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诗范例6篇

茶诗范文1

咏茶诗浩如烟海,历朝历代而不衰。唐朝,诗歌创作空前繁荣,杰出诗人辈出,咏茶诗亦妙品迭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咏茶诗传世。

李白的《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写得浪漫飘逸,别有味。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描写品茶题诗的乐趣,非同凡响。诗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白居易的咏茶诗多达70多首,最为后人推崇的当是《茶山境会亭欢宴》诗,把文人墨客品茶斗胜的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诗曰:“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香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

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吟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青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轻,六碗通神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就是著名的七碗茶诗,道出了飘飘欲仙的感受,生动又传神。

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诗》是一首风格独特的咏茶诗,又称七级浮屠诗,俗称宝塔诗,诗曰:

香味,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碗转典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前岂堪夸。

茶圣陆羽在《茶经》说:“名茶还须好水泡”,遂成千古名句,茶与水密不可分。咏茶诗中对水多有吟咏。洪希文诗曰:“平生三味试茶功,起看水火自争雄。”文征明诗曰:“竹符调水沙泉活,瓦鼎烧松翠鬣香。”《红楼梦》中贾宝玉诗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古人对茶对水都有研究,入诗也妙语连珠。

坡的咏茶诗,说出个美人喻来:“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油膏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真个是语出惊人,道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口中皆无的美好感受,从氤氲之气中品出佳人来了。茶诗一体,人茶一体,妙不可分。

千百年来,还有茶禅一味之说,亦有咏茶诗咏之。诗人陆容的《僧茶诗》曰:“江南风致说僧象,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茶与佛有缘,佛与茶不分,茶佛一体。

茶诗范文2

4月7日下午,2009年民间茶诗会暨《刘枫书历代名家茶诗百首》《历代茶诗选注》首发式在钱江新城城市阳台隆重举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名誉会长徐永清上将,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著名书法家刘江、韩国著名书画家闵庚灿等文化名人和来自茶文化界的专家学者、诗人、书画家等60多人,会聚一堂。

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发来贺信,对活动表示热烈祝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在贺信中说,2009年民间茶诗会以茶诗文化为载体,以全国首个基层茶诗社――钱塘茶诗社为平台,大力宣传和普及杭州茶文化,积极推动茶文化进社区,是展示和弘扬杭州茶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

徐永清上将和刘枫会长为《刘枫书历代名家茶诗百首》《历代茶诗选注》两书首发式揭幕。刘枫在即兴讲话中谦虚地说,在座的有茶文化的专家学者,也有造诣深厚的书画家,自己对茶文化谈不上有深入研究,书法也未曾拜师受业只是业余爱好,但大家都热爱茶文化,喜欢茶诗词,这次发行的两种茶诗读本,是对茶诗文化的新发扬。他勉励大家继续努力,为弘扬茶为国饮,普及茶文化知识,发展茶产业,推进茶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从西晋到清末茶诗作者至少有上千人,涉及茶的诗篇数以万计。这些以茶为主题或与茶相关的诗作,成为中华诗库中别具特色的篇章。刘枫会长对茶诗情有独钟,去年茶诗会时他亲笔题写了“钱塘茶诗社”匾。时隔一年,他精心创作的百首茶诗书法作品又隆重推出,用实际行动为发扬茶诗文化、打造杭为茶都品牌,作出了贡献。与会专家学者和书法家对作品和诗选给予高度赞赏,认为无论从茶诗文化还是书法艺术,这两部著作都值得肯定,是茶诗文化和书法艺术结合、互为一体的有益尝试。装帧精致典雅的两书首发揭幕后,分别赠给浙江省图书馆、浙江省档案馆、杭州市图书馆和杭州市档案馆等四家单位永久收藏。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梁朝清副会长宣读了《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诗研究中心的决定》。研究会副会长沈才土与四季青办事处主任张玮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诗研究中心”揭牌。“茶诗研究中心”是茶研会设立的唯一的茶诗研习机构,将与钱塘茶诗社合并经营,积极宣传和普及茶文化,推进茶文化走进社区,走向民间,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仪式上还发出了“茶文化进社区”倡议,为杭州茶文化十大社区体验点授牌、赠书。

茶诗范文3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咏茶》

〖宋〗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一言到七言诗》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前岂堪夸。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一言到七言诗》(又称一七体)。

《摊破浣溪沙·莫分茶》

〖宋〗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七碗茶诗》

〖唐〗卢仝(丹丘子)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茶诗范文4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其中收有多首与茶有关的诗句,如“采茶新樗,食我农夫”(樗音chu,椿茶)“谁谓茶苦,其甘如荠”

晋代诗人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中称茶为“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被后人作为绝妙的茶联,流古至今。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盛世,也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饮茶成为一种高雅风尚。卢仝等著名诗人都写下了富有哲理的茶诗,有的成为旷世之作。

李白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长饮一种名叫“仙人掌”的茶,虽已年过八旬,仍面如桃花。得到在玉泉寺为僧的侄儿赠送的“仙人掌”茶后,他写道:“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色的蝙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这首诗把茶的保健作用描写成一个神话。

杜甫在一首诗中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心情愉悦,环境之优美,写得如同一幅高雅清逸的《品茗图》。

白居易流传下来的茶诗有50多首。他曾经在庐山结草堂而居,过着“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的隐居生活,使他成为茶叶生产、采制煎煮与鉴别样样精通的行家,并以此而自豪。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说:“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谦称)。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茶名)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人自称是鉴别茶叶的行家是当之无愧的。诗人还在另一首诗中创造了一个“爱茶人”的名词:“无由持一盏,寄与爱茶人。”

唐人元稹写得一首一至七言茶诗,不仅构思精深,而且用中文横写,恰似金字塔,甚为有趣:

叶香 嫩芽

慕诗客 爱僧家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至醉后岂堪夸

短短的55个字从茶的自然性状,茶碾茶罗、煎煮过程、饮茶情趣直至茶功全面作了咏唱。尤其是“慕诗客,爱僧家”更是将茶拟人化了。“爱僧家”还道出了茶与禅宗的密切渊源。僧人以茶敬施主,以茶供佛,以茶助禅功,正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所写的“僧言灵味宜幽寂”那样,僧人坐禅以茶驱睡意,有助于提高禅功,达到进入幽寂的境界。随着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寂”字已被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引为茶道精神之一。

唐代试问韦应物认为茶是高雅圣洁的仙草。他在《喜园中生茶》诗中写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藉茶抒怀把饮茶升华到写有哲理境界的代表作,是唐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后人称《七碗茶歌》。诗人在抒发了品尝到有人赠送的“天子为饮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阳羡茶”喜悦心情之后,咏唱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飞去……。”

卢仝诗作不多,在唐代名声不大,但他这首《七碗茶歌》却以其富有哲理性,为历代爱茶的诗人广为传颂:“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宋梅尧);“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魏帝指魏文帝曹丕;“卢仝七碗诗难得,年老三瓯梦亦赊”(元代大臣耶律楚材,“念老”指唐代赵州高僧从念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机锋语);“山中日日试新泉,军和前身老玉川”(明陈继儒);现代文人、佛学家、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也有诗曰:“七碗受之味,一壶真得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偈ji佛经中的唱词,梵语)。

茶诗范文5

[关键词]湄江吟社;茶诗;“清”

[DOI]10.13939/ki.zgsc.2016.01.215

1 引 言

中国既被称为诗的国度,也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与诗的结合由来已久,据统计,自左思《娇女诗》始,历代吟咏茶事的诗词不下两千首。在这些被称作“茶诗”的作品当中,有一些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关于茶的文化信息慢慢显现和沉淀下来,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反复吟咏的主题。湄江吟社第四次集会恰是以茶会友、茶诗结合的经典场景再现,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茶的精神品质的体认这一角度来解读这一辑的作品,应当是一个较为可行的路径。

2 茶的精神品质,历来所论不同

陆羽《茶经》中提及“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首次将茶与德进行比附;唐代刘贞亮则在《茶十德》一诗中将茶德推广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至宋代,僧人刘元甫在湖北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确立茶堂清规为“和、静、清、寂”,此说在中国并不太为人接受,但却成为现今日本茶道的核心;宋徽宗赵佶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好茶之人,则在《大观茶论》一书中,把茶的品质阐释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至若茶之为物,擅瓯皿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秉,祛襟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从中可见,唐人论茶注重其“德”,而宋人论茶则重其“清”与“静”,也就是一个注重其外在事功,而另一个注重其内在心性,这正是唐宋文化最大的区别所在。自宋以后,茶的精神特质固然是越来越丰富,但不可否认的是“清”这一特质在其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湄江吟社第四次集会时众人所作的以咏新茶为题的十六首诗和四首词中,体现出新一代知识分子和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这首先表现在字面上,据统计,在这20首诗词作品之中“清”这个字眼一共出现了14次,分别为:“许分清品胜龙井,一盏定叫四壁春”(王季梁)、“龙井清泉无恙否,西湖回首总伤神”“顿叫诗思清于水,更化愁怀和若春”(江问渔)、“佳境每从清苦得,芳甘原属岁寒身”、“斗酒不辞千日醉,斗茶清兴更无伦”、“余甘风味剧清纯,曾向茗溪访隐沦”(祝廉先)、“初尝清液心如醉,细嚼回甘气益醇”、“清液一杯权当酒,玉川七碗倍生春”(胡哲敷)、“诗成漫说增清兴,倘许偷闲学古人”(刘淦芝)、“旧雨来时虚室白,清风生处满城春”(钱琢如)、“翠色清香味可亲,谁家栽傍碧江滨”、“若余犹得清中味,香细了无佛室尘”、“一瓯绿泛细烟浮,清香越玉露,逸韵记杭州”、“纵许和伊通讯问,凄清”(苏步青)。当然在这些诗句当中,“清”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若详细区分并加以总结,仍可找到一些规律。

在历代茶诗之中,茶之“清”首先包含着“清味”亦即“性洁”的特性,这类作品以韦应物《喜园中茶生》和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为代表。韦诗起句即为“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充分说明了茶性至洁,饮茶可洗涤尘垢的功用。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这和茶本身的物理特性是有联系的,茶的机理结构比较松散,易受异味污染,所以采茶、制茶、存茶过程中必须保证周边环境的绝对洁净。而从实际功用来看,茶自古就有清肠解腻的功效,当代更是被广泛地用于排毒减肥的领域,这使得文人自然而然地把“洁”作为茶的基本特性加以描绘和赞扬。加之,咏物题材的作品从始至终就有一个特性,所题咏的对象身上往往附着着创作主体的精神品质和精神追求,也只有依着这样的规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咏物的佳作,最高妙者要达到“物我合一”的至高境界,咏茶的作品自然不会是例外。因此,在茶诗的发展过程中,茶的“洁”慢慢和创作者的品性追求结合起来,而呈现出“以茶言志”的特性,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即属此类。“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蒲兰芷”,“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把茶性之洁与屈原的高洁品性联系在一起,既是咏茶,又是明志。

茶诗范文6

2003年10月,当笔者决定与钱时霖先生合著《中华茶人诗描》时,便一直在思考茶人的定义。笔者以为,茶人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统称,各行各业的爱茶者均可称为茶人,历代为茶产业、茶文化作出贡献和有所建树的前辈和长者,是当之无愧的茶人。茶人中懂得茶之诸法、树茶学丰碑的陆羽尊为茶圣,至今无人超越;超然物外连饮七碗品得茶趣的卢仝类人物皆为茶仙;从事茶业科技、教学、文化的有院士、博导、博士、专家、学者、作家、画家、壶艺家;还有茶商、茶农、茶客等等,足见茶人之丰富多采。

烟、酒、茶嗜好者均有称谓,嗜烟者俗称烟民、烟枪,贬称烟鬼;嗜酒者尊称酒仙,雅称饮者、酒人,俗称酒民、酒囊,贬称酒鬼;嗜茶者尊称茶博士、茶仙,雅称茶人,没有贬称。酒有酒圣,但杜康却是传说中的人物;茶有茶圣,陆羽则以三卷《茶经》赢得全世界茶人的千古敬仰。世人何以如此厚茶?笔者以为盖因烟魔危害甚烈;酒则有功有过;茶乃高雅国饮,有百利而无一害,嗜好者多为精行俭德之人,世人只有尊称、雅称,不忍贬称也!

茶人乐趣多,笔者初步探讨,至少有以下五大乐趣。

清饮之乐

酒能乱性,茶可清心。于茶人来说,清饮是唾手可得的乐趣,只要有好茶好水。或家居、书房独饮,或夫妻、父子对饮,或三两知己共饮,细品慢饮,乐趣无穷。

清饮可以是日常家居小事,亦可以登上大雅之堂。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举办过多次“千叟宴”,在春茶上市季节,邀请全国德高望重、上了年纪的官员、长者进京喝茶,不愧为雅事一桩。

中共中央、国务院每年都要举办新春茶话会,既是联谊,又倡导清廉之风。记得担任总书记时,有一年新春茶话会用了这么一副对联:座上清茶依旧,国中景象常新。

深得清饮之乐的鲁迅先生,留有经典名句:“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如今都市里茶馆林立,这是茶文化空前繁荣的象征之一。遗憾的是,大多茶馆装修豪华,消费较高,消费者也大多喝茶之意不在茶,少有为茶人所向往的、幽静高雅的清饮场所。更不能容忍的是很多全封闭的茶馆空气混浊,烟雾缭绕,名为休闲,实则受罪。此类茶馆茶人是很少涉足的。笔者衷心希望茶馆能满足各阶层人群的需要,不要一味的全封闭豪华装修,对茶人来说,整洁清静好茶好水最为重要。

中国刚摆脱贫穷,沿海发达地区则已进入富裕时代,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没有得到良好继承,新的道德文化体系又尚未形成,正处于新旧交替、多种观念激烈碰撞的大变革时期。当今社会五花八门,红尘滚滚,人欲横流,浮躁似乎已成了时代瘟疫,很多红男绿女迷失在灯红酒绿之中。自古圣贤皆寂寞,耐得寂寞是贤达。圣人难做,但只要重视修身养性,人人都可成为贤达之士。很多茶人能在清饮之乐中经得住种种诱惑,耐得寂寞,潜心于事业或学问之中,业有所成,学有所成,使个人才华得到最大发挥,实乃清饮之乐中的至乐。

交友之乐

以茶会友是茶人的一大乐趣。旧时茶人常在茶馆品茗叙旧,如今除一些高雅的茶馆外,各种茶文化活动繁多,海内外茶友常可叙会。杭州还有一个公益性的“老茶缘”活动场所,茶友们欢聚一堂,或品茗聊天,或切磋茶学、茶艺,其乐融融。

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也许是由于这一缘故,茶人大多尊崇传统文化,重视情谊。而从社会现实来看,重情谊的人又多是诚信之人,这与陆羽倡导的“精行俭德”之说不谋而合。

美酒千杯知己少,清茶一盏亦醉人。如今酒席饭局多,所求的大多又是为升官发财,或求人帮忙解困,太多功利,少有友情,“酒肉朋友”正所谓也。茶友则不同,相邀喝茶,多聚友谊,少有私欲,因此轻松愉快,友谊日增。

古语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茶)。这是对以茶会友的赞美与褒扬。

茶友中多文人雅士,常有茶文在茶报茶刊上“喜相逢”。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探讨切磋,共同提高。这等茶文会友的高雅之乐,非局外人所能体会。

赏壶之乐

品茶离不开茶具,茶具中除玻璃杯、瓷杯、盖碗等普通茶具外,最可赏玩收藏的当属紫砂壶了,古往今来制壶、藏壶、赏壶的名人大家不胜枚举。笔者在拙著《名人茶事》中介绍过当代制壶名家许四海先生,1990年代他的壶在台湾价值不菲。1991年5月3日,在已故著名画家、藏壶家唐云先生府上,笔者有幸看到他的案头、书柜里放着多把名壶,那天他还亲手把笔者带去的家乡望府茶放进壶里冲泡,执壶品饮,并怡然自得地说:“不错,茶味鲜爽,香醇回甘!”

现任《宁波经济》副主编、同乡王小剑先生原是新闻界同行。数年不见,不仅业务精进,更惊喜他成了壶不离手的茶人。那天他随身带着紫砂壶和铁观音,大侃品茶品水赏壶的心得,尤其是谈到玩壶养壶时,蓦然发现心爱之物变得光润剔透,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笔者虽不赏壶,亦深受感染,并完全能理解他那种醉心于心爱之物自得其乐的超然心境。

已故上海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园林建筑家、散文家陈从周先生为笔者写过七条茶语,其中一条是:“手握一壶,摩挲自乐”。相信这是很多茶人赏壶玩壶的心得之语。

茶艺之乐

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在国内很多茶文化雅会和茶馆里,都能观赏到茶艺表演,台港海外则历史更早。很多地方还办起了培养茶艺师的学校。

茶艺表演以女士、小姐居多,这些训练有素的表演者,一招一式都透露出美感。很多茶艺表演场合,环境优雅,丝竹声声,歌舞相伴,茶香沁人。表演者和观赏者无不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兴味盎然,乐趣无穷。难怪海内外茶艺表演者常常不远千里,你来我往,相互交流,巡回表演。

茶艺表演场上和茶馆里端庄大方的茶小姐,是茶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通晓茶文化、能背诵《茶经》的茶小姐,更是茶中仙子。她们为世人带来了美和乐趣,值得赞美和尊重。

撰文著书之乐

茶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氏,几乎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同步发展。茶史丰富完整,茶人茶事都有据可考,唐代茶圣陆羽留下的《茶经》至今仍散发着灿烂光辉。

小小茶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因此充满了文化和灵气。茶人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其中不乏诗书风流的文人雅士,自《茶经》问世以来,历代茶文、茶书不绝于世,1980年代茶文化复兴以来,茶文茶书更是数以百计,且有年年增长之势,数量远远超出烟、酒、咖啡等嗜好品,这是其它植物和食品无法媲美的。浙江是全国茶产业中心,也是茶文化中心,当代全国出版的茶书中,浙江茶人占了很大比例,最著名的是茶文化大家王旭烽女士,有关茶的小说、散文、传记已写出七部,还有多集电视剧。

俗话说,言为心声。茶人读通了茶史,在茶香氤氲中品出了心得,品出了哲理,一旦升华为一种精神理念,就会顺理成章地诉诸于笔端。这大概是茶人乐于著书立说的原因,也是茶人的最大乐趣。在入编本书的三百余名各行各业茶人中,撰文著书的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这也是茶人的一大奇迹和奇观。

茶乐益长寿

茶人乐趣多,茶乐益长寿。除了茶叶诸多的保健功能有益于养生长寿外,茶人诸多的乐趣和倡导精行俭德、心平气和的秉性亦有益于身心健康。宁波市人大主任陈勇女士为宁波市茶文化促进会成立题词时,将饮茶健身与宽容积德组成一联:“德从宽处积,健向茶中求”,别具新意。茶饮是生理的,茶乐则是心理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就健康来说,心理因素比生理因素更为重要。

纵观古今茶人,不乏长寿者。茶圣陆羽至少享寿72岁(他的卒年尚有疑问)。他的忘年交、诗僧兼茶僧皎然寿数为82岁,这在唐代已属“古来稀”了。说出“吃茶去”著名禅语的高僧从谂更是以120岁高寿仙逝,即使在今天也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当代茶圣吴觉农享寿92岁。已故茶界三老庄晚芳、陈椽、王泽农都享寿85岁左右。2004年3月仙逝的金华茶人申屠杰享寿98岁。目前健在的德高望重的著名茶人,年逾九旬的有张天福,年近九旬的有沈其铸、王家扬、阮宇成、陈观沧等老寿星。

衷心祝愿各行各业涌现出更多精行俭德的茶人,祝愿老一辈茶人健康长寿,乐登茶寿(108岁)境界;期盼后来者身心健康,事业有成!

结束语

经与钱时霖先生精诚合作,在各地茶人的热情支持下,辛勤并快乐地工作了18个月。在入编的427位茶人中,既有被尊为茶祖、茶圣、茶仙的神农氏、陆羽、卢仝,又有虞洪、陈务妻那样早期的布衣茶人;既有吴觉农、陈宗懋、王旭烽那样的当代茶圣、院士、大作家,又有抗癌明星董忠宝、农民技师方银松那样的百姓茶人。虽然难免挂一漏万,特别是部分当代知名茶人由于无法联系或尊重本人意愿未能入编,但可以说历代有代表性的茶人已基本入编。

笔者深感能为中华茶人立传而无比欣慰。有关合著过程中的详细情况,读者可阅读 钱先生与笔者另附本书的后记――《我和茶诗》、《为中华茶人立传》,这里不作赘述。

本书有赞(诗)、传(简历)、像,不仅是茶文化,在中华大文化中也不失为一种 全新的文化形式,堪称“茶文化奇葩”。笔者偶翻道教经典《列仙传》,发现70位仙家也只 有传、赞,没有画像,不及我们列位“茶仙”。

谨以此文为序,并赋打油诗一首:

图象诗描并,书传四百君。

缘起中华茶,献与爱茗人。

上一篇孤独三国

下一篇嬉戏花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