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孩子的故事范例6篇

雪孩子的故事

雪孩子的故事范文1

雪水了凉,冷得刺骨。

男孩子望着手中那杯雪水,痴痴地又漾开了那份思绪,继续着她那个雪的故事,一个好美好美的故事至少她看来,是这样。

男孩子喜欢联想,总爱盯着点儿什么发呆。每当这时候,小强就笑他,笑他傻。于是男孩子和小强一起笑,也笑自己好傻。

小强和男孩是好朋友,可并没有一点和男孩子想象的地方。小强剪着连男孩都认为太短的短发,身着男孩子常穿的衣服,是一个被公认的“假小子”。他性格也有些男孩子气:大噪门说话,大噪门唱歌,夏天爱去小河里游泳,还会练几趟武术。正是这样,他总是说男孩子太自我封闭,太古板,太不潇洒太不自然。但男孩子的故事中,小强总是一个铁铮铮的典型,世界也总是一个透明的世界,象雪一样单纯,只一种颜色,是一个等待去充实的空间。

可是,这次的故事,却让男孩子很为难了。因为连男孩子自己也不能给故事结尾,刚想结尾的时候,雪化了解,雪水渗进土地,让大地变得一塌湖涂,男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故事长大了,男孩子还不适应。

正是这时,在男孩子看来,楠云变了,变得竟有些象自己。他也爱呆呆地望着窗外出神,呆呆地拿着一片落叶着来看去,好几次都让男孩子在一边儿窃窃地笑,笑够了,男孩子就问小强:“有什么事不顺心?”小强却总是默不作答。然后,又是摇摇头冒出两句让男孩子莫名其妙的话:“我本来就是个男孩嘛!像男孩,只不过是个幼稚的梦!”男孩子怔了一下,又笑了,不以为然地打量小强那已长得好短好黑的头发,想象着小强原来的模样。男孩子总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小强会变呢?

让男孩子困惑的不只是男孩,还有母亲,老师……好多好多都让男孩子不理解。妈妈和老师变得好担心好担心,总督促她这样或那样,总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她。还有,那个和自己打雪仗的男孩也不见了,那个好潇洒好潇洒的男孩!雪地里,只的孤寂的男孩子,默默望着攥在手中的雪球,任它冰着自己的手,任它慢慢化成水,一滴一滴从指缝里滴到雪地上,然后,男孩子低下头,看那一滴滴雪水向旁边浸润,像春雨,也像她的泪。一天,在校园里,女孩子遇见那个潇洒的男孩,想去问他点什么,却见男孩长大了许多,记忆中纯纯的笑只藏在眸子中,让男孩子看了好伤心好伤心,女孩子只对他说:“雪化了,会消失的。”

雪孩子的故事范文2

对此,不仅应该考虑制度、设施、人员等外部保障,更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爸爸妈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们学会警惕陌生人,做好孩子自我安全保护的延伸。

* 正面故事法:

在儿童文学中,有很多故事中的主人公利用聪明才智,最终把陌生人坏蛋打败的事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小兔儿乖乖》:

兔妈妈出去买东西,让7只小兔在家看门。兔妈妈临走时,叮嘱小兔子:“妈妈不回来,谁来也不能开门。”兔妈妈出去了,大灰狼来了,他变着法地冒充兔妈妈,骗小兔子们开门。可是小兔们想了很多办法,不仅抵住了狼的诱惑,而且把狼的尾巴给夹断了。最后大灰狼夹着断尾巴逃走了。

一问:当孩子一人在家,有人敲门,孩子该怎么办?

一答:爸爸妈妈这样做――

1) 爸爸妈妈在讲完这个故事后,可以教孩子们唱故事中的儿歌:

“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呀开开,妈妈要进来。”(狼)

“不开不开就不开,妈妈不回来,谁来也不开。”(小兔子)

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分角色来唱这首儿歌。让孩子们知道当遇到陌生人敲门的时候,不能随便开门。

2) 爸爸妈妈还可以和孩子讨论:老狼想了哪些办法骗小兔子;小兔子又想了什么好办法拆穿了狼的鬼把戏。最后让孩子们知道:当陌生人敲门的时候,不要害怕,可以像聪明的小兔子一样,提一些问题:问问他是谁,有什么事。

如果他是爸爸妈妈的朋友,告诉他爸爸妈妈马上就回来,请他在外面等一下,然后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如果他不是爸爸妈妈的朋友或家里的亲戚,告诉他爸爸妈妈在邻居家或就在附近,很快会回来,然后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如果遇到更可怕的事情,陌生人撬门了,那么马上打110,叫警察叔叔来,然后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或者到阳台上去喊“救命”,寻求帮助。

* 反面故事法:

在儿童文学中,不仅有主人公智斗坏蛋的故事,也有善良或容易上当受骗的主人公被坏蛋得逞,给自己和亲人带来痛苦的故事。尽管故事的结局还是完美的,但是故事的经过可以当作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反面教材。比如,《白雪公主》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

坏心眼的皇后三番五次假装卖丝带、梳子、苹果的老奶奶,而白雪公主呢,每次都上当受骗。尽管七个小矮人前两次都救活了白雪公主,而且告诉她不要再相信陌生人了,但是白雪公主第三次还是被皇后骗了。白雪公主死了,小矮人们很伤心。最后是英俊的王子救了她。

二问:亲人不在身边,有人给孩子吃东西,孩子可以相信他吗?

二答:爸爸妈妈这样做――

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讨论;皇后想了哪些办法来骗白雪公主;为什么白雪公主每次都会上皇后的当;白雪公主死后,小矮人们难过吗?通过讨论,让孩子们知道:坏蛋是诡计多端的,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受骗上当后,不仅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而且爸爸妈妈也会很伤心。

这种反面故事里的容易上当受骗的主人公有很多,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唐僧,《东郭先生和狼》里的东郭先生等等。

以上的故事问答,对您是否有一些启发呢?现在要“实战演习”了,您的宝宝准备好了吗?

* 角色扮演法:

爸爸妈妈可以创造出一些具体的情景,比如:陌生人敲门,陌生人给我吃东西,陌生人要带我去玩,和孩子一起做角色扮演的游戏。爸爸妈妈可以先扮演陌生人或坏蛋,模拟各种情景,想方设法地迷惑孩子;然后让孩子想出应对的办法。这种“实战演习”,有利于提高孩子处理类似情景和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小提示:当您在扮演坏蛋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为难孩子,让他上当受骗。因为也许坏蛋比您要“坏”上一百倍。在角色扮演的时候,也可以让孩子来扮演陌生人和坏蛋,爸爸妈妈来扮演孩子。这种角色换位,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坏人的角度去想办法骗人,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反骗”能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看到爸爸妈妈扮演的小孩子,是如何应对各种陌生人时的情景。

角色扮演可能会让宝宝迷糊,真有这么可怕吗?跟他讲讲真实的事情,提高孩子提防陌生人的意识。

* 具体实例法:

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读一些有关幼儿被伤害的案例报道,或者和孩子一起观看一些真实的案例聚焦。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坏蛋是如何得逞的?如果当时你也在场,该怎么办等问题。这些讨论可以让孩子学会更多如何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手段。

雪孩子的故事范文3

南南胆子小,不愿意当众发言,这一点我早就知道。平时他除了跟我和他爸在一起时说话比较自然,面对陌生人时总是不愿开口。老师的话让我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培养南南当众表达的能力与勇气。

几天后,幼儿园准备举办小朋友讲故事比赛,我决定借这个机会实施我的计划,便没有征求南南的意见,直接在老师那里替他报了名。

南南平时很喜欢听我讲故事,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拿着故事书让我念给他听。听过的故事他一般都能记住,假如我再给他念的时候念错了,他就会立即纠正。这天晚上我讲了三个故事以后,认真地对他说:“南南,幼儿园下个星期要举行讲故事比赛,老师说了,你也要参加,所以得准备一个小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你从妈妈讲过的故事里挑一个背出来,到时候参加比赛吧!”

南南一听很不高兴,拉过被子蒙住了脑袋。“谈判”顿时陷入僵局。

南南平时虽然不太爱说话,可他的好胜心却很强,我决定以此为突破口说服他参加比赛,便笑着问他:“南南,妈妈讲的故事你喜欢听吗?”

南南躲在被子下面应了一声:“嗯!”我继续说:“南南啊,你们班里别的小朋友,晚上也会听妈妈讲故事!”

南南把头从被子里伸了出来,说:“那又怎么样?”

我说:“他们把妈妈讲的故事再讲给班上别的小朋友听,别的小朋友知道他们的妈妈每天给他们讲那么好听的故事,肯定会羡慕他们呀!”

南南的小脸上果然露出了不服气的神情。我趁机开导他:“如果你也能把妈妈讲给你的故事讲给别的小朋友听,他们肯定也会佩服你呀!”

经过一番“激将”,南南终于答应参加比赛了,我心里不禁暗喜。

接下来,该选一个什么故事呢?我觉得这个故事应该简单好记又有趣,孩子容易掌握。

我翻了好多故事书,从中选了一个《小熊的雪人》的故事,大致内容是:

小熊和小狗、小猪一起堆雪人。堆完雪人,小熊打着哈欠向他们道别,回去睡觉了。第二天,不见小熊出来玩,小狗和小猪就去小熊家门口叫他,没有人应声。小松鼠告诉他们,小熊正在冬眠,要睡整整一个冬天。等小熊睡醒从树洞里出来时,发现雪人不见了。小狗和小猪告诉他:春天到了,雪人化成水了。于是小熊和小狗、小猪一起,在美丽的春天里快乐地玩耍。

我教南南讲这个故事,分了三个步骤。先带读,让他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我在南南晚上要听故事的时候,给他念这个故事,我夸张的语调和生动的表情让他对故事产生了兴趣。念了几遍以后,我改变以前只让他听不让他开口的模式,指着书上的词句让他和我一起读。这样做,可以让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词句的了解更加细致,初步开启孩子对故事的认识。等南南与我一起读了几遍以后,他就能抢在我前面读了。接着是提问,比如讲完故事的开头我问南南:“堆完雪人以后,小熊想去干什么呀?”南南想了想,回答:“要去睡觉。”再讲一段,我又问:“第二天,小狗和小猪到小熊家叫小熊,小熊有没有出来呀?”南南答:“没有。”通过这样的问答,孩子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参与到故事中来,有了参与感,主动性就会提高。最后一步是做游戏。我找了邻居家和南南年龄差不多的两个孩子,让他们扮演小狗和小猪,南南扮演小熊,我扮演小松鼠。夏天没有雪,我用白纸撕碎了代替。我们玩起了情景表演游戏。三个孩子演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南南,扮演小熊睡觉的时候可认真了,比我平时哄他睡觉时表现得都好。他们还抢着轮流扮演,直玩了一个下午才意犹未尽地结束。

幼儿园讲故事比赛那天,南南很顺利地讲完了《小熊的雪人》的故事。讲的过程中,他还很自然地摆了几个姿势,大概是那天玩游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后,南南得到了老师的奖励,小朋友们也对他“刮目相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南南才发现,原来站在讲台上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可怕,相反,还能得到参与比赛的乐趣。

雪孩子的故事范文4

“这是最好最好的象牙纸。”一个带着高帽子的人说道。这几个带着高帽子的人就是做出这本童话书的人,童话书里的故事是他们写的,帽子越高就越会写故事。那金色的外套、丝绸的腰带,和写上故事的象牙纸都是他们做的。

“看,看童话书多漂亮!”另一个带着高帽子的人自豪地说道。他应该觉得自豪,因为谁都没法否认那是一本无比美丽的童话书。

“现在童话书里已经写满了故事,得让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这件事。”帽子最高的人说道。带着高帽子的人都同意这个想法。

晚上,几个编故事的人开心地离开了。他们决定明天举行一个盛大典礼,把他们无比漂亮的“童话书”让孩子们看看。

童话书一个人孤单地坐在典礼台上,一点也不开心。想到明天的典礼,孩子们只能看到它漂亮的样子,而且它身体里象牙纸上的故事,它一点也不喜欢,也不想给孩子们看。

它呆呆地看着窗外。

一个穿着破衣服的人从礼堂边走过,脸上的笑容显得十分开心。

为什么那个穿的破破烂烂的人会笑得那么开心?童话书跟了出去,原来是一个白了头发的爷爷,怀里紧紧地抱着一个破布包。

爷爷在街道上走着,童话书跟着爷爷来到了教堂,教堂里坐满了孩子,这么晚了,孩子们到教堂里做什么去了?

孩子们把爷爷围住了。爷爷坐在孩子们的中间。

爷爷把手伸进破布包里,动了动,爷爷的身后就出现了金色、银色、红色、蓝色翅膀的天使,天使们带着孩子们飞在天上。

爷爷的手在布包里又动啊动,爷爷的前面就出现了一辆马车,教堂的地面变成了旋转路道,马车跑啊跑啊。跑一圈,教堂变成了一片森林,森林里住着小矮人;跑两圈,教堂变成了雪山,雪山上住着吃松树的雪人。马车跑啊跑,跑三圈,教堂变成了阿拉伯的城堡,美丽的公主正在编制神奇的飞毯……

马车跑啊跑,跑啊跑。

爷爷的手在布包里又动啊动,爷爷的白发变成了冬天的雪,身上的破衣服长出秋天的树叶,背上冒出中国的长城,左眼变成了月亮,右眼变成了无数的星星。

爷爷变成了孩子,变成了风,最后,教堂的钟声响了,一切又恢复了原样,孩子们也都散去了,爷爷也匆忙地赶回家了。

爷爷的家又小又破,墙壁上是个大大的破洞,只有一张破桌子。

爷爷坐到桌子上,打开了他的破包袱,原来爷爷的包里是一支笔还有许多发黄的纸,爷爷在黄皮纸上写童话,写啊写啊。

爷爷在写明天的故事,爷爷写一个,笑一次,写一个,笑一次。

爷爷在发黄的纸上不停地写,不停地写,写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明天他又会给孩子们表演新的故事。

天快亮的时候,爷爷趴在桌子上笑着睡着了。

雪孩子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幼儿文学;身临其境;赏析途径

文学作品赏析,由于对象是幼儿,所面临的困难就比较多,如:幼儿生活经历少,感性经验不足,情感体验和语言理解、表达能力较弱。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的精力创设环境,营造作品意境与氛围,制作大量教具,希望幼儿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完成赏析。在不断摸索中,笔者发现,运用自然资源及真实情境让孩子融入作品中,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完成文学作品赏析,同时又能将教师从制作大量教具及营造作品氛围的困扰中解放出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境中实践,在共鸣中体验作品的内涵

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赏析大都在室内进行,通过倾听、分析他人的故事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它不仅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以完成理性认知,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移情能力以作为感性认知和情感共鸣的支持。这往往成为文学作品赏析中至关重要却又是孩子能力所不及的部分。也因为如此,在幼儿园小托段教学课程编排中很少涉及文学作品的赏析。

托班语言教材中有一个俄罗斯民间故事《拔萝卜》。故事经典,情节简单,但作品情感丰富而跌宕。首先是故事中的人物看到这个从未见过的大萝卜时的惊奇,然后是想要拔出萝卜的急切和浓厚兴趣,角色一个接一个接连出台却仍然拔不出来的悬念,以及终于拔出萝卜的满足,故事中更隐含了团结互助的道德教育内涵。

对托班幼儿而言,理解故事情节没有问题,然而该年龄段孩子既无对大萝卜的感性认知,又鲜少有拔萝卜的经验,同伴合作意识淡薄,无论在知识还是情感上都似乎很难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是故事赏析的关键,也是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最大的难题。

活动时正值幼儿园果蔬基地萝卜成熟季节,教师大胆尝试,将《拔萝卜》的故事教学挪到种植园地进行。

来到种植园地,孩子们兴奋不已,一个个起劲地寻找大萝卜的踪影,找到的萝卜一个比一个大,孩子们的情绪也随之不断高涨,当找到超级大萝卜时,孩子们禁不住欢呼雀跃,情绪达到顶峰,想要拔萝卜的愿望也呼之欲出。同时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故事中人物的出场顺序,用故事中的经典对白逐一邀请大家帮忙,孩子不知不觉中被教师带进了故事的真实情境,成为故事中可爱的角色。他们一边拔一边铆足了劲地说着:“拔萝卜拔萝卜,嘿呦嘿呦拔萝卜,嘿呦嘿呦拔萝卜……”周边的孩子起劲地呼喊“加油,加油!”

回到教室,教师第一时间将故事的绘本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几乎能直接看着边做边说,表情、神态生动无比。第二天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表演《拔萝卜》,还要求爸爸妈妈买和老师一样的书。这是亲身体验的魅力,是观众与演员的区别。孩子们在实践情境中轻松地体验到了作品内涵,并把纯真的个性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直接反映与表现出来。

此次文学作品赏析活动不仅产生了良好的即时效应,更促使了家庭亲子阅读和后续赏析行为的产生。它的整个过程伴随着由孩子的行为产生的惊喜、急切、期待、自豪、互相鼓励以及成功的内心情感体验,无须教师过多地以平乏的语言引导与解释。由此我们确定,通过在情境中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孩子产生共鸣,完成作品赏析。同时它能较好地激发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也许从此就能为孩子开启阅读的大门。

二、直观中感知,在再现的作品场景中理解和品味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能以寥寥几笔营造和描绘出各种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如何引导孩子进入作品中的意境就成为赏析的关键所在。例如:散文诗《小雪花》:小雪花在飞,小雪花在舞,飘满了天飘满了树;小雪花在飞,小雪花在舞,铺满了地呀铺满了路;小雪花在飞,小雪花在舞,把我变成了白雪公主。作为成人的我们在字句品味之间一幅如诗如画的雪景即呈现在眼前。3~6岁的孩子思维具有强烈的直观形象性,甚至大班孩子,抽象思维也只是处于萌芽的状态。此时的文学赏析,在理解之后如何感受到简单字句背后所营造的强烈意境美、语言美就成为教学活动的重点,也是困扰教师的难点所在,如何突破?

中班的教师选择在飞扬的白雪下和孩子们一同欣赏此篇散文诗,散文诗的意境、场景活脱脱呈现在眼前,孩子们边听边欢呼:“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同时禁不住随着诗歌与小雪花一同飘舞起来,在他(她)们想说而不知从何说起之时,教师适时朗诵诗歌,孩子们即刻吟诵起来。此时没有课堂,没有约束,只有人、景、诗融为一体的和谐,教育既适时又应景。作品不仅与孩子的真实体验形成了共鸣,同时更满足了孩子们实景冲击感官之后的表达需要。

如果没有这一场雪,相信我们也能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教学,但即便我们营造了4D般的效果,如果孩子们没有如此真实的体验,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这么真实地快乐和兴奋的。此时文学成为孩子的自我需求,情到深处自然浓,唯有那样的词句才能表达当时的真情实感。

三、提炼素材,在赏析中促使仿编、创编、改编等文学创作行为

在欣赏文学作品之后能出现仿编、创编或者改编的文学创作行为,是幼儿将作品内化的体现,这恰恰是整个赏析过程的最高境界。但在活动中往往会出现由于语言素材匮乏而导致环节枯燥乏味的现象,达不到较好的效果。

《城里来了大恐龙》是大班上学期的内容,正巧当时儿子所在班级前往常州恐龙园进行家委会活动,笔者应班主任要求在恐龙博物馆组织了本次活动。比较在课堂上和博物馆中组织的两次活动,结果明显不同。两次活动有着同样的环节设计,都有倾听故事——分析与理解——创编故事等环节。不同之处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多媒体、图片等为幼儿展示了恐龙的影像资料。恐龙园中,教师直接在恐龙骨架下开展活动。

活动效果显然是后者更胜于前者。具体表现在:

1.故事开始,让孩子猜测恐龙进入城市后会产生什么后果。博物馆中的孩子无论在情绪上和表述上都更丰富、生动、积极。

2.对“恐龙在大城市里还会发生什么事”的创编环节,教室中的孩子思维受限,创编内容大同小异,而博物馆中的孩子则思维扩散、想象大胆丰富。

幼儿能完成故事仿编,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真实恐龙骨架带给幼儿的直观刺激,促成了孩子对恐龙进入城市这一有趣情节的认可,从而与小作者站在同样的感官认知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帮助幼儿跨越了生活经验贫乏、思维上的障碍。

笔者对托班年龄段的孩子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鲜花烂漫的初春,小蜜蜂,萦绕在花间,教师带孩子们凑上前去,自问自答:“小蜜蜂,小蜜蜂你的家在哪里呀?”小蜜蜂说:“我的家在花丛中。”这立刻引起了孩子的兴趣,紧接着看见了小鸟,又问:“小鸟,小鸟,你的家在哪里呀?”“小鸟说……”教师有意停顿,孩子们立即兴致盎然地接道:“我的家在大树上。”教师尝试提问:“还看见什么了?我们问问它们的家在哪里。”孩子们同样能呼应上来且句式工整。如此一问一答间,故事《我的家》的教学便轻松完成了。其中有欣赏理解故事结构,复述并学习对话,更有在托班较难实现的仿编。

笔者在反复实践中欣喜地发现,当文学作品需要孩子有真实的感官刺激,或者需要有更为丰富的感性经验时,使孩子身临其境不仅有利于孩子的理解与欣赏,同时能促使其产生更好地仿编、创编、改编等创作行为。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走入真实情境,以当下的所见所感为素材来进行再创作的。原因很简单,真实情境中的所见所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孩子已经拥有丰富的感性经验,或者作品本身需要幼儿有更广阔的发散性思维时,我们就不能以真实情境束缚孩子的思维空间。

因此,在真实情境的文学作品赏析中促使仿编、创编、改编等创作行为产生需要教师把握两个前提:

1.孩子需要真实的感官刺激,且真实情境不难再现。

2.所需要的感性经验是幼儿所匮乏的,不常见的。

然而,让孩子身临其境完成文学作品赏析具有很强的随机

性,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才能适时适宜。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熟悉和了解适宜幼儿园教学的优秀文学作品。

这是由真实情境中教学的随机性所决定的,有时我们是根据作品寻找契合的情境,但更多时候是在情境的感染下匹配适宜的作品内容。教师只有对适宜幼儿园、适宜本年龄段孩子的文学作品本身有一定的了解,才会产生对情境的敏感度,善于捕捉适时适地的教育契机,在脑海中再现与之相匹配的作品内容。

其次,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在良好文学修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自我赏析,更好地分析教材并将之运用于教学。

雪孩子的故事范文6

另一个故事是在20多年前的一次出差途中听说的。一位唐山汉子在火车上流着泪给我说了一位母亲断指哺儿的故事。唐山大地震中,一对母子被深深压在废墟下,母亲半个身子被混凝土板卡着动弹不得。七八个月大的婴孩在她的身下安然无恙。几天后,救助人员挖洞接近这对母子时,母亲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而那婴孩口里还含着母亲的食指,抱起孩子,发现母亲的食指只有半截。原来母亲在危难中一直用乳汁延缓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拼力咬断自己的指头,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下来。

听到这个“血色母爱”的故事,我难以入眠。我想起我近邻的一个女人,她是我小学时的同学。有一年夏天,她的三岁的儿子,在路边的油条摊边玩,在油锅倾倒的那一刻,她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滚沸的油,孩子仅一条腿被烫伤,而她的半边脸却破了相。此后,丈夫渐生嫌弃之意,她自己也陷入无尽的苦痛之中。当时,我真想到她的身边,告诉她这个“血色母爱”的故事,对她说:“你是伟大的,美丽的女人。”

后来,我如愿把这个故事说给她听,也说给她的丈夫听。她哭了,他也哭了。再后来,他与她恩爱如初。

第三个故事是不久前从杂志上看到的。东欧有对母女感情上有了裂痕,13岁的女儿一直认为母亲的地位卑微,使她在人前抬不起头。母亲终日忙碌辛苦,也不能使女儿快乐起来。2002年2月,母亲邀女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母女俩在滑雪中,由于缺乏经验偏离儿滑雪道迷路了,又遭遇了可怕的雪崩。母女俩在雪山中挣扎了两天两夜,几次看见前来搜寻她们的直升机,都因她们身穿的是银灰色滑雪装,而未被发现。终于,女儿因体力不支昏迷过去,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而母亲已不在人世了。医生告诉她,是她的母亲用生命救了她。原来,是母亲割断自己的动脉在雪地里爬行,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一片白雪,直升机因此发现了目标。

冰心老人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是的,这世界就是因为有了女人、有了母亲、有了母爱,才如此亮丽灿烂、多姿多彩。

上一篇双簧台词

下一篇夏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