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水工程范例6篇

补水工程

补水工程范文1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长期补偿;补偿资金;大藤峡水利枢纽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逐渐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传统“大农业为主”的移民安置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移民安置工作的需求。另外,随着国家大型水电工程的开发逐渐向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转移,这些地方居民普遍区域性强,动员外迁难度大,为尽量满足移民搬迁距离较近原则、最大相似原则和最少移民原则[1],各地纷纷开展了移民安置方式创新探索与实践。以长期货币补偿为代表的无土安置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长期补偿安置模式是当前我国移民安置模式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2],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主要模式之一,越来越多的水电效益将会被移民分享[3],真正的实现“开发一座水电站,造福一方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1长期补偿安置实施现状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四川、广西、湖南、云南等省(自治区)水电工程陆续尝试了长期补偿移民安置方式,如湖南托口水电站采用核算移民每人每年的粮食需求,逐年补偿移民粮食或者补偿购买粮食的货币;广西长洲水利枢纽采用核算耕地年产值,按照耕地净产值逐年发放补偿资金[4];金沙江中游的阿海、龙开口、鲁地拉和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坝等水电站都开展了创新移民安置方式研究,相继出现了长期实物补偿、长期货币补偿、年付金长期补偿、一次性补偿+养老保险、第三产业安置等探索性移民安置方式,其中长期货币补偿方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创新型移民安置方式[5]。目前,我国水利水电行业逐年货币补偿安置方式尚未形成统一概念和定义,在补偿标准、补偿时限、资金来源方面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讲,长期货币补偿安置方式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被征收耕(园)地的生产安置移民,按其被征收耕(园)地面积的产值,长期逐年发放货币补偿金的一种生产安置方式。项目法人按照“淹多少、补多少”的原则,以现金的形式对移民进行长期补偿,是一种动态调整的生产安置方式。引入工程建设成果共享、实现风险共担的新理念,从制度制定上允许水库移民直接分享工程效益[6]。目前,长期货币补偿安置方式主要适用于水电行业[7],水利工程由于政策依据、资金来源、项目收益等原因在适用性上大打折扣,只有少数有发电收入的水利枢纽才具备实施长期补偿移民安置的可行性。如大藤峡水利枢纽项目业主在充分尊重库区移民安置意愿和地方政府意见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审查单位的意见,开展了耕地长期安置方案研究,并最终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长期补偿实施中存在的资金问题及分析

长期补偿安置实施的关键是对补偿对象与范围、补偿标准确定与资金计算、补偿资金来源与兑付、后续补偿资金核定与调整等问题的确定。目前国家层面没有明确规定,云南省人民政府2007年颁布了云政办发[2007]159号文件《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移民安置补偿补助意见》(简称《云政办发[2007]159号文》)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了长期补偿安置方式的补偿对象、范围和补偿资金计算、构成、来源等问题,但大多数省级人民政府未正式出台相关规定。实施长期补偿安置的水电站往往只能参照其他水电站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本电站的操作方式,如大藤峡水利枢纽参照了长洲水利枢纽的有关做法,针对长期补偿安置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水电行业长期补偿移民安置的广泛实施给传统的大农业安置和一次性货币补偿等安置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部分水利行业工程项目也被迫实施长期补偿移民安置方式,然而水利工程往往以公益性为主,经济收益相对较差,长期补偿后续补充资金无法保障。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水利工程与水电工程的差异,出台相应政策,可通过提高上网电价或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和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中提取补充资金等方式解决水利工程长期补偿资金保障问题。

2.1后续资金压力及风险控制分析

2.1.1长期补偿资金计算方式探讨

长补资金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淹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确定水库淹没影响的耕(园)地数量,然后根据耕地年产值标准计算得出,目前常见的耕地年产值标准确定方法有3种,一是公布分区域征收土地统一年产值的省份根据土地统一年产值确定,如四川省;二是根据征收土地统一年产值扣除生产成本确定,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是根据被淹没耕地前3年谷物平均产量和粮食主管部门公布的粮食交易价格确定耕地亩产值,如云南省。政府部门公布的土地年产值是综合考虑该区域同类土地中不同海拔、不同种植结构、不同农业生产设施条件下的耕地平均年产值,在土地征收过程中会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实际年产值和平均年产值存在差异。以大藤峡水利枢纽为例,在考虑到工程蓄水后水位抬高幅度有限,淹没耕地等级低、灌溉设施差、多为分散的开荒地,大部分土地在建坝前就已经存在被洪水淹没绝收的现象等众多因素影响,结合上下游红花电站和长洲水利枢纽的征地标准,遵循同地同价原则,最终确定以广西公布的征收土地统一年产值扣除中间消耗率作为长期补偿土地年产值标准,并且无保底、封顶限制,得到了移民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移民群众各方认可。

2.1.2.长期补偿资金来源问题探讨

长期补偿安置方式具有“长期性”的显著特征,其资金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后续资金能否保障决定着长期补偿安置实施的成败[8]。按照《云政办发[2007]159号文》相关规定,在水电站建设期,逐年补偿费用从审定的投资概算中列支,在电站运行期,从发电收益中提取资金补充逐年补偿费用。建设期水电移民“长效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被占用土地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9],以及被淹没影响的农田水利设施补偿费等[10],先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支取,不足部分由项目法人从电站运行成本或收益中提取;后续资金压力和风险将全部由项目业主承担。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长期补偿资金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一次性货币补偿资金和后续长期补偿补充资金构成,目前项目仍处于建设期,后续补充资金来源还未确定,本文将对长期补偿补充资金来源问题进行探讨。水电站发电量受上游来水影响显著,国内电站开发不断增多,2020年国内水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8亿kW[11],国内用电量需求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大,导致电价和发电量波动较大;国内电力市场正在向市场竞争上网电价机制转变[12],这些因素将使持续加大高建设成本电站售电压力,随着长期补偿资金需求量的逐年提高,极有可能使水电站面临经营收入无法满足移民安置资金需求的现实问题,因此需由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多途径筹措长期补偿资金,保障长期补偿安置顺利实施。根据王诗景[7]对逐年货币补偿安置资金需求量分析结果,征收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仍是长期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此外可通过将长期补偿资金纳入发电成本、争取使用库区基金、将长期补偿资金计入电站电价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减小项目业主长期补充资金压力。(1)将长期补偿资金纳入发电成本。按照《云政办发[2007]159号文》相关规定,运行期水电站从发电收益中提取资金补充逐年补偿费用,在我国现行的税费制度下,发电收益需要缴纳增值税,如果将长期补偿资金列入发电成本即可避免缴纳增值税的资金压力,且从水力发电工程经济评价相关规定来看也是合理的。库区征地移民投资在水电站经济效益评价时被列入水电站一次性投资,当进行静态经济评价时,水电站年费用为基本折旧费与年运行费之和,即为水电站的发电成本。因此可通过将长期补偿费用列入发电成本而不从发电效益中提取来规避部分税收,从而降低水电站业主的资金负担。(2)从库区基金中提取部分费用用于长期补偿资金。根据国家《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07]26号)“库区基金从有发电收入的大中型水库发电收入中筹集,根据水库实际上网销售电量,按不高于8厘/千瓦时的标准征收”且其中提到“地方政府在安排库区基金时,应将其中的75%用于支持实施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解决水库移民的其他遗留问题,其余部分用于库区防护工程及移民生产、生活设施维护。”因此,从库区基金中解决部分长期补偿资金是有据可依的,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3)提取部分电价收益用于补充长期补偿资金。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川委发[2010]3号)中“将水库移民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本计入电价”要求,可将运行期逐年货币补偿安置成本计入电站电价,并从中提取部分电价用于长期补偿安置。目前,向家坝水电站已试点从发电收益中提取0.003元/kWh用于解决移民安置问题。但此种方式需要省级人民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予以支持。

2.2长期补偿资金动态调整分析

长期补偿安置中土地年产值标准为被征地统一或者测算的被征收前3年平均产值。因此,随着征地统一年产值和物价水平的提高,长期货币补偿标准也会动态调整,一般与征收耕地统一年产值同步调整。以广西为例,2015年公布的征地补偿标准平均水平为37532元/亩,与2013年的标准33261元/亩相比,平均上调了4271元/亩,上调幅度为12.84%,年均提高4.28%。而2013年-2015年,广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3年的增速都在2%左右,因此征地统一年产值的提高幅度是明显高于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的。2015年国家开启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13],上网电价、销售电价实行“双轨制”,新的定价机制确立之后,原有标杆上网电价政策保护将被取消,按机组容量平均分配电量的传统模式将被打破,不同发电企业经营差距会明显拉大,发电企业的竞价能力与生产成本关联度越来越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运行期水电站上网电价和售电量的政策保护可能被取消,上网电价受到市场结构与模式、竞争力度、供需情况及外部环境多种因素影响[14],水电站发电收益将会出现巨大波动。长期补偿资金需求量逐年快速增加的现实情况与水电站发电收益不稳定的不利形势将形成巨大矛盾,为化解矛盾,需要国家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针对水利工程更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具体可通过将长期补偿资金按照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分为两部分进行效益评价,发挥社会效益的长期补偿资金由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15],发挥经济效益的长期补偿资金由水电站业主承担。另外,水电站业主可通过与征收土地统一年产值同步调整征收耕地生产成本或中间消耗率来平衡资金压力大的矛盾。

2.3长期补偿资金兑付方案比较分析

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长期补偿资金管理存在多种形式,一种是资金由业主管理,业主逐年将资金拨付到当地,由县级移民主管部门分批次支付;另一种是业主将进入概算的耕地补偿资金和安置补助费一次性拨付给地方政府,由县级人民政府分批次逐年支付,若概算计列补偿资金不足时,在电站运行期从发电成本或发电收益中提取补充。由于资金管理支付方式的不同,将导致业主实际支付资金的不同。赵灿章[16]在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和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分项目业主管理资金和将补偿资金交由地方政府支配两种情况,通过测算长补资金现值和50年期值进行对比,得出在把补偿资金交由地方管理的模式下,由于移民资金的不可投资性,长补资金获取的利润低于项目业主管理模式下获取的利润。因此由业主管理模式的兑付方式更为经济。

2.4长期补偿资金与项目概算调整分析

2017年6月以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实行“国务院471号令”,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201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修改后的新移民条例(国务院679号令),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实行与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同等补偿标准,按照被征收土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执行”。新移民条例的实施,提高了水利水电征地补偿标准,进一步缩小了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方式与长期补偿安置方式补偿标准的差距,摆脱了老移民条例中征收耕地标准计算中年产值倍数不变的模式,使水利水电征收土地补偿迈入了动态调整的新阶段。新移民条例的颁布实施对已建成水利水电工程和尚未批复概算的水利水电工程基本无影响,但将对已批复初步设计概算,处于建设期的水利水电工程造成影响。按照新移民条例“征收土地补偿标准按照被征收土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标准执行”的规定,结合各省征收土地标准每3年调整一次的现状,建设周期较长的水利水电项目可能跨越一个甚至两个土地标准调整周期,因此会面临由于政策性调整而引起的项目概算调整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以往项目经验,实行“大农业安置”和“一次性货币补偿”的水利水电项目由于政策性调整而增加的投资可纳入项目投资概算。事实上,国家应该在项目概算调整时对实施长期补偿移民安置方式的水利水电工程给予支持,尤其对于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差的水利工程,在项目概算调整时应适当考虑长期补偿安置方式对项目投资增加造成的影响,水电站项目业主也应极力争取概算调整审批单位的支持。

补水工程范文2

关键词多塘生态补水系统区域水环境水环境治理

1概述

河流是城市的灵魂,我国新兴城镇主河道上游源头多为山涧或丘陵岗地,由于人为开采耕作或受自然径流切割,区域原有自然排区与水网发生隔断与破坏,大小塘坝散布其间,塘口淤积、渗漏严重,塘间无沟通联系渠道,易发生多雨季塘水倒灌,少雨季塘体渗漏干涸,雨洪期水土流失严重,且雨水汇集快、流速大,对下游河道造成较大防洪压力等现象。随着我国城镇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的认识不仅仅满足于其初始的功能性需求,迫切需要调整治水理念来满足人们对水利生态景观、人水和谐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河道上游水源地涵养、农业面源污染截留与消减、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成为水利工程新的课题与研究方向。打破过去传统生硬的、破坏水生态环境且人工干预痕迹严重的治水理念,遵循自然生态、因势利导的拦、蓄、疏、泄等治水原则,保留与修复原始田园风貌,建立乔灌草及水生植物体系,拦截与消减区域内非点源污染,对新城镇的规划设计尤为重要。山涧丘陵岗地区域修复生态系统的有效治水思路为:上游构建多塘系统进行水源保护与涵养,中游设调蓄功能的蓄水区,下游理顺排泄通道。

2多塘生态补水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为解决山涧丘陵岗地区域雨洪季节水土流失严重且雨水汇流快、流速大,对下游河道造成较大防洪压力,旱季少雨沟塘干涸对上游植被及保护物种的生长培育造成不利影响等问题,同时截留区域农业污染营养盐、削减非点源污染负荷,提出一种因地制宜的多塘生态补水系统解决方案。方案包括分区规划蓄水路线技术、塘体间串联沟通技术、塘体的防渗与水量控制技术、多塘污染物拦截与净化技术。分区规划蓄水路线技术:即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势,将区域划分为3~5片小汇流区,根据汇流区面积计算各自汇流水量,整合各小汇流区内的现状沟塘洼地,依地势高程从上至下将散布沟塘洼地串联起来,形成“链式”泄蓄水通道。每片小流域也可分别规划一条独立泄蓄水通道,最终将片区内多条泄蓄水通道汇集起来,进入中游蓄水区进行调蓄。塘体间串联沟通技术:即整理和扩挖现状水塘,在适当洼地新建部分水塘,根据上游地势走向,对上游零星水塘以雨洪调蓄区为终点,分3~5个主干,成“爪”状向上游区域辐射开来,并通过对已有沟系进行疏挖或新建,将零星山塘沟通联系,以增强上游水土保持、山林养护、削减农作区面源污染的作用,同时还可利用上游山区自然地势高差适时为下游补水。改造后的水塘需通过沟渠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下游湖区补水,因此为节约占地和土方开挖量,尽量利用现有的水系连通沟渠,并根据等高线布置对未连通的大于0.5hm2的水塘新开挖渠道进行沟通。塘体的防渗与水量控制技术:即以节约占地,减小工程量为原则,通过对现有水塘进行疏挖、边坡整理及防渗处理来满足蓄水要求。将现状单个塘体打造成湿地型水塘,并在水塘岸坡上种植水生植物及配置水生动物,可起到净化水体削减农作区面源污染、固坡等作用。对大于0.3hm2改造后的水塘,在其与下游沟渠间设拦蓄堰,汛期拦蓄洪水,并于堰体一岸埋设深孔铸铁管底孔,中间部位设检修阀井,内设控制蝶阀,适时控制蝶阀,将塘内部分蓄水通过连通沟系汇至下游,可补充下游枯水期水生态景观用水。为防止枯水季山塘在蓄水中渗漏水量过大,对有高渗透性土层出露的水塘采取适当的防渗措施。根据经验,推荐防渗处理方法为:在扩挖成型的岸坡底部上铺设一道天然钠基膨润土防水毯,然后在防水毯上表面回填0.3m厚黏土或中、重粉质壤土,压实处理后再回填0.3m厚回填土并自然压实,修整岸坡,使其坡比在1∶3~1∶5之间,以适应水生动植物生长。多塘污染物拦截与净化体技术包括乔灌草拦截与净化体系与多塘内部净化体系。乔灌草拦截与净化体系即在塘周布置一定宽度的生态带,生态带按一定比例配置小乔木、灌木及草类。通过经验总结,拦截与净化体系布置宽度推荐范围为20~100m,乔灌草绿化面积比推荐范围为1∶1∶3~1∶3∶6。多塘系统对地表径流的流量和流速具有调控作用,同时通过沟渠的传输作用,使营养物质随径流在农田系统中循环利用,进而有效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出量。当发生降水产径过程时,地表径流通过乔灌草拦截与净化体系时会显著降低流速,并在体系强大的涵养容量作用下加速下渗,未来得及下渗的径流沿附近沟渠经一系列水塘进行空间调配进而改变流态和流量,最终汇入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营养盐通过地表径流被输送到水体中,对降雨径流的截留量直接影响到进入地表水体中营养盐的量。在降雨量较小的情况下,乔灌草拦截与净化系统与多塘基本上可以使地表径流截留在系统内部,无养分输出;在降雨量大时,多塘系统可以利用其一定的储存能力减少径流输出量,延缓并减小峰值。截留在多塘系统内部的营养盐通过农田—沟渠—水塘系统中多种生物和环境因素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流动,特别是菌藻共生体系,降解和转化污染物,主要过程包括过滤、吸附、沉淀、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等,其中,水生植物的吸收同化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是多塘系统对污染物净化的重要途径。

3工程案例

在合肥市巢湖经开区大闸河上游综合整治工程中,针对大闸河上游矿山开采、无序耕作造成的水土流失、水面萎缩等问题,采取“退耕还林”的水土保持措施;对冷泉湖上游树状水系进行疏浚整理,配置水生植物与动物,沿水系两侧打造乔灌草生态带,形成丘陵多塘系统,调节径流,拦截农业面源污染,净化水体,并在枯水季节向周边农田提供灌溉用水,并向下游冷泉湖生态补水。工程共整理水系面积38.5hm2,整理水塘共计56个,水塘边坡按1∶2进行整坡,塘深按平均1.7~2m疏挖,并采用天然钠基膨润土防水毯防渗处理。各水塘利用现有的沟渠进行连通,沟渠设计底宽1.5m,高1m,边坡1∶1.5,水体浅滩种植一定量沉水及挺水植物。同时,为保障水塘正常蓄水,新建36座拦水堰坝,堰坝一岸布置铸铁管排水深孔及控制闸阀。沿水系两侧各布置30m宽乔灌草生态带,按小乔木、灌木、草类绿化面积比为1∶2∶4种植。通过建成后两年间的监测与检验,大闸河水体水质稳步向好,已连续十个月不低于Ⅲ类水质,水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并结合后期开发,该区域已成为开发区重要的旅游品牌。由大闸河———冷泉湖———汤河形成的开发区主要排洪通道顺利通过2016年巢湖流域特大洪水考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补水工程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补偿;思考

一、水和水利工程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是自然条件下存在着的水并不能完全符合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饮用,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的主要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我们都知道,从太空里看,地球就像一个蓝色的水晶球,那是因为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13.6千万立方公里,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这13.6千万立方公里中海洋占了约97.2%,固体冰川约占了1.8%,地下水约占了0.9%,湖泊等陆地淡水占了大约0.02%,大气中的水蒸气只占了大概0.001%。如此算来,全球范围内,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到0.1%,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将如此稀少的水资源平分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上就更加显得捉襟见肘了。因此,只有修建水利工程,合理的调节并分配水量,才能有效的利用水资源,防止洪涝灾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水利工程泛指一切由中央、地方、企事业单位投资兴建或由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等兴建的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除害兴利而修建的工程以及配套设施和附属工程。所以,水利工程涵盖的领域非常宽泛,小到农田灌溉渠道输水,大到国家正在兴建的各种水利枢纽工程,都属于它的范畴。我国不仅一个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文明古国,更是一个继承了千千万万古代人民智慧的先进大国。古有山堰、都江堰、灵渠、郑国渠并称的四大水利工程,也有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今有文明遐迩的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水利工程等等。

二、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降雨的影响

首先,降雨时间的分布发生变化,在夏季,水面温度低于气温,气层稳定,大气对流减弱,降雨量相对减少;冬季,水面温度高于气温,气层较夏季活跃,大气对流增强,降雨量增加。其次,降雨地区发生改变,对于地势高的迎风面,夹带着水蒸气的空气迎风攀爬,到达大气压小的高海拔地区,直到其环境压强小于饱和蒸汽压产生降雨;而在背风坡,没有地形使水蒸气达到迎风坡的高度,周围的环境气压自然也达不到饱和蒸汽压,不能形成降雨,因此,会发生迎风坡降雨多,背风坡降雨少的情况。最后,降雨量也会发生改变,这是因为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自然场地中就会形成更多的水蒸气,当他们达到饱和蒸汽压时就形成了更多的降水。

(2)工程建设造成泥沙堆积

在河道上兴建了水利工程后,河道的水位、水流速等都被改变,也改变了泥沙的运动条件,降低了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因此在大坝附近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泥沙领域,水库同水末端易产生泥沙淤积。这种情况不仅会减少水库的蓄水量,而且可能会影响航运进而影响水坝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水流对下流河道的冲刷,容易加重水土流失,造成泥石流等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将各种可能发生的灾难都扼杀在摇篮中。

(3)对鱼类等其他自然物种的影响

修建水利工程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河道中的各种植物和鱼类,因为原有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各类自然物种的生活习性也被迫改变。如:长江流域的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鲟已是凤毛麟角,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白鳍豚素有“水中熊猫”之称,更是被列入了《世界已灭绝生物名录》,只能让人无限的叹惋悔恨。

(4)对地质的影响

虽然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土壤环境也有一定利处: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已经建筑好的堤坝就可以保护房舍和农田免受灾害,如,甘肃舟曲发生的泥石流中,有两条大坝对阻挡泥石流就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就像硬币有两面一样,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水利工程的兴建通常会使输水渠道内的水向两岸渗漏使水位抬高,造成土壤的盐碱化和沼泽化,成为不毛之地。另一方面,水利工程会使下游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当年的粮食产量,极易引发蝴蝶效应,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

(二)水利工程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1)对人类居住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由于建设水利工程在选址上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一旦确定在一个地方兴建水利工程,就需要此地的居民作出必要的退步。对移民的安置看似是个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但其产生的影响却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如若安置不当,就会增加社会的动荡因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建设水利工程也可能会造成植被减少而使土壤肥力降低或水土流失。

(2)对历史遗迹和自然风景区的影响

若水利工程的建设将在自然风景区或古迹周围,则自然风景的和历史古迹的保护又成为一件不可忽视的大工程。毕竟,历史遗迹和自然风景的形成不仅需要时间的积淀更需要很多空间等不同的条件,因此,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再生价值是不可估量、不可比拟的。一旦它们遭到破坏或损坏,就一定是毁灭性的、不可挽回、不可逆转的。

三、工程补偿措施

笔者认为,水利工程补偿措施的核心可以总结为八个字——标本兼治,和谐发展。

众所周知,自然灾害的频发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自然界固有的平衡被打破,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和科学发展观和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建设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符合事物和时展规律的水利工程。要坚持从根本上即生态保护角度治理水利工程,促进人们树立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认识水利和生态结合的必要性,将各地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工作定期有条不紊的展开,提高植被覆盖率以增强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活性,减少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本”。

那“标”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标”可以理解为规章制度和科学技术等,这些也是构成补偿措施的重要因素。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必须存在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制度对任何设备进行规范,否则事物就不能正常有序的发展,就如海因里希工程师提出的300:29:1法则所说,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总有29件轻度事故,和300个潜在隐患,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一切问题和灾难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水利部门和相关机构必须完善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同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尖端的、不落后的技术才能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不被时间洪流所淘汰,因此,国家和水利部门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与国际接轨,争取在河道设计、整治,水源分配,净化水体等方面冲破束缚,达到新的技术高度。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补偿措施必须从多方面出发考虑,多层次改善,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坚决避免各种治标不治本的情况发生。

结束语:水利工程和环境保护都是国家的命脉,两者相辅相成,唇亡齿寒,命脉运行不畅,国家自然难以强壮。所以,我们必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让水利工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和负荷量,努力维持环境破坏的最小化,只有这样,人民和国家才能把路走的长远而辉煌。

参考文献:

补水工程范文4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混凝土防渗 修补技术

基于水利水电工程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其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主要施工技术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以下就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混凝土修补技术进行分析,。

一.水利水电工程渗漏原因分析

1、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渗漏。水利水电工程设施的建设大多是用混凝土结构材料,而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温度裂缝、干缩裂缝、碱集料反应裂缝以及由于钢筋锈蚀造成的裂缝。当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裂缝结构宽度超过一定范围,就会导致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结构渗水问题的出现。水利水电工程改建处理不当造成水利水电结构的渗漏。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完工之后,会经过多次的改扩建,特别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方身体结构而言,在改建阶段如果水利水电工程新旧防渗结构处理不当,特别是防渗体加高之后,衔接位置在水力梯度的作用下,极有可能出现渗水或者是漏水隐患。水利水电工程浸润线的抬升所造成的水利水电工程渗漏。一般情况下来说,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浸润线应该比实际浸润线要高,但是当水利水电工程的蓄水水位抬高,就会造成水利水电工程浸润线的抬高。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坝体大多是按照分层碾压施工而成,浸润线的升高则会有可能造成坝体的水平渗透系数超过竖向渗透系数,造成坝体出现渗漏。

2、水利水电工程变形缝造成的渗漏。变形缝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薄弱位置,也是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结构设施出现渗漏的主要原因。如果在设计以及施工中合理的进行防水设计同时选择良好的止水材料,可以避免变形缝渗水的发生,但是由于在材料、设计以及施工阶段存在着如下问题,造成变形缝渗水现象时有发生水利水电工程止水材料的质量较差或者是未选用适当的止水材料,例如在腐蚀较强的环境中仍然使用橡胶类的止水材料,则容易造成止水材料的损坏与失效在设计阶段选择的止水方案中止水材料的伸缩量与混凝土结构变形量存在差距,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造成水分的渗漏,止水工程施工质量较差,止水带位置不准确而且止水带施工严密较性差或者是密封材料的填充不合格,都会造成水利水电工程变形缝的渗水。

二.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的特点

混凝土防渗墙工程通常地下作业比较多,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定会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以及安全隐患,而混凝土防渗墙本身具备的复杂性,其施工难度大,风险大,后期的处理也就更复杂。除此之外,混凝土防渗墙施工过程对周围的环境的危害比较小,因为其产生的噪音小,污染少。其适用的范围很广泛,可以任意使用于任何一种土质地层,包括漂石层、软土层以及坚硬的花岗岩。

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处理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的特点主要表现:需要使用一些临时设备,不仅要把主要的孔口以及钻机轨道导墙,而且还要构建供电系统以及供水。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其清孔、供浆、混凝土搅拌、造孔以及运输等建设一些作业辅助设施。所以,在进行混凝土防渗墙施工中具有施工面广以及工作量大的特点,同时还必须要很好的衔接其它的施工作业特点。

三.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已有裂缝的修补技术

1、裂缝表面修补法。表面修补法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修补方法,对于处理那些对结构承载力没有明显影响的表面裂缝或深度裂缝。因其修补工艺的不同,分为部分涂覆法和全部涂覆法两种。对于部分涂覆法,主要是在裂缝表面涂上一层高强度的水泥浆、环氧胶泥等胶凝材料;对于全部涂覆法,主要是在整个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也有采用811环氧封闭漆。

2、压力注浆法。修补宽度为0.2mm~0.3mm的混凝土裂缝最好采用压力注浆法。修补的工艺主要有:对混凝土表面特别是裂缝周边的杂物油脂进行清理,再将注浆嘴黏贴到封闭裂缝上,进行试漏检查,再配置注浆液,然后使用压力机进行一次和二次注浆,完成注浆后,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清理。

3、结构加固法。当混凝土裂缝影响到整个结构的性能时,就不能简单地修补下裂缝,而应考虑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常用的碳纤维补强加固技术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高强高弹性模量的连续碳纤维用环氧树脂浸渍之后形成碳纤维增强复合片材,然后将该片材用专用的环氧树脂胶粘贴在混凝土表面裂缝处,固化后该片材就和混凝土结构成为一体,从而降低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受的应力,达到补强加固的效果。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加设钢筋混凝土围套、钢套箍、增配钢筋网片等。

4、涂膜封闭法。当裂缝宽度小于0.2mm时,即为微细裂缝,也可用于装饰混凝土外表面及其防水处理,并且能够有效防止混凝土保护层的炭化和有害离子对混凝土的腐蚀。其主要操作如下:首先沿裂缝用凿子和扁铲开一个U形槽,槽深和槽宽均约30mm~50mm,然后用刷子在槽底和两壁均匀涂刷一层界面处理浆,将拌制好的聚合物水泥砂浆在界面处理浆尚未硬化之前用抹刀压入槽中,并压实抹平。养护时,不得淋雨、日晒或风吹,以覆盖塑料薄膜养护为佳。

5、灌浆施工技术。灌浆施工技术主要是将混凝土浆液灌注到水利水电工程的裂隙之中,通过灌注水泥浆、粘土浆或者是水泥粘土浆,形成对水泥混凝土裂缝空隙的填充,按照施工工艺的不同,灌浆技术可以分为劈裂灌浆技术、高压喷射灌浆技术以及级配料灌浆技术。劈裂灌浆技术主要是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促使水利水电工程的坝体能够按照轴线方向劈裂,然后向其中灌注浆体材料,从而达到切断软弱层以及控制裂缝的作用。劈裂灌浆技术主要适用于全坝体变形渗透破坏严重的情况,采取全孔灌注、先从小主应力面劈开的作业方式,最终实现应力平衡,劈裂灌浆可以有效的解决渗透和变形破坏的问题。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其施工工艺为首先利用钻机成孔,然后利用高压水对施工作业区域的地层进行切割,再通过提升、旋摆以及定喷,将被灌注地层的土体同浆体掺和,形成壁状固结体。高压喷射灌浆主要适用于粉质砧土、粉土、砂土、砾石、卵碎石等松散透水地基。具有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以及成本较低的优点。级配料灌浆技术的作用机理为通过级配料作为填充体形成防渗墙,其施工工艺为首先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漏水区域,然后采用机械成孔,并利用清水分级冲灌砂体,之后压力灌注水泥浆,对漏水通道形成封闭。级配料灌浆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解决空洞灌浆的可控性,同时可以在高水位条件下进行施工作业,而且工程施工成本也较低。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技术手段,诸多的事例证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改善与改进在这个时代为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程跃军.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4,05.

[2]赵文超.浅谈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

补水工程范文5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环境问题;补救措施

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1-4]。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或同一工程的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环境影响的特点各异。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素,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

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2水利水电工程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是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仅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二是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三是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四是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五是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六是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七是对多泥沙河流、水库回水末端易产生泥沙淤积,不仅减少蓄水库容,而且可能引起河床抬高,影响航运。流入水库的支流河口也可能形成拦门沙而影响泄流。因改变河流的水力条件,对下游河道可能造成冲刷。八是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加,对库周的气候可能产生影响,引起风速、湿度、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大的水域能改变附近地区的小气候(多雾、降雨形态变化、气温变幅减小等),并使枢纽附近地区的生态平衡发生变化。九是库区的文物古迹可能被淹没。十是对库区人群健康会产生影响,如一些水介疾病会因水面扩大而增加,移民动迁也会导致一些疾病流行等。十一是由于水库蓄水,下游河道水位降低或河道下切,流量减少可能影响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3补救措施

一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研究设计过鱼的建筑物等设施、用于人工孵育场和人工产卵场的建筑物、为改善水生物生境的眷水或排水工程、入海河口排沙防淤工程、改善坝下低温的建筑物、提高水温的工程措施。二是在防治水污染方面,通过修建闸坝等工程,合理调节水量,增加环境用水,保证环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提高河流自净能力,建设氧化塘处理工程系统、土地处理工程系统,设计调节水库、污水库、截流工程、增设曝气设备,开挖引水冲污水道等工程等,增加水体稀释自净能力的工程技术措施,如污水深水排放工程,修建多功能的水量调节工程,增加枯水流量,保持环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等,研究设计水体增氧的建筑物。三是在改善景观方面,应用水利美学原理设计形式优美的与景观相协调的水工建筑物。四是研究设计水利工程,防止疾病发生和流行以及防治病虫害。五是解决和减轻水库淤积。其根本措施就是做好上游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种草等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水库的合理运行也是减少水库淤积的有效措施。

4结语

由于现在社会上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认识水平越来越高,通过专门的学科门类来研究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及其改善措施,将会使环境保护工作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师们亟需进一步树立和提高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充分认识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与生态可能产生的重大而潜在的影响,在流域的开发及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均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

5参考文献

[1] 林海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09(41):58-59.

[2] 龚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环境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09(11):291.

补水工程范文6

关键词: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提水泵站;节水灌溉工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4-005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4.026

1 项目概况

在缺水山区,农作物及经济林果灌溉用水保证率较低,通常采用人工挑运及泵站提水的方式解决。提水泵站的运行需要架设电缆,对于山区电线线路架设较为困难,长期运行费用较高,农民负担较重,风光能互补发电提水系统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大难题。

为改善历城区北部平原和南部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解决农田水利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的“投入少、项目散、成效差”问题,在历城区西营镇节水灌溉工程中应用风光能互补发电提水系统。

2 建设的必要性

2.1 面临水利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加强末级渠系高效节水工程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形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成为当前水利发展的重要环节。

2.2 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和改善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农业综合生产潜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3 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将有利的支持项目区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4 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强节水灌溉项目的投入,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经营。

2.5 有利于涵养水源、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必将涵养和补充地下水源,对济南的各大名泉起着重要作用的补源作用。

3 设计标准

设计灌溉保证率75%,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8。

根据《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97)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之规定,小型灌溉泵站设计防洪标准10年一遇,20年校核。泵站装置效率不低于75%;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排涝标准的设计暴雨重现期采用5~10年,主要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

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符合《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管道工作压力一般不超过0.4MPa;山区PE主管道工作压力不超过0.8MPa。

4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控制灌溉面积约500亩,提水高差60m,最大提水量约20m3/h,一般日均提水量100m3;(2)蓄电系统储能约13200kW;(3)为提高设备的效率,提水机械采用普通潜水电泵;(4)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大于1万小时;(5)抽水蓄能高位水池容积500m3。

5 风光互补发电提水主要设备选型

系统的主要设备为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电池方阵、风电充电控制器、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专汇流保护模块、太阳能专用蓄电池组和水泵控制器、提水电

泵等。

5.1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机组由4台2000W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组成,为了满足提水蓄能灌溉的需要,还可以增进工程的宏伟景观效果。

5.2 太阳能电池方阵

根据历城地区平均日照强度和日照量,按日累计提水量100m3、最大提水量20m3/h和扬程60m的设计要求,选用高效270W转换功率为15.2%的多晶硅太阳能组件40只,方阵二组尺寸均为20.0m×20.0m×0.04m。

5.3 风电充电控制器

5.3.1 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太阳能控制器是整个电源系统中十分重要的核心部件,它在太阳能电池阵列、风力发电机、蓄电池组和负载之间起到相互匹配、相互保护和“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要求其应具有可靠性高、工作稳定、寿命长以及功耗低等特性。

5.3.2 汇流控制保护装置。汇流保护模块是将12组太阳能组件和2路风力发电机并接在一起,实现汇流后给储能装置充电。

5.4 开关电源模块

风力发电机发出的三相交流电,经风电控制器转变DC36V-DC72V直流电压,并存储在由超级电容组成的风电前级能量采集器中,再由开关电源模块提升成DC135V电压对电池组充电。

5.5 超级电容和免维护蓄电池混合储能装置

太阳能专用蓄电池具有储存能量密度大、成本低和投资小等特点。

采用96F/140V超级电容和45只55AH/12V免维护蓄电池科学匹配,利用超级电容超低串联等效电阻的优点和免维护蓄电池具有储存能量密度大的优点,构成理想的混合储能装置。

5.6 提水电泵和专用控制器

选用200QJ20-81/6潜水电泵,其最佳流量20t/h,扬程81m,电机额定功率7.5kW,额定电压AC380V,频率50Hz。提水电泵控制器可为水泵提供过压、过流、欠压等有效的多种保护。

本次项目共规划建设6处风光能泵站,分别是东邱1号泵站,设计流量10m3/h,扬程70m,控制面积365亩;西邱1号泵站,设计流量10m3/h,扬程100m,控制面积205亩;南邱1号泵站,设计流量10m3/h,扬程80m,控制面积350亩;北邱1号泵站,设计流量10m3/h,扬程100m,控制面积210亩;位置均在仲宫高而办事处。东崖1号泵站,设计流量10m3/h,扬程80m,控制面积370亩;北崖1号泵站,设计流量10m3/h,扬程,100m,控制面积350亩,位置均在仲宫绣川办事处。

6 效益分析

6.1 增产效益

风光互补发电提水泵站建成后,灌溉周期缩短,浇水及时,肥料利用率提高,促使了作物增产,项目区粮食亩均增产6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2元计,年新增产值6万元。

6.2 节能效益

项目实施后,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进行提水。最大提水量约20m3/h,泵机功率18kW・h,据测算,总节电7.2万kW・h,每kW・h按0.56元计,年节能效益4.03万元。

6.3 省工效益

项目建成后灌溉用水量普遍降低、灌溉时间减少,灌溉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降低了劳动强度。亩年灌溉用工量可节省2个,项目区年省工1000个,省工效益10万元。

6.4 节水效益

项目实施节水灌溉后,与土渠灌溉相比,项目区年总节水1万m3。按每立方综合价0.3元计,共0.3万元。

项目实施后,灌溉增加效益及节水节能效益每年约20.33万元。

7 结语

风光能互补发电提水系统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互补性,将太阳能电池和风力发电机有机地组成一个系统,有效地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在能量及时间上的互补性,充分发挥各自的特性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进行提水,是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一种新型能源发电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何超军,王优胤,吴赛男.辽宁电网风光互补发电应用研究[J].东北电力技术,2009,(12).

[2] 郭创新,张理,张金江,宗明,朱钦.风光互补综合发电系统可靠性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1).

[3] 谢静,李永超,刘满禄.风光互补智能自动充电器的设计[J].通信电源技术,2012,(4).

[4] 陈星宇.风光互补发电系统[J].中国科技博览,2013,(34).

上一篇聚餐通知

下一篇秋天的资料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