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特大夫范例6篇

罗生特大夫范文1

关键词:俄罗斯;姓氏起源;得姓方式;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52-02

姓氏是世代相传的用来区别不同家族的符号。俄罗斯人姓氏的出现和普及随着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多种多样的得姓方式也深刻地打上了俄罗斯历史文化的烙印。笔者追溯俄罗斯人的姓氏起源和得姓方式,旨在更深刻地了解俄罗斯的历史文化。

一、俄罗斯人的姓氏起源

据记载,“姓氏”一词最早是彼得大帝学习西欧引进俄语的。俄罗斯人姓氏的出现和普及经历了复杂漫长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在14至16世纪中叶,首先获得姓氏的是拥有世袭领地的王公贵族们。为了确保自己家族对世袭领地的永久权力,王公贵族们便萌生了以世袭领地名称为家族姓氏的欲望,领地的世袭权力促进了姓氏的产生。16至17世纪时,一股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他们拥有土地,但没有王公贵族封号,这些领主出于对土地继承的考虑,也效仿王公贵族,以土地名称作为家族姓氏。这样,掌握土地永久拥有权的领主们也开始使用姓氏了。姓氏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家族利益世泽绵延的标志。可以说,姓氏作为一种特权,是顺应俄国上层社会利益需要而出现的。

当自然经济逐步向商品经济过渡时,商人开始在经济社会中显露头角,逐渐成为城市阶层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群体,一些有名望的富商巨贾开始享有获得姓氏的荣誉。商人的姓氏往往从自己所经营的商品中获得灵感,用商品的名称作为姓氏。俄罗斯人信奉基督教,教会的神职人员是在18到19世纪上半叶才开始使用姓氏的,其姓氏源于他们供职的教堂名称。因此,商人和神职人员的姓氏都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除了少数非常富裕的商人外,到19世纪初大多数城市居民还没有自己的姓氏。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奴直到19世纪中叶还没有获得姓氏。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后,成千上万的农奴获得了新生,他们获得自由身的主要标志就是获得了姓氏权。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成为自由民后被赐予过去主人的姓氏,于是就出现了整个村子都姓一个姓的现象。日俄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大量征兵,众多农民加入士兵行列并获得了姓氏。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人人都有名有姓,姓氏文化发展起来了。

二、俄罗斯人的得姓方式

1.源自父称的姓氏

据俄国古代文献记载,俄罗斯先人互相称呼时,普遍使用的是父称和绰号。富人有父称,穷人有绰号。父称在某个时期曾表示“某某之子女”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父称被固定下来,成为俄罗斯人姓氏的主要部分。苏联时期著名的人名学家弗拉基米尔・安德烈耶维奇・尼科诺夫认为:俄罗斯人的姓氏绝大多数来自父称,旨在回答“谁家的”问题。他确定了俄罗斯人最常使用的源自父称的十大姓氏:伊万诺夫、库兹涅佐夫、斯米尔诺夫、波波夫、瓦西里耶夫、彼得罗夫、费德罗夫、索科洛夫、米哈伊洛夫和肖斯塔科夫等。

2.源自人的外表体貌特征的绰号姓氏

在姓氏产生之前,名字加绰号是俄国人用来相互称呼的方式之一,例如,长臂尤里、小个子伊万等。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绰号便发展成了姓氏:一个人因长一头浅发,而有了绰号“别里亚克”,后来“别里亚科夫”就成了他们的姓氏;某人因身材高大跟人讲话时,不得不弯腰,人们便送他绰号“弯腰”,后来就有了姓氏“纳吉宾”。类似的姓氏还有:歪脸的人姓“克里沃谢科夫”,个子矮的人姓“缅希科夫”,走路快的人姓“斯科罗霍多夫”等。一些名人的姓氏也源自人的外表体貌特征的绰号,只是有的绰号是自己的,有的是先人的。例如,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姓氏源自“驼背的人”,莫斯科大学的创始人罗蒙诺索夫的姓氏源自“鼻子受伤的人”,作曲家鲍罗廷的姓氏源自“大胡子”,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肖洛霍夫的姓氏源自“麻脸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姓氏源自“肥胖的”。

3.源自动物名称的绰号姓氏

源自动物名称的姓氏,反映出持姓人与该动物及其习性的相似特征和相关性。熊是俄罗斯民族的图腾,这个姓氏的主人也许长得像熊一样高大壮硕,也许是捕熊的猎户,现任总理梅德韦杰夫的姓氏源自“熊”。在我们熟悉的俄罗斯名人中也有源自动物名称的姓氏: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姓氏源自“甲虫”,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姓氏源自“金龟子”,被誉为“太空第一人”的宇航员加加林的姓氏源自“潜鸟”,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的姓氏源自“海鸥”,俄罗斯当红歌手维塔斯的姓氏为格拉乔夫源自“白嘴鸦”。

古代俄罗斯人还用动物名称给人起绰号,对一个人的形体、性格、习惯刻画得入木三分:用“仙鹤”称呼双腿修长的人,用“公鸡”称呼爱打架的人,用“游蛇”称呼善于逃脱责任的人。有了这些绰号,便有了茹拉夫寥夫、佩图霍夫、乌茹夫等姓氏。

4.源自地理名称的姓氏

俄罗斯人的姓氏还源自地理名称。被用作姓氏的地名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普通持姓人的出生地或居住地,二是王公贵族领主的领地。例如,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姓氏源自其父亲的出生地车尔尼雪夫山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姓氏源自其祖先居住过的马亚克村;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姓氏源自其祖父居住过的别雷尼村庄。还有一些姓氏源自河流的名称:作家舒克申的姓氏源自苏拉河的分支“舒克沙”。以领地名称为姓氏的名人还有: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姓氏源自曾是其祖先领地的陀思妥耶夫沃村庄;音乐家格林卡的姓氏取自世袭领地格林基。

5.源自名字的姓氏

名字是俄罗斯人取姓的一个重要来源。俄罗斯人有两个名字:教名和俗名。由基督教的教名演变而来的姓氏:伊万―伊万诺夫,安德烈―安德烈耶夫,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夫等。由俗名演变而来的姓氏:诗人杰尔查文这一姓氏源自俗名杰尔查瓦,该词的现代词义是“强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涅克拉索夫的姓氏则来自俗名涅克拉斯,意思是“不漂亮”。另外,人们还会按照排行给孩子取名,这些名字后来也演变成了姓氏:艺术品收藏家特列季亚科夫和“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的创作者肖斯塔科维奇这两个姓氏分别源自人名“老三”和“老六”。

6.源自人的性格品质特征的绰号姓氏

一些名人的姓氏源自人的性格品质特征的绰号:被称之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普希金的姓氏就取自“大炮”一词,这原本是诗人祖先的绰号;乡村主义作家拉斯普京的姓氏源自“轻浮的人”;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门捷列夫的姓氏源自其父亲的嗜好――喜欢与人交换物品;俄罗斯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宁的姓氏源自绰号“高傲的人”。类似的姓氏还有:沉默寡言的人姓“莫尔恰诺夫”;善良的人姓“多布雷赫”;安静的人姓“吉洪诺夫”等。

7.源自职业名称的姓氏

商人和神职人员的姓氏是从他们所经营的商品和工作环境中获得灵感,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这些有手艺的匠人和商人在从事耕作的农民中间如同鹤立鸡群,因此这些职业姓氏的出现并非偶然:萨波日尼科夫源自“皮靴匠”,普洛特尼科夫源自“木匠”,赫列勃尼科夫源自连烤带卖的面包商,雷布尼科夫源自“渔业经营者”,热姆丘日尼科夫源自“珍珠商”,科列斯托夫尼科夫源自“做十字架的人”。神职人员的姓氏源自他们所供职的教堂名称:波克罗夫斯基、乌斯宾斯基、特罗伊茨基都源自当时的圣母教堂、圣母安息大教堂和三圣教堂。

8.源自植物名称的姓氏

源自“植物类”的姓氏虽然数量不多,但种类齐全。既有菌类,又有草本、木本以及藤本植物,例如,剧作家格利鲍耶多夫的姓氏源自“蘑菇”,绘画大师列宾的姓氏源自“芜菁”,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的姓氏源自“云杉”,等。苏联科学院院士、语言学家维诺格拉多夫的姓氏源自“葡萄”。葡萄自古以来就是东正教堂里必不可少的饰物,葡萄作为对繁荣和兴旺的一种美好愿望深得神职人员及神学堂学生的喜爱,很多人以此为姓氏。

9.源自外来语的姓氏

源自外来语的姓氏具有明显的异域色彩。从一些俄罗斯名人的姓氏中也可以看出其祖先不是俄罗斯族: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赫尔岑、抒情诗人费特、讽刺剧作家冯维辛的姓氏源自德语;抗击拿破仑入侵的军事统帅库图佐夫、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等以突厥语立姓;作家屠格涅夫的姓氏也源自突厥-蒙古语;俄罗斯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姓氏源自波兰语。

10.源自浓烈时代色彩的姓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入伍的农民没有姓氏。负责登记的人便用军事术语作为新兵的姓氏:斯米尔诺夫源自口令“立正”;诺维科夫源自“新兵”;博伊佐夫源自“战士”等。还有一些典型的姓氏浸透着浓厚的时代特征:奥克佳布里斯基意为“十月的”,索韦特斯基意为“苏维埃”,特拉克托里斯托夫意为“拖拉机手”,奥尔杰诺诺斯采夫意为“勋章获得者”,“马尔林”就是以马克思和列宁两个人姓氏的第一音节组合而成的。

十月革命后,由于连年战争,苏联出现了大量不知其生身父母姓氏的孤儿,他们的父母在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中双亡。这些幼小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姓氏,保育院就给他们起了一些典型的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的姓氏:无名字的人就姓“别济缅斯基”,无姓氏的人就姓“别斯法米利内”,无亲人的人就姓“别兹罗德内”等。

综上所述,俄罗斯人姓氏的出现和普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各个时期的生活及习俗。俄罗斯人的得姓方式多种多样,同一家庭成员的男女姓氏的词尾也不尽相同,这是俄语语言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致。今天,俄罗斯人的姓氏已经固定下来,没有人再为新姓氏的产生而冥思苦想了。然而,回顾俄罗斯人姓氏的起源和得姓方式,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从而更深刻地研究俄罗斯的语言和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少华.漫话俄罗斯人姓氏的起源[J].俄语学习,1994(6).

罗生特大夫范文2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公历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屠格涅夫跟随母亲在庄园成长,目睹了母亲对待农奴的残酷态度,也深知农民们生活的不易。因此强烈反对农奴制度,对农民深表同情。同时他的出生又使他的政治倾向具有典型的矛盾性,主张缓和的改良制度。他的很多作品能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而《父与子》便是其代表作。 

2.小说主人公 — 巴扎罗夫的性格特点 

2.1巴扎罗夫性格中的虚无主义表现 

2.1.1酷爱自然科学,否认艺术,否认人的审美 

巴威尔问及巴扎罗夫到底是个什么人时,阿尔卡狄回答说:“一个虚无主义者。也就是一个用批评的眼光去看一切的人。是一个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是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的人,不管这个原则是怎样被人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巴威尔坚持:“不如说是一个什么都不尊敬的人”(屠格涅夫,父与子,1862)。巴威尔在谈到自己的弟弟尼古拉欣赏席勒,歌德的诗作时,巴扎罗夫却反驳说:一个好的化学家比二十个诗人还有用。他看不起文学创作,贬低文学的价值所在。他否认艺术的美和价值,不承认艺术。没有实用价值的一切艺术他都否认,但却不排除赚钱的艺术或者“医好痔疮”的艺术。这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没有辩证地看待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巴扎罗夫不承认女人有思想的自由。他在未见到奥金左娃的时候对女人的评价是基于自然科学:“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人物是属于哺乳动物的哪一种类...那么出色的身体,应当马上送到解剖室去。”。巴扎罗夫认为一切都建构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即使是人也不能排除在实验之外。“研究个别的人是徒劳的,只要有一个人作为标本,就可以判断所有的人了,就像植物学家们不会把一颗一颗的桦树分别来研究一样”(屠格涅夫,父与子,1862)。巴扎罗夫的信仰即是,把一切都当作实验对象,否认人的个体情感差异。 

巴扎罗夫认为不应该用美丽的辞藻,那种美丽的辞藻实在不好听。他也曾经说过:“我除了要打喷嚏的时候,从来不仰望星空”(屠格涅夫,父与子,1862)。 

2.1.2不承认个人情感 

巴扎罗夫不会谈感情,同样也不理解他人的感情问题。当巴扎罗夫了解了巴威尔的感情经历时,他却说:“一个人把他整个的一生押在‘女人的爱’那一张牌上头,那张牌输了,他就那样地灰心丧气,弄得自己什么事都不能做,这种人不算是一个男子,不过是一个雄性的动物。”(屠格涅夫,父与子,1862)可以看作是对爱情的一种蔑视和不理解。 

2.1.3否定一切现有制度 

巴扎罗夫崇尚实干精神,讥讽贵族精神,贵族尊严。认为贵族制度,自由主义,进步,原则这只是些没用的外国字眼。他强调目前最有用的事情就是否定。不仅是艺术和诗,一切都要否定。破坏一切之后的建设还谈不到,而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应该把地面打扫干净。 

2.2巴扎罗夫性格中的矛盾性体现 

巴扎罗夫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这种表现在诸多方面。第一,巴扎罗夫同情劳动人民,与劳动人民亲密接触。另一方面他又轻视劳动人民,无情批判劳动人民的无知。第二,他对爱情表示不理解。另一方面却又倍受奥津左娃感情的折磨,直至临终前仍挂念着她;第三,巴扎罗夫从出场到生命结束一直热爱自然科学,钟情科学实验,但是他的生命却戏剧性的结束在解剖尸体的实验中。第四,巴扎罗夫同情,了解自己的父母,但是却对父母的爱报以冷漠的态度,刻意去躲避、疏远父母。巴扎罗夫所有的这些矛盾性性格,都使他不论在工作,生活还是爱情世界里都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没有坚实的基础作为以后发展作条件。最终只能以死亡来结束所有的矛盾。 

3. 屠格涅夫世界观的矛盾性 

屠格涅夫创作的主人公的矛盾性跟其矛盾的思想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屠格涅夫坚决反对农奴制度,同情劳动大众,不断创作反农奴制的作品。但是另一方面,屠格涅夫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渐进的改良制度。屠格涅夫的出身和经历使其思想具有复杂性。 

屠格涅夫在构思巴扎罗夫性格时候所写的那样:“我想象的青年是一个阴沉、野蛮、高大,一半从泥土里长大的,刚强、凶狠、正值,但仍注定要灭亡的,因为他始终站在未来的门口”。巴扎罗夫形象与屠格涅夫自身矛盾的世界观有着巨大的联系。屠格涅夫虽然是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但在政治上主张适度的改良。他反对农奴制的残暴,却害怕暴力革命,他主张批判贵族制度,却不赞成把它推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与六十年代的文学斗争) 

4. 主人公及作者性格折射出来的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点及成因 

在俄罗斯的精神结构基础中有两种对立的因素:自然的,语言的狄奥尼索斯的力量和东正教僧侣的禁欲主义。俄罗斯民族是最两极化,最具矛盾性的民族,在俄罗斯人身上可以发现互为矛盾的性格特点:残忍邪恶、崇尚暴力和善良、乐善好施的宗教信仰;恪守宗教信条和崇尚科学;强烈的个人主义和无个性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和全人类性;宗教信仰的禁欲主义和纵酒狂欢;理性思考和无理性的决斗;有教养的谦虚恭顺和蛮横的放肆无理;奴隶主义和反抗行动等。俄罗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Н.А. Бердяев)称此特点为“二律背反”(антиномия)。 

罗生特大夫范文3

“卢拉传奇”与“罗塞夫神话”

在巴西,人们在评论卢拉的政治生涯时都习惯地用“传奇”来概括,卢拉的传奇反映在他“从奴隶到将军”的非凡人生;破纪录的连续5次(前3次均告失败)竞选总统;过去八年一直保持超高支持率;通过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重塑巴西的国际形象……

罗塞夫是第二代保加利亚移民,军政府时期(1964--1985年),罗塞夫积极参加左翼组织的地下活动,主张通过武装革命的途径实现民主,为此,罗塞夫受到军政府的追捕并最终不幸入狱3年。罗塞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真正步入政坛,最初是担任巴西南部的阿雷格里港市财政局长,在卢拉2002年赢得总统之前,罗塞夫的政治资历也仅是南里奥格朗德州政府的矿产和能源局长。

2003年,卢拉任命罗塞夫为政府内阁矿产和能源部长。2005年,卢拉政府爆出腐败丑闻后,卢拉出人意料地任命罗塞夫担任有着“首席部长”之称的民事办公室主任,罗塞夫由此一举升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直接负责政府重要政策的制定。2007年1月22日,卢拉推出由罗塞夫主持制定的“加速增长计划”,罗塞夫因此获得“加速增长计划之母”的称号,同年,卢拉开始游说执政联盟推选罗塞夫参与2010年总统选举。卢拉的大胆提拔使罗塞夫实现了从地方局长到部长、首席部长、总统候选人的政坛“三级跳”。作为一名劳工党的“新兵”(2001年才加入劳工党)和缺乏足够政坛资本的“新人”,罗塞夫的崛起与卢拉的个人魅力、威信和大胆提拔存在密切关联。

卢拉的执政业绩巩固了执政联盟的票源。自2003年卢拉上任以来,巴西的宏观经济指标均得到改善,2003~2009年,巴西GDP和人均GDP年均增幅分别为3.6%和23%,均优于卡多佐时期的经济表现。与此同时,社会不公问题也得到明显好转,社会政策惠及家庭达1100万户,受惠民众达2900万;最低工资创下20多年来的最高值;中产阶级的比例从2004年的42%升至52%;赤贫人口的比重也从28%降至15.5%。在外交方面,卢拉政府“积极且自信”的外交战略使巴西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其国际身份也从国际体系的“国家”变成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者”,而2014年世界杯,2016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更使巴西的民族自豪感达到空前高度。较好的内政外交业绩使卢拉及其政府一直拥有超高的民意支持率,2010年10月中下旬,卢拉的民意支持率攀升至82%,创下了1985年以来所有民选总统的民意支持率的最高纪录,这为罗塞夫提供了稳固的票源。

另外,作为卢拉“钦定”的接班人,罗塞夫自始至终得到了卢拉的鼎力支持。根据巴西最高选举法院的规定,公开的竞选活动只能从2010年7月6日开始,而在此之前的任何竞选活动均属违规。即便如此,卢拉仍然顶风帮罗塞夫提前启动了宣传战,并因此先后六次受罚,但提前启动的造势效果明显,到7月6日,罗塞夫追平了主要竞争者塞拉的支持率(2009年12月,罗塞夫曾落后对手14个百分点)。从竞选正式开始到首轮投票前夕,在罗塞夫召集的20次集会中,卢拉几乎做到了满勤。卢拉的倾力助选对提升罗塞夫的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选民对罗塞夫的信任。

正由于卢拉在本次大选发挥的关键作用,罗塞夫被反对党称为“傀儡”。但实际上,罗塞夫除了卢拉总统的大胆提拔,其个人的能力和才干是也是其获胜的重要因素。

在卢拉内阁中主持矿产、能源工作期间,罗塞夫的人气得到迅速提升。在其任内,她加强了国家对电力行业管制(削弱地方政府对电力的控制),有效地化解了此前面临的电力危机,并呼吁加大对电力部门的投资。另外,罗塞夫主张通过深海油田的开采,振兴巴西造船业。2005年罗塞夫被提拔为“首席部长”时,卢拉总统特别助理认为“罗塞夫应付困境的勇气和能力是赢得卢拉信任的关键”。巴西副总统阿伦卡尔也表示,罗塞夫的个性非常专注且严肃,且很有胆识,而这是国家领导人所必需的特性。

客观地说,罗塞夫在政坛的“三级跳”并最终当选新一届总统的最根本因素在于卢拉在过去8年间的稳健执政,这确保了以劳工党为主的执政联盟地位的巩固。也可以说罗塞夫的崛起基本上取决于卢拉及劳工党主要政要的意愿,这也体现出卢拉在劳工党以及执政联盟内部的绝对威望。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卢拉导演了‘罗塞夫神话”’的结论是有一定道理的。

“后卢拉时代”的巴西发展方向

在2010年大选中,罗塞夫的竞选口号是“为了巴西持续改变”,该口号反映出罗塞夫政府政策的两个基调,即“延续”和“改变”。总体而言,“延续”将是未来政策的主基调,而“改变”可能只是政策的微调。

通货膨胀目标制、初级财政盈余目标制和浮动汇率制一直是近几届政府经济政策的三大支柱,虽然巴西经济在2010年呈强势反弹迹象,但由于“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复杂性,以及巴西经济面临“过热”的风险,可以预计,罗塞夫仍将遵循上述_一大准则,优先确保宏观经济稳定。

在2010年竞选中,罗塞夫强调在控制公共债务的基础上(到2014年将公共债务控制在GDP的30%左右),提高公共投资水平(计划将投资率提高至25%),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扩大信贷规模,鼓励私人部门投资。另外,罗塞夫提出在内阁中增设中小企业部,鼓励巴西的中小企业发展。在利率政策方面,罗塞夫的立场比较谨慎,主张在通货膨胀可控的前提下,将实际年利率降至2%。税收改革是罗塞夫强调的重点,她主张简化征税系统,取消部分税种,减低税率,减少对生产性投资的征税,努力减弱税收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在能源领域,罗塞夫强调加快对储量丰富的盐下层油田的开采,在扩大石油产能和出口的同时,提高石油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发展本国的石油装备和服务工业。

社会政策是本次选举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从罗塞夫的竞选纲领及其电视辩论来看,现行的“家庭救助金计划”、“全民电灯计划”、“全民大学计划”、“我的房子、我的生活”等社会政策都将得到延续。

此外,罗塞夫还提出了一些新设想,并承诺到2014年将赤贫率降至5%以下。在医疗卫生方面,创立为孕妇 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网络;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免费发放药物;扩大“家庭健康”、“人民药房”和“微笑巴西”等卫生计划;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增加折扣药品种类。在教育和科技领域,将教育开支占GDP的比重提高至7%;推广技术教育;实施“全民中等教育计划”;将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34%提高到1.8%―2%;年均硕上和博士授予量从5万增至22万。另外,罗塞夫还提出增设社区民警站,改善城市安全;为低于5个最低工资的家庭提供200万套住房;使最低工资的增幅高于通货膨胀率,等等。

在未来的罗塞夫任期内,“延续”将是外交政策的重要特色,而罗塞夫也基本将沿用现政府外交政策决策团队,罗塞夫竞选总协调人马尔科・加西亚便是卢拉的国际事务特别助理,现任外交部秘书长安东尼奥・帕特里奥塔、外长塞尔索・阿莫林、总统府战略事务部部长萨穆埃尔・吉马良斯将成为罗塞夫外交决策团队的骨干。新任外长的帕特里奥塔在巴西杂志《对外政策》上撰文称,巴西对外政策的三大基本点分别是加强与南美洲和发达世界“传统伙伴”的关系、通过“南南合作”实现外交多元化(主要是非洲、亚洲和阿拉伯世界)、推动全球治理的民主化。这些要点与卢拉政府的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保持着很强的一致性。

罗塞夫政府面临的挑战

但与卢拉2003年上任相比,罗塞夫的执政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国内环境方面,罗塞夫面临着自己在劳工党和执政联盟内的权威性缺失。在国际环境方面,“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与卢拉上任后的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反差巨大,贸易保护主义的逐渐抬头也与卢拉执政初期全球贸易迅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未来的罗塞夫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卢拉政府的8年执政为罗塞夫留下了较好的经济遗产,但巴西经济发展的痼疾在卢拉任内仍未得到很好解决,高利率、高税负、投资率偏低、基础设施的落后依然是制约巴西经济增长的“瓶颈”,而世界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不确定性将限制了罗塞夫政府解决这些经济难题的空间。首先,全球“汇率战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风险有可能使巴币雷亚尔面临进一步升值的压力,巴西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将有所减弱;其次,在国内消费增长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将限制利率的下调幅度,进而使得提高投资水平的目标难以实现;再次,财政平衡将是罗塞夫政府维持经济稳定所必须考量的因素,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社会政策辐射面的加宽势必造成公共开支的增加,而在财政压力增大的局面下,税收改革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在世界经济仍不明朗的局面下,保持现行经济政策的稳定对罗塞夫政府来说至关重要,因此,罗塞夫政府经济政策班子的组建(尤其是财政部长、中央银行等要职的安排)将决定未来4年巴西经济政策的走向。

在税收改革方面,难度在于:第一,巴西税制复杂,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的税收自成系统,故而造成税种重叠、税种过多等不合理的现象。这样,要实现深层次的税收改革,需要三级政府之间的协调一致;第二,对巴西各级政府而言,税改将直接影Ⅱ向财政收入,因此,联邦政府的税改计划有可能面临地方政府、诸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罗塞夫上台执政后,推出一揽子税改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但有可能对税收实施渐进式的调整,比如取消双重征税,降低部分税率,等等。

罗生特大夫范文4

契诃夫剧作《樱桃园》(四幕喜剧)创作于1903年。这部剧作讲述了生活于俄国外省的贵族郎涅夫斯卡雅和兄长加耶夫由于不思经营而债台高筑,却仍不能面对现实、以“现实”方式解决所面临的危机,最终被迫拍卖祖产“樱桃园”而四处离散的“历史”。《樱桃园》在以戏剧行动塑造人物、展示其复杂、矛盾的心理的同时,通过剧中主要人物“人格结构”基于“历时性错位”的势差,实现了戏剧文本的“喜剧性”构成,表现出剧作家在喜剧体裁建构过程中的写作策略。

1903年,在剧作《樱桃园》问世之前,关于它的喜剧体裁的定位已由剧作家本人完成。然而这部剧作在“文本接受”领域(戏剧表演界和文学评论界)却面临了与剧作家迥异的体裁认定,在戏剧表演领域,早在《樱桃园》首度排演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便提出“悲剧说”。在文学评论领域,较为公认的观点是“悲喜剧说”。文学评论家通常基于文本表层结构的喜剧性元素――微观层面的话语和行动及其形式的荒诞性,对体裁的喜剧特质给予论证。须指出,关于《樱桃园》的体裁认定,传统阐释(“悲剧性”在场)具有其自身的视角――“日常生活情理”的逻辑。这一“视角”或“逻辑”成为了这部剧作“悲剧性“或“正剧性”认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其“喜剧性”一直被搁置的原因所在。问题在于,剧作家关于《樱桃园》喜剧体裁的定位指示出了这部剧作的创作意图之所在,标志这部剧作特定的语义指向,同时也是解读这部剧作深层内涵的“钥匙”。因此,即使在接受理论语境中,也不应忽略喜剧性作为阐释基础的合法性。

以下,本文拟对《樱桃园》剧中人物“人物系统的人格结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历时错位’所导致的“势差”――与在场历史的“势差”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出剧作《樱桃园》所具有的特定的“喜剧性”(体裁)构成。

纵观《樱桃园》文本,从时间维度出发考察主要剧中人物的人格特征,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三个组别,由此形成三个人物系统。这三个人物系统各自所包含的“人格结构”具有共性特征,它们均属于“喜剧性人格”范畴。这类“喜剧性人格”对剧作《樱桃园》的喜剧性构成以及喜剧体裁的建构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一系统人物: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樱桃园旧日主人们的性格是复杂的,它们具有多重意义。总体而言,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具有“过去式人格”(亦即“回忆性人格”)。“尽管程度不同,几乎每个人物都由现在去回顾过去。”作为贵族,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的情感和意志就其本质都是指向过去的生活和文本(包括经典性人文文本)。这两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包括“诚实、善良、朴实和待人直率”。他们“所继承的不仅有过去的罪孽,同时还有过去的诗意和美、自己家世和故居的偶像。”他们基于“过去的生活和文本”的“话语”(能力)强势,以及“行动”(能力)缺席,引致与现实一生存情境发生“历时性错位”。由于这一人格无法提供基本生存所需的物质支持,它的“精神”价值则必将面临贬值和合法性的丧失。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话语和行动表现为焦虑、无所适从、回避、幻想和无所作为等特征。

首先,第一系统人物人格结构整体表现为典型的“退行”心理。现代心理学认为“退行”(“退化”)即是“回归到较早的,较少具有挫折的生活时期,展现出儿童般的、代表更为安全时期的依赖行为。”具体地说,“退化指当个体面临冲突、紧张、焦虑,特别是遭受挫折时,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活动水平。”

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他们对樱桃园的整个态度,正如他们对生活的整个态度一样,被赋予了童稚的色彩。”以郎涅夫斯卡雅为例,其人格结构中所包含的基本元素――善良、平易、敏感、不谙世事、没有金钱概念(挥霍、慷慨施借;对此虽有自觉,但无法改正)、处事轻率、以及在爱情问题上单纯和执著,从不同侧面呈示出其“退行”的心理效应。加耶夫对樱桃园旧日情景的倍加留念,以及对现实危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回避,也指示出同样的“退行”心理状态。“樱桃园”被拍卖后加耶夫从现场归来的“行动”集中反映出“退行”心理特质:加耶夫“右手提着一包买的东西,左手擦着眼泪”;针对柳鲍芙,安德烈耶夫娜的急切询问,他“没有回答,做了一个厌倦的手势,哭着向费尔斯”――“来,接过去……这是些糟白鱼,和凯尔契出产的青鱼。我这一天过的是什么日子呀……我今天一整天都没吃东西……”当加耶夫听到从台球室里传来的打台球声和说话声,他面部表情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立即止住了哭泣。在这种情形下,加耶夫这一人物表现出“纯粹的孩童式的自私”。

其次,第一系统人物人格结构具体表现为“话语”(能力)强势,以及“行动”(能力)缺席。以“退行”心理机制为基础,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话语能力”和“行动能力”表现出相反的指标,两个人物的“话语能力”涉及源自既定文本的抒情化修辞和哲理化思辨等能力,它们涵盖的主题包括“家园”、“人生”、“自然”和“政治”等。

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行动能力”的缺席则源自他们对现实认知能力的缺乏。本质上说,“郎涅夫斯卡雅只是在个人满足、消遣、内在兴致以及被她本人仅仅理解为感性激情的爱情中度过一生”,与现实世界存在极大的隔膜。而加耶夫“在实践中,不适应任何事物,不了解任何事物,也没有任何专长”。对此,罗巴辛关于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的评价深刻揭示出其“行动能力”的缺席的人格特征:“我一辈子可还没有遇见过像你们两位这么琐碎、这么古里古怪、这么不务实际的人呢。”在该剧主体情节中,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往往以“幻想”回避现实危机,同时又以“经典价值”抵拒实用操作――以“俗气”为由拒绝樱桃园“拯救方案”。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的“退化”心理机制,使得他们生活状态(基于总体生存能力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规范(对成年社会角色的规定)之间发生严重的“历时性错位”。这一“错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人格中“话语能力”强势和“行动能力”缺席。“历时性错位”所形成的巨大“势差”成为了《樱桃园》的“喜剧性”构成的基础。

第二系统人物:罗巴辛在《樱桃园》文本中,“契诃夫塑造了对俄罗斯文学史而言非传统的商人形象”。这一形象即是罗巴辛,其“代表着取代贵族的、推动历史的新生力量”。罗巴辛具有“现在式人格”(亦即“现实性人格”)作为新兴资产者,这个人物的情感和意志就其本质指向当前的实践(物质性实用价值)。他基于“当前的实践”的“行动”(能力)强势,以及“话语”(能力)资源和逻辑的缺席,引致与现实-生存情境发生“历时性错位”。具体地说,罗巴辛的行动和话语表现为在资本运作方面的精明和果决(自信),以及对自我身份和“精神品位”的自 卑(不自信)和否定。结果,这一人格所反映的近代资本文明无法在“经典性人文价值”中获得资源,因而其“行动”的价值和合法性则必将面临基于传统文化-伦理的质疑。

罗巴辛的人格结构同样表现为“行动能力”和“话语能力”的反向性。在《樱桃园》文本中,罗巴辛形象作为社会中坚力量(新兴资产者)的代表出现。他“务实、进取、能干、精力充沛,努力追求将技术进步的成果运用于生活,促进经济交流,以最佳方式运用国家财富”。不同剧中人物根据自身的价值立场对之所作的评价各异(如加耶夫:“势利小人”、“剥削人的富农”;“郎涅夫斯卡雅:“规矩人”、“好人”;皮希克:“很有价值的人物”,等等)。其中,特罗费莫夫的评价更具全面的意义,它反映出社会进化理念的指向:

你是一个阔人,不久还会变成百万富翁。一个遇见什么就吞什么的、吃肉的猛兽,在生存的剧烈斗争里,是不可少的东西;所以你这个角色,在社会里也是不可少的。

罗巴辛人格结构中的“自信”(基于对现实情境的直觉把握能力)决定其“行动能力”的强势水平,也使得他在商务和实业运作方面得心应手,从而最终成为“樱桃园”的业主。

然而,罗巴辛与此同时“不具备必要的、真正的甚至是外在的文化素养”。’罗巴辛面对自己的既定的“出身”和现有的“文化身份”,感觉到深刻的“自卑”(基于对“知识经典”的崇尚),这一“情结”始终难以释解。以上诸多要素从根本上促成其“话语能力”的缺席状态。

另外,在第四幕中,罗巴辛关于自我境况的陈述颇具意味:“这一阵子,我成天跟着你们在一块儿,一点事情都不做,混得我头都大了,我没有工作是过不下去的,这两只手一闲起来,我就不知道怎么办好了,摇摇晃晃的,好像不是我的似的。”这段自白从另一层面表明:罗巴辛表现为“话语能力”的思维能力的缺席,必须由“过度行动”去进行补偿。

在“樱桃园”被拍卖以后,罗巴辛成为其新主人,他此刻百感交集、无比感慨,发表了著名的“宣言”,由此将该剧推向高潮。这段“宣言”集中体现出他的人格结构中“自信”和“自卑”两种元素错综交织、矛盾冲突的特征。在罗巴辛人格结构中,“行动”(能力)强势和“话语”(能力)缺席,具体地说是源自其实务业绩的“自信”以及源自其“出身”和“文化身份”的“自卑”,使得这一形象获得了特殊的品质,最终生成了作为《樱桃园》的“喜剧性’构成基础的“势差”。

第三系统人物特罗费莫夫和安尼雅特罗费莫夫和安尼雅具有“将来式人格”(亦即“想象性人格”)。作为新生代青年,这两个人物的情感和意志就其本质来说是指向未来的生活和文本(启蒙价值的意识形态)的。他们基于“未来的生活和文本”的“话语”(能力)强势,以及“行动”(能力)缺席,引致与现实一生存情境发生“历时性”错位,由于这一人格认同的社会构想无法在“认知逻辑和水平”等方面获得支持,其“话语”的价值和预期的有效性则必将面临质疑。在特定的过程中,这一系统人物的话语和行动表现为抽象和宏大的“修辞作业”;自我认同、训导他人,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搁置。

第三系统人物的人格结构,与第一系统人物相似,具体表现为“话语”(能力)强势,以及“行动”(能力)缺席。然而,在《樱桃园》文本中,特罗费莫夫和安尼雅形象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代表出现。这也决定了其人格结构与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在内质方面的差异。

在第一幕中,特罗费莫夫出场后与郎涅夫斯卡雅之间的对白表达出前者对自身的预期:

柳鲍芙・安德烈耶夫娜:你从前年轻极了,是一个可爱的小学生,……这你还能算是一个学生吗?

特罗费莫夫:当然了,我希望作一个不朽的人,作一个永久的学生呢。

特罗费莫夫的自我预期与第一幕结束时毫无缘由的情感抒发(“(情绪激动地)我的阳光啊!我的春天啊!”),已经指示出这一人物人格结构的“非现实性”特征。在《三姊妹》文本中,特罗费莫夫属于“庸俗生活的战胜者”作为“正面”话语的持有者,特罗费莫夫拥有强势的“话语能力”。他的关于“人类”、“死亡”、“爱情”的论述,他的“社会历史批判”和“未来社会构想”在很大程度上为这部剧作提供了“主题思想”,同时也规定了这部剧作的“复调”特质。然而,作为“永久的学生”,特罗费莫夫(“秃顶绅士”)在自身学业方面并不顺利,他已被学校两次开除,至今未能毕业――这表明其“行动能力”的缺席。鉴于此,郎涅夫斯卡雅将其称作“滑稽的傀儡”,“怪物”和“不成器的东西”。

特罗费莫夫“尽管自己根本不是贵族出身,实际上却没有摆脱贵族气派”。在第二幕中,特罗费莫夫对关涉自身的“爱情”所作的评价,以及在第四幕中就罗巴辛的“借钱”提议所给予的回应,突出地表现出他自我认同的“精神贵族”的人格特征:

你即或给我二十万,我也不收。我是一个自由人。你们这一类人的呀,无论是穷的、富的,在你们眼里看成那么重要的、那么珍贵的东西,在我也不过像随风飘荡的柳絮那么无足轻重。我用不着你们,我瞧不起你们,我觉得自己坚强而骄傲。人类是朝着最高的真理前进的,是朝着人间还没有达到的一个最大的幸福前进的。而我呢,我就站在最前列。

在此,特罗费莫夫的“过度话语”已经直接侵入其生活的“实在”并发挥着破坏作用,最终使得“话语能力”的效应发生变异。

在《三姊妹》文本中,安尼雅形象作为特罗费莫夫的“影子”和“传声筒”出现。她的话语的内涵和逻辑全部由后者的话语“内化”而成。“安尼雅通往新生活的道路障碍重重,因为她根本不懂得何为生活。”在对待“樱桃园”的态度这一核心问题上,安尼雅直接承接了特罗费莫夫的判断:“你看你给了我多大的影响啊?为什么我现在不像以前那样爱这座樱桃园了呢?这座园子,我以前爱得那么厉害,总觉得世上再也没有像我们这座花园这么好的地方了。”安尼雅通过话语嫁接直接获得了强势的“话语能力”。与此同时,安尼雅“行动能力”的缺席则经由文本被间接呈示出来。这首先建立在其他人物对安尼雅“相对年龄”(指向“行为能力”)的评定之上:瓦里雅直接将安尼雅定位于“孩童”(“小乖乖”、“好孩子”、“小东西”,“漂亮的孩子”,“乖孩子”等)。在现实生活中,安尼雅“她在很多方面还是个孩童。在她身上拥有过多儿童的率真和稚气”。安尼雅本人在一系列具体行动中的“童稚”表现――重见自己房间的感叹、关于巴黎的回忆,以及对特罗费莫夫话语的评价等等,间接指示出其“行动能力”的缺席。

罗生特大夫范文5

俄罗斯女钢琴家罗西娜・贝西・列维涅(Rosina Bessie Lhevinne)是朱利亚学院一位有独特个性的老师。她教出来的许多学生都成为当今著名的钢琴家和教师。她的热情、实事求是的态度、幽默感、富于青春活力的好奇心以及说话时浓郁的俄罗斯口音,这一切成了她教学风格的标志。

罗西娜1880年出生在基辅,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1898年毕业,是该校第一个获得金奖的女生。毕业才一个星期,她就与20世纪著名钢琴家约瑟夫・列维涅结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们住在柏林,两人作为双钢琴手到欧洲和俄罗斯巡演。1919年,他们移居纽约,3年后双双成为朱利亚学院的教员,罗西娜一直在朱利亚学院教钢琴长达50年,直到她1976年逝世,享年96岁。

她的许多学生常说:列维涅夫人在教学和演奏上传授给我们的那种乐观主义,使我们一生有了自由发挥的力量。她能够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1966年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银牌得主米夏・迪希特就有这样的感受。

1958年莫斯科柴科夫斯基比赛获奖者、南加州大学教授丹尼尔・波拉克回忆起罗西娜为人的热情,他说:“我正在上她的课,她打开了四层楼琴房的窗子,爬到屋顶上,说‘我出去一下’。她走到隔壁一个窗户,那是欧文,弗雷昂德里奇的琴房,看人家教学和练琴。后来她还是从窗子爬进来,继续给我上课。我可以想象,学生看到她窥视他们上课一定会感到很惊奇。”

罗伯特・佩斯早期在朱利亚学院学习时,发现罗西娜的弹奏法和她对作品细致的分析,引起他上她集体课的兴趣。他说:“我们谈论和分析作品时,她要求学生了解每个作曲家和对作品的处理方法,看她弹琴我也学到很多东西。她让我用结实而不是软绵绵的手指弹琴,从而感觉力量从一个手指向另外一个手指转移,以避免敲击琴键。”

才刚退休的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拉尔夫・沃塔帕克回忆说:“她把她的手放在我的手上,让我的手靠近琴键,弹出更加连贯的音。她做了另外一个示范后说,‘你触摸我的手臂有多放松,你试试把我的手臂拉离琴键’。她的手指似乎紧紧地贴在琴键上,然而手臂却是完全放松的。对此我印象相当深。”

罗西娜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她的俄罗斯体系及其训练方法。她和约瑟夫熟知像彼得・柴科夫斯基和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这样的作曲家,这就指导了她音乐的发展和她的演绎方法。

迪希特回忆起上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一堂课,她把约瑟夫与柴科夫斯基的对话讲给学生听。让学生知道这首曲子产生的历史背景,为演奏这首作品提供了内涵。

全世界的学生都把罗西娜看做是俄罗斯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技巧、演绎和对发声的重视,都代表了俄罗斯学派。1961年至1966年,跟她学习的爱德华・奥尔说她的教学风格是很放松的,“虽然我很坚持,但她还是很和蔼,我记得好几次她都这么说,‘好吧,你想怎么弹就怎么弹,但你在这间屋子里时,你就得听我的,就这么弹。’我喜欢她,为她喜爱音乐而深受感染,她是那么样地淳朴。她的为人是真诚的。”

波拉克14岁时有一次上罗西娜的大师班课,说她是“老俄罗斯学派的老前辈,与钢琴的黄金时代有着直接的联系”。双钢琴手安东尼和约瑟夫・帕拉托尔回忆起她时常说:“你不要只想坐在大厅前排的人,而要想着坐在最后一排的听众。”这种大型的演出对她的学生影响很大,知道在台上应该怎么对待自己。

1970年华沙肖邦钢琴比赛金奖获得者加里克・奥尔森说,他发现他早期的老师萨夏・戈罗德尼兹基和罗西娜对声音的概念十分相像。他说:“列维涅夫人是让我想到乐器本身性质的第一个人。她培养我集中思想,专心倾听钢琴的声音。”

列维涅夫人懂得踏板改变音乐气氛所起的重要作用。奥尔森回忆起她要他赤足练习。“这样我就意识到踩下踏板,制音器触到琴弦上时发出的嘈杂之声。”

奥尔森回忆,列维涅夫人把旋律线条和句子的形成视为首要。“感情的发挥和音乐的转换对她来说是重要的,特别是肖邦的《玛祖卡》。举个例子,有一个二分音符,接着是一个句子中两三个八分音符,她就会要求你用不同的音色和音量来弹比二分音符更短的那几个音符。”

1919年,列维涅夫妇迁居纽约不久,约瑟夫的音乐会在美国誉声贯耳,他和罗西娜继续开双钢琴音乐会。罗西娜逐渐专心于教学,她生了两个孩子,同时还照料约瑟夫的独奏音乐会有关事宜。她是一位有新思想、善于开拓进取的女人,即使是到她晚年,她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1955年她与阿斯彭音乐学校和音乐节有了联系,她在那里执教了好几年。1963年,82岁的她回到舞台,在列昂纳德・伯恩斯坦的指挥下,弹奏肖邦《e小调协奏曲》(作品11)。

迪希特说,列维涅夫人是一位演奏家,她知道如何使演出出色。他说:“我们大家准备好了,要开始弹奏了,而在我耳朵里总是响起她说过的话,‘我相信,我们的演出一定非常美妙’。”

帕斯回忆她作为演员出场,“这个小个子的女人使钢琴的声音颤动,产生很大力度,使微妙的乐段出现最柔和的很弱的声音”。

她确实是一位不同凡响的钢琴家,学生有时偶然在上课时听到她精彩的弹奏。奥尔森说:“我想起列维涅夫人唯一在课堂上弹过的一首曲子是舒曼的《浪漫曲》(作品28),那种声音绝对令人陶醉。迪希特也回想起她弹的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舒伯特去世后出版的作品664)第一乐章的结尾。我记得她小巧的手和灵活的手指将重量由此及彼地传递,产生出美妙流畅的连音”。

罗西娜像奥尔加・萨玛罗弗、伊萨贝拉・文杰罗瓦、伊洛纳・卡博斯、海因里希・涅高兹和迪努・利帕蒂的老师弗洛里卡・缪瑟西斯库等人一样,是20世纪钢琴教师中少有的人才之一。她有几个助手,如珍妮安妮・道伟斯和马丁・卡宁,帮助她减轻了一些在朱利亚学院教学上的负担。卡宁说:“列维涅夫人的学生都有名气,人们都把他们与社会名流相提并论。来朱利亚学院上学的学生有90%都是奔着她来的。”

《键盘对话:音乐会评论》杂志的创始人杰弗里・西格尔重述了罗西娜对学生的评论:“学生来跟我上课时,他们已经弹得很不错了,我只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加点工而已。好像是在蛋糕上加点糖霜混合物,当然,糖霜混合物是最好的部分。”西格尔认为,罗西娜的大多数学生在钢琴的发声及熟练、流畅地弹奏方面有共同之处。

她1964年在洛杉矶加州大学和1971至1975年在南加州大学开的大师班课,吸引了一大批国际上年轻的、有才华的钢琴家前来听课。在南加州大学的大师班课上,丹尼尔・波拉克出来帮忙,他回想起她讲的曲目很广泛,谈到的音乐话题也很多。“在一次独奏会 上,钢琴家们弹了四首协奏曲,列维涅夫人特别注意代替乐队的第二钢琴的演奏。事实上,她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弹第二钢琴的学生,而不是弹独奏的学生。”

她的许多学生成为著名的教师,许多人在重要的国际比赛中得奖,如范・克莱本和约翰・布朗宁。她知道弹琴当职业的艰巨性,所以她希望学生掌握大量曲目,包括优秀的钢琴文献。迪希特说:“列维涅夫人让我每周学一首新的曲子,所以我掌握了许多曲目。”1966年他参加完柴科夫斯基比赛回来,列维涅夫人叫他谢绝大多数音乐会的预订,静下来继续学习。她劝告他:“坐下来,学习更多曲目。”

她93岁高龄时,出席了帕拉托尔夫妇在纽约的首次双钢琴音乐会。这对夫妇描述列维涅夫人是怎样帮助他们开始音乐生涯的,“当她听了我们用两台钢琴弹拉赫玛尼诺夫第二组曲(作品17)后,这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她给纽约的几个经纪人打了电话,我们见到了一个经纪人,他指出我们需要一辆卡车搬运两台钢琴。列维涅就问了,‘谁来买这辆卡车?’这成了我们这个家庭近三十年来的一个笑话。”

沃塔帕克回忆,列维涅夫人的高深资历对她的学生大有益处。“她受人喜欢,就像小提琴世界中的多罗西・迪莱一样。”列维涅夫人认为,钢琴家在弹奏曲子时的举止,犹如演奏一样重要。奥尔森回忆说,她评说钢琴家的手对观众来说是脸。“若是你开始弹慢速度的小夜曲或一个慢乐章,你的动作也必须悠缓下来。这就是准备工作和适应实际情况作现场处理的关系问题。”

后来她基本在家中教学,吃午餐,散步,与人激动地谈话,一天忙个不停。她住在纽约克莱尔蒙特大道上的一座公寓里,许多学生记得,上完课后在公寓周围一起散步时,她与他们讨论有关音乐的问题。帕拉托尔夫妇说:“当列维涅夫人指定一个键,让你走一遍音阶,她要求弹三度、六度和十度。她常常与你讨论死沉的手臂降落在琴键上的问题。她跟我们一起练习。”迪希特评论说:“她坚持要有流畅而柔顺的手臂和灵活的手腕运动。她试图建立一种运动,从而产生出优美的声音来。”

奥尔森跟列维涅夫人学习时,她已经90岁了。他说:“她思想还是很开朗、灵活,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她在感性和理性上把我们都看做已经成长起来的人。”

波拉克回忆说:“她早晨七点半就打电话来,还没有说明她自己是谁,就对我前一天学的一首曲子提出指法和踏板的建议。然后不说声再见就挂断电话了。”

列维涅夫人从不迟疑谈她对音乐的想法或征求同事们的意见。西格尔上课时弹了一首巴赫,接下来是对演绎的讨论。“列维涅夫人说,‘你知道,我的同事巴赫专家詹姆斯・弗里斯京解释这个问题比我更有见解。让我们去问他吧。’在一定的范围内,她能接受多种不同的阐述。”

列维涅喜欢教从巴赫到巴伯时期和普罗科菲耶夫的曲目,而对十二音体系的音乐不做更多研究,从她的背景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她认为钢琴的基础始于古典音乐。卡宁解释说:“列维涅夫人的内心深处有着对莫扎特以至浪漫主义作家的真正感情。”波拉克也观察到,若是一个学生拿来一位在世的作曲家的作品,她就让这个学生去弹给作曲家本人听。列维涅的学生沃塔帕克弹了巴伯的《钢琴奏鸣曲》(作品26号),要弹阿龙・科普兰的作品时,她建议他打电话请科普兰本人来听。

列维涅并不鼓励学生公开演出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她跟西格尔说,可以学弹这些作品,但让那些有点生活感受的人去弹吧。

奥尔森回想起他弹了贝多芬的《奏鸣曲》(作品109)后,她提出的改正意见,像黑暗中闪现的一道火光,使他恍然大悟。她说:“亲爱的,我告诉你,你自己感受一下你所弹的吧。下一次你来,我还是想听到真正贝多芬的声音。”

列维涅总是像慈母一样对待学生,她与学生结成终生的友谊,甚至关心他们的婚姻大事。迪希特说:“我1965年遇上我妻子西帕,她那时在朱利亚跟阿黛尔・马库斯学习,列维涅夫人说小俩口子最好是一个专业。于是她把西帕调到她班上来学习了。”

佩斯解释说:“罗西娜.列维涅有好几重身份,一个是媒人罗西娜,她总在学生中寻找可以使他们和谐相处的伴侣,我妻子和我结婚时,我正是她的学生,她也是她学生之一:一方面是严师罗西娜,她对学生要求很高,希望他们都有出息;另一方面是参谋罗西娜,她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帕拉托尔夫妇想到罗西娜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她认为人们的私生活也应该愉快,愉快的生活可以使人们有远大的理想。

罗西娜・列维涅的教学哲学可以从她那些特殊的学生中看出来,他们在技巧、踏板、演绎、发声、触键和曲目上继承了她的思想。从他们弹琴中可以看出,在音乐感和技巧上,她教学毫不马虎,给学生贯注了全部心血。从范・克莱本、约翰・布朗宁和其他许多钢琴家的录音中,听众不时被丰富多彩和坚固实在的声音所感动,那都是列维涅学生的标志。

波拉克和其他钢琴家指出,列维涅在美国、欧洲、亚洲和俄罗斯一直享有钢琴界的美誉。波拉克说:“我在教学和演奏中一直用列维涅夫人的表现法。她的教学包罗万象,真是像一块七巧板,拼凑得那么巧妙,学她使你达到完美,一生受益。”

虽然许多学生都叫她“列维涅夫人“,印第安纳大学的爱德华・奥尔想起来,罗西娜她称自己列维涅太太。有一次她让拉尔夫・沃塔帕克叫她罗西娜,后来她还是同意,“好吧,叫我列维涅太太。”不可否认,几代学生都尊敬她和深情地怀念着她。

链接

为纪念在钢琴界中受人尊敬的教师和钢琴演奏家罗西娜・列维涅,记述她教学和演出生涯的一部纪录片《罗西娜・列维涅的传世遗产》由萨洛米・拉姆拉斯・阿卡托夫编制完成。这是1974年11月罗西娜逝世后关于她的第一部录像片。录像中收集了大量罗西娜的录音、照片和影像资料。从纪录片中人们可以看到这位艺术家出众的才华,尽心的教学工作,和蔼可亲的生活场景。还可以看到她教出的许多优秀学生。今天他们都已经是重要的钢琴演奏家或教师。这部录像最近获得北卡罗来纳州“奔腾的河流国际电影节”观众大奖。

罗生特大夫范文6

“迷人寡妇一名,美丽、贤淑,气质高雅,年方三十二岁,欲再婚。她拥有两千美元及大量资产,希望寻找一位充满爱心的男士为伴,不求对方拥有多少财产,只要他忠实诚恳,有良好的投资眼光,善于理财,相貌平平或者年龄稍大无妨,来信请附上地址和详情。联系人:伊利诺伊州开罗市婚姻彼得斯、塔克。”

写完广告后,杰夫·彼得斯对安迪·塔克说:“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可现在,我们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女人呢?”

安迪不快地瞪了杰夫一眼,说:“一则征婚广告与女人有何相干?”

“听着!”杰夫回答,“安迪,你知道我的原则。在所有违法的生意中,我们必须遵循法律的每一个细节。出售的货物必须存在,它要看得见摸得着!正因如此,警察才一直没找我麻烦。现在,为了这生意能一帆风顺地进行,我们必须依照广告所言找到一个迷人的寡妇,有无美貌无所谓。”

“好吧。”安迪略一思索说,“那样最好,以防有人来调查我们。但是,你指望到哪儿找这样一个寡妇,她愿意把时间浪费在一个没有结果的婚姻计划上?”

杰夫说他知道一个女人。

“我的一位老朋友扎克·特罗特因为酒精中毒死亡,留下一位遗孀。”他说,“我过去常常去他们家,我想可以请她与我们合作。”

特罗特夫人住在不远的一座小城,杰夫·彼得斯过去看她。她既不漂亮也不年轻,不过,杰夫觉得她正合适。

“您做的这生意正当吗,彼得斯先生?”当杰夫告诉她要她做什么时,她问。

“特罗特夫人,”杰夫说,“全国会有三千个男人,为了取得你的钱和财产想与你结婚。他们打算拿什么作为交换呢?没有!除了一副懒骨头,他们什么都没有。他们都是些一无是处的家伙,是想撞大运的骗子,我们打算狠狠地教训一下他们!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正义行动,这样你能满意吗?”

“满意,彼得斯先生。”她说,“我的任务是什么?我需要一一拒绝他们,还是一股脑儿把他们全甩掉?”

杰夫解释说,她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她只需住在一个安静的旅馆里,不用做任何工作,他和安迪会全权照管整个生意。但是他提醒她,有些求婚者可能会来拜访她。那时,她需要会见他们,并当面拒绝他们。他和安迪每周会支付给她二十五美元的薪金,并包旅馆食宿费。

“给我五分钟准备一下。”特罗特夫人说,“我马上跟你走。”

杰夫带她进了城,把她安置在一个离他和安迪的住所足够远的旅馆,以免引起怀疑。

现在,诱饵已经准备妥当,只待鱼儿上钩!杰夫·彼得斯和安迪·塔克把征婚广告刊登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并用特罗特夫人的名字在银行里存了两千美元。他们把存折交给她,一旦有人质疑,她可以把存折出示给他看。他们确信特罗特夫人是可以信任的,把钱存在她的名下很安全。他们的广告一经刊出,求婚信件随即蜂拥而至——每天有超过一百封。杰夫和安迪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回复这些信件。大多数写信者都说他们失了业,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但是他们充满爱心,拥有许多好品质,条件完全符合要求。

杰夫和安迪答复每封信时,都对写信者予以高度赞扬,要求他们寄来近照和详情,并随信附寄两美元,以资把他们的第二封信转给迷人的寡妇。

几乎所有人都在回信中寄来了所要求的两美元。这钱来得相当容易,只需动动手指拆开信封,他们每天就能收获约两百美元。不过,也有少数男人亲自过来求婚。杰夫和安迪把他们送到特罗特夫人那里,由她完成其余的工作。

一天,联邦邮政的检查员过来调查,但是杰夫未让他发现丝毫违法迹象,检查员满意地走了。

大约三个月后,杰夫和安迪已经收到了五千多美元,他们决定就此收手。一些人已经开始怀疑他们,并且,特罗特夫人也已经厌倦了她的工作。有太多的求婚者过来见她,她非常不喜欢。

杰夫去特罗特夫人住的旅馆支付她应得的酬金,并与她道别。当然,他也想拿回那两千美元的存折。

当杰夫走进她的房间时,发现她正哭得像个不想上学的孩子。

“怎么回事?有人伤害你了,还是想家了?”杰夫问她。

“不,彼得斯先生。”她说,“因为您是我丈夫的好朋友,我可以告诉您。彼得斯先生,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人,他是我心目中一直追寻的理想伴侣,我无法忍受不能接受他的求婚。”

上一篇观猴有感

下一篇欠你一个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