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针绣范例6篇

乱针绣范文1

关键词:乱针绣;针法;肌理;视觉肌理;触觉肌理;艺术;传统刺绣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53-02

每一种艺术门类,都有自己肌理特色。肌理也是一种构成,人们习惯接受包毫斯提出的平面、立体、色彩这三大构成的概念,忽略了肌理作为一门基础构成的独特性,它即有平面构成的特点,也有立体构成的特点,正是因为这种兼具包容性的表现力才使得肌理的艺术表情是如此的丰富而颇具魅力。

肌理在各类艺术中的表现都不俗,艺术家们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对它广度上和深度上的研究。然而对乱针绣肌理表现的研究还少有人问津,因此在这里,我想谈谈乱针绣的肌理表现。

乱针绣的肌理,通俗的说是指乱针绣作品表层的结构,它是乱针绣针法的运用、色彩的处理、以及材料综合运用而呈现出的一种特殊效果。乱针绣是一种变换了工具材料的新画种,以针,以线代色(颜料)。乱针绣是在传统刺绣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刺绣,它与传统刺绣相比,其艺术含量更高。是一门新的艺术。随着乱针绣向更高艺术层次的发展,以及艺术家对个人风格的追求,其艺术表现的创新与突破已是乱针绣当下的课题。而我认为乱针绣肌理的创新表现是大有可为的空间,而要想在乱针绣的肌理效果上有所创新,主要就是加强乱针绣针法的表现力度。

乱针绣是西方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刺绣的融合,乱针绣的创始人杨守玉教授革新了传统刺绣的平面绣法,独创了“长短纵横交织,因景施针敷色”的乱针绣法,使之与西方绘画的笔触,色彩相结合,力求用线绣出西洋画的效果,其中有个很重要突破就是效仿油画和素描,用线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即肌理。乱针绣主要以线条的交叉、组合、堆积的形式表现绣面,针法大致可以分为小乱针和大乱针, 要合理运针,让线条自由交叉,和顺均匀,疏密合度,绝不乱加堆砌和杂乱无章,来表现绣稿上各种物象的视觉肌理,从而视觉上达到栩栩如生的感觉,所以在质感上更强调状物传神的感觉。在绣时,所表现的肌理都是为了真实的描绘和再现客观物象,后来随着乱针绣发展,乱针绣的艺术家们除了用乱针绣来真实的描摹物象客观的肌理外,开始对原物的肌理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从而达到一种比原物肌理更形象,更具艺术性的肌理之美,避免了为了求真过于拘泥于物象细枝末节的东西。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乱针绣的初使阶段,乱针绣作品的肌理都处理的平滑而含蓄。表现了物象的视觉肌理,还未对触觉肌理的表现还少人问津。乱针绣独有的线条肌理组织结构是它区别于绘画和其它艺术门类一个很大的特点,而现代乱针绣要打破以往乱针绣和传统刺绣含蓄、二维的肌理表现,就要通过针线的各种穿插方式,突出绣品肌理的立体感、量感、层次感,在触角肌理上大做文章。

我们一般把用手扶摸有凹凸感觉的肌理称之为触觉肌理,不同触觉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触觉肌理又分为自然的肌理和创造的肌理,而乱针绣就是在创造肌理。乱针绣针法的的运用应该跳出旧有的框框,只有针法突破旧有的思维,才能创造出新的肌理效果。我们从触觉肌理上对乱针绣表现语言进行创新时,主要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着手:一、针法的创新;二、新材料的拓展使用,乱针绣和另类材料的结合;三、作品意识表现上的创新,从而创作出着新颖触觉肌理效果的乱针绣作品。

一、针法的创新

以往乱针绣的针法含蓄而均匀,因此表现出来的画面是二维的。现代乱针绣要打破以往乱针绣用针的含蓄性和平稳性(即主要用线的交叉形式来表现画面的常规针法)。加重用线的厚重感和灵活性,创新线的排列组合方法。创造有粗糙感、浮雕感的触觉肌理。加强用线的粗细对比,使得整个画面肌理构成对比强烈,色层厚薄相间,有起有伏,有很强的节奏感。

针法的创新主要是单种针法的创新和不同针法的组合创新,前人已经终结出了多种乱针绣的针法,我们只需在此基础上稍加创新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以乱针绣中常用的打籽针为例来剖析一些创作思路,以前的打籽针只在针上缠绕寥寥几圈就打成结,形成一个小点,以前的打籽针一般用于表现花心,或起局部的装饰作用。(图1、2)

但当我们增加线在针上缠绕的圈数,得到籽粒很大,立体感强,并把创新了的打籽针绣出来的籽拉作为画面的主要肌理构成,而不在象以前一样只是局部的装饰。当变异了的打籽针被成片的绣出来后,就会形成视觉冲击力很强的肌理效果(作者实例练习―图3、4、5)。

针发的创新是千变万化的:调节线的松紧度、线的疏密与留白、不同的针法融合成一种新的针法……

二、新材料的拓展使用,乱针绣和另类材料的结合

杨守玉教授的学生宗白易老师就于二十世纪70年代就开始尝试用新的材料棉毛线来进行创作,并以灵活的手法刮、梳、撕、贴、堆等技法来表现肌理。前辈们的探索为我们发展乱针绣提供了可鉴之路,因为针眼大小的限制,在用线的材料上的拓展是有限的,要多在乱针绣与其他材料的结合上拓展。

三、作品意识表现上的创新

传统的刺绣表现的内容大多都民间的生活和习俗,在结合传统刺绣和西方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乱针绣也是对生活场景和客观事物的描摹,在肌理的处理上也是力求栩栩如生的再现客观对象的质感。但乱针绣的肌理不应该再是客观物象质感的在现,它应该以它独特的语言来承载着艺术家的个性与情感的表现。不同的肌理能唤起人们不同的感受,例如,同样是曲线或直线,纯平面画出来的线和用肌理来表现的线给的感受是不同的,触觉肌理因其突出的立体感、浮雕感、层次感、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能传达多维度的意识,更适合表现抽象的情感意识和艺术家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当下社会一些新的意识形态态。

本文对乱针绣的一些浅薄观点,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借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对乱针绣未来发展之路的关注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邓福星主编,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范朴、钟茂兰.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乱针绣范文2

乱针绣乱又名“正则绣”、“锦纹绣”。乱针绣创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以学校命名为正则绣(学校是正则艺专),乱针绣源于苏绣,又超越苏绣,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誉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乱针绣虽然起源于丹阳,成长与常州,但是发展在宝应,繁荣于宝应,成熟于宝应。八十年代初乱针绣技法开始传入宝应,先后经历了着色步骤创新、针法丰富和归类创新、丝理创新、绣理创新、自然通透效果创新等发展历程。

2 乱针绣的艺术风格

乱针绣是把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刺绣艺术,是利用特殊的乱针技法乱针绣来制作的“针画”。是用针线为工具。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条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乱针绣的复杂与珍贵之处便是乱,是有情理、有规则的乱。乱针绣摆脱了一般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操作法,以丰富多变的针线来体现作品的线条美与立体质感。从而使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一切乱,均符合情理与法则,让人感到乱中迸发出的活力,乱中显示出动感。一针一线是那么的自由交叠,又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乱针绣”作者必须要有油画的基础,不仅要求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有熟练的绘画技巧。特别注重色彩效果,它比一般刺绣的层次要多得多。把色彩堆厚些,其色彩效果才能出来。所以乱针绣作品看上去像一幅油画。在乱针绣中,针法长短不一、方向不同且互相交叉,并运用分层、加色的手法,使得在色彩上更为丰富。一副成功的乱针绣作品绝对称得上是完美的艺术品,人物、动物之神态,风景之秀美,让人对乱针绣刮目相看!

3 宝应乱针绣的发展

2016年5月5日,宝应举办了乱针绣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多位业内专家教授齐聚宝应,共同探寻乱针绣发展的方向。经过20余年的精心培育,宝应全县有各类绣庄几十家,从业人员几千余人,年创社会效益过亿。是县特色文化产业强项之一。宝应乱针绣成立了朱军成名师工作室与宝应绣协会后,邀请了部级大师吕存在宝应创办了传习所,聘请了宝应在乱针绣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六位指导老师,为发展与弘扬宝应乱针绣的文化授课与传教!培育出一大批乱针绣绣制的佼佼者。

宝应乱针绣已经成为江苏省文化精品之一,扬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乱针绣作品远销海内外很多的国家与地区。为国际友人定制的肖像等不计其数。2009年起,我们宝应围绕宝应的特色,在文化,旅游等部门进行认证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做大做优做强乱针绣产业,投资了许多财力与物力,强力推动宝应乱针绣文化。宝应乱针绣的发展与壮大,不仅来自于刺绣行家的共同努力,也非常得力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技术职称的评定,技能的培训等,都离不开政府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乱针绣作品在部级工艺品,省级工艺品评比大赛中屡屡夺魁。走进宝应,真的是满园“绣”色。

4 乱针绣的艺术价值

让我们仔细地观赏任何一副绣品乱针绣,其艺术性先不说,单是时间,就需要经过艺术师们花费数月的时间来完成。从上梆,临摹、铺底、上色、调色,直至修改,艺术师们将根根细细的丝线“劈”成几丝、几十丝,小小的绣花针在手中上下其飞,挥洒自如,而栩栩如生的各种景物就慢慢显现出来,观之生动,色彩斑斓,魅力十足。从技法上说,没有二样的事物可以用同一种针法来表现,尤其体现在人物、动物的眼睛上,需要有极高的手法,才能传神的点出所描绘对象,达到最恰当、最逼真的表现艺术!乱针绣的工作过程比一般刺诱要复杂得多,每一幅作品,耗费的时间十分漫长,一幅一般小点的规格的人物肖像绣品,其工期达五个多月。有的精品曾花费近一两年的时间来完成。所以,精品的乱针绣作品流传在市场上的很少。乱针绣作为珍贵的艺术精品,广被国内外各界人士所收藏。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另外,乱针绣还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世遗组织定义来讲,乱针绣完全符合并鲜明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有形可感的物质,需要借助一定的介质即乱针绣作品来完成,作为其完成表达的一个辅助。乱针绣传统工艺虽然借助物质形式来表达,但工艺技能本身则表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非物质性的基本属性。

5 乱针绣的创新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乱针刺绣临摹绘画一方面促进了刺绣针法与绣法的发展,增强和丰富了刺绣的表现能力。明清时期涌现了一些刺绣名家,这些名家大致出自官宦家庭,自小受到良好教育,她们本身女工出色,掌握了娴熟的刺绣技巧,也懂得绘画的技艺,或者多与风流才俊交往,得到一些画家的指导,这是能使她们出类拔萃,不同于一般手工制作者的主要原因。这些名家的成就,对刺绣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绘画促进刺绣发展的积极一面。但在另外一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出现专业的画家为刺绣设计绣稿,从而使刺绣受到某个画种的限制,刺绣得不到绘画的理论支持,这制约了刺绣工艺和技巧的发展。

由于中西文化、贸易的交流,西洋的摄影和讲究光影的绘画艺术流传到我国,不少美术家参与指导刺绣工艺,从而对刺绣艺术的推陈出新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苏州著名刺绣家沈寿,她与书画家余兆熊结婚,婚后夫妇两人相互学习,对她的刺绣技艺的提高极有帮助。沈寿在刺绣上借鉴欧美绘画艺术之长处,讲究求光,注意光线明暗关系,在她的名著《雪宦绣谱》中说,自然界“虽一小草,一细石,无物不有光”,刺绣当“潜心默会”,“辨阴阳,影因光异,光因色异”才能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

二十世纪初的杨守玉20岁时便在近代艺术教育家吕凤之教授在丹阳创办的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担任绣工科主任。她娴熟西洋绘画,以“尤善于以西方画法状貌一切形式”,自己作画,自己绣,决心“越传统针法之规”,并在二十世纪创造了乱针绣,又名正则绣。乱针绣针法活泼,色彩丰富,层次立体感强,对于表现油画、肖像画、风景、摄影等画稿最能充分发挥其针法技艺的特长。

乱针绣范文3

乱针绣由“常州才女”杨守玉经数年的尝试、绣制,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首创。乱针绣艺术一改传统平针排比线的刺绣手法,以素描和油画绘画理论为主导,凭针作画,以线达意,创造出纵横交错、长短并用、分层加色、灵活多变的“乱针”工艺,使绣面呈现出线条流畅、针法活泼、色彩丰富、层次感强的艺术特点。乱针绣的出现,是对我国几千年传统刺绣的重大突破,是将西洋绘画与中国刺绣融为一体的创举,开辟了向更高美术层次迈进的广阔前景。

当年,杨守玉创绣的《老人头像》、《少女与天鹅》等绣品,一经面世,就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绣面和格调轰动了画界绣坛。

孙燕云,乱针绣第三代传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理事,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自幼师承母亲陈亚先(杨守玉先生的关门弟子,部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又在丹阳吕凤子画院进修,跟随任慧娴先生(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和艺术家吕去疾教授学习乱针绣技艺。从事乱针绣创作研究30余年,先后创立了陈亚先大师乱针绣工作室和孙燕云乱针绣艺术创作中心,并于2010年自筹资金创建了常州乱针绣博物馆。

孙燕云创作的乱针绣作品多次获得部级最高奖项:自1994年至2012年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共获得金奖6枚、银奖1枚、铜奖2枚:2011年5月《钱学森》乱针绣肖像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奖“百花奖”金奖:2011年10月大型乱针绣作品《占领总统府》入选全国政协举办的双百展:2012年11月作品《探戈》入选第七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作品曾多次赴海外展出,《戴安娜》等作品被英国戴安娜基金会、清华大学等收藏,其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多国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友人。1944年,杨守玉以精巧的绣艺创作了代表作《罗斯福》,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广受赞誉。此作现珍藏于美国罗斯福纪念馆。1952年,杨守玉历时半年绣制出《斯大林》、《》巨幅肖像作品,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见后,赞誉乱针绣“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杨守玉担任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顾问期间,为家乡悉心培养了一批乱针绣艺术人才。其中任慧娴、周巽先、陈亚先等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数代人历经近百年薪火传承,作品遍及世界各地,荣获诸多国际及部级奖项,为众多国家博物馆及鉴赏家珍藏。乱针绣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当之无愧的国之艺术瑰宝。

乱针绣的复杂工艺与珍贵之处便是“乱”,但乱是有情理、有规则的乱,乱是为了求得整体的统一与更活泼的变化。绣者要根据自己的意向来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深浅等变化,按照光和色的变化规律,以丰富多变的针线来体现作品的线条美与立体质感,从而使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一切乱,均符合情理与法则,让人感到乱中进发出的活力。

乱针绣特别注重色彩效果,它比一般刺绣的层次要多得多,所以乱针绣作品看上去像油画,但又不同于油画。因为丝线有光泽,绣面上各种不同方位的线条,在不同方位的光线下色彩有不同变化。油画上两种颜色混合就变成另一种色相,原来的两种色相不再存在,而绣面上两种色线交叉重叠后可以得到第三种色相的色感,原来的两种色相依然存在。所以它比油画的色彩更丰富明快,形成绣品的独特风格。

乱针绣范文4

A面:以画入绣自成一派

沈德龙虽然生于苏州,长于苏州。从小对苏绣耳濡目染,但是从来就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拿起绣花针成为男版花木兰,他和苏绣结缘是一场拉郎配。1990年,沈德龙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苏州刺绣研究所,从事苏绣的花样设计工作。当他看到苏绣大师任嘒闲用乱针绣技法绣的《齐白石像》后,惊为天人。任嘒闲看出了沈德龙眼中的渴望,于是问沈德龙要不要尝试自己也来绣一绣,这一问成为了沈德龙人生转折点。把他从西方美术的阵营拉回了民族美术工艺的阵地。

开始绣花,完全是被苏绣的美冲昏了头脑,但是当真的坐下来一针一线的用针线表现作品的肌理,那种慢条斯理让沈德龙受不了。和苏绣第一次亲密接触,他的任务是在师姐的指点下学绣一朵花,但是沈德龙绣了一个星期也没学会。气急败坏的沈德龙把绣针往花上一插,摆摆手说:“我不干了,哪有大男人来学绣花的?要绣就绣个像模像样的。”师姐也很生气:“最简单的花都学不会,还想绣别的?走都不会就想跑了?”僵持之下,任嘒闲老师开始出来解围,说沈德龙是学油画出身,乱针绣最适合表现油画的效果,而且需要的刺绣技巧也少。于是沈德龙萌生了用乱针绣绣人物肖像的想法。说做就做,架了一个绣框,找来一面镜子,他开始对着镜子自己绣自己,颇有“对镜贴花黄”的意味。

刺绣的技法自己不会,那就不用刺绣技法;自己是学油画出身,那就把油画的技法融入刺绣中——用针线来代替画笔,用绘画技巧来刺绣,两个月后,一幅“乱绣”的作品出现在众人面前,轰动了整个研究所。任嘒闲在看到这自画像后更是赞不绝口,称其“有师父遗风”。而任嘒闲的师父,则是苏绣传奇人物,把西洋绘画技法引入苏绣的第一人——苏绣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第一幅作品就引起轰动,这让沈德龙产生极大自信,他被调入了乱针绣针法室,被任嘒闲收为关门第子,成为乱针绣的第三代传人;轻而易举就成功这又让沈德龙产生极大疑惑:用西洋画技法来刺绣,这是师祖杨守玉曾经就干过的事情。自己没有刺绣技巧,只用西洋绘画技法来刺绣,就能取得很大成就,而有西洋绘画功底的人成千上万,如果自己的事业只是把西洋绘画简单的移植到苏绣上来,那就没有了核心竞争力,就容易被人模拟和取代。而且乱针绣的“乱”给绣品带来的后果,是缺乏平绣的细腻。能否找到一种技法,既能融合平绣细腻的特点,又能像乱针绣一样把西洋绘画技法贯通?

因为自己是学西洋画出身,所以,他试图把西洋画的技法融会到苏绣之中。所以在“沈氏绣坊”阶段,他既用中国风绣出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品《丰子恺》,又以线模拟油画风格绣出西方文艺范儿的《凡·高绣像》。

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工作三年后,他苦思而没有结果,考虑到研究所学院派的思想桎梏了自己的思想,他决定辞职。于1993年创立“沈氏绣坊”,开始探寻自己的苏绣之路,用市场来给自己的艺术找灵感。

经过两年的风格摸索,沈德龙和他的“沈氏绣坊”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沈德龙也开宗立派,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门技法“三散针法”: 让“刺绣”的概念最大限度的外延为“绘画”;无论题材的挖掘与再创造、针法的设计与运用,都不脱离“造型”与“色彩”以及“透视”等绘画规律的运用,把师祖用西洋技法入绣“以针、以线代色”的理念有了大胆的扬弃;形成了自己“针为笔,线为色,扬传统,汇中西”的艺术风格。

从一个绣一朵花就急得满头大汗的毛头小伙子,到自成一派的苏绣大师,沈德龙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

B面:创立“古吴绣皇”以商养艺

市场枯萎,是民族工艺要面临的共同课题,苏绣也不例外。要让自己的艺术生涯继续下去,那就得让苏绣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当决定把苏绣当成自己的一生追求后,他开始考虑苏绣的生存问题。自古以来,苏绣定位就是奢侈品。在近代,苏绣更是成也皇室,败也皇室。血统的高贵是苏绣安身立命的基础,如今,皇室没有了,但是苏绣的高贵血统不能丢。所以沈德龙给苏绣的市场定位是“有品鉴能力的精英人群”,所以“沈氏绣坊”这个大一统,不够个性,不能凸显出自己特色,不能和同行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品牌就成为了鸡肋。

1995年,他放弃苦心经营两年的“沈氏绣坊”,把自己的品牌更名为“古吴绣皇”,开始了品牌再造之路。如果说,在“沈氏绣坊”阶段,沈德龙还处于人生的A面:还处于艺术风格探索期,在迎合市场,希望绣出合三教九流、东西方通吃的产品;那么,在“古吴绣皇”阶段,沈德龙就开始了自己人生的B面:已处于品牌经营阶段,要引导市场,在卖产品的同时更在输出文化理念。

“古吴绣皇”四个字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每一个都掷地有声:古,苏绣是传统文化瑰宝,这是基石不能丢弃;吴,苏绣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民族的、地域的才是世界的;绣,产品有着鲜明的行业属性,要一心一意做专做精;皇,要走高端奢侈品路线,关注的是细分人群。

沈德龙要做的是百年老店,要创的是国际品牌。所以,他创立了这一古朴、地域、专业、细分的品牌。他把自己的品牌定位于奢侈品,而奢侈品市场的游戏规则,不是你穿个洋马甲,向潮流抛个媚眼就能赢得芳心。关键要在于血统的高贵,独特的品位,强大的气场。1999年正式注册“古吴绣皇”商标,开始从“血”、“品”、“气”全方位提升自己。

因为自己对品质的执着,对品牌的把握,“古吴绣皇”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业内翘楚。但是,“古吴绣皇”的成功给沈德龙带来的不是丰收的果实,而是难以下咽的苦果:“古吴绣皇”成为了盗版疯狂追逐的目标,沈德龙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奢侈品有一夜之间沦为地摊货的危险。

盗版围城让沈德龙明白了三件事情:其一、自己的“古吴绣皇”已经“吾家有女初长成”;其二、只安心做小家碧玉是不够的,应该走出去做大家闺秀;其三、奢侈品不再是社会精英所独享的,品牌应继续细分。

为了解决盗版围城的危机。2001年,沈德龙走出苏州,来到北京,在北京国贸开出了第一家“古吴绣皇”专卖店,和LV、GUCCI等大牌同楼打擂。房租的贵气和自身的实力让沈德龙彻底摆脱了那些盗版商,黯淡的生意马上回暖,更因与国际奢侈品牌毗邻,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十年时间,这样的顶级专卖店沈德龙一口气开了25家,“古吴绣皇”也从最初只有6个人的小作坊成长为苏绣行业的标杆企业。今天,号称有十万绣娘的苏州苏绣行业,有十分之一的人接受过“古吴绣皇”的培训。

为了应对各个阶层的市场需要,把市场做精做专,他把“古吴绣皇”切分成三大品牌,六个等级:有左龙、右龙,是沈德龙和手下弟子所手织,专攻收藏市场;沈氏、绣皇、女工坊,分别由特、高、中级技师限量手织,面向精英阶层;绣缘,则是培养绣娘的习作,不限量,面向普通大众。

在问到为了应对国内的市场需求,为每一个细分人群都量身定做了品牌,为何没有让“古吴绣皇”穿洋马甲披挂上阵时,沈德龙摇了摇头。在他看来,对艺术品的欣赏,是最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自己的刺绣《蒙娜丽莎》、其实是“古吴绣皇”对洋马甲的另一种穿法,虽然现在在国内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当国人的审美情节、消费心理回归之后,更有影响力的将是《伎乐天》、《深山里的太阳》等纯中国风的作品。

最近几年,“古吴绣皇”之所以越来越兴盛,是他努力的结果,更是当下中国文化价值在回归的体现。社会成熟,附庸风雅的暴发户阶层萎缩,有真格调与口味的精英阶层崛起是必然现象。属于中国的奢侈品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中国,应该是中国风主导的世界,洋马甲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面向国内市场,穿洋马甲没必要。

乱针绣范文5

我们大都见过机绣作品,相对手绣,机绣比较木讷笨拙。可在杭州,年届70的王文瑛用缝纫机刺绣,不但可以做到双面异色异花,且灵动飘逸,美感不输任何一个手绣大师的作品。王文瑛也因此成为中国机绣行业唯一一个部级工艺美术大师。

因为爱情

“我学机绣,已经有50多年了。”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我们见到这位颇为传奇的绣娘,她满头华发,面目和气,身着一件红色汗衫,领下一排装饰盘扣,做东西时会戴上老花镜,若非眼前的缝纫机和手中的绣绷子,实难想象她已经坚持了半个世纪,更难想象她现在还能飞针走线。“如果是手绣,应该已经拿不动针线了。”

说罢,她从一块白布中拿出一幅双面异色绣――两只一白一灰的猫咪。看得出她真的很钟爱自己的作品,没完成就用白布包好,免得手碰到绣面,沾到汗水或尘土。

不远处,就是那幅震撼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的双面异色乱针绣作品《雷锋今昔》。虽然隔着玻璃,仍然可以清楚看到,作品一面是彩色的雷锋新塔和西湖风景,青山绿水春意盎然,另外一面却是黑白的雷锋古塔和苍凉的旧西湖景,两面两景,好似穿越了百年。难怪伊琳娜会感叹:太神奇了,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事实上,被震撼的人又岂止伊琳娜一个,几乎每一个到博物馆参观的人,都会被它打动。之所以如此,也许是因为爱情吧。这幅作品是王文瑛和她的先生叶方达合作的最后一幅作品。

叶方达是非常出色的工美设计大师,许多绣娘都喜欢他设计的作品。2004年,叶老决意设计一幅以西湖为主题的大作。从选用绘画稿,后来改成照片,最后不断调色,前前后后花了3年时间。可是,当王文瑛刚开始创作时,丈夫却查出癌症,不久就病逝了。“住院了他还放不下,催我回去把作品完成,说我要是做不好就对不起他。”所以这幅作品的创作心境与以往所有作品都不同,伴随着悲痛、不舍、祈盼……在薄如蝉翼的绢丝上,王文瑛用了1000多种颜色的丝线同步绣出两个西湖,也整整绣了两年。这份绝唱,这份满含感情的作品,也获得了它应有的荣誉――杭州机绣最高水平。

“可惜,他看不到了。”聊到这里,王文瑛停顿了好一会。我想,也许这就是她建议博物馆隔一段时间就把《雷锋今昔》从展厅撤下的理由了吧,让它静静,让它休息一下,让它能走得更远。

为机绣指路

王文瑛出生在杭州东郊,母亲手巧,每年都会给她做虎头鞋,耳濡目染下她爱上了绣花。16岁那年,她考入横河绘画工艺社,后又被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选中,先学绸伞,又改学绒绣。绒绣作品有油画般的质感,加上师从顶尖高手高婉玉,所以她打定主意要做一辈子绒绣。

谁知道绒线又被收了回去,还让她换个工种。无奈之下,她只好选择了机绣。“当时想,学会了这个,还可以给自己做衣裳。”带着这点小私心,王文瑛从学踩缝纫机开始。不过一周,就把缝纫机玩熟了。

“当然机绣并不是踏踏缝纫机那么简单。绣的时候,要手到、眼到、脚到、心到才行。”她说,这叫“手移机绣”,通过移动绷架将线绣到画面上,得让“缝纫机听你的话”。王文瑛立刻演示,只见绣针飞快地上上下下,但一说停,缝纫机瞬间丝毫不动,急刹得又快又准。

这手移机绣是从国外传来的技艺,上世纪50年代开始风靡杭州,最初只是做床罩、台布、窗帘、绣衣等实用品,还曾打入国际市场。

当时,刚学会机绣的王文瑛正准备大展拳脚,开始了,工美所解散,她被下放到乔司农场,1973年才回城。回城后,王文瑛很快用尼龙线绣出双面绣台屏《三熊猫》,被杭州市政府选为礼品送给友好城市日本岐阜。1977年,她又研制出双面异色绣《枫叶银鸡》,采用分劈双径线,以长针针法绣制而成,融画理、绣技于一体,开创了杭州机绣艺术的先河。

从此,杭州机绣作品不但实用,还能挂在墙上,成为工艺品。有了她的开创,杭州机绣业开始积极响应地方旅游发展,不断开发高档绣品,在四大名绣的包围下,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可以说,是王文瑛让“杭州机绣”成为一种技艺门类的。1983年,面对已经形成的机绣工艺和针法,王文瑛又有了新突破,她绣出一幅《新疆男女小孩》台屏,一面是男孩抱狗,眼珠向右凝视,一面是女孩抱羊,眼珠向左斜视,且男孩抿嘴而笑,女孩咧嘴大笑,服饰穿戴都不同。这种“双面异色异物乱针绣”的绣法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

“缝纫机只允许一次操作完成,要表现画面的差异性,除了按照稿件设计的要求,正确调换底面线的颜色外,还要在用针、用线、用色的技巧上下功夫……”作品采用乱针绣,通过施以长短色线横斜直斜交错跳针,避免暴露针脚、出现痕迹,且乱针绣能减弱线色反光,让人和动物不别扭,整体和谐。这绣法手绣都难以完成,机绣是怎么做到的?奥秘都藏在缝纫机中,一台机子,上下两条线,绣正面的时候,反面也同时完成。“样稿就在脑子中,一气呵成。”说起来容易,可缝纫机的针不能转弯,还要配合机器的运转,难度可想而知。除了随心所欲操控缝纫机外,还需要熟练掌握针法,具备基本美术功底,能白描,懂素描,了解光影与透视,才能绣出好作品。

《藤篮猫咪》是她的代表作。曾有苏绣大师的后人特地登门,想收这幅作品,作为绣种保留。她没舍得。“我很喜欢这猫的尾巴,你看,多么结实有力。”这幅作品的竹篮立体感超强,几乎可以乱真。1996年,她凭借这幅作品获得“部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被人告知:“你是全票通过。”说有人力挺,“机绣能做这么好,太不容易了。”至今,王文瑛都不知道自己的伯乐是谁。

绣上生花

尽管做了50年机绣,王文瑛的作品并不多,内容却十分丰富,凡手绣可以呈现的,她都能做到,且独具一格。慢工出细活,她每一幅作品的制作周期都很长,力求每一幅都有所突破。

只是,随着电脑刺绣的引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机绣的辉煌期很快过去,曾经做机绣的人要么转做“更有技术含量”的手绣,要么离开刺绣这个行业。当反应过来机绣也是一门艺术时,从业者已经只剩下王文瑛和她的弟子吴敏华了。

面对硕果仅存的两位机绣大师,传承迫在眉睫。“尽管借助了缝纫机,机绣同样需要极大的耐心,穿针走线,不能分心走神。现在的年轻人好动,对他们来说,确实有些严苛。”对于这个结果,王文瑛倒不意外。

乱针绣范文6

国礼青睐南通沈绣 再次花落沈寿艺术馆

24日中午,沈寿艺术馆接到随同访俄的外交部官员打来的国际长途,电话别向南通及国礼的全体创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接到任务后,我们都为能够再次创作国礼而感到兴奋和自豪!”沈寿艺术馆的馆长卜元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早在2009年11月,南通沈绣艺术精品《奥巴马总统全家福》就被时任国家主席作为中国国礼面赠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样在2012年3月,当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接到沈绣《比利时国王夫妇肖像》的国礼时,惊喜不已。而这幅《普京总统肖像》则是继《奥巴马总统全家福》《比利时国王夫妇肖像》之后,南通刺绣艺术大师创作的第三幅国礼。

四位沈绣大师妙手巧制91天提前完成创作

据卜馆长介绍,早在2012年的12月初,南通沈寿艺术馆就接到了这份神圣的工作。月底,卜馆长就飞赴北京商讨方案。而同时承接这次绣制重任的就是曾参与创作《比利时国王夫妇肖像》的李锦云、印俊平、冯丽、花丽等原班人马!在和四位刺绣艺术大师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构思后,2013年1月6日,创作团队开始投入到全力的绣制工作中。

“也许是因为中国人民和俄罗斯的深厚友谊,和对这份情谊的深刻理解,所以这幅作品相较于前两幅要轻松不少”卜馆长笑道。这幅一个人需要用一年多时间完成的作品,在四位资深刺绣艺术大师的共同努力下,竟仅用91天的时间完成创作!这在沈绣的人物肖像作品的历史上是头一次!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位艺术大师封闭式工作,李锦云和印俊平两位艺术大师是最早的一批沈绣传承人,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冯丽和花丽两位新一代的沈绣艺术传承人基本功扎实,灵活运用针法,创意十足!四位资深绣娘在艺术总监卜元的统筹指导下,默契配合,合理分工,人歇针不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