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难料范例6篇

世事难料范文1

很多事情,

都没能如同我们最初的愿望!

就像不是每个骑着白马的人,

都不一定是白马王子,

而有可能是唐僧一样!

你我各自的半边翅膀,

没能用来相互扶持,

一起飞翔在那天空,

世事难料范文2

海枯石烂世间变

因果难料苍生灭

无力回天身躯散

一缕幽魂随世流

千年万载转眼间

众生难灭转今生

焕然一新新天地

魂在魄散难再生

幽魂独自在异间

孤独寂寞谁人知

千年愁恨难了断

万世情缘怎忘却

回首往事渐清晰

记忆犹在人却无

魂在异间独自悲

痛恨苍天灭我身

有心无力难灭天

只得怀恨再长眠

风霜雪雨几千载

魂欲随风自流去

可怜幽魂无魄在

天下之大无人晓

苍天无泪人有情

魂聚魄回重塑身

身在此世似异人

愁恨情缘今世聚

事实变换却难料

遥想当年已茫然

亘古多少浑不知

万世情缘散几载

转世轮回为情缘

岂料世间多变化

当年红颜已消散

生死轮回世事变

花开花落一四季

一生一死一轮回

千年转世到今生

今生红颜在何处

魂飞魄散形不散

转世今生第一人

为寻红颜入尘世

忘却苍古多少事

苍古往事今安知

欲与红颜重相逢

今生愿做世俗人

世事变换人也变

红颜知己似陌路

梦幻天地红颜现

天地突变我不变

万物复苏魂初醒

红颜相聚唯梦幻

千言万语言不尽

万载千年苦不堪

为续情缘今世现

今日红颜魂已散

万世情缘今难聚

一夜少年愁白发

可怜少年复今生

古今往来多少事

时间流逝我怎知

千古往事今安在

已逝之人何复生

我欲逆天寻知己

逆天成魔难再灭

一声魔啸惊天下

天地化魔今朝去弃生命,舍万物

世事难料范文3

卷Ⅰ(选择题,共20分)

1.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在尼罗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 )

A.古埃及文明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希腊文明D.古印度文明

2.在西欧的封建社会中,居封建制度中心地位的是( )

A.罗马天主教廷B.封建国王

C.查理・马特D.封建贵族

3.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请你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文明的冲撞与融合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4.14―16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其中“‘世界’被发现”是指( )

A.工业革命B.新航路的开辟

C.第二次工业革命D.第三次科技革命

5.奠定了英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法律文件分别是( )

A.《权利法案》、《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独立宣言》

D.《独立宣言》、美国1787年宪法

6.通过对近代史的学习,我们知道历史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

B.旧制度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上起了主导作用

D.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7.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促使英国崛起和发展的因素有( )

①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最早开展工业革命 ③充分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④开展“三角贸易”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8.同学们喜欢的NBA球星中有许多都是黑人,他们的祖先来自非洲大陆。历史上与非洲黑人大批来到北美有关的史实是( )

A.“三角贸易”B.美国独立战争

C.美国南北战争D.非洲独立浪潮

9.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人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他率领起义军解放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南美洲地区。原来统治这些地方的殖民国家是( )

A.英国B.荷兰C.西班牙D.葡萄牙

10.一部外国影视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工人在集会中手拿《人民》的小册子,高呼:“我们也要选举权。”与这个场景相关的史实是( )

A.英国工业革命B.巴黎公社成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运动

11.如果让你从“五月流血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国大典等内容中归纳和提炼一个学习的主题,以下名称最恰当的应是( )

A.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B.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C.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2.可以用“科技领先涂炭世界惨遭肢解重新统一”描绘的国家是( )

A.英国B.德国C.法国D.日本

13.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19世纪60年代”“天皇”“武士”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法大革命B.俄国农奴制改革

C.美国内战D.日本明治维新

14.恐怖主义是21世纪的“政治瘟疫”,在上世纪30年代,出现了国家恐怖。其中对内制造“国会纵火案”、掀起反犹狂潮的国家是( )

A.德国B.西班牙C.意大利D.日本

15.世界文化、科技巨匠,必有杰出的成就。下列关联不正确的是( )

A.伏尔泰――《战争与和平》B.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C.达尔文――《物种起源》D.爱因斯坦――相对论

16.历史上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创伤。下列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战争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中国都是战胜国之一

C.战前都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D.两次战争性质不同

17.二战后到19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其相同的原因不包括( )

A.利用最新科技成果B.利用美国经济援助

C.组建区域经济组织D.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

18.20世纪50年代末,用武装斗争方式结束了美国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的拉美国家是 ( )

A.海地B.巴拿马C.古巴D.智利

19.二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始终动荡不定,虽出现过和平的曙光,但和平进程依然曲折反复。中东问题的关键是( )

A.B.巴以冲突

C.美伊冲突D.埃以冲突

20.历史小组在探究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话题,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欧洲国家的联合成为挑战两极的重要力量

②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新的格局已经形成

④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的挑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卷Ⅱ(非选择题,共30分)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练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

2001年阿富汗内战中

石雕巴米扬大佛被信奉伊斯兰教的政权炸毁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汉帝国”通过什么途径与欧亚大帝国连成一条“文明地带”?(1分)其开拓者是谁?(1分)

(2)“战争是人类文明交融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2分)

(3)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我们该如何将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落实到行动中去。(2分)

22.(9分)某校九年级(2)班同学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

图1 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

图2 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

注:慕尼黑会议助长了法西斯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雅尔塔会议协调了消灭法西斯的行动,加速了二战的结束。

材料二:

图3 珍珠港事件

材料三:“各国(指26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材料四: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_创未来的坚定立场。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中国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节选自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的两个图片,回答:上述图1反映的事件把什么政策推到顶峰?(1分)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哪一国际组织的产生?(1分)

(2)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对二战的主要影响是什么?(1分)

(3)材料三出自于26个国家签署的什么文件?(1分)

(4)为二战历史确定国家纪念日和设立国家公祭日早已成为国际惯例。请你结合材料四谈谈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的意义。(1分)

(5)1944―1945年,反法西斯国家为打败法西斯国家而进行了哪些合作?(两例即可,2分)

(6)回顾历史,人类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浩劫。由此你得到哪些启示?(2分)

23.(8分)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美国的崛起”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陈明同学选取了以下素材。

材料一: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材料二:

材料三:南北战争后的30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美国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

材料四:

请回答:

(1)美国在它最初发展的过程中扫除了两大障碍,这两大障碍分别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2016年美国大选,结果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新一届总统。总统竞选是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美国民主政治体现的是孟德斯鸠的什么原则?(1分)

(3)材料三反映美国充分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请列举美国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的两项重大发明及发明者。(2分)

(4)材料四反映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巨大影响。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奥巴马实行的83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更像罗斯福新政。请指出奥巴马新政与罗斯福新政在应对经济危机中所体现出的共同特点。(1分)

(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崛起的经验对当今中国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2分)

24.(7分)大国的兴衰消长、对抗合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1)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2分)

(2)有人说一战后英、法、美等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此制度指什么?(1分)其实质是什么?(1分)

(3)不同文明可以相互借鉴: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市场,资本主义国家也需要计划。依据二战前相关改革的史实,说明这一观点。(2分)

(4)有人说: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相对的和平。这场“特殊的战争”开始于什么事件?(1分)

参考答案

1.A 2.A 3.C 4.B 5.B 6.B 7.A 8.A 9.C 10.D 11.B 12.B 13.D 14.A 15.A 16.C 17.C 18.C 19.B 20.B

21.(1)途径:丝绸之路。(1分)开拓者:张骞。(1分)

(2)①客观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融与发展。例如: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西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其文化渗入到它统治的广大地区等。(任举一个战争促进人类文明交融与发展的例子即可得1分)②破坏了人类文明的交融与发展。例如:2001年信奉伊斯兰教的政权炸毁了巴米扬大佛;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拜占廷帝国灭亡,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任举一个战争破坏文明的例子即可得1分)

(3)既要提倡文化多元并存,又要相互理解、尊重;抢救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遗产;坚持对外开放,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减少隔阂;坚持学习、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只要扣“和而不同”的主题谈两点即可得2分)

22.(1)绥靖政策。(1分)联合国。(1分)

(2)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扩大。(1分)

(3)《联合国家宣言》。(1分)

(4)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等。(1分)

(5)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写出两例即可得2分)

(6)战争是人类劫难,我们应该远离战争,热爱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主流。(能够结合战争谈出两点启示即可得2分)

23.(1)英国殖民统治,黑人奴隶制。(2分)

(2)“三权分立”原则。(1分)

(3)爱迪生:电灯,莱特兄弟:飞机。(2分)

(4)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指导。(1分)

(5)中国要实现崛起与强大,就要维护国家与独立;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贯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24.(1)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2分)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实质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2分)

世事难料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21-0061-07

史料是构成历史学的基本材料,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引领学生认知历史、感悟历史,是历史课堂教学和命题检测的重要手段,准确而又合乎逻辑的解读史料则是历史学科无可争议的核心素养之一。当下,大家惯常使用的史料教学方法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提供一则史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这则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推演出教师想要展现的历史认识和结论。虽然这种做法并不违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单则史料所呈现的历史是点状的,仅仅能够提供认识历史的一个视角、一个侧面、一种观点,学生感知和接受的历史往往是片面的、简单的、孤立的,更不具备深层逻辑性。

历史是立体、交错和复杂的,历史人物的言行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历史结论的形成更是复杂多变,“一言难尽”。正如先生所说:“盖人事现象,极其复杂,每一现象的发生,大抵由种种原因凑合而动,种种事情,皆有交感互应之关系。”①历史研究的深入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直来直去的从单一史实到结论的推演是经不起检验和推敲的。为避免教学简单化的倾向,笔者尝试采用了“链式”史料运用的手段,重点关注隐藏在史料背后的逻辑与方法,“考其联络,明其因果关系,以解释史实,说明其发达进化”,②让历史课堂更具理性和深度。

所谓“链式”史料运用,是指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个探究主题,提供相同或不同来源的若干则关联史料。这些史料所蕴含的显性或者隐性信息之间能够建立某种逻辑联系,从而构成环环相扣的推理链条。解读时,学生并不是从一则史料得出结论,而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综合运用史料,在逐层推演和互证互通中感受历史学的逻辑之美,体味历史学的深邃之味。下面就以选修一《》为例试作说明。

史料鉴别是历史学的第一要务。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③杜维运则说:“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穷无尽。”④影响史料可信度的原因有很多,“私人的爱憎”也就是史料的主观性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这种主观性可能是有意的粉饰遮掩或者污蔑抹黑,也可能是了解不确或者认识偏颇。学习和研究历史,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史料之间的差异,去除人为的遮蔽,还原历史真实;继而认识历史叙述立场的“内外有别”,发现历史记录的主观性,将有助于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发展。

孤证不立,单则史料是无法构建历史真相的。无论是文献之间的佐证校勘,还是文字史料和遗址遗存的二重证据,都需要我们从多种史料中进行对比分析,从彼此之间的关联探索真相。争讼日久的袁世凯告密是否引发戊戌的记载就较好的展现了这一问题。

【史料呈现与问题设计】

材料1: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自然,直接的材料是比较最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①

材料2: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治史者明乎此义,处处打几分折头,庶无大过矣。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②

材料3:他用假话哄走了谭嗣同。八月初五日向皇上请训,当天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当夜,荣禄赶回北京告密。八月初六日晨,慈禧临朝听政,囚禁光绪,下令捉拿维新乱党,杀六君子,百日维新遂告失败。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均如是说。

――吴威《袁世凯告密问题综述》

材料4:初五日……退下,即赴车站,候达佑文观察同行。抵津,日已落,即诣院谒荣相(荣禄),略述内情……语未竟……约以明早再造详谈。次早荣相枉顾,以详细情形备述,荣相失色……筹商久之,迄无善策,荣相回署,复约佑文熟商。是晚荣相折简来招,杨莘伯(杨崇伊)在坐,出示训政之电,()业已自内先发矣。

――袁世凯《戊戌日记》③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2,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据此,试说明《戊戌记》作为研究运动史料的优势和缺陷。

(2)对比材料3、4,指出二者在记载袁世凯告密问题上的关键差异。

(3)依据材料1、2的观点,分析材料4的史料价值。

傅斯年和梁启超均是史学大家,材料1、2引用的两部著作更被学史者奉为圭臬。材料1突出了直接史料也就是第一手史料的珍贵价值。一般情况下,第一手史料在证史上的价值高于转手史料,这是历史学的基本认识之一。材料2则指出,因为作者就是当事人,文字中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有时反而会影响历史真实。材料1、2所讨论的是史学方法,但二者在内容上形成了一种认知冲突,能使学生对第一手史料价值的认识更加客观。解读这两则材料,有助于学生对一手史料的价值作出准确定位。

为深化这种认识,材料3、4以“袁世凯告密是否引发了戊戌”为主题,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说法,再次形成矛盾冲突。材料3是传统的观点,说的是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让袁世凯利用手中兵力“劫后杀禄”,袁世凯表面应承,背后却跑去向荣禄和慈禧告密,慈禧得报后大怒,发动戊戌,囚禁光绪皇帝,捕杀“六君子”。正如材料所说,这种观点广泛流传。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的学者认为,戊戌的预谋早于袁世凯告密,也就是说袁世凯虽然向清廷告密了,但却不是因告密而发生。④学者得出此观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袁世凯的《戊戌日记》。因为袁世凯是亲历者,材料属于第一手史料。但同样也有人认为《戊戌日记》“疑点重重”,“《戊戌日记》为袁世凯后来补记,当有所讳饰”。①学生借助材料1、2的观点能够很容易分析出材料4的价值,也就是说《戊戌日记》作为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但由于袁世凯扮演的是一个要被后世唾骂的告密者,也不排除袁世凯有为自己开脱,洗刷自己的嫌疑。此处的教学并不是要让学生破解这一至今仍无定论的历史难题,而是要让学生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认识当事者记载的主观性,在运用史料时要进行必要的鉴别。

历史评价通常是指人们对历史事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做出的价值判断。历史评价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时代性是影响历史评价的首要因素。人们提出历史评价标准和得出历史评价结论,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超越自身所处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类对历史发展总体认知水平的限度,哪怕最冷峻的历史学家也概莫能免。正如黑格尔所说:“没有人能真正超出他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②

由于时代的缘故,后人往往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超越前人的评价标准,进而获得超越前人的历史认识。但反过来,如果不能认清历史评价的时代性,就会出现苛责古人,以今律古的现象,那样不仅不能带给我们正确的历史认识,反而会让我们背离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致力于追求历史评价的科学理性与客观公允,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这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1949年以后,对的评价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把不同时期对的评价结论放在一起,才能了解什么样的评价是不客观的、不科学的,它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客观和科学的。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对历史作出客观评价的艰难和珍贵。

【史料呈现与问题设计】

材料1: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本身就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他们改良主义的目的,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剥削人民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并企图以此来阻挡人民革命运动,把革命消灭于无形之中。所以,改良主义即使在当时也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

――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1967年③

材料2:研究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运动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有进步意义。第二,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是从上而下进行改革的政治运动,他们的活动仅限于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得到了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的支持,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它只能是一个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

――汤志钧《关于的评价问题》

1980年④

材料3:总而言之,学者们已基本肯定,维新运动是进步的运动,是近代历史前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中国走向近代化乃至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运动中是领导潮流的杰出历史人物,不能因其以后的作为而否定他们在这个时期的历史贡献。

――方志钦《颇多建树,大有可为――简评建国以来对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的研究》1998年⑤

材料4:“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危兆盖等《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2008年①

请回答:

(1)材料1对作出了怎样的评价?作者立论的逻辑出发点在哪里?结合社会背景,分析这种史学观念盛行的时代因素。

(2)材料2较之材料1,在评价结论和方法上有何进步?有学者认为材料2与材料1在史学观念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试加以分析。

(3)比较材料4与材料3,两者的哪些认识是相同的之处?材料4对的评价又有怎样地发展?

(4)从材料1到材料4,对的评价结论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与社会大环境有何关联?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作用的评价?

对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学术上的热点问题,争议颇多。赞扬者认为:“使戊戌不致,行二十年之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胡适《留学日记》)。”否定者甚至说变法是“崇洋卖国”“引狼入室”。为使这一“史料链条”更加集中,笔者在筛选材料时进行了范围界定――用1949年以后的若干材料来展现对评价的不断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体会历史评价的时代性。4则材料,4组问题,构成了一个评价结论渐次发展的动态链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方面反映了历史评价从过分强调阶级分析和主观臆测,到逐渐走向尊重史实,客观公允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1949年以后的历史哲学乃至意识形态由过度的“左”回归理性公允的过程。

为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快速准确的结合时代,4则材料的出处均附加了发表时间。材料1产生于“”发生后不久,作为“”初期的风云人物,作者戚本禹是“中央小组”成员、“”的“吹鼓手”,文章的写作缘自于中央提倡的对《清宫秘史》的批判,文风是典型的“”思维――不讲历史证据,随意扣“帽子”,以宣传煽动为能事。文章一口咬定是一个绝对反动的阶级发动的反动的事件。这种以阶级分析代替一切的“思维”严重扭曲了学术的发展。材料2发表于改革开放之初,在方法上体现了一分为二,在结论上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时尽管已经进行了拨乱反正,但依然主要采用阶级分析的办法。材料3、4对的评价渐次走向客观公正。尤其是材料4从政治体制革新的角度进行评价,认为它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迈出了民主化的第一步。

单看一则材料,我们固然能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人物对的评价情况,而综合4则材料,我们不仅能了解历史评价在点上的表现,更能认识历史评价的线性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形成“通古今而观之”的历史感。

“山雨欲来风满楼”,政治变革前的动员和鼓动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步骤。西方在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文明之前,曾用了数百年的时间进行思想启蒙,最终将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现代政治诉求传递给社会成员,使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力量更为强大,每一次思想递嬗都伴随着质疑、争论、批评甚至血腥的镇压,更加艰难和曲折。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思想解放,深入探究康有为“两考”问世后所产生的强烈反响,进而认识观念传播的艰难性,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史料呈现与问题设计】

材料1:有为最初所著书曰:《新学伪经考》。……新学者,谓新莽之学也。……刘歆所以作伪经之故,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根本动摇。……有为第二部著述,曰《孔子改制考》。……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孔子盖立一宗旨而凭之进退古人,去取古籍。孔子改制,恒托于古。尧舜者,孔子所托也,其人有无不可知……有为所谓改制者,则一种政治革命,社会改造的意味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①

材料2: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由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此说。

――皮锡瑞《师伏堂日记》②

材料3:康有为今文经说的考证疏漏、结论武断是人所共知的,即使康门弟子也不讳言。重要的是,当康有为的今文经说与现实的政治变革纠结在一起、要为现实的变法服务时,学术本身的疏漏与严谨已经无关紧要,不再是大家批评的重心。

――贾小叶《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③

材料4: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德自命,欲删订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

刘先瑞、黄郁文两生书》④

材料5:康有为的“两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震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朱一新、洪良品、翁同■、孙家鼐、张之洞、陈宝箴、王先谦、叶德辉甚至张荫桓、郑孝胥、陈庆年、章太炎都对康有为的学说不以为然,“两考”也先后被朝廷以上谕的形式诏令毁版。

――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

指导思想问题》⑤

请回答:

(1)据材料1,归纳康有为两部代表作的主旨。

(2)据材料1、2,指出康有为撰写“两考”的政治目的是什么?这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环境如何?

(3)据材料3,指出康有为的著作在学术上有何明显缺陷?我们该如何认识这种缺陷?

(4)叶德辉是著名的今文经学学者,从材料4中可以看出他对康有为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理解“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5)据材料5,指出康有为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结合其思想内容和社会背景,试分析这一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两部学术著作,更是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政治理论作品。5则材料分别从作品主旨、写作目的、存在问题以及社会影响诸方面展开,较全面地展现了这次思想启蒙的面貌。康有为在起始时期就预见到了困难,故而“托古”,后来各方的反应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艰难。世界上最难改变的是人的头脑,透过维新思想之传播,我们可以体味思想解放的重大价值和艰难进程。

材料1给出的是康有为“两考”的内容主旨。为了宣传维新思想,倡导变法,康有为立足打破因循守旧的儒家传统。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将当时士大夫奉为“圣经”的古文经书斥为伪书,从而否定了反对变法者的立论基础。思想递嬗中必然有破有立,如果说《新学伪经考》意在破的话,《孔子改制考》则重在立,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变法观念,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说成是一个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而自己所宣传的主张正吻合于至圣先师的思想。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为能够易于被世人接受,康有为在宣传时运用了托古之“术”来承载自己的变法之“道”,在因循守旧为主流的环境下,这既出于实现目的的考虑,也是基于避免招致灾祸的考虑。但是这种附会的做法大大降低了自己著作的学术价值,正如材料3所说,疏漏之处“人所共知”。虽然大家知道他是借学术研究之名,行变法维新之实,但这种对圣人和儒家经典的随意描画,大大冲击了社会上层人士尤其是清流的底线,一时间骂訾丛生、批评如潮。百余年之后,我们再次审视康有为的这些主张时,应该说虽然维新思想的传播步履艰难,但在自我封闭的近代中国,这种看似过当、离经叛道的言论恰恰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收到当头棒喝之效。加之后来梁启超等人的鼓与呼,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就此出现。

时代潮流是指某一时段内宏观历史的发展主题和趋向。认识时代潮流需要或纵向或横向地联系其他历史事件,在比较中发现趋向。一个单一的、孤立的历史事件是无所谓潮流的。因此,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就是进行必要的时空延展,在前后事件或者东西方历史的关联中进行深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的一股强劲的时展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逆转。就是这股潮流中的重要一环。但从反推到现代化历史潮流上去,则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更加广阔,通过时空延展,链接到其他关联的历史事件,通过联系对比,展现一种较为清晰的历史发展趋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潮流的不可逆转性。

【史料呈现与问题设计】

材料1: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八国联军侵华)。……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思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该逆等乘朕躬不豫,潜谋不轨。……皇太后何尝不许更新;损益科条,朕何尝概行除旧。……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变法上谕》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十

(1901年1月29日)①

材料2: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的开创时期。……直到1911年为止,中国政府一直按19世纪90年代所宣扬的,但未见成效的那些方式逐步进行重建。皇太后和她的顽固派支持者们在1898年解除了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权力,但在1901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②

材料3:1848年革命的掘墓人,竟成了它的遗嘱执行者。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

法兰西阶级斗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1所引上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此时对康有为持何态度?对变法改革又持何态度?

(2)材料2中的“19世纪90年代所宣扬的,但未见成效的那些方式”是指什么?清末新政是1901年起清政府发起的改革运动,其内容包括改革官制、倡办商业、编练新军,废除科举等多方面,从材料2可以看出新政与在内容上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3)欧洲的贵族阶级残酷地镇压了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但随后,以俾斯麦等为代表的转型贵族势力又采用改革和王朝战争等方式实现了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结合和清末新政的关系,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据此,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历史潮流”这一概念?

现行高中必选修教材并没有对清末新政作充分介绍,但在此处,为使学生能够认识的后续影响和现代化潮流的强劲势头,可以补充进行适当讲述。由于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教学内容。所呈现的3则材料中,材料1取自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慈禧太后在逃往西安途中,以光绪皇帝的名义所颁布的上谕。这时的清廷迫于内外压力,虽然没有给维新派“”,但明确表示要进行改革,以“渐图富强”。郭廷以先生说,“是康有为与光绪的合作”,“这次(新政)是张之洞与慈禧的合作”,①但材料2明确告诉我们,两次改革涉及的内容和事项大致相同。长期以来,我们往往从王朝自救的主观目的去评价新政,而忽视了新政“有统治者变法自强的一面”,“更有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具体内容”。②从内容上看,新政可谓是的翻版,慈禧太后是把被自己了的改革又拿来重演,在继续完成她的“敌人们”所没有完成的变法维新事业。材料3意思是说,1848年的当政者镇压了革命,但不久后却完成了革命的未竟事业。从这一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慈禧为代表的清王朝既是的“掘墓人”,也是它的“遗嘱执行者”。而这,正体现了历史的前进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世事难料范文5

史料教学法的兴起和推广,原因很多,诸如学术界实事求是学风的弘扬,历史教师对历史学和历史学科特征认识的深化,历史思维方式从“以论代史”到“论从史出”的转换,英美等国史料教学法的引介等。除此之外,不必讳言的是,历史高考也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①为避免所引材料重复、雷同以及考生猜题,高考历史试题命制专家往往回避常用的基本史料(首先是中学历史教科书引用或明显涉及的史料),把目光投到“新史料”上,因而很多题目的材料都出自新出版的史学著作和新发表的史学论文。一些老师不知其中的奥妙,仿而效之,在常规历史教学中也置常用的基本史料于一旁,大量使用新史料。这样做,有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其思维的可能。不过,因没有根基,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概率很低。过多使用新史料、过度追求新情景的史料教学,离选拔性考试近了,离基础教育就远了。事实上,中学历史课程的史料教学一定要在基本史料的开发和利用上多下工夫。《淮南子・缪称训》说:“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史料教学自然也是如此。若主攻方向和着力点不对,史料教学会事倍功半,乃至更差。

那么,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在基本史料的开发和利用上下工夫呢?

史料教学法的运用始于基本史料的选择和确定。什么是基本史料?笔者无力为其下一精确定义,但认为,第一,基本史料是确凿可信的史料,且以第一手资料为佳。似是而非、疑点重重的史料不能作为基本史料使用。历史教师不能虚构、杜撰基本史料(如虚拟历史人物的“日记”“回忆录”和“手记”等)。这是史料教学的底线,必须守住。第二,基本史料是研究历史问题不可或缺、无法取代的重要史料,是多数史学研究者探讨该问题常用的史料。第三,基本史料是从相关的史料中筛选出来的史料,宜精不宜多,初中历史教学使用的基本史料尤其是如此。穷尽相关史料是历史研究对史料的要求,精选史料则是历史教学对史料的要求,二者不能混同。

依据以上三点,笔者认为中学阶段讲授“孔子及其思想”,其基本史料有以下三种。

1.《论语》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当代研究者普遍认为,《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的资料”。①有鉴于此,将《论语》排在“孔子及其思想”的基本史料的首位,顺理成章。

因是语录体散文,在中国古籍中,《论语》并不是最深奥的,但因时代久远,今人要真正读懂也非易事。因此,一般要借助前人的注疏,如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代杨树达的《论语疏证》等。但要求广大城乡历史教师人人都读这些权威注疏,恐不现实。笔者认为可以徐志刚译注的《论语通译》为主要参考书。此书早已由教育部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之中。

2.司马迁《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

实事求是地说,《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并非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但《史记》成书时代早,被称为“实录”,且司马迁曾到今山东曲阜一带实地考察,“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史记・孔子世家》),因此这两篇传记一直被孔子研究者看重。有的学者认为《史记・孔子世家》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孔子传》”,②史料价值极高。

3.《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是不是伪书?如果不是,其原初作者是谁?撰集者又是谁?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经深入研究,并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的战国和西汉简牍上类似文字、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等比对印证,现在多数研究者认为,《孔子家语》由孔安国“撰集”之说可以成立,③该书内容基本可信,有的学者甚至称其为“孔子研究第一书”。④因此,可将其作为研究和讲授孔子的基本史料。《孔子家语》版本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宜先选择一个节录本或选译本作参考,进一步则可阅读全本。比之《论语》和《史记》的相关篇目,本书的史料价值稍低一些。

在历史课程中,师生开发和利用基本史料的目的在于实现历史课程目标。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知道孔子”,这就是教学目标。深入下去,这一目标可分解为三个子目标:(1)知道孔子的生平和主要事迹,(2)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3)知道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基本史料的开发和利用要为达成上述教育教学目标服务。

1.利用基本史料帮助学生知道孔子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用这段话勾勒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是我们讲述其生平的“纲”。

《史记・孔子世家》线索清楚,材料翔实,有详有略,记叙的重点是生年,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17岁、30岁、35岁、42岁、56岁、63岁、73岁亦卒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几个时间节点。

《孔子家语》共40篇,一些篇章详述孔子的重要事迹,如“观周”篇记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的情况,“相鲁”篇记孔子为中都宰、司空、司寇以及参与夹谷之会占尽风光的情况,“在厄”篇详记孔子及其弟子困厄陈、蔡的情况。

合理地有选择地利用这些史料,可以让学生知道孔子一生的基本情况及主要事迹。

作为“知道孔子”这个教学目标的一个子目标,“知道孔子的生平和主要事迹”的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与“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和“知道孔子的历史地位”两个教学子目标又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利用基本史料达成本目标时,要为达成其他两个子目标作铺垫。比如,如果想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知道孔子是大教育家,本环节就应该较多介绍孔子私人办学、招收并教育弟子这个方面的情况。

2.利用基本史料帮助学生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

(1)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第一步,结合教科书,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第二步,根据《论语》,大体理解“仁”的含义。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以上材料全出自《论语》,但排列顺序有别于原书,调整的目的,主要是考虑由小故事切入,由浅入深,便于学生接受。如初中教学要减轻学生阅读负担,则可少引一两条,还可以在原文之后附上今译。

第三步,依据《论语》,论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首先,《论语》言简意赅,仅11000字,但“仁”字出现109次。其次,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众弟子如颜渊、仲弓、樊迟、子贡、子张、司马牛等都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樊迟和子贡还不止一次问这个问题,而孔子总是耐心地从不同角度给予回答,可见此问题之重要。最后,“仁”包含着恭、宽、信、敏、恕、勇、忠、孝、悌等内容,并可衍生出仁义、仁德、仁慈、仁济、仁厚、仁政、仁和等概念,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第四步,师生互动,概括升华,理解“仁”的最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即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2)知道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依据《论语》、《史记》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等基本史料,用归纳法或演绎法帮助学生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

第一步,介绍孔门弟子的大概情况。“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他们之中,鲁国人不少,也有齐、陈、卫、吴等国人。有的学生家庭富裕、社会地位高,有的家庭穷困,社会地位低。至于性格、兴趣和特长,更是各不相同。总之,孔门弟子多且杂。

第二步,说明孔子收生原则:“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也。”(《论语・述而》)

第三步,强调上述情况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第四步,指出“有教无类”是孔子思想“仁”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法:

第一步,强调孔子依据“仁”的思想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第二步,指出依据“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的招生原则是“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也。”

第三步,描述孔子弟子的基本状况:弟子众多,情况各异。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角度考虑,归纳法显然优于演绎法。

3.利用基本史料帮助学生知道孔子的历史地位,对其作出评价

(1)树立评价的参照系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弟子对孔子的评价。如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贡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愈;仲尼,日月也,无得而愈焉。”学生高度评价老师,极其自然,以此作为评价孔子的主要依据,难以令人信服,故还必须看看与孔子无利益关系的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看法。

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值得关注。孔子无诸侯之封却被列入“世家”,这就是很高评价。不仅如此,《史记・孔子世家》结尾还赞誉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此外,司马迁还为孔子的杰出弟子写了《仲尼弟子列传》,这也是一种肯定。据统计,除《孔子世家》和《仲尼子弟列传》外,《史记》其他篇目提及孔子的地方约有160处,引用孔子言论近90处。①这也是肯定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种方式。

(2)引导学生评价孔子

“知道孔子的历史地位”这个子目标,实际上可以分解为“知道孔子在先秦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知道孔子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知道孔子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等二级子目标。因学生已通过基本史料知道了孔子的生平和主要事迹,知道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等,学生要做出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评价已不是难事,故重点可放在孔子在先秦学术史上的地位,亦即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一评价上。基本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利用前面几个环节获得知识,首先明确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内容或重要内容(如“仁”的观点、“有教无类”的主张等)具有开创性,独树一帜。其次,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即广泛传播,不仅三千弟子深受影响,还影响一些国家的诸侯、政界人物和大批士人。最后,孔子的思想为后学继承,深刻影响后世。《论语》的编纂和流传可以证明这一点。《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的长子孔鲤生孔(字子思),“子思作《中庸》”,又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也能证明这一点。据此可知,孔子创立了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初中教学到此即可,高中课堂则可说明这个学派为什么叫“儒家”)。

4.发掘和利用基本史料中的细节,让教学生动活泼

开发和利用基本史料要从整体着眼,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注意宏大叙事,但也不可忽视细节和故事。没有细节,难以还原历史现场。没有故事,难以让学生获得学习历史的乐趣。在难教难学的思想史教学中,如何让抽象的内容具体一些、让理性的分析与感性的体察有机结合起来,很值得研究。

在“孔子及其思想”的教学中,可以从史料中,发掘出不少可用之于教学的有趣的细节。如《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又异之”。称孔子为“长人”,是否夸张?可引导学生考证。东周一尺合今多长,说法不一。一说约合23.1厘米,②一说约合19.9厘米。③按合23.1厘米折算,孔子身高约2.22米,即令按19.9厘米折算,也高达19.1米。另外,从家族遗传的角度看,孔子后代中,有个叫孔子襄的(孔鲋之弟),汉惠帝时作过长沙太守,身长也是九尺六寸(《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本姓解》说,孔子父亲叔梁纥“其人身长十尺”,比孔子还高。

又如,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兴趣爱好。孔子爱学习,爱读书。《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孔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他喜欢音乐,编入《诗经》的305首诗,“皆弦歌之,以求合诏、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孔子爱好体育,是射箭、驾车的高手。他喜欢户外活动,一说起春游就高兴得不得了(参见《论语・先进》)。孔子吃东西很讲究,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的美食家。

作为名师,孔子善于“因材施教”。《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根据学生性格特征施教的故事,极其有趣。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而通过《论语・季氏》记载的一个细节,今天的学生便会具体了解孔子高尚的师德,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趣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一些老师往往觉得,基本史料枯燥无味,故不想加以利用。以上实事说明,并非如此,关键在于要善于发掘和发现。

强调中学历史课程的史料教学要在基本史料的开发和利用上狠下工夫,并非只是引导中学历史教师钻“故纸堆”,教师还必须关心时政,关注史学研究的进展,用新的理念、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去开发基本史料。这样去做了,定会有新的收获。

以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界一般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称其为政治家的则很少。但新近出版的《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一个注解称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①前几年出版的匡亚明著《孔子评传》也称孔子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②王大千在为一本新出的《孔子传》所作序时亦说,孔子是一个“满怀理想的政治家”。③这种说法启示我们,今后在开发有关孔子的基本史料时,要关注孔子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塑造作为政治家的孔子的形象。

以往,中学历史教科书和中学历史教师讲孔子思想,高度重视“仁”,对“礼”也比较重视,但很少注意“德”。近年,党和国家高层领导在强调以法治国的同时,也强调以德治国,这就启示我们,今后讲孔子思想,要注意其“为政以德”的重要思想。据笔者所知,2014年末,教育部在审定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时,审定专家就指出,讲孔子思想,教科书正文应增加以德治国的内容,并可将《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二章作为阅读材料写入教科书之中。

在开发基本史料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有的难题千百年来一直未能突破,而利用史学研究新成果则可能有效解决。上文说过,《论语》中“仁”字凡见109处,孔子经常回答弟子提出的关于“仁”的问题,可该书《子罕》篇开头即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两千多年未获解决。那么,孔子为什么“罕言”仁呢?杨义在其新著《国学会心录》中说:“言,语两个字意义相通,但对比着讲的时候,意义又存在着微妙的差别。‘言’是正面提出命题,进行阐发。《论语》中孔子虽然反复论仁,但多是回答弟子和他人的提问,以及进行论辩的话,自己作为一个命题首先发端,并正面作出界定,就非常少见,因此只能说是罕言。”④这样一说,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一种新的史学方法,近年,计量方法不仅广泛用于经济史研究,也逐渐用于思想史研究。用计量方法开发相关基本史料,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孔子及其思想。据统计,《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礼”73次、“道”60次、“命”21次。这一组数据有助于我们研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前所述,本文就是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作为论证“仁”是孔子核心思想的证据之一。

史料教学法,通常指一切重视并较多使用史料的历史教学方法。这实际上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方式或模式,它包括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

1.史料解析法

其操作过程一般是:教师呈现史料学生阅读史料师生互动,解析史料以回答问题方式得出结论。

2.讲述法

利用《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叙述孔子的生平事迹,包括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而讲故事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叙事方式,对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尤其如此。从史料的角度看,事事有出处,句句有根据,是历史叙述的最高境界。

如讲解讲《论语》中“仁”“礼”“德”等重要概念的含义,讲解“克己复礼”“有教无类”的含义等。

3.活动法

(1)表演:如可组织学生以《论语》为素材,编演以孔子为主角、弟子为配角的历史短剧。上引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和孔鲤与陈亢的对话,情节、人物、对话几个要素都有,已接近于可用于表演的“脚本”了。

(2)诵读:朗诵孔子名言。

(3)抢答(知识竞赛):以源于《论语》的成语为内容。

(4)辩论:论题如颜渊是优秀学生吗?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还是“礼”?

5.小组合作学习

如可拟定“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古代政治家孔子”3个题目,学生3~5人一组,择题研讨,然后同题小组进行交流。

6.其他

史料教学的具体方法虽多,但都以重视并较多使用史料为特点,且必须遵循适应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两大基本原则。

世事难料范文6

爆料时间:6月8日爆料人:《每日邮报》记者

四年一度的足坛盛事世界杯在南非举行,全世界球迷的目光都聚焦到这里,然而在这辉煌的时刻,南非第一家庭却爆出性丑闻,成了开幕式上的另一看点。据《每日邮报》消息,南非总统祖马的现任第二夫人纳都利(Nompumelelo Ntuli Zuma)被曝与保镖托莫(Phinda Thomo)有染,而前一周南非媒体刚刚报道纳都利已经怀上了祖马的第21个孩子,因此目前当地媒体怀疑,这个孩子是不是祖马亲生骨肉还是个问题。

据悉,最早这条消息的是南非当地报纸Ilanga,他们称收到一封详细描述纳都利与保镖婚外情丑闻的信件,举报人署名“关切此事的家庭成员们”。与此同时,正在印度访问的南非总统祖马听闻这个消息后决定紧急回国处理这个超级家庭危机。随后祖马家庭发言人发表声明称总统的亲戚并没有发这封匿名信,应该是政治对手策划的。然而,据可靠消息称,另一名当事者托莫已畏罪自杀。

纳都利是祖马钦定将一同前往参加世界杯开幕式的四位夫人之一,届时祖马将坐在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旁边。目前令公众最为好奇的是,如今纳都利的肚子有多大了,以及她是否会聘请一名新保镖。

卡西女友不看好西班牙

爆料时间:6月10日爆料人:《体育画报》记者

萨拉是美国《体育画报》评出的世界最美女记者,是西班牙电视五台的台柱、全西班牙最美的女人之一,但这些掩不住她身后最大的光环――西班牙门神卡西利亚斯的女友。作为一个铁杆西班牙球迷,萨拉对于目前如日中天的西班牙队极为看好,但是萨拉却保持了难得的冷静。她表示,西班牙虽然是大热门,但想要获得冠军还是太难。“我当然希望西班牙能够夺冠,但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这实在是太难。”那么,萨拉看好哪支球队呢?“西班牙至少能够进8强,或者是四强,但是夺冠有难度,因为荷兰、巴西还有葡萄牙都很强大,都很有机会。”

作为一个体育记者,萨拉十分客观,但一提到自己的男友,她所有的理性都派不上用场,露出幸福的笑容:“你知道我是卡西利亚斯的女友吧!”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之后,话就变得多了起来:“我想世界杯他的主力位置不会动摇,教练是信任他的。”

世界杯进了2010高考试卷

爆料时间:6月9日爆料人:北京高考学生

随着南非世界杯的到来,足球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就连国内刚结束的高考也把世界杯的相关内容放到了试题上。在近日结束的2010年高考中,世界杯内容成为了北京文科综合考卷的试题之一。不少北京考生考试后对于考试内容大呼意外。“我复习了好多关于洪灾、地震、干旱的内容,没想到考的是世界杯和低碳。真是押错宝了!” 一名考生显得有些郁闷。

北京文科综合卷关于世界杯的试题出现在单项选择题的第23题。“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1: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2: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3:和前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4: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这就是关于世界杯的高考试题,最终正确答案是A(2、3)。

英两大电视巨头争抢兰帕德新欢

爆料时间:6月10日 爆料人:《太阳报》记者

兰帕德即将迎来南非世界杯征程,他的女友克里斯汀也面临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抉择。最近,《太阳报》爆料称,独立电视台(ITV)向美女主持克里斯汀抛出橄榄枝――一份四年价值600万英镑的主持合同。由于GMTV制作的一档早间节目的主持人Penny Smith和Ben Shepherd离开,需要物色新主持,31岁的克里斯汀有望接手,从BBC跳槽到ITV。

但对于克里斯汀这次的跳槽,有电视业内人士表示不解:“她是为了钱去ITV的,但留在BBC的话,今后几年她也可以大赚一笔。这次跳槽后,她不得不一周五次凌晨3点起床。”

但《每日邮报》的消息却称兰帕德女友将以200万英镑和BBC续约两年,这将让她成为该公司薪水最高的员工之一。该报的一位线人表示,克里斯汀将于最近两周和BBC完成签约。吸引克里斯汀继续留在BBC的最大原因是,她将得到主持2012年伦敦奥运会新闻节目的机会。

“C罗”进驻杜莎夫人蜡像馆与“小贝”、“杰拉德”放在一起

爆料时间:6月10日爆料人:《环球报》记者

据巴西《环球报》报道,就在葡萄牙著名球星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随球队为南非世界杯做着最后冲刺的时候,他的蜡像在伦敦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制作完毕。与另外两位球星――贝克汉姆和杰拉德的蜡像放置在一个区域。

尽管目前C罗由于低迷的状态遭到了众多批评,但是这位世界杯赛场上身价最高的球员仍然是众多球迷和媒体追逐的目标。不知远在伦敦的这一座蜡像能否给南非的C罗带来好运。

梅西绯闻女友承诺“夺冠脱衣” 性感娇模效仿老马裸奔

爆料时间:6月8日爆料人:《每日体育报》记者

马拉多纳曾说“如果阿根廷夺冠,将裸奔至方尖碑下”,这一句话激起了阿根廷人的世界杯热情与自信。今年是阿根廷独立200周年,阿根廷人都希望蓝白军团能够在南非世界杯上夺得第三个世界杯冠军。近日,阿根廷名模卢西亚娜・萨拉萨尔也承诺,如果阿根廷夺冠,她也将脱衣“裸奔”。卢西亚娜在阿根廷名气非常大,她曾自称喜爱梅西,在梅西公布自己与现任女友安东内拉的恋情前,卢西亚娜一度是梅西的绯闻女友。

3名葡萄牙记者遭持枪抢劫2人因熟睡而未受惊吓

爆料时间:6月10日爆料人:《独立报》记者

南非当地时间6月9日凌晨4时左右,正在马加利斯堡随葡萄牙国家队报道的三位葡萄牙记者,就在入住的酒店遭遇了持枪抢劫,其中一位名叫西蒙内(Antonio Simoe)的摄影记者当时被两名劫匪用枪顶着头部,并被要求躺在床上不得发出声音,劫匪们随后洗劫了他的房间。接着劫匪又去了另外两名记者的房间,不过当时他们已经睡着,没有受到惊吓而仅仅是被盗走了财物。

当地警方发言人穆劳德兹上校表示,“劫匪拿走了笔记本电脑、照相机、护照以及现金。没有人开枪,也没人受伤,另外两位记者没有看到或听到任何情况。这位记者(西蒙内)直到早上6点半才报警。警方目前已经在当地寻找嫌犯,并有希望很快就锁定并逮捕劫匪。”

世界杯太太团争奇斗艳 谢莉尔独占鳌头

爆料时间:6月9日爆料人:《世界新闻报》记者

世界杯上最耀眼的除了球星,还有他们漂亮的家属,太太团组成一道靓丽风景线,装点了男人味十足的足球世界。近日,《世界新闻报》评出了人气排名前十的世界杯太太团,已和切尔西悍将离婚的谢尔莉科尔pk掉太太团掌门人维多利亚首居榜首,维多利亚和西班牙门神卡西利亚斯的女友、西班牙著名主播萨拉・卡波内罗紧随其后。

日本球迷秘密武器助阵 22万只千纸鹤送抵南非

爆料时间:6月9日 爆料人:日本足球协会官员

在日本,有折千纸鹤送人,祝福一切顺利的习俗。距离世界杯开幕还有两天的时间,日本国家队在南非收到了一个特别的礼物,来自日本国内220000多名中小学生和球迷折的千纸鹤。

上一篇枯天

下一篇半真半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