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例6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1

绿洲,仙湖,这就组成了过去的罗布泊;沙漠,神秘,这乃现在的罗布泊。罗布泊,由美丽的仙湖变成恐怖的险湖,这又是谁造成的呢?是人类啊!如果你是罗布泊的一员,你会怎样?

假如我是罗布泊最后一条小溪,那往日的美姿,干净将会消逝,而会成了肮脏丑陋的巫婆样。那样的话,会有一天比一天多的生物死在我乌黑的长头发上,多么残忍啊!

假如我是罗布泊最后一条小溪,那往日的淙淙流水,叮叮当当的悦耳声将会消灭,成了干巴巴的老太婆,那样的话,会有一天比一天多的皱纹爬上我的脸。这是为什么呀?还不是人类盲目地用水、引水、抽水而造就的丰功伟绩!多么伟大啊!

假如我是罗布泊的最后一条小溪,我会努力地制造线索,让未来人和未来物知道我们都是怎样消逝的,让它们为我们报仇。但如果人类听我们的劝告,那将会两全其美:“人类啊,带上你们的盲镜吧!看清楚你们是在做什么啊!你们在破坏生态平衡,在污染环境,在毁灭你们自己的家园啊!快住手吧!”多么真诚啊!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2

一、教师要以富有美感的、启发性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渲染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方向,拓展学生思路,矫正学生认识偏差,放大精彩。让这样的语言引领学生去开启语文的大门,享受语文学习的美妙。例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一段导入语:

师:从这个标题中,我们知道作者的写作对象是什么?

生:罗布泊。

师:作者对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感情态度?从哪里看出?

生:是向往和赞美。从“仙湖”一词看出。不是有“仙山”“仙境”这样描写美景的美词吗?从“仙湖”可以知道以前的罗布泊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师:对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的感情态度?对现在的罗布泊,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话吗?

生:伤心难过。(师:从程度上说,有没有更确切一点的词呢?)

生:痛心疾首。从“消逝”一词看出。因为“消逝”是永远地消失的意思,并且“逝”一般是怀着崇敬或敬佩的心情而言的。比如:对一位慈祥老人的死去,我们称之为“仙逝”。对国家领导人的死去,我们称之为“逝世”。

师:很好。这位同学真是思维敏捷,能从“逝”字联想到感情如此丰富的故事。

师:从刚才的探讨中,我们知道罗布泊曾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么是什么原因是它消逝了呢?从她的消逝的这个过程中,你想说些什么话吗?

・・・・・・

以上教师的这些语言是不是具有启发性的富有美感的语言呢?

二、要引领学生亲历语言实践,想方设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智慧去感悟语言。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思想境界,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因为语言是文本的材料,是丰美人物形象的元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引领学生亲历语言实践,想方设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用心灵去感悟语言的多重功效。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实践机会的创设,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语言实践参与的引导,促使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文本,走近人物。

那么,如何注重对学生语言实践参与的引导呢?这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及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学生实际进行创设情境和引导。常用的策略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把握主要内容或信息、多种感官参与、大胆质疑、体会含意、感受情感、拓展想象等。

三、语文课堂学习应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生活实际是语文的原型和资源,语文是生活实际的展示和浓缩。因此我们要有大语文观的意念,要建立起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让生活内容充满课堂,让文本与生活互通,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世界,让语言在与生活的联系中获得生命。这样,生活就成了学生走进文本的桥梁,学生就能顺利地走进文本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学生的生活经验就会得到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更深入。从而他们就会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说不出的享受。这样生活因语文学习而精彩,语文学习因生活而有滋有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3

罗布泊,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那个带给我无穷乐趣和无限辛酸的地方,一百年的风风雨雨,仿佛历历在目。我听着哗哗的抽水声,看着水被大量的抽走,我的心仿佛在流血。我的成长,正如罗布泊的衰亡史。我,一年一年的长大,而罗布泊却一年一年,慢慢地,变小。终于,如今,仙湖已逝,这一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在百年之间,被悄然抹杀。小时候的月亮,映着罗布泊,碧影磷光,人们在湖畔轻歌曼舞,而如今,一切已然不在。

坐在河边,翻开曾经记录了罗布泊的相册,看着那一张张照片,不禁伸出手去抚摸,可再看向罗布泊时,它已经不复存在了,眼中泛起了泪花,泪悄无声息滴落在照片上,一切都不在了,不在了,不在了……

人类啊,你什么时候在能真正觉悟啊,难道罗布泊的消失还不能让你们明白你们所做一切的严重后果吗?难道还要让月牙泉也和罗布泊一起消失吗?难道你们就真的要给自己再次挖一个又一个的陷阱吗?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4

【关键词】课文研读;教学思路;课堂活动;教学语言;创新教学设计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如何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那么,创新的教学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创新的理念与手法呢?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优化教材处理,重视课文研读

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是语文备课的核心内容。没有优秀的、精致的、深刻的课文研读,一定难以产生优质的课。因此,正确解读文本,是进行教学设计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如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就可以很好地展示抓住文题解读文本的过程。课始,教师可以就文题向学生们提问:你从文章的标题读出哪些信息?学生们就会思考,得出:罗布泊曾经是仙湖;现在已经消逝。教师接着引导,你能从标题中想到什么问题?学生们就会回答:罗布泊过去为什么被称为仙湖?罗布泊现在的状况是怎样的?被称作仙湖的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紧接着教师就可以展示罗布泊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观看到罗布泊的现状后,揭示课题,再展示曾经的罗布泊的美丽图片,两张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文本的描述进行解读,然后顺理成章地过渡到造成前后变化的原因,从而引发孩子们的思考,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从而让孩子们自觉产生环保意识,达到教学目标。

二、简化教学思路,让课堂教学步骤明朗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做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思路做指导。 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我认为余映潮老师推介的“选点突破”式的教学运用有着重要的教改意义。它完全破除了串讲式的满堂灌,把优化信息处理、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推向了实践。它线条单纯,形式活泼,易于为大面积上一般的教师所掌握。

如《背影》的一个教例:

第一步:阅读全文,理解全文内容。第二步:切入。通过提问,切入到第六段。第三步:突破。从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动词运用、情感抒发等方面品读第六自然段。第四步:回扣。从对背影的描写回扣课文的首段,体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第五步:顺联。从对背影的描写引出课文的末段,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教学过程分成五个教学板块,明晰可见的思路形成一种选点突破、辐射全篇的格局,是一种平实而又美好的教学设计思路。当然,好的教学思路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知难行易,大胆地探索出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思路。

三、细化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课程标准》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要做到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就必须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方面的创新研究。

课堂活动,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的学习语言、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课堂活动充分,是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是语文老师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有多种多样的手法,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揣摩和认真实践。如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评论班级现象、办报、演课本剧、背诵古诗词、开故事会等语文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广泛关注社会生活,扩大视野,增长见识。

四、诗化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和灵感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语言的诗化是语文教学审美个性的显现,它指的是语文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文雅优美、富有情趣,教师讲解富于灵动性、形象性和情感性,充满诗意,通过诗化的表述使学生感知形象、体会旨趣,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审美视角去再现文旨、表述见解,从而避免语言表达的呆板、枯燥与僵化,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和灵感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点揣摩,这些都是常用的好方法。如在教《芦花荡》时,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一边观赏白洋淀的优美风光,一边引入新课: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如烟海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高大的身影。多媒体继续播放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很容易用自己的眼、心灵、语言去赏析文中的美,学生学得也轻松、愉快。

以上所谈,仅是我对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教学设计的初步认识和探索。教有法但无定法,好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凝聚着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风格。在教学设计中,要创新教学设计方案,在已有的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和吸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成果,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再结合自己实践,发挥个人优势,逐渐摸索出既别具一格,又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愿优美、创新、实用的教学设计能走进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郭根福 《新课程教学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

1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

1.1较容易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初中语文知识多种多样,具有包罗万象的教学特征,再加之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都处于尚未成熟的地步。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不停地讲解,在黑板上不停地写,这样下来教师是口干舌燥,学生也听得浑天转向,而且知识还只能停留在语文知识的层面上,无法更加深层次的讲解。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但会消耗教师的大量精力,还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书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教师的讲解过程,帮助教师营造一种更加适宜学生学习的氛围和情境。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因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一些原本静态的知识变得更加灵动起来,也可以使那些枯燥的知识更加生动和形象,打破教师讲解的时空局限性,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愉悦的、欢快的教学氛围。

1.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在激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营造教学情境,直观展示有助理解。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传授知识,使其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操陶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生活感知实际,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提高学习领悟能力,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知识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罗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自然环境、生态恶化的资料,文字、相关图片以及本课的朗诵录音、西北地区地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等。同时提出问题:罗布泊曾是怎样一个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学生领悟出罗布泊的消逝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7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追究其深层原因,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不顾整体利益,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头脑中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罗布泊的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在这样的情感下,学生对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就具有了更为直观与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1.4有利于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机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x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中,可将声像图文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它丰富的表现力可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他们思维高度活跃而引发创新的火花,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与创造灵感。

2思维方面的缺陷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环保教育 有机渗透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保教育是贯彻这一国策的基础工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环保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目前的义务教育课程中尚未设立单门独科的环保课,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言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新形势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我经过五年的教学思考与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做到“渗于其中,寓于其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含有对环保意识的体验和思考。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所选编的教材中,有一部分是涉及环保主题的课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来进行环保教育。这些课文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所选的《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和《喂――出来》5篇课文,主题是“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学习本单元,就可以直接将教材内容和环保教育“挂上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根本没有画蛇添足之嫌。并且,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本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而有些课文是隐性的,蕴含在其中的环保内容就像埋在地下的宝藏有待去挖掘。但只要深入地分析教材,同样能使教材间接地为环保教育服务。比如,七年级上册的《山中访友》,我在教学中侧重了环境意识的张扬,引导学生在学习自然景物描写中,品味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善待生命的美好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入侵者》同样是隐性的素材。在教这篇课文时,就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入侵”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这同样是一个深刻的环保教育的主题。

二、利用教学途径,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环保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巧妙地加以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从而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和志愿者。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在导语中紧扣环保主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怎样消逝的?它的消逝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怎样的恶果?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谁?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办?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拓展延伸中,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准备做些什么?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后,我是这样小结课文的:这篇文章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人们,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环境保护。

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可以有机地渗透环保意识。学了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几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写读后感和环保小论文,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对环保意识深有领悟。另外,还可以搜集有关环保题材的漫画或材料,让学生进行写作。在训练话题作文时,我就挖掘环保方面的话题让学生训练,如“绿色”、“感悟自然”等话题,引导学生从环保角度来写作。这样,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同时,也能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在设计练习时,也可以融入环保意识。比如学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后,学生了解到绿地沙化已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课后的作业设计就从环保的实践出发,引导学生以文本为基础,选择专题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作业中,可以联系自己掌握的历史、地理与科学学科的知识,做到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环保实践,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作业设计如下:

作业步骤:全班组建治沙委员会,分三大组,即指导组、情报组、攻坚组,明确研究范围。

指导组:对治理沙化的必要性及可能性进行考证,提出治理沙化的规划。

情报组:了解治理沙化的主要方式及所用的武器;考证在何处寻找所用的武器――水,汇报当前沙化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攻坚组:考证如何防备沙漠进攻,如何培植防护林,考证如何反攻为守,具体的实践策略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特长自由组成三对,集体研究讨论,可以利用课文知识,也可以利用学过的历史、地理与科学的知识,还可以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最后将研究结果与有关情况形成书面报告。然后,由四位学生组成治沙委员会审议组,三个小组派代表在班级活动上交流、评价。

又如学了《生物入侵者》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练习:学了本文,我们知道了生物入侵者是什么?那么,结合实际,寻找我市内已经出现的“生物入侵者”,分析来源,寻求解决的办法,提出书面建议和办法。结果,大家一致地发现了“加拿大一支黄花”和“水葫芦”。这种创造性的练习和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还可以在练习中自觉地接受环保教育。

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训练时,可多采用一些以环保教育素材为主的科技类说明文,如《城市视觉污染》、《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人类》、《诱人的海洋能源》、《死海不死》、《秃鹰之死》、《气候的威力》等。通过这样的专题性训练,学生不仅能增强阅读能力,而且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环保教育的熏陶。

三、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而且要注重课外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内外结合,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让学生摘录教科书和其他图书,包括报纸杂志中有关环境描写的优美语句或语段;把影视广播引进课堂,记录有关环保方面的先进经验、典型事例、人物故事等;查工具书、网络下载有关环保知识等;走访、观察、采风、搜集民间谚语等;设计广告,开展征文、演讲等活动;教学生整理学习札记和各种资料……每月进行归类整理,把关注环境教育的审美经验和科学眼光定位于信息整理和加工的习惯养成中,最后汇编成《环境手册》,由校图书馆保存,成为良好的熏陶学生的珍贵参考资料,也为环境的创生教育灌注了可持续的生机。

上一篇c语言

下一篇行政法学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