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小丹范例6篇

女儿小丹范文1

斯琴高娃,一个将演艺事业看得同生命一样重要的表演艺术家,很自然地期望女儿也能走上艺术之路。然而,当她殚精竭虑要把女儿培养成艺术精英时,女儿并不领情,女儿只想做个平凡的人。为此,女儿“离经叛道”地从事在斯琴高娃看来毫不起眼的工作。失望的母亲和叛逆的女儿因此对峙多年。一别三年后,这位明星母亲发现,“没有出息”的女儿其实很快乐,平凡日子也能活出精彩。

明星妈妈:誓将女儿打造成艺术精英

斯琴高娃的女儿叫孙丹,是斯琴高娃与第一任丈夫、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某导演的孩子。孙丹5岁那年,斯琴高娃与这位导演分手,4岁的儿子孙铁判给父亲,孙丹跟随母亲生活。

1980年,斯琴高娃从内蒙古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带着女儿来到北京。不久,斯琴高娃主演了《骆驼祥子》、《残雪》、《似水流年》等多部经典影片,成为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的双料影后,并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成为大红大紫的明星。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影后”斯琴高娃也不例外。在北京,孙丹和母亲住在单位分给斯琴高娃的筒子楼里,房间只有10多平方米,厨房和厕所部是公用的。没有给女儿完整的家,已经够让斯琴高娃心痛了,现在又让女儿生活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她深感对不起孩子。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斯琴高娃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女儿身上。

也许是遗传因素,孙丹从小就显露出文艺天赋。在幼儿园里,孙丹表演节目大胆活跃,大家都认为她将来会顺理成章地和斯琴高娃一样吃演艺饭。这让斯琴高娃欣慰不已,因为自己酷爱表演,她希望女儿也能走上艺术之路。斯琴高娃甚至这样为女儿设计未来:小时候先让她学习钢琴、舞蹈、音乐,把基本功打扎实,到了一定年龄,就让她上艺术院校,一步步将她培养成光芒四射的演艺明星。

那个年代片酬很低,斯琴高娃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尽管如此,她还是花好几千元为女儿买了一台钢琴,并用不菲的价钱,从中国音乐学院聘请了一名高级钢琴教师来家里教女儿。后来,斯琴高娃又为女儿报了芭蕾舞班。每到星期天,斯琴高娃就推掉演出和应酬,送女儿去市少年宫学习舞蹈。女儿上课时,斯琴高娃就到少年宫附近的公园里坐着,一等就是好几小时,待女儿学习结束后,再带女儿回家。

小孙丹天资聪颖,学东西很快,仅一年时间,她就能弹奏《春江花月夜》、《胡桃夹子》等曲子,而且芭蕾也跳得像模像样。家里来客人了,斯琴高娃会隆重“推出”女儿:“来,丹丹给叔叔阿姨弹一曲助个兴!”小孙丹仰着骄傲的小脸端坐在钢琴前,有板有眼地弹奏起来。“高娃,丹丹将来肯定会像您一样有出息。”在客人的赞叹声中,斯琴高娃内心溢满做母亲的满足和甜蜜,对女儿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然而小孙丹毕竟是孩子,孩子的兴趣来得快,转移得也快。因为练习钢琴和舞蹈,她比同龄孩子少了很多玩耍时间。渐渐地,那一个个音符让她感到枯燥和乏味,上课时她开始心不在焉,练习也“偷工减料”。

当斯琴高娃责问她时,孙丹嘟着嘴巴申辩:“妈,现在我对弹钢琴和跳舞没有兴趣了,我想画画,我要游泳。”女儿的话让斯琴高娃郁闷极了,这完全出乎她的意料,也打乱了她对女儿的规划。她严厉地批评女儿:“孩子,你这样三心二意,将来怎么会有出息?”

孙丹不得不回到冷冰冰的钢琴前,她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可她还得日复一日地练下去。当脚尖又一次磨出血时,孙丹又提出不想再跳芭蕾舞了。可妈妈的回答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妈妈练蒙古舞时,吃的苦比你多多了!”小孙丹觉得妈妈真残忍。

孙丹12岁那年,一天,斯琴高娃加班,晚上9点才回到家,这本是她规定女儿练琴的时间。谁知,走到家门口并没有听到熟悉的琴声,斯琴高娃眉头一皱,轻轻地开了门。推开门,她发现女儿坐在钢琴前,正埋头看小人书,因为太入神,竞没发现妈妈回来了。斯琴高娃气不打一处来,她一把夺过孙丹的小人书撕掉:“你简直是不务正业,看小人书能看出什么名堂!”孙丹委屈地大哭起来,反抗道:“我讨厌弹琴、讨厌跳舞!”斯琴高娃怒火中烧,扬手给了女儿一巴掌。

妈妈的“高压政策”更激发了孙丹的逆反心理,她开始与妈妈作对,除了钢琴和芭蕾舞,她对什么都感兴趣!

尖锐对峙:女儿的反抗“星妈”的泪

1986年,在著名导演凌子风的介绍下,斯琴高娃与瑞士籍知名华人音乐家陈亮声相识了。陈亮声与钢琴家前妻离婚后,带着女儿独自生活。相同的际遇,让两颗沧桑的心很快擦出了火花。那年年底,斯琴高娃与陈亮声举行了婚礼,她和孙丹一起漂洋过海到了瑞士。

母亲是享誉华人世界的“影后”,继父是音乐家,继父的女儿也从事歌剧工作,在这样一个艺术氛围浓郁的家庭里,在这样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孙丹若是不能成为艺术人才,在斯琴高娃看来,是自己这个做母亲的失败。在瑞士的家里,钢琴、古筝、大提琴、小提琴等乐器应有尽有,斯琴高娃对女儿的要求更多了,她要女儿每一样乐器都精通。

这让孙丹很反感。本以为在瑞士这个开放的国度,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想到母亲会变本加厉。孙丹这时已是花季少女,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一看见那一大堆复杂的乐器她就心烦,她喜欢剪纸绣花,喜欢花花草草,甚至喜欢在厨房里为家人做饭。

斯琴高娃“恨铁不成钢”,她不能让女儿这样“堕落”下去。只要在家,她就督促女儿练习乐器演奏。憋着一肚子怨气的孙丹终于在一天晚上爆发了,她故意把曲子弹得乱七八糟,声音刺耳,毫无节奏感。斯琴高娃气得脸色煞白:“你和妈妈作对,妈妈就让你弹一晚上!”孙丹“啪”的一声合上钢琴盖:“我偏不弹了!”母女俩较上了劲。

母女俩就这样对峙到晚E11点,直到陈亮声从外面演出回来。得知原委,陈亮声把斯琴高娃拉到一边,轻声劝她:“孩子这么大了,你得尊重她,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她,否则会适得其反。”斯琴高娃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我这样做还不是为她好,她怎么就不理解呢?”在陈亮声调停下,母女总算和解了。

1991年后,斯琴高娃将事业的重心转回国内,频繁地回国拍戏。孙丹这时已经在瑞士上大学了。斯琴高娃不再强迫女儿学钢琴和舞蹈,开始煞费苦心地培养她表演方面的兴趣。每次回到瑞士,她都叫女儿和她一起看她主演的片子,让女儿评价她的演技。女儿学校里举行文艺会演,斯琴高娃像自己拍戏一样认真对待,辅导女儿排练出精彩的节目。每逢寒暑假,斯琴高娃就把女儿带回国内,让女儿在剧组里感受拍戏的氛围。

然而,孙丹大学毕业后决定去瑞士一家外贸公司上班。斯琴高娃坚决不同意。女儿自身条件良好,艺术修养也 不错,如果不进入演艺圈,不但可惜,也辜负了当妈的这些年来所花费的心血!斯琴高娃自作主张,为孙丹在中央戏剧学院报了一个短期表演培训班。

斯琴高娃郑重地与女儿进行了一次谈话:“丹丹,你也不小了,妈像你这么大年纪时,已经名扬全国。妈在演艺圈打拼了这么多年,有不错的人脉关系,妈妈会帮你尽快成才的。”母亲的良苦用心让孙丹甚为感动,她决定试一试。

半年后,孙丹从表演培训班结业了。此后,斯琴高娃在主演《天国逆子》、《太后吉祥》等影视剧时,向导演推荐了孙丹。在斯琴高娃的指导下,第一次“触电”的孙丹把两个角色演得都不错。

然而在这短短的几个月后,孙丹对年轻人向往不已的演艺生活心生厌倦了。为了几个镜头和几句台词,在剧组一熬就是好几个月,她觉得这简直是在浪费青春和生命!戏拍完后,孙丹告诉斯琴高娃:“妈,我不想拍戏了,想回瑞士工作。”斯琴高娃以为女儿嫌角色小了,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不要好高骛远,好多大明星都是从跑龙套一步步锻炼出来的。等你有经验有实力了,自然能当上女主角。”母亲这样误解自己,孙丹感到哭笑不得……

不久,斯琴高娃拍电视剧《大宅门》时,又把孙丹带进剧组,导演安排孙丹出演一个小配角。拍了几集之后,孙丹是斯琴高娃女儿这身份渐渐暴露,不少人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并在她背后指指点点:“她能演什么戏,还不是凭她妈妈的关系进来的!”“有个明星妈妈就是好,不管你有没有演技都有戏拍。”这些话在孙丹听来是那么刺耳,在剧组,她变得越来越不自在。

由于心理压力巨大,孙丹在拍戏时无法放开手脚,这让导演也颇有微词。拍戏对孙丹来说,简直就是受罪。她还痛心地发现,同事与她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那天,因为拉肚子她迟到了几分钟,有人就说她仗着自己是斯琴高娃的女儿耍大牌。孙丹不胜其烦,再也不愿在剧组待下去了,觉得再待下去,自己就要发疯了!

几天后,孙丹瞒着斯琴高娃,一个人悄悄回到瑞士。到家后,她才给斯琴高娃打电话:“妈,我再也不拍戏了!”斯琴高娃一听,脸都白了:“你这孩子太不懂事了,戏拍了好几集了,你半途开溜让妈怎么向剧组交代?你马上给我回来!”女儿很干脆地回绝了她:“打死我也不再拍戏了!”电话这头,斯琴高娃瘫坐在椅子上……

理解万岁:平凡女儿的人生也精彩

两天后,斯琴高娃向剧组请了假,心急火燎地赶回瑞士,准备把女儿拽回剧组。已经20多岁的孙丹想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母女俩发生了激烈冲突,孙丹把自己这些年来的委屈和愤懑全部倾泻出来:“你剥夺了我童年少年的快乐,你让我像一头毫无思想的骆驼,按照你设计的轨道负重前行,天下哪有你这样的母亲?告诉你,哪怕你不认我这个女儿,我也不拍戏了!”女儿的话让斯琴高娃的心凉了,自己多年的苦心付出却受到女儿的质疑,斯琴高娃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斯琴高娃郁闷地回到国内继续拍戏。几天后,陈亮声打电话告诉她,孙丹和同学跑到法国去了,在一家公司做了一名普通员工。斯琴高娃听了,气得心口发痛,女儿对自己也太不负责了。

女儿成了普通打工妹,这事实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斯琴高娃的心头,令她寝食难安。她不敢在别人面前谈起女儿,曾经让她骄傲和自豪的女儿,现在成了她的心病。

因为心存芥蒂,此后一年多时间,母女俩几乎没有什么联系。2002年4月,孙丹向继父陈亮声借钱,说想在法国开一家中餐厅。陈亮声毕竟一直在西方生活,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斯琴高娃截然不同,他觉得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很好,他开明地借给孙丹一笔钱,并答应为她保密。

斯琴高娃不愿让女儿半途而废,这年8月又费尽周折地为女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很久没和女儿联系了,她还是硬着头皮拨通了孙丹的电话。孙丹坦然地告诉母亲,自己现在在法国开了一家中餐厅,当小老板了,不会回国拍戏了。这个令人吃惊的消息让斯琴高娃久久说不出话来。

一个星期后,斯琴高娃带着满腹愤懑赶到法国。女儿的中餐厅很小,只有20多平方米,因为没钱清人手,孙丹既要招呼客人、收款,又要洗碗拖地,忙得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斯琴高娃既心疼又气愤。晚上餐厅打烊了,她再次提出要女儿跟她回去拍戏:“孩子,你这个样子,你知道妈妈心里有多难过吗?听妈的话,把餐厅关了,跟妈回去,妈马上找公司包装你。”一提到拍戏,孙丹头就大了,没好气地回了斯琴高娃一句:“妈,我不知道拍戏到底有什么好。我就喜欢现在的生活!”母女俩吵了整整一夜,谁也无法说服谁。第二天,斯琴高娃气冲冲地走了,临走丢下一句话:“你太让妈失望了,妈就当没有你这个女儿,”母亲把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孙丹赌气没有去机场送她。

这一别整整三年。在这三年里,斯琴高娃没有与女儿见一次面,孙丹偶尔给地打个电话,她一听到女儿的声音就气不打一处来,说不了几句就把电话挂了,默默流泪。好几次,陈亮声劝她:“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你觉得快乐的事情也许对她是一种折磨。孩子成年了,就应该放手让她像鹰一样去飞。她飞得高也好,折翅也好,都是她自己的人生……”这些大道理斯琴高娃又何尝不明白,但也许对女儿爱得太深,对女儿的期望值太高,她就是难以释怀。

毕竟母女连心,孩子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打拼不容易,她过得还好吗?想念女儿的时候,斯琴高娃就从丈夫那里了解女儿的情况。当得知女儿的辛餐厅已经发展到300平方米、员工40多名,已粗具规模时,斯琴高娃心头涌起别样的滋味…

2005年6月,斯琴高娃拍完电视剧《青花》后,股骨头疼得难以行走,只得回瑞士休养。陈亮声赶忙把她送到医院,检查结果竟是“股骨头坏死”,必须立即进行手术,而目.手术有风险,弄不好会下肢瘫痪。孙丹得知消息,匆匆赶回瑞士。走进斯琴高娃的病房,见昔日好强干练的母亲面容憔悴,是那么苍老无助,顷刻间,她对母亲的所有怨恨烟消云散。孙丹紧紧抓住斯琴高娃的手,热泪盈眶地叫了一声“妈”。这声“妈”,让斯琴高娃忍不住泪如雨下,母女间多年的隔阂冰雪消融。

孙丹把餐厅交给别人管理,不分昼夜地陪伴在母亲身边。母女俩终于有了时间好好吐露心声。孙丹对斯琴高娃说:“妈,我是个没有野心的女子,并不想成为什么大明星。我很满意现在这种生活状态,我觉得这样活着挺好的。”

女儿的话让斯琴高娃内心波涛翻滚。这些年来,她总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女儿,现在看来,她错了。女儿不仅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生活得很开心,而且有了一份感情的归宿,她这个做母亲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斯琴高娃真诚地向女儿忏悔:“孩子,妈错了!妈太好强,让你这些年受了很多委屈。妈对不起你!你别怪妈,好吗?”孙丹紧紧握住斯琴高娃的手:“妈,您千万别这样说!我知道您也是为我好,我怎么能埋怨您呢?”

斯琴高娃的手术非常成功,一个月后,她就能下床自由行走了。康复后,斯琴高娃又准备回国拍戏,孙丹心疼地对妈妈说:“妈,您该有的都有了,别再那么拼命了,好好享受I吧!”斯琴高娃告诉女儿:“孩子,妈妈太爱表演了,要演到走不动那天为止。”孙丹理解妈妈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没有再阻止她。

女儿小丹范文2

“丑小鸭”女孩儿,渴望成为冰上芭蕾的白天鹅

张丹1986年出生在哈尔滨,妈妈徐淑晶和爸爸都是中铁22局的普通工人。丹丹长得不算漂亮,但聪慧、伶俐,是个顽皮、倔犟的女孩儿。一次,徐淑晶跟邻居开玩笑说:“我家丹丹可是一只丑小鸭啊。”常听姥姥讲童话故事的丹丹,回头冲妈妈嚷着:“我是一只白天鹅!”逗得邻居们都笑了。这年,丹丹才5岁。

徐淑晶既要上班还要照顾淘气的丹丹,忙得焦头烂额,怕她在家里出事,就借钱买辆自行车,去哪儿都把丹丹放在前面的车筐里带着。能随妈妈快慢转弯,丹丹感到很好玩,她得意地说:“妈妈,我永远在你的前面哩。”徐淑晶夸奖她:“丹丹,你长大了一定比妈妈强。”

徐淑晶一家尽管生活还很困难,但他们的眼光很高,夫妻俩省吃俭用想着如何把女儿培养成才。1990年冬天,徐淑晶带丹丹路过八区体育场,看见一群孩子在滑冰。还没等妈妈停稳,丹丹就从车筐里跳下来,扒着栏杆往里望,她指着里面的小朋友说:“妈妈,我要和他们玩这个。”旁边的人告诉她们,这是花样滑冰。孩子的话点燃了徐淑晶的希望。

徐淑晶给丹丹买了花样冰刀、滑冰服。挎上冰刀穿上滑冰服,孩子还真的像那么回事。她摸着孩子的脸蛋说:“丹丹,好好玩花样滑冰,将来当个滑冰教练啊。”丹丹使劲摇摇头:“妈妈,我将来要当滑冰舞的白天鹅。”徐淑晶见女儿人小志气大,高兴地笑了。

于是,丹丹被徐淑晶送到道外区业余体校。丹丹学习花样滑冰的劲头非常高,整天在冰场上滑呀滑,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又摔倒,腿磕破了,脚弄伤了,也不吭一声。那时,孩子们训练都在冰天雪地的室外,有的家长看孩子太苦,把孩子领回了家,徐淑晶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这天,她试探地问女儿:“丹丹,滑冰又苦又累,咱们也回家吧。”丹丹望着妈妈,急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妈妈,我不练怎么行呢,我还要做白天鹅呢。” 徐淑晶心里酸酸的,安慰女儿说:“丹丹,妈妈永远陪在你身边,直到你成功。”受妈妈的鼓励,丹丹训练时更加刻苦了。练压腿、拔筋的基本功时,别的孩子又哭又喊,可她却冲妈妈嘻嘻地笑。

第二年,丹丹参加了哈尔滨市少儿花样滑冰比赛,接下来又是一系列的各种比赛。不过,好像老天有意为难她似的:人家取前三名,她是第四名;人家取前八名,她得第九名。连对她充满希望的黄教练,也摇头不理解:“这孩子怎么跟奖牌没有缘分呢。”徐淑晶在一旁听着,暗暗为女儿着急。

如果做一名优秀的冰上运动员,对柔韧性和谐调性要求特别高。由于丹丹练习花样滑冰晚几年,这方面比一般孩子差,徐淑晶便决定把她送到歌舞团舞蹈班进行形体训练。当时,能够到舞蹈班训练的孩子都是正式学员,而丹丹还是业余的,许多家长担心收了她这个业余学员,影响自己的孩子。

徐淑晶苦苦央求舞蹈班的张滨老师:“张老师,你就收下丹丹吧,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不会影响别人的。”丹丹也跑过来仰着小脸说:“老师,我很乖的,大人都这样夸我,我还会跳舞呢。”说完,就在张滨面前跳起舞来,舞姿当然幼稚,却趣味多多,惹得张老师忍不住笑了,破例收下了她。

又瘦又小的丹丹成了歌舞团的学员。开始,徐淑晶并不知道孩子们看不起丹丹,不愿跟她一起练习。丹丹受到冷落非常伤心,回家后偷偷地哭。察觉了真相的徐淑晶,第二天果然看见女儿被丢在一边。但丹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她就在一旁独自练习,张老师教的动作,她通常一遍就能学会,第二天就表演得惟妙惟肖。后来,大家渐渐喜欢上她了。

在舞蹈班时,丹丹和一个叫张昊的孩子成了好朋友。这天,张昊悄悄地对她说:“丹丹,你练得真好。”丹丹挺起胸脯说:“我将来要当白天鹅呢。”张昊却摇摇头:“不好,还是当世界冠军好。” 不料他们的悄悄话被家长听到,大家都笑了起来。

陪女儿去北京,涓涓亲情化作女儿的动力

1997年,著名花样滑冰教练姚滨从北京回到哈尔滨选拔运动员。他请人捎话让丹丹练习完后不要走,他要看一下丹丹的表演。那天,丹丹的表演动作舒展、优美,韵律感很强。姚滨教练看了,心里暗暗高兴,但他只说了句:“不错,好好练吧。”说完就回北京了。

丹丹一下弄糊涂了,既然不错了,怎么不带我去北京,反而还要好好练呢。徐淑晶安慰女儿:“丹丹,姚教练认为你有潜力,人生就是希望,你现在需要等待,关键时刻冲上去啊。”丹丹听了母亲的话,感觉姚教练还会回来找她的。

1998年7月,姚滨又从北京回到哈尔滨,在训练场上喊张丹:“丹丹,你想去北京进国家队吗?”张丹高兴地跳起来:“是喊我吗?我愿意啊!”姚教练指着旁边一小伙儿说:“那好,你们先一起练练拉手。”圈内称花样双人滑为“拉手”。张丹这才注意到这位小伙子,目光对触的刹那间,俩人几乎同时喊出了对方的名字。一旁的姚滨惊诧了:“噢,你们早就认识啊,看来我没搭错伴儿!”

张丹娇小玲珑、灵性飞动;张昊高大俊朗、舒展大方。丹丹和张昊虽然第一次在冰上搭档,但像是上天的安排,他们配合默契,步姿和谐,在洁白的冰面上翩翩起舞,那令人目眩的旋转,像雪花一样飘舞。一套动作下来,姚滨惊呆了,当场拍板调张丹去北京训练,与张昊组成二人滑搭档。

张丹被选送到北京时,还是个10岁的小女孩儿。徐淑晶心里激动不已,多年的辛苦终于让人看到了希望,可孩子这么小,又远离家乡,她十分担心啊!她问女儿:“丹丹,愿意去北京吗?”丹丹看出母亲难过,轻声说:“妈,你不是总对我说,在关键时候要坚持住吗?”徐淑晶含着眼泪点点头:“丹丹,你真的长大了,妈妈和你一块去北京。”

徐淑晶从单位请了假,跟女儿在北京整整呆了两年。为了照顾好女儿,她住小旅店,吃方便面,省下钱给丹丹买营养品。后来,小旅店住不起了,就“噌”运动员宿舍,请人从食堂捎剩下的饭菜吃。平时只要条件允许,她就在一旁观看丹丹训练,用最真诚的目光鼓励着女儿;丹丹训练回来,她就给孩子按摩……

国家队选手竞争很激烈,看妈妈为自己受这样的苦,丹丹想打退堂鼓:“妈,咱们回哈尔滨吧。”徐淑晶一听,马上变得严肃起来:“丹丹,妈妈再苦也愿意,只要你能拿出成绩。”这时的丹丹知道自己错了:“妈妈,我一定努力。”两年后,看到女儿成长得很快,徐淑晶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哈尔滨。

这期间,在姚滨教练的指导下,丹丹和张昊脱颖而出捷报频传。先是1998年在世界青少年大奖赛上获北京站第一名,崭露头角。2001年世界青少年锦标赛第一名,2003年世界锦标赛第6名,2005年世界花样滑冰大赛(加拿大)冠军。北京的各大媒体也都报道了他们,认为他们是继赵宏博、申雪之后最有希望的明星。徐淑晶稍稍放下心来。

从2005年开始,为了在第二年举办的都灵冬季奥运会夺取金牌,姚教练决定丹丹和张昊练习目前世界上难度系数最大的“抛四周跳”――当时世界顶级选手都不敢尝试的高难动作。张丹悄悄告诉妈妈,这可是夺取冬奥会金牌的杀手锏。

知女莫如母。备战都灵冬奥会前夕,徐淑晶感觉女儿思想压力很大,她主动劝慰说:“丹丹,人类运动史上的每一个成绩都是人创造的,奥运会主张的是拼搏精神。只要付出了努力,拼搏过了,胜利其实就在心里。”张丹读着母亲那颗浓浓的爱子之心,默默遥望着哈尔滨的方向,心里在说:“妈妈,你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在都灵冬奥会上好好表现,为祖国争光。”

感谢好妈妈,冰城女孩儿让都灵沸腾

徐淑晶和丈夫盼望的日子终于来了。2006年2月14日凌晨,他们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徐淑晶知道女儿和张昊的默契,可几天的赛程中,俄罗斯托特米亚尼娜和马里宁在短节目和自由滑比赛中排名第一,再次展现出雄厚的实力。徐淑晶忐忑不安起来。

丹丹和张昊是最后一对出场,徐淑晶紧张地屏住呼吸。音乐响起不久,张昊举起了丹丹,毅然做起了那个高难的“抛四周跳”。丹丹在空中飞速旋转,动作收尾前,她像一只折翅的天鹅,突然摔落下来,双膝着地滑向场边……徐淑晶大吃一惊,知道这个动作失败了,她痛苦地捂住了眼睛。

喧闹的帕拉维拉体育馆静寂下来,人们的目光都注视着场上。张丹的表情很是痛苦,此时的她已韧带损伤,在张昊的搀扶下挪向一边。按着比赛规则,如果不在两分钟后继续进行,就意味着退出比赛。时间一秒一秒地飞逝。徐淑晶急得大喊:“丹丹,你快站起来啊。”

好像有心灵感应,奇迹这时发生了。随着《龙的传人》的旋律响起,丹丹娇弱的身子重新滑向赛场!那一瞬,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稍做休整的张丹,犹如一只不屈服的天鹅,在冰上旋转,在空中展翅,与张昊出色地完成了比赛动作,最终以189.73分获得银牌。这体现奥运“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场面,感动了整个都灵和全世界。那一刻,徐淑晶的心也升腾起来,为女儿的勇敢和坚韧而骄傲。

当丹丹站在领奖台上时,徐淑晶发现女儿的左腿已被队医绑上了绷带。这时她才知道,女儿是在怎样的剧痛中完成了比赛。而丹丹的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之后,张丹给家里打来电话:“妈妈,我一切都好,别担心。”那一刻,徐淑晶的眼泪流下来了,她是为女儿的荣誉和自强感到高兴:“丹丹,好样的!你在关键时刻挺住了,虽然没拿到冠军,但你在妈妈眼里,是世界冰上芭蕾最美丽的白天鹅!”

赛后,都灵冬奥会官方网站给予高度评价:“坚强的中国运动员,他们的表现甚至让人遗忘了获得冠军的俄罗斯选手。”俄罗斯代表团团长说:“我的运动员获得冠军,但我没得到任何祝贺,所有的人都在为张丹和中国祝贺。”都灵一位高级警官威格洛尼来到中国代表团总部,送给张丹一顶女兵的军帽,说:“我女儿最崇拜你,你是都灵人心目中的英雄!”

不论走到哪儿,丹丹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合影、签名、问候伤情……大家表现了无限的敬意,因为张丹与张昊诠释了奥林匹克的精神――永不放弃!

女儿小丹范文3

28岁的许晓海告诉记者,他中学毕业后进城学泥工手艺,经过几年打拼,他和别人合股组建了一家装修公司。

2003年5月13日中午,许晓海和几个朋友在一家小饭店吃饭,身后忽然传来一阵哭声。许晓海回头发现另一张餐桌旁坐着一对悲泣的母女,他走过去问:“你们遇到什么难事了吗?我可以帮你们。”

母女俩怯生生地说,她们来自辽宁农村,母亲叫许云英,52岁,患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她的丈夫也患有严重的疾病,夫妻俩都没有劳动能力。几个月前,他们23岁的儿子赵明明因患尿毒症去世了,家里一直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一周前,许云英带着15岁的女儿赵丹丹来城里投奔亲戚,赵丹丹在亲戚经营的足疗馆里当保洁员。安顿好女儿后。许云英准备返乡。从未离开过家的赵丹丹心有不舍,扑在母亲怀里啜泣不止……

听完母女俩的述说,许晓海的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对许云英说:“阿姨,如果你信得过我就让我当丹丹的哥哥,也算你多了个干儿子,以后我会照顾好她的。”许云英迟疑了一下,眼含热泪跪了下来:“恩人啊,我该怎么谢你啊……”就这样,许晓海在众人的见证下,认下了赵丹丹这个妹妹。

然而,许云英离开后,许晓海犹豫起来:赵丹丹是个花季少女,自己认她做干妹妹,妻子黄艳会怎么想呢?于是,他打定主意先瞒住妻子,偷偷地帮助赵丹丹和她那个苦难的家庭度过难关。等她长大成人、经济独立后,再把这一切向妻子讲明。

许晓海每月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钱资助赵丹丹,让她把大部分钱汇给父母,余下的用于她改善营养。赵丹丹对不是亲哥胜似亲哥的许晓海产生了兄妹般的依恋。她时常买些小礼物送给许晓海表示对他的感激之情,这让许晓海感到非常温暖。

孰料,灾难毫无征兆地降临了。2005年9月23日凌晨。熟睡中的许晓海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赵丹丹的朋友在电话里告诉他:“丹丹出车祸了!”

许晓海心急如焚地赶到市人民医院,原来,丹丹在下班回宿舍的路上被汽车撞得昏迷不醒,医生初步诊断为开放性颅骨损伤,生命垂危。许晓海二话没说,以兄长的身份在手术单上签了字,并交了17000元住院押金。凌晨3时50分,赵丹丹被推进了手术室。

手术进行了16个小时,赵丹丹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然而,由于赵丹丹脑部受伤严重陷入深度昏迷,后续救治的费用每天都需千元以上。医生提醒许晓海赶紧筹钱,而此时的许晓海由于生意亏本,根本拿不出钱来。“没有钱,丹丹就只有死,说什么也要救她!”经过认真思考,许晓海忍痛做出了抉择:将自己在公司的20万元股份全部撤出,用于赵丹丹的治疗。一同创业的伙伴们得知许晓海要为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治病时,都劝他慎重行事。许晓海无暇向朋友们解释,挥泪而别。

许云英从老家匆匆赶到医院,看见浑身插满了管子的女儿,她当即昏厥过去。许云英醒来后,抓住许晓海的手念叨着说:“我已经死了一个儿子,不想再失去这个闺女啊……”许晓海眼里噙满泪水说:“干妈,你放心吧,只要有我在,小妹会保住性命的。”

也许是许晓海的善举感动了上天,10月25日清晨,昏迷了3个月的赵丹丹终于苏醒过来。许晓海兴奋地伏下身子:“小妹,叫哥哥!”赵丹丹只是“啊――啊――”地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原来,车祸使赵丹丹的大脑严重受损,其智力水平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许晓海的心情再次沉重起来。

与此同时,由于许晓海在医院守护赵丹丹很少回家,他的行为引起了妻子的猜疑。在妻子的再三逼问下,许晓海只好如实道出了隐藏了两年多的秘密。得知丈夫背着自己与一个女孩子交往了这么久。现在又为了这个遭遇车祸的女孩子把公司“卖”了,黄艳气愤至极,吵闹着要和许晓海离婚。

许云英来到许晓海家,扑通一下跪在黄艳面前,啜泣着说:“孩子,是我们一家人对不起你!大姨可以作证,小海和我女儿是清白的,小海这孩子是天底下少有的好人啊!”

黄艳心头猛然一颤,看着面前这个和自己母亲一样沧桑的女人长跪不起,她觉得自己可能是真的误解了丈夫啊。黄艳搀扶起许云英,决定去医院看看赵丹丹。当黄艳看到重症监护室里的赵丹丹时,她的心立刻软了……

妻子的理解和支持给了许晓海莫大的宽慰,他向妻子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时,医生告诉许晓海,由于赵丹丹被碾压变形的双腿受病毒感染,要想保住性命还需要做手术,费用至少数万元。

挽救干妹妹的生命刻不容缓!许晓海和妻子商量后,把自己的“富康”轿车卖了,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大笔债,终于再次将赵丹丹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许晓海付出的爱心终于有了回报,2006年8月18日,一直发音含糊的赵丹丹突然清晰地对守候在病床边的许晓海喊出一声:“哥哥!”许晓海愣了片刻,泪如雨下。

10天后。赵丹丹出院了。为了方便继续治疗,许晓海在开发区的一处住宅小区为赵丹丹母女租了一套住房。

许云英的讲述

许云英告诉记者,她的家正如许晓海向媒体介绍的那样是当地的“扶贫帮困户”,贫寒的家境让女儿从小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2003年2月23日,许云英恋恋不舍地将女儿送上了车,因为亲戚王红在市里经营一家足疗城,她想让赵丹丹去那里打工挣钱。

为了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15岁的赵丹丹不得不挑起养家的重担。2004年10月1日,赵丹丹回家探望父母,并告诉父母自己认了个干哥哥。以后的几天,许云英时常听到许晓海给女儿打来电话,嘘寒问暖。

一天晚上,赵丹丹的手机响了,许云英隐隐约约听到对方问女儿:“爸爸妈妈睡了没有?”随即,赵丹丹把手机递给许云英,说“哥哥”想和她说话。许云英把手机贴在耳朵上,里面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妈――”这一声呼唤喊得许云英心头怦怦直跳,泪水夺眶而出。

“妈,我知道您想念儿子,往后我就是您的亲儿子,您还是一儿一女……”电话里的声音听起来贴心贴肺,许云英心里暖融融的,她边擦眼泪边说:“孩子,谢谢你这么远打来电话,我们家太苦太乱,认亲的事以后再说吧……”

许晓海并没有放弃,他照例每天都给赵丹丹打电话,而且每次都要和许云英聊上几句家常。渐渐地,许云英在心里接受了这个干儿子。

10月22日,许晓海第一次踏进了赵丹丹家的屋门。看到干儿子彬彬有礼的样子,许云

英悬着的心落了地,她精心地给干儿子做了6样菜,全家人像过年一样围在一起欢天喜地地吃了一顿“团圆”饭。饭后,许云英把自家经历的苦难一五一十向许晓海和盘托出。许晓海的眼眶湿润了,他当着赵丹丹的面向许云英保证:凭他现在的能力足以使赵家摆脱贫苦,让村里人刮目相看,他永远做这个家庭孝顺的干儿子。许晓海的话令许云英感激涕零。

许晓海在赵家住了4天,这4天里,许晓海带着许云英母女到县城买了不少衣物,还买了烟酒到赵家的亲戚家串门。随后。许晓海给许云英留下1000块钱,带着赵丹丹返回了市里。

2005年3月的一天,许云英忽然接到亲戚王红打来的电话,说许晓海常到足疗城玩,和赵丹丹独处很长时间,俩人的密切感情似乎超过了兄妹关系。许云英急了,马上给两人打了电话,女儿矢口否认王红的说法,许晓海在电话里信誓旦旦地说:“我既对得起干爹干妈,也对得起妹妹。”听两人这么说,许云英没冉深究。

2005年9月23日清晨,许云英再次接到王红的电话,对方催她立即赶到医院。赵丹丹遭遇了车祸。

赵丹丹在重症监护室的那些日子里,许晓海和许云英衣不解带轮流照顾她。许晓海对许云英说“妹妹要是好了,我要做两件事:一是带她出去散心,二是请朋友来祝贺!”许晓海能处处为干妹妹着想,这让许云英万分感动。

许云英对记者说:“那段时间。许晓海为了救活丹丹尽到了责任,可等到丹丹病情有所好转从监护室转到病房后,他变了。”

许云英发现许晓海来医院的次数不像先前那么勤了,有事情找他时,他在电话里总是推三推四。许云英让许晓海给女儿买个海绵坐垫和一套睡衣,可说了多次许晓海都没给买,在城里人生地不熟的许云英只好托付病友家属帮着给买来。

赵丹丹刚刚苏醒时,智商相当于小孩子的水平,许晓海每次去看她,她都要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松开。几天见不到许晓海,赵丹丹就发疯似地打他的手机,若是打不通或是打通了许晓海不来。她就摔手机。看到女儿如此依恋“哥哥”,许云英显得很无奈,她恳求许晓海说:“丹丹能活过来不容易啊,她需要你的鼓励啊。”

2005年11月30日,赵丹丹在医院住了68天后出院。许云英从肇事方支付的32000元生活护理费中拿出6000元,在昌得小区租了一套房子,将女儿接到了出租屋。许晓海以暂时没有生活来源,顺便一起照顾妹妹的名义,带着妻子、儿子也住进来,大家一起靠肇事方支付的这笔费用维持生计,钱很快就所剩无几。后来,许晓海跑到石家庄做生意去了,许云英和黄艳母子关系处得比较融洽。再后来,许晓海打电话回来,让“干妈”寄点钱给他,他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许云英从仅剩的2000元里拿出1300元,汇给许晓海。

许云英觉得无以回报许晓海的恩情,她产生了让媒体表扬干儿子的想法,或许这样做能提升一下干儿子的社会地位。2006年1月初,许云英独自找到当地电视台。面对记者,许云英强调了两点:一是许晓海和赵丹丹是单纯的“兄妹关系”;二是母女俩是在饭店吃饭时认识许晓海的,其实她心里清楚,许晓海是在足疗城认识赵丹丹的。

当地电视台报道了这个故事,引起了一定反响。2006年春节临近,因赵丹丹的车祸赔偿金没有谈妥,母女俩回老家的路费成了问题。在记者的协调下,市救助站派车准备送他们母女回家,然而当许云英在足疗城收拾女儿的衣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张妇幼保健院于2005年7月1日出具的“超声诊断报告单”,上面清晰地写着赵丹丹早妊两月。

女儿竟然堕过胎!许云英如遭雷击。缓过神来的许云英将报告单摔到许晓海眼前,质问他怎么回事。许晓海轻描淡写地说:“丹丹是为了报答我才和我好的。”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况且现在女儿又变成了弱智,许云英只好隐忍不言,她只希望许晓海能善待女儿,让她早日康复像正常人一样活下去。

考虑到许晓海曾为女儿倾尽了心血,2006年3月底,许云英从肇事方送来的15万元赔偿款中拿出一部分送给了许晓海。然而,许晓海后来的所作所为,让许云英感到心寒。

2006年4月的一天。许晓海过生日,他请了一些朋友以及赵丹丹打工的足疗城的同事为自己庆祝,唯独没有告诉赵丹丹。这时的赵丹丹已能行走了。有人建议许晓海把干妹妹请来一起热闹,许晓海却默不作声。事后,许云英问他怎么不告诉丹丹,许晓海说出了心里话:“她都这样了,我带她出去不是掉价吗?”

接下来的事情让许云英更加生气,那笔15万元的赔偿款一部分给了许晓海,一部分还债,一部分用于女儿的治疗和营养,最后只剩下一万元。许晓海建议将钱存到他的银行卡上,然后将银行卡交给许云英,这样便于保管和支取。许云英照办了。过了一段时间后,许云英想取点钱给女儿买营养品。银行卡却失效了。原来,许晓海采用挂失的办法将这笔钱提走了,许云英手上的卡自然就作废了。

2006年7月,许云英母女陷入了困顿之中,当地居委会得知情况后,买了些米面送给她们。一天,燕赵都市报接到一位热心读者捐来的2000块钱,报社的人直接联系上了许云英。许云英得到了这笔捐助,而其他的捐款都进了许晓海的口袋。

9月,中央电视台拍摄许晓海帮助赵丹丹的事迹,许云英不愿意配合,但碍于情面,她还是勉强接受了采访。许云英只讲了许晓海在医院救治赵丹丹的事。其他的没有多说。其实在录制节目之前,许晓海曾悄悄地告诉她不要提钱的事。而等许云英走后。许晓海却在镜头前说他变卖了家产给妹妹治病,至少花了20万元……

9月下旬,在许多电视观众被许晓海的爱心感动得热泪盈眶时。许云英母女却囊中空空,食不果腹。11月30日,出租房一年的租期到了,身无分文的母女不得不流落街头。无奈之下,许云英想找许晓海把被他取走的一万元钱要回来,许晓海总是在电话里说:“等我找人借到钱就给你们送去。”可他再也没有露面。到后来竟然连手机都换了号码。

许云英带着女儿找到许晓海家,许晓海的妻子和母亲对他们翻了脸,连一杯水都不给她们喝。许晓海的母亲威胁许云英说:“他们两口子要是离了婚,你们家要负责任。”许云英只好带着女儿沿街乞讨。

2007年春节前夕。饥寒交迫的许云英和女儿终于撞见了回家的许晓海,没想到他铁青着脸说:“我都过不下去了,哪还有钱给你们?”许云英拉着女儿给许晓海夫妇跪下,乞求他们给点回老家的盘缠。许晓海犹豫了一下,掏出300元钱递给许云英,并说以后有钱再给她们汇去,让她们不要再来打扰他了。

走出许晓海的家门,尽管赵丹丹头脑反应迟钝,可她还是默默地流下了眼泪。母女俩回到家,丈夫告诉许云英,由于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许晓海的事迹,当地有关部门认为赵家已经脱贫。取消了冬天的煤炭供给和其他困难补助。还有人登门向他们讨要多年的陈债。许云英悲上心头,忍不住抱着女儿痛哭。

一位邻居为了了解真相,坐在许云英家的炕头上拨通了许晓海家的电话,谎称看到报道后很受感动,想给赵丹丹捐点钱。许晓海在电话里告知了这位邻居一个银行账号,并说赵丹丹母女正在疗养院疗养呢。邻居挂断电话。对许云英母女的遭遇感叹不已。

许云英非常难过,她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她对记者说:“我一张嘴怎么能堵住那么多家媒体的嘴啊,求媒体给澄清一下,我实在受不了了!”

2007年7月19日,大连海涛房地产公司得知许云英母女的遭遇后。专程派人带着营养品和现金来到赵家慰问。并表示希望赵丹丹好好养病,待身体痊愈后,公司将安排她到所属企业工作,让她重新开始生活。

女儿小丹范文4

琴声流淌,功夫明星与华裔小姐闪婚

今年46岁的甄子丹,出生在广东,2岁时随父母到香港,11岁移民美国波士顿。他的父亲甄云龙是波士顿《中国日报》的编辑,擅长弦乐;母亲麦宝婵是世界闻名的武术家和太极拳师。甄子丹继承了父亲的静和母亲的动,从小就展现出极好的武术天赋,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十几岁时,父母将他送回北京,到武术队学习武术,从而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1990年,甄子丹凭着一身功夫进军香港电影界,与李连杰、杨紫琼、张曼玉等合作了《新流星蝴蝶剑》、《新龙门客栈》等片,成为功夫明星。然而,甄子丹在感情上却颇多坎坷。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漂亮的广告设计员梁静慈,两人婚后育有一子卓文。但结婚不足一年后两人分居。之后,甄子丹在演戏时遇上了香港亚姐万绮雯,她的美丽与坎坷身世让甄子丹相见生怜,燃起了熊熊爱火。处在分居中的甄子丹不顾舆论对他抛家弃子的骂名,在演唱会上公开向万绮雯求婚,不惜牺牲形象坚决地与万绮雯走到一起。可结婚后,甄子丹很快又悲哀地发现,万绮雯不能理解甄子丹对于前妻和孩子的牵挂,且两人都个性倔强,常常为了一点儿小事各不相让。1999年,他与万绮雯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两次婚姻的失败,特别是与万绮雯这段燃烧激情的婚姻失败后,甄子丹身心疲惫。尽管他外表依旧英俊潇洒、坚韧刚强,对感情却倍感迷茫。

2003年5月的一天,甄子丹应朋友之邀参加了一个纯家庭的聚会。甄子丹心情大好,坐在钢琴前弹了一首欢快的《快乐的农夫》为大家助兴。一曲完毕,一个身材高挑、脸上绽放着微笑的女孩儿突然走到琴架前说了一句:“你弹得真棒,再来一曲吧。”朋友在一旁大笑起来:“小姐,他不是琴师。”

女孩儿的脸红了,与甄子丹握手致歉。通过朋友介绍,甄子丹知道这个女孩儿名叫汪诗诗,是上海人,8岁时随父母迁往加拿大,自幼学舞蹈,2000年夺得多伦多华裔小姐冠军。

两人一见如故地聊了起来,谈得兴起时,甄子丹笑道:“我这个琴童再给你弹一曲吧!”

甄子丹又坐回钢琴前,演奏了一曲肖邦的《叙事曲》。缓缓的旋律仿佛一个孤独的旅者在倾诉……

甄子丹弹完了,一抬头却惊讶地发现了汪诗诗眼里含着泪花儿。汪诗诗用手轻轻擦了一下眼睛,叹了一句:“你为什么要这样孤独?你应该快乐起来。”

甄子丹愣住了,刹那间他明白了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伤感从何而来:那是一种繁华的表象下,他自己也不敢触及的、内心无以言说的孤独呀。这份自己都不明了的心事居然被这样一位素昧平生的美丽女孩儿窥破了。

这一夜,甄子丹失眠了。辗转反侧之间,汪诗诗美丽的身影不停地在眼前浮现。按捺不住的悸动让甄子丹明白:他爱上了汪诗诗。这个发现让甄子丹感受到了爱情与命运的神奇。甄子丹并不是个畏缩的人,虽然有过两次感情的伤痛,但一旦明了了自己的心意,他就只愿听从心的召唤,勇往直前。

第二天,甄子丹以实践诺言为名,约汪诗诗到一处餐厅相聚。汪诗诗很认真地问了一句:“你真的会武功吗?”甄子丹就讲起了小时候妈妈拿着皮鞭逼他练武的故事,讲起在陌生的波士顿,靠拳头来赢得尊重的叛逆与无知。年少时身在异乡的孤独让汪诗诗感同身受。甄子丹忍不住拉着汪诗诗的手说:“我们从广东、上海、美国、加拿大,绕了这么一圈来到香港,我相信这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汪诗诗感受到了甄子丹炽热的目光。

一周后,彼此吸引的两个人把恋情燃烧得如火如荼。甄子丹最喜欢的是汪诗诗安静的神情,安静地听他讲话、安静地与他牵手。每当这个时候,他的心就会怦怦直跳,觉得自己等她很久了。汪诗诗喜欢甄子丹,除了他的俊朗、成熟,还有他如武者一样的笃实、真诚。甄子丹把他过去两段感情的美好、缺憾和思考一五一十地讲给汪诗诗,让她真正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

相识第21天的时候,甄子丹约汪诗诗去著名的浅水湾散步。在浪花中,甄子丹抓住汪诗诗的手,深情地说:“曾经我以为我不会再动情了,结果你出现了。都说爱情是阶段性的,我有过两段,希望你这里是我最后的一段。我会对你负责的。”甄子丹的手掌很热,还微微有些颤抖。汪诗诗把甄子丹的手放到嘴边吻着,喃喃地说:“相信我,你永远都是我惟一的一段!”

2003年6月,甄子丹与汪诗诗低调地举行了婚礼。

相爱容易相处难,事业婚姻双双遭瓶颈

结婚后,甄子丹把家安在了美国加州,与岳父母相邻。2004年2月,女儿呱呱坠地了。望着女儿红红的小脸,在漂泊奋斗了许多年和经历了爱恨坎坷的沧桑后,甄子丹首次感觉自己的情感完整了。他兴奋地亲吻着妻子:“谢谢你,你给了我一个完整的世界,我会坚守这个幸福的城堡的。”

2005年,甄子丹开始思考自己在事业上的转型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和努力,2005年年底甄子丹导演了一部动作喜剧片《见习黑玫瑰》。可影片最终叫好不叫座,投入的成本并没有收回,香港媒体刻薄地评价甄子丹是“以武夫思想导演电影的失败”。这让甄子丹气恼不已,仿佛他的演艺事业永远被“钉”在了“武夫”这个架子上。回到美国的家中,甄子丹情绪特别消沉。

一天,甄子丹在公园里与女儿玩耍,看着小女儿张着两只小手,趔趄地向他跑过来,扑进他的怀里时,甄子丹突然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眼前浮现出与前妻生下的儿子卓文。

离开梁静慈和儿子后,他仗义地把一套住房留给了前妻,好让母子俩靠着房租也能生活,同时自己仍会定期地给儿子寄生活费。一直以来,他都感觉自己做得不错,但此刻,他全心陪着女儿,看着女儿的笑脸,内心却深深地刺痛了:儿子都已经14岁了,作为父亲,他何曾给过儿子这种快乐的记忆?深深的愧疚牢牢地抓住了甄子丹。当即,他给前妻梁静慈打电话,想与儿子单独相处一段时间,培养父子感情。梁静慈爽快地答应了,甄子丹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汪诗诗。

汪诗诗惊讶地看着一直郁郁寡欢的丈夫突然露出的笑脸,沉默了。被即将见到儿子的喜悦冲昏头的甄子丹没有细想妻子的表情。第二天,甄子丹飞回香港,抓紧时间为即将放暑假的卓文办理各种旅游手续。

7月10日,甄子丹带着儿子来到巴厘岛,虽然多年来相处并不多,但血源的亲情让卓文对甄子丹还是充满依恋。甄子丹笑着问他:“卓文,爸爸没怎么照顾你,你怪爸爸吗?”不想,卓文摇摇头:“我自己就是男子汉呢!”甄子丹眼里一阵潮湿,他无言地搂过儿子的肩头:自己的内疚怕是永远也还不上了。

为了尽量地多陪儿子,在巴厘岛的那段日子里,甄子丹疏忽了给汪诗诗和女儿打电话,他想把与儿子相处的快乐享受到极致。

来到岛上第四天的晚上,当父子俩一起吃饭的时候,汪诗诗的电话来了:“子丹,女儿发烧了,怎么也降不下来,怎么办啊?”甄子丹宽慰妻子:“带她去医院吧。你不要急,孩子发烧很正常!”甄子丹正想再说几句,汪诗诗那边的电话就挂了。

接下来的日子,甄子丹有些担心女儿的病情,可他打给汪诗诗的电话总被挂掉。甄子丹不知出了什么事,有些着急,他更想不明白妻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心里不免又有些烦躁。

好不容易挨到假期结束,甄子丹与儿子一起回到了香港。与儿子的这次旅行让甄子丹思考了很多东西,卓文的坚强感染了甄子丹,让他觉得自己没有理由自怨自艾。回到香港后,甄子丹与经纪公司进行了沟通。对方告诉他:“内地一本著名的杂志正希望拍一组艺人的生活照,你就拍些和太太的合影吧,这可是你进军内地的一个大好时机。你尽快准备一下,我们北京见!”

联想到自己事业近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甄子丹没有多考虑,就同意了。

甄子丹高兴地回到美国,乐滋滋地把要与妻子到北京拍合照的事告诉了汪诗诗。让他没想到的是,汪诗诗并不赞同:“我不想在人前抛头露面。我当初评上‘华裔小姐’时就有机会进军娱乐圈,因为自己的性格而放弃了,现在我一样不愿意涉足这个圈子。”

这还是那个通情达理、爱着自己的汪诗诗吗?甄子丹暗想:她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内地市场对自己多么重要,她难道不能理解吗?再联想起在巴厘岛时她不肯接自己的电话,甄子丹心头一惊:难道她是因为卓文的关系吗?

汪诗诗心中的确有怨气。当初,她千方百计也没能让甄子丹从失落中振作起来,可与儿子的一个电话,就让他笑逐颜开。他不与妻子商量就和儿子一起旅行,女儿发高烧时,他却远在巴厘岛陪儿子快活。一想起这些,汪诗诗就感觉委屈和失落。所以,她不接甄子丹的电话,是想让他反思。没想到,甄子丹一回家,又提出让她拍合照的要求!

骄傲的汪诗诗不想把自己的心境与甄子丹明说,她静静地照顾一家人的起居,希望甄子丹能想明白她的苦。可失望的甄子丹身心疲惫,根本想不明白精心呵护的家到最后怎么成了这样?

以柔克刚快递十个吻,硬汉为爱勇往直前

为了让自己彻底告别那些琐碎而复杂的麻烦,2007年,甄子丹一口气接下了5个片约。他来回奔波在内地和香港的片场,拍摄了《杀破狼》、《七剑》、《龙虎门》、《导火索》等影片。他麻木地重复着自己的表演,回到家也没有快乐。他感到自己和妻子之间有一道屏障,但又说不清楚是什么。

甄子丹的逃避影响到了汪诗诗。家里的洗衣机漏水了,污水滴滴答答地落在崭新的亚麻油地毡上,让她心疼不已。她气愤地责问丈夫:“昨天晚上为什么你就不能花点儿时间把洗衣机修好?”甄子丹摔门而出,汪诗诗费力地把湿衣服拖到洗衣店里去洗。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洗衣机里的衣服,已经被拧得七零八落的了。

当她疲惫地忙完一切,却看见女儿端坐在客厅里。她有些愧疚地走过去,细声地问:“宝贝儿,你吃了吗?”

“妈妈,你是要和爸爸离婚了吗?”女儿眼里分明有莹莹泪光,汪诗诗不由心下一惊:“不会的,宝贝儿!”“那太好了,妈妈。”女儿泪水挂在脸上,却高兴地叫起来,“我要给你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因为爸爸喜欢惊喜!”

说着,她从身后拿出一枝茉莉花,轻声地说:“妈妈,你们不是说我就是茉莉花吗(女儿英文名的意思就是茉莉花)?”汪诗诗内心充满了温柔和感动,她握住了女儿的小手,喃喃地说:“你让妈妈的日子充满了光彩。”

当天晚上,汪诗诗开始为院子里那棵歪歪扭扭的茉莉花剪枝除草,一句古老的箴言不断地在她的脑海里闪现:如今永存的有信仰、希望和爱这三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爱。我4岁的女儿尚且知道如何表现爱,而我却一直表现的是愤怒。也是在那一刻,汪诗诗想到,甄子丹对儿子的行为何尝不是一种爱?只是他不擅于向自己表达。再想到甄子丹的个性,汪诗诗幡然醒悟: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自己决不能过于苛求……

此时的甄子丹,正在接拍一部大戏《叶问》,主演一代武林宗师叶问。这不单单是个武者,还需要演绎他心里的大情大爱,是他银幕角色的一个转折点,为此他背负着极大的压力。《叶问》的拍摄点基本在中国大陆。

2007年7月的一天早上,梁静慈突然给他打来电话,说卓文要来探班。第二天,卓文如约来到甄子丹面前。儿子有些腼腆的脸红了:“爸爸,我给你带来了一个快递。”

“哦,是什么?”甄子丹兴致勃勃地等着。突然,卓文就在甄子丹的脸颊上吻了一下。“爸爸,我爱你!这个吻就是我要快递的东西,我已经准时送到了。接下来,我要在片场陪你。”

甄子丹弄不清儿子是什么意思。以前,儿子虽然不反感自己,但绝对不会对自己有亲昵举动。甄子丹心想,不管是什么原因,儿子的亲吻都是自己最开心的事。

甄子丹兴奋地拍完一天戏以后,特意请假带着儿子四处走走。因为心情愉悦,他第一次给儿子讲起自己离开他和他妈妈时的感受、自己在电影界拼杀的经历,还有自己对他的思念。

卓文说:“爸爸,为什么你不把你的想法告诉诗诗阿姨呢?妹妹多么可爱,我不希望她也和我一样。”甄子丹无奈地摇摇头:“儿子,你还不懂,而且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接下来的一周,每次甄子丹出门,儿子都会在他的脸颊上吻一下,两人都已经习惯了这种道别的方式,只是每次儿子都会加一句:“这个是快递的吻。”

拍摄《叶问》的过程很苦,一次,甄子丹在上海排练时,对手拿斧子和他对打,没想到对方的斧头不小心伤到了他的眼睛,当时血就流了出来。旁边的场记和副导演赶紧拿冰块敷了好一会儿才控制了伤口。

儿子吓得脸都白了。甄子丹反过来安慰儿子:“没事,你老爸可是铁打的汉子。”儿子突然说:“爸爸,我想给你揭开一个谜底。”

望着甄子丹一脸疑惑,儿子笑了:“爸爸,你忘记我的那个快递的吻了吗?已经一周了,你居然还想不到,看你负伤的份儿上,我就提前告诉你――快递给你7个吻的是诗诗阿姨!”

甄子丹万分惊讶。卓文接着说:“我是诗诗阿姨和妹妹的快递员。在你离开美国后,她把我接到美国加州大学预科班学习英语,并要我和妈妈保密。她告诉我,她爱你,希望我能帮助她,因为你现在需要我们的爱!”

听完儿子的叙述,甄子丹潸然泪下:能够包容和柔软的爱才是大爱呀!对于汪诗诗,他是太苛求了,他只想到自己的憔悴,竟然没有发觉她的笑容也已经疲惫了。

“爸爸,诗诗阿姨今天下午到上海机场,我们要不要接?”儿子狡黠地望着他说。甄子丹轻轻地打了儿子一下:“好小子,瞒爸爸这么久!当然接啦!”

上海机场,当汪诗诗和女儿出现在面前时,甄子丹过去拥抱着女儿,亲吻着妻子:“谢谢,我真的好爱你!”汪诗诗笑靥如花。

女儿小丹范文5

【关键词】丹佛身份成长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91-02

一、引言

多年来人们对于黑人成年男女的喜怒或多或少还是给与些许关照,但从没有人注意过年幼的黑人女孩子的境遇,关心过她们面对世界所感到的各种困扰。莫里森做了这项工作。

――王守仁《性别・种族・文化》

1987年,莫里森发表了她的著作《宠儿》。该书的主要情节取决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马格丽特・加纳的女黑奴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的悲惨命运,毅然杀死了一个女儿。莫里森深受此事影响于是创作了《宠儿》。小说的女主人公名叫塞丝,一把斧头变成了昭示爱和绝望的杀人凶器。

作为一个带有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莫里森能够深刻的体会出生活的艰辛,也对黑人小孩的生活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书中小女孩丹佛在奴隶制的摧残下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而母亲亲手杀死姐姐一事又给她的心灵留下了永久的创伤。她不仅是被母亲忽略的女儿,也是被整个美国社会忽略的千千万万个黑人小女孩之一。即使这样她却是本书作者托妮・莫里森眼中的宠儿。她不仅在本书的叙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作者通过描写她的自我成长历程来表达她对下一代悲惨奴隶的希望和信心的桥梁。

二、丹佛的身份

宠儿是谁?宠儿是莫里森的小说当中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正如Nicole在论文中写道:“莫里森故意创作了一个模糊的人物形象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奴隶制的黑暗,因此所有有关宠儿的身份解读都是可能的合理解释”。(Nicole)

笔者认为,莫里森在书中刻画了另一个宠儿形象:丹佛,这个被社会边缘化的黑人小女孩。丹佛虽没有亲身经历过奴隶制,却仍然深受其害。奶奶的去世,哥哥的出走,母亲的忽略,社区的孤立,都给丹佛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她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小圈子里,最渴望的就是得到母亲的关爱。但本来就精神恍惚的塞丝在看到她那被自己亲手杀死但又以鬼魂身份出现的女儿宠儿时,为了弥补以前的过错,她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宠儿身上而忽略了那个一直孤单寂寞的小女儿。而宠儿也想尽办法独占母亲的爱。这就更减少了丹佛和母亲接触的机会,从而被进一步的忽略。

但这里笔者认为塞丝对丹佛的忽略并不表示她不爱丹佛,丹佛也和那个鬼魂一样是她心中的宠儿。世上没有一个母亲忍心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但为了自由,塞丝扼杀了女儿的生命,失去了良心的安宁。18年来宠儿一刻也没从塞丝的心里消失过。她经常跟丹佛谈起宠儿,并为给宠儿立一块墓碑而卖身给刻字工。这些都表明塞丝对子女深深地爱。因此同样是塞丝的女儿,丹佛也是时刻被母亲所珍爱和保护的。如文中有一段塞丝和保罗.D的对话:当保罗批评丹佛的时候,塞斯说到:“对不起,但我不想听任何说她不好的话。我会责罚她,但你不要管。”(莫里森 45)而当保罗又问到塞丝快死的时候又能为丹佛做些什么,她说:“没关系!我活着的时候会保护她,死了也一样。” (莫里森 45) 从这我们只能说丹佛不是被遗弃的女儿,她只是被忽略了的宠儿。

三、丹佛的重要性

书中莫里森将传统的关于奴隶制的叙述扩展到整个奴隶制的深远影响力,同时提出来接受与治愈的希望。而这一点,她成功地通过对书中另一个宠儿形象:丹佛的描述表现出来了。

丹佛是一个善良的女孩。这点可以从她如何照顾宠儿看出来。“她一睡就是四天,只为了喝水才苏醒和坐起来。丹芙照料着她,看她酣睡,听她吃力地呼吸……她照料得这样专心致志,竟忘了吃饭。”(莫里森,54)所以在故事的最后,这个善良的女孩为了帮助母亲,勇敢地走出家并找到一份工作来养家糊口。她不仅挽救了塞丝也给整个黑人种族带来了希望。

其次丹佛的诞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塞丝从白人女孩处得到的帮助。在这里莫里森想表达在种族主义依然存在的时代,对于所有人,不论种族,被爱与治愈是多么的重要。她通过丹佛的诞生表达了自己希望的种族问题的解决方案。

再次,莫里森想要通过丹佛来引起黑人注意社区的团结合作。当塞丝第一次来到“甜蜜之家”,黑人社区不欢迎她们,所以当“学校老师”来到塞丝的家里,黑人社区没有警告塞丝即将到来的危险。如果他们警告过,塞丝他们就有时间逃生,那么悲惨的事件将不会发生。在小说的结尾,丹佛终于认清自己。她意识到救母亲的唯一方法是请求别人的帮助。于是她勇敢地走出了社区,并在其他黑人邻居的帮助下驱走了宠儿。莫里森在这里想通过丹佛表明,只有当黑人团结在一起,他们才能在反抗奴隶制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四、丹佛的自我成长

丹佛生长在一个冷漠的世界当中,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她遭遇了成长过程中很严重的身份危机。

保罗.D的到来引发了丹佛的第一次身份危机,因为他带来了只属于他和塞丝在甜蜜之家的回忆。“他们成了一对,说着什么“你的爸爸”和“甜蜜之家”,用的全是那种显然属于他们而不属于她的方式。就是说,她自己父亲的失踪不关她的事……”(Morrison, 13) 在这之前,丹佛和母亲的关系就已经不亲密。“母亲并没有给她这种安全感。她甚至夜夜梦到自己被母亲砍掉头颅。”(陈)而保罗的到来又让这本就支离破碎的感情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宠儿的到来又引发了她的第二次身份危机。丹佛没有朋友,宠儿是她唯一的伙伴。宠儿生病的时候,她尽心照顾。宠儿醒来的时候,她非常的高兴,因为有人可以和她做伴,听她讲她出生的故事。“佛洛伊德在论文中强调了个体和他人关系的重要性。在On Narcissism中他写道:“强烈的利己主义就是要保护自己不变的软弱。为了坚强,我们必须学会爱。而由于挫折,我们一定会软弱,这样我们就无法去爱”当自主性被强调为成熟的标志,与他人保持联系而不感到个体的身份受到威胁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Teresa)。对于丹佛来说,如果她想得到别人的爱,她就将失去自己独立的身份。因此,她只能从和宠儿的关系当中找到存在的价值。所以当有一天,宠儿突然从黑暗之中消失的时候,丹佛哽咽道:“不要,不要走”(莫里森123)“这更糟糕,对于她来说,她已失去了自我。与此相比,死亡也不过如此。”(莫里森123)当宠儿消失后,她再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在小说的结尾,丹佛终于坚定地确认了自己的主体性。当宠儿对母亲的伤害越来越深,丹佛意识到保护母亲不受宠儿危害的惟一方法是走出院子,寻求帮助。而当保罗欲表达自己对宠儿的看法时,丹佛突然制止了他,她说:“我有自己的想法。”这时的她自信,勇敢,肯定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此外,作为一个18岁的女孩子,丹佛正处于后青春期。“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心理发展是逐渐变得成熟。青春期是危机中的危机,老问题重新从童年浮现而出,要再一次去面对和解决,然后在一个新的自我认同危机中重新排序。这一新秩序需要时间来找到所有的碎片拼凑在一起,找到工作,角色,态度,和社会连通,让青少年在成人世界占有一席之地。”(Teresa) 走出124号象征着她的成熟,也暗示了她不仅打破了母女之间的交流障碍,同时走出了自己生活的阴影,迈向了新世界。

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丹佛经历了从困惑无助到独立自信的成长过程,并逐渐成熟。首先她不能忍受任何和母亲的分离,因为这会影响她的身份完整性。然后随着宠儿的到来,她将自己看作是宠儿的保护者,所以在宠儿消失之后,她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最后当她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护和帮助的是母亲的时候,她离开了124号,支撑起了整个家庭。“通过自我观念的转变,以及帮助母亲的迫切需求,她成功地融入社会,破茧成蝶”。(Teresa)

五、结语

美国种族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给黑人女性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困惑。受种族主义影响,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被忽略,人性尊严遭践踏,但她们关注自身地位,努力在社会中确立其平等的身份。塞丝通过逃离奴隶主的非人待遇和杀婴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维护她作为黑人母亲的身份;丹芙通过逐渐成熟和走向独立来确立其全方位的身份。

丹佛在俄亥河畔出生,莫里森写到“它们(蓝羊齿的孢子)往往被误作小飞虫-然而它们是正在沉睡的整整一代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种子”。与背负沉重心理负担的塞丝不同,丹佛尽管也有过去的阴影,但她最终走出124号,融入了社会。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作者的伏笔,正是丹佛,一代悲惨奴隶的下一代,她们是种子,是希望,是信心。

参考文献:

[1]Coonradt,Nicole M.“To Be Loved:Amy Denver and HumanNeed―Bridges to Understanding in Beloved”

[2]Morrison,Toni.Belove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3]Washington,Teresa“The mother―daughterAje relationship in Toni Morrison’Beloved”. African American Review.

[4]陈红(Chen Hong).“精神创伤的有力揭示―论宠儿的时间倒错和重复型叙事频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2):80-82.

女儿小丹范文6

如此褒奖背后,也有嗤鄙。2012年11月17日晚,北大百年大讲堂里的昆曲演出结束,于丹上台跟观众分享感受,台下却呛声四起,观众高呼“下去”,场面十分尴尬。于丹敛住笑容,定定神,向在场的昆曲艺术家致敬后,淡然离开。

微博上议论四起,她却泰然处之,通过微博发出的声明毫无怨言和辩解。其实,屡经非议的于丹早已成为处变不惊的职场大女人,只要身着职业装、蹬上高跟鞋,就是精明睿智、理性干练的“于老师”;而在她细述的另一面生活状态里,她又摇身变成了家人口中疯疯癫癫、十分不靠谱的迷糊小女人。

A面 职场大女人

做女人最重要是生命格局要大,拥有大女人胸怀,你的眼界决定你的世界。

读万卷书

1965年,于丹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疼爱于丹,坚持只要了一个孩子,于丹成为那个年代少有的独生女。

一年后的“”,父母被下放到县里,城里的大院,只剩于丹和姥姥。孤独的于丹刚会说话,就跟着姥姥练字背诗。在语言方面,于丹是有天赋的。同龄孩子还说不清话,她就站在大字报下,跳着脚念念有词:“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嘴上讲仁义,肚里藏诡计。”

于丹的语言天赋很快被父亲发觉并开发。父亲的教育方式很特别,不求死记硬背,而善引导。他带3岁的于丹到北海公园踏青,看到枝头繁花锦簇,便指着杏花问她:“你知道为什么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于丹摇头,并不明白。父亲把她放在肩头,围着树左转转、右跑跑,于丹兴奋地拍手:“闹了!真的闹了!”父亲放下她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不是‘春意开’、‘春意放’,而写‘春意闹’?因为只有‘闹’才是灵动的。”

类似的细节都一一深扎于丹心里,成为她一生的财富:“女孩生命中第一个最重要的男人是父亲,因为她从父亲身上学习了对家人、对爱、对人性、对信念、对社会的种种判断。”这些判断潜移默化地成为日后于丹独特的教学方式。

父亲就这样把于丹引入博大精深的国学世界:她四岁接触《论语》,五岁半读《红楼梦》,八岁半谈论李商隐,十几岁慷慨激昂地谈古论今……于丹把早慧都埋在了书堆里,随着岁月发酵,酿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行万里路

1982年,17岁的于丹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终于远离难懂的数学,专攻文学。”兴奋劲儿未过,于丹又寻到新乐趣,“读了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

于丹身上透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气。大二暑假,她和两位师兄相约去新疆,中途停在莫高窟。师兄们外出拍照,于丹便想独闯沙漠。她借了个手电,留下字条:“我去看沙漠了,你们别担心,我带手电了。”

在下午的烈日下穿行了许久,天色渐暗,气温骤降,身着夏装的于丹打了个冷颤。她举目四望,才发现四周的沙丘都一样,想回去根本不可能。“只能生火!”于丹着急忙慌地用短刀割下沙漠里唯一的植物——骆驼刺,双手被扎得鲜血淋漓也浑然不顾。她生好火,挪动着身子取暖,直至天明。

当两位师兄找到她时,她正蜷缩在火堆前。师兄又心疼又生气,对她劈头盖脑一顿臭骂:“知道沙漠有狼吗?知道沙丘会平移、昼夜温差大吗……”于丹摇头,师兄冷哼:“你带的手电有用吗?”于丹却豁然开朗:“手电实则是内心的勇气,让我独闯沙漠,也邂逅了不一样的风景和从来不曾相遇的自己。”

“也因此,我对旅行非常热爱,它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于丹一脸笃定, 北极、沙漠,塞外、边疆,她的足迹留在了各大洲,“一个人有多大的眼界,才有多大的胸怀,在山水间穿行,那种被古代的浩荡长风涤荡了的生命才会有格局和气象。”

坚守热爱的事业

从1988年开始,于丹就活跃在影视传媒的第一线,先后担任《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等大型电视专题片及《正大综艺》、《环球》等电视栏目的撰稿人,并于1995年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任教。

2006年,《百家讲坛》把于丹从幕后推到台前。此前,于丹在电视圈已小有名气。制片人万卫苦于找不到好老师讲《论语》,和于丹闲聊:“我试过许多老师,都不太符合要求。”于丹接过话茬:“讲《论语》的老师,得好好找。”

还列出了各种条件。万卫纳闷:“你怎么这么了解?”“我学的就是这个专业,而且从小就受国学经典的熏陶。”万卫心中暗喜,于丹误打误撞成了合格过关的老师。

那年国庆,7天的《百家讲坛》改变了于丹的人生轨迹。她红了,慕名而来的“粉丝”塞满教室的各个角落,直到院方通过查学生证才恢复课堂秩序。大量的批判也同时袭来,先有北大清华等名校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说她误读经典,后有读者身着“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字样的T恤向她发难。

于丹觉得委屈,选择淡出公众的视野,但并没被狂热或批判影响。2006年前,她是平凡的大学老师,三尺讲台一站就是11年;2006年后,拥有众多头衔的她依然最喜欢教师的身份,她说讲台会是她永远的舞台。

B面 生活中的小女人

女人胸怀要大,在世界上才能做事;女人情趣要小,在人群中才天真可爱,永不沧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女人才能在生命中修炼完成。

做个迷糊小女人

只要回到家,于丹立马变了个人,做事不带“脑子”,十分不靠谱。在丈夫眼里,她始终是长不大的小女人,不让人省心。

于丹和丈夫是同学,和所有校园恋情一样,单纯而美好。他了解她的不靠谱,理解她各种新奇的想法,比如带着全系同学在大街上跳着华尔兹、转着圈儿。在他面前,她才略有收敛,“我要敢那么‘得瑟’,用他的话说,他会‘焚书坑儒’的。”

1992年,于丹和丈夫迈入婚姻殿堂。刚结婚那几年,一直蜗居在一个47平米的小房子里。家里放不下衣柜,丈夫用绳子绑着衣柜角往上吊,于丹笑着,用手指戳他的胳肢窝,痒得他立马缩了手。

婚后的于丹一直不擅家务,偶尔做菜总不免出错。不是切到手,就是将菜刀直直地摔到地上险些砸伤脚背。丈夫只好揽下家务,将饭菜送至她面前。于丹嘴甜,总能将他哄开心,还“呼哧呼哧”把饭菜吃到见底作为犒劳。

于丹是路痴,迷糊到打车还找不到自家门。学会开车后,丈夫也没敢让她开。参加聚会,丈夫就开着车送她去,等她玩到尽兴,再去接她回家。

婚后第13年,40岁的于丹生下女儿,可并没让她变得靠谱起来。丈夫见她进门,就急忙叮嘱岳母:“得看着点儿,当心那‘猴妈’!”丈夫和岳母护着女儿,可于丹带孩子从来都“放养”。她和女儿在床上疯闹,一不留神,女儿侧翻下了床。女儿最初摔的几个跟头全拜于丹所赐。

不久,于丹火了,成了大众眼中的心灵导师,可丈夫却不信迷糊小女人那套。他路过天桥,卖盗版碟的小贩拦住他推荐:“于丹讲的《论语》,八块钱,我六块钱卖给你,听了有好处。”他落荒而逃:“我可不听她说。”回家向于丹诉苦,她笑得合不拢嘴,还拿这当笑话到处宣传。

寻找乐趣和保持天真

于丹的每一天都有相同的开始:清晨,用紫砂壶泡一壶茶,把阳光和好心情沏进去。品茶、品酒、听昆曲,样样不落,于丹自命文艺女中年,却也未泯天真和童趣。

女儿自幼喜欢于丹,在家人都教女儿刻板规矩时,只有于丹喜欢和她疯玩。每每回家,就和女儿扭打在一起,把家里折腾得像狗窝一样。家里人无不埋怨,但女儿却喜欢得不得了,搂着于丹的脖子说:“就跟妈妈,就跟妈妈!”于丹的教育方式和父亲如出一辙,不强求,只引导和点拨,让孩子在自由的氛围里有所领悟。

学校里,于丹也常和学生们混迹在一起,远远望去,竟分不出她的身影。她的爱好也跟着学生们更新换代,从听崔健的《一无所有》到听周杰伦的《东风破》,从穿喇叭裤到穿黑丝高跟,于丹的年华似乎一直驻留在青春岁月里。

和学生们出游,于丹会邀上丈夫,自己冲在最前面。看到有棵大树,便三下五除二地爬上去,吆喝着:“你们快点啊!”当学生们跟着爬上去后,才发现树太高了,根本不好下去。

学会传递幸福

关于幸福,于丹从不探其深意,她更在乎相处的时光,“幸福一定不是刻意营造的东西,一回家,老的小的都在,挺好。”

父亲六十大寿时,正读大学的于丹用奖学金买了大蛋糕送给父亲。父亲接过蛋糕,喜不自禁,叮嘱她待会回来一块儿吃。于丹刚走,家里来了客人,父亲忙忘了,就把不爱吃的蛋糕送给了客人。等想起约定,客人已经走远。

他急匆匆出门,骑着自行车满大街转悠,终于找到一模一样的蛋糕提回家。那晚,父亲和于丹谈笑风生,一家子切蛋糕、吃蛋糕,兴奋的于丹没有发现任何异样。直到父亲去世后,母亲才将这个秘密说破,于丹心中漾起无与伦比的幸福感。

父亲把爱的衣钵传给了于丹,于丹又将它传给了女儿。女儿两岁时,于丹问她:“姥姥对你好不好?”女儿说:“可好了!每天都带我去公园,还给我买好多好玩的玩具。”于丹顺势引导:“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你每天都和姥姥在一起,姥姥按时吃药的任务就交给你了。”女儿点着头接受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