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的自述范例6篇

白鲸的自述

白鲸的自述范文1

作者:潘紫仪

大家好!我是白鲸,叫豆豆。我身长15米左右,约140多吨,有250多头黄牛那么重,可以拖动快艇连续八小时游动。

其实我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在很久以前,我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变了,我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过了很长的年代,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身子成了鱼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我的身子这么大,吃什么呢?我主要吃虾和小鱼,我在海洋里游动的时候,张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须板中滤出来,我一顿就可以吃两三千多公斤。

我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我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

白鲸的自述范文2

我们还有好多“玩具”嬉耍游玩。一根木头、一片海草、一块石头都可以成为它们的游戏对象。我们可以顶着一条长长的海藻,一会儿潜泳,一会儿浮升,嘴里不停地发出欢快的声音。有时我们迷上了一块盆子大小的石头,先是用嘴拱翻石头玩,接着把石头衔在嘴里跃出水面,更绝的是我们会把石头顶在头上像杂技演员那样在水面上表演。

我们是地道的夏季旅行家,每年7月,成千上万只白鲸从北极地区出发,开始我们的夏季旅行。我们少则几只,多则几万只,浩洁荡荡地游向度假地。一路上我们一边悠闲地游玩.一边不停地表演,平时冷清的海湾、河口、三角洲顿时热闹异常。

我们很爱干净。许多白鲸刚游到河口三角州时,全身附着许多寄生虫,外表和体色显得十分肮脏,他们自己也好像极不舒服。这时它们纷纷潜入水底,在河底下打滚,不停地翻身。还有一些白鲸则在三角洲和浅水滩的砂砾或砾石上擦身。他们天天这样不停地翻身,一天长达几个小时。几天以后,我们的旧衣服丢了,换上了整洁漂亮的新衣服。

白鲸的自述范文3

[关键词] 《白鲸》;人物;情节;性格

小说《白鲸》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麦尔维尔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因描写了海上航行和纷繁的捕鲸生活,而被誉为“捕鲸业的百科全书”。《剑桥文学史》称之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海洋传奇小说之一。就其文学价值而言,亦被称为美国的《哈姆莱特》。许多评论家认为《白鲸》是“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而这部书也被认为“部分是戏剧,部分是历险故事,部分是哲学探讨,部分是科学研究,部分是史诗”。

2010版电影《白鲸》简略了原著中很多有关鲸与鲸类学以及社会批评和哲理思辨的章节,把它当作一个人与鲸生死相搏的海上惊险故事来解读拍摄的,对于电影来说,这无疑是智慧的。它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麦尔维尔小说独特的炽烈与奔放,如戏剧般激烈而狂暴。那冰天雪地的北冰洋,那黑暗的海底世界,那激烈的捕杀情节,那有着幽暗深邃眼神的白鲸,那恶魔般传奇的船长……无一不显示出磅礴的气势。本文将从影片的艺术特色、情节、人物塑造以及矛盾冲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该影片的成功之处。

一、艺术特色

影片《白鲸》秉承了原著神秘主义与宗教意味的色彩。戏剧化的氛围,扑朔迷离的神秘气氛从影片的黑白胶卷形式的序幕展开,以影像的形式给观众展现出故事悲剧结局的预言来。其一,在捕杀白鲸的过程中,亚哈的假肢丢失,他用小岛上坟墓旁的十字架作为假腿。还有就是亚哈所说的白鲸在经历了两次死里逃生之后就注定要死亡,实际上这正是他自己命运的写照,最终亚哈被捕鲸索勒住脖子落海而死。其二,就是影片展现给观众的那些不断出现的相互联系的影像——白色。白色与种种令人恐惧的白色形象相关联,如给人带来恐惧感的凶残的白鲸、亚哈船长的白发、苍白的死尸以及浓雾弥漫的大海和冰雪包围的北冰洋。影片为了强调这一点,借用一名水手之口来引起观众的注意,这名水手在看到白色巨鲸之后说“白色代表好人”,以反语来强调白鲸的恐怖。此类无法捉摸的奇异细节正是2010版电影《白鲸》与众不同的强烈魅力所在。这种暗示与宿命色彩将整部影片笼罩起来,从“裴廓德号”出海搜索白鲸到沉没,整个过程中,这种氛围都如同幽暗的海底世界笼罩在潜艇四周一样,笼罩在每个观众的心里。

影片虽然简略了原著中很多有关鲸鱼与鲸类学的描述,但观众也从海洋学女博士之口了解了一些诸如鲸的种类、叫声和生活习性等常识。比如女博士的出场就是用声音模拟器来吸引鲸鱼,同时介绍了白鲸的种类;在与白鲸的激烈搏斗当中,女博士看到了海面上的飞鸟进而警告其他海员,白鲸就在飞鸟的下方。这让观众在欣赏到电影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的艺术价值。

二、故事情节

《白鲸》原著并不以叙述亚哈船长的身世开头,而“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名叫伊什梅尔。他不仅是故事的叙述人,而且还是参与这次航行的个中人物。原著开头二十三章都是写与他经历有关的人物和事件。故事的主人公是“裴廓德号”捕鲸船的船长,名叫亚哈,他本是一个很体察部下、心地善良的人。但自从他的腿被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一条后,他的性情大变,“裴廓德号”在海上遇到了许多惊险的事。三年后,他们在太平洋北部遇到了莫比?迪克。经过三次激战,莫比?迪克终于被亚哈船长杀死,而“裴廓德号”也被白鲸撞沉,船上的人只有以实玛利侥幸活了下来并被路过此地的“拉吉号”捕鲸船就走,其余人全部被鲨鱼吃掉或被淹死……

2010版电影则以亚哈的经历作为电影的开头,电影首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冰雪包围的北冰洋,作为一名海军的亚哈以及他的潜艇遭到了一种在电影中被称为MobyDick原始生物——大白鲸的袭击,期间亚哈失去了一条腿。接以关于白鲸的各种袭击船只以及潜艇技术革新的报道,巧妙地导入故事,展开情节,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又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电影当中的“裴廓德号”不是一只捕鲸船,而是经过亚哈精心改装的拥有核武器等高科技装备的潜艇。电影直接将捕鲸作为叙事的主题,情节紧扣该主题,没有丝毫的拖沓,有的是吸引观众的扑朔迷离的线索和庞大的捕鲸场面。电影最后以白鲸和“裴廓德号”的同归于尽,只有女博士死里逃生而结束。

三、人物塑造

(一)人物出场

小说中亚哈的出场气宇轩扬,整个高大的身材似乎用坚硬的古铜塑成,在“笔直向前、固定不动、不畏惧的目光中,含有一种无限的、最坚决的、不屈不挠的神气,一种坚定不移的,永不妥协的顽强精神”。其次,他有巨人般的力量和超乎常人的坚毅。他的鱼枪曾刺中无数鲸鱼,他的技术在南塔开特也是数一数二的。他的偏执本性也随之暴露。他出海的惟一目的是追杀白鲸,宣称自己是它的“无可捉摸的罪行”的牺牲品,认为被鲸咬断了腿是奇耻大辱,要杀死它才能报仇雪恨。从登上“裴廓德号”的那一刻起,他就处心积虑地做着各项准备工作。

作为电影故事的主人公亚哈,他的出场也是经过了精心的安排。电影中的亚哈是以年轻的形象出场的,那是一个外表英俊、心思细腻、技术娴熟的年轻海军。随后在“裴廓德号”上才是亚哈的真正出场,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亚哈的假肢,随后是假肢支撑的高大身躯,饱经沧桑的脸上闪烁着一对坚毅的目光,雪白的头发映衬出岁月的痕迹,也让人联想到故事开头那冰雪覆盖的北冰洋。

电影中没有出现原著当中的关键人物伊什梅尔,而出现了一名多年对白鲸进行研究的女博士,对于捕杀MobyDick,她的态度也是在不断地转变过程中。当她听到亚哈给她提供的关于MobyDick的录音材料时,她脸上的表情从微笑变成了惊愕。她被亚哈船长“请”到船上后,她说“我不参与任何捕鲸的活动”,可当她看到一艘潜艇被白鲸袭击后海里的死尸的时候,禁不住问“为什么鲸会这样?”这种态度转变的微妙展现也使观众的态度一步步倾向亚哈。我们自动追随着剧情的展开,对全片的动机和趋势没有任何抵触。

电影中白鲸出场的时候,气势何等壮阔,可当看到它全身所插的旧矛,浑身被捆束的绳索,即便是仇恨它的人类,也未免感触到疼痛与悲凉。它的躯体是如此庞大,而它的生命所承受的痛苦也是无比沉重。可以说白鲸是最大的恶魔,也是最可怜的受害者。

(二)人物性格

影片中的亚哈是一个令人景仰、充满智慧的人。他的性格中既有偏执与疯狂的一面,又有锲而不舍、意志坚强与骄傲自信的一面。亚哈因为盲目疯狂地憎恨那条最终毁灭了他的白鲸,失去了内心平衡,在追杀白鲸的过程中,无视全体船员的宝贵生命,让他们跟着自己去葬身大海。

亚哈以近乎疯狂的仇恨和热情将与之决斗的信念铸造得坚如铁石,不杀白鲸,誓不罢休。从亚哈船长的勇气与壮举来看,他体现出来的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英雄气节和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豪迈的现实主义战士气概。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深刻揭示的: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对于船长亚哈之死,无需挽歌,只需赞歌。

亚哈性格的动人之处是他的骁勇,如同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英勇无比,敢于违抗上帝或自然。他还像普罗米修斯那样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艰难险阻达到最后的目标。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他改装“裴廓德”号那一刻开始就显露出来。

电影中描写的亚哈船长工于心计,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当船员们看到海里的死尸后,他不失时机地用激烈、激昂的语言煽动起了船员们:“就是死也要追杀它。”“让他感受我们的仇恨之剑。”“上帝也会帮助我,你们会追随我吧,有没有勇气?”当年轻的女博士表明她不想参与捕鲸活动时,他说:“我只是想阻止它的袭击。”让人觉得亚哈捕鲸并非报私仇,也不是想赚钱当富翁,而是崇高的正义的举动。在斯巴达克对亚哈船长的命令感到怀疑的时候,亚哈没有像原著那样对他施以暴力而是耐心地解释甚至是请求。他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把追捕白鲸看作他命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亚哈来说,驾驭“裴廓德号”出海是利用这次机会,实现其杀死白鲸的个人夙愿。当庞大的白鲸拖着潜艇迅速下沉的时候,斯巴达克警告他要为船上的130条生命负责,他脸上浮现的只是冷笑,可是当绳索断了,白鲸逃脱,船员的生命得以保全时,他脸上出现的却是狰狞的懊恼。这位失败的英雄坐镇着潜艇,坐镇着这部影片,使得《白鲸》充满了史诗般的气质。亚哈的偏执和疯狂注定了他的悲剧下场,他的锲而不舍、意志坚定、骄傲自信的光辉形象又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矛盾冲突

影片中的主要矛盾是亚哈与白鲸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是一位充满了疯子与英雄气质的人类,后者是为生存而拼搏的斗士。亚哈是白鲸的对立面,既是矛盾的一方也是矛盾的结合体,象征着人与自然的斗争,反映了人力图揭开自然秘密的欲望,尽管在反抗白鲸过程中,他变成了比白鲸还要邪恶的魔鬼,但在另一个层面上,亚哈又是人类反抗命运与邪恶势力的斗士。他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在人与白鲸的斗争中,影片的结尾通过象征手法暗示人是打不败的英雄,他对自己的蔑视与叛逆必然导致自取灭亡,他自杀性质的疯狂行为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影片中,白鲸既代表高洁安宁,也代表恐怖死亡,白鲸本身就是一对对立矛盾的结合,它除了外形庞大恐怖外,还具有无与伦比的充满机智的阴险,尤其是它那深邃的目光。它身上插遍了一簇簇的枪头,却还能无恙地游走。影片用一系列的报道和白鲸对游轮、飞机的几次场面宏大的袭击来衬托出它的邪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是由亚哈与白鲸两者间不可消磨的矛盾而引起的,并最终形成一个沉重而崇高的悲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电影对原著所选择的角度的阐释无疑是最恰如其分,但电影文本也确实遗失了很多原著的内容,所以仅仅依托电影来理解《白鲸》是有本质的局限性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很好地把握《白鲸》的意义与价值,在评论它时也能找一个正确的立足点,如果想真正的认识和理解《白鲸》,阅读原著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美]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M].成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 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白鲸的自述范文4

关键词: 小说《白鲸——莫比·迪克》 《圣经》 宗教意识

小说《白鲸——莫比·迪克》(moby—dick)是赫尔曼·麦尔维尔最杰出的作品。小说叙述了一位名叫亚哈的捕鲸船船长率全体船员与捕鲸水手,追捕一条叫莫比·迪克的白鲸的故事。莫比·迪克是一个令人心惊胆战、凶残狡猾的海中怪物,凡是捕鲸的渔民莫不闻风丧胆,谈鲸色变。亚哈的一条腿就是被它吞噬掉的。因此他决心捕杀白鲸,报仇雪恨。捕鲸船在大海中日夜搜捕,终于和白鲸遭遇。经过三天的追踪,白鲸终于被鱼叉标枪所击中。发狂的白鲸撞翻了渔船,船长亚哈被鱼叉标枪上的绳索缠住,一起卷入海中,最后两败俱伤,船沉人亡,只有船员伊什梅尔生还,向我们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

不少人认为《白鲸》象征着执着探寻自然界秘密的美国精神,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曲折离奇的探险小说。本文认为《白鲸》包含了更多的圣经宗教意识。

《白鲸》中大量的文学和神话暗示,取自《圣经》文学。

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亚哈、以利亚等都出自《圣经》。《白鲸》中的主要意象——大海、太阳、天空、空气、大鲸、火、鸟等,也均源于《圣经》。这使《白鲸》与《圣经》的联系一目了然。我认为《白鲸》与《圣经》更是一种互文性关系。作者麦尔维尔通熟圣经文化,采用互文性手法,将小说与《圣经》进行对照,编织作品复杂的象征之网,生成主题。本文将力图从作品命名、象征手法、文学原型这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解读。

1.作品命名中圣经原型的引用

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巨鲸与《圣经》典故的联系密切,是大海魔王或海中怪的同义词。作品开篇“选录”就选取了五段《圣经·旧约》中有关海中这种“大鱼”的记录:

上帝造就大鱼。

——《旧约·创世纪》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

——《旧约·约拿书》

作者麦尔维尔的意图是使人明白,在圣经文化中,大鲸既是恶魔般的巨兽,又是上帝引以为荣的造物,是上帝神力的象征。接着,作者在“选录”的最后两段选取《南塔开特歌谣》:“孩子们,快快活活,别无精打采,勇敢的标正在打大鲸!”和《鲸歌》:“这条罕见的老鲸呵,置身在狂风暴雨中,海洋就是它的家,既然强权就是公理,它就是强权的巨人,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之王。”与之对照,折射出西方文化精神和思想实质的内核。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小说取名《白鲸》不仅是要保留它的原型意象,而且要存有新意,造成一种混合象征。

在《白鲸》中,船长亚哈为了复仇,用尽手段诱使水手们同他一起在茫茫大海上追杀白鲸,最终导致船毁人亡。小说中的亚哈与亚哈王有着相似的性格、命运。《圣经》中的亚哈王性情傲慢,一再违背上帝的诫命。船长亚哈也是一位帝王般的人物,性格孤傲,不断与上帝为敌。他声称:“如果太阳侮辱我,我也要戳穿它。”他决心“要到天涯海角去追击它,直追得它喷出黑血,落尽鱼鳍”。亚哈追杀白鲸就是追杀上帝,是一个真正敢于反抗上帝的恶魔般的人物,也是上帝谴责和诅咒的对象。他将白鲸视为一切恶的化身,执意追杀白鲸。而白鲸是上帝引以为荣的造物之一,他与船员们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中追杀它,就是反抗上帝,就是走向灭亡。

2.《白鲸》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许多人物景观几乎都具有多层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多重奇谲的象征事物来表现他对哲学、社会、宗教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首先,陆地和海洋是小说中一对相反相成、内蕴丰富的象征物。一方面,陆地象征着安闲舒适,海洋象征着凶险莫测;陆地代表着封闭自足,海洋则代表着冒险求知。另一方面,陆地也象征着使人丧失精神生活的人类文明,而海洋则代表未受人类文明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保留地。与此相映,航海远行既可象征探索与发现的心灵历程,又可象征返璞归真的精神之旅。

其次,从白鲸莫比·迪克的象征意义来看,莫比·迪克是一条带有传奇色彩的白色巨鲸,小说就以这条巨鲸的名字命名。“异教徒水手把它当成海怪,亚哈把它当作自己的仇敌”。“白鲸”在这里成了一种超然的对人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力量。它又被人理解为世间一切“恶”的化身。白鲸同时又是上帝神力的象征,“在它那硕大柔和的头顶,由于它那无法言传的沉思默想而挂着一顶雾气重重的华盖,而这种雾气……你有时看得到又被彩虹耀得光辉灿烂,仿佛上天已经批准了它的思想似的”。白鲸还是大自然的化身。这样,小说的象征意义表明:人类如果一无止境地疯狂掠夺大自然,必将被大自然所埋葬。

3.作品的圣经“文学原型”

创世纪篇中上帝三天造海,造出人之后,人在地上罪恶滔天,于是神想毁灭他所造的万物。但由于挪亚是个义人,敬畏神,因此在洪水来临之前,神要存留他的一支血脉,并吩咐他造方舟,得以在洪水中存活。所以说,“挪亚方舟”暗示了人类需要经过“死亡—重生”的轮回仪式,暗示人类世界由无序趋于有序,人与人、人与上帝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在《白鲸》中,“裴廓德号”就是“挪亚方舟”,在茫茫的大海中寻找生命的价值。它载着水手们的希望和企盼,渴望在捕鲸之后能再回陆地,过上理想的生活。

撒旦在《圣经》里是魔鬼的意思,他引诱人背离神,任由自己的欲望行事。在《白鲸》里,亚哈、巴别塔和撒旦有着密切的联系。亚哈船长受到撒旦的引诱,不顾船上其他水手的死活,只为满足自己的复仇欲望。巴别塔是人为荣耀自己,建巴别塔的结局是口音变乱了,人无法达到宣扬自己之名的目的。亚哈杀白鲸就像古人建巴别塔一样,试图想神一样了解一切,通过杀白鲸来荣耀自己,但结果只能是淹没于海底之中。

十字架也是《白鲸》中时常出现的意象,它对小说的主题有深化的作用。在《圣经·新约》中,四大福音书都描写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在督教文化中,十字架是上帝与邪恶力量决定性的最后争战,尽管耶稣表面上失败了,但是他的复活表明对罪和死亡的全然得胜,基督徒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彰显了上帝对世人的爱。“裴廓德号”在海上航行,船上的人是要去献祭的“羔羊”,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伊什梅尔在灾难中存活,如同复活一般,成为“唯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的人。其中的“你”书中没有明确的所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麦尔维尔借伊什梅尔说出人必须与自然和好,主宰自然的是上帝,宇宙的秘密就是要与上帝和好。

4.结语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麦尔维尔熟谙《圣经》,成功地引用《圣经》原型,使作品延续并发展了《圣经》原文的宗教意蕴。实际上,对于“白鲸”的象征意义众说纷纭:有人把它看作“善”的象征,有人认为它是“恶”的体现,还有人说它是不善不恶的永恒的大自然的代表。在作者的笔下,“白鲸”颇有神秘主义色彩。我们可以把亚哈看作是人类罪恶力量的代表或邪恶人性的化身。而亚哈的仇敌白鲸,作为神秘的超自然的存在物,被看作是上帝用来惩治邪恶者的工具。白鲸与亚哈的斗争就成为服从神意与反叛上帝、善与恶、欲望与抑制之间的冲突。小说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还有很多,这种写作手法使这篇小说意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2]江玉梅.与上帝摔跤——浅析《白鲸》的宗教意识.南昌高专学报,2008,23,(4).

白鲸的自述范文5

关键词: 《白鲸》 莫比狄克 象征意义

一、引言

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与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齐名。梅尔维尔身前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20年代,梅尔维尔的价值才被美国文学界发现,其中他的《白鲸》(Moby Dick)被英国作家毛姆认为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梅尔维尔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昂利·霍德华说:“有多少深深卷入人生矛盾,并且敏感的足以卷入一件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精神矛盾中的读者,这部书就有多少种含义。要给这部书硬加上准确的、正统的、权威性的意义,就等于摧毁本书活生生的持久性、也摧毁了它带给读者的激动,而这种持久性暗示性和刺激性正是这部小说的明显特点,也就是梅尔维尔文学技巧的精髓。”

二、《白鲸》内容简介

《白鲸》讲述了具有40余年捕鲸经验的船长亚哈(Ahab)带领船员乘着“裴廓德号(Pequod)”捕鲸船追击白鲸(Moby Dick)的故事。

船长亚哈一次在与一群鲸鱼搏斗时,不慎被一条凶猛的白色鲸鱼咬掉了一条腿,这条躯体庞大的白色鲸鱼被水手们称为“莫比狄克”(Moby Dick)。船长为了报仇雪恨,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捕杀莫比狄克。他凭着经验和直觉判断出了莫比狄克的位置并率领船员长途航行,沿途穿越了大西洋、印度洋等,他们在途中遇到了很多返航的捕鲸船,对方都极力劝阻亚哈放弃捕鲸计划,因为白鲸凶狠,伤亡会很惨重。但是,亚哈毫不动摇,坚决要捕杀莫比狄克。尽管裴廓德号船遭到风暴造成的严重损坏,但是亚哈要求船员继续前进,终于历经艰难险阻,找到了莫比狄克。经过几天几夜的奋力搏斗,亚哈用尽全身解数将鱼叉捅进了莫比狄克的腹部,这致命的一刀让莫比狄克丧命。由于捆绑鱼叉的绳索绕在亚哈的颈部,在莫比狄克奋力挣扎的时候,把亚哈甩进了大海,与此同时也把裴廓德号船撞翻,全体船员因此落海丧生,只有以实玛利(Ishmael)获救,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

三、白鲸莫比狄克的象征意义

《白鲸》是美国文学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的一个典型。主要形象白鲸莫比狄克是小说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角色之一,而且它的象征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白鲸是人世间一切“恶”的化身。在亚哈和船员与白鲸搏斗的过程中,白鲸在大海里闹腾,让亚哈和船员受尽折磨,表现出了它的阴险和狡猾。它使人们抓狂、痛不欲生,甚至可以摧毁人们的意念和生命。它就是黑暗中的恶魔,让人们心惊胆战而又无法摆脱。这就是莫比狄克——一切邪恶的化身。

其次,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白鲸,莫比狄克象征着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者相对立的那种力量,它是人产生矛盾的对立面。白鲸的力量深不可测,人们无法捉摸,作者通过描写白鲸反映当时社会中资本主义力量的强大,不可控制,又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惶恐和不安,同时也体现出他对处在这一变动时代的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和对人类处境的深切关注。

最后,白鲸还象征大自然中神秘莫测而且不可征服的力量。白鲸威力无穷,它可以任意摆布人们的生命,一个翻滚,足以使一艘船沉没海底。白鲸所拥有的白色也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人性和自然中纯真的特性。与白鲸抗争,就是同大自然对抗,与命运对抗,结果必然灭亡。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也永远无法战胜大自然的力量。然而,亚哈船长不顾一切地报复白鲸,就是人们不加节制地破坏大自然:乱砍滥伐,滥杀动物。人们虽然可以获得眼前的利益,可以暂时性地征服大自然,但是长久下去,必定只有死路一条,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应,就像亚哈船长一样。人们应该善待大自然,遵守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船长亚哈的象征意义

船长亚哈的象征意义极为丰富,他的名字来自《圣经》中一位无恶不作的以色列君主。他的名字就象征着邪恶,是暴力和仇恶的代表。他自私傲慢,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顾船员的感受,一意孤行,强制命令船员追杀莫比狄克,把船员的生命完全置之度外。从这一层面来讲,他就是自私自利、偏执冷血、暴力邪恶的象征。他和白鲸的冲突象征着人类与大自然的冲突;他对白鲸的复仇象征着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白鲸最终反抗,亚哈和船员几乎全部死亡象征着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我们从船长亚哈身上同样看到了另一种品质,他坚韧,敢于与邪恶对抗,敢于挑战命运,敢于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斗争。他的这一品质是真正的英雄。在与白鲸搏斗的过程中,他奋勇向前,毫无畏惧,但同时因为无视自然的规律而最终失败,成为大自然的牺牲品。亚哈是善与恶、美与丑并存的人物。

五、捕鲸船裴廓德号的象征意义

裴廓德是美国印第安人一个种族的名字,是被美国白人殖民后消灭的一个种族的名字。裴廓德号这个名字本身就预示着死亡。裴廓德号的远航象征着人类漫长的征途。裴廓德号捕鲸船其实也是世界的一个缩影,船长亚哈和来自四面八方的船员们在这艘裴廓德号船上相聚、一起航海,实则意味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相聚在同一个世界,一起生活,一起奋斗,裴廓德号船就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这艘船浓缩着人类的智慧和力量,人们在一起共享欢乐、共渡难关,结下了深厚友谊。正如船员们呼唤:“让我们彼此都捏在一起吧;让我们把我们自己一起融化在这乳油交融的友情里吧。”

六、结语

《白鲸》是一部社会生活内涵和艺术内涵都非常丰富的小说。作者梅尔维尔结合社会现状,多处运用象征手法,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19世纪北美渔业捕鲸员的生活,全面而细腻地刻画了追杀白鲸莫比狄克的过程。总体来说,这部小说寓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白鲸的自述范文6

[关键词] 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中心;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

一、引言

《黑暗的中心》(Heart of Darkness)是20世纪英国文坛成就辉煌的先驱者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的重要作品之一。而《白鲸》(Moby-Dick)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Melville)(1819-1891)的代表作。两位作家用自己杰出的作品通过描写离奇曲折、充满异国风光与浪漫情调的历险故事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同时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开掘。两位作家以艺术家的良知和崭新的创作方法试图描述海洋世界中的生活以及过了大半辈子孤独生活的纯朴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并试图描述似乎只有在船上才会产生的感情。他们也探索人生道德的哲理,探索人生的旅途,进行探寻自我的尝试,探寻潜藏在一切表面现象之下的内在真实,表现对人类命运的深沉的忧患与对弱者的深刻同情。两部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人道主义思想。两位作家考虑的是善与恶、生与死、爱与恨、文明与原始、信与疑等人类生活中的永恒问题。

他们对小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人说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是“英语文学中半打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甚至有人把这篇只有百余页的作品与“但丁的《神曲》和班扬的《天路历程》这样的辉煌巨著媲美。”《黑暗的中心》被一些文学界权威誉为本世纪以来最深刻有力的一部中篇小说。康拉德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先声。《黑暗的中心》对自我精神和潜意识世界的探索,已成为20世纪现代小说的一个普遍母题。而评论家理查德・蔡斯认为麦尔维尔的《白鲸》是“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而且,在1919年以后,《白鲸》成为公认的杰作并誉为是时代的镜子,“变动的时代的一切变动的思想和感情在这里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麦尔维尔在美国文学史上的赫赫名声是和他的长篇巨著《白鲸》紧密联系的。劳伦斯在其《美国的古典文学研究》中宣称:“这是一部伟大的书。”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昂利・霍德华说:“有多少深深卷人人生矛盾,并且敏感得足以卷入一件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精神矛盾中的读者,这部书就有多少种含义。要给这本书硬加上准确的、正统的、权威性的意义,就等于摧毁本书活生生的持久性、也摧毁了它带给读者的激动,而这种持久性、暗示性和刺激性正是这部小说的明显特点,也就是麦尔维尔文学技巧的精髓。”

康拉德和麦尔维尔属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他们在思想和创作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之间既有意蕴深长的对比。亦有不少微妙的相似之处。特别是两位作家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展现的故事情节、小说的主题思想、作品的创作技巧和写作手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把这两位伟大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能够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发。

二、两部作品都是自传性的浪漫的历险故事

《黑暗的中心》是康拉德根据他本人1890年的刚果之行的真实见闻和感受写成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马洛是康拉德的代言人。故事通过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马洛船长对库尔兹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条线索是经理对库尔兹的嫉恨和迫害,最后库尔兹死亡,经理的阴谋得逞,而马洛的追求幻灭了。《黑暗的中心》具有浪漫的历险故事的全部外在标志:恐怖、神秘、异国风光、逃跑、追踪、伏击等。所以,《黑暗的中心》从表面素材来看是自传性的浪漫的历险故事。

而《白鲸》,如同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一生一样,是富有浪漫和冒险色彩的。麦尔维尔是在1841年上“克希涅特”号当捕鲸水手的。三年半的海洋经历后来成了麦尔维尔小说的宝贵素材。这一段生活在他的自传性的浪漫探险探奇的长篇小说《白鲸》中得到充分体现。《白鲸》中的主人公以实玛利是麦尔维尔的代言人。麦尔维尔对任何问题的思考通过以实玛利的思想活动反映出来。《白鲸》描写的是一艘名叫“裴廓德号”的捕鲸船在船长亚哈的带领下追击白鲸的故事。《白鲸》也是一部离奇曲折、充满异国风光、塞万提斯式的浪漫的历险小说。

三、两部作品的主题比较

从作品的主题来看,两部小说均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探险故事。两位作家都借助“悬念”在更深的层次上表现内在的思想内容从而表现“迫寻”的主题。《黑暗的中心》中的“悬念”就是库尔兹。康拉德通过描写马洛对库尔兹的追寻这一简单情节来展现小说复杂而深刻的主题。而《白鲸》中的“悬念”就是白鲸奠比・狄克。麦尔维尔则通过船长亚哈对于白鲸莫比・狄克的追捕为小说复杂多端的主题服务。《白鲸》的思想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了人的自我发现与认识、人与自然界、人与上帝、人类对最高真理的认识与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观臆想与客观现实的冲突。麦尔维尔通过提出这些问题来反映处于变革时代的人们头脑中变化的思想。

1 《黑暗的中心》的主题分析

《黑暗的中心》是诗歌化了的小说。康拉德在这里结合了诗歌和小说两种追寻,具体与抽象浑然一体。马洛成了“寻找圣杯的骑士”在黑暗中“追寻”真理。如果从更深层来探究小说的主题,我们可以从三个主要的侧重点来分析。

(1)企图了解自我的尝试。《黑暗的中心》是“企图了解自我的尝试”。它又是康拉德对自我精神和潜意识世界的探索。《黑暗的中心》从代表善的马洛身上探索到了代表恶的库尔兹,正是马洛潜在的自我的外化,马洛的追寻是自我的心路历程。

(2)对于文明与原始的矛盾冲突及其产生的结果的探究。马洛在原始与文明的冲突中,或西方(欧洲)与东方(非洲和马来)的冲突中反观西方文明,揭示人对文明普遍传统价值的忠诚和个人本性的诱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探究文明对人类有多大的约束力”是《黑暗的中心》所展现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3)人道主义道德观的探寻。康拉德在《黑暗的中心》中不是去揭示掠夺者与被掠夺者之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是抽象地把代表旧时道德理想的人道主义与现实的殖民主义相对立,他认为殖民主义的最大罪恶就在于它毁灭了人道主义的道德思想。因此,作品把早期的库尔兹塑造成了一个在殖民主义现实中假设存在的人道主义的化身,以此再现人道主义在殖民主义掠夺中的消亡。

2 《白鲸》的主题分析

麦尔维尔在《白鲸》中写海、写鲸、写船长亚哈对白鲸莫比・狄克的追击和斗争主要是为小说复杂多端的主题 服务的,是表达人与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之间、服从神意与反叛上帝之间、善与恶之间、欲望与抑制之间的冲突。是人同自然和命运相抗衡的噩梦。“裴阔德号”的航行也可以看做是人生旅程的追寻过程。《白鲸》是作者对社会和人类认识的全面总结。《白鲸》的基本主题也可以从以下三个侧面反映。

(1)人的自我发现与认识。评论家牛顿・阿尔文(Newton Arvin)等人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部小说。他们对《白鲸》进行了仔细的剖析,也进行了广泛的引证,认为船长亚哈追猎白鲸是“一种反抗的伊特(ID)与一种压迫性的文化上的超我(superego)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自我”是人在具体现实中存在的处境与状况。任何对人的存在处境的考察与把握都只能从“自我”的具体语境关系入手。这正是麦尔维尔在《白鲸》所表达的主题之一,即反抗的自我与一种压迫性的文化上的超我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2)“真”的探索和追寻。《白鲸》中的叙述主人公以实玛利其实是一位观察者,而不是一个参与者;他超越了善与恶的纠葛,而致力于对“真”的探索与追求。所以,在与白鲸的最后较量中也就只有他能成为惟一的幸存者。

以实玛利想获得的与其说是鲸油,不如说是知识:他获得了许多关于航海、鲸鱼等海上知识以及捕鲸的方法、手段、过程和如何获取鲸油等许多捕鲸业的知识。有人也曾说麦尔维尔通过以实玛利让我们看到了“最优秀的航海小说”以及“19世纪捕鲸业最生动的纪录片。”

(3)人道主义道德观的探寻。麦尔维尔在《白鲸》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人类命运的深沉的忧患和对弱者的深刻同情的思想。他试图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血腥来源,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反映广大捕鲸工人的悲惨命运。作品中处处闪耀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芒。麦尔维尔通过不同的侧面,用充满同情的笔调描绘了捕鲸工人艰辛的生活和悲惨遭遇,记录下了他们的屈辱和痛苦,抨击了人间的不公正与非正义,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麦尔维尔的人道主义思想,还体现在对那些备受压迫的黑人、印第安人的同情上。作者将魁魁格和美国第一任总统以及俄国沙皇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值得人们同样的尊敬,这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人人生而平等的人道主义思想。

四、两部作品对于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黑暗的中心》被一些文学界权威誉为“本世纪以来最深刻有力的一部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多层含义的象征主义手法来表达人心的黑暗。在《黑暗的中心》中,他就以高超的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从无情流逝的时间中获取某些有意义的生活片断,用真切的描写将它展现在人们面前,并透过它的运动、色彩、形状及所包含的寓意,揭示出隐藏在事物内核中的真理,使人能准确无误地明了其象征指向。《黑暗的中心》的主人公库尔兹是黑暗心脏的中心,马洛的目标是找到库尔兹,而库尔兹处于大陆的深处,被丛莽、大河和黑人们包围着。《黑暗的中心》的“中心”是指形似心脏的非洲大陆,特别是它的心脏地区刚果河上游,又是指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人的潜意识与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海洋与陆地的对立象征着自然与社会的对立。在陆与海的矛盾中,康拉德倾向海,他的语言浸透着海水。康拉德认为,海与原始一样成了洗濯文明的污浊的神圣东西。他认为,陆上的社会对人们存在着一种束缚的力量。人们与海的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关系,人们与陆地的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结果船成了小社会,社会成了大船。不过,陆和海是相连的。割断社会与自然的联系是办不到的。

麦尔维尔的《白鲸》也是一部象征主义小说。面对《白鲸》,我们仿佛落入了一张象征之网。《白鲸》这本书所展示的也是一种文化,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分析和阐述《白鲸》的复杂、深奥、多重的象征的社会意义、宗教意义。小说的永久的魅力以及它的超越时空的意义与价值也就在它的更为复杂、更为微妙、更为深层、更为隐秘的白鲸莫比・狄克和船长亚哈这两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白鲸》是一部象征小说。这部小说的更为复杂、更为微妙、更为深层、更为隐秘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白鲸莫比・狄克和船长亚哈这两个形象身上。

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白鲸的象征意义,它就等于资本主义制度。白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象征着那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象征着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者相对立的那股力量。白鲸这个尚不被人理解而又威力无穷的怪物,实际上是作者对资本主义强大的生产力既感到不可理解又感到恐惧不安的心理的真实反映。也表现出他对处在这一变动时代的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以及他们处境的深切同情。

在《白鲸》中,麦尔维尔对陆地与海洋进行对立的比较,使它们代表明显的象征意义:陆地是有限的,但象征着安闲舒适;海洋是无边无际、变幻莫测的,象征着凶险。但海洋是生命的源泉,代表了深奥难测的生活;象征必须面对人生途中的凶险,人们才能获得对生活的充分理解:陆地代表着封闭自足,海洋代表着冒险求知。只有在精神上、理智上冲出有限的疆界,才能求得新知;而出海冒险则剥夺了人生的安乐。

五、结语

通过对康拉德和麦尔维尔以及他们各自的作品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两位作家既有意蕴深长的对比,亦有不少微妙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在这两部作品中展现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作品的创作技巧、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的自身经历不同。艺术主张有异,因而同为表现“追寻”主题的作品,却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同样地使用了象征手法却有着相异的意蕴。我们从比较中看到,《黑暗的中心》与《白鲸》的确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两位作家既是如饥似渴的观察家,又是在内心情感激烈冲突中寻找真谛的伟大作家。他们不是道德虚无主义者。也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论者。他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反映变动时代的一切变动的思想和感情,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开掘,对自我精神和潜意识世界进行不断的探索和追寻,寻找着拯救道德和信仰的途径。

而且,比较研究两位伟大的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世界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科学的发展如果用于邪恶的目的则能放纵人性中固有的向恶的倾向,人类杀人的武器也越来越先进,人类被自己毁灭的悲剧也就愈迫近,并且愈无法避免。人类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必将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面对的是不可理解、无法把握的世界。当代社会和人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物质世界压迫和排斥精神文明,现代社会的动荡,人们面临着很沉重的生存和精神压力,人的异化、传统价值观的失落、亲情的淡漠和家庭的破碎等许多社会问题。人们精神上的自我肯定遭到动摇而产生的焦虑和担忧使人们无法认识自己的生命意义究竟在哪里,因而感到生活空虚,精神上陷入了失落与苦闷的深渊。人们对于爱与恨、生与死、罪与罚、善与恶、信与疑等许多矛盾问题进行不断地思考并感到困惑。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