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名言范例6篇

钱学森的名言

钱学森的名言范文1

《钱学森》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人风采”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名人的爱国之情,学生从字里行间能够真切感受到文中人物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冉正宝在《语文思维论》中指出:“语文直觉思维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是多样的,是以‘悟’为核心的。其形态和特点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五悟:领悟、顿悟、感悟、觉悟、醒悟。直觉思维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思维向语言转化。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都与直觉密切相关,其实质也是一种‘言意共生’的行为过程。”本文的情感目标――“从字里行间真切感受赤子深情”,就是一种“悟”的过程。

鉴于此,笔者设计了“读其言,品真心”“观其行,悟真情”两大教学活动。通过第一个活动,品味人物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思维互动,感悟强烈的爱国之情;通过第二个活动,观察人物行动,体会回国决心,进行思维碰撞,感悟赤子之心。

【设计思路】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起源于问题情景。”也就是说,思维与客观事物密不可分,离开了问题情景,思维便成了无源之水。问题情景为思维提供了进行间接和概括反映的着力点。

对于本课的教学,可以创设哪些问题情景,让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在问题情景中自然流露呢?让学生能在问题的“直觉”之中感悟中心呢?对此,笔者准备从两大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品悟情感。

第一个问题:自由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画出钱学森说的话。读一读,思考: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从他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抓住钱学森的两句话,让学生进行品读感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主人公进行对话,由“言”到“意”,使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激发。

第二个问题:自由读课文第5~6自然段,思考: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并以此问题为中心,追问:对于这样一个人,美国会怎样把他留下来呢?再补充钱学森的回国之路,让学生直观其行,感悟其情。

两大问题统领整个课堂,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找到了情感的迸发点,找到了思维的着力点,进而品言、观行、悟情。

【教学设计】

一、揭题引入

二、品读语言,感悟爱国情怀

(出示活动一内容)

活动一:读其言,品真心

1.自由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画出钱学森说的话。读一读,思考: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从他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小组活动:

(1)组内交流上述问题。

(2)反复品读,将感受融入其中。

1.小组活动,教师深入到小组倾听、指导,参加讨论,侧重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语来体会。

2.全班交流。

出示句1:“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抓住此句中的关键语句来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并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朗读来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师生同唱。

出示句2:“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从“日夜盼望”“终于”“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等,再结合留学生的话,可以看出只要祖国需要,钱学森愿意放弃一切,为祖国建设出力。

无论在哪儿,钱学森都心系祖国,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我们再来品读他的肺腑之言,感受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从“应当”二字你又读出了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板书既具有共性又能为中心服务的回答。)引读:

正是因为――,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正是因为――,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正是因为――,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

过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把回国看成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这就是他作为一个炎S子孙的真情流露。

但是,想要回国就这么简单吗?钱学森的回国之旅又经历了什么?

三、看回国之旅,体会爱国情深

(出示活动而二内容)

活动二:观其行,悟真情

1.自由读课文第5~6自然段,思考: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

2.小组交流:美国政府不让钱学森回国的原因。

1.小组自由活动。

2.全班交流。

(1)过渡: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呢?

出示:“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从一个“绝”字中可以看出钱学森想要回国的事根本没有可商量的余地,是坚决不可能的。

补充:一位美国作家也曾经说:“以钱学森所掌握的国防高科技,岂止抵五个师的兵力,他简直是可以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由此可见钱学森的价值所在。

(2)答疑解惑。

重点疑问:钱学森是怎样行走在漫漫回国之路上的呢?

学生发挥想象,尽情发言。

相机补充有关钱学森艰难回国之路的资料。

总结:历经五年的时间,钱学森终于回来了。他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观看成就,追忆钱学森

1.观看有关钱学森成就的视频。

2.过渡:看了这些,我们的耳畔仿佛又回响起钱学森那朴实无华的话。再读钱学森所说的两句话。

3.图片解说:然而,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06分,这位用他的一生为科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离开了他奉献了一生的航天事业,离开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

(1)练习写话:此刻,我们多想对钱爷爷说――

(2)全班交流。

五、总结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钱学森!让我们把这个名字铭记心间――钱学森!

播放“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钱学森的颁奖视频。

【教后反思】

冉正宝在《语文思维论》中有以下两个观点:一是强调教师应站在引发思维的主导位置上。在整个思维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思维的排头兵,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则是教师手中的指明灯,使学生的思维有既定的路径走向。个性思维是这条主干上的分支。二是学生在参与问题的解答上依然享有主动权,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思维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跳跃。结合观点,设计《钱学森》一文的教学时,笔者用两个大问题引领整个课堂,为学生思维提供着力点,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既定的方面发展――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答,抓住重点词句去诠释问题,从而品读出其情感所在。有了问题

这个着力点,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得到长足的发展,也不会偏离

方向。

教学效果不错,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探寻中得到了发展。在其中一个问题“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的解答中,有的学生从美国政府蛮横的角度作解答,有的学生从钱学森的价值方面作解答,更有学生从当时的时局等方面做深入探讨,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语文能力也得以提高。

钱学森的名言范文2

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钱学森回国后日夜奔忙,身体虽然劳累,但他心情放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两弹一星”的计划全部实现时,钱学森已年近花甲。

当一个人所做的事,能被称为事业,并可以被称为为人类、为民族、为国家所做的事业,那么他就会充满热情和力量。钱学森常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他甚至将工作目标排到2049年。正是这样的热情,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永葆年轻的心态,让钱学森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

兴趣高雅的艺术情操

钱学森虽然终身致力于物理学研究,但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一个具有艺术、人文情怀的大科学家。钱学森尤其爱好音乐,在少年时是有名的铜管乐手,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还参加了校铜管乐队。钱学森认为,音乐给了他慰藉,也引发了他幸福的联想。这种高雅的情趣,也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胸怀坦荡的豁达心境

人生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正确的选择。出于对祖国、对人民无私的爱,钱学森面对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他选择放弃;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他能从容应对;面对失去自由的危机时,他仍保持乐观的心态。

在他回国前的1950年,美国政府取消了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并指控他有非法入境的嫌疑。于是钱学森想以探亲为由立即回国。当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时,却在海关被美国国防部扣留。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将他拘留起来,剥夺了他的自由。虽然两星期后他被美国的同事和朋友保释出来,但他继续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并滞留5年。

面对这一切,钱学森并没有屈服,他一方面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工作着、奋斗着,寻找回国的时机。

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遇到多大困难,爱笑始终是钱学森的一张名片。这何尝不是他长寿的又一个秘诀?

琴瑟和鸣的忠贞爱情

钱学森与夫人蒋英可谓青梅竹马,不老的爱情对钱学森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他和夫人在生活上相互关心、照顾,在精神上相互支持、交流,两情依依、心心相印,也使他们的爱情之树和生命之树常青。

在被软禁的灰暗日子里,常常是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演奏古典音乐以排解寂寞与烦闷。在回国后的几十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

钱学森和夫人相濡以沫数十载,令周围人艳羡。不善言表的他曾在一次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对夫人的感激和恩爱之情。他说:“在1950年到1955年美国政府对我进行迫害的5年间,蒋英同志管家,她是做出巨大牺牲的。这一点,我决不能忘。”这一番肺腑之言令在场之人无不感动。

淡泊人生的平常之心

钱学森多年以来始终保持着一种简约朴素、不事张扬的人生态度。这位著名人士竟然住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那种红砖老楼,除了四周的书和一架当年从国外带来的且相伴多年的钢琴外,一切都很简单。

据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回忆,钱学森虽然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但他在科大只穿土布中山装,戴布帽,穿布鞋。夏天有时还戴着草帽、穿带补丁的短裤。

在饮食方面,钱学森更是没什么讲究,他一直认为“四菜一汤就挺好”。有些文学作品及新闻报道为了体现钱学森的敬业精神,经常写道:钱学森为了工作,常常一边抽烟,一边冥思苦想。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澄清:“父亲从不抽烟,也不喝酒,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钱永刚还介绍说,生活中,钱学森每天除了浏览传统大报大刊,还喜欢听听广播,但是却从不看电视。

钱学森的名言范文3

1933年,二十二岁的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读三年级。一次水力学考试,钱学森所有的试题都答对了。水力学老师金悫教授也在试卷上全都打上了对钩(√),给了他满分100分。但是,当判卷发下来以后,钱学森自己却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错:在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将“Ns”写成了“N”。于是钱学森立即举手发言,指出自己的错误,主动要求老师扣分,并把试卷退给了老师。金教授一看,果然这个小错被忽略了,于是扣掉他4分,给了钱学森96分。

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十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随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为了笼络钱学森的心,美方不但为他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而且还授予他上校军衔。但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便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选择了回国。

钱学森拒绝和放弃过的东西还有很多。1947年秋天,钱学森回国探亲期间,国民政府通过胡适邀请钱学森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被他拒绝了。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初建时,钱学森就是院长了,但后来却主动要求“降职”,成了副院长。钱学森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副主席。1992年,他致信当时的-政协主席李先念,请求辞去政协的一切职务。这一年,他还致信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请求免去他“学部委员”,即今天的“院士”称号。

“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这是钱学森对金钱的态度;“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这是钱学森对官位和地位的不屑。金钱、名誉、地位,在钱学森这里,都没有生存的市场。钱学森退休后,他给自己定下许多“原则”,谁说情都不能破。比如:不题词、不为别人的书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不出席任何应景活动、不上名人录……

钱学森的名言范文4

钱学森生前已有“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誉,不过令世人景仰的不仅是生前身后名,更是他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同国家荣辱与共的不朽精神。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钱学森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及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2007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谁能想到钱学森为祖国航天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容身之屋,竟然还不到一百平方米,而钱学森在这里一住就是50多年。反观当今学界浮躁而官僚的风气、某些学者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实在令人担忧。有网友发帖说:一代大师走了,而继承大师精神的人却寥寥无几。

【运用方向】

1. 非淡泊无以明志。钱学森能取得如此殊荣与他对名利的淡泊是分不开的,只有视名利金钱如粪土,才能潜心治学,有所成就。

2. 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同国家荣辱与共的不朽精神是学者应具备的一种科学精神。只有心系国家、心系事业才会无视名利,才能严谨治学。

3. 批判抨击社会上一些学者、科学家惟利是图,弄虚作假,甚至贪赃枉法的现象。

4. 大师精神如何传承?网友的发帖是对大师精神传承的担忧,在当今物欲社会,如何对待大师、如何传承大师精神?

【适用话题】

淡泊名利 爱国 严谨治学

大师精神 传承

【写作片段】

莫让名利毁了事业

现在的人,总是把名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且往往想用“名”来获取“利”。这样的情况,不论是在文艺界还是在科学界都也已屡见不鲜。现今的科学家为了名利而对簿公堂的事不是时有所闻吗?相对于伦琴的时代,让人难免有“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之感。

可是,并非所有的科学家都那么在乎钱。“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就是视金钱名利如粪土的人。“我姓钱,但我不爱钱”,这是他的名言。他还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就是为了能够专心搞研究。

古往今来,多少人一辈子追求的不正是“名利双收”吗?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四个字的,而真正拥有的,恰恰是那些不为这四字牵绊的赛跑者。他们往往把名利看得很淡,都认为潜心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才是人间最大的乐趣。钱学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一点。

其实,人都一样,都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但在走向成功的征途上,决不可掉进浮名虚利的陷阱。否则,你不仅会智力退化,才思枯竭,还会应了老祖宗的一句话――“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到头来,甚至连已经得到的也会统统失去!

钱学森的名言范文5

关键词:钱学森精神;士人文化传统;继承;发扬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26-02

何谓钱学森精神,2007年钱学森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当是最佳阐释:“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称钱学森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一语中的。在这一句定评中,有一个关键词需要特别关注,这个关键词便是“中国知识分子”。何谓“知识分子”?大多数人对这个词的理解是“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的人”。这样的理解未免粗疏且肤浅。事实上,对知识分子的解读恰好是深入钱学森精神的最佳切入点,我们也可以借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对自身行为和思想进行观照。知识分子首先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可以是教师、律师、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以及任何其他行业的脑力工作者。以上只是知识分子的外在标签,因为知识分子并非泛指一切有知识的人,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知识分子被称为“社会的良心”,他们除了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应该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诸如理性、公平、自由的维护者;另外,除了献身专业工作以外,知识分子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还必须是超越个人以及个人所属的小团体之上的。用以上概念来比照钱学森生平,可吻合之处颇多,钱学森自是知识分子中的楷模。但是,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钱学森是“中国”知识分子,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上述知识分子概念的阐述,是以西方近代知识分子为原型进行的解说,而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近代形成的“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上运用理性”的知识分子在精神气质与人格精神上多少存在差异。本文由于关注点和篇幅所限,并不打算探讨中西知识分子在历史渊源和思想传统上的共性和差异,只打算从钱学森这个特殊人物出发,探讨这位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默契传承。孔子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文化对人的影响,恰如这芝兰芬芳,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并决定着人的思想和言行。钱学森赴美留学之前,其父亲钱均夫留给他的字条上写着: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

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

这就是润物无声的文化影响。钱学森终其一生爱憎分明、光明磊落、百折不回,决定其人格因子的,就是他身上始终流淌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而这种血液的基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之精神。文化传统就像一种羁绊和纽带,将钱学森与这个古老而又新生的国度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在现代中国再次奏响了知识分子的“正气歌”。如若条分缕析,钱学森对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想精神的高扬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儒家精神的熏陶下,都洋溢并激励着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都贯注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与信条。这种精神的来源,自然出于孔子。孔子曾在不同场合对“士”这一群体做过如下阐释。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论语・宪问》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由此可见,孔子是努力给“士”这一群体贯注理想主义精神的,他要求每一个士人都能超越个体和一己之小群体的利害得失,摒弃物欲享受与贪图逸乐,从而发展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孔子的“士志于道”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他的学生曾在这一点上说得更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一阐释对后世“士”之阶层产生了深刻影响。每当天下无道,士人们便愈发显示出理想精神与气节力量。正如孟子所言:“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尽心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孟子・梁惠王》。

儒家先哲对士阶层的理想主义抱有极大的信念,所以孟子才说在理想面前,要用生命捍卫道义,更何论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在理想面前,也只有士可以摆脱个人经济基础而发展他的“恒心”。这种恒心,按照近代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观点来说,就是士之阶层能始终坚守其“思想上的信念。”

钱学森是在《钱氏家训》的教导下成长,那些“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以及“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的箴箴格言,他一生未曾违背,始终恪守着胸怀天下,克己奉公的理念。钱学森自认“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也说过“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在钱学森身上才看到三个舍弃: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生活回到祖国;抛却温馨的家庭生活孤身前往边疆;晚年舍弃名利拒当科协主席,不同时期的钱学森身上始终有理想主义的闪光。虽为国家取得了巨大的荣誉,他的脸上始终是亲切的微笑,保持着一份恬淡的心情。在钱学森身上,始终有“澄清天下之志”,这份读书人的理想和豪情,是对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最好发扬。

二、精英意识的弘扬

中国古代的士人,绝非单纯的知识受众或知识的占有者。既然“以道殉身”、拥有知识,那就应该凭借己之所长和自身优势,完成历史使命。这就是士人骨血中的精英意识。正因如此,士人中的优秀分子,往往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孔子就是士人精英的典型。公元前496年,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匡人拘禁,面对如此困境,孔子却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在危急时刻,没有考虑个人安危。他认为,自己是古代文化唯一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应当以舍我其谁的勇敢精神,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这种勇气,在钱学森身上也可以看到。钱学森曾说:“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艰难险阻都不可阻挡,始终“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精英阶层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作为精英阶层,隔空叫嚣“以天下自任”,仅有满腔热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过硬的能力,也就是要有道德与学问,思想与方法,这样才是当之无愧的精英。这种强烈的精英意识表现在思想上,正如孟子曾借伊尹之口的一种发扬:“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孟子自认为是芸芸众生中的“先知先觉”者,作为精英,他们的历史使命就是要用自己觉悟到的真理,去启迪和教育人民。并且自认为此种事业,“我们不做谁做?”这种大气磅礴的口气,固然有其强大的历史使命感作支撑,但是其中也有强大的知识基础和学问自信作为底气。一位知识精英,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精英。这就让人想到后世的知识分子,要么有学无识,最终沦为知识匠人,用钱学森的话来说,就是“尚未摆脱经营自己二亩地的小农意识,把自己的工作说成一门学科”,缺乏一种超越群体和时代的眼光以及使命意识感;要么则是有识无学,虽说也能喊出漂亮的标语和口号,但是无法落实到行动,也无法真正地启迪民众,救国救民,最终只能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图个虚名而已。

反观钱学森,作为知识界的精英,他将古代士人阶层的精英意识很好地进行了发扬,因为他不仅有知识自信,更有历史责任意识,这样的双重结合造就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奇迹。面对当时领导期待和外界威胁,也只有他能够义无反顾地说出“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就比外国人矮一截”这样振奋人心的话语,并用终生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知识精英的理想与信念。

作为“以道自任”的知识精英,还有一个重要品质同样不可忽视,这就是士人的铮铮风骨――不骄不媚,不卑不亢。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钱学森这一生,不知道把多少唾手可得的财富和荣誉拱手相送,却甘心在不毛之地的陋室里醉心科学研究,在朴素的生活中思索科学的真谛。无论再多的名利都无法赎买他知识精英的高贵与傲气,这一点上,钱学森让人敬佩无比。后来很多知识分子,科研条件和科研氛围都要更为先进和优越,相反科研贡献却并不让人满意,究其原因,就在于精英意识的缺失带来的人格错位和心态失衡。中科院力学所第二任所长郑哲敏在《钱学森的科学精神》中转述钱学森的话说:“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热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自私者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这一段“夫子自道”,可看作钱学森对士之阶层精英意识的最佳阐扬。

三、家国情怀的凝聚

钱学森身上最闪光的,莫过于他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国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浸润在中华民族两千年的家国传统中,并做了一次耀眼的爆发。事实上,早起春秋时期,孔子就谆谆教诲他的弟子:“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立己达人,拯救天下,孔子的言论是朴素的家国情怀的萌芽。汉末党锢领袖李膺,史称其“高自标持,欲以天下风教为己任”,又如范滂亦有“澄清天下之志”,汉末尽管朝纲废弛,然而国家情怀渐成气候。转至北宋,在积弱的国势下,范仲淹起而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终于激起了一代读书人的理想与家国豪情。晚明东林党人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在振动其时知识分子的心弦。明末清初鼎革易代之际,顾炎武旗帜鲜明地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最强音。作为士人,对于家国的这份责任,顾亭林在《与潘次耕札》中有更清楚阐发。“君子之为学业,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如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可以说,明道淑人,拨乱反正,思起而救,皆是知识分子求学为学的重大使命,其中也可看出士人在其中的一份担当和一份责任。而这种担当与责任,在钱学森的生命历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自己的国家,钱学森说过这样深情的话语:“我是中国人,我到美国是学习科学技术的。我的祖国需要我。因此,总有一天我要回到中国去的。”“我为什么要走回归祖国这条路?我认为道理很简单――革命先烈为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血沃中华热土。……再看看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们,在百废待兴的贫瘠土地上,顶住国内的贫穷,国外的封锁,经过多少个风风雨雨的春秋,让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想到这些,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丢呢?”

这些话语,都闪动着一个爱国赤子家国情怀的深情凝聚。这种情怀,也体现着民族精神在一个知识分子内心中的代代传承。钱学森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任何一个有爱国心的人读到这朴素的话语,内心都不会不受到触动。一言以蔽之,家国情怀,正是钱学森取得辉煌成就的不竭动力。

钱学森曾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面对这个让人尴尬的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深度剖析不难发现,知识分子当中的很多人,在这个浮躁社会中,都逐渐丧失了传统士人的优秀品格。而理想信念、精英意识以及家国情怀,恰恰是当今知识界不少人在随波逐流,贪念荣华,追名逐利的时代潮流中丧失的最为重要的东西。我们生活在文化传统当中,追根溯源,我们的很多精神品质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文化的基因。钱学森学贯中西,在他身上仍然有极深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只有正视传统,正视传统文化这根纽带,潜心静思,才有可能解答出“钱学森之问”;才能在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道路上真正找回民族信心。

参考文献:

[1]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2]强勇.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1911―201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黄宗煊.钱学森: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基础典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余英时.士与中国为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资中筠.士人风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钱学森的名言范文6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1955年10月,经过总理外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并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作为中国著名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他于2009年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经典素材一】

1935年,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系学习初期,面对某些美国同学傲慢地讥笑中国愚昧落后的现象,他不服气地挑战说:“中国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咱们人比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后来,只用了一年时间,他就获得航空硕士学位,为中国人争了气。

分析点拨:人活在世上,无不在为自己的生活而拼搏,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为理想为事业而奋斗,为国家之繁荣昌盛而争气。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早年的日记中曾写下了这样的誓言:“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钱学森再一次证实了这一点。

适用话题:争气努力动力爱国

【经典素材二】

1991年,中央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媒体上出现了宣传他的小高潮。对此,钱学森很不安。有一天,他把秘书叫来说道:“这几天报纸上天天说我好话,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今天的科学界,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作贡献。千万不要因为宣传钱学森过了头而影响大家的积极性。请你立即通知报纸杂志,把宣传钱学森的稿子撤下来。”

曾有不少人希望给钱学森写传记,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至于我死了后,写不写传记应由人民来决定。如果人民认为我钱学森还为国家做过一些事的话,那就是对我最高的奖励。”

分析点拨:越成功的人,越谦虚低调,反而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一辈子沉浸在自欺欺人、欺世盗名的自负与自卑中无法自拔。

适用话题:谦虚名声淡泊名与实

【经典素材三】

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接着,有人写信称他是中国的“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钱学森立即回信说:“这么称呼我是不对的,不科学的。导弹、航天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不是一两个人能搞成功的。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而我只是党领导下的这个集体中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但对于别人给他的赞誉,他总喜欢说一句话:“我不敢当。”

分析点拨:“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世上凡是有真才实学者,凡是真正的伟人俊杰,无一不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人。

适用话题:谦虚态度傲慢

【经典素材四】

改革开放后,一些美国科学家邀请钱学森去美国访问,表示要授予他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被他拒绝。有一次接到美国的邀请后,国家外交部、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向中央请示,而钱学森明确表示:“当年我离开美国,是被驱逐出境的,按美国法律规定,我是不能再去美国的。美国政府如果不公开给我,我今生今世绝不再踏上美国国土。”

分析点拨:我们需要骨气。拥有骨气,我们才会拥有完整的人格,从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铮铮傲骨,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有骨气的中华儿女,曾经为中国的屈辱抗争过,曾经为中华的崛起奋斗过。新一代的青年更应该铭记:人生在世,必须活得有骨气!

适用话题:骨气祖国脊梁

【经典素材五】

钱学森做人有四条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