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现象范例6篇

克拉克现象

克拉克现象范文1

关键词:象征 暗示 弗洛拉 卡拉

小说《逃离》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重要作品,写的是在琐碎生活和乏味两性中无法把握自己直至挣扎逃离的女性,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卡拉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坚强与软弱、矛盾与纠结。小说故事令人难忘,语言精确而又有独到之处,朴实而优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正像有人指出的那样,门罗小说表面之下,往往潜伏着一种阴森朦胧的悬念。这恐怕与作家对人的命运、对现代世界的深刻分析和独到看法不无关系,更与作家巧妙运用特殊文学意象的象征暗示直接关联。所谓象征,用批评家韦勒克的话就是:“在文学理论中象征这一术语较为确当的含义应该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予充分的注意。”山羊弗洛拉这一意象就承载了作家的诸多意图,进一步深化了叙事内涵,努力挖掘弗洛拉的象征意蕴,探究其隐藏的暗示语言,能更好地窥探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

爱丽丝・门罗擅写稍长的短篇小说,她自己曾经说过:“我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文学意象的象征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独特的“发生方式”,营造出一种神秘朦胧的悬念,一点一点地把对象暗示出来,让读者在阅读中一点一点地去猜想,从而把某种心理状态展示出来。山羊弗洛拉这一意象贯穿小说始终,弗洛拉的出现、走失、再度出现、再度消失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引领着小说情节的不断变化,精彩纷呈。同时,与之深深依存的是各色人物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女主人公卡拉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弗洛拉的温馨出现暗示卡拉的心灵慰藉

弗洛拉是卡拉丈夫克拉克在农场买马具时带回来的,因克拉克听说在畜棚里养只山羊可以起到抚慰与安定马匹的作用,不想它完全成了克拉克的小宠物,跟着他到处跑。小弗洛拉与克拉克的亲密时光仿佛卡拉与克拉克的蜜月期,然而幸福往往转瞬即逝,长大后的弗洛拉变得更加依恋卡拉,慢慢疏远克拉克,似乎多了几份内在的蕴藉,仿佛很通人性。如果说卡拉对待马匹的态度有点像母亲的态度,温和又严肃,那么卡拉对弗洛拉的态度,倒更像闺中密友,亲密又平等。随着营生的艰难,夫妻情感的淡漠,与弗洛拉的相处成了卡拉期待的宁静而温馨的美好时光。

卡拉是极其孤独的。年少时因为痴迷克拉克,追求“真实的生活”,逃离家庭父母,后来杳无音讯;跟随克拉克的日子也是好景不长,克拉克乖戾的脾气,冷漠无常逼得她痛苦流泪;朋友几乎没有一个,以致在不是很熟的邻居西尔维亚面前竟痛哭倾诉,萌生逃离念头。卡拉逃离了父母家庭的“围城”,却未能实现突围,又一头栽进了新的更加坚固的“围城”。在这充斥琐碎乏味冷漠的生活里,可爱温暖的弗洛拉无疑是卡拉最好的朋友,是卡拉内心的柔软所在。

二.弗洛拉的意外走失暗示卡拉的自我迷失

如果说卡拉的生活是一池死水,已经难以泛起生动的涟漪了,那么弗洛拉的意外走失像一块重重的石头,惊醒了沉寂的生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弗洛拉的出走让卡拉更加迷茫而焦虑,终于在西尔维娅面前,她忍不住地痛哭、倾诉,萌生了逃离的念头。

卡拉这辈子有两次逃离,一次是少女时代逃离自己的父母家庭,奔向被继父嘲笑为“臭虫”但令她着迷的唤为“吉卜赛流浪汉”的后来成为丈夫的克拉克怀抱;这次是逃离对她随便发脾气、忽视她情绪的自视高傲的丈夫克拉克。看起来令人费解,不免想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可是,爱情不是爱国,不必意气风发、正气凛然、热血沸腾,常常是潜滋暗长,甚至有违常理。对于来自一个严谨刻板、衣食无忧的家庭的卡拉而言,克拉克开着混合汽油、金属、工具与马厩气味的卡车,克拉克过去不太正规的生活,克拉克坦然承认的孤独寂寞,他对马匹偶尔显露的柔情,甚至于他对她轻飘飘的喜悦稍稍感到的厌烦――所有的一切,无不令她心醉神迷。与其说卡拉爱克拉克,不如说卡拉爱另一种生活。但是现在,这种曾经卡拉羡慕期待的生活让她辛苦、孤独,甚至痛苦,逃离意味着否定自己,否定信念,卡拉强大而又软弱的性格在这一次逃离中一览无余。伴随着“心灵伴侣”弗洛拉的意外走失,卡拉也渐渐迷失了自我,不知要去向何处。或许,逃离家庭,逃离克拉克是不错的选择。

三.弗洛拉的离奇重现暗示卡拉的戏剧性逃离

弗洛拉的重现是在西尔维亚和克拉克尴尬见面的夜晚,当克拉克带着傲慢和怨气与西尔维亚谈判时,弗洛拉像一个来自非人间般的动物像他们冲过来,离奇的景象使得两个因敌意而分成两个阵营的人却顿时放下了一切,甚至像朋友似地告别。弗洛拉的重现是小说故事发展的“转叙”,作家变换故事层,打破原有的故事行进,嵌入一个新的插曲,从而取得奇特的艺术效果。弗洛拉转瞬即逝,但是它的离奇重现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卡拉、克拉克和西尔维亚各自微妙的内心世界,对卡拉的逃离又有了新的评估与感受,不同的表现反应更加突出卡拉性格特点和命运悲凉。

先谈谈卡拉的邻居西尔维亚,一个独立的知识女性,在深切理解了卡拉的境遇后资助卡拉逃离,也清楚弗洛拉对卡拉的意义,因此面对克拉克“胜利者”般的谈判时显得十分窘迫。弗洛拉的出现转移了话题,缓和了尴尬,西尔维亚深感于点,以致在后来给卡拉的信里认为弗洛拉“有着天使般的作用”。在西尔维亚看来,卡拉的“逃离事件”是具有戏剧性的,正如弗洛拉的离奇重现,一切都会回归平静,她祝愿卡拉和克拉克的生活也是如此。

那么克拉克呢?弗洛拉的突然出现就像卡拉的突然逃离又中途央求他带她回家一样,诧异之余更有几分不安。在与西尔维亚的道别中说的那句“它们看着挺温顺,其实不真是那样。特别是在长大之后”,言语之中似有所指。在克拉克看来,卡拉也是这样,年少时整日围着他,崇拜他,离不开他,乖巧的很,是自己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宠物”,但现在却经常哭哭啼啼,甚至逃离,实在是不能原谅。卡拉与弗洛拉的亲密感情进一步激怒了这种情绪。那么怎么处理弗洛拉?杀死还是丢弃?克拉克的内心是复杂的,眼下不让卡拉知道弗洛拉的存在最重要。

至于卡拉,是从西尔维亚的信中得知了弗洛拉的信息,惊恐与不安占据了卡拉的整个心灵。值得注意的是,卡拉并没有马上去质问克拉克,而是立刻将西尔维亚的来信捏成一团,点火烧掉并放马桶用水冲掉。卡拉为什么这么做?她怕!怕克拉克发现她与西尔维亚的再次联系,怕克拉克知道她逃离的真正原因是受不了丈夫的粗鲁和冷漠,怕克拉克从此不再爱她并离开她。弗洛拉的离奇重现暗示卡拉的突然逃离和突然回归,冥冥之中有着某种巧合,对卡拉而言是一种隐痛。

四.弗洛拉的再度消失暗示卡拉的怅然向往

不知出于何种心境?是羡慕妒忌恨卡拉与弗洛拉的感情,还是出于对卡拉逃离的报复?总之,克拉克隐瞒了弗洛拉,弗洛拉从此永远消失了。在与马场顾客乔依、塔克的说笑中,克拉克说弗洛拉“丢了”“说不定进了落基山脉了”。克拉克对弗洛拉命运的主宰暗示他对卡拉一样拥有绝对的权威与优势,永远以一种温和的暴政掌控着妻子。事实上,卡拉亦永远逃离不了这种欲罢不能的生活。弗洛拉的神秘消失让卡拉觉得肺里什么地方被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当深吸一口气时便能觉出它依然存在。随着马场生意的好转,克拉克的不时亲昵对待,对于深埋心里的那个刺痛卡拉已经能够习惯,且不再惊讶,但潜意识里似乎仍有一个追求自我的巨大诱惑在招引她,但不会再有行动,即便心动也是要抵抗的。时光改变了感觉,岁月腐蚀了心情,一种宿命的悲凉弥漫心间。

小说结尾关于弗洛拉的命运归宿充满诡异色彩,伴随卡拉孤身一人寻觅和猜测的画面,隐含了作家深深的思考:所谓“逃离”,不过是几下挣扎,其实无处可逃。因为这是“仓惶逃离”,不是“有尊严地离开”。然而,可悲的是逃离的诱惑并不能真正停止。

总之,在《逃离》这个短篇中,弗洛拉的象征意蕴包含了丰富的暗示语言。弗洛拉是卡拉如影随形的镜子,小说有弗洛拉的地方往往就潜伏着关乎卡拉的新的危机和转机,往往就隐藏着一些疑问,小说家故意延迟给予答案,来纠结着读者的心思。其实,就弗洛拉这一意象本身,也是能够引起读者充分注意的。暖心、机灵、神秘、令人担心的命运,它既是小说贯穿始终的线索,也是整篇小说极其活跃的形象。作家以预言家般的睿智与冷静赋予这一形象丰富的内涵,解读弗洛拉是解读小说主人公卡拉的重要钥匙。

参考文献

1.[英]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来激扬,试析《逃离》中弗洛拉的神话隐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1):(48―50)。

克拉克现象范文2

凯迪拉克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凯迪拉克汽车选用的著名的花冠盾形徽章象征着其在汽车行业中的领导地位。这个含义深刻而精致的标志也是凯迪拉克家族曾作为皇家贵族的象征,同时表现了底特律城创始人祖先的勇气和荣誉。花冠徽章取自凯迪拉克先生所用的徽章。

凯迪拉克的设计从每个年代来说都是非常独特和具有个性的,这可能是和凯迪拉克这个品牌精神有关的,因为凯迪拉克作为美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应该说是非常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所以凯迪拉克的设计师在美国也力求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体现在汽车领域的这种时尚、个性,同时也希望这些产品能够让他的消费者犒赏自己,同时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情感的这种理念。

钻石切割是凯迪拉克目前设计非常独特的地方,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比喻和形象化的描述,其实就是凯迪拉克在车型的设计方面非常地利落、非常地大胆,并且线条非常地硬朗。除此之外大量采用镀铬的元素,包括车头、车尾,所以在消费者面前他会感觉到就像钻石一样,棱角分明,但是又非常耀眼。

从2008年开始,凯迪拉克就已启动了新一轮的产品升级,其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中国以及全球市场的变化,摆脱过去20年来凯迪拉克宽大却不实用的旧有风格。为此,凯迪拉克进行了旗下产品的全面升级和布局重构,并开始研制和投放适合全球市场的战略新产品。

除了设计上更适应市场,营销策略上也更加符合实际。从此前在华销售的主力车型上看,凯迪拉克CTS和SLS两款主力轿车产品的定价策略更贴近中国豪华车市场所普遍接受的模式。而新SRX下探至50万左右的价格区间,也直接使得这款SUV成为凯迪拉克品牌在华销售最好的车型。

而到2020年,凯迪拉克在计划美国本土之外的销量将超过其国内销量,而中国市场扮演着推动增长的中坚力量角色,将对凯迪拉克全球化举足轻重。

凯迪拉克在2011年出口总量中的一半都来自于中国市场的贡献。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凯迪拉克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涵盖多款出口型凯迪拉克,包括CTS、Escalade和SRX。

克拉克现象范文3

“说到捷克,我们马上就会想到以‘布拉格之春’为代表的音乐的捷克,很多人并不了解美术的捷克。”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正在展出的“新感觉――1960至1980年代捷克雕塑艺术展”有利于国内新雕塑观念的确立,又使大众对捷克艺术有新的了解一一除了传统艺术,捷克艺术还有创新。

61件雕塑中有大量玻璃雕塑,透明玻璃打制出的纯净形象,具有恰到好处的光影效果。布拉格国家美术馆分馆馆长托马斯・沃尔切克说:“二战结束至苏联解体这段专制时期,艺术家借传统玻璃工艺,诠释自由、美和尊严。”

“捷克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西边是德国,东边是苏联,但他们的归属感是西欧。”'85新潮艺术家渠岩1992年去布拉格美术学院教东方艺术时,“布拉格刚过,刚开放,从苏联意识形态中解脱出来,美院原来的院长被赶下台,从国外请回激浪派代表米兰・柯尼扎克当院长。”

抽象艺术最自由

范迪安说:“很多作品看似抽象,但不是纯粹形式主义的抽象,包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感受。”

布拉格国家美术馆馆长米兰・克尼扎克也强调:“要了解新捷克精神,首先要了解捷克的历史,在二战后的专制体制中,捷克艺术家对自由的追求从来都是暗流涌动。”

渠岩说:“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捷克完全被苏联控制。很长一段时间,美院只能画工人,不许画模特。”在这样的国家,写实主义曾十分强势。在近30个城市都有艺术项目的雕塑家埃米尔・雅当麦茨曾在布拉格美院学过7年。他发现,“现在的捷克更多偏向于抽象艺术,写实主义艺术不那么流行了,因为它让人想起社会主义”。渠岩说这是因为捷克非常抵触苏联的影响。

“中国艺术家都关注视觉和技巧,而捷克艺术家注重思想体系。抽象艺术家科拉是捷克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图画中注入诗歌元素,把文字转换为图片。”这位出版过诗集《出生证明》的诗人,1958年开始创作抽象拼贴画。

托马斯・沃尔切克称科拉是捷克艺术家中最深层地发展不同艺术过渡关系的艺术家。科拉并非学画出身,他做过木工、下水道修理工、卖报工等十几种职业,受超现实主义艺术鼓舞,用旧报纸、废旧书稿、易拉罐等创作抽象视觉作品。科拉关注并发展文学、艺术的相互对话,也希望通过拼贴手段,重组语言、图像后,起到改变现实的作用。在德国路德维希基金会捐给中国美术馆的藏品中,可以一窥他的风格。

而艺术家米兰・葛利葛尔更是做过不少抽象艺术实验。他用过彩色几何图案组成抽象结构,画过抽象水墨,仅凭手指触觉作过画。而最极端最有趣的是:他将小鸡、小人踏自行车等儿童玩具底部涂上墨,任由它们在白纸上狂欢似地随意移动,留下的痕迹即是最自由的抽象画。

传统玻璃与当代艺术的新结合

捷克艺术家最擅长的是玻璃雕塑。“波西米亚水晶玻璃是世界有名的。”渠岩说。而玻璃与艺术结合最突出的意义是艺术家将媒材的透明性与对自由的渴望相结合。

托马斯・沃尔切克说:“1948年,艺术作品受限于政治。美术专业的学生很快就在实用美术里找到了更利于创作的领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透明性是捷克艺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所要表达的是对自由精神的渴求,不应该也不愿意带有任何意识形态内容”。托马斯・沃尔切克认为,捷克雕塑寻求“纯洁”形式的尝试,不仅继承了先锋派的追求,而且关注简单几何的大众艺术,更接近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在《写作的零度》、《作者的死亡》中设想的透明性。

玻璃艺术家瑞德克・斯特赫利克说,捷克玻璃艺术有七八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通过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捷克玻璃艺术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而托马斯・沃尔切克也说,正是这次博览会,年轻一代艺术家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成就。

玻璃艺术家大多从布拉格艺术、建筑及设计学院玻璃专业毕业,捷克还有专门的玻璃艺术高中,学生。一般十四五岁就开始学习玻璃工艺。几乎所有的捷克玻璃艺术家都经过立体主义的训练。这样,艺术作品可以得到更多的空间,而托马斯・沃尔切克认为这点和得到更多自由的需求一致。

立体主义在艺术家兹比涅克・赛卡尔的创作中是核心。40年代末在布拉格工艺大学学绘画的赛卡尔,因不愿服从意识形态对艺术的要求,没毕业就离校。后来,他移民国外,在奥地利创作的作品仍然以开放的立体结构作为主题,表达内心空间的需要。

瓦茨拉夫・齐格尔的作品极其简洁,要么是反映周围环境的光学镜片,要么是玻璃浮雕与空旷地表生态的结合。而这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窥视孔》,简单又令人目眩,是一种有趣的光学游戏。

克拉克现象范文4

19世纪初叶,浪漫主义音乐思潮遍及整个欧洲大陆,标题音乐也在这一时期繁荣起来,许多作曲家以其他艺术作品,如文学、诗歌、绘画、雕刻等作为音乐的标题性基础,甚至用文字写出作品的标题内容和文学构思。提到标题性音乐,人们大多会想到柏辽兹和李斯特,而对舒曼音乐中标题性的关注相对少一点,事实上,舒曼写了许多标题性音乐。人们对舒曼的评价是“诗人+战士”,在谈到舒曼的音乐评论时,一般都会提到所有的“大卫同盟盟友”,但在分析舒曼的音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一般只提到弗洛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两个人物形象,只有个别人提到克拉拉·舒曼。毫无疑问,约瑟比乌斯和弗洛列斯坦确实代表舒曼内心世界的两个主要侧面。但是,舒曼的内心世界却更为丰富,舒曼音乐评论中的“大卫同盟”与舒曼音乐作品中的“大卫同盟”其实是同一个“大卫同盟”。在舒曼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同样也能发现,舒曼的音乐中同时也有“克拉拉”这样温柔、灵巧、热情而坚强的女郎形象。众所周知,克拉拉·舒曼是舒曼的亲密爱人,也是舒曼音乐的第一诠释者,克拉拉是一名才华横溢的钢琴演奏家,舒曼的很多作品都是由她来首演的。所以,克拉拉在舒曼的音乐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员。因此,揭示这些鲜为人们注意的形象,也不失为对舒曼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下面,笔者将从舒曼的4个典型作品中的典型音乐介绍舒曼音乐中的女性形象。4个作品分别是《蝴蝶》《克里斯蒂安娜》《狂欢节》和《a小调钢琴协奏曲》。

1.《蝴蝶》

舒曼的《蝴蝶》是根据德国作家让·保尔(Jean Paul 1763—1825年,用路德维克·勃尔尼的说法,这是一个敌视贵族阶层的“贫民”诗人)①的小说《孩提年代》(1804—1805年,亦译《少不更事的年代》)构思的。整个作品以一个假面舞会作为背景,其中有对于各个人物和场景的描写:最后“哥哥”走了,把幸福留给了“弟弟和心爱的姑娘”。听着作品就仿佛让人看见了这一系列场景,并清楚地体现着音乐形象和文学构思之间的密切关系。所谓“蝴蝶”的形象属于舒曼的创意,具有双重的象征寓意。从动态上说,它象征一种真挚的感情,一种内心深处的激动的颤抖,犹如蝴蝶翅膀的抖动。书中有一句话,可作为对这一象征的注解:“人们,我爱你们。爱到痛苦的地步”。从故事情节上说,它意味着哥哥最后越走越远,就像蝴蝶越飞越远,终于消失了踪影。最后,钟声敲了六下,象征着早晨6点钟的钟声响了,而这正是彻夜的舞会结束的时刻。音乐里的少女“维娜”,就是少女时代的克拉拉。

第九段是代表“维娜”也就是克拉拉的形象(图1)。

这段音乐的文字标题是“愤怒”,其实是“姑娘”在撒娇,“愤怒”是“姑娘”娇嗔的表现。一种急速旋转的舞蹈,起伏不定的旋律、多变的节奏,具有不太强烈的、自由放任的意味,却始终与稳定的调性相结合。除了中间一个离调终止,调性基本稳定在降b小调上,似乎“姑娘”的性格也并非刁钻古怪而不可捉摸。

2.《克里斯蒂安娜》

这首曲子是以乐队队长克里斯勒的名字命名的,舒曼所以要写这首作品,正因为克里斯勒的音乐见地与舒曼的某些观点有相似之处,其实质是都在表达着作者自己的音乐感受和性格特征。

按李斯特的看法,舒曼的《克莱斯蒂安娜》是对霍夫曼原小说中这一神奇人物形象的补充,而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主要是舒曼性格的特征和他的内心感受,无从了解克里斯勒的音乐见地,就在读完霍夫曼的原著后,我们想从音乐中寻找他的见解也是徒劳。这样的标题仅说明了创作的契机,表明了作者和克里斯勒性格的共性,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毫无疑问,舒曼的文章也带有霍夫曼的某些特征,在“大卫同盟盟友”对音乐高谈阔论的总的氛围中,特别是在耽于幻想、狂热而爱讽刺的弗洛列斯坦的论断中,都可以令人感到这些特征,而和霍夫曼不同,带有一种舒曼所特有的、富于诗意的、即兴式的自由奔放的笔调,杂糅着许多形象和隐喻。

第一段,音型华丽,采用跨小节连线,使用装饰性的和弦。旋律在低声部,是颂歌式的,很有力量,旋律在D大调,和声在d小调,听上去有一种特殊的、刚柔相济的中性效果(图2)。

中部是3个独立乐句,旋律在联合音调的骨架音上。谷形旋律型,属力度保持型,显得有力量,有韧性。三连音加切分节奏形成连续的重音,显得坚强而富有生气。

第四段,旋律是条带式的,加华彩,非常美,节奏特别活,整齐而不呆板,在节奏密集的地方加花,这种写法表现出女性的特征——柔美而华丽。织体方面接近肖邦的写法,声部交代得很清楚,显得很潇洒、灵活又充满智慧,表现出克拉拉刚强而富于智慧的一面。旋律上有摇篮曲的特征,构成一种亲切而温柔的气氛(图3)。

3.《狂欢节》

“狂欢节”是根据耶酥复活的基督教传说形成的民间节日,基督教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复活节前40天为封斋期,禁止吃肉;封斋开始前三天,人们举行各种夜饮、跳舞,称为“谢肉节”,也就是狂欢节。②《狂欢节》也是舒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全曲贯穿着与舒曼的名字相联系的主导动机,这意味着曲中出现的化装成各种人物的大卫同盟盟员实质上都是舒曼自己的化身,也就是说,曲目中所写的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舞会,而是一个幻想中的舞会。作者把自己幻想为一群大卫同盟盟友,在狂欢节中集合在一起。这首作品体现了舒曼的美学思想——音乐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纯粹表露。③这首组曲描绘的是一个假面舞会的场面,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学构思。在舞会上“大卫同盟社”的社员与“庸夫俗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以“大卫同盟社”大获全胜而告终。它是一首“主导动机型变奏曲”,以舒曼名字的前几个字母(SCH,按德语音名是Ee、C、H,按英语音名则是降E、C、B)或舒曼曾在那里工作过的阿什城的名字的前几个字母(ASCH,按德语 音名是As、C、H,按英语音名则是降A、C、B)同名的音,构成各段主题的主导动机,自由发展写成。④

《狂欢节》中的“基阿林娜”是一位端庄的妇女,即是舒曼当时的未婚妻克拉拉名字的意大利语发音,在舒曼的文章中,就曾写着“致基阿林娜”,也就是说,基阿林娜就是克拉拉的又一化名。⑤

《狂欢节》的节奏很有特点,从第三拍开始,即抑扬格,跨小节后,先是一个附点音符,拖至第二拍,第三拍又从重音开始。这种三拍子的实际演奏效果与正常三拍子的“强弱弱”不同,它是“强强弱”,不但它的力度组合本身就强,而且它的强拍是从前一小节的第三拍开始的。图4描绘了一个纤细、轻巧、活跃而刚强自信的女性形象。

4.《a小调钢琴协奏曲》(1841—1845年)

虽然没有标题,但它却具有标题性。第一乐章主要是约瑟比乌斯和弗洛列斯坦的形象,第二乐章,舒曼称它为间奏曲,音乐柔美精致,富有诗意,使创作者的内心情感与富于描绘性的音乐交织在一起,让人联想起温柔善良的女性形象——克拉拉·舒曼。第三乐章则汇集了3个主要人物形象。《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署名间奏曲,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优美的小行板,是克拉拉·舒曼性格的一个侧面,轻巧、纤细而优美(图5)。

中部揭示的是克拉拉·舒曼性格的另一侧面,宽广如歌、坦荡爽朗而富于幻想和向往理想的性质(图6)。

从上述的4部作品、六段旋律可以看出,舒曼的音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很鲜明的,而这些女性形象都集中体现在了他一生的挚爱——克拉拉身上。舒曼音乐中的“克拉拉”温柔、聪慧而又相当坚强,从儿童到少女,从青年到中年。从少女的娇嗔到青年时代的智慧与坚韧,以及中年时代的宽厚与坦荡,舒曼用他的音乐展示了克拉拉在各个时期不同的性格侧面,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一个活生生,一直在成长、变化的“克拉拉”。同时,“克拉拉”也是舒曼本人的一个性格侧面,已经内化为舒曼音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往对舒曼的音乐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研究中,类型化分析得较多,而典型化分析得不足,基本上都是分类性质的分析,揭示的是某一人物的类的特征,而不是典型形象,并不具有活生生的、富于个性的具体特征,往往只是概括地确定了形象性质,点到为止,说出了“当然”,而很少涉及具体音乐语言的分析,未说出“所以然”。因此,通过具体的音乐语言分析舒曼音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典型特征,希望对舒曼音乐的分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释:

①⑤音乐译文编辑部.音乐译文——舒曼纪念刊.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60(3):34,101.

②③④茅原.中外名曲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3):171.

参考文献:

蒂姆·道雷.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舒曼.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罗伯特·舒曼.舒曼论音乐和音乐家(论文选).陈登颐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李斯特.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张洪岛,张洪模,张宁,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茅原.中外名曲赏析.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音乐译文编辑部.音乐译文——舒曼纪念刊.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60(3).

茅原,庄曜.曲式与作品分析(上、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顾犇,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汪启璋,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1996.

克拉克现象范文5

橙汁刺猬鱿鱼 38元/份日销28元/份

原料:鲜鱿鱼500克,熟黑芝麻10克。

调料:橙汁25克,白糖10克,白醋2克,盐2克,味精3克,干生粉50克,料酒5克,吉士粉1克,水淀粉适量,色拉油700克(耗30克)。

制法:1、将鲜鱿撕去外皮洗净。2、鱿鱼平放在墩子上,剖开肚皮,去掉尾巴,切成长5厘米、宽3厘米的三角形,4、三角形的顶部留1厘米做头,下面部分改为麦穗花刀。5、净锅下水烧至80度加入料酒,下改好的鱿鱼,烫至成“刺猬”的形状起锅。6、“刺猬”加1克盐腌制10分钟入味,粘干生粉。7、锅下油,烧至六成热,下入“刺猬”中火炸至金黄色起锅。8、净锅下色拉油烧六成热,下橙汁、白糖、1克盐,味精、白醋调味,用水淀粉和吉士粉勾芡,淋上明油备用。9、将炸好的“刺猬”用芝麻镶上眼睛,顺一个方向摆好,淋上调好的橙汁即成。

特点:装盘美观大方,橙香味浓。

制作关键:在改刀时,一定要以2/3的深度均匀改刀,这样才能使“刺猬”更加逼真,上干生粉前要粘干“刺猬”的水份,这样才能使其有形。

谢昌勇点评:把鱿鱼烫至成“刺猬”形,比较好看,只是在炸之前不要粘太多干生粉,以免影响“刺猬”的形状,油温可以再高一成,时间稍微短一点,要保持鲜鱿鱼的水分。

泡椒象拔蚌

原料:象拔蚌400克,西芹75克。

调料:盐2克,味精4克,鸡粉3克,醪糟汁10克,胡椒粉2克,红油20克,色拉油500克(实耗30克)麻油2克,花椒油3克,泡辣椒60克,泡姜片15克,蒜片10克,鲜汤50克,水淀粉适量。

制法:1、将杀好的象拔蚌去内脏,去皮,冲洗干净。切成长7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的片,放入冰水中备用。2、西芹去筋切成长3厘米、宽1厘米的菱形块。3、净锅下清水烧开,放入1克盐和20克色拉油,把切好的西芹块入锅氽水至熟起锅(放盐是为了加底味,放色拉油是为了让西芹更加翠绿)。4、净锅下色拉油烧至五成热时,下改好的象拔蚌小火滑20秒至七成熟。5、锅留底油烧到六成热,下泡姜片、蒜片、泡辣椒炒香后.加鲜汤。盐、味精、鸡粉、胡椒粉、醪糟汁烧开,再放入象拔蚌。西芹块大火炒匀,迅速勾芡,淋入麻油、花椒油和热红油,装盘即成,此过程要快,从放入象拔蚌到出锅最好在20秒内完成。

特点:象拔蚌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刺身象拔蚌”、“煲粥”、“XO酱爆象拔蚌”,现在经过创新,用泡海椒作调料,改变了味型,使本菜泡椒味浓、鲜味十足。

技术关键:象拔蚌烹制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质地老化营养成分损失。

克拉克现象范文6

关键词:《愤怒的公牛》;视听语言;暗示

影片《愤怒的公牛》是由美国现实主义电影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执导。导演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以及摘得柏林、戛纳两大电影节桂冠,是美国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愤怒的公牛》堪称拳击类电影无法超越的经典,2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经久不衰的上映。无论从剪辑、构图,还是声画关系等视听语言的处理,都显示出导演深厚的电影叙事功力。

在影片的一开始,导演马丁・斯科西斯便用镜头的特写勾画出杰克・拉莫塔喜欢用下蹲的姿势接受来自其他拳击手的挑战――这既刻画出杰克・拉莫塔的凶狠与强大、与“愤怒的”公牛主题不谋而合,也为日后杰克・拉莫塔的经历埋下了伏笔。杰克・拉莫塔能够在拳击场中一次又一次的击败他的对手,但却永远不能击败另一种“看不见的东西”――这个令人思考的问题贯穿整个电影,令人深省,也是电影真正的魅力所在。而牵拉剧情、一步步引出这个“东西”的,正是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精妙的策划。杰克・拉莫塔越是凶狠、强大,这样的反差就越加剧烈、越加令人深省。

当时的拳王挑战赛是由黑手党操控的。从镜头一开始,刻画出杰克・拉莫塔的强大,斯科西斯可谓是煞费苦心。随后,在他弟弟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杰克・拉莫塔终于第一次低了头。这样的低头却也让杰克・拉莫塔陷入了迷茫之中:想要“拳王”的名号便要打假赛,然而系在腰上的金腰带真的是他想要的吗?因此,斯科塞斯用赛后杰克拉莫塔哭泣的画面展现作为一个桀骜不驯的拳王,那一刻他心里的无奈:他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了自己。

一、视觉空间

视觉空间对于观众来说具有一定的心理影响,观众作为审美的主体,其审美过程受到思想意识控制。在接触到视觉表象之后,观众还会形成一个心理空间,这个心理空间是有特定情感色彩的。

1.暗示作用

不得不提影片处理“暗示作用”的手法,构图是塑造人物和叙事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图工作,画面建立起优势对比,暗示主次和事件发展方向。在杰克・拉莫塔要求弟弟乔伊打他的脸时,导演将他们之间的那种“不平等关系”通过占据画面的多少来表现,o杰克・拉莫塔一种心理优势。让观众直观的看到他的强势和弟弟的无奈,以及杰克・拉莫塔在巨大压力下的无厘头表现――这样的画面在影片《愤怒的公牛》中可以看到许多。一方面,这展现出了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的强大渲染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镜头细密的构图又能够侧面引出故事剧情的发展。再比如,在杰克・拉莫塔将维琪邀到家中的这场戏中,两人对话的中间是杰克・拉莫塔与弟弟打拳击的合照。用这种构图,来暗示他们三个日后有着某种联系,为杰克・拉莫塔以为维琪和弟弟的不忠而与弟弟决裂做出来铺垫。

可以说,电影《愤怒的公牛》整个影片的精妙立意与故事表现手法,与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精妙的构图是分不开的。

2.拓展空间

任何一部影片都必然要涉及到画外空间,封面性的空间配置和开放性的配置并存在一部影片中。本片多处用到镜子拓展空间。在汤尼看望杰克拉莫塔临走时,汤尼吻了维琪,具有强烈占有欲的杰克・拉莫塔开始教训妻子,设计他们在门口争吵,将两人的争吵更增加了压抑的气氛,以及在画面的左边加入了镜子这个道具,很好的拓展了空间,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让不同空间所发生的事很巧妙的移到同一空间。乔伊从画面的右侧走到左侧,换句话说是从靠维琪的这边走到了靠杰克拉莫塔的那边,形成左侧人多而右侧人少的构图,暗示出杰克・拉莫塔的强势、维琪处弱势。

同样在杰克・拉莫塔与维琪将要上演时,镜子将两人的表情和动作毫无保留的展现给观众,不会因为两人是否正对着镜头而被忽略掉。

相似的做法出现在《毕业生》中在班杰明在伊莱恩的房间里:老女人进房间时,通过伊莱恩相框的反光的拓展空间让观众看到。同时那样的构图也传递出老三人之间会有某种复杂的关系。

3.详略处理

影片在叙事的处理上、详略得当,利用剪辑来压缩时间,提炼出情节发展中的变化,以及展现时间的流逝。

在杰克・拉莫塔的拳击生涯中,不是每场比赛都用大段的镜头来叙事,而是通过黑白色调的几个打斗的镜头穿插彩调的杰克拉莫塔与维琪幸福的生活进行。一方面告诉观众杰克拉莫塔在多场比赛中胜利;另一方面告诉观众杰克・拉莫塔与维琪两人的感情发展。而黑白与彩色的对比,则是拳击场上的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对比,想要告诉观众平常的生活才是复明的生活。详略的处理在《教父》中也有体现:教父的小儿子杀人后,导演通过一张张报纸告诉观众之后所发生的事,同时穿插小儿子迈克和当地女子结婚的事,很快的就传达给观众很大的信息量。

二、听觉空间

该片是拳击界的经典影片,声画关系的处理、剪辑的巧妙,让拳击的镜头更加真实、血腥、充满暴力。本片与拳击有关的戏份只有十分钟,然而导演马丁・斯科西斯却足足用了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在拍摄当中,导演马丁・斯科西斯为了能够让拳击的画面更加直观,给观众更深刻的印象,坚持只使用一台摄像机。在杰克・拉莫塔最后一场与罗宾森对决的戏中,从杰克・拉莫塔的主观镜头看罗宾森,雾气围绕着罗宾森,他的形象顿时变得恐怖和阴森,这时用慢镜头拍他出拳打向杰克拉莫塔的头部,加入了拳击声,叫声……然后切到慢镜头杰克拉莫塔向外喷出――这样的剪辑惟妙惟肖的展现出了杰克・拉莫塔被击败时的无力,恰好映照出此时的他宛如一头“愤怒的公牛”的悲哀结局。

曾经强势的公牛却被如此轻易、血腥的打倒,到底是责怪杰克拉莫塔,还是该怪他周围的环境?以这样的剪辑画面引起人内心震撼的同时,却也对整个影片进行了升华,带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一部好的影片不仅仅需要精妙的构思、良好的立意,还需要震慑人们的心灵和灵魂――这便是一部电影的升华。导演马丁・斯科西斯在《愤怒的公牛》中很好的利用了视听语言的效果,加上多种多样的渲染手法,将一代拳王“愤怒的公牛”形象,深入刻画进观众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陈卓.影像与空间[D].北京美术学院,2006.

[2]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宋杰.影像与声音[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上一篇幸福作文500字

下一篇教学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