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苏轼范例6篇

鹧鸪天苏轼范文1

    对于宋代龙风团茶形制的成型,有“始于丁谓,成于蔡襄”之说。其与福建的石岩白茶还有一段佳话,石岩白茶产于福建建安的能仁寺,茶树生于岩石缝隙,又是白叶茶,在宋代崇尚“茶以白为贵”的背景下,是上等名品。宋人彭乘《墨客挥犀》卷四记载:蔡君谟善别茶,后人莫及。建安能仁寺有茶生石缝间,寺人采造,得茶八饼,号石岩白。以四饼遗君谟,以四饼密遣人走京师,遗王内翰禹玉。岁余,君谟被召还阙,访禹玉。禹玉命子弟于茶笥中选取茶之精品者,碾待君谟。君谟捧瓯未尝,辄曰:此茶极似能仁石岩白,公何从得之?禹玉未信,索茶贴验之,乃服。石岩白虽是名品,但数量极少,幸有蔡襄此段佳话,才得以借人传播,为后人知晓。由于饮用建茶需要点茶法,即将茶碾制成末茶粉,然后再进行冲点,还有更重茶色比拼的斗茶法,对茶器的要求更高,出于实用功能的考虑,斗茶的参与者极重黑釉盏,因为只有在黑釉盏的衬托下,才能更好地分辨茶汤、茶品以及水痕。况且宋代茶色以白为贵,宋代斗茶非常重视黑釉茶盏,正是由于黑釉盏最适合斗茶所需。斗茶时汤花似雪,与黑盏相互衬映,黑白分明,相得益彰。宋代自北宋初期直到南宋,皆以建安建阳窑所烧制的黑釉盏为贵。宋初陶榖《清异录》就提到“: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⒁《,茶录》亦云“: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⒂。而《大观茶论》中提及的盏,虽未说出具体何地所出,但据其“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之描述,亦可以推断为建盏。结合陶榖、蔡襄以及宋徽宗对黑釉盏的论述,与建窑出土的及流传存世的建盏实物来分析,建盏的特征与诸人的描述一致。建盏胎厚、釉厚,内外壁上釉,圈足稍往上一部分不上釉,故而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高温而导致独特的挂釉滴现象。

    宋代其他窑厂所出的黑铀盏,均不似建盏这样胎厚。因建盏胎厚,加之胎泥中含铁量偏高(大于5%),盏胎中还有一定比例的中空气泡,故“熁之久热难冷”,即烤炙后,建盏能保热较久,因此能使茶汤的汤花持续更久,是故斗茶者“最为要用”之茶盏。建盏常见的以兔毫盏居多,它也有一些别称。最早出现在唐代吕岩的大云寺茶诗,其中有“兔毛瓯浅香云白”⒄之句,宋代蔡襄的“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兔毫紫瓯新”。苏轼“忽惊午盏兔毛斑”,“老凤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苏辙诗句“兔毛倾看色尤宜”。黄庭坚则有“酌兔褐之瓯,瀹鱼眼之鼎”。宋徽宗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陆游有“绿地毫瓯雪花乳。”杨万里的“松风鸣雪兔毫斑”,“二者相遭兔瓯面”等诗句提及的兔毫盏从侧面说明了兔毫盏使用范围及影响极广。审安在《茶具图赞》中将12种茶具之一的茶盏称之为“陶宝文”,名为“去越”,意为宋时的茶盏已经不重越窑所制了;字为“自厚”,即蔡襄所说的“其坯微厚”之意;号为“兔园上客”,因茶盏以“纹如兔毫”、“玉毫条达者为上”。故推断审安所言之茶盏为建盏无疑。宋人称建窑所产的茶盏为建盏或建瓯、黑建、紫建、紫瓯、乌泥建、紫泥等。茶盏的称谓也多延用唐制,如“盌”“、椀”、“瓯”等。宋诗中所咏“紫盏”“、紫瓯”多指建盏。如蔡襄《试茶》“: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薄酒有馀清。”,苏轼《游惠山并叙》三首之三“:明牕倾紫盏,色味两奇绝。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又《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张耒《初伏大雨戏呈无咎、曹辅》“:紫盏新茶如泼乳,天工未费一杯水。”杨万里《陈蹇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李圣兪郎中出手分似》“:鹧鸪椀面云萦宇,兔褐瓯心雪作泓。”,黄庭坚《咏茶》“:紫玉瓯圆,浅浪泛春雪。”,陆游《烹茶》“:兔瓯试玉尘,香色两超胜。”等等,皆为士大夫文人之流饮茶品茗使用建盏的例子。建盏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加入不同的釉料成份,会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除前面宋诗所提的兔毫盏,建盏中的鹧鸪斑纹茶盏也颇受文人喜好。点试茶时也常常用鹧鸪斑纹盏。僧惠洪《无学点茶乞诗》“: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黄庭坚《满庭芳》咏茶词亦云“: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等都是咏鹧鸪斑建盏的诗词。

    建盏的釉色与器型结合,正好迎合了当时建茶的点茶、斗茶的方式,既能满足文人们的审美趣味,也能满足普通百姓实用功能需求,尤其是建盏独特的釉色在易衬显茶汤乳花的同时,还能在饮茶过程中供人赏玩,给人以许多饱含意蕴的遐思,因此建盏成为“雅俗共赏”的茶盏,乃至后来也被宋朝廷另眼相看,选为“供御”“、进琖”之物,一时荣盛至极。由于建茶的品第高,加之又有贡茶的名声,使得众多文人士大夫之流以饮建茶为荣,于是,建茶与建盏成为宋代文人点茶的绝佳组合,建盏与建茶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共同成就了宋代茶文化的一段佳话。

鹧鸪天苏轼范文2

1、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雍陶《天津桥望春》

2、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

3、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雍陶《天津桥望春》

4、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白居易《春词》

5、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6、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李益《春夜闻笛》

7、一春不识西湖面。——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8、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9、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10、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揭傒斯《画鸭》

11、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春*将阑》

12、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13、小桃灼灼柳鬖鬖,春*满江南。——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14、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15、梦觉春衾,江南依旧远。——晏几道《清商怨·庭花香信尚浅》

16、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

17、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陆游《落梅》

18、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何逊《咏早梅》

19、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20、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杨万里《寒食上冢》

21、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

22、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王昌龄《送郭司仓》

23、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李清照《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24、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张栻《立春偶成》

25、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26、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27、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杜甫《春宿左省》

28、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29、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陈亮《水龙吟·春恨》

30、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冯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

31、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李白《春怨》

32、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曾允元《点绛唇·一夜东风》

33、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杜甫《曲江二首》

34、莫避春阴上马迟。——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35、绿满山川闻杜宇。——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36、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流莺》

37、天将离恨恼疏狂。——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38、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陈与义《春寒》

39、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40、欢意似云真薄幸,客鞭摇柳正多才,凤楼人待锦书来。——晏几道《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41、春风只在园西畔。——严仁《玉楼春·春思》

42、旧游无处不堪寻。——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43、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44、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45、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杜甫《咏春笋》

46、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47、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48、草秀故春*,梅艳昔年妆。——李世民《元日》

49、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杜甫《春宿左省》

50、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51、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韦应物《东郊》

52、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程颢《郊行即事》

鹧鸪天苏轼范文3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佚名《桃夭》

8、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9、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1、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1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1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15、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16、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17、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18、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1、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2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梅》

2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鹧鸪天苏轼范文4

忧愁类意象:所谓“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与物,或借物抒情。常见的这类意象有细雨、烟雾、梧桐、杜鹃、鹧鸪、寒蝉等,或细雨烟雾愁断肠,或杜鹃鹧鸪啼凄凄,或梧桐叶落透悲意,或寒蝉凄切悲凉情,均是具体诠释。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和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带了这种情感。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道出了晚年的凄凉。

杜鹃,因为杜宇的凄惨,杜鹃啼血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查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表达的是作者漂泊在外的思归之情,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思念类意象:指诗人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感情或离愁别绪的意象。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思乡或惜别的代名词,或借月托雁寄乡思,或别时长亭柳依依,或借浮云漂泊喻游子。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的《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秋时大雁南飞,常常引起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张九龄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就是一例。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出示了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不清楚何时重返故乡,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在古典诗词里,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所以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这一意象,源于《诗经》中的《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声》中,也通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传达了思乡之情。

长亭、南浦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江淹的“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和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亦是借此传达别情的经典。浮云因为漂泊不定,往往让人联想到在外的游子,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达出了游子之情。

节操类意象:所谓节操类意象是诗人用来表现自己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通常借松梅竹菊寓高洁。

鹧鸪天苏轼范文5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陆游《乙卯重五诗》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殷尧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边贡《午日观竞渡》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浣溪沙·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 贝琼《已酉端午》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 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菖蒲酒美清尊共。 ——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 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 褚朝阳《五丝》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 舒頔《小重山·端午》

五色新丝缠角粽。 ——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正是浴兰时节动。 ——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 舒頔《小重山·端午》

细缠五色臂丝长。 —— 舒頔《小重山·端午》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 范成大《鹧鸪天》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 杜甫《端午日赐衣》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鹧鸪天苏轼范文6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忘记了自己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并爱上辛弃疾的了,忘记了小学学他的第一首词是什么,忘记了他出生于哪个朝代,甚至忘记了他字甚号谁……总之,唯一记下来的就只有他的名字:辛弃疾。

我想我爱的应该是他的名字吧,毕竟当时年幼的自己哪知道什么关于词的东西呢?不错,我是爱他的名字的。“辛”,辛劳,辛苦……当他为了抗金,为了收复失地,彻夜写下成堆的奏折,尽心尽力地训练那些忠心耿耿的士兵。谁能说他不是为国而“辛”,为国而“劳”!“弃”,舍弃,放弃……为了他心中的理想,他放弃了太多。他所做的不是随声附和,不是人云亦云,因此留给他的就只有被贬的命运,为权臣所厌恶。“疾”,我一直觉得“疾”是一个无比坚定而又洒脱的字。“疾风”,刚烈而倔强;“疾驰”,洒脱而坚定。他何尝不是如此。当然,我更爱的是他的词,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超脱,又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豪情,有“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也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家园之情。

辛弃疾,我在湖上驾着一叶扁舟眺望着你在楼上低吟的身影,我在大漠中的骆驼上遥望你骑着骏马绝尘而去。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阴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江 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如果说辛弃疾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英雄,那么苏轼无疑是一个我想与之畅淡的人。我太喜欢他的性格。那个“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世外之人;那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洒脱之士;那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重情重义的男人。如果我在当时的北宋,我一定会不辞辛苦地找到他,与他在月下或舟中喝上两杯,聊聊天下一切事。哪怕仅仅只是喝两杯浊酒,聊几句闲话我也愿意。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有着“寂寞沙洲”、“小池塘”、“山青”、“横云”、“满月”、“雕弓”、“转斜阳”……

滕王阁序

王 勃

呜呼,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串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阶,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我不够了解王勃,但异常喜欢这段话。虽然我是不太主张偏激的,但我还是喜欢这段话。每当读到这段话时,我总是可以想象在滕王阁上一个失意的少年才子与一群年长的权贵在一起饮酒、赏景的场景。才子只想纪念一下这次聚会,一提笔,便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初中学这篇文章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只是觉得背起来很容易,然而现在再读却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