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摘抄范例6篇

狂人日记摘抄

狂人日记摘抄范文1

“付出就会有回报。”这是一直以来我们学到的一句最富有哲理的话。仅仅7个字,却够我们仔细品味一生。是的,我们只有通过艰苦的磨练,我们只有付出了艰辛,不就可以成功吗?

孟子曾说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些话,一直是我通向梦想的自我鼓励的话语,我一遍又一遍地去体味这句话,并用自己的行为去实践!

我爱好文学,我爱好写作。闲暇之余,我总喜欢端上一本厚厚的名着有滋有味地“咀嚼”着,每每这个时候,我感觉是那么的惬意。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我感受到人生的意义所在。拜读那些名家的着作,我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敬佩之情,不知从何时起,心中也滋发出一种想成为作家的渴望!

我知道,我的文笔并不优美,我的知识面也并不开阔,也许作家梦也只能成为我内心的一个梦,而永远无法实现罢!但是,我愿意为我的梦想而努力!于是,我开始付出……

每次有空的时候,我总喜欢往书店里跑,总喜欢蹲在一个角落里慢慢地“啃”着书,以至于有时候都忘了太阳都下山了!我有一本厚厚的硬抄,每当读书时碰到一些打动我的词句,我就会把它们摘抄下来,然后去品味,去背诵。

现在上了初三,时间甚是紧迫,但每到周末,我还是要在我的日记本中写下一两篇日记。日记对写作很有帮助,这是语文老师教我们的,我铭记着。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我似乎在做着痴狂的梦,作家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遥遥不及。他们看到我在写作上的付出,只是摇摇头表示否定,有些人对我说:“你这样付出值得吗?这么艰辛的付出,到最后却也许一无所获。”我笑了笑!也许他们说的对,我付出这么多最后真的很难取得什么造诣,但是,值得!

在暑假里,我写了很多篇文章,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一些报社的编辑。每天一上网,我马上就打开邮箱,但却没有一封邮件!终于有一天,我终于收到了一封回信,我的文章被刊登的。我欣喜若狂,终于品尝到一些成功的喜悦!

现在,样刊也寄过来了,我把它放在抽屉里,它只是我努力的见证,我要继续付出,为我的作家梦付出!

狂人日记摘抄范文2

钱钟书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狂”绝不是轻狂,他敢睥睨天下,是因为他学问非凡,又性情率真,固守“文章之德,真理之勇”的学人信念,不惺惺作态。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识都是读书做笔记得来的。他离世后,夫人杨绛整理他的笔记,仅外文笔记就有34000多页,“日札”(随意写的读书心得)也有23册2000多页。

对照钱钟书,我以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如果真想学习,做到学业有成,进而做学问,还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静下心,认真读书;二是不怕烦,扎扎实实做读书笔记。

有的同学说,现在是网络时代,资讯检索很容易,哪里还需做读书笔记!这是不对的。网络检索得到的信息,一般只能停留在“了解”“知道”这一低级层面,往往转瞬即逝,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很难积淀深化为思想和智慧,不是真正的学问。做笔记会迫使我们深度阅读、感悟,这样,我们就有了深刻的体验。如果能再不断回顾、更新,融会贯通,便会积淀成为学问。

我曾教过一位小卢同学,女孩子,个子不高,小小的年纪,性格沉静得像一湖水。我很惊异地发现,她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显得是那样的出类拔萃。原因很简单,她从小学就开始坚持做读书笔记。她有三本并不太厚的笔记本,内容大多是摘抄的优美词句,间或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甚至还记录了对文章中人物、事件、思想的思考、评判。她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痕迹。

朱永新说,阅读和思考是达到精神高峰的唯一途径。撇开有些功利色彩的“学习”“做学问”,毫无疑问,读书有益于人的成长,而做读书笔记则使我们在成长的“途径”上走得更加坚实,更快更好。

狂人日记摘抄范文3

【摘 要】敦煌古籍《恪法师第一抄》写于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是“恪”的弟子或信徒记录乃师讲经的笔记。内容方面,它可能属于唯识宗文献,或至少与唯识宗存在某种渊源。书法方面,它承袭智永《真草千字文》之草法,对我们深入认识唐代书法,特别是草书的发展历程极有意义。

《恪法师第一抄》(图一),纸本,28.9×777厘米,无款。卷首所题“恪法师第一抄”6个大字中,首字“恪”墨色与正文相仿,应属一时之作;其余5字“法师第一抄”则书以淡墨,似乎是后来补写。标题下面,自上而下依次钤“抱残翁壬戌所得敦煌古籍”、“罗振玉印”、“罗叔言”等白文印3枚。据此,可知它是宣统二年(1910年)运抵北京时被刘廷琛、李盛铎等人窃取之敦煌石室旧物精华。作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李盛铎长于版本鉴别,故所取皆精品,并以其半分予女婿何震彝,此卷便在其中。1922年,何震彝卒,其收藏旋由罗振玉购藏。罗氏以衰朽之年,展玩残书黄卷既毕,不免大生感慨,乃自号“抱残翁”,又亲自操刀,刻“抱残翁壬戌所得敦煌古籍”以纪其事。建国后,此卷归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作为较早刊布的罗氏收藏敦煌古籍之一,《恪法师第一抄》的关注点主要是书法,其他方面则罕有道及。笔者耽好书艺,研究唐代书史有年,与罗氏之学亦有一定渊源,故不揣浅陋,对此卷略作考评如次。

此卷书法以小草(今草)为主,但字字独立,笔势流畅,气息浑朴,隐然流露出二王笔意,出自擅书高手笔下,殆无疑义。细节方面,因某些单字以及笔画仍有章草意味,故整体变化略嫌不足[1]。这种风格,与孙过庭《书谱序》、传贺知章《孝经》非常肖近。就此而言,它的年代应在初、盛唐之际,即公元6世纪晚期到7世纪前期。

关于书者,濯溉先生以为当系“高僧”[2],又说“恪法师生平不详”[3],言外之意,“恪法师”就是此卷的书写人。对此,王海萍先生有不同意见,认为“恪”字并非人名,而是代表编号或恭敬之意[4]。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恪法师”作为书家存在的可能性,只是此说不能解释为什么一定要在“恪”字后加上“法师第一抄”等5字。况且卷轴的编号一般写在引首背面右上角处,以便识别抽取,而“恪法师第一抄”诸字则位于正文起始处,仅此一点,当足以确定“恪”字不是编号。既非编号,应系人名。唐人多以二字法号的后一字作为某僧侣的概称,如智永之作“永禅师”、怀素为“素师”等,可见“恪法师”肯定是一个全名作“恪”的僧人。至于墨色的浓淡变化,应该是书写者为提高效率而将标题断开,事后再行补全,即5字分两次写全所致。就此而言,“恪”显然不是此卷的书写者,但真正的书写者与他的渊源也绝非一语所能道尽。否则他绝对不会如此虔诚,既要照顾内容的完整,又在念念不忘标题还有一多半没写。考虑到佛教在唐代极其普及,而正文又颇多修改等情况,笔者认为他很可能是受业于“恪”的一名青年僧侣,或者至少是其信徒,而此卷则是他记录业师讲经的笔记。

考诸文献,名叫“恪”的唐代僧侣至少有两个:其一,玄恪。唐释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玄恪法师者,新罗人也。与玄照大师贞观中相随而至大觉。既伸礼敬,遇疾而亡,年过不惑之期耳。”[5]玄照大师为唐初名僧,贞观(627-649年)时曾在长安大兴善寺从兴证法师修梵文,学成后负笈西游,经吐蕃而抵天竺,在五印度游学数载,在那烂陀寺留住3年,收获良多,寻经吐蕃东归。麟德(664-665年)中奉敕再度西行,后病卒于中印度庵摩罗跛国,享年60余岁。又据同书同卷载,玄太法师“永徽年内取吐蕃道,经泥波罗到中印度,礼菩提树详检经论。旋踵东土行至土谷浑,逢道希师覆相引致,还向大觉寺。后归唐国”[6],“大觉寺”似为印度某寺,可见玄恪卒于印度。既然如此,玄恪对中国佛教发展恐怕难以发生实际影响,因而不大可能是“恪法师”。

其二,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14《文纲传》附记之“淄川名恪”称:“淄州名恪律师者,精执律范,切勤求解,尝侧宣师法筵,躬问钞序意。宣师亲录随喜灵感坛班。”[7]《旧唐书·地理志一》载,河南道辖淄州,本“隋齐郡之淄川县。武德元年,置淄州,领淄川、长白、莱芜三县。六年,废长白、莱芜二县。八年,又以废邹州之长山、高苑、蒲台三县来属。天宝元年,复为淄川郡。乾元元年,复为淄州”[8],则川、州均可通。考文纲卒于开元十五年(727年),享寿92岁,则此处正文应系实录。名恪与文纲同师南山律宗始祖道宣(596-667年),又是“临悼致哀”的百余名“法侣”之一,其年龄当较文纲为轻,活动年代主要在初、盛唐之际,亦即武后末到玄宗时期。这个时代界限,与《书谱序》、《孝经》基本一致。以目前的史料,虽然还不足以肯定“恪法师”就是“名恪”的省称,但“名恪”却无疑是合格候选人之一。准此,所谓书家亦即书写者,不妨暂定为名恪的弟子或信徒中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濯溉先生的意见一致。

或许有人会说,《宋高僧传》称“名恪”为“律师”,而非“法师”,则“恪法师”应该不是“名恪”。笔者认为,“法师”、“律师”、“禅师”等称号,固然有各自的特定涵义,但在僧侣中却不乏通用之例。如近代中兴南山律宗的弘一,即以“法师”之名行于世。换句话说,单纯的名号差别,不足以排除“名恪”即“恪法师”的可能性。

“名恪”与“恪法师”的联系,还可以从“第一抄”得到某种支持。玄奘(602-664年)高足,唯识宗高僧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5《本》述“故瑜伽说至应知亦尔”云:“此文可解,如彼论中第一抄解,五心次第,如别章释,而彼不由自分别者。”[9]同卷《末》又述“故瑜伽说至应知亦尔”云:“不言自性分别者,合有二解。一云五识实有自性,二云三种皆无。此随彼语。《瑜伽》第一抄,对法第二抄会,及下第七,方可了知。”[10]又,窥基《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亦多涉及“第一抄”的内容,如卷下《本》称:“故或《佛地论》约多分义,实通二趣,如《法华》第一抄,起无杀者,界地可尔。”[11]参考《营造法式》卷17、18论及斗拱时多次提到的“第一抄”、“第二抄”、“第三抄”、“第四抄”等概念,窥基所说的“第一抄”似乎是指唯识宗修行的一种基本途径。因为基本,所以重要,故《瑜伽》、《法华》均须言之。又,“抄”在古时为量器,《孙子算经》云:“十撮为一抄,十抄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因其少,故引申而有细微、摘录乃至积小为大、积少成多之意。反映到著述方面,则有“诗抄”、“文抄”等名目,意指未定之书或书稿。结合后者,可以解决《恪法师第一抄》的命名问题;结合前者,可以明确《恪法师第一抄》应该是唯识宗文献,或者至少属于和唯识宗渊源密切的佛学宗派。但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恪法师第一抄》和唯识宗有关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名恪与唯识宗是否存在某种渊源关系,还可以通过其导师道宣的一段经历得到某种肯定。《宋高僧传》卷14《道宣传》说:“及(京兆)西明寺初就,诏(道)宣充上座。三藏(玄)奘师至,止。诏(道宣)与翻译。”[12]道宣虽然比玄奘年长,但既然奉诏参与玄奘主持的译经活动,负责润色文字,其佛学观念难免不会受到玄奘乃至唯识宗的渗透及影响。作为弟子,名恪继续传承这一渊源,无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如前文所说,名恪即使真是“恪法师”,也不可能就是此卷的书写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书写者毫无影响。《宋高僧传》卷14《道宣传》说:“有处士孙思邈尝隐于终南山,与宣接结林下之交。每一往来,议论终夕。”[13]孙思邈(581-682年)是隋唐之际的大医学家,医术通神,有“药王”之誉。孙氏生平著述颇丰,曾“自注《老子》、《庄子》”[14],又撰行《千金方》、《会三教论》等书[15]。他还擅长书法,遗迹见存《宋淳熙秘阁续法帖》卷3,清人王澍评之曰:“其超然尘外,魏晋以来门法,入其手都无所用。”[16]又,道宣俗姓钱,江南丹徒(一说浙江长兴)人,出身南朝士族家庭[17]。幼年出家,经过多方修学,30岁以后便开始从事著述,后来更参加玄奘译场。这样的出身,这样的经历,不可能不懂为书之道。名恪是道宣的弟子,在书法方面难免会受到过道宣的一些影响,并有可能把这种影响传续给弟子或信徒。

从视觉感受来看,《恪法师第一抄》的最大特点是字字独立,牵萦不著。类似作风在智永《真草千字文》草书部分表现得非常鲜明,只是后者的纵势更为明显而已。智永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后裔,于王羲之为七世孙,出家居永欣(一作兴)寺,每日以临书习字为务。唐何延安之《兰亭记》云: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艺。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字文》好者八百本,浙东诸寺各收(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18]智永既临得《真草千字文》精品800本,又向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主观意愿应该是以此作为僧众学习书法的范本[19]。李嗣真《书后品》说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张怀《书断》也说他“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这样的风格,无疑是适合作范本的。但是,鉴于《千字文》的“字书”性质[20]及寺院在古代文化传播中的特殊作用,对《千字文》的临习,恐怕很难局限于僧侣中间。以贞观十五年(641年)临讫《真草千字文》的蒋善进为例,从卷尾“上元二年十二月”[21]等后人所题年款极其拙劣来看,他的身份很可能是一位俗世经生。与此同时,一种传统一旦形成,将很难发生根本性改变,所以即使是在大历十二年(777年)写出狂恣奔放的《自叙帖》的怀素,也能在贞元十五年(799年)写出一如智永的《小草千字文》题记。在此意义上,源出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不仅是唐代楷书写经书法的主要范本,也是佛徒僧侣们进行草书创作的基本依据。当然,这种“创作”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实用。明确了这一点,对于深入理解以《恪法师第一抄》为代表的大批唐代佛教文献中的草书卷子[22]的风格,无疑会有极大帮助。

我们知道,在汉字诸体中,草书的艺术色彩最强最浓,所以其创作不可能永远局限在实用领域内,而必然要向纯艺术方向迈进。然而,由实用向艺术的升华绝非一蹴可就,它既需要积累和磨炼,又需要超卓的天份作为坚实后盾。综合作品和文献两方面资料来看,唐代世俗和僧侣书家中只有张旭、怀素做到了这一点。限于材料,张旭是否信佛尚不可知,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与怀素相比,后来的高闲、贯休等人基本没有突破书写或社会层面的“实用”制约,他们之所以凭书法而非佛学获得广泛赞誉,主要是时势使然。换句话说,如果忽略了开元末年初步孕育形成的对狂草书风的激赏[23],晚唐的一大批僧侣书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将无从说起。

[1] 有人认为此卷的书体是章草,而时参今草笔意。参见赵彦国:《章草书法历史流变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0页。

[2][3]杨仁恺主编:《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隋唐五代书法》之《图版说明》,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53页。

[4] 王海萍:《唐人写本〈恪法师第一抄〉浅析》,《书法丛刊》1996年3期。

[5][6] 《大正新修大藏经》51册2066。

[7][12][13] 同[5]50册2061。

[8] 《旧唐书》卷38,中华书局,1975年,第1454页。

[9] [10]同[5]50册1830。

[11]同[5],50册1831。

[14][15]同[8],卷191《方伎·孙思邈传》,第5096—5097页。

[16] 转引自容庚:《丛帖目》第一册,香港中华书局,1980年,第130-131页。标点略有刊定。

[17] 据《宋高僧传》卷14,道宣考讳申,南陈吏部尚书。

[18] 宋·陈思:《书苑菁华》卷:1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6页。原文作“收”,结合上下文意,当作“施”。

[19] 沃兴华:《敦煌书法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页。

[20] 姚宏杰:《识字与训诫:从〈急就章〉到〈千字文〉》,《中国德育》2006年11期,。

[21] 唐代有二上元年号,一在高宗时(674-676年),一在肃宗时(760-761年),但《新唐书》卷6《肃宗纪》称上元二年“九月壬寅,……去‘上元’号,称元年”,蒋善进款既署“上元二年十二月”,应题于高宗时期,即675年。

狂人日记摘抄范文4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纲推荐的80篇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 巧妙利用时间

学校9∶25早读,我一般九点十分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起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无形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另外,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时,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三五分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 有目标,有计划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地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背得熟,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完了倒背,倒背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久之,80首诗就牢记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 教给学生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就麻烦了。然后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起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古诗背诵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四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功能,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摘抄在采蜜本上并背诵,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自开展古诗诵读活动近两年来,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故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熟读成诵法,有的同学把它叫做狂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会背了。这是背诵古诗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2)理解背诵法。先理解诗的大意,然后顺着意思背。(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这三种方法,学生还进行了比较,说第一种方法背得快,但不如后两种方法记得牢。另外还有“动作法”、“听录音法”、“边写边记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问起他们背诵古诗的好处,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1)可以增强记忆力;(2)能训练口才;(3)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4)了解古时候的一些人和事;(5)培养想象能力;(6)提高审美情趣;(7)作文时可以用上一些佳句。其实,我觉得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前几天,我想整理资料,问学生谁带古诗书了,教室里忽然冒出四十多本书来,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绝妙唐诗》《诗经》《古诗大看台》《古诗文全集》《新编千家诗》《千家诗评释》《千古美文》《初中双色必背古诗文》《古诗文导读》……林林总总,近三十种。有位同学还买了《诗词》。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古诗词诵读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狂人日记摘抄范文5

下来,指从高处下到低处来;从上级机关到下级机关来;从城市到城镇或乡下来。关于词语下来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词语下来,供大家参考。

一、下来解析2.由高处到低处来。

唐 皎然 《杂兴 》诗之四:“有时青冥游,顾我还下来。”如:从楼上下来。

3.指从较高部门到较低部门。

如:任务下来了。

4.指收获农作物。

《红楼梦 》第四一回:“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鑤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如:麦子 下来了。

5.表示一段时间终结。

6.用在动词后,表示从高处到低处。

7.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

8.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从过去继续到现在。

丁玲 《梦珂 》:“以后呢,依旧是非常平静的又过下来了。”徐迟 《狂欢之夜 》:“接下来的事情是最幻异不过的。”

9.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某种状态开始出现,并继续发展。

《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五:“自经此一番横事之后,家计萧条下来。”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一:“他们没有时间多想,在渐渐黑下来的地里,又弯下腰仔细的去锄草。” 周立波 《暴风骤雨 》第一部二:“ 韩长脖 原先还阔,往后才穷下来的。”

二、下来造句1、把那幅画像拿下来。

2、他的情绪终于平定下来。

3、请帮我把这只箱子从搁板上抬下来。

4、她不久就安静下来睡着了。

5、她泼下来的脏水全都洒在了我的身上。

6、警察把我说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

7、他从楼梯上摔了下来。

8、他把布告揭了下来。

9、我看见眼泪从她脸上流了下来。

10、这篇报告是从记录本中逐字逐句抄录下来的。

11、他把老师讲的一字不漏地记下来。

12、她把小说拿下来,匆匆地翻阅了一下。

13、等你平静下来后,我再找你谈一谈吧。

14、他们把图片取了下来。

15、他们把他从高职位上拉了下来。

16、她在一个扶手椅上坐下来,并把两条腿交叉起来。

17、价格在上涨了3个星期以后于五月份稳定了下来。

18、小男孩从墙上跳了下来。

19、他们把画取了下来。

20、我去让你生气的兄弟平静下来。

21、她今天上午把旧窗帘扯了下来。

22、水从楼梯上泻下来。

23、我们一定要叫他把完成的日期定下来。

24、屋顶掉下来砸在我们头上。

25、他们应该坐下来通过商谈来消除他们之间的分歧。

26、明天早晨他就会安静下来。

27、一架飞机向海岸线低飞下来。

28、男孩把衣领翻了下来。

29、当听到她的喊声时,他的双手松垂下来。

30、正当我坐下来吃晚饭时,偏偏电话来了。

31、忽然,一片花瓣落下来掉在水上,多像一只小船在悠悠地划动!

狂人日记摘抄范文6

关键词:古典诗词 学生素养 提高

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化文学上最独特而美好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诗词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和功能,这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没有和不能的。诗词之美,止于臻美。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要数古典诗词了。尤其是大纲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要注重时间上的巧妙利用。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诗词的诵读要注重目标和计划的结合。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诗词的诵读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四、诗词的诵读要注重学生认知规律的遵循。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