸多流行歌手倾巢出动,对于电影来说,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很多演员“演而优则唱”,或许他们的演唱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是就票房和人气来说,他们却是最佳的演唱人选。《十面埋伏》的主题曲《佳人曲》由章子怡来演唱;成龙成功主唱了他主演的影片《神话》;刘若英演唱了她主演的《天下无贼》中的《知道不知道》,又唱又演,极大地吸引了观众们的眼球。同时,各个流行大腕们也继续为电影献歌。李宇春演唱《十全九美》中的《梨花春》,张靓颖演唱《夜宴》中的《我用所有报答爱》,周杰伦演唱了《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菊花台》,流行音乐和流行歌曲,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和现代电影充分地融合着。

二、数码音乐的大发展

近年来,作为发展最为迅猛的电影技术,正在很多方面,悄然地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电影音乐也不例外,电脑音乐的出现,让我们对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可以预言,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的电脑音乐,将迅速不断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其具体的原理是,先是开发出具有上万种音色的软件,组成midi素材库。在操作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任何一种音色。音色选定了,然后再进行旋律的创作,利用专业的音乐制作软件,可以随时、任意地进行记录、删除或修改,最终形成小样。这样一段音乐素材就创作完成了。相对于传统的音乐创作来说,数码音乐有很多不同之处。传统的音乐创作是利用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以便进行创作,一边视奏,一段旋律要经过几十遍的修改才能最终完成。如果是一些交响乐旋律或者是合唱的谱写,则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数码音乐的出现,则只需键盘和鼠标,就可以轻松完成。特别是还可以随时和电影进行尝试的搭配,将视觉和听觉及时地融合在一起。《如果?爱》号称中国第一部歌舞电影,这部电影的全部素材,都是由midi音乐组成,因为影片本身的风格就是一种梦幻和迷离,所以采用数码音乐,制作出各种新奇的音乐,更能和影片相契合。在华丽的舞台上,运用的也是由数码控制的迷离的灯光,用这种新奇的音乐还原着最原始的情感。此外还有很多影片的配乐,都用到了数码技术,只是一个或多说少的问题,可以预言,未来的电影音乐将是数码音乐的天下,中国电影音乐还将在这条道路上做出不懈的探索。

http://

三、国际电影音乐人的倾力加盟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为了将中国电影更好的推向世界,获得世界的认可,中国电影人也做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和尝试,电影音乐自然也不例外。2001年李安执导的《卧虎http://藏龙》。担任影片配乐的是华人音乐家谭盾,一举拿下奥斯卡金像奖,给了中国电影人和音乐人冲击国际影坛的前所未有的信心和机会。在电影配乐中,很多大制作大成本的电影,纷纷邀请国际上著名的音乐家担任配乐。从技术角度上将,他们无疑都具有扎实和高潮的创作技巧,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音乐素材,与影片的主题思想相融合。从文化理念上讲,国际电影舞台上,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影片很多主旨思想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时候音乐这个全球共同的,具有普遍适应意义的语言就成为沟通电影和观众之间的最佳工具。从电影的宣传角度讲,很多著名的电影配乐大师如詹姆斯?霍纳、谭盾等人,他们的出任,本身就是电影的一个卖点。所以中国电影音乐中,出现了很多国际大师纷纷加盟的景象。何平导演的《天地英雄》邀请了素有“印度音乐大使”之称的拉赫曼,同时邀请了世界顶级的柏林交响乐团担任演奏,使用的乐器包含印度的胡琴、印度笛等,旨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音乐试听感觉。刘镇伟的《情癫大圣》和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邀请了日本著名的配乐大师久石让,这位音乐家的创作特点是音色丰富,展现出了宏大和多变的音乐效果。此外还有日本的梅林茂为《十面埋伏》《2046》《周渔的火车》等制作的电影音乐,都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中国影片进军世界影坛奠定了一个雄厚的基础。

四、民族性的坚持和表达

影音天地范文5

ぃ酃丶词] 电影;音乐;配乐

电影是一门声音与画面相结合的艺术。人们之所以喜欢坐在影院里看电影,就是希望在视觉冲击的同时寻找听觉上的刺激。电影从无声发展到有声,也正是为了满足人们这种心理及生理上的需求。根据理查德•戴维斯的《电影音乐创作完全指南》书中观点,电影音乐的功能可分为物理功能、心理功能、结构功能三大类共十小类。可见,电影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被许多作曲家所创作。

一、古典音乐①在电影作品中的应用

古典音乐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用古典音乐表达电影里面的经典的桥段实是一种感观上的绝美享受,古典音乐因为电影而深入人心,这也许是古典音乐真正走进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在有声电影的发展初期,电影音乐一般都使用古典音乐作为配乐,起到烘托人物情感、加强影片色彩、揭示影片主题、提高艺术氛围等多方面的作用。电影音乐发展到今天,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音乐的主要配乐形式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类影片中:

在很多含有宗教色彩的电影中古典音乐依然是主要配乐形式,如:《基督最后的诱惑》《耶稣受难记》《马德莲叛逆少女》《达•芬奇密码》,等等。

古典音乐在传记类电影中作为配乐应用得更为广泛,尤其是涉及古典音乐家的传记。如《莫扎特传》《传》《春天交响曲》等。最有代表性的是《伟大的卡鲁索》,卡鲁索是20世纪初意大利拿波里的男高音歌唱家,影片中主人公在剧院演唱歌剧《丑角》中的咏叹调《穿上戏装》,就像在演唱他自己的命运一样。让人感叹:生活就是扮戏,内心充满孤独。而在影片《莫扎特传》中,配合着影片中的音乐作品,把那种永远长不大、不谙世事且还伴有一点轻佻、张扬的年轻莫扎特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一些艺术电影也主要使用古典音乐作为配乐。最著名的如电影《时光倒流70年》采用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的第18变奏曲;《走出非洲》采用了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两片是采用古典音乐的典范,后者曾获得奥斯卡包括最佳配乐奖的七项大奖。其他如:The Legend Of 1900(《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美丽传说》(Malena)《放牛班的春天》等。在日本电影《火红的第五乐章》中,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贯穿全片,还穿插了他的《美洲》四重奏。除此之外,其他古典音乐应用在艺术电影中的还有:电影《教父》中使用了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电影《美丽人生》选用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等等。

一些战争片及动作片也经常使用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配乐。例如,电影《第五元素》中的音乐就使用了唐尼采蒂的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娅》中的《点燃蜡烛》,原曲第一个唱段之后被影片作曲者添上了一段花腔《女神之舞》,电影《现代启示录》中放的音乐是《女武神驰行》,反映犹太人抗争纳粹的《起义》用了布鲁赫和门德尔松两位犹太音乐家的《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古典音乐在许多表述现代生活的影视作品中使用成分大大降低。但在一部分反映现代生活的影片中依然可以发现古典音乐的身影。如韩国著名导演郭在容在其得意作品《我的野蛮女友》《假如爱是天意》中就多次使用了卡农作品《D大调卡农和吉格》以及《帕赫贝尔卡农变奏曲》,等等。

二、现代音乐②在电影作品中的应用

相对于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现代音乐的受众群体更广,年龄段和层次跨度更大。正是由于其雅俗共赏的特性,现代音乐被广泛应用在电影配乐中。几乎所有反映现代生活的影片都使用过现代音乐作为配乐,许多剧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那些经典的电影音乐却依然在人们耳边萦绕,这也许正是现代音乐的魅力所在。

(一)流行音乐在电影作品中的应用

1.在以爱情为主题的影片中,流行音乐是不可缺少的电影音乐体裁

例如,影片《爱情故事》的同名主题歌《爱情故事》、影片《卡萨布兰卡》同名主题曲《卡萨布兰卡》等。在影片《魂断蓝桥》中,当银幕上适时地再响起那首耳熟能详的《友谊地久天长》时,任你是观看第几遍也依旧能攻陷你的眼泪防线。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音乐几乎伴随男主人公Jack下沉的一瞬间同时响起,主题曲《我心永恒》象征着永不放弃的爱情,凄美得催人泪下。流行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已在西方的电影音乐创作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类型模式,几乎每一个经典爱情电影都会造就一、两首动人的流行歌曲。

2.在歌舞电影中流行音乐是主要的配乐体裁

从20世纪20年代末第一部歌舞电影《爵士歌王》的诞生到今天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无论是早期的歌舞电影《奥利弗》,还是千禧年后拍摄的《红磨坊》《黑暗中的舞者》《芝加哥》,不管是印度宝莱坞的《大篷车》《宝莱坞生死恋》《阿育王》,或是欧美经典歌舞片《音乐之声》《歌舞青春》《公主日记》,可以说任何一部歌舞电影都是一个流行音乐的集合体和浓缩。

3.动画影片中流行音乐也是主要的配乐体裁

如《美女与野兽》《狮子王》《花木兰》等,这些影片都留给我们大量优秀的流行音乐和歌曲。在动画电影制作行业里,日本始终走在国际前列,在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现代配乐大师,那就是久石让,从1984年《风之谷》至《悬崖上的美人鱼》,20多年间宫崎骏所有动画电影的音乐制作,均是由他完成,成为宫崎骏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配乐大师。几乎所有作品都发行了原声大碟,即使没有观看过这些动画片的人也能被这些音乐所吸引、感动。许多国产动画影片也造就了经典流行曲目。如:优秀动画片《宝莲灯》中的音乐《爱就一个字》《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中国流行歌曲中的经典,广为人们传唱,经久不衰。

4在科幻、恐怖、剧情、动作等电影中也均大量使用流行音乐作为电影配乐

如美国恐怖电影《电锯惊魂》系列、《生化危机》系列等。而在动作片中更是离不开流行音乐的使用 ,我们熟知的许多香港动作影片里就出现过大量优秀的流行音乐,像影片《黄飞鸿》中的片尾曲《男儿当自强》、影片《倚天屠龙记》的主题曲《两两相忘》、影片《东方不败》中的主题曲《笑红尘》和插曲《沧海一声笑》,等等。对于这些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香港动作电影,也许拍摄手法和场面对许多朋友来说已经过时了,但是这些歌曲却成为那一时代香港电影的象征,永远被人们所记住。

(二)摇滚音乐在电影作品中的应用

早期的摇滚电影主要是人物传记及一些纪录片。如:《伍德斯托克》《迷墙》《大门》等。摇滚音乐正式成为一种配乐体裁被应用在电影作品中是在1973年商业摇滚电影《美国风情画》上映后。从这部电影开始,摇滚音乐开始出现在许多商业影片中。我们比较熟知的如《摇滚校园》《摇滚帮》《摇滚之神》等,这些电影本身就是一部部摇滚音乐集合体,影片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各种风格的摇滚音乐。随着70年代末期硬性摇滚的主流化,摇滚音乐被广泛应用在众多风格的电影作品中,在今天的许多影片中都可以找到摇滚音乐的身影。如影片《生化危机》片尾就使用玛丽莲•曼森的音乐、电影《碟中谍》中主题曲Take A Look Around和片尾曲I Disappear分别来自说唱乐队Limp Bizkit和激流金属乐队Metallica、电影《杀人三部曲》中主题曲来自The Eagles乐队的Hotel California、香港影片《北京乐与路》中分别出现了唐朝、汪峰、子曰乐队的歌曲等。许多国内外优秀的摇滚音乐家和乐手均为电影制作过音乐,似乎在现代电影中加入摇滚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三、民族音乐③在电影作品中的应用

自从中国电影进入有声电影时代以来,民族音乐作为电影音乐主要的一种配乐体裁就一直被很多电影工作者所青睐。例如,早期的故事片《风云儿女》的插曲《铁蹄下的歌女》,这是由许幸之作词、聂耳作曲的;还有故事片《夜半歌声》的插曲《黄河之恋》,这是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批青年作曲家和来自国统区的音乐家们胜利会师,他们用饱满的政治热情创作了众多鼓舞人心的电影音乐,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电影音乐记忆。观众所熟知的如影片《平原游击队》中的《游击队之歌》以及《地雷战》《地道战》等电影的配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众多殖民地的纷纷独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振兴民族文化的必要性,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前沿分支最先受到这股民族振兴革命的波及,大批反映民族精神的电影陆续面市,这些电影最主要的配乐体裁就是民族音乐。例如,前苏联的电影《自己去看》中的插曲《神圣的战争》,前苏联影片《瓦良格巡洋舰》的插曲《草原》,等等。除此之外,许多日本、印度、南美国家的电影也均经常使用本民族音乐作为影片配乐。

除了上述的这些电影歌曲之外,民族音乐在电影作品中应用的另一部分是民族器乐的使用。例如,影片《勇敢的心》中多处使用苏格兰风笛,那优美而又略带凄凉的音乐象征着苏格兰人民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憧憬;影片《无名英雄》背景音乐中堪特拉琴的使用,代表了芬兰人民的民族精神;影片《爱尔兰人民》中凯尔特竖琴和爱尔兰小提琴的使用;讲述玛雅古国的影片《启示》中科拉琴和手鼓的使用,等等,可以说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着它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世界民族音乐瑰艳奇伟、弦歌绸缪。

四、结 语

电影音乐是在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它将人物性格、剧情与音乐精巧地结合在一起,使音乐更有画面感,同时也给予了音乐新的含义。“有一种旋律像一见钟情的意中人,让你知道什么叫‘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一种旋律好比相思成灾的恋人,让你体会什么叫‘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一种旋律恰似相见恨晚的知音,让你感慨什么叫‘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没错,这就是电影音乐,真正的好音乐,传说中的‘销魂曲’。或许是电台、或许是街头、或许是不经意的转角,你会听到这些熟悉而又经典的旋律。”[1]

注释:

① 这里所说的古典音乐是指所有按照西方传统音乐方式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如室内乐、交响乐等。不只包括欧洲中世纪时期音乐、巴洛克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同时也包括印象派音乐及现代派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

② 主要包括: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乡村布鲁斯、电子乐等。

③ 民族音乐主要指世界各国传统音乐,内容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新音乐,形式上包括民族歌曲和民族器乐曲。

[参考文献]

影音天地范文6

[关键词] 《莫扎特》; 音乐运用;协奏曲;歌剧

以电影的方式介入音乐,或以音乐的方式介入电影,在现当代电影史上已经难分难解了。《莫扎特》正是这样一部电影与音乐难分难解的影片,电影不仅完美再现了奥地利伟大的音乐天才莫扎特的生命历程,片中点点滴滴的音乐元素更加深刻地注入观众的心灵。影片从开头到结尾,处处绽放着动人心弦的音符,旋律时而活泼,时而沉重,在简短的跳跃中记述了莫扎特的一生。1984年,《莫扎特》获得了八项奥斯卡大奖,这足以证明这部影片的成功。

电影《莫扎特》成功的原因之一,来自影片的音乐的魅力,电影把镜头的叙事性与音乐的叙事性结合得近乎完美,音乐带领我们走进莫扎特的精神世界。影片一改以往将音乐家作为“完人”或“圣人”的角色的描绘传统,还原了他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将莫扎特放在一个癫狂和神经质的状态的视角进行叙述。19世纪初的维也纳,一位名叫萨列里的自杀未遂的老人在一家精神病院里向神父忏悔时叙述了多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那个充满着罪恶的故事:萨列里原本是宫廷音乐家,风华正茂的年代却遇到了才华横溢、乐思敏捷的年轻的莫扎特,莫扎特的出现使他感觉到了威胁和不安,一方面,萨列里十分欣赏莫扎特,佩服莫扎特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接连写出许多非凡的作品;另一方面他又不断中伤和陷害莫扎特以求自保,他甚至使出卑劣的手段要挟莫扎特的妻子。而内忧外困的莫扎特因为父亲的逝世变得神情恍惚,经济上的困境更使他不得不低下他那曾经高傲的头颅去恳求别人的施舍和怜悯。在向匆匆赶来的妻子露出一丝微笑后闭上了眼睛,这位音乐天才就这样在贫困潦倒中死去,享年35岁。在瑟瑟寒风中,莫扎特的灵柩缓缓运抵了公墓,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只有落叶纷纷扬扬地从空中飘落……在影片中,肉体的、世俗的莫扎特在现实的生活中失败了,但精神上的莫扎特却在音乐的支持中永远地胜利了,并被世人铭记。电影中莫扎特的作品音乐自始至终贯穿全片,音乐和电影的亲密融合,使得该片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电影《莫扎特》共引用了54个莫扎特音乐作品的片断,这些音乐片断与电影的画面、故事情节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影片的发展以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和音乐作品作为主线,音乐赋予画面和人物厚重的内涵,而情节的设计和画面的构思,更进一步突出了莫扎特的人物魅力,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才能以及对古典音乐发展的贡献。整部片子在协奏曲、歌剧等音乐背景下完成。

魅力无穷――协奏曲

影片的开场是《G小调交响曲第25号第一乐章》,这段交响乐就把观众的情绪充分调动了起来,急促的旋律,渲染着一种烦躁和不安,又似乎预示着悲剧的来临。影片对应着展现了维也纳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70多岁的萨列里割喉自杀未遂,倒在殷红的血泊中。慌了神儿的管家把他用简单的担架送往疯人院。音乐伴着骤雪飘落,风中传来担架上萨列里断续的忏悔声“莫扎特,原谅我的罪,是我杀害了你……”音乐旋律是莫扎特艺术的高层次展现,它不仅作为影片气氛和主基调的一种铺垫,更是通过强烈的音乐对比造成一种“戏剧性”冲击度,为影片的矛盾埋下伏笔。

当萨列里开始回忆起这个“悲剧性”的往事时,背景音乐换作了佩尔格雷西的作品弥撒曲《肉体消灭时》,吉班尼•巴第斯塔和莫扎特的生平有很多相似之处,天赋英才,却早早辞世,不同的是,生前他并没有获得丝毫荣誉,郁郁寡欢,死后才被世人所推崇和尊重,只是斯人已去。当镜头对准少年时代的萨列里虔诚地在教堂祷告的画面时,这段寄予死者的弥撒曲缓缓响起,一切往昔的时光回到眼前,

萨列里第一次在乐曲《管乐小夜曲作品第10号第2乐章》和《管乐小夜曲作品第10号第3乐章》里领略到莫扎特的天赋。萨列里在参加了莫扎特为萨尔茨堡大主教举行的音乐会,当第二乐章响起,打断了他和未婚妻的玩闹,双簧管吹出了缓慢的楔子,单簧管加以迎合,简单的几个音符,优美得无以复加。在单簧管一串上行的过渡句后,乐队走出了第三乐章,这是典型的莫扎特特征,就是带简洁华贵的旋窝状的装饰音的旋律。萨列里也赞叹道:“乐曲的开始简单得要命,可笑得像生了锈的铁盒子。可突然,一个充满自信的旋律从黑管里飘出,停留在空间萦绕不去,这是神的音乐……”莫扎特的有如神赋的音乐给予了萨列里极大的震撼,虽然在影片中乐曲只是短暂的删减后的浓缩版,却依然可以充分彰显乐曲本身的深奥而微妙的艺术魅力。

1778年,莫扎特在巴黎为喜爱长笛的法国贵族唐•吉诺侯爵和他美丽的学习竖琴的女公主谱写协奏曲《C大调长笛与竖琴的协奏曲第2乐章》。长笛和竖琴的组合是极其奇特而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莫扎特首创的。长笛属于管弦乐,音色连贯,竖琴却属于弹拨乐,音色跳跃。这两种看似不协调的乐器组合起来却动听异常,长笛和竖琴都分别补足了对方的不足而且发扬了自身的特点。该曲的第二乐章是行板,缓慢的节奏充分表现出长笛柔和的音色,柔美的旋律令人窒息。萨列里在影片中也不禁被谱中流淌出的莫扎特独有的优美旋律和乐思感动得潸然泪下。

在影片中“脱衣”片段以莫扎特最为著名的宗教音乐作品《C小调大弥撒曲―忏悔》作为背景音乐,片中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茨为了帮丈夫寻求一份工作暗地里找萨列里帮忙,而萨列里却出于嫉妒向其提出了性要求作为交换条件。原本萨列里出于要挟,而康斯坦茨却因为深爱丈夫而作出献身的决定,当康斯坦茨无奈地、绝望地脱下身上的衣服,萨列里却被眼前的景象击垮了,那种教徒的信仰彻底崩溃,把他抛向了痛苦的深渊,这时,背景音乐庄严却又悲哀,空旷却又寥远,散发出宗教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令人不自觉地怀有虔诚的情怀,这似乎从反面昭示了萨列里的后来忏悔的心绪。

《安魂曲》将影片推向了高潮,这个曲子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这个约稿被认为是催命曲,莫扎特在写这个作品时就有种不祥的预感,他觉得好像这个安魂曲是为自己写的。当他妻子赶回到他身边时,他却安静地死去了。他的葬礼又是另一个让人不忍卒想的事实,没有亲友的送葬,没有吊唁,因为欠债甚至没有自己的棺木和墓地,这个伟大的天才被合葬在平民公墓里,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具体葬在何处,很多年以后他的妻子才知道自己丈夫的伟大。电影《莫扎特》用特殊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安魂曲》中的七个片断。影片最后,《安魂曲》也最终成为莫扎特的绝响,在凄风冷雨的夜里,莫扎特的尸体被匆匆地掩埋,曲调令人有种撕心裂肺的凄楚的痛,天才的心灵终于在孤寂而短暂的旅程之后飞向了天堂。安魂曲是弥撒曲的一个分支,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较完整地体现了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安魂曲》的基本特点是抒情的、悲剧的,其中,三个乐章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感到黑暗、悲痛的鲜明体验,也是全曲悲剧的中心。同时,“ 作品中也有明亮光辉的篇页,体现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1]在自己写的悲壮而肃穆的《安魂曲》音乐声中,再现了莫扎特的这个让人无法释怀的悲伤葬礼。

在《安魂曲》的悲壮和肃穆中,萨列里的自述结束了,影片也到了结尾,伴随着射进疯人院铁窗的几缕阳光,新的一天到来了。这时,气氛骤然一变,背景中响起了这段柔美、宁静、舒缓的钢琴协奏曲――《D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20号第2乐章》,坐在轮椅上的萨列里向医院里的疯子们说道:“全世界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的罪!”声音是那么仁慈,那么真诚,似乎成了上帝的代言人。画面渐暗,天堂里,莫扎特那独特的笑声随音乐一起流淌了出来……

画龙点睛――歌剧

在莫扎特的一生中,歌剧是一股主流,他写出了《费加罗的婚礼》《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在用音乐刻画人物和使剧中人物富有活力方面,还没有人能超过莫扎特。他为乐队写的音乐从不干扰人生,而是在表现剧情发展方面起了奇妙的构架作用。

在影片中歌剧《后宫诱逃》处于重要的地位。莫扎特到达维也纳以后,应瑟夫二世皇帝之邀作的歌剧的《后宫诱逃》,一经问世便在皇宫内外产生了轰动效应。《后宫诱逃》是莫扎特第一部用德语写作的歌剧,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显露出启蒙时代与人文主义的特征。莫扎特的音乐结构突破新局,音乐本身就是戏剧的情节。本片选取了歌剧《后宫诱逃》中的八段音乐,由咏叹调与重唱推展开的故事,也在音乐之中表现出来。莫扎特颇具效果地使用三角铁、铜钹和短笛等,很成功地酝酿出土耳其式的异国趣味。又如花腔的咏叹调、彼德利奥和布隆德的组合中所显示的意大利音乐与演戏的要素以及第三幕收场处所见的法国喜歌剧的要素等,都是莫扎特把当时歌唱剧样式巧妙地运用的结果,同时还创造出他独特的音乐格调。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片中多次出现,莫扎特凭着客观的精神、细腻的写实手法和刻画性格的高度技巧,创造了该剧,使意大利歌剧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片中第3幕――婚礼的舞蹈“离经叛道”地采用了芭蕾音乐,莫扎特大胆而成功地直接采用现实题材,将当代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搬上舞台,通过音乐语言来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第4幕――宽恕的合唱,则讲述了公爵跪在自己妻子面前企求宽恕的场面,这段合唱在影片中使萨列里嫉妒得几欲疯狂。他坚信这不是莫扎特的作品,而是上帝通过莫扎特向全世界讲道,使人们从完美的音乐中理解宗教的救赎思想,莫扎特则代替上帝受全人类的称颂。正像他自己说的“每个音符都让我加倍尝到败北的痛苦……”[2]

莫扎特在受到宫廷冷落后,作品不能上演,而他的精神支柱父亲的去世更是巨大的打击,交际的父亲是莫扎特的童年支柱,他内心深处对他父亲又依恋又畏惧,这个结在他的歌剧《唐璜》中表现了出来。唐璜和仆人两个男中音与男低音的骑士长的幽灵的对唱交织出灵魂的震颤,这个沉重的段落是莫扎特作品的惟一。石客一出场,阴森压抑的气氛立即笼罩了一切,萨列里将唐璜看做莫扎特本人的替身,听出了音乐中的紧张与彷徨,压迫式的对唱似乎已经预示了莫扎特的死亡和萨列里的疯狂。莫扎特更能切身体会那种精神上无以名状的苦痛,正如唐璜唱出的“啊,多么可怕,是谁在撕碎我的脏腑?啊,多么恐惧”,那一瞬间凄厉的号叫,令人心颤。

[参考文献]

[1] 李真.浅析莫扎特《安魂曲》[J].中国西部科技,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