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的作用范例6篇

麦冬的作用

麦冬的作用范文1

1、石斛味甘、淡、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肾经。体坚质润。滋阴清热,养胃生津,润肺止咳,益肾明目。主治热病伤津,虚热不退,胃阴不足,口干咽燥、脘痛干呕、肺燥咳嗽,腰膝酸软,阴伤目暗。本品甘凉清润,主入胃肾,作用重在中下二焦,既清胃热生津止渴,又滋肾阴退热明目,为津伤口渴、阴虚目暗良药。

2、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等证。

3、二者搭配在一起泡茶可以达到不错的养阴和胃和理气解郁效果,比较适合有慢性胃炎的人群服用,当然,如果有胃部燥热的情况选择服用它效果也非常不错。

(来源:文章屋网 )

麦冬的作用范文2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加味麦门冬汤(简称M)与环磷酰胺(CTX)联用对S180小鼠血清IL-2水平及肿瘤组织NF-k Bp65表达的影响,探讨加味麦门冬汤对CTX增效作用的机制。方法:复制移植性S180小鼠模型,灌服加味麦门冬汤高、中、低剂量(48、24、12g/kg)并同时腹腔注射CTX(25mg/kg),用药11天。第12天小鼠眼球取血,处死。剥瘤,称重,计算抑瘤率、增效率,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2含量,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肿瘤组织中NF-k Bp65的表达。结果:M高、中剂量加CTX组增效率(Q值)均大于0.85,具有增效作用;M高剂量加CTX组小鼠血清IL-2含量与CTX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M高剂量加CTX组可明显下调瘤组织中NF-x Bp65的表达(与CTX组比较P<0.05)。结论:提高血清IL-2含量,增强机体抗瘤能力和下调肿瘤组织中NF-k Bp65的表达,促进瘤细胞调亡可能为加味麦门冬汤对CTX增效作用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加味麦门冬汤;环磷酰胺;增效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1010-03

加味麦门冬汤为麦门冬汤加黄芪而成。麦门冬汤在《金匮要略》中主治“虚热肺痿”,具有清虚热及气阴双补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黄芪、麦冬、半夏、人参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本实验拟从加味麦门冬汤对S180小鼠血清IL-2含量的影响及调节NF-k Bp65在瘤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该方对CTX增效作用的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1实验材料

1.1实验动物 ICR小鼠80只,体重(20±2)g,雌雄各半,购于上海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1.2瘤株 小鼠肉瘤S180,购于上海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1.3实验药品 ①加味麦门冬汤:组成与剂量:麦冬70g,半夏10g。人参6g,甘草6g,粳米5g,大枣4枚。生药购自浙江中医学院门诊部中药房,符合国家药典标准(2000年版),中药汤剂由本院制剂室制备。药物浓度分别为48、24、12g/kg高、中、低3个剂量,分别相当于成人剂量的24、12、6倍。②注射用环磷酰胺(CTX):0.2/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③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瓶,华裕(无锡)制药有限公司。

1.4试剂与仪器 ①试剂:小鼠IL-2 ELISA试剂盒(FMK0001)购自晶美生物工程(北京)有限公司;RabbitAnti-NF-k Bp65(BA0610)、SABC染色试剂盒及DAB显色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②仪器:TGL-16B台式高速离心机,PYX-DHS-35 x40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MK3酶标仪,Leitz1512型组织切片机,O-LYMPUS双目显微镜。

2实验方法

2.1移植性S180动物模型的建立 无菌条件下抽取传代后8天的小鼠肉瘤S180腹水,显微镜下计数,调整细胞数为1×107/mL,台盼兰染色计数活细胞数>95%。将S180腹水瘤液以0.2mL/只移植于1小鼠右腋皮下,复制S180小鼠模型。

2.2实验步骤 接种瘤株24h后,小鼠随机分为8组,模型组、CTX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中药高、中、低剂量加CTX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模型组、CTX组每日灌服0.9%生理盐水,其余组灌服相应剂量的中药,按0.2mL/10g体重计算药量;同时,CTX组及中药3个剂量加CTX组每日腹腔注射CTX0.2mL/只(25mg/kg),其余组每日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0.2mL,连续11天。于实验第12天(停药24h后),称重,眼眶后静脉丛取血,离心,取血清检测IL-2含量;脱颈椎处死小鼠,取出瘤块,分析天平称重,10%的中性甲醛固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3抑瘤率(IR)增效率(Q值计算)观察 按下式计算用药各组抑瘤率及增效率:抑瘤率=(1-用药组平均瘤重/模型组平均瘤重)×100%;增效率q=E180/EA+(1-EA)EB。式中EA为A药抑瘤率,EB为B药抑瘤率,EAB为两药合用的抑瘤率,q=0.85~1.15为两药作用相加,q>1.15为两药作用增强(或协同),q<0.85为两药拮抗。

2.4血清IL-2含量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具体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5肿瘤组织中NF-k Bp65表达测定 制作肿瘤组织石蜡包块,切片(4μm厚度),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染色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光镜下观察NF-k Bp65标记阳性切片(以核染色为准),每例切片选5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记数100个细胞),根据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进行积分,按着色强度评分:0分为无色,1分为浅黄色,2分为棕黄色,3分为棕褐色:按阳性细胞数评分:0分为阴性,1分为阳性细胞≤10%,2分为阳性细胞11%~50%,3分为阳性细胞51%~75%,4分为阳性细胞>75%。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百分比的乘积≥2分为免疫反应(+)。阳性程度按积分值分为:(一)≤2分,(+)3~5分,(++)6~8分,(+++)≥9分。

2.6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11.5统计,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3结果

3.1加味麦门冬汤对CTX抑瘤作用的影响 M高、中剂量组有较明显的抑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M高、中剂量与CTX联用增效率(Q值)均大于0.85,两药作用相加,说明具有增效作用。

3.2加味麦门冬汤对荷瘤小鼠血清IL-2含量的影响CTX组小鼠血清IL-2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说明CTX能降低血清IL-2含量;M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及高剂量加CTX组与CTX组比较均可显著提高荷瘤小鼠血清IL-2含量(P<0.01或P<0<05)。

3.3加味麦门冬汤对瘤组织中NF-k Bp65表达的调节作用 模型组的积分值较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M高剂量加CTX组与CTX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M高剂量可协同CTX下调NF-k Bp65表达。每组阳性细胞为胞核

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其中模型组为强阳性表达,M低剂量组为阳性表达,其余组为弱阳性表达,而M高剂量加CTX组弱阳性表达更为显著。

4讨论

麦冬的作用范文3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株型川产麦冬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差异及其与单株产量间的关系,为制定麦冬优质高产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方差分析法比较直立型和匍匐型川产麦冬各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差异,对其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匍匐型麦冬的叶宽、分蘖数、块根数、须根数、叶片数、地上部分鲜重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均大于直立型麦冬,且不同株型上述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株型川产麦冬的块根数、地上部分鲜重对其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结论不同株型川产麦冬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差异显著;块根数多、地上部分重的川产麦冬,其单株产量较高,生产上宜选择块根数多、地上部分重的匍匐型麦冬作为栽培植株。

【关键词】 麦冬; 株型; 性状; 差异

《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麦冬药材为百合科Liliaceae沿阶草属Ophiopogon多年生草本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Thunb.)Ker-Gawl.的干燥块根,其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浙江、湖北等地。中医临床上常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病症[1,2]。

川产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Ker-Gawl.分为直立型和匍匐型两类。四川绵阳三台是全国著名的3大麦冬基地之一,有着百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常年栽培麦冬900 ha,年产麦冬6 000 t。比较四川绵阳基地直立型、匍匐型麦冬在产量及农艺性状上的区别,并针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的分析,对进一步开发利用麦冬植物的种质资源,提高麦冬生产基地药材产量,规范基地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3]。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供试材料于2007-03采集于麦冬地道产区四川省三台县花园镇和刘营镇等17个地方的普通栽培地,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每个采样点采集不同株型麦冬植株各20株,移栽于四川农业大学教学农场。

1.2 试验方法试验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四川农业大学教学农场进行,以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34个小区,小区畦宽0.5 m,畦长1.0 m,面积0.5 m2,栽种密度为每小区20株。

1.3 调查项目于2008-03麦冬成熟时,每小区随机取不同株型麦冬各5株考察,分别测定其叶片数、叶片长、叶宽、分蘖数、地上部分鲜重、根长、须根数、须根鲜重、块根数等外观性状指标,将新鲜块根洗净置于60 ℃恒温烘箱中烘干,称取其块根干重即为单株产量。

1.4 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主要用Microsoft Excel,方差分析、相关及通径分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4]。

2 结果与分析

2.1 直立型与匍匐型川产麦冬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匍匐型麦冬除叶片长和根长的均值略小于直立型麦冬以外,其余性状的均值都大于直立型麦冬。差异显著性测验表明,直立型与匍匐型麦冬的根长、须根鲜重、单株产量的差异不显著,其余各性状间的差异均达到1%显著水平。

2.2 不同株型川产麦冬主要农艺性状与其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直立型和匍匐型麦冬单株产量与其它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系数列于表2。结果表明,直立型麦冬各农艺性状与其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中以其块根数为最高(r=0.81),其次为地上部鲜重(r=0.67),呈极显著正相关;匍匐型麦冬各农艺性状与其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中也以其块根数为最高(r=0.69),其次为地上部鲜重(r=0.65),呈极显著正相关。

表1 不同株型川产麦冬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略)

**表示达到1%显著水平

表2 不同株型川产麦冬主要农艺性状与其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略)

**表示达到1%显著水平,*表示达到5%显著水平

不同株型川产麦冬间其他各农艺性状与其单株产量相关系数的大小排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直立型麦冬各性状与其单株产量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须根数>须根鲜重>叶片数>分蘖数>叶片长>根长>叶宽;匍匐型麦冬各性状与其单株产量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须根鲜重>须根数>叶片数>叶片长>分蘖数>叶宽>根长。

2.3 不同株型川产麦冬主要农艺性状与其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由于各性状对产量的形成均有一定的作用,为了确定各农艺性状对其单株产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程度,明确各性状的相对重要性,对与产量关系密切的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直立型和匍匐型麦冬均以其块根数对其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地上部分鲜重,其它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直立型麦冬的主要农艺性状中,除块根数和地上部分鲜重外,其它各性状均主要通过间接作用对其单株产量产生影响;匍匐型麦冬除叶片长和块根数外,其它各性状均主要通过间接作用对其单株产量产生影响。匍匐型麦冬叶片长对其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P=0.194 6)和间接作用(P=0.1649)的差别不大,地上部分鲜重对其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P=0.328 8)和间接作用(P=0.327 8)的差别也不大。

3 讨论

直立型与匍匐型川产麦冬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差异显著,匍匐型麦冬的叶宽、分蘖数、块根数、须根数、叶片数、地上部分鲜重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均大于直立型麦冬。川产麦冬地上部分鲜重和块根数的增加对其单株产量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块根数多、地上部分重的麦冬,其单株产量较高,生产上宜选择块根数多、地上部分重的匍匐型麦冬作为栽培植株。

表3 不同株型川产麦冬主要农艺性状(略)

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匍匐型麦冬叶宽对其单株产量存在负的直接作用,而通过其它性状的交互作用后,叶宽对其单株产量也存在较大的正的间接作用,从而抵消了直接作用对单株产量的负的影响,使相关与通径分析的结果有所差异。因此,在研究中只进行相关性分析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通径分析,才能揭示出各性状对产量作用的实质[5]。

麦冬以根入药,其地下部分的贮藏根是药用的最终产品,而地上部分是产品产量的生物保证,有研究表明:麦冬的单株产量与其株高、叶片鲜重、营养根长、块根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茎叶的生长对贮藏根的增粗、增重有显著促进作用;麦冬叶生长量越大,地下贮藏根越重[3,6]。本试验所得结果与以上研究结论大体一致,麦冬块根数、地上部分鲜重对其单株产量均存在较高的相关系数,经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7~11月是叶片生长最快的时期,生产上应加强肥水管理,促进麦冬叶片发生与生长,以获得高产。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辑委员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194.

[3] 陈兴福,丁德蓉,刘岁荣,等.麦冬营养生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3):142.

[4]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22.

麦冬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 称杆乡 冬小麦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080-02

称杆乡位于泸水县北部,距州府六库53公里,属山区与半山区,境内高山河谷相间,气候、植被呈立体分布,最高海拔4162米,最低海拔919米。现有总耕地面积26274亩,其中:旱地20642亩,水田5632亩。随着近几年来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人民群众对科学技术的提高,在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生产技术上取得了增产增收的效果。全乡范围内种植冬小麦的农户和面积逐年增加,并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每一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项目、技术骨干力量,提高了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收到了显著的成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1 冬小麦种植现状

根据称杆乡的实际情况,全乡绝大部分地带都适宜种植冬小麦。最适宜种植冬小麦的村委会有称杆村、双奎地村、阿赤依堵村三个村,种植农户和种植面积也多,是全乡最适应选择种植冬小麦试验、示范、推广基地。目前,全乡冬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500亩,单产在80―148公斤之间,单产低,种植管理水平落后是制约全乡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效促进全乡冬小麦生产的发展,我们主要采取冬小麦条播栽培技术和冬小麦免耕栽培技术两种。其中绝大部分采取了冬小麦条播栽培技术,也改进了以往的粗放式耕种制度,较大地提高了全乡粮食作物的产量。

2 冬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

在称杆乡境内,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水、温度和光照、耕种制度、栽培品种的影响,冬小麦病虫害时有发生。在病害方面主要以小麦锈病、白粉病为主,年发生面积800多亩;虫害方面主要以蚜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为主,年发生面积1100多亩。

2.1 冬小麦病害的发生症状及危害

2.1.1冬小麦锈病的症状及危害

冬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严重时可以侵染穗部。发病时出现金黄色条形孢子堆组成的病斑,破坏叶肉组织,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减少籽粒产量。它可以在冬小麦苗期发病,也可以在成株期发病。

2.1.2冬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症状及危害

冬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冬小麦白粉病病部表面附有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每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上生黑色颗粒。

冬小麦白粉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量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容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2.2 冬小麦虫害的危害症状

2.2.1冬小麦蚜虫危害症状

冬小麦蚜虫是从冬小麦苗期至穗期都有危害,以穗期危害对产量影响最大。苗期危害症状造成麦苗发黄,影响生长,后期危害症状是被害部分出现黄色小斑点,麦叶逐渐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2.2.2冬小麦蝼蛄、蛴螬危害症状

蝼蛄与蛴螬危害麦苗的症状有区别:蝼蛄常将麦苗嫩茎咬成乱麻状,断口不整齐,严重的造成缺苗断垄;而蛴螬则危害麦苗的根颈处将麦苗咬断,断口整齐,使幼苗枯萎死亡。

2.2.3冬小麦地老虎危害症状

地老虎幼虫食性很杂,白天伏土中,夜晚出土危害,地老虎危害症状是将麦苗基部咬断,常常造成冬小麦严重缺苗,甚至毁种。

3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3.1 冬小麦病害的防治措施

3.1.1冬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

3.1.1.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品种布局;

3.1.1.2农业防治:一是适当晚插,避免过早播种,避免秋苗侵染机率;二是合理施肥,控氮,增磷,补钾,补充微量元素,增强小麦抗病能力。三是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以减少产量损失。

3.1.1.3药剂防治:一是秋播前实行药剂拌种,用种子量0.30%三唑酮(粉锈宁),拌种力求均匀,拌过药的种子必须当天播完;二是冬小麦出苗后,对初见病叶或发病中心田块及时进行挑战或全田防治;三是冬小麦到拔节或孕穗期病叶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5公斤均匀喷雾。重病田应间隔7-10天再用药一次。

3.1.2冬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3.1.2.1种植抗病品种;

3.1.2.2麦收后及时灭茬翻耕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1.2.3合理密植,合理施肥

3.1.2.4田间出现病叶时每亩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50毫升兑水40-50千克喷雾防治,连治1-2次。

3.2 冬小麦虫害的防治措施

3.2.1冬小麦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的综合防治措施

3.2.1.1农业防治:一是深翻土壤,精耕细作,破环害虫孳生的环境;二是调整茬口,合理轮作,减轻其危害;三是合理施肥,猪粪、厩肥等农家肥必须经充分腐熟后方可减轻危害;四是早春铲除地头、地边的杂草,并带到田外及时处理或沤肥,能消灭部分卵和幼虫。

3.2.1.2物理防治:利用蝼蛄、蛴螬的趋光性,每年4月初其出土期设置诱虫灯诱杀,地老虎则用糖:醋:白酒:水=3:4:1:2,兑好后加总量的1-2%的敌百虫,放置于盆中于田间诱杀地老虎蛾子。

3.2.1.3药剂防治:一是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加水20-25千克拌种250-300千克,均匀喷洒,摊开后凉干即可播种;二是毒土。用75%辛硫磷或20%除虫菊脂等乳剂分别以1:300与1:200的比例拌土成毒土,每亩20-25千克撒于垄台苗眼附近;三是毒饵诱杀蝼蛄。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拌香的玉米面,加青菜叶于傍晚撒于植株周围土上;四是地面喷药。利用地老虎1-3龄暴露地表的时机,喷施药液,如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

3.2.1.4化学防治:一是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兑水25-50千克,拌种250-500千克,可防治蛴螬、蝼蛄等。二是土壤处理。在冬小麦返青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50-300毫升,结合灌水入土中,可防治地下害虫。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兑适量水喷拌在100-150千克细土上作成毒土,顺垄低撒,施在幼苗根际附近,每亩撒20公斤,可防治地老虎和蛴螬。三是毒饵。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克兑适量水制成毒饵,可防治蝼蛄和地老虎。

3.2.2冬小麦蚜虫危害的防治措施

防治冬小麦蚜虫采取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8克或可用10%吡虫啉或蚜虱净10-20克兑水喷雾或弥雾。

参考文献

麦冬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冬麦复种油葵;引黄灌区;结构调整;耕作制度

冬麦复种技术模式,作为宁夏引黄灌区由套种两熟制向复种两熟制转变的新途径,实现了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初衷;是宁夏作为引黄灌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耕作制度改革、农民增收的科技战略储备项目。冬麦复种油葵技术模式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工作,并以此进一步验证和推动冬麦复种技术高效益模式的推广应用。

1 示范田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示范田设在灵武市农场,崇兴镇,面积50亩,该地常年日照时数3000h以上,年均有效积温3056―3200℃,无霜期140―160d,降雨量220mm左右,年蒸发量2325.1mm。为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地区。

1.2生产条件

示范田土壤为普通灰钙土,质地中轻壤。地面平整,灌排方便,肥力中等,偏碱性。常年产量水平:春小麦亩产320―350kg,玉米亩产600―700kg,二作物套种亩产可达900―1000kg。

2 产量结果及效益分析

2.1 产量结果

示范田产量经实打验收,平均亩产冬麦424kg,油葵182.7kg,二作合计亩产606.7kg。冬麦比单种春小麦亩产310kg,增114kg,增产率为36.7%,油葵比大田春播油葵200.6kg,低17.9kg,减9.7%。二作合计亩产较单种春小麦增产195.7%,比春播油葵增产302.4%(见表1)。

从产量构成素看,冬麦穗大粒重。穗粒数比春麦多2.9粒,千粒重高6.6g。夏播油葵减产是气候因素所致,今年秋季,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影响了油葵花期授粉和灌浆,花盘空壳率增高,单株产量下降。冬麦复种油葵与大田春麦套种玉米相比,产量略有下降,但种植技术简单,操作方便,利于机械化作业,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3―5个劳动力。

2.2 经济效益分析

2.2.1 产出

小麦按市场价每kg2.3元,油葵按市场价每kg6元计算,两季作物总产值为:

424.0×2.3+182.7×6.00=2071.4元

2.2.2 投入

每亩共投入麦种、油葵种、化肥、农机耕作、水费等共计406.6元,比麦套玉米亩投入680.8元节省274.2元。

每亩收入:2071.4-406.6=1664.8元;产出:投入=5.09:1。与麦套玉米亩收入1363.2元相比,多收301.6元。可见麦套玉米投入高,投劳多,效益没有冬麦复种油葵好。

3 示范田增产的主要措施

3.1 精细整地,合理施肥:整地与施肥是冬麦复种油葵的重要生产环节。整地质量直接影响播种质量。示范田前茬为春小麦,麦收后伏天深翻一次,耕深20cm左右。利用高温天气晒垡土壤,促使土壤熟化。八月中旬又浅耕灭草一次。播前亩基施磷酸二铵18.5kg,精细耙耱二次,达到地面平整,上虚下实。

6月中旬冬麦收获后,正值大田给春小麦灌四水,玉米灌二水的时间。应及时灌水,抓紧时间深翻灭茬,清除麦田根茬。耕作时顺犁沟每亩溜施碳铵50kg,磷酸二铵10kg,精细整地,以保证油葵早播种、抓全苗。

3.2 选用优良品种

冬麦选用中熟、高产、质优的宁冬10号良种;油葵选用抗病、高产、高油的杂交种美G101。

3.3 合理密植,适期播种

合理密植,以当地生产条件和品种特性为依据,尽量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做到既充分发挥单株增产潜力,又使群体最大限度利用有效光热资源和地力。示范田冬麦去年10月3日雨后抢墒播种,由于土壤墒情较差,实际亩保苗28.9万,收获穗40.4万,拨节期最高总茎数达到61.3万,分蘖成穗率为35.4%。油葵2014年7月2日人工拉线用单腿木楼开沟点种,每穴下籽3粒,亩播量0.4kg,行株距50×40cm。7月7日出苗,7月20日进行了间苗、定苗,亩株数3340株。

3.4 加强田间管理

示范田在田间管理中坚持了“以促为主”的原则,实行了早灌水、早追肥、早定苗、早中耕除草和及时防治病虫鼠害。冬麦2013年10月12日出苗,11月18日灌冬水后进入越冬期,封冻后镇压一次,以利保墒,增温和提高越冬成活率。2014年3月15日返青,4月28日灌头水,随水追尿素10kg,5月上旬结合灌水每亩再追施尿素10kg,6月上旬灌四水时,每亩适量追施氮肥,有利于增加粒重,改良品质。

冬麦返青早,发育快。5月中旬正值田间杂草丛生时,冬麦已起身封垄,几乎控制了杂草的为害,6月上旬麦蚜和粘虫大发生时,冬麦已接近成熟,茎叶逐渐老化,故为害较轻。同时今年春小麦全蚀病为害严重,而冬麦却没有发生全蚀病。

油葵间苗后锄草一次,8月中旬进入现蕾期,为满足油葵此时对水肥的生理需求,8月19日灌水一次,随水追施尿素5kg。后期阴雨连绵,生长旺盛,再没有灌水追肥。成熟后期每亩用500g鼠药,分别放置花盘背面防鼠害,确保丰产丰收。

4 几点体会

冬麦复种油葵栽培新技术的示范,从种到收,无论是规范化种植,精心管理,还是长势、产量确实起到了示范作用,并为以后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引黄灌区农业结构的调整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同时,我们认为,在宁夏引黄灌区扩大冬麦种植有以下好处:

一是利用秋墒播种,气温高,易抓全苗。可避免春季因整地土壤失墒严重而导致的春小麦缺苗断条现象。

二是冬麦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产量优势,一般比春小麦增产30%左右,每亩可增产100kg左右小麦。如果宁夏引黄灌区发展到100万亩冬麦,每年就可增加10万T粮食,宁夏粮食总产就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是冬麦病、虫、草害少。冬麦返青早,发育快,有抑制杂草作用;由于成熟较早,能避过蚜虫、粘虫发生高峰期。

四是冬麦六月下旬开始收获,一般比春小麦早10―15d,可避免七月初高温天气造成的干热风或下雨,冰雹等为害,损失小。

五是冬麦生产技术简单,与麦套玉米相比,投入低,效益高,便于管理机械化作业,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

麦冬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冬小麦;秸秆还田;氮肥;产量;氮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29-04

作物秸秆是一种极为丰富的并能直接利用的可再生有机资源。作物秸秆中不仅含有大量作物生长所必需的N、P、K等元素,而且含有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质[1-5]。已有大量研究报道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6],提高土壤的通透性[7],改善土壤养分结构[8],优化农田生态环境,增加作物产量[9-11]。施用氮肥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影响显著,但过量施用不仅造成氮肥的浪费,氮肥利用率降低,作物产量下降,经济效应下降,而且长期施用会导致土壤中硝态氮过度积累,造成土壤养分供应不平衡,增加生态恶化的风险[12-13]。可见,通过秸秆还田和氮肥的合理利用,既能增加作物的产量,又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研究,旨在为秸秆还田施肥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品种为济麦22。尿素:含氮量46%;过磷酸钙:含P2O5 12%;氯化钾:含K2O 60%。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前茬玉米收获后,秸秆保留在田间。0~40cm土壤含有机质15.06g/kg、全氮1.24g/kg、速效钾150.33mg/kg、有效磷18.41mg/kg,土壤pH值7.2,土壤容重为1.20g/cm3。

冬小麦播种量为150kg/hm2,播种行间距为20cm,设秸秆还田下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360kg/hm2),分别表示为T1、T2、T3、T5、T6,以及秸秆不还田+施氮量180kg/hm2(T4)共6个处理,氮肥基追比6∶4,拔节期追肥,磷肥和钾肥作底肥,用量为K2O135kg/hm2;P2O5105kg/hm2。田间随机排列,每个处理重复4次,小区面积9.5m×10m=95m2,小区间宽50cm。于2012年10月上旬播种冬小麦。小麦成熟后每处理区单独收获测产并考种,调查各处理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分别在冬小麦生育阶段的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收获期采集地上植物样,烘干称量并计算干物质积累量。用凯式定氮法测定植物和籽粒中的全氮含量。

1.4 计算方法和数据分析 用氮素生产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等指标表示氮效率[14]。氮素生产效率=籽粒产量地上部分吸氮量;氮肥农学效率=(施氮区籽粒产量-不施氮区籽粒产量)施氮量;氮肥利用率=(施氮区地上部分吸氮量-不施氮区地上部分吸氮量)施氮量。

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试验数据分析,差异显著性用LSR法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由图1图2可以看出,秸秆还田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冬小麦籽粒产量可以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用量从90kg/hm2增加到270kg/hm2,冬小麦籽粒产量逐次增加,增产幅度为26.09%,但施氮量达到360kg/hm2时,冬小麦籽粒产量降低。说明过量使用氮肥并不能有效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当氮肥用量为180kg/hm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冬小麦籽粒产量比单施氮肥增产,增产率为18.48%,说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有效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

2.2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各处理的基本苗数差异不显著,相差不大。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间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处理T5的有效穗数最大。氮肥用量相同时,秸秆还田条件下处理T3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高于不还田条件下T4的。这说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有效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各处理千粒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由于氮肥供应过量,冬小麦贪青晚熟,穗数过多,干物质积累少,从而导致千粒重降低。处理T5的理论产量最高,这与冬小麦实际产量的变化相符,主要是由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明显增加了。

2.3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的影响 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地上部分各生育时期的氮素累积见表2。表2结果表明,各处理冬小麦地上部分氮素累积随生育期的延长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处理T1的地上部分氮素累积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而其他处理的氮素累积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有所降低,成熟期地上部分的氮素累积量占最大累积量的90.7%~92.6%,有7.4%~9.3%的氮素在灌浆期之后损失掉,这与李生秀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地上部分氮素累积量第一次高峰出现在苗期,因为在苗期之前,冬小麦植株体内已经累积了一定量的氮,苗期阶段冬小麦氮素累积量约占到最大累积量的21%~32%,可见在冬小麦整个生育期氮素累积中占很大比例,这可能与冬小麦的基本苗数较高有关(表1)。第二次高峰出现在灌浆期,这是由于返青期之后冬小麦快速生长,这就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作为干物质累积的基础。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同一生育时期,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地上部分氮素累积量显著增加。

2.4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氮效率的影响 由表3可知,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氮素生产效率逐渐降低,说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的利用程度递减,氮肥的增产效果减弱,地上部分单位吸氮量所产生的籽粒量减少。秸秆还田处理T3在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上均大于不还田处理T4,分别提高了7.6%、6.7kg/kg和3.6kg/kg,这反映出在氮肥用量相等的情况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冬小麦氮效率明显高于单施氮肥的。说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使冬小麦更充分利用氮素,冬小麦地上部分单位吸氮量产生的干物质量较高,氮肥的增产效果较好。

3 讨论

3.1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有增产作用[16-18],也有文献表明秸秆还田有减产的作用[19]。减产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秸秆分解速度慢,矿化期长,出现与冬小麦争氮的问题,导致土壤碳氮失衡。本试验结果显示,秸秆还田不配施氮肥时,影响了冬小麦的有效穗数,导致冬小麦减产。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增产的作用机理,刘洪军等[20]认为秸秆还田能提高冬小麦叶绿素含量,促进冬小麦旗叶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进而促进了干物质的积累。Takahashi等[21]认为秸秆还田能够使作物充分利用氮素,提高作物的氮素吸收效率。本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能够解决土壤微生物与作物争氮的问题,提高冬小麦的氮素吸收效率。在氮肥用量相等的情况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冬小麦氮效率明显高于单施氮肥,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使冬小麦更充分利用氮素,冬小麦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量较高,有利于较高的经济产量。

3.2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氮效率的影响 周海燕等[22]证明秸秆还田提高了作物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其原因在于秸秆还田能够提高作物旗叶和根系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促进作物体内的氮素同化。孙传范等[23]也得出了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作物吸氮量和籽粒产量有关的结论。

本试验中秸秆还田处理在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上均大于不还田处理,分别提高了7.6%、6.7kg/kg和3.6kg/kg,其原因在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的供氮能力,有利于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并且减少了土壤氮素的损失,提高了土壤的肥效。

4 结论

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可以提高作物氮效率,增加籽粒产量。秸秆还田配施氮肥270kg/hm2的产量最高。与单施氮肥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明显提高作物地上部分氮素的累积量、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参考文献

[1]王慧,王宜伦,王瑾,等.多因素交互作用下玉米秸秆腐解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298-300.

[2]江晓东,迟淑筠,王芸,等.少免耕对小麦/玉米农田玉米还田秸秆腐解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0):247-250.

[3]马永良,师宏奎,张书奎,等.玉米秸秆整株全量还田理化性状的变化及其对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增刊):42-46.

[4]谭德水,金继运.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栗钙土区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长期效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2):194-198.

[5]Mary B,Recous S,Darwis D.et al.Interactions between decomposition of plant residues and nitrogen cycling in soil[J].Plant & Soil,1996(181):71-82.

[6]劳秀荣,吴子一,高燕春.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2):49-52.

[7]李焕珍,张忠涂,杨伟奇,等.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培肥效果的直接研究[J].土壤通报,1996,27(5):213-215.

[8]洪春来,魏幼璋,黄锦法.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土壤肥力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2003,29(6):627-633.

[9]逢焕成.秸秆覆盖对土壤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状况的影响[J].土壤通报,1999,30(4):174-175.

[10]陈来林,王蓉.不同稻茬秸秆还田量对麦作的影响[J].农技服务,2008,25(9):59-60.

[11]张志国,徐琪.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8,35(3):384-391.

[12]张维理,田哲旭,张宁,等.我国北方农用化肥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调查[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1(2):80-87.

[13]Suprayogo D M,van Noordwijk K H,Cadisch G.The inherent safety net of Ultisols:Measuring and modeling retarded leaching mineral nitrogen[J].Eur.J.Soil Sci.,2002,53:185-194.

[14]Bock B R.Efficient use of nitrogen in cropping systems.In:Hauck R D ed.Nitrogen in Crop Production[M].Madison,Wis,USA: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1984:273-294.

[15]李生秀.中国旱地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6]李孝勇,武际.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5):870-871.

[17]黄琴.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24(3):277-279.

[18]王静,屈克伟.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79.

[19]Kumar K,Goh K M.Nitrogen release from crop residues and organic amendments as affected by biochemical composition[J].Commun Soil Sci Plant Anal,2003,34:2 441-2 460.

[20]刘义国,林琪,王月福,等.秸秆还田与氮肥耦合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1):42-44.

[21]Takahashi S,Uenosono S,Ono S.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rice straw application on nitrogen uptake by crops and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under flooded and upland conditions[J].Plant & Soil,2003,251:291-301.

[22]周海燕,吴德敏,李彦,等.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5: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