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将兵范例6篇

王翦将兵范文1

有一次,王贲以少胜多打了一次漂亮仗,秦王特别高兴,夸奖王翦教子有方,要对王贲委以重任。王翦听后却大惊失色,力阻秦王对王贲的提拔。秦王问其原委,王翦声称,王贲虽偶有小胜,但过于稚嫩,缺少历练。况且,其性格毛毛躁躁,骄横跋扈,请求秦王贬其官职,发配边关做一名士卒。

秦王认为少年英雄可以不走寻常路,骄横跋扈点儿无妨。王翦对秦王说:“秦要统一天下,农业是关键。大王重视农业,你我君臣不妨打一个赌,你我同种一处麦田,待收获时,你若胜我,犬子任由秦王安排。”秦王不知道王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便答应了。

秋后,秦王带领群臣去咸阳城外种冬麦。为求公平,秦王划了两块相邻的田块,面积和地力均不相上下。秦王亲自指导播种、施肥,并安排身边亲信全程负责出苗后的管理。王翦则亲自耕田下种,精细程度丝毫不输于验丰富的老农。

为了胜过王翦,秦王安排的人非常勤快,隔一段时间便施肥一次,麦田里有一株草也逃不过他的眼睛。没多久,秦王的麦田长势旺盛。而王翦却很少管理,偶尔来一次却什么也不做,有几次来了不但不施肥除草,还叫士兵骑马在麦田里练习他最新创造的排兵布阵法,麦苗被踩得东倒西歪的。

一场冬雪来临,麦田被积雪覆盖,秦王期盼着来年的好收成。待春来雪化,秦王带人来到田边却傻了眼:他的麦苗大多死掉了,而王翦的麦苗虽然稀少,但个个精神抖擞。随着气温回升,王翦的麦子越长越旺盛,数月后麦子成熟,麦穗硕大,颗粒饱满,一派丰收之象;而秦王麦田的麦子却稀稀拉拉,不仅麦穗小,麦粒也大多是干瘪的。一收获,王翦的产量居然是秦王的两倍多。

秦王疑惑地问王翦其中原委,王翦这才道出实情。原来,两块麦田基础一样,都有丰产的潜力,但也都有冬天被冻死的危机。王翦让士兵骑马踩踏麦苗其实是刻意为之,因为他知道冬前麦苗长得太旺,冬天就会被冻死,适当的损伤可以抑制其生长,并能促进地下根系的生长,为春天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秦王想速成,不断施肥,表面是在促丰收,实际是在埋下隐患。

秦王恍然大悟:他的爱才其实是在害才。王贲虽然是个将才,但成长太快,一旦遭遇寒冬,难免会夭折,难以长久;只有让其多受挫折,打好基础,以后方能担当大任。于是秦王便把王贲贬到基层锻炼去了。

王翦将兵范文2

白起,《战国策》作公孙起, 战国时期秦国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善于用兵,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2、王翦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

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李牧

李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 ,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4、廉颇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唐德宗时将廉颇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

5、吴起

吴起, 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有《吴子兵法》传世。

6、孙膑

孙膑,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

王翦将兵范文3

比如,钓。经典案例就是姜太公,周文王发现这个用直钩钓鱼的老先生不是凡人,一谈之下,相见恨晚。于是拜姜太公为老师,并请他辅佐自己,中国历史上一对模范君臣就此诞生。与姜太公相似的,还有孔子的学生子夏。孔子去世后,儒家“一分为八”,分成了八个门派,以子夏为首的讲学团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派。这个团队后来被魏文侯迎请到了魏国,魏文侯还拜子夏为师,给予极高的礼遇和信任。子夏和他的弟子由此开始了一段有名的“西河讲学”岁月――这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史书上没留下子夏游说魏文侯的任何言辞,说的都是他被魏文侯“迎请”到了魏国。看来,他和姜太公一样,是凭着自己的道德学问征服了君王,使其主动“上钩”的。

能“钓”到君王的信任当然是好的。众多史实也证明,君王尊重、信任某人,一般这种君臣关系都颇为牢固、和谐。“钓”得到君王的信任,其效果虽佳,但毕竟不是一种常规手段,属于可遇不可求之列。或许正因为此,很多急切地想得到君王信任的人,一般不采取这种被动等待的方法,他们大多喜欢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的方法也分好几种,比如“连忽悠带骗”法。这种办法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用得最多,也最娴熟。其秘诀是,游说君王时,连哄带骗,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就手段的效果而言,晓之以理不如诱之以利,诱之以利不如吓之以威。比如张仪替秦国出使楚国,目的是拆散齐楚联盟,以便秦国逐个击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仪一上来就跟楚怀王说,请您跟齐国绝交,绝交之后秦国给楚国方圆六百里的商於之地,此外秦王还会把他漂亮的女儿嫁给您。结果到了秦国,张仪变卦了,“哪里有六百里?我说的是六里”。楚怀王一怒之下发兵攻打秦国,可惜打不过,损兵折将。

这时,张仪再次到楚国来,这次不诱之以利,而是吓之以威。他对楚怀王说,秦国实力强大,楚国根本打不过,好好跟秦国搞好关系才是上策。若不如此,秦国势必大兵压境。这回,楚怀王被吓住了,又信了张仪。在当时,各诸侯国都知道张仪是个“反覆无常之人”,可他替秦国搞连横偏偏屡屡得手,为什么?说白了就是各国君王均有贪财好利、目光短浅、见利忘义等致命弱点,所以才屡屡被他“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忽悠住。

再比如,“盟誓法”。古代的盟誓效用大概与今天的签合同差不多,口说无凭,得落实到白纸黑字上。盟誓有仪式,有誓词,非常庄重,一般不能反悔。这个招法严格来说属于“巩固信任法”,即害怕君王中途变卦,不再信任自己了,所以就用这种方法固定信任关系。

战国时期的名将甘茂就用过这个办法。当时,秦武王想让甘茂带兵去攻打韩国的宜阳。甘茂没有马上领命,而是先跟秦武王谈起了条件:宜阳看起来是一个县,其实相当于一个郡,秦军要千里奔袭,还要通过许多险要的战略要地,非常难。以前,孔子的高徒曾参居住在费县,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远在家乡的曾参母亲:“你的儿子曾参杀人了!”结果曾母镇定自若,照常织布,她根本不相信自己德操极佳的儿子会杀人。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来告诉说:“你的儿子曾参杀人了。”其母仍“尚织自若也”。又过了一会儿,又来一个人说:“你儿子曾参杀人了。”其母没织完的布也不要了,织布机也不管了,赶紧翻墙逃走,害怕受儿子牵连也被官府抓走。甘茂以此类推,说:“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之信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今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又不如曾参之母信参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还进一步分析,我如果带兵去攻打韩国宜阳,樗里子、公孙]两位大臣一定会非议我,大王您一定会听信他们,这样一来,您背上反悔的恶名,我也白白得罪了韩国。

秦武王赶紧说:“ 寡人不听也, 请与子盟。”甘茂等的就是这个。两人在息壤这个地方举行了盟誓,盟书各拿一份。

之后,甘茂带兵去攻打宜阳。宜阳不好攻,围攻了五个月还没拿下来。果然,樗里子和公孙]两人就面见秦武王,希望秦武王将甘茂召回。这时,甘茂的盟誓派上用场了。甘茂说:“息壤在彼。”――您忘了当初和我一块在息壤举行过盟誓了吗?秦武王无话可说,只好继续履行合约,坚决支持甘茂的宜阳之战。

结果,甘茂“斩首六万,遂拔宜阳”。此战之后,韩国震恐,赶紧派人到秦国求和。

盟誓法属于古代的“法治思维”,即便跟君王办事,也得“先小人后君子”,重合同,讲信用,这里面是很有点西方的“契约精神”的。

可惜的是,一般人没胆量与君王讨价还价,所以这个方法用的人也不多。

还有一种取得君王信任的办法,就是“自污法”。战国末期,秦始皇要派兵攻打楚国,问李信需要带兵多少,李信回答“二十万。”秦始皇又以同样的问题问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不可。”秦始皇命李信带兵二十万攻楚,结果失败。秦始皇回头再请王翦出兵,并答应了王翦“将兵六十万”的要求。王翦率兵出征之际,秦始皇还亲自送到灞上。

这时,有趣的一幕出现了。统率六十万大军的王翦要秦始皇赐给他许多良田美宅,秦始皇说:“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不能封侯,所以我趁着大王还肯赏我酒饭时,就及时请求点赏赐,以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秦始皇听后大笑。

王翦带兵到了潼关,仍三番五次派遣使者回长安,向秦始皇请求赏赐良田,连王翦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了。王翦回曰:“大王为人狡猾,不信任人。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都让我统领,我如果不多向他要些良田美宅,不是等着他怀疑我吗?”

相比于王翦,萧何的“自污”更让人心酸。刘邦建立西汉,萧何是第一功臣,当上了相国。汉高祖十二年,黥布反,刘邦带兵去讨伐黥布,萧何镇守关中。刘邦屡屡从前线派使者回来询问萧何在干什么。萧何当时正一心一意地治理国家,同时还鼓励百姓捐出家财支援平叛战争。可有一个门客指出了萧何的危险:“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不可能再得到皇上的提拔了。可自进入关中后,您就一直得到百姓的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就是害怕您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也会像韩信、陈g等人一样谋反。现在您为何不利用职权贱买土地,租出去赚钱呢?您用这种方法自损名声,皇上才不会对您起疑心。”萧何依计行事,刘邦得知情况后,果然非常高兴。

刘邦打败黥布后回来,百姓拦路上访,控诉相国萧何抢夺百姓田地。萧何拜见刘邦,刘邦笑着对萧何说:“相国对百姓真好!”然后把老百姓的“上访信”交给了萧何,说:您自己看着给老百姓个答复吧。萧何本是贤相,趁机建议:“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意为长安附近土地少,而刘邦的上林苑空地很多,希望刘邦将上林苑的空地拿出一些来给老百姓耕种,田里的秸秆还可以给牲畜做饲料。

刘邦大怒,说:“相国你自己到处敛财,却让我把上林苑的空地让给老百姓?”于是将萧何拿入大狱。几天后,有王卫尉(卫尉,乃统率卫兵守卫皇宫之官)问刘邦,为何要这样做?刘邦说,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国,“有善归主,有恶自与”,现在,萧何自己收受商人的钱财,却在我面前为民请命,这是他“自媚于民”,所以我要下狱治他的罪。

王卫尉跟刘邦说,相国为民请命,这是职分所在。您以为相国真的贪财吗?当年您跟项羽争天下及后来平定陈g、黥布叛乱时,萧相国一直镇守关中。当时,萧相国如果对您稍有贰心,关中大地早就不是您的了。萧相国当时不贪整个关中这个大财,现在反而会贪商人的一点小财吗?而且,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国,秦朝最后亡国了,又怎么可以效法呢?

王翦将兵范文4

贺八巷巷名的由来

宋朝末年,龙阳(今湖南汉寿县)人丁易东来常德创办沅阳精舍。到了元朝,朝廷赐名为沅阳书院。这是常德城区最早建成的书院。据清代同治《武陵县志》记载:“沅阳书院在县东城外一里黄龙陂(黄龙岗)。宋丁易东隐居于此建石坛精舍。”

那时人们若去沅阳书院,必须经过一条田间阡陌,这条阡陌就是后来的贺八巷。

明朝初年,有来自新疆哈密石桥河的维吾尔族翦氏始祖哈八士定居于常德。哈八士原名哈八十,他为明太祖征讨时战功显赫,屡建奇功。明太祖朱元璋御笔将“十”字改为“士”字,并赐姓翦。于洪武十六年(1383)被加封为平蛮将、太子太傅、诰授光禄大夫。

哈八士当年居住的地方就是通向黄龙岗的这条田间小路,这条小路被哈八士建成了街巷,并以“哈八”的谐音“贺八”名为巷。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贺八巷,东门外大街,横通黄龙岗。”从此以后,翦氏穆斯林分居在贺八巷和桃源县等地。到了洪武二十二年(1389),哈八士病故,奉旨葬于黄龙岗。

1957年,黄龙岗兴建常德市酒厂,翦氏后人将翦八士祖坟迁葬于桃源县维吾尔族枫树乡清真寺内。不少翦氏后人(如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1898年出生于湖南桃源县枫树乡――编者注)定居在桃源县枫树乡和青林乡,这两个乡也因此成为我国维吾尔族的第二故乡。但仍有一部分翦氏后人聚居在贺八巷附近,他们大多数经营屠宰牛羊和牛肉类饮食业。常德解放前,这里有著名的“文记饭店” “黄珍记粉馆” “东和居包子铺”等清真饮食店,有用牛的皮、骨、油、角制作皮革、熬胶、肥皂、纽扣的作坊。还用牛皮制成箱子、包袋、皮鞋、裤带。这些翦氏穆斯林自始至终在贺八巷一带安居乐业,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

贺八巷里的鸿门宴

1926年12月,北伐军左翼总指挥袁祖铭抵达常德城,他不去北伐而是与北洋军阀吴佩孚暗中勾结。1927年1月,北伐军前敌总指挥、第八军军长、湖南省主席唐生智一再催促袁祖铭出兵北伐,袁祖铭仍按兵不动不予理睬,企图盘踞常德配合吴佩孚直取岳阳和长沙。唐生智便密令驻守常德的教导师师长周斓设法剪除袁祖铭。

周斓与中共常德地委委员王基永秘密商议后决定,先诱杀袁祖铭,然后发动民众配合教导师歼灭袁祖铭部队。

1927年1月30日,周师长在贺八巷内常德商会及商业研究社楼上的大厅里设宴,请袁祖铭和他的参谋长朱筱珊、师长何厚光等赴宴“吃年饭”。作陪的有常德商会会长曾春轩,湘西绥靖处处长周鳖山。而王基永以“老乡”关系请袁祖铭的独立旅旅长许克祥到他家里做客。

袁祖铭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场“鸿门宴”,当天晚上欣然赴宴。酒过三巡,周斓说自己闹肚子下楼去厕所方便,周鳖山借故接电话也走了。当商会会长曾春轩说要上厕所时,袁祖铭感到事情不妙,这时楼梯口已经被荷枪实弹的周斓卫队围得水泄不通,袁祖铭、何厚光二人见状越窗逃走,周斓的部队跟踪追击,将跌落在聂振茂药店旁边一座窨子屋天井院里的袁祖铭捕获。周斓下令将袁祖铭、何厚光两人枪决于沅江岸边的沙滩上。

袁祖铭被处决后割下首级,用竹竿挑起来示众。袁祖铭的部下见状后乱作一团,节节败退,死伤者甚多。许克祥在王基永的劝说下,不得不下令部下原地待命。这场“鸿门宴”铲除了阻碍北伐的袁祖铭军阀,为常德城在北伐战争中留下了精彩一页。

贺八巷的今生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在贺八巷内组建了三铺街居委会,后来改称井巷子居委会,1969年更名为红卫居委会沿袭至今。

王翦将兵范文5

“于是”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用作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在古汉语中“于是”是两个词。“于”是介词,译为在、到、向、模弧笆恰弊鞔词,译作这、这个。“于是”直译的话就译作“在这……”,省略号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

当然, “于是”也有古今同义的用法。但在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一句中,“于是”应是古今异义,译作“在这个时候”或“与此同时”,而并非古今同义,原因有四。

首先,与时局背景不符。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与之相随的是,秦国横扫天下统一六国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宣告了赵国的正式灭亡。燕赵互为唇齿,唇亡而齿寒,灭赵后王翦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燕国危在旦夕。之前的燕国太子丹本在秦国做人质,他看到秦王决心要灭六国,再加上秦王遇之不善,就暗中逃回燕国,立誓要为燕国报仇,为自己雪耻。但太子丹报仇的办法有些特别,他一不操练兵马,二不结盟诸侯,而是物色忠勇之士,担当刺客,企图趁拜见秦王的机会挟持秦王订立盟约或刺杀秦王使秦廷内乱,君臣相疑。如此看来,太子姬丹刺杀秦王的计划由来已久,所以对于天下之利匕首的寻求应该在有刺杀秦王计划之后的物色刺客或准备信物阶段进行,而不是在荆轲连信物――樊於期之首级都准备好之后,太子姬丹才慢慢吞吞去准备刺杀的工具,与秦师大兵压境的情势不符,与太子丹决心刺杀秦王的历史真相不符。

其次,与太子丹的刺秦心理不符。当秦军灭赵北略地,至燕南界时,太了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可见太子丹对秦军的大兵压境是万分焦虑,惊恐至极。他之所以会当面督促荆轲尽快赴秦刺杀秦王,是因为他知道王翦的虎狼之师一旦进犯,燕国是不堪一击的。当太子丹认为一切准备就绪而荆轲因有所待暂作停滞时,太子丹先是迟之,疑其有改悔;再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这其中再一次暴露了太子丹对于秦军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的惊恐和焦急,以及对实现刺秦王计划的迫不及待。“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一句更进一步表明太子丹为刺秦王不可动摇的信念,而在这场把自己身家性命和家国存亡作为赌注的豪赌中,太子丹能做的事情是:物色刺客,准备信物,准备利器。刺客早已找好,养在身边很久了;准备信物的过程中即便是动了不忍之心,也交待给荆轲去想办法了;最容易备的匕首,太子丹会愚钝到非等荆轲把信物搞定后才派人四处打听、购买、以药淬之吗?当然不会,除非是他刺杀秦王的行为是被迫的,不情愿的。所以,“于是”应译为“在这个时侯”或“与此同时”。

第三,与段内语境不符。原文第五段这样叙述:“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夫人之利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其中“预”应理解为“预先”,意即不是一切准备好以后,“于是”再寻求、购买、加工可以使秦王一刀毙命的利刃,而是在与荆轲准备信物的同时,从容而不动声色地寻求并购买加工刺杀秦王的工具。想必太子丹这样预先求购利刃,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暗中寻访、比较、挑选。想把一名刺客当作完成自己报仇雪恨、保家卫国任务的唯一筹码的太子丹,他知道他所供养的这位刺客肩上所挑重担的份量,他也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普通道理,他更知道如果荆轲一旦有机会刺杀秦王却因匕首的不锋利不致命而导致行刺失败的严重后果和千古遗憾。所以,太子丹只能预先行动,选择并加工好天下最适合刺杀秦王的利器。而对于“于是”一词,符合这一理解的翻译只能是“在这个时侯”或“与此同时”。

王翦将兵范文6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收了魏国人张禄(范睢),范睢让秦昭襄王远交近攻,没过多久就吞并了魏、韩、燕。公元前223年,王翦以逸待劳来了楚国;公元前222年,王贲灭了赵、燕;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派了几十万兵马灭了最后一个齐国,六国归秦。秦昭襄王用范睢,秦王政用王翦父子把天下统一了,这就是智者。

公元前202年,刘邦的大军与彭越、韩信汇合在一起,在垓下大败楚军。西楚霸王项羽无可奈何,在乌江边拔剑自杀。在庆功会上,刘邦分析了他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他说:“项羽虽然强悍,但连个范增都不会用;我虽然在武力上不用项羽,但我会用张良、萧何与韩信,天下就归刘家!”忽必烈是开国元勋,元朝的天子。他抓住南宋王朝的腐败,先灭了大理国,然后用金钱买通宋宦官,并一举南下攻宋。他听取姚枢、刘兼忠的劝告,不屠杀老百姓,结果深得民心,消灭南宋,逼死了文天祥。

孙中山在公元1911年率领大大小小的官员,经过不懈的努力,攻进清朝数十座城池。他成功的原因是深得民心,安抚将士,坚持不懈;他的将士坚贞不屈,宁死也不投降,所以才在清朝末年做出这么伟大的壮举,统一了全国的结束封建制度。

上一篇夏季养生食谱

下一篇拥抱浪漫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