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古诗范例6篇

夜书所见古诗

夜书所见古诗范文1

林散之草书《李白诗 夜泊牛渚怀古》,尺寸为311×110㎝,约30平方尺,落款林散耳,盖有“林散之印”和“大年”两方印章。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全。作品内容是: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草书作品《李白诗 夜泊牛渚怀古》是林散之先生的神品之作,堪称“诗书二妙”。

一妙为诗也

《夜泊牛渚怀古》是“诗仙”李白的名作。诗中说的牛渚,就是今天马鞍山的采石矶。兵家要地,三国时期的周瑜曾屯兵于此,东晋的镇西将军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地方。相传李白在此投江捞月,现建有李白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高。立意高深,音流弦外;写出真情,言尽实感;吟景咏物,自然神妙。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情感融二为一,人景一体,讲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讲你,命运不同,气息相关。“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袁宏有那样的机遇,为谢尚所识拔,而自己则没有。正是这望秋月思古人所带来的声声叹息。李白自认为虽有旷世才华,却没有人能够赏识。谢尚远矣,古虽有之,于今则无!这“空忆谢将军”,实在是难以言说的惆怅。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诗的结尾是这惆怅情怀的无限延续。明天又要扬帆,开始新的旅途。匆匆过客,恰如人生。秋是时间流逝的见证,故自古有悲秋之主题,此纷纷飘落的枫叶,是对人生苦短的感悟。

林散之先生特别仰慕李白,喜欢李白的诗。林散之是历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可与“诗仙”李白媲美。《林散之诗集》36卷及编外集6卷,共收录诗作2000多首。或纪游,或咏史,或吟物,或论艺。启功称赞为“无雕章啄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特别是论书的诗作,见解独到,有的已成为至理名言。我们大家都知道林散之先生是“草圣”,书法名声鹤立中外,世人仰望。可是,林散之先生并不认为自己的草书最好,反而认为一生在写诗上用的功夫最多。诗、书、画三者之中,诗第一位,画第二位,最后才是书法。他曾给自己写过碑文:“诗人林散之。”林散之先生谢世前要求安葬在马鞍山采石矶,与“诗仙”李白为邻。可见,林散之先生对诗是如此之热爱。1989年12月6日,林散之在南京逝世,安葬在采石矶太白楼之旁小九华山麓。1991年10月15日,林散之艺术馆在采石矶公园落成并开馆。这正是: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留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

二妙为书也

1977年,林散之先生创作这幅巨幅草书《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这幅草书作品的线条有张旭、王铎的浑厚,有怀素、鲁直的刚挺,还有王羲之的典雅。当然,最多的还是林散之先生自己特有的含蓄绵柔,柔中有刚,老辣毛涩,圆劲飘逸,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虚中见笔,枯中显润,这种线条的表现形式就是草书美,这种美是独特的美,超清越明,直逼宋人。

林散之的长子、著名书法家林筱之说:“家父创作草书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着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草书《李白诗 夜泊牛渚怀古》是前一种情形,正是这种丰富而又微妙的变化,作品展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磅礴雄伟的气势,奔放飘逸的姿态,画沙折股的笔意。

我们在欣赏这幅书法时,还惊叹于林散之先生对墨色的考究。“西”、“余”、“能”、“明”等,边上是淡墨,里面是浓墨,淡墨浓墨,对比强烈,特别是“余”、“明”,这些浓而不滞、枯而不瘠、润含春雨的精彩之处,让人佩服不已。正如明代才子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讲叙的那样:“枯燥重湿,浓淡相间,盖不经意肆笔为之,适符天巧,奇妙为焉。此不可以强为,亦不可以强学……工夫精熟,久乃自然。”

林散之先生对笔法墨法的理解和掌握正是如此,是“工夫精熟,久乃自然”,是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不断实践、勤于博学的升华,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晶。你看这幅作品的局部,墨色淋漓、脉血贯通的磅礴气势,淡而意远、静之境深的人文思想,流露精神、神韵独具的书艺效果,真真切切地呈现在这幅精美的草书作品之中。

这幅草书作品先后6次著录:《林散之书画集》、《林散之研究》、《林散之艺术馆馆藏精品集》、《林散之书法集》、《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以及《华人时刊》杂志2013年第6期。

草书代表作《李白诗 夜泊牛渚怀古》,现由李白纪念馆永久收藏。

(作者系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夜书所见古诗范文2

一、对比,把握哲理诗意

哲理诗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并不鲜见,但让学生正确解读哲理诗,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尤其是《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类和读书有关的古诗,学生在把握上存在着理解难度。为此,我先展开对比,让学生将两首诗做一个整体比较。

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首先从诗人来说,《冬夜读书示子聿》的作者是陆游,《观书有感》的作者是朱熹,同为宋代著名诗人。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将两位诗人的生平资料进行比对。陆游为宋代爱国诗人,其诗作大多书写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南宋无能者的痛斥。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一生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

这两首诗的内容有何异同?《冬夜读书示子聿》从题眼可知,这是一首写读书的古诗,是陆游和儿子谈读书的诗,而《观书有感》是朱熹对读书的一些感悟,讲的是自己瞬间的体验。

在说理上,这两首诗又有何异同?从共同点上来说,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冬夜读书示子聿》从教导儿子的角度,讲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观书有感》则从自己的瞬间领悟入手,体验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思。

这两首诗的哲理含义有何不同?陆游通过实例告诉儿子,读书是知行合一的,既能读到真知又要实践真知,否则便是空纸一文,毫无用途。《观书有感》中,朱熹感悟到读书能够使人明智,可以使内心的湖面清澈如镜,让一个人保持聪明和睿智。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梳理了两首古诗的异同,从整体上把握了哲理诗的含义,从内容上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拓展,丰富哲理诗韵

古诗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会默写,背诵古诗,而是要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诗韵的熏陶,思维得到发展,将哲理渗透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要想做到这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就要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

“这两首古诗中,你理解最深的有哪句话?”学生从《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找到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是陆游举出例子以告诫儿子。我从古诗的第一句抓起:“‘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通过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有学生想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也有学生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么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哪个字眼能够表明读书的真髓?学生从“纸上”和“躬行”找到这首古诗的关键所在,纸上代表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只有将理论付诸实践,才能收获真知,否则便是肤浅的说辞,对积累知识毫无益处。

在《观书有感》中,何谓活水?从诗的字面意思来解释,那是半亩方塘的源头,是清澈的源流所在。在古诗中,大学问家朱熹难道仅仅只是在谈论方塘的清澈,追问方塘的源头吗?并非如此,作者如此追问,是以方塘的清澈象征人的睿智,以此阐释读书之于活水的关系:正因为不断地读书,才能用知识武装自己,使自己获得滋养,更明智。

三、存疑,延伸哲理诗韵

古诗是语文阅读教学园地里的花朵,每一朵都有着异常丰厚的积淀,学生一旦走进诗境,领悟到其中的意蕴,必能拓展思维。为此,我引导学生从唐诗谈起,进行研究比对,看看《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这两首古诗有何特征,与此种诗歌类似的还有哪些古诗。学生认为,这两首诗的哲理意蕴非常丰富,之前学过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有着丰厚的哲理意蕴,与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还有《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么,还有哪些诗能给人这样的感悟呢?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继续探索,我让学生在课外多找相关的古诗,进行自主探究,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己体会。

哲理诗的丰富内涵,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认为可以将哲理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如谈到读书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用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谈到要积累丰富的知识,荡涤自己的心灵,就要用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因为疑问,学生有了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获得了语文探究的能力,打开了走进语文殿堂的大门。

夜书所见古诗范文3

1.乱花渐欲迷人眼,。

2.,江春入旧年。3.日月之行,。

4.《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5.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英雄,他有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在《观沧海》中他用 , ; , 。四句诗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雄伟景象。

6.在学习中,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言 , 7.“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含有一个“月”字的上下句 ,

8.曹操《龟虽寿》中表明自己远大志向和抱负的四句诗是: , ; , 。

9.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0.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描写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的诗句是 , 。

11. 在我们所学的《论语十则》中,孔子告诫弟子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的两句名言是 , 。

我们要,向先进人物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的学识与修养,12. 工作学习中,

见到不好的人与事,还应该“ ”来反省自己。(用《〈论语〉十则》文中的语句回答)

1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朋友的诗句是: , 。

15. 近几年美国颁布各种法规促使国内安定和平,却插手别国内政,制造矛盾。对此,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劝诫美国政府。

16. 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请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句与“儿童”有关的完整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从你所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句与“亲情”有关的完整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君问归期未有期, ,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0.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2. 潮平两岸阔, 。

23. 《过故人庄》诗中写出了农村优美风光的句子是 , 。

24. ,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7. 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8.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9. 《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子是 。

30. ,小桥流水人家。31. 秋风萧瑟, 。 32. ,风正一帆悬。 ,江春入旧年。 33. 《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有成效,所以他说:

“ , 。”

35.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6分)

①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阐述光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严冬的人生哲理的名句是 , 。

④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⑤故乡是人生之根,请写出一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名句。

36.《钱塘湖春行》中写花草生机勃勃的句子是 37.《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是,。38.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请写出与这段话意思相同的两句诗。 , 。

39.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商女不知亡国恨, 。

40.,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 41.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 。

42.人们常用朱熹的两句诗,。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参考答案

一、1、浅草才能没马蹄 2、海日生残夜 3、志在千里 4、断肠人在天涯

5、日星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7、略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9.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 略

13.却话巴山夜雨时

1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5.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6。潭影空心人

17.18 略 19。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20.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21.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心人

22.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23.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24. 开轩面场圃25. 几处早莺争暖树26. 何当共剪西窗烛27. 山岛竦峙

28.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9.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0. 枯藤老树昏鸦

31. 洪波涌起

32. 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3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4.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5.按要求工整地默写。①学而不思则罔②谁家新燕啄春泥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④巴山夜雨涨秋池⑤示例: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6.终为灰土 37。还来就菊花 38。隔江犹唱后庭花

39.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似曾相识燕归来

40.莫言下岭便无难 一山过后一山拦

41.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一滩鸥鹭

42.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43.若出其中 44。风正一帆悬45.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46.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7.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夜书所见古诗范文4

关键词:传统;现代;新诗;意境;沈尹默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81―04

1918年1月《新青年》四卷一期发表了沈尹默、胡适、刘半农三人九首白话新诗,其中沈尹默著有:《鸽子》、《人力车夫》、《月夜》,自此而后到1920年,沈尹默在《新青年》上又陆续发表新诗《落叶》、《除夕》、《月》、《公园里的二月蓝》、《三弦》、《生机》等共18篇。在沈尹默的新诗中,我们发现被新文学革命一开始就否定了的古典诗歌传统,又在新的时代内容中焕发出生机,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努力地对话而不是对抗,融古发新的艺术追求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亲密接触。

在沈尹默的十八首新诗里,我们总能感受到强烈的意境感染力,渺小的人事物景背后,散发出的是充沛的真情实感,使得诗歌充满了审美张力。特别是这些诗歌产生在新文学革命的文化背景下,以一种新颖的语言形式,传达着新时代的生活诉求,更加反衬出沈尹默新诗融古发新的美学特点。周作人较早看出了这一点,在为刘半农的《扬鞭集》作序言时,他以直感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那时做新诗的人实在不少,但据我看来,容我不客气地说,只有两个人具有诗人的天分,一个是尹默,一个是刘半农……尹默觉得新兴的口语与散文格调不能很亲密地与他的情调相合,于是转了方向去用文言……他的诗词还是现代的新诗,它的外表之所以与普遍的新诗稍有不同者,我想实在只是由于内含的气氛略有差异的缘故。”[1]周作人所谓的“内涵的气氛”只得到底是什么?在这里,我们选取沈尹默两首被称为新诗初创时期的杰作《月夜》和《三弦》来分析之。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新青年》四卷一期1918年1月15日)

三弦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遮拦,让他直晒在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门大院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的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新青年》五卷二期1918年8月15日)

《月夜》是一首即景小诗,短短四句却在新诗坛上引起莫大的反响。1919年被收入《新诗年选》,编选人康白情评价说《月夜》“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第一首散文诗”,认为“第一首散文诗而具新诗的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2]。胡适说《月夜》“几百年来哪有这样的好诗![3]而朱自清在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却又未收录《月夜》,其在“选诗杂记”里所做解释是认为该诗妙在“我吟味不出,第三行也许说自己的渺小,第四行就不明白。若说是遗世独立之概,未免不充分――况且只有四行诗,要表达两个主要意思也难。因此,这回没有选这首诗。”[4] 是诗陆续有周作人、胡先、孙玉石等多人评价。

在上述众多评价中,笔者发现了其中不同而同之处,即无论是康白情的“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还是朱自清的“我吟味不出”,其实都把握到了《月夜》在新形式下难以洗掉的古典诗歌传统的印记。尽管孙玉石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中刻意强调《月夜》“透露了萌芽形态的象征主义新诗诞生的信息”[5],但是他也承认“作者体味传统诗的精髓,以物隐兴,以物寄情。”[5]古诗讲意在言外,讲兴托比喻,讲意境,是数千年来中国古典诗歌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比、兴也好 ,意在言外也好,立意取境也好,都让中国古典诗歌富于象征主义的多义和朦胧。由该《月夜》让人想起了杜甫笔下的《月夜》,苏轼的《前赤壁赋》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月夜,想起李商隐无题诗“来是空言去绝踪”中的月夜。……无疑“月夜”这个意象本身就极富古典诗意,其独有的抒情写意氛围被古典诗词发挥到极致。沈尹默的《月夜》毕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月夜”,有他的新质,那就是月夜中的“我”再也不是一个在旧封建统治意识中丧失自我人格独立价值的人,而是一个与“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的具有个性觉醒意识的新文化“人”。这一点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大主题,无疑沈尹默的《月夜》把握到了时代的命脉。但是,从传达这一思想内容新质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出的艺术特点来看,该诗具有古典诗歌的传统样貌。“从写作技巧上看,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人格独立的要求,避免直白浅露,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的很深。这就是说《月夜》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让读者看到了唐诗的影子。”[6] 其实何止唐诗,“我”和“树”的若即若离所造成的审美意境,让人很容易想到了《诗经・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及《古诗・迢迢牵牛星》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涵咏不尽的意境。抛开思想内容的区别,仅从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意境特征而言,三首诗歌是极相类似的。该诗前二句用了肤觉、视觉、听觉,用了动感和静感,诗人自己的情感意识消融在那个霜风吹动着树叶的月夜里,情景相融、借景传情,这些都是对古典诗词优秀的艺术技巧的成功继承。“每句都有韵脚,押‘歌戈O’韵(《中原音韵》韵脚),就像古典绝句一样。”[6] 确是对该诗艺术特征的准确体认。

时隔半年后的1918年8月,在《新青年》五卷第二期上,沈尹默又发表了《三弦》。这是一首被时人传诵的名篇新诗,对《月夜》颇有微词的朱自清在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强调,“像《三弦》等诗,是不该遗漏的。”[4] 而胡适则在其《谈新诗》中具体分析了该诗的音节和意境,并称赞“新体诗中也有用旧体诗词的方法来做的,最有功效的例是沈尹默的《三弦》……,这首诗从见解意境上和音节上看来,都可算是新诗中的一首最完美的诗。”[7] 随后胡适对该诗的音韵进行了具体地分析,确实让读者感受到了《三弦》诗声色俱佳,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

周作人在《扬鞭集序》中的评价(参见引文1)直观地道出了沈尹默新诗的古典气质,而胡适所着重赞赏的意境和音节,恰恰是新诗所短而旧诗所长。如果将“三弦”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略做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在白描,映衬等技巧上的相似性,而于情境上二诗都于结束处用“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来创意写境。在音韵方面,胡适指出了《三弦》多用双声,且有十一个字是端透定(D,T,D)的字,模写三弦声响,形容毕肖。实际上这种情形在宋词中就不乏其人,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其《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全词九十余字中,起句连用十四个叠字,五十七个舌齿两声字,故意用啮齿丁宁的声吻来表现自己刻骨铭心的家国之痛(字字如钉子钉在心上),可以推想谙熟古典诗词的沈尹默必定对此也很为了解。而《三弦》在情调上所表现出来的颓唐、破败、无望之情,作者并未直言说出,而是让它们全部压抑下来,潜伏在闷人的炎阳,死一样静寂的长街,寂风中了无生机的杨树和那所破败的房子中,那个可能在军阀混战,饿殍遍野,民生凋敝中失去了一切的抒情主人公――门外坐着、双手抱头,一声不响的破衫老年人,他的痛苦与不幸,愤怒与不平,失望亦或绝望之情,全都静默,一切都让那断续的三弦去诉说。在这里《琵琶行》中那熟悉的手法和情景浮现在我们面前,古诗中诗人白居易的失意和琵琶女的不幸都沉浸在悬泉幽咽的琵琶声中,在《三弦》里则转化为诗人的悲凉、三弦客的激愤和破衫老人的麻木完全消融在鼓荡的三弦声里。在此,古典诗歌的意境传统在沈尹默的新诗中得到了现代回应,周作人所谓的沈尹默的诗略有差异的“内涵的气氛”,正是诗歌的意境所体现的艺术特质。

把沈尹默的新诗与同期胡适和刘半农的新诗放在一起,尹默的诗所具有的特点就显得更为特出了。在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1号上,胡沈二人写了同题诗《鸽子》和《人力车夫》。胡适的两首同题诗,语言直白、思想浅切、不留余意。《鸽子》一诗“胡适致力于描写形象,体现他的‘具体的写法’”[8],笔触几乎全部停留在对鸽子形象本身的描绘上,而他的《人力车夫》用对话体来写,虽然近于口语,但车夫与乘客心灵隔膜,该诗显得呆板而冷漠,缺乏感人的情怀,诗体实验的意味明显。著名诗人朱湘评价胡适的早期新诗“‘内容粗浅,艺术幼稚’这是我加在《尝试集》上的八个大字。”[9]这大体符合新诗初创时期的实际的。而沈尹默的同题诗,情感含蓄,余味悠长。“‘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胡适之的新抒情诗模式,在这里不复存在。”[5] 如沈诗《人力车夫》,先写景“日光淡淡, /白云悠悠,/风吹薄冰,/河水不流。”接着叙事“出门去,/雇人力车”,然后继续写乘车所见“街上行人,往来很多;/车马纷纷,/不知干些什么。/人力车上人, /个个穿棉衣, /个个袖手坐, /还觉风吹来, /身上冷不过。”最后才点出诗歌描写的主人公“车夫单衣已破, /他却汗珠儿颗颗往下坠。”该诗名叫《人力车夫》,但描写车夫的篇幅仅短短的两句,作者把自己对为富者不仁,出力者受苦的悲凉之情没有透露半个字,诗歌本身不露褒贬,而是在天上和地上、行人和车马、乘客和车夫的对比中,让我们感受到诗人视觉背后那意味深长的悲情。这里诗人和车夫没有言谈,但一路的静默,留给读者无穷的“空白”。旧时代愚弱国民的不幸,作者人道主义同情的无奈,大众在强大压迫下的麻木,都在这空白中回环往复。和胡适的同题诗相比,沈诗除了语言形式的新颖外,更具含蓄蕴藉的诗美,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总结沈尹默新诗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情景相融。无论《月夜》、《三弦》还是《人力车夫》等,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情感总是含而不露,而那些描写的景物却总是情思充盈,形成的艺术张力让读者涵咏不尽。又如《生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完全消失在各样景物的背后,“生机”在哪里,看一下春风下的残雪、满枝的桃花和那最后全换了颜色的细柳条,处处都是生机,看似写景实则写情。王夫之所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沈尹默的新诗里我们体会到了古诗情景论的现代回应。

二是虚实相生。司空图《诗品》中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就是说诗歌不能拘泥于具体描写的“实”象的部分,而是要充分抒发“虚”情,只有虚实相生才有诗境产生。在沈尹默的诗中,看似是写景的实的,在直觉体会的瞬间立即转化为表情的虚的;感觉情感是飘忽不定的虚的可直觉里分明满眼锦绣是实的。以《月夜》为例,呼呼的霜风,明明的月光,树和我只是并排站着,要说是写实全为实,可是突出我和树的距离,就不断诱使读者回味,此时实者已虚,虚者又实。

三是余味不尽。也就是诗看似“行于闲易简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10],从上述所引之诗我们不难看出沈尹默新诗颇具余味。

新诗作为“五四”新文学革命的产儿,着力于背叛中国诗歌艺术传统。毋庸置疑,“五四”先驱们为了变革几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诗教传统,便采用了对古诗全盘否定的简单化处理。胡适的“话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单独追求白话形式的新诗模式,将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诗艺资源弃之不论。如此猝然实现的新诗,斩断了与中国古诗的脐带联系,仿佛一个断奶的婴儿,要独立成长,其最初的稚嫩是不可避免的。所谓“内容粗浅,艺术幼稚”,所谓“很飘忽的句子一点也不令我觉得飘忽”[11],所谓“专说大白话,诗意匮乏”[12],原因就在于此。问题在于中国诗歌所特有的接受习惯已经形成了接受惯性,可以改变但不可以斩断,胡适等新诗作者生硬的遏制这种惯性,必然造成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对抗而不是对话。

在沈尹默的新诗里,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可能,语言可以新颖,诗味却不会损失;革新可以实现,意境同样能够存在。因为诗语与诗味不矛盾,诗的革新与诗的意境不矛盾。胡适等人为了立新,就完全破旧,而沈尹默则是融古发新,即进行新诗革新的同时又合理的吸收旧诗艺术优点。我们还不能说这在沈尹默是一种艺术自觉,但我们却完全可以理解为这是他的艺术直觉。在新文学理论建设上,胡适、周作人、刘半农、鲁迅等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主张,旗帜鲜明的与旧文学划清界限,可同为新文化最早发起人的沈尹默却没有用理论、口号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在自己为数不多的新诗中显示出传统与革新融合的努力,透露出新诗发展完全可以走一条在革新的同时吸收古诗优秀之处的道路。后来新诗向古典的回归肯定了沈尹默在新诗创作上的这种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周作人集(上)・扬鞭集序[M].广州: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163.

[2]北社编选.新诗年选(1919)一书后附《一九一九年诗坛略纪[M].上海:上海亚东书局,1922.

[3]胡适研究资料[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374.

[4]朱自清.选诗杂识.见《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

[5]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5.

[6]张德新.沈尹默新诗浅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2):3.

[7]胡适.谈新诗[G]//引自《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303.

[8]沈大用.中国新诗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43.

[9]朱湘.中书集[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4:192.

[10][宋]范温.潜溪诗眼[G]//转引自钱钟书.管锥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1362-1363.

夜书所见古诗范文5

无昨夜之喧嚣,独得万籁此都寂,倚卧椅于阳台,左持古诗集一卷,右持一绢扇,天地间唯有月相伴。何其惬意!不知千百年前古人赏月是否亦如此?无须举头,睁眼则可赏明月,方便至极!翻了翻书,随而照着书中念了起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心中不禁叹道,东坡诗篇果真名不虚传,常日里吟得只觉泛泛,今月下吟咏,于此情此景,配得此诗,诗景相融,令人沉醉,实属别有一番韵味。又看了几页,未见得涉月之诗,故觉乏味,便阖其书来,置于一旁。轻摇绢扇,所造之风习习,心自怡然。又见那明月于当空之中,皎洁如冰清,月光铺洒于全身,合闭双眼,有若置于天地之间,惹得无尽遐思。

相传明月乃是上古盘古大神右眼所化,想来倒也有趣,如今我赏此明月,岂不就与那开天辟地的盘古大神相对而视了么?这该是何等大幸!随而又想了一想,略数起了与明月有关的传说典故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数着数着,徐徐而觉身心皆弛,便随着那思绪飞往了九霄天外……任其四处逍遥游荡,游着游着,便去到了那夜空银盘之前,想起了刚才所数的那几个典故,不禁欲问,嫦娥窃药悔之否?吴刚伐桂疲之否?玉兔今犹捣药否?可惜,这些疑问我都觅不得其答复!是时信口诌得一诗,“身心轻飘然,神游天地间。广寒宫殿内,何寻月中仙?”随即,自拂袖而去。幸得月辉一路遣随,引我游历世间,经洛阳,过长安,赏杭州西湖之胜景,观京都卢沟之晓月……尽赏得月下景之美。

归心神于己身,睁开双眼,又赏这眼前月,岂知此时这月儿早已行至我头顶间了,方晓得时光荏苒,稍稍顿足则乾坤互变。心正感慨,却仍抵不过那无尽遐思,此番不欲蔽眼,便凭这肉眼去赏我头上明月,见夜空深邃惟这圆轮冰蟾挂在中间,眼瞧得虽是不大,但其冷冽清辉倒是令人神怡心旷。古人常说得,花前月下,由来自是人间美景,胜似那天界的瑶池仙台,可惜早已过了百花争艳之季。看不得那万紫千红了。然而今时虽不在花前,然于月下,独得此情此景,却也令我,心满意足了。看得这明月,想它上千年来,照过千秋万代,古今名人雅士同赏此月,自圆至缺,自缺又圆。想想该是何其荣幸!明月,自古来照过一人的兴衰,也照过了一个朝代的兴衰,见证着历史的不竭洪流,千百年来,在这月下,又都发生了哪些事?数千年前,想那萧何,便是在这月下,亲身追回的韩信。千百年前,想那明皇,便是在这月下,欣赏舞着霓裳的贵妃。数百年前,想那明太祖,不也就在这月下,借饼藏书召起义的么?尽如此者,不胜枚举。于我们而言,数千年历史悠悠,何其漫漫!于明月而言,亦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不由得,空嗟人生之短暂,盛叹宇宙之浩瀚。忽的不知何处来得一抹浅白,遮住了我所赏之物。也断绝了于我身上的皎洁清辉。不禁问,这朵夜云,是故意来捣我的么?也罢,遂不再守着那银盘,移了视线转而赏起夜空。咦!这万里深邃长空一黑一白相得益彰,怎让我忽地想起那神童苏福《三十夜月诗》中的“浑似先天太极图”一句来?想必,这种美景,便是道所生的吧!《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时之景,不正阖了这句话么?这深邃一黑,则为阴,这浅淡之白,则为阳。两股气相互冲撞故而能得以调和,万物也因此方得和谐。凡事皆有对立面,有美必有丑,有善必有恶,有好必有坏,这样才得以处在平衡,人世间才得以不混乱。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想必所言的便是此理吧!既是如此,我又何须嗟叹呢?世上本无恼,庸人自扰之,呵!我也当了一回庸人!才晓得,方那一抹浅白,并非是来捣我的,缘是来启我的!呵!罢了,不多思了,且闭目,作一小眠,将己投于这乾坤混沌之中……

一阵手机铃声顿响,捣醒了我,疑这深夜是何人致电来?扰我清眠,可也怨不得了。便接起了来电。原是昨夜相聚一故友归了远方校舍,打一电话前来问候。随即又向我诉其当午离家不舍,今夜思家之情。聊得三两言,彼此寒暄,便挂断了电话。而此时我揉了揉惺忪眼,见得此时身上又铺满了月光,夜空中那一抹浅白也早已不知去向。也罢,坐起身来伸了伸懒腰,欲往卧房而去。恰巧此时父母亲及兄长端得冒烟水壶,红瓷茶具,清香茶叶,美味甜食而来,只见得兄长对我言道:“昨夜你不在,便无法若去年一般举家在此阳台沏茶赏月,实是一憾!然而常言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夜的月亮当比昨夜更圆,不妨就此赏月沏茶,便无憾于中秋了。”“如此自是最好,无异于又一中秋佳夜!”说罢,便收起卧椅,摆起各式茶具,沏起清茶,一家人聚于月下品茗。闲话家常,谈笑风生,实为人生一大乐事!心觉大快。故而赋诗一首,名曰《十六月下夜遐思》,兼怀方才思家之友:

倚卧楼台夜凭轩,兔轮银辉洒此间。

河汉圆魄长相照,他乡异客犹未眠。

举杯太白添对影,把酒东坡问青天。

可怜年少不饮酒,且将清茗邀月仙。

夜已深矣,置笔一旁,自当眠去……

夜书所见古诗范文6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3)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我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景色非常美。诗中描绘了四个画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山有水色彩丰富、艳丽(媒体出示:b有近有远、视野开阔)画面静中有动、形象活泼(媒体出示:静中有动、形象活泼):黄鹂欢歌、白鹭直上青天,真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 1

(4)诵读:

过渡:为了开展这次赏诗会,我班同学编排了一些节目。瞧,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来参加我们的赏诗会啦,大家欢迎。

(四)诗人相会:

甲学生扮演杜甫、乙学生扮演李白相互品评古诗《静夜思》、《江畔独步寻花》

乙:李兄,你也来参加赏诗会?

甲:对、对、对,今天真是幸会啊!

乙:幸会,幸会。

甲:杜老弟,刚才同学们都在夸你写的诗呢!你看——(手指向媒体《绝句》一诗)

乙:哪里,哪里,还是李兄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静夜思》

乙:诗句写得多好啊,寂静的夜晚,月光照射到床前,一片银白色,还以为是秋霜降落到床前,抬起头来,向天空中望去,看到碧空中一轮明月,不知不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这首诗勾起了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呀!

甲:惭愧,惭愧,比起杜老弟的《江畔独步寻花》那就逊色罗!同学们,你们会背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甲:诗句描绘的意境是多么优美啊!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戏蝶飞舞、黄莺高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真是妙笔生辉、栩栩如生啊!

乙:过奖了,过奖了,咱们还是下去吧,别耽误了同学们开赏诗会。

甲:好,好。

过渡:古代诗人斟字酌句,创作的诗篇独具匠心,古诗太美了,真不愧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真想诵读一番。我班---------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大家欢迎。

(五)诵古诗:

1.配乐朗诵《舟夜书所见》

a.----------同学独诵

b.----------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静悄悄的,一盏渔灯在河面上闪现。那盏渔灯的光亮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闪现。美极了!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图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六)古诗小品剧: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甲(解说):一天中午,姐弟俩正在家里吃午饭,小弟弟大口大口地吃着。

学生乙(弟弟):(动作:大口大口吃,胡乱地搅)呸!真难吃!

学生丙(姐姐):弟弟,你看,桌上、桌下、你的衣服上全是米饭。

乙:不用你管!(动作:用力横抹桌面、拍衣服、抖衣角)

甲:这时,爸爸走了过来。

学生丁(爸爸):孩子,这样吃饭太浪费粮食了,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俗话说“一粒粮食一滴汗。”要爱惜呀!

丙:爸爸,你说的对,我学过一首诗叫《锄禾》,让我讲给弟弟听一听。(操作电脑媒体出示:《锄禾》诗图及诗句)

丁:好。

丙:朗诵诗句。

乙:(动作:点头)

丁:你讲得真好。

乙:爸爸,我错了。

全班同学:齐唱《锄禾》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2]

(七)唱古诗

1.古诗合唱《宿建德江》。

2.配唱《静夜思》。(媒体出示:《静夜思》歌词)

3.延伸:课外练唱《春晓》。

过渡:同学们,领悟诗的意境,唱得有腔有调,很有韵味,古诗确实太美了,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呀。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八)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九)小结:(学生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