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美的文章范例6篇

最优美的文章

最优美的文章范文1

所谓“名言”,指的是著名的言论或话语。一般来说,名言都具有比较深刻的意义,它们用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揭示了生活中的现象或道理。比如,“土地,是以它的肥沃和收获而被估价的;才能也是土地,不过它生产的不是粮食,而是真理”(别林斯基),通过比喻的方式,揭示出了“才能”的重要价值,通俗晓畅,形象生动。再如,“我需要三件东西:爱情、友谊和图书。然而这三者之间何其相通!炽热的爱情可以充实图书的内容,图书又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蒙田),阐释了爱情、友谊和图书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于人的重要意义,简洁明确,耐人寻味。

在作文中引用名言,一则可以让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二则可以让文章的思想更有深度,三则可以让文章的语言更有表现力。下面介绍三种引用名言的方法。

[借用名言支撑观点]

所谓借用名言支撑观点,就是直接引用名言作为文章的观点或论述。有两种主要的方法可以借鉴,第一种方法是先阐述观点,然后引用名言加以阐释和印证。如2004年湖北卷优秀作文《买好一面镜,胜过百万金》的开头段落:“生活中,我们就是要‘买’好一面明亮的‘镜子’,用以修正自己的行为,引导正确的人生方向。诸葛亮有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用这面明亮的镜子,照亮了他的人生。” 这段文字,在阐述自己的观点“生活中,我们就是要‘买’好一面明亮的‘镜子’,用以修正自己的行为,引导正确的人生方向”之后,再引述诸葛亮的名言,进一步阐释话题,暗点中心,言简意赅,铿锵有力。第二种方法正好相反,即先用名言导入,接着阐述自己的观点。如2002年全国卷优秀作文《无愧我心》结尾段落:“‘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如是说。我终于明白,一个完美的人生是多么不可求,而一颗纯洁无愧的心灵又是多么不可失。点一盏坦荡明亮的心灯,在人生道路上跋涉,那么无论我所选择的前程是多么坎坷,多么艰难,我终将无悔,因为我无愧我心。”这段文字,首先引用北岛的名言,对如何“无愧我心”作了定性评价,然后进一步点明文章中心,深化主旨,行文收束有力,引人深思。

[利用名言架构文章]

所谓“利用名言架构文章”,就是使用名言作为文章的结构框架。其基本方法是:先将自己的观点(总观点和分论点)、论述的问题和层次确定下来,形成文章的结构框架,然后选择与观点、论述的问题和层次相适应的名言,或导入,或替换,或阐释,让这些名言彼此之间形成逻辑上的关联,并因此构成文章的基本框架。这样的文章结构,不仅保留了作者的基本思路,而且更能显示出一般文章难以达到的结构逻辑性和语言理论性。

如2011年福建卷优秀作文《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就采用了种写作方式。该文首先引用纪德名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来导入观点――“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接着引用袁隆平的例子,在简要论述后转入对“热爱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意味着某种牺牲”、“创造要摒弃功利”这三个分论点的论述。在阐述分论点时,分别使用了圣埃克苏佩里的名言――“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无限的事物”、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讲述的寓言――“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和桑塔格的名言――“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来导入,并以此展开分析。这三句名言,彼此独立,又相关联,共同形成了较强的思维逻辑链,呈现出作者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文章最后使用乔布斯的名言――“成败得失,悲欢沉浮,在死亡面前终将逝去,我们看见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来进一步强化“只有热爱创造的价值才是恒久不变”观点,收束全文,铿锵有力,余音绕梁。

与之相得益彰的是2016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也采用了同样的结构形式。文章开头引用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哲理诗――“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然而太阳已使我的荒凉,变成更新的荒凉”来导出文章的观点――我们需要这种不满足来追求更高的标准;然后文章引用傅佩荣的言论――“人生种种无论悲喜逆顺,都水过无痕,而懂得知足,则会在这平静的水面上感得半许清凉”和古语――“知足常乐”,从反面来阐述自己的分论点――“不知足,不是贪得无厌,而是严格要求”。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文章又引用梭罗的诗句――“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李白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朝,一心只谋三分田,餐风饮露好风雅,被天席地度韶华”和狄更斯的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自然引出了“顺应时代潮流,逐梦人生”的观点。

文章最后又借用艾米莉的诗,强化观点――逐梦青春,并顺势总结全文:知足,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知足才能在燃烧的青春中绽放。

[巧用名言凝练语言]

最优美的文章范文2

一、横向剪辑法

横向剪辑法,是指作文时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列举几个并列的材料。选材时如果能从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的书报杂志中、体味过的点滴感受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定镜头,加以横向剪辑,就可能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

如,优秀作文 《四幕剧》,就选用了横向剪辑的方法。第一幕捕捉的镜头是暴雨后的彩虹、路边的青草、欢唱的溪流、石头缝里的花朵,指出生活需要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第二幕捕捉的镜头是餐馆里两个人面对半个甜麦圈不同的态度,指出心态决定生活状态,乐观者总是看到希望;第三幕捕捉的镜头是黑暗中如豆的灯火,指出世界上最亮的是人性之光;第四幕回到现实生活,指出生活的精彩有丰富的内涵,“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四个镜头的有机组合,充分体现出作者精巧的构思。

再如,优秀作文 《人生最好的教育》,用横向剪辑的方法,组合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在贫寒的生活中养成了勤俭节约、 努力、 负责任的优秀品质, 从而指出贫穷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个人在贫穷中不仅什么也学不到,反而失去自尊;第二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应聘时因为学历不高、成绩平平而遭拒的女孩,面试时被椅子上的钉子扎破了手,面试结束后她没有立即离开,而是找来工具把钉子敲平,女孩因此被破格录取,从而指出爱是最好的教育,心有他人天地宽;最后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男孩因为诚实而获得信任,指出诚实比一切才智都可贵。三个生动的小故事连缀成篇,清楚地表现出人生最好的教育是能培养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纵向连缀法

纵向连缀法,是围绕主题根据一定的顺序连缀典型事件,组织成文。纵向连缀需要注意根据文章的发展脉络进行材料的剪裁,而不能记“流水账”。

如,朱自清的 《冬天》,共描绘了三个场景:一是父子围坐吃白水煮豆腐,二是与挚友同游西湖,三是自己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这些场景时间上相距较远,跳跃性较强,本身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作者却以时间推移为顺序,通过自己的感情线索――“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巧妙地把它们连为一体,疏中见密,主题集中。

再如,张抗抗的 《故乡在远方》,用“故乡”这个提法串联了四个地方:首先是祖籍广东新会,那里有令人神往的美景,却没有牵挂的人;接着是作者的外婆家――江南小镇洛舍,作者在那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觉得那里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美食,一天到晚有玩不完的游戏;第三个“故乡”是作者的出生地――杭州,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 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柔和淡泊;最后是冰天雪地的小兴安岭,作者在那里度过了火热的青春年华。在作者笔下,“故乡”一个接一个出现,而她却感觉自己是个找不到“家”的流浪者,不知道哪儿是自己的故园,让读者不禁发问:她所寻找的“故乡”究竟是什么?看到结尾才知道,作者所说的“故乡”是指“精神的家园”。

三、复迭拓展法

复迭拓展法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段落与段落之间形成整齐、严密的排比关系,具有回旋往复的形式美;二是内容与内容之间具有迭加、补充关系,产生一种文意酣畅的力量美。

如,散文 《真好》,采用复迭手法,通过对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对人生的不同追求、不同心态的展示,表现了生命历程的美好。文章以“年轻,真好”“恋爱,真好”“安稳,真好”“活着,真好”为小标题,不断丰富“真好”的内涵,形象地揭示出人生不同阶段独特的况味,凸显出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主题。

再如,冰心的 《笑》,描绘了三幅“清美”的图画:“苦雨孤灯”后,看到画中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雨中踏古道、新月挂树梢之际,充满童稚的小孩“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茅檐下躲雨之后,屋里的老妇人“抱着花儿,倚着门儿,向着我微微地笑”。这三个场景都以雨后、月夜为背景,在“抱着花儿”这一相同动作的映衬下,作者对那给心灵带来慰藉的“笑”反复渲染,文末又把“三个笑容”绾结在“爱的调和里”,使人备感生活的美好与温馨。

四、变换视角法

叙事的文章一般都从人的视角进行描述,有时不妨转换一下,以物的视角来反观周围的人与事,可以使老话题焕发新意,结构更灵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优美的文章范文3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一、引言

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语言文字训练,也是让学生对美品味与欣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对美的一种认识过程。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图文并茂,词句优美,蕴含着人们几千年来的文字精华和审美精髓,为中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深厚的文字支持。中学的语文教学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当中,感受到美学的魅力,体会美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全面提高。

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审美教育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现代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已经从单纯的文化知识教育,上升到了德、智、美、劳,全方位教育的阶段。审美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越来越注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审美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学生的心灵,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中学的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可忽视。

2.审美教育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算途径

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其智力的发展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他们既善于利用形象思维,又有具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的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的思维能力也就越强,这是学生的普遍认知规律,也是学校所要掌握的教育规律。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形象感知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心理愉悦的精神状态,从而丰富其想象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实践能力,达到学生的智力结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目的,为培养出智慧性人才打好基础。

三、加强审美教育的方法

1.在阅读中教会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具体的审美教育参考。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的挑选和内容的优化的。其内容大多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美、生活美、思想美、艺术美的体会与赞美之词。在反复的阅读中,要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美,感知美的存在。引导和培养学生感知力的方法有:

(1)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轻声的自由读或默读等形式,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对美的整体感知能力。在任何情况下,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和欣赏都是把握事物特点的关键。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初读能力尤其重要。

(2)初读以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和品读,使其发现文章中潜在的美,并把感情融入到阅读之中。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现代的电教手段,将文章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对文章中描绘的绚丽场景和生动文字,生成动态的具有鲜艳色彩的画面,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使语文的阅读教学更加生动。

(3)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文章的感觉,让学生把他认为优美的词句有感情的朗读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美,学生审美的感知力也在不断的阅读中得到了提高。

2.在品词赏句中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汉字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汉字把音、形、义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并在无穷的变幻组合中,凝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情趣。汉语中的词字结合灵活,变化多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很的字词进行表述。同时汉字方正文化,也代表了汉语的含蓄与深刻。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表面上,要细细地体会与领悟文字中的丰富内涵。长期的阅读培养不但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鉴赏能力。在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品词、欣赏美句、在文字中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要运用具休的方法:

(1)要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进行着解释和教学。每个作者在写文章时,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使文章所用的字词达到精炼准确。在进行教授时,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仔细琢磨,认真品味。通过对比、讨论,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妙。

(2)要引导学生细致的分析句子,每个句子都是由几个或多个词语组成,对一句话的理解和领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了解。一段优美的句子,也许让人印象深刻。一句意义深刻的话语,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学生的价值导向。学生在深入的分析句子的同时,也是对作者的意图的领会。深入的分析句子,可以充分加深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知与吸纳,提升学生的美学意识。

3.在阅读中体会美的意境

在审美教育中,对美的想象力是最重要的组成因素之一。当学生对美的感知度提高了,对美感的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学生的对美的体会就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美感的世界里遨游。审美的想象可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根据原有的语言和文字描述,在学生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再造,生成新的形象的过程。创造性想象则是对新形象的独立创造过程。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再造性想象,甚至让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对艺术的鉴赏力得到提升。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在关键时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想象的世界,加深学生对美的意境的体会程度。

四、结论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为社会输送综合性人才的前提保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在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必不可少,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月梅.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学设计.

最优美的文章范文4

关键词:诗意课堂;散文教学;优化策略

散文作品能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其形式自由、语言生动、意境深远。散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阅读散文可以提升思想境界、品味人生。散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较高比重,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散文篇幅短小,都是语言凝练,内涵深刻的文章。比如,朱自清的文章,清新隽永,结构紧凑,对学生的情操陶冶、思想升华都有极大的启发作用。散文虽然在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它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有效把控,当堂实效训练性不强,所以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无法静下心来琢磨文句,畏难情绪居多。在这种学情下,教师如何有效教学,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应在课堂指导中教会学生深刻把握文章行文特点,把个人情感渗透到作者情思中,通过文句赏析逐步提升学生文化品味。教师也要针对散文的课堂教学进行相应的策略优化。

一、新学情下散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语文与生活是不能分割的,散文往往反映时代因素。新学情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文明的发展,提高学生在散文方面的学习能力,教师自身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用灵动的教学造就散文的诗意课堂。在实施教学时,一般步骤可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特点进行安排。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从多个层面来分析文章内容。而且要注重声情并茂的当堂朗读训练。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形成相互剖析作者情感的小组形式,深入剖析文本后,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来指导学生体验作者的写作过程。注重学生的阅读延伸,通过比较阅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引导,授课时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品味过程中,提升语言审美能力,也深入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和思想表达,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提升其个人追求,完善其价值观。

二、新学情下散文有效课堂的优化策略

新学情下,要求教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重视散文教学的地位,针对课堂情况制定优化策略,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用灵动性的教学来营造诗意课堂。为了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课前完善教学方案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根据中考散文的比重提升的现状,教师应提升散文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一定要在课堂中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的引导。散文是作者运用文字来真实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因此,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文章有透彻地解读,理清作者的情感。语文教师只有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后,才可以做好充足的准备,使教学避免陷入“高耗低能”的状态。教师解读时可以把散文分解为:“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想要表达什么”这三个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按这三步处理文本,并进行清晰讲解。“作者写的是什么”这个步骤能够让学生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而“为什么这样写”这个教学步骤能够让学生在思考时明白散文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最后一步“这样写想要表达什么”是教师让学生在仔细反复的阅读之后进行思考,从而品味作者的情感,明白作者这样写文章所要表现的意图。教师课前做足功课,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举措。教师精准的解读、清晰的设计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赏析,牢牢把控45分钟的效率。

2.反复诵读是提升赏析能力的必要手段

由于散文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含蓄,学生不能在第一时间把握主题,课堂氛围会无趣沉闷、效率低下。因而教师一定要强化诵读。散文的用词都比较凝练优美,要引导学生感受其音韵美。名家范读的视频材料是有效激趣手段之一,适合文本意境的配乐也是重要举措。指导学生对关键句、段反复朗读,可增强阅读语感,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起来,有利于情感沉浸入文本。小组读、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组织也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诵读对于理解散文的意境是极为重要的,强化诵读能培养右脑记忆能力,提高学生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无声”的课堂教学,大肆地讲解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消磨兴趣,思维僵化。教学的诗意需要课堂氛围的感染熏陶,而诵读可以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在品味节奏美、音韵美的同时提高记忆力和赏析能力。

3.审美心理的构建是诗意课堂的主基调

散文教学应着眼于审美心理的构建。语言是关键起点,品读文句可以提升鉴赏语言的审美能力。散文跟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语言文字更优美,更含蓄内敛。所以,要营造诗意课堂就要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形成互动,把散文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思想的碰撞,共同解读文本,体悟文字魅力。教师可以先教会学生整体把握散文语言特色。诸如简洁明快、典雅朴素、优美感人、细腻传神、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染力强等专业用语要教会学生从作品中提炼概括。再用勾画圈点的方式找出蕴含相应语言特色的关键词,并选择相近词语,用比较法品析优劣。有时,也可根据散文特点提升审美情趣,一般散文所描绘的人、事、物都能够通过简笔勾勒出来,教师教学时可选取一段让学生进行简单勾画,再由教师选出比较贴近原文内容的画作,请学生结合画面展开联想,进行深入描述。这样的教学能够让散文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致地把握文章内容。文本给予学生灵感,给予审美启示,这种灵动的教学会让课堂充满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新学情下对散文有效课堂的反思

目前,散文在试卷中比重加大,为了提高升学率,散文教学往往只从考试角度出发,只注重阅读技巧的讲解,教师不肯在课堂上多花时间,来引导学生静心思考、耐心品读。而老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美文赏析的课堂充满活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应思考的课题。在新学情要求下,想要打造灵动教学和诗意课堂,教师是关键人物,不能仅照搬教参,还要善于总结,勇于探索,不断突破。让散文教学成为语文课堂中最诗情画意的玫瑰。

参考文献:

[1]潘素文.散文教学要教出韵味[J].文学教育:上,2013(12).

最优美的文章范文5

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从长期文化发展史中筛选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们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语文教学活动富有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极有利于美语的施行。因此,通过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对于感情激越的诗歌,文辞优美的散文,动人心魄的小说,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气势磅礴的议论文,如果离开了美的欣赏,放弃了审美教育,只盯着字、词、句,进行枯燥乏味的说教,支离破碎的“分析”,游离于语言环境、作家情感之外的机械训练,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教师无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要求,把文章原有的美质破坏了,学生享受不到审美的乐趣,必然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语文教师应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用审美的观点,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社会美,挖掘科学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美的氛围里入境、品情、悟理。“披文入情”,在吸收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

渗透还要根据教学活动和教材的不同特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如阅读侧重在感受和欣赏,写作则侧重在发现和表达。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点,体裁不同,又各有侧重。诗歌和散文教学,一般应从意境入手,首先找到展开意境的思路和线索,导之入境,从中得到美感享受,还要反复朗读,体味其语言之美。小说、剧本则首先要抓住人物形象的美,应引导学生从作品展示的鲜明、真实的生活画面中,抓艺术细节,抓人物形象,让人物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从而引起思想情绪上的共鸣。非文学作品的美,要多从语言、结构等方面去挖掘文章的美点。总之,美育的渗透应因文而异,各得其所,既不能平均用力,勉为其难,使美育变成多余的附加物,也不能时有时无,而应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借助于形象思维。美和形象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

最优美的文章范文6

【关键词】朗读;以读促写;作文教学;丰富词汇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14-01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声朗读,以畅其气”等说法。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创作的快乐,以读促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以读促写,培养学生读书与写作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诵读、低吟来加深理解,揣摩诗文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朗读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掌握规范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词汇。中学课本选入的课文是规范的现代汉语,具有典范性,朗读课文能纠正学生的语病,有利于改造学生规范的语言和句式,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而且,朗读一些美文、诗词都能促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精练、优美的语言,长期的朗读,还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使学生不仅熟悉而且能在作文中积极模仿并加以创造。如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诗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杏枝头春意闹”;散文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些语言都具有含蓄美和音乐美。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语句不通,词汇贫乏,语言枯燥更是严重的通病。学生通过朗读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真切地体味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交流思想的能力。经常朗读佳作,作文语言不仅能做到通顺,还能渐渐做到流畅和优美。

第二,朗读能提高学生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朗读多了,读的内容丰富起来,自然而然会见到风格各异的作品,就会熟悉各类文章的篇章结构、写作技巧、选材立意等。朗读多了,不仅优秀的语言会和自己的语言相融合起来,而且各种新鲜活泼的写法也都会在自己的作文中出现,这样就能改变死板单调的写法,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朗读多了,文章背熟了便于理解,记得牢固了便于吸收利用。如果把语文课内外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尽可能多地贮存于大脑的记忆仓库里,那么,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运用自如。巴金,钱钟书,叶圣陶,鲁迅等大家都运用过朗读进行记忆积累,其效果大家是不言自明的。

第三,朗读能激发强烈情感,深化想象内容。只有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才能使想象活动更积极主动,想象内容更丰富、深刻。而朗读的训练,就是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从而生动、准确地再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生动的画面、耐人寻味的意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重现在学生的脑海,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小巷深处》时,我先让同学集体朗读课文,同学们整齐响亮地读完了课文,那目光得意中又有被表扬的祈盼。我让课堂沉默了片刻,然后低沉而又缓慢地读了“早就知道,我是从村头坡顶上捡来的……”就这样淡淡的哀愁气氛笼罩了课堂,当读到最后,“我的视线迅刻间模糊了……时”,我自己眼睛都湿润了。朗读完,课堂一片沉寂。于是,我把一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画面播放出来,许多学生忍不住也泪眼模糊,于是我因势利导当堂作文,这次,我收到了许多发自肺腑的好作文,文章因情感真挚而格外动人。

第四,朗读能培养审美并写出立意深远的作品。朗读,实际上是一种美育的手段。文字作品朗读多了,审美能力也随之提高,文章的深层内涵也就能感悟出来。读《背影》,父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使我们潜然泪下;读《回忆我的母亲》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读《岳阳楼记》,我们更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层含义……。总之,随着感悟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强烈的未知欲和表现欲会促使他们走向生活、认识生活,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去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样的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而且有了社会意义,有了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第五,朗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朗读,可以形成语感。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音不通,拗口,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改诗时,就采用“读”的方式,“读”的修改法使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应用“读”这种方式修改作品成绩最为显著的是海明威。他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反复读了二百余遍,修改了二百余次,最后才付印。海明威就是用“读”的方法,从感觉、视觉、触觉上去刻画形象,形成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

由此可见,通过“读”来修改文章是行之有效的,“文章不厌百回读”,只有读,才能迅速地找到语病,只有通过读,才能迅速地找到言“心语”之语。学生一旦掌握了边读边改的方法,必可受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