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译文范例6篇

颜氏家训译文

颜氏家训译文范文1

关键词 家庭教育;颜之推;卢梭;颜氏家训;爱弥尔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而近来的“药家鑫事件”以及“李双江之子案”又让我们对家庭教育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颜氏家训》是颜之推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而撰写的一部家训,以此在多方面告诫子孙。转眼看西方世界,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自然教育理念,实现了从夸美纽斯的“客观自然”到“主观自然”的转变,对西方教育的发展和突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细品两部巨作,不难发现其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倡早教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开篇即提出“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由此可见,颜之推主张有条件的家庭,儿童教育要从胎儿时期开始,因为他相信“人生幼小,精神专利,成长以后,性情纯洁,未然恶习。”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他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认真接受父母的习惯在内,能够“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卢梭认为“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婴儿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大自然的教育。为此,他提出了全新的儿童观,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与此同时,他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将儿童的年龄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出生到两岁、两岁到十二岁、十二岁到十五岁、十五岁到成年,并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教育内容及方法;他肯定童年在人一生当中的重要地位,主张教育不能忽视或超越童年的存在,而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

二、重视道德教育

颜之推是儒家思想的忠实拥护者,因此,其道德方面的教育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他以儒家思想为根据,强调了立己、达人、爱人、凉人、恪守父慈子孝、朋友诚信、兄友弟恭的基本伦理思想。他提出做人应该言行一致,不可贪图虚名,否则可能会贻笑大方。“名之与实,犹行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与镜也。”由此可见,在颜之推看来外表只是一副皮囊,内在的真善美才是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

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提到了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情感、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而其核心是博爱。卢梭认为,人生的目的无非是爱人类,使一切人达到幸福的境地。他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就道德培养方式来说,二者皆注重实践和榜样的作用。颜之推认为“身教”重于“言传”,单纯的语言说教对孩子来说无大益,并且易让儿童感到厌烦。对于书本知识必须阅读查考原文;实践的知识也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而获得。另外,颜之推还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夫风化者,自长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父母是儿童生活中的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卢梭也曾说过:“我要不厌其烦地一再说明这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孩子,他们在书本中学不到他们从经验中学到的那些东西。”他强调从做中学,因此十分重视儿童的道德实践行为,认为学生必须参与社会实践,身体力行才可以获得最真实的道德体验。

三、环境熏陶

颜之推在《慕贤》中提到,“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颜之推在少年时期,品行未定型,受朋友熏染而变得和他们极度相似。这很好地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择友很重要,“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外而自臭也。”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卢梭认为当时的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他主张把儿童带到农村去,使其超脱,获得新生。甚至主张当妇女怀孕之时就到农村去,那里的空气清新,远离城市的喧嚣纷扰,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保证小孩心灵的纯洁性和身体的健康。

综观现代家庭教育,大多数家庭唯独重视儿童的智力因素培养,而严重忽视其非智力因素培养,尤其是道德方面的缺失,不得不让人感到汗颜。为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严慈相济,将教育和爱护巧妙地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孩子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之推.蒋朝辉译.颜氏家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颜氏家训译文范文2

关键词:儒家经学;颜氏家训;士大夫家族;儒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3-0043-02

《颜氏家训》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学者、文学家颜之推所著。颜之推(531~约590以后),字介,琅琊人,该书总结他一生治家、处事、为人的丰富经验。其总体内容大体不脱儒家思想的轨道,这部著作不仅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论稿》中曾说“夫士族之特点,即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乃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重要之影响。 ”从陈老先生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学业之因袭对于士族及当时政治社会的重要性。而这里的学业通常是指对儒家经学的学习和研究。作者的先祖为北方士族,九世祖颜含于西晋末随晋元帝南渡,是“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之一 ”,故“琅琊颜氏 在南方亦属侨姓高门”。综合上述背景,我们可以看出颜氏家族与它所代表的士族是儒家经学保存的重要场所。当然与士族相比范围更加广阔的士大夫家族更是儒家经学保存的重要场所。

一、士大夫家族作为儒家经学保存的重要场所,其表现为士大夫们在他们生活的几个阶段和一些重要的领域中都注重对儒家经学的学习与应用,同时这种学习与应用也具有特色的时代性表现。现详述如下:

(一)在士大夫子弟的早期学习和教育中,人们重视其对经典的学习。在《家训》第三卷《勉学》中有:“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十大夫家族中的子弟在小时候就被要求学习《礼经》、《春秋三传》、《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同时在探讨一些学习的方法时,作者也引用一些经典,如 “《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这里作者引用儒家经典《尚书》《礼记》中的观点来阐述“切磋相起明也”的学习方法,可见当时士大夫家族对儒家经典的学习不局限于义理,也注意其中的方法论。

(二)在士大夫子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就会面对如何处理实际的事务。当然这里面首先涉及了一个问题即士大夫有无必要接触实际的讨论。这一点对于今天诸人似乎无讨论之必要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是避不过去的一个坎儿。因为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对此历经四朝的作者有着自己的认识,在《颜氏家训》涉务第十一中,作者教导儿孙要接触实际,做于国于民有用的人。如“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作者认为古人知稼穑之艰难,而今人之不识世间本务与馀务,实乃生活悠闲造成的过错,以此告诫当时后人要多接触实际事务。同时作者举反面例子“梁世士大夫,皆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入则服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表明当时士族阶层不务实际,养尊处优,在战乱发生时很难生存的血的教训,从而告诫后人不饱食终日,学有所长,最终做一个于国于民有用的人。

(三)士大夫子弟在其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是他们立身处世的标准。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中作者说:“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这段话虽然有于乱世中求生存的考虑,但这也是士族阶层将儒家经典作为一种自立于世的才艺的观点。即士大夫是把六经的学习当做一项重要的立身资本与才艺。儒家经典对士大夫阶层的指导作用可以从士大夫所应遵循的种种礼仪规范即“风操”中看到。因为能否很好的遵守礼仪规范是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颜氏家训・风操第六》中有“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但既残缺,非复全书;其有所不载,及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这显示了虽然当时时逢乱世,但士大夫阶层仍然以《礼经》为主,自为节度,相承行之,然后有所取舍的社会现状。

(四)在《颜氏家训》中作者对那些相对于儒学正宗相对的杂艺及如何处理自己身后事的态度中也展现了一些儒家思想的影响。例如对于射箭的态度,在《杂艺・第十九》中说:“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这几句的典故就出自《周易・系辞下》和《礼记・射义》,即作者对射箭技艺的态度来自于旧有的儒家经典,当然也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琴艺的态度则有一句“《礼》曰:‘君子无故不彻琴瑟。”出自《礼记・曲礼下》:“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的典故,可以看出儒家还是十分喜欢及重视琴艺,因为这可以充分抒发感情。但作者也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的较为高洁的气节在里面。在对待围棋的态度上,作者引“《论语》云:‘不有博弈者乎?为之,尤贤乎己。’”对此持肯定态度,但同时又认为“但令人耽愦,废丧实也。”这则是儒家反对过度沉溺围棋而主张的中庸态度。

(五)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儒家经学在魏晋南北朝时的时代性变化的发生。已经从“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向“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同时作者也认为“学之兴废,随世轻重。”即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世道变迁而变化。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汉代经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其中包括魏晋玄学和佛学的冲击但也是因为汉代经学本身的粗浅所致,于是当时的儒家知识分子开始其自身价值的探索。这一方面是因为时值乱世,汉儒的学问“施之世务,殆无一可”的现实逼迫,也有当时兼通文史的儒生建功立业的美好参照。才使作者有了“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的观点的出现以及对后人的殷切期望。作者似乎敏锐的观察到这种学术学术风气的变化是一种时代性的变化,而且这种时代性的变化是由社会现状的变化发展带来的。

在经历了残酷现实的逼迫以及佛家、道家、玄学多重思想的冲击之下,儒家逐渐开始吸收别派思想从而进入理论重构阶段。即魏晋时期成为汉代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而这正是儒家经学及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发生时代性变化的本质所在。

二、在详细介绍了儒家经学在魏晋时期士大夫家族各个方面的表现状况,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它们在当时的作用。

(一)对于出身于“世以儒雅为业”的士族之家的作者这类士大夫家族的人来说,学习儒家经学首先对于他们来说是为了传家承业。如《家训》中所讲的颜之推对颜思鲁的话中可以看出作者这一派人的态度。即:“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使汝弃学徇财,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无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Z褐,我自欲之。”作者作为一个高门士族的子弟,传家业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对于颜之推这样的士族子弟,学习儒家经典是作为传承家业、门风的一部分来重视的。即使遇到生活状况较差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坚持进行学习,而不是去经商来改善生活。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虽然玄学盛行,佛家、道家思想对儒家文化的冲击较大,但士族及士大夫家族仍然是以儒家作为传家之业的根本,这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

(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学习儒家经典几乎可以改变社会阶层中人们的地位。如《勉学第八》中说:“自慌乱以来,逐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因为在乱世中,那些学过儒家经典有一定学识的人更容易有出路,而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世家子弟则不得不去干一些底层人民干的活。这种情况的出现对当时的世家大族打击很大,但这有利于中小层士族阶层以及寒门庶族的崛起。这种阶层内的人才流动是必然的,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在魏晋时期的社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 ,同时也是对当时以及后世影响十分深远的一件事。

总之,儒家经学在魏晋南北朝时在儒家知识分子中的存在方式多样,且影响比较广泛。虽然当时佛学、玄学比较盛行。而这种表现正是儒学在从汉代神学式儒学向宋明理学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的表现,同时也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这种影响和表现都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有所体现,这对于我们了解儒学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颜氏家训译文范文3

关键词:《颜氏家训》;父教理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93-02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方面。父亲对儿童的性别化、交往能力、道德思想、心理健康等有重要的影响;其次是对儿童性格的发展方面。一般说,男性勇于冒险,富于智慧、大度、坚定、勇武和易暴躁,女性稳重、温柔、服从、忍耐、易焦虑和自卑。此外,男性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对儿童的认知情感、智力及学业成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早在1400年前,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教育思想家颜之推就提出了父教重要性的思想。《颜氏家训》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父亲教育理论,从多方面论述了父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 教子篇

(一)强调父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要作用

《颜氏家训》的《致序》中颜之推以自身的经历阐述了父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要作用。“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中发现颜之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父亲的开导和教育。《教子》中,颜氏更是以“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提出子女不教育就不明白事理的主张,可见教育在子女中的重要作用。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的作用有很多论述。一般而言,男性具有勇于冒险,富于智慧、大度、坚定、勇武和易暴躁的特质。这对子女的社会化过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父亲在无形中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未来发展的模型模仿父亲,女孩子往往从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中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此外,父亲在孩子的性格形成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教子当严,严慈结合

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得当,要宽容而不纵容,严格而不出格。颜之推表明了他“教子当严”的主张:“父子之严,不可以狎”,是说父子之间的关系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怠慢。强调对子女必须严加督促训诫,包括打骂体罚在内。他还以治病救人做比喻,指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做法。同时他又提出“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即骨肉之间要有爱,而不可以简慢。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颜氏举了正反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前者梁朝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靠锤打鞭挞使孩子功成名就的例子是教子当严获得成功的典范,而后者梁元帝时一位聪敏学士的父亲因过分纵容而使孩子以血涂鼓的下场则是溺爱的结果。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溺爱现象普遍存在,长此以往,孩子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反,骄奢无礼的气焰会越来越占上风。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不会有什么作为,事业上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如果长大后,等孩子骄傲怠慢的习惯已养成时再去管教,纵使鞭打再狠毒,父亲也难以树立威严。正如颜氏所言:“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最终落得个品德败坏的下场。

对于父亲教育中严与慈的关系问题,《教子》中颜之推做了论断。他指出理想的境界就是要达到介于严和慈的和谐。父亲对孩子的爱既要保持一定的威严,又不能丧失慈爱,这样子女自然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顺之心。“父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勉学篇

(一)父亲要认识子女学习的重要性

关于古人劝学之例不胜枚举。“孟母断机杼教育儿子读书”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孔子也曾教育他的弟子子路说:学习知识的力量是巨大无形的。颜氏在《勉学》的开篇即提到“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以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他还认为学习是时时有用的。“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从此可以看出:如果人能经常读几本书,即使时代变迁,对自己的人生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此外,颜氏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对待学习的态度,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喜好学习,集思广益,因而足智多谋,做起事来就会顺利。相反,“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是说那些不善好学的人,自以为是,这无疑推着自己往后退。可见,不学习就会落后!

(二)重视子女志向教育、优良品质的培养

在《勉学》中,颜之推提到:“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他认为,父亲和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也不能永远保佑你安然无事。一旦被迫颠沛流离,无人能庇护你,就只能依靠自己了。可见,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教导子女习得生存的本领,自立自强。

同时,颜氏还指出“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落,便为凡人”,即要注重孩子的志向教育,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志向,这样才能经得起磨难,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三、 治家篇

(一)父亲的素质榜样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

颜氏提出,治理家庭,既要长者作出道德榜样,又必须实施家法。坚持以德治家与依法治家相结合是成功治家的基本方略。他强调对子女的教育成功关键是父亲的素质。“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他指出教育感化这件事,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是从前人向后人延续的。从颜氏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首先推崇的是道德素质的教育。而道德素质的教育最好就是以父亲为榜样作为教育。

提高父亲的素质,特别是道德方面的素质已成为孩子成长的关键,也是父教的主要方面。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后生是可畏的,你不愿他去效仿的事,你自己便决不能在他前面做。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了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不小心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为榜样理由来做,那时你想再用正确的方法教育他都难了”。我国古代谚语“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宽严结合,实施家法

颜氏把治家喻成治国,要宽严结合,即治家不可以失度,既不可以过分严厉苛责,不可以过分宽厚仁义,将二者折中,方是成功的治家之道。因此,他说:“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即家里如果没有人发怒,将鞭笞的体罚废置太久,则孩子的过错就会马上出现。这其实就是在强调实施家法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思想下,父亲作为家法的实施者,一直扮演着严厉的角色。在现代独生子女的教育中又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受屈,什么事情都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其实,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应该做到对孩子宽严结合。既不能过分放纵孩子,对其错事置之不理,又不能整天苛责批评。

可以看出,颜氏认为父亲作为家庭教育的参与者,要想孩子以后能在社会上站稳脚,有所作为,就要认识到父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子女的教育工作中来,明确孩子的人生态度,重视全面持续的教育,希望教育不仅是知识层面的教育,还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吕春生译.颜氏家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3]孙亚军.颜之推父教思想及其对现代家教的启示[J].人民教育,2010,(3).

[4]柳艳艳.浅析《颜氏家训》的家庭教育思想[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6).

[5]李文道,孙晓云,赵霞.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

颜氏家训译文范文4

关键词:颜之推;教育思想;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内容涉及很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当今的儿童教育仍有借鉴意义。《颜氏家训》中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主要体现在第一卷中的《序致》《教子》《兄弟》《后取》《治家》五篇中。本文就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关于“威严有慈”的思想结合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教子》篇中指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母对待子女既威严又慈爱,既有规矩又有无微不至的关怀,子女对待父母自然敬畏孝顺。他认为:“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意思是做父亲的要有一定的威严,不可与子女过分轻慢,不分长幼礼节。同时骨肉亲情不可以过于简略,要有恰当的关心和爱护。颜之推的这种辨证的“威严而有慈”的教育主张,放在当代也是非常合理的。

一、规矩和爱

几乎每个父母都知道规矩和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也几乎每个父母都认为做规矩要比爱孩子难得多。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而做规矩却是逆着本能去约束孩子。“养不教,父之过”,管教孩子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正是因为爱孩子,才需要做规矩,管教和规矩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若是一味不忍心,爱就变质成了溺爱。现今的中国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以溺爱孩子的方式教养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随着“4+2+1”家庭的出现,过分溺爱已经成为了教育的焦点问题。因为溺爱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不幸事例也不在少数。颜之推极力反对一味地溺爱孩子,他写道:“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对孩子任意放纵、不加管制,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加以制止,纵使打得再狠也树立不起威严,只会增加怨恨,直到孩子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颜之推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提出的观点至今值得深思,他指出的溺爱的危害与现代教育观念可谓不谋而合。

二、规矩和示范

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形成高尚的道德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长辈的言传身教分不开。他在第一卷《治家篇》中提出“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就是指教育感化是从上往下推行,从先往后影响,强调长辈尤其是父母的示范作用。他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因为父母是儿童最亲近的人,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儿童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深刻的。父母的优良品质也会通过平时的生活点滴传递给儿童。颜之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解说:在他幼年时,因为家中规矩甚严,他言谈谨慎举止端正,面对长辈恭敬有礼,小心翼翼,父母也经常勉励引导,助他磨去缺点,发展特长,受益良多;而随着父亲的离世,家道中落,哥哥抚养教导有仁爱,却少威严,引导劝诫不够,纵容了他的坏习惯,使他言语轻率,不修边幅。因此他认为是因为后面缺少规矩和品德教育,才会到这一步。由此可见颜之推对父母言传身教的推崇和对“规行矩步”的传统教育的感激。

颜之推非常强调为人父母的示范作用,在他对待子女的语言教育上就可见一斑。他在第七卷《音辞篇》中写道:“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一句话教错了,就是他的罪过。反观现在的为人父母者,能做到以身示范的并不多。很多“80后”的父母,自己本身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在过度的关爱中长大,心智成熟比较慢。笔者身为人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深深感到以身示范的重要性和不易性。为人父母的,其实是和孩子共同成长,在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改正自身的不足,把本能的爱化作理性的爱,用规矩建造理性的大坝,成就孩子也成就自己。

三、规矩和惩罚

颜之推在实行家庭教育时,就严而言,是不反对体罚的。他认为“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在管教子女时训诫和鞭笞可以结合进行,如果家规中没有这样的惩罚,那么子女的过错就会马上出现。但他也提出,惩罚要恰当,治家和治国一样,宽容和严格要结合起来。在《教子篇》中提到的“汤药针艾”,即为颜之推主张的体罚。他用治病为喻,表明不得已时必须用督促训斥甚至体罚来纠正儿童的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颜之推还指出,做规矩要趁早,要在儿童年幼尚未定性,未染恶习之时就坚持进行,而不是到骄傲怠慢成为习惯时,再加以制止。

颜之推的思想因受当时封建社会背景的影响,有着很深的思想和特有的历史特征,提倡体罚的观念与现代的主流教育观念有背道而驰的地方。现代的教育观念中反对体罚孩子,主要原因是个别父母把体罚孩子作为发泄愤怒的一种途径,这样的体罚不仅不能增加孩子的智慧,更不能拯救孩子的灵魂,只会对儿童幼小的身心造成伤害,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家庭暴力”,这样的情况当然要受到法律的限制,这样的儿童也确实应该被关注和保护。但如今的家庭教育中,为人父母者常常舍不得让孩子接受惩罚,正因为缺失了惩罚这一环节,规矩的警告作用也失效了,孩子的认错不再发自内心,而是逃避惩罚的手段,一犯错就认错,认了错不改错。

颜之推主张鞭笞之法的目的是让子女“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也就是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当孩子懂道理识规矩后便“可省笞罚”,挨打是因为触犯了规矩,是规矩要打你,而不是父母要打你,从而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心,从规矩的他律转为自律。

四、规矩和公平

颜之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不可偏宠,对所有的子女都应一视同仁。他提出这样的观点:“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意思是说,人们对待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但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多的弊端。天资聪颖外表俊秀的孩子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孩子也应该加以怜悯。对孩子冷漠会防碍到他的成长,对孩子偏爱也不是爱他,而是害了他。颜之推在家训中还举了一些因父母偏爱而使子女受害的例子。

颜之推在提到父母教育子女时,还注意根据子女的性格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一观点在14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实在可贵。他提到他的父母与他交谈时“赐以优言”,用鼓励的话激励他,给予他上进的动力;“问所好尚”,问他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教育;“励短引长”鼓励他改正缺点,引导他发展特长,能看到长处和短处,进行全面的教育。从中也说明颜之推重视家庭中每个子女的个性教育,让子女在公平、受尊重的家庭环境下成人成才。虽然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但对子女不应偏宠的观念对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和社会交往艺术上都是有益的启示。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产生于14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深受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影响,难免存在着一些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糟粕思想,但其更多的观点具有前瞻性,与现代教育不谋而合,并对当今的家庭教育有着系统的指导及借鉴意义。《颜氏家训》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檀作文,译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2]杨震.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解读[J].哈尔冰学院学报,2006(7).

[3]李剑.论颜之推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中国电力教,2009(12).

[4]邵海燕.颜氏家训的儿童早教论[J].浙江师大学报,1996(5).

[5]王春晖.颜之推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颜氏家训译文范文5

一、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新编高一册《赤壁之战》)

其中“如其”,课本未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高中第一册》译为“如果这件事能圆满成功,天下就可以安定下来了。”刘兄声等《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也是这样翻译的。显然,其译文都将“如其”看成“如”加上“其”。如,如果;其,这件事。实际上,“如其”乃同义并列,表示假设条件,义即“假若、假使、如果”等。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战争卷》译为“如果能够成功,就可以平定天下。”改革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上册译为:“如果能达到目的,就能平定天下。”江夏、肖毅等编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第32页译为:“如果能够成功,天下的形势就可以确定了。”以上三家所译极是,课本当从。

二、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盖进乎技矣。(新编高三册《柳敬亭传》)

其中“进乎技矣”,课本注为:“到了精妙的程度”。此注值得商榷。

“进乎技矣”一句,在中学课本中共出现两次。《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其中“道”与“技”而言,“技”指普通的技术;“道”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当然比只掌握一般的技术更进了一步,所以说“进乎技矣”。庖丁解牛经历了从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最后炉火纯青的三个境界,雄辩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同理,柳敬亭说书之臻于精妙,也经历了“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掌握规律、不断提高的过程。最初只是引人发笑尚未使人感动;进而“使人慷慨涕泣”,激发人的意志,不禁感慨流泪。最后“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性情不能自主”,创造气氛,使听众进入规定情境,左右其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说书技艺完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正是他听从名师莫后光的教悔“句性情,习方俗”,反复揣摩,掌握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特点、表现思想感情的说书表演艺术的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自然比一般的说书技艺更进了一步,所以赢得了莫生对他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进乎技矣”。这和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异曲同工。

从词义上看,“进乎技”即“进于技”,意思是比技术进了一步。刘淇《助字辨略》:“乎犹于也。”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上册277页)注云:“乎,於也。”扬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82年版120页)亦云:“乎,介词,与‘於’同。”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5年版93页)注云:“‘乎’为‘于’之借。乎,於也。”《常用文言虚词词典》(陕西师范大学编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75页)注云:“乎,介绍同人或事物的性状作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等。”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8年版上册第二分册357页)注云:“进乎技,比技术进了一步,乎,于。”此说甚是,课本当从。

三、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新编高三册《梦溪笔谈二则》)

其中“粪溉”,课本注释为:“用粪浇灌”。将“粪”释为名词作状语,其实不妥。因“粪溉”在此不是偏正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即“施肥灌溉”。

“粪”本义为粪便,引申为“施肥”的意思。新《辞海》“粪”字条下有“施肥”的义项。《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扬伯峻《孟子译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凶年粪其而不足”,其中“粪”均作“施肥”讲。再说“溉”字,《说文解字》:“溉,灌注也,从水既声。”《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1934页)注云:“灌,浇水。”如《史记》有“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乐府诗选·郑伯渠》有“且溉且粪,长我禾黍”。余冠英先生释“溉”为“用水灌田”,释“粪”为“用淤泥肥田”,都作动词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70页)注云:“粪,施肥。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同一亩地里的庄稼,施肥灌溉的先发芽。)”《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4页)注为:“粪溉,施肥浇水。”再说,据农业生产经验和人们的常识,种植者就不能光对没有发芽的种子用粪浇灌,而要适当地施肥浇水(灌溉);一旦种子发芽,更不能光用粪浇灌而不浇水,按农民说法,那样做会把嫩苗(新芽)“烧死”的。据此可见,这里的“粪溉”不能释为“用粪浇灌,而应释为“施肥浇水”。这样的理解,始为合理。

四、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新

编高三册《训俭示康》)

其中“诟病”,课本注释为:“讥议,认为是缺点。”此注可商。

依此注释,课本似乎把“诟”释为“讥议”,把“病”释为“认为是缺点”,因为“病”有毛病、缺点之意,用作动词,就是“认为是缺点”了。其实,这种看法不妥。诟、病在此是同义并列,即“耻辱”的意思。“诟”训“耻辱”,乃其常训。《玉篇》:“诟,耻辱也。”《左传·定公八年》:“公以晋诟语之。”杜预注:“诟,耻也。”“病”字古代亦有耻辱义,如《仪礼·士冠礼》:“宾对曰:‘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敢辞”。郑玄注:“病犹辱也”。“诟”、“病”古书常常连用,如《礼记·儒行》:“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郑玄注:“诟病,犹耻辱也。”又《诗经·小雅·斯干》郑笺:“言时人骨肉,用是相爱好,无相诟病也。”《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若夫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盖共嗤点以为灰尘,而相诟病矣。”可见“诟病”亦“耻辱”之意。“耻辱”作动词,义同羞辱、侮辱。课文中“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意思是“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互相羞辱”。这样理解,既言之有据,又文意畅达。

五、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新编高三册《察今》)

其中“岂遽”,课本注释为:“难道就……。遽,就”。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作如是解,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吕氏春秋选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散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其中“遽”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先秦诸子散文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寓言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寓言选》等书释为“迅速”、“马上”、“一下子”等,全句译为“他的儿子难道也马上会游泳的吗?”

“遽”用作常义,容易理解,释为“就”,也是言有所本的。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在《察今》的注释中就特地指出:“‘遽’训为‘就’,据清人刘淇说。”其实,刘淇在《助字辨略》(中华书局版卷四194页)中只是对‘遽’的单字训为“就”,“岂遽”是否“岂”与“遽”两上单字义项的相加?这是问题的关键,是需要认真辨析的。

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5年4月版116页)有“讵、距、钜、巨、渠、遽”条,王氏指出:“《唐韵》曰:‘讵,岂也。’字或作‘距’,或作‘钜’,或作‘巨’,或作‘渠’,或作‘遽’。”王氏又云:“‘讵’与‘岂’同义,故或以‘岂讵’连文。”据此,可见“岂遽”是两个副词性的同义并列结构,“遽”同“讵”,因此“岂遽”的用法与“岂”相当,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据王念孙考证,“遽”亦是“何”的意思,“连言何遽者,古人自有复语耳。遽字或作讵、距、钜、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岂遽,或言庸遽,或言宁渠,其义一也。”(见《读书杂志·汉书九》“何遽不若汉”条,又《读书杂志·荀子六》“岂钜知”条)王氏所言极是。对此,著名语言学家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郭在贻先生在其《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2页)中作了专门阐释,兹不赘述。准此,“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一句当译为:“他父亲虽然善于游泳,他儿子难道也善于游泳吗?”《吕氏春秋·具备》:“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意思是“(宓子贱)先有所准备,难道一定能实行吗?”有少数注家就采用了王氏的说法,对“岂遽”一词作了准确的解释,如郭锡良等编、王力等校订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中册651页)在《察今》中注云:“遽,通‘讵’,表反问的语气副词,义同‘岂’。‘岂遽’是个同义复合词,同‘岂讵’或‘庸讵’,难道的意思。”此说甚是,课本当从而改之。

六、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

存赵。(新编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中“解”字,课本注释为:“解去,解围而去。”此注不妥。单独一个“解”字古无“解围”义,此“解”当训为“撤退(军队)。”“解”字有“撤退(军队)”之意,陈霞村先生《〈史记选〉注释质疑》(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多有论述,今再补一例,以资佐证。《史记·苏秦列传》:“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进、战、解分别是军事行动的三个不同情形,解”与“进”、“战”对举,则为“撤退”之义无疑。

另,其中“选兵”未加注释,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的注释又令人无所适从。程希岚、吴福熙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云:“选兵,挑选精兵”,《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00页。)注云:“选兵,选的士兵。”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出版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选兵,经过挑选的精兵。”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选注、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历代文选·上册》193页注云:“选兵,挑选出的精兵。”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152页将“得选兵八万人”译为:“得到精兵八万人。”比较以上诸说,愚以为江氏的说法较为妥贴。因为,若释“选兵”为“挑选精兵”,则“得”字无着落;若解“选兵”为“经过挑选的精兵”或“选的士兵”,则“选”究竟为何义仍嫌含糊。我们认为,“选”在此当释为“精、善”“选兵”即“精兵”。兹撮录数例,以资佐证。如:

1、《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

2、《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

3、《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

4、《汉书·武帝纪》:“《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选,善也。”

5、《汉书·王莽传上》:“君以选故而辞以疾,君任重,不可阙,以时亟起。”颜师古注:“选,善也”。

6、《韩诗外传》卷五:“夫车固马选而不能以致千里者,则非造父也;弓矢直而不能射远中微者,则非羿也。”

7、晋袁宏《后汉纪·光武皇帝纪》:“惟公多拥选士精兵,众郡骏马、仓谷、帑藏,皆得自调。”

以上诸例中的“选”当释为“精善”。“得选兵八万人”,即“得精善之兵八万人”。准此,《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的译文是正确的,课本当从。

七、禹之王天下也,自执耒@①以为民先,股无bá@②,胫不生

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新编高三册《五蠹》)

其中“股无bá@②”,课本注释为:“大腿上没有毛。bá@②,股上之毛。”此注值得商榷。

这里的“bá@②”当释为“股上之肉”,而不应释为“股上之毛”。若将“bá@②”释为“股上之毛”那么“股无bá@②,胫不生毛”,则成了“大腿上没有毛,小腿上也没有长毛”,如此,前后语意犯复,与文理相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1506页)注为:bá@②,白肉。《庄子·在宥》:‘尧舜于是乎股无bá@②,胫无毛。’成玄英疏:‘bá@②,白肉也。尧舜行黄帝之迹,心形瘦弊,股瘦无白肉,胫秃无细毛’。”此注合乎文理,因从腿“无白肉”和“无细毛”两个角度形容帝王创业艰难,形体消瘦枯槁,比从一个角度说理,显然理由要充足些。

然而课本注释也是言有所本的。《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53页)注云:“bá@②,人体脚腿上的细毛。《庄子·天下》:‘禹亲自操橐sì@③,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bá@②,胫无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其实《辞源》的训释有误。若照此理解,《庄子·天下》中的“腓无bá@②,胫无毛”译成现代汉语则成了“小腿肚上没有毛,小腿上也没有毛”,这不成了典型的冗辞赘句了吗?庄子行文恣肆,气韵天成,断不会出此繁语琐言。《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按《辞源》所训,岂不成了“身体上臀部没有细毛,皮肤上也没有长毛”。司马迁历来用语简炼,同样不会出此冗句。可见《辞源》所举二例,均不能佐证“bá@②”为“人体脚腿上的小毛”。其实,对“bá@②”字,前人最确注。如:

《庄子诠诂》(胡远浚著,中华书局版227页)在释《庄子·天下》中的“腓无bá@②,胫无毛”时,注云:“bá@②,白肉也。”此注与庄子原意相合,不至于相悖。

又《史记》(中华书局版卷九,3501页)在《司马相如列传》中释“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的“bá@②”,李颐注云:“bá@②,白肉也。”

就是今人选本中,也有确注的。如:

南京大学等十三院校协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121页)注云:“bá@②(bá拔),大腿上的肌肉”。

郭锡良等主编、王力先生等校订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5月版中册642页)注云:“bá@②,大腿上的肌肉。”

据上述分析,课本对“bá@②”字的注释确实有误,当释为:“bá@②,大腿上的肌肉”。这样理解始为合理。

八、余自束发读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

若影,大类女郎也?”(新编高五册《项脊轩志》)

其中“过余”,课本注释为:“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按课文注释体例,这里的“过”讲作动词“到”了,非也。引申义倒是符合文意的。其实,只要搞清了“过”在此的确切含义,无需再将“过”进行引申。

“过”在此当释为“探望”、“看望”。如《史记·田叔列传》:“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史记·信陵君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后汉书·马援传》:“援间至河内,过存伯春。”《世说新语·赏誉》:“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有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版93页)注为:“过④,访,探望”。《新编说文解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18页)注云:“过,访,探望。如:过存(问候)。”据此可见,课文中“大母过余”与“过卫将军”、“愿枉车骑过之”、“过存伯春”、“略不过叔”句式完全相同,意思一样,即“探望、看望”。故课本应注为:“过余,看望我。”如此,更忠于原意,不致于转弯抹角,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77页)的注释倒是值得参考的:“过,看望”。此注准确简炼,课本当予更正。

九、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新编高五册《诗经二首·硕鼠》)

其中“德”字,课本注释为:“恩惠,这里作动词用,施恩的意思”。《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3页)注云:“德,施以恩惠。”《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78年版62页)注云:“德,恩惠。此言‘一点也不肯加惠于我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亦持此说。说是“动词”,甚是;说这里是“施恩”的意思,则值得商榷了。

因为这样理解颠倒了“恩”的施受关系。诗中“三岁贯女”,说明“我”对“硕鼠”“施恩”;“食我黍”、“食我麦”、“食我苗”,说明硕鼠是受“我”之恩。受恩者对施恩者理当“感恩”、“报恩”,怎能释为“施恩”呢?

再说,这样理解也有损诗中“我”的主人公形象。“施恩”一般是上对下、尊对卑、主对奴而言。“硕鼠”和“我”在当时社会里虽名自处于主奴地位,但在诗中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却是另一种情形:“我”是“黍、麦、苗”等物质财富的拥有者,是真正的主人,而“硕鼠”则是不劳而获、可恶之极的寄生虫。释“德”为“施恩”,说明“恩惠”在硕鼠一方,“莫我肯德”不过是有恩而不施,充其量也不过是揭露它吝啬而已,这样,就会美化“硕鼠”,损害“我”的主人公形象。据此,我们认为把“德”释为“动词,感恩、感激”比较妥贴,因这样解释既切合诗意,又与辞书释义一致。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康熙字典》均释为“感激”、“感德”、“感恩”。虽用词不尽相同,但对“恩”表示的施受关系却完全一致。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插右加刂

颜氏家训译文范文6

关键字: Matlab; 自动标注; 视觉特征; 图像检索

中图分类号: TN711.7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03?0073?03

Image automatic annotation based on Matlab

ZHANG Xuan, ZANG Miao, LI Jin?qua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41, China)

Abstract: Automatic image annot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retrieving large amounts of digital images, which can transform the visual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 into annotation word information and brings great convenience for users in retrieving. The automatic image semantic annotation method is researched, and the automatic image annotation system based on Matlab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which can extract image color and texture features, and make similarity measure between labeled images and mark out the image semantic keywords.

Keywords: Matlab; automatic annotation; visual characteristics; image retrieval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数字图像的容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为了有效地组织、查询与浏览如此大规模的图像资源,图像检索技术应运而生, 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在早期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中,人们利用传统的文本检索技术,为图像做出文字化的注释,以诠释图像的内容。主要做法是从内容方面对图像进行手工标注,然后根据标注信息利用文本检索技术对图像进行检索。人工标注虽然可以较为准确的对图像进行检索,但这项工作耗时费力,尤其面对大规模的图像时,显然它已经无法胜任。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实现对图像的自动语义标注,变得十分有意义。

目前,图像自动标注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这些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和解决方案。本文所实现的图像语义自动标注,就是为了自动获取图像的语义信息,并对待标注图像予以关键字标注,对标注的关键字进行存储,从而对检索做出支持。本文主要研究了图像语义自动标注基本流程、基本原理,基于Matlab通过GUI界面实现了图像标注与简单检索系统,完成图像底层特征的提取、特征匹配相似度测量、图像标注并研究对标注结果进行存储和管理的方法。

1 系统设计

本系统共有三个模块,即图像特征提取模块、图像特征匹配模块、自动标注和相似图像输出模块。系统设计方框图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系统首先将标准图像库中的图像进行颜色、纹理特征的提取,存储成图像特征库。其中已标注图像构成训练集,利用其图像特征和标注关键词的关系对待标注图像进行自动标注。通过计算待标注图像与训练集中所有图像对应的特征矢量之间的欧氏距离,把欧氏距离最小、即相似度最高的图像的关键字标注给该待标注图像,同时排序输出相似度最高的三幅图像,并存储关键词。

图1 系统概要设计方框图

2 图像特征提取

图像的视觉特征主要包括颜色、纹理、形状和空间关系等。颜色特征是被广泛使用的视觉特征,主要原因在于颜色特征的定义比较明确,特征提取方法比较简单,并且颜色特征能较好地体现出图像中所包含的物体或场景。纹理特征是一种不依赖于亮度或颜色的反映图像中物质现象的视觉特征。此特征包含了物体表面结构组织排列的重要信息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2.1 颜色特征提取

对颜色特征的研究,必须在图像的特定色彩空间中进行,常用的色彩空间有RGB、HSI、HSV等。其中HSI和HSV色彩空间很适合人眼的分辨,能较好地反映人对颜色的感知和鉴别能力。因此本文采用HSI颜色空间。通过式(1)~(3),图像可以从RGB色彩空间转换到HSI色彩空间[1]。

[H=arccosR-G+R-B2R-GR-G+R-BG-B, R≠G或R≠B2π-arccosR-G+R-B2R-GR-G+R-BG-B, B>G](1)

[S = MAX(R,G,B)-MIN(R,G,B)] (2)

[I= R+G+B3] (3)

为了使HSI颜色模型能够更好地符合人眼的视觉特性,首先将图像中每一像素的红、绿、蓝分量值R,G,B转化为色调、饱和度和强度分量值H、S、I(h[0,360],[s [0,1],][v[0,1]]),然后根据HSI颜色空间中颜色特征进行非等间隔量化,见公式(4)~(6)所示:

[H=0,h∈(315,20]1,h∈(20,40]2,h∈(40,75]3,h∈(75,155]4,h∈(155,190]5,h∈(190,270]6,h∈(270,295]7,h∈(295,315]] (4)

[S=0,s∈[0,0.2)1,s∈[0.2,0.7)2,s∈[0.7,1)] (5)

[I=0,i∈0,0.21,i∈0.2,0.72,i∈0.7,1] (6)

对HSI空间进行量化后,[H]的取值范围为[0,1,…,7],[S]的取值范围为[0,1,2],[I]的取值范围为[0,1,2]。通过公式(7)将 HSI 合成为一维特征矢量,则[B]的取值范围为[0,71],是一个72柄的一维直方图,再对特征矢量[B]构造直方图作为图形的颜色特征。

[B=9H+3S+I] (7)

2.2 纹理特征提取

本文采用小波分解提取图形的纹理特征,首先通过Daubechies4小波对图像进行分解,然后提取一层分解的4个频带小波系数的均值和方差作为图像的纹理特征。一幅图像的4个频带分布图示如图2所示。

[[ILL]\&[ILH]\&[IHL]\&[IHH]\&]

图2 频带分布图

进行一层变换后,[(i,j)]点的小波系数为[Cij,]则任一频带的均值和方差计算公式分别为式(8),式(9):

[μ=1MNi=1Mj=1NCi,j] (8)

[D=i=1Mj=1N(Ci,j-μ)2MN] (9)

纹理特征向量表示为:[T=[μLL,DLL,μHL,DHL,μLH,DLH,][μHH,DHH],]小波分解提取纹理特征的方法适用于纹理特征比较复杂的图像。

2.3 图像特征相似性度量以及自动标注

图像特征的相似性度量有很多方法,如欧氏距离法、绝对值距离、切比雪夫距离、马氏距离、兰氏距离等。本文采用的是欧氏距离法。计算公式如(10)所示,欧氏距离越小,两幅图像越匹配,欧氏距离越大,两幅图像越不匹配。因此选择与已标注图像集中欧氏距离最小的图像的标注关键词作为待标注图像的语义关键词。两个[n]维向量[a(x11,x12,…,x1n)]与[b(x21,x22,…,x2n)]间的欧氏距离:

[d12=k=1n(x1k-x2k)2] (10)

图像自动标注与检索的流程如下:首先计算待标注图像特征与训练集中所有图像特征之间的欧氏距离;将所有距离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把欧氏距离最小的图像的关键字赋给待标注的图像;显示与待标注图像最相近的三幅图像。

2.4 数据存储与管理

对图像完成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提取,以及特征向量的计算后,所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存储,以便进行图像特征匹配。自动标注的关键字也需要存储。在Matlab中,数据一般都存储在.mat格式的文件里,如有需要可以转换成.txt格式文件。本系统使用结构体存储图像特征和关键字。图像颜色特征存储的结构体各字段见表1。

表1 图像颜色特征存储结构体

[imgID\&1\&2\&……\&Filename\&1001.jpg\&1002.jpg\&……\&cfv_HSV\&颜色特征向量1\&颜色特征向量1\&……\&]

图像关键字存储的结构体各字段见表2。

表2 图像关键字存储结构体

[imgID\&1\&2\&……\&Filename\&1001.jpg\&1002.jpg\&……\&Keywords\&people,tree\&flower,bird\&……\&]

数据存储在.mat文件中的形式如图3所示,十分方便查询和管理。

图3 颜色特征在.mat文件中存储形式

3 实验结果

本实验使用的训练集是Corel5K图像库[2]。该图像集中有5 000张图像,内容涵盖人物、动物、植物、自然风光等,共包含50个语义类,每个类包含100张图像[3]。其中4 500张图像进行人工标注,500张作为待测试图像。训练集中有374个关键字,每个图像一般有3~5个关键字。自动标注的性能使用查准率和查全率来评价。查准率和查全率的定义见式(11)(12):

[查全率(R)=相关的正确标注结果所有相关的结果=AA+C] (11)

[查准率(P)=相关的正确标注结果所有标注的结果=AA+B] (12)

其中A为正确标注数目,B为误标注数目,C为漏标注数目。系统测试结果见表3。

表3 标注性能比较 %

[\&查准率\&查全率\&纹理特征\&1.52\&2.24\&颜色特征\&15.4\&16.1\&两种特征结合

(颜色权重0.85,纹理权重0.15)\&16.14\&17.51\&]

本文的图像特征提取分别使用的三种方法中,实验发现,颜色特征对图像的影响较大,当颜色特征向量设置权重为0.85,对纹理特征向量设置权重为0.15时,标注和检索效果达到最优,标注结果能够反映原图像的语义内容。如图4所示给出了系统使用第三种特征提取方法自动标注和查询的结果示例。

图4 基于GUI界面的实验结果

4 结 语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UI的图像自动标注和检索系统,完成对图像底层特征的提取、特征匹配相似度测量、图像自动标注,并研究了对标注结果进行存储和管理的方法。本系统标注性能良好,文中只对颜色和纹理两种图像特征进行了提取和匹配并且采用的自动标注算法较为简单,系统的标注性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下一步研究方向是选择更多的图像特征并且改进标注算法。

本文受到2013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图像自动标注研究”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徐红霞,郑龙,王厅列,等.基于HSI颜色空间统计直方图的图像检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1):8801?8804.

[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orel dataset website [EB /OL]. [2006?02?04]. http: / / elib. cs. berkeley. edu /photos/ corel /.

[3] 伍宇花.BP神经网络在图像语义自动标注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4):25?28.

[4] 卢汉清,刘静.基于图学习的自动图像标注[J].计算机学报,2008,31(9):1629?1632.

[5] 万华林,CHOWDHURY M U.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图像语义分类[J].软件学报,2003,14(11):1891?1899.

[6] 向日华,王润生.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距离图像分割算法[J].软件学报,2003,14(7):1250?1257.

[7] 张华,梁宇生.基于实例图像自动语义标注方法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255?258.

[8] 朱文球,刘强.一种新的图像语义自动标注与检索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7):318?320.