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宝宝的教育范例6篇

四岁宝宝的教育

四岁宝宝的教育范文1

1早期教育的必要性

早期教育是指对0~6岁、特别是0~3岁小儿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促进正常小儿的智力发育。[1]人的大脑有很大的发展潜能,研究表明,3岁以下小儿的智力发展速度极快,还未发育成熟的脑可塑性很强,代偿能力最好。[2]如果能及时给宝宝丰富的刺激,运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就能使小儿的脑功能和结构有更完善的发育。家长及时根据对小儿智力测评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调整家庭早教方案,让宝宝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

2周岁儿童发展特点

满周岁小儿将通过较短时期的过度,从婴儿时期进幼儿阶段。根据个体发育状况,宝宝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很明显。大动作方面:由快速爬行到扶立最终完成直立行走动作,从四肢自由挥动到指向出现。精细动作方面:有满手满抓到食指拇指捏拿,能够捏拿的物体越来越细小,精准度逐渐提高,甚至能够放入指定容器内。认知方面:已具备较强的模仿能力,这一时期的宝宝自我意识形成,能表达自我意愿,有时会出现反抗表情和行为。过渡期是宝宝认知世界,形成性格个性,与家庭成员形成密切关系的关键期,因此父母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宝宝行为、情智的形成。

3家庭教育原则

3.1适度放手原则

溺爱孩子是现代每个家庭不可避免的问题,周岁宝宝的不安全感能父母的溺爱中得到充分满足,撒娇也成为这一时期小儿的特点。宝宝对外界的探索来自自身对物体的触碰,父母的放手,才能让宝宝有机会完成触碰的动作。对于只会平面爬行的宝宝伸手够有一定高度的物体,需要抬头,将一手臂举过头顶,另一手紧扶有摩擦力的借力面,屈膝,蹬地站立。父母只需要在宝宝身边做好安全防护,过多的帮扶动作都会影响这一动作的发育。已经会蹒跚的宝宝家长更要放宽防守原则的尺度,鼓励宝宝勇敢的自我去探索。家长应该意识到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护动作才是正常的人体反应。不要担心宝宝摔倒,而要担心宝宝摔倒后是否有自我防护行为。

四岁宝宝的教育范文2

宝宝成长过程中存在发展的关键期

听说过印度狼孩卡玛拉的故事吗?1920年,人们在狼窝里发现了8岁的卡玛拉,她用四肢走路,慢行时手和膝盖着地,快行时手脚着地,她昼伏夜出,午夜时会像狼一样嚎叫。平时只吃肉,而且从不用手拿,必须扔到地上才吃。一切全是狼的习性。后来人们对她进行了恢复“人性”的训练,可是直至她17岁临死时智力水平还不及三岁左右的宝宝。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她在人的最佳成长期,失去了人类生活的环境,缺少人类生活的熏陶。而同样是远离人类生活环境,在深山里生活了28年的“野人”,青年时离开人类社会进入深山的,在被人发现解救后,只用了短短28天就完全恢复和适应了人类生活。狼孩错过了发展中的关键期,而野人在成长的关键期生活在人类社会,所以他能够很快地恢复人性。

所谓发展的关键期实际上是宝宝学习的最敏感、最容易的时期。在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宝宝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甚至对其他事物置若罔闻,此时学习起来非常容易。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宝宝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因此,关键期来临时,要有相应的活动来搭配或有意识地培养宝宝,使得这种能力真正地l展起来。

例如绘画关键期到来时,孩子喜欢用铅笔涂涂抹抹,但大多数大人会从洁净的角度出发,不让他们乱涂抹,阻止他们。但如果过了这个时期,让他画也没什么兴趣了。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宝宝在顺利通过一个关键期后,他们的心智水平便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反之,错过了关键期,宝宝对特定事物的学习热情便不再出现。如果他们的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家长教师没有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宝宝的心理就会紊乱,容易乱发脾气,甚至变得乖戾。

可见,在关键期内施教,可以迅速促进宝宝心智的发展。因此,父母要充分利用宝宝发展关键期的良好时机,对其进行教育和训练,促进其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而不是等待其自然发展。

宝宝发展的关键期有哪些呢?

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九种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即实施教育的关键期: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0~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文化敏感期(6~9岁)。

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方面,儿童发展有着不同的关键期: 3~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同时又是儿童计算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发展的关键期;3~6岁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期;3~8岁是儿童学习外语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又是儿童掌握词汇的关键年龄。

其实每个宝宝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但是由于每个宝宝的发育状况不同,关键时间会有所差异,但是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宽松,没有压抑或者特殊经历的孩子通常会在这个年龄阶段内。家长们不需要太过担心,及时进行疏导和纠正就可以了,如果遇到很难纠正的现象,最好咨询专家或医生,为塑造孩子的良好个性打下基础。

四岁宝宝的教育范文3

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升早教老师工作能力

1、为了提高早教老师专业理论水平及工作能力,了解2至3岁婴幼儿发展特点,本学期重点学习《宝宝心语》一书,从宝宝的内心、身心发展特点、人际关系表现、心智、性格以及教养难题方面进行系统学习,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宝宝心理,丰富早教老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水平,更好地指导社区家长做好科学育儿。

2、积极参加市、区教委、计生等机构组织的早教人员培训学习,提高专业化水平,持证上岗,更好地胜任早教工作。

二、规范整理过程性资料,迎接区督导

1、继续修订和完善早教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早教老师和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各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和义务,形成良性工作机制。

2、整理早教活动的各种过程性记录,做到规范、全面,迎接区督导工作。

三、深入社区及家庭,做好调研工作

三月份,早教组将深入新家园社区进行调研,了解0至3岁婴幼儿的育儿需求,除了开展问卷调查之外,重点走进5个家庭,了解0至3岁婴幼儿的家庭结构、婴幼儿教养情况、家长对婴幼儿早教的需求等,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适宜的早教指导和服务计划,使早教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同时开学初向社区家长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家长的育儿需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及建议,使早教指导工作更加有效。

四、通过多种活动提升家长科学育儿理念

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模式,形成多样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早期教育服务,科学指导家长对婴幼儿实施家庭教育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职责,本学期,我们将根据社区家长不同的育儿需求,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教指导与服务,促进家长科学育儿理念提升。

(一)早教沙龙:

依据问卷调查,以小组“互动式”研讨方式,邀请社区家长来园与老师共研育儿方法及策略,针对幼儿易发生的认知、情感、生活与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研讨,发掘深层次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家长最实际的帮助。

四月份:透视宝宝社交及习惯中隐藏的心理障碍。

五月份:揭示宝宝性格及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

(二)亲子体验:

根据季节、节日开展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亲子游戏活动,突出个性化指导,为家庭育儿更加科学,促进宝宝健康快乐成长搭建平台。

四月份:结合春季开展亲子种植活动。

五月份:结合“母亲节”开展亲子制作活动。

六月份:结合“六一”开展大型游园活动。

(三)专题讲座:

本学期发挥早教志愿者的自身优势,为社区家长开展专题讲座。

四岁宝宝的教育范文4

父母的问题是:

1.1岁4个半月的宝宝还未开口说话,是否确实存在语言障碍?语言发展障碍的标志是什么?

2.宝宝开口晚,是否会影响其智力发展?

3.怎样有效地对宝宝进行语言的早期训练?

宝宝语言发展情况家庭自测

有关权威性研究报告说明:婴幼儿“语言问题往往到三岁阶段方为明显”。这是美国资深小儿科医生布列兹顿从医40年研究了2.5万多名婴幼儿的诊断和抚育过程所得出的结论。

他还指出:辨别儿童语言发展障碍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 到两岁尚无理解别人的能力。

(2) 孩子尝试说话时,表情呆滞。

(3) 对孩子说话时,孩子明显地表现为听不进去或毫不在意等。

一般而言,造成语言发展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 听力也许有障碍,这要送医院由专家诊断才行。

(2) 父母包办过多,什么事情都由父母替他做,似乎生活中用不着说话。

如果孩子听力、理解力等方面没有问题,而且又能用身体语言有所表示,那就表明他不想讲话,是对父母的一种逆反和抗拒。为此,父母应反省自己,平时是否呵护过度,宝宝根本没有开口的必要;因为他想要的东西无需开口,只要“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行了。为此,年轻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婴幼儿在社会交往中,有更多的机会,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识和满足自己的需要。

此外,婴儿语言发展明显有两个阶段,一为接受性语言阶段,又为理解性语言阶段;二为发表性语言阶段。前为基础,发展较早。据其父母反映,那个男孩在四五个月咿呀学语阶段,曾表现非常积极,人们称他为“小口罗 嗦”。在6个月大时,大人说到:“灯在哪儿?”他会抬头看天花板上的灯,并及时作出应答性的行为反应。这说明,这个男孩在言语理解能力方面还是十分正常的,至于发表性语言能力发展较晚,这是由个体语言发展差异性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劝其父母,不必担心和焦虑,既要耐心等待,又要积极关怀,让他在正常状态下按其自身语言发展的进程来得到逐步提高。

语言发展早晚与智力发展高低没有直接关系

语言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言语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婴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这差异,不仅表现出掌握字、词的速度和数量上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第一批语词出现的年月上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很难与未来智力发展的快慢与高低有直接的联系。

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他19岁大学毕业,24岁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40岁为新中国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我国少有的全才式人物,可他“年满3周岁,还不会说一句完整的话,着急的家人差点以为他是哑巴。”不过,父亲发现每次他到私塾给大孩子们上课时,小卢嘉锡总是搬个小板凳去听他的课。哑的孩子多半聋,这说明他肯定耳朵不聋。

有的宝宝开始说话较迟,较晚,但在听话过程中,理解性语言积累较多或知识正在积累之中。当他一旦能说话时,可能清晰度和丰富度超过他人。这正如长跑运动员,有人开始跑得快,但由于后劲不足,有可能会渐渐落后;而有人开始跑得滞后,但后劲较足,会愈跑愈快,后来居上。当然,始终保持第一者也有之,而卢嘉锡在语言发展上是属于后来者居上。

事实说明:一个婴儿只要听力等方面没有毛病,开口说话早晚,对其未来智力发展关系不大。

前文提及的男孩,我们在跟踪研究中也发现:他虽然在16个月体检时发现语言发展有迟缓现象,但理解词语能力还行。如大人带他到草坪上去玩时,有小足球滚到他面前,大人说“宝宝踢、踢、踢”时,他能用右脚去踢球。事实上,这个男孩两岁之后,语言表达和其他方面都发展得很好!

如何对宝宝进行早期语言训练

有研究发现,19个月后的宝宝掌握新词的速度很快,平均每个月能学会25个新词,随后几个月,宝宝掌握句子数量的速度达到非常惊人的程度,为此人们称1岁半至3岁为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把握好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这一关键期,有效地进行早期语言训练呢?

建议一:把握和关注婴儿急需要说话的心态。

让宝宝学说话要在宝宝急需说

话时进行语言训练,会起到神奇的效果。

我们观察到:婴儿在8-10个月时,他见到妈妈,急于要妈妈抱,此时,妈妈教他:“叫妈妈!叫妈妈!叫妈妈抱!”这时宝宝就会学得特别快。几乎全世界的大多数婴儿,最先学会的词是“妈妈”和“爸爸”,这是与他的需要有关。

婴儿1岁至1岁半之间,随着他社会交往的扩展,他需要周围更多人的来关怀他和帮助他,于是,他学会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等称谓。这时,生活情景会给宝宝学说话创造氛围和冲动。如有个1岁半的宝宝,在吃哈密瓜时吃得多了,会突然冒出一句:“不要啦!”这正是宝宝在特定情景、特定需要中表达出来的。因此,我们要重视交往和交际语言环境的创设。

建议二:教婴幼儿学说话时,最好用说、看、摸三结合方法加以引导,这样会更有效。

如宝宝要吃饼干时,可以一边拿饼干给他看,一边让他模仿大人说“饼干”,还让他用手去拿饼干,让他边说边吃,逐步学会对各种名词、水果等食品的表达。

建议三:让宝宝多接触自然和社会环境,在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启发宝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鼓励宝宝通过模仿来学习说话。

有的家长为增进宝宝语言表达能力,会从丰富宝宝的生活着手,从八九个月开始,就带他到户外去进行观察活动,看到什么,就教他说什么。开始时,也许宝宝还不会说,但日积月累之后,约16-20个月时,宝宝就有可能看到什么,就会说什么了。

在我们跟踪研究中发现,有的宝宝在一岁半时由他妈妈带他到海南岛去旅游,事后父母发现,这次旅游不仅使宝宝更加活泼,而且语言发展也大有长进。

建议四:要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给他多讲故事,多学唱一些儿歌,多进行语言对话和沟通。

婴儿期学唱儿歌,较适合宝宝的年龄特点。儿歌大多语意易懂,语句易学,节奏明快,合拍押韵,再加上声音、形象、动态、情感都揉合在一起,很容易被宝宝所喜欢,对他们语言发展帮助很大。

四岁宝宝的教育范文5

我园是吴淞街道地区的优生优育指导服务点的示范单位。虽然近年来我园曾多次与社区、居委会联合,邀请社区中散居儿童来我园观摩、参与各种文体游戏活动,并受到街道、散居儿童家长的好评,赢得了良好声誉。但始终未能形成长效机制。主要原因有我园所在社区婴幼儿家长(母亲多为外来人员)家庭经济状况整体较差;且多数宝宝由祖辈领养,父母对早期教育不闻不问的现状;青年教师工作比较被动;为了推进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养工作,发挥幼儿园教育指导功能;为0-3岁婴幼儿、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的指导服务;使宝宝在人生最初的阶段,身心健康地发展。我园通过早教指导基地(亲子苑)的开设,依托社区,与社区合作,整合优化资源,为设区婴幼儿提供科学、优质的成长环境,特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二、 指导思想

依托社区、走近社区,充分挖掘开发社区资源,发挥幼儿园教育优势功能,将两者资源有效整合,为所在社区0-3岁婴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规范、形式多样的家教指导形式服务。坚持以服务于家长的主导思想,以促进婴幼儿发展为本指导思想,根据家长的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提高家长科学养育能力,开启潜能,使宝宝健康活泼的成长,使0-3岁散居婴幼儿受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三、 工作目标:

1、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并进行回访,听取意见改进工作,使宝宝苑工作更系统、更规范、更有实效。

2、通过送教上门、亲子苑现场等活动,提升0-3岁散居婴幼儿家长专项指导能力,促进宝宝健康和谐的发展。

3、通过预约家访工作、讲座,切实提高0-3岁散居婴幼儿家长的指导实效性,为宝宝创设适宜、和谐的发展环境。

四、 具体措施:

(一)运用最新教育理念,提供科学的服务内容。

1、组织大年龄的宝宝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和幼儿园哥哥姐姐一起游戏,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为他们的入学作准备。

2、每季度制作一次泗东早教小报,宣传早期教育,使更多的父母懂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与自己的宝宝互动,增进亲子交流。

3、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婴幼儿知识,掌握与婴幼儿家长沟通的技巧,提高教养水平,提升工作的责任感,把工作做到细、做到位、做扎实。

(二)发挥幼儿园教育资源优势,重视早教活动的实效性,为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认真学习《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明确教养理念、教养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以便于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开展早教工作。

2、加强与外界资源的联系,通过街道将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儿保医师等专业人员请进我园,进行专题讲座或沙龙活动,促进早教的推广与深化。

3、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调整,提高早教工作的有效性,使早教工作更科学化、合理化,以适合家长的需要。

(三)探索早教的新模式,努力提高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的受教育率。

1、将每次活动的通知发到每个居委负责人以及每位散居婴幼儿家里,让他们了解每次活动的内容,使早教中心真正起到辐射作用。

2、每次活动请一位居委负责人来参与,让她们更了解我们的活动内容,为我们的活动做好宣传工作。

3、每学期进行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以提高家长参与我园活动的积极性。

4、根据社区及领养人的投票,每学年度评选出优秀指导老师。

五、 具体活动安排

九、十月份:

1、制定本学期早教工作计划。

2、进行0-3岁婴幼儿统计。(与社区联系)

3、指导者与散居幼儿进行联系。

4、向家长发放早教宣传资料。

十一月份:

1、开展0-3岁散居幼儿活动。

2、开展预防春天疾病的专题讲座。

3、向家长发放早教宣传资料。

4、散居儿童家长科学育儿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十二月份:

1、开展0-3岁散居幼儿活动。

2、专家讲座:如何开发幼儿智力

3、教师个案跟踪案例交流

4、发放本园早期教育宣传小报

1月份:

1、主要教养人经验交流会

2、教师早教经验分享

四岁宝宝的教育范文6

当前,我们国家几岁的宝宝,其父母基本都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他们身上的“独”“任性”等教育问题,让教育难度系数陡然增加。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到底应该怎样培养教育呢?或许您可以从蒙学中得到启发。

案例

平平是小班新入园的宝宝。在别的宝宝“分离焦虑”哭泣的时候,他静静地在一边观看。当宝宝们渐渐适应集体生活,停止哭泣开始和老师小朋友们做游戏时,平平时而游戏,时而四处乱跑,随便拿起自己好奇、喜欢的玩具,然后随手一扔。他还随意打断老师和小朋友们说话,喜欢的玩具即便别人正在玩,他说抢就抢,不给就打人。平平的表现引起了小朋友们的不满,大家都不喜欢和他坐在一起游戏。老师和平平爸妈沟通,平平妈妈说,平平在家让老人给宠坏了,说一不二,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老人不让父母管。有老人撑腰,父母批评教育时,只要平平不爱听,对父母也是抬手就打。

分析

1.平平的表现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中心”,这是2~7岁儿童会不同程度表现的倾向。

2.“四老”、父母等宝宝的直接监护人,对孝亲敬长、团结友爱等优秀传统文化品德教育淡漠,甚至无视。只是一味地顺从、宠溺宝宝。

3.家庭教育、家庭与学校教育、家庭与社会教育不一致。

建议

类似平平这样让人头疼的宝宝,爸妈可以尝试从传统蒙学文化的角度寻找解决方案。

1.关注宝宝身心健康成长。爸妈可以通过和老师交流、上家长学校、专家咨询、查阅网络和书籍等多种途径,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宝宝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状况,并以积极的态度理解、引导、支持宝宝,让宝宝身心健康地成长。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